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

举报
开通vip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 西社会》为例 姓名:郭翠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王枬 20070301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 ——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 姓名:郭 翠 年级 : 2004 专 业 :教 育 梅 级 学 原理 研究方向 :教 指导 教 枬教 授 育 哲 学 师:王 中文摘要 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pdf.doc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 西社会》为例 姓名:郭翠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王枬 20070301 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 ——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 姓名:郭 翠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 2004 专 业 :教 育 梅 级 学 原理 研究方向 :教 指导 教 枬教 授 育 哲 学 师:王 中文摘要 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出现‚多元文化? 的术语,到五、六十年代成为一种思潮,八十年代有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注意到多元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multicultural education成为常用之词。作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主 要载体的地方教材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值得人们思考。分析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遍使用 的地方教材,从少数民族地方教材中透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为民族文化与教 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本 文从教育的视角分析地方教材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统计地方教材中出现的民族传统文化类 型,试图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并尝试找出原因所在,为新一轮的地方教材修订提供参考, 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文章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的综述以及关于文化、教育、教材三者之间逻 辑关系的阐释。文化不仅构成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环境。教育又是民族文化传递、继 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核心的教材则又是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和文明成果的 1 直接体现者和载体。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广西现行地方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类型。按照《中国少数民族文 化通论》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划分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划分为六大门类,并从这六个 维度去分析教材内容。 第三部分对《广西社会》‚广西部分?内容中具体包含的各种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涉及 各种传统文化的图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教材在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积极和不足之 处。 第四部分对《广西社会》九个版本的‚地市部分?内容作六大民族传统文化类型统计, 结合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每个版本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存在的值得借鉴的方面。 最后在结束语中试图给教材的不足之处作出原因分析,以期能给教材编写和从事民族 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员一些启示。 关键词:地方教材;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 2002:411. I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e in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an Education Perspective ——Take the Local Teaching Material in Guangxi “Guangxi Society”for Example Aut hor : Guo Cui mei Tut or : Pr of . Wang Nan Gr ade:2004 Maj or:The Basi c Theor y of Educat i on Speci al t y: Educat i on Phi l osophy Abstract Multi-culture is a major feature of modern society. In 1920s, the term “multi-culture” appears in the West, and in the fifties and the sixties it became a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eighties, many sociologists and educationist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culture and education. Due to that, the phras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ecame a common word. As the main carrier of spreading 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e, what should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do in order to adapt this change? This problem needs considering.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widely used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se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ttempt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a new route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angle of educ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dds up the type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ppearing in those materi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s,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giv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revision of the new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fur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definitions of some concept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atus quo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ulture not only constitutes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s also the major way of transmitting,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nationality culture. A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directly embodies and works a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ity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in national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typ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esent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Guangxi.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Chinese General 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e”, there are six categories.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those teaching material from these six latitudes. The third part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ictures referring to those cultures discussed in “Guangxi Section” of “Guangxi Society”, which points out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se teaching materials when dealing with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al education. The fourth part first transforms the contents of the nine editions of “City Section” of “Guangxi Society” into six type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e. Next, i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m under the help of text and at last, points out the aspects in each edition that we can make use of when referring to transmitt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e. II In summa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o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hope of laying some light to those people revising the materials and engaging in nationality cul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e,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cultural education III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前言 一、研究主题的聚焦 当今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每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 有自身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 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生存其间的每 一个个体总是天然地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人种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化意 味着个人不仅适应着社会及其文化,而且,这种适应过程本身也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个体 2 疏远了自身存在的文化形态,必然影响其社会进程。可见,从一个民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 发展的需要出发,传承民族文化尤为重要。滕星在《民族教育学通论》中说:‚任何教育都 是某种文化的教育,任何文化又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 的教育。?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的共同繁荣,指的是 3 多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而非某一民族的一枝独秀。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得到挖 掘保护,更应该得到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根本在于人。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年 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在长期‚大一 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接受全国‚一本书?的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体 制下,几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以至于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 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有的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一无所知。而且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 于长期接受这种‚不适应?的教育,已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正如李 世平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中指出的:‚当前,阻碍民族教育发展的 诸因素中,文化障碍应当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 语言障碍,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心理障碍。前者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难学、难懂 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者主要表现为教材不 适应民族文化背景,学习内容不适应民族自身的情况及风俗习惯等。?教育作为文化得以传 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文化多元必然迫使学校教育重新考虑教育的文化使命。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曙光。 2001 年 6月 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通知》(教基 [ 2001] 17号),将《纲要》以‚试行?的形式正式颁布。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造成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使课程教材更好地反映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省区教育厅相继对地方课程进行了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制订了相关 2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71. 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1 文件。‚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 必要补充。地方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社区学生发展水平差异作出调整,照顾学生兴趣、 爱好和特长,从而丰富、拓展教育内容,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因此可以说,地方 4 课程的诞生,为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新视野。 历史的推进导源于对民族过去经验的‚新的理解?,同样,民族的发展必须立足该民族 的文化传统,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在新课改进程中如何批判地继 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最终要立足于体现地方特色、针对地方需要的地方课程。虽然地 方课程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但作为课程核心的教材仍然是我们现阶段学生学习、教师教 学的主要依据,所以,突破口还在于地方教材的编写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面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广西壮 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它是如何顺应这个改革热潮、如何编写地 方教材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来推进本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促进本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地方教材是否真正成为传承广西民族文化 的重要载体,这让我陷入了思考,这些问题促使我开始查询、翻阅有关地方课程、民族文 化以及民族教育的相关文章。在此过程中,发现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 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而且自新课改热潮掀起以后,关于地方课程与地方文化的研究也是 此起彼伏。但是对于地方课程的核心——地方教材却无人问津。看了导师推荐的《走进教 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一书,更强化了我对广西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地方教材研究的兴趣。 广西是一个聚集 12个世居和其他 42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构 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根 植于少数民族的思维意识中,代表着他们的意愿和要求,一经形成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 相对的稳定性,并于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因此,它除了是文化的,而且还是融于生活的, 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二重性及其历史的积淀性,使其对少数民族学 生的学业成就的影响显得极为深层。而且从文化对人的作用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决定 着少数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传统、直接影响到了他 们对教育的选择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过和导师的多次交流,思路逐渐明朗起来。初 步确定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点:从广西现行地方教材中透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二、研究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的选择 广西教育厅一共编制了哪些地方教材,哪套教材主要涉及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2006 年 3月 9日,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带着疑问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通过对广西壮 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周克仪副主任的非正式访谈了解到: 4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文件,桂教基教[2004]70号. 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 21 号)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关于进一 步推进我区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把国家规定开设,地方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统筹使用。地方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区情教育、专项教 育与训练三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设置的地方教材科目有《探究性(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区情教育领域设置的地方教材科目有《广 西社会》、《民族团结教育》;专项教育与训练领域设置的地方教材科目有《成长教育》、《国 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写字》、《普通话口语》、《语文阅 读》、《作文训练》。 5 区情教育: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广西历史、地理和各民族发展等区情教育,帮助学生学 习和了解本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广西和家乡、热爱广西和家乡,为建设 广西、服务家乡打下良好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很显然研究范本要从区情教育领域 6 的教材当中选择。又因《广西社会》是针对目前广西全区划分的十四个地级市分别制定并 发行的一套全面介绍广西社会的地方教材,从内容上更能体现地方教材编写的‚地方性原 则?。所以,最终将《广西社会》作为研究范本。 《广西社会》正是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各市教育(教研)部门根据广西地方课程建 设需要而开发的地方教材,是 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与各市教研部门合作,开发 和编写,并于 2004年秋季起在全区使用的。《广西社会》作为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 必修课,分为五年级(上、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 下册)共 8个分册,供各年级师生使用。而且为了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根据目前广西全 区划分的十四个地级市制定并发行了 14个版本。教材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法律、 伦理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三、研究意义的思考 首先,从地方教材中透视民族文化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提供 一个新视角。地方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则强调注 重地方特色。对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特色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地方教 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自然成为传承特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对地方教材进行 文本分析,揭示民族文化教育问题,可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和讨论, 使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同时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促进广西各 民族文化的发展。 5 同上. 6 同上. 3 其次,对它进行分析,揭示教材中存在的积极和不足的方面,能够为地方教材的修订 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至少可以就如何提高教材的现实性、适应性等问题提出一 些参考依据。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的探寻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所分析的教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地方教材《广 西社会》,通过对十四个版本的初步分析,首先因玉林、北海、钦州、梧州 90%以上人口为 汉族及防城港版本至今没有发行,本研究进一步选定除上述五个版本的其他九个版本(南 宁、百色、桂林、北海、柳州、崇左、贵港、贺州、来宾)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因每册内 容由‚广西部分?内容和‚地市部分?内容组成。每套版本的‚广西部分?(见附录 1中 的上篇)内容一样,故本研究将‚广西部分?和‚地市部分?分开研究。从六大传统文化 类型这六个维度去分析教材内容,统计涉及每一种传统文化类型的课文篇数,再者因教材 中有大量的图片呈现,本研究还要对图片呈现作一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一)质性研究:首先在选题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周克依进 行了一次非正式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地方教材出台的背景,要实现的目标、一共编制了 哪些教材以及教材开始正式使用的时间。(具体内容在研究范本的确定中谈到)通过比较最 后确定我的研究范本为《广西社会》。 开题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周克依副主任的帮助下对《广西社会》主编李彦福 进行了一次正式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编写教材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以及教材的编写 方法。这次访谈内容以录音的方式记录,最后根据录音整理见附录 4。 (二)文本分析研究:首先对《广西社会》整套教材进行了粗略的分析,针对教材内 容的特点,采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再将十四个版本的 目录进行对照,发现每个版本的上篇,也就是‚广西部分?目录及内容完全一样。所以决 定将‚广西部分?和‚地市部分?分开研究。先对‚广西部分?做统计、统计结果分析及 成因分析,然后对各版本的‚地市部分?做比较分析(统计结果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指 出各版本在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上或者是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定量研究:从六大类型传统文化这六个维度去分析《广西社会》这套教材,对 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每一种传统文化类型的课文及图片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和 成因分析。 4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 因为本研究试图从广西现行地方教材中透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要想找到 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的规定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对人的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常我们不太能看出这塑造过程的全部力 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展,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 除了顺着它走之外,别无选择。因此这个塑造过程便很自然,毫无理由地被人接受,就像 文化本身一样——也许不全然是不知不觉地,但的确是无可指责的。?近年来‚文化?一 7 词被广泛使用,但到底什么是文化 ?人们对文化有数以百计的定义。首次给文化下完整定 义的是 19世纪 7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爱得华?B?泰勒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的定 义:‚文 化是 一 个复杂, 包 括 知识 、艺 术、道 德 、法律 、风 俗 以 的 总 体 及人 类在 社 会 里 所得 8 ”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到 的 一 切能力 与习‚文 化存 在 于 各种内隐的 和 外 显的 模式之中 , 借助 符号 的 运 惯。 用 得以 学习和 传播, 并 构 成 人 类群 体 的 特 殊 成 就, 这些 成 就包 括 他们 制 造 物品 的 各种具体 式样, 文 化的 基 本 要素 是 传统 (通 过 历 史 衍生 和 由 选择得 到 的 ?顾明远在 )思想观 念 和 价值,其中 由 以 价 值观 最为重要。 9 《教育大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文 化是 人 类在 社 会 历 史 过 程中 创 造 的 物质 财 富 和 精 神 用 来 表达 一 定 历 史 时代 的 物质 和 精 神 文 明 发 展 水 平, 也用 来 说明 具体 社 会 、部 落 、民族 的 财富 的 总 和 。该 词来 源于 拉 丁文 cul + ura,原来 是 耕作、培养 、风 俗 习惯及生 活 方 式的 特 点 。狭 义 的 特 指社 会 意识 形 态 教育 、发 展 、尊 重的 意思 。 以 及与之相适 应 的 制 度、机 构 等 。 文 化是 个有机 系 统, 物质 文 化和 精 神 文 化是 统一 的 整 体 , 其基 础 是 物质 生 产的 发 展 ;制 度 文 化体 现 为一 定 社 会 的 机 构 和 制 度, 联结 着精 神 文 化10 其特 定 的 内正如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所说‚如何界定文化是一个棘手的 与物质 文 化。文 化是 社 会 现 象, 具有 涵 。 ” 问题。许多研究者从自己所属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界说, 历 史 连续 性。每一 个社 会 都 有与其相适 应 的 文 化, 并 随 着目前来看,这些界说远未达成共识,反而使得文化涵义的分歧愈益明彰。? 社 会 物质 生 产的 发 展 而发 展 。在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对文化的了解呢,一般来讲,在面对一种地区文化或民族文 阶级 社 会 中 , 作为意识 形 态 的 文 化, 具有阶级 性。文 化还 具有民族 性, 每个 民族 文 化都 有 7肖川.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9. 8[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9 Kroeber,A.L.Kluckhohn.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Harvard University Presss.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1998:1619. 5 11 化时,首先应从总体特征上认识它。 严格说来,这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认识目的可 以总结出文化的许多不同特性。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人来讲,从三个方面 把握住文化的特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文化的习得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 时代性。 12 文化的习得性与人类的生物学特点直接相关,也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自然基础。大 千世界之中,人类是唯一的一个离开了文化就不能生存的物种。而文化作为一种超机体又 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学习。对于新一代民族成员来说,本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但是,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不能从遗传得来,任何人都要通过教育来学习和 掌握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习得性对于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巨大的生存价值,它为民族成员通 过教育而不断地更新文化内容提供了科学上的可行性。 文化的第二个特性是民族性。由于文化的产生,维持和发展都要以人类的成员为动力、 载体和媒介,而人类成员又随着生态环境,生计的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分属于不同的 民族,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对于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读者来讲,文化的这一特 性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文化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强化的惯性。任何文化一旦在 某个民族中形成并站到支配地位,它就不会轻易地改变,在观念形态上更是如此。第二, 我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应该持相对主义的态度。任何民族所持有的文化,相对于该民族所 处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而言,都有其合理性。即使要对文 化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更新,或在民族教育中增加新的内容,也应在尊重现有的民族文化并 借助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的前提下进行。 时代性是文化的第三个重要属性。其要旨是指一定的文化属于一定的时代。有生命力 的文化应该是能不断地在民族性的形式下筛选其内容,择优汰劣,与时俱进的文化。应该 说,从主观上讲,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但是,从客观上讲,只有顺应时 代要求,能为本民族成员提供尽量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从传统文化 入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概念的界定,在《民族教育学通论》中是这样界定的:‚一 般 认 为, 民族 传统文 化是 特 定 民族 在 历 史 实 践活 动 中 创 造 和 积淀的 文 明 成 果, 是 民族 共 同 体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重要条 件 。相对 于 外 来 文 化来 说, 是 指母文 化或 本 土文 化; 说, 是 指历 史 上流 传下 来 的 文 化。它 或 者 表雕 塑 、生 产工 具、生 现 于 物质 载体 , 如 建 筑 、 13 相对 于 现 代 文 化来 活 用 品 ;或 者 表现 于 各种知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是这样 信 息 的 积累、储 存 。 描述‚传统文化?的:‚所谓 传统文 化是 指保 持在 每一 个 民族 中 的 由 历 史 上流 传下 1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0:130. 12上述关于文化的三大特征参照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0:130-132. 来 的 文 1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58. 6 化, 是 每个 民族 的 。任 何 民族 的 传统文 化都 是 在 历 史 进 ‘固 有 文 化’ 程中 形 成 和 发 展 起来 的 , 都 有其特 定 的 内涵 和 占 主 导地位的 基 本 精 神 。传统文 化包 括 有形 的 物质 文 化, 但 更 多 地体 现 在 无 形 的 精 神 文 化方 面 , 在 风 俗 习惯、心 理 特 价值观 念 、生 活 方 式、 征 、审美情趣 等 方 面 表现 得尤 为鲜 明 。进 入 现 代 社 会 以 后 , 传统文 化作为历 史 的 积淀仍 在 各民族 中 顽强 地保 留 着。传统文 化负 载着一 个民族 的 价值取向 , 影响 着一 个?传统文化,是现有文化的渊源与积淀。因此,传统文化并非 个民族 自 我 认 同 民族 的 生 活 方 式, 拢聚 着一 的 凝 聚 力 。 14 仅仅是过去文化的‚残余?而已,它是现代文明形成的基石,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有机组 成部分和根本动力。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文明的基础。 鉴于此,本研究中所指的民族 传统文 化是 广 西 各民族 的 传统文 化, 是 广 西 各民族 在 历 史 实 践活 动 中 创 造 和 积淀的 文 明 成 果, 是 各民族 共 同 体 生 存 族 的 ‘固 有文 , 是 现 代 文 明 形 成 的 基 石 , 又是 未来 文 化和 发 展 的 重要条 件 , 是 每个 民 化’ 发 展 的 有机 组 成 部 分和 根 本 动 力 。本 研究重点 不 在 对 每个 民族 传统文 化的 介 绍 , 而是 通 过 分析 和 统计 教材 内容 中 涉 及到 本 民族 传统文 化的 课 文 和 图片 , 旨在 揭示现 行地方 教材 《 广 西 社 会 》 在 民族 传统文 化教育 方 面 存 在 的 优缺点 。 二、教育、文化与教材的关系 教育、教材、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此有必要将其三者之 间的关系作一辨析: (一)文化: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环境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 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 和生机活力。二者缺一不可。就文化与教育的‘亲缘’关系来讲,文化是教育的‘近亲’, 属‘直系亲属’之列,它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要比政治和经济来得更直接,并且它也是社 会政治、经济对教育发挥作用的中介环节。? 15 从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文化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方向。 文化内容的学校教育形式便是课程,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例如,价值观念、道德观 念、文化传统、社会实践等,是课程教材的内涵。文化决定着课程教材内容,文化是课程 的核心。再者,文化的习得性也决定了民族文化首先必须是民族教育的内容。由于文化具 有习得性,所以每一民族都希望通过教育尽量多给新一代民族成员以影响,并通过教育使 本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要求民族教育必须有丰富多样的内容。 对于新一代民族成员来说,本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是,这种民族的传 14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29. 15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 7 统文化又不能从遗传得来,任何人都要通过教育来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习得性 对于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巨大的生存价值,它为民族成员通过教育而不断地更新文化内容提 供了科学上的可行性。文化的习得性决定了民族文化首先必须是民族教育的内容,然后才 能发展自身。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构成要素。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活动的积淀 成果,文化渗透于各个社会子系统中,特别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文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 的教育资料的构成要素。教育学研究一般侧重于从传递文化的角度来阐述文化与教育的 16 关系,实际上,文化的各个层面与教育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有计 划的教育,在教师中是由教师使用教科书之类的教材展开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 借助这种教育所传授的,不仅是清清楚楚的体系化了的知识与技术本身。学校和教师这个 场所本身自身,是受不太为人注意的固有的‘范型’和‘价值’所支配的。更具体地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和提问,教师对儿童的反应作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儿童 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具有重大 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环境。 17 18 (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研究文化离不开对传播的分析,同样, 研究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考察。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有目的地传播文 化的社会活动。它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传播给教育以存在基础和意义, 教育给文化传播以发展契机和生机活力。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为文化的至上而下 19 的传播。文化的至上而下的传播与文化传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年长者之所传,主 要是本民族,本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习俗、价值规范等, 是凝聚和积淀下来的文化。他们从维持和延续的立场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透 过纷繁的传播关系。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使得年轻一代得以掌握这些文化传统,适应所 属团体的生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也正是在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播的 盘根错节的关联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递、继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学校是传递、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 重要场所。教育是适应人类社会延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传递、继承文化精神、宗教信 仰、社会生活知识、生产技能、实现新的文化庚续的专门工具。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把人类 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新一代,最重要的是把人文精神传递给新一代,使他们更好地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教育因受时代文化发 展的影响来决定其自身的目的、内容和价值,但是教育只有既尊重历史传统,又具创新精 16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 3章. 17 转引自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7. 18 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7. 19 郑金州著.教育文化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95. 8 神,既对民族文化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扩展充实 ,才能对民族文化发挥其继承、 繁衍、弘扬和创新的作用。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现代的科学技术 知识,而且也要传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说学校作 为一种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势必使学校教育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教材:文化的重要载体 教育是民族文化经验和文明成果的保存和传递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核心的教材则是 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经验和文明成果的直接体现者和载体。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经验是 不可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续发展下去的。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满 足这方面的需要。学校课程出现后,它就成为教育领域内传递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成果、价 值观念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人类文化特质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课程对文化 要加以选择,整理,并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用最有效的方式加以组织。因此经过课程加工, 保证了把人类最精粹的文化要素传递下来。 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要求,编写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 以操作的材料,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它不仅要体 现真实的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引导作用。所以,教材是文化的 缩影,是文化的载体,它总是以一定的逻辑结构、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再现社会文化。纵观 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载了人类几万年的精神与物质活动的文化发 展,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人们将其认为‚精华?的部分编写成教材,放到学校中作 为课程,以便能够进行代际‚文化传承?。 人类积累的文化浩繁庞杂,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课程 就必须是从人类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学生学习的主要 材料必然成为这些精华的载体。中小学课本和教材,集中承载着特定教育目的要求新生代 掌握的知识和文化内容,是青少年时代花费时间最多,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文本和文化代码。 三、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也成 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出现‚多元文化?术语后,到五六十年代成为一种 思潮,八十年代许多学者把焦点集中在多元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上。如 1983年在德国召开 的第十一届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的主题就是‚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世界 各国普遍建有本国的民族文化教育研究组织和机构,同时也成立了一些国际化的组织。如 总部设在荷兰的国际交叉文化教育协会,还有英国伦敦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瑞典斯 德哥尔摩大学的国际教育研究所等等。 9 国外一些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 思想方面的,多元文化教育即使在其发展最昌盛的时候,其合法性的疑问在教育领域内也 未消失过。另一个挑战则是经济方面的。多元文化教育通常没有足够的财政上的支持。因 此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者所要做的工作不是把精力放在澄清概念上,而是要致力于去证明多 元文化教育在提高普通教育全面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努力从理论转向实际。 ‚multicultural education”成为一个常用之词,可见于不同的论文、专著和评论之中。 但对该词的理解却人各异词,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 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 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其代表者为美国的班克斯(J.A.Banks),他认为:‚用 于提高少数民族和移民学习成绩,或者教主流集团学生学习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经历的 计划和实践都被称之为多元文化教育。?20并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 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 生?。21埃杰顿(S.H.Edgerton)把她讨论的多元文化教育和文化研究限定在种族和性别的 范畴。22关于多元文化教育,虽然美国有学者提出,多元文化可能使美国社会支离破碎, 使美利坚民族走向分裂,削弱它的统一性,但美国及其他国家还是从教育上回应了社会多 元文化的要求,一些研究者首先对‚主流中心课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 导地位的民族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 教等族群的需要。另外,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大多是‚男性界定的课程?,把男性 的经验当作普遍可以类推于全人类的经验,排除了女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观点, 这是男性支配的一种表现,应加以改变。 23在国外针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时代特征,学校教 育为改编教材作了许多努力。目前,许多国家已大量出现了双语教材、双语教育。澳大利 亚、美国、加拿大就是例证。至今,英美等国还在不断致力于研究多元文化对教材的影响 以及采取的教材改革措施。 相对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而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显得比较复杂,国内的研 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结归纳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文化与教育 国内关于文化与教育的论著主要有:郑金州《教育文化学》、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 性格》,公开发表的论文多集中在教育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上。主要观点有:‚教育与文化的 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关系,文化总是潜在地对教育起作用,特别是文化的深层部分——人们 20 Arieh Lewy,The International Eneyclopedia of Curriculum,Tel Aviv,1991:215 21 James A.Banks,Banks and Banks .http:?www.edchange.org?multicultural? initial.html. 22 Susan Huddleston Ederton,Translating the Curriculum:Multiculturalism into Cultural studies,J.Curriculum Studies,1999,Vol.30,No.2. 2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300. 10 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等更是潜在地、无所不在地制约着教育。?24‚教育起 源于文化,文化起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教育与文化有着最本源的关系。文化的再生 与改造是教育的重要属性和内涵。?25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之 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传承。?26李国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 扬和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文中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述,他认为:‚文化与 教育密切相关。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首先一个民 族文化的特定内涵,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民族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内 容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制约作用表现为:第一选择整理、保存文化。第二教育创造并更 新着文化。?27 (二)民族文化与教育 关于民族文化与教育的论述焦点多集中在民族文化教育的迫切性上:‚每一个民族的 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及历史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它包含着特定民族、特有的民族精 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至为密切,简单扼要地说,教育总是在传递 着、延续着一种文化,同时在不断创造着新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生机和新的 前景。教育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根基。?28滕星在《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 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才缺乏等, 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一方面要使少数民族儿童青年能顺利进 入现代化主流社会,另一方面还要力求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享有使用 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享有在本民族聚居区实行自治的权利以及学习本族历史和弘扬民 族文化的权利。29还有一些学者经过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发现了教育中民族文化的缺失对教 育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李世平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一文中就 通过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高青公社等地方的低入学率 作了析因分析,发现这是因为该地的教育、教学并没有关注民族文化的表现,尤其在教学 语言交流方面没有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所以导致了不少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学的冷 漠乃至反感。30民族文化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全体民族个体的 教育,尤其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的‚祖国的未来?的民族思想教育上,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教 育的引导。31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针对西部少数民 族教育,李世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发展的速度 24张应强.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3). 25张育平.改造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3). 26雷明强.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1998(4). 27李国.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和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J].http:?www.edubrand.org?list.asp?ID=56. 28李维青.近、现代新疆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J].西域研究,2002(4). 29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30李世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31朱晓明,刘军.论新时期的民族文化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11 却极为缓慢,西南地区尤其如此。究其原因,一是风俗习惯使然,一是经济落后所致,另 外教育本身也有不适应之处。因此,应当在民族教育中适当加入民族文化内容,将提高各 民族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亦能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32 (三)地方课程、教材与民族文化教育 对地方课程的研究,人们侧重于强调地方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有学者指 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特征决定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33宝乐日 在《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一文中指出通过地方课程这一 载体,可以将各个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地域文化知识整合进课程和教材当中。 还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民族与多元文化 共存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 信心。?34金志远在《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一文中也强调‚民 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民族知识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多元化知识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 识的价值取向。?35很显然,对于地方课程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已不容置疑,但是对于已发 行的地方教材是否真正如人们所愿同样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透过分析教材研究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少。在查阅到的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只有 两篇文章。分别为 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陈淘娜的硕士论文《义务教育阶 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36,张秀琴等人于 2004年发表在民族教育研究第六期 的《对青海现行<藏语文>教材的一项研究报告》。37 32李世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33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34王鉴,马金秋.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35 金志远.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36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0届硕士学位论文. 37张秀琴.对青海现行《藏语文》教材的一项研究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12 第二部分地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千姿百态,包罗的文化现象纷纭复杂,只有加以类别,才能更好地 认识它、研究它。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领域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分类法在前苏联民族学中运用得最普遍。这种二分法在中国 民族学研究中也是一种普遍运用的传统文化分类法。杨方认为:‚一般地讲,民族学上所 说的文化分成三个方面:1.物质文化;2.精神文化;3.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38林耀华 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也有一章专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 族文化?条目解释:‚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 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 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39以物质 和精神两种形态来对文化现象分类,对揭示文化形貌的特征是有益的,为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方便。但是,这种分类法也有弊端,一是对于有些文化现象难于确定其归属;二是容易 造成把精神和物质割裂开来的片面性。实际上,我们很难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截然分 清。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门类划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有许多欠缺。某一类别的文化 都具有整合性,如家庭和婚姻很难说是属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本质上说,完全超 脱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时,出发点 应是文化的整合和特质。所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 化分为六大门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 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根据地方教材本身的文化内容特点,在这里 将按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的六大门类传统文化去分析教材内容。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住所建筑和交通工具。服饰是人 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的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 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作是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甚 至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境内聚居 着汉、壮、侗、苗、仫佬、毛南、彝、水、仡佬、回、京 12个世居民族。另外,还有其 他 42个少数民族。这样绚丽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服饰就构成了广西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广西部分?内容当中,也就是每个版本六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总 括地介绍了广西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并辅以插图呈现。(见附录 2)‚地市部分?也就是 38杨方.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52. 39转引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2. 13 针对旧风俗而言,移风易俗仍很必要。 整套教材除了河池市版在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交往》、六年级上册 第四课《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涉及到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内容。其他各版本有的有一 篇课文中涉及到,有的没有涉及。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交往》主要介绍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文章的开 头是以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入: 甲: “我 表 哥最 近 去 少 数 民 族 地 那里区 旅 的 游,感叹 民 族 特色很 浓 ,民 风 淳朴 。 多 种民 族 文 化 共 存 真是 好 ~ “ 乙: “可 是 ,随着民 族 交往的 增多 ,各 民 族 还 有必 要 保留各 自 的 民 族 特色吗, “ “ 甲:“有必 要 。 正因 为有各 具特色的 各 民 族 文 化 , 才 强调了保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各民族传统美德是各民族文化主要的组成 部分,在文中主要介绍的是广西各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互 构成 丰 富 多 彩 的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 助、热情好客。?并且在文中的‚读一读?环节还分别举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 客的例子。文中还谈到了‚以歌传情?广西各民族富有特色的一种交往方式。 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中的一小节介绍‚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时谈到“少 数 民 族 人 民 善 于以 歌来表 达自 己 的 生 活 和 劳 动 感受,抒发 思 想 感情,所以 广 西 又 被 称 为“歌的 海 洋 “ 青少 年 恋爱唱 情唱 哭 嫁 歌,丧 葬 唱 ?,其他课文中没有涉及广西各 歌,婚嫁 哭 丧 歌,?? 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交往》主要介绍了广西各族人民自古就具有热情好客、团结互 助、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优良品格。这些优良品格使一代又一代广西各族先民在任何时 候都能战胜困难或一旦别人出现了困难,大家都会去帮助。一户人家建房子,族中人都来平 整屋场,帮助上梁盖瓦。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编者已经意识到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采取‚扬 弃?的态度。在现代化过程中,选择那些有利的、经过改造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抛弃那 些过时的、对今天不利甚至有害的传统文化,即‚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 改之?。 三、民间传承文化 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体育游戏都属于民间传承文化。民间文学是 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形式,民间文学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料;还具有多方面的科学 价值。(民间文学作品中还保留了历代劳动人民积累和总结的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生 活经验。)音乐和舞蹈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 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 些特点,除反映在地域、经济、语言方面之外,必然也反映在文学上和艺术上。音乐与舞 15 蹈相伴相随,为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乐都是充满了本民族乡土气息。 40少数民族戏剧、曲 艺同样是民间传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文 化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涉及民间传承文化的篇幅比较多。从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广西历史上的文学 艺术》、六年级上册第四课《丰富的旅游资源》中谈到的宁明左江壁画、八年级上册第五 课《八桂大地盛开文明之化》到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当代广西的文学艺术》、第七课《当 代广西的体育卫生事业》都涉及到了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民间传承文化。在这几篇课文当中 涉及到广西历史上的、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谈到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 和地方戏种,如粤剧、壮剧、桂剧、彩调居、邕剧、苗剧、毛南剧、傩剧等,也谈到了 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但在整个民间传承文化当中,壮族民歌体现的最多。如在《广西当 代的文学艺术》中文章开头直接呈现刘三姐民歌并配有《印象?刘三姐》现场表演图片。 同样,在《八桂大地盛开文明之化》中,文章直接以用《刘三姐》音乐伴奏的歌曲《老王》 导入。如下图。 四、科技工艺文化 科技工艺文化主要指科学、技术、工艺。 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长期相对封闭的交通状况;旧时代的剥削阶级 民族歧视政策,在客观上促成了少数民族极力保持民族特点的心理。因此,民族地区的一 些传统工艺品从生产到产品风格,都保留着原始古朴、自然的特色。这些传统工艺,恰恰 40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211. 16 满足了许多人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返朴归真愿望,满足了广大旅游者对人类历史足迹的探求 欲。传承这些文化,少数民族青年一代将这些工艺发扬光大,自然会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 的发展,从而起到振兴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作用。 教材中涉及到科技工艺文化的课文有五年级下册第二课《广西历史上的农业与手工 业》、六年级上册第四课《丰富的旅游资源》中谈到的各种出土文物。 在《广西历史上的农业与手工业》这篇课文中首先介绍了‚广西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中 心之一?,同时以一些不同历史时期出土的农具(图片)展示广西各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 发展。然后重点介绍广西居民从战国时期到清朝的手工业发展。广西居民‚到 秦汉时期 , 已铸造出 许多 具有地 方 民 族 特色的 产品 ,如铜 鼓 、铜 棺 、铜 凤 灯 、羊角 钮铜 钟等 。汉以 后, 广 西 的 铜 器 铸造继 续发 展,特桂 州 (今桂 林 )生 产的 铜 色更浓 。 唐 代 , 镜和 各 种铜 器 被 列 为贡 品 ; 容州 (今容县)开元 寺 的 铜 钟,更体现 了?‚广 西 的 纺 当 时高 超 的 冶铸技术 。 织 品 中 ,最 具 民 族 特色是 壮锦 、瑶锦 、侗 锦 “最后,又介绍了五彩缤纷的 的 产品 应 当 和 苗锦 。 陶器。 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又提到了广西历史上的展示手工艺的出土文物,同时也呈现 了照片,与上面提到的铜器、陶器有些重复。 五、信仰崇尚文化 信仰崇尚文化主要指宗教信仰、吉祥崇尚和禁忌习俗。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 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削亡。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 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41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42恩格斯的话规定了宗教的科学概念;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即对人民的麻痹作用。 吉祥崇尚是种与信仰和禁忌相联系的意识观念,它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在婚嫁和节日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吉祥崇尚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把某些事物作为 吉祥事物的好兆头加以喜爱和崇尚,以期吉兆应验。吉祥崇尚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 吉祥话、吉祥物、吉祥图案等。还有饮食中的‚寿糕?、‚长寿面?、‚饺子?、‚八宝饭?等。 形式多样的吉祥崇尚文化是民间信仰文化和艺术文化的一枝绚丽多彩的花。 禁忌是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中的观念习俗和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但却 延续至今,哪怕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先进民族,仍然可见种种禁忌习俗。禁忌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宗教禁忌、生产禁忌、生活禁忌、节日禁忌、交往礼仪禁忌。每一类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3卷,第 354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卷,第 2页. 17 都有多种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规律,思想越来越解放,行动越来越自由,因而出于迷信的禁忌越来越少。 教材中没有呈现信仰崇尚文化的内容。 六、节日文化 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纪念性节日、商贸性节日、文化游乐节日、庆贺性节日、生活 社交类节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说:‚民间流行的节日,是各民族所同具的、必然要有的 文化。?43民间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4高占详在《民族文化的盛典》 一文中总结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节日文化是以文化 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 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 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观 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45‚节日文化特别凝聚着多方面的 民族传统,许多民族习俗的精华、多彩的文化传统都在民族节日活动中展现出来,特别是 缺少文字的民族,更要利用节日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46 教材中涉及到节日文化的课文有六年级上册第四课《丰富的旅游资源》中谈到的广 西各少数民族节日、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广西的传统节庆》、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族传 统美德和社会交往》中谈到的‚三月三?歌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中的一节‚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主要介绍壮族人民的‚三月 三?歌节。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佬族的依饭节、 京族的唱和节等。还配上个别节日欢庆时的图片。(见下图) 43转引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13. 44转引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13. 45高占详.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1. 46转引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14. 18 而且在课文的开头首先呈现了一段广为流传的刘三姐壮族民歌,再以提问‚这是 哪个 民 族 的 民 歌, 你认 为广 西 哪个民 族 最 擅 长 对 歌, “ 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了 他们的学习动机。《广西的传统节庆》这篇课文除了讲到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特别讲到 广西各族人民的民族节日。在讲民族节日时还是花大量笔墨在‚三月三?歌节,同时也重 点介绍了瑶族盘王节。(见图 42页) 19 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它内聚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心理深 层,外化亦体现于其物质形态和社会行为。从宽泛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功能是多种多 样的,如:传承历史、教授工艺、规范伦理、约束言行、启育后人、娱乐大众、等等。从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功能一一分解,逐项列出。但实际上,各种功能和效应则是综合和 重叠的。如果从教育就是培养人这一特定含义出发,传统文化的各种功能,实质上都包含 有教育的因素。它传承民族传统,规范群体言行,以其多重功能对社会成员施与各种影响。 籍此,推动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其中,传统文化 的教育功能和效应,对于现代教育体制是一种补充;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不完善的民族地区, 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20 第三部分‚广西部分?内容中传统文化类型的统计和分析 一、课文、图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广西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广西课程开发中心与各市教育(教研)部 门根据广西地方课程建设的需要而开发的地方教材。是各负责人和编写工作人员的劳动和 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将按上述分类标准来统计教材内容中涉及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 和图片数。 表 3-1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广西部分)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它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2 1 1 5 六年级(上) 1 1 1 1 3 7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1 4 6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1 6 2 0 3 24 40 5 0 60 100 百分(%) 10 2.5 15 7.5 总计(%) 40 60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21 ‚广西部分?课文文化类型比例显示图 25% 25% A B C D E F 12. 50% 37. 50% A: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 B: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C:民间传承文化 D:科技文化 E:信仰崇尚文化 F:节日文化 图 3-1 表 3-2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篇幅占总课文数的统计(广西部分) 册数 传统文化 总数 百分比(%) 五年级(上) 0 5 0 五年级(下) 4 5 80 六年级(上) 3 7 42.86 六年级(下) 5 6 83.33 七年级(上) 0 4 0 七年级(下) 1 5 20 八年级(上) 2 7 28.57 八年级(下) 2 4 50 22 表 3-3教材中反映广西传统文化的图片数占总图片数的统计结果(广西部分)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2 13 15.38 五年级(上) 五年级(下) 54 79.63 43 六年级(上) 12 32 37.50 六年级(下) 45 56 80.36 七年级(上) 0 40 0 七年级(下) 46 5 10.87 八年级(上) 39 38.45 15 八年级(下) 23 69 33.33 总计* 155 349 44.41 ‚广西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120 108 100 88 86 80 67 60 57 传统文化 45 图片总数 38 40 20 5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3-2 二、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广西现行地方教材《广西社会》‚广西部分?内容作文本分析,从课文、图片 呈现统计结果来看,教材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体现出一些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着 23 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积极方面: (一)贯穿了教材编写者的基本理念 首先,体现了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主要功能。从本教材‚广西部分? 内容统计结果看,教材中体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篇数、图片数量都已达到一定的比 例。如表 3-1‚广西部分?内容体现广西传统文化的课文篇数已占到课文总数的 40%、体 现广西传统文化的图片数量是达到图片总数的 44.41%。作为一门综合反映广西社会的地方 教材,在全面介绍广西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已体现了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而且从六大民族传统文化类型的分布来看,除了信仰崇尚文化之外广西各种民族传统文化 都有相当比例的体现。所以说,这套教材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体现出其在传承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上,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 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如本教材设置的‚说一说?‚做一做?环节让学生自己 去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些问题导入还用当地的童谣、故事、寓言,使学生 处于情景中去思考问题。还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超越课 本。如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这一课中,在介绍完‚瑶族服饰?(配有图片)后设置了 ?在课文的最后设置了‚做一做?环节。 一个‚说一说?。‚说一 说瑶 族服 饰有 些 什 么 特 色。 ‚在广西 , 除 了 壮 、 瑶 、 苗、 侗 族少 数 民 族服 饰外 , 还有 哪 些 特 色鲜明 的 少 数 民 族服 饰, 每位 同 学 找 1— 2 张放映 少 数 民 族服 饰的 图片 , 在班 上 张最 漂 亮。?课文中的插图点出每个主题可以开展的活动例子,提示活动的过程,启发学生 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课后的练习题将知识的学习融于学生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强调学生贴 交 流。 比一 比, 看 谁找 的 图片 的主观体验和亲身实践方面。可以说《广西社会》这套地方教材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中‚学 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阶段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极不稳定。?47所以,要求教材内容要具体 形象、生动活泼,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效率。 本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在教材的文本呈现中,绝大多数都是色彩鲜艳的 插图,外加几句简单的对话,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出现。而且文中经常穿插有实景性照 片,更重要的是,本教材展现的大多是活动场景,而不是简单的实物呈现。这些特点使得 教材有助于低年级学生确切理解教材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 为教师设计各项活动提供思路,避免了以教材本身为学习目标的倾向。 47徐学莹.教育学新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7. 24 (三)教材中体现民间传承文化、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的篇幅较多 从图表 3-1看出各市版本课文中体现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的篇幅较多。 ‚广西部分?内容显示体现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的课文篇数占到所有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 化课文篇数的 25%,体现民间传承文化的课文篇数占到 37.50%。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是少 数民族安生立命的一种特色,是此民族区别与彼民族的基本依据。各少数民族独特的衣、 食、住、行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特有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为满足人类的 生存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和社会 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文化类型有密切关系。这种物质生活方式在历史的积淀中 逐渐成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成为构成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人们了解 少数民族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及渠道。 民间传承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传承文化中的民间文学 不仅为民俗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民间文学作品中还保留了历代劳动人民 积累与总结出的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就 发展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就是哲学。民间音乐、舞蹈更是广 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壮族地区 素有‚歌圩?传统,人们一生都在‚歌海?中生活男女老少都会唱歌,‚时时处处皆有歌?, 不论男女,从四五岁开始,就当唱歌。如歌圩对于壮族,鼓楼对于侗族,这种民间传承文 化具有的民族向心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所以说《广西社会》这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加大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和民间传承文化 的比例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体现了积极的一面。 不足之处: (一)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编写原则 通过采访主编得知在《广西社会》这套教材在内容编写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 内容呈现上要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这套教材没有很好地遵 循这个编写原则。 从以上表3-3图3-2两个数据呈现和统计结果看出五年级——八年级教材内容中图片呈 现从数量上没有体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减少的趋势。‚中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发展迅 速,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更加细致和深刻,能发现事物的细节、本质和因果关系。有意 注意极为显著,注意的范围扩大。记忆力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记忆的范围、速度、 理解和巩固程度都加强了,能找出记忆材料的内在联系。?48这就要求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要 注重知识的抽象性以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广西社会》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 本属于中学生的教材却跟五、六年级的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几乎没有差别。仅从图片呈现上 48徐学莹.教育学新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299 页 25 应该体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凭借,在教材编写中首要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 想性。要使教材具有科学性,首先选择作为教材的一切内容,都必须是客观真理,都要经 的起实践的检验,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次,对选定内容的安 排,应具有科学性。即这些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逻辑顺序,又要符合心理顺序。符合逻辑 顺序就是要符合科学体系的要求,这些内容应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零 散的、孤立的部分。符合心理顺序,即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 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深化的。教材内容要适应这些特点,做到循序渐进,即要做到从整 体进入分化,从感性进入理性,从具体进入抽象,从形象进入逻辑。否则,学生就难以接 受,难以牢固地掌握。 (二)教材中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不科学 从表3-2可以看出每册教材中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没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虽然从整 套教材内容来分析,涉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比例上分配适当。都在30%左右。可是有 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每册教材内容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如表3-2显示:六年级下册反 映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高达83.33%,而在五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没有任何体现。广 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文件桂教基教[2004]70号《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 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地方课程的内容应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态 环境方面的特点和需要。?这种要求应该体现在每一册教材内容上,而不是部分。教材内 容的结构和顺序要根据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以壮族传统文化教育为 例:在五、六年级教材内容呈现上应以壮族的歌谣、游戏、简单的民间工艺制作等为主; 七八年级的教材内容呈现应以《布洛陀经诗》、神话、花山壁画、铜鼓、壮锦等感性的民 族风情、风俗为学习内容。 (三)教材中各种传统文化类型在篇幅比例上分配不协调 从上表3- 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广西部分?内容中涉及民间传统文化类型的文章有6篇, 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和节日文化的有 4篇,却没有呈现涉及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及信仰崇尚文化。六大门类民族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每一 种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各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某一种类型的文化而忽略另外一种 类型的文化是不可取。教材选择哪些学习内容,以何种方式组织和呈现,这是编写者认识 事物的角度和方法的直接体现,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角度和方法将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有关教材的编写者和负责人在这方面也要加强注意。 (四)没有涉及信仰崇尚文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中‚广西部分?没有呈现信仰崇尚文化的有关内容,在传承信仰 26 崇尚文化时,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持‚扬弃?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和发 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信仰崇尚文化的积极因素。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和部分的,但作为社会文化形式, 它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确是直接的和全面的。就我国情况而论,宗教不仅在历史上广泛 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以及生活方式,而且在现今 仍然有比较广泛和明显的影响。 ‚据 1990年第四次人口人口普查统计,我国 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 9120万人。 信仰伊斯兰教的 10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大约 1760万,其中信众在 1000万以上;信仰藏 传佛教的少数民族约 1000万;信仰小乘佛教的少数民族约 100多万;信仰原始宗教的少 数民族起码也可以千万计。据笔者在一些民族地区接触的情况看,目前少数民族中信仰或 受各种宗教影响的人口,至少有三四千万。?‚无可否认,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漫长的文明 49 进程中,宗教在客观上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的价值。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一 部分,作为民族精神的凝聚物,曾左右过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切,促进了民族文化教育 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时,忽略这两 50 大类型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所以,教材在内容中没有呈现信仰崇尚文化的内容是 教材内容选择上的不足。 49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65. 50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45. 27 第四部分‚地市部分?内容中传统文化类型的统计和分析 一、课文、图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表 4-1地方教材《广西社会》(河池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它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1 1 1 1 3 7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5 5 七年级(下) 1 5 6 八年级(上) 1 5 6 八年级(下) 4 2 6 小计* 6 2 6 1 0 2 28 45 0 100 百分(%) 13.33 4.44 13.33 2.22 4.44 62.22 总计 37.78 62.22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28 表 4-2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河池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2 12 16(67 五年级(上) 31 58.06 五年级(下) 18 六年级(上) 4 22 18(18 六年级(下) 46 78(26 36 七年级(上) 1 19 5(26 七年级(下) 11 9(09 1 八年级(上) 9 11(11 1 八年级(下) 33(33 7 21 总计 171 40.94 70 ‚河池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68 70 60 50 43 40 40 传统文化 30 30 30 图片总数 20 20 10 8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1 29 表 4-3地方教材《广西社会》(柳州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它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2 1 5 六年级(上) 1 4 5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5 5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5 5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1 3 2 0 1 27 38 0 100 百分(%) 10.53 2.63 7.89 5.26 2.63 71.05 总计 28.95 71.05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表 4-4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柳州市版) 传统文化 总数 百分比(%) 册数 5 19 26(23 五年级(上) 18 55(56 五年级(下) 10 六年级(上) 1 26 3(86 六年级(下) 53 75(47 40 七年级(上) 1 10 10 七年级(下) 11 1 9.09 八年级(上) 10 2 20 八年级(下) 35 13 37(14 总计 73 182 40.10 30 ‚柳州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79 80 70 60 50 45 41 传统文化 40 37 图片总数 30 21 20 15 15 10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2 表 4-5地方教材《广西社会》(百色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 民间传 科技 信仰崇 节日 其 课文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它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2 1 5 六年级(上) 5 5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5 5 七年级(下) 5 5 八年级(上) 1 1 5 7 八年级(下) 3 2 5 小计* 4 1 5 2 0 1 29 42 0 100 百分(%) 9.52 2.38 11.90 4.76 2.38 69.05 总计 30(95 69.05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31 表 4-6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百色市版) 传统文化 总数 百分比(%) 册数 3 26 11.54 五年级(上) 20 55 11 五年级(下) 六年级(上) 0 28 0 六年级(下) 64 55 85.94 七年级(上) 1 21 4.76 七年级(下) 16 18.75 3 八年级(上) 11 36.36 4 八年级(下) 29 41.38 12 总计* 89 215 41.39 ‚百色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100 92 80 60 55 传统文化 46 40 40 图片总数 37 20 16 14 4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3 32 表 4-7地方教材《广西社会》(南宁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它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5 5 五年级(上)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4 4 六年级(下) 3 5 1 1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1 4 6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1 4 1 0 1 22 33 0 100 百分(%) 12.12 3.03 12.12 3.03 3.03 66.67 总计 33.33 66.67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因缺七年级上册课本,故上表课文数统计不是全部课文数。 表 4-8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南宁市版) 传统文化 总数 百分比(%) 册数 0 7 0 五年级(上) 9 22 40.90 五年级(下) 六年级(上) 17 0 0 六年级(下) 35 21 60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2 13 15.38 八年级(上) 7 85.71 6 八年级(下) 27.27 6 22 总计* 123 35.77 44 33 ‚南宁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60 52 50 40 29 29 传统文化 30 图片总数 21 20 13 12 9 10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4 表 4-9地方教材《广西社会》(崇左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 衣食住行等 婚姻家庭和人 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它 总数 册数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2 1 5 六年级(上) 1 4 5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5 5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0 4 2 0 1 26 37 0 0 100 百分(%) 10.81 10.81 5.41 2.70 70.27 总计 29.73 70.27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34 表 4-10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崇左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3 20 15 五年级(上) 19 五年级(下) 9 47.36 六年级(上) 30 10 3 六年级(下) 48 35 72.91 七年级(上) 1 17 5.88 七年级(下) 18 5.55 1 八年级(上) 9 11.11 1 八年级(下) 53.85 7 13 总计* 174 34.48 60 ‚崇左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78 80 70 60 50 39 传统文化 38 40 35 图片总数 30 22 20 12 10 8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5 35 表 4-11地方教材《广西社会》(桂林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 民间传 科技 信仰崇 节日 其 课文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它 总数 册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4 4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4 5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0 4 1 0 1 26 36 0 0 100 百分(%) 11.11 11.11 2.78 2.78 72.22 总计 27.78 72.22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表 4-12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桂林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五年级(上) 0 18 0 20 五年级(下) 5 25 六年级(上) 19 0 0 六年级(下) 45 34 75.56 七年级(上) 1 16 6.25 七年级(下) 5 20 1 八年级(上) 1 8 12.5 八年级(下) 81.82 9 11 总计* 142 35.92 51 36 ‚桂林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70 64 60 50 40 38 传统文化 34 30 图片总数 21 20 19 10 10 5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6 表 4-13地方教材《广西社会》(贵港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册衣食住行等婚姻家庭和人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它 总数 数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1 3 4 3 六年级(下)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5 6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4 1 3 1 0 2 26 37 0 100 百分(%) 10.81 2.70 8.11 2.70 8.11 70.27 总计 29.73 70.27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37 表 4-14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贵港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0 12 0 五年级(上) 9 五年级(下) 6 66.67 六年级(上) 6.45 2 31 六年级(下) 27 85.19 23 七年级(上) 1 11 9.09 七年级(下) 13 7.69 1 八年级(上) 11 54.54 6 八年级(下) 26 26.92 7 总计* 140 32.86 46 ‚贵港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60 58 50 40 37 30 传统文化 25 24 图片总数 21 20 13 10 6 2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7 38 表 4-15地方教材《广西社会》(贺州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 衣食住行等 婚姻家庭和人 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它 总数 册数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1 4 5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4 4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1 4 6 八年级(下) 2 2 4 小计* 5 1 4 1 0 1 25 37 0 100 百分(%) 13.51 2.70 10.81 2.70 2.70 67.57 总计 32.43 67.57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表 4-16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贺州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五年级(上) 3 15 20 37 五年级(下) 16 43.24 六年级(上) 0 23 0 六年级(下) 36 25 69.44 七年级(上) 1 16 6.25 七年级(下) 18 11.11 2 八年级(上) 16 25 4 八年级(下) 12 4 33.33 总计* 173 31.79 55 39 ‚贺州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59 60 52 50 40 34 30 传统文化 28 25 图片总数 20 19 10 8 3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8 表 4-17地方教材《广西社会》(来宾市版)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文化类型 衣食住行等 婚姻家庭和人 民间传科技信仰崇节日 其 课文 生活文化 生礼仪文化 它 总数 册数 承文化 文化 尚文化 文化 五年级(上) 5 5 五年级(下) 1 1 1 2 5 六年级(上) 1 1 1 3 6 六年级(下) 3 1 1 5 七年级(上) 4 4 七年级(下) 4 4 八年级(上) 1 5 6 八年级(下) 1 3 4 小计* 5 1 3 1 0 2 27 39 0 100 百分(%) 12.82 2.56 7.69 2.56 5.13 69.23 总计 30.77 69.23 100 *因有些文章一篇课文包含几种文化类型,所以统计出来的文化类型总数不等于课文总数。 40 表 4-18教材中图片呈现的统计结果(来宾市版) 百分比(%) 传统文化 总数 册数 5 24 20.83 五年级(上) 17 52.94 五年级(下) 9 六年级(上) 15 13.33 2 六年级(下) 39 64.10 25 七年级(上) 1 24 4.17 七年级(下) 17 2 11.76 八年级(上) 10 40 4 八年级(下) 22 12 54.54 总计* 60 168 35.71 ‚来宾部分?五年级—八年级图片呈现对比 60 54 50 41 41 40 32 30 东部 27 西部 20 16 14 10 3 0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图 4-9 二、统计结果结合文本分析 从以上九个版本各自的‚地市部分?内容统计结果来看,每个版本的‚地市部分?内 容在呈现各民族传统文化时都存在类似于‚广西部分?在内容呈现上存在的优缺点。但结 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将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个别版本有值得借鉴的积极意义。具 体表现如下: 41 (一)河池市版体现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的篇幅多于其他版本 从上表 4-1中看出,河池市版在‚地市部分?体现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在篇幅上 多于其他涉及到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的版本。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功能,即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实现文化 与人的双向建构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51每一民族都要通过教育将其文化传授给新生一 代个体成员,个体成员通过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来了解自己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在 学习过程中,个体成员了解了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沿 革、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并使这种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成 为每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同样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 组成部分,尤其是人生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稳定性。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河池市版、贵港市版、来宾市版体现节日文化的篇幅多于其他版本 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民族的各种文化事项都可以在民族节日中 得到展现,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发 扬,使民族节日能够真正发挥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 节日,在那些民族味十足的传统节日里,流淌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它就像遗传基因 一样,从先辈那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良品质注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 构成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同时,节日还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无 论是人间亲情的渲染,还是对晚生后辈言行品德的熏陶,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人们在欢 度节日时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充满希望、互相 祝福、讲究团圆的传统情绪,都会极大地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这种影响 还是潜移默化的、深刻而深远的。 民族节日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增强民族意识的功能,同时也使它成为民族 意识存在的主要基础和集中反映。在民族节日里所看到的各种文化事象,包括民族语言文 字,都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成为民族意识的生动反映。在民 族传统文化传承中节日文化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节日文化除了能继承、积淀和宣传、 弘扬民族文化,能满足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最关键的是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能进行 民族文化教育,能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国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节日,都具有群众性或有节 日互动互访欢聚的特点。从地域来说,不论职业、地位、年龄,只要是同民族同社区的几 乎都参加节日活动。共同体本身就是一种亲和力。共同体越多,凝聚力越强。民族节日是 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对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和学校教育比较落后的地 区来说,这一功能更显重要,所以民间有‚送孩子上学,不如带孩子赶街?的俗话。节日 荟萃了民族歌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民族艺术、民族礼俗等多方面的精华,置身其 51俸兰主编.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9. 42 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受熏陶,自然有传承与教化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是 类似于‚蓬生于麻,不扶自直?的。这种教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流露于言谈举止, 成为精神与气质,成为民族文化在个体成员身上的表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意识中,都有 一种本民族节日能集中展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时重视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值的我们注意的,也应该成为 以后教材编写者们努力的方向。 (三)百色市版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的呈现方式上注重了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要求课程切实体现出实践和生活的价值,加 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 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是少数民族安生立命的一种特色,是此民族区别与彼民族的基本 依据。各少数民族独特的衣、食、住、行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特有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 物质生活方式是为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特定 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和社会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文化类型有密切关系。这种 物质生活方式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成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成为构成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 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及渠道。 百色市版在呈现百色市各民族服饰、民居、交通工具、特色饮食时都附有大量的,体 现各民族特色的实景性图片,又结合文字的介绍,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有趣地了解并掌握 本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而且,在课文中设置的‚做一做?环节将学生和周围的环 境联系了起来。比如:在呈现各民族服饰文化时,在介绍完壮族姑娘用的挎包—筒扇后设 。?在介绍完百色各民族 置了‚做一做?‚自 己动手 亲 自 设计一款 大 方、 实 用、 新颖 的 挎 包 的民居后设置了‚做一做?‚在少数 民族 的 民居 中 , 你 最喜欢 的 是哪个民族 的 民居 , 查 一 查 有 关资料 , 写一篇介 绍少数民族 民居 的 小文 章, 并 张 贴在教 室 赏。?还有在介绍广西的特色饮食时,每介绍完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时都设置了‚做一做? 里的 学习 栏内, 与同 学共 如:‚在家长的 指 导 下 , 试做 一次五 色糯 米 饭, 尝 ” 一尝 五 色糯 米 饭的 味 道。 百色市版在呈现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时,强调了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充分利 用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优势,走出教室,超越课本。 (四)南宁市版与贺州市版的活动课注重了其文化导向问题 ‚现在进行的课改,究其精神,依我理解,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 探究,自主体验。?52正如前面教材优点中提到的这套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 材内容设置上在每个版本的六年级上册、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的最后一课设置为 活动课。通过对每个版本活动课的比较分析发现,只有南宁市版八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和贺 州市版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涉及到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课题目分别为《展民族 52 主编李彦福教授在《广西社会》教材编写会上的讲话. 43 精品迎‚中国—东盟博览会?嘉宾》,《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在《展民族精品迎‚中国 —东盟博览会?嘉宾》这个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产品,在学生 们自己组织的一次博览会上展示,这次活动要求学生们说自己民族的语言,还要用歌曲、 舞蹈、服饰表演来展示民族风情。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活动课:通过民族精品展示, 体会民族文化;在活动中感受与激发本民族自豪感。在《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这个活动 课中要求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有关资料和上网查询等方式调查。了解家 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广泛阅读家乡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 并初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形式。?53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 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4 活动课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体现,我们在地 方教材编写中,尤其是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编写者们在追随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想到 如何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利用好地方教材这个重要渠道将我们的民族传统 文化继承、发展、创新。所以,活动课的文化导向问题值得关注。在这一方面,我认为这 两个版本的活动课编写值得其他版本学习和借鉴。 (五)南宁市版在传承民族节日文化时注重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世界各民族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一个 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保有自己民族的基本特点。‚丧失现 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55因此,正确处理二者的 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那么历史上形成和积累下来的各种民族传统文 化,究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还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 上,我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因为现代化的实现将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民族传 统文化的变革又将促进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工业从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中 解放出来,能源、材料和生产手段、生产管理日趋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精神生活也呈现 出多样化和差别性的特点。现代化造成了多种选择的社会环境,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 多元性,使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加速民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 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要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内部。由于文化受物质 生产条件的制约,因此社会生活中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虽然不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立 即发生根本性变革,却也加速了这种变革的速度,逐步缩小了它与现实生活要求的差距, 53 贺州市版《广西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活动课中对‚活动过程?的描述. 54 贺州市版《广西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活动课中对‚活动目的?的描述. 55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 44 从而又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里强调的是一 个支点的重要性。我认为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只是一个结合点的问题。只要 找对了这一结合点,我们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并且 也可以推进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南宁市版在节日文化的内容呈现上,从壮族传统的‚三月 三?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巧妙地将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联系了起来。不仅保证 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以,南宁市版地方教材 在节日文化内容设计上值得借鉴。 45 结束语 一、对《广西社会》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整套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广西社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传统文化传 承上,或者是说在民族文化教育上体现出了很多积极的方面。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 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才能最终走向成熟。所以,这套教材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这些 不足进行成因分析以期给教材编写者许些启发,为教材的进一步修订,为少数民族文化教 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一)教材编制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民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各 个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包括各个民族内部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上, ‚每一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从文化出发并从文化方面找到它的最终意义?。56由此可见,文 化不仅构成教育的出发点,而且还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成为教育的目的。文化对于一个民 族来说,意味着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她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 结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生命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就像一个 人没有了灵魂一样,没有了凝聚力。因此,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也是民族发 展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但是我们有关教育部门由于长期接受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长期的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的影响下,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视,对 本民族文化的漠视。尽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地方课程建设中作为要求将民族文化内容 列入地方教材内容的编写。但由于这种长期的影响太深刻导致教材编制相关部门对本民族 传统文化对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地方教材建设开始起 步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教材的编写。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肩头担负着促进包括民族经济在内的民族文化发展 繁荣的重大使命。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在各个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工作的 特殊规律。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出民族特点,尽量使民族教 育真正成为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直接工具、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编写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地方教材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定位不准 我们对教材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应当从它与其他相关事物发展过程的关系中确定。从 现代大教育观的角度来看,教材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教材、师资、教施),教材建设 56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汉文 版),1983:160. 46 对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近年来,教材和相关学习材料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教育政 策的制定者和规划者所承认,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那里教学质量的改进与直接的材料 投入密切相关。教材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材的改革,因为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培养人才,用什么思想、什么内容、什么方法培养人才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培养 所需要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课程教材 的改革来体现、来落实的。因此各国的教育改革又莫不把课程教材的改革作为重点、关键。 在 1977年 8月 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又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57教师 需要依靠教材来设定指导参数,传递基本的教育内容。教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凝聚在教材中,这种经验的传递又必须借助教材的教学,才能完成个 体社会化的历程。教育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教育中介 最主要的是教材,是教材将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教育系统。好的教材让教师爱教, 学生爱学,这个系统就可能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总的来说,教材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有: 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 校教育改革,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国际文化教育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 地方教材作为‚教材?它首先具有一般教材的特点和功能,除此之外作为‚地方?的 教材它又被赋予新的使命。作为地方教材的编写者首先要明确地方教材究竟是为了解决什 么问题而诞生的,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首先是为了弥补各地区在长期大一统的课程管 理体制下的不足,作为地方课程的核心——地方教材,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提高课程对不同 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适应性,从而促进各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 更多地接触和学习到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从而达到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教育目的。 (三)教材的编制原则影响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和体现 应该说,社会发展是教材编制的首要条件,并且是教材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国教材 改革都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需要所致。一定的教材体系必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 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基本、最集中的反映,具体体现着该时期社会对人 才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其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 律是教材编制的重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规律在国外往往被重点强调,他们认为凡是能促 进个人各种活动、增进个人幸福的教材即为具备社会效率的教材,即是有用的教材。第三, 教材的编制要考虑知识的逻辑体系。教材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但并不能包罗万象,杂乱无 序,而是有一定的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知识的逻辑体系应当显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 古到今的体系,前一学习应是后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材应该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 57转引自叶立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 47 注重文化积累与传递逻辑系统的安排。第四,编制教材还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 材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特点为依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必须符合不同层次的学 生心理特点。第五,教材的编制还须符合教学论原理。只有符合教学论原理,才能做到从 学生和知识的特点出发,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 58由于要考虑教 材编制的种种原则,再加上要考虑地方教材特有的编制原则,影响了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 布和体现。 (四)编审者的文化意识影响了各种传统文化的呈现篇幅 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是 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或称文化 过程。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教育发展、素质提高、文 59 化传承的原始动力。作为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者这种民族意识,是少数民族教育得以支持 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民族意识的强弱,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越 是强烈,他们维护本民族教育的勇气就越大,发展本民族教育的信心就越足,越是能够在 多元文化的格局中,确立本民族教育的位置。 少数民族自身应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创造的,只有人类才能谈 得上文化,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各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 也是民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人对文化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文化,民族的多样性决 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教材编审者要提高文化意识,要充分调 动少数民族自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每一种优秀的 民族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自身真正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民族文化只有在产生它们 的土壤上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离开了孕育它的土壤,它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消退,乃至最 终消失。 二、对民族地区地方教材建设的思考 要求地方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考虑社会文化的多元, 又要涉及如何适应学生整体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的问题,这样, 教材编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地方教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要尽可能 地体现民族特色是不能动摇的,少数民族青年如何去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何谈热 爱本民族,建设本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青年 人只有懂得本民族历史,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才能成为可能,也只有 58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32. 59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27. 48 通过教育,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 少数民族教育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相互之间存在密 切的关系。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转型 ,不能脱离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教 育的成功,不应该是现代外来文化取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的教育应该兼容各 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同样,各民族教育的创新应是大力提倡发扬各民族这一民族 共同体所具有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弘扬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 教育的本质在于造就具有现代知识技能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觉的少数民族人才,实现教育 发展和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的和谐发展。两者的互动过程,不是民族教育越发展,而接受教 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地远离本民族的文化。现代教育的普及,理应促使各民族传 统社会中团结互助、言行有礼、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在多民族人民居住的社会大家庭里 得到充分的提倡和发扬,从而使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都能在共生共赢中得到 合理的发展。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施工蓝图,一切教学活动几乎围绕着它展开,它是激发兴趣,传授 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一套好的教材,它会使学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循 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既定的能力。作为少数民族的地方教材,更肩负这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的使命。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地方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考虑关于文化的诸多因素。 地方教材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 应把地方教材编的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美的形式。康德说‚美是道德 的象征?。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 的统一;美,才符合地方教材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 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三、对本项研究存在缺陷的反思 初做论文,倍感艰辛,一段时间竟是废寝忘食,不知所措。从开始的选题到最终的收 笔,我真正体验到了研究的不易,它既是一个学习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 每一步都是一份期待,一份意外的惊喜?? 回望长长的文稿,我丝毫没有感到完成论文的轻松和欣喜,而是又一次陷入了思考。 本研究试图从地方教材这个侧面去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情况, 不足以整体地、全面地揭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况。而且由于时间和 精力的原因,本研究没有对《广西社会》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也是我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真诚地希望本研究能为《广西社会》的编写者带来一些启发为教材的进一步修改和完 善;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足够重视;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 育和谐地发展。 49 主要参考文献 专著类: [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2]陈桂生.教育原理[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 3]郑金州.教育文化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 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 5]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 6]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 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 [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 8]何琼著.西部民族文化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 9]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 10]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 11]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12]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 13]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4]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 M] .北京: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0. [ 15]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 16]俸兰主编.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 17]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 18]郭道明.少数民族教育探索[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 19]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 20]李彦福主编.广西社会[ M] (五-六年级)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 21]李彦福主编.广西社会[ M] (七-八年级)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 22]高占详.中国民族节日大全[ 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3. [ 23]杨方.民族学概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 24]徐学莹.教育学新编[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25]肖川.教育与文化[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论文类: [ 1]张京泽.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和若干现实问题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2]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2. [ 3]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0. [ 4]吕高超.语文教育的民族文化透视[ 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0 [ 5]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 J] .民族教育研究, 1997, ( 1) . [ 6]李维青.近、现代新疆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 J] .西域研究, 2002, ( 4) . [ 7]朱晓明,刘军.论新时期的民族文化教育[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 ( 4) . [ 8]李世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 6) . [ 9]滕星.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3, ( 4) . [ 10]滕星,苏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与教育机会均等[ J] .教育科学, 1998, ( 1) . [ 11]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 J] .民族教育, 1998, ( 2) . [ 12]张昌洁.关于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J]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 3) . [ 13]李建国.教育的民族化与民族教育[ J] .甘肃社会科学, 2002, ( 4) . [ 14]顾龙先.试论民族习俗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J] .贵州民族研究, 1994, ( 1) . [ 15]常永才.试论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意义[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 6) . [ 16]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6, ( 3) . [ 17]蔡宝来.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征[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 4) . [ 18]李艳.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J] .理论导刊, 2005, ( 11) . [ 19]孙懿.入世与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J] .满族研究,2003, ( 3) . [ 20]王亚南.探索乡村社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 J] .云南社会科学, 1998, ( 6) . [ 21]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J] .思想战线, 1995, ( 6) . [ 22]张应强.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研究[ J] .上海高教研究, 1995, ( 3) . [ 23]张育平.改造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J] .集美大学教育学报, 2001, ( 3) . [ 24]李艳.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J] .科技与教育, 2005, ( 11) . [ 25]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第 4期. [ 26]刘景慧.现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分析[ J] .怀化学院学报,第 25卷第 4期. [ 27]梁亦凡.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05年( 4) . [ 28]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趋势[ J] . 满族研究 2005( 2) [ 29]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 22卷第 5期. [ 30]李文武.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思考[ 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 5) . [ 31]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 J] .贵州民族研 究, 2006( 4) . [ 32]王四代.论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 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16卷第 2期. [ 3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J] .民族研究, 2000( 6) . [ 34]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4卷 51 第 6期. [ 35]宝乐日 .地方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 [ J] .民族教育研 究, 2006( 2) . [ 36]王鉴,马金秋.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 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 2) . [ 37]金志远 .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 J] .民族教育研 究, 2006( 5) . [ 38]李国.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和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 [ J] . ht t p:? www. edubr and. or g?l i st . as p?I D=56. [ 39]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文件,桂教基教[ 2004] 70号. 外文著作: [ 1] Ar i eh Lewy, The I nt er nat i onal Eneycl opedi a of Our r i cuJ um, Tel Avi v, 1991. [ 2] Susan Huddl es t on Eder t on, Tr ans l at i ng t he Cur r i cul um: Mul t i cul t ur al i sm i nt o Cul t ur al st udi es , J. Cur r i cul um St udi es , 1999. [ 3] James A. Banks, Banks and Banks ( 1995) . ht t p:?www. edchange. or g?mul t i cul t ur al ?i ni t i al . ht ml . 52 附录一: 百色市版(五年级上) 河池市版(五年级上) 目录 目录 致同学 ? ? ? ? ? ? ? ? 1) 致同学 ? ? ? ? ? ? ? ? 1) ? ? ? ( ? ? ? ( 上篇 美丽的广 西 上篇 美丽的广 西 ( 一 ) ( 一 ) 第 一 课 3) 第 一 课 广 西 的地 理 位3) 广 西 的地 理 位置 置 ? ? ? ? ( ( 44) ? ? ? ( 祖 国的南 僵 ? ? ? ? ) 优越的地 理 位置 ? ? 6) ? ? ( 祖 国的南 僵 ? ? ? ( 6? ? ( 第 二课 广 西 的行 政 区11) 第 二课 广 西 的行 政 区11) ? ? ) 划与人口 ? ( 划与人口 ? ( 12) 12) 区名优越的地 和简 称理 位置的由来 ? 区名 和简 称 的由来 13) 13) 行 政 区划沿 革 ? ? 行 政 区划沿 革 ? ? ?? ? ? ? ( ? ? ? ( ? ? ? ( ? ? ? ( 15) 15) 人口 众 多? ? ? ? ? 人口 众 多? ? ? ? ? ? ? ( ? ? ( 16) 16) 人口 分 布不 平衡 人口 分 布不 平衡 ? ? ? ? ( ? ? ? ? ( 18) 18) 日心月异的首府? ? ? 日心月异的首府? ? ? ? ( ? ( 21) 21) 第 三课 广 西 的地 形 与第 三课 广 西 的地 形 与河 流? ? ? ( 河 流? ? ? ( 21) 21) 丘陵 光布的盆 地 ? ? 丘陵 光布的盆 地 ? ? 24) 24) 发 育 典型 的喀 斯发 育 典型 的喀 斯? ? ( ? ? ( 特 地 貌? ( 特 地 貌? ( 26) 26) 河 流众 多水量丰 富 河 流众 多水量丰 富 ? ? ? ( ? ? ? ( 29) 29) 第 四课 温 暖湿润 的广 第 四课 温 暖湿润 的广 西 气 候 ? ? ( 西 气 候 ? ? ( 29) 29) 第 五课 广 西 主 要 的自 第 五课 广 西 主 要 的自 夏 季长热 冬 季短暖? ? 夏 季长热 冬 季短暖? ? 然灾 害 ? ? ( 然灾 害 ? ? ( ( ( 雨水丰 沛 33) 雨水丰 沛 33) 狂 风 暴 雨说 台风 ? 狂 风 暴 雨说 台风 ? 雨季明显? ? 雨季明显? ? 37) 37) ? ? ? ( ? ? ? ( ( ( 37) 37) 气 温 骤 降讲寒 潮? 气 温 骤 降讲寒 潮? 39) 39) ? ? ? ( ? ? ? ( 40) 40) 长久 无雨话 干 旱? ? 长久 无雨话 干 旱? ? 41) 41) ? ? ( ? ? ( 42) 42) 汪 洋 一 片 言洪 涝? 汪 洋 一 片 言洪 涝? ? ? ? ( 53 ? ? ? ( 奔 腾咆 哮道山洪 ? ? 奔 腾咆 哮道山洪 ? ? ? ? ( ? ? ( 秃 秃 荒 山叙 石漠 44) 秃 秃 荒 山叙 石漠 44) ? ? ? ? ( ? ? ? ? ( 下篇 可爱的百色(一) 下篇 可爱的河池 第 六课 桂 西 要 塞 ( 49第 六课 河 池市 的地 理 ( 49 ? ? ? ? ? ) 位置 ? ? ? ) ( 50百 色市 的四邻? 广 西 的西 北 部? ? ? 49) ) 北 回 归 线横 贯 大 西 南 的出海 通 53) ? ? ? ? ( ( 51东 西 ? 道? ? ? ( 西 南 交通 要 道) ? ? ? 第 七课 百 色市 的行 ( 57第 七课 河 池市 的行 政 区55) ( 53政 区划? ) 划和人口 ? ( 发 育 良好 的岩溶地 55) 貌? ( 区划的变迁 ? ? ? ? ) 57) 历史 沿革 ? ? ? ? ? ? 56) 59) 水系众 多 右江为? ( ? ? ( 60) 60) 主 ? ( 地 光人稀 ? ? ? ? ? 行 政 区划? ? ? ? ? ? ( 61) 第 九课 广 西 的“火 炉” ? ? ( ? ? ( 63) 第 八课 岩溶胜 地 ? ? ? 第 八课 河 池市 的地 形 与64) ? 多民 族聚 居 地 ? ? 人口 与民 族? ? ? ? ? ? ? ? ( 河 流? ? ? ( 64) ( 63冬 短而 暖夏 长而 热?两峡一 ? ( 谷 ? ? ? ? ?地 ?表崎 ( 岖 不 平? ? ? ) 68) ? ? ( 鹅? 城 ? ? ? ? ? ? 64) ? ? ? ( 69) ( 70右江河 谷 — 广 西 ? 喀 斯特 地 貌广 布? ? ) 第 十课 河 池市 主 要 的自 ( 73) 第 九课 河 池市 的气 候 特 73) 的火 炉( 然灾 害 ? ? ( ? ? ? ( 征? ? ? ? ( 73) 73) 降水丰 沛? ? ? ? ? ? 寒 潮? ? ? ? ? ? ? ? ? 河夏 长流纵横而 炎 交错热冬? 短无严? ? ? 76) ( 75( ? ( 寒? ? ? ( ) 78) 第 十课 自 然灾 害 ? ? 寒 露风 ? ? ? ? ? ? ? 降水丰 沛 雨季较长? 81) 79) ? ? ? ? ( ? ? ( ? ? 79) 81) 干 旱? ? ? ? ? ? ? ? 倒 春 寒 ? ? ? ? ? ? ? 80) 83) ( ? ? ( 80) 84) 洪 涝? ? ? ? ? ? ? ? 干 旱? ? ? ? ? ? ? ? ? 81) 85) ( ? ( 83) 86) 冰 雹 ? ? ? ? ? ? ? 冰 雹 ? ? ? ? ? ? ? ? 83) 86) ? ( ? ? ( 84) 滑 坡 ? ? ? ? ? ? ? 泥石流? ? ? ? ? ? ? ? 89) 后 记 ? ? ? ? ? ? ? ? ? 89) ? ? ? ( ? ? ? ( 石漠 化? ? ? ? ? ? ? 石漠 化? ? ? ? ? ? ? ? ( 54 ? ( 防 灾 、减灾 、抗灾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附录二: 55 附录三: 56 附录四: 访谈《广西社会》主编后整理: 一 、 基 本 理 念( 指 导 思 想 ) 1( 传 承 广 西 民 族传 统 文化。 认 识 广 ( 爱 国主 义 教 西 , 才 能建 设 广 西 。 育 , 要 从 热爱 乡 土 开 始。 价值取向 是让 学 生 肩负起建 设 广 西 的重 任 。 热爱 广 西 , 建 设 广 西 必 须 要 了 解广 西 ) 2( 体 现 以 人为本 , 以 生 为( 价值取向 是 促 进 学 本 。 这 是 课改的精 神 。 生 发 展, 既要 ) 促进 学 生 个性 发 展, 又 要 促 二、 进 学 生 和谐 发 展。 1( 全面 ( 既然叫 《 广 西 社会 》那么 就 要 物 质 的、精 神 教 材 内 容 涉 及 社会 的方 方 面面: 的、民 族的等 等 ) 2( 循序渐 进 ( 体 现 文化方 面的内 容是 从 低年 级 到 ) 三、 高年 级 由易到 难、由浅 入深 。 这 套 教 材 的特 点 1( 地 方 性 2( 开 放 性 3( 民 族 性 4( 实践 性 四、 以 及 这 套 教 材 在 实 施中 存 在 的问题 1( 课程 管 理 有 问题 ( 地 方 教 育 部门 受 升 学 率 的影 响, 不 注重这 门 课) 15 分 , 所 以 比2( 培训方 面做 的不 够( 因 为河 池把 它 列 为升 较重视 学 考试 内 容, 占 这 门 课, 但 教 师 自 身 感 觉力 不 从 心, 主 动 要 求接受 培训) 57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刊,2005年第 11 期; 2(《浅谈‚教师忌语?》发表于《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 9期; 3(《浅谈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发表于《教书育人》,2007年第 2期。 58
本文档为【地方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透视——以广西地方教材《广西社会》为例&#46;pdf&#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2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5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