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举报
开通vip

【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第32卷第1期 2010年3月 集宁师 JournalofJining 专 TeachersCollege Vo1.32,No.1 Mar.2010 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马明奎 (浙江湖州师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本文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探究隐合作者的心理本质,即从意象,情境,模式 和 结构四个心理含件论述其叙述功能,从虚静的特点论述其叙述心理,从阐释学的角 度论述其叙 述方式,最...

【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第32卷第1期 2010年3月 集宁师 JournalofJining 专 TeachersCollege Vo1.32,No.1 Mar.2010 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马明奎 (浙江湖州师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本文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探究隐合作者的心理本质,即从意象,情境,模式 和 结构四个心理含件论述其叙述功能,从虚静的特点论述其叙述心理,从阐释学的角 度论述其叙 述方式,最大可能地回复其叙述权力和自由精神 关键词:隐含作者;心理含件;叙述心理;叙述方式 中图分类号:1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71(2010)01—0026-08 就隐含作者言,对于中国和西方是不一 样的:在西方,他或她是作者的残留物,是 继文本死亡之后作者又死亡的尸居余气;在 中国,则是作者的替身,还没有开始他们的 创造工程呢,他和她要顶风冒雪,迎着晨曦 和险途前进!聚焦隐含作者的意义在于解除 作者身份及权责方面的沉重束缚,将他或她 推助到创造主体和价值本体的位势,实现人 性建设和文本建构的使命.本文从心理和思 维两个方面来探究隐含作者的心理本质,即 从意象,情境,模式和结构四个心理含件论 述其叙述功能,从虚静的特点论述其叙述心 理,从阐释学角度论述其叙述方式,最大可 能地回复其叙述权力和自由精神. ? 一 隐含作者的本体位势和心理含件 我说过:在"人的动作和行为"这一本 体面前,叙述者和阐释者,隐含作者与隐含 读者,作者和读者必须达成,事实上也能够 达成某种同一,隐含作者才能跃居本体位势, 统摄叙述与阐释,历史与价值,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与话语, 变成全知全能,从而进入叙述.具体地讲, 隐含作者要关照:一,叙述对象"人的动作 和行为"(故事):叙述本身以及心理过程(叙 述者);叙述方式以及作品(文本)等三个层 次.二,作者与读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叙述与受述,话语与阐释等四对范畴.三, 就隐含作者言,它又是诸层次,诸范畴的最 高和统一.作为作者人格的自性状态,隐含 作者跃居本体位势就意味着它必须从潜意识 深处获得提升,变成一个叙述者,然后才能 进入叙述心理——这首先需要对自性的潜意 识状态有所了解. (一)以自性为标志的无意识是全部表 层意识的根源和基础,它从心灵深处决定着 一 个作者的"本质"或天性.我们不能不承 认,无论文学叙事还是超越文学的叙述,天 赋都是非常重要的,此种天赋正是来源于无 意识,来源于自性及原型的不同.在逻辑构 拟的意义上自性及原型是纯形式的,是人类 共约而无差异的,事实上它又本质地寓于文 化品性和个体差异;忘失品性和差异的自性 和原型就是动物本能.那种湮灭于现实营谋, 漠视文化品性和个体差异的低势人格从本质 上就趋近动物本能,与自由创造的精神脱订,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马明奎(196l一),男,汉族,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文学 院副教授,主要 从事文艺学,写作学研究. 第1期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27 成为人的贬损.所以隐含作者作为现实人格 的高级形态和根基部分,其价值本性就是持 有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别的.那些孜孜于商业 目的的叙述虽然也包含了精深的心理分析, 但是一种以市场和读者为指归的纯商业货 色,天然地只与购买欲望相匹配,进入大众 时代,就往往成为低势人格和动物本能的投 射物,所以其大多设计并不体现隐含作者乃 至隐含读者的文化品质和人格精神,也与久 远的人性价值相违背.只有那些敢于挑战庸 众和市场的天才,才能拒绝庸俗的脚本制作, 改变鄙俗的市场期待和阅读视野,创造出超 越时代和社会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典范.亦即 自性作为叙述天赋和创造潜能的根源,内在 地决定了隐含作者的叙述不会只向市场和读 者走偏,而是回向个性和品格,成为人性的 深度开掘. (二)作为全部人性和整体人格的集纳, 自性提摄着两个心理要素:一是原型,二是 能量,两者又是互相依托和互为形式的.那 么,荣格开具的阴影,阿尼玛和阿妮姆斯及 人格面具等原型,就不仅作为原始意象,而 且作为某种心理能量或形式能力,转换为一 些可以称之心理含件的东西:意象,情境, 模式,结构等等,从而进入叙述.可以说, 这是人类文化实践内化而积淀起来的心理成 果,是叙述和创作的主体心理要素,一些天 才质素.换言之,一个天才作者其隐含作者 的基本文学资源和叙述能力,正是来源于这 些心理含件的丰富和卓越. 1.意象.荣格的"原始意象",一种恍 兮惚兮的心理境相和意识样相,构成题材叙 述时主体的某种"心像",所以它不是题材 的直接概括,而是主体的心理含件和叙述起 点.《秋声赋》和《沁园春?长沙》都写一个 "秋"字,但是欧阳修在听,毛泽东在看, 二人的"心像"不同,映现世间苍凉和宇宙 浩渺的境相亦各自不同:欧阳修寒窗枯坐, 半份宁静;毛泽东独立寒秋,江天寥廓.同 样的"秋",经由听觉和视觉进入不同的"心 像",就体现了不同的"形式感":前者阴噤 肃杀的宇宙悲声与后者生机勃发的万类霜 天.前者渲染了_种春秋代序,人世暂短的 凄凉,后者则蕴含一种天地孤栖,特立不群 的傲岸;前者的惊涛骇浪之下有战战兢兢的 怵惕,后者的轰轰烈烈之下有阒寂无声的寂 寞.秋声和霜天两个意象绝不是孤兀独出, 而是世代传承,我们在宋玉的赋里和老杜的 诗中就先后看到它们的先声和回响. 2.情境.是一段凝结的记忆,一缕远 古的诗意,一种想象及其情境化——不是创 造式想象,而是再现式想象.卡西尔讲:"符 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 仅重复他们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 验."首先,情境超越了"心像"的静态图 式和深潜性质;其次,情境是一种"想象中 的记忆",一种符号化了的记忆的重建;第 三,在处境和状态的意义上情境将人的现场 扩展到宇宙.舜与二妃的传说就是一段记忆, 一 段联系着九嶷,江湘,云雨,高唐等意象 的境遇和想象:那段隔开舜与二妃,使之永 生永世无以超越的哲学距离已经情境化,它 凝结了人之于世空茫无寄的愁思和人之为人 愁病交加的哀怨,在后世文学创作中不断复 制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情结.无论是贾 宝玉与林黛玉的空劳牵挂,还是许仙与白娘 子的孽缘阻隔,乃至屈子怨楚,武穆怀宗, 彭德怀与毛泽东……无不在重建那个发生在 江湘与九嶷之间无穷思爱,无限追恨的故事, 无不在重复那种愁思加哀怨的间阻,那份赤 诚却无托的处境.舜与二妃故事已经超越题 材的历史规定,成为一个符号,一种凝结了 历史记忆和文化想象的情境.我们不能想象 扣去这一情境的《红楼梦》或《白蛇传》,与 今天大荦大俗的男女恋情会有什么不同. 3.模式.可以说意象和情境已经是一 种语言可以描述的,"心灵图式与客观对象之 间的异质同构"田,但是还没有进入事件的 动作体系和历史进程,没有进入话语建构, 只是一种意义的迹向和结构的意向.模式就 28集宁师专第32卷 不同了:它已经是一段故事,已经作为一个 "故事模"积淀于潜意识深处,就像一只摄 像头,为自性所把持,只对准那些能够感应 的题材从而形成独立命题.模式有三点规定: 第一,意味着一个相对程式化的故事;第二, 包含着一个相对固定的命题;第三,语境拓 展到整个存在.模式与题材的结合大似孕胎 结体,是一种诞育和生成.模式的浮出与题 材的吸附构成某种生命潮汐,体现为隐含作 者的灵感爆发,有三个条件:原始经验的还 原;心理能量的爆发;模式的逻辑形式与题 材的叙述结构之间高度契合.所谓原始经验 的还原是指模式携带的历史情境,原始意象 在瞬间还原了,主体恍然进入超验感觉,恢 复了历史身份,柏拉图谓之灵魂的回忆.所 谓心理能量的爆发是指包括生物能量在内的 意志冲动在想象的历史情境中引爆,主体就 随之进入情感的深层体验,沉溺于一种深度 喜悦,乃至迷狂,柏拉图谓之诗神的凭附. 灵感在原型变现的不同阶段和层次都会爆 发,其规模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爆发的 心理方式基本相似,就叙述言,第三个条件 尤为重要:模式的逻辑形式与题材的叙述结 构之间达成某种同值同构,从而在更开阔的 背景和更深刻的语境上被领悟.因为,模式 从题材内部规定了叙述的义域,读者可以通 过把握模式进入文本深处,在历史情境和现 实关切的契合点上与作者相遇. 4.结构.是指含蕴于核心意象的内部 逻辑结构,语源自赵宪章先生的"核心意象". 在赵先生看来,一个模式进入叙事后就有可 能保留其意象存在,成为一个凝结现实题材 与原始经验,融洽历史情境与当下处境的叙 述轴心,这个意象就是"核心意象".该意 象同样是沉潜于无意识,但是关联着叙述的 心理含件:首先,其内部逻辑结构与题材叙 述的整体逻辑结构是一种"同型关系". 譬如:绛珠与神瑛情泪相酬的情缘与宝黛之 间情煎恨煮的处境完全吻合,两者本来就是 一 个故事的仙凡变易,这不是模式;但是宝 黛,钗玉之间的天涯离离庭院深深,就在重 演舜与二妃那场超越情私爱恨的悲剧,两者 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形式是一致的.作为模式, 舜与二妃意象融铸于太虚幻境,预设了宝黛, 钗玉后来的情感关系和悲剧结局,成为一个 意义的凝结;而作为某种结构,舜与二妃的 故事又规定了《红楼梦》的文本形态,成为 曹雪芹赋予《红楼梦》全部题材的一个"式", 体现了天人之际,男女之间,君臣上下,知 己相与的种种等等,从而成为隐含作者掌控 叙述的一个整体思路和把握题材的一种直觉 形式.第二,核心意象的逻辑结构内在地制 导着时间,空间,人物,故事等题材因素, 规趋着文本叙述的命题结构和历史进程.太 虚幻境的因缘聚散和天道幻演的暗昧无明, 各殿所属际会因缘的职司及其警情悟情的神 能,诸钗册籍之影射人物宿命和宣谕悲剧结 局的神意,乃至教化天下,造历诸钗的伦理 功能,基本上是贾府的一个雏形,它构成伦 理世界的内在本质和结构轴心.作为核心意 象,太虚幻境含蓄了舜与二妃故事的内在逻 辑和情节结构,成为《红楼梦》的叙述轴心. 第三,核心意象作为文本建构的形式元素和 意义单元,形成某种叙述心理结构.从意象 到情境,从叙述模式到逻辑结构,隐含作者 统领原始意象一路走来,成为一个心理的活 动建构过程,从而成为文本叙述的总摄提. 二隐含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事实上,这些心理含件并不是人人自得, 时时管用的抄手工具,甚至不是自觉意识可 以习得和能够把握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理经 验和形式潜力,申丹所谓的"某种特定的状 态和方式",确切地讲,就是隐含作者跃居本 体位势进入叙述时的创作状态和灵感方式. 这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状态的特殊心理人格状 态,它同样要从无意识深处获致,成为某种 神性或灵能.前面提到的灵感爆发是一种西 方特色,中国的方式则可以"虚静"来概括 第1期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29 之,这就是《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说的:"陶 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虚静"说由来很早,老子"涤除玄鉴" 的命题可以说是"虚静"说的源头."涤除" 就是洗去污垢,"鉴"是鉴镜观照,"玄"则 是道."涤除玄鉴"就是去除私心杂念,使胸 臆澄明清净,寂照空虚,与道相应.老子还 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命题,如弘一法 师阐释说:"不为外物所动谓之静,不为外物 所实为之虚.'他强调了此种涤除玄鉴所达到 的精神境界:不为外物所动为无我,不为外 物所实为无物,物我两忘,成一空相,虚极 静笃,心与道合.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 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 具备的一种心灵状态,所谓"绝学去智".他 强调:真正的技艺和神能是摈弃了知识和经 验,出神入化而获致的,诸如庖丁解牛,轮 扁斫轮,津人操舟,痴偻承蜩等等,都是"超 乎技矣"的水平,但都是在心无挂碍的状态 下实现的.庄子的观点大似胡塞尔的经验和 知识的"悬置",已经从本体的虚静状态回落 为一种心法,一种方式. 儒家虚静观是一种认识论.苟子的"虚 一 而静"与其"劝学"的观点是统一的;"虚 一 "是滤净杂念,专精致诚,"静"即寂然不 动,亦即无惑于物,无动于心,致诚于学.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 坟.""玄览"类玄鉴,就是以虚极静笃,心 与道合的心灵状态致力于"典坟"亦即知识 学问.《文心雕龙》更把虚静作为陶钧文思的 心理方式和精神状态,强调"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 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乃是一种澄明清净,寂照空 虚,知识学问得心应手的境界.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家的虚静说与佛教 的净空观融合,虚静就从主体状态回归本体 境界,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刘禹锡《秋日过 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序》言:"梵言沙 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 虚而万景入."禅定去欲,内心空净,遂梦幻 空花散去,真空妙有油然.苏轼《送参廖师》: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 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就是空,静,然后 万象入怀八面来风的诗思和审美. 由于儒道佛三家都在强调,所以中国古 代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法,均把虚静视 为主体的基本修养.明人吴宽说王维"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是因为"胸次洒脱,中无 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淳,洞鉴肌理, 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 合辙也".王羲之也说:"欲书者,先乾研 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 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 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 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都是一个道理,即通过斋心戒 欲,离尘去垢,使心灵清净明澈,丝毫毕现, 首先可以洞幽察微,镜鉴宇宙万物;其次可 以驰缰去锁,放飞想象;第三也是更主要的 是去除遮蔽,发露真性,内显圣元,外获神 力,将作者从日常状态推进到隐含作者的本 体位势.只有在此时,那些心理含件才能得 心应手,行云流水般涌出到脑际笔端. 以此参究西方灵感发生的三个条件:除 开心理能量爆发一项外,其它两项基本相同. 虚静状态下的万象现前世事入怀,大似原始 经验的还原;模式与题材之间的逻辑形式则 是无意识深处发露出来的自性成果,亦即心 理含件.隐含作者之所以能够跃居本体位势, 正是因为他或她超离日常状态和表层意识, 穿越现实和历史的蔽障,从无意识深处与本 体打通,所以是全知全能活动跃如的.灵感 也好虚静也罢,无非是使主体进入无意识,. 进入隐含作者的神性和灵能状态,从题材的 历史语境中获致心理含件,那些更具历史感 和人类性的价值元素.虚静或者灵感只是东 30集宁师专第32卷 西方不同文化历史塑造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神道里计! 性方式而已.《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 道,虚静为保."可见虚静之于人的心理和精 神非常重要了."虚静"可以使人的精神进入 一 种无欲无住,无得失,无功利的超平静状 态,使客观对象的诗意和美质,丰富和生动 无遮无碍地呈现于人的面前.由于虚而不泯, 静而不枯,心灵深处就是一种蓄机待发,万 象生动的潜能状态,这不是调整一下心理, 置换一种眼光那样的简单技术,而是换一副 肚肠,换一种胸次,建立全新的人格,从而 改变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和交往状态.袁中 道在《爽籁亭记》中有一段听泉声的描述: 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 ,犹得而乱之.及瞑而息 入.风柯谷鸟 焉,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嗒然 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 玉,已如鸥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 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 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泠然, 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漉渥乎忘身世而 一 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起初"气浮意嚣"还是日常状态,不能 进入玄鉴谛听."及瞑而息焉,收吾视,返吾 听,万缘俱却",就是"坐忘",就领略到泉 声种种之美.及"神愈静,则泉愈喧","泉 愈喧,则吾神愈静",所谓"浣濯肺腑,疏瀹 尘垢",则主体与客体互相进入冥然合一,正 是物我两忘,二而一也的本体状态,正是万 物待化,生机欲出,意识沉潜,神能现前的 虚静状态.最高境界是庄子的"游",就是完 全摆脱得失利害的束缚,"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乃"得至美游乎至乐", 等等.苏轼讲:"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 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人与 宇宙万物不止于呼吸往来,而是心领神会精 神合一,完全融入本体的神意和诗意中去. 这与费伦之辈发明的"叙述的竞争"不可以 进入虚静状态后,隐含作者就从二元分 裂的思维走出,进入绝对无待的非思维状态. 也有三个特点:一,去除知性分析.大千世 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盈虚,耽于知 性分析必然是对立分歧,支离破碎.须要泯 除对立不分主客,齐生死,等得失,进入万 物一体生动活泼的状态,人才能真正体悟存 在的实相!二,回归真性自我.所谓"堕肢 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 免于外我诱惑,去除名闻利想,挣脱逻辑约 束,实现自由想象,那当然是澄怀净虑,天 君和豫,心性适然,灵机畅通了.一个大道 在握真性盈然的隐含作者就浮出意识表层. 三,跃居本体位势.概念,判断,逻辑等等 知性范畴全部失落,人与万物直接面对,亲 证而绝学,返身而合道,岂非神乎? 三隐含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无穷法身 使网络决定一切的今天, 就此而言,即 纯任技术语用和设计营谋,亦不过平面世界, 生命和存在的根本深刻境地远未涉入.这样 的叙述必然导致人性的平面化和庸俗化,是 非鹄的.事实上,隐含作者作为一种价值状 态迥异于日常状态,始终以两种方式表述着 自己的存在:一是对象叙述的方式;一是自 我亲临的方式. 对象叙述的方式就是对象的动作和行为 的叙述中体现隐含作者的视角,观点,情感, 心理等等.这里有两个原理:一,叙述的本 质是一种转述.不论是对象登台像模像样地 表演,还是作者宣布自己是在绘声绘色地描 述对象,其实都是以一个叙述者的存在为前 提,本质是一种转述.历史发生意义上的真 实远我们而去,呈现给我们的只有话语,只 是转述,一种主体性和价值性转述.那种所 谓的"零度叙述"客观再现,都是主体叙述 的一种变体,既非客观真实,亦不享有权威. 米克?巴尔讲:主体的概念处于叙述学的核 第l期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 心地位,但它又根据不同文化而发生变化, 因而"主体性这一概念本身(它在叙述学对 诸如描写以及素材中的行为者的审视中十分 重要)不能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一般意义"@. 她虽然确认叙述中主体性的合法存在,但更 强调主体性"不能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一般 意义",比如叙述者必须退到叙述的后面或作 者必须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之类.祛除叙述 者的叙述不仅不存在,而且足以构成对于读 者的欺骗;二,从学理讲,叙述就是一种建 构.亦即叙述对象就是叙述者以自己的方式 建构起来的;不仅叙述的语言(句子)结构 与整个文本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或同源 关系,而且"真实"的素材与叙述的素材, 亦即"人们的行为与行为者在被杜撰出的素 材中的行为之间"@同样存在此种对应或同 源关系.尤其句子与文本,"杜撰"与行为之 间的对应或同源关系,建立在"一种共同的 逻辑基础之上",那些旨在否定,扭曲此一共 同逻辑的幻想,荒诞或实验性叙事文本又常 常被读者"有意无意地"从中"寻找一条逻 辑线索","而且如果需要的话,他们自己会 引入这样一条线来".?这就使得叙述与对 象,叙述文本与历史故事之间变成一种建构 性的,体现逻辑和理性的关系.在建构的意 义上,对象叙述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叙述者遵循"事件逻辑", "事件逻辑"被"界定为读者所经历的自然 而然,合乎某种理解的周围世界的事件进 程",?而不是纯粹的客观本质或规律.不 仅叙述和阐释,包括作品中的角色或人物, 都是叙述者和阐释者,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 心理投射或价值参与了的形象:人格意识, 价值理想及特殊人生体验,无不寓于其身. 从《红楼梦》的每个人物身上,我们都能感 受到曹雪芹于盛筵阑珊时节浩叹天道颓堕的 不解和哀伤,感受到那种飘流于宇宙空茫中 的无着无觅,那种承应着天人崩裂时的无收 无舍……这些都不是限定角度的同质叙事那 样一种孤怜自语和悲默自叹,而是作者与读 者,叙述者与阐释者双向印证,心灵互动而 生成的一种宇宙意识和生命感觉,它是一种 能够体验和言说的价值.虚静也好灵感也 罢,都是为了进入潜能状态,进入此种赋义 和领承的价值建构状态,实现自性的观照和 表述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那种佞妄的客观 叙述或零度叙述,是把对象抛掷到空洞无物 的荒漠中去,构成叙述的无意义. 叙述主体性的强调使作者的创作获得巨 大的自由和权威从而可以进入价值审视和意 义融铸,而不是唯读者的眼色行事,唯书商 的意旨出招.就叙述的本体位势来看,隐含 作者本来就与隐含读者,读者是同一的;转 言之,作者自己能够认可的叙述一般地也就 能够被读者所认可,因为,在叙述进程中, 作者常常站在读者的角度上不断解读和监督 自己的叙述,作者或叙述者的身份绝不如一 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一层不变,读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共同 建构并不一定发生在文本峻工之后,恰恰一 一 更多地发生在创作过程中,那些作者逡巡 于书写和阅读的角色徘徊之间,正像一个工 程师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也会以普通市民的身 份观赏自己的建筑一样.这就将问题推进到 ——自我亲临的方式. 第二个方式 自我亲临的方式是指叙述进程中作者的 自我拿捏以及隐含作者的自我把握.亦即隐 含作者除了承担对象叙述的任务之外,他或 她还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作者 的自我意识)以及叙述者的特定角色(具体 叙述视点的持有者),注意到叙述的技巧,方 式以及相关问题,诸如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 述,叙述焦点和叙述视距,标出性叙述和非 标出性叙述,叙述干预和叙述不干预,报告 和释义,叙述语态和叙述语式,嵌入式叙述 和平面式叙述,自语式独白和对话式复调以 及梦幻体验,变形感觉,意识流等等.这势 必使隐含作者从人物的折射或情节的推导中 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叙述主体:有时 了无痕迹,散为五湖风烟,萦绕于苍穹下形 形色色的人物之间;有时是主持人,直接评 集宁师专第32卷 ,导演情节;有时则进入同质 说,干预叙述 叙述,化身为一个人物.当代作家张洁就是 后面两种顽强的主体性叙述:直接评说阐释 或者同质化为某个作品中的人物.她的隐含 作者几乎都是登临现场,承担全部实证性和 权威性,实现属于张沽的文本阐释和心理释 放.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叙述的过程也就是 一 个叙述心理渐渐展开和延伸的过程,叙述 主体就不再是千方百计躲起来,钻到人物或 叙述的里边,迹近于无;相反,无论散逸于 叙述对象,还是亲临叙述现场,都会重新建 构叙述的理念:一,作者不仅是叙述的导演, 一 个叙述者,而且是一个价值主体,一个赋 义者,一位叙述的建构者.叙述的概念不是 热奈特所说的只是"一个或一序列事件的再 现"@,也不是费伦说的"某人在某种场合出 于某种目的告诉另一个人发生了某事"@.隐 含作者的现实依托只能是作者,其本体位置 决定了叙事是主客共构的一个存在事件,而 且是一个设计存在,亲证生命,实现价值, 领悟人生的宇宙事件.二,叙述对象也就是 心理投射的对象,叙述的过程融铸了主体价 值的含量,叙事成为赋义.那么,赋义是怎 样完成的呢?首先,将一个故事变成动作和 行为的过程,将对象强调为一些重要的特征 或方面亦即聚焦一下,就会形成陈述命题: 第二,将一个事件的逻辑结构整理出来,就 使客观题材变成一种理性的形式;第三,主 体带着某种心理含件进入叙述,就发生心理 含件与题材要素之间的契合和配置;第四, 事件与特定语境和相关话语联系起来;第五, 散逸于叙述对象的那些心理和意义之外,叙 述者亲临叙述的话语:或评价或阐释,所谓 报告和释义,都会使叙述产生意义;第六, 当然现代叙述如意识流之类,完全将客观对 象心理化,使对象扭曲变形,超越客观逻辑 和时空限制,变成自由畅想,就是意义的现 实化;第七,最成熟的叙述应该是隐含作者 与隐含读者,叙述逻辑与事件逻辑的知觉同 一 和理性统一,此种叙述达到古人所谓洞幽 察微谛听观照,与对象同一而产生同情,它 包含了再现,建构和同情等与对象的全部哲 学关系,从而实现意义本身.三,叙述对象 就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我表演和客观呈 现,而是心理构件与客观题材相融洽而生成 的叙述文本所有的表演都以导演的存在为 前提,所有的叙述也都是以叙述者的存在为 前提.那么叙述心理就成为真正的叙述底模; 叙述者的关切,无论是隐含作者的价值关切 还是真实作者的现实关切,都会通过聚焦得 以强调,得以表现,从而获得主体性.隐含 作者在聚焦的同时赋义,以建构的方式叙述, 不仅散逸于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形象中去,也 不仅亲临现场评说陟否,而且化入千千万万 个叙述者和受述者,领承叙述的神性和灵能, 使人的存在敞亮起来,成为人与世界,人与 自我,乃至人与神性的共在! 注释: ?见马明奎试论隐合作者的心理本质和叙述功能》. ?赵毅衡(《"叙述转向"之后:广义叙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 9期,第37页.赵先生说的是作为前定心理的那种"不成其为可感物质的'心像一,它 构成"白日梦中的形象".笔者看来,正是无意识中原始意象的浮现.特识. ?宋玉赋:"悲哉,秋之为气也!"六一秋声之先声;杜甫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毛氏霜天之先声. ?利科在从文本到行动(Dutextea1'action,Seui1,1986)一书中把各种传统的 想象理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为两条轴:"在客体方面,是在场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 判意识轴."在客体轴的两端,利科分别定位上了两种极端的理论:休谟的和萨特的. 休 第1期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33 谟认为形象是感知的痕迹;而萨特则称形象是根据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构思的.利科 把这两种想象分别称为"再现式想象"和"创造式想象".笔者识.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泽文出版社1985年l2月第一版,笫66页. ?记忆是当前的视角,想象中的记忆则又于当前视角追加了想象的视域,这是二度想象, 是记忆的重建.唯此,情境由客观情形转换为主体的处境,一种融渗了主体情怀和畅想 的生命境界和存在状态.笔者识. ?参见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305—319 页.. ?恩师赵宪章先生曾经给出一个命题即中国文化结构中的核心意象,愚也不才领悟不深, 理解为一种意象的内部逻辑结构,从而也就成为文本的整体逻辑结构,这一逻辑可以概 括整个中华文化的意义结构,它有如太阳,照彻文化和历史的书写.笔者识.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式和投影",两者是一种结构同型关系和命题同一关系. 本质地讲就是语言(模式)与世界(对象)之间享有同一逻辑形式.维氏的观点非常适 合这里的结构与题材关系的描述,参见郭英i~,t-逻辑哲学论》一书,1862年8月第一 版.? ?书画筌影》. o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卷九十三》. 0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苏轼集 o《庄子?大宗师》. Qo0O谭君强译,米克?巴尔着叙事本文:叙述学与人类学的双重透视》,(《民族艺 术研 究2002年第6期,分别引自第16页,笫14页,笫15页,笫15页. 0转引自尚必武后经典语境下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评(剑桥叙事指南 >》,外 国文学2009年第1期,第113页. 0中丹译,詹姆斯?费伦《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一以伊恩?麦克尤万的<赎 罪>为 例》,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26页. OntheNarrativePsychologyandNarrativeStyleoftheImpliedAuthor MAMing-kui (FacuttyofArtsofHuzhouTeacherCollege,ZhefiangHuzhou31300@ Abstract:Fromthetwoaspectsofpsychologyandthinking,thispaperexploresthe psychologicalnatureoftheimpliedauthors.Itstatesthenarrativefunctionfromtheimage,the situation,themodeandthestructurewhicharethefourpsychologicalcontaining,arguesthe narrativepsychologyfromthecharacteristicsofquiescenceconsciousness,anddiscussesthe narrativestylefromtl1eperspectiveofhermeneutics,mostlikelytoreplythenarrativepowerand thespiritoffreedom. Keywords:impliedauthor;psychologicalcontaining;narrativepsychology;narratives够 le
本文档为【【doc】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31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