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举报
开通vip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希RA千措释 顶礼上师如意宝! 种姓差别千万大乘最极超胜 愿诸有情大众成熟无上胜乘 甲一、有种性者;甲二、无种性者;甲三、令趣入无上菩提。 甲一、有种性者,分二:乙一略说;乙二、广说。 乙一、略说: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释:这是说种性的九种差别: 一、有,指本体上的差别,如三乘种姓差别; 二、胜,指菩萨种性最超胜; 三、性,指自性上的差别; 四、相貌,指发心和行为差别; 五、品类,指分类差别; 六、过恶,指过失差别; 七、功德差别; ...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希RA千措释 顶礼上师如意宝! 种姓差别千万大乘最极超胜 愿诸有情大众成熟无上胜乘 甲一、有种性者;甲二、无种性者;甲三、令趣入无上菩提。 甲一、有种性者,分二:乙一略说;乙二、广说。 乙一、略说: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释:这是说种性的九种差别: 一、有,指本体上的差别,如三乘种姓差别; 二、胜,指菩萨种性最超胜; 三、性,指自性上的差别; 四、相貌,指发心和行为差别; 五、品类,指分类差别; 六、过恶,指过失差别; 七、功德差别; 八、金譬,以黄金比喻菩萨种性殊胜; 九、宝譬,以如意宝比喻菩萨种性是获得成就之大因。 1 九种差别中,各自又有四种差别。 以上是总说,下面一一广说。 乙二、广说,分二:丙一、有种性者;丙二、无种性者。 丙一、有种性者,分二:丁一、宣说种性本体差别;丁二、宣说菩萨种性差别。 丁一、宣说种性本体差别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释:种性的第一种差别,本体上的差别,共有四种: 一是由界产生的差别,界就是级别的意思,比如声闻级别的种性,独觉级别的种性,菩萨级别的种性等等。如《多界经》云:“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 二是由信心产生的差别,众生有各种不同的信心,有的以前世善因之力发起,有的借助今生的缘起力发起。所谓的信心差别,是指对于三乘佛法其中一乘生信心,不是全部都生信心,否则就没有差别可言了。即是说,若种性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就会对三乘佛法平等生信心,不分别高低,如此就不存在信心差别之说,但在世俗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是由行为产生的差别,众生的种种行为当中,有的(与三乘相应的行为)能进入三乘,比如与声闻乘相应的行为只能进入声闻乘等,有的(与三乘不相应的行为)比如与大乘不相应的行为,不能进入大乘等。这些都是从本性差别安立 的,若种性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就不存在三乘行为差别之说。 四是由果产生的差别,众生的菩提种有上中下三种差别,其菩提果也有上中下三种差别,若种性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就不存在三乘菩提果有差别之说。 由以上四种差别可知,种姓有不同的本体。 丁二、宣说菩萨种性差别,分八:戊一、因缘差别;戊二、自性差别;戊三、发心和行为差别;戊四、分类差别;戊五、过失差别;戊六、功德差别;戊七、以黄金比喻菩萨种性殊胜;戊八、以如意宝比喻菩萨种性是获得成就之大因。 戊一、因缘差别: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释:菩萨种性以四种因缘而超胜其余种性: 第一种因缘是,善根清净无染,远离声缘发心,不是声缘善根故; 第二种因缘是,善根普摄一切众生,菩萨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故; 第三种因缘是,善根能成办自他二利,故意义重大; 第四种因缘是善根无尽,声缘趋入涅槃时,善根灭尽,菩萨善根在获得佛果之前,辗转增长广大,不会灭尽,获得佛果时,善根功德达到究竟圆满。 由此而说菩萨种性最殊胜。 戊二、自性差别: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释:菩萨种性的四种自性:性种自性、习种自性、所依自性、能依自性。 从先后次第而言,先有性种自性,再有习种自性;从修行次第而言,性种自性是所依自性,依此而修,能产生习种自性功德,故习种自性是能依自性,实际上二者并非能所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在因位(所依性种自性)时,只有因法(十行功德)的本体,不具果法(十住功德)本体,在果位(能依习种自性)时,十行功德已变为十住功德。性,指出生功德之义。 戊三、发心和行为差别: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释:菩萨种性有四种相:大悲相、大信相、大忍相、大行相。 一、大悲相,拔一切众生苦,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安乐; 二、大信相,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对一切佛法生信心,尤其爱乐一切大乘法; 此二为发心差别,以下是行为差别。 三、大忍相,在成办自他二利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四、大行相,普遍行持自他获得究竟涅槃的善根。 戊四、分类差别: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释:菩萨种性有四种分类:决定种性、不决定种性、不退转种性、退转种性。 一、决定种性,因为善根深厚,所以遇到违缘不会退转,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 二、不决定种性,因为善根不够深厚,所以遇到违缘就退堕,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以上是进入修行之前,从善根角度而言,以下是从修行角度而言。 三、不退转种性,因为精进修行,所以遇到魔障违缘时,转为道用,不会退转; 四、退堕种性,因为修行不够精进,所以遇到魔障违缘时,无法转为道用,从而导致退转。 戊五、过失差别: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释:应知菩萨种性也会出现四种过失:串习烦恼过失、结交恶友过失、太贫穷的过失、属于他人的过失。 一、串习烦恼过失,烦恼炽盛,无法正常修行; 二、结交恶友过失,远离善知识,亲近恶友,把佛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太贫穷的过失,所有的生存资具都缺乏,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无心修行; 四、属于他人的过失,比如是别人的奴仆,没有自由,无法做到自在修行。 戊六、功德差别: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释:菩萨种性有四种功德差别:迟入、速出、苦薄、悲深。 一、因前四种过失而堕于恶道时,不像世人那样快速下堕,而是迟迟未入,因为有利他发心,出现过失及时忏悔清净,发誓以后不再犯,如此就不会重复犯错而下堕; 二、就算堕入恶道也会快速解脱出来,因为有利他心摄持,愿为众生代受痛苦,所以能快速从恶道解脱出来。 三、堕恶道时,因悲悯他众而烦恼逼迫轻微,所以痛苦微薄。 四、菩萨堕恶道时,由于悲心深重,哀愍众生亦能成就。 戊七、以黄金比喻菩萨种性殊胜: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释:比如殊胜黄金之性有四种义: 一、象征极多财富; 二、金光灿烂; 三、纯金无垢; 四、相对其他金属而言,黄金柔软。 菩萨种性具有像黄金一样的四种义: 一、依菩萨种性,能出生无量善根; 二、依菩萨种性,能出生无量智慧; 三、依菩萨种性,能令一切烦恼障、智障得以清净; 四、依菩萨种性,能出生一切神通变化。 戊八、以如意宝比喻菩萨种性是获得成就之大因: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释:比如妙宝之性为四种成就之因: 一、远离欺诳,是真成就之因; 二、远离丑陋,是妙色成就之因; 三、远离低俗,是高贵形象成就之因; 四、远离悭吝,是赐给无量所愿成就之因。 菩萨种性就像如意宝那样,是四种成就之大因: 一、菩萨种性是成就大菩提之因; 二、菩萨种性是成就大智慧之因; 三、菩萨种性,能令心安住大空性,远离实有执著,是 成就大禅定之因; 四、菩萨种性,能令无量众生苏醒大乘种性,意义重大,是成就大义之因。 甲二、无种性者: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释:无种性,或者无般涅槃法(解脱法)者,归纳而言有两种:一是暂时没有,二是毕竟没有。 暂时没有种性者分四类: 一、一向行持恶行,因一向造恶业,而摧毁所有善根; 二、因普遍舍弃了一切善法,而摧毁所有善根; 三、不具足解脱分善,未曾修空性; 四、由以上三条,导致所有的善根都不具足。 毕竟没有种性者,前世没有丝毫善因,所以没有解脱种性。 这两种人就是所谓的“只求生死轮回,不乐涅槃安乐”者。 在世俗可以暂时说,以上两种人不具足大乘、小乘种性,以长时间无法成佛而作否定,但其胜义佛性不容否定,究竟而言,此等恶人也能成佛,因为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故。 甲三、令趣入无上菩提: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释: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广演甚深(空性)广大(方便)法门,令无智慧者获得大信心,令已得大信心者,成就无生法忍而不退转,令已得无生法忍者成就无上菩提(佛果)。 二知,指凡夫及声闻,若知此二种人亦能趣入无上菩提,就能知道世俗的菩萨种姓,与胜义性德圆满之佛性无二,最为殊胜。为何殊胜?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释:因为世俗的菩萨种性,原本与胜义性德圆满之佛性无二,所以菩萨种性能增长极广功德大菩提树,能得究竟大安乐,能灭轮回大苦,能得成办自他二利大果,所以菩萨种性最为第一。 譬如树根吉祥,枝叶花果亦吉祥,同样,菩萨种性殊胜,其果亦殊胜。 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种性品释竟。 付:无著菩萨著的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 无著菩萨著 释曰。已说归依义。次说种性差别。偈曰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释曰。种性有九种差别。一有体。二最胜。三自性。四相貌。五品类。六过恶。七功德。八金譬。九宝譬。如是九义一一各有四种差别。此偈总举。余偈别释。此中先分别有体。偈曰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释曰。种性有体由四种差别。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性差别则亦无信差别。由 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或有不能进。若无性差别则亦无行差别。由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别则亦无果差别。由此四差别。是故应知。种性有体。已说种性有体。次说种性最胜。偈曰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释曰。菩萨种性由四种因缘。得为最胜。一由善根明净。二由善根普摄。三由善根大义。四由善根无尽。何以故。非诸声闻等善根如是明净故。非一切人善根摄力无畏等故。余人善根无他利故。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菩萨善根不尔。由此为因。种性最胜。已说种性最胜。次说种性自性。偈曰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自性。一性种自性。二习种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如其次第。复次彼有者。因体有故。非有者。果体非有故。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度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已说种性自性。次说种性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相貌。一大悲为相。哀愍一切苦众生故。二大信为相。爱乐一切大乘法故。三大忍为相。能耐一切难行行故。四大行为相。遍行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已说种性相貌。次说种性品类。偈曰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释曰。菩萨种性品类。略说有四种。一者决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堕。如其次第。决定者遇缘不退。不定者遇缘退堕。已说种性品类。次说种性过失。偈曰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释曰。菩萨种性过失。略说有四种。一者习惑。功德不行烦恼多行故。二者恶友。离善知识狎弊人故。三者贫穷。所须众具皆乏少故。四者属他。系属于人不自在故。已说种 性过失。次说种性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释曰。菩萨种性。虽有如前过失。若堕恶道应知于中复有四种功德。一者迟入。不数堕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恼轻故。四者悲深。哀愍众生亦成就故。已说种性功德。次说种性金譬。偈曰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释曰。胜金性者所出有四义。一者极多。二者光明。三者无垢。四者调柔。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无量善根依止。二者为无量智慧依止。三者为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者为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已说种性金性譬。次说种性宝性譬。偈曰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释曰。妙宝性者四种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大菩提因。二者为大智因。三者为大定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为大义因。成就无边众生故。已广分别性位。次分别无性位。偈曰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释曰。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已说无性。次说令入。偈曰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释曰。广演深大法者。为利他故。谓无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极忍能行不退。已极忍者令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二知者。谓诸凡夫及诸声闻。若得如是彼诸二人。则知自性性德圆满性最为殊胜。问云何胜。偈曰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释曰。如是种性能增长极广功德大菩提树。能得大乐。能灭大苦。能得自他利乐以为大果。是故此性最为第一。譬如吉祥树根。菩萨种性亦尔。种性品究竟。
本文档为【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25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