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自由人_第三种人_的政治文化意识_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_亚政治文化_特征研究之二

_自由人_第三种人_的政治文化意识_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_亚政治文化_特征研究之二

举报
开通vip

_自由人_第三种人_的政治文化意识_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_亚政治文化_特征研究之二 ‘, 二自由水”� 、 “第三种⋯人”少的政治文⋯傀意识 户 —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 “亚政治文化 ”特征研究之二 朱晓进 内容提要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 治文化氛围 下 , 因 其成员共 同 的政治文化意识 , 使三十年 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 多或少 、或显或隐地呈现出 “亚政治 文化 ”形 态 , 或体现 出 “亚政治文化 ” 特征 。 在这方 面 , 对三十年代 自称为 “ 自 由人 ”和“ 第三种人” 的群体来说 , 也未能成为例外 。 本 文通过三十年代 “ 自由人 ” 、 “ 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

_自由人_第三种人_的政治文化意识_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_亚政治文化_特征研究之二
‘, 二自由水”� 、 “第三种⋯人”少的政治文⋯傀意识 户 —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 “亚政治文化 ”特征研究之二 朱晓进 内容提要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 治文化氛围 下 , 因 其成员共 同 的政治文化意识 , 使三十年 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 多或少 、或显或隐地呈现出 “亚政治 文化 ”形 态 , 或体现 出 “亚政治文化 ” 特征 。 在这方 面 , 对三十年代 自称为 “ 自 由人 ”和“ 第三种人” 的群体来说 , 也未能成为例外 。 本 文通过三十年代 “ 自由人 ” 、 “ 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 出 的 “亚政治文化 ”特征的揭示 , 论证 了 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 文化语境 中 , 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 不可进免性 。 关键词 三十年代 “ 自 由人 ” “ 第三种人” “亚政治文化 ”特征 朱晓进 , 南 京师 范 大学文学 院教授 �� 仪刃�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与政治文化结下了不解之 缘 , 但由于不同年代的政治文化形势不尽相同 , 其 文学与政治结缘的方式也不同 。 三十年代 国 民党独裁政权建立后 , 为了建立 起支撑 自身政权的政治文化 , 施行 了一整套文化 控制方略和文艺政策 。 权力主体所推行的 “政治 文化作用于权力客体时 , 如果轻重缓急较为得当 , 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沟通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 良好的 中 介 力量 , 成为 二者共处一体的 ‘粘合 剂 ”’ , 而 “政治文化如果严重失真 、扭 曲 、偏离 , 将 迅速被权力客体摈弃 。 ” 仁’� 由于 国民党所实行的种 种文化控制方略和文艺政策是一种严重扭曲与偏 离的政治文化 , 它并未能缓解权力 主体与权力客 体之间的紧张 , 反而造成 了二者之间的严重疏离 , 因而造成了包括文化界 、文艺界人士在 内的广大 人民群众在最大程度上的不满情绪 , 引发了来 自 权力客体自发形成的政治文化反弹 。 由于文艺 、文学在政治文化传播 中作为传媒 的重要地位 ,所以文艺 、文学领域便成了权力主体 与权力客体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 。 又 由于在这种 文化控制压力下首 当其冲的是文化界和文学界 , 因而各文化团体和文学团体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 普遍持对立和游离的态度 。 三十年代作为权力客 体的持不同政治见解的文学群体和个人 , 都不约 而同地关注出版与言论的 自由 , 无疑是针对国民 党的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文化手段而来的 。 他 江打肚台麟导 � � 们的文学主张虽各不相 同 , 但都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他们作为权力客体所持的反权力主体的政治 文化意识 。 阿尔蒙德认为 , 当社会成员对政治问题和政 府的政治行为的 “正当性问题的看法 ”发生疑问和 分歧时 , 就会产生与主体政治文化相游离 的各种 “亚政治文化 ” �有 时也译作 “政治次文化 ” �的群 体 。 他说 , “在较具冲突性的政治文化 中 , 在政府 的正当性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两个问题上 , 公民 间观点相互对立 ” , 而 “公民政治态度和价值上发 生严重分歧的时候 , 就出现我们称之为 ‘政治次文 化 ’ �间��� � �� �� � 二�� � �的那种群体 , 它们 ⋯⋯ 在一些基本问题和意识形态等问题方面都持有不同 的看法 。 ”匡 三十年代文学群体多属于这种情况 。 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 文学氛围 ,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文学的生存和 生产状况 , 产生了特殊的文学现象 , 并由此形成了 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 向 。 这种政治化趋 向首先体现为 , 三十年代文学群体多少在承担着 “政治文化 ”组织的功能 , 因 而都明显呈现出 “亚政 治文化 ”形态 。 即所有重要文学群体在重大政治 文化问题上均对统治者权力主体的政治文化取对 立的或游离的态度 �文学群体中成员常常扮演着 政治参与的角色 , 在其政治倾向上各文学群体都 多少代表 了各种不同的 “政治利益 ” �每一文学群 体内部在重要的文学观念上大体相一致 , 而这种 一致性往往不是 出 自审美性追求 , 或可 以说首先 并非是出于文学 的或学术的思考 , 而常常是从 自 身的政治立场 、政治态度出发 , 针对 自身对当时政 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 。 三十 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明显受其政治意识的趋导 , 作家 的政治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家们观 照问题的角度 。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 , 因其成 员共同 的政治文化意识 , 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 实上都或多或少 , 或显或 隐地呈现 出 “亚政治文 化”形态 , 或体现出 “亚政治 文化 ”特征 。 在这方 面 ,对三十年代 自称为 “ 自 由人 ”和“第三种人 ” 的 群体来说 , 也许它们并不像 “左联 ”和 “新月 ”这两 个群体那样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 但却也未能成 为例外 。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虽然反对政治对文学 的干涉 , 主张文艺 自 由 ,但从其政治观念来看却是 明确为 “派 ” 的 , 他们 明确祭起 了 “小资产 阶级 ” 文 学的旗帜 , 其政治特性是 明显 的 。 这一群体在形 式上并没有确实的组织建构 , 甚 至就在杨郊人要 “扎住 ” “第三种人 ” 的阵营 , 号 召 “ 以为是 ‘第三种 人 ” , 的 “作家和青年们 ” , 摆开阵势与左翼文坛分 庭抗礼之时 � � � , 《现代》杂志的 “编者按 ” 中却作 了 声明 � “杨先生似乎 在企图着一种文艺上 的新组 织 , 而我们却觉得这种组织非但没有必要 , 而且在 某种意义上也许还是一种有害的东西 。 ” �� 一 但从政 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 一个群体 , 不管它是否有明 确的组织和团体的形式 , 而只要这个群体的成员 有 “确定 ” 、 “坚定 ” 的 “同质价值观念 ” , 就会 “形成 某一特质的群体意识 ” , 同时也就 “会产生政治价 值取向 的规范化 ” 。 这种 “政治价值的规范化 ”正 是某一群体具有政治 的 向心力 的依据毛� � 。 所谓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群体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 他们虽无形式上的组织 与团体 , 甚至对 “组织 ” 、 “团体 ”抱有某种 回避的态度 , 但这并不 防碍他们 在共同的政治价值取向 的规范下而事实上在政治 上显示 出 “群 ”或 “派 ” 的特征 。 这一群体的成员 , 不仅相互之间个人关系密切 , 而且在政治 问题上 立场大体一致 ,政治观念相同 , 在针对主体政治文 化而采取的文学策略上具有相对共同的态度 , 甚 至公开地明确地打出代表某一特定阶级和阶层的 政治利益的旗帜 , 这一切都无不显示 了这一群体 的 “亚政治文化 ”性质 。 这个群体独立的政治面貌的显现 , 有一段过 程 。 最先是胡秋原以 “ 自由人 ” 的身份竖起 “文艺 创作 自由论 ”的大旗 , 继而是苏汉 �杜衡 �以 “第三 种人 ”的身份对其主张 、观点进行声援 , 其后是韩 侍析 、杨邮人等人的加盟 。 他们在一 系列的文学 论争 , 尤其是在针对左翼作家和右翼的民族主义 作家的论战中 , 保持 了惊人的一致步调 。 直到后 期的 ��� � 年 , 苏汉 、杨邮人 、韩侍析组织 了 “星火 社 ” , 这多少标志着 “第三种人 ”进人了有具体组织 的阶段 。 除上述人员外 , 围绕 《现代》月 刊的一批 编者和主要作者 , 如施蛰存 、戴望舒 、刘呐鸥 、穆时 英等人亦可算在这一群体中 。 他们相互间无论在 个人关系还是在政治态度 、文学观念上均有 相通 之处 。 这个群体中的许多成员是从革命作家或 “左 联 ”作家群体中分离出来的 , 如杜衡 、韩侍析 、杨邮 人 、戴望舒等都曾加人过 “左联 ” , 其他作家虽未在 � � � 现代文导研究 组织上加人 “左联 ” , 但在政治上也多数 曾一度左 倾 他们之脱离 “左翼 ”革命作家群体 , 其原 因是 多方面的 。 大革命失败的阴影 、 国 民党 的政治高 压等等 , 使他们对 “政治 ”产生畏惧和厌倦情绪 , 是 其原 因 之 一 。 例 如 戴舒望 、施蛰存 、 杜 衡 曾 在 �� �� 年秋同时加人共青 团 , 戴并担任团支部的负 责人 。 �� �� 年 � 月 , 戴 、杜曾 因参加一次会议而被 租界巡捕逮捕 , 后被保释 。 “ 四 ·一二 ”事变后 , 知 道革命不是 “浪漫主义的行动” , 而且也 “多少还有 封建主义的家庭顾虑 ” , 所以终未在组织上恢复与 革命的关系 � 。 戴舒望和杜衡虽 曾又加人过 “左 联 ” ,但 �� � 年 以后 , “左联 ”受压迫摧残 日益严重 时 , 他们便多少开始与革命文学疏远 。 又如胡秋 原也曾于 ��� � 年加人共青 团 , 但在 �� �� 年脱离 了青年团 � 杨邮人还曾一度是中共党员 、 “左联 ”成 员 , 但在 ��� � 年也 自认为 “受不 了蹲在政党生活 的战壕里头的内心上的矛盾和交战的痛苦 ” , 而公 开宣布脱党匕“一 。 再如穆时英 , 他也是因 为“对革命 变革失掉信心而转人悲观失望 ” , 最终 “从左翼背 叛出来 ”的 � 一 。 这种对社会现状所持的悲观失望 的情绪和对 “政治” 、 “革命 ”所抱有的恐惧心理 , 的 确是造成这一群体中许多成员从 “左翼 ”革命作家 群体 中分离出来的重要原因 。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 最根本的原 因 , 最 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他们 在政治 目标和文学思想倾向上与 “左联 ”作家群体 的不相一致 。 与 “左联 ”多数核心成员相 比 , “第三种人 ”群 体的多数作家缺少的是那种政治上 的明确 目 标 感 , 也不像 “左联 ”多数核心成员那样能 自觉地接 受政治的组织的约束 。 虽然这群作家 中的一些成 员 , “在大革命高潮 时期也 曾经相 当激进 ” , 但 “大 革命失败后却处于苦闷 、仿徨之中 , 他们尽管同情 革命 , 不甘沉沦 , 但在政治上和文艺思想上并没有 明确的方向 。 ” �’。一 �� �� 年夏 , 戴望舒 、施蛰存 、刘呐 鸥等人组成水沫社 , 并将书店取名为 “第一线 书 店 ” ,似有跻身于斗争第一线 的意思 , 但同年九月 十 日 仓」刊《无轨歹�车》, 表达的 “意思是刊物的方向 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 ” 〔” 。 这多少代表 了这批人 的状况 � 既要前进 , 又没有一定的方向 。 这种政治 上的不确定性 , 也体现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现 代》的力、刊方略上 。 《现代》上所发文章 , 既有 自由 主义作家的 ,也有左翼作家的 , 这说明 了他们对左 翼革命文学的 “同情 ”态度 。 但他们却没有明确的 政治 目标和方 向 , 当有读者来信要求《现代》提示 一个领导青年的 目标时 , 编辑者却只能 “觉得很惭 愧 ” , 他们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 , “对于一般安于逸 乐 , 昧于危亡 , 没有看见中 国社会种种黑暗 , 没落 , 残颓的景象的有希望的青年 , 我们愿 以《现代》为 一面镜子 , 使他们多少得些刺激和兴奋 , 因而坚固 了他的革命的信仰 , 这就是我们 的 目 的了 。 ” 、 ’� � “第三种人 ”群体的作家们虽曾一度与左翼革 命作家们站在一起 , 并也 曾在政治上和文艺思 想 上一度左倾 ,但就其根本而言 , 他们多数是被 “ 消 极地 ” 、 “被动地 ”卷人政治的作家 。 一般来说 , “ 自 觉地 ” 、 “积极地 ”介人政治漩涡的作家 , 最起码在 感觉上都有很明确的 目标感 、方 向感 , 而 “被动”地 卷人政治的作家 , 虽 然在事实上并不缺乏对政治 进行评价的明确准则 , 但在政治 目标和政治方 向 的追寻上 , 却有可能是迷失的 , 这势必使他们在行 动上多少缺少坚定性 。 这一作家群体无论在 当 时 , 还是 在其后 , 都 曾 被看作是 “左联 ” 的 “ 同路 人 ” 。 施蛰存 自己也曾说过 , 他们这批人 , 对革命 有所 “顾虑” , 而 “在文艺活动方面 , 也还想保 留一 些 自由主义 , 不愿受被动 的政治约束 ” , 因而成 了 左翼革命作 家 “政治 上 的 同路人 , 私交上 的朋 友川 ’� 。 这批作家 中 , 有许多人 曾 对苏联 “ 同路 人 ”作品感兴趣 , 胡秋原 、戴望舒 、韩侍析等人都曾 译介过 “ 同路人 ”作品 , 这绝不是偶然 的 。 鲁迅 曾 指出 , ��� � 年 以 后 “ 同路人 ” 作 品大量被译介 出 来 ,其原因之一 “恐怕也还是没有立场的立场 , 反 而易得介绍者的赏识之故 了 , 虽然他 自以为 ‘革命 文学者 ’ 。 ’, � ’� 一 这种评价是可 以用在 “第三种人 ”作 家群体身上的 。 这群作家虽然在政治上可以是而 且事实上也是左翼革命文学阵营的 “同路人 ” , 但 能够“ 同路 ”却未必能够共体 。 由于终极政治 目标 的不一致 , 由于在政治和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上 看法的不一致 ,其分手是必然的 。 与三十年代的多数作家一样 , “第三种人 ”作 家群体的成员 ,也都有着某种政治的热情 , 尽管他 们可能会 因一 时的环境原 因而一度消沉 , 但一旦 有适宜的机会 , 政治热情很快又会被鼓起来 。 他 们中的许多人 , 在大革命失败后虽曾一度产生过 忧郁 、消沉和苦闷的情绪 ,但很快又在革命文学高 潮时恢复 了政治热情 。 �� �� 年戴望舒 、施蛰存 、 刘呐鸥等人组织 了水沫书社 , 并在其所办书店挂 出了 “第一线书店 ”的招牌 , 多少隐含了 “革命” “战 斗 ”的意思 。 该书店 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系统译介 国外 的革命 文学作品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 。 这批作家 江万肚合科誉 �� � 先后参与了这一工作 , 例如 , 杜衡翻译出版了波格 丹诺夫的《新艺术论》, 刘呐鸥翻译出版 了弗里契 的《艺术社会学》, 戴望舒翻译出版 了伊可维兹的 《唯物史观文学论》�而几乎是同时 , 胡秋原也将上 述二著作翻译出来 , 另 由神州国光出版社出 版 � 。 同年 , 他们创刊《无轨列车》杂志 , 虽显示了他们政 治方 向的 “无轨道 ” , 但杂志上仍发 了许多 “新兴文 学 ”的作品和理论 , 而且还曾发表 了杜衡以工人斗 争和罢工为题材的小说《黑寡妇街》、《机械沉默的 时候》, 戴 望舒的 以哀悼革命烈士为 内容 的诗歌 《断指》等 。 《无轨列车》出版到第八期就被国 民党 当局以 “赤化 ”罪名而禁止 , 水沫书店也被警告停 业 。 其后 “左联 ”成立 , 他们 的政治热情再度被鼓 舞起来 ,他们 中有的参加 “左联 ” , 有的一度表示了 对左翼革命文学 的拥护 。 戴望舒曾发表《流水》、 《我的母亲》等诗 , 抒发 了他对 “左联 ”成立的喜悦 和展望 , 发表这两首诗的《新文艺》的编者并 曾将 之称为 “新兴诗坛上难得的收获 ” 〔’�一 。 这种政治热情 , 后来虽因 他们从左翼革命文 学分离出来而有所减弱 , 但事实上他们始终并未 脱离政治 。 他们 自称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 , 而所 谓 “ 自由人 ”或“第三种人 ”这种称谓 , 本身就是一 种政治立场的界分 , 而非 “文学性 ”的界分 。 胡秋 原在三十年代就 曾说过 , “所谓 ‘第三种人 ’ , 原指 所谓 ‘作家之群 ’ , 然而这名称马上变为用 以指那 既非南京的 ‘民族文学家 ’ 又非普罗作家的 ‘ 中间 群 ’之称了 。 ⋯我们应该承认 ,这一种 ‘第三种人 ’ 是存在的 。 ” �’� 、 如果说 , 当这一群体尚处于寄身于 “左翼 ”文化阵营时 , 其独立的 “亚政治文化 ”形态 还不明显 ,那么 , 当他们公开打出 “ 自由人 ” 、 “第三 种人 ”的旗号时 , 则其独立的 “亚政治文化 ”的特征 就 日渐鲜 明 了 。 作为相对独立的具有 “亚政治文化 ”特征的群 体 , “第三种人 ”文学群体首先表现出 了与统治者 主体政治文化的疏离和对立的姿态 。 “ 自 由人 ” 、 “第 三 种人 ” 竖起 独 立 大旗 的标 志 是 胡秋原 在 ��� � 年 �� 月 �� 日出版的《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 表的《阿狗文艺论》和其后发表 的《勿侵略文艺》。 这两篇文章 , 矛头所 向虽被 当时以 及以后 的一些 评论认为是涉及到 了左翼文艺运动 , 但主要是批 判国 民党扶持的 “民族主义文学 ”运动的 。 他所提 出的 “文艺 自由论 ” , 在 当时应该说主要是针对 “ 民 族主义文学 ”家们所谓要 以统治当局的 “ 中心 意 识 ”来统一文学的论调的 。 胡秋原明确指 出 , “伟 大的艺术 , 都具有伟大的情思 。 而伟大的艺术家 , 常是被压迫者 , 苦难者的朋友 。 自然 ,这并不是说 艺术家都不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然而 , 他即令表 现上层阶级之理想与意识 , 常是无意识的 , 如果有 意识为特权阶级辩护 , 那艺术没有不失败的 。 ”〔�� 他怒斥 “民族主义文学 ”是 “法西斯蒂文学 , 是特权 者文化上的 ‘前锋 ’ , 是最丑陋的警犬 , 他巡视思想 上的异端 , 摧残思想的 自由 , 阻碍文艺这 自由的创 造 。 ”为此他才提出 “文学与艺术 , 至死也是 自由 的 , 民主的 。 因此 , 所谓民族文艺 , 是应该使一切 真正爱护文艺 的人贱视的 。 ”〔’“ 他还指 出 , “文 艺 与艺术之发展 ,全靠各种意识互相竞争 , 才有万华 撩乱之趣 , ⋯⋯用一种 中心意识 , 独裁文坛 , 结果 , 只有奴才奉命执笔 而已 。”〔’� 共这段话曾颇遭误解 , 但联系上下文看 , 这也是直接针对民族主义文艺 运动宣言中关于“整个文艺运动 中缺乏中心意识 ” 之语而发的 。 从上述观点来看 , 这无疑是站在权力 客体的 立场上 向统治者的权力主体的政治文化提出的质 疑和挑战 ,显示 出 了一种与权力主体政治文化尖 锐对立的政治情绪 。 这种对立情绪 , 就是在他因 “文艺 自由 ”问题与左翼文化阵营发生论争 时 , 也 并没有丝毫减弱 。 他在其后的《推背 图 · 国际公约 ·国难会议》一文中 , 直接讽刺 了国民党的不抵抗 主义和对外屈膝投 降 , 对内全力 “剿共 ”的反动政 策 〔及 ,在《第三种人及其他》一文中 , 更是直接斥 骂 了 “出卖我们最后 的血 , 吃我们最后 的肉 , 葬送 我们最后的灵魂”的国民党 “卖国部长院长和杀人 总司令 ”们 , 并提出要以 “笔墨以上 的抗议 ”来 “阻 止这谋杀 ”匹 。 他在《钱杏 邮理论之清算与 民族 主义文学理论之批判》一文 中 , 继续对 “民族主义 文学”穷追猛打 。 他指 出 , 国 民党政权是实行的 “买力、金融阶级 、军阀豪绅 、流氓三位一体的政治 。 黄金与枪炮是政权的两大支柱 。 ”但 “要完成这政 权之统一 ” , 势必要 “肃清思想界 ”与主体文化相悖 逆或不谐和的各种 “势力 ” , 而 “民族主义文学 ”便 是为承担这一任务而产生的 , 因此 , “随着暴君主 义之盛衰而升沈的民族文艺派之 ‘理论 ’ 与 ‘创 作 ” ’ , 是中 国文艺界“最大的丑恶 ”匡 。 “第三种人 ”的其他成员在对待 国民党政权的 主体政治文化方面 , 立场也大体如此 。 他们在与 “左联 ” “同路 ”时 , 其与 国 民党的各种文化政策和 � � � 现代文字研究 对 “民族主义文学” 的尖锐对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 情绪 自不待言 , 即使是在与 “左联 ” 发生剧烈论争 之后 , 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对 国民 党的高压政 策 、对反动的 “民族主义文学 ”仍然表示着极大的 义愤 ,作过一定程度 的批判 。 杜衡在《论文学上的 干涉主义》一文中 , 在 “说明政治为什么要来干涉 文学 ”和“说到政治干涉文学的种种方式 ”时 , 首先 将矛头指 向历代统治者 , 认为他们为巩固 自 己的 政权 ,必然 “在文化上 ”拒绝 “一切异种 的意识形 态 ” , 于是 ,便产生 了 “政治对于文学的干涉 ” 。 他 “断然地反对那种无条件的 当政治的留声机的文 学理论 ” , 虽然他 “明 知道像这样的主张一定会受 到官方批评家们的非难 ” 。 但在此同时 , 他又认为 “干涉在某一个时候也是必要的 , 这就是在前进的 政治势力或阶级的敌人也利用了文学来做留声机 的时候 。 做前进 的政治势力的 留声机的文学 , 纵 然未必能完成文学 的永久的任务 , 然而多少还有 它存在的必要 ” , 而 “ 至于那种做反动政治势力 的 留声机的文学 , 我们相信它断然 只有造谣 中伤 , 断 然是虚伪而不是真实 , 因此我们无论站在政治的 立场上 , 或真实的立场上都应当坚决地反对它 , 甚 至在可能 的范 围 内 消灭它 的存在 。 ”区 韩待析在 批判 “ 民族主义文学 ”方面也不手软 , 他曾 毫不留 情地指出 , “上海的一般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家—其实并非作家 , 根本是一些不懂文学的乌合之众 而已 二 ”他对 “民族主义文学家 ”们 “竟利用现政治 的势力 , 任己之所欲摧残文艺界 ”表示了极大的义 愤 , 指斥他们造成了 “ 文艺界 的空前 的浩劫 ” 七熟 。 与 “ 自由人 ”胡秋原一样 , “第三种人 ”与统治阶级 权力政治文化相对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热情是非 常鲜明的 。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的 “文艺 自 由论 ” , 对 国 民党在文学上的政治干涉无疑是有针对性的 。 但 “文艺 自由论 ”在此同 时引起 了来 自左翼革命阵营 的批评 。 引起这种批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中 来 自左翼文艺队伍中所存在的 “左 ”的文艺思想的 影响固然是存在的 , 但另一方面 , 在当时的政治文 化语境中 , “文艺 自 由论 ”也确实是一支两刃剑 , 它 对左翼作家所力倡的文艺的阶级论也无疑是一种 损伤 。 在胡秋原写出 《阿狗文艺论》后 , 就有人跟 他说过 , 他的观点 “ 固然是否定了 民族文艺 , 同时 也否定了普罗文艺” 。 对此 , 他的回答是 � “我 固然 不否认文艺与政治意识之结合 , 但是 � � , 那种政治 主张 ,应该是高尚的 ,合乎时代最大多数民众之需 要的 , ⋯⋯ � , 那种政治主张不可主观地过剩 , 破坏 了艺术之形式 � 因 为艺术不是宣传 , 描写不是议 论 。 ”” 一这种“ 回答 ”其实也多少表明 , 他们对左翼 文学群体 以 “过剩 ”的政治观念来 支配文学的做 法 , 确有微辞 。 但他们在事实上与左翼文学群体 已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 “亚政治文化 ”群体 , 这种 文学观上的分歧就不足奇怪了 。 这里要强调的是 ,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作为 一个站在统治者权力政治文化对立 面的带 “亚政 治文化 ”性质的文学群体 , 他们 的主要 目标是统治 者当局的权力政治文化 , 这 当是无疑的 。 事实上 他们提 出 “文艺 自由 ” 的初衷 , 也并非针对左翼的 。 正如他们后来反复 申明的那样 , 无论 ‘ 自由人 ’也 好 , ‘第三种人 ’也好 , 对于左翼敬而远之者 , 至少 大多数决非存心攻击 。川 汤 一 而且一再提醒人们 , 他 们所提出的所谓 “文艺至死也是 自 由 的 民主的 ” , “也许 , 我这话过火一点也未可知 , 但不要忘记我 是在反对民族文艺时所说的话 。 ” �� 一 并多次表示 � “对于真正的革命家思想家 , 我从来就尊敬 , 对于 整个普罗文学运动也只有无限同情 ” , “也从来就 没有反对普罗文学运动 ” , “ 中 国左翼文坛是一天 一天向比较正确的路线上走 , 我也是承认的 。 ” 、 扮 � 撇开 “第三种人 ”后来的 “转 向 ”不谈 , 起码在 “文艺 自由 ”问题的论辩 中 , 他们与 “左翼 ”并非对 着干的 �起码在主观上并不想对着干 � 。 但二者之 所以构成尖锐冲突 , 其关键仍在于二者立于不同 “亚政治文化 ”立场 , 对统治者权力 主体文化所采 取的文学策略的差异上 。 如果说 , 与左翼文化阵 营采取的与统治者权力政治文化进行积极斗争的 立场相一致 , 左翼文化阵营采取相应的文学 策略 也就是要以文学为直接的斗争的武器 , 为此他们 特别强调文学 的阶级性和政治属性 , 强调文学与 政治斗争的直接关联性 � 那么 , “第三种人 ”则主要 是出 于与统治者权力政治文化进行消极斗争的立 场 , 因 而在文学上也采取的是间接迁 回的策略 , 即 通过强调文学 与政治 、与斗争分离 , 强调文学 的 “ 自 由 ” , 来消极地对抗 国 民党统治者权力主体的 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干预 。 一为积极 , 一为消极 , 策 略不同 , 而 目 标却并不反悖 。 诚如冯雪峰在 当时 就 曾指出 的 � “我们对于苏汉先生等 的理解 , 固然 需要全面的注意 , 但我们首先注意那对于革命有 利 的一面 。 即苏汉先生等现在至少已经消极反对 江万肚合科学 �� � 着地主资产阶级及其文学 。 ” �为 � 说到底 ,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提 出 的 “文艺 自由论 ” ,是作为一种针对统治者权力政治文化而 采取的一种文学策略 , 而并不是从非关政治的角 度提出的 “纯艺术 ”的文学主张 。 “ 自由人 ” 、 “第三 种人 ”是试图通过主张“文艺 自由 ”来争取 自身 �文 学工作者 �在“政治上 ” 的 自由 , 这本身的举动在当 时就是一种针对统治当局 的 “政治行为 ” 。 因此 , 不能片面地将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的 “文艺 自由 论 ”仅仅归结为一种 “纯艺术 ”的 “文学本体论 ” , 它 只能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的产物 。 身处其时的政治文化氛围中 , “ 自由人 ” 、 “第 三种人”与多数 中国作家一样 , 深感其言论和文学 的不 自由 。 在事实上 ,包括胡秋原 、苏坟 、韩侍析 、 杨邮人 、施蛰存 、戴望舒 、刘 呐鸥 、穆时英等人在 内 , 他们都曾有译作 、著述或所编刊物被国 民党当 局列为禁书而横遭查禁匡 。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 , 大谈 “文艺 自由论 ” , 其 目 的并不在文学本体问题 的探讨 , 是显而易见的 。 “文艺 自由论 ”之作为对 付国民党政治文化的一种文学策 略 , 他们 自己也 曾反复言明过 � 主张 “勿侵略文艺 ” , “是对所谓民 � 文学 、民 � 文学而言的 ” �民 � 文学 、民 � 文学 系指民族主义文学 、 三民主义文学—引者注 � ,是 “反对下流的政派侵略强奸文学 ” 的 �� ! 。 “ 当反 动的阶级公开强奸文艺作压迫的工具的时候 , 谁 出来大叫 ‘勿侵略文艺 ’ , 是要在文学上解 除反动 阶级的武装 , 至少是有利于一切真正文学 �普罗文 学 当 然在 内 �之发 展 的 。 ” 〔斌 非 常明确 , 在 “ 自 由 人 ” 、 “第三种人 ”那儿 , “文艺 自 由论 ”在那个特殊 的政治文化语境 中其实也只是作为一种可供运用 的政治工具而被提 出来的 , 这是隐含着强烈 的政 治意识驱导之下 的 “政治 ”的运作 。 三十年代 “ 自由人 ” 、 “第三种人 ”文学群体所 呈现出 的 “亚政治文化 ”特征再次说明 了在三十年 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 中 , 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 政治趋 向的不可避免性 。 即使是那些 口 口声声表 明要让文学远离政治干涉 , 要让文学免受政治侵 人的作家群体 , 事实 上在选择文学策略时亦难 以 真正摆脱政治化的趋向 。 � � 页 , 第 �� 页 。 【�」加布里尔 ·�� 阿尔蒙德 �《当代比较政治》, 龚文库译 , �台 � 风云出版社 �卯� 年出版 , 第 � �一�� 页 。 〔�〕参见朱晓进 �《“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 ”特征研究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塑刹〕年第 � 期 。 【� 〕见杨邮人 �《揭起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之旗》, 《现代》��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现代》��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编者按” 。 【� 〕【��」【�� 〕施蛰存 � 《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 《新文学史料》�� �� 年第 � 期 。 【�� 杨邮人 �《离开政党生活和战壕》, 《读书杂志》�� �� 年 � 月 第 �卷第 � 期 。 〔�〕尼姆 · 威尔斯 � 《活的中国 · 附录之一 � 现代 中国文学运 动》, 《新文学史料》��� � 年第 � 辑 。 〔�� 〕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年 � 月出版 , 第 ��� 页 。 ���〕《社中座谈》, 《现代》�� �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鲁迅 �《南腔北调集 · �竖琴 �前记》。 ��� �见《新文艺》�� �� 年 � 月 �� 日第 � 卷 �期《编者的话》。 【�� 〕时夫 �胡秋原 � �《论“第三种人 ,’� , 刊 �� �� 年 � 月 �� 日巴 黎《救国时报》“救国谈”栏 目。 ��� 」� �� 〕� �� 」胡秋原 �《阿狗文艺论》, ��文化评论》创刊号 , �� � � 年 �� 月 �� 日出版 。 ��� 〕见胡秋原 �《推背图 · 国际公约 · 国难会议》, 《文化评论》 �� � 年 � 月 �� 日第 � 期 。 〔�� 〕见胡秋原 �《第三种人及其他》, 《读书杂志》��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 【�� 〕胡秋原 �《钱杏邮理论之清算与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之批 判》, 《读书杂志》第 � 卷第 � 期 。 仁�� 〕苏汉 �杜衡 �《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 《现代》����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韩侍析 � 《关于文坛的倾向的考察》, 《大陆杂志》��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胡秋原 �《勿侵略文艺》, 《文化评论》第 � 期 。 ��� � ��� � ��� � �� � � �� � �胡秋原 �《浪费的论争》, 《现代》��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见丹仁�冯雪峰� �《论 “第三种文学” 的倾向和理论》, 《现 代》���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 民党政府查禁书刊编目 ���� � � �一 �� �� · � �》, 《出版史料》第三辑��� �� 。 注释 〔责任编辑 � 平 啸〕 �� �〔�〕孙正甲 �《政治文化》, 北方文艺出版社 �卯� 年出版 , 第 �� � 现代文字研穷
本文档为【_自由人_第三种人_的政治文化意识_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_亚政治文化_特征研究之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555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2-09-27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