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酒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茶酒文化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

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 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俗话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酒是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 但是茶就不一样了,通常喝茶都是在一起一些聊天或者是办公事之类的。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 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 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 朋友分别,送行时也可乘机进言,或勉励,或告诫。平常不好说的话,在酒 席上,乘着酒兴,放胆进言。 为朋友送行劝酒,饮酒,这要看各人的气质与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李白 那样,酒兴浓郁,豪气逼人。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 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因为茶与酒的这种功用上的区别,所以以这两个字为根组成的词便也有了褒 贬的不同。嗜酒的被人称为“酒鬼”,而常坐茶馆的无非也就是个“茶客”而已。 与酒结成伙伴的词,许多都含有贬义。如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色之徒,酒肉 朋友。而茶却没有这许多恶谥,顶多也就不过是个闲得无聊,图个“茶余饭后” 而已。 饮酒要讲酒德,那是为了防止饮酒中的失态——甚至发酒疯:品茶要讲茶道,茶艺,那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以酒为梦, 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行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功用,它还在悄悄地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在公开的数据与资料里,藏着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魔鬼在细节里。梳理白酒行业的前后变迁的细节,推导这变化由什么因素来推动。 有句话叫做“一叶而知秋”,还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让我们让我们寻找1987留下的线索,不仅仅盯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层面。推演变迁背后的逻辑。 酒池琐话》 白酒,这一存在千年的古老行业,竟然在1987年调头转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走入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楼主爱酒,每念及此,总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其中必有隐情。在那个摸石头的年代,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难道是国门以外的压力,导致了白酒行业的转向,随后几年的高通胀与这些原因其有没有关系,两年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楼主决定探究1987那个年代的背景,以弄清楚白酒变局的根本原因。 这个话题以前无人涉及。楼主会努力写完它。这些文字,取个篇名《酒池琐话》。白酒比房子还保值,绝对的。俺们这里好多山洞被买了,里面全是原装白酒。陈年老酒,多一年一个档次价格。我喝过一次20年的包谷烧,酒色微黄,入口微酸,酒味芳香,醇厚绵长。原浆1斤几十元,陈酿10年几百元。先列一部分大纲,共写四大块,可能会边写边修改这章节。 第一部 1987的真相 第1章 2015我们的白酒行业 第2章 1987是白酒行业的分水岭 第3章 节粮是场政治运动 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场争战 第7章 结盟是战略欺骗 第8章 中美间的金融暗战 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11章 断尾求生-战争让好酒走开 第12章 制度性缺粮 第13章 待定 „„ 第二部 白酒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 市场的悖论 第四部 把盏杂谈 第1章 今天我们熟悉的白酒行业 喝原酒,在我们小圈子里,是延习多年的习惯。但是离开这圈子,说起原酒,别人都觉得诧异,他们基本习惯了在商场买酒喝。他们惊奇于酒怎么还分原酒和非原酒。我们则惊奇于世上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原酒这一美好事物。 本文所说的白酒,是指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六大蒸馏酒中,只有中国白酒以粮食为原料,其它五大蒸馏酒则是以水果、蔗糖、大麦、土豆等为原料。 原酒是什么,原酒是从粮食酿出来的原始酒液,未添加人工成分的酒液。 原酒从哪来,原酒是在窖池边找酒坊主人所购。这些窖池与蒸酒之所,通常只能叫做酒坊,或者挂着小酒厂酿酒车间的名义独立经营。去大酒厂反而买不到原酒。酒厂的大酒罐里装的通常是食用酒精。酒厂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第一步,从大酒罐把酒抽进小酒罐车的小罐子。第二步,小酒罐车推到勾调车间调酒。第三步,小酒罐车拉着调好的酒,进灌装车间分装进小瓶。更大规模的酒厂直接就用管道输送,不需小酒罐车。 酒厂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和勾兑酒划上等号。而和原酒没啥关系。 每年春分之后,酒坊陆续开炉蒸酒。这时约好三五知己,找到相熟的窖池老板,买酒。这种经历了冬季发酵期所蒸得的酒,其品质是一年里最好的酒,我们叫它春酒。 买酒不是论斤买,也不是论百斤买,而是整池子买。直接谈好整池子的总价,不管它最终实际出了多少酒,都是一个价。大家凑份子,人少就10份,人多就20份,你2份、我3份这样。派代表到窖池边,现场看工人蒸酒、接酒,最后用大桶分成一份一份,拉回来各家拿走自己那份。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因为已经把价格压到底线。一口窖池能蒸出500斤到600斤酒,有时一次买2口池子也就一千来斤。每人分得二百斤左右。酒回到家,倒进几个小的陶坛,封装起来,留待下一年喝。平时喝的,是前一年甚至前二年的存酒。 酒池老板藏有不少好酒,最好的池子某次出的酒特别地香,酒池老板就不舍得当普货卖掉,惜售。这好酒就剩下来成为藏酒。包池子买酒时,老板招呼买家一起吃午饭,老板就拿出这种藏酒招待客人。好酒加上岁月的味道,两杯落肚,身心舒泰。待到太阳西斜,酒已蒸完,分装进桶。这时酒意也早醒了,装桶上车,载歌而归。然而众多的酒友们,并没有我们小圈子内的这种“酒福”。他们只能在商场或酒行买瓶装酒喝。 商场的白酒专柜,通常划分三个区,第1区是光瓶酒,便宜货,大多在50元以下,甚至只有十元二十元。第2区是盒装酒,有一个精美的纸盒或铁盒,大致在一百五十元以下,算是中档酒吧。第3区是名牌高档酒,很贵,几百元一瓶,上千元一瓶。 这几百元上千一瓶的酒,显然不是给工薪阶层准备的。这里确实有好酒,但在这个价位,天天喝谁能喝起呢,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在完全不同。 第2章 1987,白酒的分水岭 历史上的蒸馏白酒,现在被叫做“传统工艺白酒”。 与之对应的,酒友现在所买所喝的中低端白酒叫做“新工艺白酒”,也就是勾兑酒。 新工艺白酒的许多工艺,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被发明,在上个世纪中期成熟。但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却是始于数十年后的1987年。 1987年3月26日,是传统工艺白酒、新工艺白酒的分水岭。就在这一天,史上著名的“贵阳会议”落幕。这会议的全称叫《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从此,会议所倡导的,勾、调、串、液态法等非粮食白酒工艺开始迅猛发展。从1987到2015,29个年头,差不多已过去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来,对贵阳会议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止。1987年与现在,白酒世界已然完全不同。若一个人20岁开始接触白酒,那么当今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亲身体验过1987年以前的白酒世界。 让我们来挖一挖究贵阳会议的细节,根据会议决议的原文,我们倒推、还原出当年白酒行业的本来面貌。 媒体报道的原文如下: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于1987年3月22——26日在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 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着重研究了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控制白酒生产、提高饮料酒产品质量、节约酿酒用粮等问题;具体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伦代表一委三部在会上重点提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就当时饮料酒各酒种的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生产管理等现状,做了深入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同时,对各酒种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要求,特别对耗粮高的白酒,要求努力提高技术,降低粮耗,发展低度酒,扩大名优酒,减少劣质酒,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对饮料酒的发展,提出要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四个转变”是方向性的决策,指明了酿酒行业的奋斗目标,提高并理清了各级管理者的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会议要求全国白酒产量中1/3的产量要降到55度,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提高白酒质量,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真相是,白酒有史以来,高度酒一直是绝对主流。高度酒才是酒的主旋律。自从蒸馏工艺发明以来,中国白酒就一直以“高度”的面貌面对世界。这面世时间已经长达数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直到1987年,市场上的白酒就是指高度酒。第2句,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 ?解读:关键词是“研制”。 研制,为什么不是“推广”、或“普及”、“实施”这些词呢, 这证明当明还没有低于40度的技术,没有,所以才需要研制。若已有技术了,直接推广就是了,哪里还需要研制呢, 这是历史的另一个真相。中国白酒自蒸馏工艺自发明以来,就一直是高度酒,直到1987年,尚无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在1987年以前其实零星地出现过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但其技术不成熟。 早在1975年,张弓酒就通过把酒降温到零下15度以析出沉淀,然后过滤掉沉淀,再加水,得到清净透明的38度白酒。此酒在76年还进入广交会外销以赚取外汇。但是此酒有着低度酒天生的致命缺陷:易水解。凡是低度酒,都容易水解。水解,直到今天仍然是低度 酒的软肋。出厂时口感尚可的低度酒,放置一年半载之后,它会水解,酒味变淡,只有水味和酸味。关于水解,多说几句。水解与酯化,属于可逆反应的一对相反方向。 化学基本方程:酸+醇<==>酯+水 反应方向从左向右,叫酯化反应。高度酒窖存越久越香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酯类。 反应方向从右向左,叫水解反应。香味减淡,酸味,水味加重。 反应的方向由浓度决定。哪一侧的浓度高,就向另一侧反应。度高酒进行着自左向右方向的酯化反应。低度酒因为水多醇少,就反过来进行着自右向左的水解反应。所以嘛,低度酒不能存,存上二年后就不能喝啦。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可逆反应最终会达到平衡,向左和向右反应的当量一样多。形成稳定态,不再增,不再减。所以,高度酒的“老化”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有个三年五载,就达到平衡态,也就是到顶了。再继续窖存下去,已然不再提升品质。 第3句: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 ?解读:关键词是“积极”。“开展” 这说明,当时酒厂对“勾调串”工艺“不积极”,对液态法白酒“不积极”。会议要求大家从“不积极”,变为“积极”。如果大家本来就非常积极,这里还会要求吗,这说明,当时整个行业并没有普遍使用“新工艺白酒工艺”。 不积极,我找出这个词的几个同义词:消极,观望,敷衍,抵制,反对。 为什么不积极,这可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快速扩大产能的“好事”,当时的酒厂为什么不积极呢,酒友们自行分析推测原因吧。楼主提示一点,当时的酒厂基本是国营厂,全民所有制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着呢,谁不爱自己的声誉呢。 此处“积极”后的词是“开展”,而不是研制。能开展,说明当时不差技术,而且勾调串的工艺肯定是成熟的。对不对,若不成熟,则需研究,对吧,这技术何时就有了,楼主从媒体找到另一段相关报道,附在这里。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956年,酿酒界泰斗熊子书先生就接受了轻工部的任务,开始研究“饮料酒精兑制白酒”,利用老法生产的丢糟串香,使酒精带有人们习惯的“糟香味”;又用固态法生产的白酒加入稀释酒精,试验结果表明,加入7%的优质白酒,就能具有我国白酒的固有风味。 1966年,熊子书再次接受试验课题,研究串香法白酒,最终用10%的固态发酵香醅,和90%液态发酵的酒精串香。 /*------摘引分隔线结束-----------*/ 举报 | 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27:46 这段摘引的话中提到“人们习惯的糟香味”,这糟香味,2015还是“人们习惯”的味道吗,我看已经是“稀罕之味”了,不要说“经常闻到”,就是“闻过”的酒友又有几人,“闻过”者总人数,能占全体酒友的百分之几呢,) 从1956到1987,已31年。这三十年前就有的新工艺白酒技术,经轻工业部推行,行业内应当广为人知,绝对不是哪个厂的私家秘术。公有制一统天下1987年,推行31年的结果是,这一色的国营酒厂,居然集体地、不约而同地对轻工业部的新工艺“不积极”。 你敢说,国营企业的职工不爱国爱厂爱家吗,你敢说,国营企业职工不重视质量和信誉吗, 第4句„„采取勾、调、串工艺,„„液态法生产白酒„„ ?解读:这里提到了四种工艺,分别是勾,调,串,液态法。解释一下这四种工艺, 1)勾:酒精+水+7%~10%的传统粮食酒,配出的酒。 2)调:典型如“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风味很差。喝后严重头疼。 3)串:90%酒精+10%传统发酵的香醅上锅蒸,得到的酒也带有传统酒的糟香味。风味有点接近传统酒。 4)液态法白酒: 狭义的液态法,是指用薯类、玉米等含淀粉含粮的代用品用“一步法”生成酒,生产工艺类似于生产酒精的工艺,一步到位地蒸馏生成酒。酒中杂质较多度数不高。可向发酵液里添加生香菌酵母液以增香。 广义的“液态法白酒”,还包括了“食用酒精配制白酒”这种工艺。这二种工艺常混为一谈,其实是二种不同工艺,“液态法”所产酒的度数较低成份复杂,风味较差。“食用酒精配制白酒”工艺,所用的是高纯度的酒精(96%浓度),杂质少,先加水降度,再向其中添加微量的传统固态法白酒以提升风味。 第5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关键词是“尽快实施”。 尽快,实施,这两个词。实施是目的,尽快是要求。那么我问你,它实施了吗,它开始了吗,尽快是多快,尽快是在几个月后,还是多少天后, 正确的理解是,尽快就是0.00„„.01秒钟~能早一秒开始,就决不推迟一秒开始。这才是“尽快”的意思。有多早就赶多早~这透露出的信息是“焦急”、“迫不及待”。 这里又透露出一个真相,液态法白酒,当时尚未实施。所以会议才要求实施,而且要求“尽快”实施。据此有理由相信,1987年以前,市面上基本没有液态法白酒。与液态法相对的,是固态法工艺,也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也就是说,1987以前市面上的白酒,基本上都是固态法白酒。 这会议表达之意,是迫切地希望,把固态法白酒,改为液态法白酒。 第6,仍是这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二层意义,关键词“节粮”。 绕了那么一大圈,这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粮”。这整个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酿酒用的粮食。一句话:原来的粮食酒以后改成非粮食酒。 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一向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提倡节约粮食,乍听之下,与一贯的道德习惯一致,不会导致抵心理。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则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在当时传统酿酒工艺下,所投入的粮食中含有多少淀粉,理论上能转化出多少酒,实际上出了多少酒,酿完酒后丢弃的酒糟里还剩下多少淀粉,这些都有数据可测算。酿酒技术经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改进工艺,出酒率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 粮食里的淀粉已经被充分利用了。最后丢弃的粮食渣子叫“丢糟”,丢糟里只剩下微量的淀粉,也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拿去喂猪。和猪草拌在一起,猪爱吃它。这喂出的猪算是有机猪,肉质特别香,比用豆粕等现代饲料喂养的猪肉要香得多。传统酿酒工艺里,粮食被干净、完全地利用,何处有浪费, 没有浪费,也就不存在挖潜的空间,这节约从何处节起,节约已无可能。这节粮二字,该如何理解才对, 这节粮,该理解为“限制”、“减少”“取消”等意才对。限制酿酒用粮,才是会议的真实意图和首要目的。 举报 | 3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3:58 第7,仍是这句:......液态法生产白酒„„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三重意义,我们解读点为,液态法„„节粮。 液态法节粮。对这一结论,你还解读出什么, 液态法白酒能省下来粮食,这酒已不再是粮食酒。 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蜜糖等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这哪里是节粮啊,这是“免粮”呀。当然能省出粮食。 有人写过一幅对联戏说这节粮之酒。 上联:酒坊酿无粮之酒 下联:巧妇烧无米之炊 横批:节粮光荣。 举报 | 3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5:33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勾勒出1987年之前白酒行业的几个重要特征: 1、 市场主流白酒是高度酒,以60度为主。 2、 当时没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 3、 市场上的白酒基本是粮食酒。 4、 当时的酒厂基本不生产液态法、勾、调、串等工艺的非粮食酒。 60后、70后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国营供销社的零售店铺里,有个卖副食品的区域。散酱油、散醋,散酒,散装的白糖、红糖、冰糖。若买糖,称好后,售货员用黄色草纸包起来。但打酒、打酱油得自带瓶子,供销社里的酒提子、漏斗是必配的工具。散白酒是当时的主流,也有瓶装酒,但为数不多。不论散酒还是瓶装酒,他们都是60度。每遇红白事酬客“吃席”,宾客席上都是用酒壶泻酒,细细的壶嘴,矮小的瓷酒杯,壶里装着散酒,这酒都是粮食酒呢。 关于酒的解读还有许多观察点,例如,关于啤酒的,果酒的。本帖主要谈白酒。对其它观察点就略过。楼主更关心的是,政治上的观察点。 对这会议的解读我把它分为两部分,上文为第一部分,仅与酒有关。第二部分不再仅仅局限在白酒本身,而是换个视角,将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明天继续写。 第3章 节粮定性为政治节粮 继续解读会议报道中的关键词。 第1句:„....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解读:这一句有两个观察点。 第1个要点,这份执行案,已经“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说明这会议的要求是正式出台的行业规定,代表了最高层的意志。所有要求是“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 第2个要点,”布置了„..措施”,给这会议做了定性,这是布置任务的会,是属于执行层面的,根本不是战斗动员,直接就是不容置疑的下达战斗命令~各路精英们前来领命回去执行,根本不存在讨论商量的余地。 第2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 ?解读:这并不是针对白酒一个行业的孤立的会议和孤立的要求。而是“各行各业”,是“广泛”的。是“全国范围”的,核心目标都是“限制用粮”。酿酒行业也许是首当其冲,也许仅仅是“躺枪”。但酿酒行业从业人员要明白,限粮,是国家战略。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举报 | 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4:49 第3句:由国家经委„„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 ?解读:一委三部,各级主管单位,生产设计科研都到齐了。 各级领导们都到齐,这是行业会议最顶极的规格,还有可能更高规格吗, 高校、科研、设计、生产、舆论等业内精英都来了,代表了行业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会议内容的“执行力度”。其执行力度将是“一定要执行”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强大的阵容,470人的庞大规模,说明了会议的重要程度是“极其重要”。 之所以在多个方面强调会议的“高规格”,强调会议内容的“极其重要”,以强调会议的目标“一定要落实”。恰恰反映出,会议的目标将是“极其艰巨”,执行起来“困难极大”。 举报 | 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6:21 通过前面的解读可知,会议的核心意图是“限制酿酒用粮”,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来布置落实“限粮措施”。 会议规格有多高,“限粮”就有多重要。 会议范围有多广,“限粮”的难度有多大。 这一切都在说明,限粮,是一件极其重要、难度极大的战略任务~ 反过来想想,如果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媒体发篇稿子就能达到目标,有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呢, 举报 | 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03:11 第四句: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 ?解读:关键词:运动。 “运动”是个极其特殊的词,在中国它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个名词,是个代词,还是个量词。 教授的学术研究以“课题”为单位。 房产开发商的工作以“项目”为单位。 政府卖地以“地块”为单位。 党的进程以“运动”为最高单位。一说到运动,那一定是大事,要集中全国力量办的大事。 1950-1977期间,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主要运动”一共有十四次。可自行百度“历次运动”,查看是哪十四次。 举报 | 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2:45 越是高,越说明难度极大。如果随便增发些钞票,或调整行业主管就能解决问题。用得着上升到一场“跨行业”、“全国性”的运动吗,显然,不能。 显然,这说明“节粮”难度巨大,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全党全国之力,搞一场“运动”才能解决问题。这定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解读至此,我们仿佛明白,1987的限粮,绝对不是酿酒行业内的内部事务。限粮,已经是一场全党全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这显然属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是国家意志。行业内的得失都属于小账,个人的口腹之享就更不值一提。国家战略才是大账,对吧。 举报 | 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5:16 第5句:国务院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意义。 ?解读,关键词“伟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增产节约”的核心是“节粮”。节粮,本就是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就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也不会反过来,说浪费粮食光荣。既然这是一条存在了许多年的基本原则,却在这个时间点上升到“伟大意义”层面了。它伟大在哪儿呢,以前那么多年里,它难道就不伟大吗,为什么在1987这个时间点拔高成“伟大”的意义呢, 这明显是个疑点。 举报 | 4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7:14 1987年仿佛是平淡的一年。虽然有矛盾在积聚,可是哪一天没有矛盾呢,一切事物仿佛都已司空见惯。 我们不仅要看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看,没有发生什么。这没发生的,可能比发生的更重要。据此,我们大胆推测,如果不节粮限粮,一定会导致什么重大的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节粮限粮,就是为了避免这严重结果的发生~正是因为结果的严重与可怕,才不惜以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来实现节粮这一目的。 这节粮的意义有多伟大,对应的结果就有多严重。这话反过来说就是,那可能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这节粮的意义就有多伟大~ 举报 | 4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3:18 解读到此,眼前似乎豁然明朗。新工艺酒始于1987的节粮运动。这节粮,并非源自酒厂的利益驱动。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节粮,也不是经营降低成本所需要的节粮。它是源于政治任务的政治节粮。 勾兑白酒是政治节粮的产物。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结论。 若不是这场运动,大概率的结果是,今天的市场主流仍然是纯粮食高度白酒,而不是低度勾兑酒。与今天的现状相反。 举报 | 4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4:56 1987为什么要政治节粮,若不节粮则后果会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楼主不敢说能看懂,楼主找到一些当年的公开数据与公开资料,尝试从这些数据中找找原因。 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贵阳会议的白酒节粮举措,是政治节粮。而不是技术性节粮、经营性节粮。若要论技术,液态法白酒技术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有。经营上的原因也不成立,液态法工艺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液态法白酒的饮用体验始终不如固态法白酒,市场不认可,酒厂不积极,市场主流始终是高度粮食酒。 既然定性是一次政治节粮,政治总是讲“目的”、“代价”,既要达到目的,付出的代价又要尽可能地小。那么这场政治节粮运动,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节粮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那点粮食吗,有没有更深层的目的,然后再追问一句,它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以及,这付出的与得到的,划算吗, 举报 | 4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34:12 首先讨论付出的直接代价。 新工艺白酒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肯定大于传统工艺白酒,这影响当然是慢性的,我们都知道,喝原酒不上头,但喝勾兑酒就会头疼。当然,头疼之后休息几天停止喝酒,人就逐渐恢复正常,头疼感渐弱。 这头疼不会马上要了人的命,也不会让人马上生病倒下。只是疼几天。但是如果每年疼上十几次,如果年复一年地让头疼,你敢说身体没受到损害,脑细胞有没有受损,肝脏有没有受损,越来越多的人患肝癌,没有它的“贡献”, 有多少人英年早逝,有多少人晚年被病痛折磨,你敢说没有新工艺白酒的功劳, 以慢性的、长久地伤害几亿人健康为代价。换来白酒行业减少用粮。这代价可谓是“极其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只是代价之一。 另一个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白酒的形象,在世人心中越来越“不安全”,“饮酒有害”之说日益深入人心,白酒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健康,人们纷纷回避高度酒,几乎出于本能地转向低度酒。 人们出于本能地认为,既然饮酒有害,又不能推掉应酬,那么酒就少喝点。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要喝同样体积的酒,低度酒里的酒精比高度酒里的酒精含量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低度酒对人的伤害,小于高度酒。 可怜酒友,却不知道,越低度,越勾兑。于是越来越多的酒友,完全是为了应酬而饮酒。若无应酬,绝不喝酒。哪里还有“悠然望远山,杯浅味正酣”的美食之乐,在“饮酒有害论”日益深入人心的另一个证据是,各大社交网站都把饮酒列入生活习性中的“恶习”。社交网络中关于酒的选项:不喝酒/应酬时才喝/经常喝。 几千年来忠实地伴随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美酒,越来越难喝。 正因为酒中粮食的缺失,勾兑的充斥,白酒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据此推断,白酒产量与销量应当是日益下降的。低度酒的份额应当是越来越高的。这个推断能否找到数 据来持,楼主终于找来数据,印证这推测是否正确。以下数据来自百度搜索结果。 从1987到最高点,共十年时间。20年,就是一代人。十年,算半代人吧。这十年,特别是89之后经济总体是在上行,收入增长消费力增强,肯定会增加酒的消费量。这是正的因素。但懂酒爱酒的人,一年年老去,每老去一人,就减少一个顾客。这会令销量下降。而新生的人群,接触的已是低度勾兑酒,哪里还知饮酒的乐趣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拿起酒杯,年轻人中酒民的比例偏低,新增的年轻酒民数, 少于老去的年老者人数。此消彼长,在1996达到拐点,之后,更多的人老去,而大部分年轻人已然抛弃了白酒。于是96之后一路下降再下降。 第三个代价,是行业发展机会与市场份额。中国白酒,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红酒。 直觉告诉我红酒的份额在快速上升,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红酒,并认为它是美容之物。百度没找到具体的数据,但找到两个说法是,2010年,中国人均一瓶红酒,2013年中国喝掉21亿瓶红酒。此数据若真,按750ml一瓶,21亿瓶换算为157万千升。对比2007年白酒总产量的410万千升,红酒已经是同一数量级的巨大体量的对手。 喝白酒被贴上粗俗不雅的标签,喝红酒被视为“高雅”。但是我想问,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粗俗吗,写下“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的奏观,谁敢与他比雅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其婉约柔情后世的酒友们仰望。 中国梦已成为中国民族每个人自发的奋斗目标,国家强大,国民强健,人人都要分享成功。习大大曾经说过,要保证每个公民旅游出行的时间和权利。你在向往着全球美景时,却错过了身边最动人的事物——美酒,你可曾安全、爽快地醉过~ 历年来进口葡萄酒所消耗的外汇,我已经不敢去推算,进口这类高溢价产品,远不如买粮食回来自己酿酒~ 酒中粮食的缺失,令中国白酒,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国人抛弃。他们转而投入洋酒的阵营,为洋品牌贡献利润,成为舶来品的臣民。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就到此吧,白酒限粮的代价是多方面的,损害健康,破坏传统文化,扭曲消费习惯、自杀性地放弃行业份额,多少亿人民没有体验美酒带来的快乐。这些负面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难以挽救。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多年来的互联网阅读影响着我的思维定式。让我养成一个基本习惯和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习惯就是,习惯于考察任何事件发生时的大环境,而不是静态地、孤立地去看待一件事。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绝对不是某些小民的自发行为,一定是某方势力策划-执行的结果。 回到这场节粮运动上来,前一章论“代价”论“所失”。这一章论“所得”,我依次来考虑几个问题, 1、 能节省出多少粮食。 2、 当时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若不补上这些粮,结果会有多严重, 3、 有没有其它替代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弄出粮食。 这个坑实在是太大了,在天涯,与粮食有关的帖子数以万计,但这个坑我一定会努力填平它。楼主自认没能力看透讲透。自己的这些推导和看法。权当作是酒桌上的谈资吧。 我们首先来算算这场政治节粮一共能省下多少粮食, 1987年,全国白酒产量为431万吨(有些资料的单位写作“千升”),习惯上说酒产量时,都折算为65度。假设这431万吨就是指65度的酒。我们粗略估计一下用多少粮食。按平均三斤粮食出一斤酒来算,一共耗粮1293万吨,也就是258.6亿斤。当年的粮食总产量是40473亿斤。占比为0.639%。 (实际上的理论出酒率是,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高粱的淀粉含量约在65%左右。) 这是粗略估算,没法精确,各地粮食的淀粉含量非恒值。淀粉产酒率随各地工艺也不同。一般说原料出酒率30%,或者说三斤高粱产一斤酒是可信的。 若按贵阳会议的目标,改用液态法了,也就是完全不用粮食,三分之一产量对应的耗粮量,可省下粮食431万吨,也就是86.2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13%,1987年末人口总数为10.9亿,分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可分到7.9斤。还是挺可观的。 那么白酒行业一共耗了多少粮呢,这里按30%原料出酒率来算,白酒总产量431万吨,共耗粮431/0.3=1436万吨,等于287.2亿斤,人均可分到26.35斤。 若不用液态法,仍然用固态法酿造粮食酒,仅仅是从60度降到55度,三分之一产量降度,能省出多少粮食,查60度和55度酒对应的酒精质量分量,分别是52.09%和47.18%,酒精含量少了9.4%,对应省下的粮食数,86.2*9.4%=8.1亿斤,人均分到7.5两。 靠固态法降度,能省下7.5两(人均),微不足道啊。而改用液态法白酒,能省下7.9斤。我更有理由相信,改用液态法酿酒,才是贵阳会议的真正目的。 1984高点之后,1985之后的连续5年,粮食总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则趋向下降。350公斤,算是粮食安全的红线,这5年里,最低点出现在1988年,人均粮甚至降到了354公斤。注意,这354是理论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还得拿出相当部分用作战略储备粮,工业用粮(生产药品),酿酒要耗粮,生产副食品(糖果饼干),织布用浆等都要耗粮。人民实际可分配的粮食,肯定远远不到354公斤。 前一节已经算过,酿酒工业1987年总的耗粮量287.2亿斤,相当于人均26.35斤,扣掉仓储运输损耗至少得2%吧,得留种子粮吧,得留战备粮吧,88年实际人均可支配粮食,很有可能低于300公斤。已经跌破温饱线。从图上可以看到1984年到198己巳年,农业限入瓶颈,停步不前,而饥荒似乎如影随形随时会爆发。 我有理由相信,1987年的贵阳会议,“万分及时”地从酿酒行业“截走”一部分粮食,减缓了后续两年口粮的紧缺。避免了更大的饥荒。 显然,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轮战争 1979-1989,是中美之间的第三场战争,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基本观点。1987的节粮运动,放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分析,似乎能看到更真实的意义。 中美在此之前的两场战争,分别是1950-1953的朝战,1955-1975的越战。两场战争都以美国失败为结局。朝战为中国赢来了东北的全部主权和长久的和 平环境。越战,为中国赢来了联合国的五常宝座,还有趁机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为日后的粮食增产垫定基础。战胜美帝者,是太祖,我们永远缅怀的伟人。 举报 | 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0:36 对MD来说,输了两场,那就换一种战法继续打,这新战法叫接触战。从原先的武力对抗+封锁制裁,改为接触合作,用明的合作来掩护暗地里的进攻。 中美之间的争斗一直未曾停过,第三场斗争的战线有两条主线,一是军事与外交,这是看得见的明线。二是金融与经济,这是看不见的暗线,观察点在经济实力、汇率与大宗价格等。明线与暗线互相影响互相交织。 举报 | 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2:15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不论是明线的领土争夺,还是暗线的金融争利。在讨论输赢之前,我用较多的篇幅先讨论战略目标是什么。实现战略目标了,叫赢。没实现目标,叫输。战略目标若是错了,妥妥的是输家。这战略目标,为顶层设计服务,有时这二者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得从弄清楚顶层设计(战略目标),然后讨论得失输赢才有意义。 举报 | 7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3:48 中美的前两场战争(朝战/越战)都是太祖打赢的。太祖有着明确的顶层设计。太祖的战略里有两句最重要的话。第一句,赶英超美。第二句,建立新秩序。前一句是以钢产量这一具体参数来代指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理解为国家的发达程度,引申为国家的综合实力。赶英超美,就是工业实力综合实力超过美,成为全球第一~ 后一句的新秩序,就是要决定权力的运行规则,这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是真正的一切的根源。有人问,规则的制定权,有这么根本吗, 1987,还是冷战后期,中国被诸列强围堵,战备安全意识严重严谨;直到2001加入WTO,才算是与诸列强和解,才取得工业强大成就,与农业快速发展.......至今也看到了,年进口近亿吨的各种副粮,来解决国内牲畜饲养原料,以便转换成肉品...... 换种说法,若是老式传统酿酒法,以当前的经济水平,只会导致进一步扩大耗粮,,,起码3000万吨........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是勉强平衡,吃的饱而已,只有进口了那么多副粮后,才勉强吃的好,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骗大家喝假酒。真相大白之时,楼主必定第一功臣。 窃铢者贼,窃国者候。欺世的巨盗反而享有富贵,守法勤劳的你困守贫寒,你 喜欢这样的社会吗,这是万恶的旧社会,对不, 现代社会比之万恶旧社会有改进吗, 历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通过种种手段,掠夺了巨额的财富,似乎哪一次也少不了西方资本的急先锋——GS的身影。这个罪行累累的机构,堂而皇之地成为各国的国家级的上宾。在兔国,GS合法地入股、控制一间又一间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例如,工商银行、双汇,雨润,太子奶。其黑手,从中航油、中国远洋,南方航空等多家企业里坑蒙拐骗走几十亿。这哪里是万恶啊,该发明个新词“亿恶”才对。西方资本划定游戏规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急先锋的GS,不过是运动员的角色。一国接受这西方资本定出的规则,它就是贵族。若有一国有着相反的新秩序,它可能要被诛族。 你敢说,当下的社会运行规则是你想要的吗,它是不是比万恶的旧社会进一步恶化了,想一想叙利亚的历次化武,一次死掉上千平民。它不过是规则的制定者,用作加罪给对手的手段。人命如草芥,能生在中华帝国真是幸运,对吧, 规则的制定权有多么重要~规则,定义着一种行为是贵族还是犯罪。而规则的制定者,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利益。 举报 | 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5:05 在太祖的新秩序里,怕是容不得资本的横行与巧取豪夺。 太祖所指的新秩序,是以民族根本利益人民利益来衡量的。在新秩序下,窃国者必然不容于全体人民。写到这里,不由得再一次生起对太祖的敬仰之情。当时还没有《货币战争》之类的书籍,还没有金融高边疆学说,对西方金融资本获利的手段,笼统地说成“资产阶级剥削”之类的模糊论调。金融战,被肤浅地看作“有失道德的不公平的银行家的小把戏”。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它的巨大危害。后世的我们才慢慢知道,金融战是更高级别的战争,比之占领领土的有形战争,其危害更烈~太祖在那时,就有着远超世人的深刻洞察力,直指一切罪恶的根源——规则。 举报 | 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6:38 太祖提出新秩序,让中国成为有远见的大国,并一步步接近目标。以1950年之贫弱,就敢于打朝战,从而一战立威,从此再无异国胆敢侵略中国,生存权得以确立。两弹一星+核潜艇出来后,任何国家就此排除了对中国动武的选项。发展权从此确立。 可惜,这顶层设计后来被有意识地谈化。 直到习大大提出中国梦(有时换种表述叫“话语权”),才重新拾起太祖 的顶层设计。中国梦我理解为一句话就是,所有人不受压迫地活在公平世界里。 对这顶层设计的强调,迟来了多少年, 在天涯煮酒有一个帖子《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该帖亮点在于提出,战国的主线是秦齐二棋手争霸的过程,其它国均是“棋子”,秦齐分别有两位最出色的人,张仪与孟尝君。二人都有着相同的战略:重态势,轻扩张。进攻方向是先强后弱,核心战略是削弱最强的对手。其道理是,把强国削成弱国,弱国已无力对抗自己,最后就由自己定规则,一统天下。(说句题外话:不过《战》文轻视商鞅的价值,我不认可,商鞅变革了农业基层生产关系,就是一次“土改”,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是秦强大的最根本原因。) 我也是爱美酒之人,第一次喝高度二锅头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左右。当时的只喝了一小口,但记意由新呀,酒入口即化成一股香浓的酒气,穿肠而过,当时感觉现在还记得。可惜现在在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 总结一下。顶层战略概括为一句话,削弱最强的竞争对手,让自己更强大直至最强大,由自己主导世界运行规则,让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46度以上的酒能轻松点燃。46度以下的酒,还要看当时气温,在木板上易燃。若是铁板,则较难燃。38度以下的基本点不燃, [ 观其酒美,知其人善。 ] —— 德赛赫 Olivier de Serres 再看日元ODA贷款的用途,全是对项目贷款,中方还得拿出配套资金(占项目总额30%左右),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工程,基本又被日本拿走,这时面至少有30%利润吧~这些项目,只是方便了从中国掠夺资源。例如,第一期日元贷款(1979-1984),全部投向了涉及煤炭开发的六个运输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和对日能源出口有关。ODA是政府间贷款,贷款的获利有限,利息较低。在ODA之外,还有更为大量的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进入中国,这些以企业投资名义进入中国的资本,获取的利润可远远高于ODA的利息。这企业投资一样坐享着汇率升值的巨大收益。仅汇率就有10多倍的收益。项目本身的年收益,不会低于10%吧,10年下来,接近4倍,总体算下来有40倍以上的收益。这哪里是什么投资回报,该叫做“战利品”才对。 我只看到一个词,掠夺。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对外,汇率狂贬,贱卖资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恶化。 对内,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的飞涨,通胀压力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几十年来平和安静的社会,贫富分化了,内部矛盾深化了。 一部分先富者,消费着美国轿车,日本彩电、意大利皮具~消耗着卖资源换来的宝贵外汇。而八十年代一直在高通胀中度过,普通人在通胀下更穷。社会机制显然有失公平。对前景感到渺茫,最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们,因为无知与 浅视,其爱国热情被某些组织无耻地利用了。二十多年后的乌克兰,又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经济的困难导致民众的不满,民众的愤怒被煸动者导向执政当局,而忽视了煸动者是造成经济困难的根源之一。 让我们用数字,看看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吸髓与抗争~ 举报 | 15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23:28:31 我的着眼点在于国际收支状况上。搞经济,那就看看从西方资本赚到多少小钱钱。对不对,楼主找到历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当年出口-当年进口的差值,正的,叫顺差,负的叫逆差。本帖中的所有图,都是楼主在EXCEL中亲手所画,很耗时间。 专家们通常是看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我是外行,所以我只会看一年期存款利率。表中染成蓝色的部分,85年4月涨到6.84%,8月涨到7.2%,88年9月涨到8.64%,89春节前夕涨到11.34%~通胀以及通胀预期显然愈来愈猛烈。 对比一下2010-2015的一年期利率始终在3%附近,2.75%,我们已经在大喊钱贬值,说钱越来越毛。85-89的这一路狂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当时的通胀远远高于2010-2015,用两位数的利率来对付通胀,这说明通胀水平定然也是两位数,物价的涨价速度也是在两位数。 从天涯一个帖子里找到当年的物价指数: 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面对一路走高的利率,当时的人对通胀的预期,也一定是“还要涨”,于是抢购吧。进一步推动涨价。 而这几年间的粮食产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拥有量在下降,粮价已经差不多涨到天上,工资没怎么涨,月工资只够买几十斤米。其它生活用品还在快速涨价,这生活怎么往下过, 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群体,叫待业青年。从中学出来,在家待业。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啃老。那时还没有私人雇主,根本没有打工的去处。 假如涨价是所有人一起来忍受痛苦,估计国人能忍耐得住。中国人历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财富的不均,而患机会的不均。 这时忍受涨价痛苦的人发现,却有一个群体在越来越富。街上开着进口轿车的新贵们多了起来,他们享受着进口名牌。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外因与内因导致了这场节粮运动。然而这个提法,仍然过于笼统,内外交困是方方面面的,有太多的指标。我希望进一步精确地分析出最根本的动机。节粮的成效也许会在方方面有所反馈。但肯定有一个排在第一的目标,这个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它是什么,是为了吃饱维稳,是为了降粮价,为了缓减通胀,还有其它可能吗, 突然灵光乍现,缺粮程度,可以通过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来观察。去找进口粮食数据去,然后,一个可怕的念头诞生了,有没有出口粮食, 楼主努力找那些年的粮食进出口量数据,换了几十个关键词在所有引擎里找,可惜,找不到。但我找到一篇有价值的媒体文章。卖原油、卖煤炭、卖粮食,全是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卖原材料卖资源。 我明白了,那出口粮食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换美刀~~~因为缺外汇~ 也就是说,在不知道87年是否丰收或歉收的3月份,酿酒用粮就已经被盯上了,得省下来,用于出口换外汇。好吧,这个思路看起来比较合理,那么就向这个方向找数据来印证吧。我查找这二种粮食的亩产量数据时,我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巨大差异。 固态发酵的粮食酒,原料是高粱。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130~140天。高粱亩产大多在600-700斤 新工艺法的勾兑酒所用的食用酒精,主要原料是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90~100天,玉米亩产2000斤都属于正常水平,高产的玉米可达2200斤每亩。 高粱长的慢,产量低,玉米长的快,亩产量是高粱三倍以上。 再看酿酒的效率,酿酒就是粮食里的淀粉分解成酒精,从分子式可以推导出理论值,多少克淀粉能出多少克酒精,这数值是固定的。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因此比较淀粉含量就能推算出酒率。 高粱的淀粉含量数据来自这篇硕士论文 .com/p-888403696.html 截图,可以看到高粱的淀粉含量在60%~70%,平均可看作65%, 两张图一对比,玉米的淀粉含量要高一些,平均有74%,比高粱高一截。对应的出酒率也就高出一截。74%比65%,高了9个百分点,1.13倍。 把粮食酒改成新工艺勾兑酒,对高粱的需求就变成了对玉米的需求。这逻辑对吧, 而玉米高产,出酒率高,假设一亩地玉米2000斤,高梁600斤,粮食产量3.3倍,淀粉含量1.13倍,酒率就是3.8倍。 一亩玉米地所产的酒,能顶3.8亩高粱地产的酒。 倒过来说吧,高梁酒切换为玉米酒之后,原来需3.8亩高梁地产的酒,用1亩玉米地就够了,能省下2.8亩地。这2.8亩地用来种植玉米,能收获2.8*2000=5600斤玉米。 真可观~这些玉米出口,又能多换回不少的美刀~算算转换系数: 3.8亩高梁的产量=3.8*600=2280斤 切换之后,相同的酒产量,省下来的地,能收获5600斤玉米, 5600/2280=2.46 这是一个重要结论,转换系数。每转换掉一个酿酒用高梁,就能多出来2.46个玉米。改换酒的工艺,相同的酒产量下。能多出来玉米。这主意听起来真好。1987当年酿酒耗粮是287.2亿斤高梁,如果全部改成新工艺酒,则在酒的产量不变的前提下,能省下来287.2*2.46=706亿斤的玉米~如果把高度酒改低度酒,相同的产量下,省下来的玉米就更多~ 这变出来的玉米数量是如此庞大,真可观~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了,利益点原来是在这里。把传统白酒改为新工艺白酒。就能省下大量土地改种玉米,增加玉米出口就能换得更多的美刀。 这场节粮运动的意义,果然伟大。这一个月来,为了弄明白节粮原因这个问题,找了无数资料,做图、思索。我最初的方向是为了吃饱和维稳。我想都不敢想,这么低的粮产量还有出口的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不该浪费外汇进口粮食。直到,我开始寻找粮食进出口数据、比较单产,我才恍然大悟。历史原来是如此地单纯,仅仅是为了获得美刀。而对于颜色 革命的警觉,似乎丝毫也没有预见。在推导出这个结论之后,我异常沮丧,心口如同堵了块石头,异常难过。默默地给自己提出一杯白酒,仰脖子倒下去。想哭。我一直在缺粮这个方向上求证。在查找数据的过程中,随着一张张图表截出来的真相,一步一步地,历史被还原,我一次一次地心痛。为什么没有顶层战略,为什么失去超美的雄心,为什么贪一时的安逸享乐,为什么解散农村基础组织,为什么看不见金融战争。 经济规模从第8掉到第11,国际上的高中低产业没占领一个。这十年,我想说,这是中国失去的十年。我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决策者当然看得见其中的风险,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它。要知道,如果任由通胀加剧粮价上涨,必然有部分家庭,花光收入也吃不饱,饥民可是要举竹竿的~ 必须得想办法搞粮食,方法一,从国际上买粮,这根本不可能,外汇是用高利贷借来的,况且还不一定借得到,更何况项目贷款只能用于从西方国家买项目所需设备材料。方法二,增加亩产或增加耕地面积。这更不现实,粮食产量85-86已经连续两年产量下降,87年凭什么能增产, 怎么办,既然没办法增加粮食,只能想办法减少用量。 只能砍掉工业用粮~先保证肚皮再说,以中国人的忍耐精神,只要还能吃饱饭,谁会举竹竿呢。工业用粮,酿酒行业是首当其冲。当然,还有酿醋行业用粮,纺织用的布浆。都得限。 后来的历史证明,通胀如同脱疆的野马,并没有被拦住。而粮价,依然在天上。但是这场政治节粮运动,真的挤出了一部分粮食,避免了大面积的饥饿。到两年后的己巳年,大学生集体“散步”时,工人农民市民,都是旁观者。我想,这与工农们能吃饱饭,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这一点说明了1987的这场节粮运动,确实有着伟大的意义。这段准备删除的文字,代表了我最初的心态:为了大家都有饭吃和社会稳定,牺牲点酒的品质,酒友们应当支持和理解,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对吧。等困难度过之后,咱们富裕时,再喝点好酒,把曾经喝劣酒的损失给补回来呗。 再一次嘲笑自己的单纯和无知。„„20年来玉米出口总计为7277万吨,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8.53%;其次是大米(1513.9万吨,12.18%)„„ 当年无数人象我一样面对着9毛钱的大米心疼的同时,却有着大量的大米被出口。 粮食短缺个5%时价格会涨上天,粮食多出个5%时,全渠道地过剩,用较少的的粮食就能左右粮价。 创汇,显然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如果把出口大米,改为投放到国内市场,市场的粮价必将应声而落。粮价降,则其它副食必降,一旦形成降价预期,就没人抢购,而是抢着存银行吃利息,通胀就下来了。可叹啊,当年既不惧怕通胀,也不惧怕民生。到了二年之后的己巳年,发生恶性通胀,银行利率再上新高。 第11章 外汇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一章,本不想写。后来写好后也不敢帖出来,怕查水表。又不甘心,就把文字发给报社当编辑的同学看,请其把把关,在得到大编辑的支持后,遂发上来。 把传统酒改为新工艺白酒,对高粱的需求就置换为对玉米的需求,从种植高粱变为种植玉米后,只要原来1/3的土地种植玉米就能满足酿酒需求,多出来的2/3的土地,所收获的玉米就是多出来的,这增加的玉米就能出口,用于换取美刀。 以我一个外行人,能够推导出这里的利益点,能想象得出行业的变化方向。我相信行业内的主管和专家们,对政策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一定是心知肚明。也许我错了,也许这是我的恶意错估了原因。 也许,节省的土地,并非用来积植玉米。或者,虽改种了玉米,所增加的产量也不见得是为了出口换美刀。 推行新工艺白酒,在客观上,能够增加玉米出口获得更多美刀~这也许是一个“无心插柳”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益,还是,这就是推行新工艺白酒最根本的动机,楼主无从分辨。这一点该如何求证呢,为什么缺美刀。按楼主笨笨的想法,被封锁了几十年,缺这缺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人人都懂,肯定要奋起直追啊,要准备打赢经济战,那么肯是满世界去买先进设备,买紧缺的技术,高薪挖人才,买专利,买精密科研仪器......需要用美刀的地方多了去了,然后有了产业能力,就可以去瞄准具体产业,每进入一个产业,就白菜化一个产业,然后,垄断这一个产业,再断续攻打下一个产业。 唉,楼主幼稚得象个小白,对吧。谁让咱是七零后,受太祖影响太深,思维习惯是先苦后甜,总认为竞争是在比拼劳动效率,拼谁的成本更低。一直念叨着咱要赶英超美,在超越世界一哥之前,咱得一直铆足了劲,一直追赶着一哥~出口玉米赚美刀,那么出口这些玉米能换回多少美刀,数量在上节知道了,85,86,87中的某一年出口了1047万吨玉米。上哪儿去查当时出口的价格呢,这几年的汇率能查到,分别是是2.94,3.45,3.72若能查到知道国内价也行,当然,最好是能查到当时的国际玉米价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翻了几百页后,找到一篇有关媒体文章。这篇文章没注明出处,没署名,可信度不够,我们想办法来反证。78年-2009共30年,进口总数421万,平均每年14万辆,1985年是2个高峰之一,那么85年进口量肯定大于平均数的14万辆。文中还有一个数据,占当年国内市场份额46.5%。 然后楼主又找到另外一篇行业分析报告。文风象官媒的,文中直接说1985年进口汽车34.5万辆。 这些车谁在用呢,85年平均工资也许还不到100元。存上100年才有12W,想买20W的车,工薪阶层做梦也不敢梦到这么荒唐情节吧。答案只有一个:先富起来的那个群体。 这才只是车。还有进口彩电呢,进口音响,进口名表,进口名烟名酒。这些,全是先富阶层的个人消费用品。对通胀有先知能力者对通胀是欢迎的,因为可以更快地赚钱。经济学家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先知者在较早的时间点——钱的购买力还没有变毛——买到低价的货物保值。当后知者发现通胀,钱已变毛价格已涨。 如果先知者自己有雄厚的资金甚至有融资能力,在先知的时间点借入货币囤大量货,在后知的时间点按涨价后的价格卖出货品,得到更多的货币。只要涨价幅度高于贷款利率,就一定盈利。 进入中国的外资,买办,先富者。这些群体中人,有没有先知先觉者,财富随通胀越来越多。第12章 粮食酒是金融战的牺牲品 亏本卖粮,垄断粮食贸易的国际四大粮商ABCD们肯定笑纳了。国内的损失,由全体国民买单。有没有人从获利因而乐见这亏本出口呢。因为存在着可能,亏损是国家的,不用个人掏腰包,利益却可能进入私囊。 先富的人,究竞是如何致富的,网上流传许多种版本。外汇说,是其中之一。有没有 可能是存在某些人,把获得外汇作为获利手段,不惜成本只为获得外汇呢,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 纵然有人从外汇黑市溢价中获利。但溢价在先,获利在后,而溢价是紧缺的结果。其逻辑是,紧缺导致溢价,溢价让炒汇者获利。这些获得者,并不能创建短缺。相反,他们反而在创造供应。黑市上的外汇供应越多,黑市的溢价就越低。对吧,炒汇者只是在发国难财。而不是国难的制造者。 显然,黑手另有其人。 楼主在想,当时以各种途径进入国内的西方资本,在80年代的大通胀时代,他们是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局外人,旁观者,“纵火者”还是“消防员”,还是担当“推手”、“导演”, 越是通胀,汇率承压越大。外汇越紧缺,这是基本原理,对吧,顺着这个思路楼主找到几条线索:第1条,官媒上说国家降通胀的重要措施: 花掉巨额外储进口高端消费品——加以重税——回收更多的货币消灭流动性——降低通胀。 以进口汽车200%的税率,能回收2倍的货币回来。看起来确实象回收货币的高招。前文说过,亏本出口粮食,亏本率36%,换来高端消费品2倍地回收流动性。在对抗通胀的效果方面,只能缓减通胀,而不能消灭通胀。因为这36%的亏损额,最终还是由印钞来填补,由全体人民承担。这种手段实为慢性毒药,用慢性的通胀,来治疗急性通胀,最终积累起更多的通胀。 这场节粮运动,推行新工艺白酒——置换酿酒用粮——省出更多土地玉米增产——出口更多的玉米换汇——卖粮的亏损更多——印更多钞填补卖粮亏空——加重通胀。这些零星的线索,汇总到了一起,终于构成整幅图景: 第1步,贷款与热钱涌入中国。输入性通胀。加上同内本就物质匮乏,资本在在国内囤积物资,人为推高物价,推高通胀预期。 第2步,压汇率,升美元利率,榨干中国的外汇储备。 第3步,压低国际大宗的价格,让中国出口亏本,迫使国家增发货币,进一步推高通胀。 第4步,越通胀,本币越贬值,外汇越紧缺,越是要出口创汇,出口越多,越能压低国际大宗价格,亏本更多,亏空更大用印钞来填,加重通胀。于是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死循环。西资们做成这个无解之局。这链条(绞索)环环相扣,一天紧过一天。通胀在随后的几年里,愈演愈烈。这剪羊毛的手法,与后来的几次新兴经济体体的金融危机如出一辙。 太祖的坚持自力更生,是多么高明,想和西方资本通过经济活动获利让国家发展,无异于与虎谋皮。第三个结论。 在此得出本文的第三个结论。也是本文最重要的结论——粮食酒是金融战 的牺牲品。 举报 | 2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4 17:27:30 粮食酒,显然就是这链条中的牺牲品。置换酿酒工艺,置换出更多的玉米亏本出口,用小幅度的通胀去延缓更大幅度的恶性通胀,得到一点喘息的时间。面对即将爆发的恶性通胀,这喘息的时间是多么重要。所以,那媒体文章才用“伟大”一词来形容这场节粮运动的意义。 可是最终的结果呢,我只看到惨烈二字。87年黑市外汇溢价上升到20%,88、89、90这三年则狂飙至168%,217%,159%~惨烈~87年喘息一年,但最终未能避免通胀的大爆发。 (未完待续,稍后加更) 小结: 推新工艺后,把酿酒用粮从高粱换成玉米,就能置换、节省出巨量的玉米产量用于出口换汇。这个结果,酿酒行业的主管在启动节粮运动之初,肯定能预见到这一结果。楼主妄测,这也许就是节粮的最真实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源于对外汇的极度渴求,而是用于打一场事关国运的金融保卫战。 那场争战,我们是赢了还是输了,还是有输有赢,酒友们自行去得出结论吧。 还有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通胀是怎样愈演愈烈的。通胀之源是什么,加剧通胀的因素有哪些,当年用过哪些措施来降通胀,效果如何,这一系列的话题过于专业,楼主无力研究下去。我们还是回到白酒话题。去了粮食酒,这一巨大的代价基本上是永久性地付出了。低度与勾兑酒充斥市场,白酒行业,似乎是失去灵魂的巨大躯壳,凭着惯性向前辗压着。我们能否回到从前的纯粮年代, 中国的5亿酒民中有2亿属于“资深酒民”。但是有多少酒友能够长期稳定地喝着真正的粮食原酒呢,按楼主估算,只有百分之几吧,总人数只在百万这个数量级。当然这个数字,只是楼主的个人猜测。其实真正懂酒的酒友有多少呢,许多酒友分辨不出,自己喝的是新工艺酒,还是传统粮食酒。 我写这个帖子,是想把传统白酒的本来面貌再现给酒友,字却是越写越多。我的帖子,最多被几万涯友看到。帖子太长,且很枯燥,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估计不足一半人。我的声音是如此弱小,仅仅让人知道历史真相已是如此之难。为白酒正名,我的痴人之梦罢了。第 13章 再谈1987贵阳会议 作为一名爱酒之人,我现在得跑去窖池边现场买原酒。还得找地方稳妥地藏,如果市场上都是原酒,都在卖传统粮食酒。我才懒得往窖池跑呢~我庆幸自己生在酒乡,还有窖池可以买。那些非酒乡的酒民们怎么办,“享用”新工艺白酒, 1987贵阳会议对白酒行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彻底改变”,让我们再次打开媒体对贵阳会议的报道。尝试寻找更多的细节。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四个转变”是方向性的决策,指明了酿酒行业的奋 斗目标,提高并理清了各级管理者的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艰巨。与会者群情激奋,相互切磋,纷纷表示愿在今后的发展中,一显身手,大展宏图。群情激奋:说明大家都激动了。不让你用粮食,让你烧无米之炊了,还能激动~这激动显然不是反对的激动。群情激“奋”,兴奋了,喜悦着呢。显然不是怒目黑脸反对式的激动,而是喜悦的激动。这媒体用词真有水平,如果把“群情激奋”改为“群情激动”,一字之差,就可能说明大家都持反对意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粮食酒即将成为牺牲品了,为啥喜悦,这里的逻辑怎么样才讲得通, 以前工厂不单独干“不积极”,现在成了全行业都要干的方向。还成了国策~。不用找场地开挖新的窖池,就能无限扩大产能,谁不激奋啊~ 这是2008年的官媒文章,说法是液态法白酒已达白酒总产量的60%左右。 有媒体说2000年时,新工艺白酒产量在占总产量的“70%以上”。 2014年的搜狐甚至说“中国白酒90%以上都是食用酒精加香精勾兑的。”(链接地址:;826/n403768368.shtml) 显然,传统工艺的白酒份额,已然只剩下一、两成份额,而这一、二成份额,大多集中在52度53度,60度和60度以上白酒已极为罕见。 1987年贵阳会议,强烈地改变了白酒行业,行业从此走上一条完全不同于的新历史路。1987是因为金融战缺外汇而限制酿酒用粮,站在2015,中国已拥有天量的外汇储备。这时,为什么政策没有号召回归传统粮食酒,为什么还在推行新工艺白酒,是因为缺粮吗,比起1987,2015的人均占有粮食量已大幅提升。看起来我们不缺粮,我们的粮食有富余了吗, 事实上2015的缺粮的情况更加严峻。粮食已全面进入“净进口”时代,进口品种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和猪肉。至于油料,大豆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18亿亩耕地红线,在快速逼近,粮食增产已不可能,除非中国额外获得几亿亩耕地。例如,新疆引水问题解决多出几亿亩耕地。例如,获得海外几亿亩农场。否则,粮食增产很难。 回归粮食酒,看来目前绝不可能。 甚至,连剩下的这一至两成的粮食酒也要进一步限制,甚至,新工艺酒所用的玉米酒精也要被进一步限制~关于粮食,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第3章的粮食产量表中,1985之后的连续5年里,粮食产量在原地徘徊,你不觉得这是很异常的现象吗,太祖时代仅在1960年前后缺过粮,其它年份粮食产一直在增加中。1990年之后到2014是一个浅V形,粮食产量大降几年,然后稳步增长。为什么1985之后这连续5年是一条水平线,在原地徘徊,这显得有些异常。 当我追究这背后的原因时,我惊讶地发现,未来某一天,崩塌式的恶性缺粮,已经是制度上的必然。也许那时会彻底限制粮食酒,进一步限制30度以上的新工艺白酒~甚至效仿严格禁酒的国家,立法禁酒。中国会不会走到这一步,限制酒生产许可证、重罚酒驾已是第一步,会不会进一步禁止酿酒,改为只准进口酒, 这后续的一章,打算谈粮食本身。因为粮食与酒密不可分,楼主爱喝的酒,都是真正的粮食酒。这帖子既然谈酒,也就不该回避粮食本身的话题。没有粮食哪来的酒,粮食这个坑太大,想着就怕。喝二两原浆,去睡个好觉。养足精神明天开始写《制度性缺粮 》。 第14章 制度性缺粮 千古第一相管仲,辅助齐恒公,使齐国因其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时的霸主。管仲首开官营的女闾,后世色情业均供奉管仲为保护神。管仲强齐有许多看点,楼主认为其中二点最为重要。其一是战略,以争霸为目标,强国只是争霸的手段。这一点,太祖赶英超美争当第一,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其二是强化执行力,建立基层组织。户政与军事,两条线,均设立管理到每一个人的基层组织。 军事线:管仲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六乡不参与作战。士乡十五,为兵源。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一连有四里,一乡有十连。轨有轨长,里设里正,乡有乡良人为领导。 户政线: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 地,居然被千古第一相管仲选作一国治理水平的观察点,这里有什么玄机呢, 锄地,这个词,在古代简直就是农业的代称。楼主小时候,老师对付不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时,经常恐吓地说:“不好好学习,一辈子在乡下锄地~”在当时人们的潜意识里,农业就是锄地,而不是耕地、播种、收割。 举报 | 26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0:16:28 锄地,看起来象是松土,一锄头勾过,切下表层的一块土。其目的是为了把表层土壤中的毛细管径切段,断层之上的土块很快蒸发完水份成为浮土,成为覆盖层,阻止下层含水土壤接触大气。下层土壤中的水分就不会蒸发到空气中。每一场降雨之后,表层浮土潮湿后,又与下层土壤连结在一起,土中的毛细管径再次生成。雨后,就需要再次锄地。当然,锄地也会锄草,防止草来争肥,但锄地的核心,是为了阻断地表向空气中蒸发水份,一句话,保水。 中国北方农业几千年来的核心就是“保水农业”。用管仲的话说,若看不到人锄地,田地肯定就缺水,结果就一定会缺粮,缺粮就一定国弱,甚至国乱。因而,能让人锄地保水的制度就是好治国制度,反之,这国家的制度就是坏制度。 举报 | 27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0:17:20 楼主小时候听爷爷辈的人讲,村里都是旱田,种高粱小麦这些,得挑水浇地,还得指望老天爷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这可是苏北大平原,洪泽湖之畔,不远处就有几条大河,可见旧时水利实在是乏善可陈。 太祖发明了成语“精耕细作”。农村的生产队里,农民成群结队在田间劳作,有草锄草,无草松土。把松土保墒这一原则,彻底地执行着。按照“锄三省一”,也就是锄三遍地,可以省浇一次水。加上有了水利系统,农业有了彻底的用水保证。因而三十年来连续增产(除了1960年前后的三年,对自然灾害之说就不展开讨论了)。 到了1979年以后,分田到户,生产队解体,土地碎片化,农业改以家庭为单位。从此,不再有人锄地,因为碎片化的土地,所浇的水会向相邻地块“侧向渗透”。你勤快,邻者懒,你靠锄地省下来水,却要给邻接的懒汉田“侧向补给”。傻子才会锄地。而人工成本是如此之高,而用电提水浇地,所耗的电费只有锄地所耗费的人工的几十分之一。 不锄地,则地表土壤中的毛细管径就源源不断地把底层的水份向表层输送,然后,蒸发到空气中。这多蒸发的水量有多少呢,按锄三省一的说法,地表蒸发水量增加了1/3~ 不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北方---“黄淮海流域”现有耕地面积7.0亿亩,因放弃“松土保墒”加大的田间腾发总量每年为890亿m3,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的天然水量,相当于10条“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包产到户”破坏了“保水农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农田“细碎化”加大地表面积,加大了耗水量,也促使“保水耕作”终结,大田被均分成细条的小块地,分给每户,户与户之间以界埂隔开,大田的边界增加了,这多出来的界梗高于地面,地表的面积增加了界埂的两个侧面。想想CPU风扇散热片上众多的突起,就是增大表面积来增加散热效率,这增加的界埂表面积,就让农田蒸发掉更多的水份。 假如没有太祖时代的水利工程,农田耗水,顶多是耗掉自身所承接的1/8降雨。其它7/8的降落在耕田之外的降雨,还会补充进地下水。但是,这庞大的水利工程,把所有的降雨都接进水库,最后被农业耗光。这导致地下水根本得不到降雨的补充,地下水被机井源源不断地抽走用于灌溉,结果是地下水一年比一年少,地下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回到粮食产量上,80-84的五年里,缺水问题,似乎尚未出现。这是因为太祖时代,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浅层地表土中有较高的含水量,塘坝里有水可调,220万眼机井,可以从深层土中抽水出来。因而这5年里,粮食产量并未受到缺水的制约。而到了85年起,浅层地表水耗尽,水库见底,缺水问题一年重于一年。因而粮食产量自85年起,一直在原地踏步。 决定粮食产量的根本因素有:水,化肥,良种。天涯曾有帖子详说氮元素是制约粮食单产量的根本原因,说只有工业国才能生产足够的化肥提供氮元素,单产才得以提升。当然足够的水是基本前提。缺氮只是单产低,缺水则要绝收。本章关于水资源的大部分数据和观点来自孟凡贵(苏拉密) 《制度性干旱》,,有几段直接照搬了,原文在天涯的链接: a.cn/post-develop-231623-1.shtml,原文很长有深度,楼主建议凡是关爱中华国运者,花些时间读读该文。第15章 也论评酒会 谈及一个酒好不好,许多人会搬出历届全国评酒会,说八大名酒、十大名酒是哪家哪家。对批次间的差异现象“选择性失明”。迷信一个窖池永远是相同的品质,不进步,也不退步。认定这上榜的酒就是贵族,未上榜的则属平民。 以国家的名义评酒,选出十大名酒,细究这一过程,你会发现这事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评比仅仅比口感,比香气~论香气,你有香精厉害吗,赢家岂不是香精添加剂~酒厂研究香精就够了,何必研究酿酒。以国家的名义评酒,让大家逐香气而去,而忘了酒的本质:酒不是用来闻的,酒也不是为了漱口的 ~酒是用来喝的~~酒为肠胃而存在~酒为精神而存在。你知道吗,“国”字级的评酒师们,评酒时从不把酒咽入腹中~评酒师们把口感练习到极致,却忘了肠胃对酒的品评也重要。 有许多人说“酒的美好,就在于酒入口的那一瞬间。”说这话时得加个前提,喝的必须是原酒,属于受肠胃欢迎的好酒。他们似乎忘了,好酒入肠胃后,肠胃也要评说这酒美不美。 酒是一种神奇的食物,骗得了舌头,却骗不了肠胃,骗得了肠胃,却骗不了神志。怎么能凭“嗅觉和味觉”来评判优劣呢, 真正懂酒的酒友,对于好酒劣酒,有着朴素的标准,就九个字:易入口、让人晕、头不疼。 饮酒,是一种综合体验。原酒存放得法,存放二年后,喝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点: ,、 喝原酒很少有人喝到吐。就算当时拼却醉颜红,却不伤胃。 ,、 其次,不上头,就算醉得很深,倒下睡着,也不上头,当时和过后都不觉头疼。 ,、 第三,口不干。不会到处找水喝。 ,、 心口舒服,有酒足饭饱的充实感,而不会心慌心悸。 ,、 越喝越暖,手足活络,绝不会越喝越冷甚至打寒战。 ,、 醒得快,甚至一边醉着一边醒着。 以上六点,并无一点与口感有关,并无一条与香气有关。但这6点应当是一切好酒的基本前提吧。首先得符合这6点,然后来比较口感,这口感才有意义。如果达不到这6点,就来比较口感,评比的结果,也只能算空中楼阁。 那些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让你头疼心慌的酒,能算是好酒吗, 所以啊,管它十大名酒还是二十大名酒,咱们别往心里去。醉过刚醒来的酒友,最清楚所喝的是不是好酒。 若拿小厂里最好的优质酒与大厂里的普通级酒相比,肯定是小厂的优质酒胜出。 但是由于有了评酒会,结果呢,你花了名牌的价钱,买的可能是大牌的普通级酒。其品质,远不如价格更低的小厂的名优酒。上市公司的酒能销遍全国,另外几百家小酒坊的酒你可能从未见过~你只看到上市公司的光环,小酒坊们,在光环下集体失色了。 评酒会的结果就是,一家辉煌了,其它几百家小酒坊艰难生存着。 第一种,努力学习老三。 镇里有几家努力做原创做品质的酒厂,稳步发展起来。因为大牌就在身边,文化、技术、管理等都可以跟着学,人才交流上也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加上当地产业的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齐全,相关资源丰富,本就是出好酒的地方。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正途,当然,这种发展道路最辛苦。但是一旦有所突破,赢得了一定的顾客群后,品牌含金量就是沉甸甸的。 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欠妥,品质好的酒多了去。赢得顾客靠的是营销,品质绝不是主因。 在中国股市里,白酒类企业比较有投资价值,因为窖池不可复制,就算外资收购了酒企,也搬不走窖池。一旦喜爱上某种酒的风格,很多人终生追随它。 第二种,努力拥抱老三。 是一类属于不文明的小厂,他们注册些个擦边球品牌,包装设计得跟大牌差不多。你是不是在商场里经常发现,名牌酒,总是会有一大群“亲戚”,包装上长得很相似,名称极度接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买着“亲戚”了,还以为买到正牌的。甚至商场里的全是亲戚,正牌的反而缺失。 为什么要打扮成亲戚,这是评酒会的功劳,摧生了名牌的高溢价,打扮得相似些,也沾点溢价的光吧。 第三种,努力模仿老三。 这种属于野蛮型的小厂,直接山寨,鱼目混珠,悄悄地出货。因为价格有优势,山寨 水平高,外观上看不出区别,酒味与大牌的相差无几。这种山寨酒也极受欢迎,悄悄地渗入正品的流通渠道。如同鬼子进村,“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是就有了很奇怪的现象,有消费者买的明明是山寨货,但酒友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继续买。生产者,与销售者,持续分享着评酒会带来的的利益。 四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做前面的三种,需要“勇气”与“智慧”,还需要相当的资金实力与运营团队。实力更小的酒坊,坊主只懂酿酒而不懂经营。它们就只能沦为大厂,或上述几类厂的附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掉入产业链的最底层”。 这些小酒坊,会酿酒,酒质也很好,但没有终端也没有渠道分销商,更没有品牌(商标证书一般都有几个,但那不叫品牌)。这酿好的酒卖给谁, 市面上90%酒产量已是新工艺酒了,这新工艺酒里,不是得加几个帕的传统原酒吗,新工艺的酒精是买来的,这几个帕的原酒当然也能买卖。这些真正的传统小酒坊所烧的原浆,就卖进做勾兑酒的大酒厂,用作调味酒。调味的意思是,好酒里可能含10帕的原酒,低档酒也许只含2帕的原酒。酒坊卖原浆给大厂用作调味酒,这是专业遇见内行,是批发交易。因而压价是必然的,直接压到成本线以下。做为大厂的附庸,酒坊的利润很低、很低。酿酒叫水里捞金,这金很难捞。酿酒人,年复一年地劳作,能发大财的有几个,技术牛,不如会吹牛。搞生产的,不如搞营销的。各行各业,企业各岗位,概莫能外。企业老总们,几乎都是销售出身,有几个老板能兼CTO的, 于是把这镇里的酒坊分为三类:第一类,上市酒企。第二类,在市场露面的酒企。第3类、无名英雄的小酒企。 计上榜分布: 第一梯队:川酒6家上榜一省独大。 第二梯队:江苏2家,贵州2家,河南2家。 第三梯队:晋酒1家,安徽1家,陕西1家,湖北1家,湖南1家。 这九省之外,共它省没抢着国家级名酒的名号。 16章 白酒简史 在中华文化中,只要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必有酒的记载,可远溯至甲骨文时期。而酒的出现,要早于文字的出现。1983年10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组5只陶质酒杯,经鉴定,酒杯距今5800~6000年。 举报 | 3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2:40 关于白酒的起源,学术界早有定论,先有果酒,后有粮食酒。人类早在渔猎采摘游牧的远古时代,就发现了酒。果子祼露在空气中,表面聚集了酵母菌,果子在不通风的环境只存放一段时间后,果肉变出酒,散发出极其美味的酒香味。 在学术界还有个著名的观点,认为酿酒早于种植谷物。先有酒,后有饭。 最初种植谷物的是为了制酒~为了喝酒才种植谷物(稻、黍)等。然后才过渡到农耕时代。 《尚书.酒诰》定酒德之规,周朝曾出禁酒令,谓“三人以上群饮”是要治罪的。 《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而惟曲蘖”。那时已知道制曲酿酒。 举报 | 3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4:02 最远古的酒,是果酒。就是天然的果子自然发酵的酒。有些人可能注意到,熟过头的香蕉,闷热腐掉的苹果,都会散发出酒味,虽腐败却极香极香美。 在元代蒸馏酒发明之前,酒都是用米酿制,用大米或糯米煮熟后加曲发酵。所得的酒很甜,酒度数最多只有十几度。所以三国时的张飞偷酒喝,能喝完整坛子酒。《水浒》里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加了蒙汗药的酒是以解渴的饮料身份出现的,人人都大碗地喝。宋时的武松,在井阳岗能连干十八大碗酒。 举报 | 3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5:12 这类酿酒技术叫做发酵酒,以区别于后代的蒸馏酒。发酵酒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在湖广一带流行的醪糟(甜米酒)是女子坐月子必用的补品,用米酒煮老母鸡,有驱风催乳之效。在浙江绍兴,当地的黄酒就没有走上蒸馏酒的路线,仍然保留着远古的传统。 发酵酒的共同特点是,以大米做为原料,用糯米制酒则更佳。酒精含量低,一般就几度,或十几度,绝对不会超过20度,发酵酒必须经过长期存放才好喝,而且适合长期存放,例如有20的女儿红,30年的花雕之说。 馏酒工艺发明于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烧酒”的记载。蒸馏酒工艺,利用酒精汽化温度点比水低的原理,加热让酒精汽化蒸发出来,再冷却液化为酒,。因而酒液得到提纯,度数很高, 甚至能得到68度的原酒。蒸馏的设备大锅叫做“甑”。蒸馏工艺发明后,世上才有真正的中国白酒。中国白酒,自打一开始就是以高度酒的面目出现。。 但是白酒,绝对不是黄酒的升级版,白酒与黄酒的工艺完全不同。白酒所用原料是高粱,而非大米。二者所用的酒曲原料、酒曲制法,也完全不同。民国时代的白酒,现在通过1935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来了解。 据书中计载,1934年,全国二十个省饮料酒总产量25.36万千升,(含啤酒),其中高梁酒产量为7.62万千升。 1934年,当时中国5亿人口,只有可怜7.6万千升的白酒,人均白酒仅0.152升,一年才三两啊,真可怜。旧中国的贫穷缺粮凄惨竟至如斯。可以想见在民国时期,普通人若能喝上一顿酒,绝对是其人生里了不得的大事。到1987年总人口10.8亿人,坐拥431万千升白酒产量。人均白酒4升,增长了26倍。我等酒民,所喝的每一口酒,都得感谢这是太祖之功。书中有段“商场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谓酒蒸馏后之未掺入生水者也,普通为三花至四花随各地之习惯而定。所谓某酒有几个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所谓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达小米粒大小,接连若串珠,停一二分钟不灭,为其准则之酒。” 解释下这段话。 “能让酒泡串起成珠而不灭”,这样的酒度最低在52度,这是现代通行的度量标准,是指20度时的体积比。三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三的水之后,降到52度。四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四的水,降到52度。显然四花酒的酒度要高于三花酒。在当时,花越多,说明酒越纯。花少,说明提纯工艺差,若者就是掺了水,意味着品质低。三花酒的酒度有60度,可见在民国时代,高度酒是白酒的绝对主流。 举报 | 3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2:22 从这1934年的文章里,提到白酒的两个重要概念:降度,酒花。 既然有三花的酒、四花的酒,那么,有没有5花6花甚至30花或40花的酒,答案当然是没有。为什么,因为降度有下限,这个下限就是50度。若保守一些,则认为下限是52度。 为什么有下限, 50度是指体积分量之比。刚好是酒精与水的体积各占一半。在50度之上,酒精体积大于水的体积,酒精是溶剂。水是溶质。低于50度时,水的体积大于酒精体积,此时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这溶质与溶剂改变之后,得换个叫法才科学。 在50度之上,叫酒精溶液。 在50度之下,叫水溶液。 注意,它们不仅仅是叫法的不同,它们确实就是完全不同两类物质,他们在物理、化学上的特性有着极大的差别。 举报 | 3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3:19 用谷物酿制出的酒,闻着香,这香味物质来自里面的有机酸类、有机酯类。这些香味物质,约占整个酒的1%,量虽少,却决定着酒的风味。这些放香的酯类,能溶解于酒精溶液内,但不能溶于水溶液。 也就是说,它们能溶于50度以上的酒,但不能溶于50度以下的酒。不能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度时会析出来,成为沉淀~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降度试验,找个透明的杯子,装半杯60度的粮食酒,向杯中慢慢加水,边加边摇晃,当杯中酒度就降到50度以下后,杯中原先清澈透明的酒液,会变成浑浊不堪的不透明的乳白色。那乳白色,就是从酒中析出的酯类物质沉淀,小颗粒悬浮均布于酒中。 有人从超市买来大坛的便宜的高粱酒,来做这个实验,可是无论怎么加水,始终透明清澈。哎,此酒是名高粱,而非高粱。成份有几帕高粱,没说是纯高梁。论酒度则敢比真高粱。 举报 | 32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4:25 那酒花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花知酒度呢, 原来,不同浓度的酒,其表面张力不同,越高度的酒,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形成较大的泡泡。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形成的泡泡就越来越小,到了50度以下时,与水差不多,形不成泡泡了。这酒花从大到小,依次叫,大青花,二花,云花。大青花大如黄豆,云花则如小米粒般。酒花如云花时的酒夜,差不多就在52度。 所以啊,酒不能低于50度,或者说不能低于52度,只要低于52度,基本可以断定是酒精加水勾成的酒,绝不是粮食酒。 举报 | 32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9:43 2014年有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就是发掘被淹没了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古泗州城临淮河、汴河,傍运河,是长江至黄河漕运的枢钮,有水陆都会之称,其繁华程度直追扬州。在康熙年间黄河改道夺汴入淮,大洪水带着大量泥沙淹埋了泗州城。这次发掘挖出来大量的文物,其中挖出来的一口大锅特别引人注目。我找到这新闻的原文,连图一起截上来。 第17章 忘却的初心 人们为什么喝酒,白酒行业的从业者往往忘了这一根本的命题。 健忘是一种通病。曾经打了整个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考证出,冲突的起因是军人丢失了一只军马桶,从而进入另一方领地寻找。当代亦不乏健忘之事,例如行路不慎踩着别人脚,最后演变成全武行。忘了最初仅仅欠一个微笑的歉意,最后演变成推残对方肉体的愤怒。 有一个经典的品牌案例,某牛奶品牌,每次开会都必定讨论四个话题。 ,、 人们为什么喝牛奶。 ,、 人们为什么不喝牛奶。 ,、 原先不喝牛奶的人为什么开始喝牛奶。 ,、 原先喝牛奶的人,为什么不再喝牛奶。 若把牛奶二字换为白酒二字,这四个问题依然成立。该是所有酒企,所有酒民值得深思的问题。细思这四问,得到的真相让人很难过据。2014的调查统计,喝酒的原因,40%应酬,22%助兴,习惯13%,消愁5%,保健养生御寒等20%。也就是说,只有25%的需求是个人需求。75%的需求是群体的需求。 因个人的喜好而饮酒,在乎的是酒的本身,讲酒质,讲口味。只要“喝得起”,价格高些低些并不重要。 因群体而饮酒,酒质退居次要位置,重要的是这酒所承载的其它内涵。讲面子,讲虚荣心,就由酒的价格来实现。请客时,面对三百元、一千元一瓶的酒,你却请人喝个50元的,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客人”,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是“失礼”的行为。酒店里高价的酒,总比低价酒卖的好。 举报 | 33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1:09 还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的进口香烟吗,当时满中国流行。因为价高,万宝路,555,接近10元一包,国产烟里高档烟“大前门”才五毛二。后来,国产烟的价格突飞猛涨,不断刷新天价烟的上限,不懂得与时俱进涨价的进口烟,价格就被比下去了,愈发显得寒碜,于是渐渐被市场淘汰。 举报 | 3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2:06 为什么要炫富,为什么要虚荣,为什么用高价格证明实力,为什么急于获得世人的认同甚至是仰视,这是文化的劣根吗,还是小民们进步的象征,我想,这根源在于几千年来儒家的等级制度,儒家的“礼”与等级制呼应,对待什么等级的人要用什么级别的“礼”。这“对等”的“礼仪”才是请客喝高价酒的根本原因。 儒术之毒已深,已成为人性里抹不掉的烙印。小民们在潜意识里,自居于低等位置,总在幻想着晋升等级,走向上层,因而幻想着名牌名车名烟名酒铺成通往“上层”的道路。历史上若不曾独尊儒术,而是崇道,那么在鸡犬声里,饮酒只为自乐。则永无等级高下观念,名烟名酒炫给谁看呢, 举报 | 33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3:14 用高价格,去迎合“被尊重”,“身份认同”等心理需求。你高我更高。高价的,却比低价的卖的多,这消费的已不是酒,而是畸形的心理。 太祖打倒孔家店,批孔批判儒学,这是多么睿智的决策。太祖洞若观火,直指文化的劣根。若无等级贵贱,若无官民财富悬殊,谁去喝天价酒呢,回想起九十年代,国酒**,只卖三十几元,普通的优级大曲粮食酒也能卖十块八块,价格相差虽有,但没那么悬殊。现在重新尊回儒术,新的贵贱等级已然确立。千元的天价酒,傲视十元的光瓶酒,正是儒学催生的怪象。 举报 | 33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4:20 话已扯远,文化这个大坑可不敢再挖下去,自认没本事填平它,到此为止。 假如这酒,不是新工艺的,而是传统工艺的。喝着不伤身,喝着舒服,喝着享受。那么将有更多的人“习惯”性地喝它。这时,喝酒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享受这杯中的美味,庆祝取得的成就。这时白酒的消费市场才算是真正地打开。让白酒成为美食的一部分,这酒的销量,必将再登新高。 举报 | 3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5:42 第18章 1个酒度4分钱 酿酒行业有一句生动的总结:“高梁香,大米净,大麦冲,玉米甜” 酿酒用粮排名第一的,是高粱。八大名酒十大名酒,高粱是绝对的主力原料。 第二等级的原料是大米和糯米。米酒其味纯净,淡雅,热带与夏季,喝米酒比喝高粱酒舒服。注意,米酒也是白酒。以绍兴为代表的黄酒,其原料主要是糯米。 第三等级的酿酒粮食是大麦、乔麦、青稞、小麦这些。乔麦酒很香,但很 小众。豌豆一般只用在酒曲里,少量加些,增加香气,但不能放多,否则酒很苦。小麦与大麦是制作大曲的主料。 第四等的酿酒原料是薯干,别名叫地瓜干,或山芋干。薯类易生霉,有霉变的薯干酒味苦,喝了上头。若薯干品质好,其酒质倒也不差。 最差的酿酒原料是玉米。玉米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食用酒精一般都是96%的纯度。玉米酒精还是石油的替代品,未来某一天石油开采光了,就得指望玉米酒精啦。 当然还有拿蜜糖(甘蔗)酿酒的,酒的风味很差,已经被淘汰。 有些东北菜的餐厅为招睐食客,推出“农家小烧纯正粮食酒”,酒喝着挺甜。其实就是玉米酒,其实很低档、很廉价。 举报 | 3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7:21 新工艺白酒,就是用这玉米酒精,加水加香精,或再加少量的高粱酒来调味而得。 为了说明新工艺酒的成本,我们来做个数学题,(四则运算,小学知识) 题目:为了得到500ml46%V/V度的酒,需要96%V/V的酒精多少克,第2问,这酒精价值几何, 查酒精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照表得知: 举报 | 3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8:07 举报 | 3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9:28 500ml 46%的酒,酒精的质量分量绝对值=体积*密度*质量分量百分数 =500*0.93775*0.387165=181.53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的质量=质量/质量分数=181.53/0.93835=193.45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体积=质量/密度=193.45/0.80748=239.58ml 我们倒过来表述一下,239.58ml96%的酒精,相当于500ml46%的酒里所含的酒精。500/239.58=2.087,也就是说,1个96%的酒精变成46%的酒,能变出2.087倍。 那么,这193.45g的酒精溶液价值是多少? 这是阿里的截屏,公司名已抹去,食用酒精吨价在6000~7500之间,取中值6800吨价 1吨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元, 1千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1000=6.8元 193.45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6.8*0.19345=1.32元 500ml46%度的酒里,酒精的成本1.32元,1.32除以46=0.029元。也就是3分钱 这是酒厂里通行的叫法,一个酒度多少钱。就是指,在500ml酒里,每1度酒要多少钱,酒之外,是水,水的成本忽略不计。 1个酒度是3分钱,当然酒精还有运输等成本,加上去就算成4分钱。 1个酒度4分钱,那53度酒,就是有53个酒度, 53度的酒:53*0.04=2.12元 33度的酒:33*0.04=1.32元 这就是新工艺白酒,瓶中酒的价值~ 与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相比,多不了多少,但披上华丽的彩盒,摆上货架,就能卖上价钱~一些稍好些的新工艺白酒,也会添加些原酒进来,但加的很少,仅占总量的百分之几,价值一般不超过几块钱。原酒必须加点进来,不然这酒根本不能喝,没酒味啊,跟医院消毒酒精类似的味,怎么入口呢, 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 总结: 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水+香精+[少量原酒]。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8/24/c_112831793.htm 再转一则旧闻,请自行复制链接看。内容是某知名品牌上市公司酒企的年报乌龙事件,该酒企主打“年份原浆”,但是其年报披露向其关联交易商每年采购六千多吨的食用酒精。1987过去了二十多年,用食用酒精生产酒已是普遍现象,能勇于公开承认的酒企,倒也让人尊敬它说了实话。 买酒精当然是用来勾兑酒,处于第一梯队的十大名酒之一,坦言在产勾兑酒,第二第 三梯队的小品牌酒,还有谁家不是新工艺酒, 找到的一份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国内每年的酒精产量值。2014年酒精产量高达984万千升,这是指等价于96,浓度的酒精。这么多的酒精,大半被用于生产酒(啤酒,红酒,白酒都有)。它们最终的去处,当然是做进酒里,喝进肚子里。食用酒精从哪来, 食用酒精是在化工精馏塔内加温加压提取出来的,是很纯的乙醇,浓度在96%。这种乙醇不含什么酯类放香物质,能与水无限混溶。加水降度到50度,甚至20度都可以,不会发生降度变浊现象。不变浊的原因,是因为其中不含酸类酯类。 这种乙醇发明之初是用于替代石油燃料。2015的315晚会,提及此事。在江苏山东一带的加油站里,充斥着乙醇汽油。这种油动力弱,还会腐蚀密封橡胶。楼主就不向下深扒了。 酒不是酒精,虽然酒里含乙醇,但酒里还含有丙醇,丁醇,戊醇,己醇等,还含有乙酸丁酸己酸等,己酸乙酯等酯类。 酒来自谷物,如高粱,大米小麦等,这些粮食中所含的淀粉被微生物分解成数百种酸类酯类醇类,以及他们的水合物。 酒属于粮食的范畴。 酒精属于化工原料范畴。 虽然酒精的名字叫做食用酒精,或者叫食品级酒精。怎么能把它归入食品呢, 第19章 白酒价格公式 天价酒毕竟是上层贵族享用的,与大多数平民无关。讨论它也无意义。咱们来谈谈大众消费得起的中端酒,也就是50~150元价格段,在商场里有个盒子的瓶装酒。 实例一,**仙酒,新品牌。某代理商主攻餐饮渠道。餐饮零售价85元,代理商供货价50元,酒店服务员每个瓶盖可找代理商兑换5元。代理商的业务员提成7%,代理商的成本20元。这代理商的团队总共有三十多人,其中十几个业务员,这酒进驻了几百家饭店,赞助出上百个餐馆店招、画册、海报。但是酒的动销率一直很低,一年半后,代理商的500万资金耗尽,被迫关闭。 厂家出厂价17元/瓶。酒是酒精勾兑酒,瓶中酒本身的成本约3元,行内人士估计彩盒、瓶身+防伪盖+标签+外箱,成本约6~7元,厂家毛利在5元以上。 举报 | 35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43:39 实例二, ***酒坊,擦边球品牌。市代理商花了近百万元进场条码费,进入一家有八十多个网点的大型连锁超市。酒的零售价80元,供货价56元。最好的单店月销量能接近10瓶。代理商找了家酒水配送商给各超市补货,跟配送商的结算价49元。 这进场费,厂家给报销了一小半,但不是给现金,给的是酒。 代理商跟厂家结算价是25,运费自理。入仓成本要28元,算下来每瓶毛利21,但是每个月的成本中要计入超市的货架费和融资的利息。算下来,也是无利可图。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赚回进场费。 厂家那头出厂价25,包装很高档,瓶子盒子防伪标等要8元,瓶中酒要3元,厂家报销各类广告费、进场费、店招、画册等控制在发货额的30%以内算它7元,增值税+其它税费约5元,成本共23元,毛利只有2元。但有时税可以合理地省一些,已占领的区域广告报销额会少一些,实际毛利能有3-5元。 举报 | 35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44:28 看起来高大上的酒企,其实毛利率并不高,超市里虚高的价格,实际被中间环节损耗掉了。也不能说商场“黑”或代理商“黑”。楼主见过一份物流行业的报告,说中国的物流费用,占社会整体费用的12%,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多次搬运,每一次都有费用。这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问题。渠道商的经营风险比厂家更大。 举报 | 35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46:22 白酒的酒水,其实很便宜,一个酒度4分钱,新工艺白酒,就只有几块钱的成本。这上百元的售价是怎么得来的呢,楼主从行内人士处找到一些价格公式。公式分两类,一类叫顺加,一类叫逆加。 顺加,就是从成本和利润推导出售价。 逆加,就是从售价反推出成本和利润。 顺加者,多半发生于知名品牌向已占领市场推新品时定价。逆加的,大数是市场的实际占领者,先知道目标价,然后在定制酒时,控制成本以获得利润。 不管是顺加还是逆加,酒厂,最终会确定一个红线价,也就是最低出厂价。 举报 | 35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47:08 酒企的价格体系,还有另一种划分方法,叫裸价制与控价制,其核心区别在于,由酒企还是代理商哪一方承担营销成本。例如,30元的红线价,终端供货 价100,零售价180。 在裸价制度下,代理商进价就是30,但营销费用,厂家一个子也不出。 在控价制度下,代理商进价就是100,但营销费用,全部由厂家承担。然后厂家按销量给固定比例的返利给代理商,作为物流人员办公等支出。 转一张酒企内部培训的PPT截屏。是关于定价策略的。红线价,就是酒厂的最低出厂价的意思。无论何种市场策略,厂家不会低于红线价销售。在红线价格之上,再加上各层渠道的利润、市场推广营销费用。然后才得出最终的售价。 举报 | 35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49:34 这教材里有句话,最终定价在100-500元的酒,酒水成本在5-15元。 这倍率有20~30倍。你能说,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吗,我看它浪费实在太惊人。说好的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呢,我看是指赚钱变高效了吧。酒企的拥有者——资本家——在赚取巨额利润,但营销浪费掉的资源,却由消费者们买单。 举报 | 36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52:11 说完新工艺白酒成本,再来说说统统工艺白酒的成本价格。先算算酒本身的生产成本。 第1项,酒曲成本。 俗话说“曲大则酒苦”,曲的用量有着严格的上限与下限。曲多了酒味苦杂,曲少了,则发酵不完全,香气极淡。不同工艺下曲的用量各有规定。浓香型老五甑工艺里,每轮加新曲的用量,约为所加的新粮食重量的十分之一。以重量计,曲的价格,比粮食高一倍左右。 粮食用量:一个窖池,每一轮投粮量约为1500斤~1800斤。粮食储运过程会有损耗。 辅料用量:主要是高粱壳,还有糠壳,用于使酒醅疏松,蒸汽能均匀透过,用量约为新粮食用量的8~12%,辅料很便宜。 此外还有窖皮泥,培养发酵菌等物料投入。 酒的产出:一个窖池,每轮产出酒,大约能产出500-600斤 因此业内一般说“三斤粮食出一斤酒”,基本与生产实际吻合。 粮食,大曲,辅料,水,酿酒的材料成本方面,大约每斤酒要摊到10~15元。 水电煤,场地成本、设备折旧,工具消耗品等方面,算下来也要5~8元吧。 人工,资金成本、正常的损耗,挥发损失,等项目大约也在5-10元。 汇总下来,酒的生产成本大约是每斤20~30元。当然这是正常生产出酒的成本,若窖池密封不好,漏气,挥发损失大,成本就更高些。 当然,这是整池子算下来的纯酒的成本。酒蒸出来后,在窖存期,酒要呼吸,还会挥发损耗掉一部分,成本又要上升。若把酒装进瓶子,加上瓶子,人工,搬运,这些环节也要几块钱成本,总成本上升到35元左右。 举报 | 36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55:18 另外,蒸好的酒,还需要经过一至三年的陈化老化,酒质才能进一步提升。这样资金还得沉淀一至三年,每年的资金成本算作20~25%是合理的。民间借贷哪有低于两分利的,假设一年半的窖存,加价30~40%,总价上升到45元~50元。 所以,仅从生产环节看,传统工艺酒的好酒是极其廉价的。但是它比新工艺酒成本高得多。传统工艺下的一个酒度,大约要5、6毛钱,是新工艺酒1个酒度4分钱的十倍以上。 按照流通环节20-30倍的加价倍率,传统的原浆酒,在市场最终的零售价,应该是多少钱,是不是必然要进入天价酒的阵营, 举报 | 36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57:11 第20章 钱去在哪儿了 酒的零售价是酒水自身成本的20-30倍,包装材料,只有区区几元,只占零售价的百分之几,零头罢了。为什么不低价让利给消费者呢,是因为酒企太“贪心”吗,这中间几十倍的费用,钱去哪儿了, 真相很残酷。酒企并不是不想低价让利,而是让利的酒,全部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了。没有市场营销费用,这酒在市场中根本没有生存的本钱。 天涯里曾有许多涯友发帖晒生活成本。北上广深的家庭,月入万元肯定是 穷人族。我留意许多家庭的最基本月开支要1.4W元。仅仅是最基本开支~ 人在社会生存有成本,商品在社会里存在也有成本。白酒流通中的各项成本,我总结一下,共有6大项。 举报 | 36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4:58:26 第一项成本,发现。 一个酒,要在商业环境中“存在”,注意,是“存在”,还没有谈及有多少销售额、占多少市场份额。存在本身就有成本。当你发现这酒时,它在被发现的位置上已经存在许久,在等着被你发现。 我们在哪儿发现它,通常,是在户外广告发现它,饭店的店招,商场的外墙,公交车身,出租车的车尾,路边的旗帜,餐桌上的水牌。这些广告首先需要消耗制作物料,其次得购买位置才能摆放出来。两样都要钱。如果酒企不花钱投放出这些广告,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个酒,不知道它的存在。 楼主在白酒内训资料中,找到一测成功的经典案例,介绍如何花最少的营销费用,最大化地占领一个区域。是2012年以前的文章。 这案例之所以被选入,核心在于“花钱少”。楼主说明一句,这案例中的7.6W全部是广告物料,贴在饭店的外墙上,广告位置不用另外掏钱买。这仅是一个县城,一个省约有八十多个县区呢。在一个省全面推广得多少投入,据业内人士说,省会级的城市,新品牌至少得2000W投入,才有可能做进去。 给一个参考数据,省会城市里,一辆公交大巴的车身广告,每月要1~2W元,6台车,一年,就得100万。投放两条线路,共12台车,一年200万。其它类型的户外广告价格,也比县城高。 第二个成本项,可购买。或者叫“铺货”。 当你在商场/烟酒行/便利店/小士多店/饭店,等等场合买到这酒时,这酒,它已经恭候你多时了。他首先在等着你,这是你能买着它的前提。 为了这个前提,这酒得先铺货。它得出现在你可能的购物路径上。而铺货,既需要业务员一一去谈判,还需要付出签约、送货、理货、陈列、货架费、促销等等直接成本,还有企业运营,资金占用利息等间接成本。楼主在酒 企内训资料中惊讶地发现一个数据:铺货成本。专家们在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后指出,酒水铺出去每一天的成本,是供货价的0.7%~ 若摆个30天,成本就是21%,专家的话,我要不要相信呢, 举报 | 36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06:49 第三个成本项,物流 出厂前的物流成本也不少,瓶子来自异地的玻璃厂,包材来自异地的印刷厂,从罐装车间到成品仓库也要搬。 出厂后,酒至少得运输两次。 第一次:厂家——物流公司——货运站场——代理商仓库。 第二次:代理商仓库——配送商/或自己配送——终端收货点——终端货架。 如果是终端是电商性质的,那还得再加一次快递过程。我对电商的态度是,电商并不能为消费者省钱。关于电商的话题,我下一节会展开来说。 每一次移动和交接,还要开单,点数,搬运,验货,结算,免不了人力活动在里面。这些活动都有成本。此外,还有仓储存放的场地等成本,这些成本项与运输费一起,一并计入物流成本。 举报 | 37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shanyang 时间:2015-09-15 15:07:47 小时候的酒是好喝,很香,一开满屋香气,而且那时候茅台五粮液逢年过节普通人家都消费得起,那像现在贵得离谱 好酒喝完嘴巴不苦,垃圾酒喝完苦的很 举报 | 37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13:28 第四个成本项,渠道成本与利润,这是成本中的大头。 各级渠道商的运营成本与利润。任何生意,若没有15%毛利率,不会有人干。通常渠道商的利润率在20~30%之间,终端的毛利率最高,一般能达到50%。有一种批发业态的毛利率最低。批发商从代理商进货,向小超市小士多店供货,小型单位家庭也经常在批发行整件采购。批发商的加价率相对低些,大约只有10~15%。 酒水通过代理商来操作。通常是区域代理,范围为一个地级市,或一个较富裕的县。代理商的业务员把货铺进销售终端,如烟酒行,批发行,商场,餐饮等。 渠道的层次: 厂家的销售公司——区域代理——终端——顾客。 有些城市还存在着配送商这种业态,上承大的区域代理,下对零售终端,起着物流配送的作用。这渠道层次就又多了一层。 举报 | 3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14:43 第五项成本,促销,礼品,回扣等。 有些酒在盒子里放些小礼物,有的酒甚至直接放几块钱现钞。迎合公款消费者,这些利益就进了个人腰包。在餐饮类终端,点菜的服务员(一般叫部长),有机会影响顾客点哪个酒,酒企就设计出有奖瓶盖,部长们拿一个瓶盖换回5元10元甚至20元。但这一招属于玩坏的招术,属于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招术。因为每家酒企都给瓶盖钱,不再是独特的吸引力,已起不到促销效果。反而成了餐饮用酒必须支付的一项费用,不给瓶盖钱部长们就不推这酒。因此推高了售价。结果就是,同一种酒,在餐饮的价,就是比超市高一截。 举报 | 3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17:31 第六项成本,税收。 酒要交几种税: 1、白酒整个流通环节,都要交17%的增值税。可用进项抵扣。这一点与其它商品无异。 2、消费税,也叫奢侈品税,税率20%,粮食酒薯类酒税率相同。在生产环节征收,不可抵扣。 3、从量税,每斤酒5毛钱。不可抵扣。 4、其它税费,所有公司都有的其它税、费种类。 举报 | 37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18:55 酒企,通常会成立一个销售公司,酒厂把酒平价卖给销售公司,按售价交一笔消费税。这销售公司,再把包装盒之类成本算上再对外卖。这销售公司,就只需要交增值税。当然销售公司的对出售的价格,不能过高,出厂价与销售 公司售出价之比,若低于70%,税局就会来查水表。通常酒企与税局商定一个计税基准价,以此来计收消费税。 举报 | 37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19:40 第3项的5毛钱的从量税,这个政策,全体酒民酒企都在骂它。按官方说法,出台政策目的是“酒厂众多、良莠不齐。要扶优限劣、扶大限小,遏制小酒厂对大型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规范白酒行业的生产秩序,优化白酒行业的发展环境。”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小酒企活的更好了,而大酒厂们集体提价来化解税收压力,5毛钱在高价里被稀释成九牛一毛。高价酒的格局,就是成形于此时。 那些专心做低价优质酒的厂家,这5毛钱则是灭顶这灾。本就定位于低端,涨价涨不起,利润全没了,怎么活下去。于是只能砍掉低价酒,转型做高价酒。这低价酒的市间就让了出来。 举报 | 37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1:37 这加税政策,只对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对于本就游走于税收边缘的小微工厂,则不受影响。不管加不加税,反正他不交税。于是低端市场被这些小厂占了去。 出台政策原本是要打压不规范的小酒厂,实际却是打扫干净低端市场,拱手让给了这些不规范的小企业。 找到一篇媒体文章,对从量税的负面作用解释得较清楚。 ;le/214/21452.html 所以啊,用加税来治理一个行业,最终一定是对消费者不利。 通过合理的避税,各种税收加起来,约占白酒出厂价的15%。 举报 | 37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2:26 不收奢侈品税时,酒是低价的大众消费品,收了奢侈品税之后,酒涨价,真的成了侈奢品。国家多收了税,大酒企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这节标题,钱去哪儿了,劳动创造价值,政策转移财富,内耗则消灭财富。与这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百万吧,白酒,造就了少数富人,也养活了行业内几百万相关人员。 举报 | 37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3:22 发现本贴上了天涯首页,感谢天涯编辑。 举报 | 37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7:46 营销,就是琢磨人性 无如如何,营销,都是“术”层面的内容。以获利为目的,例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推销出天价产品,用煸动性的广告词诱顾客购买。这些细究,都应归入“骗术”。真正脱离了术,而上升到“道”层面的,则是效率的提升,例如商业模式的升级,例如,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中国近些年来有着非凡成就,正是因为高效,成本降低。把一个一个又一个行业做成白菜价,让行业原来的垄断者出局,让其它行业与普通大众们享受成果。例如,手机,汽车,量具,机床等行业价格一直在降,而功能越来越强。这才是“道”。 而营销的核心,就是琢磨人,用种种手段,去诱使,或迫使他人做出购买决定。以前的酒企在研究最终消费者,还算是在“正经做营销”。现在的厂家则在琢磨经销商,不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只是想办设法把货卖给渠道商。 举报 | 38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9:16 在白酒行业,有个术语叫“占库”,酒厂的货,进入代理商的仓库,占了代理商的库容,成为应收款。然后给代理商下达回款任务,逼迫代理商掏钱。或者出些利诱政策,超额完成任务给多少返点奖励。代理商苦不堪言,消化掉库存才能见着利润。 举报 | 38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0:20 渠道商,经历了三个时期,最初的建设渠道期,中期的渠道争抢期,最后是渠道掠夺期。 通常,一个销售终端,有固定的配送商为其供货,供货商会编制路线,定期为网点补货。夺取一个配货商,就意味着产品能顺利地进驻几十个网点。 2014有一家牛气哄哄的营销巨头新进入白酒营销领域,并且很有互联网思维。他们猛推一款手机APP应用,目标直指小型商超零售店主,想包揽区域代 理、配送商、营业代表们全部的作用。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从自己的几大仓储中心直接发货到零售店,在APP里比价、订货和结算。 举报 | 38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1:14 他们的模式简化为,厂家——APP后台仓库——零售商——顾客。算是同时革了区域代理和区域配送商的命。渠道缩短了一个环节,而事实上,有些大的区域代理商,本身就是配送商。在这个意义上说,渠道并未缩短,并不是革命性地提升效率,只是在高效地抢夺终端。 但这比起传统模式的三次物流,减化为两次物流,省去一次物流。看起来确实是商业模式的进步。想法看起来很美好。 楼主认为它其实在走歪路,因为他没有关心消费者身心健康、真正的心灵需求。仅仅是在争抢渠道,用尽一切手段抢占消费者能触及的购物空间。这抢来的终端,对知名品牌有用,对于新兴品牌,还得辅以广告,才会有销量。 举报 | 38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2:19 第21章 酒香真怕巷子深 深巷的好酒,会不会因主动传播让你发现, 我们能在市面上见到的酒,都是营销的结果。历史上的某个地方,曾经存在过许多许多好酒,但是,他们大多倒闭退市。多不胜数。有无数位豪情老板,爱酒,真诚,看不惯这勾兑充斥的酒行业。带着500万甚至更多的资本进入酒行业。 按照正常的逻辑,好酒,原酒,越陈越香,只要坚持做好的酒,纵然卖的慢。这存下来的酒也会升值啊。于是坚决不去在营销上投入。而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口碑会赢得回头客。 而结果呢,在营销上大力投入的酒,倒是不乏成功的例子。专心做品质的酒企,无一例外地倒闭出局。 举报 | 38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3:28 藏在深巷的好酒能否通过口碑自我传播,借用物理学上“增殖反应”的概念。来推导一下。 先回顾“增值反应”的定义:一个慢中子,会令铀235原子发生裂变(一分为二),并且产生更多的慢中子,而这些新产生的慢中子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铀235原子裂变,使裂变过程持续下去。 类比到酒:一个酒友喝过某酒,会带动2个或更多的酒友来喝这酒。最终使得传播过程持续下去。 举报 | 38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6:10 如果1人带动2人的说法成立,确实会产生持续传播下去。把传播的层数编上数字,叫第1代, 第2代,第n代,则下一代是上一代的2倍。得到2个公式: 公式1:第N代人数=2的(n-1) 次方 公式2:所有1~N代的总人数是,Σ2(n-1)次方 第1代1人, 第2代2人 第3代4人 第10代1024人, 第16代65536人, 第1代+第2代+„„+第n代=多少人, 这个结果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举报 | 38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7:40 我认为传播过程不可能是增值过程。绝对是个衰减过程。 再乐观一些,不增不减,1人带动1人,第N代人数=1,N代总人数=N,这公式是否成立,这种慢速的持续传播是否可能, 这个不增不减公式你信吗,反正我还是不信。 这个传播过程,会有,但一定是个衰减的过程。,大部分人没有发展出子代,只有个别个体的传播率大于等1。例如,第一代100,第二代3,第3代0。问题是,这第一代的人从何而来,如果第1代人数没增加,这金子根本没机会发出光。 举报 | 38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9:15 白酒,是非常特殊的商品,首先,你不会主动买陌生的酒。其次,当你在某个酒场喝过别人带的陌生好酒,你过后不一定记住酒的名字。就算你记得酒的名字,也不过是“下次若遇到这酒我愿意喝”。真的去买来试喝,不可能,为什么,你没到喝酒时间想不起要买酒。真要买酒时,可能嫌它太便宜,或嫌它太贵,或嫌它包装不够档次,或嫌购买不方便。实际情况是,你到了饭店后,才开始在菜谱上找有什么酒。 举报 | 38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1:57 人性总是健忘,对任何事物都会淡忘。一条天天在走的步行街道,如果有一家店铺换了店主人重新装修,绝大多数人不会记得它曾经的店名、曾经卖什么。 一些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知名品牌,每年都要投一笔基础广告费,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告诉他的顾客,我一直存在呢。名酒尚且要不断地投广告以加强印象。一个不投广告的新酒,第一代种子一定会把它忘记,根本不会有第2代第3代传播。 举报 | 38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06 酒要卖,得有3个条件,第1条,经常见酒企的广告。没广告,陌生的,根本没人敢尝试陌生。第2条,被人带着喝过。只有体验过了,才可能下次自己也买来喝。第3条。得有精美包装呢,包装不上档次,请人喝没面子,自己喝也怕被“以次充好”。同样的价格,谁都希望买包装漂亮印刷精美的。 正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本性,诱使厂家投我们所好,过度包装、过度宣传。 白酒市场,完全是一个营销至上的市场,只要营销到位,什么酒都能大卖。而不做营销,好酒根本没机会卖。我们自己的人性劣根,正是这过度营销的根本原因之一。 举报 | 3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57 只有极少数玩家级的酒友,在不喝酒的时候,去寻找深巷里的好酒,提前买回来,加入自家酒库中。家中未建酒库者,怕是永远不会这么做。 所以,一个酒无论它多么好,若无营销投入,根本就不会传播,不会有销量。顶多在同学亲戚这私人小圈子里被把玩着,被传播到圈外,很难,很难。 再往深处反思,市场经济哪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分明是在快速地消耗资源。 举报 | 3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支玛格尼 时间:2015-09-15 16:00:27 好贴~顶起~~ 举报 | 39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东方暗纹豚 时间:2015-09-15 16:09:29 @金风泗水 10楼 2015-09-12 18:26:00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 ————————————————— 以前没听说过勾兑酒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9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鹰击长空1917 时间:2015-09-15 16:31:13 酒 举报 | 39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1:48 第23章 呼唤供销社 每次驾车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滚滚车流,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活力,更是资源的浪费。奔驰的车辆在每一秒都要消耗资源。这物流往来,有些是必要的,但一定有些是不合理的虚耗。搞经济,一定要产业带吗, 比如酒行业,现状是名酒满天下,全国都在卖这几个名酒。有没有更合理 的方案, 其实酒友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是安全的粮食酒,好喝就行,味道比名酒低一些没关系,价格实惠品质安全最重要。 举报 | 39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2:36 我假想一个图景,假设我们回到1987以前。假如国营供销社体系还存在于城市里,每个城市还拥有几家国营酒厂。这些酒不出名,甚至没有名,就是光瓶酒,甚至是散酒。但是能保证酒是真的粮食酒,酒直接进入供销体系,简单的成本加30%利润,酒的价格,只要几十元最高也就50元。国营的本地酒厂用本地的职工,没人掺假。这是不是全城酒民之福呢,对应的,天价酒就得萎缩,大酒企背后的资本家们利润也得缩水。 产业集中,品牌集中,并没有带来白酒行业的高效与低价。若换为分散化的布置,用国营信用来卖无品牌酒,是不是更佳的方案呢, 举报 | 39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1:23 我想起机械加工领域的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一种叫流水线,一种叫加工中心。类比一下。产业带模式,对应流水线模式。典型流程是A地原料,B地的包装材料,C地组装,D市销售。 加工中心模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加工中心,拥有基本的配套产业,如酒厂,酱油厂,皮鞋厂。供应着本地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在资原消耗上,加工中心模式肯定要少于流水线模式。 加工中心,共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厨房。做个简单的试验:把盐,油,水,酱油放在稍远些需要走几步路的地方,你会发现,做一餐饭用的时间,被不可思议地大大延长了。 举报 | 39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库各个 时间:2015-09-15 16:41:27 mark 举报 | 39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2:49 供销社模式,它绝对不仅仅是商品流通这么简单。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它代表着另一种社会体制,另一种价值观。 供销社核心是供应商品。注意,是供应商品,而不是销售品牌商品。它为 背后的产能提供销路。它让消费者以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代价,买到放心的商品。而不是去塑造品牌,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国企产能——供销社——顾客这一体系,是去品牌的。 举报 | 39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5:37 去品牌化,顾客信赖的是供销社的“国营”属性二字。相信的是供销社背后产能的“国营”属性。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供销社能卖散酒,卖散酱油,卖散装粉条。这里不会有无良商人的色素粉条,毛发酱油,香精假酒。若换成私营的商店卖散装食品,你还会放心大胆地买吗, 第24章 探讨新的流通模式 2015流行电商定制酒。在电商平台,酒企的电商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电商部门,发快递给酒友。 这些酒,大多是换瓶不换酒。换个包装,以维护线下渠道商的利益。此话怎讲呢,酒厂给渠道商的返利,不喜欢给现钱,而喜欢给酒。这酒得卖出去才能兑现。于是渠道商就在电商平台低价甩货,抢的是别省的份额。线下零售价,与终端的供货价,有着较高的溢价。被电商低价一搅和,实体零售商就没法高价出售,于是纷纷告状。 于是就开发出线下线下两种包装,各有各的价格体系。厂家禁止线下的酒到线上销售。 电商定制酒,是厂家主导,并没有酒友的参与。并不能解决酒友要喝粮食酒这一要求。 举报 | 4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0:24 要想喝到原浆,必须由酒友来定制。 再来看看当下大热的工业化4.0思维。由需求驱动生产的模式。 如果互联网工具能穿透中间层,让顾客参与到工厂生产中,由顾客需求来驱动生产,由大数据体系自动发现及匹配生产要素与顾客的真实需求。我们将在手机APP里选择酒的工艺、品质。我们成为虚拟的生产者的一员,产品由社会化的配送体系送来,全程只需要一次物流,中间层是大数据体系。这是不是美好的未来啊。 举报 | 41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2:47 让人期待的大数据体系,似乎只有资本在推动。国家再一次缺位了。谁来匹配分散的用户的需求,统一进同一张工厂生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里,工厂现场的物料与批次、品质如何监督以及对接进系统,所定义的品质,是不是最终得到的品质,这样的IT系统,得有团队开发与运营。这又是资本通赢的领域。想一想打车软件吧,概念成熟后,几十家软件公司涌入。然后烧钱,不断有人出局,最后只剩下资本实力最强者。 举报 | 41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4:52 工业化4.0的核心要素,是底层架构,是行业标准的数据接口,是公共的行业数据库,这些公共的属性,若是任由资本来控制。未来,又是被奴役的世界。在资本控制的工业4.0时代,原浆必将被卖成天价。 再看看,传统酒坊里的生产要素,仿佛是远古之物,泥池,木锨,陶坛,哪有可能接入物联网,接入大数据呢。 举报 | 41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6:09 离开了太祖的国营供销体系,喝原浆酒这件事,就只能是幸运儿偶然的特权。有酒友说,可以找到农家自酿酒,某宝上很多。楼主承认有真的,但是假冒的也有。你能承担多少次试错呢,而且第一次买的真,不代表以后每次都真,对吧,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人,人心会不会变化呢,况且,规模过小的农家酒坊,工艺也会裁减,酒质不见得好。 举报 | 4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8:32 喝原浆酒这种事,未来将是非商业化的,极小众的事。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正代表着碎片化的小众圈子。当然土豪例外,土豪可以买万元级别的大牌原浆封坛。 非商业化的意思是,这将是私人小圈子里知交好友的私人项目,圈外人,并不会知道这圈子存在,自然就不会加入到圈子内。而圈子能形成,也会有许多先决条件。首先,得有一群人互相认识,其次,得有核心人物,而且具备相当的公信力与号召力。第三,核心人物得有酒的鉴赏能力以及相关酒的资源。 问酒友一声,你有没有只爱喝原浆酒的小圈子, 举报 | 4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14:27 楼主悄悄地发现在城市里,慢慢流行起私人会所,一群人集资成为股东,在会所内消费着股东们的资源,如烟茶酒,土产美食。会所一般也对外营业,赚的钱补贴着会所的运营开支。这种会所,都有酒库,备着大量名酒好茶,以及想方设法搞来的原浆。 这种会所模式的核心是,股东同时也是消费者,消费产生利润成为股东的账面赢利。所以会所不再追求利润,而只需要最低的运营成本即可,如房租和服务员薪水等开支。这种小圈子,与产能对接,虽然量小,却是真正的需求定制。传统的营销,要预留出渠道商的利润在市场等着被发现。而这种小圈子模式,则已挤去商业泡沫,自发地对接产能。这算不算是一种“经济内循环”呢, 举报 | 4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16:13 而基于互联网的小圈子,因为没有会所可供当面把盏言欢,很难发展成会所圈子那种熟悉与信任关系。但它也有好处,省了会所的房租与服务员成本。所以楼主估计,在同学亲戚等强关系的熟人圈子里,能发展出会所模式。 会所这种思路,极有可能是未来酒友们获得原浆酒的模式之一。 我的想法对不对呢,欢迎酒友们讨论。 楼主酒量虽弱,但喜欢好酒,虽然不善言谈,但喜欢交朋友。 楼主的微信号是:jinfengsishui (金风泗水这四字的拼音全拼),欢迎酒友加微信交流。 举报 | 41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52:25 第25章 一些酿酒专业术语 在第15章,介绍过镇里的酒企共分三类,1上市公司酒企,2,在市场的酒企,3沦为别人附庸的无名英雄酒企。楼主小圈子里所喝的原酒,就是来自这第三类无名英雄的小酒企。这些酒坊是真正的“酿酒”者。而不是“灌酒”者。 举报 | 41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53:18 其实楼主并不会酿酒,更没有从事过与酿酒有关的工作,若硬要扯上点关系,就只有一点,就是出生在酒乡,小学与中学时代,空气里处处弥漫着酒糟的味道,对过往的运送酒糟车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秋冬天冷,晚自习后回到家吃宵夜时(厨房在院子东侧是独立的两间小屋),从酒坛子里拎出小半提子酒,喝上两杯,觉得酒又香又甜又暖和。还带过邻居小伙伴一起尝酒,就一把馓子(一种油炸的金色细长的面食),和小伙伴一起喝得满面红光。 举报 | 42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54:55 楼主对酿酒的真正理解,是在近些年。因常去窖池边上代表小圈子买酒。去现场见过几回工艺顺序,与酿酒师傅交流次数也多了起来。然后买了些专业书,恶补了与配方、生化反应有关的原理知识。但工科生的阅读习惯是只做粗读。读书不求甚解,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只是了解个框架,然后象对待工具书那样,扔进书柜。收获也有,就是碰到计算类的问题时,知道去哪儿找公式与数据。 楼主在今年烧春酒的时节,在酒坊包下几个窖池。楼主作为酒友代表,现场监督蒸酒。在蒸酒现场拍了些照片,一会儿发上来。我会解释照片中的工艺。为了方便表述,在上传照片之前,我先解释几个基本概念和一些酿酒专业术语。 举报 | 42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09:18 25.1. 窖池与窖泥 不论大小酒厂,每个酒厂都有一处或几处窖池。池子不能没有,在限粮这一政策下,新的酒生产许可证基本冻结,老证还得定期检查,没有窖池就不可能通过审查,因而池子必须得有。 但实际上,这些窖池通常另有其主。要么是租给别人收取池子租金,要么是租地给别人自建池子收取地租。酒厂更乐意于后者租地模式,因为不用投资建窖池,若干年后,租户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期满,这窖池就归自己。 酒厂不愿经营窖池。都是因为钱,细数下来,原因有这三点。 第1操心。在于酿酒生产不连续,闲季没活可干,养工人不划算。因此都 是用临时工。但忙季招人很难,酿酒是纯体力活,年轻人不愿干,而熟手老工人越来越少。招人、管人是件操心的事。 第2无利。资金周转太慢,花钱买来粮食投下去,要等待很久才能变成酒,这酒还得再存放一段时间才好喝才能卖,大笔流动资金被长期占用。而资金是有利息的,还不如直接买调味酒划算,虽然价格略高些,但周转灵活,总体仍然划算。 第3风险。自己酿酒要冒风险。万一管理不善,操作不当,也许有几个池子没出酒,或者酸败了。投资就打水漂了。 举报 | 4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11:21 所以直接买食用酒精、买调味酒来生产配制酒,既安全,又划算,还不用养工人。先接单后生产,所用的酒精和调味酒按需采购,然后开动灌装生产线,连续不停地灌勾兑酒,这周转多快呀,还没风险。原料可以随时购进,可全年连续不停地生产。也许一瓶只赚2块钱,但一天能灌上万瓶。 举报 | 4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16:47 这窖池看着简单,其实窍门多着呢。 会建窖池的师傅是稀缺资源,建窖池的师傅一般就只做这泥水活,他们并不参与酿酒。建窖池讲究经验传承。师傅带徒弟,一般是家族内的小团队在做这门手艺,现代机械用不上,绝对是体力活。年轻人不爱吃这苦,因而也是后继乏人。 窖池都是在泥土地向下挖,池子是长方形,长2米多左右,深2米左右,口大底小,是个不规则的梯形。池口为了防倒塌,一般用砖头水泥砌成。粮食就在这池子里发酵,最终生成酒。 25.2. 春酒与秋酒 夏季不蒸酒,是整个行业的规律,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冬季也较少蒸酒,只有春秋二季在繁忙蒸酒。 夏季不蒸酒的原因是,窖池一开一闭,会带入很多杂菌,杂菌会带来异味。同时夏季入池的酒醅温度高,而发酵本身是淀粉分解产热的过程,在高温下酸度值升高的快,这池子醅就“酸败”掉,所得酒质很劣很差(掺点醋进来,酒当然就不好喝啦)。 高温的另一个恶果是低产,高温挥发多,分解的多。更麻烦的是,有可能“倒窖”,意思是这池子的糟没用了,得全扔掉。那下一轮生产怎么办,投的新粮上哪找糟来混合,下一轮生产没法安排了。这池子就毁了。 所以六、七、八这三个月一概停产。 举报 | 4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26:28 酿酒能酿成醋,古时医书上常见“苦酒”二字,实际就是指食醋。例如伤寒论里的半夏苦酒方、治糖尿病的乌梅丸方。药方里的“苦酒”,就是指醋。张仲景时代,用大米、糯米酿酒,醋的原料也是米。现代的烧酒原粮是高粱,高粱酒若酸度高则酒劣,倒是不会变成醋。 夏季停产时,并不是把窖池空在那,春天的酒醅还在池子里,留其在池子里度过整个夏季,一直在发酵。一直留到秋天,再从窖池挖出酒醅蒸酒。通常在秋分后开始蒸秋季的第一轮酒,这种酒,行内叫它“压池子酒”。 压池子酒,属于秋酒,压池子酒出酒率低。但因为发酵时间长、发酵充分,酒质却是极好的。 举报 | 42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31:03 有秋酒,对应的,就有春酒。 在冬天最冷的那段时间,不良杂菌的在低温时的活性下降,良菌在低温下发酵也变缓,低温,活力变弱。因而发酵期就需加长,故而冬天最冷的那段时间也停止蒸酒。待到过了春分节气,才挖窖蒸酒。春分这一轮所得的酒,就被叫做为春酒,史称“大酒”。这种春酒是一年中最好的酒。 那么,有人会问,一个池子,一年内一共生产多少几次酒, 还有人问,池子停下来不用会怎么样, 举报 | 42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32:50 各种酿酒工艺的发酵时间各有要求,清香类的酒,发酵7天就够了,淀粉就变成了酒精。浓香类的酒, 原窖法一般发窖30天。老五甑法的最短周期是45天。其实酒在发酵的前期就产生了,发酵的后半期,主要是为了生香。为了生成更多的呈香呈味物质。 在楼主常去买酒的酒坊,一年一共蒸5次酒。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我画个示意图放上来。 关于大酒与小酒 窖池老板,习惯上把秋分后这轮蒸得的酒,叫做“小酒”。在窖池老板家吃午饭,看着老板小心翼翼地提着一酒提子酒过来,老板说这是他藏了4年的小酒。探讨为什么叫小酒,老板也不知所以然。只是这行业的传统叫法。我分析,前人这种叫法肯定是有原因的,盖因这种秋酒出酒率低,粮食投下去不划算,所以就会减少投粮量,原本正常投1800斤粮的,减到900斤,所以出酒就更少,所以叫它小酒。但因为小酒的发酵期最长,酒的味道却是最香的。 春分时蒸的那一轮春酒,老板管它叫大酒,冬天杂菌少,出酒率高,老板会足量投粮。而且这一轮发酵期也长于其它几轮,春分所产的酒,量大品优。是酒老板最喜欢的生产时段。 总结:小酒是指第一轮秋酒。大酒是指第一轮春酒。再回答后一个问题。窖池不用时,留它空着吗, 窖池平时被严密封着,到蒸酒之日,才开封挖糟。早上开挖,到了下午几轮酒全部蒸完后,粮糟马上又入窖,下午收工时,已然封窖。池子空在那只有数小时。 池子不会长期空着,也不能长期空着。否则,窖泥内的微生物会饿死。有些资金不足的酒坊,没粮食投放,就会把取过酒原本该丢弃的酒糟填进池子,以维持微生物环境 。这属于临时救急的办法,不能长期用。不然最多半年,这池子就毁了。 举报 | 4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1:48:11 25.3. 酒头、酒中、酒尾 在老五甑工艺下,一池子能出600斤酒左右,共分5甑(锅)来蒸酒。每一甑酒醅,通常能蒸出120,150斤酒,每甑最先蒸出的酒的度数高达70度以上。酒头里含有的香味特质最多,其味最浓,是整甑酒的精华部分。是最优质的调味酒,向普通酒里加入少许酒头,凡物即成上品。 酒头之后继续接得的酒中,叫做酒中,有着这个窖池基本的风格。 蒸酒到最后,度数逐渐降低,有经验的师傅,会看准时机立即停止蒸酒,术语叫“掐酒”。掐酒前的最后5~10斤酒,通常被叫做酒尾,或者叫尾酒,酒尾的度数较低。 必须是各段酒都有,才是完整的一锅原酒。至于酒尾,也很有用,酒头里含有较多的醇溶性香味物质,酒尾里含有较多的水溶性香味物质。二者各有所长,互补所短。 多酒坊分段接酒,酒头接得后,换个容器续接酒中,最后再换个容器接尾酒。这种尾酒被用来返回窖池,参与下一轮发酵。分段接到的酒头,按高价值的调味酒管理,酒中则按普通的基酒来管理。那些缺少了酒头的基酒,实在不能算是好酒。 如果你去窖池论斤买十斤二十斤的,买到的估计就只是普通的基酒。 名优酒的知名大厂,专门做高端酒的那些车间的工艺规范里,基本上都会有这样一条:本轮所产酒的最后5%尾酒,淋进窖池参与下一轮发酵。 在接酒时怎么样区分酒头、酒中和酒尾呢,有经验的师傅靠看酒花。直观快速,比仪器方便。 酒花,就是酒靠重力落入杯中时,溅起的小泡泡。因为酒的浓度变化时。液面的表面张力也发生变化,不同的张力,能支撑不同大小的泡泡。酒头的浓度最高,溅起的泡泡整齐、大如黄豆,转瞬即灭。行内术语叫做大青花。酒尾 还多层重叠,破灭得慢,这种花叫云部分的酒花很小如小米般,且大小不一, 花。 去整池子买酒时,就把酒头、酒中、酒尾,全部收集进一个大缸里,混合在一起,这酒味才完整。 举报 | .4. 几个酿酒专用术语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酿酒就是粮食和酒曲在窖池内发酵,然后粮食变成酒,蒸取酒后,剩下的渣渣就丢掉。这理解并不对。 事实上,在窖池里发酵的,并非只有粮食和曲。新粮和曲只占小部分,那些“渣渣”反而占了大部分。 每次蒸完酒后剩下来的“渣渣”,只丢掉一小部分(约1/5),其它大部分留下来,继续入池发酵。 俗话说“千年池子万年糟”。好糟才有好酒,没有糟就没有酒。
本文档为【中国茶酒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8KB
软件:Word
页数:8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7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