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

举报
开通vip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8化学 摘要: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研究产物特性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理解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对学好有机化学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轭 超共轭 π键 应用 1(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一个分子在“静止”状态以及在微扰状态(例如在反应过程中)的特性。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可以看做两个孤立的双键用一个单键联合在...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 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08化学 摘要: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研究产物特性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理解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对学好有机化学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轭 超共轭 π键 应用 1(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一个分子在“静止”状态以及在微扰状态(例如在反应过程中)的特性。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可以看做两个孤立的双键用一个单键联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由两个碳原子之间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因此称为离域现象。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因电子离域,共轭效应导致分子产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 1(1 共轭的类型 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 σ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1(1(1 正常共轭效应 又称 π-π 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电子的离位作用。可以简单地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5978939328_0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π-π共轭。例如: 1(1(2 多电子共轭效应 又称 p-π共轭。是指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π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π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例如: 共轭效应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2 在外界的影响下,共轭效应能使电子分布转移并在化学特性上有所反映。如1)电性:离域π键的形成增加了物质的电导。2)颜色:离域π键的形成扩大了π电子的活动范围,使体系能量降低,能级间隔变小,由σ键的紫外光区移至离域π键的可见光区。含离域π键的化合物往往是染料、生色剂和指示剂等。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就是因为扩大了π电子的离域范围。3)酸碱性:苯酚呈酸性,苯胺呈碱性。前者是因为电离掉H+后离域范围稳定存在;后者是因为本来分子中就有离域π键,不易电离,可接受H+。4)化学反应性能:芳香化合物的芳香性、游离基的稳定性,丁二烯类的1,4加成等都和离域π键的生成有关。 2(超共轭效应 π.σ-p .σ-σ几种,以σ-π最超共轭效应视其电子电子转移作用分为σ- 为常见。 2(1 σ-π 超共轭 —Cσ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 σ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 键与C=C的π键在同一平面内,C-Hσ键轴与π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σ-π共轭体系,称为σ-π超共轭体系。 在研究有机反应时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学习不对称烯烃的HX加成反应时,我们以C正离子形成的稳定性来解释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若应用σ-π超共轭效应,则不仅说明甲基是推电子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经验规则的深入理解。再如,不饱和烯烃的α-H的特殊活泼性也可以用σ-π超共轭效应来理解。丙烯的甲基比丙烷的甲基活泼的多,在液氨中丙烯中甲基的H易被取代,丙烷中甲基的H不易被取代。 2(2 σ-p超共轭 当烷基与正离子或游离基相连时,C-H上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空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使正电荷和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称做σ-p超共轭体系。简单的说就是C-H的σ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σ-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σ-p超共轭体系。 参加σ-p超共轭的C-H数目越多,正电荷越容易分散,C正离子就越稳定。 3(应用 共轭与超共轭效应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判断物质的活性,解释共轭多烯的键长平均化,碳正离子稳定性,碳游离基稳定性,自由基理论,苯环上定位机理等。 参考文献: 1.万福忠;雷秀兵;;对超共軛效应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吴伶俐;谈有机化合物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及应用;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 年02期 3.李润卿; 渠荣遴; 闫颖; 李娜; 邝青;有机结构波谱中二级结构效应机理的新 探索(?)——π?p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本文档为【浅谈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9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