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

举报
开通vip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null新编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等 编著 复旦大学哲学系 2004年12月30日目录目录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 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 第三节    穆勒的归纳主义 第四节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目录目录第二章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第一节    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第三节 ...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
null新编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等 编著 复旦大学哲学系 2004年12月30日目录目录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 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 第三节    穆勒的归纳主义 第四节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目录目录第二章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第一节    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想主义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第四节    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第五节 新康德主义的伦理学社会主义 目录目录第四章 马赫主义 第一节    马赫主义概况 第二节    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第三节    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 第四节    彭加勒的约定论 第五章 生命哲学 第一节    生命哲学概况 第二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生命哲学 第三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目录目录第六章 新黑格尔主义 第一节    新黑格尔主义概况 第二节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节    美国新黑格尔主义 第四节    德、意新黑格尔主义 第七章 实用主义 第一节    实用主义概况 第二节    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 第三节    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的系统化 第四节    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 目录目录第八章 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 第二节    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第三节    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第四节    美国新实在主义 第五节    批判实在主义 目录目录第九章 分析哲学(上) 第一节    分析哲学概况 第二节    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 第三节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 第五节    逻辑经验主义 第十章 分析哲学(下)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第二节    日常语言哲学 第三节    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第四节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第五节 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戴维森与达米特 目录目录第十一章 现象学 第一节    现象学的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第二节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意向性理论 第四节    现象学的方法 第五节    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第六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十二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存在主义概况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第三节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第四节    萨特的存在主义 目录目录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哲学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概况 第二节    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第三节    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 第四节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 目录目录第十四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第一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况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 第三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 第四节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第五节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六节    发生学结构主义 第七节    巴尔特结构消融论与本文批判论 第八节    德里达的结构主义 第九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 目录目录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第二节    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第三节    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四节    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第五节    新弗洛伊德主义 第六节 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目录目录第十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三节    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十七章 哲学释义学 第一节    哲学释义学概况 第二节    哲学释义学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 第四节    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 第五节 利科的哲学释义学 目录目录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第一节    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第三节    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和相对主义 第五节    劳丹与历史主义尾声 第六节    科学实在论 第七节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目录目录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第一节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 第二节    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 第三节    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 第四节    穆尼埃与法国人格主义 第五节    蒂利希与新正统主义神学 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当前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 第二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基本倾向 第三节    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描述 第四节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第五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 序言序言 本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初版、特别是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作是该书的第三版。《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它除了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新阶段。三个版本的历程可概括为: 一 、从无到有,重建学科;二、 循序渐进,突破旧的哲学思维和评价模式; 三 迈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阶段。  绪论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绪论(续1)绪论(续1)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绪论(续2)绪论(续2)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绪论(续3)绪论(续3)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特别是其本体论的超越,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的超越,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对近代哲学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理论的超越。 二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从整个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可谓是这一转型的过渡期,而从20世纪初至今可谓是其完成期。 过渡期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前者采取了马赫主义等形态,后者主要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实用主义(特别是詹姆士)兼有上述两种倾向。此外,还有一些既较多地保留又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实在主义。 绪论(续4)绪论(续4) 完成期可分为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哲学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上半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出现和盛行。它们标志着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已由近代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20世纪初罗素和摩尔对黑格尔主义的公开驳斥标志着分析哲学运动的正式形成。现象学运动肇始于胡塞尔,广义地说,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对早期的形而上学不彻底性及实利主义倾向作了进一步的改造,更为强调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宗教哲学和神学方面兴起了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分析哲学在英语国家仍是最主要的哲学思潮,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成了其主流;蒯因等人的新实用主义既继承了经典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接受了分析哲学等新起的其他哲学流派的某些因素;科学哲学中出现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流派;“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除原有的流派之外,又出现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以及多种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宗教哲学方面,新托马斯主义等各种形态的基督教哲学仍居主导地位。 绪论(续5)绪论(续5)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作为对西方近代哲学等古典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无论从社会阶级背景、理论形态和职能来说,都必然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理论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 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了以主客、心物、思有二分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些超越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超越之列。马克思彻底打破了一切旧哲学由以出发的前提,但他的哲学不是去建立描绘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接面向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通过强调主客统一的实践的核心作用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超越近代哲学上存在着原则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区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流派在超越近代哲学时几乎都存在着种种不彻底性,甚至自相矛盾。例如,他们往往把哲学所应有的对真理、理想等的形而上的追求与近代哲学之将这种追求思辨化、绝对化混为一谈,往往走向相对主义、非理想主义和主观主义等。 因此,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大胆借鉴现代西方哲学。 绪论(续6)绪论(续6) 四 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我们研究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是为了促进我们自己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发展。 首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误解和误批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这说明对西方哲学的正确理解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严格说来,只有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现代西方哲学,才能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此外,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包括近代哲学在内的古典哲学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很容易获得许多可喜的新成果。 其次,从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说,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必须与 重新研究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要对起于小农经济、并受总分血缘关系及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的传统哲学和文化进行改造,批判地吸取与西方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现代西方哲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在21世纪东西文化、中西哲学和文化彼此对话、相互沟通和融会的大趋势和背景之下,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汲取和容纳百家的开发型哲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优秀遗产基础上与体现了现当代的时代特征的现代西方哲学相衔接的哲学。西方哲学在经过扬弃后将成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把中国优秀的哲学遗产推向世界,把西方哲学的现代精神引入中国,这也许正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哲学必将是一种既超越中国传统哲学,又超越西方哲学的崭新哲学。它将处于时代高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 早期科学主义哲学的兴起第一章 早期科学主义哲学的兴起一、实证主义 二、马赫主义 三、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 孔德的实证主义 一、孔德的生平活动 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1814-1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null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人道教。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 null 二 、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null三、 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null 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null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null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马赫主义马赫主义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   马赫的要素一元论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一、马赫的生平活动和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恩斯特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15岁进中学读六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null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null 二、世界要素论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null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过程相联系,并为这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null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null 三、思维经济原则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null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null 四、函数关系论 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把科学和人的认识所及的世界归结为要素的复合,在这样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只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和必然意义。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也就是把传统哲学和科学所论及的因果联系等自然事物的联系当做感觉(要素)的依存关系来描述。马赫把这种依存关系归结为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他不仅主张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而且主张把整个世界的存在都看做是函数关系的存在。 null马赫认为在生物学领域,尽管可以用目的性来解释,但因果性原则仍被保留下来。进化论对生物现象的解释就与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解释非常类似,马赫通过对许多具体的科学事例的剖析,指出每种有机体和它的组成成分都服从物理学规律。他企图用因果性原则来解释包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现象。无论在广义无机界或有机界,都应当用事实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解释。马赫是按照休谟的现象主义来解释因果性的。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的心智的产物,只有逻辑的、假设的意义。他企图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而用函数概念来表达现象(要素)之间依存关系之所以精确在于函数是根据精确的计算建立的,它既可以排除旧的因果概念中存在的主观、片面的因素(因为它不把因果关系当做心里联想),也可排除旧的因果概念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描述,而不把超经验的物自体等当做原因)。 null马赫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看到了旧的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缺陷: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忽视了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但是,函数关系所表现的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有些因果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有些因果关系尚不能用函数关系表达;而函数关系式也并不都是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函数式只能用来表达某些因果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它也不能向人们解释和帮助人们发现因果关系。null 本章概述 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广泛吸取其他各派的哲学观点,反对二元分立的近代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注重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以及本能和直觉,强有力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它被认为是美国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曾对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国家的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用主义的概况,以及其主要代表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生平与重要思想。 null 一、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该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其最主要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大都反对将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分立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拒绝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等传统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他们大都把哲学的主要任务归结为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也就是由自在世界转向人化(经验)世界。 null他们既承认自己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又要求超越后者的形而上学。在这方面他们与实证主义等强调科学的各派哲学大体一致,但更为强调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用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也有密切联系。这表现在他们大都企图超越一般经验主义的感觉主义和原子主义倾向,强调经验的融贯性和连续性,肯定经验中包含了各种非理性的内容。 null一般说来,实用主义哲学兼容了很多其他哲学派别的观点,它区别于它们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更强调哲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做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做最高目的。行动概念占主导地位。尽管实用主义常被当做市侩哲学,但皮尔士、杜威等主要实用主义哲学家的理论主旨并非如此。相反,他们都强调要超越传统意义、特别是利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人的实践和行动的社会性。 第一节(续1)第一节(续1)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背景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活动中心也在美国,被认为是美国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理论象征。它最能体现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国社会的生活的特点。美国资本主义是在未受到强大封建势力阻挠的情况下较为顺利的发展起来的,自我谋划、自我选择和奋斗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这里获得广泛的流行,每一个人原则上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去采取行动,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效果。由各种文化传统融合成的新文化又是对这些文化传统本身的否定,任何一种传统都失去了作为判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意义,对主体的活动的有效和无效、成功和失败超越了任何文化传统或思想原则,而被当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实用主义应运而生,其兼容并包原则使它能向一切其他哲学开放。具有深远请教传统的多数美国人当然也信仰宗教,但他们使宗教符合获得利益、成功的要求。这样的宗教与实用主义也是一致的。标榜以生物进化论为其科学根据的实用主义在美国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也是分不开的。 null三、实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实用主义发轫于1871-1874年在哈佛大学所建立的以皮尔士为首的“形而上学俱乐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在当时并未引人注意,19世纪末詹姆斯对其作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以后,实用主义才成为美国哲学中的一种最主要思潮。20世纪上半期,杜威又将他们的思想作了重大发展,并把它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null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杜威死后,美国实用主义在外表上被一些发源于欧洲的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流派挤到了后台,但由于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已成为众多美国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从实际影响说,它们都无法与实用主义相比。最近二三十年来,以蒯因、罗蒂为主要代表的新实用主义成了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形态。 实用主义在西方各国均有流传。英国、意大利在20世纪初出现了实用主义思潮,德、法、奥等国的一些哲学流派如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等在理论上也与实用主义接近。亚、非、拉国家也有流传,如旧中国出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潮。 第二节 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第二节 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 一、皮尔士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历程 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855年入学于哈佛大学,从1861年起长期在海岸观测所任职,与此同时,他还曾在哈佛大学和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兼课,讲授逻辑学、科学史等课程。他在物理、化学、数学、逻辑、科学史等方面成就卓著。晚年穷困潦倒,1914年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机会、爱情与逻辑》(1923)、《皮尔士文集》8卷(1931-1935-1958)等。 null批判和超越笛卡儿以来的西方体系哲学、建立以实践和过程为核心的哲学是皮尔士思想的主旋律。他继承了休谟以来近代经验主义传统,却又企图超越其唯名论和原子主义倾向;接受了康德先验论的某些思想,却又批判其不彻底性;既接受和发展了布尔和德摩根等人开创的符号逻辑,把逻辑学当做关于符号之间的联系的纯形式的科学,又接受了经验派哲学家的心理主义逻辑及康德的先验逻辑;既提出不要使科学服从此信念,而只服从实验,又承认宗教高于科学。皮尔士哲学的主要意义正在于他在超越旧的哲学思维模式的界限、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哲学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null二、皮尔士对笛卡儿哲学传统的批判及其实用主义达到由来 皮尔士把对笛卡儿哲学传统的批判当做其哲学探索的重要出发点。首先,他认为笛卡儿的普遍怀疑实际上不能成立,认识和行动必须有一定的信念,应将其看做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探索过程。其次,笛卡儿的“我思”未能越出自我的狭隘范围。在他看来,知识并非确定的、绝对化的和终极的东西,而只能存在于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之中,不断受到否定和批判。 null他的实用主义从思想来源说,主要是受到康德的启发。康德曾提出“实用的信念”以及区分“实用的”和“实践的”的理论。但皮尔士不满意康德的自在之物理论的不彻底性和普遍知识理论,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有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问题。关于怎样确定信念的问题以及为了确定信念而澄清概念、思想的意义问题是皮尔士实用主义的主要部分。null三、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 能产生有效的行为规则或习惯如果被人接受,就成了他们的信念。人们只要有了确定的信念,就可以采取行动,至于是否有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则与行动无关,人们的行动只依确定的信念,不依赖正确的认识。哲学的使命不是认识世界,而是确定信念。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就是通过探索摆脱怀疑状态,达到确定信念。休谟把怀疑当做人的认识的最后界限,笛卡尔把怀疑当做主观的假定,皮尔士认为应当把怀疑看做是缺乏或失去信念,无法采取行动的不平衡状态,而人们缺乏或失去信念,是由于他们面临着新的经验事实。 null 皮尔士强调作为信念的观念必须清楚明白,但其标准往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观念对人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信念的方法有四种:1、固执的方法,即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作为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2、权威的方法,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他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3、先验的方法,即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分的知识根据,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笛卡尔等形而上学家都习惯用这种方法。4、科学的方法,即只依赖于客观事实来确定信念的方法。而确定实际和事实的标准是对人产生实际效果。 null皮尔士强调过程、进步和发展,反对保守和停滞。认为用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信念都可能发生错误而被推翻,因而都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任何信念的确定性都是相对于其证据而言的,随着新的证据的发现,这些信念也需要改变。绝对的确定性、精确性和普遍性是绝对不能达到的。 第二节(续1)第二节(续1) 四、意义和真理 科学方法的任务是确定信念。信念总是以思想、观念、判断的形式存在,它们必须清楚明白。这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是确定的。皮尔士意义理论的任务正是澄明思想、观念等的意义。 null皮尔士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说密切相关。意义可分为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意义。前者指三位一体的符号关系,即符号、符号的对象和思维(更确切地说是某一解释者的解释),三者缺一不可。他强调解释者的作用,认为如果离开解释者的意向,就根本谈不到意义的存在。后者是指符号(包括表示对象的语词和陈述)的意义或逻辑解释,意义就是将一个符号转入另一个符号体系。可感觉的实际效果是一切名词之是否具有意义的根本标准。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的效果。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意义在于一套与之相应的操作。他的观点因此带有行动主义特色。 null真理论的任务是澄明那些被当做真理的概念的意义。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真理是通过不断探索而为大家一致承认的东西。他把对于其存在人们一点也不可能知道的实体当做真理的累赘,把信念当做真理的根本内容。说希望达到不可置疑的信念状态比说希望认识真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多了。null五、形而上学 皮尔士一直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了形而上学,但他没有完成这个体系。形而上学分为三支:本体论和宇宙论(一般形而上学),精神的或宗教的形而上学,物理形而上学。迄今为止的形而上学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是因为没有应用科学方法。他强调要把关系逻辑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由逻辑结构引出存在结构。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形而上学应以经验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经验观察观点着重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物质方面,逻辑观点着重于形式方面。 null皮尔士提出三种范畴作为建立其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一位概念是不依赖任何其他东西的存在概念;二位概念是相对于其他某种东西的存在概念,即对其他某种东西发生反作用的概念;三位概念是中介概念,一位和二位借此发生关系。三者分别指事物的性质,具体事物、事实或事件的存在,和规律。既可能存在关于性质的规律,也可能存在关于事实的规律,这些规律起于行为习惯。规律是长期习惯的结果。 null偶然论、连续论和爱情论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统计学影响,他认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一种为偶然性(机会)所 统治的状态,随着宇宙的进化,偶然性的数量将会减少,但不会消灭。进化以存在的连续性为前提。时间、空间以及世界的一切均有连续性。进化力求达到一个确定的目的即终极原因。终极目的产生吸引力,对这种吸引力的反应就是爱或者说受感动。吸引和受感动的关系是对整个宇宙进化发生作用的精神规律。 null总的说来,皮尔士的哲学是一个复杂和矛盾的体系,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抵触的观点。他无疑是19世纪下半期以来敢于突破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企图为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的西方伟大哲学家之一,但他也像尼采等人一样未能摆脱近代形而上学传统的界限。第三节 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的系统化第三节 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的系统化 一、 詹姆士的生平活动 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殷实家庭。曾在纽约、伦敦、巴黎、波伦、日内瓦等地求学,学过绘画、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医学,1867年开始对哲学感兴趣,1869年在哈佛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年任教于哈佛大学,后升至生理学和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1890)、《信仰意志和通俗哲学论文集》(1897)、《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哲学的若干问题》(1911)、《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1912)。他在实用主义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把皮尔士还只是出现地论述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并用它来分析各种具体问题。 null二、心理学和意识流理论 詹姆士是由研究心理学而走上哲学道路的。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把人的心理意识解释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机能,而不是由孤立和单个的知觉或观念(经验要素)结合而成的心里事实,被认为是近代心理学中机能主义的先驱。他从人的生物学活动来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包括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肯定并强调心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他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时提出意识流理论。詹姆士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不能分析为简单的、不变的观念,它们总是流动不居的、混一的。思想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思想永远是变化的;思想总是连续的;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移的对象;思想总是有选择性的,总与人的利益和兴趣相关。这一学说后来成为文艺创作中意识流方法的理论来源。 null三、反形而上学与彻底经验主义 詹姆士认为,人们只应当反对那种脱离经验和科学、用理性思辨去构造世界的先天的形而上学,但不应反对那种对科学进行概括的后天的形而上学。科学的目的是获得实际效果,其事实材料将丰富形而上学,但它并不依赖后者。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等人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但克服了心物对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并且与他的意识流学说密切相关。其出发点是意识流(纯粹经验),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特征。直接的生命之流是不确定的、无一名状的,无法用理性概念来解释说明,只能依靠本能的、非理性的体验。用理性和逻辑来表达的科学无非是用人们自己创造的名称和符号构成的僵固东西,它们只有作为工具使用的价值,不能达到活生生的纯粹经验,没有实在意义。为了达到后者,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本能和直觉。 第三节(续1)第三节(续1) 四、方法和真理 彻底经验主义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他认为实用主义是一个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各种对立的理论只要能取得实际效果,就都可认为是真的,都具有真理的意义。因此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同时又是真理论。 实用主义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即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只要它能导致所追求的实际效果,就可以把它当做行动的指南。   null詹姆士的真理论是与上述方法论相应的,注重概念的实际效果对于具体的个人的作用。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创作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真理就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注意有实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真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和绝对的意义。詹姆士认为理性主义者的真理是纯粹的抽象,而实用主义者则坚持事实与具体性,根据个别情况里的作用来观察真理,并予以概括。但他在正确地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时,却又由于将其绝对化而倒向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 null五、道德和宗教 他的道德理论是其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应用。道德情感出自人的纯粹内在的心理活动,伦理道德观念的起源归属于心理学。善恶等道德价值的判定完全取决于人的意向。最能体现道德上的善的莫过于满足人的需要。没有绝对的、普遍的道德规范。人的宗教观念是通过道德意识来达到的。宗教也应当以满足人的需要、帮助人取得成功为目标。宗教观念同作为真理的观念一样,都出于人们要满足自己某种欲望的需要,并以获得这种满足的程度为尺度。 他还企图用心理学规律和原则来解释宗教现象,认为各种各样的宗教显示都是从主体本身的下意识中突然溢出的。宗教情绪是自发的。应当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是某种把我们引向未来、给我们以希望、使我们得救的力量。“‘有没有上帝’等于说‘有没有希望’”。第四节 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第四节 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一.杜威的生平活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不仅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最大传播者,而且是著名的政论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佛蒙特州一个杂货店商人家庭,1875年进佛蒙特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和一所乡村学校教书。1882年成为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研究生,两年后以论文《康德的心理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884年执教于密执安大学。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896年在此创办有名的实验学校。从1905年起,他转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到1929年以荣誉教授退休。从1919年起开始一系列国外讲学旅行,五 四前夕到了中国。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合著,1908)、《我们怎样思维》(1910)、《实验逻辑论文集》(1910)、《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1925)、《确定性的追求》(1929)、《逻辑:探索的理论》(1938)、《人的问题》(1946)、《认知与所知》(合著,1949)。null二、经验自然主义 杜威以改造以往哲学为己任,试图建立一种以人的生活、行动、实践为核心而贯通心物主客的新哲学。他认为传统哲学把经验当做知识,即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将经验者和被认识的对象、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割开而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唯物和唯心等对立都出于这种“二元论”。经验自然主义的主旨正是克服这种二元论。它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即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贯通作用”,经验使有机体和环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称这种关系为“连续性”。null他承认作为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存在以预先具有生物有机体及有机体所依赖的环境为条件,但在谈论这种相互作用时,往往撇开了上述前提(存而不论)。他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做对象化了的存在,而事物的对象化总以它们被经验为前提。“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应该是以我们自己经验它们的方式为转移,而我们经验它们的方式又是由于交往和习俗的力量所致”。 null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经验包括经验到什么和怎样经验,是一个能经验的过程。经验决不仅仅是认识。人们并不是首先认识事物,而是拥有事物并为拥有而高兴或苦恼。人的情感、意志等是经验的更重要的内容。魔术、迷信和梦呓等也包括在经验之内,而且其实在性不亚于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在杜威的哲学中,过程。动作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作为过程和活动而存在。 null三、实践与方法 杜威的生活、行动、实践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行为。环境对有机体产生刺激,有机体对这种刺激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这就是行为,它包括人的全部认识和实践。动物只能作出本能的反应以适应环境,而人具有情感和意志,能运用反思和推理等“创造智慧”,因此人不应在环境目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应主动地使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经验不只是记载过去已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把过去引向未来。 null人怎样用“创造的智慧”来适应和改造环境呢?他的方法论常被称为试验-探索方法(理论),它接近皮尔士的“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他提出思想五步说:1、感觉到的困难;2、困难的所在和定义;3对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设想;4、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它引导到肯定或否定,即得出可信还是不可信的结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发现的程序。杜威强调既要从事实出发,又要重视反思和推理的作用。 第四节(续1)第四节(续1) 四、工具主义 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他反对理性派哲学关于真理是先天的理性概念或绝对观念的属性的观点,否定逻辑原则的先天性,同时也反对唯物主义反映
本文档为【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520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58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8-17
浏览量: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