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举报
开通vip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教科室编 2007年6月22日 目 录 1(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教育论坛方案„„„„„„„„„„„„„„教科室(2) 2(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森东(3) 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谢 晓(8) 4(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何 芳(11) 5(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议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 惠安一中教科室编 2007年6月22日 目 录 1(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教育论坛方案„„„„„„„„„„„„„„教科室(2) 2(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森东(3) 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谢 晓(8) 4(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何 芳(11) 5(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议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洪 涓(15) 6(对高中新课程物理教材处理的一些粗浅看法„„„„„„„„„„„„吴萍娥(18) 7(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连慧晓(20) 8(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初探----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为例„„„张冬梅(24) 9(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苏奕虹(30) 10(新课程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洪清平(33) 11(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1》教学感悟„„„„„„„„„„„„肖凯闽(36) 12(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何小阳(39) 13(普通高中音乐课课改有感„„„„„„„„„„„„„„„„„„„ 何舒婷(41) 1 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教育论坛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探讨与交 流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反 思,推动我校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主题 “高中新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三、时间和地点 2007年6月22日晚;学校学术报告厅。 四、交流名额 教研组(高一备课组)各1名。 五、会议程序 1(黄志平校长讲话。 2(教师交流: ?王森东: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何舒婷:普通高中音乐课课改有感 ?谢 晓: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洪 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议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 ?吴萍娥:对物理教材处理的一些粗浅看法 ?连慧晓: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张冬梅: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苏奕虹: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洪清平:新课程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肖凯闽:通用技术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教学感悟 ?何小阳: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何 芳: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3(大会总结:曾忠民主任 2 惠安第一中学教科室 2007年6月22日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组 王森东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教育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品德教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全部围绕考试转,“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这种做法的巨大危害性正日益暴露出来,且看以下几则有代表性的新闻:一、女硕士刘某在上海淮海中路乱穿马路时被交警拦下,刘某不但不交钱,还粗口辱骂交警,并当场抓伤交警手背,因此被卢湾区公安分局行政拘留10天。被释放后刘某离开了原来的高薪白领岗位。二、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公安分局打掉一个抢劫出租车团伙,10名嫌疑人中竟有8人是两所高校的学生,女学生负责拦车,男学生则上车实施抢劫。三、“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头两则新闻里的主角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第三则所说的影响国人形象的中国出境游客中相信大部分至少受过正规的中学教育。然而他们的道德素质之低下,让人不齿,也引人深思。作为站在育人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在平时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充分重视德育,是否为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如今我国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新课改,也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心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而语文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人文学科更应责无旁贷地负起德育使命。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加课程改革实践一年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努力为民族 3 素质的复兴尽己所能,我也希望能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以期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成效。故于此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发掘教材中固有的德育素材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在人教社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德育素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在《动物游戏之谜》《凤蝶外传》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动物游戏之谜》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里,我所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课堂上,在了解了动物的各种精彩游戏后,我让学生就“研究动物的游戏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展开讨论,进而引导他们认识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傲慢地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重视对动物生命体的保护和尊重,进而重新认识自己。”让学生明白很多动物也有喜乐,也有简单朦胧的思维,也会感受到疼痛,一把刀切在动物身上给动物带来的痛感并不比切在人身上而给人带来的轻,既然我们都惧怕强烈的痛感,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让活生生的生命体遭受这种磨难呢~学生们听了都很有感悟,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也自然加强。 在《凤蝶外传》的教学中也是一样,我引导学生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风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人定会更加关爱人类,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和幸福,也就更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社会也就更和谐。我进一步向学生谈到了自身不久前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一个例子:一天晚上我父亲偶尔在家里抓住了一只蟋蟀,就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子里,说第二天拿给我小侄女玩,我劝他把蟋蟀放了,他却觉得难得抓到,放了可惜。于是我就在当晚等我家人都睡着了后偷偷把瓶 4 盖打开,让蟋蟀钻入我家门前的小花园里,把自由还给它。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我意识到生命都不容易,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动物是平等的,一只蟋蟀能活多久,让它好好享受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岂不更好~课文的内容和这个例子对学生的触动很大,有几个学生课后跟我说他们学了这两课后对自己以前捕鸟的行为感到很后悔,真不该那样虐待鸟儿,我听了很欣慰,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了。我相信这样的学生以后到了社会上也不会做出像去年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之类的事情来。 2(在《孔雀东南飞》《诗经?氓》《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教学中渗透德育。 这几篇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悲剧。在这几课的教案里,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最高的伟大”。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要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被避免,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像《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给他人带来不幸。而且,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诗经?氓》《孔雀东南飞》《雷雨》是典型的爱情悲剧,我们还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拒绝早恋行为。《诗经?氓》里有句千古名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通“脱”)说的是男人沉溺于爱河中还容易脱身,女人一旦陷入爱河,就难以自拔。这句话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是很有道理的:男人往往把爱情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爱情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多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而女人往往把爱情看作生活的全部,为了爱情常常不顾一切。这个道理反映在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上,就是早恋的男生大多不会让爱情过多影响学习,成绩常没有明显下滑,似乎危害不大;而早恋的女生呢,却大部分为爱情严重分神,成绩节节下掉,惨不忍睹。我在分析这句名言时,也跟学生讲这个道理,劝诫女生们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辜负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为了 5 自己美好的大学梦,远离早恋;也劝诫男生为了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前途,不要和她早恋,以免害了她。 教《孔雀东南飞》和《雷雨》时我还对学生说焦仲卿和刘兰芝、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情悲剧都源于家长的反对。成年人的爱情在家长的反对下都显得如此艰难,而你们作为在校中学生若早恋要面临家长、教师和社会的三重反对,还要面对成绩下滑的严重危险,面对高考毕业后各奔东西的现实,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与其拿自己的美好前程换这希望渺茫、毫无安全感可言的青涩爱情,不如先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为自己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人生应该一步一步走,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则可能顾此失彼,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的课堂德育渗透要比简单命令式地要求学生不得早恋有效得多。学生们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把爱情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而女人往往把爱情看作生活的全部”等句子记得特别牢固,在面临爱情与学业的抉择时,他们也更容易清醒地看清楚自己该如何选择。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简简单单抛出像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诚信”或02年的“心灵的选择”那样的道德拷问式话题就行,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深有感悟,乐于接受。 有一次作文课的主题是“逆向思维,立意新颖”。上课时我先跟学生说这期作文的话题是“珍惜时间”,让他们构思一下,拟个写作提纲。结果所有同学的立意都差不错,如“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我们必须珍惜时间”“乌飞兔走,光阴似箭,我们必须珍惜时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管表达如何不一样,本质都是一样:“时间宝贵,我们必须珍惜时间。”试想这样千篇一律的立意,又如何能提起改卷老师的兴趣呢,就像今年福建的高考作文题“季节”,大量的考生都是想到人生的四季:少年儿童似春天,青年似夏天,中年似秋天,老年似冬天。这样的立意要拿高分很难。 在跟班上学生分析了他们的立意不新颖后,我给他们看了街头监控摄像头拍下的一起交通事故视频:一名骑摩托车男子看到离自己还有几十米远的绿灯再过几秒钟就要变红灯,赶紧加大油门希望抢在最后几秒钟内冲过路口,正在这时在和他的方向交叉的路口一辆汽车急驰而至,这辆汽车的驾驶员觉得反正马上变绿灯了无须减速停车浪费时间,结果这两辆车猛烈相撞,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接着又给他们看了本文第一段提到的女硕士不愿多花一点时间走人行横道却乱穿马路结果被拘留的视频新闻,并教育他们:乱穿马路不仅 6 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更是极不文明、没有社会公德心的行为,因为这样做不仅可能导致自己受伤害,也会影响社会交通秩序,更会害了没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员,驾驶员为了躲避乱闯马路的行人紧急打方向盘特别容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而且一旦躲避不及撞上了行人那么守法的驾驶员就得为违法的行人支付巨额赔偿款。害己又害人,这种事情如何能做~学生们看了两则视频并听了我的分析后,纷纷修改了原来的立意,新的立意如“珍惜不该珍惜的时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时间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放弃短暂光阴,珍惜永久时间”,我很满意地告诉学生,这样的立意在考场上会比“时间宝贵,我们必须珍惜时间”新颖得多,也更容易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由此水到渠成地点出本堂课的主题“逆向思维,立意新颖”。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懂得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又接受了一次难忘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社会公德心教育,寓德于教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三、在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到新的高度:“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在共同所处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互相尊重、善解人意、谈吐文雅等;重视在各种交际实践中学会口语交际,教师应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具体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单元有一口语交际活动课名为“讨论”,指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各自发表意见,平等交流。在备这课前我刚好听到班长反映班上有些男生特别喜欢说女生坏话,贬损女生。我就选了“男生该如何对待女生”为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发言踊跃,在他们各抒己见后,我结合他们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男子汉,应以保护女人、包容女人为荣,以欺压女人、贬损女人为耻。大自然选择让男性天生更具力量和胆量,是为了让男性保护女性,而不是让男性欺负女性。”绝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观点都深表赞同。那些本来喜欢讲女生坏话的男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讨论课,既提高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更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可谓一举多得。 四、身正为师,言传身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如果在讲台上往地上吐一口痰,那再怎么跟学生呼吁要讲卫生都无济于事;教师如果习惯了过马路不走人行横 7 道,那再跟学生强调要注意交通安全无异于掌自己嘴巴;教师如果喜欢在开会时与他人聊天,又如何叫学生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专心听讲,而教师所作的符合道德准则、弘扬社会正气的行为,会让学生信服,甚至让学生感动。鉴于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像我每次上下班,都要穿过学校门前的马路,人行横道并不在校门的正前方,而是往旁边偏了几米。不论自己有多急,我都要向旁边走几步到人行横道才过马路。即使在确认不会有学生看到我的时候也是这样做,因为有社会公德心在驱使我。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机制已经被否定。作为教师,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让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良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组 谢晓 2006级高一学生是我校历史上招生人数最多、层次较为复杂的一届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新要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人人有所获,既要让优秀生出类拔萃,又要让后进生学有进步,也成了我们教学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多,如二次函数在闭区 8 间上的最值问题,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 、“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必修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中由三个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 9 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辅以相应的探究内容和思考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议论分别通过图象与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分别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等。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老师们在现有习题的基础上基础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 ,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业”。即将作业难度和 10 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以上是我这近一年来的教学体会。新课程下制约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也很多,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但要相信“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有问题的教育。”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最优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就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低分无能”以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良现象。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英语组 何 芳 在21世纪地球村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而掌握英语则是首选。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最近,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 11 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材》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班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1(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3(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12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例如,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布置一个展览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词汇的科技展品,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放在展览中心的某个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创意练习“intend/plan to do”;“There be„”等句型,操练词汇。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2(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克林顿早就提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要学计算机,18岁的年青人要上网。邓小平早就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掌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四、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13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所以,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五、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方式是一个完善性的提法 我们提出新型英语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把以前的英语教学斥之为传统英语教学而一概否定。如同我们讨论素质教育一样。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现行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现行教育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与好的作法,但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探索新型英语教学也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而不是一个否定的批判性口号。新型英语教学是现行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它不否定现行英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总结多年来我们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只有带着广泛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本文提出的新型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 教学大纲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中式烹调师教学大纲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新概念3教学大纲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议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政治组 洪涓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目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智育至上,缺乏人文内涵的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社会价值感、道德感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认识结构片面,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缺乏社会责任和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作为政治教师更应立足于教学改革前沿,坚持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改善和变革教师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样明确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此外,在关于“实施建议”中也同样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通篇始终贯穿着以育人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和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 因此,政治教师要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确立人文教育的思 15 想认识。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要时刻记住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这样你才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对你的教育的接受程度,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使他接受。同时,你会思考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要培养他们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否则,离开这种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很可能时常陷入麻木的、机械的教学泥潭。 此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通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完善的思维方法,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 二、充分挖掘政治课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态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现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例如,关于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知识点,教材先后用了三个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消费心理的同时,应注意渗透以下内容:中学生如何克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提倡养成良好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智的消费方式。 教师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断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等,从而帮助他们陶治情操、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如《经济和哲学简史》、《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等,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体验感悟、发现探究,引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讨论、辨论等,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助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 16 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传授――接受型,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承受者,学生的目的是学会知识,他不用去怀疑,去探索,一切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的学法指导也重在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应对考试,于是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被限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以及该怎样做的大道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努力探索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种种方式。 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获取知识的学习,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通过探索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验式学习,即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或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手操作,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呼唤人文性的评价方式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除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人还有其他7种智能,即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一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特色。当前思想政治课评价最常用的标准化的文本考试以及简单划一的行为检测,显然是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新课程理念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政治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不应只是关注知识,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自身生存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技能,“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全 17 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表露,多方面的才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其次,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要采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估、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此外,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淡化结果,注重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 总之,我们应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方式,使我们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评价,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中新课程物理教材处理的一些粗浅看法 物理组 吴萍娥 【摘要】对高中物理而言~教材处理的好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本文就教材处理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章备课 搭桥 作铺垫 化整为零 思维定势 我个人认为,对于新教师而言,应该实施章备课。所谓章备课,就是进行每一章新课之前对本章教学的统盘准备工作,也是本章的总备课。我发现有部分新教师采用上一节备一节,不知这些老师有无发现这样备课的弊端。前后知识总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通过章备课,可以掌握教材的整体性、惯穿性;通过章备课、通读教材,能理解教材各知识点的渗透和重点难点的分解;通过章备课,认真分析教材,对照学生情况,能处理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学知识结构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物理学和教材的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章备课让我们能更好地实施本章教学,值得我们采用。章备课可以准备些什么, 备教材:通读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分布,把握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 备教学大纲(或教师用书):可以核对一下,自己通过阅读所形成的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大纲是否相同。 18 备习题:对新教师而言,我认为习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相关知识点立体化,通过习题可以影射出某些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应用到什么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筛选出一些典型题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使知识立体化的同时也可达到巩固的目的。 备课中,有些部分需要进行细处理——这是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的一个关键环节。以下是几种值得借鉴的处理方法: 1(搭桥。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教材各部分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根据整体原理搭好教材内容联系较紧的各部分之间的桥梁,将各部分内容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应用,改变孤立地、单一地进行教学信息传输的状态,减轻思维负担,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鲁科版必修?第二章 能的转化与守恒这一章节,紧紧抓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可将这一章节紧凑联系在一起,也将第一章(功和功率)同第二章联系起来。通过提出问题“如何定量表示动能(和势能)”,启发学生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去思考。对于动能定理的认识,跳出推导过程,可以发现,动能的变化可用总功来衡量,同样的,重力势能的变化可用重力做功来衡量,弹性势能的变化可用弹力做功来衡量。如此一来,这一章的知识就显得紧凑了些。 2(化整为零。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情况、知识点的密度和难度,教师自己应适当作些调整。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不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还是习题的讲解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举个例子: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一大难点。把它拆成两个难点进行突破:一是准确地把总功表示出来;二是应用它来分析题目。第一个难点可以安排在第一章功的计算当中进行培训,在此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几种常见力做功的特点(包括重力,拉力,支持力,阻力——有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二个难点在讲到动能定理的应用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分析引导。很多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有什么用, 1122W,mv,mv通过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物理情景的不同,21总22 等式左边分析起来比较麻烦,表示出来更需一定时间和难度,而右边则不同。读题时若有看到描述速度的情况(有时是直接给出某些位置的速度大小,而有些题目则没有直接讲时,而是在题目中出现 “到最高点”、“压缩到最短”之类),可以思考这个问题,这道题目应用动能定理能否求解,这样就不会完全没有思路,慢慢地会发现动能定理的优势。 3(作好铺垫。 常常见到,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尚不齐备,比如,直线的斜率、二倍角公式、弧度制等都是物理超前数学,应提前有所准备。还有一点是知识衔接上存在一点就是有一定的台阶,比如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台阶。适当做些铺垫,上好高中这个台阶。例如,“功”在初中已有涉及到,包括概念和几种特殊情况的计算。高中将功的计算推广到更为一般的情况W,FScos,,可以从初中讲过的概念出发——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完成知识衔接;另外要做的一个铺垫是对余弦函数这一知识的准备,学生此时具备的只是求解0~90:角的余弦值,在课前要提前做准备,否则要让学生理解正负 V 功及其物理意义就会是一大难题。 A C 4(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实现知识的“接轨”。 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影响到进一步的B R 19 R O 学习。例如,学习了加速度这一概念后,紧接着是应用这一概念来分析计算作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而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计算可以和标量计算相差无几,而且只有在速度大小有发生变化时才会产生加速度。受到这一思维定势的干扰作用,学生很难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下面是排除该思维定势影响的处理方法: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一是合力要指向圆心,二是有一个沿切向的初速度。若没有初速度则物体将向着圆心方向作匀加速运动,若没有向心力,则物体将沿初速度方向作匀速运动。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应当是沿圆心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运动的合运动。如图所示,物体由A至B的运动,可看成先由A以速度v 匀速运动至C,再由C以加速度a匀加速运动至B。可见,速度方向的改变也可通过加速度反映出来,加速度表示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大小和方向都可以用它来描述。 教学处理中,有些问题,自己想很久也不见得有多好的效果,适当借鉴别人的成果,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有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化学组 连慧晓 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并非是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其内容编排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材用语比较简练有趣,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之一,而初、高中过渡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先行推进,中考与考试评价选拔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改革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衔接不畅的问题也随之而生,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备课组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初、高新课程标准,研究初中教材,做到知己知彼,妥善处理初、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的脱节之处 新课改实行后,我们发现:高中学习使用的新课改实验教科书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与 20 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距较大,教学活动开展不是很顺利,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经过调查,去年我们所接收的初中生基本都用沪教版的化学教材,部分还用到人教版的化学教材,我们主要研读了沪教版化学教材,找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被删掉,有的被简化,有些内容被改成了阅读材料,难度大大地降低了。例如:“镁、铝、锌、铁等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都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称为盐的化合物。”(沪下 P);元素定义为“同类原子的总称。”188 (沪上 P)还有分子,原子,酸性,碱性等概念都不再从本质上进行定义。 73 对于缓慢氧化、自燃、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没明确给出界定,仅在“拓展视野”中稍作提及,有些易被学生感知的概念,教材中直接加以使用,没有再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对个别极难理解和识记或在初中学习中不实用的概念,作了删除。如化合价,仅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或原子化团的化合价,而删去了化合价的定义;教材中还删除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离、电离方程式、结晶水合物等概念。 2、从基本理论上看,缩减幅度也不小。在原子结构知识方面,删去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不再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种类、元素性质,以及它对离子形成和化合价的确定关系,仅在拓展视野中让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一大致了解。同时,删去的还有电离及相关知识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物质溶解度概念、溶液体积分数,在酸、碱、盐理论方面,删去了酸、碱、盐通性等总结性内容,物质分类和命名中,删去了对氧化物、酸、碱、盐的再分类和相关命名,对复分解反应,降低了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要求,仅把它放在拓展视野中作常识性介绍。 3、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也作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对O,删除了用KClO制O,而增添了用232HO制O方法;对于H,删减了H的工业制法、H的还原性、H的用途;变化最大的是碳及2222222 其化合物,沪教版将相关知识穿插到了整个初中化学的各章节之中,打散了知识的连贯性,同时也对相关内容作了大量的缩减,如略去了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不再介绍无定形碳的相关内容,当然初三学生对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也相当陌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用 途也仅是零星介绍,如对CO省去了其还原性内容和用途的归纳,对CO则省2去了实验室制法中关于药品选择、装置设计的探讨内容,对CH,省去了其自然界中的产生、4 性质讲述,对煤、石油,减掉了其形成过程、成分的介绍。还删去了溶洞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在金属介绍中,省去了生铁、钢的分类;对酸、碱、盐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删去了对CHCOOH、3 -2-HNO、NaCl、NaCO、CuSO的具体介绍,也略去了对Cl、SO的检验的要求。对初中化学必32344 21 须掌握的元素中,沪教版删去了He、F、Ne、Ar、Ba、Au、Pb等七种元素而增添了元素“I”,由原先的26种变更为现有的20种。 4、降低了对计算的要求。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不涉及两步或两步以上反应的计算;对溶质质量分数,仅要求针对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删去了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同时也降低了对溶液的质量、体积、密度间换算的要求。 5、实验方面同旧教材有很多不同之处。沪教版注重实验的实用性和探究性,故在常用仪器介绍上,增补了燃烧匙、锥形瓶、研钵、烧瓶、干燥器等较实用仪器的具体介绍,而减去了三脚架、泥三角仪器的闪现,特别是删除了启普发生器的介绍。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内容呈现更注重从图示来直观介绍而减少了文字表述。对某些操作,书后没有作集中介绍或者没再作介绍,如滴管的使用、药品的称量、气密性检查、仪器洗涤、液体药品的倒取、重结晶等,但这些内容初中教师一般都要作补充或者在相关学科中有所涉及。 初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的基础。例如: 初中 高中 元素符号、化学式 电子式、结构式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 氧化、置换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 酸碱盐 电离平衡理论 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散系、胶体、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pH 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 实验基础知识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对上述与高中化学联系很强的基础知识,在衔接教学中,我们通过强调引领学生打牢基础,并根据学生情况可以采用集中,穿插,专题等复习方法适当进行复习或强化。 二、经常开展备课组活动,创造交流平台,发挥集体优势,寻求初、高中化学的最佳结合 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掘这些资源,加强对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法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选编与新课程标准同步的习题,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帮助学生及时地复习和巩固本学科的知识。 22 三、向学生介绍新课程的特点,引导他们实现初、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的转变 有的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时就养成了对知识“生吞活剥”的习惯,导致学到的知识产生“消化不良”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初中化学靠突击就可以,在高中学习时试图故技重演;有的课外买了很多的参考书,搞题海战术,费劲效果又差;有的学习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对以上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归因:一是学习方法差,二是习惯态度差,尤其是后者,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原因。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并确保学习的可持续性,从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优化学习策略,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立足课堂教学,抓好学法渗透。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地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实验课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传授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方法,抓好化学实验的衔接;讲评课时指导学生分析思路探索规律,传授思维的方法,搞好思维方式的衔接;自习课时指导学生看书预习,传授抓重点记笔记的方法,复习课时引导学生整理知识,传授辨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搞好自学策略的衔接,将知识探究和学法探究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化学学习的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优化学习品质。没有科学的态度不可能有科学的成果。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阶段小结,帮助学生从“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测评,使学生了解到不良习惯对学习的消极影响,懂得了“态度决定一切”,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优化了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保证了学习的持续进步,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我们从衔接教学开始努力做到实施长远的、发展的多元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单纯以结果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五、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工作 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工作以使衔接教学的教学目标齐全,准确,可操作,使教学内容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问题创设有思维含量,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只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阶段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而且 23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阶段过渡、在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使衔接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衔接问题是初高中过渡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但如果不注意解决,必然影响整个高中的化学教学质量。因此,为学生架设“阶梯”,让学生都能顺利越过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台阶,显得至关重要,应引起我们全体化学教师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沉着面对困难,与我们的学生,与化学新课改同步伐、共成长。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初探----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为例 历史组 张冬梅 [摘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关注史能鉴今、史能育人功能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新课标 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 探究活动 体验式教学 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注重新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之于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新一轮课改十分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改的实 24 践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式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做为课堂的契入点。比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古代的希腊雅典在时空上离我们的学生都太遥远了。如何才能将遥远的古希腊变成学生触手可及的“现实” 呢,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完成了导入环节。 又如讲<<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有关英国历史与现状的图片资料:如英国的国旗(让学生领略其霸气),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大英博物馆等景观(让学生感受其先进)。导语:大家知道,英国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有“世界工厂”之称,拥有海上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故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时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英国历史的辉煌。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探讨英国的政治制度,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的导入方式,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新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是起点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让学生神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景法、借助图画(或影视资料)再现情景法、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法、扮演角色体会情景法、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法、语言描绘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情景可交叉运用。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如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我补充了四幅图“外国人眼中的”晚清,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究。 25 设问: (1)图?<<神圣中国>>反映了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形象,反映了外国人怎样的态度, (2)图?<<巨人中国>>,18世纪初期外国人为什么把中国看成是巨人, (3)图?<<可恶中国>>是19世纪末德国威廉二世创作并赠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油画<<黄祸图>>。德皇威廉二世出于什么原因,基于什么目的而作此图, (4)请说说与图?有关的历史事实。 补充材料,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性、形象性中感悟历史,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这种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鼓励质疑,敢于发现——问题意识是动力 26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也是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初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奠定了基础。新课程突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因素,倡导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质疑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 问题意识是通过长期培养、慢慢形成的。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且长期做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即使是学生提出了一些不具备问题价值的、肤浅的简单问题,老师也应该肯定其质疑精神,保护其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解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如讲授第八课《渐进的制度创新》介绍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时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同为“内阁”,他们是否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区别主要在什么地方。当讲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后习题“阅读与思考”第2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如,讲<<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罗马的政治体制由共和发展到帝制,是不是历史的倒退,讲<<鸦片战争>>一课时,也有学生提出“如果清政府不禁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四、合作交流,扩大学生探究机会——探究活动是核心 探究活动是新教材编排中最有特色的一块,几乎在每一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安排。例如: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活动建议:模仿雅典公民大会的形式举行一次班会。围绕班级、学校、社会上的某个重要问题,先由班委会起草一份有关议案,经大会充分辩论之后付诸表决。表决方式自行设计。最后由大会主席宣读表决结果。在《鸦片战争》一课探究活动要求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了解毒品的危害及禁毒的必要性。 新课标突出了合作探究的要求。经过自主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因此,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实行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即“合作学习”。 27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例如:“任务分工式”合作、“滚雪球式”合作讨论、“书写式”合作讨论等, 师生在宽松开放的学习气氛中,可以共同探究、合作商讨、彼此争论、畅所欲言。合作学习既便于教师发挥 “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导演”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扩大了学生探究的空间,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探究学习是不能回避争鸣的,不同意见相互争鸣,观点碰撞,沟通,交流,心灵互动,心灵相击。新教材更是为实现探究学习单独辟了一个专栏——争鸣,让学生产生“碰撞”。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好学生“碰撞”,用讨论的形式来击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独特体验,打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形成独特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双眼睛就有一千个观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探究学习就是要在争鸣中百花齐放。 五、重置情景、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是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最高境界。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呢,重置情景、角色扮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感受、体验和表现。 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我让学生以当时一位知识分子的身份,自拟题目,设计一段讲话,目的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把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痛、所恨、所忧((((((通过言词表达出来。 又如,讲<<五四运动爱国>>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以1919年5月3日,学生代表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会议为场景,设计一篇发言稿。上课时,我让三位学生上台演讲,台上言词激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台下心灵的撞击,情感的震撼,引发出阵阵掌声。 情景的重置、角色的扮演,学生必然要经过想象历史、重温历史、体验历史、领悟历史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润物细无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下自成溪”。 六、成果展示,感受积极学习的价值——开放式学习习惯是目标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激起他产生再次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欲望。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获得“自我欣赏”的体验。因此,“探讨式四步活动教学’的目标,使有意识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积极学习的价值,并最终内化成一种自然的开放式学习习惯。 28 随着开放式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将更加主动参与教学、更加乐于探究问题、更加勤于动手实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得愉快、和谐、自然。 综上所述,我构建的历史课堂,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和体验性原则,通过引趣、激疑、导思、探究等教学互动,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得以锤炼,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开创历史教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历史研究焦距的崭新定位——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法》(深圳翠园中学(孙曙光 ,2,《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历史教学改革》(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张桂芳 ,3,《课程改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华东师范《高中历史教育》(2005年版第7期( 陈霞 ,4,《我来搭台你唱戏———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探讨式四步活动教学”的尝试》(岳阳市五中( 杨明月、许季来 ,5,《合作、探究、多样、整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新变化》(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育出版社(1996版 ,6,《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潮阳一中(周坚真 ,7,《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2006东莞市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 毛经文 ,8,《悟“新”——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清城中学(李金环 29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地理组 苏奕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对于教了十几年书,现在又被推到了新课改一线的我来说,多少有些惶恐,不知道该如何上好课~带着对新课程的许多困惑,我有幸听到了泉州一中吴光宏老师的一堂课——《地理公转与四季》。听完吴老师的课,我对新课程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吴老师的这堂课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预习当天要学的内容,并把在学习中的不解整理成各个问题,上课时仍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解决,在学生实在无法解答的情况下,老师再适时点拔。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老师真的成了学生的导师,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这样的课堂,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下面谈谈本人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吴老师的这节课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下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其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程度空前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吴老师的这堂课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制定课堂教学方式的。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这堂课,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提到了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让我们吃惊不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 30 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老师都觉得惊讶。例如,在提到南北极极昼极夜时间的长短时,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各有半年还要去掉两天(春分和秋分),这个答案着实让在场的老师为之震动,因为这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都是讲各有半年,却从未想过该把春秋分去掉。 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正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吴老师在引入新课时,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吴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我们应为学生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并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限快乐和自豪。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 31 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应该说吴老师的这堂地理课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堂好课,但这样的课堂,也有些值得商椎的地方,表现在: 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将被边缘化 吴老师的这堂课对学生能力要求非常高,同学们必须在课外花较多的时间来准备,也就是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这种预习并不是通常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而是要深层地理解教材,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或者学习主动性较差、合作学习能力又不足的学生将被淘汰。其实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班几十个人,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甚至能把手举起有回答问题愿望的学生就那么十几个,其他大部分学生就只当收音机了。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可预见的,因为几十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而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将逐渐被边缘化,这也就违背了教学中的公平性原则。 二、课堂容量与课时之间的矛盾突出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课堂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教材也设计了很多活动题,学生很乐意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由于活动过多,加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适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当天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一节课很难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三、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 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地理课程标准、备地理教材,备学生可能提出 32 的问题以及如何解答他们的问题等等,备课量大且难度也大,而且还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将促使每一位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新课程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组 洪清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体育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为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大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这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 例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我们学校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打起篮球来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在比赛中 33 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教师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打好篮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在新标准下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形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我们备课组在这一学年采用了必修选项教学,选用学生易感兴趣又有锻炼价值的教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把民族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利用现代体育传媒,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使体育锻炼变成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促进自我锻炼能力形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例如,我所执教的排球教学班,学生原本几乎没有接触过排球,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学生学习了传垫球基本技术和简单的发球技术,多数学生懂得“玩”排球,并可以组织起教学比赛。排球教学班的大部分学生对排球已有一定的兴越,课后能通过排球活动进行身体锻炼~ 三、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的锻炼习惯。 1(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身体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体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注重学生健康理论的学习,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 34 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量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性别、不同年龄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有利于训练学生良好锻炼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运动技能的形成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多种体育能力的发展,应改革以往过于重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法,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方面目标,以充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运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篮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教学活动的深入,学生从玩篮球到打出些门道来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身体素质的增强,技能的巩固,都是在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练习中获得的,良好的体育习惯也是在周而复始的活动中形成的。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少,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身强魄的体格。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和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尽量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1(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更能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 35 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2(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及自觉能力。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本性是好动的,一般来说学生自幼就爱“玩”。那么培养学生从爱“玩”到会“玩”的良好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教学感悟 ——区分学科差异准确定位实施教学 通用技术组 肖凯闽 设置技术学习领域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的难点之一。能否真正理解、深刻把握并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不仅影响到技术课程的实施,而且影响到整个课程改革的部署和推进。在课程实施前我接受了国家级的课程培训,培训帮助了我理解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性质以及课程内容,为有效开展课程实验,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施水平奠定了基础。 然而培训时间是短暂的,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也是肤浅的。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结合教学实践,反复的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及相关材料,努力的去体会、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性质和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内容。下面我就通用技术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与原《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区别与联系谈谈我的感悟。 新课程实施后原《劳动技术》课程自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用技术》课程,很多人 36 都认为《通用技术》就是原来的《劳动技术》,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我也是这样认为。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肤浅的,这种认识的存在将严重影响《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其次我们明确一下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劳动技术课程大纲中规定:劳动技术课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学科,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对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7 它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劳动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劳动纪律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 正确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它与其实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明白了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之后这门学科的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不至于把通用技术课程教成了劳动技术。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技术》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通用技术课强调了技术文化 ?由以技能为主体转变为以设计为主体 ?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高更具体 ?由以培养劳动者个性心理品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发展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要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劳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 课程基点 以劳动为思想基点 以技术素养为思想基点 关注劳动观点、劳动技术、劳关注技术理解、技术使用、技目标结构 动品质、劳动习惯 术选择与管理 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情对技术的理解 技术主要是技能 感态度与价值观 技术习得、技术探究、技术设教学方式 主要是技能训练 计 注意结构完整性~追求某个技内容特征 相对的技术系统性 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用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课程 技术课程 课程目标 科学素养的提高 技术素养的提高 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农内容结构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业技术等 课程重心 重在科学原理的理解与探究 运用已知科学原理进行设计、制作及 38 评价 心理基础 心智技术 心智技术与动作技能 课程特性 偏于认识 认知与行为兼顾~终极目标偏于行为 技术设计、技术操作、技术试验、技主要学习方式 科学实验、科学探究 术探究 《通用技术》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通用技术课程 艺术课程 着眼点 实用性能和问题解决 视觉效果和美的表现 哲学特性 重要求真、求善 重在求美 展开角度 材料、工具、结构、系统、功能、色彩、形态、造型、意境、和谐 规格、性能价格比 《通用技术》课程与创造发明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通用技术课程 创造发明活动 课程形态 独立的领域 更多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有一定的必修学分 课程性质 国家课程、基础课程 课外活动或校本课程 课程对象 面向全体 有一定的个性化选择 主要目标 技术素养的提高 形成创造发明的成果 内容重点 完整的技术素养的结构 创造技法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就能区分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技术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及创造发明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的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在教学中立足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技术设计过程,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创造性的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技术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终身学习使用技术。 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组 何小阳 就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先介绍起。我校配有专用三间多媒体机房,其中两间机房的CPU都是赛扬4以上,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每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辅助设备,这些是我们开展好这门学科的前提保证。 我们把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安排在高一年上学期上,下学期上选修课, 39 由于专业教师人手不够,所以本学年下学期只开设《网络技术》、《算法设计》等两门选修课及针对计算机兴趣小组开设的校本教材《信息学奥赛》。现只在高一年开设信息课,每周两节课,基本上按照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来进行的。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尽快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1(加强集体备课。 我校现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有4人,每个星期三晚自修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气氛良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树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知识传授模式,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生接受知识、锻炼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5(引入了适度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我上课过程中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发挥同学的积极性,从而使这节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 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40 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7( 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能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方式,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普通高中音乐课课改有感 音美组 何舒婷 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新课程音乐教学,对于新课标及课改后的高中音乐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1、新课标提出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者相 41 辅相成的,并非突出某一目标,而否定其它目标,课改后的音乐课不能只注重课堂气氛是否热闹,学生是否高兴这些表面现象,而将知识技能、技巧抛置一旁,音乐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所以课改后的音乐课应根据三大目标,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多听、多感受,多了解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每节课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2、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因此,应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的形象,而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指导者、课程的设计者,根据教材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并重新组合教材进行教学。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富有时代感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推荐作品,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3、新课标对于音乐课程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第一节课中就跟学生说,我更注重的是平时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会适当地选择“拓展与探究”中较适合学生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后完成,并于下一课前检查登分,既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音乐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45分钟里,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期末的考查则采用较为开放式的主观题或写欣赏心得等方式,避免给学生带去不必要的考试压力。 4、新课标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脑和网络确实更能丰富教师的音乐教学资源,也为学生完成“拓展与探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也确实更生动形象地从感官上冲击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留出一定的空间,脱离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动口(唱、讨论)、动手(写、画等)、动脑(想象)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已经养成了较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积极的表现欲望,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也更为敏锐、准确。 5、新课标拓宽了音乐课程的内容,提出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直接把创造作为音乐教育的价值的重要体现。曾经看到一篇对教育部音乐课新课标组成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文漪老师的采访,吴老师说,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敢不敢发表和别人(包括老师)不同的意见,”结果显示,年龄越低的做肯定回答的越多,有肯定回答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这说明孩子本来极具想象力,而我们的教育在阻碍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对音乐的理解,各人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 42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及对音乐基本要素等音乐知识的讲解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而非以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忽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并及时肯定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不同解析。 6、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应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我在教学中加强了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设计,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面对新教材新要求,以及下学年选修课的教学,我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认真探索实践,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并通过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教学水平。 43 44
本文档为【惠安一中首届高中新课程论坛交流材料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