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 (一)“腊月”和“腊八粥” 农历的十二月~人们习惯的叫他“腊月”。“蜡”字~古书上的解释是:“蜡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蜡”是打猎~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自秦代开始~酒吧十二月叫做“腊月”。到汉代~又按“干支纪日法”确定从冬至起的第三个戌日为蜡日~后来又把蜡日改订在十二月初八日。古代的春节~实际上就是从这天开始的~民俗又叫小年。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叫腊八饭,~据说他是庆祝来年五谷...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 中国农历节日溯源 (一)“腊月”和“腊八粥” 农历的十二月~人们习惯的叫他“腊月”。“蜡”字~古书上的解释是:“蜡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蜡”是打猎~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自秦代开始~酒吧十二月叫做“腊月”。到汉代~又按“干支纪日法”确定从冬至起的第三个戌日为蜡日~后来又把蜡日改订在十二月初八日。古代的春节~实际上就是从这天开始的~民俗又叫小年。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叫腊八饭,~据说他是庆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 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净饭王的儿子乔答〃悉达多~年轻时就感到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同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就舍弃王族的奢侈豪华的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由于劳累和饥饿过度~晕倒在地。被一位牧羊女看见了~她就把随身所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饥不择食的乔达摩〃悉达多吃了粥汤~顿时觉得非常舒服而振奋~就在尼连河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最终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即释迦摩尼,。于是佛教门徒便把“腊八”称为佛教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在“腊八”这天诵经~并仿效牧女~煮粥敬佛~这就是“腊八粥” 的来历。 关于“腊八粥”~我国宋代古书《梦梁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于是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到了明代~腊八粥有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品。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广大民间也争相效仿~成为人人喜爱的小吃了。 (二)腊月“祭灶” 过去我国民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祭灶的风俗。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传说他是天上玉皇大帝派来管理民间各家的官员。《敬灶全书》里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古代神又叫灶君~大部分在炉灶的旁边叫“灶径”的地方~开一个小龛~用红纸写上“灶君神位”的主牌~讲究一点的还画上“灶君”的画像~两旁还写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相传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灶君”就要上天~把这户的善恶向玉皇报告。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最重要的祭品是“灶糖”~那是用麦芽糖制成的糖果~祭拜之后一定要用“灶糖”放在火上烤化后~摸在灶王的嘴上。这样一来~灶王的嘴被糖封上了。上天就不能说坏话了。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家家忙过年。”我国民间重视过年~实际上祭灶是过年节目的开头~随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又在南京地区流传甚广的歌谣~从中就可知忙年的盛况~记载于下: 一首是:“二十三~点灶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刷门联,正月初一~俯髀骨作揖。” 另一首是:“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坐一霄,大年初一晓~出来扭一扭。” (三) 元 旦 我国在远古的时候~没有正式的历法来计算岁月。各族人民就按他们的生产经验定岁月。诸如~台湾的耶美人每当捕获一次飞鱼~就算一次新年。因为当时飞鱼是一定季节才能捕到的,黑龙江的赫哲族人每当捕获一次大马哈鱼~就将鱼头悬挂起来~作为过了一岁的标志,而依靠游牧生活的鞑靼人却按野草莓枯黄一次~就算做一年。这样一来~当时的人们计算年龄~不是像现在这样叫几岁~而是叫几草。后来~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实践~出于农业、牧业和渔业生产上的需要~认识到必须掌握季节时令~来定岁时节气~因此逐渐创造和使用历法~“元旦”这个名称就随之诞生了。 “元旦”两个字是个合成词组。如果把它们拆开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原来的意思是天亮或早晨。“旦”字最古老的写法~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和考证的~它是一幅太阳从山巅刚升出来~而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后 来~又发现在殷商时代的青铜器铸造上的“旦”字~但被简化成为日出地坪线的形象了~在“旦”字上面的“日”字用圆圆的太阳来表示。而在“旦”字下面是个“一”字~这是表示地平线~这样“日”与“一”相连起来。就成了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象形文字了。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指年的头一天为“元旦”。据说“元旦”这个名称始于三皇五帝之一的 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不过早年所指的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日~从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即人们常说的新年。 (四)“过年”和“拜年” 人们通常把过春节叫“过年”~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相互祝贺叫“拜年”。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还有一段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这种怪兽凶猛无比~喜欢吃人~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便奔出山林~掠人而食。人们为了躲避他~并使它不再吃人~就在大门口放上一些肉食品~关门躲在家中。知道大年初一早晨~“年”饱餐而去之后~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昨晚没有被“年”吃掉。于是到了年初一的早上~便有了互相拜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年”刚走到村口~看见一个小孩正在燃烧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以为是碰到了比自己还厉害的什么怪兽~吓得赶紧逃跑~没跑多远~又看见一件件随风飘动的红色衣服。鲜红的颜色又使得他惊恐万状~掉头而逃。逃到一户人家的 屋檐下刚想喘口气~但那门缝里映照出的火光又把它吓得双腿直抖。于是他连滚带爬跑回山林~再不敢露面了。人们从此发现“年”怕声响、怕火光、怕红色。因此每到“年”要出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铁红纸、然蜡烛。等“年”吓跑以后已是第二天早晨~于是大家开门外出~抱拳互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形成了“拜年”的习俗。 (五) 春 节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最古老的共同佳节。这一天~人们喜气洋洋~笑语欢歌~张灯结彩~宰猪烹羊~以各种形式来进行欢庆。 据记载~我国人们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春节的来历~通常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是社会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先民们辛勤劳作一年~在岁末年初之交~便已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腊祭”期间~人们停止劳动~聚饮娱乐~歌舞戏耍。年复一年~岁接一岁~“腊祭”从不间断~沿袭演变下来~就形成了民间的“春节”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春节是由舜兴起的。我国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尧的天子,即原始社会的首领,~为黎民百姓办了许多好事~非常受人爱戴。但他的儿子丹朱却很不成器。尧认为只有把“天子”的位子传给品德好且有才干的人~才能造福百姓。后来~便把位子传给了贤能的 舜。舜继位后~继承了尧的事业。尧非常高兴~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好~这样我死后也就安心闭目了。”尧死后~舜非常感激尧帝对自己的信赖和重托~以及对黎明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于是便选定一个日子~每年都要带领部下和百姓祭告天地和先帝。同时~舜在位时~事事都像尧帝一样为百姓着想~也十分受人爱戴。人民为感激纪念舜~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重要发首之日~举行庆祝和祭祀活动。发首~即开始、第一的意思。这就是农历新年的来历。 人们为什么称春节为“年”、“过年”呢,据记载~所谓“年”~源于古代的记时单位。古文中~“年”字原是“稔”,ren,~是果实谷穗成熟的意思。古人曾注释为:“年者~禾熟之名。没岁一熟~古以为岁名。”《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记载:“冬~大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农业获得好收成~在以农历国的中国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过年”以视庆祝。谷是一年一熟~“年”以后就逐渐引申为时间 概念~成为岁的代称。 (六) 除 夕 除夕~是农历年中最后的一天~又叫除夜、岁除、大年夜、年三十晚。它与正月年节紧紧相连~是我国传统的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除夜、除夕的“除”~就是祛除不祥之意。除夕~就是从这些以除疫为目的的节俗中提炼出来的~成为节日名称的。由于驱除活动多在 夜间进行~所以除夕夜特别重要~节俗多在夜晚举行。除夕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早在先秦时代~文献中就有岁终举行消灾除疫大儸,nuo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习俗的记载。传说这一天~上界诸神要到下界来~家家都要举行浓重的祭祀活动~敬神驱鬼祈福禄。到了东汉以后~除夕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习俗。至唐时~除夕的习俗便大大的兴盛起来~从宫廷到黎民百姓~都要举行除夕祭祀活动。到了宋代~除夕已是极其兴隆了。至明清两代~更是热闹隆重非凡。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烧纸以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并且在门檐窗台上插上芝麻秸~表示把恶鬼藏在其中~不让其外出作祟。并且在门窗上贴上红纸葫芦~表示把疫鬼收服起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办一桌丰盛的“团年饭”,也叫团圆饭,~团圆饭的菜肴相当丰盛讲究。例如~要吃“全家福”~把鸡与肉煮为一碗~意为“样样齐全”,要有黄豆芽~表示“黄金万两”,要有年糕~表示“年年高升”,要有馄钝~谐音“浑囤”~意为“粮食满囤”,要有青菜~取意“清清洁洁”。同时~还要有一条整鱼~寓意为“年年有余,鱼,”。 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特别是新生的小孩压岁钱,也叫压胜钱,。这种风俗据说起源于唐代宫廷内。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为其干儿子安禄山过生日洗身~玄宗亲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还作为长者给新生儿镇邪除魔的护身符。后来~赐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传到民间~到了宋代成了民间重要的风俗之一。以后~便演变成压岁钱。 除夕晚上~还有守岁的习俗。一家人团聚围坐一起~谈笑风生~ 饮酒娱乐~一直守到“银烛未消窗送曙”~“爆竹一声一岁除”。通过守岁~期待着新春与来年幸福吉祥。 (七) 守 岁 所谓“守岁”~即农历除夕彻夜不眠以待天明的意思。除夕的夜晚~全家人老少围坐~欢庆娱乐~彻夜不眠~辞旧迎新~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谓之“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就是我国寿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守岁的习俗就随着新年的风俗应运而生了。到了南北朝和唐、宋朝~守岁的习俗已十分盛行~以后慢慢相应盛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祛除恶兽的含义被慢慢淡化~守岁被不断赋予了新的含义:一时表示精力充沛。除夕一整夜则来年一年都会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二是表示珍惜光阴。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三是给长辈添寿。宋代金盈之在《醉翁谈录〃卷四》中说:“除夜~京师民庶之家~痴儿骀,即庸才,女~多达旦不寐。俗彦:“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在历代文人墨客甚至帝王的诗文中~守岁这一习俗被描绘的情趣盎然~热闹非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徐君清留下这样的诗句:“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守岁》诗有“共欢新故乡~迎岁一霄中”的诗句,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也有“欲 知垂岁尽~有如赵壑蛇~儿童强不眠~相守放喧哗”的诗句。这些篇章十分精彩的描绘了除夕守岁的喜庆、热闹的情景。 (八) 贴门神 门神~是我国民间传统俗神。我国民间有过春节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用以驱鬼辟邪~保佑平安吉祥~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口旁边,后来是化成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这一习俗是怎样来的呢,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上古时候~有兄弟二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住在度朔山桃树下~专负责管理众鬼~他们手拿苇索~捉拿那些害人的恶鬼。如发现恶鬼害人~就绑以苇索~或者杀掉~或者拿去喂老虎。人们敬佩、感激他们的恩德~于是就把他们的形象描绘下来~贴在门上~以防止恶鬼侵入家门。以后~此二人的画像就成了门神。宋代诗人晏殊《元旦》中的诗句:“屠苏醒酒盈金樽~郁垒神荼卫紫关”~就谈到了这一点。另一种说法是~门神上所画的人物是唐太宗的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传说有一次唐太宗生病~夜间常听到宫外有鬼叫~于是不敢入睡。唐太宗心中非常害怕~就叫大臣们想办法。秦琼和尉迟敬德二将自愿在攻门担当卫士守护。太宗得他们二将卫护~心中大安~果然病就好了。于是命画匠画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鬼驱邪。民间竞相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的画像就成了门神。 还有一种说法是~门神画的是钟馗。钟馗是民间传说专门的除妖捉鬼的人物。相传钟馗本是终南山人~为人刚正忠勇而相貌丑陋~因 参加武举考试未中而撞街而死~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 以后门神的人物逐渐扩大到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薛仁贵、孙膑、庞涓、燃灯道人、赵公明、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贴门神表现了人们驱除妖魔保佑平安的良好心愿。 后来~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寄托了人们祁望升官发财、延年益寿、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五谷丰登的愿望。现在~门神已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欢迎的俗神之一。 (九) 贴“福”字 春节期间~我国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户以及箱柜等处~贴上一个“福”字~俗说可以招来好福气。贴福字时~还有到过来贴的~因“倒”“到”同音~取其意是“福到了”。 贴福字的习俗~相传起源于我国的的明朝。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民间。在一个小集镇上~他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幅漫画正指手画脚地嘲笑取乐。他上前一看~画上画的一个赤脚女人怀里抱了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女人脚大。朱元璋看后心中大为不悦~乡民是在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氏。他将此事暗暗记在心头。回宫后~密旨军士前去查问漫画为何人所画、那些人前去围观。记下姓名和住址后~对没去围观和取笑的~就在他的门上贴个“福”字。几天后~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百姓家中抓 人。百姓知道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在自家门上贴“福”字~表示自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自此以后~过年期间帖福字的风俗便流传开来。不过~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贴的范围也扩大了~从原来的表示当顺民以避祸~慢慢的变成了祈求幸福和祝福的意思。 关于“福”字倒贴的来由~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清代的恭亲王府。有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按规矩写下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的家丁因为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到了。恭亲王福晋为此心中十分气恼~要鞭罚惩戒。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辩~他怕此事牵连自己~连忙下跪陈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大福高造化大~您看那福字不是到,倒,了吗,”此乃吉庆之兆。恭亲王一听~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的人都说恭王府福到,倒,了呢~没想到这奴才还真有招式。”于是赏给那管家和奴才各50两银子。后来过年倒贴“福”字的习惯就由达官贵人府第传至百姓家中~贴后都希望过往行人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意图吉利。” (十) 元 宵 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上元节的由来~据《岁时杂记》的记载说~这是沿袭道教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但在道教产生之前~正月十五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 汉朝时期~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夺了政权。后来周勃、陈平 等扶持汉室的忠臣~在正月十五日扫除了诸吕~拥刘恒为帝~成汉文帝。汉文帝执政后~顺应民意~广布仁政~解灾救贫~执政有方~是衰败的汉王朝重新复兴起来。为了纪念扫除诸吕这一天~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表示一同庆贺。在古代正月称元月~“夜”在古汉语中叫“霄”~于是汉文帝把这一夜叫“元宵”~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节的来源。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惮从印度求的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赦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就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汉代在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元宵节庆典更加隆重~据《隋书〃音乐志》中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艮八里~列为场。百官起翎夹路~从昏达旦~已从观之~至晦而罢。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万人。”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曾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另外~据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中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这是说明唐朝杨贵妃的二姐~被皇帝封为韩国夫人时~在她封地的高山上~设置了一个高近百尺的灯树~正月十五彻夜通明~很远都能看见~从中可见唐朝元宵灯规模的宏大。 元宵放灯~起于汉代盛于隋、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沿袭这种放灯习俗。元宵节放灯的时间~汉朝开始只有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时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开始长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同时在灯节时期活动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历代有所增加~在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了明代增加了戏曲表演~据明朝时期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灯不演戏则意不甜~然无舞队鼓吹~则灯焰不变。”到了清朝~元宵方灯节目品种繁多。据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岁时杂戏~元宵杂戏、剪丝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鳖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種~关刀月斧~仿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博戏者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跳绳,藏膘儿,捉迷藏,、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婿蜓。”从中可以想象到当时的热闹场面。 元宵的节日食品是浮圆子,也叫汤圆,。圆子是说他的形状~它煮熟了就会浮起来~所以叫浮圆子。从宋朝以来~在元宵节就有了尺浮圆子的风俗~这种浮圆子应因节而做~后改成为“元宵”。 (十一)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每年大多数在4月5日~有时在此前一天或后一天。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紧接在“春分”后面的~相隔约十五六天。春分的时候~普照万物的太阳光直射地球赤 道的上空~这是全球各地白昼和黑夜是一样长。我们所处的北温带地区的气候正是“减衣时节尚寒春”~这时~万物复苏~草木萌动。过了春分以后~太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北纬地区移动~所直射的纬度逐日增高。半月以后的“清明”~太阳光直射北纬6度的上空~这时北温带地区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相应的缩短~天气也逐渐回暖~柳绿桃红~空气新鲜~景物鲜明~所以叫“清明”。 清明节那一天又是寒食节~其实寒食节的日期据考证有些出入。如《荆楚岁时记》、《风土记》等书多数都记载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根据节气日期来推算~应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而有的书如《癸辛杂识》却说是冬至后106天为寒食节~清明就是就是寒食,也有人认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很接近~古代人们的寒食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了。 寒食节由来已久~相传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大臣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曾经在断食的日子里“割股奉君”,晋文公即位后~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隐居绵山,绵山位于山西介休东南~现名介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到绵山去找~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便以为火焚绵山~介子推定会背着老母出来~可是介子推宁肯烧死~都不愿接受这利禄。三天三夜的大火烧光了绵山~却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枯柳被活活烧死了。火烧绵山正在清明~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禁烟火三天~人们只能以冷饭充饥。其实介子推的愚忠行为不足为训~而禁烟火吃冷饭又不利于健康~所以 劳动人民早已不留寒食的习俗了。 清明一向有插柳的习俗~檐前门旁倒插垂柳。过去在清明这天~有些妇女和儿童~喜欢在头上佩戴柳条结成小球成小圈儿~一去他嫩绿可爱~生机勃勃~有青春不老、红颜永驻的意思~民间到现在还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谚语。过去有些农村还流传有清明是鬼节~要搞甚么烧纸等封建活动。清明扫墓的习俗~据说是从唐玄宗开元十年时就规定下来了。他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我们应该彻底废除那种祭鬼的迷信活动。至于我们在清明节到革命烈士的陵园和族先墓地扫墓~以示对先烈和祖先的怀念。这和有些人的上坟烧纸钱是有根本区别的。 (十二) 端午节 我国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或“端阳节”。它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这一天全国各地有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始源~人们熟悉的有三种说法:较为久远的是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楚国大夫屈原。屈原是2000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政治家。他是楚国的贵族~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曾经是楚国三闾大夫。当时秦国日益强大~楚国屡受秦国的侵略~人民苦难深重。屈原爱国心切~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不接受他的主张~被张仪利诱骗到秦国软禁~威逼割地献城。楚怀王又羞又悔~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崇信奸佞~屈原被放逐沅湘,今洞庭湖长沙一带,之间~ 过着流离的生活。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攻下了楚国的都城珵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屈原眼看国家被奸臣搞得天昏地暗~国家受到侵略~将要灭亡~而自己救国无由~理想变成泡影~心如刀割。他就在极端忧郁、悲愤的情况下~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了。当人们知道他投江的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打捞~可是总不见屈原的身影。人们为了不是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和面粉捏成一些圆的、扁的、带角的饼子投入江中——这就是后来吃粽子、米糕的来源。各家还在门前插上艾叶、菖蒲~为屈原招魂。这些传说~反映了广大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第二种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为《风俗通义》、《论衡》等都记载有“不举五月子”,既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 第三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一个以龙作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龙的节日。因为当时人们文化水平很低~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常常疑心目中生物或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他们就以那些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古代吴越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皆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故有短发文身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载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投入江中~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最后在急鼓中划着那刻成龙型的独木舟~在水中作竟渡的游戏~给图腾神、给自己取乐。这种看法是晚近才有的~但自闻一 多先生对此种说法做出定论后~学术界大多沿用次说。 近年来~学术界又有人认为~关于端午节的节日风俗~原来有好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关于端午节始源的各家学说~无论是“屈原”说、“恶日”说、还是“龙节”说~最多只能勉强解释其中习俗的少数几个~因而均不确切。根据有文字可以考证的端午节始源是和夏至有关。《续汉书》的作者司马彪的见解更为明确~认为汉代五月初五日风俗是来至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因为夏至前~太阳在天空的轨道上的位置是逐渐向北移动的,夏至后又逐渐向南移动,只有在夏至这一天太阳才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对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来说~这一天却是一年里太阳最当中的一天。我国古代对这一天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也有夏至祭祀等的活动。由于端午节与夏至节有这种关系~所以端午节又叫“关中节”。 (十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日。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定为秋季~八月十五是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又称“仲秋”。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仰望高挂天空玉盘般皎洁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与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盼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国语〃周语上》记载~我国夏、商、周三代时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这夕月~即是祭拜月亮神。而“中 秋”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周礼〃夏宫〃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活动。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以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到了魏晋~中秋赏月开始传到民间。 中秋赏月、玩月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的事。此中由来~传说是由于迷信道教的唐明皇~通过一个名叫叶法善,一说为罗公远,的道士作法~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并在月宫白玉造的大城楼写下了“广寒宫”三个大字。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和吟月诗赋就兴起来了~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如明代程允升编纂的《幼学琼林》中说:“中秋月朗~明皇帝游于月殿。”将唐明皇游月宫作为中秋节的起源。到了两宋~中秋节更是全国上下喜庆的节日。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 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明清两代在北京建月坛~皇帝亲临祭祀。在皇帝祭祀时~要奏乐、跳六佾,yi古时乐舞的行列,舞~皇帝献上白色玉壁、丝帛~身穿白衣~以象征月光的明洁。 民间祭拜月亮~一方面是受到皇家祭月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祈求福寿平安。这也是中秋节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来源~还有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尧的时候~住在东方汤谷地的10个太阳一起同游天庭~大地上禾苗被烤焦~树木被晒死~巨蛇猛兽也趁机出来吃人。神人后羿奉命去射太阳。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趁后羿离家~偷吃了他的仙药~便身子轻 飘飘地飞入月宫。后来嫦娥在月宫思念人间~便命玉兔为她捣药~准备制成仙药再回到人间。后来把中秋节赏月与嫦娥奔月联系在一起~使中秋节更具迷人浪漫的色彩。古往今来~月亮历来是文人雅士作诗题词、吟诗唱和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堪称千古绝唱。 (十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重阳”呢,在《易经》里八卦以阳卜为九~所以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是九月为阳~而日又是九日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即称“重九”~又称“重阳”。 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成风俗。南宋宫廷于重阳节前一天就把重阳节礼物办理好~在重阳节日里隆重欢乐一番。明代皇宫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重阳糕直至重阳节日。在重阳节日这天~皇帝还亲自登高~以期益寿延年~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清朝。重阳节日里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等。直到今天一些地区还保持有这种风俗。 为什么偏要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呢,据古书记载:“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传说古时候~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有一年汝南地区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桓景的父母也在这场瘟疫中亡故了~因此桓景闷闷不乐。有一天~他遇见一位白髯飘胸的 仙翁~对他说这地方将要再次发生瘟疫~应在九月初九登上高山~并插茱萸和喝菊花酒~可以避免这场灾难。桓景就召集众乡亲~把仙翁所讲的对大家说了。在九月初九凌晨~他带领妻子儿女和众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并分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子~还给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直到深夜里才回去。他们回到村里一看~大吃一惊~各家所有牲畜都已死亡~此事很快地传开。此后~每逢九月初九~村里人们 就纷纷插茱萸、带菊花酒外出登上高山~并带米糕为食粮,后称为“重 阳糕”,~久而久之~就成为习俗。 今天看来~这个传说是不可信的。如果剔去它的迷信成分~从中还可以看出古人怀有美好的愿望:消灾避祸~健身长寿。应为重阳节正值天高气爽的季节~人们登高远眺~欣赏秋色~确实有趣~而且也是一种有益的体育锻炼活动。菊花有平肝明目、清热祛风~用菊花泡的酒~饮后有明目、治头昏、降血压等效果,茱萸有驱蚊杀虫的效果~入药~可治遗精、腹泻、吐泻、便秘等症~如放在身上~还可以避免蚊虫叮咬。看来古人把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同消灾防病联系在一起~还是有道理的。
本文档为【中国农历节日溯源[管理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