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们在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汉语词汇的运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说是汉民族礼仪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缩影,历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谦词、敬词、婉词等礼貌用语,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一)古代礼貌用语举例 《礼记?曲礼上》:“礼,自卑而尊人。”含有平庸卑下之义的词语用于自称时,即为谦词;含有尊敬美誉义的词语用于对方时,即为敬词;在某些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们在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汉语词汇的运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说是汉民族礼仪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缩影,历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谦词、敬词、婉词等礼貌用语,影响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一)古代礼貌用语举例 《礼记?曲礼上》:“礼,自卑而尊人。”含有平庸卑下之义的词语用于自称时,即为谦词;含有尊敬美誉义的词语用于对方时,即为敬词;在某些场合为避免说出不文雅、不吉利的话语,要使用婉词。总之,在不同场合,要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具体如下: 谦称 (一) 谦称,与“尊称”对言,是指用谦卑的言词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谦词多属贬义词语,因此,用作谦称的词,多为卑、贱、愚、拙、贫、寒、微、小、浅、薄、鄙、敝、末等含有谦意的词,可分为如下几类: 1、谦称自己的亲属:主要由“家”、“舍”构成 “家”可用在称谓词前,谦称自己亲属中的长辈或同辈。谦称自己长辈的,如“家祖”,谦称自己的祖父;“家父”、“家严”、“家尊”、“家公”、“家君”、“家府”、“家大人”, 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谦称自己的母亲等。谦称自己同辈的,如“家兄”,谦称自己的兄长;“家姐”,谦称自己的姐姐。“家”的用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用于谦称自己的同辈时,只能谦称同辈中的年长者。谦称同辈中的年幼者,不能用“家”,应该用“舍”。如“舍弟”、“舍妹”。这大概是唐以后形成的通例,魏晋时期不拘此限。第二,称他人的亲属不能冠以“家”字,如不能说“你的家父”、“他的家父”,称他人的 [1] 亲属应该用敬词。 “舍”虽然也用于谦称自己的亲属,但有别于“家”。其一,“舍”只能用于谦称同辈亲属中的年幼者,不能用于亲属中的长辈或同辈中的年长者。如不能说“舍父”“舍兄”。其二,可谦称自己的亲戚,如“舍亲”。 2、谦称自己寡德少善、愚昧无能:孤、寡、不谷、愚、拙、蒙、不得、不才、不肖、驽、痴 这一类谦词主要用于谦说自己德行、才能、智力,多是自我贬低。其中“孤”、“ 寡”“不谷”专用于王侯的谦称,《老子》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其他为一般的谦称。“愚”独立使用,为说话的自称词,意为自己比别人笨,没有对方聪明,以此表示自己的礼貌。多作句子的主要成分,通常译释为现 共 12 页第 1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诸葛亮《出师表》) “愚”同说话人的自称词(“兄”、“弟”、“姐”、“妹”等) 以及说话人自身主张、意见等名词连用, 构成定语与中心词关系的偏正短语, 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例如: (1)余山三兄大人阁下:„„愚弟高翔麟顿首上。(高翔麟《致裕泰》) (2)臣效愚计, 大王无用, 是以臣无以效大王, 愿自请而去。(《战国策?秦策五》) 例(1)中的“愚弟”是同辈之间的年幼者谦称自己,有时也谦称“小弟”。例(2)中的“愚计”可释为“计策”, 这类谦词“愚”多用于平辈中年幼者对年长者,晚辈对长辈, 婢仆对主人, 下级对上级, 臣下对君主。 3、谦称自己地位卑贱或才学浅薄:臣、仆、卑、鄙、贱、奴、贫、寒、敝、薄、陋、浅 “臣”“仆”用于一般人自称,例如:“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臣:郑国大夫公子吕自称)“仆虽不敏,数奉教于君子矣。”(司马迁《报任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仆:司马迁自称) 再比如“老朽”、“老拙”、“老迈”是老年人的自称;“卑人”、“鄙人”、“敝人”、“小人”,都是男子谦称自己;“贱生”、“小生”,读书人谦称自己;“贱妾”、“小妾”、“婢子”、“老妇”,妇女谦称自己;“贫舍”、“寒舍”、“敝舍”、“小房”,是谦称自己的家宅;“卑意”、“鄙意”、“鄙见”、“陋见”,是谦称自己的意见;“贱恙”、“贱疴”,都是谦称自己的疾病;“鄙躯”、“贱身”、“贱躯”、“薄身”、“薄躯”、“陋身”、“陋躯”,是谦称自己的身躯或自谦;“鄙心”是谦称自己的心意;“鄙见”、“浅见”则是谦称自己的见识;“薄才(材)”、“陋才”是谦称自己的才学„„ 4、谦称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蒙受了屈辱:辱、屈(曲)、枉 这一类谦词是表示对方加于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蒙受了屈辱。这几个谦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在词义上都有屈辱、枉曲的意思。(2)都是副词性谦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如所修饰的动词意义相近,谦称的语意也基本相同。如“辱临”、“辱到”、“屈临”、“枉驾”、“枉顾”、“曲临”等,都是敬称对方屈尊光临。这类谦词也有相异点:虽然以修饰它词为常,但是有的有时可单用,如“辱”、“枉”,苏轼《次韵高要令刘峡山寺见 共 12 页第 2 页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寄》:“喜有新诗辱。”柳宗元《答贡士元书》:“前时所枉文章。”“辱”、“枉”的后面虽然没有所修饰的动词,但是仍含有“辱赐”的意思。 5、其他 还有一些谦词,最初是出自某个典故,如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贱荆”、“拙荆”、“荆妻”、“荆室”、“荆布”、“荆妇”、“荆人”,这是出自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荆钗布裙的典故。谦称自己的病为“负薪”、“采薪”,是出自《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谦称自己的情意或所献微不足道为“芹意”、“芹诚”、“芹献”、“芹敬”、“芹曝”、“献曝”、“献芹”,这是出自《列子?杨朱》中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农民把自己认为最美味的胡豆、草果推荐给富人品尝。富人“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晒而怨之,其人大惭”。后用以谦称自己所献的微不足道,且不一定中对方的意。谦词中像这类出自典故的也不少。 (二)敬称 敬称,即“尊称”,与“谦称”对言。第二人称的礼貌式。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第四章:“人类的交际有相当的礼貌,这礼貌表现在称呼上面,于是我们的代名词又有谦称、尊称两类。谦称用于自称,尊称用于对称。”敬词,在数量上要比谦词多得多。 1、对他人的尊称:公、君、子、先生、足下、夫子、卿、吾子、陛下、阁下、殿下、麾下 对一般人尊称用“公、君、子、先生、足下、夫子、卿、吾子”;称君王用“陛下”;称太子、诸王用“殿下”;称高级文官用“阁下”;称高级武官用“麾下”。具体举例如下: “公”,用于敬称,不受尊卑限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这是范睢在难中称看守的人为“公”。又《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这是汉高祖称臣下为“公”。 “公”,前如著有姓氏,也是表示对人敬称。《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诂,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申公”,名培;“韩生”,名婴;“毛公”,名苌。同是为《诗经》训诂,《汉书》作者对辕固径称其名,对韩婴称韩生,而对申培、毛苌敬称之为申公、毛公。 共 12 页第 3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子”,单用或用在姓氏前后,表示敬称老师或男子。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称。“子”前加姓氏,也是表示对人的敬称,如“孔子”、“老子”等。 “君”,主要用于敬称对方。一般单用,相当于“您”。在对话时,上下都可敬称对方为“君”。《史记?张丞相列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这是上敬称下为“君”。《战国策?齐策四》:“狡免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这是下敬称上为“君”。 “先生”,用于对他人的尊称,如《战国策?齐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先生”孟尝君对冯谖的尊称。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乐毅《报燕惠王》:“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循逃走赵。”后专用为同辈的敬辞。“足下”之称,有研究者认为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异苑》卷十:“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履。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2] “陛下”,臣下对帝王的尊称。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殿下”,汉代以后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称之。今虽亲王亦避也。”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然秦制独天子称陛下,汉鲁有灵光殿,而司马仲达称曹操,范缜称竟陵王子良,皆曰殿下,则诸侯王汉以来皆通称殿下矣。至唐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称殿下,至今循用之。” “阁下”,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语之。《汉书?高帝纪下》“大王陛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因卑以达尊之意也。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今多用于外交场合。唐?赵璘《因话录?徵部》:“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伏惟阁下垂听而念下焉,使 [3]天下士无复思古之君子,而乐出乎阁下之时。”又如:尊敬的总统阁下。 共 12 页第 4 页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麾下”,犹言在主帅的旗麾之下,即部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旧时亦用为对将帅的尊称,书信开头如“XX麾下”、“XX麾鉴”。 、对他人尊崇恭敬仰慕:令、尊、恭、敬、谨、奉、拜、请 2 这类敬词一般不单用,主要用在相关的名词前,敬称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当它们和相关的词搭配时,所表示敬意常常是相同的。如: 令慈、令堂、令萱、尊慈、尊堂、尊萱——敬称他人的母亲。 令妻、令室、令阃、令阁、令正、尊阃、尊阁、尊嫂、尊夫人——敬称他人的妻子。 尊姓、尊名、尊号、尊讳、尊字——敬称他人的姓名字号。 尊颜、尊仪、尊范、尊容——敬称他人的容颜仪态。 尊庚、尊齿、尊寿——敬问他人的年龄。 尊府、尊富、尊斋、尊宅、尊居、尊门——敬称他人的住所。 恭请、敬请、拜请、奉请——表示邀请的敬词。 敬贺、敬祝、奉贺、奉祝——表示祝贺的敬词。 敬迓、拜迎、奉迓——表示迎候的敬词。 敬白、敬启、敬告、谨白、谨启、谨告、奉白、奉告——表示告语的敬词。 敬呈、敬上、谨呈、谨上、奉呈、奉上——表示递上的敬词。 敬劳、敬问、敬谢——表示感谢的敬词。 拜央、拜求、拜恳、奉央、奉求——表示请求的敬词。 拜谒、拜访、拜望、拜会——表示拜见的敬词。 3、因他人的赏光而感到荣耀幸运:幸、惠、赏、光、宠 这类敬词,是副词性敬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加于己的行为,多指对方对自己在精神、物质上有所给予,或光顾来临等方面,对自己是一种恩荣。如: 幸承、幸蒙、惠蒙、光膺——敬称受人眷顾。 光临、光顾、光贲、惠顾、惠临、幸临——敬称对方来临。 惠赐、惠贶、惠赠——敬称对方馈赠。 赏光、赏脸——敬称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共 12 页第 5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三)婉称 古代人对言语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因而对能降福除祸的词语产生禁忌,对人名、朝代名、部族名、图腾名给予避讳,对犯忌触讳的事物采用委婉的说法。后来,委婉的使用场合有所拓展,不仅仅局限于犯忌触讳的事物,而且对不愉快的事,不便直接说的事,都可以用委婉的表述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委婉主要指对人死的婉称。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情。所以,在古汉语里,关于“死”的禁忌委婉语是很多的。其分类如下: 1、不同等级的死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天子:崩、驾崩、晏驾、山陵崩、崩殂、殂落、登驾、宾天、遗弓、千秋、万岁、万岁千秋。 2、不同宗教称死 不同的宗教对“死”有不同的观念,佛教认为“死”是人生的轮回,所以佛教是“视死如归”。在佛教中,“死”有以下的委婉说法:圆寂、归寂、入寂、归天、归西、灭度、迁化、坐化、顺世、顺化、蝉蜕、舍生、超生、归净土„„ 道教认为“死”是升天、成仙,进入另一境界。在道教中,“死”的委婉语有:解驾、遁化、羽化、归道山、上仙、仙去、仙化、仙升、仙逝、仙游„„ 3、不同语体色彩的死 书面语:辞世、弃世、下世、就世、逝世、溘逝、永诀、去世殒命、毕命、绝命、彻席、弃堂帐、捐馆舍 口语:瞑目、合眼、不在、老、断气、倒头、呜呼、放命、一命归阴、停床、回去、出去、过身、了帐 4、不同对象的死 长寿而死:仙逝、千古、作古、考终命、考终、寿终 少壮而死:不禄、早世、不顺、短世、短折、凶(7—8岁前)、殇(20岁前)、夭折 父母辈死:见背、弃背、弃养、启手足 女性的死:玉殒香消、埋香、离魂、香消玉碎、香消玉损、珠沉玉碎 共 12 页第 6 页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妻子死:断弦、殚死 5、不同原因、方式的死 病死:疾终;饿死:殣;射死:殪 自杀:自尽、自刎、仰药、仰毒、自缢、悬梁、寻短见 横死:瘐死(死于狱中)、惨遭不测、暴尸荒野 (四)动作代称语 古代人们在见面时,以行礼表示礼貌。如鞠躬、作揖、拜揖、万福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末迎红娘揖科)小娘子拜揖~(红云)先生万福~”“拜揖”和“万福”都是配合行礼动作的祝福问候语,区别在于前者用于男子,后者用于女子。但是用于书信中,则成了表尊敬而实际上没有礼拜动作的礼貌用语,我们称之为“动作代称语”,如:叩首、顿首、百拜等。 叩:旧时最敬重的礼节,俯首到地行礼称叩头。省称为叩。如:叩谢、叩头下拜、三拜九叩。旧式书信客套语。用在结尾具名之后,表示礼节。如:“XX叩上”、“ XX百叩”、“ XX叩禀”、“ XX叩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周礼•春宫•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旧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开头或结尾。也有首尾都用的。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百拜:多次拜。《礼记•乐记》:“壹献之礼,宾主百拜。”郑玄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寻•杂事》:“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百拜以喻多’是也。”明以来与师友或贵官书札常称百拜。 (五)问候语 见面时或书信中向人问好的礼貌用语,这类用语使用相当普遍,在礼貌语言的交际中不可缺少。 1、日常见面问候语 相识者和熟人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是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礼貌形式。问候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上古的洪荒时代,人们见面时,总是问:“无它乎,”(没有碰上蛇吧,)这 共 12 页第 7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句问候是汉人祖先的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恙乎”也是古人常用的问候语。《尔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痒之为病是由于伤痛,孳乳为“恙”,由伤痛引申为忧伤(生理的疾病引申为心理的疾病)。进入农耕时代,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这句简单的日常问候语集中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 [4] 的人生哲理。 2、书信问候语 书信中的问候语一般向人表示平安、吉祥、幸福、祝福、请安、问好的礼貌用语。如: 写给父辈及长辈的信用“金安”、“钧安”、“颐安”、“崇安”、“富安” 对老师用“教安”、“铎安” 对生意人用“财安”、“筹安”、“茂安” 对文人学士称“道安”、“撰安”、“文安”、“吟安” 对一般朋友,请安可因时而异,酷暑天用“暑安”,严寒日用“炉安”,逢年过节用“年禧”、“节厘”,也可泛用“大安”、“台安”、“时安”、“刻安”、“近安”。 二)文化内涵分析 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是一定的语言社会、语言群体长期形成的习惯说法,它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汉语中的谦称、敬称、婉称等礼貌用语既是汉语语言修辞的结晶,又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蕴涵。从这些古代礼貌用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对尊卑贵贱、等级身份的强调,一方面对尊人抑己这种礼让行为与心理的提倡。 (一)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要求对礼貌用语的影响 中国人的言语交际风格,其实与其生存环境、生存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华民族,历来以拥有五千年文明而自豪,早在秦汉以前,中国就已针对大至国家、小至家庭的方方面面的交际往来,制定出了完整的礼仪等级和明确的规范程序,并通过《礼记》一书予以编汇。尤其是后来进入了封建社会中,强调君王的权威,注重上下尊卑,因而等级秩序森严。 例如,同为人妻,却因丈夫的社会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曲礼下》)。再比如,涉及皇帝称呼 共 12 页第 8 页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的是一等尊辞,用“皇上”、“圣上”、“龙体”、“龙颜”、“万岁”等;称呼皇后、王族用二等尊辞,如“千岁”、“鸾驾”等;臣对君用卑辞,如“臣下”、“微臣”、“愚臣”等;低级官员称呼高级官员用尊称,自称则用卑辞,如“大人”、“恩府”、“恩相”、“卑职”、“下官”等;庶民称呼官员用尊称,自称则用卑辞,如“老爷”、“大人”、“长官”、“小人”、“奴才”等。 上述称谓语体现了封建礼法,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都与其等级相关。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以“等级观念”为基础的礼仪系统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除了处于最高等级者外,其他人无论地位多高,哪怕仅次于最高等级者,其如何说话都与地位、权势以及利害关系紧密相关。因而,能否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和级别地位说话,就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正因为在“人分三六九等”的社会里,所述话语一旦超越了说话人自身所处的地位、超越了所拥有的权限,往往会随之产生“言外”的“不同含义”,而且很可能会立即引发不良后果,甚至遭受到打击,以致家破人亡。 (二)尊人抑己的礼让心理 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个礼貌准则中“卑”的成份后来逐渐被“自贬”和“自谦”的成分取代。在语言上的反映集中表现在自称和他称上。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谓自己或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指谓所者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人们在交际中,之所以有时会“贬低自己”,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拉开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而是借助将交际对象抬高,以传递自己意在将对方置于一个更高的级别层次上显现自己敬意的信息。 我国古代人民在社会交往中谦恭礼让,温文尔雅的文化心态,也是儒家礼让文化传统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辅以道家、佛家思想。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这是千古流传的传统。 综上所述,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作为“文明古国”的礼仪风范。在我们深刻认识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的同时,要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语言文化精化。得体地运用礼貌语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学识水平的体现。良好的礼貌用语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因此,我们在交际中,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多说“请”、“谢谢”、“对不起”也不会吃亏,时常将“您”、“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常用的礼貌语组合于自己的言语中,更有利于言语交际和沟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共 12 页第 9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礼貌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标志,也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面对当今科技腾飞的社会,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就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在理解传统礼貌用语的同时,要有选择地使用,从而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有时代风貌的礼貌用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构筑起友善、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注释: [1]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5) [2]胡星林.古代书信谦敬词语浅释[J].阅读与写作,1995(8) [3]韩省之.称谓大辞典[M] 北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第275页 [4]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第155—117页 参考文献: [1]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力.古代汉语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6]魏清源.古代汉语教程(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 [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7]周淑敏.古汉语自学入门[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8]马鸣春.称谓修辞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9]郑也夫.礼语?咒词?官腔?黑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10]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5) 共 12 页第 10 页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11]张雁.值得关注的谦词、敬词和婉词[,].语文研究,2005(3) [12]赵则玲.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宁波大学学报,1998,(1) [13]曹霞.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及其文化价值[,].河海大学学报,2006,(2) [14]张莉等.从礼貌用语看中英文化价值观念[,].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3) [15]李洁.谈中西礼貌原则[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 [16]刘恭懋.古代敬让语[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1) 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沈祖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而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她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我还要感谢学校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共 12 页第 11 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林雪美 2007年4月于重庆文理学院 共 12 页第 12 页
本文档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