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举报
开通vip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2011年第 1期 ■ “今天,你微博了吗?”已经迅速成为了新一代网络热 语。“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微博 者,围脖也。它是Web2.0又一创造型网络社交服务,用户可 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IM软件(QQ、MSN、Google t alk等)及 API 应用等方式直接发布图片、视频、消息等,与 外界进行开放的对话和交流。微博的字数一般需在 140字 以内(网易微博定位在 163个字内),用户更多地利用它来 表达、分享和传播即时的心情、感受和信息。 微博的开拓者是 Twi...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2011年第 1期 ■ “今天,你微博了吗?”已经迅速成为了新一代网络热 语。“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微博 者,围脖也。它是Web2.0又一创造型网络社交服务,用户可 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IM软件(QQ、MSN、Google t alk等)及 API 应用等方式直接发布图片、视频、消息等,与 外界进行开放的对话和交流。微博的字数一般需在 14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以内(网易微博定位在 163个字内),用户更多地利用它来 表达、分享和传播即时的心情、感受和信息。 微博的开拓者是 Twi t t er,全球语言监测机构称“Twi t - t er”成为 2009年最热门的 英语单词 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高考英语单词3500记忆高中3500个英语单词表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小学六年级英语单词表 。截至 2010年 2月 23 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 Twi t t er 每日发帖总数已经超过 了 5000万条大关,远高于 2009年年初时日均 250万条的 发帖总数。①Twi t t er 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目前我 国有名的微博网站有新浪微博、品品米、随心微博、follow5、 easyt alk、SwiSen、同学网、聚友 9911 等。甚至传统媒介《新 周刊》也创办了微博,还有更多的门户网站正跃跃欲试。各 种迹象表明,微博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微博的风行已成大 势所趋,而且正延伸到更广阔的地带。 一、微博的文化传播特性 1、迷你型 根据调研公司 Out sell 调查结果显示,44%的谷歌资讯 (Google News)用户只浏览新闻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而不查看原文。这一信 息诠释了今天的网民越来越不喜欢长篇大论,而倾向于精辟 短小的文字。微博关键特点之一就在这个“微”字,故又被称 为“迷博”、“一句话博客”,简洁、短小、锐利是其主要特性。 “用 140个字符改变世界”,这既降低了用户发布信息 的心理障碍,又用最具吸引力的亮点抓住受众,还提高了信 息的流转速度。 在这看似微小的“微观世界”里,微博形成了一种“微传 播力”。“与大众传媒的巨传播相反,微传播是由众多微小力 量进行的微小信息的传播。其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不是 传播媒介,而是信息的关键词的价值,价值越大,传播范围 和深度越大。”②微传播的核心特征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 “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 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 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 质);传播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③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微博这种看起来是“无组 织的组织力量”、“无权者的权力”,汇聚起来是一股非常强 大的力量。微传播产生了一种“微动力”,这种“微动力”就是 每个人都承担责任。微,是每一个普通的公民,动力,就是改 变世界的行动。微传播能通过优化你我的沟通、促生个体的 行动,进而改变了世界。④ 此外,微博的迷你特性十分适合人们充分利用闲散的 “微时间”。与博客论坛相比,微博具有的短小和随意性,正 好契合了人们的微阅读习惯,适合人们打发零碎、无聊的 “微时间”。比如当你在上下班的途中,在排队或等人时,在 心情不好时,都可以随时参与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或发 泄情感,把“零碎”变得有价值,把“无聊”变成充实。写微博 的感觉很轻松和随性,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压力得以释 然,心灵得到升华。 2、即时性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断言,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众 并最聪明的运用比特的人,才能成为大众最好的服务者。微 博正是利用其终端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沟通的快捷性把 “即时性”发挥到了最大功效。 微博拥有强大的时效性和对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的快 速反应能力,使它能十分迅速及时地抓住当前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突发事件。2007年 4月 13日墨西哥城发生地震时, Twi t t er 的用户早于任何一家媒体,率先向世界发出了这则 新闻。2008 年 5 月 12 日,对汶川大地震事件的发布,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李林容 黎 薇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1)01—0022- 4 【内容提要】微博是web2.0时代又一创造性产物。继饭否、叽歪、嘀咕等第一批微博之后,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掀起了“微 革命”,中国微博开始出现百家争鸣之状。2010年是微博进入高速发展之年。在此语境下,本文深入探讨了微博具有的迷你型、即时 性、草根性、碎片化、社交性等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并揭示了微博所处的困境,力图为中国式微博的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微博;文化特性;传播价值;社交网络; 【作者简介】李林容,四川大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黎薇,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2 2011年第 1期 ■ Twi t t er 也是所有媒介中最快的,比彭博社快了近 22秒。 2009年我国株洲高架桥事件中,身为摄影记者的博友火烨 利用饭否网发表了他用手机拍摄到的新闻现场,速度比新 华社通稿还快。 显然,从 IM到博客日志再到微博,网民对话语表达的 需求愈来愈“即时化”。《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微博 客出现后,互联网已经迈入实时信息流时代。文章指出,15 年来,网络主要隐喻为网页和阅读,灵感来自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籍和诸如 网站、浏览器、网页等结构。微博客的出现使得信息以“流” 的形式呈现,它是动态的、实时的。⑤ 我们从许多微博网的经营理念中可以看出,微博将人们 带入一个更为即时动态、自由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随时记录自 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譬如:“你正在干嘛?”(嘀咕网口号)。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新浪微博)。“分享和发现世 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Twi t t er)。微博让真正的“随时随地”成 为现实,它就像一个对自己生活的“全天候的直播”平台,它也 像块世界性“电子黑板报”,你的喋喋不休,世界随时知道。即使 只是一句话,一条短信,一张图片,一个链接…… 再有,微博的即时性与它的更新频率息息相关。如果说 博客更新从信息终端到内容都会有些难度,微博则要方便、 轻松地多,可以实时更新,一天可达数十次甚至更多。比如 Twi t t er,你既可用 Facebook更新,也可用 QQ、MSN更新,还 可使用 Twi t t erf eed 更新,用它绑定你的 RSS,然后可以同 步信息到 Twi t t er,几乎使用任何一个支持 RSS的服务(如 微博客、博客等),都可以自动更新到 Twi t t er 上了。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微博客的更新频率也 不能过快。因为,更新过于频繁会给他人带来信息干扰。另 外,在高峰期更新过快容易将信息的“含金量”冲淡稀释。 3、草根性 嘀咕网在 2009年被业界评为我国最佳的微博客网,它 的服务宗旨是“我们普通人交流平凡生活的微博客,随时随 地拍照记录所见所感,分享每一个生活点滴。”它让每一个平 凡人在嘀咕声中,不要错过生活中一个个细节,这些生活小 片段汇集起来,就构成了一副副描绘你自己或是朋友、家人 的生活画卷。Twi t t er 微博让交流具有了更日常、更生活化的 意味:正如其英文名可被翻译成叽喳、念叨一样,它就是日常 生活中人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某些琐碎事件发表零散的看 法,由此提升了网络表达的草根性、日常性和真实性。 如果说 Web1.0是精英文化,开创了聚众时代,那么 Web2.0是草根文化,开创了分众时代。Web2.0的核心理念之 一就是让用户参与内容创造和生产,全民织网,每个人都是 信息发布者、价值的创造者。无论是琐碎生活还是宏大叙事, 无论是 SNS社区(以 Facebook为代表)还是微博客(以 Twi t - t er 为代表),无疑都遵循着“去中心化”的法则。在去中心化、 去权威化的实践过程中,每个人成了一个个新的微型中心。 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微博以其简单性、大众性、开放 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践行者。与传统媒介信息发布的高门 槛相比,微博以其“零门槛”、“草根民主”著称。相对于博客的 成熟理性、较有深度等特点,微博或是一句话短信,或是一则 群发的短信息,它通常不经修饰,十分的坦诚、朴素、易接近。 微博成了平民艺术家的舞台,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表达、分 享、传播的欲望,人人都有关注和被关注的机会。作为一种颠 覆性话语,微博客们“表达着被强势媒体忽视的草根人群的 喜怒哀乐,表达着被主流媒体不屑的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 表达着在正统媒体无法出现的对公众人物的戏谑。”⑥ 4、碎片化 今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乔治·齐美尔 认为,“现代性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碎片化’”。社会的“零 碎化”使人们成为彼此孤立、离散、毫不相干的原子式个体, 人的感性与理性呈现分离,人的主体呈现“碎片化”状态。 “在电子媒介的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 散化和多元化”。⑦可见,21 世纪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即“碎 片化”生存。 城市化和快速移动的生活方式让日常生活呈现“片段 化”,把我们的生活从“日子”变成了“段子”。一方面,在当今 快节奏下的人们的时间“零散化”了。另一方面,快餐文化和 速食习惯培养了大批“短句式”表达的用户,他们喜欢只言 片语的聊天或话语表达。 微博的信息不像 QQ或MSN聊天那样私人化,也不像博 客那样需要费大力气去写,对世界来说它更像是一种随机 的碎碎念,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正是在这无目 的、无意义中,微博实现着它的意义。有研究者提出,皮尔分 析中所定义的“无目的自语”看似平淡乏味、漫无目的,其实 有其内在的深层动机,把其定位为边缘的自我意识或者社 交准备更加合适。⑧在微博“碎片式”的交流语境中,一方面 孤独的网络大众能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和满足,另一方面 也为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交往做了情感铺垫。正如腾讯滔 滔网的服务理念“唠唠叨叨,其乐陶陶,”以“唠叨”为主的微 博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不过,也有 学者表示担忧,微博信息的这种“语体录”式结构会进一步 加剧信息的碎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碎片化,未来这种结 果究竟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只有等待时间来验证。 5、互动性 美国传播学者沃伦·韦弗曾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 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种传播的过程由负载于媒介符 号中的信息来实现,其目的决不是传者单向的发出和受者 的接爱,而是包含了多种复杂的双向交互和影响的过程。传 播就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强调传受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具有“微传播”特征的微博既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又是 一种人际互动工具,其用户主要通过互相关注、私信、@对话 等方式来进行互动沟通的,这种互动行为推动了人与信息的 进一步融合,以期最后能实现“人—信息—人”的无缝链接。 如果说WEB1.0的核心价值是联合,那么WEB2.0的核心价值 就是互动和共建,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分 享和传播中来,人们在这个互动创造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自 我认同和价值满足。微博中的“一对一”或“一对多”互动频率 是非常高的,并且它的自传播速度很快,通过粉丝不断转发 (Ret weet)扩散开来,使互动产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后很 有可能会形成极具社会影响的力量。从 2009年的摩尔多瓦 示威与伊朗抗议事件中可以看到,微博信息在民众不断地互 动与转发中发挥了强大的传播力量与社会组织作用。 有学者发现,微博的互动参与性之所以很强,与它的文 本输入框大小有关。“在微博的信息输入文本框中,输入框 越大,对用户深入卷入的要求越高,越体现公众化的语言风 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3 2011年第 1期 ■ 格,适合大众传播:而输入框越小,用户的参与门槛越低,内 容更加的个性化,互动更加及时性。”⑨微博微小的文本框极 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主动参与欲和互动心理。 由于微博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互动的公共空间,有 助于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动和信息的透明,公众也对政府的 网站、人员开设微博的期望度很高。越来越多的政府网站和政 府人员开设微博,使网络话语表达日益成为民主建设的绿色 通道。2008年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党内提名竞选期间,奥巴马 与希拉里尽管都同时使用了 Twi t t er,但二人使用方式和风格 却很不相同。由于奥巴马十分善于利用 Twi t t er 与选民进行 及时地互动交流,最后成为了赢家。而希拉里原本也有不少用 户关注她,可是她不太注重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关注用户的数 字几乎为零,这成为她后来败选的原因之一。2009年 1 月 21 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通了“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向外界披 露了当天螺蛳湾拆迁事件的有关信息,实现了与大众及时有 效的互动。2010年我国“两会”期间的“微博问政”,如在新浪 微博平台上开设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在传播形态上具有 一定程度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对于我国建构一个民主、 互动的网络公共空间有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5、个性化展示 回顾电子媒体的历史,我们发现,技术的力量首先使 “窄播”变成了“广播”,最后又使“广播”重新演化成“窄播”。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 个‘子集’。”⑩在这里,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所有商品都可以量身打造,信息将变得极为个人化。从受众 心理角度来看,网络对于信息对象的这种个人化服务主要 源于网络个体本身的个性展示心理和自恋情结。 一种新的人格类型已经在 20世纪出现,内在导向型被 他人导向型取代。对于这种新型人格的兴趣已经引起大量 关于“自恋”的研究。这种自恋人格被描述为“过分的自我意 识”、“渴望情感体验”、“渴望与别人相处但是不能建立真正 的友谊”、“试图出卖自我、好像他的人格是一种商品”。自恋 的人格与培养这种人格的自恋文化指向一种新的躯体与自 我的关系,在与自恋文化最接近的消费文化中,出现了新的 自我概念,即极为强调外表、展示、印象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那种表演性 自我。这就鼓励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在公共场合的 自我审查。《纽约时报》记者克里夫·汤普森(Clive Thomp- son)指出,微博上喋喋不休的日常琐碎,体现的是现代人自 恋情结的一个新极端,“他们认为自己的每句话都那么动 听,以至于值得和整个世界分享”。輥輯訛 大众媒介和文化工业一方面带来了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和总体生活趣味的趋同性、标准化,但另一方面,备受压抑的个 体总是要寻找各种途径竭力去实现自我的展示和解放。微博用 户拥有极大的主权、个人性和自主性。微博中的大众,完全可以 “我”为主,关注身边琐事,贴近“我”的日常生活。每个人在以 “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可成为他人的中心,由此来获得了一 种自我展示、自我表演的满足,同时这种自我展示使个体的原 创性和个性化表达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呈现。 二、微博———新型的社会交往网络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媒介”,微博不仅是个人的传播媒 介平台、有效的社会互动工具,还是新型的社会交往网络。 微博是一个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网站,其用户的社交网络 结构比传统社交网更为庞大、开放、灵活,同时也更松散。 1、微博:最佳的社交网络平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表情到语言,从报纸到 互联网,还是从自然界的信息符号到人类的心灵世界,都是 在以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 系。正如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輥輰訛认识了 人与人的关系,认知了人在社会普遍联系结构中的位置,也 就认识了人的本质形态。 在克莱·舍基(Clay Shi rky)笔下,未来社会是湿的。湿,是 指基于社区化、互联网化的分享、对话、合作和行动。他指出, 未来社会的组织方式将突破干巴巴的社会关系,变成湿乎乎 的人人时代,即人与人要靠社会软件联结,人与人之间可以 凭借一种微妙的关系,相互吸引、相互组合、相互分享、协同 合作。微博就是这样一个基于社区化、网络化,依靠社会软件 联结的、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湿”关系、营造一个“湿”环 境的社交网络。微博通过“熟人的熟人”关系,通过“六度分 隔”产生的聚合,形成了一个值得信任的“湿漉漉”的人际网 络。它能让你走进人的内心世界、真实情感和思想。 微博对个人的意义不仅在于述说,还在于倾听和关注。 微博个体会更愿意倾听和关注其 Follow的对象发布的信息, 并通过回复达成关联。每个人与 Follow对象形成一个小循 环,许多小循环紧密相扣就构成了 SNS网络。通过微博建立 的 SNS网络更显示出其价值,使网络用户“可以实现个人的 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也可以 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 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輥輱訛 相比传统的虚拟社区网络(如新闻组、BBS等),微博形 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社区和人际交往方式,这种新型社交 网络从传统社区定位模糊的“多对多”转向“一对一”或“一 对多”较为清晰的人际链条,它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 世界。正如我国学者彭兰指出的:“与传统虚拟社区的无中 心,或只是以少数意见领袖为中心的特点相比,这种新型社 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区,而是一个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社 会网络的集合,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构 自己的社会网络。”輥輲訛微博创造了新的社会交往社区,并通过 不断扩展人际传播链条产生传播效应,以期获得更多的社 会资本和社会关系。 在微博创造的“个人的”网络世界里,用户身边的人都 参与其中,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其网络活动的中心,这就形 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人数据库,不仅可帮助个人的人际关系 “付出回报比”的效率增加,拥有更丰富的人脉资源,还可以 帮助企业找到最忠诚的用户或者潜在客户,并针对他们进 行更有效的数据库营销。 2、未来趋势:网络社区走向现实化 有行业人士认为,未来会发展强大并成为霸主的是开 放式网络。在开放式网络的时代里,所有的一切都社区化, 你要买东西,不用去亚马逊,通过你的 iGoogle 页面就可 以,而在亚马逊网站上,你也可以借助你的 Gmai l 地址,看 看朋友们对于某个商品的看法。輥輳訛 未来的网络社区化同时将更走向现实化。SNS传播的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4 2011年第 1期 ■ 核心价值是“人”,它是一种脱离了虚拟环境的真实的“人的 网络”。比如,我国著名的社交网人人网就是一个真实的而 非虚拟的社交网络,通过它用户将有更多机会寻找到现实 生活中有价值的朋友。同理,人民网微博和其“强国论坛”社 区的认证一样,需要真实身份进行“实名认证”。如果说 Web1 .0时代更多强调的是虚拟性、匿名性,那么 Web2.0时 代更多强调的就是现实性、真实性。Web2.0语境下的微博网 民更是一群敢于坦然曝光自己的“微生物”,他们越来越喜 欢用真实姓名、真实 ID,而且大多出于自愿而非官方强制。 实名制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它有助于网民建立现实 的稳固的人脉关系,获得真正的友谊,把握住真实的商业机 会。而且,有了真实的值得信赖的人际圈子,也有助于今后 的网络搜索引擎的优化。未来的搜索引擎和社区媒介的界 限日益模糊,人们不必在充满太多无效或垃圾链接的搜索 中耗尽精力,而是可以选择将需求发布到自己的社区媒介 中,从自己信任的圈子里来获取信息。 “互联网之父”克兰罗克畅想过:“互联网的下一步将走 入实体世界。未来,互联网将无所不在:我一走进房间,互联 网就能立刻感应我的到来,并与我对话。”輥輴訛现在,无论是 MSN、QQ、飞信、博客,还是微博,其实都包含了网络 ID与真 实身份的结合。有“围脖者”这样描述道:微博已成为我现实 生活的一部分,我无法截然分开网上的生活和现实生活。 然而,如果说Web2.0模式下的 SNS网络还只是较为简单 地将人与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起来,并不能完全确保注册信 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每一次交际圈的扩展并不都会带来相应 的利益需求。那么,这一问题今后将在成熟的Web3.0媒介模式 下,通过对用户的真实信息的核查与认证来解决。这种模式会 对用户发布的信息作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越高、信用度 越好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将会被自动置顶。这样既提高了发布者 的可信度,同时也让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更快地得到呈现,从而 降低了信息查找时的时间浪费和精神损耗。 三、微博的生存困境 1、信息的“去深度化”与“价值缺失” 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用户闲言碎语的唠叨构成的,由 于个人的随意表达缺乏节制和主观色彩较浓,这种“私语化” 的信息易产生大量无意义、不具备价值的信息。其结果是信 息量过多质不足,我们容易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烟尘之中, 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梳理。而且,由于微博对文本的要 求不高,缺乏深度,不具挑战性,容易滋生思想的惰性。此 外,“去中心化”论给草根文化带来了蓬勃生机,不过也使大 众的参与有些盲目。由于受到各种刺激“眼球”的内容诱导, 而不断关注、跟帖、回复、放大,使一些不健康、不合法的消极 信息得以繁衍生息,最后导致网络行为的价值降低。 2、信息“真实性”备受考验 微博“碎片式”的语言是一个一个点,通过这些点,最终 你可以串起这个事件的完整性,但是没有人能够掌握无限 的点,因为它太琐碎了,这样会导致大众对整体真实、真相 的分辨越来越难。二来,由于每个微博客都可以“信手涂 鸦”,传播的信息“缺乏严格的事实核对手段,也没有得到必 要的编辑改进”,加上信源的多样化、不连续和无处不在的 噪音使传播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信息失真几率比传统权 威媒介大许多。另外,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病毒性扩散方 式,虚假信息可能会在瞬间快速得以传播,这会加剧信息的 真实度、信用度等方面问题。其三,作为社交网络最佳平台 的微博,打造了一个个关系“小圈子”,但也正是因为“圈子” 中人际关系过于亲密,当关系和情感替代了事实真相的时 候,也容易带来信息的失实、失真。 3、依然是少数人的话语权 《哈佛商业评论》在 2009年曾经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 了一项调查,发现 Twi t t er 九成的帖子是由一成的用户提 交的,和双向沟通的 Facebook相比,Twi t t er 更像是少数人 的“广播站”。輥輵訛我们发现,在微博这种新型的社会网络中同 样存在权力关系,存在着“意见领袖”,存在着强势和弱势群 体。在一定意义上,网络上 80%的舆论是 20%的“意见领袖” 缔造的。处于网络中心权力的“节点”(行动者),对于其他 “节点”起着控制和引导作用。目前新浪微博依然沿袭其博 客的路线,走“名人微博”、“精英化”模式,力图用“明星效 应”在短时间聚集和锁定大批粉丝。姚晨、李开复、潘石屹、 周立波等是其中热门人物。但是,在大众传媒的“威力”之 下,名人博友只会更多地占据公共空间,拥有更强大的话语 权。平时那些已经用尽了传统公共空间资源的偶像明星们, 将草根们进一步挤到边缘,这与以“草根性”为生命的微博 是相违背的,会产生大量的“僵尸”般不活跃的无效用户,影 响信息的二次传播规模。 4、赢利模式的困境 现在互联网发展有一个趋势是“日益手机化”,尤其是 社交网站。微博与短信是天生一对,打通双方界限不仅创造 了一个新的网络应用,而且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移动 短信千亿产值的蛋糕似乎近在咫尺。但是,微博等社交网站 近年来被认为像“气泡”,还尚未找到真正清晰有效的盈利 模式。原因有多种,比如:一,尽管微博的受众比博客来说要 确定许多,不过由于微博上的信息比较零散、无序,难以对 用户进行准确地跟踪定位。二,在微博中,只需要一个简单 的点击“加关注”,你就可以成为某博主的粉丝,随时关注博 主的动态,但博主并不知道你是谁。这种单方面关系的建立 和解除都比较容易,故通过这种关系来维持用户黏性会显 得有些力不从心。三,微博和手机捆绑在一起,用手机短信 来更新微博,主要是向移动运营商付费,而不是向微博网 站,在这里大赢家主要还是移动运营商。 5、政府的监管难度 从饭否、叽歪、嘀咕、滔滔、新浪微博等网站的发展实践 可以看出,无论这些微博网站的核心内容如何不同,只要是 属于 UGC(User Generat ed Cont ent )形式,让用户自我生产 内容的,就无法避免监管问题。新浪微博具有审查机制,用 户发布的信息随时会被监控,“敏感”和“有害”信息会被删 除。但国外的微博相对很宽松,如 Twi t t er 通常不会审查用 户的信息,只对于散播广告的用户会进行删除。因此,如何 在政府监管环境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新一代网络用户的需 求,是中国式微博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輥輵訛《Twitter日发帖数突破 5000万条远超去年同期》,http://www.enet. com.cn/article/2010/0223/A20100223612986.shtml。 (下转第 34页) 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5 2011年第 1期 ■ 验与个人信息,它的成功也正来自于此。尽管多年来不断因 隐私问题受到一些用户和学者的批评,但 Facebook的创始 人及总裁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始终坚持自己 “促进人类信息分享”的想法,他曾表示,“我希望明年,人们 会分享比今年多一倍的信息,而下一年,他们会分享比前一 年再多一倍的信息。”这被称为“扎克伯格定律”。⑩ 事实上,Facebook的成功正来自于它促进了更多的信 息分享。早在这家网站创办早期,马克·扎克伯格就坚持引 入了一种功能,使得每个人发布的信息即时自动推送到好 友的页面上去。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用户的反 对甚至抵制,但事后证明,这种近乎于“强迫式”的分享吸引 了更多的用户。如今这一方式也几乎成为 SNS网站的“标 志”性特征。 这位刚刚被评为 2010年度“时代”周刊人物的年轻人 在为自己辩护说,Facebook有一种“责任”,反映一种更倾向 于自我暴露而非隐私的“现行的社会规范”。他说,“社会规 范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人们现在对于向更多人、更为公开 地分享更为大量、更为多样的信息已经习惯并感到舒适”。 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扎克伯格并没有说错。人们确实 越来越多地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私人信息,这并非仅仅来 自于技术的推动,也是现代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这是 web2.0时代私信息泛滥的用户特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于“水泥 丛林”中的现代人越发感到孤独,他们与邻居同住一个楼层 而从不相互打招呼,虽然与朋友同处一个城市却很少有机 会相聚。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情绪、各 种体验需要一个出口发泄,SNS等网站及工具的出现便迎 合了现代人的这种需求。 同时,即使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现代人往往没有时间 见面、聚会甚至打电话,但出于社会化的本性,人们还是需 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情 况、情绪发布于 SNS或其他网络方式之上,便成为人们最为 便利的选择。 尽管一些学者对过分迷恋于在 SNS上进行过多的自我 披露颇有微词,一位学者不无讽刺地说,“我们现在生活在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听到自己身患重病的消息,本能的反应 却是:我要把这个消息立刻发到 t wi t t er 上。”輥輯訛但无可置疑 的是,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一些研究也发 现,在 SNS等网络上进行自我披露,对用户的心理是有益处 的,特别是对一些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较低的人来说,可以 提升其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輥輰訛 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私人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去的时候, 得到了心理上的抚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越来越失 去了对这些信息的控制。 四、结 论 私信息泛滥造就的危机不止于“网上声誉”一种,web2.0 催生的新现象也不会止于“网上声誉管理”一个行业。这个新 的行业虽然可谓“应运而生”,但因其出发点来自商人的趋利 本能,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化的弊端。首先,由于“网上声誉 管理”是一种收费服务,一些棘手的案例甚至收费颇高,这也 意味着有钱则可能通过人力干预而获得较好的“网上声誉”, 无钱则只能忍受较差的“网上声誉”困扰。因此,此类“网上声 誉管理”也面临是否道德、是否公平的争议。而且,所谓魔高 一尺,道高一丈。随着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仅凭“声誉维护 者”此类网站并不足以应对进一步的挑战。比如,随着 web2.0 进一步向 web3.0转型,私信息对现代人构成的威胁将更加 严重。Web3.0的一个特征便是,能够对于网络上包括用户生 成的内容等大量信息自动地进行分层处理、分析,从而生成 一份详细的评价。这时,仅凭简单的监测、删除负面信息,便 远不足以保证个人享有适当的“网上声誉”。■ 参考文献: ①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Ecorum#cite_note- 49 ②Online Reputation Monitoringmarket worth∑60 million in 2008, http://econsul tancy.com/press- releases/140- online- reputation- monitoring- mar- ket- worth- 60- million- in- 2008 ③Roger Dingledine等,Reputatoin, http://freehaven.net/∽arma/jean.html ④The Web Means the End of Forgetting. http://WWW.nytimes.com/2010/07/26/megazine/25privacy- t2.html?pagewant- ed=8&_r=2&ref=magazine ⑤ Facebook remark teenager is fired. 见 http://news.bbc.co. uk/2/hi/uk_news/england/essex/7914415.stm ⑥ Research shows online reputations matter, 见 http://WWW.microsoft. com/privacy/dpd/researchy.aspx ⑦Viktor Mayer- Schonberger,Delete:The Virtue of Forgtting in the Digital Ag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14,2009) ⑧《社交网络推行实名制》,《网络传播》2010年第 12期。 ⑨毛向辉的博客,http://isaacmao.com/。 ⑩ Zuckerberg’s law of Information sharing.http://bits.blogs.nytimes. com/2008/11/06/zuckerbergs- law- of- information- sharing/. 輥輯訛见Mark Dery的博客:http://markdery.com/?p=118。 輥輰訛Nicole B. Ellison 等,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见 Journal of Comput- 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2007).P1143- 1168. (上接第 25页) ②③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媒介》2009年 第 8期。 ④胡泳:《微革命:从推特到新浪微博》,《新周刊》2010年第 5期。 ⑤ Erick Schonfeld,Jump Into The Stream,The Washington Post, 2009- 5- 17. ⑥黄少华:《闪客:另类娱乐文化的涂鸦与解构》,《中国青年报》2006年 3月 27日。 ⑦[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 13页。 ⑧輥輯訛高岩:《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以 Twitter为例》,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9- 12- 8 ⑨ 宋 安 :《从 输 入 框 大 小 看 微 博 化 趋 势》,http://www.163er. com/yanjiu/64908.shtml,2010- 01- 11。 ⑩[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 版社 1997年版。 輥輰訛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 出版社 1995年第 2版,第 54- 57页。 輥輱訛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 《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 5期。 輥輲訛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当代传播》2009 年第 3 期。 輥輳訛倪松:《“全球移动网络”正在形成》,《现代广告》2009年第 12期。 輥輴訛何菲:《无线网络社会崛起》,《现代广告》2009年第 12期。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34
本文档为【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22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2-10-30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