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自年谱

黄自年谱

举报
开通vip

黄自年谱黄自年谱 (一九O四—一九三九) 第一部分:幼年时期 一九0四年—一九一一年(清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一岁至七岁) 一九0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农历二月初七)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父亲黄洪培,号济北,前清国学生,黄炎培先生的堂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当地与人合营毛巾厂,做过厂家、商号经理、管帐,民国成立后,任本县的参议、付议长、付局长、局长等职,一九二七年前后离开政界,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业机构中担任主席、总董、萤事、总务、会计、管理员等职。一九五四年去世前,还在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任会计。 黄自母陆梅先是...

黄自年谱
黄自年谱 (一九O四—一九三九) 第一部分:幼年时期 一九0四年—一九一一年(清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一岁至七岁) 一九0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农历二月初七)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父亲黄洪培,号济北,前清国学生,黄炎培先生的堂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当地与人合营毛巾厂,做过厂家、商号经理、管帐,民国成立后,任本县的参议、付议长、付局长、局长等职,一九二七年前后离开政界,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业机构中担任主席、总董、萤事、总务、会计、管理员等职。一九五四年去世前,还在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任会计。 黄自母陆梅先是一位有文化素养、喜爱诗歌音乐,且有爱国心的妇女,一九0二年左右,受辛丑辱国条约的刺激,在川沙县城创办开群女校(黄炎培先生曾在此任教),二自己也改名为开群。一九七一年以九十二岁高龄去世。据黄自胞妹黄孚兑回忆:黄自“幼年,恒坐母怀,听母唱山歌,背诵唐诗。”在母亲的熏陶下,黄自“自小就很爱唱歌”,而且“一首首都唱的很熟。”(见黄自为《心工唱歌集》所作序)“生周岁,母教以歌,寻能背诵。始在髻奢,见鼓琴,归而列筹为键,按指歌之。”(见黄祖方、黄长风的《黄自先生行述》)周岁时,已会唱《喜雪》《促织声哪哪》《一只种田牛》(这三首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中的歌,一九0四年出版)《耕田》《小球》《采菱》《猫咪》《蚂蚁》《乌鸦》《麻雀》等歌。二、三岁后,会唱的歌更多,如《学校唱歌集》中的《小小船》《凯旋》《采蓬曲》《秋之夜》《扬子江》《地球歌》《合群之乐》《宝宝要睡了》以及《木兰辞》等。其中,《地球歌》和《木兰辞》是他儿时最爱唱的歌。 在家里,黄自因是长子而深得祖母和母亲的锤爱,但她们对黄自的管教很严格,经常用“二十四孝”“教育”他对长辈要绝对服从,并在唱歌之外教他背诵古书。一九O七年正月,不满三岁的黄自就曾在祝贺他曾祖母寿诞的亲友前当众背诵过《大学》中的段落。 第二部分:求学时期 一九一一年—一九一六年(宣统三年至民国五年,七岁至十二岁) 一九一一年,入上海初级小学就读一年,成绩为全班之冠。翌年转学至浦东中学附小,直至一九一六年毕业。“在小学前后共五年,这时期中所学会的歌不下五六十首。”(见黄自为《心工唱歌集》所作序)这些歌多半出自沈心工的《重编学校唱歌集》。黄自进小学后所学的第一首歌就是该书第二集中的《卖花》。 一九一六年—一九二四年(民国五年至民国十三年,十二岁至二十岁) 一九一六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同班同学中的周培源、冀朝鼎等均与黄自友善。在学期间,曾参加学校童子军笛鼓队,又在管弦乐队中吹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这些活动,使他接触了西洋音乐,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 一九一九年,曾致书堂叔黄朴奇,详述对音乐的看法,以及课余自学音乐的目的。 一九二一年,从何林一夫人(清华教师)学钢琴;一九二二年,从王文显夫人(清华教师)治和声,“嗜好倍之,暇时对靓琴书,简练揣摩,辄忘寝食。”(见《黄自先生行述》) 一九二三年春,清华学校假北京青年会礼堂举行音乐会,节目中有黄自的钢琴独奏帕德累夫斯基的《G大调小步舞曲》、夏米那德的《林中仙女》。 一九二四年,参观在天坛举行的“古物展览会”,详录我国各种古乐器的构造及尺寸,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对音乐史的浓厚兴趣。 一九二四年—一九二九年(民国十三年至民国十八年,二十岁至二十五岁) 一九二四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成绩优异,获准官费(即“庚子赔款”)留美,入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攻心理学。因官费中没有音乐学生的名额,只得以心理学为主科,音乐为副科。 抵美后,在给堂叔黄朴奇的信中,谈了他对兼国的印象。 一九二六年,在欧伯林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时还“以学行并茂,被选为法?培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 )、会员。”(见《黄自先生行述》).(按:法?墙德?嘉派学会是美国优秀大学生的全国性荣誉组织,‘成立于一七七六年。)接着,又因官费.学习期未满而留校续攻理论作曲和钢琴。 一九二七年,黄自在欧伯林学院的同学和女友胡永馥离美回国后不久,因心脏病碎发而段于上海。黄自乃作管弦乐序曲《怀旧》以示纪念。后来他离开欧伯林学院,也与此不幸事件有关。 一九二八年,转学至耶鲁大学音乐学校。 一九二九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以毕业作品《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和一笔去欧州作学术性旅游的英国奖金。毕业那年适逢他官费学习期满,于是乃于六月离美,用所得奖金做旅费,取道欧州回国,途中游历了英、法、荷、意等国。在米兰时,曾观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后来,他在上海美专的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自己在米兰的圣玛利亚教堂观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的体会。 黄自从一九二六年在欧伯林学院研习音乐之后开始创作。他的初期创作多半带有习作的性质,只有《怀旧》一曲才是有所感而作的。这一阶段的作品有四首声乐曲和十首器乐曲、独唱三首:《甘美的老酒》(Jolly Good Ale and Old)(威廉?斯蒂文森诗)、《Song》(In Folksong Styles Words By Sir Philip Sydney)、《Given Tart》(Recitativa)合唱一首:《G大调四声部赋格》管弦乐序曲一首:《怀旧》室内乐一首:(( d小调弦乐四重奏》(未完成)为钢琴而写的复调乐曲八首:二部创意曲两首(G大调,C大调。一九三O年四月在国立音专乐艺社的《乐艺》季刊一卷一号上发表。)二部赋格曲三首(F大调,C大调,降B大调)三部赋格曲两首(G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赋格曲》。 《怀旧》》是我国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三日完成,五月三十一日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由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生及新哈文交响乐队(一译“新港交响乐队”)演奏,指挥是该校校长、指挥家兼作曲家达维德?斯坦利。我国作曲家的乐队作品在国外演出并获得学位和奖金的以此为首。当时,黄自同班毕业同学所写的乐曲中,“只有他这个被选了给大乐队公演,(美国的)报纸上说,听众对于这个曲子从头到尾是透透的欣赏了(Thoroaghly enjoyed ) (见赵元任的《黄自的音乐》) 第三部分:音专任教时期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民国十八年至民国二十六年,二十五岁至三十三岁) 一九二九年 六月,回到国内,任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教投。 十月,到国立音专兼课。 十二月三日,在上海美专以《音乐的欣赏》为题发表演讲(讲稿载一九三O年四月《乐艺》一卷一号)。 一九三O年 九月十二日,辞去沪江大学教职,受聘为音专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 十二月二十三日,《怀旧》由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出于大光明电影院,梅百器(MarioPaci,意大利藉指挥家兼钢琴家)任指挥。这是《怀旧》在国内最早的一次演出。 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汪颐年结婚(汪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一音乐系,为“国乐改进社”的发起人之一,曾为我国最早用五线谱记录的戏曲乐谱—刘天华的《梅兰芳歌曲谱》绘谱。 同年,经当时的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推荐,被聘为上海工部局音乐委员。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音乐文化(包括理论、创作、表演 ,教育、出版等方面)还相当落 后,专业人材尤为匾乏。黄自回国后有感于此,认为“必须有人从事我国音乐的开拓工作,”(见汪颐年的《黄自简历》)并且身体力行地把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育事业方面。 从本年度开始,黄自除担任音专教务主任,需要日理大量教学行政工作外,还得讲授和声学、高级和声、和声解剖及乐曲解剖、键盘和声、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曲作法、曲体学、配器法及实习、自由作曲以及音乐史、领略7G(即音乐欣赏)等十数门课程。当时,理论作曲组主任由校长萧友梅本人兼,教师则只有黄自一人,该组十四门主科科目,有十一门的教学是由黄自担任的。直到一九三五年十月,萧淑娴、李惟宁、吴伯超三人从欧洲学成归国执教于音专后,教学负担才有所减轻。 从一九三O年到抗战爆发前这几年间,黄自白天在学校,不是上课,就是处理校务;晚上回到家里,也没有多少空闲。当时他所担任的和声学、音乐史、领略法等好几门课程,尽管都很熟悉,但他还是化很多时间来备课,常工作到深夜。他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仅仅“自己懂了还没有用,只有充分准备了以后,到上课时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真正吸收进去。”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努力,我比你们更努力。”(见汪颐年的《忆黄白》)。 在肩负教学和行政两重任务的情况下,黄自还积极从事创作、著述、理论研究以及其他与音乐有关的活动。 这一年,除了前面提到的两首二部创意曲和演讲稿《音乐的欣赏》以外,他还发表了一首作品和一篇著述:《佛曲—目莲救母》(男声四部合唱,根据昆曲《思凡》改编,载七月出版的《乐艺》一卷二号)这是黄自归国后的第一首作品,也是他对多声部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上〕(载《乐艺》一卷二号)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两个月,带领音专爱国学生去浦东一带,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募捐(见江定仙的《纪念黄自先生》)。在此前后,创作了《抗敌歌》(混声四部合唱,最初只有一段歌词,是黄自本人写的,后才由韦瀚章填了第二段词)。这是黄自的第一首爱国歌曲,也是我国最早用合唱形式写成的抗日救亡歌曲。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写成后由当时在音专教合唱课的应尚能油印成讲义。“过去(音专)合唱课全用外国教材,并且是用外文唱的,这是第一次用了中国自己作曲家写的合唱曲做教材,而且是反映当时全国人民火热斗争情绪的作品,所以同学们唱得特别起劲。”后来因为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抵抗主义的反动政策,禁言抗日二字,这首歌才只好改名为《抗敌歌》(见应尚能的《黄自的独唱歌曲》)。但是到了一九三二年年底,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见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五周年纪念刊》)。 一九三二年 三月,与萧友梅等发起组织“音乐艺文社”,正副社长分别由蔡元培、叶遐庵担任,黄自为干事。 这一年的创作有独唱四首:《思乡》(韦瀚章词,四月二十四日作)《赠前敌将士》(何香凝词,四月二十六日作)《春思》(韦瀚章词,五月十一七日作)《玫瑰三愿》(龙七词,六月二日作) 合唱一首:《旗正飘飘》(混声四部,韦瀚章词。一九三四年一月发表于音乐艺文社的《音乐杂志》一卷一期上) 清唱剧一部:《长恨歌》(韦瀚章词,暑假中开始创作,完成一、二、三、五、六、八、十等七个乐章。)这一年的著述有—《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下〕(载一月份出版的《乐艺》一卷四号)为胡周淑安的《儿童歌曲集》作序。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在这年年初发生的。十九路军在吴淞大场等地英勇杀敌的日子里,黄自创作了《赠前敌将士》和《旗正飘飘》两首爱国歌曲。而《玫瑰三愿》这首看来只是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却同样与这场战争有关。据词作者龙榆生(即龙七)说当年音专校园内栽有玫瑰,艳丽多姿,惹人注目,因受战事影响,乏人照料,凋零殆尽。那时在音专教古典诗词的龙榆生于战事平息后返校,看到这种景象,便写了《玫瑰三愿》的歌词。黄自为这首词所谱的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经历了这次战火洗劫以后所产生的感叹。 《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清唱剧,我国之有“清唱剧”的译名,自这部作品始。这部作 品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乐府,在情节结构和段落安排方面,还参照了清初剧作家洪升的传奇《长生殿》。据词作者韦瀚章说:黄自和他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想以此来填补音专的合唱课长期没有中国教材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泛时弊的意向。最初,他们曾打算以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与莺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后来之所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希望世道人心要有所警惕。”(见周凡夫的《韦瀚章谈四十七年来的清唱剧(长恨歌)》)《长恨歌》原计划要写十个乐章,歌词十闽。已于暑假中全部脱稿。每成词,黄自就拿去谱曲,并陆续完成了《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四部合唱)、《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独唱、二重唱)、《渔阳擎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山在虚无缥渺间》(女声三部合唱)、《此恨绵绵无绝期《( A声四部合唱及男低音独唱)等章的音乐。因为已谱曲的七个乐章足够一个学期的合唱教材之用,其余的第四,(《惊破霓裳羽衣曲》)、第七(《夜雨闻铃肠断声》)、第九(《西宫南内多秋草》)等三个乐章都是独唱曲,与合唱教材无关,而新学期开课后,黄自又忙于教务,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搞创作,所以便没有接着写下去,《长恨歌》从此就成了一部未完成的清唱剧。 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回国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暂一生中所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声乐作品。据说,黄自“为创作《长恨歌》,曾参照了西方的清唱剧及歌剧,如象第二138的《七月七日长生殿》,他便是参照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爱情场面的情歌。”黄自本人对个乐章也最为喜欢(见前面所引的周凡夫的文章)。尽管这部清唱剧并未完成,但它已包括了白居易原诗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场面,艺术上并不失其完整性。这部作品,显示出黄自在处理历史悲剧题材和驾驭大型声乐体裁方面的才能。特别是以唐乐府《清平调》(原词三章,李白作,相传由唐明皇亲自谱入乐府。)的音调为素材而创作的《山在虚无缥缈间》,可以看出他在再现历史风貌和进一步探索音乐民族风格方面所作的努力。 本年十月二十二日,《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孽鼓动地来》《此恨绵绵无绝期》等三个乐章在音专第十八次学生演奏会上首次演出,由应尚能指挥,并担任唐明皇(男低音)一角的独唱。 十二月,《七月七日长生殿》在《国立音专五周年纪念刊》上发表。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音乐艺文社一行四十余人利用春假赴杭,推黄自为主席,于三十一日及四月二日分别假西湖大礼堂及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礼堂举行了两场“鼓舞敌汽后援音乐会”。这次演出,事前曾与杭州市府及民校校方商洽合办:演奏节目由音乐艺文社担任,往来费用由门票收入项下开支,盈余扫数捐助后援会,不足则由杭州市府、民校及音乐艺文社平均摊派。但是到杭州以后,市府及民校临时变卦、不肯承担经济责任,第二次演奏地点又别生问题。最后,音乐艺文社本着“宣传文化,鼓舞敌汽”的宗旨,“毅然自办”(见一九三四年一月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卷一期上的《乐艺消息》)。四月十三日,上海中华日报在《本埠教育体育版》上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春假在杭举行音乐会盛况》为题,就这两场“藉以 ,唤起民情、鼓吹敌汽”的演出发表了专题报导。对于演出情况,作了“此种节目,实为杭州所创见,故第一次听众越千,而第二次因会场太小,立于门外者近二百人”的描述。对于《抗日歌》和《旗正飘飘》这“压场合唱二曲”,作了“悲壮激5P,闻者奋起,鼓舞敌汽,可谓名符其实矣”的评价。对于黄自以著名音乐家和堂堂音专教授之尊,竟能在这种音乐会上做“报幕员”,尤为称道,认为“每曲均由黄自先生加以说明,使听众明了各曲之作者及其结构,此举诚为中国音乐史中之一大贡献。” 六月二十三日,在音专第一届毕业式上讲话,以巴赫、勃拉姆斯、帕德累夫斯基、克莱斯勒等世界“音乐大家于成名之后,仍旧不断的研究”等事例,说明“音乐一道,非恒心练习,不能成功”,勉励学生毕业以后,做到“唱不离口,拳不离手”,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见 音专校刊《音》第三十二期至三十五期合刊)。 六月前后,受商务印书馆委托,与应尚能、韦瀚章、张玉珍等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 教科书》。全书共六册,于一九三五年出齐。黄自负责该书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编订,担任书中“和声” 与“欣赏”两部分的文字撰写工作,并组织书中所需要的歌曲教材的创作。在全书六十九首 歌曲中,属于黄自本人创作的有二十八首。 从这一年开始到一九三八年病逝时为止,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围绕歌曲教材为中心进行 的。他为上述教科书撰写的“欣赏”部分的文字,包括了音乐美学、中国古代和西洋的音乐 史、欧洲音乐的流派、作家、作品以及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方面的常识共五十六讲课文。 六月,包括《春思》《思乡》《玫瑰三愿》等三首独唱歌曲在内的《春思曲》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这是黄自的第一本歌集。 九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独唱歌曲六首: 《九一八》(韦瀚章词)、《花非花》(白居易词)、《雨后西湖》(韦瀚章词)、《峨嵋山月歌》(李 白诗)、《农家乐》(刘雪厂词)、《新中国的主人》(刘雪厂词);混声四部合唱一首《青天白日满 地红》(词作者佚名)。课文十三讲:《欣赏的目的》、《音乐的内容与外形》、《音乐与其他艺术 之比较》、《怎样培养欣赏力》、《欣赏之三方面》、《音乐的分类》、《声乐》、《独唱歌曲》、《合 唱》、《器乐》、《中国乐器》、《器乐独奏》、《器乐合奏》。 十一月,清唱剧《长恨歌》的七个乐章由应尚能指挥,在音专学生周年音乐会上首次公 开演出。首演后,“大家的反映都很好,’很多人说,中国唯一的音专,终于有些中国人自己 的东西写出来了,而且都很有特色。也有人说,听完《长恨歌》后,证明了将中国传统故事 来创作新音乐,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见前面所引的周凡夫的文章)这次演出,仍旧由应尚 能演唱唐明皇的角色;杨贵妃(女高音)一角则由当时音专声乐组的学生孙德志担任。 关于《九一八》的创作背景,据应尚能在《黄自的独唱歌曲》一文中说:“国民党政权 不许我们公开的说抗日,但是没有办法禁止我们说‘九、一八’,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国 耻纪念日,黄自的《九一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关于《青天白日满地红》,据黄自夫人汪颐年的回忆及一九三四年四月出版的《音乐杂 志》一卷二期上的《乐艺消息》—“国歌歌词中央将开会为最后之审定”的记载,情况如下: 国民党当局一直没有国歌,而用程惫药作的《党歌》暂代。为此,当时的教育部曾征求国歌 歌词,并从来稿中选出数十篇,组织音乐界来谱曲,黄自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就是根据教 育部发下来的国歌歌词中的一首谱写的。后来,这首歌并没有入选,黄自就把它作为一般的 创作歌曲发表了。 一九三四年 一月十五日,黄自、萧友梅、易韦斋三人主编的《音乐杂志》(季刊)一卷一期出版。该 杂志共出四期,于一九三五年停刊。 五月三日,教育部设立的音乐教育委员会聘黄自为委员,其他被聘为委员的还有萧友梅、 周淑安、沈心工、赵梅伯、马思聪、唐学IA、杜庭修等十一人。黄自同时还被聘为教育部 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并参加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审工作。后来,从全 国各书坊及各学校所编著的三千多首音乐教材中选出二百多首歌,编成教材初集四本,其中 小学低级、中级、高级各一本,中学一本。 七月十五月,《山在虚无缥缈间》在《音乐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 九月二十二日,以《旗正飘飘》为插曲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在上海首映。该片由 大长城影片公司摄制,王次龙导演,内容是“描写一个小村庄的被侵占,村民组织起来,努 力奋起,击败海盗,恢复失地的故事。” 十月,音专应上海市教育局之请,主持教育音乐播音事宜,每星期由学校师生假座中西 药房广播电台播送教育音乐一次(从上半年度开始,音专师生已经在该电台定期播出音乐节 目,每月一次—见王达平的《一年来的中国音乐》),每次三十分钟至一小时。计划“每星期五播送音乐一次,从十月第一周起到明年六月第一周止,一共三十六次”,“其中有演讲四次,纪念节目四次,中小学教材六次,民歌六次,半艺术器乐曲六次,艺术曲六次,本国旧乐二次,新创作二次”(见十月四日《新夜报》“音乐专刊”第一期上萧友梅的《上海市教育局邀请国立音专播送音乐之经过及其目的》)。每次播音的前一天,在《新夜报》(即当天的《晨报快报》)特辟“音乐专刊”,除登载本星期所播之节目及说明,“以期本埠及外埠爱好音乐的人们届时都可以看着节目单来听”外,“兼登载其他关于音乐之文章”,由音专师生撰稿。 为了统筹安排组织播音节目和编辑音乐副刊,音专“特组织教育音乐播音委员会,内分演奏、编辑及事务三版”,并推定黄自为编辑股主任(股员有贺绿汀、向隅、刘雪厂等人),担任《新夜报》“音乐专刊”(从十月二十五日第四期起改名为“音乐周刊”)的主编,并负责组织去电台播出的音乐节目(见音专校刊《音》一九三四年十月号,总第四十七期)。十月八日“音乐专刊”第二期上的《国立音专师生第二次播送教一育音乐预祝国庆特别节目》一稿就是黄自撰写的。 《音乐专刊》是我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定期音乐副刊,音专教师中如萧友梅、黄自、廖辅叔、韦瀚章、吴伯超,学生中如贺绿汀、向隅、陈田鹤、刘雪厂、满谦子(即满福民)、胡静翔、张汀石(即张昊)等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过文章。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四日到一九三六年一月十六日的两个零三个月中,“音乐专刊”一共出了五十七期,除一九三四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七日这两段时间因为音专放寒假暂时休刊外,基本上保持每周出一期。后来,《新夜报》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日停办,“音乐专刊”才因此停刊,音专师生的定期广播活动也同时结束。《音乐专刊》前后登载了二百四十八篇文章(分期连载的算一篇,另有十一首歌曲和两首钢琴小曲不在此数),其中包括播音节目介绍、音乐格言、作品欣赏、音乐家传略(包括当时我国乐坛涌现的新人的介绍)、理论探讨、音乐评述、音乐常识、乐坛消息(包括演出和新书刊的消息)、乐坛轶闻(逸话)以及读者来函、问题解答、编者的话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除极少数几篇有明显的反动内容(主要是第二期上署名“仑”的《音乐的统治与检查》和第十一期上署名“翔”的《音乐杂记》等文章中有吹捧希特勒为何重视音乐的内容,第三十二期上署名“潮”的《音乐—救国教育》一文中有吹捧蒋介石的反共言论内客)外,绝大多数均不带政治色彩。 黄自“反对把音乐限制在音乐学院中为少数人所有,而重视音乐的普及工作,并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见汪颐年的《黄自简历》)他为“鼓舞敌汽后援音乐会”报幕,是一个例子,编辑《音乐专刊》、组织播音节目,又是一个例子。他编《音乐专刊》、每期的篇幅只占《新夜报》的半个版面左右,字数不过五六千上下。然而,黄自却尽力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很注意这个副刊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把刊物办得雅俗共赏。他组织的播音节目基本上都是歌曲和器乐小品(以外国作品为主,其次是赵元任和音专师生的作品)。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新人新作,当时播出的节目就有不少音专学生(如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厂、谭小麟等)的作品,而担任演唱(奏)节目的人也多半是当时音专的学生,声乐方面如郎毓秀、蔡绍序、劳景贤、斯义桂,器乐方面如丁善德、易开基、李献敏、陈又新、朱崇志等,都是在这些播音活动中初露头角的。 十一月初,当时在沪的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为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组织了一个五人评审委员会,对应征的作品进行评审,黄自被聘请为委员(其他四人为萧友梅、查哈罗夫、阿克萨柯夫和齐尔品本人)。 本年一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三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独唱歌曲二首:《国庆献词》(刘雪厂词)、《踏雪寻梅》(刘雪厂词);二部合唱二首:《秋郊乐》 (韦瀚章词)、《本事》(卢冀野词)。课文八讲:《古典派与浪漫派的意义》、《古典派音乐的特性》、《古典派 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浪漫派的来源及其特性》、《浪漫派的作家与作品》、《标题音乐》、《标题音乐与纯正音乐之比较》、《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黄自这一年中的创作、著述还有—独唱一首:《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发表在四月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卷二期上),合唱一首:《军歌》(混声四部,收入十二月出版的《爱国合唱歌曲集》中)。文章六篇:《个人计划》(一月一日,《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三十周年纪念刊,个人计划之四十一)《勃拉姆斯》(一月、四月、七月分先后在《音乐杂志》一卷一期、二期、三期上连载)、《乐评丛话》(《音乐杂志》一卷二期)、《调性的表情》(《音乐杂志》一卷三期)、《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十月二十一日,《上海晨报》第九版《中华艺术教育社成立大会特刊》)、《介绍给一般听众的五张声乐唱片》(十一月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卷四期)。 十月二十四日,为贺绿汀所译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商务版)作序(对此书的译稿,他也曾作过多次校勘、订正);十二月,为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厂台编的《儿童新歌》(商务印书馆出版)作序。 这一年十月,黄自的《目莲救母》《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抗敌歌》《旗正飘飘》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二张),《长恨歌》由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一张)。十月十/又日《新夜报》的《音乐专刊》第三期上有文(新垣:《介绍几张有价值的唱片》)介绍。 十二月,《抗敌歌》《旗正飘飘》《军歌》《青天白日满地红》和根据齐唱配和声的《国庆献词》等五首合唱汇编成《爱国合唱歌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黄自的第二本歌集。此后,他自己就没有再出过其他歌曲专集。 一九三五年 四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五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合唱三首:《卡农歌》(二部轮唱,自作词)、《秋色近》(三部合唱,韦瀚章词)、《淮南民谣》 (二重赋格、古谣);课文六讲《主调音乐》、《主调音乐的特性》、《主调音乐的形式及其代表作》、《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特性》、《复调音乐的形式(对位、和应、卡农、赋格)》。 六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二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独唱歌曲七首:《睡狮》、《燕语》、《农歌》、《四时渔家乐》(以上四首均为韦瀚章作词),《游戏》 (刘雪厂词)、《卜算子》(苏轼词)、《南乡子》(辛弃疾词)。课文十四讲:《中国音乐之起源》、《虞、舜、夏、商、周时之音乐》、《周朝音乐发达概况》、《汉代音乐之变化》、《六朝时音乐之没落与转变》、《唐代音乐之盛况》、《宋元时代之杂剧》、《明清两朝音乐之概况》、《近世音乐之趋向》、《西洋音乐史分期法》、《古代音乐》、《中古音乐》、《近代音乐》、《歌剧》。 九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四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独唱歌曲一首:《欢迎运动员凯旋》(刘雪厂词);合唱二首:《采莲》(二部,韦瀚章词)、《送毕业同学》(三部,刘雪厂词)。课文九讲:欣赏(一至九):格鲁克的《行板》、海顿的《皇家四重奏》、莫扎特的《小步午》、修伯特的《云雀歌》(即《听!听!云雀》)、修曼的《幻梦》(即《梦幻曲》)、勃拉姆斯的《摇兰曲》、肖邦的《旋转L午》、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贝多芬的《月光曲》。 十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六册出版。其中有黄自新创作的独唱歌曲二首:《总理逝世纪念》、《蝴蝶》,均为刘雪厂作词,另旧作一首:《点绛唇》,合唱一首:《摇兰曲》。课文六讲:欣赏(一至六):巴赫的《加佛特舞曲》、罕德尔的《哈里路亚》、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纳维因的《威尼斯的恋歌》、韦柏的《魔枪弹手》(即《魔弹射手》)和《音乐与人生》。 在编辑《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同时,黄自打算再编一本小学音乐教科书,并且为此写了不少儿童歌曲。现存手稿十五首,其中独唱十三首,自度歌词的八首:《挖泥沙》、《不容易》、《春风》、《三样早》、《你可知道》、《吃巧果》、《互助》、《养蚕》,廖辅叔作词的三首:《雪人》、《西风的话》、《毕业别》,刘雪厂作词的一首:《黄花岗先烈纪念日》,叶绍钧 (即叶圣陶)作词的一首:《新年》;自己作词的合唱二首:《一张白纸》 (轮唱)、《牛》。这些歌曲只有三首发表过,其中:《西风的话》,初次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十一版续印本上发表。《养蚕》、《牛》,以《童谣二首》为题,署名 “不平作曲”,发表在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音乐月刊》(陈洪主编,音专发行)第三号上。 这一年,黄自还为黄任之(即黄炎培)的歌词谱写了两首独唱歌曲:《学生国货年歌》,三月二十八日发表在《新夜报》“音乐周刊”第十九期上,二十九日在中西药房广播电台首次播唱;《谁养我》(即《中华职业教育社歌》)。 本年,黄自还参加了电通公司于十月完成的有声故事片《都市风光》的配乐工作(为这部电影配乐、作曲的还有贺绿汀、赵元任),创作了片头音乐—以片名为标题的《都市风光幻想曲》。在这以前,他还为九月初首映的联华公司的配音故事片《天伦》创作了主题歌—《天伦歌》(憧石根词)。当时,大专学校的音乐教授为电影写音乐的,黄自是最早的一个。他为这两部电影写作音乐的感受,以及他对我国当时电影音乐现状的看法,集中地反映在他写的《电影中的音乐》(发表在十月二十六日出版的《电通》十一期上)一文中。 电通公司是一九三四年春天在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一家进步的影片公司,当时的一批左翼和进步的著名艺术家如夏衍、田汉、司徒慧敏、袁牧之等都集中在这里。《都市风光》是该公司继《桃李劫》《风云儿女》之后摄制的又一部进步影片,也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由袁牧之编导。影片通过几个农民的眼晴,从西洋镜里展开了奇形怪状的社会现实和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是当时十里洋场的黑暗现象的一幅漫画,也是当时落后的小市民群的一首讽刺诗。黄自平时很少上街,在接受了这部影片的配乐任务以后,却破例要他的夫人汪颐年利用晚上的时间多次陪同他到大马路、新世界(即今南京路、西藏路)一带去看当时“高等华人”和洋人们主要活动地区的夜景,并且特别注意在大公司外面闪耀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见汪颐年的《忆黄自》)。黄自乐于接受为《都市风光》配乐的要求,并且如此认真对待,一方面固然说明党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愿意接受党的影响的。 《都市风光幻想曲》后来曾由百代公司灌制唱片(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奏,指挥为梅百器)。影片《天伦》由锤石根编剧,费穆和罗明佑联合导演,黄绍芬摄影,演员有郑君里、张翼等。编剧者认为:“人类爱的发端,基于一种赤子之心,—宇宙亘古,此爱亦永远不变。”他希望大家“要爱人如己,来求全人类的天伦之乐。”《天伦歌》就是配合影片的这一主题的。为了加强这首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歌曲的民族风格,黄自在考虑伴奏部分的乐器配置时,使用了笛、笙、二胡、琵琶、锣等民族乐器。这是他在民乐配器方面所进行的首次尝试。《天伦歌》后来也由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并由该公司国乐队担任伴奏。 在这一年中,黄自还经常组织音专学生到市内各学校举行小型演出(大约每周一次),并且于同年四月,为汉口电台撰写有关音乐欣赏常识的广播稿,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导言(音乐欣赏的三方面;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同之处。);第二部分:音乐的要素(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第三部分:音乐的表情(具体的;抽象的。);第四部分:音乐的结构(动机;乐段;主要曲体。) 一九三六年 二月十七日,上海市政府为确定上海市市歌,组织敬业中学、吴淞中学,务本女校及万竹小学四校学生试唱胡敬熙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新上海歌》,黄自与萧友梅、应尚能、陈能方等被邀请参加评判。 十一月一日,黄自等发起创办的上海管弦乐团经一年左右的筹备后正式成立,排练的第一个曲目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黄自任团长,副团长是谭小麟(乐团的开办费由他捐助,排练也是借用他家的地方),吴伯超、李惟宁任正副指挥,团员共三十余人,我国已故大提琴家张贞拔(音专学生,抗战后在延安鲁艺任教)就是此中一员。这是当时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组成的管弦乐团。 这一年前后,被南京励志社聘为音乐方面的顾问(此事可能与当时在励志社当音乐千事的华文宪有关,他是一九三匹年在音专毕业后到励志社工作的)。 本年三月,教育部编的《中学音乐教材初集》(黄自曾参与编审)出版,书中有十首歌曲是黄自配的和声: 《国旗》( Schwarz曲,吴研因改词) 《始业式》(东峦词) 《孤燕》(意大利民歌,许地山译词) 《秋声》(Wrighton曲,吴研因改词) 《破车瘦老的马》(黑人歌曲,陈北鸥译词) 《春郊》(沈心工词) 《黄鹤楼》(沈心工选曲作词) 《中国男儿》(石更词) 《下江陵》(李白诗,黄自旧作《峨眉山月歌》原曲) 冬天,为沈心工作词谱曲的《采莲曲》(这是黄自儿时最早学会的歌曲之一)配和声 (载《心工唱歌集》),并为沈心工的《心工唱歌集》(此书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出版)作序。 前一年九月,音专迁入当时所谓的“市中心区”市京路(今江湾五角场附近)的新校舍。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同年冬天,黄自一家也从原来居往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花园坊一一五号迁至学校新址附近的教员宿舍。这里地处郊外,远离市声,环境安静。黄自生前虽然只在这里住了两年光景,但是这两年在他个人生活上却是一个新的时期,即以专门从事音乐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为中心的时期。从本年开始,黄自把全部工作之余的时间放在编写《和声学》、《音乐史》,以及收集有关资料工作上。 编写《和声学》与《音乐史》是黄自的夙愿。一九二九年回国后,他“看到国内还没有音乐理论书籍,特别还没有自己的关于音乐史的书籍,”(见汪颐年的《黄自简历》)作为一个在学校多年担任和声学与音乐史这两科教学的教师,“感到授课无教本之难,学者无适当书读之苦,”因此,早在一九三四年之前,他就打算要编写这两本书,且已做了一些“披拾材料,参考名著”的准备,只是“终觉才微识浅,不敢率尔操瓤"。到一九三四年,他终于下决心“想鼓着勇气试一下,”不仅将其列入计划,正式着手编写,而且还作了“不是一年中可以完成”的长期打算(见黄自的《个人计划》)。迁至新居后,由于环境适于写作,他便更加抓紧了这方面的工作。直到他生命弥留的时刻,他还念念不忘《音乐史》一书的完成情况,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旬话,就是要家人快去请医生来,因为他“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不能就此死去”(见汪颐年的《忆黄自》)。 黄自特别重视《音乐史》一书的写作,他为编写此书收集的史料就有两万余件,而且都作了批注。本来,他打算要写两本音乐史的著作,写完西洋音乐史以后再写一本《中国之古乐》的书。生前,他不仅拟就了这木书的详细写作大纲,而且还为写作此书查阅了《礼记》、《乐经》、《尔雅》等典籍,从中收集了有关我国古代的乐制、乐律、乐论、乐器等方面的资料共千余件。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日,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所设音乐研究会在南京召开大会,黄自被聘为该研究会的委员(同时被聘为委员的尚有萧友梅、金律声、吴梦非、唐学泳、吴伯超等人),并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黄自提出“关于社会音乐的意见”的议案:大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关于整伤社会音乐部分,如音乐出版、电影音乐、广播音乐等项,先行规定标准,分别审查及取缔,请黄自先生起草办法。”(见张贞拔的《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音乐研究会》) 春天,专程去苏州搜集道教音乐,并进行过现场调查。曾在天后宫亲自观看道士打蘸, 聆听了打蘸时道士演奏的古老乐曲。音专学生张定和也在场,还拍摄了现场照片。 四月,音专师生应教育部邀请,去南京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为国民大会堂开幕举行音 乐会,黄自同行。音乐会上,赵梅伯指挥音专歌咏团演唱了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山在虚无缥缈间》。 五月三日的《国闻周报》曾刊文评述(见张沉吉的《艺术节—全国美展及音乐演奏述评〔下〕》)。 七月,拟与贺绿汀等合办一种“内容注意音乐理论等”的音乐杂志,并且打算“月初创 刊”(见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上海《立报》第三版《花果山》栏慧心的《乐坛近闻》)。后因“八、一三”事件发生,贺绿汀又随救亡演剧一队出发至内地,这个计划才没有实现。 “七、七”事变后,萧友梅将他长期来一直兼任的音专理论作曲组主任的职务辞去,由 李惟宁代任。在此前后,黄自也辞去音专教务主任职。 这一年,黄自还参加了大众口琴会主办的全沪口琴独奏锦标比赛的给奖会,给获胜者发奖。 在这一年中,黄自只创作了一首歌曲,即《热血》(吴宗海词,上半年写成,首次发表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汉口出版的《战歌》第十期上)。他曾经说过:“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见汪颐年的《忆黄自》)但他没有能实现这了一心愿,抗战刚开始,他就勿勿地离开了人世,而《热血》也就成了他的绝唱。在黄自创作的全部爱国歌曲中,《热血》是最富于群众性和时代感的一首,它标志着黄自在创作上正进一步地与群众和时代相结合,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可借天不假年,使他未能从这个新的创作起点走下去。黄自回国后的创作生涯、以《抗日歌》开始,以《热血》结束。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同一个主题一一抵御外敌,驱除强暴,保卫国土,还我河山,无疑是他爱国热情的真切反映,而不是什么偶然的即兴之笔!黄自最后的作品尽管只是一首短短的歌曲,但它说明了时代在推动黄自前进,黄自也是能够和时代一起前进的。 第四部分:逝世前后 一九三七年—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三岁至三十四岁) 黄自为人正直、谦虚,没有所谓“学者”“作曲家”的架子。平时似乎很严肃,话也不多,但在朋友、学生中间,他却是一个健谈而又可亲的人。因此,他在音专工作期间,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都相当不错。对于学生,在学习上要求很严格,但是从不斥责学生,而总是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学生很尊敬他,爱戴他,乐于和他亲近。在生活上,学生如果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力帮助。当时音专收费甚巨,以本科、师范生为例,仅学费一项,每学期就须缴纳十二元五角,加上乐谱书籍、租琴、住宿、伙食、校医、制服、保证金等费用,一个学期最低限度得付二百元左右。学校门槛之高,使人望而却步。“学生缴不起学费时,萧友梅总是说,没有钱读什么书,退学但是黄自(却)经常用自己的薪金替学生缴学费。” (见贺绿汀的《纪念黄自先生》)对学生的进步活动,黄自也抱着同情、支持的态度。甚至奈自参加(如为东北义勇军募捐等)。由于他“在学校里一直维护学生的利益,帮助穷苦学生,倾向进步,因而受到学校当局的排斥,心情很不愉快。”(见上面所引贺文)。萧友梅与他并不是很融洽的(萧友梅将辞去的理论作曲组主任职务交给来音专工作不满两年的李惟宁代替,就是一个例证),黄自提出的一些教学上的主张,也往往得不到萧友梅的支持。由于和萧友梅的矛盾甚多,工作不顺心,黄自后来便干脆辞去了教务主任一职,“冀于讲学之外,得专致力于著作也。”(见黄自先生追悼会节目单所载的《音乐家黄自先生传略》) “八一三”事变爆发前一段时期,日本兵经常在虹口一带挑衅寻事,每次出事,虹口就要封锁戒严。考虑到住在僻野的郊外比较危险,黄自一家又重新搬回金神父路花园坊,和他的父母、弟妹同住,迁回市区的第二天,日本兵便进入大场了。“这时候全家挤在堆满家具的房子里,卧室就成了他的工作室,写字桌旁除了书柜外还加上了小孩的睡床。”(见汪颐年的(忆黄自》)就在这种动乱不安的情况下,黄自还是全力以赴地赶写《和声学》与《音乐史》 这两本著作。并且经常工作到深夜,只是心情差了,谈笑少了,更沉闷了。 “八一三”后,上海沦为孤岛,音专师生纷纷去内地]一作,当时的左翼文化界也一再动员黄自去大后方参加抗战音乐工作。就在这时,传来风声,说是日本特务将迫害一批爱国人士,写过抗敌歌曲的黄自也在此列,并且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他的家人和辛夕都劝他一个人先走,他自己也想走,但是又丢不下家中的老小(当时他的父母都健在,还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才七岁,最小的只有九个月)。全家一起去内地,诸多困难,一个人先走,又放心不下,为此他一直举棋不定。同时他以为抗战可以速决,也想再等一个时候再说。 一九三八年四月八日,没等黄自作出最后走与不走的决定,便得了伤寒病。 同年五月九日(农历四月初十)上午七时三十分,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遗体于翌年四月底安葬于沪西中国公墓。 黄自去世后,汉口、长沙、重庆、延安、上海都先后举行了悼念活动。 五月二十四日,当时在武汉的音乐工作者、歌咏团休以及各界代表三百余人举行追悼会,并演唱了黄自的遗作。田汉、洗星海、张"r114,周小燕以及黄自家属黄炎培先生等参加了这次悼念活动。田汉作为当时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代表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国家民族,和一般的学院派音乐家不同。”并且说: “三年来自聂耳、王光祈之死到黄自先生的去世,是音乐界一个大的损失。”田汉还特别谈到工作与团结的问题,他说:“目前歌咏界还有许多缺点,主要是团结的不够,这是我对音乐界一个不客气的迫切要求。”“应该不分派别和感情,为着一个目标奋斗,才是今天追悼黄自先生的意义。” 五月二十五日,汉口《新华日报》(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是周思来同志直接领导的。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汉口创刊,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汉口沦陷后迁至重庆继续出版)第三版发表《音乐家黄自追悼会》的本报特写。 七月九日,上海的黄自先生纪念委员会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追悼会,黄自的家属、亲友、同事、学生等数百人参加了这次悼念活动。黄自夫人汪颐年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了黄自的生平,黄自的学生张昊在讲话中谈到黄自“在其患致命之疾的数星期前,尚表示将在其音乐史与和声学脱稿之后,计划多写浅易的民歌。”悼念活动的第二部分由音专学生蔡绍序、斯义桂、刘玛丽等演唱黄自遗作,最后以李惟宁指挥音专学生组成的乐队伴奏的《长恨歌》作结(见芜城的《黄自先生追悼会记》)。 七月十八日,延安鲁艺音乐系联合鲁迅小学、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单位举行了纪 念抗战周年、并追悼黄自、纪念聂耳的音乐晚会(见向隅的《一年来的鲁艺音乐系》)。此外,延安还出版了《纪念聂耳黄自特刊》。 郭沫若同志在张曙牺牲后曾做挽联纪念黄自、聂耳、张曙、挽联如下: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抗敌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见郭沫若《洪彼曲》)。 八月前后,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缈间》《抗敌歌》《旗正飘飘》《青天白日满地红》等六首歌曲,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摄为电影,辑成《黄自教授遗作选集》三本,在重庆公映。这部音乐纪录片的编辑是周克,潘孑农,音乐指导是金律声(见一尹九三八年八月五日《电声》第七年二十四期上的《音乐影片黄自遗作摄后》)。据播孑农说,抗战前,周克(摄影师)等曾去音专摄录该校师生合唱、独唱的声带,同时也摄取了演唱实况的画面,其中就有黄自的《花非花》等六首歌曲以及担任这六首歌曲的独唱(郎毓秀、刘玛丽、张蓉珍等)、合唱(音专学生)、指挥(赵梅伯),钢琴伴奏(李惟宁等)、乐队(音专学生)等人的录象。当时曾打算制成短片,后因抗战爆发未果。黄自逝世的消弃传到重庆后,播子农从这些未用的声带中将黄自的六首歌曲检出,辑成《黄自教授遗作选集》。片头有黄自遗像和播孑农撰写的黄自小传,用字幕,配以哀乐。片中每一首歌曲的曲名,演唱、指挥和伴奏的姓名,也 都用字幕叠印在原先摄取的演唱实况的画面上,同时开始了歌曲的引子。六首歌曲的画面是按歌词大意配摄的:三首女声独唱和女声合唱,配以花卉、云雾、风景的画面;三首合唱则配以战争、军队、马队奔驰等画面。均由周克摄影。此片制成后,发行了国外版。曾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和一些欧州国家放映,有一定影响。黄自所作歌曲摄制成影片的,仅此一部,由于它既保存了音响资料,又留下了演唱者的形象,因此不失为一部具有音乐史料价值的纪录片。 黄自生前未发表或未完成的其他创作、著述的手稿有—钢琴曲一首:《Canon 》(二 部);合唱曲一首:《春游》(二部);歌曲四首:《晨歌》,《北望》,《阳春来到》(不全),《反日运动歌》(不全)。为两江体专、务本女中附小、斯盛学校、肇和小学、天津市立师范附小所作校歌五首(除《务本女中附小校歌》为吴研因作词、《斯盛学校校歌》作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外,其他七首的词作者姓名及歌曲创作日期均不详)。《和声学》初稿三十八讲。《西洋音乐史》初稿六章(包括《绪论》、《古文化国之音乐》、《复调音乐之兴起及理论之进步》、《中世之俗乐与器乐》共一百三十四页。《最初之基督教音乐》《复调声乐之全盛》《中国之古乐》一书的写作大纲(包括《序言》、《古乐之历史》、《古乐之进化》、《古乐之沦亡》、《古乐之理说》、《古乐器》、《古乐谱》、《古乐之应用》、《古乐与社会》、《古人对于古乐之观念》、《古乐与西乐之比较》、《对于古乐之批评》等十二个章节)共十一页。为研究和写作音乐史而集录、批注的音乐史料两万余件;整理的世界史、本国史和音乐史的对照年表(至十五世纪)十页;重要音乐家生卒年代表十页,中外参考书目四页。 以《中国人心中之音乐》为总标题而摘录的有关文字材料三十八页(选自周秦以迄唐宋的近八十家文论诗赋一百七十余篇),约二百条。 原作者:戴鹏海
本文档为【黄自年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0-10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