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

举报
开通vip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共11篇) 篇一: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共11篇) 篇一: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 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 PowerPoint 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 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 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 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 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 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篇二:《雷雨》说课稿1《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知识目标:(1)了解戏剧常识 (2)作者曹禺及《雷雨》梗概。走进作品,走 进大师 能力目标:(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 点 (3)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 作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对于第二课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说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 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讨论,启发诱导,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 说学法 1、 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初步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 2、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 第一课时概括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对戏剧有个大致了解,预习时有的放矢;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学预习,自行解决课下注释的字词。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在第一课时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及《雷雨》梗概基础上,第二课时采用点拨的教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探究阅读 本课学习以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为导线,学生思考探究。 (1) 把握剧情发展分二个场景 戏剧的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自然产生,本课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 重逢中细腻地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深刻地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这一部分是从私生活方面揭露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斗争中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充分显示出他那阴险、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是从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2) 揣摩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从人物语言入手,结合人物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重点分析周鲁两人相逢时各自的心理活动,鲁侍萍与周萍相见时的复杂心理。 通过以下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第一场戏――,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 1,问第一场戏中,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哪些人之间,他们是什么关系, 2,问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是“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3, 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4,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 5, 问 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6,你觉得当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7,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8,你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9,问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而鲁侍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10,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____________的心态, 11,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鲁侍萍的反问,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12,通过这一场戏,你初步认为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3,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你觉得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通过三个问题分析第二场戏斗争 1问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 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 2问选段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3分析鲁大海的形象 (3)分析两种最本质的矛盾冲突 问: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什么冲突,而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又是什么冲突, (4)全部内容浓缩在一个舞台背景之中 课文节选部分的人物、事件高度集中,全部剧情都是在一个舞台背景中展开的:集中在周家一间客厅,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把资本家周朴园,,年来凌辱女性的罪恶、伪善的面目、压榨杀害工人的血债、骄横的作风,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交织成资本主义王国里阴森森、血淋淋的典型的生活画面。 通过这样四个方面的讨论、点拨、归纳,从不同角度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也领悟能到了戏剧文学的特点。 3、归纳小结 《雷雨》剧作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那么,《雷雨》毁 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说,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脱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既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人生悲剧。 4、布置作业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问题 本课使用破折号的句子很多,共有23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应用我们曾学过的破折号的用法将它们归纳一下:每种用法各举1例。 五、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从 板书:周朴园—惊恐(万状)?(翻脸不认,厉声)责问?试图稳住?哄骗(口口声声不忘旧情)?(试图以)支票平息(旧恨新仇) 侍萍—(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抗议(展现了骨气与尊严) 篇三: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雷雨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雷雨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目标是: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书写“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雷雨的整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学习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先出示“雨”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引出“雷雨”然后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声音,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并给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从而揭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最佳途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探究,发展思维。”在学习课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汇制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找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及特点以及好词。并创设情境指导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回答进行词句训练。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四步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篇四: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雷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曹禺的《雷雨》,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单元导读部分明确要求从以下三方面学好本单元的课文:一是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二是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三是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3、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能力目标:A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B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A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解读戏剧。B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领会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2)难点:A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B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C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D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思维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2、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3)深入研读文本,开展合作探究,讨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出七十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留给我们多少关于人与人性的启示。 2、分步实施 (1)字词梳理、作者 简介、解析课题:《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2)明确层次: A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B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3)人物形象分析 A周朴园: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B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课文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C探究鲁大海的性格特征: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4)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重点、个性化语言、舞台说明 A结构紧凑集中,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推动剧情发展。 B三一律: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C人物语言个性化。 3、布置 作业 四、板书设计 篇五: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 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 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二~~~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 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 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三~~~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 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2014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2014/ggxx_0806/10526. 篇六: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 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 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 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 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 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 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 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更多资讯请关注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篇七: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 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 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 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 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 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 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更多资讯请关注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篇八: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 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 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 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 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二~~~[page]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 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 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 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三~~~[page]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篇九: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 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 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 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二~~~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 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 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 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请点击下一页浏览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步骤三~~~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篇十:2014学年高二语文说课稿精编版:1.2《雷雨》(新人教版必修4)31、《雷雨》说课稿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 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 信息收集处理 ?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 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qingqiang3@163.) 五、 结束词同学们。今天, 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 刚见面的对话 30——27 , 鲁侍萍的控诉 你们——你 ,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的怀念 虚伪 ,真实 ? 揣摩语言: 周朴园大变脸 原因 ? 心理 ? 周朴园签支票 方式? 五千块钱 ? 上下文语境 反复的语句 舞台说明 心理学分析 篇十一:高二年级语文下册 雷雨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雷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课《雷雨》。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三、【说教学设计】 1、简约的识字环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即“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示,在赏完图片之 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个人读、齐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 “压”字的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个句子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黑 )风越来越( 大)闪电越来越( 亮)雷声越来越(响)??”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从直观上看一目了然,却概括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由大到小;雷雨后有彩虹挂,蝉蛙鸣、蜘蛛坐网上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辅助了教学,达成了三维目标。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 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本文档为【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8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