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现代化_与中国意义_重读袁可嘉的_新诗现代化_思想

_现代化_与中国意义_重读袁可嘉的_新诗现代化_思想

举报
开通vip

_现代化_与中国意义_重读袁可嘉的_新诗现代化_思想 “现代化 ” 与中国意义 一一重读袁可嘉的 “新诗现代化” 思想 李 怡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 思想出现于 194 0 年代后期 , 但为学术界重新认识并为文学史家所广泛 评述却是在 40 余年之后的 1980 年代 , 42 在 1980 年代足以淹没一切社会文化领域的 “现代化 ” 浪 潮纷至沓来的时刻 , 其实这样的文学意义的讨论并没有真正敞现出它的丰富意涵与独特价值 , 进入 1 990 年代以后 , “现代性终结 ” 的宣判让曾经理所当然的 “现代化” 的理想变得有点不尴不尬了 , 现代化与现代...

_现代化_与中国意义_重读袁可嘉的_新诗现代化_思想
“现代化 ” 与中国意义 一一重读袁可嘉的 “新诗现代化” 思想 李 怡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 思想出现于 194 0 年代后期 , 但为学术界重新认识并为文学史家所广泛 评述却是在 40 余年之后的 1980 年代 , 42 在 1980 年代足以淹没一切社会文化领域的 “现代化 ” 浪 潮纷至沓来的时刻 , 其实这样的文学意义的讨论并没有真正敞现出它的丰富意涵与独特价值 , 进入 1 990 年代以后 , “现代性终结 ” 的宣判让曾经理所当然的 “现代化” 的理想变得有点不尴不尬了 , 现代化与现代性一样被视作西方文化的固有理念 , 对它们的认同也就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顺从 , 而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一开头也的确表示 : “要了解这一现代化倾向的实质与意义 , 我们必先对现 代西洋诗的实质与意义有个轮廓认识 。 ” 43在这个时候 , 新诗与文学的 “现代化 ” 的理论意义更失 去了从容讨论 、 深入剖析的可能 。 但袁可嘉这一重要诗学思想恰恰是不能混同在这些 “时代潮流 ” 中加以衡量的 , 它有着白己的 理路 、 白己的历史根据 , 重新研读他的 “新诗现代化 ” 论述 , 不仅可以让我们再次审视中国新诗发 展曾经有过的历史贡献 , 而且也有利于反过来观察我们在 19 80 、 1990 年代的 “现代化曲折 ” , 从而 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厘清中国新诗与中国新文学的 “现代化 ” 渊源 , 特别是它与我们津津乐道的民族 性 、 中国性的关系 。 “新诗现代化 ” 涉及大方面的思考 , 而这些思考在当前都切中我们争议的核心 。 为什么提出 “新诗现代化 ” 问题 ? 是否是为了追随西方诗歌与文学的动向? 袁可嘉 《论新诗现 代化》的第一句话是 : “四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 ‘现代化 ’ 的新诗 , 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 ” 44 然后 才是前文我们引述的那句话 : “要了解这一现代化倾向的实质与意义 , 我们必先对现代西洋诗的实 质与意义有个轮廓认识 。 ” 单纯引用这后一句 , 自然会给人造成 “西方文学指向” 先行的印象 , 但 是全面观之 , 我们就会清晰地知道 , 在袁可嘉这里 , 首先根本不是关注和追寻西方诗歌的新动向问 题 , 引发他 “现代化 ” 讨论的恰恰中国新诗白身发展的事实 。 这多少令我们想起当年胡适的 “谈新 诗 ” , 《谈新诗》关注和解释的是 “八年来一件大事 ” , 因为 “这两年来的成绩 , 国语的散文是已经 过了辩论的时期 , 到了多数人实行的时候了。 只有国语的韵文—所谓 ‘新诗 ’—还脱不了许多 42 诗论结集 《论新诗现代化》于 1988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 43 袁可嘉 : 《新诗现代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 3 页 , 三联书店 1988 年 材袁可嘉 : 《新诗现代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 3 页 , 三联书店 ! 988 年 人的怀疑 。 ” 4 5也就是说 , 与中国新诗的草创者一样, 袁可嘉首先关注的不是 “文化的引进与模仿 ” , 而是如何对当下创作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 是新的文学的现象激发起了理论家的思考的兴趣和解释的 冲动 , 而这里的理论冲动并不来自 “译介学 ” , 而只属于 “解释学” 正因为袁可嘉的诗论在本质上是对中国诗歌创作现象的分析解释 , 而不是对外来诗学观念的 “译介 ” , 所以他引述西方新批评的诗学结论 (如瑞恰慈 “最大量意识状态 ” 理论) , 显然立意并不 在这些理论本身的完整性 , 而是目标明确地直接针对着中国新诗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 : ⋯ ⋯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人生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推广加深 , 及最大可能意识活动的获致 , 而不在对舍此外的任何虚幻的(如艺术为艺术的学说 )或具体的(如以艺术为政争工具的说法 ) 目的的服役⋯ ⋯ 在瑞恰慈 (I. A. 形ch a rd s ) “最大量意识状态 ” 论述中 , 能够实现 “最大量 ” 的 “包含 ” 的诗的 特点在于 “ 由平行发展而方向相同的儿对冲动构成的” , “通过拓宽反应而获得稳定性和条理性的经 验 。 ” 4 6这是着眼于诗歌内部的若干因素的相互作用 , 着眼于文本中的语义关系 , 即所谓的 “组织 ” 与 “ 形式 ”; 47而袁可嘉则是将之联系到 “人生经验的推 )’ 一加深 ” , 进而提出 “ 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 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 , 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 ” 等等 “现实 ” 问题 , 分明离开 了新批评的 “文 本 ” 世界与语义大地 。 “ 经验 ” 一词虽说是瑞恰慈诗歌批评的关键词之一 , 48但将 “人生 ” 连接于 “经验 ” 之上 , 则完全是袁可嘉特殊命意 , 就像他的诗歌理想—现实 、 象征 、 玄学的结合—一样 , 以 “现实 ” 为第一用词同样可以见出袁可嘉诗学思想所具有深厚的中国渊源 。 至 一T. 他对诗歌所追求的 “虚幻目的 ” 与 “具体目的 ” 的批判 , 更来白于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事 实而与新批评的表述有异 , 甚至也有别西方现代土义诗歌的旨趣 。 无论是新批评对艺术 自主性与白 足性的标举 , 还是象征主义的 “纯诗” 理想 , 都是捍卫而不是怀疑诗歌的 “为艺术 ” 之路 。 只有在 现代中国 , 自新月派开始 , 历经象征派直到 1930 年代的现代诗派 , 其 “ 为艺术而艺术 ” 的追求仅 仅是借用了西方象征主义 “纯诗 ” 的旗帜 , 而实际上是陷入脱离复杂现实的作茧自缚的窘境 。 “诗 是生活 (或生命 ) 型式表现于语言型式 , 它的取材既来 白厂‘大深沉的生活的领域 , 而现代人生又与 现代政治如此变态地密切相关 , 今日诗作者如果还有摆脱任何政治生活影响的意念 , 则他不仅白陷 于池鱼离水的虚幻祈求 , 及遭到一 旦实现后必随之而来的窒息的威胁 , 且实无异于缩小白己的感性 45 胡适 : 《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 杨匡汉 、 刘福春编 《中国现代诗论》上册 2 页 , 花城出版社 19 8 5 年版 46 艾 · 阿 · 瑞恰慈 : 《文学批评原理》 (杨自伍译 ) , 2 27 、 2 26 页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 92 年 47 见艾 · 阿 · 瑞洽慈 : 《文学批评原理》 (杨自伍译 ) , 223 页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 92 年 48 瑞恰慈谈 “ 经验 ” , 侧重于人的 “智力 ” 和 “情感 ’, , 艾略特 《传统与个人才能》也定位于 “ 艺术经验 ” , 将现实 “人生 ” 作为 “经验 ” 的限定语则是哀可嘉的思想 。 半径 , 减少生活的意义 , 降低生命的价值 ; 因此这一自我限制的欲望不唯影响他作品的价值 , 而且 更严重地损害个别生命的可贵意义 。 ” 49 只有在现代中国 , “为艺术而艺术 ” 的 “纯诗” 之路越来越 构成了艺术发展的阻力 , 1930 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诗形僵死 、 诗思枯、 未老先衰已经造成了相当的 危机 , 以至有人发出了 “要有野蛮 、 质朴 、 大胆 、 粗犷 ” 的诗歌诉求 。 5“ 当然袁可嘉也提醒人们警惕 “诗是政治的武器或宣传的工具 ” , 这种对诗歌 “具体目的 ” 的批 判容易让想到我们新批评对文学 “纯度 ”一 的打造 , 不过 , 对于这些西方诗家而言 , 将 “道德 ” 、 “社 会 ” 等内容从诗歌 “本体 ” 中划分出来首先还是一个努力返回 “文本 ” 的艺术世界的问题 , 在他们 看来 , 总是从 “社会历史 ” 的角度来理解文学己经严重地损害了文学本身的 “意味” , 相反 , 对于 袁可嘉而言 , 虽然他以此维护了作为诗歌的独立性 , 但有意思的在 一于, 他的诗学建设本来就不太着 意引导我们陶然于艺术自足的天地里 , 而是以此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变革 , 出于这个目的袁可嘉 , 显然是有 自己的社会使命意识的 。 或者说 , 他是以推动诗歌完成 “独立性 ” 的方式真正寻找到现代 新诗的历史性力量 , 袁可嘉的 “诗歌独立 ” 宣言不是带领我们从此走进了 “文本” 的封闭 , 恰恰相 反 , 他最终是让诗歌走进了更广阔的历史过程 , 让关怀新诗命运的我们同时关怀着天下苍生和文学 的运行 。 正如已经有学人指出的那样 : “由于对诗歌社会功能的必然关注 , 新批评的一整套文本批 评理论在袁可嘉那里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诗歌写作指导—袁可嘉以这套理论召唤在艺术品质上 以艾略特 、 奥登为楷模而又对中国现实有所干预的现代诗 。 ” “衰可嘉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时对政治运 动简单服从的口号化 、 概念化的 ‘政治感伤性 ’ 写作大潮 ,背负沉重的问题意识探索救治之途 。 新 批评家对既存文本的 ‘回首 ’ 由此逐一变而为袁可嘉对未来文本的 ‘前瞻 ’ 。 ” 5 , 袁可嘉以 “新诗现代化 ” 为理想 , 那么 , 究竞什么是 “现代 ” 呢 ? 这也是目前争讼纷纭的一个概念 。 1990 年代以后的中国学术界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 “ 知识考古 ” , 其结论就是这是一个来白西方文化的概念 , 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得 以全面的呈现 , 后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全球性扩张而输入到了东方与中国 , 也就是说 , 中国文化的 “现 代 ” 理想其实是翻版着西方的形态 , 至少具有难以自辩的模仿的嫌疑 。 在中国新诗发展事实基础上 探讨 “现代化 ” 的袁可嘉相当注意其中的分别 , 他特别指出 , 必须在这样一种阐释活动中辨析表现 形式 “来源 ” 和实际的艺术成果 。 一方面 , “现代诗的读者接触这类诗作的经验太少 , 像面对来历 不明的敌人 , 一片慌乱中常常把它看作译过来的舶来品 。 其实许多欧化的表现形式早己是一般知识 群生活的一部分 , 虽然来白西方却己经不是西方的原来样本 。 ” 另外一方面 , “现代诗的批评者由于 49 衰可嘉 : 《新诗现代化》, 袁可嘉 《论新诗现代化》4 、 5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50 柯可 : 《杂论新诗》, 《新诗》 19 37 年 1 月第 2 卷 3 、 4 合刊 。 5’姜飞 : 《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 03 年 3 期 , 1 11 学养的不够 , 只能就这一改革的来源加以分析说明 , 还无法明确地指出它与传统诗的关系 , 因此造 成一个普遍的印象 , 以为现代化即是西洋化 。 ” , 2 袁可嘉承认了西方诗歌之于中国新诗现代化动向的 “来源 ” 意义 , 但是又特别指出了中国自身 的现代化与西洋化的根本区别 : 中国的 “现代 ” 是针对中国的 “传统” 而言。 “现代 ” 是中国传统 形态 自我演变中的 “现代 ” , 而不是什么输入与移植的外来的 “现代”。 在 《新诗戏剧化》一文中 , 他还有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 : 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早应在一年以前辫正的 , 却由于笔者的疏忽 , 一直忘了提起 , 那即是 , 我所说的新诗 “现代化 ” 并不与新诗 “西洋化 ” 同义 : 新诗一开始就接受西洋诗的影响 , 使它 现代化的要求更与我们研习现代西洋诗及现代西洋文学批评有密切关系 , 我们却绝无理由把 “现代化 ” 与 “西洋化 ” 混而为一 。 从最表面的意义说 , “现代化 ” 指时间上的成长 , “西洋化 ” 指空间上的变易; 新诗之不必或不可能 “ 西洋化” 正如这个空间不是也不可能变为那个空间 , 而新诗之可以或必须现代化正如一件有机生长的事物 已接近某一蜕变的自然程序 , 是向前发展 而非连根拔起 。 ” 所以说 , 袁可嘉的诗学思想尽管与西方的新批评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 但是支撑他探讨 “现代 ” 的基础却是中国诗歌自己发生的区别于传统形态的种种现象 。 《新诗现代化》一开篇就宣布 : “ 四十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 ‘现代化 ’ 的新诗 。 ” “出现 ” 是衰可嘉的关键词 , 而且是中国的 “ 四十年代 ” , 而非西洋的 19 世纪末 2 0 世纪初 。 正是在这种时间流动 、 时代演变的意义上 , 袁可嘉先后使用了一系列的词汇 : 试验 、 改革 、 革 命 、 崛起 、 新旧⋯⋯作为对走出 “传统 ” 的 “现代” 的描述 , 他所理解和呼唤的 “现代 ” 就是对于 我们已经有过的诗歌形态的调整和反动 , 需要调整的不仅有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态 , 也有现代出现的 在 “ 中西沟通 ” 的新鲜理念中复活古代传统的选择 , 所谓 “努力舍弃一些古老陈腐 , 或看来新鲜而 实质同样陈腐的思想和习惯 ” , 54例如 : “他们的试验在一切涵义穷尽以后 , 有力代表改变旧有感性的革命号召 ; 这一感性革命的 萌芽原非始自今 日 , 读过戴望舒 、 冯至 、 卞之琳 、 艾青等诗人作品的人们应 该毫无困难地想起 它的先例 。 ’, ” 52 衰可嘉 : 弓衰可嘉 : 54 衰可嘉‘ 55 衰可嘉‘ 《新诗戏剧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22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新诗戏剧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21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新诗戏剧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22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新诗现代化》, 见 《论新诗现代化》4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它不仅代表新的感性的崛起 , 即说它将颇有分量地改变全面心神活动的方式 , 似亦不过 。 ” 5 6 “读者如能以此与流行作品对比 , 便易把握这种间接手法的不可比拟的优异; 但它与旧诗所说 的 ‘含蓄 ’ 又略有广狭深浅之别 。 ” 5 7 相反 , “ 旧日才子型的文人最容易落于这个自制的圈套 , 有不少坏的词曲给我们做了证人 。 见 落叶而叹身世就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一型 。 这类感伤的特质是绝对的虚伪 , 近乎无耻的虚伪 。 ” 5“ 在评述 、 比较现代诗人的种种选择之时 , 袁可嘉特别甄别了穆旦与 “古典理想现代重构” 的徐 志摩 : “徐诗底特质是分量轻 , 感情浓 , 意象华丽 , 节奏匀称 , 多主要情绪的重复 , 重抒情氛围的 造成 , 换句话说 , 即是浪漫的好诗; 穆旦底诗分量沉重 , 情理交缠而挣扎着想克服对方 , 意象突出 , 节奏突兀而多变 , 不重氛围而求强烈的集中 , 即是现代化了的诗 。 ” 59 卞之琳是获得袁可嘉肯定的代表新诗 “现代化 ” 方向的诗人 , 不过因为他诗歌中尚存不少 “过 渡性 ” 的特征而常常被一些批评者挖掘出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气质 , 这样的理解在总体上又会掩盖 和混淆其可贵的 “现代” 趋向 , 因此 , 论及卞之琳的诗歌 , 袁可嘉都颇为小心 , 他小心翼翼地挑出 卞之琳诗歌中的某些古典情趣放在一边 , 而将重心放在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 “现代” 特征上 : “读 过 《十年诗草》的人有充分理由相信 , 如儿位批评者所指出的 (如闻家姻先生评语 ) 卞氏是一位感 觉的诗人 ; 感觉极度精致灵敏 , 感情十分纤细柔弱 ; 但我们对他的批评并不应到此为止 : 为了揭示 卞诗的真正价值所在 , 及提起模仿者的警觉 , 必须进一步指明 ; 卞诗的确从感觉出发 , 却不止于感 觉 ; 他的感情的主调 , 虽极纤细柔弱 , 但常有辽瀚的宽度及幽冥的深度 , 而他的诗艺最成功处确不 在零碎枝节的意象 , 文章 , 节奏的优美表现 , 而全在感情借感觉而淋漓渗透 ! ” 60 衰可嘉特别将逃避 “现代 ” 的趋向概括为 “原始 ” 的追求 。 在他看来, 那些追求纯朴 、 自然 、 乡野 、 更接近中国古典诗歌的都可以说是 “原始 ” 艺术的形态 : “ 因为厌恶现代城市生活的不安和 烦嚣 , 人们走向纯朴 , 自然 ; 因为反抗工业世界的不和谐不安定 , 人们回忆过去 , 怀念中古 ; ” “ 因 为资本土义文明底种种流弊使我们感性僵化 , 生趣一天比一天低落 , 人民便想到民间歌舞里面寻找 新鲜的情致 , 有力的表现 。 ” “但这里我们必须注意 , 这样的原始倾向虽然有消极矫正的意义 , 却不 足以积极解决现代文化的难题 。 我相信 , 现代底无辜早 已随着世纪的逝去而消失净尽 。 伊甸园显然 己不再是我们的 。 纵然有不少才人志士想回到原始而使人类得救 , 是否可能实现 , 极可怀疑 。 ’,6l “我 们尽可以从民歌 、 民谣 、 民间舞蹈获取一些矫健的活力 , 必需的粗野 , 但我们显然不能停止于活力 与粗野上面 , 文化进展的压力将逼迫我们放弃单纯的愿望 , 而大踏步走向现代 。 ” “现代诗接受了现 56 袁可嘉 : 《新诗现代化的再分析》, 见 《论新诗现代化》 10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57 衰可嘉 : 《新诗现代化的再分析》, 见 《论新诗现代化》 16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58 袁可嘉 : 《论现代诗中的政治感伤性》, 见 《论新诗现代化》 53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59 袁可嘉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48 页 , 三联书店 1988 年 60 袁可嘉 : 《诗与主题》, 见 《论新诗现代化》71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61 衰可嘉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49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代文化底复杂性 , 丰富性而表现了同样的复杂与丰富 。 ” “2在这一段描述中 , 我们不难看出袁可嘉 的 “现代 ” 追求的内涵 , 那就是面对当下的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态 , 不粉饰 、 不回避 , 直面问题 , 解 决问题 , 正视复杂 , 呈现复杂 , 这才是艺术的 “现代 ” 之途 。 无论就中国诗歌需要变革的古典形态还是就现代诗歌中借 “中西交融” 之路重返古典诗境的现 实而言 , 袁可嘉这里所理解和呼唤的 “现代 ” 都是十分深刻 。 作为对中国意义的 “现代” 形态的概述 , 袁可嘉在中国新诗批评与新文学批评中第一次引人注 目地使用了 “新传统 ” 一词 , 第一篇 《新诗现代化》论文的副标题就是 “新传统的寻求” , 经过他 的反复论述 , 我们知道就是这样一种非旧诗形态 、 非民间形态的与人们的 “ 原始” 情趣有别的诗歌 艺术追求登上了历史的前台 , 它既不是西洋文化的移植 , 更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延续 , 但又是包含 了异域启示与自身文化血脉的 “有机的综合 ” , 一种现代诗人的独立的创造 , 它的出现 , 标志着中 国诗歌在我们的 2 0 世纪具有开创意义的独立形态已经成型 。 而袁可嘉则是发现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这一现象的 最早的理论家 。 如果袁可嘉以上关于 “现代 ” 诗歌艺术的建构还都是在 “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 ” 的大背景中展 开的 , 其中国意义也是在古今中外艺术元素的比照甄别中呈现出来的 , 那么 , 他关于现代诗歌的 “民 主 ” 内涵 、 “人民” 价值的论述 , 则直接代表了诗家对中国 “现代 ” 问题的关注与回应 。 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所有重大的艺术选择都无法掩饰和代替我们现实人生 中一系列更为重大的政治问题 , 而且往往这些社会政治的遭遇还会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艺术 趣味与艺术选择 , 如此激烈和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显然是西方现代土义诗人与新批评学者都不曾经 历过的 , 属于现代中国白身的社会问题 , 同时也因为社会政治与艺术相互渗透的现实而同时属于现 代中国的艺术问题 、 诗歌问题 。 “ 近儿年来 , 我们不时读到讨论诗与民土的关系的文章 , 不论作者们底观点如何歧异 , 大家似 乎都已承认诗与民主之间确有一定的关系可寻。 ” “3这是 《诗与民主》的开篇 , 这样的开篇为我们 描绘出了袁可嘉的诗学建设的语境 : 一个热烈的充满政治议题的时代 , 并且这样的议题并非外在于 我们 , 它直接切入了我们的生存与生命 。 对此 , 袁可嘉的体会是相当深入的 , 他更愿意将 “ 民主 ” 理解为一种人的文化与意识 , 而不是外在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民主作为 “文化 ” 的意义可以说是袁可嘉独 特的社会发现 , 而他竞然又能从这一文化中读出与 “现代化 ” 诗歌的 “直接的 , 显著的联系 ” , 64 则 更是诗家的智慧了 。 同样 , 作为 “二十年来的新文学运动 ” 两人不同的趋向 , “人的文学 ” 与 “人 62 哀可嘉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 50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63 衰可嘉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 40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64 友可嘉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 41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1 14 民的文学 ” 也能够在 “现代 ” 诗歌的 “综合 ” 思维中激荡相生 : “我指出了两支潮流的相激相荡的 真相 , 造成矛盾冲突的实际原因 , 及相容相成的可能途径 ; 个人更诚恳相信 , 只有通过多方面真实 了解所获得的全面和谐 , 及通过相对修正的真诚合作 , 才足以保证中国文学的辉煌前提 。 ” “在中 国现代诗歌史上 , 这突破了所谓自由主义者的作茧自缚的封闭 , 自然也区别于那些政治家的文学训 诫 , 同时也不是折中主义的讨巧之言 , 因为相互 “综合 ” 的方式获得了现代诗歌经验的有效支持 。 抽象观之 , 将诗歌艺术与政治民主相互联系 , 在诗歌的走向中探讨 “人 ” 与 “人民 ” 的不同含 义 , 这在人类诗学思想史上都可谓是颇为特别的 , 甚至对一些西方学者而言 , 还多少有些费解 , 而 且其中的某些论断也不乏牵强 , 66 不过 , 如果将这样的思考置放在 20 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与文学艺 术发展的独特语境中 , 我们就应当承认 , 这恰恰可能是诗家袁可嘉独特而敏锐的现实体验的结果 , 正是之中产生自中国现实的感受让他有可能在诗歌艺术的边界之外重新发现中国艺术价值的独特 构成—一种文学与社会文化共生的基本事实: 当我对新文学运动的过去与现在作了一个鸟瞰的观察以后 , 我觉得它有如此一个与别的文 学绝不相同的特质 , 那即是它的 “文化性” 确切地超过了它的 “文学性 ” ; 这就是说 , 新文学 的出现 , 存在与发展 , 作为文化运动主环的意义与影响 , 远胜于它作为作为纯粹文学的价值 . 中国学界再次意识和在文学的意义上讨论这样的事实 , 己经是近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衰可嘉对诗歌问题的这一发现可以说他对现代诗学批评的义一重要贡献 , 一种最能显示着现代 “中国特色 ” 的诗学追问与思想建构 。 65 衰可嘉 : (’’人的文学 ” 一与 “人民的文学 ,’)) , 见 《论新诗现代化》 123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66 例如他认为 : “写一首我所谓现代化的好诗不仅需植纂十民主的习惯 , 民主的意识 (否则他的诗必是非现代化的 , 如目前的许多政治感伤诗 ) , 而且本身创造 了民主的价值 。 ” (《诗与民主》, 见 《论新诗现代化》43 页 , 三联书店 198 8 年 ) 67 衰可嘉 : 《我们底难题》, 见 《论新诗现代化》 179 页 , 三联书店 19 88 年
本文档为【_现代化_与中国意义_重读袁可嘉的_新诗现代化_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85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0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