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道德经_英译研究在中国

_道德经_英译研究在中国

举报
开通vip

_道德经_英译研究在中国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 1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文 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词典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罗 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MTI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文 军 罗 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摘要]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方面的研究论文为语料,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进行概括综述。文章从《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

_道德经_英译研究在中国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 1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文 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词典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罗 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MTI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文 军 罗 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摘要]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方面的研究论文为语料,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进行概括综述。文章从《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首章及个别词语的翻译、译者译著和《道德经》文化意象的转换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希望通过这样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能够促进《道德经》英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首章及个别词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的转换;译者译著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2)01-0019-05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是 道家创始人老子关于宇宙万物哲理观念的精华总 结。《道德经》语言凝练简洁、意义丰富、哲理深厚, 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世间万物百态。《道德经》的英 译事业自西方列强打开我国国门之后就陆续进行 着,直至今日,《道德经》成为西方世界除了《圣经》 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道德经》在西方世界 的影响力光从译本的数量就能看出,据相关统计,其 英译本种类有百余种。同时《道德经》在国内有多 种汉文本,包括流传后世的世传本、竹简本以及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译界对《道德 经》的源本说法不一,主张不同,这同时也增加了 《道德经》的英译困难。尽管如此,依旧出现了许多 盛行的译本,这都是广大国内外《道德经》学者、译 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笔者以 1978 年为起点,2011 年 3 月 15 日为终 点,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以《道德经》英译为搜 索条件,共搜索出相关论文 39 篇。然后对这 39 篇 文章进行了分类归纳,并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即 《道德经》英译、《道德经》首章及个别词语的翻译、 译本评析和《道德经》文化意象的转换。因篇幅所 限,只能列举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介绍评述。 1 《道德经》英译 这一类论文共 10 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 如: 崔长青在《〈道德经〉英译本初探》(1997)一文 中,对《道德经》若干译本的翻译进行了介绍。该文 首先对《道德经》的渊源进行了梳理,指出“道”包含 了三种基本含义: (1)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 源;(2)自然规律; (3)人类社会的准则。之后作者 对“道”用了大量篇幅进行介绍,对老子的思想也进 行了归纳,列举了我国历来对《道德经》研究的著作 成果。作者对《道德经》在英美国家的传播做了概 括,英译版本众多繁杂,作者主要通过列举 Waley、 Paul J. Lin、H. G. O Stwald 和 Victor H. Mair 四人的 译本,分析了部分章节译文,译文差异比较大,对一 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也各不同,可谓各有优劣,但以 Waley和 Mair 两版本较优,比较好地传达了老子深 厚的哲学思想。通过大量实例的列举,能使读者从 侧面了解西方译文对《道德经》思想的传播和表达 程度,当然,除了列举的译文外,还有很多其它译文, 不同译者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和深度也不尽相 同,译文的质量也就差别很大。作者最后引用奈达 的观点表达了对译文评估的看法,即应该以译文读 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作为衡量翻 译作品的标准。论文列举了大量《道德经》英译实 例,作者一一进行了评述,对孰优孰劣也做了评价, 这对《道德经》译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无疑是很有 裨益的。 辛红娟等在《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 语译本的历时描述》(2008)一文中,对《道德经》在 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文 章对《道德经》的西传版本做了具体的统计,其中英 译本多达一百八十多种。《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 传播经历了三次大的高潮,现今《道德经》的英语版 本已有百余种之多,其中当然有些是对《道德经》研 究之类的书籍。这三次翻译高潮都受到当时不同的 ·91·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翻译的目的、采用的 翻译策略、对汉文本的选择等等诸多方面相差甚大。 第一次翻译高潮在 1868 - 1905 年之间,出现了 14 种英译本,当时主要是来华传教士参与翻译,翻译的 目的也主要是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寻找途径,因此 译文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翻译时主要采用归化策 略。第二次高潮是在 1934—1963 之间,西方由于遭 受到两次战争的浩劫,西方的文化受到了学者的质 疑和检讨,陷入危机之中,他们纷纷向东方寻找解救 良药,《道德经》便起到了这样一种社会作用,期间 产生了英译本 25 种,这时期译者翻译已经比较注重 对原著的忠实,不再是采取完全的归化,而是追求 《道德经》独有的东方神韵。第三次翻译高潮是在 1972———2004 之间,帛书《道德经》的出土使《道德 经》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为 《道德经》的英译提供了更好的参照和研究价值。 期间共出现了 78 种英译本。这一时期的翻译加入 了女性的足迹,这成为《道德经》翻译的一大亮点。 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再是单纯的归化或者异化,而是 两者结合,追求与原著忠实对等的同时,尽量传达原 著优美的语言格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过列 表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高潮阶段的不同传播和翻译 特点,内容翔实直观。通过这样一种概括介绍,能让 国内学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的英译概况,对于 《道德经》的研究能起到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张小钢等(2010)对《道德经》的英译版本数量 做了研究,“按照西方网站统计,如今《道德经》的英 译版已多达 300 多种,但是有译本实物的最大网站 只收集了 170 种《道德经》的英文译文”。作者对 《道德经》的英译现象和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 为《道德经》中文本就比较多,有世传本、帛书本和 竹简本《老子》,文本差异之大,没有统一的底本,这 也就造成了英译本繁多的现象,作者认为《道德经》 玄而又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深莫测的真谛应该 引领译者发挥自己的才智,从不同侧面来翻译,做到 百花齐放,盈缺互见。而不是搞出一个标准的英译 版本,这反而是扼杀了《道德经》的精髓。随后作者 对第一章“道”的译文进行了分类及评述,从大的哲 学范畴将译文分为无神论和有神论,并举出大量实 例进行论证,总结出若干问题,英文的《道德经》已 有相当成熟的版本,外国人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其 精髓,真正好的译本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此外,东 西方的译文中都存在着各种世界观。之后作者通过 《圣经》在西方世界翻译传播的例子,以此来说明 《道德经》也应该不拘泥于译本的形式和深度,应该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道德经》,懂得其中的语言 和传达的道理。作者在最后通过《西游记》中晒经 的故事,表达了对真理的看法,认为包括《道德经》 在内,所有的经典都只是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的真 理,而真理是掌握在大家手中的。本文通过对《道 德经》英译版本的分类和评述,表达了作者对《道德 经》英译的看法,以及《道德经》这部中华典籍在当 今世界应该发挥的作用,它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 的结晶和真谛,在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方面起着巨 大的推动和传承作用,因此应该以包容的态度看待 《道德经》的翻译传播,让世人都能了解这一部经 典。 2 《道德经》首章及个别词语的翻译 首章及个别词语翻译研究的论文共 13 篇,如韩 里路等(2006)对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的《道德 经》译本做了细致的评述。作者对威利译本《道德 经》第一章的翻译逐句进行了比较,并对译文做了 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 哲学典籍,首先要搞清楚著作的要义范畴、核心概念 及对学说体系纲义性的完整把握,这是对经典翻译 的首要任务,而语言文字的应用和选择是第二层面, 只有把握了要义才能把翻译工作做好。作者对第一 章译文逐句进行了分析,威利在对原著进行断句时 就没有搞清楚原著所要真实表达的深刻意蕴,结果 翻译也就走了形,与原作意义背离。作者认为出现 断句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受条件限制,译者可能直接 沿用和复述了某位古人或前人的注疏和注解,对 《道德经》多种文本未做广泛涉猎,对语句的本义未 做深入的求证和研究等等。作者对阿瑟·威利的解 读有一定的借鉴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看 法和见解,译文的优劣还要综合考察,以求进一步的 完善。 郭燕(2009)对《道德经》中“道”的翻译进行了 比较和研究。以第一章中第一句的翻译为例,作者 分别列举了五位不同译者的翻译,G. G. Alexander 翻译的“God”、D. C. Lau译“Way”、Ellen. M. Chen 译 “Tao”、Archie J. Bahm 译“Nature”和 Witter Bynner 译“Existence”。作者对五种译法分别作了分析评 述,“God”一译明显是受到西方宗教色彩影响。 “way”译法是许多西方译者首选翻译,但是其意义 过于简单,不能表达老子“道”的深刻内涵。“Na- ture”和“Existence”仅从自然的角度考虑,理解较片 ·02· 面。而音译“Dao ∕ Tao”能够保留其精神实质,还 可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道德经》中的贯彻和统 一,是比较理想的翻译。文章通过五个译本对“道” 翻译的比较,从不同方向反映了译者选词的角度以 及受到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综合比较,音译 是其中最为理想的译法。 周岷在《〈道德经〉首章英译诸本述评》中对《道 德经》第一章的诸多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选 取了四种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别对第一章的 第一句、第二句和另外两句译文做了比较评述。选 取的译者有 Arthur Waley、林语堂、Victor H. Mair 和 D. C. Lau。作者对首章的分析也是更多地停留在个 别字词的译法上面,例如“道”、“常”、“始”、“万物” 等等。作者最后认为翻译《道德经》不同于一般文 学作品,应该把其意义的传达摆在首位,要忠实译文 对原作的“忠实性”。在忠实的前提下还应该发挥 译语优势。对古代文献译本的评价要采取谨慎求证 的态度,《道德经》中文本就有好 多个,这就导致译 本的差别,评论时须严谨。作者对四个译本的首章 翻译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比,对有些词语的选择 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孰优孰劣的意见。 《道德经》译本繁多,译者翻译时对一些难懂字句的 选词达意方面就肯定千差万别,好的译文是经得住 时间考验的,希望通过比较分析,对《道德经》的对 外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章媛在《〈道德经〉首句英译问题研究》中,通过 对《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的翻译,分析了译者在翻 译中存在的谬误和有待改善的地方。作者从“道” 的选词以及语法方面做了分析研究,认为音译“道” 比实译要好。对“可道”的句式结构进行了分析探 讨,认为对“可道”作为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翻译 句式不正确。然后又对“常道”的翻译进行了对比, 对“常”的译法作者列表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 “常”和“道”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番探究。《道德经》 英译本数量繁多,译本与译本之间以及译本与原作 之间意义差距很大,其中存在大量问题,作者因此希 望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道德经》在国 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 译本评析 译者译著方面的论文有 10 篇,其中较有代表性 的论文如: 李贻荫等(1995)对 D. C. Lau 所译《道德经》进 行了评述和探讨。译者选取了译文第二十二章作为 语料进行分析评论,从“信”、“美”、“严”三个评判 标准出发,详细分析了 D. C. Lau 的译本。其译文忠 实可信,译者对重点字词做了对比分析,经比较 D. C. Lau能够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在译文的美感方 面,D. C. Lau 的译文简洁,利用长短穿插的句式结 构,韵律优美,总体上译文尽量保留了原著的形美和 音美。在译文的选词和细微之处翻译时,D. C. Lau 坚持严谨的态度,汉语文本没有标点符号也没用分 章,他不仅分了章节,而且在大段之内分小段,从种 种细节可以看出其谨慎的翻译态度。最后作者把 D. C. Lau译文和庞译做了比较,认为庞译文优雅精 妙,但在“信”的方面不足,从意象派角度看,两者相 当。 李菡(2004)对许渊冲翻译的《道德经》做了分 析研究。许译《道德经》的第一大亮点就是对“道” 的翻译,许渊冲教授将其译为“神圣的天道”,这与 其他译者的翻译有着很大的不同。将“常道”译为 “common law”,与前面的“divine law”形成鲜明的对 比。之后作者又对许译中几处译文做了分析探讨, 认为许译传神达意,浑然天成,例如对八十一章“信 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翻译:“Truthful words may not be beautiful. Beautiful words may not be truthful”。作 者认为许译用 may not be比较贴切,不完全否定,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还通过对《圣 经》中个例的分析与许译进行互照,认为许译同西方 哲理巧妙地达成一致。许译《道德经》在一定程度上 突破了前人的观点,匠心独运地树立了自己的理解, 为《道德经》的传播增加了一篇光彩夺目的译文。 冯晓黎在《帛书本〈道德经〉韩禄伯英译本刍 议》一文中,对汉学家韩禄伯根据帛书本《道德经》 为底本进行的翻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评述。作者 认为 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相对 于世传本和竹简本要全面真实,应当做《道德经》翻 译的源本。作者对韩禄伯英译本做了比较详细的介 绍,尤其是译文中对古汉语的语言修辞特点,像排 比、对偶等的翻译处理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 析。作者从成功篇和不足篇中选取章节作为实例进 行对比分析,并同时与古汉语今译进行对照,使译文 更容易理解,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例如对《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例子的分析,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韩禄伯译文:Those who know don’t talk about it, those who talk don’t know it.今译:知道的人不说话, 说话的人不知道。韩译采用两个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式进行翻译,对原文的修辞结构采用灵活的方式处 ·12· 理,较好地传达了原著思想,基本再现了原文的精神 实质。当然对于一些较难的修辞格式,韩禄伯也未 能很好地传达原文实质,有其不足之处。总而言之, 韩禄伯尽可能地采用直译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古 汉语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优美、语言简洁流畅的特点, 忠实原文,基本做到了“信”和“美”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通过对 韩禄伯译文的分析,我们能够领略韩译《道德经》的 精彩之处,对于研究韩译本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和借 鉴作用。 王琼曼(2010)对 Arthur Waley和辜正坤两个译 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对译文选择了三个部分进 行对比,首先是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Arthur Waley 用 The Way 翻译“道”,辜正坤用的是音译 The Tao,相比而言,前者容易误导读者,后者作为一 个全新的概念提出来,比前者更合适。第二例作者 对“德”的翻译进行了考究,Athur Waley 采用的是 “power”,辜正坤则用的是“Te”,与对“道”的翻译手 法一样,创造一个全新的词汇,让译入语读者在通篇 中感知其具体意义。第三例是对第四十章中“反” 字的翻译,Waley 用的是“Returning”,辜译是“Cyc- ling”,相比而言,后者把道的运动方式表达出来了, 前者就比较片面。作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认为 Waley直译明显,对有些词语的翻译不够准确全面, 而辜译采用意译,译文传神达意,对典籍中难理解的 词,视其重要性采取了异化的译法,这样能较完整地 保留原著的精髓。 4 《道德经》文化意象的转换 文化意象转化方面的论文共 6 篇,如王瑛 (2005)以 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文为例,把思 维方式、语言和翻译三者结合,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 行了探讨。作者开篇对人的思维方式做了比较详细 的介绍,通过引证论述了翻译活动和思维活动之间 的关系。以 Arthur Waley 译《道德经》为例,研究了 思维整体性和分析性与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东 方比较注重整体,而西方注重分析,这导致英汉语言 结构上的差距,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重意合, 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重形合。作者认为《道 德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非常简洁, 译入英语时需要仔细斟酌,运用必要的连词手段。 之后作者又对思维主体性和客体性与英汉的物称与 人称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以《道德经》译文作为 实例,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 作用,近年来翻译理论与交际理论相结合的趋势加 强,翻译从重视语言转换向重视文化转换方向发展。 典籍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哲理是我们今后在翻译时特 别需要注重的地方,把深埋在语言文字后面的广博 文化通过译文呈现给译入语读者,这样才能弘扬我 国传统文化,让外国读者更加了解中国。 班荣学等(2008)从译文的文体风格、语义内涵 和文化意象三个方面对阿瑟·威利和许渊冲两个译 本做了比较和分析。文章首先从谈典籍翻译与文化 传播开始,《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的 代表之作,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并且对世界各国 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对像《道德 经》这种影响比较大的典籍进行翻译时,必须要理 解著作的深刻哲理思想,充分把握其身后的意蕴和 内涵,克服种种障碍,才能产生好的译文。之后作者 分别从文本传真、语义传真和文化内涵传真三个方 面出发,大量引用威利译本和许译本中的实例进行 分析评述,经过对不同章节的翻译比较,可以看出两 位译者各有优劣之处,例如对第十八章“六亲不和, 有孝慈”的翻译,许译:“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 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威利译:“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dutiful sons’。”许把“六亲”译 为“family”,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而威利译为“six near ones”读起来很奇怪,不过其做到了与原文句式 对称,并且在章节末做了注释,相比而言,威利译文 更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作者通过对两位译者译文 的比较分析,更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两位译者的翻译 特点和处理一些难译词汇时各自的策略。作者最后 提出了加强典籍文化修养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 传播中国文化。 邓亮(2010)通过在西南大学四十名以英语为 母语的留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以测试文化离散体 验在典籍翻译中对理解所起的作用。如何将晦涩难 懂的中国典籍名著译成流畅易懂的英语文本一直是 困扰翻译界的大问题,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提出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和这种尴尬局面,但是缺点依 然很明显。作者认为“文化离散”有效协调了归化 与异化的对立关系。文化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影 响比较明显,同时对译者也有很大的帮助。作者的 试验结果表明,有文化离散体验的留学生,即直接有 中国文化体验的留学生在阅读华人或者英美译者翻 译的《道德经》时能够比没有这种体验的留学生获 得更多的源文化信息,这证明了文化离散在对目的 ·22· 语读者影响方面的积极效果,然而在译者方面效果 并不明显,作者认为可能是抽样误差导致的结果。 在问卷中,有过中国文化经历的留学生在阅读《道 德经》时能够较好地理解字面以外的文化背景知 识,对于典籍文化的传播无疑是非常有益的。通过 这个试验我们也看出,中国典籍名著的翻译不仅仅 是字面意思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字面意义背后的文 化知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以及古汉语的 特点,使得典籍翻译存在种种困难,在理解上也就造 成了很多误译的地方。有文化离散经历的目的语读 者毕竟有限,我们应当在以后的翻译旅程中加强自 身的文化修养,不仅做到译文忠实流畅,在尽量保持 意美、音美、形美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到文化的转化, 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古代典籍 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由于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的 文化背景,各个阶段的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有较大 差异。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对《道德经》英译 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对《道德经》的英译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第 一章节中,尤其是对“道”和“名”的翻译,争论最为 集中。不可否认,第一章作为老子的宇宙宏观论,在 整篇中意义非常重要,对“道”的翻译也是影响整个 译文的关键所在。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其它 章节的翻译研究,做到平衡发展。 2)《道德经》英译本书目繁多,但是对译者的 研究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名的译者译 本上面。我们应该多译本多角度进行比较,这样才 能做到百花齐放,吸收各家所长,从而促进《道德 经》英译事业的发展。 3)要把更多的研究放在《道德经》深厚文化底 蕴和哲理思想的转换上,《道德经》是一部宏伟巨 作,短短五千字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文字 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哲理思想,在翻译时能否 把这些潜在的精华转换成目的语读者能够懂得的知 识,是今后译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Waley,Arthur. Daodejing[M]. Beijing: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2] 崔长青.《道德经》英译本初探.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3). [3]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 译本的历时描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 [4] 张小钢,包通法.《道德经》英译版本的归类及思考 [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5] 韩里路,王会东,吉绍锋.东学西渐释道德———阿瑟· 威利《道德经》第一章英译浅析[J].唐山学院学报, 2006,(6). [6] 郭 燕.《道德经》核心概念“道”的英译的分析[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 章 媛.《道德经》首句英译问题研究[J]. 宗教学研 究,2010,(4). [8] 周 岷.《道德经》首章英译诸本述评[J]. 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9] 李贻荫,金百林. D·C·Lau妙译《道德经》[J].外语 研究,1995,(2). [10] 李 菡. 交往与对话时代的译坛奇葩 -许渊冲英译 《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读后[J]. 中国图书评论, 2004,(7). [11] 冯晓黎.帛书本《道德经》韩禄伯英译本刍议[J].四 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3). [12] 王琼曼,刘 蓉.《道德经》二译本翻译法比较研究初 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13] 王 瑛.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J]. 河北建筑 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 [14] 班荣学,梁 婧.从英译《道德经》看典籍翻译中的文 化传真[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 [15] 邓 亮.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以《道 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3).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in China:Review and Prospect [Abstract]Depending on research articles about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iz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It generalizes from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and individu- al words of Tao Te Ching,translators and their book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of Tao Te Ching,hoping that this kind of summariz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The translation of first chapter and individual words of Tao Te Ching;Translators and their book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of Tao Te Ching ·32·
本文档为【_道德经_英译研究在中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86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2-08-29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