首页 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

举报
开通vip

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鹏源新思路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 (命题:米娅妮  考试范围:阅读、作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  名            家长电话:              成绩:            老师评语:                                                                家长意见:                                                                一、文言文阅读。(2题,共38分) (一)...

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
鹏源新思路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 (命题:米娅妮  考试范围:阅读、作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  名            家长电话:              成绩:            老师评语:                                                                家长意见:                                                                一、文言文阅读。(2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4题。(共16分)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选自《聊斋志异·种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顷刻向尽  向:接近,临近      B、方悟适所俵散  适:恰好 C、急迹之      迹:寻其踪迹        D、憨状可掬     掬:用手捧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见笑于市人      且尽,把核于手 B、既有之,何不自食?     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C、纳之而覆以土      从容徐步而去 D、乃以镵伐树       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4分) (2) 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4分) 4、这篇短文蕴含了哪些做人道理?请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5—9题。(共22分)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于  而  则    B、而  于  则    C、因  之  而    D、乎  则  者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    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4分) (2) 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3)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3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文,完成 1--4题。(共22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本文档为【高三语文第一周测试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3-30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