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举报
开通vip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囊誓j蛰?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绣鬈黼雾攒…一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1.O1.006…………..,…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许琳琳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东夷舞乐文化是东夷史前人类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不是一个静 止,绝对的文化圈,而是 一 个动态,区域性色彩鲜明的文化集合体,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为重 要的起源之一,并对后世之夏 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滥觞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关...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囊誓j蛰?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绣鬈黼雾攒…一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1.O1.006…………..,… 东夷舞乐文化考略 许琳琳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东夷舞乐文化是东夷史前人类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它不是一个静 止,绝对的文化圈,而是 一 个动态,区域性色彩鲜明的文化集合体,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为重 要的起源之一,并对后世之夏 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滥觞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关键词:东夷舞乐;礼乐;巫术;文化起源;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1)O1—0022—05 东夷舞乐文化是东夷史前人类创造出的独具特 色的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中华文明 最为重要的起源之一,并对后世之夏商周三代礼乐 制度的滥觞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一 ,何谓"东夷" "东夷",其地理位置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山 东大部,并包括江苏北部,河北南部以及辽东半岛一 部分."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居民对以海岱 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礼记?王制》日:"东方 日夷"[]',夏称之为"九夷",商称之为"夷"或 "夷方"(甲骨文记作"尸方"或"人方").有关夷或 东夷史事的确切记载,迄今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卜 辞.学者公认,卜辞中的"尸方"即"夷方","尸"乃 东夷族称之本字."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被记作 类似于"3"的符号,也就是"尸",这个符号像蹲踞的 人,夷人有蹲踞的习惯,今鲁南人仍保留此习俗.据 《说文通训定声》载:"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 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东夷人喜 饮酒歌舞"『2].等等,所谓"大人"是指东夷人比其 他地区的人类形体更为高大健硕.颜阁在《考古学 报》先后发表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 告》和《西夏侯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考证 了大汶口男子身长为172.2厘米,比西夏侯男子平 均身高171.3厘米高出了0.9厘米,也比西安半坡 男子身长169.45厘米,宝鸡男子身长168.82厘米 高出三厘米左右,时至今日仍有山东大汉之称谓,这 或许与东夷先民之遗传不无关系. 22 东夷新石器文化有着明显的相承序列,从出土 遗址发掘分析,东夷史前文化按后李文化——北辛 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 链条承接发展.后李文化距今约7000——_8000年,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时期.北辛文化距今约 6Oo00o0年,这一时期由于农耕生活的发展, 男子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大汶口文化处于史前文化 大发展时期,社会进步明显,母系氏族制度瓦解,被 父系氏族制度取代.龙山文化距今4000500 年,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手工业水平也较发达, 物质层面进入到金石并用的时代.岳石文化是介于 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文化层,相当于夏朝与商 初的数百年期间,是与夏,商文化并存而又体系独立 的东夷文化. 二,东夷:夷俗仁 东夷是一个智慧,勇敢,有创造力的优秀民族, 缔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东 夷先民表达寄托与愿望的灿烂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 文化表现形式. 《说文解字?羊部》载:"惟东夷从大,大,人也. 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 人亦大."[3j(P1327)由此可见,在"东夷"时期,关于 "仁"的原始朴素的思想已经存在.仁字,在甲骨 文,金文中十分少见,在《尚书》,《诗经》等上古文献 中也不多见,有专家认为它是春秋时才出现并流行 的一种社会观念.但是,从"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看却十分古老,它是上古以来调整君民关系的原则 的反映,可以直接溯源到东夷部落的原始形态.仁 字从人从二,这表示人际关系是按宗法等级原则加 以划分的,即君子(宗法贵族)与小人(布衣庶民)的 划分.《诗?小雅?南山有台》称:"乐只君子,民之 父母"_4](,像东夷这样的原始史前部落中君与民 的关系就是父系家长与一般家庭成员的关系,它反 映了我国史前社会的宗法性,即国家政治家庭化的 特点.我国历史证明,这种关系在东夷时期的部落 制中已经出现了萌芽,例如《尚书?大禹谟》记载, "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儿跚《礼记 ? 表记》引《商书?太甲》记载,"民非后,无能胥以 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_6J(?从上列史料我们可 以发现,"仁"是部落制下军事首长与民众关系的继 续,虽然已经存在有阶级区分的现象,但在当时看来 相互依存是主要的,我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7](眦的传统认识,就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 的,这足以说明"仁"在东夷时期就已经在部落中产 生了萌芽,并成为"东夷"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后汉书?东夷列传》亦载:"东方日夷.夷者,柢 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 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8嘲该处对东夷人 "仁"的阐述则更进一步,详细地描绘了史前东夷人 "仁"的特点.从"言仁而好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 恰恰契合了孔子关于"仁"的阐释,而这也正切合了 山东人热情大方,朴实厚道,内敛宽忍的地域特性.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东夷文化中的"仁"与Et 后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存德好仁","好让不争","和 谐揖让"的传统观念是一脉相传的,而这种文化精 神也深深地浸入在东夷原始乐舞文化之中. 三,礼乐的雏形:东夷舞乐 东夷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低下的生产力和万物 有灵的自然神秘观,导致了东夷先民自主与自然混 淆不清,在面对强大而难以战胜的自然力时,就把希 望寄托于祭祀,寻求神的庇佑.祭祀是东夷部落群 体克服恐惧的精神支柱,《说文解字》释义"叟"的起 源应是用豆或用酒尊盛上作物,或由作物酿成的酒 浆,拿来向天神献礼.与此同时,还要举行严肃庄重 的祭祀仪式,辅以强烈的情感活动,这就是原始的 "乐".《礼记?乐记》云:"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 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_9J('这里说明 原始的礼乐就是一种向天祭祀的仪式,寄予了原始 先民对上天和自身命运的崇敬.《礼记?乐记》进 一 步说:"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_】0_可以 说,礼乐制度是与祭祀制度相适应的,祭祀活动可视 为礼乐文化赖以发生的源头,例如王国维先生在 《释礼》中论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 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之谓褪".l1ll'由此可见,在 东夷原始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礼仪规模,并 使用不同的祭器.而东夷原始社会的乐舞活动也是 伴随祭祀而生,饱含了先民的各种寄托,故相互依存,礼与乐的特性不可分.事神仪式(礼)与事神歌 舞(乐)相结合,也就是"礼乐"萌芽的初意. 因此.尽管"礼乐"作为一种有深层含义,复杂 思想内容,成为制度化体系的概念,直到周代才逐渐 确立,但事神祀鬼仪式中具有礼乐萌芽性质的原始 乐舞,在东夷时期已经出现.东夷先民在举行祭祀 活动的时候,把各种愿望寄托在具有各种功能的乐 舞中,这种寻求精神寄托的做法避免了先民的精神 崩溃.同时,对于东夷先民万物有灵,认识混沌的思 维方式来说,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神秘的关联关系. 通过祭祀乐舞这种精神感应的方式,他们能够超越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神人相往,人神相映的目 的,如《尚书?大禹谟》载:"帝(舜)日:"咨!禹! 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帝(舜)乃诞敷文德, 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佗]'啪?.从"舞干 羽于两阶"来看,尽管这是一种描写战争的乐舞,但 它实际上具有操演的性质,他们认为在祭祀时跳模 仿战争操演形式的干羽舞,"至感神"就能起到使敌 人顺服,归降的作用.由此可见,史前时期的乐舞作 为一种原始的具有萌芽性质的礼乐在祭祀活动中所 起的重大作用.又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帝 尧立,乃命夔为乐……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 五弦之瑟.命之日《大章》,以祭上帝",该篇还云 "帝颛顼……命之日《承云》,以祭上帝.乃令觯先 为乐倡.解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 英."[13](P104)这里一方面说明舜和其父瞽叟都是在 琴瑟,韶(箫)乐方面有过贡献的人,而其另一方面 则恰恰告诉我们这是颛顼以乐舞《承云》祭上帝,寻 求天神庇佑,通过祭祀达到"惟天之合,正风乃行" 的目的.《路史?后纪七?少吴》载:"立建鼓,制浮 磬,以通山川之风,作《大渊》之乐,以谐人神,和上下, 是日《九渊》."_1I(H这段记载则是少吴通过乐舞 《大渊》使天地人神和谐愉悦,以达到"通山川之风", 减少灾难的目的.尧时的《大咸》,舜时的《九韶》等 着名乐舞,也都是借助特定的礼仪形式用以祭祀的原 始乐舞,上述原始乐舞均与祭祀有关,承托着先民的 美好愿望. 依附于祭祀而生的连接神灵与神人(部落首 领)媒介的原始乐舞天生就带有巫术宗教色彩.巫 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人类最早的 23 宗教行为.就巫术仪式的本质来说,它应该是"人 所特有的一种意指性活动,象征性活动或符号性活 动"._l5_"音乐具有巫术效应,是促使礼和乐自然 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原始乐舞具有巫文化特 点的重要原因之一.陈梦家在《殷墟甲骨综述》中 认为,甲骨文中"巫"和"舞"为同源字,巫之动作叫 舞,舞者叫巫,其得声,盖出于巫者舞时口中"乌乌" 之声]'.因巫,舞概念关联,且相伴于祭祀,以 至于东夷乐舞曾长期保留着"巫风"的习俗.《尚书 ? 伊训》日:"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 风."["]''孔颖达疏:"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 现之风俗也."[埔]'n?因此,巫与舞二者在史前社会 是合为一体的,一个是沟通上苍的象征性精神活动, 一 个是人类自身所表现的具体动作,二者最终都指 向了史前东夷乐舞所蕴含的礼乐萌芽这一内涵. 可以说,东夷时期以巫术为载体用于祭祀仪式 的原始乐舞可以被看作带有萌芽性质,承载不同功 能的"礼乐",是那个蒙昧时代普遍的文化现象,作 为一个整合性的文明体系,它贯穿于原始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音乐的形式影响 和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思想. 四,东夷舞乐的辉煌成就 黄厚明先生曾这样阐述:"礼的本质是人们在 确认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问关系 的种种规定,而其形态演变的动因,则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193(P86-94)随着礼这 一 概念被东夷先民Et渐重视,礼也作为一种思想灌 输到了东夷原始乐舞之中. 《帝王世纪》载:舜命"夔为乐正,……乃作《大 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 舞."](嗍《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舜乃命质 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2l_m这 说明韶的本质是为部落领袖歌功颂德的功能性乐 舞,有了对领袖个人的崇拜,就出现了"君臣有正, 上下贵贱等级有分"的等级划分.《通典?礼一》 言:"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 备."[2](嘲在形式内容上较为完备的,具有礼乐萌 芽性质的东夷乐舞在历史舞台上初露端倪.韶乐被 称为"九韶","九辩",也是指其完善的形制以及思 想内容上有"九功","九德"的至高境界.《尚书? 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H?,是说在 表演的时候会引来神鸟凤凰,表明了东夷人对凤鸟 的崇拜,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反映出此时 的乐舞虽然已经开始具有礼乐的萌芽性质,但仍然 摆脱不了神秘的巫术色彩. 24 作为东夷原始歌舞的集大成,韶乐自舜时起,虽 几经易名流传数代,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影响着中 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至周朝以《韶》为代表的东 夷乐舞仍被用于礼仪之中.《白虎通?礼乐》载: "王者有六乐."](陇'清陈立《疏证》云:"《御览》 引《春秋释例》'周用六代之礼乐,故有《云门》,《咸 池》,《大韶》,《大夏》,《大撞》,《大武》' 也."J(由此可推断,周时"韶"仍是礼乐的重要 组成部分.《逸周书?世俘篇》记有"甲寅,谒戎殷 于牧野.王佩赤白旗.筲人奏《武》.王入,进《万》 献《明明三终》".[]'嘞韩玉德先生在《<韶>乐 考论》一文中认为,"推知《万》为文舞《韶》,旧注为 武舞,误"._2此处说明周武王在伐纣取胜入城的这 一 重要历史时刻,唯有"韶"才能作为最重要的礼乐 形式来进行庆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以后,为了恢 复周礼,孔子将诗三百"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颂》之音"o[28](P1937)《左传?襄公二十 九》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看到用韶乐演奏的乐舞, 称赞"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畴也,如地之无 不载也".[29](P423)《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国闻 《韶》乐,竞"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於 斯也."[30](P156)《论语?八佾》又载,"子谓《韶》,'尽 美矣,又尽善也""1]?,从中我们可以想见,《韶 乐》是多么的优美,悦耳,动听. 五,东夷舞乐的流变 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夷舞乐,随着中华古代文明 的演进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流逝在了历史的 长河之中.那么,她最终流向了何处呢?这一点,我 们可以从其富含的礼乐萌芽这一特质窥见一斑,即 具有"礼"的巫术祭祀性质的东夷舞乐经夏商的流 传承袭,流淌,融合到了西周礼乐文化之中. 礼乐制度这一概念始于西周,周建立之后采取 "封建亲戚,以番屏周"的政策,以血亲关系巩固周 朝统治.而在意识领域,周朝统治者"制礼作乐", 制定出一套符合封建礼教观念的严密等级制度,也 就是"礼乐制度",以其作为治国之道辅助统治. "礼"是道德,伦理,制度,是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工 具;"乐"是情感,是服务于人的文化形态.礼与乐 相结合就是统治者试图以道德,伦理,制度来规范人 的情感,欲念,以有形化的手段约束人的欲念,情感. 礼乐相互渗透,融合,规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尊卑秩 序,政治法规,行为规范等等,以达到"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目的.' 夏与东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岳石文化时期,两 种文明相互交叉,彼此涵盖.关于夏与东夷之间的 关系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类似于向夏,唐嘉弘教 授在《东夷及其历史地位——东夷古国史论序言》 中所说:"夷夏之争乃东西之争……在新石器时代 基本上可算作两个文化圈,东部即后来形成的夷人 文化圈,西部即后来形成的华夏文化圈,从夏代夷夏 之争开始,两个文化圈逐渐融合,相互渗透,最后 '用夷变夏'."l3东夷在社会形态进化的洪流中保 留其主体文化变成夏,或者说极大地影响着夏的文 化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的建立.夷夏之争的结 果只能是东夷以它的文化基因注人到夏的胚胎内, 或以东夷的文化塑造出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另一种 是程德淇先生撰文的《夏为东夷说》,文中论证了夏 就是直接从东夷转化而来,认为二者是同祖同宗同 源.《国语?鲁语》载:"夏后氏柿黄帝而祖颛顼,郊 鲧而宗禹."l3l(咖'《礼记?祭法》也有类似记载. 从语源上来看,"东夷从大,大,人也",l35_《诗经 ? 毛诗序》亦解"夏,大也"._36_(P4"这是说东夷和夏 在宗源,传统,语训及文化上的相同,相似之处,也是 夏自夷直接转化或者说是由尧舜禹时代进一步融合 了夷夏联盟转化而来的. 但是,无论夏朝是由东夷直接转化而来,还是在 夷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而来,有一点可以认定的是, 东夷当时处于文化中心地位,在思想意识,政治模 式,生活方式,礼乐文化等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都优 于夏,因此,夏在武力上征服统治东夷的同时,文化 上却别无选择地承袭了东夷文化.我们知道,中国 文明的源头是多元的,在各个地域繁衍生息的部落 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组 织,信仰宗教等等.进人史前原始部落酋邦时代后, 强势民族在征服其他相对弱小民族的过程中,就面 临着如何对待被征服者的固有文化问题,东夷文明 与华夏文明的融合就具体阐释了这个现象.例如, 颛顼就是代表华夏文明的黄帝族在持续的,渐层式 的扩张过程中,与被征服氏族通婚而产生的后裔,而 正是颛项将东夷的巫文化引人到了华夏巫教体系 中.传说颛顼小时候曾被东夷的少吴氏族抚养,少 吴氏有意在其身上消除华夏文化的影响,《山海经》 载:"东海之外有大沟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 于此,弃其琴瑟."L3](P3O7)由此可见,当时的颛顼已 经接触到了东夷巫文化中重要的原始乐舞乐器.伴 随着颛顼对华夏文明巫教文化的改良,东夷巫文化 中的乐舞文化因子也随之进入到华夏文明的深层结 构之中,并因成功地利用了巫教文化体系原有的祭 祀仪式的结构功能,巫教文化的政教合一 架构 酒店人事架构图下载公司架构图下载企业应用架构模式pdf监理组织架构图免费下载银行管理与it架构pdf 和巫 职世袭制而成熟起来.随着岁月的更迭,东夷乐舞 文化始终渗透在华夏文明中.及至夏代,即所谓礼 制的形成期,其礼乐文化明显呈现出东夷特色.原 因有二: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同文明之问相互融 合,发展的结果;二是文化生态决定的结果.文化生 态可分为所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等 层面.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文化的 区域性特征与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质 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形态,因而也是决定 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人文因素是使其转变 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尤其是当人文传统形成以后, 便以相当顽强的定势,久远地发生影响.在夏代,虽 然夏文明在政治上取得了统治性的优势,但在经济 上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反观东夷,地处东方,拥有广 袤的平原山川以及广阔的海洋,既能够从事农耕畜 牧,又拥有渔盐之利,是所谓的富庶之地.这种地理 上的优势,必然使其产生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东夷 乐舞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刚刚确立自己统治 地位的夏文明,恰恰需要一种新的宗教礼乐来获得 神的庇护与赐福,从而稳定自己的统治.于是,东夷 乐舞的礼乐萌芽特性不知不觉地变为夏文化骨血中 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东夷乐舞 日后在礼乐制度建立中的萌芽启蒙作用. 《后汉书?东夷传》引《竹书纪年》记载:"(夏) 后侯相即位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来宾.……献 其舞乐."又载,"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 夷入舞."8_从"献其乐舞"或"诸夷人舞"的记 载中,我们可看出,一是在这个时期东夷人的歌舞是 相当发达,必定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对夏朝礼 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另外,东夷与夏的关系 是相互影响发展的,风夷是东夷其中一个部族,其首 领后羿以"有穷"为国号,带领东夷人一度推翻夏相 帝,统治夏朝数年,后来寒浞替代后羿又统治夏朝数 年,东夷人对夏的统治也会促使夏的礼乐文化更多 融人东夷舞乐的精髓,承传了东夷舞乐文化的衣钵, 为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夏在选择东夷乐 舞的同时,东夷部族对于自己乐舞文化的承传却是 不受外力影响的,这也是后来礼乐制度建立之后,中 正平和之乐大行其道之时,仍然有让孔子听后大为 光火,斥鼻诛伐的莱夷舞乐存在的原因之一. 及至商代,其殷商文化在本质上更是保留了从 东夷遗留下来的东夷巫术宗教乐舞文化的因子.这 是因为,商文化从其自身上就与东夷文化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即商部族原为东夷族的一支.虽然,商 部族的起源问题,在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中差不多 一 直是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是随着学界的研究 25 与考证不断深入,这一疑问已经逐步得到了解决. 例如王国维考证出商部族发源于河南商丘和山东曹 县,而近年来山东考古学者经过多年发掘论证,也认 为商部族起源于豫鲁皖交接地区,或说这一带东夷 文明的岳石文化即为先商时期的居民所创.更能直 接证明这一点的是商部族的鸟图腾崇拜,《诗?商 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39](PI15),正为典 型的东夷图腾崇拜.《史记》中又载"殷契,母日简 狄,……见玄鸟坠其卵……因孕生契"._40_(P132)由此 可见,商部族的鸟图腾崇拜是没有疑问的.而商之 所以称为商,也与鸟图腾有着一定的关联.甲骨文 和金文中的"商"字,自上而下由"辛","丙","口" 三个字符组成,而"辛"字符就是甲骨文中"凤"字上 面的鸟冠,代表商人崇拜的鸟图腾.商时,据《礼记 ? 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殷人崇信神鬼,事无大小,都要请示神鬼,礼乐方面 的用乐,甚至用乐工,也常常要卜问神鬼才能决定. 他们利用宗教维持统治,其礼乐的意义是着眼于人 与神鬼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正是东夷乐舞礼乐特质 在商文化中留下的最鲜明的烙印. 随着商朝的灭亡,周对商朝礼乐进行有意识,有 选择的扬弃,周承传的不再是商着重处理的人与鬼 神之间的宗教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于规范人与人 之间的政治关系上,这一着眼点的改变是中华文化 中意义重大的一次创举,它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 精神性格塑造,文化宏观走向以及审美选择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周朝统治者以周人的标准规范礼乐的内容,对礼乐 进行改造,使商的神权性礼乐让位于政治性礼乐,把 礼乐从神坛引入庙堂,以"史官文化"改造"巫官文 化",以礼乐为手段协调不同阶层的关系,维护统治 者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白天子 出"[41](附,但是东夷舞乐的一些特性仍保留在周代 的礼乐之中. 结语 东夷舞乐,确切地说只是一种礼乐的雏形,尚未 制度化,作为处理人与鬼,神之间关系的媒介,它具 有浓厚的巫乐特色.随着时代推移,生产力逐渐提 高,东夷乐舞逐渐从祭祀天,地,鬼,神转为服务于祭 祀的同时,增加了为首领歌功颂德的功能,这一转变 为后来服务于统治阶级,规定尊卑等级的礼乐制度 奠定了基础.东夷乐舞现今虽只闻其名不得其貌, 但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却遗后再续,未见终消. 及至夏初,由于东夷经济文化的发达,夏文化为了更 26 好地维护其统治,选择性地继承了包括礼乐文化在 内的东夷精神涵蕴和文化制度.最终,东夷舞乐在 夏商周文明的繁衍中继续传承,奠定了礼乐制度,为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礼记[M].长沙:岳麓出 [1][6][9儿10][18]钱兴奇 版社,2001. [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8][38]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36儿39]孔丘.诗经[M].程俊英译.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6. [5]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赵雨.上古诗歌的文化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 [11]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一 册 [12][17][23]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13儿21]张双棣译着.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4]朱仙林.罗泌《路史》引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刘军译.北京:中 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16]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张辛.大一混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问题[J].北京大学(哲学社科版),2002,(4). [20]皇浦谧.帝王世纪[M].陆吉等点校.济南:齐鲁书 社,2010. [22]杜佑.通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25]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94. [26]李日刚.中华文汇先秦文汇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M].北京:中华 丛书编审委员会,1963. [27]韩玉德.《韶》乐考论[J].学术月刊,1997,(3). [28儿4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9][32]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 [30][31][4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3]唐嘉弘.东夷及其历史地位——东夷古国史论序 言[J].史学月刊,1989,(4). [34]俞志慧.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7]佚名.山海经[M].李润英,陈焕注译.长沙:岳麓 出版社,2006. 【4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 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郑铁民)
本文档为【东夷舞乐文化考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