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举报
开通vip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第十一册~ 第 1 页 共 85 页 笔者:刘志杰 动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第1课到第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在前几册学习了生物形态构造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系列。 本课是按照“观察——...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第十一册~ 第 1 页 共 85 页 笔者:刘志杰 动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第1课到第6课构成本册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的“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在前几册学习了生物形态构造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系列。 本课是按照“观察——思考——实验”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蝴蝶、蛾子、鱼、骆驼、猴子、白熊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蚯蚓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发现蚯 第 2 页 共 85 页 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如果当地找不到蚯蚓,也可以研究其他小动物(蜗牛、蚂蚁等)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本课的对比实验进行设计。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草原、南极等地生活的不同动物,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图中有什么动物, 第 3 页 共 85 页 ?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 第 4 页 共 85 页 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第 5 页 共 85 页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第 6 页 共 85 页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五、参考资料 1(生物的环境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2(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光对于决定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白天的长短对鸟类的迁徙时间、鱼类的产卵时间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低等动物和昆虫最为明显,有日出性和夜出性的区别。 3(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动物生活2?,50?的温度范围内,最适温度为20?,25?。不同动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是不同的。淡水动物能忍受40?左右的水温,海水动物只能忍受30?的水温。爬行动物和鸟类能在45?以下的温度中生活,哺乳类热到42?以上就可能死亡。 六、课后小记 植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观察——思考——实验”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 7 页 共 85 页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柑橘、苹果、仙人掌、莲、月季、玉簪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绿豆为例,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绿豆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如果绿豆不好找,也可以换用其他植物。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阳光下,其中一盆绿豆苗用纸盒扣严,5天后比较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差异。在这个实验中,两盆绿豆苗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阳光条件有差异。第二个实验是把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一盆不浇水,一盆适量浇水,一盆多浇水,10天后比较三盆绿豆苗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实验中,三盆绿豆苗的温度、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水分条件有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指导学生认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选择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乙盆用纸盒盖严。把两盆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每天浇一次同样多的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5天准备。) 2(将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甲盆不浇水,乙盆适量浇水,丙盆多浇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10天准备。) 3(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池塘中的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l)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第 8 页 共 85 页 (2)青蛙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猫头鹰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l)出示挂图、投影片或看课本中的插图。 (2)提问: ?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月季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指导学生认识绿豆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讲述: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绿豆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它是否需要阳光,对水的需要量怎样, (3)实验l——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应该怎么办,(实验)怎样实验, ?阅读〔实验,〕,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有光与无光) 第 9 页 共 85 页 如果绿豆生长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不扣纸盒的生长得好,扣纸盒的生长得不好,甚至会死亡。)如果绿豆生长不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反) ?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乙盆扣住的纸盒不要打开,到下一步观察时再打开。) ?观察:这是5天前老师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下面请大家观察,甲、乙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甲盆的绿豆生长良好,绿而茁壮。乙盆绿豆生长不好,可能高一些,但不茁壮,黄而纤细,也可能会枯萎。)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小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的环境里。 (4)实验2——绿豆生长与水的关系 ?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需要水的多少,应该怎样实验, ?阅读〔实验2〕,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水量很少、水量适中、水量很多。)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少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适中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多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观察:这是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请大家观察三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小结:绿豆适宜生活在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5)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绿豆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 (6)总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第 10 页 共 85 页 (1)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 (3)提问: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沙漠)沙漠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在沙漠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池塘中的植物。 (5)提问: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池塘)池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水多) ?在池塘中生长着什么特有的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热带森林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炎热、多雨) ?热带森林的植物生长有什么特点,(高大、茂密、长绿) (8)看课本中的插图——沼泽中的植物。 (9)提问: ?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沼泽)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泥泞、多水) ?在沼泽中生长着什么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 巩固应用 1(教师简要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第 11 页 共 85 页 布置作业 实验:选择一株花或野草,通过实验研究,它适于生活在砂质土中还是粘质土中, 五、参考资料 1(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不同种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在弱光下生长不好,如松、杉、柳等。有些植物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生长良好,而在强光下生长不好,如人参、三七、蕨类植物等。 2(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植物的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就是由于高温的限制。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则是由于低温的限制。植物在垂直分布上也是如此,例如在长江流域,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1200米以下,高于这个界限则被黄山松所代替。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系列。 本课是按照“问题——分析——综合——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是知道的,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 第 12 页 共 85 页 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只使用了“制造食物”、“吃动物”、“吃植物”等词语。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的食物联系。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其目的是: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第一个层次是植物,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第四个层次是人。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第11页的8种动物。(为方便教学,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采用覆盖式,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覆盖链环、箭头图后,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 13 页 共 85 页 1(讲述: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讲述: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你能按顺序说出“谁”被“谁”吃吗, (3)发言后,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按着“谁”被“谁”吃的顺序,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形象地叫做“食物链”。(板书课题) (6)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哪些自己能制造“食物”,哪些吃动物,哪些吃植物, (7)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水稻能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制造的营养物质。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 ?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到什么生物结束, 2(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第 14 页 共 85 页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画的时候要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按课本插图的安排,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在黑板上画出来。每人画1条,3条,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数一数,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检查一下,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是否合理,(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交错)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成为网状。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形象地称做“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8)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食物网, 3(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人的食物种类很多,既有植物又有动物,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下面,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可以这样画: ?在第一行填写“人”。 ?想一想,在人的食物中,哪些是吃肉的动物,选择2种,3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哪些是 第 15 页 共 85 页 植物(粮食、蔬菜等),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箭头指向人。 ?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看一看,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再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数一数,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看了以上食物网,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什么叫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会带来什么结果, 第 16 页 共 85 页 五、参考资料 1(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这种食物关系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生存。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在自然界里,一个食物链通常至少有三个环节,即:植物? 它可以多到五六个环节。一个食物链不一定从活的植物开始,例如可以从腐殖质开始(蜗牛、蚯蚓都吃土中的腐殖质)。食物链的最后环节不一定是纯粹的肉食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杂食动物。各种生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食物链。 在一个生物群落里,生物之间食物上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直线关系,而会形成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系,交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2(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在以上八种动植物之间,还可以画出其他食物链。以上食物网仅供教学时参考,并不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答案。 3(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以上食物网仅是举例,供教师教学参考。由于各地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没有水稻,却有其他粮食作物),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人不吃蛇,有的地方蝗虫、鼠也可以作为人的食物),画图时选取的食物种类不同,画出来的食物网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时不能要求统一的、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 六、课后小记 第 17 页 共 85 页 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一、课文说明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这些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的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必须让学生从小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因此,本课在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课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动物和两种植物,它们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银杉和水杉;此外还介绍了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银杏、珙桐、人参等珍稀动植物。教学时,还可以补充一些当地的珍稀动植物。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珍稀的动植物是特别宝贵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的破坏,珍稀动植物的数量正在减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中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遵守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二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不狩猎、不采伐,不破坏珍稀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开展对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或考察活动。这部分内容是课后活动,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2(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第 18 页 共 85 页 2(我国珍稀植物的枝、叶标本。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录制一些有关珍稀动植物的录像带。 学生准备 每人搜集一二种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搜集的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或图片,对搜集资料多的同学予以表扬。 2(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1)认识大熊猫 ?出示大熊猫的挂图或投影片。 ?谈话:这是什么动物, ?观察:大熊猫是什么样的, ?谈话:关于大熊猫,你知道哪些事, ?讲述:大熊猫又叫猫熊。它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大熊猫体胖,长约1.5米,身体像熊,脸像猫,所以人们称它熊猫。大熊猫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以竹子和某些小动物为食。大熊猫生长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目前只有1000只左右。熊猫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0年,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世界熊猫研究中心,专门对熊猫进行观察和研究。 (2)认识朱鹮 ?出示朱鹮的挂图或投影片。 ?谈话:你认识这种鸟吗, ?观察:朱鹮是什么样的, ?谈话:关于朱鹮,你知道哪些事, 第 19 页 共 85 页 ?讲述: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之一。雄鸟体长80厘米,雌鸟稍小些。全身羽毛白色,飞羽粉红色。头顶、额、眼周、下嘴、脚部有朱红色,故叫朱鹮。生活在沼泽、山区溪流旁,栖息于树上。以蟹、蛙、小鱼、田螺为食。在1981年5月以前,全世界仅发现有5只这种鸟,号称“国际保护鸟”。1981年5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7只朱鹮。后来,又孵出了6只小朱鹮,使朱鹮的总数上升到18只。朱鹮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一级濒危动物。现在我国已在陕西建立了“朱鹮群体观察站”,观察和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 (3)按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动物——扬子鳄、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等。(这几种动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4)认识银杉 ?出示银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 ?观察:银杉是什么样的, ?谈话:关于银杉,你知道哪些事, ?讲述: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的树木,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带子”闪闪发光,所以人们称它做银杉。它是世界上珍稀的植物,仅生存在我国,目前只有2000多株,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5)认识水杉 ?出示水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 ?观察:水杉是什么样的, ?谈话:关于水杉,你知道哪些事, ?讲述:水杉是一种高达35米的树木,叶淡绿色,在树枝上排成羽毛状,非常好看。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的植物。 (6)按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植物——银杏、珙桐、人参等。(这几种植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7)提问: ?现在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物,有哪些珍稀的植物, ?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的动植物,(有的数量极少,有的仅在我国有。) 第 20 页 共 85 页 2(指导学生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1)谈话:你知道这些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吗, (2)讲解:这些动植物所以这样稀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由于温度、湿度等变化,大片竹林死亡,熊猫的食物没有了,就会造成熊猫大量的死亡。另一方面是人的乱捕乱杀、胡乱砍伐。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有的已经濒临灭亡。 (3)讨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 (1)讨论: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呢, (2)讲述: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国家颁布了法律,对捕杀珍稀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人,要进行法律制裁。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国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不准破坏自然环境,使珍稀动植物能很好地生存、繁殖。通过以上措施,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有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但是,破坏珍稀动植物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使每个人都懂得并认真做到。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提问: (1)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 (3)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 3(讨论: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伤的珍稀鸟,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调查: 1(当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当地有没有自然保护区, 3(当地重点保护的是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五、参考资料 第 21 页 共 85 页 1(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其中爬行类300多种,鸟类1100多种,兽类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海产鱼1500多种,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滥捕乱杀而基本绝灭的鸟兽就有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近10种;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象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在绝灭的边缘。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灭绝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据近两千年来记录的统计,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当前,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蹠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第 22 页 共 85 页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体羽灰白色,外观黑白分明,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以鱼、 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迁徒四川、蛙、螺、虾等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 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一类保护动物。 3(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叶两型,长枝上的叶放射 (5厘米,线形,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状散生,长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叶轮生,长2 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羽状。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茎很短,掌状复叶,三至六枚轮生。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果扁球形,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关东三宝”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1983年5月以后,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拨出了一笔专款,责成有关省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第 23 页 共 85 页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使它们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 六、课后小记 保持水土 一、课文说明 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因此环境保护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以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界。许多事实证明,若这种改造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就会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若这种改造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土流失正是自然界对人类无节制地毁林开荒的严厉惩罚。为了使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之间的关系,初步懂得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其他力所能及的保持水土的工作,让学生学习一些保持水土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课之一,也属于“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归纳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根据考察资料,对“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的问题做出假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课文提供了三个方面的考察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启发学生揭示水、土、植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本课提出的问题做出初步假设。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做出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本课的实验是一个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土厚相同、坡度相同、降水相同的条件下,“种”了草的“坡”上流失的水少,土也少;没有“种”草的“坡”上流失的水多,土也多。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水、士、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持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 第三部分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 第 24 页 共 85 页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植树种草、绿化荒山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同时向学生介绍了种树的方法,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关于种树的方法,课文以插图的方式介绍了种树的六个主要步骤:选苗、挖坑、下苗、填土、踩实和浇水。为了使学生学会种树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植树造林活动,以使他们有实际 锻炼的机会。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水土流失的原因、保持水土的意义及方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树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保持水土的环境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两个水盆、两个小喷壶、两个大烧杯、水、土、草皮。 2(挂图或投影片——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植树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你在电视或画册中看见过黄河的水吗,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 (2)关于黄河水你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推想黄河水是黄色的原因 (1)出示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的挂图或投影片。 (2)介绍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考察资料(同课文)。 (3)分组讨论: ?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第 25 页 共 85 页 ?黄河水中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 ?长此下去,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小结:大家认为,黄河水所以那么黄,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很可能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被雨水冲进河里来的。如果长此下去,黄土高原上的土会越来越少,黄河水中的泥沙会越来越多,河道中积存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多,河道会越来越浅,水大时就会泛滥成灾。这些推测是有道理的,黄河在历史上也确实曾多次泛滥成灾。 2(指导学生做水土流失情况的模拟实验,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讲述:黄河中的泥沙是否真的是被雨水冲进来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2)介绍实验操作的方法与要求(同课文)。 (3)提问: ?这个实验属于哪种类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是模拟什么现象的,倾斜的木板表示什么,木板上的土和草表示什么,喷壶洒下的水表示什么,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坡度、土厚度、“雨量”大小等相同)哪个条件不同,(有草覆盖与无草覆盖) (4)实验。(请两个学生到讲桌上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喷完水,待两块木板上不再往下流水时,把盆中的泥水分别倒入两个大烧杯里。) (5)观察: ?从哪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多, ?从哪块木板上冲下来的土较多,怎么知道冲下来的土量多少,(水越浑或杯中沉积的土越多,说明冲下来的土越多。) (6)讨论: ?为什么从两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土不一样多,这与哪个因素有关系,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看到,水和土的关系怎样,(水流下来的多,土也多;水流下来的少,土也少。) 第 26 页 共 85 页 (7)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土、植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很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现象和危害,以及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 (1)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知道黄河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泥沙吗, 很早以前,黄土高原上也曾覆盖着茂密的植物。后来,由于连年战乱中大量焚烧森林,以及人们多年的砍伐,树木越来越少了。没有了树木的保护,土层变得干燥而疏松,很容易被雨水冲下坡,流进沟,再辗转流进黄河。时间久了,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泥土越来越多,含有肥力的土层越来越薄,以至后来成为大片大片的、连草也不长的、到处是沟沟壑壑的黄土。与此同时,黄河水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达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浅。这样,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使黄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害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像黄土高原上这样水和土流失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叫做水土流失。 (3)提问: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4)讲解:水土流失会使土壤层变薄、肥力减少,植物生长不良,严重的甚至不能生长植物。此外,还会造成河水泛滥。因此,保持水土(板书课题),不使流失,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 4(指导学生认识保持水土的方法并学习种树 (1)讨论:怎样才能保持水土,不使流失,为什么, (2)讲解: 要保持水土,不使流失,最根本的是使土层有植物的保护。为此,一方面要努力保护好地面的现有植物,不准胡乱砍伐森林,不准随便在山上毁林、烧草、开荒;另一方面要大力种草、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和草的覆盖面积。靠植物这把天然大伞把大地遮住,减少雨水对土层的冲刷;靠植物的根把土紧紧抓住,不使被水冲走;靠植物体的吸收和土的蓄水能力,把水留住,不使流失。 植树种草不但可以截流保土,还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其他方面的效益。例如,可以使人获得很多木材、水果,还可以发展畜牧业(养牛、养羊),美化环境等。 第 27 页 共 85 页 (3)谈话:你知道怎样种树吗, (4)讲解: 种树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播种的方法,也可以用植苗的方法。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植苗的方法。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植树方法。) 植苗法可以分为6个步骤: ?选苗:从预先培育的树苗中,挑选长势较好、根比较完整的树苗。去掉一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 ?挖坑:根据根的大小,决定坑的宽窄、深浅。 ?下苗:把树苗的根部放入坑内。 ?填土:先填入半坑土,把树苗轻轻提一提,使根在土中舒展,然后再将土填满。(如果植树的地方土质不好,可以从土质好的地方取土填坑。) ?将回填的土踩实。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小树不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土中水分蒸发,使小树尽快生根、成活。 ?浇足水。 此外,为了防止小树被风吹倒,还可以用竹竿、木棍等为小树搭一个三角架。之后,还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小树才能成活。 巩固应用 1(教师简要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问: (1)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3)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4)照图说明植苗法种树的步骤。 布置作业 1(考察本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2(调查本地进行了哪些保持水土的工作。 第 28 页 共 85 页 五、参考资料 在裸露的坡地上,每次暴雨后,地表的团粒组织被雨滴打破,成为分散的细粒。这些细粒易成为悬浮状,随分散在广阔土地上的细股径流流失。因此,水土流失主要是指在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土壤被破坏、迁移的过程。 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壤肥力。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考察,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2)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千米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千米,6千米,个别地区达10千米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3)淤积水库、阻寒河道、抬高河床。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六、课后小记 保护大自然 一、课文说明 本课是“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的总结课,也是小学自然课中环境教育的总结课。在前几课学习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及以前学习的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 29 页 共 85 页 本课的思路是: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人的生产生活常会破坏自然,对大自然的破坏会使人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为了免受大自然的惩罚必须保护大自然。这个逻辑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人生活必需的环境条件,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都离不开大自然。这是本课的引入。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破坏大自然。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课文中的插图重点介绍了以下内容:工厂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大量喷洒农药污染了土壤、杀死了益虫,乱扔垃圾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捕捉野生动物破坏了动物资源。这部分内容是对以前学习的关于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知识的总结,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会对人进行惩罚。课文首先说明大自然中的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等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的生存,使人受到惩罚。然后,引导学生对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带来的多方面的恶果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述观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能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保护大自然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为了使人免受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大自然。 2(通过举例,使学生知道保护大自然的含义: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空气、土壤、山山水水、植物、动物、地下宝藏„„保护大自然的各个方面。 3(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教学时还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第 30 页 共 85 页 2(“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等与人的关系的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动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2)植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3)植物与水、土有什么关系, 2(讲述: 前几课,我们研究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还研究了水、土和植物的关系。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那么人与自然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跟人有密切的关系 (1)提问: ?人的生活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等) ?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追根求源是从哪里来的, (2)讲述:人类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等,人类吃、穿、用、住所需的一切材料,无一不是从大自然取得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 2(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在了解、利用、改造自然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破坏 (1)讲解:地球上自从有人以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破坏了大自然。 (2)提问:人类对大自然有哪些破坏呢, (3)出示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挂图或投影片。 (5)汇报讨论结果。 第 31 页 共 85 页 (6)教师小结: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失败的教训中,最重要的是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没有注意保护大自然,而是破坏了大自然,由此引起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工厂废水污染了水域,工业废气污染了空气,农药污染了土壤,大面积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大量捕杀青蛙、捕杀野生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等。 3(指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对人的惩罚 (1)讲解:大自然中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等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的生存,使人受到惩罚。下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2)分析化工厂对河水的污染产生的后果 ?讨论:如果有一个化工厂将河水严重污染了,使河水中有很多剧毒物质,这会使人受到大自然的哪些惩罚呢,(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下面的图。) ?出示“河水污染对人的惩罚示意图”。 ?讨论:下面,再对照这幅图分析一下,河水污染后,会使人受到哪些方面的惩罚,哪些方面使人直接受害,哪些方面使人间接受害, ?教师小结: 从图中可以看到,化工厂对河水的污染,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惩罚: 首先,河水中的剧毒物会通过饮用水和做饭用的水直接进入人体,使人中毒。这是直接的危害。 其次,河水可以使鱼、虾等身体中积存有毒物质;使用这种河水灌溉会污染田野、农田、果园、菜园的土壤,从而使草、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吃草、粮食的牛、羊、猪、鸡等动物的身体中积存有毒物质;人吃了这些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就会中毒。这是间接的危害。 你看,河水的污染是不是使人受到了多方面的惩罚。 (3)分析大量砍伐森林带来的后果 ?讨论:大量砍伐森林,会使人受到大自然的哪些惩罚, ?出示“大量砍伐森林对人的惩罚示意图”。 ?讨论:再对照这幅图分析一下,大量砍伐森林后会带来哪些恶果, ?教师小结: 第 32 页 共 85 页 大量砍伐森林,也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惩罚: 首先,会使木材、林业产品(水果、毛皮等)大量减少。木材用途很多,没有木材,盖房就没有建筑材料,很多以木材作原料的工厂(例如造纸厂)就无法生产。 其次,会使土壤失去保护,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还会使河道淤塞、河水泛滥,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 另外,森林有使空气清洁、湿润的作用,森林大量减少就会影响到天气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活。 (4)分析大量捕杀青蛙带来的后果 ?讨论:人们大量捕杀青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出示“大量捕杀青蛙对人的惩罚示意图”。 ?讨论:再对照这幅图分析一下。 ?教师小结:大量捕食青蛙,首先会使蝗虫、稻螟虫、菜青虫等农业害虫增多,造成虫灾,使粮食、蔬菜等减产,严重时可能使大片农田颗粒不收,大片蔬菜全部死亡。其次,还会使以青蛙为食物的动物大量减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生产和生活。 (5)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被破坏了,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的生存,使人受到大自然多方面的惩罚。 4(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大自然 (1)讲述:为了免受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 意保护大自然。 (2)讨论:怎样保护大自然呢,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出示“保护大自然”的挂图或投影片。) (3)教师小结: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因此,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空气、土壤、山山水水,保护大自然的植物、动物,特别是那些珍稀的动植物,还要保护大自然的地下宝藏„„总之,要保护大自然的各个方面。 第 33 页 共 85 页 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 巩固应用 1(教师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包括哪些方面, (2)试分析:如果在草原上无限制地放牧,会使人受到大自然的哪些惩罚, 布置作业 调查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没有遭到破坏,你对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建议,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小论文”。 五、课后小记 神经系统 一、课文说明 本课与第8、9课构成本册教材的“人体”教学单元;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神经系统的构成、作用,然后向学生进行关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教育。课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各种器官能协调一致地工作,为什么人会思考各种问题,这是本课教学的引入。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神经系统的构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神经,以及它们所在的部位。关于脑,只要求学生知道有大脑、小脑,其他部分本课可以不涉及。 第 34 页 共 85 页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通过讲解学生熟悉的打蚊子的例子,使学生初步了解神经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各种信息,通过神经(传入神经)传递给脑;脑再将命令通过神经(传出神经)传送给手或其他部位的肌肉,完成某种动作。这个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反射。 2(启发学生比照打蚊子的例子,推想人在其他活动中神经系统是怎样工作的。粗略地说,人在做数学题时,神经系统的工作是这样的:眼把看到的数字和文字的信号,通过神经报告给脑;脑经过思考(运算)向手臂的肌肉发出命令,写出运算的结果,同时向眼发出命令,监视手书写得是否正确。人在赛跑时,神经系统的工作大致是这样的:耳把听到的“起跑”信号,通过神经报告给脑;脑即刻通过神经向腿及其他部分的肌肉发出命令,快速向前奔跑;同时向心、肺发出命令,加快呼吸、心跳,以供给人在快速奔跑时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在跑的过程,眼还不断把看到的情况通过神经报告给脑,脑根据看到的情况不断发出命令,调整跑的方向、快慢等。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神经活动。通过这层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神经系统工作的过程,并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神经系统的作用: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又能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给身体各部分。关于脊髓的作用,学生不太好理解,本课有意省略。 第四部分重点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一是交替进行活动,使大脑各部分轮流休息;二是保证一定时间的睡眠,使大脑全面得到休息;三是要勤于思考。教学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补充一些内容。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实际例子,用漫画式渗透反射弧)、大脑中各神经中枢的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 35 页 共 85 页 1(谈话: (1)在前面的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 (2)人在路上行走,听到后边有车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能立刻停住脚步或向右边靠。这是怎么回事, (3)每当跑步时,心脏跳动就会加快,呼吸也会加快。这是怎么回事,心脏和肺怎么知道你在跑步, 2(讲述:以上事实说明,在人体中除了运动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外,还有担负着指挥和协调任务的部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 (l)谈话:在人体中哪些部分担负指挥和协调任务,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人的神经系统。 (3)讲解: 在人体中,担负着指挥和协调任务的是脑、脊髓和神经。 脑在头骨的里面(确切地说是在颅骨构成的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等部分。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回。 脊髓在脊柱内(确切地说是在椎管内),上端连着脑。 神经是一条一条的,有的从脑发出,有的从脊髓发出,遍布全身。 脑、脊髓和神经合起来,构成人的神经系统。(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作用 (1)谈话:谁知道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全身各部分工作的, (2)讲解: 为了说明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全身各部分工作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夏天的晚上,你坐在院里乘凉时,有一只蚊子飞来,落到你的脖子上,还没有来得及咬,你一掌就把它打死了。你怎么发现的呢,怎么打得那么快、那么准呢,这就是神经系统在起作用。这个动作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 36 页 共 85 页 当蚊子飞近你的身体时,耳朵首先听见了蚊子“吱——吱”的叫声,连接耳的听神经立刻把蚊子侵扰的信息报告给脑,脑便马上警觉起来,命令全身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当蚊子落在你的脖子上时,连接皮肤的神经立即把蚊子“着陆”的准确位置报告给脑,脑马上通过连着手臂的神经向手臂的肌肉发出一串命令:“目标——脖子后面的蚊子,举臂、抬手、打击~”只一瞬间,这只入侵的蚊子就被你消灭了。 (3)提问: ?蚊子入侵的信息是身体的哪个部分先发现的,(耳)蚊子落在身体的部位是身体的哪个部分发现的,(皮肤)它们把这些信息报告给谁,是通过什么报告的, ?打蚊子是由身体的哪个部分完成的,(手)它怎么知道有蚊子,什么时候打,往 哪儿打,(脑指挥的)脑是通过什么指挥手完成打蚊子动作的, ?在打蚊子这个过程,脑起什么作用,神经起什么作用, (4)讨论: ?人在参加百米赛跑时,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身体各部分的, (如果学生一下说不好,可以分别讨论:在赛跑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谁在指挥,它先后收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身体的哪个部分报告的,通过什么报告的,它先后发出了哪些命令,这些命令分别发给谁,是通过什么把这些命令发出去的,) ?人在做数学题时,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身体各部分的, (如果学生一下说不好,也可以像上一个讨论题那样,通过一组小的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通过打蚊子、赛跑、做数学题这三个例子,你认为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全身各部分的,脑起什么作用,神经起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运动、思考、感觉,以及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神经是连接脑和身体各部分的电话线,它把眼、耳、鼻、舌、皮肤从外界获得的各种信息,以及身体各器官的情况及时报告给脑,又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给身体各部分。另外,脊髓也担负一部分指挥和协调工作。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全身各部分就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分工合作,进行各种活动,完成各种工作。 3(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 (1)谈话: 第 37 页 共 85 页 ?你如果连续几个小时看书、写作业,一直不休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经常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2)讲解:读书、写字主要是脑力活动,识字、思考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大脑长时间工作就会疲劳。大脑疲劳的时候,人会感到头昏、头疼、头脑发木,严重时还会恶心。如果经常这样,神经系统就会生病,最常见的是神经衰弱症。神经衰弱症表现是:夜里睡不着觉,经常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降低等,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身体影响很大。 (3)谈话:你知道怎样保护大脑,预防神经衰弱症吗, (4)讲解: 要保护大脑,预防神经衰弱症,必须注意用脑卫生,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使大脑过于疲劳。 要保证大脑的休息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要保证睡眠。睡眠时,大脑各部分可以得到全面的休息。少年儿童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容易疲劳,每天要保证9小时,10小时的睡眠,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另一种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交替地进行各种工作。为什么这样可以保护大脑呢, (出示大脑各神经中枢分布示意图。) 大脑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例如有的部分主管听觉——听讲、听音乐等,有的区域主管视觉——看书、看东西,有的区域主管语言——读书、写字、思考等,有的区域主管运动。如果长时间连续读书、写字,大脑主管语言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而其他区域并不太疲劳。这时,如果停止读书写字,听听音乐,或运动(做操、散步、打球等)一会儿,大脑主管语言的区域就会得到休息。休息之后再读书、写字,头脑就会感到很清醒、灵活。在一天中交替进行各种工作,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使大脑各个区域轮流得到休息。 (5)讨论: ?为什么我们每上一节课要休息10分钟,在课间休息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为什么每天的课程——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等要交替进行, 第 38 页 共 85 页 (6)讲解:在一天中,交替进行各种活动,虽然可以使大脑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减缓疲劳。但是,这种休息方法不彻底,一天下来还会感到头脑很疲劳,有困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睡眠,使大脑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休息,以利第二天继续学习、工作。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知识。 2(提问: (1)人的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怎样保护大脑, 布置作业 根据用脑卫生的要求,制定自己每天在家的休息时间表。 五、参考资料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它们分布于全身,把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 2(神经的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根据它们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由传入神经纤维集结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集结成的神经叫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由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集结成的神经叫混合神经。 六、课后小记 人的生长发育 一、课文说明 第 39 页 共 85 页 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外部形态、器官及其作用的知识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长发育,重点是人在青少年时期身高、体重的变化;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绘制和使用统计图表的能力。 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引入,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人体的外形(身高、形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的。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身高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7岁,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统计表。此表的数据引自《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1988年出版),如果学校有新的、当地学生平均身高的统计数据,可以替换。通过以上数据,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是不断增加的。 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画出的我国7岁,18岁青少年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图中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画出了男生和女生身高增长的曲线。 3(指导学生分析曲线图。首先告诉学生“两个相邻年龄之间的连线坡度大,表示身高增长得快”,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几岁开始增长较快。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男生从12岁开始身高增长较快,一年中长了9厘米;女生从10岁开始身高增长较快,一年中长了7厘米。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体重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也分为三层: 1(7岁,18岁青少年的平均体重统计表。此表中数据的来源与上表相同,如有新的、当地学生平均体重的统计,教学时可以替换。通过以上数据,学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是不断增加的。 2(指导学生模仿前面的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的画法,画出我国7岁,18岁青少年体重增长情况曲线图。画的步骤大体是这样: (1)了解曲线图表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每个格表示多少。 (2)根据统计表中各个年龄体重的数据,在曲线图的相应位置(年龄线与体重线的交点)依次画圆点。 (3)用直尺把各个点依次连接成曲线。 (4)先画男生体重增长情况的曲线,再画女生体重增长情况的曲线。 第 40 页 共 85 页 3(分析:我国青少年的体重从几岁开始增长较快。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男生从12岁开始体重增长较快,一年中长了6千克;女生从11岁,12岁开始增长较快,一年中增长4千克,5千克。 第四部分向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在前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解什么是人的青春期,以及青春期健康的重要性。课文中说“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0岁,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是指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平均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差异。 2(引导学生对照本课青少年在身高、体重方面生长发育的数据,检查自己身体发育的情况。一般来说,身高、体重应协调增长,如果在一个方面增长太快(特别是在体重方面)或差得太多,说明生长发育不够好。 3(讲解青春期的保健,主要是注意增加营养、保证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此外还要注意预防疾病。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 化的(重点是青少年时期身高、体重的变化)。 2(培养学生制作曲线统计图的能力,以及应用曲线统 计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7岁,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变化曲线图。(身高变化曲线图是画好的,与教科书中的相同。体重变化曲线图是空白图,未画曲线;为教学方便,可用白广告色在小黑板上画格,上课时随着教学的进展,用红、蓝色粉笔画上曲线,下课后把曲线擦去,后一个班教学时再用。) 2(红粉笔、蓝粉笔。 学生准备:红铅笔、蓝铅笔(或其他颜色的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研究过水、空气、植物、动物等自然事物,知道它们是不断变化的。看一看课本中第一段的插图,人从小到大有什么变化, 第 41 页 共 85 页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变化。(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身高的变化 (1)讲解:人从小到大,在身高、体重、外形、内部器官等方面是不断变化的。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7岁,18岁属于少年和青年,习惯上也常称青少年。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青少年在身高、体重方面的生长变化,先研究身高的变化。 (2)阅读:课本中7岁,18岁青少年的身高统计表。 (3)提问: ?7岁,18岁的男、女青少年身高分别是多少, ?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看出青少年的身高变化有什么规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断长高。) ?从7岁,18岁,每年身高增长的数值一样吗, (4)讲解: 为了更明显地看出青少年的身高变化有什么规律,还可以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绘成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 (出示7岁,18岁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 在这个曲线图中,底边叫横轴,左边叫纵轴。横轴从左到右表示年龄的增长,从7岁,18岁,每格表示1岁。纵轴表示身高,从110厘米,170厘米,每格表示5厘米。 要知道某个年龄的人身高多少,首先在横轴上找到这个年龄所在的点;然后从这个点沿着竖线往上看,找到这条竖线与曲线相交的点;从这个点向左看,看它与纵轴上的哪个点相平,根据纵轴所标的厘米数,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的人身高是多少。例如,正好与纵轴上150厘米的点相平,就是高150厘米;正好与纵轴上150厘米和160厘米中间的点相平,就是155厘米。 把表示每个年龄身高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为一条曲线,从这条曲线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青少年身高变化的情形。其中红色曲线表示男生身高的变化,绿色曲线 表示女生身高的变化。 (5)提问:从图中看出, 7岁的男生身高多少, 10岁的女生身高多少, 13岁的男生身高多少, 15岁的女生身高多少,18岁的男生身高多少, (6)讨论: 第 42 页 共 85 页 ?从曲线图看,人从7岁,18岁,身高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在这个曲线图中,如果两个相邻年龄身高之间的连线比较陡,表示这一年身高增长得比较快;连线比较平缓,表示这一年身高增长得比较慢。根据这种方法,你看男生的身高从几岁到几岁时增长较快,女生呢, (7)教师小结:从7岁,18岁青少年身高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人在这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是不断增长的,每年增长的快慢不同,其中男生的身高从12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从10岁开始增长较快。 2(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体重的变化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青少年体重的变化。 (2)阅读:课本中7岁,18岁青少年体重变化统计表。 (3)提问: ?7岁,18岁男女青少年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看出青少年的体重变化有什么规律,(随着年龄增长,体重不断增加。) ?从7岁,18岁,每年体重增长的数值一样吗, (4)讲解:为了更明显地看出青少年体重变化的情况,我们来学习制作一幅青少年体重变化曲线图。 (5)看图:课本中青少年体重变化曲线图的空白图。 (6)提问: ?在这张图中,横轴表示什么,每格多少, ?在这张图中,纵轴表示什么,每格多少, ?用什么颜色的曲线表示男生体重的变化,用什么颜色的曲线表示女生体重的变化, (7)讲解:绘图时,先画男生体重变化的曲线,再画女生体重变化的曲线。画的时候,先在图上用点表示出从7岁到18岁各个年龄的体重,然后再用直尺把相邻的点连结起来。 (8)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9)讨论: 第 43 页 共 85 页 ?从图中看出,女生8岁、14岁、16岁的体重分别是多少,男生9岁、12岁、15岁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从图中看出,人从7岁,18岁,体重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男生的体重,从几岁到几岁增长较快,女生呢, (10)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人从7岁,1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是不断增长的,每年增长的快慢不同,其中男生的体重从12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3(向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 (1)提问: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从几岁开始增长较快, (2)讲解: 人的身高与体重在一生中有两个阶段增长较快,一个是在婴儿期(每个月都长很多),另一个是在青少年阶段。以后,身高、体重增长就不那么明显了,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我国青少年大约从10岁,12岁开始,身高、体重开始迅速增长。在青少年阶段,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人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各方面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身高、体重在增长,内部的器官也在进一步发育,智力、体力都在迅速增长。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人的生长发育。 2(提问: (l)在青少年阶段,人的身高、体重的变化与年龄的增长有什么关系, (2)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一般从几岁开始增长较快,从此进入什么时期, (3)人进入青春期后有什么变化,在这个阶段应该怎样保护身体,使身体正常发育, 布置作业 第 44 页 共 85 页 量一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对照课本中7岁,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统计表,检查一下自己生长发育的情况怎样。 五、课后小记 细胞 一、课文说明 本课是小学自然学科关于生物(植物、动物、人体)形态构造的总结课,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物内部构造的相同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以分析、综合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提出“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生物”,然后提出问题:“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同的构造呢,”这是本课的引入。关于“生物”这个词学生可能并不陌生,但生物所包括的范围,学生不一定很明确。所以,关于生物这个词,教学中还要作为新知识来教。这既是前面学习的生物知识的总结,又是本课以及后面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的进化”等知识的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植物、动物、人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细胞。首先观察洋葱细胞的形态,然后提出“细胞”这个词。关于什么是细胞,在小学自然课中不下定义。关于细胞的构造,教学时可以给学生简要介绍,但不要求学生记住,所以课本插图并未注出细胞各部分的名称。 2(讲解植物的身体是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的,并通过观察根、叶和茎的细胞,使学生认识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同一部分、不同作用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3(通过观察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神经细胞,使学生知道:动物和人的身体也是由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细胞构成的;不同部分、不同作用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第 45 页 共 85 页 要搞好这部分教学,关键是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显微镜、细胞切片或挂图、投影片),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关于细胞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细胞,以及细胞的多样性有所了解。 第三部分,在分别观察了植物、动物、人的细胞后,综合讲解关于细胞的基本知识。主要有三点: 1(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启发学生自己综合,得出这个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 2(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这个知识点只需学生 了解,教学时只做一般讲解。 3(生物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与细胞的关系。这个知识点也只要求学生了解,教学时只做一般讲解。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3(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如果只有一台显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观察。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如果有多台显微镜,可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讲解: 第 46 页 共 85 页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1)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2)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讲述: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5)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资料。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讲。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显微镜的用法。) (6)分组观察。 (7)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没有显微镜的学校,略去第(6)、(7)两个步骤。) (8)讲解: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第 47 页 共 85 页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9)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2(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3)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4)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第 48 页 共 85 页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3(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4(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2)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提问: 第 49 页 共 85 页 (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讲述: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细胞的资料。 五、参考资料 1(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一般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植物的细胞多种多样,随着功能的不同,形态结构也不一样,一般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四部分构成。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里有细胞液。 动物和人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细胞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2(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能把细微物体放大几百到几千倍,从而能观察肉眼看不清楚和看不见的微小物体。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镜座:最下面的马蹄形铁座叫镜座,比较重,用来稳定显微镜。 (2)镜柱和镜臂:垂直于镜座上的直立短柱是镜柱,镜柱上侧弯曲部分是镜臂。两者间有活动关节,可用来调节角度,便于观察。 (3)载物台:从镜臂基部伸出的圆板,叫载物台。中央有通光的孔道,叫通光孔。通光孔两边各有一个弹性金属片,叫压片夹。待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着通光孔,用压片夹固定好。 (4)遮光器:是载物台下面的圆板。遮光器上有直径不同的圆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根据需要调整光圈。 第 50 页 共 85 页 (5)反光镜:是载物台下面可任意转动的镜子。镜的一面是平面镜,另一面是凹面镜,可选择使用。反光镜能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6)镜筒:安置在镜臂上端,目镜安放在镜筒的上方。 (7)转换器:镜筒下端可转动的圆盘,盘底有螺纹圆孔,用来安装物镜。 (8)准焦螺旋:安装在镜臂上,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是粗准焦螺旋,旋转一周镜筒升降的范围较大;小的是细准焦螺旋,旋转一周镜筒升降的范围较小。 (9)镜头:由两组凸透镜组成。对着眼睛的一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上端;对着观察的物体的一组叫物镜,装在转换器上。显微镜配备着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和物镜,标有“,×”的表示放大5倍,标有“10×”的表示放大10倍。所用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比原物放大的倍数。例如目镜是“10×”,物镜是“,×”,那么放大的像 3(显微镜的用法 (l)安放:把显微镜摆在桌上,镜筒对着观察者并略偏左,以便用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安好低倍的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正对通光孔,其前端离载物台1厘米左右。随即转动载物台下面的遮光器,使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再把反光镜转向光源,光强时以平面镜对光源;光弱时以凹面镜对光源。这时,从目镜下望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接着略转反光镜的角度,使视野的光亮程度适中。对光时要避免阳光直接射在反光镜上,否则视野过亮无法观察。 (3)观察:把要观察的装片或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片上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片的两端由压片夹压住。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但绝不能使物镜碰到标本。再用左眼向目镜里看,同时反向缓慢地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如物像不够清晰,可用细准焦螺旋来回转动,调节到物像清晰为止。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就要移动装片或切片,使物像移到中央。由于从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所以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需要移动的方向相反。 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后,如果再需放大某一部位,应先选择观察目标,作为放大对象,再把它小心地移到视野正中心。根据需要,分别换上倍数较大的目镜或物镜。如果换上的物镜镜头比原用的长得多,就要先使镜筒上升后再更换。镜头换好后,左眼看目镜,同时把细准焦螺旋反向微转,就能逐渐看到清晰的物像。如物像越来越模糊,就要顺向微转,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所需观察的物像为止。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操作步骤 (1)准备好显微镜。 第 51 页 共 85 页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叶;用刀片在鳞叶表面轻轻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叶的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酒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将经过上述步骤制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6)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六、课后小记 秋冬星座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知识方面属于“宇宙”教学单元,继春夏星座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秋冬星座;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秋季的显著星座——仙后座。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讲解仙后座的方位和特征。仙后座在北天,秋季时高挂天顶。仙后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形,转到接近地平线的方位时呈W形,在这两个位置之间是横着的M形),这是仙后座的显著特征。 2(教给学生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如课本的插图)。 (1)寻找仙后座,并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第 52 页 共 85 页 (2)仙后座的视运动。通过观察,希望学生发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根据当地的时间定),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但5颗亮星排列的样子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冬季的显著星座——猎户座。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讲解猎户座方位和特征。猎户座在南天,冬季时高挂天顶。猎户座有4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四边形内有3颗亮星斜着排成一排。这是猎户座的显著特征。 2(布置学生课后观察: (1)在冬季到来时,在南天寻找猎户座。 (2)猎户座的视运动。通过观察,希望学生发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根据当地的时间定),猎户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东向西逐渐移动的,但7颗亮星排列的样子没有变化。 3(教给学生利用猎户座在天空中的方位,预测春节的到来。这可以激发学生观星的兴趣,渗透星座的视运动与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循环之间的关系。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认识仙后座和猎户座,会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知道仙后座和猎户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随着时间不断移动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别星座,观察星座的运动。 3(渗透科学自然观——通过观察星座的运动,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仙后座及北极星,猎户座。 学生准备:观察北斗七星。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我们在春、夏季曾观察过什么星座, 第 53 页 共 85 页 (3)上节课,老师曾布置大家晚上寻找北斗七星,你们找到了吗, 2(讲述:我们知道,随着日期的推移,北斗七星是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转动的。秋季晚上,北斗七星不再高挂天顶,已转到地平线附近,此时寻找北斗七星已经比较困难了。那么在秋季,哪个星座比较显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秋季的显著星座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仙后座及北极星。 (2)讲解:秋季晚上,在北天的天顶,有一个很显著的像“M”一样的星座,它叫做仙后座。(板书“仙后座”) (3)观察:从星图上看,仙后座的M形由几颗星构成,这几颗星的亮度一样吗,哪几颗星比较亮, (4)讲解:在古希腊的神话中,这个星座被想像为一位头戴皇冠、坐在宝座上的仙后,所以才给它起名叫做仙后座。认识仙后座很有用,利用它可以寻找北极星。 (5)提问:观察星图,你能看出怎样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吗, (6)讲解: 我们把仙后座中构成M形的五颗星顺序标上1、2、3、4、5,从第一颗星到第二颗星画一条线并延长,再从第五颗星到第四颗星画一条线并延长,两条线相交一点;从这个交点到第三颗星画一条线段,把这条线段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条线段5倍的地方看到一颗比较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仙后座与北斗七星隔着北极星遥遥相望,它们像车轮一样围着北极星转动。秋季,仙后座高挂天顶,春季北斗七星高挂天顶。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形,在天边时呈W形。 (7)练习:在纸上画出仙后座、北极星、北斗七星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利用北斗七星和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冬季的显著星座 (1)讲解: 下面,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冬季的显著星座。 (出示猎户座图或投影片。) 第 54 页 共 85 页 到了冬季,在南天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星座。在这个星座中,有4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四边形内有3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这个星座被想像为一个左手持着盾牌、右手高举大棒、腰间斜 猎户座”)构成四边形挂宝剑的威武猎人,所以人们把这个星座叫做猎户座。(板书“ 的四颗亮星分别在“猎人”的两个肩膀、左脚和右腿部位,其中左脚部位那颗星又白又亮。那3颗比较亮的星横着排列在“猎人”的腰间,好像他的腰带。 (2)提问: ?猎户座是哪个季节的显著星座,在哪个方向,(南天还是北天,) ?猎户座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猎户座中哪几颗星比较亮,哪颗星最亮,它是什么颜色的, (3)练习:在纸上画出猎户座。 布置作业 1(晚上,在北天寻找仙后座,并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2(观察、记录: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5颗星排列的样子有没有变化,(用画图方法记录。) 3(待冬季来临时(大约进入11月以后),在南天寻找猎户座,并观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7颗星排列的样子有没有变化, 五、课后小记 斜 面 一、课文说明 第 55 页 共 85 页 本课继14、15、16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第四种简单机械——斜面;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斜面。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提出问题:为什么搬运工人往高处运重物时,常斜搭一块木板,沿木板把重物推上去。这是本课的引入。 2(讲解:这样斜搭的木板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通过实验,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这个实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分步操作。在实验原理和方法方面,有以下几点应向学生说明:(1)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2)用表面光滑的木板搭斜面,用能滚动的圆木作重物,是为了减小重物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3)尽可能拉着重物匀速向上运动,在这种状态下测定拉力的大小。通过实验,可以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斜面的作用:斜面越平缓(即坡度越小)越省力。为了使斜面变平缓,可以在实验1支撑斜面的木块上,搭一块较长的木板。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再换一块更长的木板(使斜面坡度更平缓)进行实验,这样能更好地说明斜面越平缓越省力。这个实验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明显的斜面,例如桥梁的引桥、斧头、劈等。其中引桥的作用更明显,斧头、劈的作用需作些解释。 2(盘山公路。这是一种变形的斜面,通过把路弯来弯去,将上山的路拉得更长,斜面更平缓,从而使汽车上山时更省力。 3(螺丝钉。如果把螺丝钉的螺纹展开,可以看到螺纹与钉子构成一个斜面。将螺丝钉沿着螺纹拧进木头里,实际是沿着斜面将它拧进去的,所以比直接将钉子钉进去要省力。这是本课选讲内容。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斜面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 56 页 共 85 页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木板2块(宽窄、薄厚相同,表面光滑,一块长30厘米,另一块长40厘米,45厘米)、木块(宽与木板宽相同,高12厘米,15厘米)、圆木(长与木板宽度相近,用粗铁丝作轴,可以拉着滚动)、测力计。 2(演示材料——劈、斧头、螺丝钉模型(剪一块三角形的纸,沿斜边画一条宽2毫米的红线,将三角形的纸红边向外缠在一支铅笔上,用胶带固定。) 3(挂图或投影片——引桥比较长的大桥、盘山公路、盘旋的楼梯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要撬动一个大木箱,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怎样才能更省力, (2)要拧动一个大螺丝帽,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怎样才能更省力, (3)在修房子的时候,要把很多瓦、泥从地面运到房顶,应该使用什么工具既省力又方便, 2(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怎样做比较省力,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 讲解: 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 第 57 页 共 85 页 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l)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省力) (2)讲解:斜面是不是有省力的作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验的方法是: ?每组都有一个木块和两块木板。把木块立在桌上,好比汽车的高度;将比较短的那块木板(光面朝上),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每组还有一个中间带轴的、能拉着滚动的圆木。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4)汇报实验结果: ?将圆木沿斜面向上拉用多少力, ?与不用斜面、直接将圆木提起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5)讨论: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确实有省力的作用。 (7)指导学生填写这部分内容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 (l)讨论: ?在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时,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木板, ?如果有两块木板,一长一短,一样结实,都能从地面搭到汽车车厢,你选用哪块木板,为什么, (2)讲述:为了弄清用长短不同的木板搭成的斜面作用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做一次实验。实验的方法是: ?还用实验1用过的那个木块支着,换用那块长的木板搭一个斜面。 第 58 页 共 85 页 ?把圆木沿着这个长斜面拉上去(拉的时候仍然要使圆木滚动的速度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用了多少力, ?与沿着短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时用的力相比,是大了还是小了, (5)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沿着长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更省力。) (6)讲述:为什么沿着长木板搭成的斜面向上拉重物更省力呢,让我们再来观察这两种斜面有什么不同。请单数组(第1、3、5组)的同学把斜面改回用短木板搭的。我们比一比,这两个斜面除了长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汇报观察结果。(用长木板搭的斜面比用短木板搭的斜面坡度平缓。) (7 (8)教师小结:当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坡度越平缓越省力。简单说,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9)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0)提问: ?斜面有什么作用, ?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斜面高度不变,怎样使斜面更平缓, 4(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1) 讨论: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2)认识桥梁引桥、台阶、盘山公路的原理(出示大桥图。) ?谈话:江河上的大桥、公路上的立交桥,为了使大船、车辆能从桥下通过,通常桥面都修得很高。地面的车辆怎样爬上那么高的桥面呢,利用了什么原理, ?讲解:为了使地面的车辆能爬上高高的桥面,一般都要在桥的两头修建成斜面状的引桥。 第 59 页 共 85 页 ?讨论: 如果桥面很高,又要使汽车能比较省力地开上去,修桥时应注意什么,(把引桥修得长一些,坡度缓一些。) (出示台阶图。) 人要从地面登上一个高台,怎样走比较省力,为什么沿台阶向上登比较省力,(台阶是变形的斜面。) (出示盘山公路图。) 在山区,汽车是怎样从山脚开上山顶的,为什么盘山公路要在山腰上绕来绕去,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高度一定,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3)认识劈、斧头等工具 ?讲述:有些工具也利用了斜面原理。 (出示劈。) ?谈话:这是什么,人们用它干什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 ?讲解:这个工具叫劈,是用来劈大木头的。人们在劈大木头时,不可能直接把木头劈开,而是先把劈钉进木头里,然后用锤子砸劈的上部,使劈从薄刃开始,沿着两边的斜面,逐渐砸进木头里去,从而使劈口越来越大,直到把木头劈开。这样劈木头比较省力。 ?讨论:还有哪些工具像劈一样,利用了斜面的原理,(斧头、凿子等) (4)认识螺丝钉原理 ?讨论: 要把一根粗大的钉子钉进木头里,需要用很大的力;可是把一个同样大的螺丝钉拧进木头里,用的力就比较小。这是怎么回事, 螺丝钉与普通的钉子有什么不同, 使螺丝钉进入木头和使钉子进入木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由此推想:将螺丝钉拧进木头里比较省力,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讲解:将螺丝钉拧进木头里比较省力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拧螺丝钉的螺丝刀应用了轮轴原理,另一方面与螺丝钉本身的构造有关系。 第 60 页 共 85 页 (出示螺丝钉模型。) ?观察: 这是一个螺丝钉模型。在这个螺丝钉模型上,红色的线表示什么,(螺纹) 下面,我们把螺丝钉的螺纹展开。(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根据以上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讲解:将螺丝钉的螺纹展开,螺纹与钉长构成一个斜面。我们将螺丝钉沿螺纹往木头里拧时,实际是沿着斜面往里拧的,所以比较省力。 (5)总结:斜面的用处还有很多。人们了解了斜面的作用,将它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就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 2(提问: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斜面省力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布置作业 1(观察:汽车在换轮胎时,是用什么工具把汽车顶起来的,想一想,它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力量, 2(思考: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五、课后小记 机 器 一、课文说明 第 61 页 共 85 页 本课是“机械”教学单元的总结课,指导学生认识机器的组成;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简单的机械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机械。例如自行车就是一种常用的复杂机械,它是由多种简单机械组合成的,其中车把、脚蹬子应用了轮轴原理,闸、车铃等部分应用了杠杆原理,连接各部分的螺丝钉应用了斜面原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机器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指导学生认识机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层内容中,首先讲解什么是机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架学生比较熟悉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机器的结构,使学生知道:一部完整的机器主要由工作部分、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和操纵部分构成。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记住。 2(指导学生认识动力机,主要有风车、水轮机、蒸汽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电动机。这层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利用挂图、投影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做深入浅出的讲解。 3(指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传动装置——皮带传动、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这层内容也只要求学生了解,教学时可利用挂图、投影片、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 4(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常见机器的组成。这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广泛地认识周围的各种机器,深入体会机器的组成,并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架复杂的机械或机器的模型。这是本课的选讲内容,也可作为课外研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材料——自行车。 第 62 页 共 85 页 2(挂图或投影片——复杂机械(手摇钻、手摇升降机、带鱼线轮的钓鱼杆等),常见机器(抽水机、压面机等),传动装置(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动力机(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电动机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认识了哪些简单机械, (2)钳子、扳子、斧头、螺丝钉、窗帘盒上的小轮,分别属于哪类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讲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都是人在实践中发明的简单机械。它们虽然很简单,但是用途很大,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把这些简单机械组合起来,它们的作用就会更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复杂机械 (1)讲述:把几种简单机械组合起来,可以成为复杂机械。复杂机械可以兼有几种简单机械的作用,有更大的用途。例如手摇钻(出示手摇钻图),把轮轴与斜面结合起来;手摇升降机(出示手摇升降机图),把轮轴与滑轮结合起来;带鱼线轮的钓鱼杆(出示钓鱼杆图),把杠杆、滑轮、轮轴结合起来。 (2)讨论:自行车是一种最常见的、更为复杂的机械,由很多零件组成。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包含了哪些简单机械, (3)讲解:自行车包含很多简单机械,例如车把是变形的轮轴,轻轻转动车把,就可以改变自行车行驶的方向。脚蹬子、大腿与中轴也组成一组轮轴,在脚蹬子上加力,可以产生很大的力量。车闸应用了杠杆原理,只要稍用力捏闸,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刹住转动的车轮。车铃也应用了杠杆原理。自行车上还有很多螺丝钉,应用的是斜面原理。此外,自行车还应用了其他机械原理。有了这些简单机械的配合,自行车才能在路上轻快地行驶,并使人能操纵自如。 2(指导学生认识机器的组成 (1)讲解:更为复杂的机械就叫做机器了。(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电动抽水机。 (3)讨论: ?这是什么机器,它是干什么用的, 第 63 页 共 85 页 ?这个机器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用, (4)讲解: 抽水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离心机,里面有能转动的叶片,当叶片飞快转动起来时,可以把里面的水压到水管里,从而把低处的水压到很高的地方。这是抽水机的工作部分。 第二部分是电动机,通电以后可以高速地转动,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是抽水机的动力部分。 第三部分是传动皮带,通过它把电动机产生的动力传给离心机,带动离心机转动,抽水。这是抽水机的传动部分。 此外,抽水机还有开关(图中未画出),通过开关控制抽水机工作、停止。这是它的第四部分——操纵部分。 工作部分、动力部分、传动部 其他的机器也像抽水机一样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分和操纵部分。有了这四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工作。 3(指导学生认识动力机 讲解: 机器中的动力部分构造也是很复杂的,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动力机。水轮机、风车是人最早发明的动力机。此外,还有以下几种: (出示蒸汽机图。) 蒸汽机:在锅炉里把水烧开,产生高压蒸汽;利用高压蒸汽推动汽缸中的活塞,带动轮子转动,产生动力。蒸汽机车就是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 (出示蒸汽轮机图。) 蒸汽轮机:利用高压蒸汽推动叶轮转动,产生动力。火力发电站,就是利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 (出示内燃机图。) 内燃机:使汽油、柴油在汽缸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推动汽缸内的活塞,带动轮子转动,产生动力。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坦克、轮船、军舰、小型飞机等,都是用内燃机做动力的。 (出示燃气轮机图。) 第 64 页 共 85 页 燃气轮机:利用汽油、煤油等燃烧时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动叶轮转动,产生动力。这种动力机多用在飞机上。 (出示电动机图。) 电动机:利用电和磁的作用使中间的转子飞快转动,产生动力。电动机是现代机器中应用最广泛的动力机,体积小、动力大、操作容易、不污染环境。 此外还有火箭发动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会发明新的动力机。 4(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 (1)讲解: 传动部分又称传动装置。常见的传动装置有三种: (出示皮带传动图。) 皮带传动。将皮带紧套在动力机和工作机的轮子上,动力机的轮子转动时会带动皮带转动,皮带的转动又会带动工作机的轮子转动,从而把动力机产生的动力传给工作机。 (2)讨论:哪些机器应用的是皮带传动, (出示齿轮传动图。) (3)讲解:齿轮传动。在动力机和工作机上都装上齿轮,齿轮相互咬合。当动力机转动起来,通过齿轮的咬合,带动工作机的齿轮转动起来,从而把动力机产生的动力传给工作机。 (4)讨论:哪些机器应用的是齿轮传动, (出示链传动图。) (5)讲解:链传动。在动力机和工作机上都装有齿轮,在两个齿轮上套着一条链子,轮齿咬进链孔里。当动力机转动时,它的齿轮就会带动链子转动,链子又会带着工作机的齿轮转动,从而把动力机产生的动力传给工作机。 (6)讨论:哪些机器应用的是链传动, (7)讲解:除了以上三种传动装置外,还有其他传动的方法。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机器的组成部分。 2(提问: 第 65 页 共 85 页 (1)各种机器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出示电动压面机图。) (2)这是什么机器,指出它的四个主要部分,动力机和传动装置分别是哪一种, (出示喷洒农药机图。) (3)这是什么机器,指出它的四个主要部分,动力机和传动装置分别是哪一种, 布置作业 1(观察缝纫机或其他机器的构造。 2(应用简单机械原理,制造一个复杂机械的模型。 五、课后小记 卵石的形成 一、课文说明 第19、20、21、22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地球”教学单元。本课通过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系列。 本课从整体上看,是按照“问题——事实——思考——假设——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的引入。 第二部分向学生介绍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通过卵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可以使学生了解以下事实: 1(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而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山。(这说明卵石的形成可能与河水有关系,这些石头很可能是从远处冲来的。) 第 66 页 共 85 页 2(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的两岸有高山,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这说明河道中的石块可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 3(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这可以启发学生想像卵石是在水的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以上内容好像引导学生做了一次实地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地质学家对卵石成因探究的过程。 第三部分启发学生根据以上事实进行思考:“河道中的卵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到河里的,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一般来说,根据第二部分提供的事实,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粗略地了解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从而为第四部分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具体地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高山上岩石的风化、崩塌。 关于风化作用课文讲了三点: (1)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昼夜、夏冬的温差,会使岩石表面与内部胀缩不均,日子久了,岩石会产生裂缝。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模拟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学时,选用板岩、页岩或风化花岗岩做实验,效果较好。 (2)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岩缝中的水在冬季结冰时,会使岩缝增大。关于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问题,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水结冰时能把玻璃瓶、水管胀裂等)使学生理解。关于雨水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例如酸)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课没有涉及。 (3)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主要讲了根的生长,可以使岩石的裂缝进一步加深、扩大。关于根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样没有涉及。 课文在对以上三种风化作用进行分析之后,进行了简单的综合,告诉学生“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关于岩石崩塌的原因,课文没有详细地讲解。岩石的崩塌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造成的,主要是重力作用。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体会到风化作用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是经过很长时期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第 67 页 共 85 页 2(河水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 关于河水的搬运作用,学生有相应的知识,知道流水是有力量的,比较好理解,课文没有详细解释。 在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是这层内容的重点。这个问题是按照“假设——实验”的思路编写的。实验材料是棱角明显的碎砖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3(综合以上的观察、实验、思考,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教 学在知识方面的重点,学生应该掌握。 第五部分,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滩上的卵石与河滩上的卵石成因基本相同。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卵石的成因有更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需用2课时。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第 68 页 共 85 页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凉水。 2(演示材料——卵石。 3(挂图或投影片——卵石形成的过程,岩石的风化、崩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在一年级学习《玩石头》一课时,我们曾见过这种石头(出示卵石)。它是什么形状的, 2(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3(谈话:关于卵石,你们有什么问题, 4(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你们知道卵石分布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吗, (2)讲解: 为了弄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曾作过很多考察。在考察中发现: (出示卵石形成过程图。) ?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 ?在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高山,但是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有高山。这些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 ?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 (3)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卵石的,为什么这样想, 第 69 页 共 85 页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多数同学都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是被河水冲到中下游来的,并且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l)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谈话: 从图中看到,河流上游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岩石上这些裂缝,与卵石的形成是否有关系, ?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小块岩石,用镊子夹住这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如此反复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岩石表面出现裂缝,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讨论: 岩石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裂缝,(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胀缩不均而产生裂缝,就像冷玻璃杯用热水一烫会炸裂一样。) 自然界中的岩石,也像实验中这块岩石一样,经常受到冷热的影响。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是很凉。日子久了,你认为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当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热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日子久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 (2)认识水对岩石的影响 ?讲解: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蒸 发了,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 ?讨论: 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结冰) 第 70 页 共 85 页 水结冰,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在寒冷的冬季,露天的自来水管会冻裂,装水的瓶子也会冻裂,这是怎么回事,在冰箱里冻冰块时,在塑料盒里倒满水,结冰后会鼓起来,高出盒口,这是怎么回事,这些现象可以启示我们推想,岩石缝中的水结冰 后,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水结冰时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胀破水管、瓶子,也会使岩石的缝隙增大。 (3)认识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提问:从图中看到,在河流上游两旁高山的岩缝中有什么, ?讨论: 这些小树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小树的生长,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在适当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4)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提问: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几种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讨论:山上的岩石,长期受到气温、水、植物的破坏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 ?讲解: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围绕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重点研究了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2(提问: (1)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2)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掉到河中, (3)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什么, 布置作业 第 71 页 共 85 页 1(山区的学生,观察岩石的风化情况。 2(城市或农村的学生,观察老房墙砖的风化情况。 第二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分组实验材料——带盖小瓶、水、棱角明显的碎砖块。 2(挂图或投影片——卵石形成的过程、河水的搬运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什么叫风化, (2)高山上的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讲述: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河水的搬运作用 (1)提问: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学过,流水是有力量的,可以推动水轮转动。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雨季,特别是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造成山洪暴发,河水很多,流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第 72 页 共 85 页 ?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教师小结:因为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磨圆作用 (1)谈话: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2)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各组的纸袋里有一些碎砖块,拿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棱角明显吗, (3)分组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述:把这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水的瓶子里,把盖子拧紧,用力摇动 大约摇X分钟。(具体需要几分钟,请教师在课前通过实验确定。摇之后,要使瓶子, 绝大多数的砖块被磨圆。)然后打开盖子,把砖块倒出来,观察砖块有什么变化。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砖块的棱角到哪里去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你推想河道中的石块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 (9)教师小结: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推想,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相互磨擦、碰”),棱角会被逐渐磨去,体积也逐渐变小,成为卵石。 撞 3。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l)讨论: ?现在,谁能系统地说说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变成卵形的, ?卵石的形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 73 页 共 85 页 (2)教师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3)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巩固应用 1(讲述: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关于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知识。 2(提问: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到过海滩上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观察:除了河滩上、海滩上,还有哪些地方有卵石,想一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五、参考资料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水的冻结和融化等作用所引起的。 ?温度变化:日夜和季节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收缩。岩石是一种传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阳光曝晒,温度增高,靠近表面的部分体积膨胀,但内部受到热的影响较少;夜间,岩石表面逐渐冷缩,内部却仍处在热膨胀状态。如此经常不断地表里不均地膨胀与收缩,一方面产生垂直岩石表面的裂隙,另一方面产生平行岩石表面的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另外,岩石多是由一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膨胀系数不同,这样在温度变化时,各种矿物膨胀与收缩不一致,日久天长,也能使大块岩石崩裂破碎。 孔隙中可 2达960千克,厘米)。岩石裂隙中的水分,遇冷结冰,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扩大; 第 74 页 共 85 页 气温上升,冰融化成水,水便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冻一化反复进行,就好像冰楔子一样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岩石经过化学风化作用,不仅原来的化学成分要发生改变,而且会产生新的矿物。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22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厘米,15千克,厘米,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上述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统一过程。例如,物理风化使岩石逐渐破碎,给化学风化提供了有力条件,加速了风化的进程,扩大了风化的范围。化学风化一方面使岩石分解,变得疏松软弱,降低了抵抗物理风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某些矿物在水化作用下体积膨胀,产生很大压力,促进物理风化的进行。 任何暴露地表的岩石、矿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 2(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一般来说,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及大部分粘土物质多以机械搬运为主,而胶体和溶解物质则以溶液形式进行搬运。 机械搬运作用,按搬运介质不同可以分为流水、风、冰川、海洋等机械搬运,此外还有重力机械搬运。 (1)流水的机械搬运:流水的机械搬运可以分为浮运和底运,底运又可分为滚动、滑动及跳动等方式。搬运方式主要决定于颗粒的大小、密度和碎屑的球度。颗粒小、密度小的碎屑,多以悬浮状态搬运;颗粒大、密度大的碎屑,容易沿水底滚动或滑动前进,有时也跳动前进。 (2)风的机械搬运:风的搬运方式和流水相同,一般说来,细小的碎屑呈悬浮状态搬运,而较粗大的碎屑则沿地表滚动、滑动或跳跃式前进。所谓飞沙走石,很恰当地描绘了风的搬运情况。 (3)冰川的机械搬运:风化作用产物和冰川剥蚀作用的产物,随着冰川的移动被载运前进。被冰川搬运的物体分选和磨圆作用不好。 (4)海洋的机械搬运:它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是从大陆上河流搬运来的,部分来源于海水对海岸的侵蚀。海洋搬运主要是靠海浪、潮汐和海流来进行的。 第 75 页 共 85 页 (5)重力机械搬运: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由高向低进行移动。这种作用在山崩、滑坡、泥石流处表现尤为明显。重力机械搬运的碎屑物质分选不好,多具棱角。 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进行着显著的分异作用(又叫分选作用)和磨圆作用。分异作用主要表现在颗粒大小随着搬运距离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即碎屑砾顺着搬运方向逐渐变小。磨圆作用是指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互相磨擦失去棱角变圆的作用。碎屑磨圆度跟搬运距离以及碎屑本身的大小、密度、软硬等有关系。一般地讲,颗粒大、密度大、硬度大、搬运距离长的,磨圆度较好;反之,磨圆度较差。同时,搬运介质对于分异作用及磨圆作用有很密切的关系。流水、风、海水等可以产生良好的分异作用和磨圆作用,特别是海水搬运可以反复进行,风向可以经常变化,往往比单一方向的流水有更好的分异作用和磨圆作用。而冰川及重力搬运,则一般没有分异作用和磨圆作用,碎屑大小混杂,多具棱角。 六、课后小记 地层的形成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水的搬运作用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沉积;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系列。 本课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地层和化石形成的过程,然后认识地层与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层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按照“问题——实验——思考——结论”的思路编写的,分为四层: 1(通过观察地层的照片提出问题:这一层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教学的引入。 2(做沉积实验。这个实验与分析土壤成分时做过的实验基本相同,但目的不同。通过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认识:水的搬运能力与水的运动速度有关系,当水的运动速度 第 76 页 共 85 页 慢时,水中搬运的物体会沉积下来;重的物体先沉积,轻的物体后沉积。这是认识沉积作用的基础知识。 3(启发学生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推想自然界中的沉积作用: (1)当江河水从山区流到平原流速变得缓慢时,或者流入湖泊、海洋时,水中的搬运物会怎样,(沉积下来) (2)江河水中的搬运物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在沉积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大的、重的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的在上面。) (3)在不同年代,水流大小会有不同,水中搬运物的多少、成分也会有所不同,结果会怎样,(在不同年代的沉积物之间会形成明显的界线,从而使沉积物形成一层一层的。这是理解地层成因的关键。) 4(在以上实验、思考的基础上,讲解地层是怎样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教学时需结合挂图、投影片等直观教具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地层是经过很长时期才形成的,大致经历了“沉积、胶结、成岩”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化石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化石,化石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课文中的插图是叶、鱼和三叶虫的化石。 2(启发学生根据鱼化石形成的示意图,想象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课文中四幅图的内容分别是:(l)生活在水中的鱼;(2)鱼死后沉积在水底,被水中的沉积物(砂、粘土、碎石等)覆盖;(3)经过千万年的变化,沉积物变成了沉积岩,被沉积物覆盖的鱼骨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叫做石化);(4)由于地壳的变动,埋在地下的化石可能上升到地面以上。这四幅图可以使学生粗略地了解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时还需作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参看本课参考资料部分)。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层和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讲解地层和化石为什么能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万卷书。 2(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考察太行山的地理环境时,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推测那里经历过的地质变化的情况。沈括是怎样推测的,为什么那样推测,请学生思考。(由于太行山的地层中夹有卵石,又有海生螺蚌的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太行山地区在古代曾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的变迁,海底升起来了,海水退下去了,才变成了如今的高山。)这部分教学内容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既可以使学生把本课学习的知识联系实际,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并向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教学需用2课时。 第 77 页 共 85 页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地层、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玻璃杯(或大口玻璃瓶),粘土、粗砂、小石子的混合物,水,筷子。 2(挂图或投影片——地层、沉积及地层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层。 3(观察:这是某地山崖的照片。你看这里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4(谈话:为什么这个地方的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你猜它是怎样形成的,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做模拟沉积现象的实验 (l)讲述:为了弄清这一层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包粘土、粗砂、小石子的混合物,把它放进杯子里,倒入多半杯水,用筷子使劲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停止搅拌,使杯中的水、土、砂、石子静置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重点是停止搅拌后,水中的沉积物是什么样的,分几层,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第 78 页 共 85 页 (4)讨论: ?当用筷子搅拌杯中的水时,土、砂、石子为什么会运动起来, ?当停止搅拌后,为什么水中的粘土、砂、石子会沉降下来, ?为什么混在一起的石子、砂、粘土,沉下来后会分开,成为一层层的, (5)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可以冲动水轮,可以把石块、泥沙从河的上游搬运到下游。流水搬运力量的大小与水流速度有关系,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当我们用筷子把杯中的水搅动起来,这些水就有了一股力量,把杯中的泥砂“搬”起来,带着它们运动。停止搅动后,水运动速度逐渐慢下来,它的搬运力量也就逐渐减小了,水中搬运的砂石就会沉下来。 由于水的运动速度是逐渐减慢的,搬运的力量是逐渐减小的,所以比较重的石子先沉下来,在下面;然后次重的砂粒再沉下来,在中间;最后比较轻的粘土粒再沉下来,在上面,从而成为一层层的。 2(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沉积现象 (1)讨论: ?在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实验中这样的现象呢, ?我们知道江河水是有力量的,可以搬运泥沙、石块等物体。当江河水从山区流到平原、湖泊、海洋,流速变得缓慢时,水中的搬运物会怎样, ?河水中的搬运物有大有小,有轻有重,这会出现什么现象, (2)出示沉积图。 (3)讲解: 江河水由山地流到平原,河道坡度逐渐变缓,水流速度逐渐变慢,水的搬运力量逐渐减小,水中搬运的砂石等物体就会逐渐沉下来,积到河底。江河水流到湖泊、海洋时,水中搬运的物体也会逐渐沉下来,积存在湖底、海底。这种现象叫做沉积。(板书“沉积”) 沉积是有规律的,总是重的物体先沉积,轻的物体后沉积。所以,在江河水中,重的物体被搬运的距离较近,轻的物体被搬运的距离较远。这样,河道中的沉积物就会如同我们在“卵石形成过程示意图”中看到的那样,从上游到下游是逐渐变小的——在上游沉积的是大石块,中游沉积的是较小的石块(有的已磨成卵石),在下游沉积的是颗粒较细的砂。 第 79 页 共 85 页 3(指导学生认识地层的形成 (1)讨论: ?在不同年代,河水的水量会有不同,例如多雨的年份水量较多,少雨的年份水量较少,干旱的年份河水还可能枯干。根据这种情况,你认为同一地方不同年代的沉积物是相同的吗,可能有什么不同, ?沉积的年代久了,这些沉积物会是什么样的,它们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2)出示地层形成过程的挂图或投影片。 由于在不同年代河水多少是不同的,水中搬运物的大小、多少、成分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在同一个地方(河底、湖底或海底),不同年代的沉积物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年代沉积物比较多、颗粒比较大,有的年代沉积物比较少、颗粒比较小,有的年代可能褐色沉积物较多,有的年代可能青灰色沉积物较多。这样,不同年代的沉积物就能区分出来,成为一层层的。下层是先沉积的,上层是后沉积的。 时间久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沉积物越来越厚,层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沉积物中一些具有粘性的物质会把沉积物胶结在一起,巨大压力会使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坚硬,从而成为一层层的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这些岩石都是沉积而成的,所以把它们统称为沉积岩。 人们把地下这一层层的岩石又叫做地层。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沉积作用,知道了地层形成的过程。 2(提问: (l)沉积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沉积的顺序是怎样的, (2)沉积的结果形成什么, (3)为什么地层中的岩石是一层层的, 第二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标本:化石。 第 80 页 共 85 页 2(挂图或投影片——化石、化石形成的过程、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l)什么是地层, (2)地层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标本或挂图、投影片——化石。 3(谈话:这是什么, 4(讲解:这叫做化石。(板书“化石”)这个是叶化石,这个是鱼化石,这个是三叶虫化石„„(如果用的是标本,根据实际情况讲。) 5(谈话:关于化石,你有什么问题, 6(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化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化石形成的过程 (1)出示鱼化石形成示意图。 (2)分组讨论:参照这幅图,想一想鱼化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汇报讨论结果。 (4)讲解: 鱼化石的形成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很早很早以前,在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下隔绝空气,又有泥沙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时间久了,鱼的尸体上覆盖的泥沙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在鱼尸体上面的以及下面的泥沙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人们就叫它“化石”。 第 81 页 共 85 页 古代的各种动植物死后,由于沉积的作用被埋在地下,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化石。一般来说,动物的骨骼部分最容易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有些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有些化石是它们生活的遗迹,例如印在石头上的古生物的脚印,夹在岩层中的已经石化了的古生物的粪便、蛋等,都叫做化石。 各种生物的化石原是埋在地下的,后来,由于大地的变动,有些地方的岩层高出地面,成了山峰。因此,在大山的岩石中,也常会找到化石。 2(指导学生认识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 (1)谈话:你知道化石有什么用吗, (2)讲解: 化石在研究地质科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沉积是逐步进行的,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的在上面。因此,地层中的岩层排列是有时间顺序的。在没有经过翻天覆地的地质变动的地方,下面的岩层是先沉积的,上面的岩层是后沉积的,每一层岩石代表一个年代,层层岩石重叠起来,就像记录地球历史的书卷一样。 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是同时产生的,有的产生比较早,有的产生比较晚。例如鱼类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就有了,而爬行动物大约在距今2.5亿年前才出现,哺乳动物大约在距今0.7亿年前才诞生。自然界中生物消亡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消亡比较早,有的消亡比较晚。例如三叶虫在距今大约2.8亿年前就消亡了,而大型爬行动物恐龙在距今大约7 000万年前消亡。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以后还要学习。 由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产生、消亡的时间有早有晚,也是有顺序的,而各种生物死后只能埋在与它们同期形成的地层里;因此夹在地层里的各种古生物的化石就成为记录地球历史万卷书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根据化石,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地球历史的很多事。例如: 利用化学的方法,可以测出某种生物的化石是在什么年代形成的。这样,如果在其他地方的地层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化石,不用测量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地层是在什么年代形成的。 另外,根据化石还可以推测出某个地方在古代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过的地质变化。 (3)讨论: ?如果在某个地方的地层里发现了鱼的化石,你推想这个地方在古代可能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为什么, 第 82 页 共 85 页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大象化石。你试根据大象生活的环境,推想甘肃省这个地方在古代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为什么, ?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太行山一带的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推想出太行山地区在古代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的地质变化。你猜他是怎样推想的,为什么, ?近年来,人们曾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螺的化石。根据这一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化石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地质学家 是怎样推想地球上古代的自然环境及经历的地质变化的。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化石的知识。 2(提问: (l)什么是化石, (2)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3)要寻找化石,应该到什么地方去找, (4)为什么地层能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万卷书, (5)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事情, 布置作业 山区的学生,在岩层中或煤块中寻找化石。 五、参考资料 1(沉积岩形成的四个阶段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1)先成岩的破坏(包括风化和剥蚀);(2)搬运;(3)沉积;(4)成岩。 2(沉积作用 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搬运途中,由于水流速度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根据沉积物沉积的地区不同,分为海洋沉积、陆地沉积两类。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机械沉积是水中搬运的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 第 83 页 共 85 页 发生的。化学沉积是由于溶解水中的物质受温度以及其他条件影响,或互相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造成的。生物沉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遗体的沉积,例如海生贝类死后,贝壳堆积海底;二是由于生物化学作用引起水中某些物质发生沉积,例如海生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由于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沉积起很大的作用。 3(成岩作用 岩石风化、剥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的沉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变化,如水分排出、密度加大、胶结、重结晶、产生新矿物等,才能变成固结的岩石。这种促使疏松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压固作用:由于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不断增大,使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排出,颗粒孔隙减小,体积缩小,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2)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最常见的胶结物质成分是硅质、钙质、铁质和粘土质。 (3)重结晶作用:沉积物质受压力和温度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称为重结晶作用。重结晶后,沉积物孔隙减少,密度加大,形成坚硬的岩石。 4(沉积物成层的原因 关于自然界中的沉积物为什么是成层的,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教学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 (1)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的速度和水量的多少有关系。从河的上游到下游,河道逐渐变宽,坡度逐渐减缓,因此水流速度便会逐渐减慢,水的搬运能力也会逐渐减小。这样,水中搬运的物体便会按照颗粒的大小依次沉积下来,沿着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2)在同一地点的沉积物,在其沉积过程中会经历季节和气候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水的流量变化,以及被搬运物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的变化,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沉积间断,因而在同一地点的沉积物不可能是一样的,而成为一层一层的。这可以利用下图直观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到:洪水时沉积的颗粒比较大,干旱时沉积的颗粒比较小,沉积物有明显的层次。 5(化石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做化石。化石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2)生物死后必须尽快被 第 84 页 共 85 页 沉积物掩埋,这样才能避免氧化腐烂或被其他动物吞食;(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长时间内经历过一定的填充、置换等过程(即石化的过程),才能成为化石。 沈括(1031_1095)是北宋科学家,杭州人。注重实践,精研科学,重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总结的经验,著有《梦溪笔谈》。一生中搞过很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卓 十二气历”,与现行阳历相似;在数学方面,创立了“会有成效。在天文方面,创制了“ 圆术”、“隙积术”;在地质学方面,他由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知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多年,此外对凹面镜成像和共振规律也有研究。 六、课后小记 第 85 页 共 85 页
本文档为【育鹰小学自然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1KB
软件:Word
页数:10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