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

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 宋家坤 2012-12-18 16:15:57 来源:《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05期【作者简介】宋家坤云南富源县雨旺中学二级教师。 【内容提要】投入扶贫资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自从投入使用以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扶贫资金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本文从分析扶贫资金投入误区及负面效应和原因入手,来谈应如何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富裕 帮助贫困人民走向...

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
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 宋家坤 2012-12-18 16:15:57 来源:《曲靖师专学报》2000年05期【作者简介】宋家坤云南富源县雨旺中学二级教师。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投入扶贫资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自从投入使用以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扶贫资金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本文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扶贫资金投入误区及负面效应和原因入手,来谈应如何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富裕 帮助贫困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为此,国家增设了一系列扶贫资金。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颁布后,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1997年国家扶贫资金达到153亿元”,①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贫困地区有了很大变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到5000万”。②“贫困发生率由11.9%下降为6.7%”。③同时,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发展。应该说,扶贫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无论从脱贫人数,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扶贫资金发挥的作用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在扶贫资金投入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误区的表现形式和负面效应 从1980年中央开始设立扶贫资金到现在,其使用重点经过主要用于救济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开发式扶贫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资金在投入和 使用时出现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上投资倾斜。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实施农村扶贫战略,是促进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与消除贫困目标的战略,即区域优先扶贫战略。该种战略为改变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使贫困地区脱贫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该战略使投资主体在制定瞄准投资机制时出现了资金空间分布偏向:(1)国家将其用于扶贫的资金,重点、甚至全部转移给国家确定的贫困地区,容易引起对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忽视,据资料统计显示全国有30%的农村贫困人口,分散在国家确定的非贫困地区。(2 )以县作为基本管理单位实施的地区优先扶贫战略,忽视贫困县的农民并不都是贫困人口的事实,事实上,“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内部平均只有27.8%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④这样,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国家提供的扶贫资金就会大量地流向贫困县内的非贫困乡镇和贫困户。(3)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中,有一部分地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投资扶贫,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发展地区经济,效率很低,资金浪费大。 2.扶贫投资在时间上分布不合理。扶贫投资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和短期的两种投资结构。长期投资结构是指扶持某个项目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投资构成,其形态一般为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性生产经营项目,一般情况下,项目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短期投资结构是指在扶持某个项目生产周期中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投资构成,其形态一般为简单再生产的生产经营项目,具有短期性、时效性和趋利性等特点。而我国目前的扶贫投资就是只注重短期效益项目的扶持,以短期内的脱贫而虚拟成真正脱贫,不注重扶贫的长期性,急于求成,反误于事。 3.投资项目不尽合理。在进行扶贫项目筛选确定时,基于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特点和区域扶贫战略思想的溶合影响,常常有以下几种偏向产生:(1)资金向非农产业项目偏向,大量扶贫资金投入同解决温饱毫不相关的项目。(2)盲目开发项目比例绝对增大,救济项目减少甚至没有。在扶贫中,扶贫主体没有考虑或者忽视了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规律。盲目开发项目,把资金投入这些项目中,这就使同解决温饱最为直接的农业发展得不到最有效的支持。(3)注重总量,忽视个体。在贫困县内扶贫的一切活动者是以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作为扶贫实绩的评价标准,而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县域经济的总量增长,而不是贫困户是否脱贫。这样使得决策者的行为向总量增长的目标倾斜而忽视了具体的贫困户。 4.资金管理不合理。资金管理不合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金漏出率较高。扶贫投资的漏出分两种情况:一是扶贫资金被挪作他用而没有用于扶贫。“由于扶贫资金中很大一块是财政拨款(1993年,扶贫资金中财政拨款占42.1%),但其中很大部分(1993年为7 5.2%)被用于县财政补贴,即维持行政事业费开支和人员工资。”⑤二是扶贫资金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浪费大。据报道,“贵州省1986~1997年共投入扶贫资金累计24亿元,开发近5000个项目,但有成效的仅占1/4。”⑥,也就是说有75%的扶贫资金是无效投入。(2 )扶贫资金到位迟、用不足。扶贫项目确定后,常因资金不能按时到位而影响效益,如“1993年4月,国家答应拨给甘肃省定西地区漳县150万元贴息贷款,到1994年拖了一年还没有到位。”⑦从而形成“到位迟、用不足、效益差,还贷低”的恶性循环。(3 )对财政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管理混乱。财政资金投入非经济理性使其不能发挥启动生产的作用;扶贫信贷资金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要求贷款有抵押或担保,贫困者则无人担保而贷不到款,从而使受益者不是贫困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扶贫资金投放的误区不仅弱化了资金的作用,而且还引发许多负面效应的产生,主要有:(1 )使扶贫对象产生自卑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贫困者接受政府扶持时,总认为自己参与经济活动能力低,不能参与市场竞争的自卑心理的产生。同时,一些长期接受扶持的贫困者,经历长期的扶贫后,不仅没有认识到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摆脱贫困,反而把脱贫的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扶持。(2)助长了真正贫困县内贫困者的相对贫困加深,同时限制了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的选择空间。(3 )使贫困者对扶贫款的存在产生一种虚无的态度,弱化了对扶贫资金的需求。(4 )滋长了扶贫主体投入动机的非经济理性,认为扶贫投入始终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和社会伦理的驱动。投入的动机主要是功利目标的实现,其结果使资金的作用无法发挥。 二、关于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原因分析 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存在并难以克服,我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1.对扶贫资金和资金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认识的绝对化。扶贫资金是按资金的用途来划分的,它具有资金的性质、特性,也有自己特殊的一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扶贫资金同资金相同点及异同点的认识绝对化。一方面,用两者的相同面把二者等同起来,扼杀了扶贫资金具有福利性和无偿性的一面。另一面是,用两者的区别把二者对立起来,扼杀了二者的共性,即追求利润、效益的一面。显然,认识上的两个极端内化为行为就产生扶富不扶贫,扶贫无效益的现象。 2.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能统一在一起。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宏观方面作 出了具体要求和管理原则,然而,在实践中,各个部门在制定管理办法时,主要是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利益导向的原则,以不同角度来制定本部门的管理办法、实施途径。这就在资金使用范围、到位时间、扶持对象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要求。其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误区。 3.扶贫利益实现时间和实现程度的差别,决定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外在矛盾。扶贫利益实现时间上的差别表现为,两种利益可能不同时实现。扶贫投资其效益形态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这两种效益在时间上并不总是同步的。而是存在时序差别和效益的不同步性必然造成利益实现上的差异,导致扶贫主体在扶持项目的选择上,往往重视短期效益项目,把注重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作为选择项目的动力。利益的实现程度的差异是指两种经济利益不可能同等程度无差异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种利益的实现是以牺牲另一种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两种利益,一种利益实现的量大,而别的利益实现的量就少,一种利益实现量的增长,是以另一种利益实现量的减少为前提的。为此,扶贫主体在进行扶贫投资决策时,总要考虑投资实施对其利益实现程度的影响。而利益实现程度上的差异,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一定的利益矛盾,从而滋生扶贫主体在投资决策上的偏向。 三、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对策 扶贫资金投入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必须管理科学,投放得当,提高其使用效率。否则,将难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对此,针对我国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误区和我国国情,要搞好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在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 1.以“造血”为主,辅之必要的“输血”。扶贫资金在投入使用过程中,要 加强“输血”。功能的应用,解决贫困者眼前的困难,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仅偏重“输血”,“输血”不是扶贫的目的,相反会造成被扶贫对象的自卑和依赖心理的产生。为此,必须偏重于“造血”功能,开发新产品和资源,让扶贫资金真正地启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其生态效益。 2.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的原则。贫穷、落后只是贫困地区的表象,而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因此,扶贫时,要用“治标”的方法发展“短、平、快”等经济项目,切实地把握好扶贫资金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又要从根本上着眼。扶持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经济面貌的项目,彻底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现阶段,要改变落后地区经济面貌。关键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交通、水电、通讯等薄弱的经济基础设施对脱贫的持久性起着多方面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基础设施的落后还直接影响到脱贫户的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精神状态等,从长远来看,知识水平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决定了脱贫户的脱贫的持久与否。 3.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农业生产至始至终都有自然力在发挥作用,自然环境条件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生态条件特差的地区;二是社会经济条件特差的地区;三是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很差的地区。为此,扶贫资金投放的项目和方向,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其投放的顺序也要遵循这些规律,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扶持那些能尽快地发挥最大效益的项目,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使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及其生态效益都得到提高。 4.要坚持有偿投入使用和无偿投入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扶贫资金的使用,既要考虑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弱,效益较低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整体效果、全局利益好的项目,应无偿扶持,这样,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致富的基础,增加其发展的后劲。同时,对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偿还能力的贫困乡、村、户所用的扶贫资金,则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要求偿还,这不论扶贫投资主体的中介机构银行,还是被扶贫对象,都有很大压力,正由于压力的存在,保证了借贷双方都要不惜余力地投入对造血型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反复筛选,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造血”项目建设。 总之,要走出扶贫资金投入、使用中的误区,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尽快地将扶贫资金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运行的轨道上来,基于扶贫资金投入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则应在政府帮助提供、动员扶贫资金和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前提下,将其分配的中间过程交给市场来运作,同时,要把政府、银行和其它非政府机构的合力集中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让扶贫资金在市场运作中顺利地运行,并产生应有的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促使扶贫效益提高,为贫困群众脱贫奠定坚实基础,蓄足充分的后劲。 【参考文献】 ①高鸿宾.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半月谈.1997,(19):15 ②唐钧.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形势分析.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01 ③④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中国农村经济,1999,(2):52~ 53 ⑤汪三贵.扶贫投资效率的提高需要制度创新.农业经济问题. 1997,(10) ⑥转引自: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中国农村经济.1999,(2): 53 ⑦曹洪民.贫困地区区域开发中的政策界限.中国农村经济, 1997,(1):63
本文档为【对扶贫资金投入误区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24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