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学号:51061700018 季束峰忿犬带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张韬 2009年5月完成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学号:51061700018 季束峰忿尺李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 系:对外汉语系 业: 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专院 研究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 2009年5月完成 MATh...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学号:51061700018 季束峰忿犬带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张韬 2009年5月完成2009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学号:51061700018 季束峰忿尺李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 —以海观、吴劳译本为参照 系:对外汉语系 业: 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专院 研究 指导教师: 硕士研究生: 2009年5月完成 MAThesisof2009 UniversityCode:10269 StudentNumber:51061700018 CH1NANORMALUNIVERSITY 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EileenChang?s translation0fl? heOld几 ranandtheSea — ComParingtoHaiGuanandWuLao?s translationasareferenee College Major Orientation: SuPervisor: APPlicant:Zhan21?ao May, 2009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鲜革塑脚“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了;„名„师签„:降“昨日期哪?辛日期张韬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姓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注 张张春柏柏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外语学院 院主席席 潘潘文国国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院 院 刘刘乃银银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外语学院 院 院 傅傅惠生生教授、博导导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院 院 查查明建建教授 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 近几年,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可是目前对张爱 玲的翻译研究尚显薄弱,多集中于张爱玲翻译生涯的梳理与总结,或是聚焦于张 爱玲独特的自译与语内翻译现象的描写,对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作品未 见有细致深入的研究。《老人与海》是1952年张爱玲在香港受雇于美国新 闻出版社期间最重要的一部译作,同时也是该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 老人与海》自五十年代引进至今,在国内己经出现了 20多个 海明威的(( 译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观、吴劳、黄源深、李锡撤等的大陆译本。可是在 海明威原作出版的同年年末由作家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第一个中译本,却 始终未能走入国内广大读者的视线。这对《老人与海》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 中译研究,以及对这部著作的初译者张爱玲的翻译研究来讲,都是一种缺憾。 因此,本论文选取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与 张爱玲译本同时期的海观译本,以及目前大陆最通行的吴劳译本这样两部最有代 表性的译本作为译文参考,通过对三个译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译文对比与分析,探 讨张爱玲译本在情感表达,文化传译与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译本特色。 其中第一章主要从张爱玲对原文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揣摩与体味,对原文人物与自 然环境的理解与再现以及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其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 三个方面为切入口,结合大量的译例分析,探讨张爱玲译文的特色之一,即处处 渗透着译者基于对原作理解的情感介入;第二章主要探讨张爱玲在译本中体现出 的对原文文化因素的处理。其中主要探讨了张爱玲因为受雇于美国新闻出版社的 关系,在最终呈现的译文文本与超文本层面对原文中的宗教意味有意识的彰显以 及张爱玲对原文中出现的异质文化所进行的改写与添译;第三章则通过对三个译 本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表现出张爱玲的译本在用词,句式与衔接三个方面的译 本特色。通过对张爱玲译本这三个方面的特色分析,进一步肯定了张译《老人与 海》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情感文化改写语言风格AbstraCt ThoughEileenChang, 5effortasatranslatorhasbeenrecognizedforthereeent years, translationstudieseoncemingaboutherstillseemsuPerficial, mostofwhieh eentralizeonPieeingtogetherherlifelongtranslationworksandonher self-translationorWUdialeet一to一 mandarintranslationPhenomenon.W亡 eanhardly findanydetailedstudiesonhertranslationworksofAmerieanliterature.TheOld材乙n andtheSea15oneofthemostimPortanttranslationworksofEileenChangwhenshe wastheemPloyeeofHongKong, U.SNewsPressin1952, andalsoChang? 5version 15thefirstChineseversionofthismasterpieeeinChina.W亡 eaneurrentlyfindmore than20ChineseversionsofthisbooksineeitwasintrodueedintoChina,among whiehtheversionstranslatedbyHaiGuan, WuLao, HuangYuanshenandLiXi如n arewell一肋 ownandwidelyread.However, asthefirsttranslatedChineseversionof thisbook,Chang? 5version15notreceivedasit15deserved.It15undoubtedlyablank thatweneedtofillinnotonlyforthetranslationstudiesofthebookbutalsoforthe furtherstudyofEileenChangasatranslator. ThisPaPerfoeusesonresearchingEileenChang, 5versionwhileversionsofHai GuanandWuLaoareusedasourrefereneeofeomParison.Throughdetailedand earefultextualeomParisonandanalysis, wewouldliketoexPloretheeharaeteristics ofChang? 5versionmainlyinthefollowingthreeasPeets:emotionexPression,eulture translationandlanguagestyle.inChapterl, wewouldshowhowChang? 5Personal emotionsinfiltrateintheeharaetersofthebookandtheirrelationshiPinbetWeen,how sheunderstandsandinterpretstheinieractionbetweentheoldmanandbigfish,and whatshehasrevealedinherversionasafemaletranslator;inChapterZ, wemainly foeusonhowChangdealswiththoseeultural一 loadedtextualmatters.hiChang,s version, mattersofreligioninthesoureetext(ST)areexceedinglyhighlightedinboth hertranslatedtextandPrefaeeduetoheremPloylllentinHongKong, U.SNewsPress. Plus, inordertofaeilitatethereaders, Changdomestieatedinherversionsomeofthe exotieeulturalmattersandmadesomeamendmentsandadditionsasshethought necessary:finallyinChapter3, byearefultextualanalysisofthethreeversions,we wouldliketoexPlorethecharaeteristiesofChang? 5versionintheasPeetsof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ing,SefltCllCC thevalue structuringandeohesion.ThroughtheanalysisoftheabovethreeaSPeets, ofChang, 5translation15furthereonfirmed. KEYWORDS:EileenChangEmotionCultUralRewritingLanguagestyle目录 引言???????????????????????????????????????????????????????????????……1页 第一章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情感色彩??????????????????????????……5页 第一节对原文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揣摩与体味?????????????????????……6页 第二节对原文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理解与再现 第三节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 ....................……11页 l6页 第二章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文化改写????????????????????????……21页 第一节宗教意味的彰显22页 第二节异质文化的翻译27页 第三章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35页 第一节简洁平淡的用词风格35页 第二节汉语地道的流水句式39页 第三节流畅自然的衔接手法45页 结语??????????????????????????????????????????????????????????????……51页 注释52页 附录54页 附录二55页 参考文献56页 后记58页己!侣旨 J.厂习 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风与创作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应有的 地位。但是张爱玲在文学翻译方面的独特成就,学术界却少有关注。事实上,张 爱玲参与了中译英,英译中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从吴语到国语的语内翻译以 及作者自译等多维度的文学翻译实践。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 注译者张爱玲及其译作,其中,《金锁记》及译者自译现象,《海上花》的语内及 语际翻译以及对译者张爱玲整个翻译史的书写与整理成为现阶段张爱玲翻译研 究的焦点,但对张爱玲其他的译作研究大多是浮光掠影的一笔带过,函待深入细 致的梳理。 对张爱玲翻译的研究,开始晚,进展缓慢,只在近年陆续有成果涌现。专著 方面没有专论张爱玲翻译的著作,但一些相关著作、文集或史论中有个别章节涉 及这一主题。大陆方面,2003年罗选民主编的《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中,用 半页左右的篇幅论及张爱玲的美国散文翻译,并对张爱玲的译文作出了高度评 价,认为1986年12月三联书店重印的张爱玲译作《爱默生文选》“在翻译时能 很好地抓住原作的神韵,并利用自己高超娴熟的文笔,巧妙地还读者以真正的爱 氏创作之面目。川2004年,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所著《说不尽的张爱玲》中, 以《翻译英文作品的最初尝试—新发现的张爱玲译作<谑而虐)浅说》与《张爱 玲译<老人与海>))为题,分两个小节对张爱玲的这两部译作作了一些说明性的介 绍,特别强调“她所翻译的《老人与海》及初版本译序理应受到特别的关注。”22005 年,孟昭毅,李载道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中,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也即第三十 八章《港台的翻译文学》中的第三节,以《受冷遇的张爱玲》为题,专节对张爱 玲的翻译生涯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认为“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流 小说家,亦是杰出翻译家。”3 在港台,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译丛》(万乞刀dz?tz?ons)于1982年 出了一期通俗小说专刊,其中刊登了张爱玲英译的《海上花列传》前两章,而“台 湾的皇冠出版公司出版的张爱玲中文《全集》直到1992年才开始纳入她的中文 译作。”„近年来,对张爱玲的翻译关注较多的还有香港著名学者刘绍铭,他曾在 香港出版的文学杂志上撰文讨论张爱玲的中英互译,后来又收入他2006年在香 港出版的《文字的再生》一书中。5但由于此书暂未引进大陆,这一研究成果还 未得到广泛传播。2007年,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兼静宜大学英文系讲座教授单德兴所著《翻译与脉络》中,以《含英吐华—析论张爱玲的美国 文学中译》为题,以长达五十页的篇幅梳理了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张爱玲译 作的演化,并且以张爱玲的诗歌翻译为例,探讨了张爱玲的翻译策略与翻译中的 得失。其中单教授还将张爱玲的中译,英译与自译以时间先后为序以一览表的形 式做成了两个资料占有相当完备的附录6,给后来人研究张爱玲的翻译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这也是本人迄今为止在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最详尽的张爱玲翻译研究 著作资料。 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更多一些,通过中国期刊网的调查统计,1995 年至今的巧年内,与张爱玲翻译研究相关的论文共有19篇7,其中包括博士论 文1篇,硕士论文5篇。在这19篇论文中,对张爱玲的翻译进行全景式或综合 性研究的有5篇,如杨雪的博士论文《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马若 飞的硕士论文《张爱玲翻译研究》等;对译者或翻译思想进行研究的有3篇:邓 丽娟的硕士论文《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张曼的《从翻译看 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陈吉荣和张小朋的《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 化策略》;对张爱玲单部译作的研究有n篇,如姜瑞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 英译本研究》,陈吉荣的《论语内翻译中的译者阐释—兼评张爱玲<海上花列传> 国语翻译》等,而在这n篇中以《海上花列传》为题的就有8篇;对张爱玲《老 人与海》的翻译研究仅有一篇,题名为《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作者 马若飞用三页的篇幅粗浅地交代了张爱玲的译者素养,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 的缘起,评论了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体现的对原作理解的精当。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己经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与关 注,可是总的来说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目前对张爱玲的《老人 与海》译本关注是不充分的。由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较为复杂,作者自译与语内 翻译等特殊的翻译现象自然最先吸引研究者注意,可是若不对张爱玲的译作中一 个普通的中译本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而言也是不完整的。不 仅如此通过细致挖掘张爱玲翻译活动的各种特征,也能为今天的翻译研究提供 一定的启示,而《老人与海》作为张爱玲最重要的译作之一,正是本论文要研究 的主题。 目前国内关于《老人与海》翻译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通过中国期刊网的调 查统计,1980年至今近30年间发表的相关成果有17篇9,对这部作品的翻译研 究涉及了翻译理论的各个领域。有语言学的研究,如史媛的硕士论文《中英文学语篇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以《老人与海》为例对中英文的主位推进 模式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统计研究;陈彬彬的《从关联翻译理论看<老人与海>中 的外来语变异及其翻译重构》运用关联理论对原文中西班牙语成分的翻译进行了 分析探讨;有美学方面的研究,如杨鹏的硕士论文《接受与创造:<老人与海> 两个中译本研究》从读者的美学接受角度进行了译本对比分析;有修辞方面的研 究,如苏岚的硕士论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看<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隐喻 再现》从隐喻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译本译介的研究,如王中立的硕士论文《海 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也有从解构主义视角进行的研究, 如唐述宗、康顺理的《解构主义视域下<老人与海>四个译本的评析》的等等。 由于《老人与海》的语言比较简洁明了,各种理论视角都可引为材料。而其中最 集中的还是对于《老人与海》语言特色及文风方面的翻译研究与译本对比,有6 篇之多,占总数的近一半,如刘文捷、王苹的《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意识一老 人与海>三译本对比心得》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比较了不同译本的文体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人与海》中人际关系、人物情感翻译的研 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有关《老人与海》翻译的论文中,涉及张爱玲译 本的仅有两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译《老人与海》缺乏研究的事实。 因此张译《老人与海》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也是我们进行张爱玲翻译研究 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从译者本人来说,尽管张爱玲 有过很多译作,但其中不少是以受雇人身份进行的。而真正为译者本人所喜爱、 为译者倾力而为、而且与译者本人的翻译、写作风格以及思想性格特征等相吻合 的并不多见,而《老人与海》却是其中少见的一本译作。“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 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译,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老 人与海》。”„。张爱玲作为一名译者、作家和读者,一个从小接受良好双语教育、 有着相当深厚双语双文化功底的译者,一位女性、一位有上海、香港等殖民地和 美国生活经验的译者,其为数不多的与原著有情感共鸣并倾力为之的一个译本, 必然具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和((老人 与海》来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翻译研究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个案。如果 说《海上花列传》因为其特殊的语内翻译而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老人与海》则 能够作为一个普通而典型的翻译作品,为一般的文学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提供借 鉴。 第二,就《老人与海》而言,张爱玲的译本是其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1952年年初刚写就这篇中篇小说,经今日世界社的安排马上就由张爱玲在 同年年末译出,两年后海明威以这篇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这部小说轰动 了世界文坛。而张译的《老人与海》作为该名著的初译,却未能抢占市场先机, 顺势走入国内广大读者的视野,反倒是事隔五年后195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的海观译本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大陆读者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读本,直到八十年代吴劳译本的出 现。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社组织翻译了20多个《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其 中比较有名的有吴劳,黄源深,李锡)8L等大陆译本,其中九十年代以后涌现的《老 人与海》译本就有十多个。目前国内最通行的是八十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 吴劳译本。而1978年商务印书馆,1979和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2000年 人民日报出版社也相继重印了海观的译本。但令人不解的是,五十年代出自著名 作家张爱玲之手的初译本,在大陆却始终未有哪家出版社重印过,致使有相当多 的大陆读者甚至学者,都不知道张爱玲曾经译过这部名著—不得不说,这对《老 人与海》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中译研究,以及对这部著作的初译者张爱玲的 翻译研究来讲,都是一种缺憾。本论文的撰写初衷即是想以个人的微薄之力尝试 弥补这个缺憾,通过对张爱玲1979年香港今日世界社再版的《老人与海》译本 特色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重要价值,对今后的张爱 玲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章《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情感色彩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张爱玲在《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序中写道:“捕鲸、 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 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 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 不能译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无论如何,我还是 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 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了这样伟大的作品. 在这篇简短的序言中,译者首先作为对原作最精微细致的读者,张爱玲毫 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以及她对原作深刻的理解。海明威“冰山风格” 的文风和“电报体”的文字风格与张爱玲自己一贯推崇的“平淡近自然”的文风 十分相近,因此张爱玲不难从海明威“貌似平淡”的句子中读出了“文字的迷人 的韵节”;而张爱玲能如此深切地体味到原作的好处,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老 人与海》中处处笼罩的苍凉色彩和荒诞意味与张爱玲日益成熟的人生观创作观正 好暗合,因此她从中真切地体味到了“生命的辛酸”与“淡远的幽默与悲哀”。 正如张爱玲曾说过的:“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 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 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 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2《老人与 海》中老人的行动不仅有悲壮动人的情感冲击效果,更有苍凉深远的对于人生的 启示。张爱玲也认为“使作品成为永生的”,正是“从故事本身发见了新的启示”。 由此可见,张爱玲作为这部她挚爱的小说之初译者,具备对这部作品从形式 到内容贴切把握的能力,并且她“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译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 哀……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可见作为一名能深刻体味原作之美的译者,张 爱玲同样希望尽可能地传译出她所体会到的原作的风采,让读者分享她对这部优 秀作品的阅读体验。而这部值得被张爱玲颂之以“毫无愧色”的伟大作品之伟大 处,除了人所共知的象征及隐喻的修辞手法,还在于海明威在简洁叙事中不动声色的抒情能力。海明威以简洁自然的对话,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场面,精确生动 的细节描写与含蓄精练的叙事语言构筑起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编织出一个发人 深省又感人至深的寓言故事。 对比海观与吴劳的译文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的译文中,处处渗透着译者基于 对原作理解的情感介入,译文不仅是译者张爱玲对原作字面意思的理解与传达, 在文字的取舍中更体现出译者对原作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人物间情感,人物与自 然环境间情感的体察与共鸣。译者对原作中人物情感细微捕捉的前提是译者对原 文深切的喜爱与理解,而在此基础上,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在译文中还有相当多 女性情感的不自觉流露。凡此种种造就了张爱玲人物形象更为柔和丰满感情更为 自然充沛的译文,不失为张译《老人与海》区别于别的译本相当突出的特色之一。 第一节对原文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揣摩与体味 英国小说家贝茨(H.E.BateS)曾说:“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在这 之前,在好几代人的岁月中几乎可以说有一百年有增无减地变得日益浮华、罗 嗦……他满载着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现在终于到了和这堆字割爱的时候了。”“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正是拿着这把“板斧”,大刀砍掉了在描人绘物 时可能会使用到的修饰语成分。其中对小说主人公老人形象较为细致的描写,小 说中总共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小说一开头对老人形象的交待,一次是通过孩 子的视角,描摹孩子眼中老人的形象。对比海观与吴劳的译本我们发现,在张爱 玲的译本中,译者把原文中一些中性乃至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稍许不良印象的语词 或句子打磨上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客观上美化了老人的形象,尽可能地让 老人形象更为柔和且不失坚毅,如以下表格所列: 【【原文】 】【张译】 】【海译】 】【吴译】 】 ttthinandgaunttt瘦而憔悴 悴又瘦又憔悴悴消瘦憔悴 悴 TTThebrownblotehesss棕色的肿起的的褐色的疙瘩瘩褐斑 斑 一 一一块块 块 块 块 BBBenevolentskineaneerrr一种无害的瘤瘤肉瘤 瘤良性皮肤病变dddeeP一 ereasedsear-sss纹路很深的创 创皱痕很深的伤 伤勒得很深的伤伤 痕 痕痕 痕疤 疤疤 疤 TTTheywerestrangeee是奇异的肩膀。。那两个肩膀真 真这两个肩膀挺挺 ssshoulders, stillll虽然非常老了,,奇怪,老尽管老老怪,人非常老老 PPPowerfulalthoughveryyy仍旧壮健,劲项项了,依然结结实实迈了,肩膀却却 ooold, andtheneekwasss也强壮…… …实的,颈脖子也也依然很强健,, ssstillstrongtoo…… … …是这样…… …脖子也依然很很 壮 壮 壮 壮壮实…… … ……… withhiseyescloseddd……眼睛一闭 闭眼睛一闭,脸就就眼睛闭上了,, tttherewasnolifeinhisss着,脸上就没有有跟死人的一样。。脸上就一点生生 fffaee...生命。 。 。气也没有。 。 在原作中,老人的脸颊上有“ brownblotches”,后来作者对它作了解释, 其实就是“ benevolentSkineanCer”。《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P140对“bloteh” 的解释是:“ alargeirregularspotormarkontheSkin,one, 5elothes,ete. (皮肤上大的)斑;疤;疙瘩;(衣服等上的)大片污渍。”可见海译和吴译在理 解上也是正确的。可是“疙瘩”,“斑”这样的说法在读者心中唤起的联想是不美 的。老人虽然是古巴老渔人,并不需要亮丽光鲜的形象,但是基于对这个作品苍 凉而富于浪漫主义主色调的理解与移情,张爱玲将之翻译成模糊含混的“棕色的 肿起的一块块”,这对老人形象来说无疑不是一种变相的美化。同样的,对于 “benev。 lentSkincaneer”的翻译,“肉瘤”太容易引起不美观的画面感,甚 至有点恶心;“良性皮肤病变”译得这么实,放在小说语言中倒不如放在医生的 处方单里;相较之下“一种无害的瘤”,这样的模糊译文既正确又不直观,不容 易引起读者不美的联想。 至于表格中列出的对老人形象描写的句子,张爱玲也是尽可能小心翼翼地措 词择句,生怕在小说的一开始就破坏了老人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strange Shoulders”,海译与吴译分别译为“真奇怪”,“挺怪”,像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对老人形象的指责批判。可是张爱玲用了更具情感色彩的“奇异”,把 Strange 的重心从“怪”上移了出来,再紧跟两个形容老人体格的简单有力的形容词“壮 健”,“强壮”,这样的译文读来带有对老人强健体格的褒扬与赞叹。最后一例主 要在于“ nolifeinhisface”的传译上。海观的译文可以说是贬损了老人的形象,“脸就跟死人的一样”的译法给老人形象增添了几分惊惊色彩,与全文总 的基调完全不相符合。吴劳译本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张译不仅对原文意 思有贴切的理解,更通过简洁的句式与利落的用字,用汉语的流水句串起对老人 形象的诸多描述。这种模糊翻译策略与散文式的文句串接美化了张爱玲译笔下的 老人形象,译者在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介入可见一斑。 《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个:老人与孩子。孩子只在作品的开头与 结尾出现,而在老人出海打鱼的大部分时间里,孩子只是老人口中的呼唤(“要 是那孩子在这里就好了。”)。可以说,孩子既是老人的朋友,又是老人不灭的希 望与慰藉。张爱玲作为读者真切体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译文中她试图用自己的 译笔表现出来。读张爱玲的译文,我们发现她在人称翻译以及细节用词的处理上 渗透着她对老人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体察与共鸣。 人称作为一种体现人物情感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标记,在表现老人与孩子情感 关系时有相当的体现。比如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 oldman”,在叙述体中就有“老 人”、“老头子”以及“老头儿”等译法。 例 1Hewasanoldman…… theboy? 5parentshadtoldhimthatthe oldmanwasnowdefinitelyandfinallysalao…… Itmadetheboysadto seetheoldmaneomeineaehdaywithhisskiffempty……(pl) 【张译】他是一个老头子……那男孩的父亲就告诉他说这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 气星……孩子看见那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p2) 【海译】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老头儿现在一定“背 运”了……孩子看见老头儿每天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pl) 【吴译】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跳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老人如今准是 终于“倒了血霉”……男孩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p3) 作为全文第一句话,作者首先给了个客观的远景:一个老头子在船上打鱼。 用“老头子”一词其实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对一般人而言看见一个有一把年 纪而又素不相识的老者,都会简单地称为“一个老头”,只有具备很高修养或地 位很高的人才会一开始就礼貌地用“老人家”“老大爷”等称呼。而到下一句张 译的“这老头子”就用得十分自然了,因为这就是从“那男孩的父亲”的角度来 称呼的。下一句“孩子看见那老人”,体现出孩子与老人不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这也为下文一老一少深厚的忘年交埋下了伏笔。 我们再来看海译与吴译,他们分别作“老头儿”与“老人”,体现不出关系上的亲疏分别,也无法凸显情感的差别。而在对话体中的称呼也同样是如此。除 了直呼其名,孩子还经常直接称老人为“ oldman” 例2” Keepwarmoldman,“ theboysaid.” RememberweareinSeptember.“ (p6) 【张译】“老头子你穿得暖和点,”孩子说。“你要记得现在是九月了。”(pg) 【海译】“别着凉啦,老大爷,”孩子说。“记住,这是九月的天气啊。”(ps一9) 【吴译】“穿得暖和点,老大爷,”男孩说。“别忘了,我们这是在九月里。”(pll) 例3“ Wakeupoldman,“ theboysaidandputhishandononeofthe oldman, 5knees.(ps) 【张译】“老头子醒醒吧,”孩子说,他把一只手放在老人的膝盖上。(ps) 【海译】“醒来,老大爷,”孩子喊了一声,把一只手放在老头儿一个膝头上。(pg) 【吴译】“醒来吧,老大爷,”男孩说。一手搭上老人的膝盖。(p12) 在张译中,孩子直呼老人为“老头子”,看似没大没小,实际上却充分体现 了两人亲密的关系。而海译与吴译的“老大爷”过于正式礼貌,就无法体现这层 关系。这种渗透着译者情感的人称翻译不仅出现在小孩对老人的称呼中,老人对 小孩的称呼,在张爱玲的译本中也同样体现出译者对两人关系的情感渗入。如在 下例中,张爱玲把原文的“ mySon”译作“我的孩子”,对比于“孩子”,“好孩 子”,老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在张的译文中表露无遗。 例4” HavefaithintheYankeesmyson.ThinkofthegreatDIMaggio.“ 【张译】“我的孩子,你要对洋基队有信心。你想想那伟大的狄玛奇奥。”P8 【海译】“相信美国佬队吧,孩子。想一想那个老狄马吉奥吧。”P8 【吴译】“相信扬基队吧,好孩子。别忘了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P10 张爱玲对两人关系细致入微的感同身受,使她能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译文 中。除了人称的翻译,张译的一些细节用词也都能体现这一点。 例5”You, 11notfishwithouteatingwhilel? malive.” ,, Then1ivealongtimeandtakeeareofyourself,” theoldman said.(p4) 【张译】“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决不让你打鱼不吃饭。” “那么你活得长长的,好好当心你自己,”老人说。(P10) 【海译】“只要世界上还有我,决不能让你不吃饭就去打鱼啊。” “那么,祝你长命百岁,保重你自己吧,”老头儿说。(PIO)【吴译】“只要我活着,你就决不会不吃饭就去打鱼。” “这么说,祝你长寿,多保重自己吧,”老人说。(P12) 这是老人与孩子两人在晚饭期间的一组对话。“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中的 “一天”虽然不是原文明示的信息,但这里略带夸张的说法却非常贴切地突出了 孩子的决心。再看后一句,吴译的“你就决不会”,只是从老人的角度来说,并 未涉及男孩的行动。而张译与海译的“决不让你”与“决不能让你”,就从男孩 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祈使句的表现力度更强,从而使男孩竭力维护老人健康 的关切心理呼之欲出。 再来看老人的回答。“ livea10ngtime”是老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如果 是孩子对老人的祝福或者是节日祝愿用语,那么很自然地应译为“长命百岁”或 “长寿”。但这里是反过来老人对孩子的祝福,那么张译的“你活得长长的”既 体现了拉家常的口气,略带与小孩说话的口吻,也能体现两人亲密的关系。此时 如像海译或吴译那样使用“长命百岁”或“长寿”反倒会拉远两人的关系。后半 句张译用“好好当心你自己”也同样是如此如“保重”则可能显得过于重视, 仿佛两人临别或是同辈之间的话。张译的“好好当心”非常形象地把老者对孙辈 的关爱之情体现无余。 例6” No.1knowothersbetter.” ,, QueVa‎‎,“ theboysaid.“ Therearemanygoodfishermenandsomegreat ones.Butthere15onlyyou.“P12 【张译】“不。我知道有别人比我好的。” “到哪儿去找呢?”孩子说。“有许多的渔夫,也有几个伟大的。但是只 有一个你。”P14 【海译】“不。比我好的人多着呢。” “怎么,”孩子说。“会打鱼的很多,打鱼的能手也不少。可是顶好的只 有你一个。”P13 [吴译]“不。我知道还有比我强的。” “哪里,”男孩说。“好渔夫很多,还有些很了不起的。不过顶呱呱的只 有你。” P16 这一段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对这个简单而又饱含深情的短句“ Butthere15 onlyyou.”的翻译。原作中作者经常采用省略与替代的办法,让语句显得简洁 精炼。分析原文我们发现,作者行文的思路是:g。。 dfi:hermen一great。nes一。nlyyou,海观和吴劳是按逻辑来理解原文,认为原文从原级到比较级到最高级,层 层递进,译者补译出对原文的理解(“ there15onlyyou(whoarethebest).”), 表现出孩子对老人作为一名优秀渔夫的赞美。但是过于重视逻辑语义的联系却忽 视了老人与小孩间情感的把握。相比之下,张爱玲充满感情的直译译文“但是只 有一个你”,并不重于表现小孩对老人捕鱼技艺高强的褒扬,却饱含小孩对老人 这样一个长者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在这里,只有只有张爱玲的译文对原文的理解 更正确更富有情感色彩,让读者从中能清晰地读出小孩对老人的爱。 第二节对原文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理解与再现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景物之间也有着复杂 的情感,其中最突出的即是老人与鱼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老人与大鱼之间经历 了:老人苦苦等待大鱼上钩,大鱼拖着船稳定地向前游,老人等待大鱼跳出海面, 老人与大鱼搏斗最终将其杀死,大鱼在老人面前被鳖鱼袭击。这一系列老人与大 鱼间的遭际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而这其中,老人对大鱼的情感也渐渐得到升 华,从一开始对大鱼单纯的求胜心理到后来对大鱼的怜悯与欣赏,再到最后仿佛 是对大鱼兄弟般的惺惺相惜。 在张爱玲的译本中,我们看到许多地方都有译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无疑是 张爱玲在深入体会老人与鱼之间这种复杂情感之后有意识的情感渗入。以下我们 将选取6个译例,以老人与大鱼相遇的先后为顺序,具体分析张爱玲是如何在译 文中将个人情感有步骤合情理地渗进老人与大鱼之间的情感关系的。 例 11havenoerampsand1feelstrong.It15hethathasthehook inhismouth. shuttighton onlyoneeto ButwhatafishtoPulllikethat.Hemusthavehismouth thewire.1wish1eouldseehim.1wish1eouldseehim knowwhat1haveagainstme.P25 【张译】我的手脚并不抽筋,我自己觉得很强壮。是它嘴里钩着一只钩子。但是 这条鱼真了不起,这样拉着船跑。它一定是紧紧地闭着嘴衔着那铁丝。我希望我 能看见它。我希望我能看见它一次,至少我可以知道我的对手是什么样子。P32 【海译】我的手脚不会抽筋,我有的是力气。倒是它的嘴给钩住了。可是它能这 样的拉钓丝,该是多大的一条鱼啊。它的嘴一定给铁丝堵得严严的。我很想看到 它。我希望能够知道我钓住的究竟是一条什么鱼,哪怕只看一眼。P32【吴$译】我手脚没有抽筋,我感到身强力壮。是它的嘴给钓住了啊。不过拉力 这样大,该是条多大的鱼啊。它的嘴准是死死地咬住了那钢丝钓钩。但愿能看到 它。但愿能知道我这对手是什么样儿的,哪怕只看一眼也好。P34 此时大鱼己经拖着钓丝,稳定地向前游了四个小时。老人离陆地越来越远, 他虽然有些担心,但是仍旧信心满满。重要的是,他开始对这个强劲的对手好奇 起来,这一例即是在大鱼上钩以后,老人第一次在内心独白中对大鱼发出赞叹: “??…, whatafisht。 pulllikethat.”在这里,张爱玲体味到老人对大鱼的 欣赏之情,在译作中表现为“这条鱼真了不起,这样拉着船跑。”而海观和吴劳 的译本则把老人的赞叹归结于鱼形体的大。接着,为表现老人对大鱼这种棋逢对 手般的心情,在最后一句中张爱玲把老人渴望见到的大鱼译为“对手”,并且在 作者没有明示的情况下把老人渴望见到大鱼的心情添译为“我希望我能看见它一 次”。这是刚钓到大鱼不久之后老人对大鱼的心情:他赞美它,他急切地想见到 一直和他作对的对手。对比三个译文,张爱玲的译文把这种感情传译得最为动人。 例 2Butwhatagreatfishhe15andwhatwillhebringinthemarket iftheflesh15good.HetookthebaitlikeamaleandhePullslikea maleandhisfighthasnoPanieinit.1wonderifhehasanyplansor ifhe15justasdesPerateas1am? 【张译]但是它是个多么伟大的鱼呀,假使它的肉好,在市场上该卖多少钱!它 吞饵的作风像一条雄鱼,它拖曳的本领也像一条雄的,它在战斗中也没有表示惊 恐。不知道它究竟可有什么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还是它和我一样地准备拼命?P33 【海译】话又说回来,这条鱼多么大,肉要是好的话,它在市场卖的钱可多啦。 它吃起鱼食来像一条公鱼一样,拖起钓丝来也像一条公的,它斗起来不慌不忙。 我不知道它有没有什么主意,还是跟我一样没有一点办法呢?P34 【吴译]不过它是条多大的鱼啊,如果鱼肉良好,在市场上能卖多大一笔钱啊。 它咬起饵来像条雄鱼,拉起钓索来也像雄鱼,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不知道它 有没有什么打算,还是跟我一样,不顾死活?P36 过了整整一个晚上,那条鱼一直拖着船往前,从来没有改变它的路线和方向。 在这一例中,通过译文对比我们发现,张爱玲在译文中对大鱼的欣赏与喜爱溢于 言表。如果说在头一例中老人对大鱼还只是模糊的欣赏与赞叹,在这一例中老人 对大鱼的喜欢则上升到了可以明指他欣赏的种种细节。 为了对比的方便,我们可以参见下面的表格。其中“great(fish)”张爱玲在上文中译作“了不起”,在这里随着老人对大鱼感情的深入,她也更进一步 译为“伟大”。而其中“(吞饵的)作风”与“(拖曳的)本领”都是译者添出的。 张译用这样的褒‎‎义词补全了原文中的未明指信息,即雄鱼吞饵与拖曳的本领较之 雌鱼更高强。而海译和吴译的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则未能传译出原文暗含的信息, 大鱼的强悍威猛在他们的译文中并未有确切的体现。至于最后对“desperate” 的理解,张译的“(和我一样地准备)拼命(?)”,更把大鱼的亡命精神与老人 的硬汉气质放到一个平台之上,两个同样坚毅果敢的灵魂在海上相遇了。 而反观另两个译本,尤其是海观的译文,他把“desperate”理解成消极的 “没有一点办法”,凭添老人与大鱼莫须有的软弱。由此可见,张爱玲的译文基 于对老人和鱼及两者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站在老人的立场,通过情感色彩浓烈的 译文,把老人对大鱼的欣赏以及大鱼与老人一样昂扬的斗志抒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 】【张译】 】【海译】 】【吴译】 】 wwwhatagreatfishhh它是个多么伟大大这条鱼多么大………它是条多大的鱼 鱼 hhheis???… …的鱼呀…… … …啊…… … HHHetookthebaittt它吞饵的作风像像它吃起鱼食来像一一它咬起饵来像条雄雄 111ikeama1e???… …一条雄鱼…… …条公鱼一样…… …角…… … ……… hePullslikeaaa……它拖曳的本本……拖起钓丝来也也……拉起钓索来也也 mmmale…… …领也像一条雄 雄像一条公的…… …像雄鱼…… … 的 的的…… … … … ……… ‎‎ orifhe1555……还是它和我我……还是跟我一样样……还是跟我一 一 jjjustasdesPerateee一样地准备拼 拼没有一点办法呢 ???样,不顾死活 ??? aaas1am???命 ??????? 例3,, Fish,” hesaidsoftly,aloud,”I, 11staywithyouuntil1am dead.,, He, 11staywithmetoo, 1suppose, theoldmanthoughtandhe waitedforittobelight.P27 【张译】“鱼,”他轻轻地自言自语,“我到死都不离开你。” 大概它也到死都不离开我的,老人想,他等着天亮。P37【海译】“鱼啊,”他温和地,高声地说,“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道儿。” 老头儿想,我猜他也会跟我在一道呢。于是他在等待着天明。P38 【吴译】“鱼啊,”他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要跟你奉陪到死。” 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于是他等待着天明。P39 第二天天未亮,老人想要接上那两卷备而不用的绳子,以稳稳地套住大鱼。 这时鱼耸动了一下,把老人拖倒了。老人眼睛下面割破了口子,血顺着面颊流。 可是,这时老人担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大鱼为什么这么歪了一歪。如前所示, 那是因为老人对大鱼的感情正在慢慢加深,老人早己把大鱼看成是有灵性的意志 力强劲的对手,他整个打鱼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同样品格卓越的好兄弟。因此在这 里,我们读到张爱玲在译文中同样深情的译笔,一句淡淡的“我到死都不离开你”, 承载着老人对大鱼多少复杂的深情。而海译与吴译的用语则完全读不出这一层情 感色彩,用“奉陪”等充满敌意的字眼只是继续强调了两者的对立关系,而完全 未能意识到随着故事的推进,老人与大鱼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 例 4He15agreatfishand1musteonvineehim, hethought.1must neverlethimlearnhisstrengthnorwhatheeoulddoifhemadehisrun.P32 【张译】他是条伟大的鱼,我一定要折服他他想。我绝对不能让他知道自己力 气多大,知道他狂奔起来会发生什么效果。P45 【海译】他想:这是一条大鱼,我一定要叫它服服帖帖的。我一定不能让它知道 它的力气多大,也不能让它知道它要跑掉会有什么办法。P46 【吴译】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我一定不能让它明白它有多大的 力气,明白它如果飞逃的话,能干出什么来。P4S 这是在老人第一次终于得见大鱼以后的一段内心独白。老人亲眼见到大鱼全 身从水里涌出来,它比小船还长两尺,雄伟无比。老人知道如果鱼愿意,它可以 把所有的钓丝全拉出来绷断它。为表现老人对大鱼英雄式的惺惺相惜,对 “ convincehim”的翻译,张爱玲不选只顾单方面突显老人硬汉形象的海观的译 文“叫它服服帖帖的”,也不取仅仅客观呈现人鱼之间对立关系的“制服它”,而 是巧妙地译为尊重大鱼并同时彰显自己底气十足的“折服它”。折服在现代汉语 中我们常用于“为……而折服”,这个结构的中间要补出的通常是有才华的人或 者人的优秀品质。这种微妙的选词差异实际上提高了大鱼在老人与读者眼中的地 位,同时也让老人与“伟大的鱼”之间的格斗在情感层次上升了一级。这是人鱼 之间的肉搏较量,更是两个同样坚韧的灵魂在暗中较劲。例 5Youarekillingme,fish, theoldmanthought.Butyouhavea rightto.Neverhave1seenagreater, ormorebeautiful, oraealmeror morenoblethingthanyou, brother.Comeonandkillme.1donoteare whokillswho.P42 【张译】鱼,你‎‎就快把我弄死了,老人想。但是你有这个权利。兄弟,我从来没 看见过一个比你更伟大,或是更美丽,或是更沉静或是更高尚的东西。你来,你 弄死我吧,不管谁弄死谁,在我都是一样。P69 【海译】老头儿想:鱼啊,你要把我给弄死啦。话又说回来,你是有这个权利的。 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来,把我 给弄死吧。管它谁弄死谁。P70 【吴译】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 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 谁害死谁。P71 这一例出现在老人把大鱼杀死以前,张爱玲译文中与原文对应的一连四个形 容词“伟大”,“美丽”,“沉静”,“高尚”,平静和缓地道出在决战来临前老人对 大鱼送出的高度评价。最后一句“ 1donotearewhokillswho.”张爱玲更是 添进了相当多的个人移情色彩:“不管谁弄死谁,在我都是一样。”张译对决战当 前胜败不计的刻意强调可见出,老人对大鱼的情感已经从亦敌亦友升华到了敌我 不分,物我合一的境界。如果就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来讲,海观与吴劳的译文其实 更准确。但张爱玲在这里添进的老人对大鱼的情感戏码也未见得对原文有任何破 坏,相反译者情感的加入让译文读来更有大决斗来临前英雄惜英雄的无畏与壮 烈。 例6” Halffish,” hesaid.“ Fishthatyouwere.I胡 sorrythat1went toofarout.1ruinedusboth.Butwehavekilledmanysharks, youand I, andruinedmanyothers.Howmanydidyoueverkill, oldfish?Youdo nothavethatspearonyourheadfornothing.“(p69) 【张译】“半条鱼,”他说。“你这„从前是一条鱼?的东西。我很懊悔我出海 太远了。我把我们俩都毁了。但是我们杀了许多鳖鱼—你同我—鳖鱼不给我 们杀了也给我们毁了。老鱼,你曾经杀过多少?你头上生着那样一支矛,不是白 生的。”(p87一88) 【海译】“你这半条鱼啊,”他说。“你原来是条整鱼。我过意不去的是我走的太远,这把你和我都给毁啦。可是我们已经弄死了许多鳖鱼,你和我,还打伤了 好多条。老鱼,你究竟弄死过多少条鱼啊?你嘴上不是白白地生了那个长吻的。” (p89) 【吴译】“半条鱼,”他说。“你这原来是条完整的。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 把你我都毁了。不过我们杀死了不少鳖鱼,你跟我一起,还打垮了好多条。你杀 死过多少啊,好鱼?你头上长着那只长嘴,可不是白长的啊。”(p89) 老人千辛万苦钓得大鱼之后,却在归途中不断受到鳖鱼的袭击,他把刀子、 船桨乃至短棍等都用上了,仍敌不过数目众多的鳖鱼。这段战斗过后老人和鱼之 间的对话不禁令人潜然泪下。 “ 1ruinedusboth”,这是老人对鱼的致歉,也是对自我的反省。老人早 就把鱼当作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朋友,而当鳖鱼来袭的那一刻,人与鱼的关系因 为共同敌人的出现而进一步加强。此时张译的“我把我们俩都毁了”中的“我们 俩”进一步地表明在老人心中,人和鱼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交融的主客体,成为 共同的“我”。而海译的“你和我”以及吴译的“你我”中,“你”“我”却仿佛 对立的主客体,似乎还有二元对立的影子。 再看“ oldfish”。老人对鱼的一声“ oldfish”的称呼与男孩对老人“old man”的称呼在无形中形成了比照,因此把“ 01dfish”译为“老鱼”很好地突 出了鱼与人的亲近关系,同时“老鱼”又暗合于汉语中“老”加上姓氏的亲昵称 呼,这里的人鱼关系已经彻底蜕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吴译的“好鱼” 则似乎仍停留在对方是鱼的关系上。 再从整句话来看,“ Howmanydidyoueverkill, oldfish?”海译作“你 究竟弄死过多少条鱼啊”,“弄死”一词不太庄重,没有战场杀敌的庄严感,倒似 街头斗殴一般。而吴译的“杀死”与张译的“杀过”相比过于突出“kill”中“死” 的义项,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而张爱玲把该句译作“老鱼,你曾经杀过多少”, 仿佛是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之间的对话,一股英雄从战场归来的悲壮气概不禁油 然而生,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互相搀扶步履踢珊的形象。 第三节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写道:“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最 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川5综观张爱玲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女性作家的张爱玲,其小说主要描绘的是在那个“大而 破”的时代中“最普遍的,基本的”的女性。张爱玲长于凄然地诉说女性的悲苦 处境,以苍凉的眼光审视女性在不可逆转的时代中的红尘际遇。这样一个主要以 描摹女性为己任的女性作家来翻译男性气质非常强烈的《老人与海》,无论如何 这实在是一次奇妙的碰撞。 与海明威大部分的著作一样,《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同样是男性。作者海明 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的是一个在逆境之中仍旧保持风度抗争到底的硬汉,他 坚毅而隐忍,但同时敏感而丰富。文中大段大段的老人内心敏感而又智性的独白, 以及老人与孩子间平淡却又深情的对话,柔和并且丰满了老人的硬汉形象。显然, 如何传译再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老人形象,这对译者提出了挑战。对比三个译 本,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的译文中时而穿插女性特有的词汇或者句式,有时出 现于对话体中,有时则用于描述老人的动作等场景,这样自觉或不自觉的女性化 的译文处理让译文读来更柔和更富于感情,老人侠骨柔情的硬汉形象更为丰满实 在。张爱玲的女性译者身份与老人的硬汉形象并未真正冲突,相反在译文中奇妙 地结合在了一起。 例l“ 1mustgivehimsomethingmorethanthebellymeatthen.He15 verythoughtfulforus.“(p7) [张译】那我除了肚肉一定还要多给他一点。他对我们非常体贴。(Pll) 【海译】那么我要送他比鱼肚子上的肉更好的东西。他对我们真关心。(P10) 【吴译】这样的话,我该在鱼肚子肉以外,再送他一些东西。他对我们真关心。 (P13) 以上这例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部分,老人出海前,孩子从露台饭店回来,把老 板马丁送给老人的饭菜装在饭盒里带了回来,老人感激着说出了以上的话。对比 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对于S。 methingmore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张译的“多给 他一点”,并未指出这个“一点”是什么,但从语境推断,应该是指除了鱼的肚 肉之外别的部位的肉。而从海和吴的译文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这个Something指代 的是除了鱼肉之外的别的东西,这明显是译者对原文理解的不同造成的译文差 异。而后面对thoughtful的翻译,两位男性译者不约而同地将之译作中性的“关 心”,而张爱玲则把它译为很具女性色彩的“体贴”。在这里张爱玲不自觉地把自 身的女性身份融进了译文。这两个颇有些女性特色的字眼蹂合在老人简洁明快的 电报般的对话体中,凸显出老人对露台饭店老板的感激之情,来得比“关心”更具感情色彩,同时这种女性化的谴词也不经意地表现出老人柔和温情的一面。 例 2HefeltthelightdeliCatepullingandthenaharderpullwhen asardine, 5headmusthavebeenmorediffieulttobreakfromthehook. Thentherewasnothing. ,, Comeon,“ theoldmansaidaloud.” Makeanotherturn.Justsmellthem. Aren? ttheylovely?Eatthemgoodnowandthenthere15thetuna.Hard andeoldandlovely.Don, tbeshy, fish.Eatthem.” Hewaitedwiththelinebetweenhisthumbandhisfinger,watehing 1tandtheotherlinesatthesametimeforthefishmighthaveswumuP ordown.Theneamethesamedelieatepullingtouehagain.(p19) 【张译】他觉得那轻微的细致的拉曳,然后有一次拉得重些,一定是有一条沙丁 鱼的头很难从钩子扯下来。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来来,”老人自言自语。“再兜一个圈子。你闻闻看。这沙汀鱼可爱不可爱? 好好地吃它们吧,不时还可以吃吃那鳍鱼。硬硬的,冷的,可爱的。鱼,别怕难 为情。吃吧。” 他等候着,把钓丝捏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看守着它,也守着其余的钓丝,因 为那鱼也许会游来游去。然后那同样的细致的拉曳又来了。(P28) 【海译】他感觉到轻轻的,小心的一扯,接着又是猛烈的一拉,这时一定有一个 沙鱼丁的头不容易从钩子上扯去。然而结果却没有半点踪影。 “来啊,”老头儿敞开了嗓门说。“再来一次吧。闻一闻它们看。那些小鱼儿 不是很美吗?趁着新鲜的时候马上把它们吃下去,回头还有金枪鱼呢。又结实, 又凉,又美。别害躁了吧,鱼。把它们吃下去吧。” 他把钓丝拿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等待着,在盯着那根钓丝的同时也盯着别的 钓丝,因为鱼可能一忽儿游上来,一忽儿游下去。不久又发生了那同样的小心的 一扯。P29 【吴译】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 头很难从钓钩上给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 的吗?趁新鲜把它们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呢。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 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或低一点的地方去了。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P31) 海明威整部《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之一就是对形容词等修饰语的惜字如 金,语言简洁有力,多用简单动词对场景进行白描是行文的重要特色。以上引用 的这一段是在老人刚刚发现大鱼咬饵上钩的时候,老人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 这“ lightdelicatepulling”。在这里,作者一反常态地连用两个同义的形容 词来形容鱼上钩时老人手中的钓丝传达的微妙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只有捕鱼多 年经验丰富的渔人才具有。对比三个译本,海观的译文“轻轻的,小心的一扯”, 吴译的“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虽然都把原文的意思尽力译出,但相较之下张爱 玲的译文最好地传达出了这种细致的体验,“轻微的细致的拉曳”,“轻微”与“细 致”读来有相当的女性味道,而张对 pul1ing的处理则并不像海和吴一样转移为 动词,而是译为很具柔和色彩的名词“拉曳”,这种女性化的语词介入让译文仿 有诗化的气息,并且很好地表现了老人触觉之灵敏以及其捕鱼技巧之精湛。 至于后面一段老人和鱼的对话,对比原文可以发现张爱玲的译文字面忠实 度是最高的。“Aren?t七 heylovely?”张直译作“这沙汀鱼可爱不可爱?”海 观译为“那些小鱼儿不是很美吗?”而吴劳则取其引申义,译为“它们不是挺鲜 美的吗?”在这里,张爱玲的译文“可爱不可爱”充满了女性色彩,感觉老人像 是一个妇人在逗弄自己的小孩,同时也不经意地体现出老人对咬饵的大鱼长辈般 的关爱。接着用于形容这些鱼的,具有海明威风格的语句“ HardandColdand lovely”张译为“硬硬的,冷的,可爱的”,而海和吴都用“又……,又……, 又……”的句型来翻译。叠音形容词“硬硬”与“可爱”叠加在形容词的“的” 字结构里,并且三个形容词“的”字结构并用,一般年长一点的女性可能都不常 这么说,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话会从一个坚韧果敢的老人口中说出。在这里,张 爱玲的女性译者身份不自觉地借老人的口表现了出来。同时,形容词“的”字结 构的连用为老人对鱼的说话增添了感情色彩,表现出老人与鱼之间亦敌亦友的关 系。如果说大鱼是得到后又终要失去的宝藏,那么在老人碰上大鱼之初,可能是 因为积聚了太久的等待,期待感美化了鱼的形象,同时也模糊了它其实和老人敌 对的身份,老人对这终于才上钩的鱼儿的感情简单又复杂起来:他要杀死它,但 是他又怜惜它。自始至终这种复杂的情感包围着老人,张爱玲的译文对此有最精 当的表现,而这里充满感情的女性化的译文其实也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译者的性别身份不仅在老人的对话体中有所展现,在老人捕鱼时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当多的女性印记: 例 3Theoldmanheldthelinedelieately, andsof七ly, withhisleft hand, unleasheditfromthestiek.Nowheeouldletitrunthroughhis fingerswithoutthefishfeelinganytension.(p18) 【张译】老人细致地握着钓丝,然后轻柔地用左手把它从竿上解下来。现在他可 以让钓丝从他手指里滑过去,而那鱼不会觉得紧张。PZS 【海译】老头儿灵巧地握着钓丝,同时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现在 他可以让它从他的手指上滑动,不使鱼感到丝毫的拉力。P28 【吴译】老人轻巧地禧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解下。他这时可以让它 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P31 这一段出现在老人已经确认大鱼上了钩,为了不让大鱼感到拉曳的力量,他 “delicately”“S。ftly”,用左手把钓丝从竿子上解下来。在这里,两位男性译 者把“deliCately”分别译为“灵巧地”“轻巧地”,重在展现老人捕鱼手法的灵 活机警,但只有张爱玲偏女性化的的译文“细致地”,能更多地表现出老人在危 急关头的沉着冷静。而对于“Softly”的翻译,在选词上海观和吴劳都用了中性 化的“轻轻”,但张在此译作很有女性意味的“轻柔”,这样一个更具感情色彩的 词强调了老人捕鱼的从容不迫,同时让译文读来有一种诗的美感,给老人的硬汉 形象添进了些许温情与细腻。两个颇具女性色彩的形容词连用,在无形中使沉着 勇毅但又心思细腻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张译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当多的这样的 例子。 例4他把那口袋掖掖好,小心地把那钓丝挪到他肩膀上一块新的地方…… P36 例5他把口袋在肩膀上围围好,把小船拨到航线上去。Pgl 例6然后他觉得钓丝上有一种轻柔的接触,他快乐了。PZI 在上面两例中,张译的“掖掖好”“围围好”带了相当多吴方言的女性口吻, 而在第三例中,“轻柔的接触”“他快乐了”之类的散文式的叙述,读来有相当的 女性味道。第二章《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的文化改写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 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其中包括埃文一左哈尔(工 tamarEven--Zohar),图里 (GideonToury)的多元系统论与描述翻译学理论以及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苏珊.巴斯奈特 (SusanBassnett)为代表的“操纵学派”,与此同 时语言学派,目的学派,解释学派,解构学派,后殖民学派等等学派的共存,无 不证明在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局面,“翻译研究在后 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逐渐走出了封闭,静态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单一研究范式, 将研究的焦点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开始追问译本产生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并从 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结构主义研究范式所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给原来在画地 为牢的小圈子里钻牛角尖的译学研究者们开拓了一片广阔的研究空间。”?6 翻译研究视野的拓展基于文化研究者这样的一种考量:文本外的因素怎样, 又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整个的翻译过程与译本的最终面貌。以勒菲弗尔为代表的 操纵学派认为,文学系统受到两方面的控制:一方面是以批评家,书评家,老师 这些人为代表的“统治的正统”,他们可以介入决定文本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是 赞助人的因素,也就是“像是能促进或阻挠文学的阅读,书写和改写的权力(人 士,建制)之类的东西”„,。而赞助人主要对以下三个要素进行控制:一是对于 形式与主题的意识形态控制;二是对作家,译者和其他改写者提供足以维生的经 济资助;三是对这些人赋予地位和肯定。张爱玲《老人与海》的翻译是受雇于美 国新闻处所设的香港今日世界社。这种受雇人身份对张译《老人与海》必然有一 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原文的一些异质文化成分,张爱玲为了读者阅读的便 捷与理解的方便,全文中未加一字注,并且对原文的西班牙语成分也未有任何说 明,并且在一些对原文的文化转译上,她甚至进行适合于译入语文化的改写,我 们在这一章就将对张爱玲译作中文化改写的原因及表现分别进行讨论。第一节宗教意味的彰显 1赞助人:今日世界社及其背景 1949年中共建国以后内地和台湾之间带来的政治矛盾,令香港成为一个拥有 特殊文化环境的地方。加之香港虽然历年来受英国殖民者统治,但却是一个自由 港,信息上的自由,让香港“享有宽松得多的言论自由,较不受僵硬的意识形态 钳制,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川日因此,香港更成为建国以后一个大批内地作 家移居的地方。五十年代相对自由的香港,为文坛造就了一个相对包容性强的景 况,容纳了很多不同政见,文学主张和风格的作家,而且不同的文学主张和风格 之间,也会互相渗透,造成多元化的文学景象。 此时期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政治与军事霸权对抗的 冷战局势成形以后,双方都极尽所能地扩大势力,削弱对手,推行已方的意识形 态。英国政府以往在国共斗争期间在香港扮演着中立者,甚至平衡者的角色,而 “在1949年以后,为避免共产党势力扩张,危及其殖民统治,于是压制左派势力, 而对美国政府支持的冷战政策下之文化措施则采取不闻不问,任凭发展的态度。 19”加之前面所提大批大陆作家,学者,译者南来香港为香港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以及香港文坛本身的包容性,因此美国新闻处有充足的理由选择香港作为其文化 侵略的阵地,“破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力量和支持的资源?,给„反共产 党分子以希望和鼓励?;透使„东南亚华人支持美国和自由世界的政策和措施, 在他们之中制造反共情绪和行动?;得到„香港对于美国和自由世界政策和措施 的日益增加的理解和支持”,2。。 为了配合其美式文化宣传,制造颠覆新中国政治的舆论,巩固其在亚洲的 阵地,美国新闻处在香港设立了今日世界出版社,大量发行美国文学的中文译作, 提倡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学新知,宣扬其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政治思潮,学术思想,介绍文 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让中国及东南亚的读者接受“先进的” 美国所代表的民主,自由,法治,科学的价值系统。当然,就目的而论,今日世 界出版社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塑造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让他们在不知不 觉中成为美国文化的俘虏。但是正如傅月庵所言:“在那种政治独裁,知识荒湮 的年代里,一点点的光跟热,或许也会引发千万的心底骚动吧?!在台湾,至少很多人是透过托克维尔那本《美国的民主》而开始想象民主与自由的,而这书, 正是今日世界出版社最早的出版品之一。”2,今日世界社翻译出版的书籍在译介上 翻译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加之有大量优秀的文学家,翻译家参与到翻译工作中 来,因此翻译的品质也相当精良。如前所提,张爱玲因为种种政治与个人的原因, 也是从上海南下去香港的作家之一,并且参与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维度的翻 译实践。在当时今日世界社各译者的翻译实践来看,张爱玲也算是其中相当高产 的译者,为今日世界社贡献了不少心力。 2赞助人及其影响:宗教意味的彰显 特殊的受雇翻译身份对张爱玲同时期《老人与海》等美国文学中译有怎样 的影响?一方面,张爱玲受雇于自身状况危难之时,初到香港,入读港大不成, 经济状况自保尚且困难,能受好友林以亮推荐为今日世界社做翻译已属幸运,况 且今日世界社以美新处为依托,预算充足,资源丰富,稿费在当时也算相当优厚, 因此张爱玲在这一时期不可能也不会对翻译题材的选择有个人的意见,哪怕如前 所说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 做翻译,张爱玲也只敢在私下声张,在事实上不敢有怜逆之意,这是表现在译者 翻译态度的层面;表现在最终的成品译作的层面上,即是译作必然尽可能地按照 赞助人的意志,尽可能地体现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今日世界社重印张译的《老人与海》时,增添了李欧梵翻译的海明威专家贝 克 (CarloSBaker)的一篇长文作为《序》。在这篇精彩的译序中,除了交代海明 威((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之外,还用相当大的篇幅对这 篇象征色彩浓厚的小说给予了全方位的富于宗教色彩的解读。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注入了一些耶稣受难的意象,也和这一种悲剧文学的 矛盾有关,这些意象曾断续地出现于全书之中,但特别集中在老人艰苦而勇敢的 漫长回航过程中。” “耶稣和老人在这方面的相似之处,并非无无稽,因为“山蒂埃戈”这个名 字,就是西班牙文圣詹姆士的意思,圣詹姆士本是加俐利海的渔人,后来为宗教 而受难。” “海明威似乎在提醒我们:作为人类之子的耶稣,他人性的一面,一定和基督教史上成千成万的无名„好人?相似,所以这些好人,不论他们对基督教信仰 如何,都可以被称作耶稣的门徒。” 此外,译序还引用了意大利批评家卡米鲁西的意见,把“海”与“人”及两 者间的关系作了另一番解读:“上帝创造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海?,也就是创世幻 中所述的„众水之面?……书名中的„人?字也和„海?同等重要,创世纪中人 可以„享有海中的鱼……和地上的一切?,然而,人„如果要主宰而不慕拜?宇 宙的神秘,他就会„茫然无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此篇译序把老人和耶稣多次扯上关系:老人拖着大鱼艰 苦地回航是耶稣受难的意象;老人的名字也隐含为宗教受难的意义;甚至于认为 海明威写作此篇小说的目的也与传教有相当的关系。 而事实上,作者海明威并未直指他在《老人与海》中有任何象征意味的表达; 即便读来有任何象征的意味,他也未在任何场合将其中的任何人物或者情节赋予 宗教的譬喻。海明威曾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三日致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史家伯 纳德贝德孙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 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鳖鱼就是鳖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 胡说。”他又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 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鳖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 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22当然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解读是构成文学艺术欣赏的两 个环节,因此后来的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为小说情节和人物赋予各种意义我们并 无可厚非。但是译序作为紧跟扉页之后的介绍整篇小说作者或者小说内容的说明 性文字,应该为读者提供尽量客观的阅读背景的说明,而不是强势地在读者尚未 开读作品之前就介入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做法,对相当大部分阅读习惯严 谨,惯于从译序读起的读者来说,某种程度上讲未尚不是一种理解的被侵犯— 而且这种唐突的对原作宗教性的阐释,除了说明赞助人身份的在场,这种陌生的 意识形态的介入,到底是降低还是增加了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困难? 而反观同时期大陆译家海观翻译的《老人与海》,在译后序中,译者认为海 明威“是一个正直的作家,他憎恨强暴,对普通人寄予无限同情,对庸俗的资产 阶级抱着内心的鄙视。”认为他的作品“赞美了爱,又赞美了死,他就在爱与死 的搏斗中赞美着他的英雄,可是他所赞美的只是个人主义的英雄的悲剧。”23而对于《老人与海》的评价,译者说道:“在这个老渔人的身上反映出了作者思想上 的矛盾。一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毅力,一方面又感到胜利的渺茫。这是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面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苦闷的心情。”?4海观所作的译 后序同样也打着意识形态的印记,看得出译者对老人这种“个人主义的英雄”体 现出的毅力是表示欢迎的,但主人公的胜利渺茫,且正直但苦闷着,是何原因? 因为老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面”探索,这暗含译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 判。 海观的译作成文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大陆,美苏冷战中中国站在苏联阵营,对 美国文学的态度是保守中适度地有批判性地引进。50年代初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苏 尔科夫访问中国的时候对茅盾说过:“这部作品宣扬个人主义,对青年有害,还 ”25不过后来由于苏联发表了称赞《老人与海》的文章,至此这 是不要发表为好。 部小说才在大陆获得“合法”译介的依据。2650年代以后,大陆前后翻译出版了 大量美国文学作品,除了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很多著名的小说家的作品以外, “还有一部分作品出自没有名气的作家之手。由于作品描写了美国工人运动,农 民悲惨生活和黑人反抗种族压迫等题材,反映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的历史,从而进‎‎入翻译出版之列。”27可见,当时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占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决定翻译的选材,并且对于在理解上可能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左 的译作,也会利用超文本的译前译后序来体现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的引导。 除了译前译后序,对比张爱玲和海观同是发表于50年代的译文,对于文化相 异处翻译细节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赞助人意识形态的介入。老人在文 中多次提到了“上帝”,第一次提及的时候是在老人刚遇到大鱼时,老人并不确 信鱼是否上钩,只是感觉钓线被不紧不重地拉动了一下。此时老人出海己有一天 一夜,在长久的等候之后,对手终于有出现的嫌疑,他疑心着又期待着自言自语: 例 1Hedidnottakeitthough.Hewasgoneandtheoldmanfeltnothing. ,, Heean, thavegone,” hesaid.” Christknowsheean, thavegone.“P19 【张译】然而它并没有吞饵。它去了,老人什么都不觉得了。 “它不会走的,”他说。“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P29 【海译】可是它并没有吃下去。它溜走了,老头儿什么也感觉不到。 “它不会溜走的,”他说。“绝对不会溜走的。”P29此处虽然是细节,可是却是老人此次出海打鱼在心理上的分界点。在此前老 人的心情是急迫等待大鱼上钩的焦虑,而在此后老人的心情笃定,认定大鱼已经 上钩并且有耐力有决心和它战个你死我活。这短短的几句自言自语其实是支撑老 人信念的展示与表达,它出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对比张爱玲和海 观的译本可以看到,张爱玲不回避“God”的翻译,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 而海观把“God”略去不译,在这里采取意译的办法,把关键时刻支撑老人的宗 教信念,把老人在内心和耶稣的交流变成老人一个人重复的自言自语。除此之外, 对“ Oldman”的翻译,张爱玲译作“老人”,而海观译作“老头儿”,后者带有 一种不够尊重的口气,如前所述的译后序,也间接印证译者在翻译中对主人公批 判性地接受的意识形态立场。 同样的情况在海观下面的译文中也有展示: 例 21mustholdhimall1eanandgivehimlinewhenhemusthave it.ThankGodhe15travellingandnotgoingdown.PZO 【张译】我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力量不让它跑掉,它挣扎得厉害的时候我就把 绳子放长些。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面去—感谢上帝。P31 【海译】我一定要拼命牵住它,它要钓丝的时候就把钓丝放长些。谢天谢地, 它还在游着,没钻到海底去。P31 在老人和大鱼相持许久之后老人庆幸地再一次自言自语,因为大鱼一直如老 人所愿地往前航行,而不是钻到海底去。在这里海观用了典型的归化译文“谢天 谢地”,丝毫没有带任何西方宗教色彩,老人的宗教身份再一次被迫隐身。如果 不是原文中有大量祷文译者无法忽略不译,否则我们完全看不出老人是一个有宗 教信仰的人。而反观张爱玲的译文,张不仅完整译出“ thankGod”的字面意义, 并且还是在句末以破折号这样一种强调的方式引出这铿锵有力的四个字,在形式 和语气上都显出译者对老人的宗教意识足够的尊重。 例3AndGod知owsthatlhaveseenbigones.P17 【张译】天知道,我看见过许多大的。p26 【海译】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p28 在这里,老人又一次通过和上帝的对话来给自己鼓气。比较两者的译文,海观直接把“God”略去不译,故意舍弃方便的“天晓得”不用,而费劲周折转译 成表达的意思模棱两可的“谁晓得”,把原来老人用来给自己鼓气的相当肯定的 语气转译成不必要的揣测口吻,此处原作的意图在海观译文中未能有相应的体 现,译文对“God”这个字眼的回避已自不待言。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服务于今日世界社的雇佣译者身份在译文的 文本及超文本的体现。她因受雇于美新社而在异文化传达方面倾向于直译,不减 不省,目的是要完整地把赞助人的意志忠实体现于译作的翻译,并且为了让中国 读者更多地了解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宗教,赞助人今日世界社甚至以译序的超文本 形式加进了相当多对文本的宗教阐释。与此相对的是同时期大陆译者海观的译 本,因为与张爱玲身处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对原文中与译者所在的主流诗学意 识形态相异的细节给予了改写甚至忽略,甚至在译后序中也尝试对读者进行认识 上的引导,这无不体现出译者所在的主流诗学通过译者间接或直接地对原文本进 行的人为的操纵。 第二节异质文化的翻译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张爱玲因为受雇人身份的影响,在译文的文本与超文本层 面对宗教意识的彰显。而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其他的异质文化成分,张爱玲未必完 全忠于原作,在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内容上她也会较为大胆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 调,这种微调包括省去不适应在译语文化的内容、增加有助于读者理解的内容或 者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写。 例 1Thedolphinwasc。 ldandal即 rousgray一 whitenowintheStarlight. 【张译】那鲜鳅是冷的,现在在星光下看来是一种鳞状的灰白色。 【海译】现在,海豚在星光下面显得冰冷,现出了癫病似的灰白颜色。 【吴译】鲜鳅是冰冷的,这时在星光里显得像麻风病患者般灰白。 在三个译本中只有吴译保留了原文“1即rous”的字面意思。海译将此委婉 表达为“癫病?,,而张爱玲则避而不提,只表达出“鳞状”的形象,她之所以不 译出“麻病”这一表层含义,与“麻风病”在中国读者心中的不良形象有关。对 于这种对人体生理与心理均有极大伤害的病,人们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如果一味按原文字面译出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联想,有损于老人眼中朋友般的海豚的形 象,这就不利于作者对老人、海和鱼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实际上从原作 者的角度来看,用“leprous”一词也只是取其形其色,并没有要引到病状形象 的联想上。张在此处省去可能对在译入语文化氛围内的读者感到不舒服的内容, 主要是基于译者对原文基调的整体把握。 而相反,对于有‎‎助于读者理解的文化信息,译者则会进行一定的增补。 例 2Then, onhisbaek, withhistaillashingandhisjawselieking, thesharkPlowedoverthewaterasasPeedboatdoes.P56 【张译】然后,它朝天躺着,尾巴鞭打着,嘴噶塔噶塔响着,那鳖鱼就像拖着个 犁耙耕田似,把那水滚滚地拨翻开来,如同一只小汽艇一样。(p77) 【海译】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愕格崩格崩响,像一只 在水面破浪而去。(P78) 快艇一样 【吴译】它这时肚皮朝上,尾巴扑打着,两愕嘎吱作响,像一条快艇般地划破水 面。(P78) “plow”一词本身就是犁地的意思,船划开两边水的动作与犁划开两边土的 动作具有类似的形象,因此这个词在英语中也可转而表示破浪前进。海译与吴译 在这里就直接把引申义译出来,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更好的翻译策略。而这句话的 特殊之处在于对中国读者来说,“plow”一词的原义反而比引申义更容易理解。 “快艇”对于50年代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否是个足够形象的意象,它能否引起足 够的画面感,这都是个问题。因此在张爱玲的译本中,还原、或者也可以说是增 加了“犁耙耕田”的比喻,这样原文的语言形式与文化信息都没丢失,而且还为 农耕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国读者提供了容易理解的意象。这种既保留原文意象又还 原或添加相关意象的做法巧妙利用了读者对译入语文化的了解,让译文读来形象 而亲切。 我们在第一节中讨论过受雇人身份对张爱玲翻译宗教内容的影响。实际上, 受雇人身份一方面要求她对原文宗教色彩有意彰显,另一方面更要求原文通俗易 懂,易于被读者接受从而达到委托人的目的。因此,张爱玲对于一些异质文化的 处理并不完全是被动应对,而是在可能的地方进行文化上的改译,利用汉语文化 中常用的意象来替代原文中对译入语读者来说陌生的文化信息。 例3“ 1amnotreligious,” heSaid.” But1willsaytenourFathersand tenHailMarysthat1shouldeatehthisfish,and工 Promisetomake apilgrimagetotheVirginofCobreif1eatehhim.That15apromise.“ HeeommeneedtosayhisPrayersmeehanieally.Sometimeshewouldbe 50tiredthatheeouldnotremembertheprayerandthenhewouldsay themfast50thattheywouldeomeautomatieally.HailMarysareeasier tosaythanOurFathers, hethought. Hai1MaryfullofGraeetheLord15withthee.Blessedartthouamong ,, womenandblessed15thefruitofthywomb, Jesus.HolyMary,Mother ofGod, prayforussinnersnowandatthehourofourdeath.Amen.” Thenheadded,” BlessedVirgin, prayforthedeathofthisfish. Wonderfulthoughhe15.”(p78一79) 【张译】“我不是虔诚信教的,”他说,“但是我愿意念十遍《天主经》。十遍 《圣母经》,天保佑我捉到这条鱼;我要是捉到它,我许下心愿到考伯的圣 母像那里去进香。我答应了一定照办。” 他开始机械地念起祈祷文来。有时候他疲倦过度,连祈祷文也背诵不 出,他就念得特别快,使字句自动地出来。《圣母经》比《天主经》容易念, 他想。 “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尔偕焉。女中尔为赞美,尔子耶稣, 并为赞美。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亚门。” 然后他加上了两句:“童贞圣母,请你祈祷叫这鱼死,虽然他这么好。” (p47) 【海译】“我不信教,”他说,“但是,如果我能捉到鱼,我要说十遍„我们 在天之父?,十遍„福哉玛利亚?,我许愿,如果我捉到它,我要去朝拜柯布 雷地方的圣母。这就是我许下的心愿。” 他开始机械地作起祷告来。有时候他太疲倦,记不住祷告文了,于是他 就飞快地说下去,以便能够顺嘴说出来。他想:说“福哉玛利亚”比说“我 们在天之父”容易些。“万分恩典的圣母,上帝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间是有福的,你的儿子 耶稣也是有福的。圣洁的圣母玛利亚,现在以及在我们死亡的时刻替我们有 罪的人祈祷吧。阿门。”然后他又加上一句,“蒙恩的圣母,祈祷这条鱼死去 吧。虽然它是了不起的。”(p48) 【吴译]“我并不虔诚,“他说。“但是我愿意念十遍((天主经》和十遍((圣 母经》,使我能逮住这条鱼,我还许下心愿,如果逮住了它,一定去朝拜科布莱 的圣母。这是我许下的心愿。” 他呆板地念起祈祷文来。有些时候他太倦了,竟背不出祈祷文,他就念得特 别快,使字句能顺口念出来。((圣母经》要比《天主经》容易念,他想。 “满被圣宠的马利亚,天主与你同在。你是女人中有福的,你儿子耶稣也是 有福的。天主圣母马利亚,在今天以及在我们临死的时刻,为我等罪人祈祷吧。 啊门。”然后他加上了两句:“万福童贞圣母,祈求你叫这鱼死去。尽管它多了不 起。”(p49) 这是一段老人祈祷自己能最终顺利捕到鱼的祷告词。在这段向天主祈祷的说 词中有不少异质文化成分,对于不熟悉西方宗教的中国读者来说只知道是在祈 祷,对细节内容未必有很深的理解。对此,张爱玲在译本中采用了一些符合中国 读者习惯而又不会引起误解的用词。首先来看老人念的经文名“ ourFatherS” 和”“ Hai1Marys”,这对下文祷告内容的理解具有提示作用。如果像海译那样以 语句形式表达,可能过于繁琐,而且没有祈祷书名的提示作用。张译和吴译省略 “our”和“hail”而取其关键词“圣父”与“圣母”,再加上中国的重要典籍常 用的“经”字,那么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大致内容,而有助于对下文的理 解。而对于后面的“ that1shouldeatChthisfish”,张译又特意添加了“天 保佑”的内容,对此进行强调。对于“ makeapilgrimage”,张译则采用归化策 略,译为“我许下心愿到考伯的圣母像那里去进香”,而海译与吴译用的都是“朝 拜”。在这里,张爱玲对原文的改写尚待商榷,读者很难想象一个西方天主教徒 拿着中国的“香”到圣母像处进香的场景,但此处张爱玲对原文的文化改写突显 了张爱玲对异质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 再来看祷词部分。我们知道很多中国的佛经经文都是在魏晋和唐朝时翻译或写作的,因此多带有文言色彩。虽然老百姓无法字字句句都非常了解,但这并不 妨碍他们有口无心地进行诵读。而海译与吴译的经文内容在用词和文体上更接近 白话,就不一定合适经文的文体。而且,从原文我们也可以看到“thee”、“art thou”、“thy”等近代英语的痕迹,非常接近17世纪KJV版圣经的用词风格。张 译在这里继续采用归化策略,以文言译这段话的做法,从“尔”、“偕”、“焉”等 用字到五言、四言的对偶诗句形式,使文言与17世纪的英语很好地对应起来。 从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说,是以中国读者对佛经的体验对应英语读者对近代圣经的 体验,从而达到效果上的动态对应。同时诸如以“万福”译“Hail”、以“满被 圣宠”译“ fu11ofGraCe”、以及省略“ thefruitofthywomb”的修辞而直 接译出“儿子”义项的做法,都是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 在《老人与海》中还有一些参杂外语成分的用词,张译则尽量采用归化手法, 以保持用词简洁,使译文语言呈现一种同质性。 例4” Basebal11think,” theboysaid.” TellmeaboutthegreatJohn J,MeGraw.” HesaidJotaforJ.(p22) 【张译】“我想还是棒球,”孩子说。“你讲给我听伟大的约翰?杰?麦格劳 的事。”他把“杰”说成“乔塔”。(p13) 【海译】“还是讲一讲垒球的好,我以为,”孩子说。“把老麦克格劳的事情 对我讲一讲。”(plZ) 【吴译】“我看谈棒球吧,”男孩说。“给我谈谈那了不起的约翰?J?麦格劳 的情况。”他把这个J念成“何塔”?。(p15一16) (注?J为约瑟夫的首字母,在西班牙语中读为“何塔”。) 吴在译文的人名中出现“J”字母,还在注中对于读音进行了解释,不过对 于一个简单提到的人名都要费如此大的周折来解释,无形中提高了阅读的难度。 海译则省略了这些信息,也不算妥当。而张爱玲的做法是不消除原文信息,都进 行翻译,把“ HesaidJotaforJ”译为“„杰?说成„乔塔”,,完全以汉字形 式出现,就能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同时保持译文的同质性。 在《老人与海》的原作中出现了20多个西班牙语用词,这在海译与吴译中多 少都有所反映。对此这两个译本一般会在译文中出现原文形式并加注。比如: 例5“Tiburon,“ thewaitersaid.“Eshark.” Hewasmeaningtoexplain whathadhappened.(p169) 【张译】“大鳖鱼,”侍者说,“一条鳖鱼。”他预备要解释这件事的经过。 [海译]“Tiburon?,”侍役说,“EShark?。”他想对她讲一讲这事情的经 过。(p99) (注:?西班牙语,鳖鱼的意思?古巴人用英语说鳖鱼时不准确的发音。) [吴译]“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想解释这事情的经过。(pgs) (注:?西班牙语:鳖鱼?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鳖鱼”(Shark)时读别的 发音,前面照西班牙语习惯加上一个元音。) 海译与吴译不但复原了原文,还对原文中体现读音差别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 解释。而张译则进行了直接把意思译出来,为读者省去了这个思考过程。 实际上张爱玲对原文西班牙语的处理并不完全是被动地消除这种语言的混 合,对于一些可归化的用词,译者会巧妙利用汉语中相应的表达法,把原本属于 外语才有的概念化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内容。 例 6HealwaysthoughtoftheseaasIa二厂 whiCh15whatpeopleeall herinSPanishwhentheyloveher.Sometimesthosewholovehersaybad thingsofherbuttheyarealwayssaidasthoughshewereawoman.Some oftheyoungerfishermen, thosewhousedbuoysasfloatsfortheirlines andhadmotorboats, boughtwhenthesharklivershadbroughtmuehmoney, spokeofherasel~whieh15maseuline.(p32) 【张译】他脑子里的海永远是“海娘子”,在西班牙文里,人们爱她的时候 总是这样称她。有时候爱她的人也说她的坏话,但是他们说话的口气里总好像她 是一个女人。有些年轻的渔夫—他们用浮标做钓丝的浮子,而且还有小汽艇, 那是他们在鳖鱼肝上赚了钱的时候买下来的—他们称她为“海郎”,那是男性 的。(plg) [海译】他一向把海叫做 Lamar?,那是人们爱海的时候用西班牙语叫她 的一个字眼儿。爱海的人们有时候也说些对海不满的话,但是他们的口气总是把 海当做一个女性。一些年青的渔人,用浮标当作支持钓丝的浮子、并且在鳖鱼肝 卖了很多钱以后买了小汽艇的,都把海洋叫做男性的 elmar。(p18) (注:西班牙文, Lamar是把海当做阴性的称呼, elmar是把海当做阳性的称呼。) 【吴译]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 la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 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时候,对海洋抱着好感的人们也说她的坏话,不过说 起来总是拿她当女性看待的。?有些较年轻的渔人,用浮标当钓索上的浮子,并 且在把鳖鱼肝卖了好多钱后置备了汽艇,都管海洋叫 elmar,这是表示男性的 说法。(p22) (注:西班牙语中的“海洋”(mar)可作阴性名词,也可作阳性名词,以前 面用的定冠词是阴性(1a)还是阳性(e1)来区别。) 对于不熟悉西方语言的读者来说,注释中“阴性”、“阳性”、“定冠词”等语 法术语都可能会造成阅读的障碍。由于在文中也出现了诸如“把海当做一个女 性”、“表示男性的说法”的语句,相当于读者在译文和注释中同时读注解,把外 语词、译文和注释都读完了才能读懂这段简单的话,这样就放慢了阅读的速度, 使译语带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而有损于原文简洁清新的用词风格。我们来看张 译,她分别把“ lamar”和“ elmar”译成“海郎”和“海娘子”,以词缀形 式表达西语中的形态意义,免去了在中文里出现外语的需要。而“郎”与“娘子” 本身又是地道的汉语说法,既表达出渔民对大海的亲切感,又能体现渔民淳朴自 然的语言风格,起到多重效果。 张爱玲译本对西班牙语进行了刻意的归化,而在另一方面,她又使用了一些 汉语方言、口语、乃至理语俗语。我们知道由于小说的特殊地理背景,和老人为 一名古巴老渔民的特殊身份,原作中的西班牙语词汇不仅带来了西班牙文化背 景、确立了老人的文化身份,也给英语小说增添了一份异文化的气息。从原作者 的角度来考虑,主人公是个朴实的古巴老渔民,他说的话相当俗化和口语,还受 到一些受西班牙语影响而体现出地方话特征,因此出现外语和发音不地道的用词 是刻画一个真实老人形象所必备的条件。老人口中不时吐露的西班牙语词汇,不 断提醒我们眼前这位有伟大人格魅力的活生生老人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而不是僵 硬的小说人物。而为了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用词的简洁性,对于原著中的外语成 分,张译采用坚决不用字母和注释的策略。那么其补偿措施就表现在一些方言、 口语、俗语乃至埋语用词的使用上,通过同属汉语的异质用语,张译既回避了外 语对中国读者造成的阅读障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原文的一些异质感。例7“ Farouttoeome1nwhenthewindshifts.1wanttobeoutbefore it15light.“ ,,I? 11trytogethimtoworkfarout,“ theboysaid.“ Thenifyouhook somethingtrulybigweeaneometoyouraid.“(ps) 【张译】“老远的,等风转了向再回来。我要天亮前就出去。” “我来试着叫他也到远处去打鱼,”孩子说,“那么假使你钓着一条真正大的, 我们可以帮你的忙。”(ps) 例8“That? 5easy.1eanalwaysborrowtw。d。 11arsandahalf.“(pl4) 【张译】“那很便当。我两块半钱总借得到的。” 例9” ThemonthwhenthegreatfishCome,” theoldmanSaid.“Anyone eanbeafishermaninMay.“(p14) 【张译】“正是大鱼来的月份,”老人说。“五月里是谁都可以做个渔夫,不 稀奇的。” 例10“You, refeelingitnow,fish,“ hesaid.“ And50, Godknows am1.”(p66) 【张译】“鱼,你现在觉得痛苦了,”他说。“天晓得,我也一样痛苦。”(p39) 作为在上海长大作家,张爱玲很自然地将一些吴方言词语点缀在句中,在 不影响句子整体理解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番吴语风味,仿佛两个生活在黄浦江上的 渔民在对话一般。例7中的“老”和“假使”就是这样的例子,例9中的“不稀 奇的”虽不是原文所有,却恰如其分地地体现了老人追求成就与满足感的心态。 例10中的“天晓得”作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也对“ Godknows”进行了恰当的归化, 起到功能对等的效果。第三章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简洁平淡的用词风格 张爱玲在《论写作》一文中曾说过:“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愿守在„文字狱? 里面呢?我想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文字的韵味。”28“文字的韵味”自然要求作家 对汉语精准贴切的理解。张爱玲作为作家所拥有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细腻的 用词充分把握和再现了海明威的用词风格。特别是原文中对一些景物的描写,张 爱玲简洁平淡的用词让译笔下的风景淡雅清丽,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水画般的意 境。 例 1Theeloudsoverthelandnowroselikemountainsandtheeoast wasonlyalonggreenlinewiththegraybluehillsbehindit.Thewater wasadarkbluenow, 50darkthatitwasalmostPurPle.Ashelookeddown intoithesawtheredsiftingofthePlanktoninthedarkwaterandthe strangelightthesunmadenow.Hewatehedhislinestoseethemgostraight downoutofsightintothewaterandhewashappytosee50muehPlankton beeauseitmeantfish.(P37) 【张译】陆地上‎‎的云气现在堆得像山一样高,海岸只是一条长长的绿线,背后是 灰蓝色的山。水现在成了深蓝色,这样深,差不多是紫的。他向水里望下去,看 见黝暗的水里潜浮着红色的海藻,还有太阳反映出来的奇异的光彩。他守着他的 钓丝,使它们毕直垂到水里去,直到看不见为止;他看见那么许多海藻,觉得很 快乐,因为有海藻就有鱼。(P23) 【海译】陆地上面的云彩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上空去,海岸只剩下长长 的一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水是深蓝色的了,深得几乎变 成了紫色。他低下头朝水里望去时,看见深蓝色的水里纷纷筛出的红色的游走的 小生物,和太阳幻成的奇异的光辉。他凝神地望着他的钓丝,看见那些钓丝笔直 地没入水里看不见的地方,他很高兴看到那么多游走的小生物,因为这说明了那 儿有许多鱼。(P22) 【吴译】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 35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他仔细俯视着海水, 只见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 的光彩。他注视着那几根钓索,看见它们一直朝下没入水中看不见的地方,他很 多高兴看到这么多浮游生物,因为这说明有鱼。(P26) 雷雷\竺 竺张译 译海译 译吴译 译 rrrOSeee堆 堆升到上空 空耸立 立 lllookeddownintooo望下去去低下头朝………仔细俯视着 着 望 望 望望去 去 去 SSSawww看见 见看见 见只见 见 (((thesun)madeee反映 映幻成 成变幻 幻 WWWateheddd守着 着凝神地望着 着注视着 着 9990straightdownnn毕直垂垂笔直地没入 入一直朝下没入入 我们将一些主要动词的译文列成上表,可以看到原文中几乎没有具有英文特 色的复杂圆周句出现,主一系一表结构的简单句式与以上这些简单动词串起的简单 句子组成了这段景物描写的全部。海明威的电报式文风在这一段景物描写中表现 无余:作者用最简洁的修饰语与最常见的短动词干净利落地展现出画面之美。 其中,“ Theeloudsoverthelandnowroselikemountains”,张译为“堆 得像山一样高”。“堆”字既形象表达了云层的层次感,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 词,虽没有直译“rose”,但其图画感却是非常接近的。相比之下,海译的“像 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上空去”与吴译“像山冈般耸立着”用词过于繁复,书面 化的辞藻也不符合海明威的用词风格。 对于“ lookeddownintoit”,海译的“低下头朝水里望去”有三个部分“低 头”、“朝”和“望去”,似乎过于复杂;吴译的“仔细俯视着海水”里也有副词 “仔细”和比较复杂的动词“俯视”。而张译的“向水里望下去”则用方向补语 “下去”很自然地表达出“望”的方向,用字最省而结构最简单,能更好地反应作者的用词风格。 “ theStrangelightthesunmade”中的“made”是英语中普遍使用的 简单词,简单动词的频繁使用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之一。如表格所示张爱玲同样 将它译为朴实无华的“反映”,较之于“幻成”“变幻”,张的译文多了几分与原 文风格近似的质朴。 “ Hewatehedhislinestoseethem90straightdownoutofsightinto thewater”中“watCh”一词,海译为“凝神地望着”,把一个词译成了词组。 而张译一个简单的“守”字把神态、动作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全神贯注都反映了出 来,反映出译者精准的用字。同样地,“ 90straightdown”张爱玲只简洁地译 作“毕直垂”。 至于最后一句,“ hewashappytosee50muehplanktonbeeauseitmeant fish”原句用得非常简洁,一个简单的“st”指代了前面的“ hewashappytoSee 50muehplankton”,以回指的形式进行了重复,而“ itmeantfish”又三个最 简单的用词和主谓宾的简洁句法结构表达了老人复杂的思维过程。张译的“因为 有海藻就有鱼”巧妙运用了“有……就……”的格式,同样以简洁的句式同时将 原文的反复与紧凑特点再现出来。相比之下海译的“因为这说明了那儿有许多鱼” 过于拖沓,而吴译的“因为这说明有鱼”又过于简单而没有起到强调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下形容词的翻译。 例 2Heeouldnotseethegreenoftheshorenowbutonlythetops ofthebluehillsthatshowedwhiteasthoughtheyweresnow一 eaPPedand theeloudsthatlookedlikehighsnowmountainsabovethem.Theseawas verydarkandthelightmadePrismsinthewater.Themyriadfleeksof thePlanktonwereannullednowbythehighsunanditwasonlythegreat deePPrismsinthebluewaterthattheoldmansawnowwithhislinesgoing straightdownintothewaterthatwasamiledeep.(p53) 【张译】他现在看不见岸上的绿色了,只有那青山的顶,望过去是白的,就像上 面有积雪,还有那些云,看着像山背后另有崇高的雪山。海水非常深暗,日光在 水中映出七彩的倒影。太阳高了,海藻的亿万细点现在完全消灭了,老人只看见 那蓝色的水里映出大而深的七彩倒影。老人的钓丝毕直垂入水中,水有一英里深。(P27) 【海译]现在他看不见绿色的海岸了,他所看到的只是青青的山和那仿佛白雪皑 皑的山峰,以及山峰上面的白云,那白云看去像是高耸的雪山似的。海水是黑黝 黝的,阳光在水里映出五彩斑斓的光柱。游走的生物所幻成的万点霞光,已经被 高空的太阳所淹没,在老头儿把他的钓丝笔直地插入一英里深的水里时,他所看 到的也只是从深邃的蔚蓝的海水里映出的辉煌夺目的光柱。(p27) 【吴译】他眼下已看不见海岸的那一道绿色了,只看得见那些青山的仿佛积着白 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像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块。海水颜色深极了,阳光在海 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 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 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P30) ttthegreenoftheee岸上的绿色 色绿色的海岸 岸海岸的那一道绿绿 ssshoreeeeeee色 色 bbbluehillsss青山 山青青的山 山青山 山 vvverydarkkk非常深暗 暗黑黝黝的 的颜色深极了 了 PPPr1SmSSS七彩的倒影 影五彩斑斓的光柱柱彩虹七色 色 TTThemyriadfleeksss海藻的亿万细点点游走的生物所幻幻那数不清的斑斑斑 ooofthePlanktonnnnn成的万点霞光 光点点浮游生物 物 gggreatdeePPrismsss大而深的七彩倒倒辉煌夺目的光柱柱巨大的七色光带带 影 影影 影 影 影 这是老人在大鱼上钩之前的等待中看到的周围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 修饰性的形容词,海明威同样以简单的用词,寥寥数笔就画出一幅美景,仿佛山 水画一样淡雅。而对于这种风格,张爱玲的译本同样能以简洁的用字进行再现。 这段话的第一句以英文的树式结构支撑起来的长句,整个句子的结构其实很简 单,就是“ HeeouldnotseeAbutonlyBande”,我们看到,张爱玲把原文 复杂的长句子灵活地译为符合汉语表达的流水句句子,其中“顶”“云”“影”; “山”“暗”“深”的交错韵让译文读来仿有音乐的起伏与交响。不仅如此,她对 景物描写的用词异常简洁自然,这种简洁让她译笔下的景物笼罩在一种诗意的氛 38围之中,如下表所示,作者故意将形容词“green”用作名词,张译中同样对此 有所表现;“ prisms”本来是多棱镜的意思,这里指阳光照在海上反射出的多彩 的光,张译的“七彩的倒影”不仅贴切,而且含蓄自然,对比于海观“五彩斑斓 的光柱”显得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对于“ ThemyriadfleCkS。 fthe plankton”,海译“游走的生物所幻成的万点霞光”与吴译的“那数不清的斑斑 点点浮游生物”都出现了较为抽象的“浮游生物”一词,而“斑斑点点”又可能 造成有不美的感觉。相比之下,张译简单地译成“海藻”更为形象,而“亿万细 点”更以略带抽象而又空灵的用词营造成波光淋漓的大海美景,颇有诗画意境。 第二节汉语地道的流水句式 作为作家的张爱玲熟练掌握各种句式及变化、利用汉语丰富多样的句式组成 长短有别的句段句群,行文如流水般波澜跌宕,富有节奏美。在张爱玲的译文中 有相当多符合汉语句式特征的流水句,这种极具汉语特色的流水句时而出现在场 景描写之中,或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与梦境里,与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 地交融在了一起。《老人与海》有很多表示人物心理的句子,形成意识流句式。 而张爱玲的译本则以汉语流水句来对译,无论是句式特点还是语义的表达,都能 很好地传达出原作的特点,体现出一种特别的美。 流水句是最能体现汉语特征的句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 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29流水句是指一口气说 几件事,中间似断似连,一逗到底,才有一个句号,参与一个事件过程的不是一 个人,可能有几个甚至多个人,因此有几个主语或话题。流水句是汉语造句的 一个重要特征,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上的限制,弹性很大,一句接着一 句,恰似流水,可以无限制地扩展下去。这类句式的特点是主谓难辨,主从不分, 流畅铺排,富有节奏,充满气势。这类句式在小说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 就流水句在结构上的特征,韦忠生等的((汉语流水句汉译英探析》3。将其概 括为二个方面:1)一个流水句至少包括两个独立句段。2)句段之间一般不是靠 关联词语来连接的。流水句的语义特征则是句段与句段之间的语义联系比较松 散,一般很难添加表示某种紧密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流水句与一般的意合复句一样,不使用关联词语,但是意合复句内部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较为紧密, 可以加上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流水句内部的各句段之间有时很难 添加恰当的关联词语,但形散而神聚,以神统形。 我们首先来看场景描写的句子。 例 1Thedoorofthehousewheretheboylivedwasunloekedandhe oPeneditandwalkedinquietlywithhisbarefeet.TheboywasasleePon aeotinthefirstroomandtheoldmaneouldseehimelearlywiththe 1ightthateameinfromthedyingmoon.Hetookholdofonefootgently andheldituntiltheboywokeandturnedandlookedathim.Theoldman noddedandtheboytookhistrousersfromtheehairbythebedand,sitting onthebed, pulledthemon.(p13) 【张译】孩子住的房子,门没有上阀,他开了门,静静地走进去,赤着脚。孩子 在第一间房里睡在一张小床上,月亮就要落下去了,月光照进来,老人可以很清 楚看见他。他温柔地握住一只脚,一直握着它,直到那孩子醒过来,翻过身来向 他望着。老人点点头,孩子就从床旁边一张椅子上把他的长裤拿下来,坐在床上 把它套上去。(P16) 【海译】孩子住的那所房子的门没有关,他推开了门,光着脚悄悄地走了进去。 孩子睡在前面一间屋子的小帆布床上,老头儿借着从外面射进来的暗淡的月光可 以清楚地看到他。他轻轻地拿起孩子的一只脚,把它握在手里,孩子给弄醒以后, 转过脸来对他望着。老头儿点了一点头,孩子便从床旁边的椅子上拿过他的裤子, 坐在床上把裤子穿上。(P15) 【吴译】男孩住的那所房子的门没有上锁,他推开门,光着脚悄悄走进去。男孩 在外间一张帆布‎‎床上熟睡着,老人靠着外面射进来的残月的光线,清楚地看见他。 他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转过脸来对他望着。老人点点头,男 孩从床边椅子上拿起他的长裤,坐在床沿上穿裤子。(P19) 在这一例中,比较张爱玲和其他两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流水句的 翻译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一段出现在小说开头,是为渲染老人对小孩言 辞不多但却平淡厚重的关爱,为小说后半部老人把小孩当做其精神力量与情感寄 托设下铺垫。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曾评论《老人与海》的语言:“作 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而我们看到在这段译文的第一 句,张爱玲为传达出海明威小说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利落简洁,利用汉语流水句的 表达优势,把它拆分译作五个小句,简洁有力,多一字则嫌太多,少一字则觉表 达不够。第二句张爱玲更加不拘一格地把后面的修饰语成分译作两个小句,原文 的“ withthelightthatCameinfromthedyingmoon”张爱玲巧妙地译作 “月亮就要落下去了,月光照进来”,完全挣脱了原文形式上的束缚,张爱玲运 用汉语简洁有力的流水句转译,不仅让译文富于内在的节奏,而且为描述的画面 增添了几分诗意。而相比之下,海观和吴劳的译文在处理这一小句上,则比较拘 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分别译作“从外面射进来的暗淡的月光”和“外面射进来 的残月的光线”,这两种译法虽然在对原句的理解上是正确的,但是修饰语过多 显得行文累赘,不及张译的译文来得自然,也不符合海明威的电报式文字风格。 其中的海译,“他轻轻地拿起孩子的一只脚,把它握在手里,孩子给弄醒以后, 转过脸来对他望着。”拿起孩子的脚本来是想体现老人对孩子的关爱,但是海译 的“给弄醒”却有一种孩子的睡眠受到老人打扰的感觉,相比之下张的译文“他 温柔地握住一只脚,一直握着它,直到那孩子醒过来,翻过身来向他望着。”译 文所构筑的画面中老人的形象充满了对孩子的体贴与关爱。再看一例: 例 2Justthenhesawaman一of一 warbirdwithhislongblackwings eirelingintheskyaheadofhim.Hemadeaquiekdrop, slantingdownon hisbaek一 sweptwings, andtheneireledagain.(p42) 【张译】正在这时候,他看见一支军舰鸟,长长的黑翅膀,在天空中盘旋着,就 在他面前。他两翅向后掠着,倾斜着翅膀很快地落下去,然后又在空中盘旋。(P21) 【海译】这时他看见一只老鹰鼓着长长的黑翅膀在他前面的天上打着转儿飞翔。 马上它疾速地斜着翅膀降落下去,然后又盘旋起来。(PZI) 【吴译】就在这时,他看见一只黑色的长翅膀军舰鸟在他前方的天空中盘旋飞翔。 它倏地斜着后掠的双翅俯冲,然后又盘旋起来。(P24) 在这一例中,张爱玲并不顾原文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关系,把第一句英文拆 译作可断可连的五个小句,小句的字数也相当,最长8个字,最短5个字,语句相当工整。比起海观与吴劳的长句译文,张译的行文疏通传神,也符合汉语读者 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小句串成的流水句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在阅读 时,读者可以通过流水句中的小句停顿,一步步建构起自己的画面感。除此以外 在选词上,对比其他两个译文,张译有一种符合海明威语言特色的冲淡之美,比 如原文中用词平淡简洁的“ makeaquiekdrop”,张同样选取简单平实的词,译 作“很快地落下去”;而海观译为“疾速地……降落下去”,吴甚至译作“倏地…… 俯冲”。海和吴在选词上倾向于动作表现强烈的复杂双音词,可以看出,在传译 海明威平淡近自然的语言特色方面,张译明显也更胜一筹。 张译句式特征还表现在意识流句子上。除了小说的前后部分,《老人与海》 中的老人其实是一直被放置在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 可以说明:先是老人与大鱼斗,接着老人为捍卫胜利果实,与来侵犯大鱼的鳖鱼 斗。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作者海明威却能写得如此生动,读者读来并未觉得单 调,相反认为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于他在叙事中穿插了相当多的意识流手法。 对于海明威来说,他的意识流叙述体主要用于展示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之下的心 理状态。虽然是基于现实,但是他并非是依据正常的时空对现实进行描绘,而是 用自由的联想,内心的独白等方式将老人过去的经历,现在的遭遇以及可能的未 来串接起来。这种串接完整地揭露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对表现主角性格特征有着 重要作用,并且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虽然海明威从来 没写过意识流小说,也从未被人称作意识流派的小说作家,但是在他的大部分代 表作中,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 罗山的雪》,《老人与海》等等作品中,他都恰到好处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识流叙 述手法,用于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其内心世界。 这类人物内心独白,自由的联想以及蒙太奇式的意识流句子占据了小说篇幅 的一半,张爱玲在翻译这类句子时同样采取了汉语特有的流水句式,不成句的, 片段的短句拼贴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是梦境,这种混乱与不确定让张笔下 的译文较之于其他两个译文更好地传递了原作意识流的特色,显得更为真实可 感。 例 3HewasasleepinashorttimeandhedreamedofAfrieawhenhe wasaboyandthelonggoldenbeaehesandthewhitebeaehes, 50whitethey hurtyoureyes, andthehigheaPesandthegreatbrownmountains.Helived alongthateoastnoweverynightandinhisdreamsheheardthesurfroar andsawthenativeboatseomeridingthroughit.Hesmelledthetarand oakumofthedeekasheslePtandhesmelledthesmellofAfrieathatthe landbreezebroughtatmorning.(p29) 【张译】他很快就睡熟了,他梦见非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还有些长长的 金色的海滩,和那白色的海滩,白得耀眼,和那崇高的海呷,和棕色的大山。他 现在天天晚上住在那海岸上,在他的梦里他听见海涛的吼声,看见土人的小船破 浪而来。他睡梦中嗅到甲板上焦油和碎绳的气味,他也嗅到非洲的气味,早晨陆 地上吹来的风带来的。P15 【海译】他不久就睡去,梦见了他儿童时代所看到的非洲,逸长的金黄色的海滩 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呷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 听到了海潮的怒号,看见了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睡着的时候,他闻到 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味道,闻到了地面上的风在早晨送来的非洲的气息。P14 【吴译】他不多久就睡熟了,梦见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 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呷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里都神游那道海岸, 在梦中听见拍岸海浪的隆隆声,看见土人驾船穿浪而行。他睡着时闻到甲板上柏 油和填絮的气味,还闻到早晨陆地上刮来的微风带来的非洲气息。P18 整部小说经常会穿插老人的梦境,这一段老人的梦境出现在小说开头,老人 出海打渔的前夜。这一段一共有英文单词93个,基本上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简单句用并列连词连在一起构成的并列句。其中“and”出现了9次,3 次用于连接两个并列单句,6次用于单句中名词与形容词的连接。在第一句 中,“ hedreamedof”的宾语有五个之多,分别是“AfriCa”,“ longgolden beaehes”,“ whitebeaehes”,“ higheapes”,“ greatbrownmountains”。 按照英文语法,只需要在并列宾语的最后一个前面用“and”即可。作者在 这里用这种不准确的英文,“and”的反复再现仿佛梦境中人物的吃语,梦 境中画面的断续性与拼贴之感由此得到表现。对比三个译文,只有张爱玲的译文最好地传达了原作的这种梦境中的不定性。几个连续的同样不符合 汉语语法规则的流水句“和那白色的海滩”,“和那崇高的海呷”,“和棕色 的大山”鱼贯而出,传达出原文的节奏与梦境中换景的不定性。而最后一 句“他也嗅到非洲的气味,早晨陆地上吹来的风带来的。”这样一个由两个 小句组成的流水句相当不符合中文的语法,明显照搬自原文的语序,但是 这种欧化的流水句出现在这种意识流色彩的梦境中,反倒显得自然合理。 真实生活中,梦境本来就是模糊不定的。语句的零乱,思维的跳跃才是梦 境中真正的真实。而相比之下,海译和吴译未能把这种意识流句子的特色 转译出来。 例 4Hethoughtofhowsomemenfearedbeingoutofsightoflandin asmallboatandknewtheywererightinthemonthsofsuddenbadweather. Butnowtheywereinhurrieanemonthsand, whentherearenohurrieanes, theweatherofhurrieanemonths15thebestofalltheyear.(p68) [张译1他想,乘着个小船出去,看不见陆地,有些人觉得害怕;在有一种季节 里,天气会忽然变坏,这也的确是危险的,他知道。但是现在他们是在咫风的季 节里,没有咫风的时候,咫风的季节往往是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候。(p44) 【海译】他想,有些人害怕坐在小船上飘到望不见陆地的海上去,而他们又知道 自己恰好是在天气往往会突然变坏的月份里。可是此刻正是刮咫风的月份,而在 没有咫风的时候,刮咫风的月份的天气又是一年里最好的天气了。(P45) 【吴译】他想到有些人乘小船驶到了望不见陆地的地方,会觉得害怕,他明白在 天气会突然变坏的那几个月里,他们是有理由害怕的。可是如今正当刮咫风的月 份,而在不刮的时候,这些月份正是一年中天气最佳的时分。(P46) 这一例是老人在海上的一段内心独白。在与大鱼的拉踞战中,在海上风平浪 静大鱼又暂无动静的时候,老人经常会走神,思绪漫无边际,想到伟大的棒球运 动员,过去和黑人比手劲的辉煌日子,或是说起一些简单质朴的人生体会。 原文由he作主语,and并列连接两个动作, Somemen在宾语从句中作主 语,而 beingout。 fSightofland这样一个现在分词结构是谓语动词fear的 宾语,是比较典型的英语的树形框架。而在译文中我们看到,张爱玲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结构,而是以人物内心的心理意识流动为线索,把这一个英语的长句 译作由8个标点符号串接起来的汉语流水句,还不拘一格地把 suddenbad weather这一名词词组单独译为一个小句,“在有一种季节里,天气会忽然变坏, 这也的确是危险的,他知道。”对比海译与吴译,这句的流水句可谓恰到好处地 把人物内心独白的不连贯与片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无论是场景描写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张爱玲恰到好处 地使用了汉语流水句来对译原文带有意识流特征的句式,很好地再现出海明威式 的句式特征。 第三节流畅自然的衔接手法 我们在上一节分析了句式的问题,这种体现了冰山原则的句子看似简单,却 蕴藏丰富内涵。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组句成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将简 单的短句连成一体形成语篇。通过衔接的分析,我们就能进一步发掘句子背后潜 藏的逻辑意义和情感因素,使词与句在篇章中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这一节将就 句子衔接的问题展开讨论。 衔接的内容有多种,这一节主要就照应和词语衔接的问题进行探讨。 照应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衔接手段之一。在《老人与海》中,代词与指示词照 应尤其值得关注,而张爱玲的译本在这两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我们先来看对原文代词的翻译情况。英语中经常使用代词作衔接手段,而汉 语则倾向于省略与替代。 例1Hehe1dthe1inetightinhisrighthandandthenpushedhis thighagainsthisrighthandasheleanedallhisweightagainstthewood ofthebow.ThenhePassedthelinealittleloweronhisshouldersand braeedhislefthandonit.(p??) 【张译】他把钓丝紧紧地握在右手里,然后把大腿抵着右手,把全身的重量都 靠在船头的木头上。然后他把那钓丝在肩膀上移下一点,缠搏在左手上。(p59) 【海译】他把钓丝紧紧地禧在右手里,用大腿抵住右手,全身的重量都靠在船头的木板上。然后他把肩上的钓丝稍微放低一些,再用左手去撑住它。(p61) 【吴译】他把钓索紧握在右手里,然后拿大腿抵住了右手,把全身的重量压在 船头的木板上。跟着他把勒在肩上的钓索移下一点儿,用左手撑住了钓索。 (p61一能) 在这句话中一共有两个“he”和六个“his”,而在三个译本中,其数量分别 为两个和零个,其中一个his都被译为“全身的”。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line这个词在全书中多次出现,因为钓丝是连接老人与 鱼的纽带,通过作者对捕鱼的详尽描写而得以不断复现的“钓丝”是老人斗争的 工具、是其所有行为的枢纽。因此,这种复现就不是重复的描写,不是冗余信息, 而是为了在上下文中不断起到衔接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钓丝”一词在三个 译本中都得到了体现。而对于指代钓丝的代词“it”,三个译本却有着不同的策 略,其中张译“缠搏在左手上”,进行省略;海译为“它”,吴译则重复“钓索” 一词。相比较而言,张译的语句更为通顺,因为这种省略而不进行重复的衔接更 符合汉语的习惯,使老人的动作显得更为流利,仿佛一气呵成。 再来看“the”这个指示词。在汉语中没有与“the”的语法作用完全相当的 用词,在汉语的语言心理中定指或不定指一般是不需要明确的,需要在上下文中 以意合来体会。如果一定要以一个词译出,一般用“这”、“那”即可。在张译的 “然后他把那钓丝在肩膀上移下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那”字,这在海译与 吴译中都是省略的。通过这个“那”字的重复,就更强调突出这跟钓丝就是上文 “他把钓丝紧紧地握在右手里”中的同一根钓丝,从而使上下文的关联更加紧密, 也能提醒读者注意“这根”钓丝,而这种潜在的强调作用在海译与吴译中是没有 的。 接着看一下词语衔接中的重复与省略问题。 例2”Santiago,“ theboySaidtohimastheyelimbedthebankfrom wheretheskiffwashauledup.” 1eould90withyouagain.We, vemadesome rlloney? Theoldmanhadtaughttheboytofishandtheboylovedhim. ,, No,” theoldmansaid.“You, rewithaluekyboat.Staywiththem.“ ,, Butrememberhowyouwenteighty一 sevendayswithoutfishandthen weeaughtbigoneseverydayforthreeweeks.“ ,, 1re‎‎member,” theoldmansaid.“ 1knowyoudidnotleavemebeeause youdoubted.,, ,,工 twas ,, 1know papamademeleave.1amaboyand1mustobeyhim.” ,, theoldmansaid.“ It15quitenormal.“ ,, Hehasn, tmuehfaith.,, ,, No,” theoldmansaid.” Butwehave.Haven? twe?,, ,Yes,“ theboysaid.” Can1offeryouabeerontheTerraeeandthen we, 11takethestuffhome.,, ,, whynot?,, theoldmansaid.” Betweenfishermen.” 【张译】“山蒂埃戈,”那孩子对他说,他们把小船拉到岸上,正从那里爬上去。 “我又可以跟你一同去了。我们赚了点钱。” 老人教了这孩子怎样打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现在这条船运气好。你跟着他们吧。” “但是你记得有一次你八七十天没打到鱼,然后我们接连三个星期,天天捉 到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疑心我运气坏所以离开了我。”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一个小孩,我得要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人说。“这是很正常的。” “他没有多少信心。” “他没有,”老人说,“可是我们有。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吃杯啤酒,行不行,然后我们把东 西拿回去。” “有甚么不行呢?”老人说。“大家都是渔夫。”(P2) 【海译】 “桑提亚哥,”他俩从系船的地方爬上岸的时候,孩子对他说,“我又能跟你 一道下海啦,我家里已经攒了一些钱。” 原来是老头儿把孩子教会了捕鱼的,所以孩子很爱他。“不,”老头儿说,“你 们那只船运气好,还是跟他们一道吧。”“但是你可记得,你是怎样接连八十七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以后我们又是 怎样接连三个星期每天都捉到大鱼的吗?” “我记得,”老头儿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不相信才离开我的。” “爸爸叫我离开你。我是个孩子,不能不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头儿说。“这是合情合理的。” “他没有多大的信心。” “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您在海滨酒店喝一瓶啤酒,然后我们把打鱼的东西 带回家去,好吗?” “为什么不好?”老头儿说。“打鱼的都是一家人啊。”(p2) 【吴译】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 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 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可不是吗?” “对,”男孩说。“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去喝杯啤酒,然后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 回去。” “那敢情好,”老人说。“都是打鱼人嘛。”(p4一5) 这是孩子与打渔归来的老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原文的文体为对话,上下句之 间有很多重复与替代的衔接方式。译者需要根据汉语习惯进行调节以保持语义连 .日于 贝。先来看“ Butremeoberhowyouwenteighty一 sevendayswithoutfishand thenweeaughtbigoneseverydayforthreeweeks.” 对于提示语“ Butremember”,三个译本都在“remember”加一个主语“你”, sevendaysWithoutfish 以“你记得”强化对老人的提醒作用。“ youwenteighty一 andthenweeaughtbigoneseverydayforthreeweeks”说老人八十七天 没鱼而孩子钓大鱼连着三个星期,而在句型结构上形成“主语+时间+结果”和“主 语+结果十时间”的对称结构。吴译“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 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在“跟着有三个礼拜”之后 再出现“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这样无法突出“你”与“我们”之间的对比。 而海译的“但是你可记得,你是怎样接连八十七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以后我们 又是怎样接连三个星期每天都捉到大鱼的吗”,通过“你是怎样”和“我们又是 怎样”的重复,不但能很好地衔接上下句,还通过语词的反复突出两者的对比效 果。当然,从口语体的角度来说,海译的句子又过长,可能在语气上过于急促。 而张译的“但是你记得有一次你八十七天没打到鱼,然后我们接连三个星期,天 天捉到大鱼”在句序上与海译一样能提出“你”与“我们”的对比,后半句“我 们接连三个星期,(我们)天天捉到大鱼”通过省略主语的并列句,缓和了语气, 其短句形式更符合汉语的语句节奏。 “他没有”通过“他”的重复,强调了是孩子父亲而不是老人与孩子没有信 心,同时“他没有”还与上文“他没有多少信心”形成了对应。而在海译与吴译 中,则以汉语中更习惯的“是啊/是的”的肯定语气表达对孩子的观点的肯定。 在对英语中表否定的语句进行回答时,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海译与吴译的做法 更为常见,而张译则具有更多的修辞内涵。而这里的一个“no”实际上还与上下 文的“ Hehasn?t”、“ Butwehave”以及“Haven, twe”形成衔接,在语义上以 “have”形成连贯,不但有节奏上的对比和复现,也起到强调孩子的父亲没有而 他们有的意义。虽然只是简单的“no”、“have”、“he”、“we”等词,却在海明威 笔下演绎出如此美妙的对话。如果要在译文中再现这种有特殊意味的衔接手法, 那么张爱玲更忠实原文的做法就更为有效。把“no”译成了“他没有”,看似添 加了多余的成分,实际上“他没有”才能与上下文的“他没有多少信心”和“我 们有”形成“有”的重复,在译文中再现了原文“have”的作用。而海译与吴译的“是啊/是的”则无法体现这一点。 “ Can1offeryouabeerontheTerraeeandthenwe? 11takethestuff home.”的前半句实际上是个表示提议的疑问句,而且也有助动词“can”的前置, 但因为还有下半句的陈述,所以前半句没有问号。对此三个译本也有着不同的选 择。海译在整句句子都完成之后再加一句“好吗”和明显的问号,而且还是“我 请您”,这样显得过于小心翼翼,过于尊重对方的意见,反而有损于孩子与老人 之间的亲密关系,也破坏了原句后半句的陈述意味。吴译“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去 喝杯啤酒,然后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则完全忽略原文的提问目的和语气。 相比之下张译的“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吃杯啤酒,行不行”就更尊重原文的形式, 也更能反映两者人际关系。在句子后面添加了“行不行”以表示建议。这样先出 现提议,表示对老人的尊重,然后不等老人回答就陈述孩子自己的看法,又体现 了两人不同一般的忘年交情。 再来看下面的““ Betweenfishermen”,这不是一句有完整语法成分的句子, 在对话中是十分自然的。而要译成汉语后,则要经历不同程度的添加和补充的过 程。海译的“打鱼的都是一家人啊”使“fishermen”成了主语,句子更复杂化, 而“一家人”则把老人与孩子的关系扩大到所有渔夫,似乎没有必要。吴译的“都 是打鱼人嘛”则较为简洁。张译没有省略,而是添加主语“大家”,能突出孩子 与自己的关系很近,是“大家”,这样在语气上就更为亲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话间的用词重复或省略,不但是衔接的问题, 有时还具有特别的情感色彩,体现对话双方的人际关系。张译不但能以流畅的汉 语句子进行翻译,重复与省略背后所体现的人际情感因素都能有所体现,更好地 再现了冰山风格。 在这一章中我们就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译文语言问题,从用词、句式和 衔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原著具有冰山风格的简洁用词、意识流句式以及流畅 的衔接,对此张爱玲译本通过同样细腻而简洁的用词、流水句和符合汉语特色的 连贯对原作语言特征进行了很好的再现。结语 作为具有良好双语功底和海外生活经验的女作家,张爱玲的译者身份具有很 多特殊之处,对于翻译的个案研究来讲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 为了突显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区别于其他译本的独特之处,本论文特别 选取了与张爱玲译本同时期的海观译本与现在国内最为通行的吴劳译本作为译 文参照,通过细致深入的译本对比,我们发现张爱玲对于《老人与海》这部歌颂 英雄气质的小说首先在情感的把握上具有其独到之处。通过第一章的分析可以看 出,张爱玲的译文处处渗透着她作为一名译者对原文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揣摩与体 味。在对老人的肖像描写中,张爱玲把原文一些不具有明显褒贬性的或者可能会 给读者带来些许不良印象的语词和句子打磨上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客观上 美化了老人的形象;而在对能体现老人与小孩之间情感关系的译文中,张爱玲通 过人称翻译以及老人与小孩间对话中一些细节用词的处理,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译 文表现出译者对老人与小孩之间情感的体察与共鸣。而对原文中老人与大鱼之间 的这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张爱玲则是有步骤合情理地将个人对原作的情感理 解渗进了译文之中。通过译文对比我们也发现,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其女 性身份在其译文中也有相当的不自觉的情感流露。以上种种译者对原文理解的情 感介入让张爱玲的译本对比于海观、吴劳的译本读来更加生动有情。由此可见, 译者主体情感因素的介入对译文面貌的影响也是考量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一个相 当重要的因素,在翻译中我们不仅要对原作字面意义有精准的把握,同时也必须 深刻把握原作者通过原文传递的微妙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译文字句的 处理,努力将译者感受到的情感在译文中贴切地予以表现。 第二章借助操纵学派理论下的受雇人因素与文化翻译理论,从译者的身份出 发,探讨张爱玲在译本中体现出的对原文文化因素的处理。张爱玲因为受雇于美 国新闻出版社的关系,对原作中具有宗教意味的内容倾向于直译而不减不省,在 译文文本与超文本层面对原文中的宗教意味有有意识的彰显;而同时期的大陆译 者海观因为与张爱玲身处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对原文中的宗教色彩则予以有意 识的改写甚至忽略,甚至在译后序中也尝试对读者进行认识上的引导。这充分体 现出赞助人因素怎样,又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的翻译过程与译本的最终面 貌。不仅如此,为了读者理解方便,张爱玲对原文中出现的异质文化因素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某些细节内容采取添译、省译与改写等手段,把原文中 的异质文化概念转化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内容。同样地,为了保持译文的流畅从 而利于读者阅读与接受,对原文中西班牙语成分异质文化语词的翻译,张爱玲则 采用不添加任何注释的方式消除了原文的语言杂合特色。而作为一种补偿方式, 张爱玲又通过译文中的方言、口语、俗语甚至埋语的使用,再现出老人古巴老渔 民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让译文读来亲切而易为读者接受。由此可见,张爱玲在对 原文的文化传译上,大体上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再现原文内容的同时也充 分照顾了读者的接受,让译文读来流畅而易于读者理解。 第三章则从张爱玲作为一名作者的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对译本对比分析了张 爱玲的译本在用词,句式与衔接等三个方面的语言特色。张爱玲在译本中体现出 的简洁自然的用词风格、汉语地道的流水句式与流畅自然的衔接手法充分把握与 再现了海明威的“电报式”文风与冰山风格:张爱玲在译文中用与作者海明威一 样的最简洁的动词与形容词干净利落地展现出画面之美;用汉语地道的流水句式 让译文富于内在的节奏,增添了场景描写的诗意与人物内心独白的真实性;利用 流畅自然的衔接手段让译文既保持语义前后的连贯,同时也表现出原文句子背后 的逻辑意义与情感因素。张爱玲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出的译本的语言特色无疑是在 对原作者海明威的文风有深刻体味之后的表现,可见译者把握原作者文风,并在 译文中尽可能地以各种方式进行再现的重要性。 赞助人因素存在的另一影响,即是张译《老人与海》在大陆传播的不力。而 本文即是重新发掘它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通过对张爱玲译本与同时期的海观译 本以及最通行的吴劳译本进行细致的译文对比分析,从而在不同层面对张爱玲的 译本特色进行挖掘,对译者主体与译作特色乃至译作质量的关联进行了个案研 究。由于资料匾乏,有些方面难以做深入的分析。张爱玲作为有深厚双语双文化 的作家,其译者身份也应得到相应的地位。而进一步,本为作为对作家型译者译 作的个案研究,希望也能引起译界对此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 ,罗选民主编,《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13页 2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193页 3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3一617页 „单德兴,《含英吐华—析论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选自《翻译与脉络》,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7,147页 5参见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6单德兴,《含英吐华—析论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选自《翻译与脉络》,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7,170一188页 ,见附录一 8马若飞,《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J〕二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9见附录二 10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19页 ,„陈子善,《张爱玲译<老人与海>》,选自《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191页 1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选自《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3 一14页 1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选自《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6页 14董衡哭遍选,《后期海明威》,选自《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74页 15张爱玲,《谈女人》,选自《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75页 ,6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7月第4期 ,7Lerevere,劫击e,rranslar勿n,尺ewriting, andrheMan勿ulatl? onofLitera理 Fame?London:Routledge,1992,67页 ,8单德兴,《冷战时代的美国文学中译—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学翻译与文化政治》,选自《翻 译与脉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2页 ,9单德兴,《冷战时代的美国文学中译—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学翻译与文化政治》,选自《翻 译与脉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2页 20赵稀方,《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34页 21傅月庵,《今日世界出版社》,选自《蠢鱼头的旧书店地图》,远流出版社,2004,67页 22《时代》,1954年12月13日,转引自吴劳译《老人与海》译本序,3页 23海观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oZ页 24海观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02页 25刘晋锋,高莽,《游吟于翻译与漫画之间》,载《新京报》,2005年1月26日 26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71页 27孔致礼,《1949一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译林出版社,1996,30页 28张爱玲,《论写作》,选自《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95页 2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37页 30韦忠生等,《汉语流水句汉译英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世界文学》,1985年第3期,转引自吴劳译《老人与海》译本序,16页附录一:张爱玲翻译研究论文目录 「1〕赵新宇.试论张爱玲的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2]李蓉.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 〔3]姜瑞.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英译本研究[D].外交学院.2005. 「4]马若飞.翻译视闭中的张爱玲与《海上花》〔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3) 〔5]马若飞.徜徉在语言的三度空间—论张爱玲译《海上花》[J〕.惠州学院学 报.2006(5) [6〕张曼.翻译:文化在文本间穿行—张爱玲文学翻译初探「C].中国英汉语比较 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2006. 「7〕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 学术研讨会.2006. 「8]陈吉荣.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 [J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9]陈吉荣.论语内翻译中的译者阐释—兼评张爱玲《海上花列传》国语翻译[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4) 〔10]马若飞.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仁J〕二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4) [11〕陈吉荣张小朋.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J」.外国语(上海 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6) 「12]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3]马若飞.张爱玲翻译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14」邓丽娟.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07 [15〕李洁.论张爱玲对梭罗及其诗歌的译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 [16〕严杰.《海上花列传》英译本中女性视闽的体现〔J〕.苏州教育学院学 报.2008(2) [17」汤惟杰.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 译意图「J].文艺争鸣.2005(5) [18〕唐韧.翻译素模式和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转换—张爱玲((金锁记})英译为 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9)马敏敏.诗学视闽里的语内翻译—张爱玲国语注译《海上花列传》个案研 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54附录二:《老人与海》翻译研究目录 「1〕苏岚.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看((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隐喻再现.贵州大 学.2007 仁2]杨鹏.接受与创造:《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陈彬彬.从关联翻译理论看《老人与海》中的外来语变异及其翻译重构.外 国语言文学.2009一03 [4]余健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代词变异及其翻译比较.黄冈师范学院学 报.2008一10 「5]王中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四川大学.2006一4 [6」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吉林大学.2004- [7」方红.OntheRea1izationofTextua1CohereneeinE一CTranSlation.北 京语言大学.2006一06一01 [8」唐述宗;康顺理.解构主义视域下《老人与海》四个译本的评析.合肥工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一02 [9〕杨鹏.ACaseStudyoftheTwoChineseVersionsofTheO1dManandthe Sea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 fRecepti。n.成功(教育).2008一07 「10]黎晴.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 本为例.铜仁学院学报.2008一07 [11〕史媛.中英文学语篇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扬州大学.2008一05一01 ;汪桂芬.《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译风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 [12)何明霞 会科学版).2001一08 【13」刘文捷;王苹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意识—《老人与海》三译本对比心得.福 建外语.2001一09 「14〕李慧析.文化背景下篇章翻译中的衔接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2006一 [15)李萍;汪桂芬.从文体的角度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效果.湖北汽车 工业学院学报.2003一09 「16〕何明霞;汪桂芬;张海燕.《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译风比较.湖北成人 教育学院学报.2001一06 「17]王揖.海明威风格的翻译—读((老人与海》新译本.扬州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1989一10参考文献 文本: [1」张爱玲译,《老人与海》,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2〕海观译,《老人与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吴劳译,《老人与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ErnestHemingway,几 eOld人血 nandthesea,Unitedstates:Charlesseribner?s Sons,1952 书目: 「1」陈子善编,《作别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2〕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于青编,《寻找张爱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4]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5」郑树森编选,《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 国78 「6」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 7jstanleyCooperman著刘云根,王宝玲译,《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8」罗选民主编,《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9〕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单德兴,《翻译与脉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董衡粪遍选,((海明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3」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4」Lefevere,Andre,乃饭刀s了at了on,Re盯了t了刀g夕朋 dthe施nz?Pu1at1胡口f Ljter刁或犷Fame,London:Routledge,1992 [15〕赵稀方,《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 「16]傅月庵,《蠢鱼头的旧书店地图》,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 [17」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 [18〕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562007 「19」孔致礼,《1949一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2田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1〕许钧,《翻译思考录》,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2」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3〕王军主编,《中国翻译批评百年回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 〔l]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马若飞,《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3]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7月第4期 [4」刘晋锋,高莽,《游吟于翻译与漫画之间》,载《新京报》,2005年1月26日 「5]韦忠生等,《汉语流水句汉译英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刘振前,《谈海明威作品中多义词的翻译》,《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4期 「7」刘文捷,王苹,《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意识—<老人与海)三译本对比心得》, 《福建外语》,2001年第3期 「8」安蒂,《吴劳和(老人与海)》,((文汇读书周报》,1988年第1期 仁9〕郑廷国,《妙手剪裁风格再现—<老人与海>新译片断赏析》,《中国翻译》, 1990年第3期 [10〕马若飞,《张爱玲翻译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7后记 这篇论文的最终顺利完成对我个人而言是十分不易的。在完稿的这一刻,回 想它从无到有的过程,其间的收获与感慨,可谓良多。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陆钮明老师,他不仅对我的论文悉心尽力地指导,提出 了相当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而且当我在论文撰写遇到困难之时,还给予了我莫大 的精神上的鼓励。整个论文的写作,于我而言就是不断缩小题目的过程,更是自 身逐渐蜕变的过程。在遇到困难裹足不前时,陆老师的鼓励“做生活的强者!” 言尤在耳,是它让我鼓起勇气不断地和自己作战—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 上的。 感谢华师大外汉所有的老师们,你们丰厚的学识与气度让我感染至深,受益 匪浅。谢谢我最亲爱的父母,虽然远在千里,但他们总在第一时间我最需要的时 候给我以莫大的安慰,让我心安。谢谢我最可爱最优秀的同学们,李旭、周丹、 王昭、吴韧彦、蒋哲杰,多年同窗,情谊难忘。还有我的好朋友周华,是你见证 了我这三年跌跌撞撞的成长。还要特别感谢学院负责研究生教务的周水贞老师, 周老师因为我们资料档案的汇集工作总是操心伤神,周老师您辛苦了! 七年光阴茬蒋。要和师大说再见,好比风筝即将断了弦。未知的人生即将在 我面前铺展,我必须要一如既往地,以坚强捍卫我的不安。七年前那个不懂事的 高中生迷茫地来到了师大,她要背很多的单词,看一些她可能还不能明白的书, 参加无数的考试得到无数的证明,兴致勃勃地听很多稀奇古怪的讲座,遇到各种 各样和她不一样的人。七年后,她的迷茫还在,也许永远解不开,可是她不急于 解开了。她开始享受过程的乐趣,开始知道人生要慢慢来。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 好奇和对自己内心不间断的反省是师大给予她的最美好的礼物。虽然她并不知道 她会带着它们走到哪里,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即将离开师大的那一刻,她心 中除了忧伤,一定还有着不灭的希望。
本文档为【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特色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1KB
软件:Word
页数:7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