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举报
开通vip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学校代码10530 学 号 201008020894 分 类 号I057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顺应与叛逆?? 儒 家传 统 下 的 “坏 才 刘 克 学 ” 传说 学 位 申 请 人 韩庆玲 指 导 教 师 郑长天副 教授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新 闻学院 学 科 专 业 文艺学研 究 方 向 民间文 学二0 一 三 年 六 月 十 日 Conformity & Rebellion ??“The P...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 学校代码10530 学 号 201008020894 分 类 号I057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顺应与叛逆?? 儒 家传 统 下 的 “坏 才 刘 克 学 ” 传说 学 位 申 请 人 韩庆玲 指 导 教 师 郑长天副 教授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新 闻学院 学 科 专 业 文艺学研 究 方 向 民间文 学二0 一 三 年 六 月 十 日 Conformity & Rebellion ??“The Prankster Liu Kexue” Legend with Confucian Tradition Candidate Han QinglingSupervisor Zheng ChangtianCollege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ProgramLiterary theory Specialization Folklore Degree Master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June 10th,2013湘潭大学 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 月 日 摘要 坏才刘克学的传说在山东日照一带广泛流传,随着近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当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响应,将坏才刘克学的传说作为省 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这为笔者以此地方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良 好的 契机。 以民间叙事对意识形态的建构为理论指导,运用文本解构阅读的方法 对刘克 学传说所蕴含的民众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尝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并结合日照地区儒家文化 的宏 观背景,展示民众意识形态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之间的顺应与叛逆是论文的主旨 所在。为使此研究观念呈现出一个互诠的整体系统,笔者尝试从孝、仁、智以及 官与民、师道、性别伦理、雅俗意象几个方面对传说所涉及的儒家伦理道德、审 美意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并考虑到方言的因素,坏才刘克学传说的主要传播圈大概 划归为山东日照一带。结合日照地区儒家文化语境对坏才刘克学传说进行意识形 态视角的分析,就首先要对传说所代表的民间性立场作一个梳理,然后在此基础 上展开传说文本所体现的民间意识形态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之间的顺应与叛逆 关系,分析认为,在孝亲、仁义、尚智几个主题上,坏才刘克学传说所体现的民 间社会伦理观念与儒家上层伦理之间是一致的。而通过分析刘克学戏弄县官、捉 弄老师、调戏妇女等情节以及整篇传说中体现出来的“俗”的民间审美观之后又 发现民间社会对儒家上层主流文化存在逆反的心理。结语认为:民间社会意 识形 态与儒家上层正统意识形态之间既有顺应又有叛逆,然而儒家正统伦理作为 社会 道德底线,民众无法对之进行根本的反叛,人们最多是对儒家教条束缚人性 的东 西作出自然的挑战,但始终未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道德意识体系。 关键词:坏才刘克学传说;儒家传统;顺应;叛逆 I Abstract The legend of prankster Liu Kexue is widely circulated in Shandong Rizhao area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focu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and local culture departments are also actively response, The legend of prankster Liu Kexue is declared as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which provides the author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studies of this legen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lk narrative ’s ideology constru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text deconstruction, the writer try to analyze the public ethics idea which contained in the texts of the legend of Liu Kexue, and combined with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the text will shows the conformity and rebellious between people ’s ideology and the orthodox Confucian ideology.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arch concepts present a mu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ollow the filial piety, benevolence, wisdom, and official to people, teacher majesty, sex ethics, vulgar .etc.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aesthetic image involved in the legend of prankster Liu Kexue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alects, the legend of prankster Liu Kexue is circulated in Shandong Rizhao area mainlyCombined with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area, if trying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legend on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it is first of all to represent the legend ’s folk stance, and then expand on this basis, showing the adaptation and rebellious between those orthodox ideology reflected in the texts of this folk legend and the Confucian ideology. The conformity is basically introduced in terms of filial piety, righteousness and ingenuity, and the rebellion between the whole myth reflected in "common" folk aesthetic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 is reflected by Liu Kexue ’s mocking county magistrate, playing tricks on teacher, molesting women, and vulgar. Conclusion: conformity and rebellious to upper orthodox Confucian ideology are all involved in civil society. However, Confucian ethics as a social moral bottom line, people can't rebel it in the fundamental, they are mostly making natural challenges to those norms which contrary to human nature, but can ’t form their own moral consciousness system Keywords:The legend of prankster Liu Kexue; Confucian tradition; conformity; rebellion II 目 录 绪论. 1 0.1 选题缘由. 1 0.2 研究理论. 2 0.3 相关学术史综述5 0.4 研究方法及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来源8 第1 章 “坏才刘克学”传说与地域社会10 1.1 传播圈的大致界定10 1.2 儒家文化传统及其上下层分野 11 1.3 “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民间性 15 第2 章 顺应??“坏才刘克学”传说与儒家 文化 的渗透 19 2.1 孝亲??家庭伦理的核心 19 2.2 仁义??社会伦理的准则 21 2.3 智??民众永恒的追求24 第3 章 叛逆 ??“坏才刘克学”传说对儒家 权威的颠覆 企图26 3.1戏县官26 3.2 “师道”与反学究28 3.3 谁说“男女授受不亲”? 31 3.4 “俗”与儒雅的抗衡 33 结语 37 参考文献39 致谢 44 附录: “坏才刘克学” 传说部分篇目及出处 45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6 III 绪论 0.1 选题 缘由 坏才刘克学的传说是山东省日照市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 项。在日照市及其周边地区,可以说坏才刘克学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以 前的私塾,乃至后来的小学,教书先生讲授完正课,常常接着就是讲坏才刘克学, 一为教育,二为娱乐。至今,许多 50 岁以上的老人还都能讲起一些关于坏才刘 克学的故事。人们经常听到或提起的一句话就是:谁谁比坏才刘克学还坏 根据日照市东港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说明:“刘克学是日照县城关 镇东关人氏,大约出生于康熙初年,卒于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康熙初年,清王 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对文人的言行控制较为严格,动辄大兴文字狱。 刘克学曾经在康熙三十七年做过日照县志的编辑,凭他的才学,考个举人、进士, ‘如拾芥干’,然而,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刘克学,虽才思敏捷,学富五车, 也只好心灰意冷,无意功名。于是,他便以诙谐戏谑、玩世不恭、甚至是恶作剧 式的态度和行为,游戏人间,向着社会的恶势力,贪官污吏、封建宗法开战。他 以高超的斗争艺术、聪明的才智,抑恶扬善,成了人民心目中正义的化身,勇敢 ? 机智的杰出代表。” 这是地方文化精英为申报非遗项目所做的说明,其中加入了 个人的情感和判断,并无详尽史料做依据,缺乏客观性。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 官方文献关于刘克学的记载,见于《日照县志》 (清光绪十二年刊本)卷十二〈掇 余志〉: “刘可学,明诸生,才名冠世,尝夜梦关圣帝君口授文字一篇,令其传世 ? 以觉聋聩醒,后敬录。如今所传觉世真经也事载关帝文集中。” 由此可见,刘克 学并非康熙年间生人,而是明朝的“诸生”。所谓“诸生”指的是明清时期经考 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分为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 ? 统称诸生。 因此明诸生就是明朝的生员,或国子监的各类监生。可见刘克学年 少时才学匪浅,也因而会存在大量的围绕他卖弄才学咬文嚼字之类的民间传 说。 因方言和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刘克学的名字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老日照 地上的人一般称呼他为刘克(kei)学,莒南一代传为李开学,地方志中记作刘 可学。这里笔者采用老地方人的民间说法,通写作“刘克学”。刘克学的传说以 其佚事趣闻为基础,经民间广泛流传,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说群, 这些传说故事虽没有史料记载,但能经久不衰,说明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日照市东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2006年 9月。 ? (清)陈懋修.张庭诗纂.日照县志[M].清光绪十二年刊本影印本,第 637 页。 ? 百度百科词条。 1 存在较大的影响力。后来也不乏文人学者对其关注和研究,如作家舒源骏的小说 《浊世怪才》,就是以坏才刘克学的传说为题材,写他一生蔑视权贵、厌恶科举 屡试不中、打官司告状、行善济贫、捉弄昏官的事迹。再就是后来的文化工作者 搜集整理的《日照民间故事选编》 《日照民间故事集成》 《莒南县民间故 事集》等 收录了有关刘克学的传说。 作为一个地方传说,坏才刘克学传说和地域社会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必然的 联系。那么流传地的文化氛围是怎样的呢?为何在这一地区坏才刘克学的传说能 久传不衰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通过广泛搜集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文本材料 来确定一个大致传播圈,再结合这个传播地带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世界来分析这些 文本,以此展示在上层精英文化大传统和下层民众的文化小传统的呼应与冲突之 下所构筑起来的民间意识形态。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文本解读, 尝试去发现这种对话状态下形成的民间意识形态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意识形态是 建构性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其批判的差异 ? 和其文化影响也必然引起文化讨论和争辩。” 因此,以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民 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研究 理论 0.2.1 主题与情节类型 根据万建中《刍议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一文中引用的《欧美文学术语辞 典》关于主题的定义:主题有时可以与‘题旨’互换使用,不过,这个词更常用 ? 来表示某个含蓄的或明确的抽象意念或信条。 这里所谓的题旨就是母题。母题 是故事中最小的情节单元,在传统叙事中能够持续存在,因此它必须具有某种超 ? 乎寻常的动人的力量。 可见,主题既可以指一个情节单元,也可以指“民间叙 ? 事作品中所表现的抽象意念或信条”, “创作或贯穿整个故事的基本思想”。 也就 是说主题的外延大于母题,正因为主题所指代的第二层意思符合本选题的研究视 角,所以本文选用了主题一词,而不是民间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涵义更有针对性 的母题一词,以期通过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解剖民间叙事的意义结构,发现同一 主题的各种叙事类型背后的意义统一。 对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主题进行研究,属于主题学的范畴,源自十九世纪 德国学者对民俗学的研究。后来随着主题学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以及‘跨 ? 孟繁华.众神狂欢??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 65页。 ? [美]艾布拉姆斯著,朱宝鹏、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辞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 199 页。 ? [美]斯蒂?汤普森著,郑海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 499 页。 ? 万建中.刍议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J].民间文化,2000年第 7期。 2 民族流传和演变’的前提,美国学者弗列特里契//.edech和马龙 (//.one)认为主题学主要研究如何能不受时空的限制来处理共同的主题, ? 或者,将具有相似类型的文本以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 笔者在对刘克学传说中 关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以及雅俗意象等主题的研究中,努力把拥有相同主题的不同 情节类型和故事文本置于相同层面进行考察,运用传统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挖掘主 题背后的文化意义。 情节、类型、意象是与主题概念相杂糅的词汇。类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 ? 由若干母题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母题序列或母题链。 “一种类型 完全可以被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当然这并不排除它也可能和另外的 故事合在一起讲述,但它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而独立地产生意义,并作为 一个独立的传统故事单独存在,因此它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单独出现,它可 以仅仅由一个母题组成,也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具有相似情节的不同故事就属于 同一类型,而如果几个不同的故事类型具有同一主题,那么它们又可以成为同一 ? 个研究对象。” 因此,主题与类型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主题重点关注思想观念的 ? 研究,而类型着重情节,关注的是形态结构。 将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情节单 元 划归一个类型,是便于更好地进行主题研究。 吕微把功能与母题糅合在一起,提出“功能性母题”概念,即指“在一段相 对完整的叙事文本中提取和确认母题时,仅仅将目光盯在那些故事角色的行动环 节上,而不考虑其他成分,但是同时,功能性母题又意味着它的提取和确认最终 不会脱离具体的叙事文本,不作脱离具体文本的类化抽象,以利于故事类型的分 ? 析、研究。” 吕微这个概念的提出,或许有助于我们分辨主题、母题两个相糅杂 的义项之间的关系,为笔者后面要展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0.2.2 民间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 关于民间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周福岩在其《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建构》一 文中有专门的阐释。这里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由于实践中存在着不对等的支配 关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表意过程与局部利益合法地联系在一起而建构出来 ? 的观念及其话语形态。AnthonyGiddens,1984a:98 这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首先 表现在话语类型上,民间叙事所采用的“广场话语”相较于文学语言来说,具有 鲜活生动的特点,社会性分化程度高,能够恰当地表达人们的真实意向和真实情 ? 万建中.刍议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J].民间文化,2000年第 7期。 ? 李林.试论民间叙事中的母题[J].安徽文学,2007年第 5 期。 ? [美]斯蒂?汤普森著,郑海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 499 页。 ? 何胜莉.中国古代化身型虎故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3?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 1-17页。 ? 周福岩.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建构??对民间故事观念研究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 1期。 3 感。民间话语的特性使民间文学带有明显的非官方色彩。民间与官方话语权力的 不对等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形成了小传统话语的意识形态。下层通俗文化所代 表的小传统与上层知识阶级形成的精英文化大传统之间的关联不应该仅在差异 和对立中寻找,二者应该是一种共同成长、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便是小传统话语 中出现与上层文化的差异与对话,也只能说明小传统文化是上层精英文化的俗话 形态或曰影子,民众思想并不能成为正统儒家思想的对话者。因此,通过探寻民 间话语中预设的审美诉求、真理诉求、权力和政治诉求以及伦理的诉求,可以发 现儒家思想对民间话语的指导和渗透,以及民众思想观念中对上层文化束缚的反 叛和宣泄。正如我们在民间故事中所看到的疯癫、诙谐、调侃、戏弄以及猥亵之 类的狂欢式的日常行为方式一样,民众以这类形象表达出对固定的秩序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规 范的大胆冲击和反抗。在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表演仪式中,日常生活中阶级与阶 层之间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男女两性间的正统规范也在欢笑中被打破,人们以 笑声捍卫自己的权利,表现了一种模糊的“民间本位性”。民众思想上的抗争意 义透过这类打趣逗乐形象折射出来,也许这就是民间文学真正“民间性”之所在。 民间叙事所呈现出的“狂欢式”思想抗争呈现在美学上并不牵涉特定的理论 姿态,因为讲述活动本身极富暗示性、散漫性,即便涉及道德判断问题,也只是 用现成的儒家伦理准则为判断依据,并没上升至形而上的层面。这一点又验证了 民众思想或者说民间话语只能是上层意识形态的影子这一观点。然而这不能仅被 看成是一种缺陷。许多民间叙事中的滑稽形象并不是预先设定的判定善与恶的标 准,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试图以这类形象让他人理解其中蕴含的与现存的真理所不 同的“真理”,因此一些审美文化学的术语,如意象、表征、雅俗、喜剧、美丑、 善恶等复杂的符号关联里,将不可避免地被用来阐释民间叙事中话语权不对等支 配的信息。因为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和整合的功能,信奉同一意识形态的人们可 被称作局内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高度简化而且包含着特殊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彼此之间很容易沟通,局外人则对这种话语难以理解,民众通过所使用的民 间话 语传达出共同的思想观念,他们根据这种观念判断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表 达共同的欲望和利益诉求。根据阿尔杜塞的“一般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 一大核心机制就是通过询唤建构主体,询唤者通常是大主体,如上帝、父权、民 ? 族、普世论等。 我们这里的大主体就是儒家传统及其核心的纲常伦理思想。大 主体把具体个人询唤成了小主体,小主体一方面意味着无拘无束的行动者的自 由,另一方面又是“屈从地存在,它要服从更高级的权威,因此除了自由地臣属 ? 于他人,它被剥夺了一切自由”。 因此,如果大主体在发挥自己的功能时没有遭 ? 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39 页。 ? [法]阿尔都塞著,陈越译.哲学与政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 311-312页。 4 到任何抵抗,个人就会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而他们其实正生活在大传统意识形态 之中,履行一种“屈从的真理”,也就是说,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并非真实的现实, 而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只有借助意识形态,我们才能体验现实,因此,阿尔杜 ? 塞建立了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观??意识形态乃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民间叙事是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符号象征性,总是赋予社会情境 以意义。我们要借助民间话语的复杂符号关联,对意识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解构, 发掘小传统主体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对话体系。在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所阐释的 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贴合的民间话语里,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这种话语支配下所产 生的语义学特征,进而挖掘其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 0.3 相关 学术史 综述 由于本课题选材的独特性,目前学界对刘克学传说的研究几乎没有,在中国 知网上以“刘克学”为关键词搜到相关记录0 条。由此可见,本课题在选材 方面 的创新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说明本课题无研究资料可考,单从研究视角而 言,本文的研究取向是立足于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民间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民 众心理,以及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关系。因此,有关地方传说与主流话语 之间的互动以及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方面的研究都可作为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 果加以借鉴。 晚近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处理较高级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小规模的原始文 化群落)时倾向于把文化总体分为两个部分,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流行一时,而七十年代以后, 西方学界亦多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取代雷氏之说,这种二分法还是为 ? 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框架。 根据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 化》一书中的观点,“乡民社会”(peasant societies)指的是非西方的文明社会, 而乡民文化又可分为以都市为中心的上层“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广布于 ? 城乡之外的乡间下层的“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 也就是说,“大传统”是指 都市文明、社会上层精英所掌握的文化传统, “小传统”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 是社会中下层乡民或者社会俗民中流传的文化传统。这种分类方式以社会阶层为 依据,然而在中国古代以科举定乾坤的社会中,这样绝对的二元划分是行不通的, 因为中榜与落榜的读书人混迹于上层与下层社会之间,再加上地方士绅的存在, ? 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40 页。 ?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 150页。 ? 转引自翁频.近二十年国内外大小传统学说研究述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4期。 5 乡民社会的文化很难定位在一个固定的小传统中。因此,大小传统之间的关系, 应该是相通共融的,不能将二者绝然分割开来。这一点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 像余英时在 1987 年出版的《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引用了《论语?先进》中的 一段话:“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 ? 先进。” 这里的野人指一般农民,君子指贵族大夫,礼乐代表大传统,所以孔子 的这段话可理解为大传统起源于民间。大传统源于民间,最终又回归到民间,并 在民间中才能得到长久的保存,像“缘人情而制礼”“礼失求诸野”之类的说法 都代表着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相互影响的意思。近年来一些国内的研究也意识到 这个问题,如 1993 年在香港举行的“文化中国”研讨会上,李亦园发表了《从 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一文,力图强调在儒家的正统意识形态与一般大众的行为 规范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被双方共同接受的文化意念,那就是中国人以 命相 风水为主体的宇宙观及追求均衡和谐的基础价值理念,由于这层共通的文化意念 或者说文化准则的存在,才能使中国的大、小传统之间既使有不同的意念和思维, ? 却仍在行为上表现出许多相似性。 赵世瑜在《小历史与大历史》一书中以一组 类似的关键词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它们并不完全意指民众历史与精英历史, 也不仅强调其区别与对立;它们也不完全类似于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micro- & macro-history),因为后者往往是从研究者主体的角度出发的,是史学家头脑中 ? 的产物。” 民众与精英文化之间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上、下流动的。此外, 陈来利用“大、小传统”理论,在《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书 ? 中,对儒家思想早期的起源问题做出了详细论述。 认为大传统虽然后于小传统 产生但其发展理路是相对持久稳定的。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认为大传统的 代表是拥有丰富知识的一群人,但他们未必是居于正统的社会上层阶级,除非他 们以知识作为交换权力的筹码,并且形成了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来制约一般的思 想,而小传统的人员构成除了一般百姓外,还包括以行为表现潜在观念的上层贵 ? 族。 葛先生认识到身份等级与文化观念之间的不同步性,却也忽略了那些文化 层次很高的文化人的潜在观念是否就与上层文化意识相一致的问题,因而也是片 面的。自余英时出版专著《士与中国文化》以来,学界使用“大、小传统”理论 的频率颇高,相关学术文章数以万计,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概括来说,学界对 大小传统理论研究的取向是:一,过分强调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历史文化变迁研 究不足。二,对大小传统的主体划分界定模糊,仅以社会阶层来划分是不科学的,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 133页。 ? 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A].李亦园自选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 225-236 页。 ? 转引自翁频.近二十年国内外大小传统学说研究述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4期。 ?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 12-17页。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29-130页。 6 再者过分强调二者间的对立,夸大了小传统的内涵指涉。针对这一结论,本选题 中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指的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系统,是社会上层知识阶 层的文化,小传统则指社会的普通大众,尤其是乡民群体,以及士绅、知识分子 身上所具有的人性本能的思想观念及其外化形式,也就是社会中处于非主导 地位 ? 的价值系统。 所以我们可以用雅俗文化的概念来将民间文学中的伦理道德进行 分类,但不能说农村中就没有雅文化,不同的是农村中的雅文化是来自上层文化 的教化,而不是如我们这里的小传统那样代表的是出自人性的本能思想。 本选题并非着眼于如何界定大传统与小传统分别代表的人物群体和文化阶 层,而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民间话语所折射出的民间意识形态与上层 社会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如果将这一问题限定在民间传说尤其是地方传说的范 畴内,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赣丽《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 白绿珠传说为例》,以绿珠传说为例说明地方民众创作和讲述历史人物传说所表 达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同时反映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融合,也体现出大小传 统的叙事立场和其背后显示的意识形态内容。胡克诚、罗冬阳《不同历史记忆中 的李维钧与梅会李氏??清代官方文献与民间传说中的利益差异》,认为对于朝 廷、地方精英、基层民众来说,传说呈现的文本是不同的,这其中显现出地方 社 会官、绅、民之间在权力、信仰、利益等关系上的矛盾与纠结。刘永华《道教传 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一文介绍邹公从 法师到状元的身份转换过程不应简单归结为士大夫文化取代地方文化的过程,而 应视为道教、士大夫与地方社会几种文化传统相互合成的结果。郑春元《伍家沟 村、耿村历史人物传说文化意蕴比较研究》比较了两村人物传说蕴含的相同和不 同的文化意蕴,认为传说反映了下层民众对社会高层的特殊认知理解的思维方 式,也反映各个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心理。严婷《上海地区施相公传说与信仰研 究》以上海施相公传说与信仰的历史建构及其现代复兴为线索,尝试从国家与社 会互动关系的角度,对民间传说的演变及其信仰的变迁进行历时性的、情境化的 考察。高梓梅在《民众宗教意识对历史人物传说渗透的意趣旨归》中探讨了民众 的宗教意识和文化底蕴与历史人物传说的关系后认为民众是按照自己的心 理愿 望、道德标准来神化历史人物的。她的另两篇论文《历史人物传说的神异性》以 及《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民众文化心理》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历史人物传说与民众道 德观念和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总之,学界目前对传说反映的上下层文化之间关 系的研究多从宗教信仰与民众心理的角度进行,而且多将上层文化形态置于官方 文献的语境中,对于没有史料记载的下层社会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来说,未免缺 乏代表性。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 139页。 7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构思在于: 首先,材料创新。刘克学的传说是笔者家乡广泛流传的人物传说,其它地方 未见流传,也无人研究。 其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传说故事文本的文字肌理进行一种解构性阅 读,从文本自身挖掘它与大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意义。 最后,本文主要运用主题研究的理论范式,探讨传说所体现的民众道德观念 以及文本所蕴含的雅俗意象对儒家正统意识形态的顺应与叛逆,揭示大小传统意 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关系。 0.4 研究 方法 及 材料来 源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田野作业法与文献查阅法。 1.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灵碰撞的过程。受主 客观条件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文本为主,因此,严 密的文本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语言符号承载着文本的意义,对语言和语义 的分析结合传说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将使我们在研究民间叙事的文化意义时不 致陷入纯粹的哲学思辨或经验归纳的困境。这种解构性的文本阅读要求我们追寻 文字的意义痕迹,运用各种联想去发现文本中隐含的各种矛盾冲突,以传达文本 内部的矛盾交织所建构出来的意义网络。 2.田野作业法。这是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采用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本 文的材料收集中部分地运用到了田野调查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非结构性访 问的方式,即提出一个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陈述,这一过程中运用到了录 音的技术,以期对材料的收集更客观更全面。 3.文献查阅法。这是本文搜集资料过程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笔者通过各 种途径多方查阅地方文献,包括中国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地方文化部门以 及网 络数据库等资源。 另外,由于有关刘克学传说的文本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相关的文 字材料都要尽可能搜集全面。到目前为止,笔者为此所作出的工作以及掌握 的材 料有: 1.浏览当地市情资料库的网站,查找地方志里有关刘克学传说的记载,发 现《日照市志》逸闻趣事里有刘克学的故事1篇,即《刘可学驯马戏县官》。 2.走访日照市文化馆,文化艺术科主任夏勇先生向笔者提供“坏才刘克学” 传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书,以及《日照民间故事选编》一 书, 内有刘克学的传说故事14篇。 3.到临沂市图书馆、临沂市莒南县图书馆,查阅了《莒南县民间故事集 》, 8 内有“坏才李开学”的传说1篇。 4.由莒南县坪上镇村民口头讲述,由笔者整理的刘克学传说2篇。 5.到南京市图书馆搜索地方志,于(清光绪十二年刊本) 《日照县志》卷十 二中发现有关刘克学来历的简单记载。 6.到中国图书馆方志馆查阅临沂及日照各县民间文学集成。除此之外还搜 集到一本以刘克学的传说为题材写作的章回体小说《浊世怪才》。 在文本材料的搜集过程中,笔者自觉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鉴于笔者年龄 性别以及身份上的客观限制,讲述者会有意避免一些恶俗的荤故事,其次,现 代 社会的生活压力和经济的快节奏发展已使得民间传说的讲述淡出人们的生活世 界,大众文化传媒的丰富和便捷,让年轻人无暇也不愿顾及老者的珍藏故事,而 会讲这些传说故事的老人们也渐渐离去,这种情况下,笔者主要借助各种渠道, 分享由地方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的资料,运用文本分析法,主要研究语言和文字 符号所能带来的意义面和文化内涵。 9 第 1 章 “坏 才刘克 学”传说 与地域 社会 1.1 传播 圈的大 致界定 研究民俗及其传播,传播圈的设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而这通常与方言 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 体,是一种沉淀了无数历史记忆以及乡民生存信息的语言,担负着交流感情以及 传承区域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功能。民间文化与方言词在发展规律上一般是平衡 的、共存的、互动的,方言与民俗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地的方言对于民 间文化的形成和流传具有很强的凝结作用。方言的语音和语词,在一个区域 体内 运用自如,使得民俗文化尤其是口头文学有了地理格局的分化。 根据钱曾怡、高文达等先生的分区标准,山东方言,根据古知庄章声母的异 同,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又可分成东莱和东潍两片,西区可分成西齐和西 鲁两片,日照方言划归东区的东潍片,而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标准, ? 胶辽官话青州片的诸城、胶南、五莲、莒县、平度等地也属东区东潍片。 从方 言区划来说,日照方言恰恰处于山东方言东西两区的过渡区域和中原、冀鲁、胶 辽三大官话区的交界地带,这也恰恰反映出日照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方言上 的复杂性。日照方言属于山东东区东潍片方言的语音特点有:中古知庄章三组声 母普通话读[t?] [t?‘] [?]声母的字,日照地区都将其读为两套,如知?支、 超?抄、声?生;普通话读[?]声母的字在日照地区读成零声母,如软远、人 ? 银、如鱼;分尖团音,如清?轻、精?经、星?兴。结合方言区的划分情况,笔者尝试以日照为中心,向四周分散开来搜集材料, 通过查阅临沂各区县以及日照、胶东一带各县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日照、 莒南、费县、临朐、昌乐、诸城、即墨、胶南、青州民间文学集成,发现刘克学 的传说在日照市流传最广,文本最丰富,另外《莒南民间故事集》也有关于刘克 学传说的文本,其他县市则未见记载。说明刘克学的传说主要在日照地区和与日 照临近的莒南县一带流传。莒南县与日照市境相邻,在历史上又和日照一样同属 莒地。因此,为表述以及研究便利,本文且将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流传地理位置划 归日照一带。 在行政区划上,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东港区和五莲县、莒县。其 境东面濒临黄海,北至青岛胶南,南接江苏赣榆,西连莒县、莒南。历史上的日 照,夏、商时期属东夷,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战国前期属莒国;秦代,日照又划归 ? 岳立静.日照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及其社会历史原因[J].民俗研究,2008年第 1期。 ? 同上。 10 莒县,属琅琊郡;西汉时,日照地区才单独置县,名海曲;(现在日照市内还有 一些道路、店铺等公共建筑设施以海曲命名,如海曲东路、海曲新城、海曲公园 等)。到了唐代,日照地区随莒县一起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沿袭这一区 划;宋元?二年(公元 1087 年)正式设立日照镇,隶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 ? 照”之意,至此“日照”之名才得以产生。 日照在行政区划上曾有两个比较重 要的历史阶段:一是上世纪 40 年代以前,日照分别属西部的莒州、北部的胶州 管辖,一是上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末,日照隶属位于其西南部的临沂市,到 1992年12 月7日,山东省政府将临沂市的莒县、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管辖, ? 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日照市。 1.2 儒家 文化传 统及其 上下层 分野 1.2.1 儒家传统及其表现 根据文化传播理论, 某种文化在一个地域的传播程度, 一是取决于该地与 ? 文化中心的距离, 二是取决于该地域自身的文化特质。 而日照在这两方面都具 备先天的优势,日照距离鲁国国都,孔子的故乡曲阜,大概260公里,加上日照 本身属莒国古地,处于东夷的中心区域,因此又有东夷文化的影响。鲁地其民有 圣人之教化, 好学尚礼,东夷文化尚武好仁,且天性柔顺,重视智谋。二者结合, 塑造了日照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 1.儒学教育 1办私塾。日照县私塾何时办起无从查证,但到晚清时期已遍及全县,塾 馆学童多少不一,多者几十名,少者四、五名,年龄小者四五岁,大者十多岁, 所用教材,有《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 经》等,到民国初期,倡办学校,县内采取限制私塾、发展新学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抗日战 争胜利后,普遍兴办学校,私塾最后终止;旧时还有一种免费书塾叫做义学,办 学经费来源于学田地租收入,日照县义学首创于清顺治十三年,义学的建立,为 当时日照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因数量少,加之在接受教育方面有 ? 等级差别,一般贫民百姓很少有能够进义学读书的。 (2)建书院。书院是古代藏书讲学准备科举的场所,从金代始,日照较有 名的书院有“张状元书院”、官办“奎山书院”,以及1838年由知县周瑞图倡导县 绅出资重建的奎峰书院,后经三次扩建,共有房舍38间,其学生来源,一是已入 ? 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4年版,第 43页。 ? 吴秀玲 刘冬冰.从日照语音和方言特征词来看日照方言的文化传承性[J].语文学刊,2010年第 3期。 ? 王健.儒道传播与文化地缘??以古代徐州区域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 3月,第 17卷第 1 辑。 ? 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4年版,第 602页。 11 学的秀才,二是经童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专攻经、诗,以备考秀才的童生, ? 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著名小学家许瀚曾主讲于奎峰书院。 (3)县学。县学又称儒学或学宫,是圣庙、学校合一的机构,是招纳生员 读经修道的场所,日照县学始建于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由县尹仇敬创建, 后经九次修建,初具规模,修建用款除少量是富绅捐纳外,大量资金都从县民中 ? 筹集。 因为有浓厚的儒学教育氛围,日照出现过大量的经学人才,如梁代著名文学 理论批评家刘勰,祖籍日照三庄镇,古称雕龙里,其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中国 古代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另外还有清代著名朴学家、书法家许瀚, 代表作《经说》《经韵》《诗文集》《转注举例》等。除此之外,据粗略考证,包 括进士在内,日照有举人570人,其中进士90余人,而且很多同出一门,如日照 状元张行简“一门五进士”,丁守存“一门父子三进士”,莒县“傅氏一门兄弟叔 ? 侄八举人”,? 体现了家族私塾教育以及国学培养的兴盛。 在儒学教育的背景下,日照近代继续发扬重视教育的传统,县内各级各类教 育繁盛,1984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日照为首批普及小学教育县,并颁发合格 ? 证书;1989年,全市有普通高中9处,学生7050人,初中123处,学生55179人。 2.礼俗生活 儒家传统讲究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儒家对礼的规定 是三纲条目的外在形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等级秩序和礼俗规范,君 为臣纲,要求卿大夫在服、言、行三方面要严格遵守先王的规定;父为子纲,肯 定了父权家长制的宗法形态,也对庶民之孝亲顺长提出了严格要求;夫为妻纲, 不仅体现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为男女社会交往限制了严格的规范。这些 儒家正统的伦理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相应地体现在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尊古重礼 ?祭礼与葬礼 受儒家文化影响,日照居民有很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集中表现在祭祀以及 丧葬仪式上。在丧葬方面, 《日照县志》载: “丧礼,士大夫家于葬之前夕邀客行 家奠礼,葬后行返虞礼,诸仪贫富各别。祭礼,墓祭通行,时祭惟士大夫家行之 ? 或祖正寝或建祠堂”。 葬礼隆厚是儒家孝悌观念的一个物化表现,汉代以孝治天 下,葬礼豪奢之风尤甚,富裕大户则有贵重物品陪葬,以期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 ? 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4年版,第 603页。 ? 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4年版,第 603页。 ? 政协日照委员会编.日照举人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 2页。 ? 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4年版,第 612页。 ? (清)陈懋修.张庭诗纂.日照县志[M].清光绪十二年刊本影印本,第 88页。 12 继续舒适的生活。现今日照地区葬礼也有贫富之别,表现在死者所用棺木、穿戴 衣冠,葬礼上所请帮工人数的多少、招待宾客的酒食级别、以及奏哀乐的鼓 手人 数上。子女们为
本文档为【顺应与叛逆--儒家传统下的“坏才刘克学”传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1-16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