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学讲义

举报
开通vip

企业伦理学讲义《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教案与讲义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与规范的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备受人们的关注,包括伦理学界、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也是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教学对象是工商管理、市营营销的学生,性质属专业必修课。 学习目的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让学生从客观上了解这门课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描述和原理层次的分析;二是从微观上具体掌握分析企业伦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尺度、达到四合的要求;三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甚至生活观念,从道德背景中对企业有一个重新认识,做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决策,正...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与讲义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备受人们的关注,包括伦理学界、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也是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教学对象是工商管理、市营营销的学生,性质属专业必修课。 学习目的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让学生从客观上了解这门课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描述和原理层次的分析;二是从微观上具体掌握分析企业伦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尺度、达到四合的要求;三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甚至生活观念,从道德背景中对企业有一个重新认识,做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决策,正确处理与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关系,提高效率与效益。 教学安排与课堂管理: 这门课总学时32学时,共16周,具体安排稍后介绍; 课堂管理实行课代表制度,课代表的二项任务,一是协助老师收取作业,二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成绩评定方法:出勤、笔记、作业各占10%,期末70%。 教学方法:1关系模式2案例教学法 思考题:给大家布置两个思考题,一个是复习性的题目,一个是分析与讨论的题目;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概论 伦理学概念:伦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一系列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及道德价值的思想体系。 一、伦理与道德 (1)我国古代和东方文化系统中,伦理与道德的意义基本一致,是指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操守;“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修养。” “伦”原意为辈分、类别,是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区分,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理”原指玉石内在的纹理,通过雕刻修正才表现出来,后被引申为条理、规范、原则的含义。 “伦理”一词连用始见于《礼记》中的《乐记》,曰:“乐者,通伦理也。”东汉郑玄释曰:“伦,犹类也,理犹分也”,即分类条理,以后伦理专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的道理、法则与规范。 “道”的原意是道路,后引申为原则、道理、甚至是法律、规律。孔子(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道”是指为人处事、立业治国的根本原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道”看成是客观物质范畴,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德”最早见于甲骨文,与“得”同义,西周时的金文多见“德”字,原义是按照当时规范和正确的方法去行事,才有所得,后引申为自觉操守,修心养性。 “道德”一词连用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况,其《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 1 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的道德已成为一个独立概念、意义明确。 (2)在西方文化系统中,伦理学英文为Ethics,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居住人群中的性格、气质及风俗习惯;公元前五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非常注意考察道德与善恶问题,公元前四世纪由亚里士多德着成《伦理学》一书,标志着伦理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与中国的孔子正处于同一时期)。 东西方文化系统中,道德与伦理的概念是混用的,直至黑格尔才将二者明确区分,伦理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包括风俗习惯,伦理的内化为人的操守便是道德,即道德是伦理的内化,伦理的社会功能或功用必须通过道德环节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包括了社会的道德原则的个人的道德质量两个方面。在日常用法中有些细微差别,伦理倾向于社会团体(宏观),而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体、个人等(微观)。 二、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 (一)企业伦理 1.概念:企业伦理简单的含义是企业中存在的道德观念与规范。 因为企业是一种组织和活动,伦理是一种道德,可以这样描述,企业伦理是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总之,研究什么活动是符合道德的,道德在企业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2.企业伦理的内容分析: (1)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成员行为的规范。 当人们问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什么,就意味着企业本身被看成一个“道德角色“或”道德载体“,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实际上也提出了单个成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管理者、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后勤人员等等。 (2)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 企业伦理告诉人们哪些经营活动是善的,应该的,哪些是恶的,不应该的。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自己、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行为和事件当成是善,反之是恶的。也就是社会、法律、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企业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更应该对别人承担义务。 (3)企业伦理是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范畴。 道德的基础是利益,其核心内容却是调整利益关系。从客观上讲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微观上讲,是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具体讲更加复杂,如图,象集成电路一样。 另外,企业利用专利开发新产品,企业与其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就形成企业与合作者的关系,这些内外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链条,如不能正确调节,可能出现重大问题,得 2 不到支持、失去竞争力、甚至破产、关门。 (4)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内部规范所起作用,同时具有传播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二)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与企业伦理尽管是想通的,但是企业道德还有“内在于心,外施于人”的涵义,这里重点讨论企业道德的这层含义。 企业道德的构成与表现: 1.企业道德应该包含其成员的道德,但不是个体道德的简单相加或平均水平,所以就企业道德而言,既包括员工的道德质量,又包括企业整体的道德;前者通过个人修养表现,而后者是通过企业道德文化表现出来。 2.道德质量的构成: 道德质量包含道德意识(思想)和道德习惯(行为)(无需外来监督就能符合规范与要求),关键是道德意识(或者叫道德观念)。 3.道德意识的构成: (1)道德认识:要求员工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只会背诵企业道德准则,不能正确认识是不行的。 (2)道德情感:认识转化为情感时,才会产生行动,趋善避恶,反对情感上无法接受的恶行。 (3)道德意志:履行义务时会遇到各种阻力、非难、埋怨指责、攻击、甚至是牺牲的情况下,坚持原则,持之以恒,大公无私。 (4)道德信念:是三者的内在统一,转化为内在动力,自我调整,根据自己的观念与信念选择行为。 三、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企业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诸如正当、适当、公正等标准,分析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现象及因素,把经济角度、法律规则以及人生治理结合管理学一起来解决企业、集体、个人之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使企业、集体与个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真正的平衡。 管理的核心是效率,企业的核心是效益,而伦理的核心是公平,所以简单说企业伦理学或管理伦理学,处理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或公平与效益。 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企业伦理学,我们还更深入到企业资源背景、企业管理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中,做一些分析文章: 1.从企业资源分析: 从最早的企业资源的三分说,即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到现在的十分说:土地、劳动、资金、管理、营销、时间、信息、心理、伦理(道德)、文化。从中不难看出,企业资源是 3 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出现,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企业认识的本质变化;企业资源逐渐从有形到无形,越无形的企业资源越代表了企业的价值。伦理 既然是企业资源,就必然与效率有关,也就是说伦理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至少是资源价值,当然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从管理发展阶段分析: 大家都知道管理也经历了自己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们简单描述一下:(1)经验阶段,以个人或家族经验为特点;(2)科学管理阶段,以泰勒为代表,出现了经验派;(3)现代化管理阶段,以人为中心是其特征,把人独立出来,提高了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4)伦理阶段,出现了以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为特征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重现从伦理的角度审视企业的本质,伦理与道德一时成为时尚话题。 案例:麦道公司的道德标准(八大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到了伦理或文化阶段,是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趋势,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不断深化,很好地解决了人性与利益的关系。 3.从人性假设分析 伦理归根结底主要存在于人性与行为之中,西方管理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分析与探讨,当然中国文化系统中先贤们也多有论述,容后介绍。(1)20世纪初泰 ”假设; 勒的“经济人 (2)30年代梅奥的“社会人”假设。(3)40年代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假设。(4)麦格雷格在1960(企业的人事方面)提出了人性管理,他把错误的人性假 )设成为X理论(天生懒惰),把相反的人性假设成为Y理论(管理得当)。(5薛恩的复杂人被称为Z理论。 他认为XY理论有其合理一面,但不能适用于任何人,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而是复杂的。其弱点是过分强调个性,忽视共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伦理是道德的规范与标准,把个人、社会和公共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做到既有效率,又有人情味。 4.从市场经济体制分析: 市场经济不但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与伦理经济。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是其基本要求与基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明确提出了市场伦理的思想,事实上的人类的共同伦理原则正是贸易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否则就无从谈起,就会一片混乱、 我国处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时期,伦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一点从我们的道德现状与市场秩序就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呼唤伦理成为最有力的呐喊和声音。 通过这些背景分析,我们小结如下: 伦理是企业资源,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伦理阶段的出现是经济与管理发展的必然;从人性看,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即大家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与行为标准;市场经济更是伦理经济,伦理与经济朝着同一方向集结,经济道德一体化向人们昭示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企业伦理研究的本质问题。 下面我们来描述与总结什么是企业伦理学。 A从学科领域看,是管理学与伦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结合的产物,属于应用学科的性质范畴。 B从管理过程看,是研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的一门学问。 C从本质看,是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里的公平主要是指共同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标准,也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公平。 D管理与伦理,或企业与伦理不是简单的偏正关系,而是复杂的并列交织关系, 目的和 4 实质是形成伦理决策,达到四合的结果。 总之,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伦理现象与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拥有自己的四度分析方法,形成伦理决策的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 四、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与特征 (一)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 要认识企业伦理问题,首先要从其属性或性质入手。 1.两难性:简单地说,两难性是冲突与平衡,主要表现是利益与责任、行为与义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冲突;具体说,是指企业行为与社会行为、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 对此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管理或企业应当致力于经济行为和利益的研究,即传统的企业观念,把企业看成个体的经济单位,无需考虑更多问题,更不存在冲突与平衡的问题。 另一种认为,煤矿缺乏安全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炼钢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这说明利益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关系,应当重视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诸如环保问题、贿赂问题都被提到伦理角度来考虑,得出了完全不同,甚至是全新的结论。 实际上,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伦理问题,约翰?D?阿拉姆(John.D.Alarm)《管理行为的困境》中列出五种固有的两难处境: A.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B.需要主动与需要控制C.能照顾个人需求,又要执行不顾个人的效率与秩序D.组织集体准则与个人需要的矛盾E.支持现状与改变现状。 管理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都牵扯到伦理问题,有些本身就是伦理范畴的命题。 2.复杂性:复杂性是由伦理的产生与影响带来的属性,一方面表现为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容后介绍,即法律与伦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重点讲第二方面。 A.首先是经济因素,主要是成本核算与利益公平。 B.第二是社会因素,也就是政治伦理,意识形态等影响。 C.环境因素,包括客观与微观的环境,诸如权力方式、群体XX、任务难度、机遇状况等等。 D.个人因素,即取决管理者与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差异等,尤其是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着伦理决策的程度。 例如:贿赂行为历来受到广泛的谴责,原因是它与分配不公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灰色收入”,加剧了贫富差异。 5 司法的腐败的根源在于贿赂,不但影响了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与利益,同时也造成执法者本人腐化堕落,目无法律,丧失大的前程。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很复杂,具有连环作用。 3.渗透性:渗透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标准的形成依靠个体的家庭背景、小区环境、文化素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其它条件;二是企业伦理问题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与层次之中。前一方面容易理解,举例分析第二方面。 如图所示: 我们知道,道德标准的形成依靠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其它条件决定的。超出个人所控制的范围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是管理伦理与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ME的问题的渗透性与企业行为与效率密切相关,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举例如下: ?定价水平:定价文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广告用语:一则成功的广告既不能“绝对真实“,因为每一句广告用于都有科学依据,反而会给人极其呆板的感觉,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也不能”完全虚假“,因为完全抛弃真实性、自吹自擂、夸大其词的电视、杂志或其它媒介的广告,是违反广告法的,同样也不能取得应有效果,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产品促销:广告只是促销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用“赠送”礼品和减价等手段吸引顾客。例如:在生意不景气时,航空公司为每年坐飞机超过一定里程的“常客”提供免费旅游等优惠服务,而这些“常客”大都因公事出门坐飞机,他们不是根据票价多少,而是依据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而选择飞行航线,这些好处表面上是航空公司给的,实际上是别的乘客负担。 ?工作条件:许多操作工人和职员的工作条件是很差的,温度高、湿度大、噪声响、通风和采光条件差,有些地方还存在烟尘。这些容易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许多方面尽管被法律所禁止,但如果改善对工人的岗位或XX会带来威胁,从企业利益看,花钱投资却看不到利润增长。 ?售后服务:产品质量下降,次品出场让用户吃尽苦头,而售后服务的费用需要企业或公司继续投资。 ?劳动力的减少:许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普遍裁员,实施“精兵简政”式的管理方式,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工人技术越熟练,就越容易被公司解雇,处理技术水准外,还存在其它一些人为因素。 ?环境污染:随处排放有害物的做法尽管是违法的,但有些公司继续向周围环境倾倒化学废料,并不担心可能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法律制裁。 ?小区关系: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可以争取当地政府给他减税,从而把车间或 分厂留在当地,既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又可以减轻到底政府的负担。 4.整体性 6 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大多具有整体性,无时无刻不与个体、群体、组织社会的道德标准、道德判断和道德水平相联系。心理公正、道德认同是最根本的东西。例如,教育评估就把个人、院系及学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负责、团队精神。学校面貌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合理的决策、贴切的措施、制度化的管理(包括公平的奖惩)。 (二)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特征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诸如两难性、复杂性及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管理伦理学的特征:即伦理决策的不同表现。 (1)大多数伦理决策具有持久的效应。 管理中的决策后果不仅影响企业,而且影响社会,因此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全盘考虑。例如,贿赂改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污染影响了环境的健康;不安全的产品破坏了个人生活的安定;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或生命结束。这都构成了伦理问题的实质。 (2)大多数伦理决策都具有多种不同选择。 伦理学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选择,为了做出合乎伦理标准的选择,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例如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开化。 (3)大多数伦理决策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后果。 企业的成果与收入与社会利益之间几乎都与伦理选择密切相关。例如进行贿赂后,可以迅速交货,保证进口货物的销售量;虽使空气与水源受到污染名单可以节省安装控制污染设备的费用与运转费用;设计的产品虽不安全,但可以节省原材料与劳务支出。 (4)大多数伦理决策具有不确定的后果。 如果不对海关进行贿赂,不知道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如销售量、产品数量、丧失市场、货物损耗;同样也无法肯定符合伦理原则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 (5)大多数伦理决策都带有个人意志的色彩。 往往与管理者的个人生活与经历有关。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忽视,原因是管理只考察控制工作的经济结果与效益,而不是记录产生这些结果的决策的伦理程度,尤其是群体决策,这样一个非个人意志模式必然会使伦理问题的决定过程简单化。 把这五项特征用图标表现就更耐人寻味: 从管理伦理所具有的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符合伦理的决策是多大的一个矛盾,多么复杂的过程,有了这些认识,还要寻求平衡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产生与任务 (一)产生与发展状况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步形成):美国企业经营中出现了一系列丑闻,包括受贿、垄断价格、欺诈交易、环境污染,引起公众和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要求政府予以调查,表示了公众对企业中的伦理问题的极大关注。 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名称是《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同时, 7 没过管理学院联合会也发起了一项有关开设企业伦理学的必要性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企业伦理学应该成为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1963年,T?M?加瑞特等人,编写了《企业伦理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来的沃尔顿(原美国天主教大学校长)着有《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讲究道德效果与社会效益。 2.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企业伦理、社会责任问题一度成为热门话题,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标志着学科的诞生。引发了“利润与伦理关系”的争论,围绕着对管理者的伦理道德观与企业伦理现状展开研究,这场争论也叫“道德生成运动”,建立企业与雇员,与顾客相互信赖关系。同时,对日本企业伦理模式开始关注,重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日本将家庭伦理扩展到企业经营,使伦理道德成为调节企业内外关系、处理冲突的主要手段。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企业伦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企业伦理学从美日扩展到了加、西欧、澳洲、东南亚。(2)企业伦理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各种刊物与近30所研究机构纷纷出现。(3)理论研究进入新阶段,例如。公司的道德地位、伦理道德与企业活动是否兼容问题;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企业伦理决策模式研究。(4)这些成果与理论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有些企业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伦理问题的经理。(5)9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伦理与管理结合的有影响的著作。例如,美国密执安大学,霍斯曼《管理伦理》(1987);弗吉尼亚大学弗里曼与伯克奈尔大学吉尔伯特合着的《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1988);哈佛大学商学院安徒鲁《实践中的伦理:管理道德企业》(1989)。(6)90%以上的美国管理学院开设次课程,并被列为核心课程,企业伦理不仅仅成为管理学的新的内容,而且不断地向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谈判学渗透。(7)近年来,美国一流商学院成立企业伦理研究中心。例如沃顿商学院于1997年成立了企业伦理研究中心(Carol and Lawrence Zicklin 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全球道德经营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thical Business Worldwide),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企业责任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究中心”(The Sanford C. Bernstein & Co.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Ethics)。依托中心开展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社会影响,树 立良好形象。 (二)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任务 一句话:五个层次、三个方面的研究 1.五个层次、三个方面研究 五个层次:国际层次、国家层次、行业/职业层次、企业层次、个人层次;三个方面:规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1)国际层次 国际层次的规范性研究,主要是对国际经营活动的伦理评价,制订伦理规范,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时应遵循的基包括关于跨国公司的道德权利和义务、 本伦理原则,跨国公司的伦理准则等的讨论。 国际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全球范围内企业道德状况,跨国公司中存在的典型伦理问题、文化差异对决策的影响。 国际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制定、通过国际认证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道德状况。就我国而言包括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道德规范研究。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就我国而言包括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 业道德规 8 范研究。 国家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一国的企业道德状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道德状况,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典型的不道德经营行为,不道德经营行为的严重程度、危害及根源等的研究。 国家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档案,对不讲信用者列入“黑名单”,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评选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出版消费指南,向消费者推荐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等惩罚不道德行为、奖赏道德行为的机制研究。 (3)行业/职业层次 行业/职业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行业守则,职业道德,各行业道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行业/职业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本行业或职业内的典型伦理问题,行业内的企业道德状况,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行业/职业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行业或职业内部惩罚不道德行为、奖赏道德行为的措施研究。 (4)企业层次 企业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企业伦理守则和道德标准研究。由于每个企业追求的道德目标不尽相同,面临的伦理问题也有所差异,因而,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各自制定适合自己的伦理守则。 企业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本企业的典型伦理问题,企业的道德风气,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企业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企业道德管理机制、导向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制衡机制的研究。 (5)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个人(这里说的个人是作为员工的个人)的到的 权利与义务研究。 个人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个人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个人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研究。 2.五个层次与三个方面的关系 五个层次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规范性研究提供了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和标准,为描述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基准,而这种标准要想真正成为行为的指南,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建立在对企业道德状况科学把握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个人。企业、行业/职业、国家、国际各层次的多种措施加以引导、沟通、激励和监督。 六、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分析方法与意义 (一)分析方法 1.经济分析方法 又称经济尺度,包括成本核算与效益指标。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来看,依据市场力量在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做出的决策,都有其确定的伦理内涵。例如:减少劳力、关闭车间、使工人失业。必定会引起工人的不满,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只要工人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资源调整自己的工资要求,就能重新找到工作。再如,工厂直接将产品运往零售商店,而被取代的中间批发商无疑会陷入困境,不过他们以前的收费与收入也确定太高了。如果他们能降低收费,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不会被人取而代之了。这些XXX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市场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最高。成本最低的产品时,那些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法律分析方法: 9 又称法律尺度。利用法律理论考察上述问题,又会产生不同的分析。减少劳动力,关闭车间固然会造成工人不满,但如果能在法律上站稳脚,社会就不会把这种现象看成是有害的,如果发展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自然就会通过一项新的法律来改变这种情况。 再如批发商如果订立长期合同,对方毁约,可以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里XXX的一条是: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只有个人和企业遵守这些法律,那么每个人都将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平等待遇。 3.伦理分析方法: 又称伦理尺度。这是一个新视角,或称道德分析,比经济与法律的分析,更具广泛性、影响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观之间的联系。如减少劳动力、关闭车间的做法为例,一个是企业的成本考虑,另一个是社会生产的原则,是以效率与竞争为主,人们应该根据这个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再如,社会道德要求人们仁义待人,始终如一的原则来行动,那么每个社会成员将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公平的待遇。 4.哲学分析方法: 既要看观念发展,又要看行动与措施,是企业伦理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每一项决策如人事制度、企业发展、产品推销如能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把握住这四个尺度,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举例:90年代上海某区发生了全国第一案:银行抢劫案 (二)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意义 1.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深层次上明辨是非,形成一个伦理决策。 企业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伦理决策(即对他人或社会或多或少的利益或损失),也就是说,伦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经常需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解释为什么其所做的决策是正当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就不可能向人们理直气壮解释决策的正当性。不能区别善恶、对错,也就意味着没有伦理评价能力,更无法找到评价依据。 观点不同,判断不同,不等于对与错,有些问题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这就需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系统学习企业伦理学知识,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评价伦理问题,寻找出不同观点背后的原理与理由。举例:企业裁员或称企业精简是否是道德的,优点: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减轻压力„„缺点:工人失业、小区压力、家庭负担„„ 假如失业的人是你,你会作何评价,如何平衡, 2.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利于更客观地理解企业及其成员的责任,进一步很好履行职责。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关注企业与员工的责任,不是简单地称企业应该履行什么责任,二是要论证其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使企业更深刻地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管理者有讲道德的责任,努力去做对的事情,采取道德管理措施,营造道德氛围,促使下属从事和平道德的行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追求卓越。 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不仅与责任有关,也是利益所在。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了解与处理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要求,对企业决策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决策是否可行,不仅取决于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与程序是否行得通,还要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也就是说,伦理上不可行也会导致决策失误,这类失误人们了解不多,也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通过学习就可以深入了解,避免伦理上不可行而导致的决策失误,把追求卓越道德与卓越业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 10 4.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使得我们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对企业问题及本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利益、市场、技术的竞争,恐怕任何竞争的源泉都来自于卓越道德和企业文化。 本章小结: 1.伦理与道德更加广泛地调节企业内外关系。2.企业应该讲究伦理,承担社会责任,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3.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关于企业规范与道德标准,处理道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学科。4.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伦理决策的艰难性、过程性。5.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产生是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必然结果。6.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涉及五个层次与三个方面,并提供了四度的分析方法。7.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明辨是非,客观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追求卓越。 思考题:1如何理解与看待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关 系, 2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任务与分析方法,学习企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 重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难点: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响应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概念描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多种多样的描述,例如: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凯思?戴维斯(Keith Davis)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Robert L.Blomstrom):“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决策在谋求企业利益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义务。” 约瑟夫?M?麦克格尔(Joseph M.McGuire):“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过这些义务的某些责任。” 埃德温?M?爱泼斯坦(Edwin M Epstein):“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努力使企业决策结果对利益相关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影响。企业行为的结果是否正当是企业社会这人关注的焦点。”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包括股东也包括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 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一个民间组织):“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以达到或超越社会对企业提出的伦理、法律、经济和公共期望的方式经营企业。“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系、全力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 也有人把企业社会责任看做是对政府履行的责任,内容主要包括:缴纳税金、环境保护、提供就业。还有人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向慈善机构捐款等。 (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所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70年9月13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 11 了题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文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其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在游戏规则(公开的、自由的、没有诡计与欺诈的竞争)范围内,为增加利润而运用资源、开展活动。” 其主要理由为: (1)公司十亿个虚拟的人,只能负虚拟的责任。一般来讲,只有人才负有责任,那么公司谁才能负有责任呢,个体业主或公司总裁。 (2)公司总裁是企业所有者的雇员,对其雇主负有直接责任,通常说来都是 在遵守基本规则(既包括法律又包括伦理习惯中的社会标准)条件下,尽可能为雇主多赚钱。 (3)公司总裁作为代理人履行社会责任将损害别人的利益,。例如,尽管价格的提高代表着该公司的最大利益,但为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社会目标做出贡献,要制止产品价格的上涨;用于减少污染的支出,大大超过处于该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应支出的数量,或超过了促进改善环境的社会目标而为法律所要求的数量;为了响应减少贫困的社会目标,雇佣失业的难民,而不雇佣那些可以找到的、素质更好的工人。在这些情形下中,公司总裁都是在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而花费别人的金钱。如果他的那些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减少了股东们的利益,那么他是在花股东们的钱;如果他的行动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那么他是在花顾客的钱;如果他的行动降低了某些雇员的工资,那么他是在花雇员的钱。如图: (4)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总裁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学说通常是一种伪装。 (5)对利润追求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必须由外部力量来加以约束和控制,这个外部力量不是总裁们的社会良心,只能是政府的铁拳。 2.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责任说 主要观点: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的责任和慈善期望。 (1)经济责任(Economic Responsibily) 社会要求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也就是说,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在社会看来反映了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的价格出售。经济责任是社会要求企业做到的,如赢利、销售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制定明智的战略决策、关注分红政策等。 (2)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 社会在赋予企业经济任务的同时,制定了要求企业遵守的法律。因此,遵守法律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是社会要求企业做到的,如遵守所有法律、条例、履行合同义务等。 (3)道德责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道德责任包含了超越法律规定的、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活动。道德责任涉及与尊重和保护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相一致的社会准则。一方面,道德和价值观的变化是立法的先导, 12 另一方面,道德责任包含和反映了新出现的、社会要求企业遵守的价值观和准则,尽管他们比现行的法律要求更高。道德责任是社会期望企业做到的,如避免不正当行为、响应法律的精神、视法律为行为的底线、按高于法律的最低要求从事经营活动、做道德表率等。 (4)慈善责任(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y) 慈善责任也称为自愿的或自行处理的责任。把慈善活动归为社会责任也许不恰当,因为,慈善活动纯属资源的活动,法律没有规定,社会也没有对企业普遍提出这样的要求。慈善活动包括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为员工提供小孩日托等。慈善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差别在于,前者并不是伦理上所要求的。如果企业为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资金、设施和人力支持,社会会很高兴,但企业做不到这一点,也不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慈善责任是社会希望企业做到的,如企业捐款、支持教育、志愿活动等。 阿基?B.卡罗支出,四责任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模型,每一种责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各有侧重。经济责任影响最大的是所有者和员工,因为,如果经济效益不佳,所有者和员工的利益直接受到影响。法律责任对所有者来说很关键,但在当今社会中,企业面临的多数诉讼威胁来自员工和消费者。道德责任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影响,但从企业实际遇到的伦理问题看,最长涉及到的是消费者和员工。慈善责任主要影响社会,接下来是员工,因为,有研究表明,企业在支持慈善事业方面的表现如何会显著地影响员工的士气。 (三)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内涵 1.企业角度还是社会角度 从单个企业看是负责任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未必是负责任的。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之所以要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它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既然企业行为对社会(利益相关者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影响,社会理所当然会对其提出一定的要求。 2.形式 (1)独立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两种看法: 一是把社会责任理解为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的一种责任,我们称此为独立责任说,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定义。 独立责任说清晰地表明,企业除了履行传统的经济责任,还需履行别的责任,即所谓的社会责任。而且,承认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对立的一面。 随着人们对社会责任有别于经济责任这一点不在怀有疑问,以独立责任说来唤起人们注意的必要性开始下降。相反,如何促进企业切实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升为更重要的主题。 (2)综合责任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二种看法是把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综合责任,如凯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和阿基?B.卡罗的观点。 前面提到,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那么社会对企业有什么期望呢,社会期望企业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不是有害的影响,具体地说,社会期望企业提供对社会有利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对社会造成有害的影响,或者说,这种有害的影响远远小于有利的影响。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用三个同心责任圈来说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最里圈,包括明确的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基本责任;中间一圈,包括在执行这汇总经济职能时对社会价值观和优先权的变化要采取一个积极态度的责任;最外圈,包括新出现的还不明确的 。 经济责任也是社会对责任的期望所在。而且,经济责任与社会对企业提出的其 它责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由200家最大企业的领导人参加的企业圆桌会议,在其 13 1981年的《企业责任报告》中指出,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是不矛盾的。 何况,对企业来说,既然都是要履行的责任,焦点应更多地放在怎样把各种责任统一起来上。因此,综合起来看社会责任更为合适。 事实上,独立责任说和综合责任说的差别只是形式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本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这以前,企业经济责任自然是要负的,违反法律会受到追究,法律责任也是要负担。因此,在独立责任说中,社会责任是经济、法律以外的责任,在综合责任说中,社会责任是经济、法律责任基础上还要加一种责任,那么独立责任说中经济、法律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和综合责任说中经济、法律责任基础上要加的责任是同一种责任,那么独立责任说和综合责任说便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是形式上的差异。 (3)公益责任 有人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或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如增加就业、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缩小贫富差距、支持文化、教育、体育、福利事业等。 但是,把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外的第三种责任等同于公益责任是否妥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企业具有双重职责,一方面,它作为有机体生存发展的手段而存在,要服务于有机体系统,即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另一方面,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必须谋求自身的发展。 (4)道德责任 威廉?弗里德里克把始于20世界60年代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管理者在经过许多思考之后,接受了他们负有社会责任这个观念。第二阶段,他们学着怎样在他们的掌握之下建立和完成社会项目。第三阶段,专家和管理者们正在寻找能够指导企业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责任是企业应该对社会履行的责任之一。 斯蒂芬?P.罗宾斯区分了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ty)和社会义务(Social Obiligation),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道德责任,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有损于社会的事情。 慈善责任可以包含在道德责任之中。当然,它属于较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因为,它要求企业付出人力、财力、物力,从事额外的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3.内涵 道德责任是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 概述如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4 二、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理由分析 (一)企业目的 企业目的是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定义包含五层内容: 1.提供产品或服务: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的基本职责或使命,明确了赚钱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 2.能增进社会福利:不是说只要是产品和服务,企业就应该去生产,而那些有利于社会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应该努力去提供的。 3.具有竞争力:仅仅提供对社会有利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因为提供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对社会的贡献却可能大不一样。要看是不是以合理的成本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或者说,是否比其它企业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或服务。一句话,要看产品是否有竞争力。产品具有竞争力,不仅企业自身的利益能得到保证,对社会的贡献也相对较大。 4.合乎法律和伦理:不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有竞争力,要能增进社会福利,而且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5.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建立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如果真正做到了上述四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得到了保证。 (二)权力责任与影响力 1.企业影响力层次分析 我们可以把企业影响力划分成四个层次:(1)宏观层次,即企业组织的总和。(2)中观层次,即一个行业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联合采取行动的一群企业。(3)微观层次,即单个的企业。(4)个人层次,即企业成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 2.企业行为的影响层次 企业行为对社会有两层次的影响,而在每一层次上,企业行为的影响都会引起社会的变化。 在浅层次上,企业影响力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可见的即期社会变化的直接原因。企业的扩展、吸收劳动力、聘用或者解聘某个人,以及引导市场、推出新产品、搬迁工厂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变化。 在深层次上,企业是通过一个行业持续累积的增长来改变社会的。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影响力造成了许多间接的、不可见的、不可知的影响。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影响力的行使并不是有计划的,因而也是更不可控的和不可见的,但却是更为重要的。 3.六种企业影响力 (1)经济影响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特别是财产的控制来影响事件、活动和人们的能力,是一种获得资源并把他们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能力。(2)文化影响力是影响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比如家庭、风俗、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习惯等的能力。(3)个人影响力包括企业直接对于内部环境中的员工、经理以及股东的作用,也包括对于消费者和居民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公司可能决定有关的个人在什么地方工作,以及影响人们的购买习惯。从深层次上看,工业化决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4)技术影响力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 特征等的影响能力。(5)环境影响力是一个公司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能力。在浅层次上,一家钢铁厂也许会污染大气;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从17世纪以来,为获得生产动力,燃烧了大量木材、煤炭以及石油,已经改变了地球大气的化学构成。(6)政治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在浅层次上,公司会施恩于候选人,并向立法者和管理当局游说。在更深层次上,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拥有更多的财产使用的自由,而自由市场的扩大将有利于削弱政府专制。 15 (三)市场机制及其缺陷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 亚当?斯密不是不考虑伦理问题,“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就是一个伦理目标。只不过他认为实现这一伦理目标无需借助伦理的手段,有“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就足够了。因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伦理目标,而在于市场机制是不是真的就足够了。 现在看来,市场的缺陷是存在的,它不足以引导人们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 1.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有四个特征: (1)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的买主和买主,任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单独行动都不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可以看得见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没有可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是市场供求双方的总量决定了市场的价格。(2)产品同质。所有生产者提供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从而对消费者而言,根本不在乎是哪家生产的产品。(3)要素自由地流动。投入要素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新企业进入市场。老企业推出市场,都不会遇到障碍。(4)信息充分。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商品只是,都有条件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因而就不会有任何消费者会受欺骗而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也不会有任何生产者会以低于市场价格进行销售。 受完全竞争驱动的经济导致投入和产出达到一种有效率的配置。但是上述四个条件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2.存在外部效果。 外部效果和不完全竞争被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看做是“两个最重要的市场失灵的情况”。他指出:“当经济活动溢出市场以外的时候,看不见的手还可能引导经济误入歧途。以空气污染为例,当一家工厂喷出的烟雾损害当地居民的健康和财产,而该企业又不为此支付任何费用的时候,就出现溢出或外部效果的现象。”外部效果包含积极的效果(如企业的科学研究、知识、技能培训间接地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准和人员的素质,施惠于社会和他人)和消极的效果,这里说的是消极的外部效果。 消极的外部效果种类很多,包括工作条件差、假冒伪劣或不安全的产品、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 3.价格信号失真。 自由市场模型认为,企业的职责是从要素市场购得资源(投入),然后高效率地把他们转化成产出,并在产品市场出售。市场价格可以引导企业成功地履行这一职责。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从最愿意提供资源的人那里获得资源(这样可以最 便宜地获得资源),转换成人们最愿意消费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可以以最高的价格出售)。由此,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个人偏好地满足也达到最大化。 由于工人、投资者、供应者、顾客已经把道德偏好一道反映在市场价格里了,所以,企业在做决策时不必考虑伦理问题。企业的全部责任是忠实地响应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个人偏好。 但是,第一,并非每个人都带着确定的、现成的偏好进入市场。顾客、工人、供应者、投资者对什么是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生活可能并没有确定的、清楚的想法。第二,自由市场模型把市场价格不仅仅看做是衡量经济价值的可靠尺度,而且是衡量道德价值的可靠尺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即使我们假定价格有时的确能够反映个人的偏好,但它仍然无法说明什么是有道德价值的偏好。事实上,不良的偏好会形成不良的市场,黄色书刊、录像、封建迷信物品、毒品、劣质品(如一些修理铺就愿意用劣质零配件,一则进价 16 低,二则使用期短,很快又要修)并非没有需求,且利润丰厚,可是对社会没有好处。显然,市场价格反映的经济价值与使社会更美好的道德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市场信息不能代替经营者的道德思考和努力。 4.我国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缺失 就我国的情况看,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市场本身尚在发育之中,远没有成熟,法制又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平等性在荡涤原有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培育这正的企业,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1)自主性强化了“自我利益”和本位注意倾向,甚至出现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2)趋利性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追逐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铤而走险;(3)竞争性使一些企业不是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是一心想着毁掉对手,于是,出现了倾销、窃取商业秘密、挖墙脚、诋毁对手的信誉等行为,甚至尔虞我诈、以邻为壑、恃强凌弱、欺行霸市;(4)平等性中体现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人无限扩大,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某种程度的功利化、实惠化和金钱化现象,滋生权钱交易,出卖国格、人格等消极腐败行为。 (四)法律的局限性 1.法律所要规范的行为有限。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不道德行为不追究。2.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法律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禁止的,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 3.立法滞后:法律反映的是昨天的道德准则,不一定符合今天和明天社会期望。4.法律有漏洞:由于有些法律条文不够清晰,同样的案件,不同的法院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5.实施上有难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即使有了法律,在事实上也会遇到困难。法律、法规数目繁多、专业性强,普通人并不很清楚有关法律、法规,这就很难使他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违法行为。而完全靠执法机关,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不大可能对所有违法行为都予以追究。这就使得一些不道德经营企业有机可乘。而且,地方保护主义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五)道德调节的特点 1.非强制性。伦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而起作用,体现了自觉 性和内在性。可是,企业组织并没有感情、良心,社会舆论怎样对其起作用呢,首先,企业组织没有感情、良心,企业成员有。在社会舆论谴责企业不道德行为时,企业成员在内心深处会产生羞愧、内疚与遗憾。其次,在社会舆论会左右企业的声誉,而声誉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2.普遍性。在伦理规范面前,除了不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行为者(如精神病患者和婴儿)外,没有不需要受其指导、调节和约束、游离于伦理规范之外的特殊公民。也没有某些行为需要受其规范、约束,某些行为可以不受其规范、约束。它面向整个社会的人,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做同等要求。 3.扬善性。道德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 企业伦理鼓励企业从为社会做出贡献,使社会以更美好的角度寻求企业存在的意义,从而激发企业不断创新、进步。企业伦理鼓励员工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员工之间团结、友爱、互助,企业伦理鼓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公平,诚信。总之,企业伦理为追求文明的经营行为,卓越的经营业绩指明了方向。 4.便易性。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不必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或修改。道德制裁也不要求官方批准。因为每个人都有道德意识,能够评价周围人的行为和他自己的行为。 道德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道德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道 17 德的威慑力量。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严重不道德行为。 企业道德不是要替代法律和市场机制,道德、法律、市场机制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企业慈善及形式 (一)企业慈善的含义 慈善行为专家罗伯特?培顿(Robert Payton)认为慈善行为可定义为三种相互关联的活动:为公共目的的自愿服务、自愿联合和自愿捐助。 (二)形式 以公众为目的的伙伴关系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两个最重要的形式是战略慈善活动和与慈善事业相关的营销活动。 1.战略慈善活动(慈善战略) 战略慈善(strategic philanthropy)是使公司捐赠和其它慈善行为以企业所有的使命和目标最佳匹配的一种方式。 战略慈善行为的要求就是对该企业的财务目标做出尽可能直接的贡献。使慈善行为变得具有战略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把慈善计划与企业的努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应该实施那些对其成功具有直接而不是间接影响的社会计划。 2.与慈善事业相关的影响活动(事业营销) 事业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代表企业和慈善机构为了双方可能获得的极大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一种独特形式。事业营销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某一具体的慈善机构直接联系起来,消费者每次使用服务或购买产品的时候,企业就会对这个慈善机构进行捐赠。 事业营销这一术语由美国快递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创造的,用 于对始于1983年的一项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描述,该方案同意每次使用公司发行的某一信用卡购买商品,公司就会捐出1便士用于自由女神像的修复。这个方案为女神像的修复捐赠了170万美元,并且导致美国快递公司信用卡使用的大幅度增长。从那之后,公司又使用同样的方法为各种各样的当地和全美的慈善事业筹集数以百万美元的资金。 四、企业社会响应 (一)概念及倾向性 企业社会响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是企业社会责任之后出现的一个概念。有人认为,责任概念太过强调义务和责任归属,它并不能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要求做出响应的愿望。罗伯特?阿克曼(Robert Ackerman)和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指出:“责任的含义是承担义务,它强调的是动机而不是绩效。”他们还说:“对社会要求做出响应比决定做什么要复杂得多。对已经决定了的事情怎么去做是管理者的任务,它绝不是一件小事。”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响应概念能更好地描述问题的关键。 威廉?弗雷德里克(Willianm Frederick)认为,企业社会响应指的是企业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的能力。组织的机制、程序、安排和行为模式综合作用,决定了组织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的能力的大小。他进一步指出,倡导企业社会响应就是促使企业绕开社会责任这样的哲学问题,而集中考虑更具体的问题,即怎样对环境压力做出有效反应。 企业社会响应是企业对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18 凯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概括了五种社会相应策略:退出、采取公关措施、采取法律措施、讨价还价、解决问题。 五、企业社会业绩 (一)概念:企业社会业绩(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是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和采取社会响应策略的结果。 (二)两种模型:1.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是一个三位模型,包含社会责任维、社会相应策略维、涉及的社会或利益相关者问题维。 卡罗认为,这一概念性模型能有助于管理者理解,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不是分离的,还可以帮助管理者系统地思考重大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另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作计划和分析问题的工具。 2.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是在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图: 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的 法律的 道德的 自行处理的 企业社会响应 反应性 防御性 适应性 主动性 社会问题管理 确认问题 分析问题 采取问题 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认为,社会问题维不能仅仅停留在确认问题上,还应该包括分析问题和采取对策,一句话,要包含完整的管理——社会问题管理(social issue management)。瓦蒂克和科切兰进一步把企业社会责任维、企业社会响应维和社会问题管理 19 维分别视为原则维、过程维和政策维。 六、企业公民 (一)概念描述关于企业公民,学者有不同描述。 C.马斯登(C.Marsden)和J.安德洛夫(J.Andriof)指出:企业公民涉及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管理,使组织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 D.洛甘等人(D.Logan,et al)认为,企业公民是满足企业对包括员工、股东、顾客、供货商以及小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活动。 D.伍德(D.Wood)认为,企业公民综合了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响应过程、企业与社会关系相关的政策、项目和可见的结果。 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企业公民包括四个方面: (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对人的责任,(2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平等;(3)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小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 美国波士顿大学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一项关于美国500家公司的市场调查表明,关于“企业公民价值”六个方面,即善待员工、缴纳税款、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安全和可靠的产品服务、具有良好环保记录、改善小区生活条件、普通员工认为“很重要”的比率分别为87%、85%、82%、81%、57%、50%。 (二)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业绩三者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企业社会响应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企业社会业绩回答“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企业公民则是三者的结合。不知道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可能做一个好公民,知道了社会的期望,但采取的对策不恰当,也不可能做一个好的公民,是不是一个好公民,最后要看企业行为的结果。 本章提要: 1.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在游戏规则(公开的、自由的、没有诡计与欺诈的竞争)范围内,为增加利润而运用资源、开展活动。 2.阿基?B.卡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3.“企业(界)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不同于“本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前者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后者则从单个企业角度做出解释。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关键要回答前面一个问题。 4.不论是独立责任说还是综合责任说,关键在于经济、法律责任以外的第三种责任是什么。经济、法律以外的责任不是公益责任,而是到的责任,道德责任是 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 5.企业目的是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于发展。 6.企业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们理当对社会负责,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尽责尽力。 7.由于通常情况下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还存在外部效果和价格信号失真等问题,因此,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 8.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而且有法必依,也不足以指导和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9.道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它与法律在作用上可以相互补充。 10.企业社会响应是企业对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提出的要求做出的反应,它 20 突出的是企业及其行动和结果。 11.企业社会业绩是企业面向利益相关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采取企业社会响应对策的结果。 12.企业公民是企业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活动。 思考题: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 2什么是企业公民以及其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响应与企业社会业绩的关系。 第三章 企业道德理论 一、道德评价 (一)伦理学上对人类行为的划分 1.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或者说,道德行为是指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2.非道德行为 非道德行为指的是不受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也不涉及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无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二)道德评价 所谓道德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进行善恶的判断。道德评价的依据与推理:1道德推理,有助于个人解决自身可能面临的复杂的道德问题。2掌握道德推理的一些工具,有助于向他人阐述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合理性。3伦理学理论体现出了其批判性的特征。 二、道德评价理论 伦理学理论,归纳起来,有两大流派,即目的论或结果论(teleological theories)和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igical theories)。道德评价理论通常也是从这两方面展开阐述的。 考虑到分析的便利,本书采用曼纽?G.维拉斯奎在其《企业伦理学:概念和案例》一书中从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和美德论五个方面来讨论道德评价理论的方法。 (一)功利主义 1.功利主义原则 (1)内容:当且只有当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大于行为主体在当时条件下可能采取的任何其它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时,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2)假设:功利主义原则假设我们能够衡量并加总每项行为产生的快乐(利益),减去该项行为带来的痛苦(损害),从而确定哪项行为所产生的快乐最多或痛苦最小。 (3)关于功利主义原则的六点说明: ,并不仅仅针对行为人自身,而是 A功利主义原则所说的快乐最多或痛苦最小 对受该行为影响的所有人(包括行为人)而言的。 B功利主义原则不是说,只要某项行为产生的快乐大于痛苦就是道德的,而是说在特定情形中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中产生效用最大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 C“最大快乐”并不是说不考虑痛苦。如果几个行为都既有快乐又有痛苦,那就选择净快乐最大的那个行为,如果几个行为都只有痛苦没有快乐,而且没有别的选择,那就选痛苦最小的那个行为。 D同一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功利主义原则不是让每个人投票, 21 然后根据得票多少来判断行为,而是把各种快乐和痛苦加起来,那个能够带来最大净快乐的行为就是应该选择的行为。 E功利主义原则所说的快乐或痛苦不仅仅指行为产生的直接的眼前的快乐或痛苦,也包括间接的长远的快乐或痛苦。 F功利主义者承认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指导行为的未来结果,因此,我必须尽量使期望的利益最大化。 2.功利主义分析步骤:(1)对需要评价的行为进行详细而清晰的描述(2)对受到该行为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群范围分别加以界定。 (3)考虑是否存在一些明显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超过其它影响因素。(4)将该行为对直接相关人群造成的后果进行详细描述,考察每一后果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效用及其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5)为利益因素与损害因素分配权重,需要分别考虑每一种收益或损害的数量、持续时间、确定程度、实现时间(是立即获得的收益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的)、多产性(指一种行为所能带来同种价值的数量多少,如掌握一项新技能获得了愉悦感,使用该技能时又获得了愉悦感)、纯度(如果与一种价值相伴生的还以一些负面效应,那么这种价值就是不纯的,与酩酊大醉所带来的一时快感相伴随的往往是酒醒之后的不适与痛苦),从而确定各自的重要程度。(6)考虑当准则得到普遍遵循时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如有必要,对那些受到该行为间接影响的人群以及总体社会做同样的分析。(7)对所有正面及负面效用进行加权计总。(8)考虑除“非此即彼”的选择外,是否存在其它备选方案,如果有,则需要对每一种方案进行如上的分析步骤。(9)比较所有备选方案的分析结果,能够产出最大收益净值的行为(如果所有方案均弊大于利,则选择产出最小损害净值的行为)作为最终方案。 3.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对功利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衡量困难,而是不符合权利、公平原则。 对衡量困难的指责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给不同的人带来的效果难以衡量和比较。(2)有些利益和成本难以计量。(3)许多利益和成本无法可靠地预测,因而也就不能确切地计量。(4)有些东西非金钱可以衡量。 功利主义关系的是利益的总和,而不考虑利益怎么分配,这就可能产生不公正的结果;功利主义者根据行为结果衡量行为,而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几乎任何行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都可能是善的。 功利主义只考虑行为结果而不考虑行为本身。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功利主义不仅允许甚至要求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有人指出,如果完全按照功利主义原则行事,就可能导致超过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所能容忍的欺骗、说谎、不公正等行为。 (二)权利论 1.道德权利的概念及特点 权利分法律权利(Legal Rights)和道德权利(Moral Rights)两类。 道德权利通常被认为是作为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应该有的权利。 道德权利有两个方面:一是消极的权利或自由的权利(Negative or Liberty Rights),如隐私权,生命不被剥夺权、处置私有财产权等。他们之所以成为消极的权利,是因为每一项权利都要求我们履行不干涉他人的义务。二是积极的或福利的权利(Positive or Welfare Rights),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取得食物的权利、医疗服务的权利、住房的权利、工作的权利等。积极的权利要求我们履行积极的义务,即主动地帮助人拥有某种东西或帮助他做某些事。 道德权利有三个特点:第一,道德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一个人的道德权利至少部分地可以定义为他人对这个人承担的义务。第二,道德权利赋予个人自主、平等地追求自身利益 22 的权利。第三,道德权利事证明一个人行为正当性及保护或帮助他人的基础。 权利论的道德原则:当行为人有道德权利从事某一行为,或从事某一行为没有侵害他人的道德权利,或从事某一行为增进了他人的道德权利,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2.道德权利的基础:康德的绝对命令 关于人的道德权利的基础,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观点是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解释之一。康德试图说明有一些道德权利是所有人都拥有的,不论行使这些权利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利益。 康德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称之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即每一个人都应该作为平等的、自由的人来对待。 康德的第一条绝对命令可以表述为:当且只有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在特定条件下从事某一行为的理由作为每个人在相同条件下的行为理由,该行为是道德的。 第一条绝对命令包含两个规则:普遍性:一个人的行为理由必须能够成为每个人的行为理由;可逆性:一个人的行为理由必须是他愿意其它人也遵循这样的理由反过来对待他。 康德的第二条绝对命令:理性人应该永远同时把人看作目的,而永远不要把人只看做实现目的的手段。 第二条绝对命令可表述为以下伦理原则:当且只有当一个人从事某一行为时,不把他人仅仅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而是尊重并发展他人自由选择的功能时,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3.权利论分析步骤:(1)你有这样做的道德权利吗,(2)利益相关者有哪些道德权利, (3)你的道德权利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吗,如果有冲突,则需要明确何者更为重要。冲突的权利各自保护了什么利益,哪一种利益更重 要,优先考虑保护更重要利益的权利。(4)找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权利后,考虑该权利是否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和支配,如果是,则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如果不是,则用该权利解决问题。 (三)公正论 公正(justice)与公平(fairness)常常不加区分,有人认为公正涉及的是更为严肃的事情,也有人认为,公平概念更为基本。有关公正的问题包括分配公正、交易公正、程序公正、惩罚公正、补偿公正,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1.分配公正 分配公正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人应该受到相同的对待,不同的人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更确切的说,在与某种对待有关的所有方面都相似的人们,应该享受相似的利益和分担相似的负担,即使在其它方面他们是不同的;而在与某种对待有关的某一方面不同的人们,应该根据差异的程度区别对待。 然而,这一原则过于笼统,它没有告诉我们哪些差异可以合理地构成区别对待的基础。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平均分配 平均主义者视平均为公正,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可以使得不平等的对待合理化,所有利益和负担根据以下原则分配: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负担应该在每个人之间平均地分配。 优点:强化了“人人平等”观念,被许多人视为理想社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一个群体中的工人获得相同报酬时,他们相互之间倾向于更加团结,更加乐意合作。 缺陷:第一,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智力、品德、需要、欲望等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并不相同。第二,没有把需要、能力、努力考虑进去是不恰当的。 (2)按贡献分配 一些学者认为,一个人获得的利益与他所做的贡献成正比例,才是公正的。社会或群体的利益的分配原则是:利益应该按每个人对社会、群体、任务的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 23 按贡献分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衡量一个人的贡献的价值。 一种做法是根据工作努力程度来衡量,工作越努力,报酬应该越高,这种做法有不少问题。首先,不考虑一个人努力工作后是否生产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仅仅根据所付出的努力支付报酬,实际上有可能是在奖励无能和低效率。其次,如果我们忽视个人的能力和产出,那么,就不可能激励人才和高产出的人员把他们的才智和能力贡献出来为社会服务,这样就会降低社会福利。 另一种做法是根据结果或产出来衡量,一个人提供的东西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他得到的应该越多。这种做法的主要问题是,它忽视了人的需要。而且,对结果或产出的质量很难客观地评价,尤其是对在科学、艺术、娱乐、美术、教育、保健等领域的贡献。 为了解决评价难的问题,有人建议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所提供的东西的价值,这种观点颇有影响,但市场评价忽视了所提供的东西的内在价值。 (3)按需要和能力分配 按需要和能力分配的原则是:应该根据人的能力分配负担,根据人的需要分配利益。优点:此原则要求按照一个人能尽可能提高生产能力的方式分配工作,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缺点:第一,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工人 因此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第二,根据个人的能力而不是自由的选择来分配工作,则个人自由受到了限制。 (4)罗尔斯的分配观 约翰?罗尔斯要求人们采用“处于无知的幔帐之后”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分配公正原则。在无知的幔帐中,我们具有理想,可以对个人利益进行价值评判,但是除此之外,我们限于一种无知的混沌之中,我们脱离了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 根据约翰?罗尔斯的观点,当且只有当符合下列原则时,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才是公正的:第一,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兼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也可称为权利平等原则。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1)给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2)给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机会。此部分又可称差别原则。 约翰?罗尔斯认为,如果第一条原则与第二条原则相冲突,则第一条原则优先;如果第二条原则中的两个部分产生冲突,则第二部分,即机会均等优先。 2.交易公正 规范契约的伦理规则有哪些呢,托马斯?加兰特(Thomas M.Garrett)概括了以下四条:双方都必须对正在签订的契约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方都不能向对方提供有意歪曲的事实;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强迫签订契约;契约不能约束双方从事不道德行为。 3.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征: (1)普惠性:基本要求: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和利益都应当得到有效的维护,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尊严和利益的满足都不得以牺牲其它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尊严和利益为前提条件。(2)公平对待: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应当按照同一尺度,也应当是因事而异。第二层含义是类似于法律界所说的“无偏袒地中立”,即“与自身有关的人不应该是法官”,解决纠纷者应当保持中立,结果中不应包含纠纷解决者的个人利益,纠纷解决者不应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的偏见。(3)多方参与:在制定法律和重要的公共政策时,应当也必须让多方人员参与,尤其是要允许相关社会群体有充分的参与和表意的机会,使之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利益。(4)公开性: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无不以占有必要的信息为前提。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对于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具有平等知晓的权利。同某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关的信息如果出现了不对称性的情形,即一方对相关信息相对充足地占有,而另一方则缺乏相关信息,那么 24 信息充足一方可能进行垄断信息,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于其它社会群体进行各种类型的欺骗和误导,而信息缺乏一方难以做到有效的参与,无法得到公平对待,程序公正也就无从谈起。(5)科学性:程序公正还包含着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相关信息充分、准确;其二,应当具有必要的评估机制和修正机制。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种种局限性,很多重要的政策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公正程度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4.惩罚公正 (1)惩罚公正关心的是对一个做错事情的人怎样惩罚才算公正的问题。围绕 这个主题,有是三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免除道德责任,有伦理家认为,在不知情和无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不承担道德责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正发生的事情,或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自由选择的能力,那么就不应该让他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后果负责。但是,如果一个人应该知道而由于疏忽没有知道或甚至故意不想知道,那情况就两样了。第二,谁是该受惩罚的人,受惩罚的人应该是确实做错事情的人。仅凭不可能、不完整的依据就处罚一个人,是不公正的。第三,惩罚的力度多大合适,惩罚必须是一贯的,与所做错的事情相称的。 (2)道德责任通过很多途径得以免除或减轻,免除或减轻道德责任的条件就是所谓的谅解条件。谅解条件分为三大类型:1)缺乏行为可能性的条件2)缺少必要认识的条件3)缺少必要自由的条件。 5.补偿公正 一个人损害了另一个人,则加害者有道德义务给受害者某种补偿。补偿多少才合适呢,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有人认为,补偿的量应等同于加害者有意使受害者遭受的损失的量。可是,有些损失很难计量,有的损失根本无法弥补,这些情况下我们只能要求加害者至少给受害者或其亲属给予物质补偿。 (四)关怀论 1.关怀论的主要观点(1)概念: 关怀论的关怀是指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关怀伦理强调了两个道德需求: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所以应该培育和维护我们与特定个人建立起来的具体的、可贵的关系。 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那些与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关系的人,尤其是那些易受损害的、仰仗我们关怀的人,给予特殊的关怀,关心他们的需要、价值观、欲望和福利,对他们的需要、价值观、欲望和福利做出积极的反应。 (2)核心:关怀理论的关键是对与我们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有依靠关系的人,承担特别的关怀的义务。 (3)基础: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与其它人的关系,个人就不能存在。一个人出生时,需要父母抚养、照顾,成长过程中需要他人教育、关心,成熟以后需要有来自朋友、爱情的滋润,一生中都离不开社会的语言、传统、文化和其它福利,正是在这些具体的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形成了我是谁、我是什么的知识。所以,只要自我是有价值的,那么似的自我得以存在所必须的关系也是有价值的,也应该得到培育和维护。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关系都有价值,都会产生关怀的义务。 有时候关怀的要求与公正的要求会发生冲突。 当一个人自愿地接受管理者岗位,那就意味着他也同时接受了该岗位所规定的义务和特权。 2.对关怀论的批评:(1)关怀伦理会导致偏袒、不公正。(2)要求人们对孩子、父母、 25 配偶、朋友等给予特别的关怀,似乎在要求人们为了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关怀论的支持者响应道,完整地理解关怀,应该包括对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关怀。 (五)美德论 美德论通常亦称德性论。许多伦理学家认为,伦理学不仅要关注行为主体应该 从事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而且还要关注行为主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前者重点回答人应该如何行事,后者要考察一个人的道德质量,特别是道德质量是否展示了美德或邪恶。所以,在道德推理时,应该把美德(如诚实、勇气、同情等)和邪恶(如虚伪、贪婪、怯懦等)考虑进去。 1.概念:美德是习得性的、体现在个人行为习惯中的、构成道德高尚的人的特征的一种质量。 此外,美德必须是习得性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天生的特征,如智力、美丽、强健的体魄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美德是习惯与品性,美德是中庸之道,美德出于自愿,美德出于正当理性的指导,美德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亚里士多德把美德的形成看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逐渐养成的的习惯的过程,即美德是从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反复践行而而得来的。为什么要受理性的指导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和动植物区分开来的只能是他的理性,理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机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人的德性,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能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德性的目的也就是在于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即德性。勇敢是鲁莽与怯懦的中道,节制是纵欲放荡与麻木的中道,乐施是挥霍与吝啬的中道,慷慨是粗俗与卑鄙的中道,自豪是虚荣与卑贱的中道,温和是急躁与无感的中道等。 在我国古代,人们除了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德外,还提出了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德目,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又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德目。有人提出社会注意道德质量体系应包括:忠实、无私、勇敢、勤奋、仁爱、公道、诚信、节制。 2.美德、行为和制度 美德论主张,道德生活的目的是培育美德,只要我们的行为能使我们变得更加道德,那么,这种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美德论对行为的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 如果实施某项行为能使行为主题实践、展示和培育高尚的品德,那么,该行为便是道德的,如果通过实施某项行为,行为主体实践、展示和发展了邪恶,那么,该行为是不道德的。 美德论不仅可以用于评价行为,还可以用于评价制度。 (六)道德评价理论的应用 1.前述五种伦理学说的共性 (1)构成大多数道德判断的基础。(2)都有存在的价值。(3)各自强调了行为的某一侧面,没有包括道德判断时所需考虑的各种因素。(4)不同的情况在应用中对比分析,找出最适用和最适合的一种。 2.应用判断 (1)各自范围:当我们没有资源来满足每一个人的目标时,我们不得不转而考虑行为、政策等可能导致的社会福利和自由时,即采用功利主义准则。 当我们的行为和政策会显著地影响特定个人的福利和自由时,要求我们考虑行为是否 26 与有关个人的基本权利,行为是否与契约和特定的义务相一致,即采用权利论准则。 当评价涉及在群体成员间分配利益和负担时,要求我们考虑该行为是平均的,还根据需要、能力、贡献来分配的,即采用公正论准则。 当道德问题涉及与个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特别是仰仗我们关怀的人,则要求我们考虑这些人的特点和需要,考虑关系的性质,以及特定关系所要求的关怀、照顾的方式,即采用关怀论准则。 当所要评价的行为、政策、制度与某种美德或邪恶有关,则可以运用美德论原则进行分析。(2)应用选择(3)应用策略在做道德判断时,针对每个特定的情形,从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美德论五个方面一一过一遍。(4)比较高低一般来说,有关道德权利的准则高于公正准则和功利主义准则,公正准则高于功利主义准则,在涉及私人资源和特别密切的关系中,如在家庭中,关怀准则高于不偏不倚原则;但在特定的情形中,上述的优先关系就未必成立。(5)现有的理论尚不能精确地回答到什么程度算是“足够多”,“非常重要”,需要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企业伦理原则与规范 (一)企业伦理原则——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尊重人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尊重人就是要承认人的差别,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人尽其才;尊重人就是要把其它人看做是目的,而不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即认真地对待他们,承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愿望。(2)关心人就是要关心每个人的物质福利和精神文化生活。(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生存和发展所期望达到的最高水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4)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因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人为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显然无法从单个的自我这里实现,而必须依靠集体,因而要遵循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但与此同时,集体主义原则本身也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保障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真实、最充分的手段。 在企业经营中,坚持以人为本,并不囿于企业内部,也就是说,不仅应该尊重、关心企业员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这样对待其它利益相关者。 2.四个内涵 在企业经营中,以人为本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在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上,要求企业努力开发生产出对社会有益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可能的情况下,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第二,在企业和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企业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造福于子孙后代。第三,在企业和人的关系上,要求企业真切关注并尽可能满足股东、员工、顾客、供货商、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使企业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中得到发展,而利益相关者则从与企业的交往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第四,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处事公正,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既讲效率又讲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 (二)企业伦理规范 1.概念:企业伦理规范是企业行为要求与信仰的观念的综合范畴。 一个行为标准:应该怎样;一个四项标准:怎样做是正确的 2.具体范畴: (1)公正公平:公正公平的本质含义是一视同仁和得所当得。 公正公平要求机会均等、按劳分配、公平竞争、互利互惠。 27 (2)诚实守信:诚信原则是企业经营之本,除非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长期、可靠的合作。 诚信原则要求讲真话,不欺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原则还要求一诺千金没说话算数。 (3)竞争合作:从企业内部看,竞争能给人带来压力,适度的压力下才能发挥出最好的工作绩效。为了提高部门和个人的绩效,需要创造一种内部竞争机制,在企业缺乏朝气时,尤应如此、 企业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集合体,因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很重要。 在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竞争是主要的。公平的竞争能刺激企业不断改进各项工作,努力向市场提供品种更新、质量更高、价格更低、服务更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给顾客和社会带来实惠。但它们之间也需要合作,结成战略联盟是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也是合作。 (4)创新进取:创新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创新也是企业履行社会使命的重要方式。 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5)环境保护与服务社会:环境问题从最初的单纯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到毁灭人类的局部文明,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基础。 因此,要求企业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开展经营活动,努力使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使企业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企业是为特定的社会需要服务并经公众同意而存在的。只有当神会公众满意企业提供的服务,它才能生存下去,进而兴旺发达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根本任务不是盈利,而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利润是社会对企业贡献的回报。这样说,不是不要企业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相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核心任务,只有有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怎么可能对社会有贡献呢,所谓服务社会,强调的是应该以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式获得自身经济利益。 (三)伦理决策的尺度与衡量标准 1.尺度 2.衡量企业决策伦理性的12个问题 (1)你已经准确地定义决策问题了吗,(2)如果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会怎样定义问题,(3)问题是怎样产生的,(4)作为一个个人和公司成员,你忠诚于谁、忠诚于什么, (5)你做该决策的意图是什么(即想达到什么目的),(6)你的决策意图与可能的结果相符合吗,(7)你的决策会损害谁的利益,(8)你能在做决策前与 受决策影响的各方讨论该决策问题吗,(9)你认为从长远来看该决策将与现在看上去那样有成效吗,(10)你能毫无顾忌地与你的上司、高层管理者、董事、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谈论你的决策或行动吗,你是否会感到不安,(11)如果理解正确,人们会对你的行动产生什么样的看法呢,误解了又会怎样,(12)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会允许对你的立场有例外(即稍稍改变你的立场), 举例:你发现一个员工挪用了1000元,随后归还了,公司员工手册对挪用公款有严格规定,一经查实,立即开除,假如这笔钱是用于支付紧急医疗费用,你会怎么办,如果是用于赌博呢,对于这名员工已经在公司里工作12年或者18个月这两种情形,你的决定会有什么不同呢, 3.三个伦理核查项目 肯尼斯?布来查德和诺曼?V.皮尔在《道德管理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伦理核查项 28 目,它们是: (1)这合法吗,即行为会违反法律和公司的方针吗,(2)长、短期利益平衡吗,即决策是否兼顾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3)自我感觉如何,我的行为是否将使我感到骄傲,假如我的决定曝光给公众(如在报上注销来),我会感觉很好吗,假如我的亲人知道了,我会感觉很好吗, 优点:这三个伦理核查项目最大的优点是简单实用,无需掌握不少人看来比较抽象的伦理原则,便可做出大致符合伦理的决策。 伦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一般而言,伦理与法律是一致的,即不合法的也往往是不道德的,当然也有例外。 缺点: 第一,任何一个核查项目都是有漏洞的。法律往往具有滞后性,仅仅遵守字面上的法律不足以避免不道德的决策。仅凭周围人的看法、自我感觉也不具有说服力。第二以是否合法来衡量决策方案,所追求的伦理层次不高。这三个核查项目是用来避免明显的或严重的不道德行为的,而不是激发企业及员工的道德意识追求道德高标准的。 总体来说,这三个核查项目还是有其实用价值的,对只求不受谴责而无意追求道德高标准的企业尤其适合。 (四)二层次企业决策伦理评价 道德是有层次之分的,企业所追求的道德层次也不同,因而,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伦理评价准则。 一般对决策方案的评价可划分成三个层次:不能接受的、可以接受的、满意的。 伦理评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从人己利益关系看,这三个层次是:损人害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不道德的,是不能接受的;为己利人、利人利己、公私兼顾是道德的,属于可以接受的,但道德层次不高;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无私奉献是高尚的道德,是鼓励的。 二层次决策伦理评价,包含可接受层次准则和满意层次准则。符合可接受层次准则的是伦理上可接受的方案,符合满意层次准则的是伦理上满意的方案。 1.可接受层次准则 (1)基本含义 所谓伦理上可以接受的方案,是指达到了基本伦理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已不至于因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使决策不可行或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的方案。 (2)可接受层次的决策依据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1)合法 法律是必须遵守的最低要求的行为规范,因此,不违法是最基本的要求。决策伦理分析时,首先要问自己的是,这合法吗,这里所说的合法与否是指从字面上的法律来说的。 2)为利益相关者所接受 “该方案能为利益相关者接受吗”能较好地弥补单纯适用“这合法吗”进行评价的不足,因为,那些符合法律条文但违背法律精神的行为,往往会引起有关利益相关者的不满,而通不过“该方案能为利益相关者接受吗”的核查。 3)长、短期利益平衡 即决策兼顾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4)自我感觉良好 至少说,假如决定曝光给公众(如在报上注销来),或者被亲人知道了,不会感到不安,内疚。 2.满意层次的准则 29 (1)基本含义 所谓伦理上满意的方案,是指在伦理上达到了较高或很高的水平,其行为不仅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相反会得到舆论的赞扬、鼓励,能给企业带来良好声誉的方案。 (2)决策依据 1)符合社会整体利益:道德的发展史表明,道德一开始就是一种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规范。道德原本的用意,在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尊严。实际上,道德的崇高和价值就在于它是共同利益的维护者。2)公正:这里所要做的是,在符合可接受层次准则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对方案的公正性做一评价。如果你处在利益相关则的位置,是否感到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你是否愿意其它处于你的位置的决策者都做出你这样的决策,3)弘扬美德:一个在伦理上满意的方案不仅不应违背美德,而且应能弘扬美德。4)与利益相关者双赢,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为利益相关者着想,在企业与利益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5)符合企业长远经济利益:虽然效益是经济评价的内容,但长远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作为伦理评价的一个指标。因为,一方面,如果利益相关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其正当利益受到了损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报复。利益相关者的报复讲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从而带来良好的声誉、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等,进而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越是符合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方案,在伦理上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达到伦理上满意的可能性越大。 本章提要 1.从伦理学角度看,道德行为是指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非道德行为指的是不受一定的意识支配,也不涉及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无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道德的”一词的意义相对立,也和“不道德的”一词的意义相对立。 2.功利主义原则是:当且只有当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大于行为主体在当时条件下可能采取的任何其它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时,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3.权利论的道德原则是:当行为人有道德权利从事某一行为,或从事某一行为没有侵害他人的道德权利,或从事某一行为增进了他人的道德权利,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4.公正包括分配公正、交易公正、程序公正、惩罚公正、补偿公正。 5.关怀伦理主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所以应该培育和维护我们与特定个人建立起来的具体的、可贵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那些与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关系的人,尤其是那些易受损害的、仰仗我们关怀的人,给予特殊的关怀。 6.虽然美德论关注的是行为主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也可以用于对行为、制度、政策进行道德评价。 7.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美德论各自都有存在价值,不能相互替代,在对复杂行为或决策、制度的伦理评价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理论。 8.在企业经营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及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竞争合作、创新进取、环境保护与服务社会等伦理规范。 9.企业决策的二层次论理评价模型是一种比较实用的企业决策伦理分析工具,它包括可接受层次准则和满意层次准则。不满足可接受层次准则的是伦理上不能接受的方案,符合可接受层次准则的是伦理上可以接受的方案,符合满意层次准则的是伦理上满意的方案。 思考题: 1.道德评价的现实意义。2.以人为本的具体涵义。 第一部分小结:用模式关系概括。基础理论:伦理规范与伦理决策、道德评价与理论选择、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主要任务与分析方法、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两个重要概念:企业伦理、社会责任重点与难点问题:企业伦理学提供的分析方法与尺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及本质、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含义、伦理决策的评价依据。 30 第二部分 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企业伦理渗透在企业各个层次与环节之中,也渗透在各种现代管理理论之中,如何正确对待分析适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仅限于以下我们讲的四个环节之中,但到这四个经营环节更能突出一个企业的伦理决策水平。 第四章 市场营销中的伦理问题 一、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究竟承担何种责任,有三种典型观点:契约论(Contract view)、合理主义论(Due care view)、社会成本论(Social cost view)。 (一)契约论 契约论认为,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对消费者的道德义务由这种契约关系所决定。 根据契约论的观点,企业有四种主要道德义务。 1.遵守契约条款的义务。 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应达到企业所宣称的或默示的程度。明确的或隐含的质量特性包括可靠性、寿命、维修保证、产品安全。 2.披露的义务。 卖方有义务告诉买方任何可能影响购买决策的实施。 3.不误导的义务。 当卖方故意欺骗买方,使后者对产品有错误的认识,便产生了误导。一个人受到误导,就会按欺骗者希望他做的那样去做,而不受自由地做出选择。而自由选择是契约公正的基本条件。 4.不强迫的义务 在恐惧或情绪紧张时,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不理智的。如果卖方利用买方的恐惧或情绪紧张,促使买方签订一项在理智情况不可能签订的契约,卖方就是在行使不当的影响。同样,买方有义务不利用易上当受骗、不成熟、无知以及其它会降低买方做出自由而理性选择的因素为自己谋取利益。 有人对契约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否认性声明可能使企业把自己的义务推得一乾二净。卖方只要明确宣称不排除某种缺陷,或者顾客不小心忽视了某种缺陷,这种缺陷造成的后果就得又顾客自己承担。 另一种批评是,契约论假设契约双方是平等的,而这种假设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才成立。事实上,消费者既没有专业只是也没有时间去获得和处理所有购买决策所需的信息。通常是根据卖方的判断做出购买决定,因而很容易受到卖方的伤害。 31 (二)合理主义论 1.主要观点:卖方和买方是不平等的,消费者缺乏制造商所拥有的知识和专长,因而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由于制造商处于优势地位,故需承担特殊合理注意的责任,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的侵害。 2.具体要求: 制造商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信息提供方面,都应体现对消费者的合理注意,使产品尽可能地安全。 制造商还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能力,如果预计到产品的使用者可能包括儿童、弱智者等,则应额外注意。 如果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严重伤害,或者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无法充分理解可能的伤害,则应小心地控制销售过程。 3.存在问题 (1)无法明确地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行使了合理的注意。也就是说,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则以确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履行了合理主义的义务。任何产品多多少少都存在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如果要求制造商试图去消除哪怕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伤害,就会使产品的价格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即使是风险较高,它与降低风险所需的额外成本之间如何权衡也是一个难题:怎样量化对人的健康或生命造成伤害的风险呢, (2)虽然制造商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专长,但他们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如果制造商和消费者事先无法发现某种缺陷,谁应该为这种缺陷造成的后果负责 呢, (三)社会成本论 1.基本主张:制造商应该对产品的任何缺陷所引起的任何伤害负责,支付由此而来的成本,即使制造商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已经行使了合理的注意,即使对所有可以预见的危险,都采取了合理的措施以警告使用者,即使造成伤害的缺陷是无法合理地预见或予以消除的,也不能免责。即使严重错误是某个公司成员所为,公司也难辞其咎,而且由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应该由具有赔偿能力者给予赔偿。 2.社会成本论是“严格责任”法律规定的基础。严格责任注重产品本身是否安全,而合理注意责任注重制造商行为的合理性,所以严格责任产生于应该避免的伤害事件发生之处,而不论其采取了怎样的注意和谨慎。 3.社会成本论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功利主义原则加以分析。让制造商承担日常的成本和由不可避免的缺陷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就把所有成本内部化了,并成为产品价格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使社会资源更加有效的使用。 这是因为:第一,由于价格反映了生产和使用的所有成本,借助市场的力量,该产品不会过度生产,资源不会浪费;第二,由于制造商必须支付伤害的成本,他们会更加小心,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第三,由于受害者个人往往无力承担所有损失,把伤害成本内部化使制造商能够把损失分摊给该产品的所有使用者,而不是由受害者个人来承担。 4.批评: (1)社会成本论违反了补偿公正原则。(2)免除消费者的责任,就会鼓励他们使用过程中疏忽大意,这样一来事故可能更多,社会成本也就更高了。(3)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制造商和保险公司的负担,从而使一些制造商和保险公司难以为继。 二、市场调研中的伦理问题 (一)与被调查者相关的伦理问题 1.参与者匿名。参与者匿名不仅会更加真实的反映情况,也会促使更多的参与者愿意假如调研行列中。 2.参与者压力。许多顾客在参与市场调研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一些压力,此时,调研人员 32 有责任采取措施,如告知项目的性质以及调研数据将要使用的情况等,来减轻参与者的压力。 3.调研中的身份确定。根据伦理规范,参与者有权被告知调研者的身份,但调研者身份的曝光又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所以许多组织倾向于外包信息收集业务,并以该公司的名义收集信息。 4.调研过程中的强制因素。任何参与者都有权退出调研过程,或者拒绝回答某些问题,并规定自参加者要求退出起的所有信息组织都无权使用。 5.利用调研作为促销的手段。此为不道德的行为。 6.为难、冒犯参与者。调研者应该尊重参与者的时间、感受和尊严。即使从调研信息质量的角度来讲也必须这样,带着反感情绪给出的信息不大可能是真实的。 7.未经许可进行调研。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处理这些不道德问题,包括:(1)在商场醒目的地方张贴告示,表明他们的行动将进入调研信息。(2)经过参与者 允许之后才利用所获取的信息。(3)提供拒绝参与的机会。 8.调研设备和技巧的使用。 (二)与委托人相关的伦理问题 调研从业者是指进行调研的人员或者机构。从业者可以是信息最终需求者,也可以是特定的专业调研机构。如果从业者是专业调研机构,那么委托调研的人员或者机构就称为委托者。 1.诚实问题 调研者和委托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通常委托者处于信息相对劣势方,调研从业者可能采取一些有悖于委托者利益的行为。调研诚实问题包括有意隐瞒信息,篡改数据,滥用统计结果,忽略重要和相关部分信息,随意改变调研流程,为了迎合委托者事先设立的假设而曲解信息等。 2.公平性问题 委托人应该公平对待所有委托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调研委托业务计价的公平性问题;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调研费用问题。调研者应该帮助委托者预测调研费用,一旦发觉费用可能超出预算,应该及时告知委托者。 3.保密性问题。 市场调研人员可能因为泄露信息而获益,此时调研保密性就成为一个伦理问题。 (三)与竞争者相关的伦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获得合法的竞争者信息已相当昂贵,有关竞争者信息调研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1.欺骗 欺骗行为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出现,事实上,很多组织也都利用这些有问题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 2.贿赂 很多情况下,调研者可能利用种种手段影响信息提供者以达到获取竞争者信息的目的,并导致这些信息提供者侵犯其雇主的利益。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行贿的方式交换被视为机密的公司信息。 3.监视 今天,电子监控,窃听器等都为获取隐私提供了便利。这些技术的使用可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得到一定的补偿。当然,也存在不那么明显的不道德行为。 4.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主动泄漏。 很多公司在雇佣员工之前就和他们签订了协议以保守秘密。尽管如此,却不乏主动泄漏信息的情况。 33 (四)与公众相关的伦理问题 1.与公众有关的不道德市场调研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1)减少公众参与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合理调研的难度。 (2)歪曲的市场调研结果将导致决策者错误地领会公众的意思,并可能因此做出危险的回馈。 (3)扰乱公众对市场调研信息正确性的判断能力。 2.与公众有关的不道德市场调研包括:不完整和误导性报告,不客观调研等。 (1)不完整报告:部分相关内容隐匿之后,调研者再将报告公布于众,伦理问题随之而来。(2)误导性报告:误导性报告经常发生在企业利用广告对调研结果进行宣传的过程当中。(3)不客观的调研:很多时候,公众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无法判断市场调研的客观性。作为公众,大家可能仅仅关心总体百分比,或者仅仅看看标题,而不是仔细研究调研的整个过程,以便获得调研是否客观的信息。 三、产品中的伦理问题 (一)产品设计中的伦理问题 有缺陷的产品设计是导致很多灾难性悲剧的主要原因。 环境保护是产品设计中经常涉及的另外一个伦理问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设计节约能耗且可回收利用的产品以及低污染、无污染的产品;采用先进的能减少能耗的工艺和设备生产;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等。 (二)产品包装中的伦理问题 为了做出合乎伦理的包装决策,应在决策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商品包装应能保护商品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2.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切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骗性包装。3.商品包装应避免浪费。4.商品包装要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5.商品包装材料要符合“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 ”(Recycle)。6.商品的标签必须清晰、准确、易读。 (Reuse)和“再生循环 (三)产品安全 产品安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要使所有产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安全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产品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厂商生产的产品要能够保证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是在消费者意料之中的。 1.从伦理角度进行安全评估的三个步骤: (1)确定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获得多大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获得。 (2)确定就某一产品和行为要求多大的安全感。 (3)在上面两个问题确定后,确定某个特定的产品和行为是否满足公众订立的标准。 2.要人们能够合理地考虑风险,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消费者必须知道自己处于风险之中。 (2)如果要消费者合理地估计风险,他们除了必须知道他们正处于风险之下,还要知道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的性质和来源。 (3)为了估计风险,使用者不仅需要知道风险有多大,而且还要知道如何减少或避免风险。 (4)为合理估计风险,消费者需要知道可以采用什么替代方法。 (四)强制性产品淘汰 强制性的产品淘汰,也称为有计划的产品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通常是指生产厂商,在生产产品时预先设定一个寿命,这个寿命比正常的寿命要短。这样就迫使消费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购买产品,而实际上合理的使用时间要比这个寿命长。 有计划的产品淘汰是厂商常采用的一种产品策略。它有三种形式: 34 (1)企业故意推迟某些产品的改进或革新,直到现有的产品库存清理完毕或现有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时才推出新产品; (2)设计时故意缩短产品寿命,典型的做法是将产品的某个关键部件设计成经过一段时间就因为磨损而不能使用; (3)时尚和流行物品的淘汰。 其中,设计时故意缩短产品寿命的做法就受到广泛指责。 (五)产品召回 产品召回制度,是指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监督产品的生产者,使之对其生产和销售的缺陷产品进行回收、改造等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上的缺陷,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所谓缺陷产品,是指企业因产品设计上的失误或生产在线某个环节失误而产生的,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产品。 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及产品不合格是有区别的。关于产品缺陷,我国《产品质量法》 第34条将其界定为“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因此,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就看该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所谓不合理危险,是指“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 召回制度是针对缺陷产品而建立的。作为召回制度的衍生义务,厂商还有责任及时公开召回信息。 召回制度是以严格赔偿责任理论为基础构架的,该理论认为,无论厂商在产品安全方面是否履行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只要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受到伤害,厂商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定价中的伦理问题 定价策略中的伦理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妨碍公平竞争的定价策略,另一类问题是消费者价格的合理性。 (一)妨碍公平竞争的定价策略 1.歧视性定价 歧视价格(discriminatory price)是指对同一商品的不同买主索要不同的价格。 歧视价格主要流行于卖主是垄断者或者寡头的某些市场上,从广义的垄断来看,歧视价格是垄断定价的一种引申。 有关歧视价格的伦理问题,主要是要考虑这种策略是否真正或者从根本上削弱了竞争关系。 2.串谋定价 串谋定价(也称为串通定价或价格协议或固定价格)是指生产、经营者之间互相串通,订立价格协议或达成价格默契,以共同占领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1)协议定价 协议定价的方式,既有通过类似一个合同这样的协议方式,又有竞争者之间通过价格信号传递但又没有明确的协议存在方式,隐含的价格串谋情况下的伦理判断需要判断竞争者合谋定价的动机。 (2)价格领导 在价格领导下,小企业通常是采用行业中领导者制定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小企业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公平的,伦理判断的关键的问题是跟随行业领导者制定价格的动因是什么。 (3)转售价格维持 转售价格维持指的是制造商规定了零售商和批发商销售商品时的最高或最低 价格,也 35 有可能同时规定一个最高价和一个最低价。 尽管明确规定转售价格的行为是非法的,但是一直以来对企业阻止经销商打折的行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3.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某家企业为了挤出或吓退意欲进入该市场的潜在对手,降低价格至其成本以下,待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价。它以驱逐竞争对手,获得或增强“市场控制力”为目的。通常是在市场中处于优势的企业采用这种策略打击竞争者,迫使竞争者退出市场。一旦竞争者完全丧失竞争力,它便可以垄断市场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判断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怎么描述不合理的低价或者是亏本性定价。一般认为,如果定价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两者中较低的那个值就是掠夺性定价,另外还要考察企业定价的目的和意图。 在我国,掠夺性定价行为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该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是法律也列出了几种例外情况,明确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1)销售鲜 )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它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活商品;(2 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二)消费价格的合理性定价策略 1.价格欺诈与误导性定价 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以不正当的价格手段,欺骗购买者并使其经济利益受损的行为。 误导性定价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误解的所有表示或者说法。 (1)高——低定价(high-low pricing) 销售商惯用的做法是开始时将产品定一个很高的价格,这个价格只维持很短的时间,然后销售商在其后的大部分时间内进行打折销售,这种定价策略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消费者会错误地以虚高的原价作为参照并作出决定。 这种标价方式大多应用在消费品上。 (2)价格比较 价格比较是指零售商在销售商品时将商品价格和竞争者的价格进行比较,这种行为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且品牌化的产品中较常见。 (3)建议零售价 对于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的建议零售价存在广泛争议。 2.暴利价格 暴利的一种定义是指,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巨额利润;另一种定义是按国家计委发布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来界定暴利与合理利润,即经营者经营某一商品或服务,其价格水平或差价率或利润率不得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平均差价率或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简称“四个同一”、“三个平均”、“一个幅度”),超过这一“合理幅度”的为暴利;低于这一“合理幅度”的则为合理利润。 第二种定义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这些“三个平均”的计算就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还有,如果没有同种商品,该如何确定暴利也没有规定。 高利润和暴利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能说高利润就一定是暴利。 五、分销中的伦理问题 (一)管道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1.概念 36 补贴是分销商和零售商购买一种新产品的时候,从生产商那里得到的额外补偿。 最近几年在管道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让生产商强制接受给予补偿的条款。这一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分销商与零售商需要仓储与运输生产商的新产品,因此他们需要生产商进行额外的补偿。 2.理由: (1)零售商认为新产品不断增值扩散,会使他们在仓储、处理、上架和调整产品中花费大量的费用,而这些需要得到补偿,因此零售商需要生产商来支付这笔费用。 (2)还有一种类似的观点认为超市的货架是一种有价值的实物资产,相当于零售商将货架空间租赁给生产商,零售商应该从中获益。 3.批评 (1)补贴一般是私下或口头的谈判。或许我们可以假设零售商隐藏了些什么,或者对不同的生产商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2)补贴可能会对研发产生影响。 ( (3)可能把一些产品从市场中驱逐出去,或者说提高产品的价格,使它们达不到一个不再具备竞争力的水平,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二)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1.定义:美国直销教育基金会(Direct Selling Education Foundation)的定义为:直销(direct selling)是一种透过人员接触(销售员对购买者),不在固定商业地点,主要在家里进行的消费性产品或服务的配销方式。 2.与其它销售方式比较,直销拥有许多优点: (1)弹性。 (2)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3)长期关系。 (4)经济性。 3.直销方式引起的伦理争议: (1)侵犯隐私权 由于直接营销者需要拥有其目标消费者数据,以便采用相应的媒介手段,很多机构就会利用为消费者服务的机会收集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并出卖给需要的公司,从而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2)激怒 大量的商业信息轰炸给广大消费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和烦恼。直销商要尽可能针对愿意接受其广告信息的潜在客户发送信息。同时,直销商的推销时间应该合理。 (3)欺诈 直销中,一些销售人员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讲解和演示产品时,会故意回避产品的缺点,夸大产品的功效,做出无法实现的口头承诺等。 (4)不公平 直销中的不公平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直销的方式,很多消费者失去获得相关产品信息的机会。 第二直销商利用所掌握的消费者的数据,对消费者实行区别待遇。 5)传销 ( 国外没有对应中文“传销”的这个术语,它所对应的实际上就是“直销”。由于按照计酬方式的不同,直销又分为单层次直销和多层次直销,一些地方就将“单层 ”,而将“多层次直销”习惯称为“传销”。传销在国内兴起不次直销”习惯成为“直销 久就被一些从事“金字塔”诈骗等违法活动的不法分子所利用,传销慢慢演变成为“老鼠会”和“金字塔”推销 37 骗术的代名词。 传销在我国是非法的。直销虽属合法,但是,在中国的很多直销产品具有一定功能,但是价格却远高于其实际价值,这些产品由于其特殊性消费者往往无法进行价格比较,直销和传销的边界就变得模糊了,这种直销行为是否是道德的就值得探讨了。 一般来说,合法的直销具有四项容易辨识的共同特点: )直销公司极不鼓励囤积过量的产品,直销 1)直销公司的加入费通常极低。2 人员可将未使用过、仍可销售的商品退还给公司,并获得不低于直销价格90%的退款。3)直销公司的重心,在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4)直销公司会避免夸大直销人员的收入。 六、促销中的伦理问题 (一)广告中的伦理问题 1.广告的真实性 (1)对于广告信息本身,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关键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2)关键信息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 (2)对于广告商的动机,关键看其是否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意地误导或欺骗消费者。 (3)对于广告主是在撒谎还是做了错误的陈述,取决于两个条件: 1)该广告的内容在客观上是虚假的;2)他在主观上有欺骗或误导受众的故意。 (4)存在伦理争议的广告 1)吹捧性广告:吹捧性广告包含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陈述,例如明喻、暗喻和夸张。如果这类广告的实质内容或者关键内容是真实的,并且采用的这些吹捧手法不会对受众造成误导,那么它在伦理上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种吹捧法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受众造成误导,那么它在伦理上就是不能接受的,有些过度吹捧的广告甚至演变为欺骗性广告了。 2)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是指客观上所陈述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但主观上不存在欺骗或误导受众的故意的广告。 3)欺骗性广告 欺骗性广告是指客观上所陈述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而且广告主主观上存在欺骗或误导受众的故意的广告。判断这类广告,要看两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即:该广告的内容在客观上是虚假的;它在主观上有欺骗或误导受众的故意。欺骗性广告是不道德的。 4)半真实性广告 半真实性广告是指内容是真实的,但是没有揭示那些将会明显影响产品消费的效用或者安全的其它关键信息的广告。 2.针对儿童的电视广告 由于儿童缺乏对外界信息的完全判断和认知能力,在接受儿童电视广告信息时,有可能不能完全对广告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许多家长和消费者团体都非常担心儿童会受到不良电视广告的影响。 儿童电视广告在儿童道德发展中有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观念,通过参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形成,决定着儿童道德行为的方向。 其次,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儿童模仿电视广告形象的行为,影响着儿童道德行为的表现。 3.比较广告 (1)定义:比较广告是指在广告中把宣传的产品和同一竞争领域内在其它产品相比较的广告。 (2)判定比较广告的合法性尺度在于如何界定比较广告的真实性、限制性和侵权性。 38 1)真实性。比较广告必须真实、明白,不得误导消费者。2)限制性。比较广告在允许其存在的情况下,必须加以严格限制,否则将会造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滥。3)侵权性。侵权性主要表现在:?以自己商品或者服务的长处与竞争对手商品或者服务的非关短处相比,即对比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说明比较内容只表现结果。?违背事实、片面夸大、无根据地引用最高级形容词。?对比性诋毁。 (二)人员推销中的伦理问题 1.推销人员和顾客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1)高压劝说 作为消费者,我们经常需要一些外在鼓励才能做决定,同时接受不确定性。但如果这种鼓励是高压性的,就涉及了伦理问题。 当推销人员与顾客接触时,如果顾客被剥夺依靠自身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机会时,就涉及伦理问题。 (2)顾客歧视 推销人员优势给某位顾客比其它顾客更殷勤的服务。 (3)误导宣传 当推销人员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正确的陈述或者做出错误的承诺时,误导行为就发生了。误导行为扰乱了消费者自由的购买意愿,因而是不道德的。 在销售活动中,推销人员应该遵守诺言,保持诚信。 (4)送礼和款待 围绕送礼行为的伦理问题是:在怎样一个临界点上,送礼行为会变成行贿,所送礼物的价值量通常被作为区分送礼行为和行贿行为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并不准确。 款待,就像送礼一样,同样会给推销人员带来伦理问题。如果款待被用来对顾客施加额外的影响和压力,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好处对顾客的吸引的话,款待行为就超出了伦理的界限。 2.推销人员与竞争者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推销人员有许多对他们的竞争者实行不道德行为的途径。国外有研究表明,推销人员认为贬损竞争者的不道德行为并没有那些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身上的不道德行为严重。 (1)排他行为:有时,推销人员可以采取方法来减轻竞争。可能采取的方法 )阻挠对手:有时,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可能包括常规的折扣、送礼或者行贿。(2 力过大时,推销人员会被迫阻止对手的产品在商场中的陈列。(3)指责对手:推销人员会毁谤对手公司或对手的产品来搞破坏。(4)窃取信息:推销人员使用欺诈的手段来获得竞争者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在合法和符合道德准则的条件下很难或者不可能得到的。 本章提要 1.针对企业对消费者应该承担何种责任问题,有三种观点:契约论认为,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对消费者的道德义务由这种契约关系所决定;合理注意论认为,由于制造商处于优势地位,故需承担特殊合理注意的责任,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的侵害。社会成本论主张,制造商应该对产品的任何缺陷所引起的任何伤害负责,支付由此而来的成本。 2.在市场调研过程中,通常会涉及被调研者、委托人、竞争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在处理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面临多种多样的伦理问题。 3.产品设计、包装中的伦理问题往往是围绕安全、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而展开的。 4.定价策略中的伦理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妨碍公平竞争的定价策略,包括:串谋定价、掠夺性定价、歧视性定价等;另一类是消费价格的合理性,容易引起争议的定价包括价格欺诈或误导性定价、暴利价格。 39 5.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有各自的利润追求,这些利益追求的冲突导致了伦理问题。 6.广告的真实性常常引起争议,典型的伦理问题包括吹棒性广告、虚假广告、欺骗性广告和半真实广告。针对儿童的广告和比较广告也是值得关注的。 7.推销人员的两难地位、独立性、高压力性及独特角色决定了在面对顾客和竞争者时难免会遇到伦理冲突。 思考题 1.根据契约论的观点,企业对消费者主要有哪些道德义务, 2.合理注意论对营销活动有哪些要求,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一、招聘选拔中的伦理问题 (一)就业权 1人为什么有工作权利, 一种观点认为,工作权利由生存权派生而来。就获得工作是取得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的必要手段来说,工作权是由生存权派生而来的。此观点有不合理之处。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作权利由发展权派生而来。此观点亦有不合理之处。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作权利由被尊重的权利派生而来,这一观点被认为是依据最充分的。 2权利分析:人属于人来社会,健全的、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发挥着各 自的作用。每个人都有权这样做,没有哪个成年人是“多余者”或者“牺牲品”,这表明人们在社会中既要维持生存又要承担责任,工作正是这样一种典型方式。自我尊重和他人对我们的尊重都与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生存而承担的责任紧密相关。剥夺我们工作权利意味着不允许我们作为有贡献的、成熟的和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在社会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因此工作权利和被尊重的权利密不可分,前者由后者派生出来。 但是就业权只是只是一种客观权利,也是一种未实现的权利,说明公民享有这种权利的可能性,并不代表公民的实际拥有。就业权的具体实现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由于人们自身生理洗礼条件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权的具体实现存在着程度的区别。 (二)聘用自由的伦理问题 聘用自由是指,雇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是没有理由的条件下雇佣和解雇员工;同样员工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自由选择雇主。双方根据自身意志自由达成合同。由于就业合同是相互的而且是双方自由达成的,它的开始和终止都是“自由的”。 从伦理方面分析聘用自由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员工和公司之间固有的不平等关系 表面看来遵循聘用自由原则,双方之间都很公平,可是无需花费多少想象力,我们就可 40 以意识到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2)外部条件的限制 实际生活中,社会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经常发生,员工面临外部条件的限制而签订一份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合同。 (3)不道德的雇佣条件 由于人的性别、种族、信仰和其它与工作无关的标准就剥夺某些人被雇佣的机会,是不合理的。如果所有公司都这样做,某些特定人群的就业机会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反对各种不道德的歧视行为,对聘用自由原则进行限制。 (三)就业歧视 由于员工和企业的不平等地位,企业在雇佣员工时可能会设置各种不合理的选择标准,歧视问题由此产生,同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与歧视行为。 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歧视: 1.性别歧视 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包括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两种形式。 职业歧视是女性在同等条件下,不能找到同等水平的职业,更多地被雇佣在低于个人能力的工作岗位上;工资歧视是妇女与男子干同样的工作,不能享受同样的工资、福利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待遇。 就业歧视又分为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种。 直接歧视即以明确的理由(一般违反法律规定)来区别对待不同的劳动群体,如雇主明言拒绝雇佣女性;间接歧视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其规定或行为却导致了某些群体的不平等对待。 与性别歧视有关的妇女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性由于体力和生育等生理差距形成的与男性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差距;另一类是由于对妇女不公平的待遇造成的差距。前者是一些不容易消除的自然差距;后者是可以消除的社会差距。就业性别歧视是导致妇女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应该消除的社会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就业难,在同等条件下,妇女不容易找到工作;而是妇女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她们的个人能力与男性相等,甚至高于男性,也不被录用;三是收入低,待遇差。在工作岗位上女性不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也没有同等晋升的机会等。 刘梦等人调查发现,女性更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希望在就业中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应聘条件、劳动待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升职提拔、职业参与、退休年龄和失业率;公众对就业市场中的很多歧视现象,都表现出较低的认知率。这表明,第一,人们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自己受到了基于性别的就业歧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第二,整个社会没有重视就业歧视问题,也没有法律、公众教育和就业实践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制约和反对歧视现象的存在和发生。 夏国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女性就业:(1)机会平等的就业政策是清除性别歧视的基础。当然,孤立地运用这些政策很难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作用,需 )忽略性别话题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分析的倾向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2 应当予以改变。(3)社会舆论和国家政策应倡导让男人介入妻子分娩过程的照料和喂养孩子、照管孩子的工作,改变把生育和照顾孩子仅仅看做是女性责任的观念。由于生育而给企业生产经营增加的负担应由男女双方所在单位共同分担,最大可能地降低女性从母亲身份开始就对就业不利的相关程度。(4)谴责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应成为所有媒体而不仅仅是妇女报刊关注的事件。(5)各级组织应将对下岗失业女性提供更新知识的培训活动制度化,以便让更多的女性返回就业岗位。(6)增强就业决策部门的性别平等意识。 41 2.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也是目前职场中一种较多见的歧视。 “35岁现象”限制并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而35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女性,已成为就业的困难户。 3.健康歧视 关于乙肝歧视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乙肝歧视支持者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存在会使整个单位或其它群体面临乙肝病毒的威胁,会造成传染,影响整体利益。第一,由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并不是都会发病,但发病率无疑比普通人更高,乙肝病毒的发病和传染会导致公费医疗费用的增加。第二,他们害怕传染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并且波及责任人的政绩,因此通过提高录取门坎来直接切断所谓的“传染源”。 乙肝歧视反对者认为,成为病毒携带者并不是有意去感染疾病所致,他们也是受害者,如果受到歧视,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无人应该为非自身之过而受到惩罚。”另外,他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希望别人歧视你,你也 不应歧视别人。 4.户籍歧视 户籍歧视是指户口的藩篱分割了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使得本地户口与外地户口、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成为招用人才堂而皇之的条件,使许多非本地户口的人才在用人单位无法成为正式职工,影响了人才的社会化,也使用人单位自我限制了选才的失业。 户籍歧视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比如,有些城市规定一些工作岗位限制聘用外地员工,就属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制定这种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由本地人担任设计财务和安全的工作职位的用人风险,客观上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地方保护。 一些城市为了提高本市人口的就业率,也会人为地增加这种职位限制的范围。从短期看,存在“户籍歧视”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就业的地方保护,减轻社保负担。但从长期看相对于那些实行户籍平等策略的城市来说,这些城市对优秀人才的竞争力也减弱了,阻碍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培养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一)工作安全 员工进入公司工作,首先面临工作安全问题。对员工工作安全的关注是雇主的基本道德责任之一。 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严格意义上讲,所有行为都存在风险,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付出多少代价去减少风险,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算是尽到了责任, 罗伯特?F.艾克哈特(Robert F.Eckhard)认为,所谓“足够”的风险减少,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法律规定,二是需要平衡获得安全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 虽然分析工作中的风险程度是复杂而模糊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还是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处理工作安全问题。 (1)提前告知危险(2)至少提供最低安全保障(3)培训员工识别和防范风险(4)给予经济补偿 (二)电子监控和电子隐私 电子监控的主要形式: 1.电话监听。电话监控内容包括检查时间、目的地、通话时间等。 2.计算机监控。雇主常常监控员工的计算机,通过窗口等输出设备了解员工使用计算机 42 情况。 3.电子邮件与语音邮件。 电子监控逐渐走进了普通员工的办公室,雇主和雇员面临者关于隐私权的新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理查德?T.德?乔治认为,只有他人面临严重的威胁时,才可以涉及他人的隐私范围。在生活工作的其它领域,也会涉及其它的私人秘密,我们同样有权保守它。如果其它人试图窃取它们,他们可能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因此电话监听、计算机监控、电子邮件与语音邮件监控等手段可能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雇主认为公司的信息工具是用于工作的,公司中的人应该利用通信工具和同 事、上级、下属、客户联系,利用信息工具安排生产,编制报表等预算等。如果员工利用这些设施进行私人目的的活动,与公司目的相违背,是不能允许的。他们认为监视活动是必要的,理由是: (1)避免滥用公司资源,(2)防止员工的盗窃行为。(3)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工作场所进行电子监控,雇员的隐私权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遇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雇主和雇员双方确立恰当的界线,确保电子监控是适当行为。 (三)薪酬 企业高管的薪酬定多少为宜再次成为使人关注的问题。对最低工资,相对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否要规定工资上限,或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之间的最大合理比率是多少,不是很容易的。对于总经理高报酬的指责,并不仅仅或主要集中在总经理的工资是普通工人工资的多少倍上,还包括在公司利润下降或亏损时,以及在公司大量裁员以降低成本时,总经理的工资仍然增长。 在我国,企业高管,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也存在广泛争议。 正确的方法是将总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联系起来,且由董事会成员来确定他的工资。就目前世界知名大公司高管薪酬的数额和结构而言,一般由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来制定。 薪酬包括固定薪金和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报酬。参照高管人员的个人能力评估和市场平均价格制定具体的薪酬数额和结构。 确定合理薪酬时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个人所得税制度。 (四)工作压力 心理学把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从长远角度看来,更严重的紧张状态还包括工作枯竭。 适度的压力水平可以使员工集中精力,增强机体活力,提高忍耐力,减少错误的发生。但过度的工作压力将导致人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头疼,易患心脏病等生理症状,出现工作满意度下降,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等心理症状,还会出现生产效率下降、缺勤、离职、饮食习惯改变、烦躁、睡眠失调等行为症状。 为了解决员工压力过大问题,可以从个人和组织角度进行应对 个人角度压力管理的主要策略:(1)生活方式管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御压力的能力。(2)工作方式管理:评估工作中的压力,摆正心态、积极学习消除压力的技巧和方法,主动出击消除压力。 组织角度压力的管理策略:(1)角色定位:让员工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职责。(2)设定目标:给员工设定合理的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了解目标并及时回馈目标进展情况,会让他们做得更好。(3)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化或者工作轮换,给员工新的发展空间。脱离原先早已熟悉的工作会让员工产生新鲜感,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但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也提升了员工的潜在价值。(4)弹性工作制:给员工自 43 由支配工作时间,满足员工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另外,参与管理、积极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等也是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五)劳动关系 面对现实中的短期雇佣,劳动关系紧张,雇主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竞争加剧,经营压力变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雇主不得不延长员工工时,降低员工待遇,甚至解雇员工,这些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员工满意度和积极性,缺乏安全感的员工的忠诚度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尊重员工的呼声愈来愈高,工会力量的强大和员工自我意识的加强使雇主不得不采取回应措施。 面对这样的事实,雇主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雇主雇员关系。 公司可以为职工提供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机会,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客观上为以后寻找其它工作做好准备,缓解员工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这意味着员工可以和企业一起担负起自己职业发展的责任,并尽力保证自己和所在公司部门的竞争力。 员工必须对自己的技能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并有计划地强化自己的业绩表现和长期的可雇用性,随时准备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质以保持与环境变化同步。 员工关注企业的目标和经营情况,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基于“互惠忠诚”的新型雇佣关系培养了员工个人与组织之间更持久的平等互利关系:企业给予员工增强可雇用性的机会,来换取员工更好的业绩表现和在企业工作期间对企业工作期间对企业发展目标和群体的忠诚和投入。 (六)工会问题 《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在跨国公司和中国工会组织在建立工会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 跨国公司认为,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否成立工会的决定权在于员工而不是公司。 中国工会组织认为,成立工会是工人的权利,企业有义务支持工会组织的成立和活动。这种义务变现为不干涉阻挠和提供必要条件两方面。 (七)职业道德 1.企业伦理规范的建立有两个原因: (1)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掌握了专业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不容易为行业以外的人士掌握。(2)专业化职业的人员为自己设立了较高的标准。 2.职业伦理规范应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伦理规范必须具有强制性。(2)职业伦理规范应该能维护全社会利益,尤其是该行业所服务的对象的利益。(3)职业伦理规范不能是损人利己的。(4)职业伦理规范应该是具体的。(5)职业伦理规范必须易于执行,并且确实也在行业内执行了。 (八)性骚扰 性骚扰原指男上司或者男雇员用淫秽的语言或者下流的工作挑逗、侵犯女雇员,甚至强行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后引申为社会上以各种性信息侮辱异性(主要是妇女),或者向异性提出性要求的行为。 常见性骚扰行为包括:身体接触、语言接触、非语言行为和以性为贿赂或者要挟的行为。 性骚扰危害极大,因此,雇员不受性骚扰的规定不但给其它雇员和主管规定了义务,同时也给雇佣企业规定了应提供一个没有性骚扰的环境的义务。 三、离职解雇中的伦理问题 44 (一)商业秘密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商业秘密的特征:1.秘密性;2.商业利益性;3.实用性。 (二)竞业避止 竞业避止,其实质是禁止职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和离职后与本单位业务竞争,特别是要禁止员工离职后受雇于或创建与原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事业。 竞业避止实施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合同约定、规章规定和依法执行竞业避止。 劳动者(雇员)应当忠诚于用人单位(雇主),这种义务不论是否在合同中明文规定,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做到。忠诚义务的内容有三种:(1)服从义务,受雇人在劳动中应服从雇主的指挥监督;(2)保密义务,即受雇人不得泄露雇主的经营秘密;(3)增进义务,即受雇人在劳动过程中应尽谨慎注意义务。 竞业避止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雇主为了防止雇员泄露秘密,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 本章提要: 1.工作权利与生存权和发展权有一定的关系,它是从被尊重的权利派生而来的。 2.由于存在员工和公司之间天生的不平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和不道德的雇佣条件,故奉行聘用自由原则并不能保证聘用行为是正当的。 3.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而实行的,具有取消或损失就业和职业方面的机会和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差别、排斥和优惠。常见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健康歧视和户籍歧视。 4.在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实际上几乎不存在绝对的安全)的情况下,雇主有责任提前告知危险、至少提供最低安全保障、培训员工识别和防范风险、给予经济补偿。 5.工作场所进行电子监控,员工的隐私权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雇主和雇员双方确立恰当的界线,确保电子监控是适当行为。 6.经营者的劳动是特殊的劳动,理应得到比普通人更高的报酬,但是高多少、报酬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报酬如何构成等问题,仍会引起人们的争议。 7.适当的压力能提高效率、刺激创新,但工作压力过高不仅适得其反,而且也违背了工作的根本目的——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企业有责任采取必要的、降低压力的措施。 8.在基于“互惠忠诚”的新型雇佣关系中,企业给予员工增强可雇用性的机会,来换取员工更好的业绩表现和在企业工作期间对企业发展目标和群体的忠诚和投入。 9.职业规范必须具有强制性、应该能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不能是利己的、必须易于执行。 10.性骚扰是一种性歧视,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等,是性伤害的一种形式和性暴力延续的一部分。它在生理、心理和感情上都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11.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 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2.为了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采取竞业避止措施不无道理,但员工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护,因此,如何恰当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考题: 1.什么是职业道德, 2.职业规范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45 第六章 会计中的伦理问题 一、会计与伦理:会计伦理被称为第一伦理原理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向国家、企业内部、企业外部提供有助于实行宏观调控、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合理地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须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 会计伦理是指建立在会计关系上的伦理要求,处理与会计相关的利益主体的原则和规范,该规范和原则要反映会计服务各利益主体的要求和利益。 二、企业纳税 实际中,一些企业常常通过会计部门调整会计信息,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企业纳税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偷税 偷税是指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即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少于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收。 偷税可能采取匿报应税所得项目、不提供纳税申报、伪造交易事项或者采取欺诈手段,假报数额等手段。 会计处理是企业偷税的关键,每一宗企业偷税案件都与会计处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企业偷税中,会计处理形式多样。 1.为了偷逃税,一些会计部门帮助企业设立真假两套账,自身核算做真帐,应付税务机关用假帐。2.在会计凭证、发票上造假。3.会计部门帮助企业寻找政策的空子偷逃税款。4.企业为了逃避税务机关和其它执法机关的对银行存款账户的检察监督,不按规定要求设立现金日记账或在记账上弄虚作假。5.在纳税申报上造假。 (二)避税 避税是指纳税人(无论是纳税企业还是纳税个人)利用合法手段、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方法躲避纳税义务,以期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一种经济行为。 事实上,避税存在三种情况,即合法避税,非违法但不道德避税,表面合法是指是违法的避税。 1.合法的避税,也称节税,意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 2.非违法但不道德的避税,往往是由于税法本身存在漏洞,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做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 3.表面合法实质违法的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利用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 行为。 (三)税收筹划 1.税收筹划,是指在国家法律规定许可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和安排,从而达到缴纳最少税额的目的。 2.企业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有着很大的差异: (1)税收筹划与偷税之间。 收筹划是合法的,是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导向的,措施科学的, 1)税 必须在此前提下对经营、投资、理财精心安排,才能达到节税的目的。而偷逃税则是利用非法会计手段,逃避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的行为,是国家坚决予以打击和严惩的。2)税收筹划是通过避免应税行为的发生或事前以轻税行为来代替重税行为,以达到减少税款支出或综合净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具有前瞻性;而偷逃税则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能够确定的情况下,推 46 迟或逃避纳税义务,具有事后补偿性。3)偷税应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而税收筹划行为具有合法性,纳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增进了国家或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通过对国家宏观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对此,各国基本都持引导和鼓励的态度。 (2)税收筹划与合法避税之间的差异。 1)避税更侧重于形式、措施的合法;而税收筹划,更侧重于内容、形式、措施的合法和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不允许对税法的曲解。 2)避税无助于长期的经营和发展;而税收筹划则着眼于总体的决策和长期利益,牟取的利益也是合法的、正当的。 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 因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和经营者是相互分离的,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会计信息不对称”。而“会计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起会计信息披露的失实、不准确和不及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三点。 (一)虚构会计信息 《会计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 实施细则 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实施细则公司办公室6S管理实施细则国家GSP实施细则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大体积混凝土实施细则 》等法规都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该伦理问题在上市公司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管理者或经营者处于利益上的考虑,通过各种方式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不真实。首先,公司为取得上市公司资格,编造虚假利润,做虚假陈述。其次,为获得配股资格而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及作虚假陈述。最后,为避免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或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而进行会计信息虚构。 会计信息虚假按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分为故意是真和无意失真。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2.重大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3.关于关联交易的披露不充分。 4.“或有事项”披露不充分。5.“期后事项”披露不充分。 (三)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是有时间性要求的。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要求中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做了严格的时间规定。 及时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失去时效的会计信息会沉淀为历史性会计信 息,对投资者失去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股票市场上,如果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则会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机会,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四、会计执业中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1.审计造假 注册会计师造假是一种典型额会计舞弊行为,是指在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不能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职业不规范,随意性和依赖性的现象存在。 2.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追求审计收入,不顾职业道德,无视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竞争。如排挤竞争对手,随意降低收费标准,低价竞争屡禁不止,利用行政干预,搞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等。 3.承接不能胜任的业务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从业素质,使其能胜任专业工作。作为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 47 4.泄露客户的商业秘密 保密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5.收费不合理 注册会计师的收费标准应以服务性质、工作量的大小、参与人员职位层次的高低等为主要依据。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成因 1.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 由于利益驱动,个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把握不住自己,他们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甚至被审计公司共同造假,出具虚假的审计结论。 另外,当前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些违法违纪的成本较低。 2.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环境不完善 (1)政府部门的干预。(2)相互攀比的从众心理。(3)注册会计师缺少恪守职业道德的外在压力。 3.审计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1)会计师事务所由被审计企业自行聘用。(2)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公司企业的审计年限过长。(3)收费标准不合理。(4)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向客户提供审计以外的服务。 4.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低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问题首先缘于其考核体制。 五、我国的会计伦理规范 (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1.敬业爱岗 会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到敬业爱岗: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2)努力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新的会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做到干一行、专一行;(3)努力学习、工作,通过国家会 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逐级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职务(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熟悉法规 会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法规: (1)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 2)相关法规,如《税法》、《票据法》、《财务通则》和《结算制度》等。 ( 3.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到依法办事:一是对所经办的会计事务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不受外来因素干扰;二是监督本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对有关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情况,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进行抵制,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员或上级单位;三是对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会计法规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自行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4.诚实守信 会计人员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到诚实守信: 一是对投资人要将诚信,不论投资人的投资额大小,也不论投资人的属地是否在境内;二是对债权人要讲诚信,要履行自己作为债权人的责任;三是对政府要讲诚信,要诚信接受政府的监督管理;四是对客户要讲诚信,要严格履行承诺;五是对员工讲诚信,要让他们了解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8 5.客观独立 会计人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一是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二是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排除个人私心杂念,按会计法规的规定处理会计事务;三是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规定更正、补充。 6.搞好服务 会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搞好服务: 一是熟悉与会计业务有关的生产技术过程,调查了解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改进办法;二是对财务报表和其它经济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差距,分析原因,为单位领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三是向员工宣传会计法规,公布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等情况,正确及时地计算和发放职工的劳动报酬,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7.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守商业秘密: 一是会计工作中涉及本单位的技术数据和科研成果等科研秘密,凡未经申请专利的,不得向外泄露;二是会计信息中设计的本单位管理方针和经营策略等商业秘密,凡法规未规定和单位领导人未同意的,不得向外提供;三是会计工作中可能涉及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发来需要保密的文件、数据等,这些文件、数据关系国家利益,也不得向外泄露。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1.注册会计师要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原则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从业的时候,应当在形式和实质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它机构。 客观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事项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愿望,也不为第三者和委托方意见所左右,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以个人的好恶成见、偏见行事。 公正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正直、诚实的质量,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各方,不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条件使另一方得益。 2.注册会计师应确保专业胜任力 (1)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力,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即国家其它相关技术规范。(2)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不能胜任的业务。(3)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主力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4)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保持应由的谨慎。(5)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业务形成结论或提出建议,应当以充分、适当的证据为依据,不得以其职业身份对未审计或其它未鉴证事项发表意见。(6)注册会计师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7)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会计准则及国家其它相关的技术规范的事项,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适当处理。 3.恪守对客户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负的责任主要包括: (1)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任务。(2)注册会计师要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 4.对同行的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配合同行工(2)注册会计师不得诋毁同行,不得损害同行利益。(3)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雇佣正在其它会计师事务所职业的注册会计师。(4)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 49 5.其它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维护职业形象,不得有可能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2)注册会计师及所在事务所不得采用欺诈、强迫、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3)注册会计师及所在事务所不得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及招揽业务。(4)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不得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也不得向客户索取或通过客户获取服务费之外的任何受益。 (5)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不得允许他人以本所或本人的名义承办业务。 本章提要: 1.会计人员虽受聘于企业,但其服务对象却并不局限于该企业,是多方位的,必须对所有信息使用者及潜在的使用者负责。 2.会计的真实性要求如实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的公正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整个会计活动中,自始至终做到客观公正,它包括业务操作过程的公正和最终结果的公正;会计的独立性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坚持不受任何利益的影响,以免妨碍会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 3.偷税是指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即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少于按税法规定应 纳的税收。避税是指纳税人(无论是纳税企业还是纳税个人)利用合法手段、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方法躲避纳税义务,以期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一种经济行为。税收筹划,是指在国家法律规定许可范围内,对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和安排,从而达到缴纳最少税额的目的。 4.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典型伦理问题包括:虚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不及时。 5.注册会计师职业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包括审计造假、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承接不能胜任的任务、泄露客户的商业秘密、收费不合理等。利益驱动、职业环境不完善、审计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专业胜任能力低被认为是造成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不高的主要原因。 6.注册会计师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原则,确保专业胜任力,恪守对客户的责任、尊重同行、公平竞争,维护职业声誉。 第七章 国际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一、对共同伦理规范的需要 1.伦理困境 由于缺乏合适的国际背景,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在国际经营中,跨国公司在遵循伦理规范和选择经营方式时难免会产生伦理冲突和困境。 2.伦理置换 所谓伦理置换,是指通过寻求在有别于出现伦理困境的层次上的解决办法,去解决某个困境。 按照伦理置换的方法,跨国公司在经营中遇到国际间伦理问题时,国际性的伦理规范的存在就是解决此类伦理困境的必要条件。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国际范围的协议或规范的存在有利于他们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伦理冲突和困境; 二、国际经营中的伦理准则 (一)跨国公司的责任 1990年,金星国际好牛津欣克赛中心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主题为“正当的利润:走出道德迷宫”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揭示跨国公司中价值观与决策的关系。会议明确了跨 50 国公司在12个领域的责任。 1.与东道国合作寻求互利互惠,致力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的关系; 2.尊重和保护基本的人权; 3.充分、公正地披露所有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利益有关的信息; 4.达到认可的环境标准,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5.在健康的工作环境中生产能充分满足安全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6.承认员工有组织起来集体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权利; 7.通过公正地雇佣、工作保障、安全、无歧视的工作环境、再培训以减小裁员和关闭工厂带来的冲击,促进员工的福利; 8.通过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谋求长远利润; 9.在恰当的层次和恰当阶段,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 10.为制定和实施内部伦理准则提供领导和资源; 11.是尊重当地的做法和习惯还是奉行公司自身的伦理准则,取决于哪一种做法对当地更有利; 12.尊重国际法,支持制订和实施能达成广泛国际共识的国际企业行为准则。 (二)理查德?T.德?乔治的国际经营的七原则 这些准则的最终目标也正是使企业能够用这些标准去判别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伦理竞争。 1.跨国公司不应造成任何故意的直接的伤害 这条准则要求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时要考虑公司以外的其它人的利益。 2.跨国公司应当为东道国带来利益而不是伤害 这条准则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总是无力保护自身的利益。当发展中国家的劣势显著时,跨国公司就不能忽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应当同时为自己和东道国谋利益。这里所说的国家的利益应当包括普通百姓的利益。 3.跨国公司的活动应当为东道国发展做贡献 这条准则比准则2更进一步,也是更高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若不能促进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它们就会依然处于欠发达状态,而跨国公司却从这些国家获得利益,这样就无法消除差距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压榨行为。 4.跨国公司应当尊重其雇员的人权 这一准则和第一条一样具有普适性。所谓的尊重雇员的人权,指的是“在对工人的严重剥削不受法律阻止甚至还习以为常的地方,这种严重剥削应当受到道德的适当阻止。”事实上这是给跨国公司在雇员的人权方面设置了一条底线。 1948年的《联合国人权宣言》列出了人权的基本需要。在该《宣言》第23章主要涉及了商业和营销的内容: (1)每个人都有工作的权利,有被雇佣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有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工作环境的权利,又得到失业保护的权利。(2)每个人都有获得同工同酬的权利。(3)每个工作的人都有获得公正的和满意的报酬以保证他和他的家庭的现时赢得的尊严,并且如果必要的话,通过其它社会保护的方式获得补充的权利。(4)每个人都有为了自己的兴趣组成和加入贸易组织的权利。所谓给出一条底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权利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施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5.只要当地文化不违背道德准则,跨国公司就应当尊重它 跨国公司往往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 这条准则的一个假设前提是跨国公司并不是东道国的公民。对东道国的文化,符合道德的自然应该受到尊重,不符合道德的公司也不应该盲从(第四条准则),但是公司也不应该 51 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改变东道国的价值观。 6.跨国公司应当缴纳其公平分摊的税款 这一准则针对性很强。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跨国公司通过种种手段逃避税款,例如国际价格操纵、转账支付和摆脱任何任何国家的管制。这些方法和手段可能是违法的,也可能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伦理角度来讲,就存在着缺陷。这里的纳税指的是正当的、合理的税负。 7.跨国公司应当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和实施公正的背景机制 这一准则强调了跨国公司协助建立国际层级的背景机制的责任和义务。在国际商务中,跨国公司是主要的参与者,它们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者, 由于它们的特殊地位和能力,跨国公司对良好的国际背景机制的形成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正式这一行为的必要步骤。 (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跨国公司的准则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跨国公司准则是对跨国公司的一系列资源性建议。这些准则的目的在于保证跨国公司与其从事经营的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相一致。 1.概念与原则。企业遵守这一准则是自愿并且非法律强制性的。反对将此准则用于保护主义目的。 2.一般政策。当企业在另外的国家经营时,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尊重企业行为影响到的人员的人权;通过与当地小区,包括商业从业者的密切合作来增强当地的能力;等等。 3.信息公布。企业应保证及时、定期地公布涉及其活动、结构、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可靠的和相关的信息,并应在发布信息、会计和审计业务上执行高标准,还鼓励企业在非财务信息方面同样执行高标准,包括可能存在的环境与社会报告。 4.劳资关系。准则建议企业关注员工权利。尊重雇员由其工会和其它合法代表所代表的权利,为有效取消童工做出贡献,为取消所有形式的强制或强迫劳工做出贡献,不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见、民族血统或者出身对其雇员施加歧视性就业与职业待遇,雇佣当地人员并提供充分的培训。 5.环境。企业应在其业务所在国家的法律、规定和行政惯例框架内,并在考虑到相关的国际协议、原则、目标及标准的情况下,适当考虑保护环境、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并在通常情况下以能够促进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式开展其活动,准则建议建立和维持适合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另外,要给员工提供适当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还要促进发展具有环境意义和经济效率的公共政策。 6.反对行贿。企业不应该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许诺、给予或者索要贿赂或其它不正当利益,以获得或保持商业或者其它非正当优势。 7.消费者利益。在对待消费者时,企业应根据公平的商业、营销和广告惯例行事,并应采取所有合理步骤,以确保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安全性与质量。还要尊重消费者隐私,并对私人信息予以保护。 8.科学技术。为促使跨国公司的活动与其经营所在国的科技相协调做出努力,同时,促进在东道国的恰当的技术转移和培训,使每个人都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9.竞争。企业应在适用法律和规定框架内,以竞争的形式开展活动。避免用以下方式与竞争对手达成或执行反竞争协议:(1)固定价格;(2)非法操纵投标(合谋投标);(3)制定产量限制或定额;(4)通过分配消费者、供货商、商业领地或贸易范围而分享和分割市场。 10.税收。企业通过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为东道国的公共财政做出贡献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地,企业应遵守其开展业务的所有国家的税收法律和规定,并竭尽努力从形式和实质上依照这些法律和规定行事。这可能要包括采取诸如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供正确确定依照其业务评 52 估得出的税额所必须的信息,以及使转移定价做法符合保持距离原则之类的措施。 (四)联合国全球协议 全球协议是一项自愿的企业公民意识方面的倡议,它有两个相互补充的目标:使全球协议及其各项原则成为企业战略和业务的组成部分;推动主要利益相关者 之间的合作,促进伙伴合作关系,以支持联合国的各项目标。 “全球协议”计划号召各企业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以及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来自于《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以及《关于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具体原则如下: 1.人权原则 原则1:企业应在其影响范围内对保护国际人权给予支持和尊重原则2:企业应保证不与践踏人权者同流合污。 2.劳工原则 原则3:企业界应支持结社自由及切实承认集体谈判权; 原则4: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和强制劳动; 原则5:切实废除童工现象; 原则6:消除就业和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3.环境原则 原则7:企业应支持采用预防性方法来应付环境挑战; 原则8:采取主动行动,促进在环境方面采取更负责任的做法; 原则9:鼓励开发和推广不损害环境的技术。 4.反腐败原则 :推广并且采用反对包括勒索和贿赂在内的各种形式腐败的举措。 原则10 (五)克拉克森原则 克拉克森原则,又名“利益相关者管理原则”,是考虑21世纪全球企业公民的意义的重要参考工具。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者应该承认和积极地监控所有合法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并应该在决策和运营中恰当地考虑他们的利益。 2.管理者应该倾听利益相关者并与之公开地交流,了解他们各自的关注点和贡献,以及他们由于与企业发生联系而可能承受的风险 3.管理者应该采用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和能力敏感的过程和行为模式 4.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之间付出和回报的交互作用,并在考虑从他们各自的风险和脆弱性的基础上,力求在他们之间公平地分配企业行为的收益和负担 5.管理者应该和其它尸体(包括公共的和民间的)通力合作,从而保证将企业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和伤害最小化,当风险和伤害不可避免时能够获得恰当的补偿 6.管理者应该彻底避免可能危及到不可剥夺的人权(如生命权)的行为,或者会引起以下风险的行为:如果被清楚的了解后,明显不会被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所接受 7.管理者应该承认以下两者的潜在冲突:他们自己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并且应该通过公开的沟通、恰当的报告和激励体系,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第三方评价,来处理这样的冲突。 (六)微观社会契约的优先准则 托马斯?唐纳德森和托马斯?W.邓斐给出了一些微观社会契约(建立微观社会契约的经济团体包括:企业内部的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企业本身、行业、专业协会、国内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发生冲突时选择所要遵循的规范的一些优先准则: 1.对于仅在社团内部发生的交易,如果对其他人或社会没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应该由社 53 团的规范支配。 2.只要对其他人或社团无较大不利影响,解决优先权问题的社团规范就应适用。 3.作为规范来源的社团规模越大、越开放,其规范的优先权越大。 4.维护交易所出的经济环境所必需的规范应优先于有可能破坏这种环境的规范。 5.当存在多种互相矛盾的规范时,规范间的一致性提供了确定优先权的基础。 6.明确的规范通常应优先于不太明确的比较笼统的规范。 三、国际经营中的伦理文化差异 )霍夫斯坦德的文化框架 (一 荷兰学者杰尔特?霍夫斯坦德对文化做了大量研究,其文化框架包括五个维度: 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反映了人们为促进自我利益的行为取向。2权力距离指数:权力距离指数衡量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容忍度,即人们对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状况的容忍度。3不确定性回避指数:不确定性回避指数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模棱两可或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男性化/女性化指数:这一维度反映了人们对成就或创业的一种倾向。5长期化/短期化导向指数:长期化/短期化导向衡量一种文化是强调未来还是强调过去和现在。 (二)文化差异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 兹亚德?史瓦丹和琳达?P.海斯探讨了霍夫斯坦德文化理论框架与跨文化伦理之间的关系,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假设。 假设1:对伦理问题,个体主义者对集体主义者更加敏感。假设2:对伦理问题,男性化的个体不如女性化的个体敏感。假设3:对伦理问题,高权力距离的个体不如低权力距离的个体敏感。假设4:对伦理问题,强不确定性回避的个体比弱不确定性回避的个体更加敏感。假设5:对伦理问题,长期化导向的个体比短期化导向的个体更加敏感。 (三)中西伦理文化比较 (1)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思考的重心,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亲密友善的境界,认为人不仅要爱人,还要爱万物。西方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战胜自然、驾驭自然。 (2)个体与群体:中国伦理文化强调对秩序的维护,因而所反映的是重社会整体的文化,是以社会为目的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伦理则更倾向于实现人本身的需求,是以个人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3)竞争与和谐:西方传统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侧重于中庸、和谐。 (4)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坚持“德教”与“修身”合一,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而西方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各种欲望,使得人们一心只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己的欲望。 四、国际经营中的典型伦理问题 (一)市场歧视问题 这主要指跨国公司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国家的销售和服务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在售出的产品发生问题之后,企业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的待遇差别问题,而跨国公司往往以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为理由来推托自身的责任。 典型案例:2000年5月的东芝笔记本计算机事件。 (二)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又称54 跨国公司还利用转移价格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 (三)有害产业转移 问题包含两个方面:有害产业的生产转移和有害产品的销售转移。 有害产业生产转移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环境污染密集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四)品牌控制 品牌控制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所组建的合资企业中。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品牌控制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著名的商标和品牌的优势,将之转让给合资企业使用,并极力利用它来排挤和取代中方原有的品牌,从而达到控制合资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甚至控制整个产品市场的目的。 本章提要 1.伦理优越主义认为本国的伦理优于他国的伦理,因而跨国公司在国外经营时要继续奉行本国的伦理标准。伦理相对主义则认为没有哪一种文化的伦理比其它任何文化的伦理都好。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2.跨国公司在经营中遇到国家间伦理问题时,国际性的伦理规范的存在时解决此类伦理困境的必要条件。 3.金星国际(Vesper International)和牛津欣克赛中心概括了跨国公司在12各领域的责任。 4.理查德?T.德?乔治提出了跨国公司应该遵循的七条准则:不应造成任何故意的直接的伤害,应当为东道国带来利益而不是伤害,应当为东道国发展作出贡献,应当尊重雇员的人权,只要当地文化不违背道德准则,跨国公司就应当尊重它,应当缴纳其公平分摊的税款,应当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和实施公正的背景机制。 5.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跨国公司准则,包括概念与原则、一般政策、劳资关系、环境、反对行贿、消费者利益、科学技术、竞争、税收等十个方面。 6.全球协议是一项自愿的企业公民意识方面的倡议,该协议有关企业活动的十项原则涉及人权、劳动、环境和反腐败等四个基本领域。 7.克拉克森原则为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提供了指南。 8.托马斯?唐纳德森和托马斯?W.邓斐给出了一些当微观社会契约发生冲突时选择所要遵循的规范的一些优先准则。 9.文化差异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衡量: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化/女性化、长期化/短期化导向。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对待伦理问题的敏感度方面存在差异。 1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和谐、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等方面,中西方伦理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11.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时,面临的典型伦理问题包括市场歧视、转移价格、有害产业转移、品牌控制等。 思考题:1. 何谓伦理置换, 2.中西方伦理文化有何差异, 第四章—第七章综合思考题: 1市场营销的伦理问题存在于哪些环节, 2什么是竞业避让,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4伦理置换的意义, 55 第三部分 企业伦理应用 第八章 道德管理 道德管理是管理伦理阶段的主要特征与标志,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以道德为特征的企业。 本章的重点是什么才是合乎伦理的特征,道德对伦理的促进作用。难点是伦理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渗透。 一、合乎伦理的管理 (一)四原理体系说(日本经营伦理协会会长水谷雅一) 1.主要观点:传统的经营奉行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而合乎伦理的经营应该建立在效率性原理、竞争性原理、人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等四原理基础之上。 2.各原理释义: (1)效率性原理就是谋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谋求比别人更占优势的原理就是竞争性原理。从“竞争”和“效率”两者的关系看,常常是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采用竞争性手段,在竞争市场上采用高效的营业活动。由此可见,这两个原理在经营活动中是一种相互依赖互补关系。 ”、“竞 企业伦理并不是不要提高效率、不要争取竞争的胜利。毫无疑问,“效率争”是极其有用的、必要的,企业伦理学的出发点仅在于要消除因只偏重于“效率”和“竞争”的思维方式及依此进行的企业活动给人或社会带来的弊病。 (2)人性原理就是以尊重人的思想为基础的人性论。它主要要求企业雇员在雇佣和待遇方面得到“真正的人”的待遇。所谓“真正的人‘,除相互照顾外,还有尊重人权。尊重人权的内容包括改善过于恶劣的工作环境,消除身份、性别、种族歧视,在公司中工作气氛浓厚,给人感觉到宽松、充实。 (3)社会性原理是关于作为社会存在的企业在社会中应有的存在方式的原理,其出发点在于促使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成为鱼水关系。这里,“社会”一词的含义是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作为企业行为对象的市场、顾客(消费者),也指一般的地域社会、市民社会,也泛指国际社会、全世界(整个地球)。 3.四原理之间的关系: 人性原理与社会性原理之间的关系,也与“效率性原理”与“竞争性原理”之间的关系一样,存在着有机的联系,都以“为他人”思想为大前提,从这一点看,尊重社会与尊重每个人的人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实现人性不仅是人性原理的目标也是社会性原理的目标。 但是,若按新的四原理体系来考虑问题,那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效率性原理”与“人性原理”往往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同样的关系也存在于“竞争性原理”与“社会性原理”之间。 当然,上面所说的两对原理间的矛盾关系仅表达了它们在经营组织活动中的一种大致上的关系,在局部、例外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可能呈现协调、并存的关心。从建立在企业伦理基础上的新的经营体系的观点看,最理想的,就是使这种例外的局部性关系变为基本关系,使这两对原理间的关系从“矛盾的关系”变为“并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尽力最求高效率的同时,又不排斥人性,甚至可促进人性发展;同样,在努力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并不损害社会性(遵守法律、遵守社会法则),并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4.实现四原理体系的意义 从旧的二原理体系向四原理体系的转换,并不是要采取这种拾遗补缺性的对 策,而是要使效率性原理与人性原理、竞争性原理与社会性原理始终处于对等地位共存,据此进行经营 56 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 实现“对等性”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旧二原理的“平衡并存”,即要求在日常经营中维持新旧二原理的对等地位而不偏重。因此可以说,以组织伦理为目标的经营体系就是使价值四原理体系中的两个二原理对等并存的体系。 案例“六和文化”232页 (二)合乎伦理管理的八大特征 1.责任:把遵守伦理规范看成是责任并不排斥追求正当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尽量去从事既有较高道德价值又能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行为,既履行了道德责任又获得了经济利益 2.社会整体:合乎伦理的管理,并非每一项企业经营活动都对企业自身是最有利的,有些是次有利,有些甚至可能在短期看弊大于利,但从社会看,则是最有利的。 3.相互关系:企业伦理是处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人”、“己”关系的规范,其重点在于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对企业的成败都有重大的影响 4.目的人:合乎伦理的管理则把人看做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把人视为目的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而包括所有的人 5超越法律:法律是企业及其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法律调节的是违法行为,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而道德的调节范围要比法律的广,法律惩治的行为道德予以谴责,法律不追究的不道德的行为,道德也予以谴责。换句话说,道德对企业及其成员提出了比法律所要求的更高的行为规范。 6.自律: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道德的约束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手段,以唤醒人们的两只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合乎伦理的管理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企业成员认识到什么是企业、员工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或员工不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不道德的;企业或员工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能得到奖赏,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道德的。 7.价值观导向:以往的管理理论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而不注重价值观。不是说非道德管理就比可以运用价值观,问题是,非道德管理关系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价值观不可能是崇高的,而不崇高的价值观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真正对企业有用的是崇高的价值观。合乎伦理的管理并不把企业利益看成至高无上。它从企业对社会的贡 57 献去寻求企业存在的理由。利润只是对社会的贡献的回报。合乎伦理的管理也并非只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企业目的,这样的处理“人”、“己”关系的方式比非道德管理的企业目的和处理“人”、“己”关系的方式要崇高的多。 8.追求卓越:非道德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常常与卓越无缘,非道德管理给员工传递的是甘居平庸、不思上进的信息。给企业外的利益相关者传递的是这个企业只要不违法什么都做得出。仅仅遵守法律不他可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大可能赢得顾客、供应者、公众的信赖、支持。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相反,合乎伦理的管理虽不把企业自身利益看做是第一位的,却常常获得卓越的业绩。 二、伦理在现在管理理论中的渗透 对于企业伦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关系,历来看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相悖,二是无关,三是融洽。从以下的分析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答案: (一)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有人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表述为3P理论,即企业是由人构成的(of the people),企业是依靠人开展活动的(by the people),企业是为人而存在的(for the people)。 人本管理中的“人”不是仅仅指所有者,而是指所有员工。广义的讲,应该是指人类。即使从狭义的“人”——所有员工看,人本管理也提倡培育人、尊重人、关系人、公正地对待人,而这也正是处理管理者与下属、员工与员工关系的伦理。 (二)团队管理:团队管理允许成员参与目标的设定,有权自主地决定工作分派、工作时间和质量检验方法等,甚至常常可以挑选自己的成员,并让成员相互评价工作成绩。 58 (三)战略管理:战略决策一般都会涉及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当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或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怎样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便是一个伦理问题。 经研究,学者们认为正在发生的管理革命的实质在于:“必须把伦理置于公司战略讨论的中心。优秀企业能够而且应该根据与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战略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管理。” (四)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强烈地关注顾客”、“坚持不断地改善”、“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精确地度量”、“向员工授权”。并指出“特别重要的是,TQM中的‘顾客’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定义,它包括每一个与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打交道的人,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五)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判定某种行为、事物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价值观不是单个人的价值观的简单之和,而是企业推崇的并为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 (六)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所以每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好形象,就必须讲求伦理。良好形象不可能单纯通过运用技巧而获得。 (七)企业识别:企业识别包含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 企业识别就是要使公众能把某企业与其它企业区别开来。企业识别工作做得越好,即公众越能清晰地识别某企业,其不道德经营的成本就越高,也就是说,越要注意经营活动合乎企业伦理。 (八)卓越领导:斯蒂芬?R.柯维提出高效者的七个习惯,分别是:操之在我,确立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均衡发展。柯维还进一步指出,品格是利人利己观念的基础,一下三项品格特质尤其重要:诚信、成熟、豁达。 (九)学习型组织:彼得?M.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识别、卓越领导、学习型组织等理论都是旨在改善经营业绩的现代管理理论,但是,无一认为不道德经营行为是可取的,是有利于取得卓越业绩的。相反,它们无不体现出诚实、公正、尊重人、为利益相关者着想的思想。这些理论虽然形形色色,但注重企业伦理却是其共同的特征。 总之,一句话,只有领会这些理论背后的深刻伦理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发挥这些理论的作用。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精髓,也就基本接受企业伦理观念了。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企业伦理并不遥远,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代管理理论之中了。 三、企业道德对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标准 1.的决策2.与积极性3.部门、组织的协调4.重新与变革 (二)企业道德增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1.制定正确的决策: 良好的企业道德至少从三个方面促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管理者良好的道德质量是正确决策的前提。(2)掌握决策的伦理分析方法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3)企业道德文化可以起到制约作用。 2.吸引、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良好的企业道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1)员工自身道德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创造性、积极性就高,能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有意义的工作之中。(2)管理者以身作则的影响力。(3)道德文化及价值观的作用。 3.促进个人、部门、组织之间的协调。 59 目标、计划、政策、结构、制度、文化等都是协调个人、部门、组织之间努力的手段,企业道德促进协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果员工又良好的道德质量,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这样,即使又分歧、有误解也能即使得到解决。相反,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互相猜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纵然有完善的制度,也不可能协调好相互关系。 任何强文化都有导向功能和协调功能,道德文化也不例外。企业中强的合乎道德的文化,不仅有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还能起到导向和协调作用。 4.推进创新与变革 总之,良好的企业道德对提高管理有效性有积极意义的。 四、经营道德假设 (一)经营道德假设客观性 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可以说,企业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换句话说,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每时每刻都面临的问题。而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正是由经营道德假设决定的。尽管管理者不一定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这种假设是客观存在的。 (二)三种假设的分析 根据对企业经营与伦理有什么样的关系,企业经营要不要遵守伦理规范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概括出三种具体的经营道德假设:不道德经营假设、非道德经营假设和道德经营假设。 1.不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 (1)企业经营与伦理是对立的,从事企业经营活动就不能讲伦理,讲伦理就赚不到钱。 (2)法律也不是经营的伦理,只要能逃脱惩罚,或惩罚导致的损失小于违法所得,就应该违法。(3)企业是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没有什么社会责任可言。 2.非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 (1)企业经营与伦理无关,不能以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评价经营活动。(2)字面上的法律就是企业的伦理规范,只要不违法,做什么、怎么做都行,不必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3)企业属于而且只属于所有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守法条件下的所有者利润最大化。 3.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 (1)企业经营与伦理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企业经营活动与社会的伦理规范有关,可以用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2)企业不仅要遵守字面上的法律,还要遵守法律的精神,要进行伦理思考并遵守企业伦理规范;(3)企业属于所有者也属于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而且还包括道德责任。 本章提要: 1.基于伦理的经营要求从片面强调效率性原理和竞争性原理,转变为效率性原理与人性原理、竞争性原理与社会性原理并重。 2.责任、社会整体、相互关系、目的人、超越法律、自律、价值观导向、追求卓越是合乎伦理的管理的特征。 3.企业伦理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主要管理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缺乏企业伦理意识,缺乏把伦理与经营结合起来的决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识别、卓越领导、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的深刻内涵,因而也不可能把这些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正确的决策,吸引、留住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部门、组织之 间的协调,不断创新与变革,是衡量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中间目标,企业道德有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因 60 而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5.经营道德假设客观存在,其重要性可与人性假设媲美。 6.不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经营与伦理是对立的,从事企业经营活动就不能讲伦理,讲伦理就赚不到钱;法律也不是经营的伦理,只要能逃避惩罚,或惩罚导致的损失小于违法所得,就应该违法;企业是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没有什么社会责任可言。 7.非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经营与伦理无关,不能以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评价经营活动;字面上的法律就是企业的伦理规范,只要不违反,做什么,怎么做都行,不必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企业属于而且只属于所有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守法条件下的所有者利润最大化。 8.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经营与伦理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企业经营活动与社会的伦理规范有关,可以用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不仅要遵守字面上的法律,还要遵守法律的精神,要进行伦理思考并遵守企业伦理规范;企业属于所有者也属于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而且包括道德责任。 思考题:1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什么特征, 2企业伦理与质量管理有何联系, 第九章企业道德与经营业绩 一、不道德经营与经营业绩 (一)不道德经营的影响因素 1.利益相关者类型。可把利益相关者分为个人利益相关者和群体、组织利益相关者两类。 当利益相关者是个人时,企业的不道德经营行为的成本较高。当利益相关者是群体或组织时,企业可能通过行贿等方式买通群体或组织的代表,使得损害群体或组织利益的不道德经营行为能蒙混过关,也即,对群体或组织利益相关者,不道德经营行为的成本有可能较低。 2.利益相关者损益 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不道德经营行为使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这种不道德经营行为由于打击面大而容易招致制裁。 另一种情形是不道德经营行为使个人顾客收益,其它利益相关者受损。这种不道德经营行为,由于行为者本身能获得丰厚利润且有市场,打击起来有一定难度。 3.经营行为的不道德程度 经营行为的不道德程度不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严重的不道德经营行为比轻微的不道德经营行为对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更大。一则,严重的不道德经营行为往往也是违法行为,因而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二则,他人由于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会产生一种“即使自己的利益得不到补偿也不能让不道德经营者如此谋利”的心里,并采取措施予以回击。 4.企业规模 对大企业来说,不道德经营的成本较高。第一,大企业总是想长期经营的,至少不会是一锤子买卖。第二。同行的眼睛会紧盯着大企业的一举一动。第三,大企业一般产量高、品种多,顾客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使是个别的,传播开来,影响很大。第四,公众大大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大企业比较信任,期望越高,一旦发 现有不正当行为,失望就越大,公众的反应也往往更加强烈。 (二)不道德经营获利的三个条件 1.不被发现,即不道德行为不会被利益相关者发现;2.不被报复,即使发现了也不会进行报复;3.不被损害,既纵然报复,对企业也造成不了多大损害。 61 (三)不道德经营的利益 1.个人利益还是企业利益 常有人说,之所以这样做(指不道德经营),是为了企业的利益,果真如此吗,这里有三种情形:一是主要出于企业利益考虑,当然也不是没有个人利益的成分;二是打着为企业利益着想的幌子,实质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三是出于个人利益,这些个人利益是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而获得的。 可见,不道德经营行为不只是为了企业的利益,甚至主要地不是为了企业的利益。如果真正为了企业利益着想(即使是短期利益),也应该杜绝大多数不道德行为。 2.直接利益还是间接利益 一些人认为,不道德经营能获得好处,实际上是只考虑了不道德经营所带来的直接利益,轻视设置忽视了间接的损失,其实不尽然,眼前看不见的损失却很多。 道德经营和不道德经营都有一个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引入间接利益概念,有助于恰如其分地看待道德经营和不道德经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 所谓不道德经营能获利,实际上是只考虑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把潜在的经济损失计算在内,它考虑的是短期利益。 员工士气下降、离职率上升,顾客、供应者忠诚度下降,公共形象受损,诸如此类的损失在短期经济利益中无法反映出来,但对长远的经济利益无疑是有损害的。 二、企业道德实力论 (一)概念: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一贯尊重和尽量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评价角度 与企业经营实力一样,企业道德实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顾客忠诚度、融资资信度、供销稳定度、同行联系度、小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道德实力。 1.员工忠诚度是以全体或绝大多数员工对公司管理与前景的充分信任为基础所反映出来的内部凝聚力。2.股东稳定度,即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的信任程度。3.顾客忠诚度是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忠诚程度,基于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长久的信赖以及依赖的程度。4.融资资信度即企业在融资机构中的信用评价总和。5.供销稳定度是指企业与各类供货商(原材料、设备技术、信息等)和经销商之间不断的合作程度。6.同行联系度是企业与同行竞争企业交往状态的反映。7.小区融洽度是企业良好地履行了小区责任后与小区各方关系融洽的程度。8.社会美誉度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既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人,也包括企业的非利益相关人)关于企业良好社会生态状况的集中反映和描述。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企业经营质量,更要重视企业伦理质量;不仅要重视企 业的经营实力,更要重视企业的道德实力。企业的伦理质量引导企业做正确的事,企业的道德实力体现做正确的事所获得的社会奖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三、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论 (一)卓越道德的价值 对企业而言,卓越道德意味着企业成员和企业整体在从事企业各项活动,在处理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过程中,一贯地遵守较高或高的道德标准,企业及其成员通过良好的行为展现自己的品德。因此卓越道德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 62 1.卓越道德的内涵 (1)远大目标:远大目标必须是长远的,但仅仅是长远还不能算是远大目标,远大目标应该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远大目标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何作用呢, 第一,导向作用。远大目标不只是适用于个别部门、个别人,它适用于所有部门、所有员工,而且远大目标考虑到了利益相关者的正当利益,明确了企业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样既能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同时又能获得融洽的外部关系。 第二,激励作用。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远大目标正是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起到激烈作用的。远大目标使员工能够从崇高的意义上来把握和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使员工在实施这一崇高目标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 第三,培育作用。远大目标能够造就和培育正直的领导者。在一个具有崇高目标的企业中,由这种崇高目标和企业追求形成的群体压力,会使企业的领导者形成一种庄严使命感。在它的驱使下,企业的领导者就会自觉地用这种崇高的目标和企业追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向上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决定员工态度,员工态度决定经营行为。向上的企业价值观有三点含义:尊重个人、为顾客服务、工作卓越。 (3)双赢战略 斯蒂芬?R.柯维认为,“从长远看,如果双方不能都赢,就都会输。” 从短期看,采取一输一赢的策略能获得好处,而从长远看则是下策,为什么,第一,谁也不想输,短期的输或许还可以承受,但看不到赢的输是谁也不愿持续下去的。这时输的一方就会脱离合作关系;第二,“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以德报怨,以怨报德都是极少数。第三,绝大部分企业总是想长期生存发展的,也就是说,需要与顾客、员工、供应者、竞争者、政府、小区、公众长期的合作。 企业与合作者的双赢是可能的。理由有二:第一,合作双方的需求不同。企业与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小区、公众虽有利益冲突,但更多的是利益互补。第二,蛋糕可变大。市场在一定是期内是不变的,所以,企业与竞争者一个占的份额多了,另一个就少了,然而,市场又是变化的,企业和竞争者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而把蛋糕做大。致力于把蛋糕做大,实际上就是寻求“双赢”。 (4)卓越领导 如果一个管理者仅仅达到公德要求,那么,从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来看,只 能是一个平庸的管理者。伦理领导才是通向卓越领导的必由之路。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内容很广,似应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能力、品德等几个方面,其中,品德这一因素不可缺失。 63 2.卓越道德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 (1)政府支持(2)顾客满意:为顾客着想意味着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研究和设计产品,不会把提高质量仅仅看作是增加利润的手段,会努力给顾客带去实惠又给企业创造利润,会尊重顾客、信守合同。 (3)供货商合作(4)公众赞美(5)投资者信任(6)员工倾力 (二)卓越道德的稀缺性 从现实情况看,不少人把经营与伦理割裂开来,甚至对来起来,不道德经营行为屡见不鲜,能严格遵守字面上的法律已属不易,能超越字面上的法律,进行伦理思考,从法律和伦理两个方面来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始终不渝的贯彻在企业各项活动中,更是难能可贵。可见,卓越道德是稀缺的。 从理论上说,即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伦理的重要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其稀缺性也还是会存在的。这就像大家都知道高质量可以带来竞争优势,但高质量仍然不是普遍存在的,甚至还是比较稀缺一样。这是因为,在追求卓越道德的过程中,对程度和持之以恒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程度上,超越自身利益的使命和目的,超越到什么程度,为利益相关者着想,着想到什么程度,实行伦理领导,实行到什么程度,这些方面都会有程度之别,而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企业道德的卓越程度的差异,程度越高,越难做到,也就越稀缺。在时间上,始终一贯的从法律和伦理两个方面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做到,因而也越稀缺。 (三)卓越道德的难以模仿性 1.模仿有三种方式:复制、替代和购买。复制是指一家模仿企业建立与被模仿企业相同的资源。替代是指用另一种具有同样竞争意义的资源代替某种资源。购买是指出钱买到某种资源。 2.卓越道德是不可替代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存在与卓越道德具有同样竞争意义的资源。卓越道德也是买不到的。卓越道德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来。 第一,必须是高层管理者的真心投入、身体力行,在遵守伦理上的以身作则,仅仅这一点就使不少企业领导人知难而退了。第二,必须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体现在行动之中。第三,必须有牺牲眼前利益的决心。第四,必须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可见,卓越道德符合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三个条件——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因而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3.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的特点: 第一,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新颖的竞争优势。第二,基于卓越道德 的竞争优势是一种可靠的竞争优势。第三,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是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中美日优秀企业的经验 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利润与道德兼得的可能性,可是在实际中是否可能做到呢,这里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已被历史证明的、长期成功的优秀企业或企业家的经验的考察,来论证利润与道德兼得的可能性。之所以采用历史的、长远的分析方法,是因为:首先,讲求伦理对利润的积极影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其次,从短期看,影响利润的因素有许多,难以分离出有多少利润是因为讲求道德或不讲道德引起的。 (一)中国企业的经验 1.范旭东 (1)范旭东在创办企业时,提出了四大信条:1)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2)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3)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队;4)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莫大光荣。 (2)范旭东的三大处世原则:1)不利用公司的钱财来谋私人利益;2)不利用公司的 64 )不利用公司的时间来办私人事务 地位来图私人利益;3 2.卢价孚 宗旨: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 两个口号: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利润的 3.徽商的经营之道:仁心待人、义利并举、品质至上、诚实守信、回报社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美国企业的经验 1.八条原则:1982年问世的《追求卓越》深入研究了43家业绩卓著的企业,总结了八条原则:贵在行动、紧靠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信念至上、专心本行、精兵简政、张弛结合。 2.尊重人 3.追求理想同时追求利润 企业道德方面,它们倾向于追求好几个目标,而赚钱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实际上,在许多目光远大的公司看来,企业一致不只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不只是一种赚钱方式。追求利润不是最主要的,但是目光远大的公司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得到了利润。 (三)日本企业的经验 1.涩泽荣一 工商业必须以追求自己的利润为前提,但工商业在追求自己的利润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就会遭到时间的怨恨,企业也不可能长久获利。因此,为避免工商业损害社会的利益而遭怨恨,就必须用道德来规范其谋利的行为,在确信其行为合乎道德的情况下,才放手去追求利益。 2.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十分重视道德。他认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强调的就是道德。关于企业道德,他认为就是从事经营的正确心态,亦即,作为一个经营者应该担负的使命。 关于道德与利益,松下不仅认为两者可以统一,而且认为,人们若能按照得到规范生活时便能产生真正的利益。理由是:随着社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提高,首先就会又丰富的精神生活,至少也不会干扰别人,然后更进一步可能达到互爱,倘若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做好事的情形多起来,人际关系就会改善,日常活动也能顺利进行。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也能养成诚心诚意去做的态度,工作就会有效率,自然能产生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物质方面也会变得丰富,这样一来,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会有所收获。 关于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松下的观点如下: (1)企业与社会:企业乃社会公器 为了促进企业能合理经营,利益的确不可或缺,然而,追求利润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乃在于以事业提升共同生活的水平,完成这项最基本的使命,利益才能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2)企业与顾客:顾客是明君 松下虽然重视顾客,但否认无条件地服从顾客,他把顾客视为明君,而不是一般的国王,是从更高、更长远地来考虑顾客的利益,是真正地为顾客着想,同时也是为企业着想,为社会着想。 同时,松下主张,生产者与消费者互为一体。 在处理与顾客的关系方面,松下还推崇“诚意为本”。 (3)企业与竞争者:君子之争。第一,必须光明正大地进行正当的竞争。第二,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第三,向竞争对手学习。 (4)企业与政府:互相帮助。松下认为,政府必须获得国民的拥护,因此,不可能说 65 出令全国民众厌恶的话,而总是表明愿意协助任何人的立场。可是,企业不可以过分依赖政府,不要靠别人,而以自己的力量,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切实做好,有这种认识才是最重要的。 (5)劳方与资方:对立中协调。以协调为前提的对立,以对立为前提的协调,是最重要的思想。 (6)管理者与下属:以德服人。 (7)员工与企业:确认社会人的义务。 松下视员工为社会人,认为,自我拥有丰富的知识,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方面是为自我着想,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的一种义务。 松下希望员工能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8)员工与员工:和睦相处。 松下指出:为生活,“物质”固然很重要,但为了和人们共同生活,能够正确遵守彼此间正确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彼此有情感,互相守一起,共同感谢生命的心,是实践人伦的基础。他要求员工能意识到与人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不忘恩、不忽略感谢、尊重义气。因为在工作岗位上,汇合了许多年龄、性格、对事情的观点各不相同的人,而要使彼此之间工作顺利就必须讲究礼节。 3.稻盛和夫 如果企业家只想增加自己公司的利润,想过更加奢侈的生活,以这种利己的私欲为动机来经营企业,起初,经营也许会很顺利,但是,决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破产。 中国的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卢作孚和徽商、美国的目光远大的公司以及日本的涩泽荣一、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均有骄人的经营业绩,其道德水平在同时代的企业中也堪称一流。这些例证虽然尚不足以证明经营业绩卓著的企业都是讲道德的,但是,至少能说明经营业绩长期卓著的企业中确实有坚守企业道德的,也就是说利润与道德是可以兼得的。 本章提要 一是不发现,即不道德行为不会被利 1.不道德经营行为获利须具备三个条件: 益相关者发现;二是不报复,即假使发现了也不会进行报复;三是不损害,即纵然报复,对企业也造成不了多大损害。 2.要客观认识不道德经营行为所获利益,需要区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3.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一贯尊重和尽量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可以从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顾客忠诚度、融资资信度、供销稳定度、同行联系度、小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道德实力。 4.卓越道德意味着远大的企业目标、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双赢战略、卓越领导,远大的企业目标、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双赢战略、卓越领导有利于赢得政府支持、顾客满意、供货商合作、公众赞誉、投资者信任、员工倾力则无不有助于获得竞争优势。 5.卓越道德是组织的资源,它具备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三个条件,因而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6.中国的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卢作孚和徽商均有骄人的经营业绩,其道德水平在同时代的企业中也堪称一流。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美国杰出企业成功经验研究的两部权威之作,揭示出讲求伦理是卓越经营的基石。 8.涩泽荣一、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是日本三个不同时代的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经营的企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而他们同时又是竭力倡导道德经营的。 66 思考题: 1. 怎样衡量企业的道德实力, 2. 卓越道德具有什么内涵, 第十章 道德管理 重点是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与道德管理过程 一、道德决策及影响因素模型 (一)托雷维诺的个人与情境交互作用模型 1.1986年,L.K.托雷维诺从个人和情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道德决策的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其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2.托雷维诺充分利用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认为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有个人和组织环境两类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自我强度、环境依赖程度、控制点,这些个人因素对个人关于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认知有影响。 (2)环境因素:影响道德决策的组织环境因素包括直接工作环境(奖惩强化、其它压力)、组织文化(规范体系、伦理守则、有影响力的个人、服从权威、对结果承担责任)和工作性质等。组织因素通过工作经历影响个人的道德发展。 3.个人因素与组织因素之间的关系:组织因素通过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对道德决策产生影响。组织因素通过当时的工作本身特性、个人的工作经历和组织文化来影响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促进道德发展阶段的提高,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由此提出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道德认知和行为。 (二)琼斯的道德问题权变模型 1.1991年,托马斯?M.琼斯从分析道德问题本身特性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建立了一个以道德问题为导向的组织内个人道德决策模型,其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67 2.该模型建立在J.R.莱斯特的四阶段决策模型基础上,即道德决策包括意识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建立道德意图和实施道德行为四个阶段。 3.琼斯认为道德选择不只是个人的决策,也是组织内社会学习的决定,提出道德强度对道德决策的各个阶段都有影响,道德强度是道德问题特征的总结,包含六个方面,即后果的严重程度、社会共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直接性、与受害者的关系和后果的集中度。 该模型认为组织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着道德决策和行为:建立道德意图和从事道德行为。 4.特点: (1)该模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提出道德问题本身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我们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必须重视道德问题或道德困境本身的特性给道德决策带来的影响。 (2)该模型的第二个特点是提出组织因素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并没有影响,只在 简历 个人简历下载免费下载简历模版总经理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资料员简历下载 道德意图和实施道德行为这两个阶段才会施加影响,并且组织因素的影响体现在群体互动、权威因素和社会化过程中。 二、影响个人道德决策的因素 (一)影响道德评价的因素 1.个人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假设1:个人道德观念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2.组织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假设2:组织的政策、风气及有影响力的个人的观念及行为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3.行业、职业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假设3:行业政策、职业准则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4.社会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假设4:社会舆论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评价 (二)影响道德责任感强度的因素 1.个人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5:道德修养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6:控制点和自我强度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7: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会削弱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8:贡献一回评价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68 假设9: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2.组织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0:组织道德风气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1:集体负责会分散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服从权威会弱化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2 假设13:小团体利益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3.行业、职业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4:“大家都这么做”会削弱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4.社会因素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5:社会角色期望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假设16:社会风气会影响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三)影响行为后果估计的因素 1.个人因素影响行为后果估计 假设17:个人的需要结构影响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计 假设18:个人的风险偏好影响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计 2.组织因素影响行为后果估计 假设19:从事不道德行为获得利益的机会大小影响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计 3.行业、职业因素影响行为后果估计 假设20:行业、职业制度和风气影响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计 4.社会因素影响行为后果估计 假设21:社会发现和惩罚不道德行为的力度影响行为后果估计 假设22:社会对道德行为的支持力度影响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计 三、组织外部的措施 (一)加大对违法及严重不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 1.加大对道德名义下的不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2.加大打击力度要触及违背诚 信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3.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4.除了加大法律惩罚力度 和舆论监督力度外,还要靠全民的觉醒和参与 5.加大打击力度要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二)加大对道德行为的支持力度 对企业道德行为的奖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在法律追究企业违法行为时,把是否有预防、查处、惩罚不法行为的机制, 作为加重或减轻出发的一个重要依据。2.政府支持。 3.评选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4.出版消费指南,推荐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及生产的产品。 四、道德管理过程 (一)道德管理的定义 当组织有共同的目标要实现时就需要管理,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加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确定恰当的组织目标,并以尽可能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目标。 所谓道德管理,是指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制定组织希望达到的道德目标,并尽可能以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 无论是综合管理还是专业管理,无论是高层管理还是中层管理、基层管理,都遵循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职能构成的一般管理框架。道德管理也同样可以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二)道德管理的环节与阶段 69 1.计划工作 (1)内容:制定企业伦理守则、决策的伦理分析 (2)企业伦理守则要明确的事情:1)企业道德层次定位 道德是分层次的,有先进性道德要求和广泛性道德要求之分,因此,有得企业追求道德高标准,有些则只求做到不受谴责、制裁就可以了,这都无可厚非。 当然,就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做到减少和消除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很难具有竞争力,还必须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一样,减少和消除不道德经营行为是道德管理的最基本任务,尤其在不道德经营行为比较普遍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然而,对于旨在追求卓越经营的企业来说,仅仅做到“没有不道德行为”就显得不够了,只有道德价值较高的经营行为才能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2)企业伦理规范的内容:企业伦理规范是企业处理与内外部各种关系的指导原则,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处理与顾客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供应者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竞争者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所有者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员工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与管理者关系的道德规范;企业处理员工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等。还可包括处理与新闻媒介、公众、小区等关系的道德规范。 按照详细程度分,企业伦理守则可分为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前者往往以企业使命、宗旨、企业精神等形式规定下来,后者则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出现。 企业道德规范一般是面向内部,即给企业员工看的,但也可以是面向外部,以想社会做出承诺的方式出现。实际上,面向内部与面向外部是统一的,面向内部也意味着对社会的承诺,而面向外部的承诺也是对内部成员的制约、指导。 制定伦理守则,把每种道德观念与示范性行为联系起来。 3)企业伦理守则效力的决定因素:A企业伦理守则意思表述的清晰度:B领导者对实施企业伦理守则的态度;C企业伦理守则实施范围的广度:D其它企业制度对企业伦理守则的保障力度:E企业伦理守则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 2.组织工作 (1)伦理主管 特点:A 出众的沟通者——优秀的、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表达能力,与所有层级上职工的个人沟通;B 客观、有思想;C 能够在组织中建立诚信:D 对于复杂问题能够快速吸收信息;E 和企业组织的所有层级能够广泛交流; F 具有政治头脑;G 个性和专业知识上的成熟; H 具有扎实的组织管理知识;I 熟悉法律法规; J 能够慎重保持商业机密。 职责:检查员工是否遵守企业的伦理守则;检查员工是否遵守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与经营有关的规章制度;知道员工进行决策判断;同时也负责员工的伦理教育计划,使他们在面对伦理问题的时候能偶坚持道德原则。 (2)伦理委员会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伦理委员会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这是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有密切关系的。 A 委托人角色:委员会对公众扮演的是一个委托人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向其咨询,或者将问题委托给委员会得到适时地指导。B 专家角色:委员会聚集了很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就是专家,可以来评判争论的焦点和矛盾的所在。C 法官角色:委员会有权定期检查和评价企业是否履行义务。D 督促者角色:要求企业做出伦理努力: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权衡、评价和督促,督促企业做出伦理努力,督促企业不断完善自身。 (3)招募道德素质较高的新人 人才标准=德商+情商+智商 (4)伦理培训 70 为了使员工树立提倡的伦理观念,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伦理培训。 在培训中,宜先向员工说明讲究企业伦理是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许多优秀企业经验表明,讲究企业伦理对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好处,然后再进行教育,就容易接受。 企业伦理培训要以企业伦理守则为依据。 教育方式越生动形象越容易影响被教育者。因此,企业伦理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典型事例分析、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5)道德文化 企业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个人的伦理行为产生影响: 1)通过观念影响行为。2)通过行为规范影响行为。3)通过风气影响行为。如果一个员工真心诚意地接受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则三种方式是统一的,能够起到不断强化的作用。三者统一为企业价值观。 3.领导工作:管理者的行为决定员工的道德选择 (1)研究结论 多项研究表明,“上司的行为”是影响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平的诸多因素之一,且此因素的影响力并未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 管理者的行为决定着员工的道德选择,而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 (2)提高领导与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方法:1)学习求知;2)内省自讼;3)克己自律; 4)积善为德;5)慎独。 4.控制工作 (1)企业道德水平 谬尔?卡普塔列举了在确定企业道德水平方面的九个误区: 误区1:企业的道德水平可以根据一个企业的表白来确定。误区2:违法的次数可以作为衡量企业道德水平的指标。误区3:企业的道德水平可以根据员工为了组织的利益而做事的程度来衡量。误区4:企业的道德水平可以根据某方面行为合乎道德的程度来决定。误区5:道德水平可以根据有限的一些行为合乎到的的程度来决定。误区6:企业的道德水平是道德行为的总和。误区7:企业的道德水平是个人道德水平的平均水平。误区8:企业的道德水平等同于组织政策刺激员工道德行为的程度。误区9:企业的道德水平等同于组织实际奉行的解决伦理冲突的准则。 企业的道德水平是企业成员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而不是单个人的道德。围绕描述企业道德水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组织对员工的愿望、直觉、能力施加了什么影响,评估企业道德水平就是要评估组织内使正确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成为可能的条件。一个道德的企业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利益相关者基本的和正当的期望。 (2)企业道德审计 企业道德审计是系统地对企业道德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谬尔?卡普塔提出应从六个方面进行道德审计:道德素质评价、行为审查、利益相关者审查、公司道德管理制度和措施审查、解决道德困境方式审查、员工个人质量和所处环境的评估。他首先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道德素质评价的模型,此模型分三个维度(个人与组织之间维度、组织内部之间维度、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维度)和七个准则(清晰度、一致性、惩罚性、支持力度、有效性、可见性、讨论性)对企业道德素质进行审计,从而得出该企业道德素质状况的评价。 (3)赏罚分明 对道德管理中的控制工作来说,首先要衡量企业的实际道德状况,只有对实际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把握,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衡量企业的实际道德状况其实就是企业道德测 71 评或审计的问题。 其次要设定恰当的目标。在控制指标方面,在经济评价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些非经济因素,如顾客满意度、环境保护、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员工士气、公众对企业的态度、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等。 最后要赏罚分明。应奖励那些模范遵守企业伦理规范的行为和个人,惩罚那些违反企业伦理规范的行为和个人,而且奖励与惩罚的力度要足够的大。 本章提要: 1.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问题本身的道德强度会对个人的道德决策产生影响。 2.用素质说和损益说解释不道德行为的成因,各自都有一定的根据,但也有其局限性,从个人的道德评价、道德责任感强度和行为后果估计三个方面来解释组织中个人选择不道德行为的原因,似乎更加合理。3.个人因素、组织因素、行业、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个人道德评价、道德责任感、行为后果估计有广泛的影响。4.从组织外部看,需要从加大对违法及严重不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加大对道德行为的支持力度两大方面入手,为企业讲求道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5.自利导 向、守法导向和自律导向是三种典型的道德管理策略,在现实中客观存在、不论有意无意,管理者行为总是受某一策略支配的。6.道德管理,是指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制定组织希望达到的道德目标,并尽可能以更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7.企业伦理守则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伦理守则意思表述的清晰度、领导者对实施企业伦理守则的态度、企业伦理守则实施范围的广度、其它企业制度对企业伦理守则的保障力度、企业伦理守则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8.设置伦理主管,成立伦理委员会,招募道德素质较高的新人,开展伦理培训是常见的组织方面措施。9.企业领导者的行为是影响员工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组织因素,领导者通过最关注的问题、处理危机的方式、日常行为、采用的报酬制度、招聘和解雇实践来对员工的行为施加影响。10.企业道德审计是系统地对企业道德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思考题:1什么是道德管理, 2为什么说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对员工道德行为的影响很大, 72
本文档为【企业伦理学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10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1KB
软件:Word
页数:13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