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金色笔记_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_金色笔记_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举报
开通vip

_金色笔记_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杨士虎 王小博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兰州  730000) 提 要 :  关于英国文坛常青树多丽丝 ·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 》国内外已有众多评论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 义、苏菲主义、元小说等。然而 ,评论家和学者们尚未看到小说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主义主要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分 析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 ,为读者解读《金色笔记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反映了 莱辛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创新性。 关 键 词 :  《金色笔记 ...

_金色笔记_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 杨士虎 王小博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兰州  730000) 提 要 :  关于英国文坛常青树多丽丝 ·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 》国内外已有众多评论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 义、苏菲主义、元小说等。然而 ,评论家和学者们尚未看到小说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主义主要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分 析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 ,为读者解读《金色笔记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反映了 莱辛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创新性。 关 键 词 :  《金色笔记 》;后现代不确定性 ;人物形象 ;情节 ;主题 中图分类号 :   I109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3637 (2010) 02 - 0167 - 04   2007年 10月 11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 将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 ·莱辛 (Doris·Lessing, 1919—)。颁奖理由是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 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 峰。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并多次获 得世界级文学奖项。 莱辛以其代表作《金色笔记 》( The Golden Notebook ) (1962)最为知名。在这部作品里 ,莱辛打破了她以往所采用的 叙事写作方法 ,通过实验性的创作展现了主题的不确定、形象 的不确定以及情节的不确定 ,表现出二战后西方人矛盾重重的 精神世界以及对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感和无所适从。不确定性 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它包括影响知识和社会的各 种模糊性、断裂性和移置 [ 1 ]。不确定性渗透到了后现代社会人 们的所有行动和思想中 ,并构成人们实际面对的世界的最基本 境况。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 ,它永远处在一种动 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我毁灭冲动 , “影 响着政治实体 ,认识实体以及个体精神 ———西方的整个话语王 国 ”[ 2 ]。伊哈布 ·哈桑 ( Ihab Hassan)认为 ,“不确定性包含复 义、破裂、替代等所有形式 ,影响着知识和社会 ”,“不确定性遍 及我们所有的行动、思想和阐释 ,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 界 ”[ 3 ]。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色笔记 》中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主 题的不确定性 ,揭示莱辛在《金色笔记 》创作中的创新性。 一、《金色笔记 》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在现实主义那里 , 人物即人 ; 在现代主义那里 , 人 物即人格的话 ,那么 , 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 人即人影 , 人物即 影像。后现代主义在宣告主题死亡、作者死亡时 ,文学中的人 物也自然死亡 [ 4 ]。“人 ”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 ,已不再是真 实生活的主体 ,也不是话语的主体 ,人物仅仅成为“角色 ”而不 是主角 ,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因此 ,有人将后现代主义 的这种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为“无理无本无我无根无绘无喻 ”,正 是这“六无 ”,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肢解 了 [ 5 ]。并且 ,后现代主义的人物形象已经从昔日的“非英雄 ” 走向了“反英雄 ”[ 6 ]。英国著名小说家兼文论家戴维 ·洛奇 (David Lodge)在《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一书 中说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的 [ 7 ]。简而言之 ,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确定性特征的一个重要 方面就是小说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 在《金色笔记 》中 ,人物往往被淡化甚至消解了 ,作者从不 对人物进行符合逻辑、系统全面的形象刻画。人物出身、经历 及家庭亲属关系等也很少提及。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小说 中 ,作者始终没有对主人公安娜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作任 何详细介绍。甚至 ,安娜的身份是持续变化的 ,具有非常明显 的多重身份。这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的虚幻性、破 碎性和不确定性 [ 8 ]。 安娜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人物形象。先是在《自由女 性 》里 ,作为患精神分裂的单身母亲 ;其次在黑色笔记里 ,作为 白人作家的安娜有着对殖民地白人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当地 黑人所处状况的深刻怜悯之情。但是这种同情随着荒诞不经 的生活慢慢散去 ,留下的只有随波逐流的无奈。红色笔记写的 是她的政治生活 ,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 程 ———她曾经是一个英国共产党员 ,曾有着通过参与政治改变 世界的伟大梦想 ,而这个梦想在残酷现实的蹂躏下也逐渐毁 灭。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 , 题为《第三者的影子 》。在这个笔记里 ,安娜摇身一变 ,成了一 个虚构的 ,模糊的形象 ———爱拉。当安娜写下“小说从这里开 始 ,那个‘第三者 ’起初是保罗的妻子 ,然后是从保罗妻子的幻 觉中形成的爱拉 ,再后来是有关保罗的记忆 ,最后变成了爱拉 自己 ”时 [ 9 ] ,人物“真实 ”与“虚构 ”的界限被拆得七零八落。亦 真亦幻的特性决定了安娜这一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蓝色笔 记则是安娜的日记 ,记录了她的精神活动 ,她的性格情感、人生 经历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所代替。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活着 , 忘记了单身母亲的身份 ,失去了责任心 ,没有罪恶感 ,对生活也 没有希冀 ,看不到任何前途。因此 ,她随波逐流 ,嘲弄自己 ,体 现出自嘲、颓废和反英雄的特征。而在黄色笔记中 ,安娜在爱 拉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更有活力、更富诱惑力。此时的 安娜似乎已经拥有了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萧伯纳作品中的“新 女性 ”所梦寐以求的一切 ,她在职业、精神追求和两性关系上都 同男性一样得到了自由。然而 ,当读者进入安娜的深层意识 , 便会发现那里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 ,那便是安娜坍塌了的 理性世界 :她丧失了理性 ,患有写作障碍。为了使自己不至于 761  文   学 发疯乃至自杀 ,她接受过心理治疗 ,但收效甚微。她的内心陷 于一片恐慌与混乱之中。为了拯救自己 ,她通过写作将自己的 生活与意识分区处理。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四分五 裂的人。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刻画 ,体现出安娜内心 世界的无所适从和支离破碎。 二、《金色笔记 》情节的不确定性 传统小说的情节总是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 , 在时间和空 间上都是一气呵成的 , 读者很容易从这个事件推测到下一事 件的发生。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 封闭性 ,视情节的不确定性为创作要义之一。他们认为 , 前现 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合乎逻辑、情节的完整 统一是一种封闭性结构 , 是作家们一厢情愿的想象 , 并非建立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 因此 , 必须打破这种封闭体 , 并用一种 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情节结构取而代之 [ 10 ]。 《金色笔记 》采用了故事开端多头式 (multi - beginnings)和 中间发叉式 ( bifurcating)的写作手法。该小说不分章节 , 而是 由一短篇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其中 ,短篇故事题为《自由女 性 》。该故事被分割成五部分 , 每部分之间依次为黑、红、黄、 蓝四种笔记 , 直到小说的最后部分才出现构成书名的“金色笔 记 ”。小说中的四色笔记分割开来的布局使得每部分笔记的情 节都是分割的。同时 ,四色笔记又与短篇小说《自由女性 》的情 节穿插进行。读者可以选择将《自由女性 》以及四色笔记分开 通读 ,这样就可以获得连贯的情节。然而 ,用这种方法不如跟 随作者的笔触 ,感受拨开层层迷雾带来的欢欣与愉悦。而且 , 莱辛本人对《金色笔记 》的形式也颇感自豪。在给出版商的一 封信中 ,她曾声称《金色笔记 》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 ,一次 突破某些意识观念的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 11 ]。 同时 ,《金色笔记 》采用开放式 (open - ending)结尾的写作 手法。穿插于四色笔记之中的《自由女性 》到了最后一部分也 没有明确的结尾。四色笔记也没有各自的结尾 ,甚至没有留下 任何情节如何发展的线索 ,一切悬而未决的情节都留给读者去 想象 ———黑色笔记最后的部分是一些剪贴报的堆砌 ,从 1955 年到 1957年的关于暴力、死亡、暴乱、仇恨以及有关非洲的报 道。最后只有小部分标有 1956年 9月安娜手写的笔记 ,是一 个关于非洲的梦。安娜说如果要给这个梦命名的话 ,她会说这 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梦。此时的安娜已经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 黄色笔记最后是安娜构想的 18个中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这些故事要么情节不完整 ,要么结果不确定。其中第 7个故事 结尾之处关于女主人公的描写最具不确定性。“⋯⋯数月之 后 ,结果是 :安娜结婚了 ,很好。或者 :安娜自杀了 ,真可惜 ,一 个好女人死了 ”[ 12 ]。 同样 ,红色笔记的结尾也是开放性的。大量关于暴力的剪 贴报记载着发生在 1956年和 1957年的事件。最后只有一条 安娜手写的记录 ,记录的结尾安娜询问杰米后来发生的情况 , 除了知道哈里加入了代表团并和一位遗孀结了婚之外 ,杰米什 么都不知道 [ 13 ]。那位年轻的俄国女译员奥尔加有没有盼到历 史学家修正斯大林时期强加的种种歪曲 ? 她能否在繁忙的工 作和家务之余阅读党史 ? 还有那些同志们 :文艺评论家莱克 斯、“无产阶级作家 ”乔治、刚刚去过俄国的迪克 [ 14 ] ,这些人在 红色笔记末尾都没有再出现过。大量的问题都留给读者自己 去思考与解答。 四色笔记之后的蓝色笔记其结尾也是开放的 ,安娜看到了 索尔 ·格林趁她不在时 ,用铅笔草草在新笔记本上写下的诅 咒 :   不管是谁 ,看这本笔记   都将受到诅咒 ,   这是我的愿望。   索尔 ·格林 ,他的笔记。 ( ! ! ! ) [ 15 ] 虽然说出了安娜想要着手写一个新笔记的愿望 ,可是她和 索尔 ·格林的关系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安娜最后是否因为 偷看笔记本而受到了诅咒的惩罚 ? 索尔 ·格林的诅咒是什么 ? 他的诅咒是否与安娜所下的决心有关 ? 诸如此类的疑问都留 给了读者。 安娜的新笔记 —《金色笔记 》似乎表明她和索尔 ·格林从 近乎疯狂的共同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完整性 ”和一些新的 力量。他们俩分别从对方得到灵感 ,确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 题目 ,并决心“继续斗争下去 ”。这部分的结尾是以一篇关于阿 尔及利亚的中篇小说结尾的 ,这个小说的开头是安娜帮索尔起 的。而金色笔记中索尔 ·格林为安娜的小说起的开头恰巧正 是整个《金色笔记 》的开头。读到这里 ,似乎一切都有了某种确 定性 ,然而 ,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 ”的结尾 ,也就是整部小说的 结尾 ,安娜和莫莉照例又在厨房会面 ,她们只设想出一些妥协 的、权宜的作法。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 ”生意人结婚 ;她的 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业 ,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 事 ;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 ,并参加工党。对于这些 ,她 们自己都持一种讥讽、怀疑的态度。很显然 ,安娜、莫莉的难题 和危机还是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由上可知 ,《金色笔记 》并没有传统小说情节的明晰和真 实 , 分割情节看似为了避免混乱 ,实际上恰恰导致了更严重的 混乱 ,给读者的阅读理解设置了诸多障碍。因此 ,《金色笔记 》 可以说是莱辛精心构建的一部反情节小说 ,情节的确定性被彻 底消弭 ,一切尽在不确定中。读者在这样混乱的迷宫中蜿蜒前 进 ,想象与思考本身就是文本所带来的愉悦。 三、《金色笔记 》主题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小说中 ,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它是作品的灵魂 ,它的深浅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 ,同时也是作 家创作的原动力之一。而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 , 一切都在同 一个平面上 ,没有主题 ,也没有“副题 ”,甚至连“题 ”都没有。 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 ,并重 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 16 ]。后现代主义者理性、信 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准则的危机和失落与后现代文学创作中主 题的不确定性是密不可分的。《金色笔记 》正是一部极富随意 性、即兴性以及拼凑性的鸿篇巨制。小说的结构本身具有重大 意义 , 直接承担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 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基本原 理在这里已被颠倒 ,小说的内容成了形式的注解和佐证。六万 字左右的《自由女性 》手稿被分割成五部分 , 中间插入内容庞 杂的五色笔记。同时 ,黑、红、黄、蓝、金色笔记又有各自侧重的 主题 ,体现出了主题的不确定性。我们要通过对这些不同内容 的归类思考 ,才可挖掘出莱辛所要反映的不同主题。 首先 ,《金色笔记 》表现了历史与政治的主题。莱辛通过剪 贴报等形式讲述了几乎整个世界在 1950至 1957年的概貌。 861 甘肃社会科学  2010年第 2期     历史也许只是讲故事。但是历史这一宏大叙述填补了真空 ,驱 散了对黑暗的恐惧 [ 17 ]。历史的构建、叙述的形成 ,是理顺人 生、保护自己、抵御混乱的有效手段 ,这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一个 主题。其次 ,小说中的背景是一个很不安宁、很不和谐的世界。 仅以蓝色笔记中时间跨度从 1950年 3月到 1954年 3月底的一 部分剪贴报为例 [ 18 ] : 1950年 3月 :发型师称之为“氢弹型 ”,那“氢 ”即过氧化 氢 ,可用于漂白头发。这种发型使脑后的头发像氢弹爆炸那样 呈波浪状隆起。 《每日电讯报 》 1950年 7月 13日 :今天 ,民主党党员劳德 ·本森先生在国 会强烈要求杜鲁门总统敦促北朝鲜于一周内撤军 ,否则 ,他们 的城镇将遭受原子弹的轰炸。人们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 《快报 》 1950年 7月 29日 :艾德礼已明确表示 ,英国决定在国防上 增加一亿英镑的开支 ,这意味着人们盼望已久的生活水平的提 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只得延期实现了。 《新政治家 》 1950年 8月 3日 :美国打算马上着手氢弹实验 ,据说这种 炸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数百倍。 《快报 》 1950年 8月 5日 :有关原子弹的冲击波、高热和辐射情况 , 广岛和长崎的教训已有案可查。可以相信 :一枚原子弹如果掉 在英国某居民区 ,它将使五万人丧生。氢弹的威力先不去管 它 ,光原子弹就足以让人无安全可言 ⋯⋯ 《新政治家 》 1950年 11月 24日 :麦克阿瑟调集十万大军 ,以图结束朝 鲜战争。 《快报 》 1951年 3月 12日 :艾森豪威尔的原子弹 :只要原子弹能给 敌人带来毁灭性打击 ,我将即可使用它。 《快报 》 1952年 10月 3日 :我们的原子弹上了天。英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快报 》 1952年 11月 17日 :美国试爆氢弹。 《快报 》 1953年 3月 6日 :斯大林去世。 《快报 》 1953年 3月 23日 :两千五百名茅茅党人被逮捕。《快报 》 1953年 3月 23日 :俄国囚犯获大赦。 《快报 》 1953年 4月 1日 :朝鲜和平对你意味着什么 ? 《快报 》 1953年 5月 13日 :埃及发生暴乱。 《快报 》 1953年 7月 8日 :柏林夜战。今天凌晨 ,一千五百名东柏 林民众在黑暗的街道上与苏联坦克步兵师发生冲突。《快报 》 1953年 7月 10日 :贝利亚受审 ,并被处决。 《快报 》 1953年 7月 12日 :朝鲜停火。 《快报 》 1953年 8月 20日 :波斯。三百人在政变中丧失。《快报 》 1954年 3月 30日 :第二枚氢弹爆炸。 《快报 》 这些国内、国际的政治风云变幻对安娜、摩莉、汤姆以及所 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安娜对斯大 林主义从抱有幻想到失望 ;摩莉在经历了和安娜类似的感情经 历之后 ,为了避免战争和世事带来的不安全感而选择结婚 ;汤 姆在对世界和社会无所适从时开枪自杀等等。这些都表达出 作者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态度。再者 ,这些剪贴报在巧妙铺 垫小说场景、突出作品历史和政治主题的同时 ,也成为小说其 他主题的背景。 此外 ,安娜在这个故事里改写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 19 ]。 安娜梦见了一个她不能分辨是谁的人 ,后来她又梦到了马雪比 旅馆的故事在荧幕上播放。影片中的两个人物似乎在明争暗 斗 ,默默进行意志的较量。两个角色似乎是同一个人 ,却又是分 开的。一个是出身于工人家庭 ,后来做了医生的保罗 ·唐纳 ,另 一个是迈克尔 ,一位来自欧洲的难民。最后当这两个角色合二 为一时 ,便成了一位新的形象。安娜看见这个新人膨胀变大 ,带 有雕像的英雄气质 ,感受到他过人的力量。他对安娜说 : 但是 ,我亲爱的安娜 ,我们可不是我们自己所认 为的失败者。我们终身奋斗 ,以便使人们比我们稍稍 聪明一点 ,从而可以领会伟人们一向明白的真理。 ⋯⋯因为不能去烦扰伟人们 ,他们的想象已在关注如 何开拓火星 ,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在构思俱是自由高尚 人物的未来社会。同时 ,深深陷于恐惧之中的人们 , 已经落后于他们一万年。不能去烦扰伟人们 ,他们是 对的 ,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在这儿 ,我们这些推大圆石 的人。他们知道我们会继续推石上山 ,在一座巍巍高 山的低低山坡往上推动一块巨石 ,而他们早已自由自 在地站立于高山之巅。我们这一辈子 ,你和我 ,我们 将竭尽全力 ,耗尽才智 ,将这块巨石往上推进一寸。 他们依仗我们 ,而他们总是对的。这便是我们毕竟毫 无用处的缘由 [ 20 ]。 通过梦的形式 ,莱辛揭示了小说中混乱与崩溃的主题 ,也 表现出充满悲剧色彩的后现代文学中人物的命运。安娜正是 认识到了这一点 ,才打消了超越一切的愿望 ,回到无奈的混乱 和崩溃之中。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挖掘出《金色笔记 》这部小 说的种族、婚姻、乱伦、同性恋等多个主题。这些都体现出后现 代主义作家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 , 并重视读者 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金色笔记 》这种饱含多个主题的 小说 ,既体现了后现代的特征 ,又是消解了一切“中心 ”、一切恒 定的常规秩序 ,凸显了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四、结  语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文化的标志 ,是后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 精神状态的体现。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 ”的美国 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 :“我的歌中 (下转第 203页 ) 961  文   学 浅析》,《回族研究》2008年 4期。或将其称为由回族人创办或主持专 门性报刊和综合性报刊 ,见张巨龄《清末民初的回族报刊和丁宝臣等五 大报人》,《云梦学刊》2006年 9月。本文采用对回族报刊的广义理解 , 即将回族人所办综合性报刊亦列入研究视野。 ②关于近代回族报刊的最新统计结果 ,见马博忠 :《民国时期中国 穆斯林报刊统计表 》,《回族研究 》2008年 4期。相比马文 ,笔者所列 少 :《清真学理》《成达文萃》《西北研究》《铁血报》《学生时报 》《回族青 年》(回族青年日报社办 )、《跋涉》《华北日报回民特刊》《禹贡 》《天道 》 《北平教案始末记》等 11种 ,其中笔者认为《成达文萃》为文集 ,不属于 报刊范围 ;《禹贡》非回族人所办 ,因此不纳入回族报刊范围 ,其它几种 未列刊物待日后考证、补充。 ③1907年王宽 (1848—1919)阿訇从土耳其考察归国 ,深感回族教 育文化水平的落后 ,遂联络同道在牛街礼拜寺内设立了回教师范学堂 , 除教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外 ,增设汉文文史课程 ,对相沿已久的 经堂教育进行了改革。这是国内最早创办的回民师范学校。1908年王 宽阿訇又开办清真第一两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堂 ,习国文、算术、音乐、体育、历史、地 理 ,并附加阿拉伯文、《古兰经》课。学堂为方便回族子弟参加每周五的 聚礼 ,还规定周五下午放假半天。王宽阿訇的义举发启了北京回族新 式教育的开端。后此类小学堂相继在西三里河寺、花市寺、教子胡同 寺、马甸寺创办。 参考文献 : [ 1 ] 张巨龄. 清末民初的回族报刊和丁宝臣等五大报人 [ J ]. 云梦 学刊 , 2006 (9) : 145—151. [ 2 ] 民族问题研究会. 回回民族问题 [M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1958: 28. [ 3 ] 刘东声 ,刘盛林. 北京牛街 [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 1990: 149. [ 4 ] 米. 对于穆声发刊之感言 [ J ]. 穆声报 , 1924 - 12 - 26 (1) . [ 5 ] 宗正. 现在中国回教徒的状况 [ J ]. 震宗报 , 1931—1 (1) . [ 6 ] 编辑部发刊词 [ J ]. 醒民. 1931 - 12 - 28 (1—3、5) . [ 7 ] [ 23 ]马心泉. 今后我们对于中国回民教育应有的认识与努力 [ J ]. 成师月刊 , 1935, 2 (2) . [ 8 ] 恽毓鼎.清真学理译著题词 [J ].清真学理译著 , 1916 - 2 - 20 (1). [ 9 ] 绳武. 清真教之近状与本译著之作用 [ J ]. 清真学理译著 , 1916 - 2 - 20, (1) . [ 10 ] 李宗庆. 发刊词二 [ J ]. 清真学理译著 , 1916 - 2 - 20 (1) . [ 11 ] 张德纯. 发刊词一 [ J ]. 清真学理译著 , 1916 - 2 - 20 (1) . [ 12 ] 绳武. 清真教之近状与本译著之作用 [ J ]. 清真学理译著 , 1916 - 2 - 20 (1) . [ 13 ] 该刊编辑体例 [ J ]. 成师月刊 , 1934, 1 (1) . [ 14 ]执中.论回教民对于国家之地位 [N ].穆声报 , 1924 - 12 - 26 (2). [ 15 ] 马浩澄. 圣训概论 [ J ]. 成师月刊 , 1934, 1 (9) . [ 16 ] 洪集成. 教育与教门之关系 [N ]. 穆声报 , 1925 - 11 - 27 (2) . [ 17 ] 王农村. 开发西北之步骤和方略 [ J ]. 月华 , 1931, 3 (3) . [ 18 ] 微波. 振兴回民教育 [ J ]. 成师月刊 , 1934, 1 (4) . [ 19 ] 成达师校致全国回教学校团体清真寺书 [J ].月华 , 1933, 5 (19). [20 ]郊外北区劝学员关于北郊马甸清真教公立国民学校请立案的呈 及京师学务局的训令 (1921 - 7—1921 - 10).北京档案馆 : J4 - 3 - 80. [21 ]瀛闻.中国留学埃及生纳忠获得学士位 [J ].震宗报 , 1936, 3 (2). [ 22 ] 本市消息 :王曾善委员在新月女中讲演 [ J ]. 震宗报月刊 , 1936—11 (1) . [ 24 ] 本校民众班新闻一则 [ J ]. 西北 , 1933, 1 (2) . [ 25 ] 金学彬. 提倡实业宣言书 [ J ]. 月华 , 1933, 5 (2) . [ 26 ] 马宏道. 土耳其的民族 [ J ]. 正道 , 1934, 4 (8—13) . [ 27 ] 之江泽. 印度民族与回教 [ J ]. 震宗报 , 1936, 3 (2) . [ 28 ] 苏里曼. 发刊词 [ J ]. 回族青年 , 1932, 1 (1) . [ 29 ] 丁子瑜. 爱宗教须先救国 [ J ]. 正道 , 1934, 4 (3) . [ 30 ] 唐易尘. 本报十年之前后 [ J ]. 震宗报 , 1937, 3 (7) . [ 31 ] 达乌德.“争教不争国”解 [ J ]. 回族青年 , 1933, 2 (4) . [ 32 ] 丁德普. 阿衡的责任是什么 ? [ J ]. 月华 , 1935, 7 (6) . [ 33 ] 马毓贵. 国难方殷 ! 教胞速起 ! ! ! [ J ]. 月华 , 1931, 3 (27) .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 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 ( SJ0703)规划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韩晶 (1977— ) ,女 ,回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 传播学院专门史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都市文化史。 责任编辑 :王旭东 ;校对 :清泉 (上接第 169页 )之歌是不确定原则。”[ 21 ]《金色笔记 》中真实 和虚构的交替出现 , 各种不同主题纷繁复杂、相互交叉 ,反映 了后现代社会的支离破碎和个人的自我崩溃与分裂。小说的 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不确定都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 义特点。莱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时代发展和小说创作的远 见卓识 ,使她成为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作家。而《金色笔记 》作 为莱辛的实验小说之一 ,也具有后现代小说的诸多特点 ,成为 她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标志。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点拨和修 改意见 ,特此感谢 ) 参考文献 : [ 1 ]陈世丹. 论《拍卖第 49批 》中熵、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迷宫 [ J ]. 外国文学 , 2007 (1) : 130. [ 2 ] [ 7 ]戴维·洛奇. 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C ] / /王 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1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 284—285. [ 3 ] Hassan. Ihab. Pluralism in Postmodern Perspective [ C ]. Phila2 delphia: 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8—19.[ 4 ] [ 5 ] [ 10 ] [ 21 ]刘象愚 , 杨恒达 , 曾艳兵.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16, 17, 17, 15.[ 6 ] [ 16 ]曾艳兵.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 J ]. 台州学院学报 , 2005 (5) : 12, 11.[ 8 ]罗钢.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14.[ 9 ] [ 12 ] [ 13 ] [ 14 ] [ 15 ] [ 17 ] [ 18 ] [ 19 ] [ 20 ]Lessing, Doris. TheGolden Notebook [M ]. London,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1993: 396, 469,466, 271, 528, 71—72, 19—227, 537, 536—537.[ 11 ]DorisLessing - Criticol Studies, Anni Partt and L. S. Dembo: Uni2versity of W isconsin p ress, 1974: 20.作者简介 :杨士虎 (1962—) ,甘肃会宁人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王小博(1983—) ,甘肃定西人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7级英国文学方向研究生。 责任编辑 :朱智文 ;校对 :清泉 302  历   史
本文档为【_金色笔记_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36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0-14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