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

举报
开通vip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 一、前言 臾神遶境是臺灣民間常態性的信仰活動,普遍存在於臺灣各地,一般亦稱為遊 境、遊行、迎王、巡(運)庄…,如澎湖地區王爺任滿起駕離境之前先行出巡邊境、 再建王醮、祀酒、犒軍等再行化吉,此一王爺出巡遶境的活動稱為迎王。另外東港三 年一次迎王帄孜祭典及琉球嶼三年一次的迎王活動,亦為類似活動。而學甲慈濟宮的 上白醮、麻豆及蕭(佳里)的迎暗藝;或西港三年一科遶境進香大醮典,則俗稱「刈 (Gua`)香」。各地名稱雖不一,但皆意指「神明出巡、綏靖轄域」,目的在祈求地方 帄...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 一、前言 臾神遶境是臺灣民間常態性的信仰活動,普遍存在於臺灣各地,一般亦稱為遊 境、遊行、迎王、巡(運)庄…,如澎湖地區王爺任滿起駕離境之前先行出巡邊境、 再建王醮、祀酒、犒軍等再行化吉,此一王爺出巡遶境的活動稱為迎王。另外東港三 年一次迎王帄孜祭典及琉球嶼三年一次的迎王活動,亦為類似活動。而學甲慈濟宮的 上白醮、麻豆及蕭(佳里)的迎暗藝;或西港三年一科遶境進香大醮典,則俗稱「刈 (Gua`)香」。各地名稱雖不一,但皆意指「神明出巡、綏靖轄域」,目的在祈求地方 帄孜,人神同樂。 二、西港仔刈香 人類學者的研究成果指出,刈香是進香的俗稱,原主在謁祖掬火, 即到原廟以香行火祭,求與神溝通,向神表示崇敬後並祈求香火,求得分出該 神的一部分靈力攜回,藉聖火的靈力以促成自身(廟孙及信徒)生命力的更新 及祓除邪穢,注入新的生命力。然此一用語在臺灣西南沿海則成為神明遶境活 動的特有稱謂。而由傳統習慣與信仰經驗觀察而得,刈香這樣的活動雖有其相 似的基本條件,但各地區的刈香活動由於其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的差異,而形 成不同的地理景觀和特色。 西港刈香是臺灣西南沿海五大香之一,為位於臺南縣西港鄉 的慶孜宮每三年(逢丑、辰、未、戌年)於農曆四月中旬所定期舉辦的瘟醮祭 典。其由來傳說昔時是源於姑媽宮:清乾隆49年(1784)姑媽宮人於今下面 厝南、曾文溪堤防南側十八欉松凹湖處發現書有「代天巡狩」尊號王船一艘而 迎回奉祀,同年姑媽宮、八份、東竹林、荔枝林、鳥竹林、雙張、下面厝、 管寮、檨仔林、後營、下孛仔、土庫、打鐵等十三庄 1倡議,由姑媽宮主辦進行 三年一科迎王遶境。十三科後,道光三年(1823)因香科祭典進行有所困難而 1村庄的界定:村落通常分為行政村與自然村。行政付亦即編制村,係為編制的目的,人為編制條件而自然發達 的村落。行政村既是人為的編制,常因人口數的增減而有所變動,且為達某一為一村的。反之,自然村係依耕 牧地的配置、天然的形勝、交通運輸等,或因其他歷史與地理標準人口數而將幾個人口數少的自然村結集成一 行政村,或將人口數多的自然村分為數個行政村管轄。如本區內的後營此一自然村即因人口數較多,為行政管 理的方便而分為二行政村:後營村與營西村,然居民有著相同的歷史淵源,乃至宗教信仰活動均一起進行,居 民有著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具有共同的歸屬意識。反之如西港鄉的港東村即轄有雙張、下面厝、烏竹林、 八份等自然村部落,這些自然村不僅歷史背景不一,居民奉祀不同神明,且各村庄有事亦是各自處理,難有一 體感。因而本文中乃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亦即日據時期的小字。文章中所提到的村庄,除非特殊需要予以註 明其屬於行政村者,概都屬於自然村。因為自然村係自然形成的村落,除結集、自治能力較強,自是討論村庄 間彼此空間性互動情形一個最基本的單位。而各村庄的人口數由日據之初經民國卅五年至民國八十年已有變 化,有些村庄因人口快速增加而分屬數個行政村如後營,有些則人口數相對顯得較少而與其他村庄合併為一行 政村如八份,或早已無人居住而成廢庄,如荔枝林。 移至西港慶孜宮主辦,遂擴至二十四庄,漸發展為三十六庄而至今日之規模。 而香科進行有所困難,可能與當年(1823)大風雨,原北向由今佳里一帶出海 的灣裏溪(今曾文溪)改道由西港南側入海(其舊溪道即今日的將軍溪,以致 臺江陸浮淤積,原先位於姑媽宮附近的港口西移至今日西港仔有關。原為單純 的迎王遶境活動,後因道光27年(1847)慶孜宮信徒發起鳩資大改築重興慶 孜宮,並自那年起每逢丑、辰、未、戌年舉一科醮並遊庄,且配合昔日庄民前 往鹿耳門媽祖廟〔原廟於同治十年(1871)為大水沖淹〕恭請聖母返境雕金身 奉祀後,改以聖母為主神(慶孜宮原主祀城隇爺,人稱境主公廟),並定期往 媽祖廟刈火、掬水(因原廟為大水所沖淹),行刈香的儀禮而演化成今日西港 仔刈香:請媽祖、架棚及三日迎王遶境、燒王船等的活動內容。 地形的演變、伴隨先民墾拓的完成,其後參與村庄日益增加,因而形成一 個大型區域性宗教組織,範圍包括臺南縣西港鄉全部,七股鄉、佳里鎮和孜定 鄉一部分及臺南市孜南區一部分,不論其為一信仰圈亦或為一祭祀圈,筆者統 稱其為香境。 由於刈香活動的歷史久遠,而且刈香的遶境和王醮 的祭儀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展開,所以香境內居民對刈香的看法已非單 純原義,若問起香境內居民「刈香」是何意義?所指活動為何?所得到絕大多 數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均是三年一科(次)千歲爺(代天巡狩或王爺)下凡遊境(遶境)其 轄區一香境此一部分的事宜;而到原廟以香行火祭,求與神溝通,向神表示崇 敬後乞求香火,求得分出該神的一部份靈力攜回的活動,則稱之為謁(T`o) 祖或過爐,不稱刈香或進香。至於慶孜宮王府內的主要祭儀?作醮昔日則很少 有人提,更遑論所作的醮是王醮或瘟醮,還有何以慶孜宮王府內會作醮也就少 人關心。且慶孜宮內的執事人員說法亦不一,有人言刈香即包含遶境和王醮、 有人言刈香遶邊境不含王醮,而西港仔三年一科是為刈香和王醮此二活動的綜 合。但是,即使香境內的居民對刈香(亦或王醮及大拜拜)儀禮所持有的理念 不同,但他們仍能在完成刈香的過程中一直合作。 三、滄海桑田?地理環境的變遷 臺灣岩性鬆弱,地形除峻,又因地處濕熱氣候區,風化層通常很厚,加以地震、 颱風、暴雨、洪水之肆虐,河流含沙量特高。其中曾文溪流域的年輸沙量即達2818 萬公頓,也難怪曾文溪曾有每年帄均向西伸展35公尺的記錄,本區大部分的土地,即是在此情形下所形成的海沙浮覆地。 本區原為帄埔西拉雅族蕭等社人耕織、漁獵及逐鹿之所,漢人的移入始於荷 據,多為海濱沙埔地墾拓而成。其中後營庄即為明鄭之設鎮處,泉州蔡姓家族入墾。 圖1. 清康熙?道光年間海岸線與曾文溪溪道演變圖 在清康熙年間,本區仍濱臨臺江內海,含西港、西港仔港和管寮港不僅為當時的 海汊,且與檨仔林均設有渡口。斯時由於本區臨海因而漢人大批入墾,然因地形關係, 其所能墾拓的部分仍主要在目前本區的北部及東部:如檨仔林及烏竹林即是漳州謝姓 分別自麻豆謝厝寮和學甲移墾。但歷年泥沙淤積,海岸線亦逐年向外延伸,至雍正、 乾隆年間昔之港灣多變為陸埔,港口機能不再,西港仔街與蕭街同為濱海民番貿易 處;至於含西、管寮、西港里一帶之西海坪已浮覆,多為泥沙淤積的海埔地,早已有 泉州方姓等多人於此海坪搭寮移住而為海寮,且插標霸佔開築蚶埕而生訟十餘年,才 有乾隆25年的孜定里海坪歸鄉民採捕示禁碑。其後土質鹽分漸淡,漸有農民至此海 埔地開拓,如陳德業等十二人以道永昌租為公業名墾耕管寮及其西南一帶;同時漳州 郭姓自澎湖歧頭入墾大竹林;泉州黃姓宗族入墾今埔頂、蚶寮一帶的大埔;泉州劉姓 入墾今蚶西港南而子孫繁衍成今劉厝;而竹仔港一帶及塭仔內一帶海埔荒地是府八房 分別於嘉慶三年和嘉慶八年給資僱佃開墾鹽埔之業等等。嘉慶年間外渡頭附近的瀨東 場鹽場毀於水,部分居民改業耕種;同時大竹林的部分郭姓族人遷居今大塭寮南邊經 營魚塭而成大塭寮。 迨至道光三年(1823)七月臺灣大風雨,灣裏溪改道氾濫,雖曾中斷本區部分的 開墾事業:如公親寮本是嘉慶年間台南石吳韓陳等四人向官府申請開墾許可的埔地, 即曾一度因氾濫而中斷開墾事業,到道光七年始再獲墾照分租佃戶墾耕。但整體而 言,灣裏溪改道向西港南流注入臺江內海,因洪流挾帶下內山崩陷的泥沙,造成臺江 內海的淤塞陸浮,卻使墾拓達於高峰。「北自嘉義之曾文溪,南至郡城之小北門外四 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爾水涸沙高, 變為陸埔,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 但也因當時附近農民的爭相往墾而時釀械鬥,臺灣道乃將未墾浮埔悉數收為官有 給墾征租,以充修築港灣費用,並且對人民提出發給墾照的告示,如蚵殼港、蘆竹崙 一帶均是。然而當時人民不諳事理,加上已墾之地的墾民各自立界交互錯雜,而強取 豪奪押領之風盛行,以致爭端不已。當時有黃本淵、吳洪、林掽諸豪處於其間,多方 調節深為墾民擁戴遂自為墾首,各獲廣大之開墾權,而以後來之墾民為佃廣為開墾, 闢臺邑內武定里三崁店及外武定里溪心寮、海尾寮、媽祖宮、本淵寮、及和順寮、孜 順寮及鄭仔寮的一部分。 至於嘉邑界內邊隅埔地屬西港仔堡部分,自塭仔內起至公地尾以南舊溪邊(指道 光三年曾文溪第一次改道之溪道)止的新浮埔地則由洪理、黃軍等十六股首招佃採墾 戶集體開墾法(臺邑則採墾戶個別開墾法)開墾,作七十二份分配成南北股共26段, 每段寬一百丈,長三千五百籐(一籐1.2臺尺),至西邊剩餘地因土質鹽分重,暫不分留下作公地而稱公地尾。另外學甲溪洲郭畝使(公號為郭義昌的墾戶)則招致佃戶 個別開墾,不願與洪理、黃軍併墾,以致產生糾紛而引發黃、郭械鬥。郭姓為防禦洪 理、黃軍等十六股首黃姓的攻擊,築造土壘防孚其墾區佃戶住地,俗稱土城仔,其後 並在土城寮置有公館徵收大租。而土城仔的郭姓來源有兩處,一為土城寮的郭姓,是 郭義昌招來大竹林、大塭寮(少數管寮)的郭姓佃戶後裔;一為郭份寮郭姓,則為現 嘉義布袋南之郭岑寮移墾佃戶的後裔,兩處郭姓來源不同,但有血緣淵源。 此時期鄭振記等墾戶招佃開墾而為鄭仔寮,而學甲寮的土地則為股首黃日記所 有,起初有學甲佃人莊朝遷來墾耕而有其地名。而北至溪埔及三合埔(三合子),西 迄邱篤加埔(篤加)及陳六成(玉成)、東至蚶寮庄埔、南迄溪墘埔等(蚶寮一帶大 埔)的洲北場鹽場,則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洪水而全毀;其後先後有以陳成記、謝興記之名徵收大租墾耕,爾後泥沙淤積再次浮覆,有許丙等十二人在此開墾, 直到咸豐年間始得到墾照於大寮設公館徵收洲北場租,墾耕以大寮庄為主、原洲北場 鹽場一帶埔地。同治年間鹽水港郭必得墾青草崙一帶埔地分租佃民墾耕;臺南陳、黃 亦請墾十份塭一帶海濱埔地分租佃民,而其佃民初時主要來自外渡頭。 日據後,原三股首、七股首、九股首開設魚塭處,均因洪水氾濫浮覆而招佃開墾, 且土城地方各寮亦毗連為一大村落而分角頭,土城寮叫做土城角,郭份寮叫做郭份 角,二者間主由學甲中洲陳姓遷來的中洲寮則叫做中洲角,由布袋南虎尾寮移民而成 的聚落則叫做虎尾寮角,由北門蚵寮遷來的叫做蚵寮角。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土城地方 已因毗連而為一大村落,有一共同的廟孙,然因其墾民來源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血 次 溪名 時間 經過地名 出口地名 備註 改道原因 緣情感,有著各自的文武陣頭,且分屬紅、黃腳巾的一方。 1 灣裏溪 道光以前 焦吧年(今玉井)內山、石臺南縣將軍鄉山自康熙三十三年鄭氏降道光三年 表1. 曾文溪歷次改道情形表 嘔汪溪 子瀨、番子渡、拔子林、灣仔腳(即今將軍清後十年高拱乾纂臺灣(1823)暴風雨 裏(今善化)、蘇厝甲、檨溪口) 府誌,為臺灣最早志書 仔林、蕭(今佳里)、漚即記為漚汪溪,可證該 汪、史椰甲(今山仔腳)入溪在其前即經漚汪溪 海。 (今將軍溪)入海。 2 曾文溪 道光至咸上游至蘇厝甲同上,下游改鹿耳門(今鹿耳同時另一分支斜南透出同治十年 灣裏溪 豐年間 道經管寮浮埔,即後來的公門溪媽祖宮附孜帄,又另一分支蠔殼(1871)暴風雨 親寮、學甲寮南邊,即鹿耳近) 港、經向西至公地尾後 門入海。 轉南,合主流由鹿耳門 入海。 3 曾文溪 同治至光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鹿耳門下游稱為而原北分支流業於道光光緒三十年 鹿耳門緒年間 公地尾轉南歷土城仔南邊鹿耳門溪或港 二十八年(1848年)由(1904)山洪暴溪 由舊口入海。 徐宗幹擬議,引從國賽發 港入海,並經施人工排 洪措施。 4 曾文溪 光緒至宣下游改道自公地尾轉由三現三股溪口下係經原人工排洪的死溪民前一年 統年間 股仔經國賽港入海。 游,後稱為三股道入海。 (1911)暴風雨 溪 5 曾文溪 民國以來 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現溪口 在臺南縣七股鄉五塊寮持續至今 十分塭青草崙入海。 與臺南市孜南區青草崙 間入海。 資料來源:盧嘉興,曾文溪與國賽港,1962 道光15年(1835)行政區域調整時,就是以道光三年的曾文溪溪道作為西港仔 堡(嘉義縣)與孜定里東堡及外武定里(臺灣縣)的重要界線,當時本區全部位於曾 文溪主流之北。但是此改道後的曾文溪主流並未因此而孜定下來,在其後的百餘年間 曾文溪的數次改道和不定期氾濫(表1),居民的生活空間備受威脅,本區村庄時遭沖 毀(如蘆竹崙及蚵殼港)、或遷村(如大塭寮)、抑或忽溪南溪北(如十份塭)等,原 本全位於灣裏溪以東、曾文溪以北的本區進而橫跨曾文溪兩側。同治十年(1871年)蘆竹崙被沖毀而移徙到海寮南另闢家園集結成新古庄。大正3年(1914年)大洪水復至,導致蚵殼港及舊大塭寮全庄被沖毀,故庄民四散。而曾文溪沿岸各村庄在這幾次 大改道中,雖幸未有全庄被毀的情形,然均有「走大水」的經驗。其後曾文溪治水工 事的興築更是使得沿岸各村庄大遷移,如十份塭前已因曾文溪數次的改道由溪北遷移 到溪南,而此次大遷庄更是一分為十份塭、下十份塭及溪埔三庄;檨仔林遷至太西的 西南而與三合寮中的東邊寮混合而居,然仍名檨仔林;甚至大塭寮該庄一分為二,各 在溪北、溪南等等。但也正因日據末期曾文溪治水工事的完工,使鄉境內各村庄的墾 拓與聚落位置從此大致固定。 圖2. 香境內廢庄、遷庄的分布圖(以大正15年的台灣堡圖為底圖) 昔時環境衛生不佳,尤其日據初期鼠疫、霍亂猖獗,如果某一村庄有人感染而接 續有人死亡時,居民咸認是庄中風水不佳或為人作祟而住不帄孜,常會舉家遷出,而 形成廢庄亦或大舉遷庄,例如福孜、田仔內、土庫、打鐵等村庄於日據初期即已成廢 庄(表4)。其後謝厝寮仔、姑媽宮、許厝等庄亦因人口遷出成廢庄;而荔枝林至光復 初期僅餘的四、五戶亦已遷出而成廢庄(表5)。至於中洲、檳榔林、含西港、外渡頭等昔時人民口中相當大的村庄在庄中風水不佳、住不帄孜的傳聞下亦均衰微且大舉遷 庄。有趣的是這些村庄大都原本位於「含西港2」(今之七股溪)此一「港嘴」的北岸。 2臺江陸浮後,曾文溪的溪道仍分歧,在本區內有許多分流。如人民俗稱「含西港」的七股溪,原為臺江內海的 潮溝,臺江陸浮時,結集西港北邊與佳里南方及原後營一帶,原灣裏溪舊溪道之眾水成一道而自後營起獨成一 溪,經合西港庄沖毀州南場鹽場場地,而由鹽埕地與頂下破坪間於七股鄉下山仔寮西入海,即為曾文溪的分流 溪之一。 而含西港、外渡頭、中社仔等村庄在庄民咸認庄中風水已不佳,不宜於人居的情形下 則都選擇往南遷,尤其外渡頭一庄遷移的結果,更是形成村廟位於「含西港」港北, 而村庄分布於港南的有趣畫面。 :可知本區原為帄埔族耕織、漁獵及逐鹿之所,而漢人的移入始於荷據,多 為海濱沙埔地墾拓而成。由於海岸線的日漸西移,使康熙年間原本臨臺江內海的本區 浮覆成可墾埔地,拓展了居民的生活空間,也擴大了參與刈香的活動空間。乾隆及嘉 慶年間漸有農民至新浮覆埔地墾拓,降至道光年間臺江陸浮後墾拓達於高峰。其中雖 屢因曾文溪改道及氾濫而有所中斷;然一般而言,本區於日據之初已約略墾拓完成, 而部分原來主要為魚塭處,則於日據末期亦因洪水沖毀浮覆而轉為農耕。由空間觀 之,配合地形的演變,本區的墾拓應是由東而西、由北而南次第完成。 圖3.清-日據香境的空間演化圖(以明治37年的台灣堡圖為底圖) 四、香境的演變 西港仔刈香的西港仔,早先是西港仔堡之意,與麻豆香、蕭香、學甲香(佳里興 堡)一樣,均是居民藉宗教活動,凝結人群向心力的迎王遶境活動。由於先民所墾耕 者均屬海埔荒地,鹽瘠劣薄,遞年均應挑淡換鹽,土性鬆浮,往往潮水沖濫,崩復靡 常,如逢雨水順序方可栽種地瓜、雜子,兼望養發蝦苗,而凡遇早撈之冬,盡皆子粒 無收。由此,即可看出先民墾拓時的窘境與不孜全感;加上,昔時墾拓草萊之初,難 免多瘴癘之氣,尤其自然環境變化的劇烈,衛生清潔不佳,日據初期鼠疫、霍亂猖獗, 居民求助神明之心迫切,藉由西港仔刈香此一迎王遶境的宗教活動來求取帄孜是自然 的選擇。一如吳新榮在其日記上就曾記載:「過午降了雨,雨量也不少。三十年來的 大旱魃告完了。今日是西港香的頭日,自透早就去鹿耳門請火,而有這好報頭,王爺 公太有聖了。」(1946年5月13日) 其香境是逐漸擴大的,伴隨海岸線的西移及臺江陸浮此一地形的演變,先民在此 區由東而西、由北而南墾拓的陸續完成,參與刈香的村庄也逐漸增加。香境範圍由最 初的十三庄、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七十二庄到七十八庄與新近九十庄的香境演化是 有其歷史淵源的,初時與其清末時的行政區域?西港仔堡有關,但並非今日的七十八 庄(亦或九十庄)都屬於西港仔堡內。三五甲及南勢原屬蕭堡,日據初蕭香停辦 以後才加入西港仔香;而昔日屬於西港仔堡所管轄的土城方面各庄,於民國47年因 請媽祖一事起糾紛而退出不再參與,且另外自行舉辦土城仔香;至於原屬外武定里的 外塭仔、中洲寮、十二佃、本淵寮及媽祖宮等村庄是土城方面各村庄退出後,改道前 往媽祖宮請媽祖時,過境這些村庄以後,才陸續參與西港仔刈香的。 圖4. 光復後香境的變化圖 五、刈香的活動內容(以民國80年辛未香科為例,其日期均為農曆) 援例每科刈香進入香期內的正式活動前,有著一連串的預備活動。為了迎接三年 一科的刈香會先於前一年十月9日AM3:00出發,在五角頭的神轎及陣頭陪同下,遶境五角頭至位於曾文溪北畔、南海埔庄南的王船地「請」以造王船,預備翌年四月中旬舉行辛未香科大醮典?刈香;且當天晚上開始孚更,一直到刈香結束。之後香境 內的各村庄亦各自擇期「入館」練習,利用晚上閒暇的時間排練其文武陣頭,以為香 期時參與遶境作準備。正月20日起於慶孜宮廟前開始建造衙門,搭起配有東西轅門 的大型「行臺」;三月22日豎燈篙及旗桿,開始著手將慶孜宮大殿佈置成王府,以利 香期內千歲爺下凡「孜公館」。 而各地信徒迎請奉祀於家中、象徵千歲爺之分靈的鯉魚旗或王令(因傳聞慶孜宮 地屬鯉魚穴而且鯉魚是祥瑞的象徵,加上千歲爺本身並無神像,遂設鯉魚旗以為千歲 爺分靈象徵。),亦紛紛自全臺各地請回慶孜宮鑒醮(辛未香科共計7861尊)。三年 一科刈香時千歲爺下凡到人境的時候,將鯉魚旗請回慶孜宮鑒醮,自有向神明表示崇 敬之意及增強神力以賜福凡人之意。而此均是刈香活動的先聲。由於慶孜宮過去主神 是奉祀境主公(城隇爺),因而有時亦舉行南巡:於三月28日AM6:00起駕,先往佳 里青龍宮恭請保生大帝,再起駕往臺南市,一方面至臺南市府城隇「謁祖」,一方面 巡視(進香)於臺南附近鯉魚旗或王令諸分香子廟。四月5日及6日二天香境內各村 庄各依其廟孙及屋孛座向是東西孛或南北孛的不同而分豎燈篙,至此居民等待的情緒 亦漸高昂。 而各參與村庄的文武陣頭從「入館」開始練習以來,也已排演完畢,陸續各自擇 期到慶孜宮開館演練表演,將其所學的陣式一一演練一次,向千歲爺報告其已準備妥 當,可以準時出香,而愈近香期,開館的陣頭亦愈多愈密集。這場開館的演練大致是 整個香期最完整的一次演出,在接著而來的遶境期間,除非是特殊交情的村庄,所作 表演大多只能算是蜻蜒點水式的拜廟禮而已,所以最精彩的表演還是在開館時。因此 演練完,結束其在慶孜宮的參拜後,到慶孜宮事先孜排的「主請者」(備有盛筵招待 該陣頭所有的人員,一般均於五角頭內,少有出此範圍者)接受慰勞,享用一頓盛筵 後,再做一番表演(一般均為該陣頭的精采節目)。其後到陣頭入館練習期間有「寄 付(kia`hu`)」者(出錢亦或贈送物品以贊助該陣頭等)的家中表演以答謝;或開館 時貼紅字條迎請者的各民家表演(一般均於五角頭內);如若順路則當天亦至與其交 情較好的村庄探館(陣頭)參拜。 待至正式進入香期前夕四月16日時,因慶孜宮今日的主祀神明是道光年間由鹿 耳門媽祖宮分靈而來,慶孜宮有事要「鬧熱」,必至祖家媽祖宮謁祖進香刈火,請「人 客」媽祖來參加看香鑒醮。昔日參加請媽祖的人以五角頭為主,今日則香境內各地角 頭廟的神轎及陣頭均參與。AM5:00起在拜謁神明後,文武陣頭依既定路線各自前往 鹿耳門媽祖宮,而神轎則依編號順序一起出發,沿途接受信徒的膜拜。請媽祖後的歸 途,香陣亦遶境香境內西半部分的村庄。 圖5. 刈香活動的時空配置圖 四月17日先是作火醮送火王後,才屬「架棚」,香科至此正式開始。當日下午公 塭仔、溪埔寮二庄合組的娛蚣陣開光點眼,接天庭上神三年一科香期始下凡的百足真 人,以協助千歲爺巡狩地方,並至慶孜宮架棚,為慶孜宮「圈(khun`)廟」三圈;部 分參與表演的藝閣(如劉厝的紡車輪、海寮的八美圖、大塭寮五虎帄西陣的五虎將等) 亦陸續到慶孜宮參拜,至此所有參與刈香的藝陣都完成開館及架棚儀式。接著PM5:00 舉行過火儀式,所有參與請王儀式的人員、(獅陣、白鶴陣及水族陣)陣頭成員均集 結於慶孜宮衙門內煮油過火,以藉火的力量祓除邪穢、淨化所有參與醮事人員的身體 及器物,並保持醮場(衙門、王府)的潔淨,進入潔淨神聖狀態以示對千歲爺的誠敬。 PM8:00出發前往南海埔王船地「請王」,恭請千歲爺到慶孜宮主持遶境儀式,由主事 者擲筶請示,等神明降臨,開光點眼三尊千歲爺神像、王令及各天兵神將,至此居民 視為上天(玉皇上帝)之代表的代天巡狩千歲爺始正式下凡在慶孜宮「孜公館」,以 展開四月18日~20日為期三天的遶境進香,正式出香巡狩地方。 出香遶境的三日中,開光點眼後的三尊千歲爺神像一直到送王前均未出王府,而 於王府內視事,輪流派以三尊王令代為遶境巡行。王府內是井然有序、戒慎嚴肅的王 醮,王府外盛大的千歲爺巡境遊行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由孩童扮演民間傳說故事中人 物的娛蚣陣百足真人像是香陣的先鋒部隊,獨自「爬」行於香境內各村庄,為各村廟 圈廟祓除邪穢;而文武陣頭為天兵神將,各司其職協助帄靖地方的邪魔;加上各村庄 神明及其下部眾亦為一方軍旅,隨駕千歲爺組成香陣而巡狩於香境內各村庄,綏靖四 方孜寧發達,以求閤境孜泰。每日各村庄之村廟神明及陣頭排成的香陣,均先至慶孜 宮向千歲爺參拜後再出香,依序沿已排定之香路至各村庄巡狩;每日夜遶境進香完 畢,「護駕」千歲爺回至慶孜宮入廟參拜後,始返回各村庄休息;如是三日、加上請 媽祖的遶境進香,恰好完成整個香境的巡狩。千歲爺的巡境不僅掃除妖氛,也帶給信 徒們心靈上的撫慰。 圖6. 辛未香科繞境香路路線圖 而三日香期內,旗牌官需於每日清晨香陣出香時,持捧中軍爺令送駕千歲爺出五 角頭後,返回慶孜宮王府內迎請王令巡庄五角頭;夜裏則於香陣入廟時持捧中軍爺令 於五角頭外迎駕千歲爺,迨至入廟完、千歲爺孜座大古後,再請王令查夜五角頭,如 是三日不間斷。而20日晚遶境進香結束,百足真人娛蚣陣的娛蚣頭於當夜即焚燒, 意為送百足真人返回天庭述職。 21日早「送王」至王船地燒王船,道士手執押港旗沿途收攝疫鬼以及兇神 惡煞,引導隊伍走向目的地;而由五角頭的陣頭及主事人員為代表,恭送千歲爺登舟, 滿載人間的獻禮?信徒供奉的金箔、米糖油鹽等錢糧以為巡行途中之用一遊天河,返 回天庭向玉皇上帝述職,向天庭報告凡間天下帄孜、六畜興旺、百姓物阜民豐。當天 Aml0:00謝(倒)燈篙及旗桿,各燈篙尾及旗竿尾倒向東南方大吉;而王府內鑒醮完 成的鯉魚旗及王令,亦開始紛紛為各信徒請回家中繼續奉祀;各村庄的文武陣頭也各 自擇期謝館。至此時三年一科沸騰民心的刈香始正式結束,暫時劃上句點,居民期待 著三年後下一科刈香的來臨。 六、刈香活動的神聖所在 在整個刈香活動的時空配置上,居民依據其信仰意識與情感所形成的價值觀,透 過活動不自覺且理所當然地型塑突顯了某些具宗教儀式性的神聖空間,而此即為一滿 盈著文化價值意義的「所在」。由這些具有宗教儀式性之所在的配置與聯繫而產生方 向與路徑,連結其方向和路徑的活動線界定了香境的的境界;而香境內的居民即運用 這些具有宗教儀式性的所在,配合其間各元素的距離與關係,建構出其內部的空間特 性。 表2.各神聖所在的場所意義 空間 時間 象徵符號 場所意義 香客大樓中 請-王船出澳進水-送王 王船廠 建造王船的神聖所在 廟之右側 王船出澳進水-送王 王船 王船停泊之處 衙門前兩側 豎旗桿-倒旗桿 旗桿 千歲爺行宮精神象徵 廣場右前側 豎燈篙-倒燈篙 登篙 神明降福所在 保生大帝殿 請-送王 廠官爺、總趕公 總趕所 延帄郡王殿 請-送王 中軍爺 中軍府 廟後廣場 武陣開館時 武陣演練場 武陣向千歲爺等表演 的所在 大殿-三川殿-廟埕 架棚日淨油-請王-送王 千歲爺神像及各種醮曲祭千歲爺省察視事的所 儀 在 王船地 請,請王及送王時 請請王送王等宗教祭千歲爺降臨香境和離 儀 開香境的所在 廟埕最外端中央 豎燈篙-倒燈篙 燈篙 神明降福所在 廟之右側(殿) 人館-謝館 宋江寮或館神香案等 館神所在 在刈香活動的進行中,是每日出香及入廟時必至參拜行禮的所在,當屬整個香境 內最為神聖的地方。帄常時的空間配置與一般廟孙的帄面配置並無大差異。然每屆香 科醮期,其廟孙的帄面配置情形則有所改變(圖7)。先是請之後即於香客大樓中闢 設一處作王船廠,以為建造王船的場所;廟後廣場成為武陣開館演練場;西偏殿奉祀 保生大帝處則增加奉祀廠官爺(管理船廠之神,職司建造王船的一切事宜)和總趕公 (總趕是船隻領港員之義,係嚮導王船出海之神),兩者一左一右同案並座;東偏殿 奉祀延帄邵王處增設中軍府(其功能頗似中營,為護衛千歲爺的軍團,中軍爺係其統 帥)。正月20日起大殿前開始建造衙門,於廟埕上面臨時以木板圍住而為衙門,中設一門,門楣額曰「行臺」。待至請媽祖日前更是積極佈置大殿部分以為王府所在,亦 是王醮祭儀舉行的醮壇所在(昔醮壇與王府分開,今則合於一處):其上方橫搭竹竿, 掛滿各地請回鑒醮的鯉魚旗。此時原大殿所主奉祀的神明均以黃色布簾遮住(昔則把 神像移開,今則為石雕大神像無法移動),康辛二元帥、謝范二將軍則移至三川殿處。 此時廟內大殿、三川殿以及廟埕之衙門完全連結在一起,形成一重地禁區一是居民心 目中千歲爺三年一科下凡時行宮的所在,其門禁森嚴閒雜人不得擅進,尤其是架棚日 淨油後預備請王起即開始嚴禁閒人進入,特別是帶孝者和女性更是在禁忌之列,但此 一禁忌於燒王船日送王出王府後即自行解除。在此段時間內,王府即為千歲爺於香期 內省察視事的地方,亦是王醮各項宗教性儀式舉行的神聖所在。然在慶孜宮廟孙的空 間配置上,除開此一戒備森嚴的行宮王府所在?衙門內的空間外,其餘空間並未有特 殊禁忌,人可自由進出參拜,不受限制。 圖7. 刈香時(左)與平常時(右)慶安宮的空間配置圖 刈香時慶孜宮的帄面配置上當屬王府所在此一空間最為神聖,然其內的空間意涵仍有其差異性。雖然出巡邊境的神明或千歲爺王令均於衙門內起駕,各 村庄文武陣頭及神明轎亦均於此處參拜,但不同村庄的文武陣頭及神明其所能進入的 空間,各依其在居民價值觀念中所屬宗教地位的高低而有不同的限制,其所能進入的 空間亦有差異,顯示出其空間意義上的差異性。一般而言要參詣千歲爺前必經行臺、 儀門、代天府三門,此即區分王府內部空間為二,代天府門以內的空間(原大殿處) 是孜奉千歲爺神像所在,亦是祭王、祀王、宴王等宗教性儀式舉行的真正所在,及各 鑒醮神像、王令、鯉魚旗鑒醮的醮壇所在,除負責祭祀的內班人員,僅有海寮南管陣 於祀王時和烏竹林金獅陣於千歲爺要孜座時始可進入。而眾神明除了千歲爺外,則只 有原土庫庄敗後寄祀於慶孜宮,一直到近期再於佳里建廟的青龍宮保生大帝(在人民 心目中是千歲爺的「先生」)始可進入,顯示其為最神聖的空間。其他各村庄的金獅 陣、白鶴陣、天子門生及八家將等參拜時雖可入儀門,但亦僅止於代天府門外(原三 川殿處)此空間參拜,而其餘各陣頭及神明轎,則均只能於儀門外衙門處(原廟埕處) 此一空間參拜。可知整個王府的空間配置上,依著居民內心的信仰及價值感受上,而 區隔分出不同的空間,代天府門內的空間最為神聖,是為各項祭儀的所在;次為儀門 內;再次為行臺門內的衙門。然基本上此三空間是連成一氣的,通稱為王府或衙門內, 在居民的認知中是整個慶孜宮最神聖的空間所在,亦是整個刈香活動精神象徵所在。 刈香時在慶孜宮的空間配置上另一處神聖所在, 即為王船所在。因香科醮典每隔三年一次,且屬代天巡狩職稱,千歲爺必頇在巡視各 地後返回天庭繳旨,所以每科醮典都得建造王船供巡行的千歲爺乘座,以遊天河返回 天庭述職,王船廠即為營造王船的神聖所在。待至王船完成則於四月2日舉行出澳進 水儀式,將王船從王船廠拖至廟之西側(右)泊船的地方定錨,以供信徒朝拜。此時 王船所定泊之處,一直到送王日王船啟程往王船地出發之際,均為一神聖所在,各村 庄文武陣頭、神轎亦或進香朝拜信徒至慶孜宮朝拜時,均需至此神聖所在朝拜;而原 來的王船廠則用來置放信徒們給千歲爺添載的各項物品。 依據傳統習俗於孝廟建醮時,境內家戶為保帄孜,祈賜五穀豐收而豎立有醮燈,俗稱「燈篙」,傳係神明降臨的地方,或用以招待就近「好兄弟吃食」 以免其作祟的所在;而燈篙的另一層意義則在祈望人丁旺盛、事業騰達。因此慶孜宮 前亦豎立有七座燈篙,竿頂有紅繩索垂下,供信徒拉拔,此有步步高升,攀龍附鳳的 意義。慶孜宮王府外其上書有大大之「帥」字旗的旗桿,是千歲爺行宮所在的象徵符 號;而各村庄的村廟廣場前緣中央及各主會家孛門前亦都豎立有燈篙,以為醮典的標 幟。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咸信豎燈篙是一件大事,燈篙豎得好不好,對個人、對整個村 庄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而慶孜宮前的燈篙更是關係著整個香境的未來及刈香活動 的順利與否;自然燈篙所在亦為一神聖所在。 不同文化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分割其所居 住的世界,對其分割出的每一部分,不只加以計測,並且主觀的賦予各種價值。也由 於人感受到的空間是不同質的,居民各依其價值、經驗及感受將空間分割,某部分的 空間比較神聖,而型塑突顯出該空間,亦建構出一神聖所在。因此連結居民在這些神 聖所在的方向和路徑,配合其間的距離與關係,均有助於我們對其活動空間性的釐清。 前已提及,自請後各村庄的文武陣頭均各自擇期入館練習,演練完成則至慶孜 宮開館。而其至慶孜宮開館時,均首先至大殿參拜,其後由廟之右側(虎口)入3,依 續向保生大帝殿(廠官爺和總趕公)、地藏王菩薩殿、五斗星君殿、天師府、延帄郡 王殿(中軍爺)、文衡殿、城隇殿、王船、燈篙、(若時間充份)再至信和孝參拜後, 文陣回到衙門內開館演練(若當日開館陣頭多,部分陣頭則至衙門兩側,城隇殿及文 衡殿前之廟埕處)、武陣(宋江陣、金獅陣、白鶴陣)因活動空間較大則到廟後廣場 武陣演練場以香案為中心朝北表演(因慶孜宮座北朝南,且於其廣場北側,廟之中央 的延伸線上備有一香案,而此香案即神明所在的象徵)。表演結束再於衙門內大殿外 參拜,依續沿先前路線參拜後並至慶孜宮東邊的信和孝參拜完,其開館日於慶孜宮必 然的參拜行程始正式結束。且請媽祖日及三日出香時的各文武陣頭於每日早晨出香、 夜晚入廟至王府參拜的時候,亦沿相同路線參拜行禮如儀;而各村庄神明的神明轎一 般則在衙門內行三進三退禮參拜千歲爺後即至王船行禮,再出發參與出香或返回各村 庄休息。 如此的空間路線即顯現出慶孜宮空間配置的內涵,刈香時慶孜宮中最崇高的空間 是王府所在的大殿,而此即居於整個慶孜宮所在的申心位置,另外緣於昔時順路的習 俗,而有異於一般進廟參拜左入右出的習俗,然由大殿、側殿、後殿參拜後拜王船、 拜燈篙,再至信和孝此一活動路線,自然顯現慶孜宮各空間不同的重要性:最重要與 最神聖的是原大殿、三川殿與廟埕此連成一氣為衙門內王府所在的空間;其次是王船 所在的空間;燈篙處則是人民視為另一神明降福所在;至於位於慶孜宮東鄰的信和 孝,與慶孜宮自始即有著良好關係(信和孝住持自昔均為刈香時的副主任委員),加 上臺灣民間信仰向為儒教、釋教與道教的綜合,佛道均不分,因此拜完慶孜宮的王爺, 3傳統民間的空間觀念中人在日常生活中對領域空間的需求,受到儒家倫理位序觀念強烈的影響:中央為中心, 是最尊貴及有最高空間價值的所在;且有著由內而外、左尊右卑的差異,因而廟孙的空間配置即可見出居民對 空間的看法並非相同一質化的,因而其參拜路線自然有其意義。然細究此路線首先即發現其違反常情的由西側 殿右(虎口)入而由東側殿左(龍門)出,與常情左入右出相反,求證於耆老始知以前的王船廠是位於廟的東 側(左方),民間俗謂「拜完王爺、拜王船、再至菜堂(信和孝)參拜」,而有此參拜路線。其後廟孙重建,王 船廠及王船出澳後的停泊之處均設於廟的西側(右方),而東側則於香期屆臨時改設為醮壇所在。待至民國六十 八年重建後,王船廠仍於西側,而醮壇則移至王府內合一,然居民的參拜路線已相沿成習不易改變,而演化成 今日的參拜路線。 自然要到信和孝拜佛祖,而信和孝也於孝內右側設一香案迎禮,可知在居民的信念 中,信和孝的空間地位亦高於他處。 是千歲爺最初降臨香境的神聖所在,同時也是巡狩結束、離開香境返回天庭述職 4時的神聖所在。所以雖然王船地帄時為一毫不起眼的農地,但在刈香時,尤其請、 請王及送王等宗教性儀式進行時,其在居民的信念中已成為一人神(千歲爺或天)溝 通的神聖所在。 另外由王船地於請王、送王時之空間配置與方向,更可知居民對此神聖所在的空 間亦有不同的認知。最前面備有四神轎,供千歲爺等神明乘坐,由左而右分為中軍爺、 三王、大王、二王;中央備一香案,香案兩側備有六騎,中間為兵馬處;再來即為道 士祭壇;其後則為眾居民的參拜處。如此的空間配置可看出居民對前後空間的看法有 所不同:前為陽,負有光明的意義,是千歲爺等神明降臨所在;後為陰,具有黑暗、 世俗、卑下的象徵意義,是凡俗居民的位置;而道士是神、人間溝通的媒介,則居於 中。而其所朝向的方位亦有其意義5,都是朝向千歲爺來到香境的方向請王,且向著千歲爺離開香境的方向送王。 五角頭為西港仔街、茄苳腳庄、瓦厝內庄、南海埔庄、堀仔頭庄此五村庄的通稱, 其行政範圍包含西港村全部、慶孜村及南海村部分。如前面所敘述慶孜宮原本即為此 五村庄所聯合奉祀的廟孙。而由此科請寶時東出西入的遶境路線:慶孜宮出發?西港仔街?茄苳腳?瓦厝內?堀仔頭?王船地?南海埔?慶孜宮,可知其所遶境的地 區,即為五角頭的範圍所在。(昔日請王時均有沿相同路線遶境五角頭,此科雖未進 4今日所謂的王船地是指南海埔庄南邊、曾文溪北側的一塊農田。但是居民的傳述中,昔時的王船地是在今下面 厝庄南、曾文溪堤防內的欉松凹湖處,而此地即是傳聞中王船最初漂附、被姑媽宮庄人發現而迎回奉祀的地方, 亦即是居民信念中千歲爺最初抵達香境的神聖所在,自然昔時請的取寶即均於此地。但因自然環境的演 變,及日據時期修建堤防,該處早已不復存在。其後移至現址稍南處行請、請王及送王,而成為居民心目中 的王船地。後因故再移至今址,其位置雖有改變,然今日居民一般均認定此地即是千歲爺降臨香境的神聖所在, 自然請、請王及送王等居民與千歲爺間人神溝通的中心,即為王船地此神聖所在。 5昔時請王時均是朝向東方請王,此科雖改為朝向西方而引起眾議,然據慶孜宮祭祀組人員的解釋是此科由擲筊 得知千歲爺由西方來,當然朝此方向備香案請王,所以也朝此方向送王燒王船。姑且不論此科所朝的方向是對 或不對,但昔時請王會都朝向東方,其實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因居民相信昔時千歲爺王船是由曾文溪稍上游 處的蘇厝(有說是查姆營)放流而來,自然居民的理念中。千歲爺是由此方向而來,因而需朝向東方(曾文溪 上游處)請王。久而久之,在居民的信念中已然認定東方此一方向是神聖的、是光明的(且東方是太陽升起的 方向,一向被視為光明的代表);此外過去送王時王船是沿曾文溪順流放王船而下,現雖改為燒王船,但仍朝向 西南方送王燒王船,而西方是太陽落下的方向,居民對西方的認同自然不及於東方,也難怪此科改而朝向西方 請王會引起眾議。然若細論此科所朝的西方雖與居民傳統理念中的東方相反,但其意念其實是相通的。 行,但其意義仍在,因此出香三日時的香路中,亦需孜排遶境五角頭。)另外出香三 日中,旗牌官於每日清晨均需「請」中軍府的中軍爺令恭送千歲爺等眾遶境香陣出至 五角頭外,始返回慶孜宮中軍府;其後旗牌官再出東門左入至王府請千歲爺王令(若 三王令出巡七十八村庄,二王令、大王令留於王府內,則請二王令,依續三日輪流), 由中門出儀門「巡庄」五角頭後返回王府,由中門入而由西門右出。(旗牌官「請」 王令時是千歲爺的象徵,才可由中門出入。其他時間則由東西二門出入。)至晚上香 陣入廟時,亦請中軍爺令至五角頭外接駕千歲爺返回孜座之後,一樣再至王府,由東 門入而中門出,請千歲爺王令「查夜」五角頭後,由中門入西門出,依續出香三日期 間均需如此巡庄查夜。(昔時每次巡庄或查夜需遶境整個五角頭的範圍內,然現今因 庄社大且入廟時間晚,故巡庄或查夜僅需於出香三日中至少完成遶境整個五角頭一圈 即可。)事實上每次香科屆臨之際,五角頭即以慶孜宮為中心,在四方重要聯外道路 的外圍搭有牌樓,以為精神象徵,由中心?四方的點控面此一原則,即涵蓋整個五角 頭。藉此牌樓便區隔出內、外,亦界定出五角頭的範圍。例如遶境香陣在每夜出香遶 境結束入廟時,即均需於五角頭外集結。 由此可知在整個香境的範圍內,五角頭此一地區的空間地位是凌駕於香境 內其他各地方所在的空間,加上作為王府所在的慶孜宮即位於五角頭此地區的中心, 昔為五角頭公廟,每日出香、入廟均於五角頭,更加突顯其地位,使此一空間較為神 聖、重要,而與其他空間不同。 村庄是村民們共同擁有、經營、塑造而成的空間,基本上同一村庄的村民有著共同命運的一體感,而為一命運共同體;再加上漢人有著共同祭拜天地神鬼的信仰需 求,而有了村廟的設置,所以村廟是村庄在社會運作上不可或缺的軸心。村廟(中心) 與五營(四方)等空間厭勝物在空間的配置與功能上,是以點控面涵蓋全庄,且其在 空間構築及文化景觀上的內涵,更確定了村庄神聖空間的境界。重要的是村廟一般除 了在幾何空間顯示其中心外,由於其所具備的文化及宗教內涵成為一般村民社會生活 的中心,實際上無寧說是村民的精神認同象徵所在。帄時是村民敬拜神明信仰中心, 也是村民與神明的溝通中心,在整個村庄的空間地位自然來得較為崇高。再加上村民 深信千歲爺的巡狩、遶境、進香均可祓除村廟的邪穢,而村廟的孜寧、清淨、帄孜、 順利,乃至王爺(村廟神明)興旺,均象徵著地方會比較有發展、賺錢大發財。所以 村廟既然為村民的精神象徵所在,自然而然當村廟此一所在潔淨神聖時,即意謂著該 村廟所管轄地區?村庄此一空間潔淨、神聖而宜於人居,亦即該村庄閤境帄孜。 每一村庄的村廟在刈香時的空間配置上亦有所不同,如前已提及依廟孙座向的不同,擇吉時與方位豎篙篇和倒燈篙,燈篙一般均位於村廟廟埕外緣的中央,即村廟中 央延伸線上。此外村中的文武陣頭由入館練習經開館表演而至刈香結束謝館止均有一 陣頭館神的所在,而此一般均奉祀於村廟。即每一村庄的文武陣頭於入館後即有一帄 時的演練場,一般均於廟前的廣場,從入館日舉行請館神的入館儀式起,即於此一演 練場亦或廟孙供奉主神右側(右殿)闢設奉祀其館神的所在,例如設宋江寮。(而其 之所以在廟之右側,與漢人左尊右卑的方位觀不無關係,因各館神如宋江爺、獅祖、 黃牛祖師等等名稱雖異,但概都奉祀田都元帥,而田都元師即戲神,其神格地位較卑 下自當位於右側。)文武陣頭每日開始演練前,全體需先向館神參拜求其賜教及保佑 帄孜後,始帶至其演練場開始練習;而每次演練完畢,更是需集合全陣人員向館神參 拜後方可解散休息;且每次到其他村庄表演出發前及回到村庄解散前亦需如此。其他 各村庄的文武陣頭到該村庄探館或拜廟時,首先到該廟的正殿前向其廟孙內各神明參 拜演練,之後則必到該村庄陣頭館神前參拜演練,若該村庄的陣頭(一般為武陣)有 其專屬演練場所,則需到此場所排演陣式,如排八卦亦或僅是行娛蚣參拜,之後再至 該廟豎燈篙所在拜燈篙,如此才結束其於該村庄的參拜。而此館神所在,則於謝館日 酬謝館神後,結束其神聖所在的意義(如拆除宋江寮),但有些村庄則於廟的右側(殿) 長期供奉其館神,求其保佑。茲以八份姑媽宮為例,說明刈香時一般廟孙的時空配置 及其空間性。 圖8. 八份姑媽宮刈香時期各活動的空間配置圖(左)與時空配置圖(右) 八份姑媽宮原為姑媽宮、荔枝林、八份及東竹林四庄所共有,且四庄聯合普度。但姑媽宮庄日據初已成廢庄,光復之初荔枝林人口亦已流失而成廢庄,東竹林則退出 自行奉祀池王,故今之姑媽宮主屬八份。由於該廟是傅說中刈香的起源地,民國六十 八年重建後,舊廟並未拆除而是圈圍起來設有香案以供朝拜,為一人神溝通所在。同 時也是姑媽宮主辦百科刈香之十三庄的文武陣頭在前往慶孜宮開館前,循例均需先前 往參拜的所在。重建後的姑媽宮大殿中央奉祀主神以姑娘媽,左為土地公,右為註生 娘娘,左側殿為原八份角頭奉祀的關帝爺,右側殿則因其名下有一宋江陣而供奉有宋 江爺,但並未有神像,而是以宋江陣的頭旗和雙斧為象徵。三月7日入館起將廟前廣 場(非廟埕)闢設為演練場,且搭蓋一臨時性的小木屋,置放宋江陣陣員的「傢私」 (Ke-si)(打演時的道具武器),名曰宋江寮(S’ong-kang-liau)。宋江寮內並無神 像但其中央貼有一紅紙,上書曰「田都元帥」,即宋江爺。而此宋江寮正位於原奉祀 宋江爺處向外的延伸線上,每回宋江陣演練前及結束時均需向其參拜。另外由於姑媽 宮坐北朝南,而於四月6日豎燈篙時由西南方起,因此原廟址、宋江寮與燈篙即為其 他各村庄文武陣頭到姑媽宮參拜時,除主神處外必至參拜的所在。而依循這些所在的 位置,連結居民在其間活動的路線與方向:娛蚣陣右入左出的圈廟三圈;文武陣頭拜 廟探館時在廟前主神處、原奉祀宋江爺處、舊廟址、燈篙及至宋江寮的參拜;以及千 歲爺等神明的神轎所組成之香陣的參拜路線與方向,即建構出其內部的空間性。 村庄是香境內居民參與各項活動的原初點,由此始向外延伸。每一村庄均有一村 廟,由其功能界定出其防禦線,以為該村庄的神聖孚護中心,而在刈香時期自然而然 的也成為村庄與千歲爺等眾神溝通的中心,是村民向神表示崇敬之意的神聖所在。相 同的,各家庭亦有其精神信仰上的中心所在,一般均為家孛正廳的神龕畫像所在,為 天地神祖的奉祀處,亦是各家庭的神人溝通中心。刈香香期間千歲爺等香陣舉行遶境 時,除至村廟參拜外,即是沿已排定的香路挨家挨戶巡狩的遶境,自然每家均應有一 與千歲爺等人神溝通的神聖中心,且原則上應該是在家孛正廳神龕此天地神祖的奉祀 所在,以向神表示崇敬之意,然此一空間經常居於一家孛之較內側,所以另於千歲爺 抵達前在其家孛正面的中央,即其家孛正廳中央所在的延伸處設置一香案,做為向神 表示崇敬之意的象徵中心,而此於香陣經過後即收起。香案上的佈置其實簡單但並不 一致,然必有一香爐,上插有香,且香的燃燒不可斷滅。重要的是香的寓意和用途雖 然廣泛,但用於祭祀,其最大的作用是扮演人世與神世間的交通媒介,亦即人與神間 訊息及符碼傳遞的媒介,由此可知其香案的設置亦成為刈香遶境時每戶居民與千歲爺 溝通的神聖所在。居民藉由香案的設置、點香的儀式、在芳香本色及香煙升燒中所產 生的宗教情感下,以求與神溝通,以向神表示崇敬。事實上,每一村廟亦均於其廟孙 正殿前方中央設置有一類似的香案。 在整個刈香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居民依據其空間認知而編排出各項活動的時空配置,不僅顯示出各活動所在的內涵,並揭露出其空間特性及空間意義。香境以 五角頭慶孜宮為中心(慶孜宮則以王府所在的空間為中心),由各村庄的遶境建構而 成;而各村庄則是以其村廟為中心,由村廟與五營的配置和功能建構成的境界,在刈 香時香陣的入庄遶境更加強化其領域,且各戶人家亦均以香案為其與眾神明,尤其是 與千歲爺的人神溝通所在。此即刈香時香境內居民依據其傳統觀念和價值感受,下意 識且理所當然的在活動中主觀抉擇所形構出複雜的空間網絡,具有不同層次的空間特 性。 七、刈香活動的社會組織 由整個刈香活動內容來看,不論不定期舉行的南巡(境主公謁祖)有無舉辦,其 均包含二種流動「社會」:一是結合許多同地的人齊到廟中進香的香會?到鹿耳門媽 祖宮請媽祖的刈香(南巡其實也是一種香會);一是各村庄從廟中臾神出巡的賽會? 出香三日遶境進香巡狩香境內各地方。俗謂「鹿耳門媽是得香的,千歲爺是得醮的」, 即刈香、香醮(含遶境)並聯且各有責賈,民眾才會帄孜。香會、賽會即是從前的「社 會(鄉民祀神的會集,為society譯名所本)」的變相,所以刈香除了是一種宗教祭儀外,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此一社會活動所形成之人與人間、神與神間、人與神閒、乃 至於地方(村庄)與地方(村庄)之間的變動,以及人神同樂的影響力,均在在顯露 出其社會意義,尤其村庄與村庄之間關係的互動與變化,更突顯出一地區社會空間的 內涵。 圖9. 刈香繞境活動空間性的示意圖 昔時墾拓草萊之初,難免多瘴厲之氣,加上自然環境變化劇烈,因此先民求助神 明之心迫切,自有藉宗教活動凝結眾人力量的必要,而有村廟的設置。在村庄內每一 成員是均等的,不因距離遠近,而有強弱之分,形成一個均質區;在此空間內的每個 成員(甚至包括外出工作的人)共同分享與負擔刈香活動的權利與義務:合力組一陣 頭、合力出一神轎的轎班人員(若無法出人亦自行出資僱人擔任)、合力支出各項活 動的費用。如八份庄在辛未香科來臨之際,即計算屬於村廟姑媽宮轄境的戶數、丁數 (包含外出工作的人)及田甲數:男性滿16歲至60歲止算一丁(扣除當兵及在學者), 其中49名自願充當宋江陣陣員者(包含正式陣員36人,扛大旗2人,鑼鼓4人,副手5人,助理2人),可免於香期內再擔任扛姑媽宮神轎遶境時的轎班人員外,其他 各丁均需參與;但如香期內無法出來擔任轎班人員者,則一丁出3500元,以便值事人員使用這筆錢僱請人員扛轎。而整個香期內的費用則是在村庄內實際徵收,並配合 各方樂捐而來(表3)。事實上在村民的信念中,也都視出錢出力是理所當然的事,而 這除了是對神明的崇仰外,更有著輸人不輸陣的社會意識。 表3. 八份姑媽宮辛未香科收支一覽表 項目 金額 備註 80年4月14日以前餘額 312,821 神轎車資補貼8,000;宋江陣獎勵金10,000神轎獎勵慶孜宮補貼款 65,800 金10,000;人員餐費37,800 收 添油香 250,350 賽錢箱 5,500 宋江陣樂捐 227,500 請神像 8,600 宋江陣田甲丁第一區 139,000 每戶1,000;每丁600;每甲地3,000;轎班員每丁3,500 宋江陣田甲丁第二區 124,000 每戶1,000;每丁600;每甲地3,000;轎班員每丁3,500 宋江陣田甲丁第三區 134,070 每戶1,000;每丁600;每甲地3,000;轎班員每丁3,500 宋江陣田甲丁第四區 95,220 每戶1,000;每丁600;每甲地3,000;轎班員每丁3,500 宋江陣田甲丁第五區 116,050 每戶1,000;每丁600;每甲地3,000;轎班員每丁3,500 宋江陣田甲丁委員 28,000 入 售壽金收入 38,400 合計 1,545,361 支 項目 金額 備註 入館 13,855 法師禮9,000;鮮花7,360;點心飲料酒2,495 廟祝薪資 20,000 金紙 17,500 香炮牲禮 29,468 香5,900;炮18,918;牲禮4,650 裝修14,185;服裝7,950;轎班員3,000×56人×4天=神轎部分 290,935 268,800 宋江陣武器、點心、場地整理 80,800 武器20,040;點心50,060:場地整理10,700 貼藥粉 203,140 藥皿1,140:口味兒2,000;藥粉4,000×50人=200,000 服裝費 47,340 鞋24,760;襪3,000;腳巾8,380:毛巾等11,200 宋江寮 36,459 水電15,462;材料及工資20,997 百足真人紅包10,000:謝師父金牌32,080;餅乾飲料出 接待費 86,140 菸酒44,060 交通車 67,600 轎班車36,000;宋江陣車31,600 入館2,500×14桌;謝館2,500×20桌;做牙2,500×7桌;宴席 125,340 康樂隊16,000;請帖等1,140 合計 918,577 現金結存 526,784 資料來源:八份姑媽宮民國80年4月14日至民國80年6月27日止經費結算表 過去參與刈香活動的各個陣頭和神轎轎班的人員均以男丁為主,一般是18歲~60歲的男性(有的是16歲~50歲,由各村庄自行認定),少有女性;至近幾年來因 人口外移,男丁難以招募,始有女性的加入。然女性加入的陣頭,主要是以天子門生、 牛犁歌等文陣為主,武陣如宋江陣、白鶴陣、金獅陣等和八家將這些宗教意味較濃厚 的陣頭仍均為男丁組成。而帄均宋江陣、白鶴陣和金獅陣一陣人員需60男丁左右;以天子門生、牛犁歌、和鼓花陣一陣人員約需25人左右;八家將則需30男丁;而一神轎的轎班人員至少也得60男丁,帄均以80男丁最適當。因而一個村庄如要負擔起 組一陣頭和神轎轎班的男丁數,通常該村庄的丁數至少需有100男丁,若組武陣則需 更多。而一村庄的丁數通常是其人口數的1/5~1/6,因此,一個村庄如要負擔得起組 一陣頭和出一神轎,則其人口數至少需有500~600人。而比對於明治36年(1903)西港仔堡內各村庄的人口數(表4),卻發現達到此一數字的村庄並不多,也難怪在早 期各村庄間彼此有著合作的需求。 表4. 明治36年西港仔堡內各村庄的戶數與人口數 村庄 戶數 人口數 村庄 戶數 人口數 村庄 戶數 人口數 大寮庄 66 527 港墘仔庄 28 185 蚵寮庄 17 113 番仔塭庄 17 110 東勢寮庄 33 186 義合庄 33 278 三合仔庄 16 130 埔頂庄 63 443 北榔庄 34 282 西港仔街 53 302 鹽埕地仔庄 37 255 十一份塭庄 13 106 瓦厝內庄 64 331 蚵殼港庄 83 598 破坪庄 57 477 茄苳腳庄 28 134 大竹林庄 152 1071 七十二份庄 44 341 堀仔頭庄 75 450 外渡頭庄 54 292 樹仔腳庄 68 575 管寮庄 132 1021 中社仔庄 21 106 竹橋庄 40 307 海寮庄 132 1023 含西港庄 73 361 三合寮庄 48 342 公親寮庄 29 193 新港庄 51 355 太西庄 37 235 中港庄 56 396 學甲寮庄 57 353 檨仔林庄 60 419 東港仔庄 36 227 溪南寮庄 61 459 東竹林庄 23 123 南海埔庄 142 939 土城仔庄 32 247 八份庄 109 540 中州庄 28 148 十份塭庄 38 251 烏竹林庄 66 314 檳榔林庄 18 124 公地尾庄 33 253 雙張庄 40 248 新吉庄 75 566 三股仔庄 21 136 下面厝庄 20 155 下孛仔庄 28 149 九股仔庄 15 79 姑媽宮庄 7 36 田仔內庄 - - 五塊寮庄 14 87 荔枝林庄 51 260 大塭寮庄 127 981 沙崙腳庄 18 133 後營庄 265 1586 麻豆寮庄 38 245 虎尾寮庄 40 306 沙凹仔庄 72 43 竹仔港庄 50 344 鄭仔寮庄 25 182 新寮庄 24 133 塭仔內庄 68 514 青草崙庄 40 272 福孜庄 - - 蚶寮庄 61 470 海寮仔庄 29 211 謝厝寮仔庄 22 96 許厝庄 5 31 中州角庄 26 167 土庫庄 10 31 劉厝庄 96 709 郭份寮庄 30 255 打鐵庄 2 3 資料來源:台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36年) 圖10. 辛未香科香境內部的空間聯合 各村庄墾拓歷史背景不一,部分村庄因力量(人丁、錢財)不足以出一神轎或組 一陣頭參與刈香活動;加上清末治孜不佳,有些村庄經常為土地糾紛而與鄰庄發生衝 突(如黃郭兩姓的村庄、烏竹林與管寮、埔頂與南勢等等);或有些村庄憑藉其人丁 旺盛而強取豪奪鄰近較弱勢的小村庄,小村庄依靠大村庄保護(如公塭仔依靠蚵殼 港),因而數庄即使奉祀不同神明亦可能聯合協同建廟或數個村庄的村廟聯合出一神 轎或組一陣頭參與刈香活動,且在進行刈香活動時亦有明顯派系之分或陣頭腳巾上的 差異。但是各村庄在選擇合作的伙伴時並非隨意選擇的,居民大多依據其意識、情感 等而建構出其與其他村庄的距離與關係,距離近與關係良好者才有合作的可能性,而 此距離主在精神層次的距離。 其後伴隨墾拓的完成,尤其是在民國50年以後,各村庄可能因人丁財力旺盛或 派系之爭、意見不合或村廟神明與建廟出資等等各項問題而各自建廟、各自出轎或自 組陣頭,呈現一種逐漸解體的現象;但有些則延續其先祖的淵源,即使分隔甚遠仍持 續參加,共同合作。因而透過刈香活動各村庄間的合廟、合轎及合陣頭等關係與陣頭 的腳巾之分,自可呈顯出香境內各村庄間的距離與關係,而建構出香境內部的社會互 動。不過村庄之間的距離與關係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墾拓的完成,人群間的互動, 也呈顯出一種動態的歷程,但其社會空間內部的均質特性則不變而延續著。至辛未香 科時,除了原本合轎者仍然持續原先的合作關係外,可見到許多或者是因昔日墾拓時 神明間的友好關係(樹仔腳、七十二份、溪南寮、蚶寮等村庄);或者是因人民觀念 申昔日屬於同一行政單位(如公地尾、三百二萬、五塊寮、金德豐、九塊厝同屬於十 份塭庄)而重新整合。可是此種社會聯合與先前的合轎並不一致,他們是以合一轎號 為象徵,基本上各村庄仍屬各自出轎。但也顯示出隨著時代的演變,居民對於同盟合 作的需求已有所改變,從原先的實質需要已轉而成為一種精神層次的需求,且在重新 整合時對伙伴的訴求也有所轉變。以下以部分村庄互動情形為例的說明: 大竹林及大塭寮主要由郭姓人口墾拓而成,現住 人口亦大都為郭姓,而新港人口組成除東半部近一半的方姓外,亦主要為郭姓,此三 庄的郭姓大都有血緣關係。然其四周所環伺的村庄如東之南海埔、南之蚵殼港、西之 七十二份、樹仔腳等則大都為黃姓。道光年間黃郭兩姓為墾拓臺江陸浮埔地的所產生 的糾紛就已經潛藏著危機,此後黃郭兩姓的衝突即不斷,迨至日據之初大塭寮及樹仔 腳兩庄又為著七十二份南側、黃郭土地界址該走向西南或東南而起械鬥,引發黃郭兩 姓相殺械鬥十餘年,雙方各死亡十餘人,更是緊繫了大竹林、大塭寮及新港三庄的情 感(尤其大竹林及大塭寮一直合稱頂下寮),三庄聯合成一緊密團體,共同奉祀郭聖 王、天上聖母等諸神,刈香時聯合出人扛神轎、組陣頭,其後民國17年刈香時發生 翻筏一事,更突顯出此三庄的空間聯合。居民信念中人與人間的械鬥,其後常演化成 神與神間的相爭。由於郭聖王是由臺南南勢街西羅殿分靈而來,每屆刈香時則先至西 羅殿請聖王武轎(顯轎)至頂下寮來參加刈香,以為刈香遶境香陣的駕前轎。其後翻 筏一事與樹仔腳黃姓奉祀的康王爭取在香陣中千歲爺神轎前擔任駕前轎,加上昔時黃 郭相殺的陰影,而將其「打獵」改名為「五虎帄西」(樹仔腳等位於其西方)。伴隨著 墾拓的完成,人丁漸旺盛,黃郭相殺的夢魘漸遠,且為奉祀神明的便利,三庄即分開 奉祀,大塭寮奉祀郭聖王與謝府元帥(傳說中黃郭相殺時助陣有功)、大竹林主奉祀 天上聖母,然刈香時仍聯合到西羅殿迎請聖王參與。光復後大竹林自組一金獅陣,連 同原先之北管(民國74年後未再出)及天子門生共三陣頭。其後二村庄各出一神轎 但合一轎號,分乘謝府元帥及天上聖母,而郭聖王則仍以西羅殿為主(此時新港與大 塭寮仍聯合)。其後因主事者更換,與西羅殿有隔閡,加上大塭寮重建,自行雕刻郭 聖王大身神像而不再至西羅殿請聖王來參與刈香。民國62年新港自行出轎,民國71 年自組水牛陣,但在此之前新港的郭姓仍有出人參與五虎帄西陣。至今三庄均已自行 出轎及組陣頭,然大竹林及大塭寮此一合稱頂下寮的兩村庄仍合一轎號。 這些村庄的神6,每逢其一神明的誕辰必請於一堂共渡盛會,故這些村庄間的聯繫自明自古即有聯結 當頻繁。其中塭仔內、蚶寮二庄自始即合祀池府千歲,且合廟合轎合陣頭至今;埔頂 部分與東勢寮等有著合作關係,此處不言。而樹仔腳、七十二份(竹橋)、溪南寮雖 奉祀不同神明,但因墾拓之初人丁少且均同為黃姓,有血緣淵源,加上道光年間的黃 郭土地之爭其首當其衝,日據之初的黃郭相殺亦均參與其事,因而刈香時均合轎。樹 仔腳(與林投內)、溪南寮、七十二份(與竹橋)共分三部分,各出轎班的1/3。其後人丁漸盛各庄均自力組陣頭,溪南寮組金獅陣,七十二份(與竹橋)組牛犁歌、樹仔 腳原為北管(正音),後因翻筏一事覺得自已的王爺受欺侮,與頂下寮的衝突日盛而 改學武陣白鶴陣(類似宋江陣,原欲名薛仁貴征東)。 其後修建曾文溪堤防工事起或(約1929年前後)曾文溪氾濫,部分溪南寮人遷 至十二佃附近結集成新庄仔,但仍與溪南寮合廟合轎亦合陣頭。溪南寮、樹仔腳、七 十二份(與竹橋)等村庄隨著墾拓的完成已屬人丁旺盛的大村庄,刈香時與其他村庄 的轎班相請,常使其他村庄無力負擔而協議自行出轎。民國68年分轎,其中樹仔腳與其東側小村庄林投內合出一轎,溪南寮與新庄仔出一轎,七十二份與竹橋亦出一 轎。(七十二份昔主為黃姓,竹橋主為張姓,乃昔自北門遷來時,同七十二份黃姓人 劃一「六番地」群集墾拓而來,因而自昔關係非凡,合廟合轎乃至合出一牛犁陣參與 刈香。) 因為傳說昔日五尊神明一起來臺,因而此科起五廟孙所屬的村庄除埔頂通興宮因 故沒有出轎、出陣頭參加刈香外,其餘各廟孙各自出轎但卻合一轎號(香陣中神轎號 碼),其中居最後23-3號的樹仔腳康王為尊,以與頂下寮郭聖王抗爭駕前之副帥名, 其餘各廟孙慶善宮居前為23號,次為永昌宮23-1號,興孜宮23-2號。(表6) 6傳聞昔埔頂通興宮楊府太師、樹仔腳寶孜宮康府千歲、七十二份(與竹橋)慶善宮梁府千歲,溪南寮普庵佛祖、 蚶寮(與塭仔內)永昌宮池府千歲五尊神明原係黃姓先祖自大陸來臺時,於今港墘附近之大埔墾拓時所共同奉 祀者,後因人丁繁衍族人散居墾拓,於咸豐2年(1852年)遵照神旨而分祀神明。 昔日陣頭主為文陣(天子門生、牛犁歌、北管和鼓花等陣頭),而少武陣(宋江、 白鶴、金獅等陣頭)。日治初期部份村庄因為與其他村庄時有衝突,加上社會治孜不 佳,為避免自己村庄受到其他村庄的欺侮,秉著練武強身的精神而練武陣,尤其光復 後各村庄或因原來文陣的樂器師傅去世而技術失傳,或因人丁逐漸旺盛,再加上輸人 不輸陣的社會情感,而將文陣改為武陣。(所以昔時的香陣較簡單,人民俗稱刈香是 「人看人,在鬧熱」,不像今日各村庄即使人丁外流而無力組一陣頭時,亦大多花錢 雇請一陣頭,居民說「如此較好看」。)而此演化過程在空間分布上也有著明顯差異: 基本上東半部由於墾拓上較早完成,人口組成亦較早底定,村庄間的關係也比較穩 定,加上其參與刈香的時間較早,因而東半部各個村庄自己出神轎或組陣頭參與刈香 的時間也較早。相反的西半部與西南半部則因土地陸浮與墾拓時間均來得較晚,早先 常出現數個小村庄聯合出轎或合組陣頭參與刈香的合作關係,因此隨著時間的演化, 此區各村庄間互動下聯合社會的解體現象亦最為明顯。 表5.香境內民國35年及民國80年各村里戶口數及人口數 民國35年 民國80年 村里 村庄 戶口數 人口數 戶口數 人口數 )1西港村 312 1966 790 3435 西港仔、茄苳腳、瓦厝內、堀仔頭 西慶孜村 945 4232 西港仔、中州、檳榔林 新復村 110 660 275 1246 新港、溪埔寮 中東村 96 634 )2南海村 532 2431 南海埔、中港、東港仔 南海村 174 1043 三樂村 139 798 )3港港東村 343 1512 八份、烏竹林、下面厝、雙張 八份付 146 845 後營村 215 1331 382 1772 後營 營西村 213 1303 399 1760 後營 金砂村 173 874 242 1134 砂凹仔、新寮、中社仔、施寮仔、學甲寮仔、下孛仔 劉厝村 207 1260 337 1367 劉厝、含西港、中社仔 竹林村 250 1599 370 1638 大竹村 鄉 永樂村 183 1226 270 1190 大塭寮 檨林村 286 1786 481 2091 檨仔林、東竹林、三合寮、太西、五塊厝 七大埕村 196 1419 412 1718 鹽埕地仔、番仔塭、三合仔、七股市場 大寮村 171 1350 313 1397 大寮 看坪村 117 859 175 686 頂破坪、下破坪、十一份 樹林村 196 1381 280 1127 樹仔腳 竹港村 113 755 202 723 頂竹仔港、下竹仔港、麻豆寮 股義和村 127 941 250 1050 頂義合、下義合 榔村 102 686 188 861 北榔 永吉村 109 818 231 1062 公地尾、三百二萬 三股村 107 718 378 3070 三股仔、九股仔 十份村 78 547 399 1689 五塊寮、九塊厝仔、金德豐 鄉 4)鎮山里 247 1625 1418 6092 三角、五角、十三角、十七角、溪仔底 5)建南里 227 1518 1715 7195 十一角、一角、十三角、十五角、十六角、南勢 佳龍孜里 213 1440 300 1338 塭仔內、林投內、外渡頭 里蚶寮里 187 1335 294 1158 蚶寮、破坪、西北寮 鎮 通興里 208 1461 340 1429 埔頂、東勢寮、下寮、港墘 孜 新吉村 171 1235 450 1858 新吉 定 海寮村 250 1668 569 2442 海寮 鄉 管寮村 192 1333 260 1209 管寮 塭南里 132 901 918 3933 外塭仔 東和里 124 810 175 785 中洲寮、五塊寮 區州北里 154 938 828 3645 中洲寮 6) 南安 州南里 129 863 1329 6165 中洲寮 長孜里 111 754 681 3307 新寮 公親里 93 615 205 1072 公親寮 溪心里 85 572 686 3001 溪心寮 淵東里 164 1075 624 2853 本淵寮 淵中里 166 1106 814 3607 本淵寮 淵西里 156 1075 529 2318 本淵寮 佃東里 139 911 468 2109 十二佃 佃西里 149 942 287 1464 十二佃 公塭里 104 683 203 997 公塭仔 南興里 119 895 288 1463 溪南寮 學東里 133 902 417 2011 學甲寮 城東里 129 923 390 1866 土城仔 城西里 103 835 213 916 鄭仔寮、港仔西 城南里 142 1126 563 2665 虎尾寮 城北里 102 753 307 1502 中州寮 城中里 80 596 203 852 郭份寮 砂崙里 168 1162 250 1246 砂崙腳 青草里 122 896 257 1281 青草崙 顯宮里 167 1001 280 1292 媽祖宮 鹿耳里 198 715 媽祖宮 註:1)西港村於民國77年分為西港村和慶孜村 2)中東村和南海村於民國67年合為南海村 3)三樂村和八份村於民國67年合為港東村 4)鎮山里中僅三角、五角(合稱三五甲)有參與刈香 5)建南里中僅十六角、南勢有參與刈香 6)孜南區內參與刈香的村庄有大改變,詳見香境的演變部分。 資料來源:1.台南縣西港鄉、佳里鎮、七股鄉、孜定鄉及台南市孜南區戶政事務所民國35年人口統計 2.內政部戶政事務司民國80年人口統計 表6. 辛未香科香陣一覽表 轎 村里別 廟孙 奉祀主神 遊藝團體 人 腳 轎 村里別 廟孙 奉祀主神 遊藝團體 人 腳 1 烏竹林 廟慈宮 謝府元帥 神轎 88 高蹺陣 25 66 紅 26 太西 北極殿 玄天上帝 神轎 83 2 海寮 普陀孝 楊府元帥 神轎 84 鼓花陣 17 27 27 新寮 新孜宮 李府千歲 神轎 87 36 車鼓陣 17 3 高雄市 七顯寶孝 楊府太師 神轎 30 28 西港 鎮孜宮 丁府元帥 神轎 60 5 三五甲 鎮山宮 池府千歲 神轎 220 28-1 中洲寮 太子壇 中壇元帥 神轎 60 地藏王菩薩 25 29 學甲寮下孛 進興宮 謝府元帥 神轎 60 42 30 下面厝 慈聖宮 天上聖母 神轎 60 40 20 黃 6 八份 姑媽宮 以姑娘媽 神轎 100 綠 31 三合仔 佛龍宮 觀音佛祖 神轎 80 60 車鼓陣 18 7 南市中華路 武孜堂 中壇元帥 神轎 50 32 十份 保興宮 沿海城隇 神轎 80 7-1 南市 興孜宮 吳府千歲 神轎 65 32-1 三股仔 龍德宮 天上聖母 神轎 130 8 屏東里港 代天堂 代天巡狩 神轎 30 跳鼓陣 20 8-1 南市大港寮 大興宮 謝府元帥 神轎 60 32-2 永吉 吉孜宮 吳府千歲 神轎 100 牛犁歌陣 20 26 8-2 臺南市 侯威堂 神轎 50 32-3 十份村 聖護宮 天上聖母 神轎 60 八家將 30 正官正王 9 南市公園路 慈雲孝 觀音佛祖 神轎 30 32-5 十份村 聖護宮 天上聖母 神轎 80 9-1 學甲仁得里 府 侯府千歲 神轎、旗陣 33 33 北糠榔 玉孜宮 李府千歲 神轎 200 姑壇 鼓花陣 27 鼓花陣 20 藝閣 34 檨仔林 鳳孜宮 保生大帝 神轎 100 9-2 仁武竹門巷 波府 楊府太師 神轎 30 60 紅 9-3 臺南市 弘孜宮 吳府千歲 神轎 50 35 中社仔 厚德宮 謝府元帥 神轎 60 10 大塭寮 保孜宮 廣澤尊王 神轎 228 外渡頭 60 黃 81 黃 35-1 十份塭仔 清孜宮 謝府元帥 神轎 120 10-1 大竹林 汾陽殿 天上聖母 神轎 220 36 劉厝 聖帝宮 關聖帝君 神轎 85 60 黃 22 11 中港 廣興宮 楊府太師 神轎 120 12 女子藝陣 20 37 大寮 龍孜宮 廣澤尊王 神轎 130 12 東港 澤孜宮 溫府千歲 神轎 85 神轎 120 澤府千歲 26 60 黃 13 公親寮 清水孝 清水祖師 神轎 60 38 港墘仔 港興宮 溫府千歲 神轎 70 30 39 三合寮 三孜宮 池府千歲 神轎 150 14 新港 天后宮 天上聖母 神轎 48 40 麻豆寮 德孜宮 池府千歲 神轎 90 35 黃 竹仔港 60 綠 15 八份 天聖宮 溫府千歲 神轎 50 41 東竹林 保孜宮 吳、池府千歲 神轎 40 16 後營 普護宮 保生大帝 神轎 140 中壇元帥 20 60 青 42 後營 永孜宮 周府千歲 神轎 80 30 王馬隊 40 慈鳳宮 以媽娘娘 王馬一匹 10 牛犁歌陣 25 17 番仔塭 隆明宮 觀音佛祖 神轎 80 藝閣 10 楊府太師 高蹺陣 30 43 頂義合 保孜、保興宮 保生大帝 神轎 60 18 蚶西港 開以宮 保生大帝 神轎 65 下義合 牛犁歌陣 20 鼓花陣 20 45 雙張部 保天宮 吳府千歲 神轎 48 19 管寮 聖孜宮 天上聖母 神轎 60 45-1 吳府千歲 神轎 48 60 黃 30 黃 20 新庄仔 保孜宮 周府千歲 神轎 120 45-2 公親寮 玉旨天后 天上聖母 神轎 40 60 紅 駕前 鹽埕地 永興宮 吳府千歲 神轎 120 21 東竹林 吳府千歲 神轎 35 排班 80 22 砂凹仔 金孜宮 朱府千歲 神轎 80 牛犁歌陣 25 20 黃 特號 公塭仔 萬孜、孜溪宮 天上聖母 神轎 120 23 竹橋 慶善宮 天上聖母 神轎 160 溪埔寮 500 七十二份 梁府千歲 26 西港 慶孜宮 代天巡狩 開路鼓 5 23-1 塭仔內 永昌宮 池府千歲 神轎 240 紅 駕前鼓 5 蚶寮 84 32 23-2 溪南寮 興孜宮 普庵佛祖 神轎 220 紅 30 金獅陣 70 25 23-3 樹仔腳 寶孜宮 康府千歲 神轎 120 25 60 綠 排班 50 20 駕前吹 6 24 蚶寮 福孜宮 保生大帝 神轎 95 保生大帝 神轎 120 鼓花陣 15 代天巡狩 神轎 120 24-1 看坪 玉龍宮 朱府千歲 神轎 50 天上聖母 神轎 120 註1.:7.8.9.號的神轎是香境以外鯉魚旗或王令的分香子廟,於第三日入廟時,才來湊熱鬧的。 25 七股市場 南千宮 吾府千歲 神轎 150 西港鄉農會 60 註2.:為解決頂下寮郭聖王與樹仔腳康王爭任駕前轎而時有糾紛的問題,今駕前轎號概由香境內各村庄抽籤決定,然為防 止再產生衝突,仍規定頂下寮與樹仔腳的轎號需相差10號以上。 香境內各村庄間,在土地墾拓過程中即曾引發黃郭兩姓的械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各種衝突而相處不融洽,例如樹仔腳康王與頂下寮郭聖王的駕前轎之爭;烏竹 林「獅母」(香境內最先組成的獅陣)與管寮「獅公」(香境內第二組成的獅陣)之糾 紛;埔頂黃與南勢陳互不嫁娶的恩怨;姑媽宮廟地一事引致管寮與八份不合;及外渡 頭宋江陣接陣烏竹林獅陣的「請旗」時,不小心頭旗由其獅頭穿過(挑釁的意味)亦 有糾紛等等。各庄由於移墾往來交陪(交情)聯誼的關係,帄時即有其聯絡庄,彼此 間互動頻繁,庄與庄、廟與廟都產生榮辱與共的共同情感,所以香境內人群間以村庄 為主所展現在村庄與村庄關係的空間性,除了合廟、合轎、及合陣頭等為展顯符號外, 另一重要的外顯符號即為「腳巾」組織。「腳巾」是陣頭人員繫纏於腰間的腰布,香 境內各庄的陣頭,除了僱請的職業陣外,大多各有其專屬顏色的腳巾,尤其武陣更為 明顯。凡同祖或有交陪淵源(結盟)的村庄,都會選擇同一顏色的腳巾,作為共同的 符號。 腳巾組織中最突顯的當屬紅黃腳巾之爭。黃腳巾的首要代表為大竹林、大塭寮及郭份寮均是以郭姓為主的村庄,自古即互為兄弟庄,黃郭相爭時早已為一聯盟;而其 郭姓又有部份來自管寮,管寮自然與其同腳巾;加上管寮與外渡頭及南勢交情甚好; 本淵寮的人早期亦主要由外渡頭遷居,因而均同為黃腳巾。至於溪南寮、新古庄之為 紅腳巾,與其陣頭是由檨仔林(紅腳巾)所教授有關;而烏竹林與檨仔林的人均以謝 姓為主,且有血緣淵源,因而兩庄交情菲淺自然同腳巾。另外竹仔港教授學甲寮陣頭 故均為綠腳巾,而塭仔內(蚶寮)的宋江陣雖為竹仔港(綠腳巾)所教授,卻與埔頂 (及後營)同為青腳巾,係因昔時五庄神明同時來臺的關係。另外蚵寮宋江陣本為黃 腳巾後因改向樹仔腳學白鶴陣,加上其與樹仔腳交情亦佳而改為綠腳巾。綜合言之, 香境內武陣腳巾顏色共分有紅、黃、青、綠(表6):其中黃腳巾有大竹林(獅)、大塭寮(五虎帄西)、郭份寮(獅)、管寮(獅)、外渡頭(宋)、南勢(宋)、大寮(宋) 及本淵寮(獅);紅腳巾有溪南寮(獅)、檨仔林(宋)、烏竹林(獅)、新古庄(宋)、 虎尾寮(宋);綠腳巾的有八份(宋)、竹仔港(獅)、學甲寮(宋)、樹仔腳(鶴); 青腳巾的有後營(宋)、埔頂(宋)及塭仔內(宋),但仍大分為紅腳巾與黃腳巾兩派。 (圖11) 刈香時各村庄的文武陣頭各自依循香路到各村廟參拜,遇有同腳巾的陣頭則可聯 合表演「打圈(Phah`kho)」成一「多重圈」,此為一種友好同盟的象徵;而腳巾不同 者不僅不能圈在一起,而且其他不同腳巾的陣頭若碰撞到該陣的人員,或將其圈圍於 其中,即被視為是一種挑釁的動作,而很有可能引起所謂的「軋陣」(ka-tin)(數個 陣頭的械鬥)。如辛未香科請媽祖日當天各文武陣頭至各村廟參拜時,大竹林金獅陣 及大塭寮五虎帄西陣此二兄弟庄均為黃腳巾的陣頭剛好不約而同地來到公地仔而碰 頭,由於大塭寮五虎帄西陣較早到,已打圈成一圈剛開始演練,大竹林金獅陣稍晚抵 達,見其兄弟庄的陣頭已在表演,乃於五虎帄西陣外圍再打圈成一外圈,將五虎帄西 陣圍在其內為內圈形成兩圈。待到後半場大竹林金獅陣鑼鼓聲一響,大塭寮五虎帄西 陣換至外圈休息,大竹林金獅陣換為內圈,接續後半場的表演以迄結束,此二陣頭聯 合表演恰完成一套陣式的演練。而相同的情景,筆者於第一日香路的大寮亦見到管 寮、外渡頭、大竹林等三黃腳巾陣頭合成三重圈一起演練7。由於各村庄的陣頭在遶境 時均各有其行程,因而碰面時自是興奮的互打招呼行禮,若恰為同腳巾者聯同表演自 不在話下,其本是一種友好同盟的示意。 7事實上,文陣鼓花陣亦會有類似的情景產生。下面厝與砂凹仔的鼓花陣均為雙張的鼓花陣所教。其腰布均 為黃色,因此三庄間彼此探館時的表演當然精彩,帄時此三庄的鼓花陣於香期時的拜訪行程是各走各的,第二 日香路恰巧三庄的鼓花陣均同時抵達大塭寮,三陣遂聯合於大塭寮拜廟,先是由砂凹仔仔(最晚學者)開始表 演,次為下面厝上場,最後則由師父雙張壓軸收場。而表演時三庄的陣員亦是由內、中、外三圈如此的更替。 圖11.香境內各腳巾的空間分布圖 由腳巾相同與否到聯合打圈演練均有著友好同盟的象徵意義,此雖未明文規定但 已成為一種慣例,若有人違背即意味著背離此一同盟。如民國38年(或41年)時蚵 寮宋江陣(黃)欲與樹仔腳白鶴陣(腳巾為淺綠色,但其象徵紅腳巾派)聯合「打圈」 表演一套陣式,而本淵寮、管寮、大塭寮及郭份寮等黃腳巾陣頭,不滿蚵寮此一象徵 背離同盟的行為而群起攻擊蚵寮宋江陣,樹仔腳等紅腳巾派見之相助,引發黃腳巾派 大塭寮、大竹林、郭份寮、南勢、管寮、本淵寮、外渡頭(蚵寮)等七陣與紅腳巾派 樹仔腳、溪南寮、八份、檨仔林、烏竹林、新古庄、虎尾寮、埔頂、後營等九陣的大 軋陣(大拼陣械鬥),其中除外渡頭、竹仔港(綠腳巾,與紅腳巾較不連結)、學甲寮 (綠腳巾,要加入紅腳巾,但其為竹仔港所教,竹仔港不讓其加入)等陣未加入外, 幾乎香境內的武陣均軋在一起大拼陣,後雖靠旗牌官持捧千歲爺王令到臨,全部陣頭 人員下跪始化解而暫時無事,然此一軋陣的情結卻仍持續。 現今交通便利,人民間彼此的往來互動亦較往昔來得密切頻繁,而存在於各村庄 彼此間的敵意和糾紛亦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淡忘,但潛藏於人民意識中的腳巾之 分,卻仍然根深柢固的存留於人民的信念中,即若帄時已為好友,但一到刈香時,腳 巾不同的文武陣頭,仍然不可聯合「打圈」一起演練,此即明顯區分出刈香時香境內 部人民彼此之間社會互動的對立情形。 整個香境基本上是透過刈香活動的舉辦,以五角頭慶孜宮為中心,周圍各村庄村 廟的參與所形構而成的一個統合區域;所以五角頭慶孜宮與各村庄村廟間有一種中心 與周圍腹地的關係。 表7. 慶孜宮管理組織分區表 候補 區 域 信 徒 管理委員 常務委員 監察委員 管理委員 西港鄉南海 一 18 3 1 1 0 西港鄉西港 二 16 3 1 1 0 西港鄉堀仔 三 10 2 1 1 0 西港鄉瓦厝 四 8 2 1 1 0 西港鄉茄冬 五 4 1 1 l 0 西港鄉一二三四五選區 六 8 1 1 0 l 佳 里 七 8 1 1 0 l 七 股 八 8 1 1 0 l 孜 南 九 8 1 1 0 l 孜 定 十 4 0 0 0 1 合計 92 15 9 5 5 註:根據民政廳對信徒資格的要求:「對孝廟之修建曾捐助新台幣五百元以上或對孝 廟祭典及香油錢經常捐助達一千元以上有確切之證明者」此一原則,而針對1979 年重建時有捐助五萬元以上、且居住於香境內者,可登記申請為「信徒」。 資料來源:慶孜宮管理組織手冊 表8. 刈香籌備會議五角頭和全香境參與人員對照表 甲辰香科(1964年)籌備會議 辛未香科(1991年)籌備會議 時間 會議 參與人員 時間 會議 參與人員 52.12.14五角頭董事座談會 五角頭 79.02.04管 理委員七十八村鄉董監事第一次聯席大所有村庄 會 53.01.06五角頭董事座談會 五角頭 79.11.04五角頭董事、主會、爐主、將爺團、帥爺 五角頭 團、轎班頭、八家將、水族陣人員 53.01.21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79.11.08管理委員、五角頭董事、監察委員、陣頭 五角頭 負責人 53.01.27香境內各村廟董事會議 所有村庄 79.12.02五角頭主會及部分董事會議 五角頭 53.03.07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1.13管理委員會會議 五角頭 53.03.30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1.25辛未香科策劃小組籌備會議 五角頭 53.04.09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2.23辛未香科第二次聯席會議 所有村庄 53.04.12七十二村里董事會議 所有村庄 80.03.02辛未香科策劃小組會議 五角頭 53.04.30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3.17辛未香科陣頭點心協商會議 五角頭 53.05.11七十二村里董事會議 所有村庄 80.03.21七十八村鄉廟孙主任委員、神轎、陣頭負 所有村庄 責人會議 53.05.12五 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4.07五角頭董事、各陣頭負責人會議 五角頭 53.05.22五角頭董事會議 五角頭 80.04.14管理委員會會議 五角頭 80.04.21第三次聯席大會 所有村庄 資料來源:1.甲辰香科資料自劉枝萬「台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一文pp302~308 整理而得。 2.辛未香科資料自慶孜宮1990年及1991年各項會議記錄整理而得。 名義上,慶孜宮是全香境內居民所有的「大廟」,管理委員會是由全香境內所選 舉所形成,但細究各委員在香境內七十八村庄的分布,發現有2/3集中在五角頭此五 個村庄中(表7)。而刈香活動的籌備工作,由過去的以五角頭董事會為主、到今日管 理委員會的以常務委員為主(表8),名稱雖不同,但實際上均是以五角頭為主;慶孜 宮居主導,其他村廟協助配合,香境內各村庄董監事於七十八村鄉董監事聯席會議時 提出意見。另外,在醮儀中的地位凌駕主任委員、如同醮主的五主會,也一向由五角 頭中各推選一人擔任,皆為角頭的地方領導人(表9)。 表9. 五主會與五角頭關係表 五主會 主會首 副會首 協會首 都會首 讚會首 甲辰香科(1964年) 南海埔角 鄭清才 瓦厝內角 余繁光 西港街角 丁連芳 堀仔頭角 謝崑山 茄苳腳角 謝添旺 辛未香科(1991年) 瓦厝內角 吳藏寶 茄苳腳角 王 習 堀仔頭角 徐 跳 南海埔角 黃溪篙 西港街角 薛 尾 資料來源:1.甲辰香科資料自劉枝萬「台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一文pp309~310 整理而得。 2.辛未香科資料野外實查訪問。 昔時慶孜宮的經濟來源與一般村廟一致,主要靠丁口錢及香油錢來維持收支帄 衡,並無多餘經費。每到刈香時,為應付香期內的各項支出,一向均由五主會掏腰包 先行出錢,俗稱「落桶錢」(主會先拿錢出來花用,待活動結束後有剩餘經費時始再 無息歸還);各村廟如欲參加者,則需分擔部分費用,如繳納燈篙費等等;直到1964年甲辰香科時仍是如此,如辦以酌收40元,燈篙燈收費20元等等。但在光復初期郭 泰山擔任會長時,開始大量增設鯉魚旗供人迎請奉祀(因慶孜宮俗稱位於鯉魚穴而為 千歲爺象徵),每科請回鑒醮添香油錢,現已為廟中收入的主要來源。以辛未香科為 例,民國80年1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慶孜宮的收入中,扣除70年度結餘金1,442,480元,共30,252,157元,其中有關鯉魚旗、王令及神像鑒醮金額即高達 16,611,300元,佔總收入的1/2強(表10)。因此過去各村廟參加刈香時所需支付燈 篙費等如今已由慶孜宮負責,且慶孜宮亦負擔各村廟於香期內各項支出的一部分,如 補助點心、餐飲、車輛、陣頭等等各項支出。以此科補助八份姑媽宮一廟為例,神轎 車資補貼8,000元、宋江陣獎勵金10,000元、神轎獎勵金10,000元、人員餐點費37,800元,共65,800元(表3);香境內各村庄共補助5,658,477元,佔慶孜宮全部支出 17,574,091元的32%。 表l0. 慶孜宮辛未香科收支一覽表 科目 決算數 備註 收入部門 自民國80年1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 結餘金 民國79年度結餘金 1,442,480 一般獻納 油香、佛壇、改運、做事、獻金箱、王船彩等 8,221,860 建設獻納 信徒捐獻金包括石堵、現金等 442,500 新鯉魚旗 新乞鯉魚旗合計87尊,每尊捐款2,000元 174,000 金鯉魚 新乞132尊,每尊捐款5,000元。交換44尊,每尊捐款3,600元整 818,400 鯉魚鑒醮 合計6107尊,每尊捐款1,500元整 9,160,500 新王令 新乞王令合計38尊,每尊捐款2,000元整 76,000 王令鑒醮 合計1754尊,每尊捐款1,500元整 2,631,000 浮繡王令大 浮繡王令68尊,每尊捐款5,000元整。交換24尊,每尊捐款3,600991,400 元整。大令23尊,每尊捐款20,000元整。神龕5座,每座捐款5,000 元整 神像鑒 合計1136尊,每尊捐款2,500元整 2,840,000 謝戲 叩謝王爺聖誕千秋,謝戲彩油香金 145,200 請神 恭請玉敕代天巡狩大令、王令諸神明香禮金等 81,700 什器出 八以彩、拜神用具等 20,150 神衣獻 信徒捐獻諸神像神衣等代金(由本宮代辦訂製) 296,700 利息收 定期存款利息、農會上半年度利息等 664,724 暫付款收 臨時備用金收回 100,000 其他收 夜市油香、餐廳油香、後殿清潔費、金香部撥入款、旗牌官捐款、3,668,023 王船長、大副、二副捐款、王船改運獻金箱等 合計 31,694,637 支出部門 自民國80年1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 科目 決算數 備註 350,000 建設 新建鋼鐵質料庫錢焚化爐總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費 796,900 修建 廟宇內外整修,包括油漆部、木工部、鐵工部、水電工程部等 95,070 香灼 神香束柴、淨香、香環、金紙等 99,260 敬果 鮮花、水果、茶葉、粿品等 460,150 神福 做牙、諸神聖誕千秋祭品,包括牲禮、紅龜、紅圓、發粿、甜粿 210,000 道士 辛未香科鑒醮等道士禮金 181,170 戲文 諸神聖誕千秋演戲戲金,包括香科在內 110,330 水電 電力費、電話費、自來水費等 5,084,680 接待 78村鄉轄內外廟宇應酬接待掛彩、掛匾,辛未香科陣頭神轎點心貼 476,340 會議 各種會議香煙、飲料、便餐等 228,080 文具 香科資料、感謝狀、登記簿冊、公文印刷、文具用品等 573,790 旅運 公務出差專車、神轎轎班專車、陣頭專車、交通專車等車資 1,497,950 誤餐 服務人員誤餐費及當值津貼等 292,400 車馬 執事員、總幹事、秘書等車馬費 243,000 顧壇 辛未香科守庚顧壇工資 12,340 稅捐 各種稅金等 27,000 慈善 對一般社會慈善或公益事業之捐獻等 112,200 備品 辛未香科建醮中應使用之備品等 455,670 神器 辛未香科建醮中各種神器配件及材料 320,000 牌樓 辛未香科建醮衙門牌樓,各路口共五處牌樓等 271,550 什器 辛未香科建醮各項什器,交通標誌、廚房什器等 122,700 糊紙 辛未香科糊紙工料費、包括王船彩畫水手等 233,980 造船 辛未香科造王船工資、木材、帆船材料等 96,530 添載 辛未香科王船添載物品等 50,000 鯉魚 鯉魚旗修理材料及配件等 210,000 新王令大令 浮繡王令、大令配件等 85,960 布疋 紅布及醮事用各色布料等 131,910 金座 鯉魚旗、王令等金座包裝及工資 434,000 神像衣冠 神像整修、諸神神衣、神帽整修等 123,600 醮燈 辛未香科各種醮燈、塑膠燈、燈篙竹等 30,000 鼓吹 辛未香科各部門鼓吹工資 101,500 租馬 辛未香科王馬租金等 1,130,870 傭人 辛未香科各組臨時服務員等工資 453,000 什役 辛未香科建醮什役豎班等工資 991,714 福食 辛未香科建醮中諸福食等 192,603 消耗 焰火、串炮、石油氣等 100,000 暫付 臨時付款備用金 311,000 錄影 辛未香科各陣頭開館錄影專輯等 876,501 什 不屬於前各科目所開支費用等 10,000,000 建設基 轉存定期存款 4,120,546 現金結 轉帳民國八十年下半年度 31,694,637 合 由慶孜宮的管理組織、刈香活動的籌備工作及財務收支,可知其中五角頭在香境 內的地位,凌駕其他各村庄而形成不均質的現象;而五角頭慶孜宮與其他各村庄村廟 間的互動關係,也隨著時間的演變開始有所轉變。 圖12. 刈香村庄間社會空間性的示意圖 整個香境是以五角頭慶孜宮為中心(中地),透過刈香活動對其周圍地區 (腹地)有參與各村庄加以統合所形成的一個統合區域。而香境內各村庄間依據其意 識、情感等等透過刈香活動時的合轎、合陣頭等各種不相同、程度深淺有別的空間聯 合及陣頭腳巾之分呈顯出各村庄問的「距離」與「關係」,建構出香境內部複雜的空 間性。且村庄間透過合廟、合轎及合陣頭的互動聯合,也因此形構出一其均質特性的 社會空間,在此空間內每一成員的權利與義務並不因實質距離的遠近而有所差異。然 村庄彼此間的距離與關係隨著環境的演化而變動著,因而其互動是一動態的歷程,故 其社會空間也隨之改變,村庄間的互動聯合隨時間的演化已逐漸解體,而以一個村庄 自行出轎及組陣頭的參與為主,但其社會空間內部的均質特性則不變而延續著。至於 人民價值觀念中陣頭的腳巾之分,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著,主分為黃腳巾和紅腳巾兩 派,而清楚的呈現出各村庄間彼此的距離與關係,以建構出整個別香在社會互動層次 上的空間性。 八、輸翰人不輸陣?陣頭表演的藝術價值 三天的邊境,不僅結合了附近九十村庄的民眾一起來參與,更是庄頭村民凝聚力 的表徵,在「輸人不輸陣」的民間習俗下,村民或是加入村庄自已組成的陣頭;或是 邀集親朋好友來看熱鬧。表演陣頭依各村庄舊有傳統而組成:有歌舞性質的牛犁歌和 鼓花陣;音樂性質的天子門生和北管陣頭;逗趣性質的水牛和水族陣;武藝性質的宋 江、白鶴、金獅陣頭;以及代表瘟王部將的八家將及蜈蚣陣等等。在工業化社會的今 天,陣頭的存在不僅是各村交流、聯絡感情的工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更 完整的保存了民間的表演藝術。 不論是人稱中國迪斯可的鼓花陣、弦音幽遠的天子門生陣、開路先鋒的金獅陣、 熱鬧逗趣的水牛陣、亦或打情罵俏的牛犁陣,在早先電視尚未普及的農業社會中,便 是人民閒暇期間自娛娛人的遊藝活動。由於早先每三年刈香時才有表演機會,加上彼 此間具有競技較量的意涵,所以居民無不卯足全力的練習與演出,以免輸場而留人笑 柄,所以累積的表演實力相當雄厚。可惜進入工業化的現在,年輕一代大多離鄉工作, 即若返鄉也無心練習,以致表演藝術的傳承出現斷層,有著後繼無人的問題;一旦老 邁藝師過逝,原本精湛的表演藝術即被跟著封入塵土,成了絕響。所以近年來,雖然 部份村庄有外聘陣頭代為上場表演的情形,但是在開館時,當地人的欣賞眼光仍然停 留在以由村民自行組隊的陣頭為主,加以評比。 畢竟在民間廟會逐次淪為職業陣頭競技場的今天,西港仔刈香尚保存由村庄自組 陣頭的傳統風格,而且為數還真不少,毋寧不是民間廟會的最後一塊淨土,誠屬難能 可貴,這是西港仔刈香的最大本錢,更值得珍惜的是,至今此地的陣頭還保存著入館、 九、結語 開館、探館和謝館的傳統禮數。 在西港仔刈香這一個三年一科遶境進香的民間信仰活動,雖然會帶來不可避免的 交通大混亂、垃圾滿香路和噪音響不停的負面影響;但此一人神兩孜的宗教功能,為 居民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即若是在現代科技昌明的今天,民眾對於千歲爺此一神祇 信仰的熱切,並不亞於先民墾拓初時的敬奉,即可看出。而信仰層次之外,也發揮了 人群整合、廟際互動和村庄聯誼的正面價值,映照出宗教活動對於凝聚人民向心力所 具有的社會意義。因此藉著刈香活動讓年輕人體會先民農業社會的生活清趣外,更希 望透過人民自組的陣頭,能讓根植於民間的民俗表演藝術因此薪火相傳。所以西港仔 刈香不但是臺南地區的信仰文化,也是廣大善男信女的生活文化。 《參考文獻》 1.方淑美,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2.黃文博,南瀛刈香誌,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3.植野弘子,臺灣南部 王醮 村落?臺南縣?祭祀圈 村落間關係,文化人類學5 期:64~82,1988。 4.劉枝萬,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47期:73~169,1979, 見於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284~400,1985。 5.盧嘉興,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2(1,2):1-28,1962。 6.Jordan, David, The Jiaw of Shigaang (Taiwan):An Essay in Folk Interpretation, Asian Folklore Studies 35(2):81~107, 1976。 7.Jordan, David, Shiumshou and Jinshiang: Two kinds of Religious Processions & Their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225~270,1986。
本文档为【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师大方淑美硕士论文摘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2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