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举报
开通vip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题归纳 第1课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5)经济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影响:?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人的稳定。 消极影响:?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题归纳 第1课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5)经济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影响:?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人的稳定。 消极影响:?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缺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流通,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第2课 1.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根本) 危害: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国家统一和稳定。 2.租佃制度的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3课 1.四大经济区 (1)山东、山西:传统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为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2.人口南迁的影响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北方战乱,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气候变迁。?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4课 1.古代手工业 1 (1)家庭手工业: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工匠生产技艺水平高,生产关系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影响:?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3)私营手工业: 产生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官营手工业压抑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地位: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5课 1.从周秦到唐代的城市特点 ?县治以上设市,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开。?唐代实行坊市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2.宋代城市特点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还出现墟市、集市。?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农村定时启闭的市场)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还出现市民娱乐场所瓦肆(瓦子)。 3.“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付诸实践。 (2)汉代重农抑商政策 ?严格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征收较重的租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第6课 1.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基本特征)?目的是为市场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2.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自然经济。?海禁政策阻碍海外市场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3)思想上: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 3.海禁政策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直接原因:防范外夷入侵和沿海人民抗清。 思想观念: 2 统治者愚昧自大。 影响:(1)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2)消极:?沉重打击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7课 1.新航路开辟原因:?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增加。(经济根源)?对黄金的狂热崇拜。(社会根源)?传播基督教。(宗教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思想根源)?印度、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商业危机—直接)?扩张领土。(政治根源) 2. 新航路开辟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开始相信地圆学说)?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开始殖民扩张。?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非洲的黑奴贸易带来灾难。?大量白银的流入,高产粮食作物的引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3)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第8课 1.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的方式(特点) (1)葡萄牙:?靠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印度洋海上霸权 ?建立商站垄断欧亚贸易 (2)西班牙:?掠夺金银,屠杀当地居民 ?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 2. 荷兰成为贸易强国 (1)条件: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6世纪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欧洲商路中心,造船技术先进,运输业发达。 (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垄断公司 (3)贸易范围:西北欧、亚洲、新大陆 (4)影响:到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3. 英国主要的殖民活动 (1)海盗式掠夺(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商业战争(与荷、法进行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提供重要来源。 (4)黑农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工商业发展,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给非洲带来灾难) 4. 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英国),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消极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造成此后长时期的贫穷落后局面。 3 第9课 1. 英国工业革命 (1)背景(可能性):?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劳动力:圈地运动 ?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 ?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 ?保障:专利法的颁布 ?原料:本土煤铁丰富;殖民地广大 必要性:市场需求: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影响:?生产力——蒸汽时代,工业时代 ?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产关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社会关系——争取民主时代,工人运动兴起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加紧殖民扩张,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客观上传播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2.瓦特蒸汽机广泛应用的意义 (1)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等条件限制,工业化进度加快 (2)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3)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3. 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普遍的建立 ?技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影响:?生产力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科学时代 ?生产关系革命——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社会关系革命——相对民主时代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1)发明来源: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2)范围不同: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3)开始部门不同:开始于重工业 (4)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5)进程不同:交叉进行 5.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时代特点 (1)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2)中小企业占多数 (3)自由主义思潮兴盛 6.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特点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大企业出现 (2)大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4)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控制产品价格 4 (5)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跨国公司 7. 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 (2)影响:?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进一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 经济体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是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奴役、宰割紧密联系在一 起,所以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 第10课 1.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列强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3)影响:?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2. 洋务企业的出现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压力,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根本) (3)评价: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 民族工业出现的条件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提供技术和设备) 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 工商(支付战争赔款) ?社会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作用 (2)表现:厂家增多,资本增大;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5.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天畸形 6. 民族工业的特点 在列强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前提下产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中国民族工业同二者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是其重要特点。 第11课 1. 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5 (1)原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 热 情。 ?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特点:?发展虽快,但发展时间十分短暂 ?分布不均,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发展不平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2.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统一、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2)表现: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轻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3. 侵华日军对民族经济的破坏 (1)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2)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3)手段:?“军事管理”、“委托经营”(工矿业)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实行物资管制制度 ?掠夺大量劳动力 4. 阻碍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 (2)本国封建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5.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加速了经济的近代化 (2)政治:促进民主革命的转变 (3)思想:解放思想 6. 民族资本主义历程的启示 (1)国家的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7.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自然经济解体; ?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战争不断,政局不稳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2课 1. 服饰的变化 (1)原因:?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清政府迫于形势,实行改革 ?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强制执行 (2)概况:?晚晴时期: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6 ?民国时期: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 合璧的产物。 2.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原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政府政策推动和进步人士倡导。 (2)影响:?“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3. 近代报刊和电影的意义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 近代日常礼节变化的原因: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体现了近代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由等级森严到人人平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5. 婚姻风俗的变革 (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6. 丧葬风俗的变化: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7.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 ?政府的推动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特点:?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 衡。 ?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影响:?政治上,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经济上,推动工业化进程 ?思想文化上,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第13课 1. 铁路的发展 (1)过程:?甲午战前,铁路开始出现,但受到阻挠。 ?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 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民国时期,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 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分布不平衡;被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 (3)铁路发展落后原因:中国的贫穷落后,观念保守,列强把修建铁路作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方式,掠夺路权。 2. 水运与航空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 7 的诞生。 (2)航空业发展特点:近代航空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3. 新式交通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2)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增加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14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存在严重弊端,最终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3)教训:?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5课 1. 经济大危机 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表现(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贫困,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信贷消费、股票投机过度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加剧了风险。 特点:从美国开始,时间长,范围大,破坏性强。 8 影响:(1)各国国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评价:(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恢复;缓和矛盾,稳定统治(政治);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深远)。 (2)实质:调整生产关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不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 3.凯恩斯主义评价:?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西方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经济发展。?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后来被取代。 第16课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原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盛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苏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的启示。 (2)方式:?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经济体制的调整)?“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整) (3)影响:?20世纪50-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原因:?第三次工业革命。?战后各国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实施。 表现:经济高速增长,避免了像大危机那样的经济波动。】?1973年以后,经济“滞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应对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被迫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2.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经济体制的调整) (1)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影响:?避免了盲目生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积极)?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消极) 3.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的调整) (1)股票分散化——“人民资本主义” 影响:?股票分散化和社会化起到了大量吸收资金和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本质) (2)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者革命” 影响:“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整)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影响:?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积极)?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消极) 9 第17课 1.赫鲁晓夫改革 (1) 工业:?企业权力下放。?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2)评价:成效: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论无创新。?目标脱离实际。?政策不连贯,带有盲目性。?受个人作风阻碍。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后转向政治改革。 (2)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4. 苏联三次改革比较 (1)相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 调整。?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告终。 (2)不同:?内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从所有制入手。?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原因: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5. 苏联三次改革启示 苏联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8课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实质: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发达的工业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一五计划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 (2)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0 (1)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作用: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顺利进行。 (3)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消灭了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1)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导致1959—1961年三年的经济困难。 5. 十年“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启示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失误——?“大跃进”(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正确探索——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19课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异同 异:所有制不同 同:以家庭为单位 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抗风险能力较差,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改进。 4. 发展乡镇企业评价: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 经济体制调整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6.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活力,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积极)?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11 高】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义:(1)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2)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20课 1.对外开放的原因:(1)开放合作是世界历史上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3)对外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 2. 对外开放的特点、影响 (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影响:推动经济的发展,适应全球化趋势。 (1)对中国: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对世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21课 1. 改革开放以来GDP迅速增长的影响 (1)大大缩小了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P95,十六大、十七大提出„) 2. 城市化进程 (1)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2)过程:?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4)问题: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水电资源紧张,交通堵塞,用地紧张、房价飞涨等。 (5)出路: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 3.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影响 (1)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12 (2)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方法。 第23课 1.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1)背景:?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性。?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契机。?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倡导者。 (2)标志:《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3)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消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2.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 (1)原因:?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深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 (2)关贸总协定性质: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3)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积极(主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使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4.7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原因: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等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24课 1.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有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文化)?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为抗衡美苏,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只有联合起来。(政治)?法、德的和解,为欧洲联合打下了基础。 (2)过程:?1951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欧洲经济一体化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4)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表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各国国情不同,对许多政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各国通过共同协商可以解决矛盾,实现共赢的局面。 启示:固执己见,意气用事只会两败俱伤;平等协商、积极探索方可实现共赢。 2(欧盟成立意义 (1)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 13 的组织。 (2)一体化的 (4)特点:平等互利,协商自愿,灵活渐进。 (5)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6)影响: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APEC。 第26课 1.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 (1)原因:?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 本推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等。 (2)表现:?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全球化); ?国际资本快速增加(资本全球化);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生产全球化)。 14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4)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5.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1)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3)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15
本文档为【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