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开卷) 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开卷) 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 二、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分) 三、请分析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海尔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规增长。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现在成立物流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这一改革效果显著。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海尔的销售过去是在市场上布阵上各自为战,现在实行整合,全国销售人员减少了30%,全国的营销网络增加到2000多家。这一改革使营销成本降低,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对客户需求快速反映。海尔接到客户定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而一般企业完成 这个过程要36天。 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相关原理分析海尔集团经营的成功原因。(24分) 参考答案 一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不随之变化,就会出现或是固执迂腐(如材料1刻舟求剑)或失败(如材料2荆人涉水)的结局。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9分) 2、材料3塞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好事与坏事、祸与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转化。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承认转化的条件性,就容易走向诡辩论。(9分) 3、三则寓言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5分) 二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它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2分) (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当代,只有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11分) 三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8分)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8分) 3、联系实际(8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开卷) 一、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3分) 材料1、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以27.93%的票数荣登榜首,休谟以12.6%居第二位,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试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23分) 三、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参考答案 一 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12分)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11分) 二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分) 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挥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4分) 5、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4分) 三、 1、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6分)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10分) 学生如果联系平均利润率形成理论分析不同部门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可酌情给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三(开卷) 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3分) 下图为有名的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结合拉弗曲线图回答: (1)该图体现什么哲理,(6分) (2)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这一哲理的观点。(10分) (3)这一哲理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何指导意义,(7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孟德斯鸠指出,气候的权利强于一切权力。他说: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材料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向度上可以“一分为三”:第一个基本阶段,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在自然面前很被动,人是自然的奴隶。在第二个基本阶段,人类大刀阔斧地征服自然,人类成了自然的主宰,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最终是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当代世界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超越上述阶段,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三个基本阶段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人们强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进人协调发展的崭新阶段。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1、请就材料1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7分) 2、阅读材料2,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联系实际谈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意义。(16分) 三、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谈谈对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认识。(24分) 参考答案 一、 (1)体现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6分) (2)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事物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10分) (3)学生有成为将来对社会的有用之材,必须加强平时的学习,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人生的道德修养方面,都要注意点滴的积累,知识上的大知(或大智)和道德上的大善,都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淀而成。所以,青年学生要成就自己和完善自己,必须既有远大理想抱负,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切忌鼠目寸光和好高骛远。(7分) 二、 1、地理环境是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水系、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第二,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受生产方式的制约。(7分) 2、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换来了沉重的教训。 地理环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我们看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大多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可以说,现实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程度的变成人工环境了。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人类的活动经常破坏自然界的秩序。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的程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的限度,就会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条件日益恶化。现今,人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因素。 现在,我国生态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耕地面积减少等。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必须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生态文明。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限塑)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确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全面 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从而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6分) 三、 1、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矛盾的产生。(8分) 2、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及其表现。(8分)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8分) 绪论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四)论述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 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材料三: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加以回答。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 第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它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必然使它随着时代、条件、国情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但这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修改和补充。“过时论”者常常借口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不再适应现实情况,或者抓住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中所出现的某些失误和偏差,而从整体上、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第一,从体系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范畴和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归宿。 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它自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第三,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我补充、完善和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它从诞生以来,就表现为一个过程统一体。 第四,在当代,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把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否定其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立起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对立论”。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错误的。 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整个物质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一种用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各国工人斗争经验的总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渗透和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其根本利益与自身解放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密不可分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他们的理论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发生失误。因此,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认识、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创新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会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次,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五)材料分析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包容一切学科的知识总库,它也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质,不要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可以各取所需的词语和生搬硬套的条文,不要把原理当作标签任意贴到各种事物上去,而是要理论联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去解决。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某些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第四,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 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8(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2(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 1( 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 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而哪些客观事物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则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才有可能去认识客观事物。实践还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事物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事物接触,才能使事物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对它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其基本特点是: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 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 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过程。 认识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揭示了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其次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它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而不能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而定,不能以人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好恶等为标准。 7(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主观脱离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有严格的界限,决不能任意混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能够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只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否是真理。而联系的桥梁、纽带,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能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 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即使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也是有限度的,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2.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答案要点: 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3(答案要点: (1)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4(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 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8(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2(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 1( 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 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而哪些客观事物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则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才有可能去认识客观事物。实践还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事物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事物接触,才能使事物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对它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其基本特点是: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 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 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过程。 认识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揭示了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其次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它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而不能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而定,不能以人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好恶等为标准。 7(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主观脱离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有严格的界限,决不能任意混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能够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只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 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否是真理。而联系的桥梁、纽带,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能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 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即使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也是有限度的,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2.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答案要点: 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3(答案要点: (1)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4(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 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第三章 (三)简答题 1. 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 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7(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8(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9(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0(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11(简要说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四)论述题 1. 论述题: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 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二: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三: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 (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2.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3. 材料一: 1995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已经贯穿到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明进步到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之中。 材料二: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阐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唯物史观依据 (2)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 答案要点: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 答案要点: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 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4. 答案要点: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5(答案要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6(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7(答案要点: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的构成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8(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第二,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第三,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9(答案要点: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0(答案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第一,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第二,它们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第三,它们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答案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 和发展;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2(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四)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如果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说来,第一,国有经济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2)材料三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四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二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就造福于人类,是科学 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 (3)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上,提出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 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 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哲学依据。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当代中国,尽管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资源,使人类有良好的生存条件,才有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并提高人口质量,倡导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章 (三)简答题 1(指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 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 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试述两者区分的依据和意义。 7(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8(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是什么, 9(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和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五)材料分析题 1(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 2(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材料: 材料1 有一段过于描述西方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的著名对话。 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说:“现在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另据报道,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大量地炸毁炼铁高炉。美国毁掉92座,英国毁掉28座。1973年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单是伦敦一个城市,就有10万套新房空置而卖不出去,日本的汽车库存达到100万辆以上,电视机库存超过需求量的1倍以上。同时,在美国的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牛奶倒入了臭水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在业工 人的实际工资急剧下降,购买能力不断丧失,生活贫困。 据资料显示,在大危机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工业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工资大幅度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30年左右。 材料2 “直到他们叫大爷” 让外国政府听命于美国是按照美国理念改造世界的关键所在,是美国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不成文目标。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外交评论家阿瑟.施莱辛格曾对美国外交政策作过一针见血的总结“美国政策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其他国家对我们规则的恭顺程度将它们划分好坏。”美国前总统里根更为爽快,他在1985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美国对尼加拉瓜反政府叛乱的支持到何时为止时,曾直言不讳地宣布“直到他们(指尼加拉瓜政府)叫大爷(say uncle)为止”。时任副总统的布什事后解释说,“叫大爷”的意思就是尼加拉瓜建立同我们类似的政府和社会。有不服的就打,打到“叫大爷”为止,里根使用的黑社会语言一语道破了美国干涉的天机。 当美国面对一个不听命于它的民主政府,或一个亲美的军事独裁政权时,它就毫不犹豫地颠覆独立的民主政府、支持亲美的独裁政权,因为对于美国来说臣服美国比民主、人权更重要。 ——资料来源摘自张睿壮:《“人道干涉”神话与美国意识形态》,《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其根源何在, (2)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称“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用暴力手段剥夺人们的土地和用暴力手段掠夺人们的货币财富两个途径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新兴资产阶级在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们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终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没有区分劳动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等问题,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打通了道路。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第一,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又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第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商品的很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在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6.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比如: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V)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依据和意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是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区分的。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另外,由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 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8(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级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的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因此,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 9(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这种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两个方面。 之所以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求在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才能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作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我们还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四)论述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五)材料分析题 1((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1)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民主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使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 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际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第五章 (三)简答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3(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4(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5(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6(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8(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9(简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0(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12(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五)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9.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材料三: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材料四: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有余。(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7日)。 2(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 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 Contrl Data、Honeywell、Sperry Univac、Burroughs和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 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的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重塑起昔日的辉煌。 IBM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所处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高增长率;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和质量卓越的产品,并发挥领导作用;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高的效率;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产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往往主机是一个公司制造的,显示器是另一个公司的,打印机又是第三个公司的,软件是第四个公司的,这些组合起来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行。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IBM公司在垄断和竞争中寻求着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美】J•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及新华网有关资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了统治地位。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因为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易于取得银行贷款,竞争能力强。自由竞争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集中。 第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首先,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当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为少数大企业拥有时,他们为操纵和控制这一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比较容易达成协议。其次,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巨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形成垄断。再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不仅使原有中小企业无力与之匹敌,而且使能与之形成竞争的新企业难以产生。这就使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在部门内容易走向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为什么说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从商品经济来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实现机制。商品经济的一 系列规定性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实现。垄断并没有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基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一定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所谓绝对的、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即使在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仍然存在着非垄断的行业与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垄断组织。因此,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3(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第一,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除了采取经济的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第三,竞争的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第四,竞争的程度和后果更为激烈和更加严重。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忍、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 家集团。他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 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的途 径多种多样。 5(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包括: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通过垄断价格来控制市场,以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再分配手段获取的一部分国民收入。 6(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做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 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垄断价格出现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第三,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8(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特征;(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3)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 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9(简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0(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新变化包括: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2)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5)政治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 12(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的。理由是: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变革和调整,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不能消除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的更加社会化,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不能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小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利益冲突;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使危机更加频繁;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和信 用膨胀。所有这些,都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理由是: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就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2(答案要点: (1)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IBM没有形成对计算机行业的绝对垄断,也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IBM正是在垄断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 (2)IBM在发展过程中与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的竞争,反映了垄断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IBM的竞争战略及其战略目标表明,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IBM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经营战略调整,也反映出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开放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表明,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六章 (三)简答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4.根据社会主义各国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6.造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7.简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弊病。 8.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9.社会主义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 10.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四)论述题 1.试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2.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启示。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第十四个问题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怎样的, 答 ?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这样,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将消灭竞争,而代之以联合。因为个人经营工业的必然结果是私有制,竞争不过是单个私有者经营工业的一种方式,所以私有制同工业的个体经营和竞争是分不开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 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材料二: 早在480年前,英国思想家莫尔在深入观察社会丑恶现象之后,就得出结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祸害的总根源”。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在17世纪初就察觉:只要私有制存在,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18世纪,德国人马布利说,财产和社会不平等使人变坏,“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暴政和奴役”的根源。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也认为“私有制产生贫富对立,是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祸害的根源”。19世纪,法国的卡贝进一步认识到“私有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罪恶,是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圣西门也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罪恶和灾难的社会”。欧文明确提出建立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马克思也说过,私有制的形成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材料三: 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与社会主义早产论并行不悖的,还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过时论往往根据资本主义的现代发展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和遭受的挫折而断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已经失效。甚至还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场历史谬误和祸害。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现实性,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贡献: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对资本主义作出了无情的批判;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取代资本主义乃至一切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天才的描绘;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局限:由于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直接主张抛弃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代之以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及资本主义缺乏理论兴趣和能力,热衷于脱离群众的个人实验,找不到通往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从而限于纯粹的空想。正是因为这样,空想社会主义后来也被各种改良主义乃至资产阶级所利用。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4.根据社会主义各国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第一,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第二,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造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7.简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弊病。 历史成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较短时间内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世界工业强国。 主要弊病: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专权;经济上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思想文化上专断,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8.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9.社会主义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步骤;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0.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四)论述题 1.试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提供了基本的依据;社会主义改革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2.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启示。 过程:为击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捍卫苏维埃政权,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921年初苏维埃俄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群众基础,1921年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启示: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五)材料分析题 1.社会主义代表了一种制度模式和社会方案,它是一种主张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它还代表了一场国际范围内的历史运动。作为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作为社会制度方案,就是消灭私有制。 2.社会平等构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坐标;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取向;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充分显示了其真理性。社会主义的结论建立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性基础之上,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发展了,深化了。 4. 社会主义作为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它就是实然。早产论无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而过时论则完全投入了偶然性的怀抱。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和正义的组成部分,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七章 (三)简答题 1(与“按劳分配”比较说明,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下列论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 3(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4(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立场和方法。 2、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3、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 4、怎样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五)辨析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十分积极意义的“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显得落伍了。 模拟试题答案: (三)简答题 1(与“按劳分配”比较说明,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答:(1)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类发展史上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 “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 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3)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2(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下列论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答:(1)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三个基本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3)消除了旧式分工。新式分工不再限制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人的职业选择,从而不再抑制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 (4)自由时间的大大增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直接前提。人们用较少的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5)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3(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答:(1)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而产生的最有前途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意味着它能够担负起彻底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2)工人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欲望也最强烈,因而,他们最敢于也最善于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不懈的斗争。 (3)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领悟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条件,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所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使工人阶级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找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4)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剥削最重,受压迫最深,被压在社会的最下层。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4(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发现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是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未来走势上把握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 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 ,从而揭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科学地预言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同时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 (3)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从一定意义上向人们展示了共产主义的晨曦。 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这决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实现的路径是一片坦途。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依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自 身的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况且,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完成的,而是全世界的事情。无疑,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同时,历史经验也证明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3)既要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立场和方法。 答: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原则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仅仅对无产阶级出于同情和可怜而发表义愤。他们既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更站在科学的基点上。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同时,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形态特别是经济结构时,采用了典型分析和科学抽象的方法。他们只选择西欧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进行剖析,在剖析过程中又抽象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非本质因素。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1)从生产力方面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反过来说,只有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即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3)从阶级方面看,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的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了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三大差别的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将因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和旧式分工的消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而归于消失。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虽然还将存在,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 (4)从政治方面看,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了战争的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5)从思想方面看,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作为共产主义新人,其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 3、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人把这个论断简称为“两个必然”,也叫做 “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又提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两个必然 ” 和“ 两个决不会”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完整论述。“ 两个决不会 ”告诉我们,“两个必然” 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冤家对头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以后,资本主义不得不调节和改良,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发展。不过,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加速灭亡。 (3)可见,“两个必然” 和 “ 两个决不会 ” 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科学地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4、怎样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低级阶段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共产主义这个高级阶段的到来。在当代世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度,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是有害的,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更是不可能的。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只能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当代中国经 过长期的探索找到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我们一定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且一定要把它们定位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供了严密的科学的逻辑基础。它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来自于对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 4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始于马克思创立其科学社会主义。今天,它早己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高校的青年学子们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五、辨析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十分积极意义的“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显得落伍了。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 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 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 ,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 , 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 : 第 一 ,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 他们是 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 ; 第二 , 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 变革资本主义世界 , 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 , 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 ; 第三 , 空想 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 , 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 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 , 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 , 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 , 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8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