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举报
开通vip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摘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这种体用观由张之洞在1898年正式提出。“中学为体”思想体现了张之洞对中国经典学习的重视,他认为在“中学”的滋润下,才能培养出徳才兼备的人才。目前,许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缺失 , 笔者认为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为体; 借鉴;人文素养;经典作品;教育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许多关心教育...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摘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这种体用观由张之洞在1898年正式提出。“中学为体”思想体现了张之洞对中国经典学习的重视,他认为在“中学”的滋润下,才能培养出徳才兼备的人才。目前,许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缺失 , 笔者认为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为体; 借鉴;人文素养;经典作品;教育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许多关心教育的有志之士纷纷出谋划策,其中有些人提出向西方学习。虽然西方教育经验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但笔者认为,向我国前人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张之洞就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张,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一、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及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这种体用观由张之洞在1898年正式提出。“中学”和”西学”又称“旧学”“新学”,张之洞对此做了界说:“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 1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能使偏废。”所谓的“中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谓的“西学”具体指西方的法制规章与自然科学知识。张之洞在《劝学》 2中说:“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性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 张之洞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学”在洋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为了包庇封建统治者,其目的是让当时的人们遵守圣教之伦纪,不论离经叛道之言,不做犯上作乱之事,这些人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俗话说“知人论世”,我们现在来看张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观点,一定要紧紧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 1 参见 陈山榜主编 (张之洞劝学篇评注 (大连出版社 ,1990,第105页 2 参见 陈山榜主编 (张之洞劝学篇评注 (大连出版社 ,1990,第63页 张世保在他的著作中引用陈旭麓的话来评价“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他说:“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据。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的历史意义 3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体西用”论,充分挖掘其价值的部分,虽然距张之洞提出此观点已有一百多年,但笔者认为它对新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当今人文教育的缺失及“中学为体”思想对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缺失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由于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部分时间处在处在受批判、受压制、受打击的地位。五四的时候,要“打到孔家店”,文革的时候,要“扫除四旧”,很不得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到垃圾堆里。反观当今的中国,人文素养的缺失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据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这种行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甚至也加入到作弊的队伍中去。有些学生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不仅不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反而私下在网络上发布脏话对答辩老师进行攻击。学生在公众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乱涂乱画的现象随处可见。 一个青少年应当接受的正常教育通常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而今天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只注重智育,其它的方面不说完全被忽视,至少也被部分地忽视了。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建设和精神扶持。正是由于当前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才导致了许多学生道德水平的滑坡。 (二)“中学为体”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们要改变目前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在教育中倡导所谓的“中学”。 在20世纪初出台的《癸卯学制》中,张之洞强调中小学生必须读经书。在洋务派所办的学校中,都非常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目的是培养有 3 参见 张世保主编 (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德之才。在当今社会,我们结合目前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张之洞提出的“中学”内容,可以做适当的修改和延伸,从儒家经典扩充到古代一切优秀的著作,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古代的经典之作正是这种文化的载体。经典作品包含的哲理和高雅的情趣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绝佳素材。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古代的优秀资源,笔者相信对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陶冶情操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论语》中“五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反省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周易》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的积极进取精神。《出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乐”的忧国忧民精神。《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豁达的胸襟。这些古人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现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大大的帮助,能达到一种春风化雨的效果。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他把中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希望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人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人民的素质提升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在举国上下提倡素质教育之际,我们重新审视 “中体西用”的思想,发现它包含许多跨时空的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他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学习。笔者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浸润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山榜 (张之洞劝学篇评注 (大连出版社 ,1990 【2】 朱永新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世保 (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董蕾 (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硕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 学,2010 【5】 孙敬松(略论张之洞的“中学”教育理论对武汉国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武 汉大学国学院网站
本文档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