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举报
开通vip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第 34卷第 5期 2012年 9月 机器人 ROBOT Vol.34, No.5Sep., 2012 DOI:10.3724/SP.J.1218.2012.00519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白永强 1,2,刘 昊 1,石宗英 1,钟宜生 1 (1.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 100084; 2.中国人民解放军 63880部队) 摘 要:讨论了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控制器由内环姿态控 制器和外环位置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姿态控制器采用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方法,位置控...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第 34卷第 5期 2012年 9月 机器人 ROBOT Vol.34, No.5Sep., 2012 DOI:10.3724/SP.J.1218.2012.00519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白永强 1,2,刘 昊 1,石宗英 1,钟宜生 1 (1.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 100084; 2.中国人民解放军 63880部队) 摘 要:讨论了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控制器由内环姿态控 制器和外环位置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姿态控制器采用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方法,位置控制器由经典的 PD控制 实现.将该控制器用于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系统,实现了室内悬停飞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 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鲁棒补偿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446(2012)-05-0519-06 Robust Flight Control of Quadrotor Unmanned Air Vehicles BAI Yongqiang1,2,LIU Hao1,SHI Zongying1,ZHONG Yisheng1 (1.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No.63880 Unit of PLA, China) Abstract: For quadrotor unmanned air vehicles (UAVs) flight control problem, a robust controller design approach is presented. The controll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an inner-loop attitude controller and an outer-loop position controller. The attitud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with robust control based on signal compensation. The position controller is realized with classical PD method. It is applied to a quadrotor UAV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 to realize indoor hover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ntrol approach. Keywords: quadrotor UAV (unmanned air vehicle); flight control; robust compensation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来,四旋翼无人直升机以其独特的外形、 结构与飞行方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1].与 常规布局的直升机相比,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机械结 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维护.4个螺旋桨的对称分 布,使得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动能力更强,静态 盘旋的稳定性更好,也更容易实现机型的微小型化.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特别适合在近地面环境(如室内、 城市和丛林等)中执行监视、侦察等任务,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 [2]. 对于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控制和系统实现,国 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3-8], 有些还开发了四旋翼无人机平台 [6-10].在四旋翼无 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上,比较典型的方法有 PID控 制 [11-12]、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控制(LQR)[13]、滑 模控制 [14-15]、反步控制(backstepping)[16]、动态逆 与 H∞ 控制 [17]等. 本实验室研制的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基于航模 X650 的机体机械结构,飞行控制系统和地面站 系统等均为自主研制.其中,飞行控制系统采用 TMS320F28335高性能 DSP作为飞控计算机,传感 器系统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角速率陀螺、数字 罗盘、超声测距模块、GPS 和光流传感器等,飞行 控制系统被安装在机体下方,靠近质心位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悬停飞行中的四旋翼无人直升机 Fig.1 Quadrotor UAV in hoveri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74067;60736024). 通讯作者:白永强,byq09@mails.tsinghua.edu.cn 收稿/录用/修回:2012-03-13/2012-05-24/2012-09-16 519 520 机 器 人 2012年 9月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补偿的四旋翼无人直 升机控制方法,并将之用于自主研制的四旋翼无人 直升机平台,实现了稳定的室内定点悬停飞行.该 控制器由姿态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姿 态控制采用了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 [18-19],位置 控制则采用经典的 PD控制.这种方法控制结构清 晰,控制器参数易于调节,便于工程实现.飞行实验 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2 动力学模型(Dynamics model) 以 E = {XeYeZe}表示惯性坐标系,B = {XbYbZb} 表示机体坐标系,ΦΦΦ = [ϕ, θ , ψ ]T表示欧拉角,则 从惯性坐标系到机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RRR : E → B 为 RRR =  CθCψ CψSϕSθ +CϕSψ SϕSψ −CϕCψSθ −Cθ Sψ CϕCψ −SϕSθ Sψ CϕSθ Sψ +CψSϕ Sθ −Cθ Sϕ CϕCθ  为表示方便,简记Cθ = cosθ,Sθ = sinθ,下文 Tθ = tanθ 类似. ⬉ᴎ2 ⬉ᴎ1 ⬉ᴎ3 ⬉ᴎ4 B E 图 2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动力学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of quadrotor UAV dynamics 如图 2所示,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 1、3旋翼为 逆时针旋转,而 2、4旋翼为顺时针旋转,因此当 4 个电机转速一致且升力之和等于机体自重时,无人 机可以保持悬停,当升力同时增加或减少时,无人 机可上升或下降;保持 4个旋翼升力和与无人机自 重相等,1、3旋翼增速(减速)且 2、4旋翼减速(增 速),由于扭矩差的作用,无人机可实现偏航运动; 旋翼 1增速(减速)、旋翼 3减速(增速)而旋翼 2、4 速度维持不变,无人机可实现关于 Yb 轴的俯仰运 动,类似地也可实现关于 Xb 轴的滚转运动.将以 上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无人机可实现各种复杂运 动.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与欧拉方程,四旋翼无人直 升机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20] FFF = mP¨PP (1) MMM = dHHH dt (2) 其中,FFF 是无人机受到的外部合力,m是无人机的 质量,MMM 是机体转动力矩,HHH 是惯性坐标系下的机 体角动量.以 l 表示电机转轴到机体中心的距离,Jr 表示电机的惯量,fi (i = 1,2,3,4) 表示第 i 个旋翼 提供的升力,b和 d 分别表示旋翼的升力和阻力系 数,JJJ表示机体的惯性矩阵,KKKdm 表示转动阻力矩系 数,KKKdt 表示平动阻力系数,根据四旋翼无人机的结 构特点,JJJ、KKKdm 和 KKKdt 都可以表示为对角阵: JJJ = diag(Ix, Iy, Iz) KKKdm = diag(Kdmx, Kdmy, Kdmz) KKKdt = diag(Kdtx, Kdty, Kdtz) 以 PPP = [x, y, z]T 表示惯性坐标系 E 下无人机 质心的位置,ΩΩΩ = [ p, q, r ]T 表示机体坐标系 B下 绕 3个轴的旋转角速度,则有 [5]: x¨ = (CϕCψSθ +SϕSψ) 1 m 4 ∑ i=1 fi− Kdtxm x˙ y¨ = (CϕSψSθ −SϕCψ) 1m 4 ∑ i=1 fi− Kdtym y˙ z¨ = (CθCϕ) 1 m 4 ∑ i=1 fi− Kdtzm z˙−g (3) p˙ =qr ( Iy− Iz Ix ) + l Ix b ( ω24 −ω22 )− Kdmx Ix p+ Jr Ix q(ω1 +ω3−ω2−ω4) q˙ =pr ( Iz− Ix Iy ) + l Iy b ( ω23 −ω21 )− Kdmy Iy q+ Jr Iy p(ω2 +ω4−ω1−ω3) r˙ =pq ( Ix− Iy Iz ) + d Iz ( ω21 +ω23 −ω24 −ω22 )− Kdmz Iz r (4) 这里 fi = bω2i,ωi 是第 i个旋翼的旋转角速度.方程 (3)和方程 (4)分别描述了四旋翼无人机的质心平移 运动和机体转动运动.欧拉角速度与机体坐标系下 的角速度间存在如下关系: ϕ˙ θ˙ ψ˙ =  1 SϕTθ CϕTθ 0 Cϕ −Sϕ 0 Sϕ / Cθ Cϕ / Cθ   p q r  (5) 第 34卷第 5期 白永强等: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521 当四旋翼无人机在室内低速飞行或者悬停时, 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定义向量 UUU =[ u1, u2, u3, u4 ]T 如下: u1 = b ( ω21 +ω22 +ω23 +ω24 ) u2 = b ( ω22 −ω24 ) u3 = b ( ω21 −ω23 ) u4 = d ( ω21 +ω23 −ω24 −ω22 ) (6) 则可以得到以下简化模型: x¨ = (CϕCψSθ +SϕSψ) 1 m u1 y¨ = (CϕSψSθ −SϕCψ) 1mu1 z¨ = (CθCϕ) 1 m u1−g ϕ¨ = θ˙ ψ˙ ( Iy− Iz Ix ) + l Ix u2 θ¨ = ϕ˙ψ˙ ( Iz− Ix Iy ) + l Iy u3 ψ¨ = ϕ˙θ˙ ( Ix− Iy Iz ) + 1 Iz u4 (7) 在下一节的控制器设计中,将以向量UUU 作为四 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控制输入. 3 控制器设计(Controller design) 从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发现,四旋 翼的运动可以分解为质心移动和机体转动.惯性坐 标系下的机体质心移动依赖于机体侧倾获取的侧向 加速度,因此通常的四旋翼控制都通过嵌套的内外 环控制实现,其中内环是姿态环,而外环是位置环. 图 3给出了系统的控制结构示意图,其中 ψr,PPPr,ΦΦΦ r 分别是偏航角、位置和欧拉角的参考值. ࿓ᗕ᥻ࠊԡ㕂᥻ࠊ أ㟾㾦খ㗗ؐ Ⳃᷛ䏃ᕘ 䕧ܹ ԡ㕂 ᥻ࠊ఼ 䗚৥ ∖㾷 ࿓ᗕ ᥻ࠊ఼ ಯᮟ㗐 ᮴Ҏ Ⳉछᴎ ԡ㕂খ㗗ؐ ⃻ᢝ㾦খ㗗ؐ 图 3 控制结构示意图 Fig.3 Structure of control system 3.1 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是四旋翼控制的核心,不仅是因为姿 态控制的结果直接影响飞行品质,更因为它是位置 控制的前提.设计姿态控制器如图 4,该控制器由线 性标称控制器和鲁棒补偿器两部分组成,其中线性 标称控制器基于线性标称模型设计,使标称闭环系 统获得理想的性能;鲁棒补偿器用来抵消外部有界 扰动、未建模的非线性因素及参数不确定性等带来 的不利影响. 剕Ầ㸹఼ٓ ಯᮟ㗐 ˄ᷛ⿄῵ൟ�ㄝӋᑆᡄ˅ 㒓ᗻ ᷛ⿄᥻ࠊ఼ θ ri θi uiuni u rci ei+ − + + 图 4 姿态控制器 Fig.4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ttitude control 根据方程 (7),可得四旋翼无人机平衡点附近的 姿态角变化的线性化模型为 ϕ¨ = l Ix u2 θ¨ = l Iy u3 ψ¨ = 1 Iz u4 (8) 将其作为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的标称模型. 由于方程 (8)中 3个姿态角的运动方程表达式是类 似的,这里仅以俯仰角为例来讨论姿态控制器的设 计问题.为描述方便,将俯仰角的线性标称模型表 示为 θ¨ = aun3 (9) 其中,a = l Iy 是一个正常数,un3 是控制输入 u3 的标 称值.在频率域可表示为 θ(s) = a s2 un3 (s) = G0 (s)un3 (s) (10) 其中 θ(s)表示 θ(t)的拉氏变换,其他类似.设计线 性标称控制器: un3(s) = Ny(s) Du(s) e(s) (11) 其中,Ny(s) = αs+β,Du(s) = s+ γ,e(s) = θr(s)− θ(s).α、β 和 γ 均是正常数,Ny(s)和 Du(s)满足: Dm(s)H(s) = s2Du(s)−aNy(s) (12) 这里 Dm(s) = s2 + ams+ bm 是标称闭环系统的理想 特征多项式,H(s) = s+h0 是赫尔维兹多项式. 上述标称线性控制器的设计基于标称模型,然 而标称模型与实际系统模型间是有差异的.本文将 实际系统和标称模型之间的差异对系统的影响视为 等价干扰的作用,定义 dθ 为等价干扰,它包括标称 模型中忽略的与其它轴之间的耦合、非线性项、高 次项,以及有界外部干扰、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下 522 机 器 人 2012年 9月 面设计鲁棒补偿器,使其产生的鲁棒补偿信号能够 抑制等价干扰对闭环系统的影响 [18]. 实际系统的俯仰角模型可以表示为 θ¨ = au3 +dθ (13) 其中控制输入 u3 由标称控制输入 un3 和鲁棒补偿输 入 urc3 两部分组成: u3 = un3 +urc3 (14) 设计鲁棒补偿器如下 [19]: urc3(s) =−1aFθ (s)dθ (s) (15) 这里 Fθ (s) = fθ gθ / (s+ fθ )(s+gθ ),其中 s是微分算 子,fθ 和 gθ 是正常数.当 fθ 和 gθ 足够大时,urc3(s) 就接近 −dθ (s) / a,从而抑制 dθ 的影响.urc3 可以进 一步表示为 urc3(s) =−1a Fθ (s) 1−Fθ (s) ( s2θ(s)−aun3(s) ) (16) 联立方程 (11)、(14)和 (16),即可得到俯仰角的控制 输入 u3[2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实现横滚角与偏航角的控 制.在此姿态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中,线性标称控制 器和鲁棒补偿器是依次设计的,因此在系统实现中, 可以先确定标称控制器,然后再根据系统特性单向 调节 f j 和 g j ( j = θ ,ϕ,ψ),实现鲁棒补偿. 3.2 位置控制 在实现姿态控制的基础上,设计四旋翼无人直 升机的位置控制. 由方程 (7)得到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在室内低速 飞行或悬停时的位置变化简化模型: x¨ = sinθ 1 m u1 y¨ =−sinϕ 1 m u1 z¨ = cosθ cosϕ 1 m u1−g (17) 其空间位置控制可以分为高度控制和水平位置 控制.设计高度控制器如下: u1 = 1 cosϕ cosθ ( Kzp (zr− z)+Kzd (z˙r− z˙)+mg ) (18) 该控制器基于带非线性补偿的 PD控制,其中 z是无 人直升机飞行高度,zr 是高度的参考值. 1cosϕ cosθ 项补偿了机体在俯仰或滚转运动时的升力损失. 由于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对称结构,仅以 Xe 轴 向运动为例考虑水平位置的控制,设计 PD控制器: θr = arcsin ( Kxp (xr− x)+Kxd (x˙r− x˙) ) θ˙r = Kxp x˙+K x d x¨√ 1−Kxp2x2−2KxpKxdxx˙−Kxd2x˙2 (19) 该控制器的输出即为内环姿态控制器的输入,θr 和 θ˙r 分别是俯仰角度和俯仰角速度参考值. 4 实验验证(Experiment validation) 将上述设计的鲁棒控制器用于自主研制的四旋 翼无人直升机,采用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光流传 感器作为室内飞行的位置与速度检测手段(光流传 感器安装于机体下方,视线垂直于地面),进行了定 点悬停控制实验,并将鲁棒补偿控制的姿态实验结 果和 PID控制的姿态实验结果作以比较. 在姿态控制实验过程中,将 3个姿态角的理想 值均设为 0◦,分别采用 PID控制与鲁棒补偿控制进 行了实验,图 5和图 6分别给出了两种控制器作用 0 5 10 15 20 25 30 −3 −2 −1 0 1 2 3 time /s a n g le /( ° ) roll pitch 图 5 基于 PID控制的横滚、俯仰角响应曲线 Fig.5 Response of roll and pitch under PID control 0 5 10 15 20 25 30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time /s a n g le /( ° ) roll pitch 图 6 基于鲁棒补偿控制的横滚、俯仰角响应曲线 Fig.6 Response of roll and pitch under robust control 第 34卷第 5期 白永强等: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 523 下的横滚、俯仰角响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PID 控制器可以将姿态角控制在 ±2◦ 以内,而鲁棒补偿 控制器可以将姿态角控制在 ±0.6◦ 以内,控制精度 较高. 将鲁棒补偿姿态控制器结合 PD位置控制器应 用于系统平台进行定点悬停实验,此时偏航角的理 0 5 10 15 20 25 30 −3 −2 −1 0 1 2 3 real ref. time /s y a w /( ° ) 图 7 偏航角响应曲线 Fig.7 Response of yaw angle 0 5 10 15 20 25 30 −4 −3 −2 −1 0 1 2 time /s real ref. p it c h / (° ) 图 8 俯仰角响应曲线 Fig.8 Response of pitch angle 0 5 10 15 20 25 30 −4 −3 −2 −1 0 1 2 3 4 time /s ro ll / (° ) real ref. 图 9 横滚角响应曲线 Fig.9 Response of roll angle 想值设为 0◦,其响应曲线如图 7所示.结果显示偏 航角的误差在 0.8◦ 以内,其均方根误差是 0.3226◦. 由上节控制器设计可知,水平位置控制器输出的 角度值被作为俯仰角和横滚角控制的参考输入,图 8、9分别给出了俯仰角和横滚角的响应曲线.从实 验结果可以看到,俯仰角和横滚角可以快速响应输 入值的变化,跟踪误差小于 ±1◦,均方根误差分别 是 0.4728◦和 0.6087◦. 在其他机构的类似实验中,澳大利亚的 X-4四 旋翼无人直升机采用离散 PID控制方法,室内悬停 飞行的姿态角控制误差为 ±1◦[6].美国斯坦福大学 的 STARMAC四旋翼无人直升机设计了带角加速度 反馈的 PID姿态控制器,姿态角跟踪的均方根误差 为 0.65◦,在机动飞行(±15◦)时能将跟踪误差控制 在 ±3◦ 以内 [7].比较可知,本文的控制方法是有效 的. 图 10 和图 11 是四旋翼悬停飞行的高度曲线 和水平位置运动轨迹,高度控制设置的理想值为 0 5 10 15 20 25 30 0.3 0.32 0.34 0.36 0.38 0.4 0.42 0.44 0.46 0.48 0.5 time /s h e ig h t /m real ref. 图 10 悬停飞行中的高度曲线 Fig.10 Altitude in hovering −0.2 −0.15 −0.1 −0.05 0 0.05 0.1 0.15 0.2 −0.2 −0.15 −0.1 −0.05 0 0.05 0.1 0.15 0.2 East /m N o rt h / m trajectory start point end point 0.2m error 图 11 水平位置轨迹曲线 Fig.11 Horizontal position trajectory 524 机 器 人 2012年 9月 0.4 m,结果显示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可以维持在 0.38 m ~ 0.43 m 之间,控制误差小于 3 cm,水平 位置可以控制在 ±0.2 m的范围内. 5 结论(Conclusion) 针对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问题,本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补偿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控 制器由鲁棒姿态控制器与 PD位置控制器组成,将 其应用于自主研制的四旋翼无人直升机上,实现了 室内自主悬停.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鲁棒补偿控制方 法的有效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在位置控制中尝试鲁棒 补偿等其他控制方法,以实现精确的轨迹跟踪与航 迹飞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岳基隆,张庆杰,朱华勇.微小型四旋翼无人机研究进展及 关键技术浅析 [J].电光与控制,2010,17(10): 46-52. Yue J L, Zhang Q J, Zhu H Y. Research progress and key tech- nologies of micro quad-rotor UAVs[J]. Electronics Optics and Control, 2010, 17(10): 46-52. [2] 聂博文,马宏绪,王剑,等.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的研究现 状与关键技术 [J].电光与控制,2007,14(6):113-117. Nie B W, Ma H X, Wang J, et al. Study on actualities and criti- cal technologies of micro/mini quadrotor[J]. Electronics Optics and Control, 2007, 14(6): 113-117. [3] Altug E, Ostrowski J P, Taylor C J. Quadrotor control using dual camera visual feedback[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3: 4294-4299. [4] Valenti M, Bethke B, Fiore G, et al. Indoor multi-vehicle flight testbed for fault detection, isolation, and recovery[C]//Pro- ceedings of the AIAA 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 Con- ference and Exhibit. Reston, VA, USA: AIAA, 2006. [5] Bouabdallah S, Siegwart R. Full control of a quadro- tor[C]//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7: 153- 158. [6] Pounds P, Mahony R, Corke P. Modelling and control of a large quadrotor robot[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0, 18(7): 691-699. [7] Hoffmann G M, Huang H M, Waslander S L, et al. Precision flight control for a multi-vehicle quadrotor helicopter testbed[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 19(9): 1023-1036. [8] Alexis K, Nikolakopoulos G, Tzes A. Switching model pre- dictive attitude control for a quadrotor helicopter subject to at- mospheric disturbances[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 19(10): 1195-1207. [9] Mellinger D, Kumar V. Minimum snap trajectory generation and control for quadrotor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11: 2520-2525. [10] 刘晓杰.基于视觉的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位姿估计研究与 实现 [D].长春:吉林大学,2009. Liu X J.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on and attitude estimation for four-rotor mini rotorcraft based on vision[D]. Changchun, China: Jilin University, 2009. [11] Salih A L, Moghavvemi M, Mohamed H A F, et al. Modelling and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a quadrotor unmanned air vehi- cle[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Quality and Testing, Robotic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10. [12] 宿敬亚,樊鹏辉,蔡开元.四旋翼飞行器的非线性 PID姿态 控制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7(9): 1054-1058. Su J Y, Fan P H, Cai K Y. Attitude control of quadrotor aircraft via nonlinear PID[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 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1, 37(9): 1054-1058. [13] Bouabdallah S, Noth A, Siegwart R. PID vs LQ control tech- niques applied to an indoor micro quadrotor[C]//IEEE/RSJ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Pis- cataway, NJ, USA: IEEE, 2004: 2451-2456. [14] Benallegue A, Mokhtari A, Fridman L. Feedback lineariza- tion and high order sliding mode observer for a quadrotor UAV[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ariable Structure Sys- tem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 365-372. [15] Waslander S L, Hoffmann G M, Jang J S, et al. Multi agent quadrotor testbed control design: Integral sliding-mode vs. rein- forcement learning[C]//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System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468-473. [16] Bouabdallah S, Siegwart R. Backstepping and sliding mode techniques applied to an indoor micro quadrotor[C]//IEEE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2247-2252. [17] Raffo G V, Ortega M G, Rubio F R. An integral predic- tive/nonlinear H∞ control structure for a quadrotor helicopter[J]. Automatica, 2010, 46(1): 29-39. [18] Zhong Y S. Robust output tracking control of SISO plants with multiple operating points and with parametric and unstructured uncertain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2002, 75(4): 219-241. [19] 钟宜生.基于信号补偿的鲁棒控制方法 [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43(4): 542-563. Zhong Y S. Robust control based on signal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43(4): 542-563. [20] Bouabdallah S, Murrieri P, Siegwart R. Design and control of an indoor micro quadrotor[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4: 4393-4398. [21] Liu H, Yu Y, Lu G, et al. Robust LQR attitude control of a 3DOF lab helicopter[C]//29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Pis- cataway, NJ, USA: IEEE, 2010: 529-534. 作者简介: 白永强(1986–),男,硕士生,助理工程师.研究领域:四 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控制与系统实现. 石宗英(196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无人直升 机自主导航与控制,移动机器人定位与 SLAM,机 器人控制. 钟宜生(1958–),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鲁棒控制, 非线性控制.
本文档为【四旋翼无人直升机鲁棒飞行控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05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2-12-23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