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举报
开通vip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1、云遮月的嗓子 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2、京剧界国家承认的只有两位艺术大师 郭德刚先生提到,国家承认的京剧艺术大师只有两位。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 1、云遮月的嗓子 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2、京剧界国家承认的只有两位艺术大师 郭德刚先生提到,国家承认的京剧艺术大师只有两位。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活动。文化部等单位又于1994年底1995年初举行盛大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公认两人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 3、北京竹板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刘丹池下传弟子分成两个支脉,一脉以金永贵为代表,下排万、福、来、临、贺、国、顺、玉、 为代表,下排春、德、庆、田、祥、常、海、潮各字辈传人;又以一脉以王永祥 如、胜、茂、宣各字辈传人。清末民初是竹板书在北京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艺人,佘来荣、贾宝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极受听众欢迎。佘来荣英年早逝,未有传人。贾宝山收徒三人:张顺明及关顺贵(兼唱西河大鼓)、关顺鹏兄弟。关氏兄弟拜师不久,贾宝山遂去世,便由大师兄张顺明代师传艺。但关氏兄弟只学了竹板书的中、 短篇 短篇英语演讲稿带翻译短篇美文100字短篇美文摘抄100字左右英语励志美文短篇100字简单英语美文短篇100字 ,不能适应演出长篇的需要。民国十七年(1928)关顺贵、关顺鹏又拜鼓书艺人田玉福为师,学习了《战国春秋》、《跨海征东》、《薛家将》等长篇大书,开始在天桥等地打板演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唱竹板书较有影响的演员数关顺鹏和女演员宋相臣等。关顺鹏善于运用“京音”演唱,世称“北京竹板书”;宋相臣袭用河北乡音演唱,世称“河北竹板书”。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使竹板书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并吸收了各种大鼓、小曲、梆子、评戏等姊妹艺术,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形成独特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竹板书在北京已罕见演出。 4、66岁为什么是坎儿 有些相声段子里说84、73、66都在坎儿上,66岁为什么也算坎儿呢?俗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关口,据说孔子死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 吃。据说,吃了活鲤鱼猛一蹿,就能蹿过这个关口。也有的地方在当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以此表示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骨碌打蛋地过了关口。如果死时81岁,也不吉利,因为九九八十一,是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后代穷败。可在人绝气时将算盘拆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人活到55岁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语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东北一带老人66岁生日时,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饺子个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过这个坎儿。否则,就过不去。天津的老例儿似乎更多些,把66岁也称为“坎儿”,有“六十六,一刀肉”的民谚。解释起来,就是父母66岁时,女儿给父母送上一块肉,以保平安,顺利过“坎儿”。据说是为还阎王的债,实际上也是解老人的馋。 5、保镖与镖局 传统相声《大保镖》中提到保镖与镖局。镖局这一行当,由局主、镖师、镖客、趟子手(伙计)组成。投保的人,预先交纳一定费用,就可由镖局派镖师或将货物钱财、或是把要保护之人,护送到目的地。干镖局的人,不但要会武功,还要交际广泛,既同官府衙门有联系,又要同江湖绿林搭上界,是介于官与民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过的是刀口下讨生活的日子,所得的报酬,可用“血酬”形容。保镖的历史,要早于镖局的历史。历史上凡是斗争激烈的时期,也是保镖与刺客最活跃的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等刺客;《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先是充当丁原、董卓的保镖,后又是刺杀他们的杀手;曹操身旁的典韦,就是保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权利的纷争导致刺客与保镖分外活跃。这在侠义小说《聂隐娘》、《红线》中得到反映。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涌现。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谋生的行业,《西湖老人繁胜录》称南宋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四百一十二行。其中就有“瓜行”,也称“挂行”,打拳的、跑马解的,包括练武术的,都属于这一行。他们还有自己的会社,像相扑的叫“角觝社”,射弩的叫“锦标社”,使棒的叫“英略社”等。在旧时,这一行属于三教九流的“下九流”。练武的拔尖人物,称作“尖挂子”,“尖挂子”可组成镖行。镖行与瓜行,很难区分,像江湖切口,称镖局为“瓜行”,行程保镖者为“向瓜”可见两者者的渊源关系。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像晋商、徽商等商人经营的店铺向全国扩展,他们经营的钱庄,要运送大批银钱。镖局就自然应运产生。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中说:“考设镖局之鼻祖,仍系……山西人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明代的《金瓶梅》,其第五十五回,说西门庆“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足见明代的镖行,称“标行”。特别是明末清初,顾炎武、傅青主,在陕西、山西活动,组织镖局,一方面保护商贾,另一方面为抗清复明做准备。镖局在清代发展十分迅速,几乎遍布全国。像山西平遥、祁县、文水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北京镖行集中,像前门外的永兴、正兴、天兴镖局,西河沿的东光裕,在崇文区西半壁街的源顺镖局等。平遥的镖局号称华北第一镖局,北京的源顺镖局,创始人王正谊,世称“大刀王五”,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镖行信奉的祖师,同镖头的武术渊源紧密相联系。两者既联系又有区别。如武师有的以达摩、关 公、华光为祖师;标行有的以伏牺、达摩、岳飞为祖师。共同的就有达摩。少林一派,都以达摩为祖师。传达摩一苇渡江,北上少林寺,见众僧坐禅萎靡不振,教他们武功以强身。为此,达摩也就成了镖行的一派祖师。少林向有“北腿南拳”之说,南少林洪拳五祖也是镖行的祖师之一。又有张三丰,一说宋人(见黄宗羲《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铭》),一说元末明初人(见《明史?方伎传》),他是武当派内家武功的创始人,也成为一派祖师。江湖帮会,又以罗祖为祖师。其他,武功渊源不同,祖师众说纷纭。加上传说和武侠小说的影响,真伪难辨。清代中后期,钱庄被票号取代。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随着铁路、汽车、飞机、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现代保险业、银行的兴起,旧镖局便渐渐衰微而退出活动舞台。大保镖中的地名贯口有两种,一种是二赵的“押镖车出彰仪门,下吊桥,走养济院,三义庙,五显财神庙,小井,大井,肥城,芦沟桥,长辛店,良乡,小十三,大十三,洪恩寺,窦店,琉璃河,宣平坡,下坎儿到涿州,天可就黑了。”另一种是高峰用过的“我们哥俩押着这镖车,出了北京齐化门,走八里桥奔通州,由土坝过河,走燕郊、夏垫、丰润、玉田、边山、枣林儿、段家岭、榛子岭,到榛子岭天黑了。”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压镖的趟子有好几种使法东路、西路、南路等等,如东路燕郊、三河、挂甲屯、椴树龄、西路彰义门(即广安门)、小井、长辛店、琉璃河……如同当下物流公司可能使用不同线路跑运输一个道理。 6、王本林、王双福父子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提到文革时受迫害的王本林老先生。王本林:(1919-1983)河北沧州人,回族。出身贫苦,十三岁拜连秀泉为师,学说相声,兼演太平歌词。二十三岁入班与白云鹏、林红玉等名家同台演出。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楚,台风潇洒,表演生动,以学唱戏剧、曲艺及模仿方言见长。其保留传统曲目有相声《五兴楼》(《学吃喝》)、《八大改行》、《学评戏》、《酸梅西瓜》、《第一针》,以及太平歌词《单刀赴会》、《火烧绵山》等。除此以外,莲花落、双簧也是他的绝活。他还擅长把当地的民俗民情用于所表演的节目中,此举深得张寿 臣、马三立等名家的称赞。张寿臣曾将其收为义子,他后来也向马三立学艺。1951年在西安创建红星相声社,并举办回民文化馆相声班。他还为支援抗美援朝积极募捐义演,将演出收入捐献“鲁迅号”飞机一架,被政府盛赞为“爱国艺人”。他是陕西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和西安市文联委员、理事。1953年,他参加了西北五省赴朝慰问团演出。1954年回到天津,后加入红桥区曲艺团。后来还说新唱新,演出了大量新曲目。如《向秀丽》、《雷锋》、《飞虎山》、《反浪费》、《百花齐放》等。收徒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等。1983年逝世。其子王双福是武警工团快板、相声演员。是连笑昆的弟子,马三立大师的亲徒孙。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曲艺汇演,他荣获了特等奖。他是一个“多面手”,不但快板有一定的造诣,而且相声也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还有另一手“绝活”,就是现在知之者甚少的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过去相声里“说学逗唱”里“唱”的一门,是他父亲王本林本人的看家绝活,王本林很小的时候在天津卖药糖时就是用太平歌词的韵调叫卖,当年与鼓界大王白云鹏同台献艺。王双福的太平歌词是家传渊源,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几位能够整段演唱太平歌词的艺术家之一。 7、双簧及起源 《群双簧》中提到双簧及创始人黄辅臣的故事。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8、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托妻献子》中提到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出处是西汉?刘向写的《说苑》,史记中也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 9、甘罗 《八扇屏》中提到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是秦国丞相甘茂的后代,从小聪明过人,12岁时就做了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的家臣。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甘罗又争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五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五城~”赵 王大喜,忙把河‎‎间五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丞相的说法。 10、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 《双唱快板》中提到有辙有韵。“十三辙”就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 (1)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 举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注:带括号的字为合辙的字〕 〔注:绕口令〕 括:e、o、uo。 (2)梭波辙:韵母包 举例: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那本是奴的前夫名叫蒋兴(哥)。 〔注:出自评剧《珍珠衫》,曾被马三立先生在《三字经》中当作学校的校歌〕 (3)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 举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岳飞《满江红》〕 (4)一七辙:i、ü、er。举例: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 〔注:俗语〕 (5)姑苏辙:韵母是u。 举例:出南门,走七(步),拾块麂皮(补)皮(裤)。是麂皮,(补)皮(裤),(不)是麂皮,(不)必(补)皮(裤)。 〔注:绕口令〕 (6)怀来辙:韵母是ai和uai。 举例: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注:刘若英《后来》] (7)灰堆辙:韵母是ei和uei(ui)。 举例:你的心情总在(飞),什么事都要去(追),想抓住一点安(慰)。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徊)〔注:在流行歌曲中“徊,huai(二声),”有时唱作“hui(二声)”〕,你最害怕孤单的滋(味)。 〔注:《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8、遥条辙:韵母是ao和iao。 举例:(一)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注:《天安门诗抄》中的两首诗〕 9、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 举例:六十六岁的刘老(六),盖了六十六间好高(楼),买了六十六篓桂花(油),养了六十六头大黄(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注:绕口令] (10)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üan。 举例: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将身儿坐至在窑门以外,等我儿他到来同把饭(餐)。 〔注:传统相声《汾河湾》〕 (11)人辰辙:韵母有en、in、uen(un)、ün。 举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注:《唱支山歌给党听》〕 (12)江阳辙:韵母有ang、iang、uang。 举例:梦下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奄奄不起(床)。 〔注: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13)中东辙:韵母有eng、ing、ueng(weng)、ong、iong。 举例:正月里来正月(正),我请小妹看花(灯)。 〔注:传统相声《文章会》〕 北方戏曲中儿化韵母也可合辙押韵,其韵辙可分为两类,一般称为两道“小辙儿” (1)小言前儿:包括a、ua、ia、ai、uai、an、uan、üan、ian(也就是发花、怀来、言前三道大辙)的儿化音。 (2)小人辰儿:包括o、e、i、u、ü、ie、üe、ei、uei(ui)、en、in、uen(un)、ün、uo、er等韵母的儿化音。 11、京剧名家唐韵笙 《八大改行》里提到南麒北马关外唐,关外唐就是唐韵笙。 唐韵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2年,卒于1971年,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戏路宽博。先后随师在山东、河北、上海、东北等地演出。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唐韵笙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后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了‎‎《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昆乱皆精,文武兼备。除去本工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例如他演《拾玉镯》刘媒婆时,吸收了东北地区生活习惯,在舞台上耍烟袋,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掌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三个圆场,尤为绝迹。他在《目莲救母》中饰演老旦应工的刘青堤也是一绝,在与大鬼开打“抛杈”一场,他能接杈甩“锞子”,范儿起的高,落地无声,形如元宝。另外,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脸花锤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他的红生戏《古城会》、《屯土山》、《灞桥挑袍》等演来也是别具风采。 12、冻秧子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银达子改行卖的小金鱼儿叫冻秧子。“大小哟……买小金鱼养活……”这是过去北京正月里常常听到的吆喝声。旧时东郊高碑店的金鱼最有名,做买卖的挑着担子从东便门到各条胡同叫卖,吆喝声拉长音极有韵味。而在不同的区域,吆喝也各有特点。买一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呀哎(东便门以东的吆喝)唔哎嗨,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京南的吆喝)哎,仨大一条啊,俩大一条啊,您别拿我们当卖黄瓜的呃,我们是卖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呃。售卖者在正月里沿街叫卖金鱼,亦取其吉利之意。居民也乐意在这时候买几尾颜色鲜艳的金鱼养着。每当此时,便要买上几条养活着玩。卖金鱼的往往是前面挑着一个不足一尺深,直径有三尺许的木盆;后面挑着一个荆条筐。木盆上加着一个圆席盖。当打开盖后便可见到红、粉、黑、花各色的龙睛鱼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有的木盆还人为地用木板隔成三、四格,将不同颜色或大小的金鱼分开来放。后面的筐里放着些枯草,草中卧着许多扁圆的玻璃鱼缸。当你买至家中,陈于桌上,透过玻璃缸,见到各色金鱼在碧绿的水草中缓缓游来游去的时候,无疑会有冬日荡然之感,然而你哪里知道,这些正月里卖出的金鱼都是所谓“冻秧子”,随着寒冬的消逝,他们亦将寿终正寝了。冻秧子指的是冬天在未完全上冻水里养活过的金鱼儿,因为受了冻,所以在春天来临天气转暖时很容易死亡。但大户人家有专门的暖房或花房,可以保证金鱼安全过东。 13、说学逗唱 相声四门功课。“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千儿》等。“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份。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悖悖、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像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本条文字与郭先生所说的“唱”单指太平歌词有出入,但目前尚未找到相应准确的文字资料证实,待考) 14、老合部队 《西征梦》中提到老合部队,其中老合一词并不是“老维护和平”的意思,那是段子里的一个包袱,但如果不了解老合的原意,就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包袱的妙处。连阔如先生《江湖丛谈》江湖中之老合一文中提到:凡是生意人都是老合。有些半开眼的人对于坤书馆、杂耍馆子男女艺人叫做老合。其实,老合不止他们。说老合的范围是极其广大,其系统派别最为复杂。在我老云所说的金、皮、彩、挂等门,与风、马、雁、雀四门,穷家门,骗术门等等的门户中的人都算老合。江湖艺人对于江湖艺人称为“老合”我向江湖人探讨过多少次,他们江湖人群名词的侃儿,是否叫老合?江湖中的老人说他们生意人,不论是金、皮、彩、挂、风、马、雁、雀,穷家门,只要是江湖人,都叫“吃搁念的”。“搁念”两字,是江湖人群名词的侃儿。与那国家、团体、学校、社会的名词儿是一样。吃搁念的某甲与吃搁念的某乙,原不相识,两个人在一处相见,谈起话来,只要彼此说:“咱们都是老合,以后得多亲近。”甲乙二人从此就能亲近。老合两个字,是搁念行里公名词的侃儿,我向江湖人问过,老合这句侃儿是怎么个意义?老江湖人说,这句侃儿很深奥。凡是江湖人,若能按着这句话去做事,事事都成。按着这句话去闯练,什么地方都走得通。 西征梦里的老合一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马三爷曾经说过的话:旧社会我们这些相声演员是被人称作„老合?,意为耍心眼儿、明哲保身混饭吃。(PS:“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书评弹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这“八门”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当然,艺人撂地作艺,也说一些有福之人人侍奉人之类的生意口,却不是骗人的把戏。相声建立行业以后,除了撂地或茶园作艺人外,还经常到官宦和富贵人家作艺,俗称走堂会)。 15、朱少文的艺名穷不怕的来源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开山祖穷不怕朱少文。清同治元年(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让老百姓戴孝,勒令一百天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养家糊口,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他手里敲打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观众看到这饱含愤懑的词句,异口同声地管他叫“穷不怕”,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家的门框上曾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励精矢志朱紫著身,横披:舌治心耕。他的竹板还镌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这些对联、诗句既描绘了贫困艰难的卖艺生涯,也抒发了高尚的情操和坦荡的胸怀。人穷志不穷,靠卖艺为生,不走歪门邪道。即使见了皇帝老子,也是毫无畏惧。当时,在帝王脚下的北京,敢于这样直言不讳,充份体现了穷不怕的精神。 16、铁片大鼓艺人王佩臣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大鼓演员王佩臣 王佩臣(女1901—1964)原名车小贵,北京通州潞河人,汉军旗人。其父车汉文是鼓曲票友,因家贫,她六七岁时被卖与王家学艺,师父为她取名王佩臣。她天天随师父到天桥撂地,学会不少鼓曲唱段,十一岁时开始在北京东安市场、隆福寺、护国寺登台卖艺。民国四年(1915)始演于天津和通州。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她较多时间在天津,时而也回北京演出。数十年间往返京津演唱铁片大鼓,还经常在两市电台播音,声动一方,妇孺皆知。王佩臣所唱的铁片大鼓,原名乐亭大鼓或铁片乐亭大鼓,以唱长篇大书为主,她会唱《朱买臣休妻》、《西唐传》、《高亮赶水》、《书囊计》、《铁冠图》等多部“蔓子活”。而真正使她享有盛名的是经过她改革的短篇段儿活,其拿手曲目有《独占花魁》、《三堂会审》、《小寡妇上坟》、《姜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招亲》、《刘伶醉酒》等。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表现唱段缠绵哀怨的内容,她着力发挥自己唱腔的柔媚特色,节奏上“掏”、“闪”多,曲调下行多,多用不稳定音(4,6),每个音均有下滑倾向,唱词中增添了不少衬字。演唱时,经常使 用一种懒洋洋的“坠腔”,也不乏用嚷声念出的字来代唱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酸”、“俏”韵味,被观众戏称为“醋溜大鼓”。30年代中期,她与刘宝全、金万昌一起,被天津观众誉为“鼓界三绝”。随着王佩臣的崛起,铁片大鼓成了天津曲坛的一个重要曲种。 17、十不闲莲花落及发四喜、八掌儿、架子曲 《八大改行》中提到十不闲莲花落及发四喜。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传入民间,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莲花落的兴盛当在清代乾隆之后,始有职业艺人出现,并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十不闲莲花落儿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演出形式分单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后者2、3人分饰旦、丑两个角色,分包赶角,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组织,称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莲花落。 四喜(发四喜)《福禄寿喜》: 福字儿添了来喜冲冲,福缘善庆降瑞平.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恨"字唱成"汉"音,禁忌恨音.)禄星笑道连仲三元,鹿衔灵芝口内含.路过高山松林下,六国封相做高官.("六"字唱成"陆"音,上口字.)寿星秉寿,万寿无疆,寿桃寿面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彭祖爷寿活八百永安呐康.喜字花儿掐了来,戴满了头,喜酒斟上瓯上几瓯哇.喜鹊鸟儿落在房沿儿上,喜报登科独占鳌头. 《花名古人名》 正月的迎春独占先,女扮男装花木兰.手扶万花红佛女,替夫出征廿九年.二月里来花芽儿发,三下寒江樊梨花.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刘金定下南唐四门杀.三月里的桃花满园开,九里山前又把兵排.项羽拉着虞姬手,盖世英雄落下泪来.四月里来玫瑰花儿香,杨贵妃陪伴唐明皇.君妻入了销金帐,恰似梨花配海棠. 《西厢记》 姐儿在房中绣香袋,绣出西厢诸人来.这一边绣的是莺莺女,在那一边儿绣的是张秀才.张秀才来你好呆,为何不跳这粉皮墙来墙又高来那楼又大,姐儿把楼门大敞开.你是谁家的俏郎才,标布(当时的洋白布)的袜子蝴蝶梦的鞋.前门不见姐儿打水,后门不 见姐儿抱柴.忽听门外叹声咳,姐儿慌忙走下楼来.搬了一个椅子郎君坐,金壶盛酒银壶筛. 八掌儿 据侯宝林先生回忆,开场时先唱“什不闲”,几个人同时唱,为了招徕观众,先唱“福”、“禄”,“喜”、“寿”四个字的吉利词儿,唱完了还有八句独唱。这八句词就是八掌儿,一般人都是这么唱的:一上台来且留神儿,一边财神儿,一边鬼神儿;也有唱喜神的,那就是:一边财神儿,一边喜神儿,财神手拿着摇钱树,喜神手托着聚宝盆儿;聚宝盆儿倒有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一上来托着金人儿;金人手拿八个字念来……大伙儿问:“怎么样啦,”那人再唱:念诸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呀,豆豆,切豆切豆呛…… 架子曲 单人唱的小段儿叫做架子曲 《一门五福》 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满床笏,胜似那文王百子图.寿星佬跨鹤在云端舞, 一门五福, 龙头拐杖相衬着紫金葫芦.那紫金葫芦里面飘仙气,飞出来十万八千燕蝙蝠. 《一上台来细留神儿》 一上台来细留神儿,一边是财神,一边是喜神儿.财神怀抱着摇钱树哇,那喜神怀抱着聚宝盆儿.聚宝盆里倒有那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上坐着银人儿,银人儿手托着八个大字来吧您哪,愿您:"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 《十喜》 喜得是一门五福,福禄增,喜得是二字恭喜,高挂彩红.喜得是门前倒有三阳开泰,喜得是四角齐全福寿康宁.喜得是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喜得是六(音陆,上口字)国封相状元红.喜得是七(妻)才子禄您哪辈辈行孝,喜得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喜得是九凤重阳民安乐,喜得是当朝一品您哪十字披红. 《十二月》 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的薄饼卷了一个包.三月三逛了一趟蟠桃会,四月初八把缘豆儿嚼.五月初五的樱桃桑葚,六月六把《西厢》瞧.七月十五盂兰盛会,八月十五月儿高.九月九登高逛了一趟法塔寺,十月一又把包袱烧.冬子月腊月没有什么事,大年初一吃煮饽饽又把醋浇。 18、拉洋片儿的大金牙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拉洋片儿艺人大金牙。大金牙(1891—1943)原名焦金池,字文波,艺名大金牙,河北省肃宁县人。其父焦永顺是西河大鼓艺人。焦金池最初随父到各地卖艺,后来同别人一起做过“腥棚”(即摆个布棚圈,内放伪装的畸形动物招徕观众),他摆弄过“六腿牛”、“小人国”等,借以谋生。他家在天津塘沽有一亲戚,专为拉洋片艺人画洋片画,由此发财。故此,焦永顺便让焦金池学演拉大片。焦金池学成后,到北京天桥卖艺,因人长得气派,口齿伶俐,嗓子好,唱腔滑稽悦耳,善于“使相儿”(做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动作),会的曲目多,还能结合时事编写新词,如编唱了《外国人挖金矿(读gǒng)》、《八国联军进北京》、《炮打西什库》等,不久便成大名。由于他镶两个金牙,人送外号“大金牙”,大金牙便成为他的艺名。他边唱边敲镲打鼓,独具魅力,有时不拉大片,光是演唱,也能赢得听众彩声。他的大片、道具也与众不同,一般大片箱子设四个镜头,他的箱子装八个镜头,可供八人同时观赏。他还常常应邀为喜庆筳会助兴演出,居家妇女们也喜欢听他俗不伤雅的演唱。他演唱的选段,民国十八年(1929)曾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并由电台播放,名噪一时,被归为北京天桥后期“八大怪”之一。所唱代表曲目有《夸美人》、《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焦金池有秀兰、秀云二女,都随祖父学演西河大鼓书,演唱很能叫座;还有一子名小丑,幼时便上场打鼓套,或垫场说笑话,称“小金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焦金池全家在天桥卖艺,收入颇丰;后曾移到天津卖艺,也受到观众好评。二女出嫁后,焦金池生活上和精神上渐渐潦倒,不久离世。焦金池有一张姓弟子,得其传授,在北京天桥明地拉大片,也称“小金牙”。后来天桥还有一名罗沛霖者拉大片,也以“小金牙”的艺名号召于市。 19、银达子王庆林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河北梆子老艺人银达子 银达子(1895-1959)河北梆子老生演员,兼擅老旦。原名王庆林,天津西郊大孙庄人,生于1895年,汉族。童年凄苦,初学裁缝,12岁起随老演员达子红学河北梆子,工老生。学艺刻苦,善于揣摩钻研,得其神韵。1914-1928年除在天津市演出以外,还远去辛集、南宫、宝坻、霸县一带演出。1930年重返天津,恰与河北梆子著名青衣金钢钻同搭班演出,相得益彰。1947年,他们又在“中华茶园”搭班演出。天津解放前夕,银达子不惜降低身份,去广播电台为商店做广告宣传,用其收入来挽救这一濒临绝灭的剧种。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银达子倡议组建共和班,定名为“复兴河北梆子剧团”。不仅常演传统戏,还演出新戏配合政治宣传,如《兄妹开荒》等,卖座经久不衰。1953年又与韩俊卿等组建了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并排演《秦香莲》作为建团献礼。后曾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1953年秋,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其后,他又以天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与另一代表韩俊卿倡议筹建天津市戏曲学校,培养京、评、梆三剧种的接班人。这一提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并着手筹建。现在很多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戏曲演员,便都是在那时开始培养的。从继往开来这一角度来看,他的确为复兴河北梆子立了一大功。可惜天不假年,1959年11月,银达子正在北京出席全国 工交财贸系统群英会,因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时年64岁。根据他的生前志愿,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因为他的嗓音柔润甘甜,有如银铃清新悦耳,故取名银达子。他的演唱非常讲究吐字和发声,严格掌握尺寸板眼,演唱时有起有伏、层次井然、情词并茂、疏密相间。他的艺术成就在男声唱腔改革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最初的唱法基本上是师承小元元红(魏连升)一派,但又对京剧、京韵大鼓、太平歌词等各派兼收并蓄,为已所用。中年以后,则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了以铺叙为主,多用低音的“达子腔”或“银派”老生唱腔,以真假声并用,寓刚于柔,这一梆子唱腔的新流派,为这个濒于绝灭的古老地方剧种又注入了新的血液。银达子的擅演剧目有《辕门斩子》、《打金枝》、《战北原》、《蝴蝶杯》等。 20、八里嗡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河南梆子老艺人八里嗡。八里嗡原名李斯忠(1921,1996)豫剧表演艺术家。曾用名银忠。字海清,艺名暑龙。商丘市宁陵县人。自幼家境贫寒,7岁时学唱民歌,12岁拜王家玉为师,17岁出科,因嗓音洪亮绰号“八里嗡”。李斯忠先生是豫剧净行的代表人物。他主演的“黑头戏”《下陈州》、《跪韩铺》、《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的唱腔以豫东调为主,豪迈奔放,嗓音洪亮。他的嗓音宽厚洪亮,唱功深厚,人送绰号“八里嗡”,意思是,他的唱腔能够传送八里之遥。他主演的《司马茅 956年获河南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58年与崔兰田合作,为周恩来告状》1 总理演出《见皇姑》一折。先后演出数十个剧目,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获建国30周年献礼一等奖。 21、架冬瓜叶德林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大鼓老艺人架冬瓜叶德林。架冬瓜姓叶,名德林,昔年屡在杂耍园观其演出。他的功底深厚,嗓音清脆,韵味似刘宝全,所唱以反映清末民初北京的社会积弊为主,如针砭吃喝嫖赌抽的《劝五迷》,描绘旧社会家庭妇女上娘娘庙烧香拴娃娃求生贵子的《刘二姐拴娃娃》,揭露拆白党骗术的《豆蔻香》,都是旧时代的写照;也有叙述古代爱情故事的如《蓝桥会》。后来拜张云舫为师。张云舫的弟子还有崔子明(艺名“老倭瓜”)、杜玉恒(艺名“大茄子”)、富少舫(艺名“山药蛋”)等人,此外,“程疯子”和“小老倭瓜(女)”也是滑稽大鼓演员。当年偶尔演唱滑稽大鼓的还有葛文通等人。 22、髽髻赵及什不闲莲花儿落儿 《八大改行》里提到莲花儿落儿老艺人髽髻赵。在天桥演唱莲花儿落儿的男艺人,主要有“髽髻赵”、“奎第老”、“徐狗子”三人。“髽髻赵”本名赵奎顺,满族人,早年业余爱好莲花儿落儿与“什不闲”,后因生计艰难,遂下海卖艺,并一度做“内廷供奉”(在宫廷中演出戏曲、曲艺的艺人)。他的表演别开生面,擅长扮演旦角,头上梳俩髽髻(梳在头顶两旁的髻),脸上略施粉黛,身上穿着旗袍或其他戏装,扮演《丁香割肉》之丁香、《织机》之三娘等少女或中年妇女角色。此外,还擅演《韩湘子度林英》、《王二姐思夫》、《孙继皋卖水》等曲目。其嗓音圆润,行腔舒 展而优美,时有“清、甜、脆、媚、悲”之美称,尤以悲调哭腔见长。“髽髻赵”演唱什不闲的技艺也是很高超的。早年在天桥演唱什不闲的艺人只有他和他的弟子“奎第老”二人。什不闲为满族人所兴。康熙时即已在北京等地流行。演唱时在桌上放一木架,上挂锣鼓等打击乐器,一人站在中央,以手捏鼓槌儿分别敲打单皮和大鼓,同时牵动绳索敲击小锣与铜钟,一只脚套入拴着大锣槌儿的绳套,敲打大锣,口中还要演唱,故名曰“什不闲”。“髽髻赵”所演唱的什不闲曲目有《锯大缸》、《逛南顶》、《四姐捡棉花》、《王二姐摔镜架》等生动有趣的段子,轰动九城,名噪一时。“髽髻赵”唯一的徒弟奎星垣,艺名“奎第老”,既唱莲花儿落儿,又唱什不闲,除在天桥演唱外,亦常在什刹海菱角坑等处演唱,其唱腔与表演技巧,颇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妇女的欢迎。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奎星垣改唱时装新戏,在劝业场露香园露演。自此,莲花儿落儿和什不闲便在北京销声匿迹。与“髽髻赵”、“奎笫老”齐名的莲花儿落儿艺人“徐狗子”,本名徐维亭,北京人。出身于寒苦家庭,幼年时沦为乞丐,于乞讨中渐渐学会唱莲花儿落儿,十四岁时便靠卖艺为生。三十岁时艺术成熟,誉满京华。“徐狗子”擅长演唱丑脚,成功地塑造了《小化缘》中的丫环、《小姑贤》中的恶婆婆以及《十里亭》中的琴童等人物形象,在北京的观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徐狗子”的嗓音低回宽厚,乍听起来似觉干涩,但愈唱愈觉嘹亮动听,潜力无穷,故此有“云遮月”的美称。 23、天桥马连良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马连良——梁益鸣。梁益鸣(1915—1970),通州人。他自幼进北京天桥群益社科班学戏,先学武生后学老生,出科后曾到天津、河北、上海等地跑码头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益鸣回到北京,与武生演员张宝华组成鸣华京剧团,长期在天桥天乐戏园演出。他对艺术很有悟性,非常认真,善于调整自己。开始上演余派戏《珠帘寨》、《洪羊洞》,谭派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他第一次看完马连良主演的《串龙珠》,就迷上马派戏,一心学习马连良。无论马连良在何处演出,他都去追看,没有坐票买站票。他还购买不少马连良的唱片,边放边模仿,并多次想拜马连良为师。可惜由于当时旧传统束缚,京剧界有大街南北之分,即以珠市口大街为界,街北身份高,街南身份低,街北的演员绝不到街南演戏,街南演员也没有资格到街北去演出。梁益鸣多次托人去说,都遭马连良拒绝。但梁益鸣并未灰心,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马派艺术的刻苦追求,成就斐然。凡马连良演的戏,梁益鸣都演,模仿几至乱真。于此,梁益鸣一举成为北京戏剧界响亮人物,人称“天桥马连良”。1959年,梁益鸣宿愿以偿,终于拜在马连良门下,成为马连良的得意弟子。就在其如日中天之际,文革开始,梁益鸣惨遭迫害,1970年去世。年仅55岁。 24、二荤铺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二荤铺。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甚至灶头就在门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付,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 菜,洗碗“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钉酱、炒肉片、溜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两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那话又爽气,又温暖。“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帐功夫的熟练、快当,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二荤铺虽然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炸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惜后来竟倒闭了。 25、作兴一词的解释 “作兴“是郭先生嘴里长挂着的词。按辞海中的注释,作兴一词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发动;干;搞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我就帮着你作兴起来。二是抬举;纵容的意思。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只因上年国子监里有一位虞博士着实作兴这几个人”。三、是应该,习惯上容许的意思。如:你这样做是不作兴的。据此解释,郭先生说的“我作兴相声这行”里的作兴一词应该是用第一个解释,钢丝嘴里的“我作兴郭先生的相声”这句,应该用第二种方法解释,但不是很贴切。因为除了辞海上的解释外,作兴一词还出现在南昌的方言中。个人以为其意思解释“我作兴郭先生的相声”一句更贴切。“作”在南昌市井俚语里单独使用是指“乱搞”“作怪”的意思,“作”与“兴”组合在一起和分开用的意思却天壤之别,“作兴”含有赞赏、崇拜之意。某人办事特别利索,事事都能摆平,用普通话来表扬这个人可用“能力强”,用南昌话则可说“作兴”。如:我好“作兴”他,头儿都不能谈下的业务,他做下来了。与“作兴”相反使用的是“扒了窝”。某人办事效率不高,形容这个人可用“扒了窝”。如:这事给都不晓得怎么弄,真是扒了窝哟。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26、油渣儿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油渣儿。叫油渣儿,其实煮在锅里,那水面上一丁点油星都没有。煮油渣儿是北京最底层的劳苦民众的吃食。是肉食加工厂炼猪油的下脚料。猪内脏中像鸡冠子状的脂肪体,以及猪腹腔中的网油,加热熬炼,然后上机榨出油,其渣呈块状,卖给小贩。小贩买回后,改刀切成小块,放入铁锅中,加清水大火煮烂。在街头立一个汽油桶改造成的灶火,油渣在锅里嘎哒嘎哒地开着,热气腾腾,老远一瞧,冒起一股子白汽。入冬季节,街上过往行人中,靠劳力吃饭的,起来得早,家里还没拢火,带着自家做的窝头或两样面的烙饼,花一角钱,来碗油渣儿,撒点爆腌韭菜末,点一勺辣椒油,就着干粮一吃,热热乎乎,既暖身子又经时候,这就是一顿早饭。吃饱了得干活儿去,为一家人的吃喝奔去。傍晚时分,在交通要道,也有出售煮油渣儿的,那是给劳累一天的壮汉预备的晚饭。 27、于宝林与相声回归剧场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德云社之后提出相声回归剧场的于宝林先生 于宝林(1921-2005):1921年10月出生,回族,天津人。1937年拜张振圻为师学习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1943年拜马寿岩为师学习评书,评书艺名于枢江。 1952年拜马三立为师,艺名于笑澜,擅长表演相声。1937年与焦耀臣合作表演相声、双簧。1946年在天津与郭全宝、朱相臣等人合作演出。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文工队,同李润杰一起合作演出了快板书《长征》、《战士之家》等节目。1956年加盟黑龙江省广播说唱团。1959年调入河北省曲艺团,后调入河北省曲艺学校任教。1980年调入天津实验曲艺团,1983年退休。1998年,于宝林老先生看到天津的鼓曲市场非常景气,而相声行业日渐没落,决定跟天津一些知名茶社合作,振兴相声艺术。于是,他四处奔波,找了20几个退休的同行,成立了天津众友艺术团。随后,艺术团与天津最有名的燕乐茶社、名流茶社、中华茶社、元升茶社和谦意茶社达成了合作意向,艺术团每周在茶社表演两次,票价收入三七分成(茶社得三成,艺术团得七成)。 28、师哥孙宝财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孙宝财。孙宝财先生艺名“大狗熊”,一九零零年出生在一个拉洋车的家中,排行第三,兄弟姐妹九个先后死去,只剩下哥仨。打 车站扛大个。十记事起就拣煤核,五岁就到先农坛粥厂去打粥。十几岁又到前门火五岁时孙先生拜相声名家赵霭如先生为师,开始了相声、双簧的艺术生涯。孙宝财先生经常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天桥等处撂地演出,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以后孙宝财先生参加了北京市相声曲艺改进小组。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二年间,先生曾先后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归国后不久被曲艺公会和北京文化局推选为北京市曲艺三团团长。他一生不仅能主演双簧兼演相声,还擅长演唱什不闲、莲花儿落儿、太平歌词等曲种,在双簧方面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他的双簧代表作有《罗爷出征》、《拿臭虫》、《大秧歌》、《照花台》等。先后曾为先生担任“后身儿”演员的有王长友、谭伯儒、罗荣寿、高凤山、王文禄等先生以及赵世忠、王学义、毕学祥、刘笑先、满开俊、王振英、韩萍、金宗超等。九十年代初期孙宝财先生还旺盛的精力在老舍茶馆演出双簧,他以超常人的毅力坚持每周演出竟达两、三次以上,在此期间曾受到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的接见。杨尚昆同志对孙老先生能在耄耋九旬高龄之际,还在努力为曲艺事业作贡献的精神,给予及大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他一生献给民族的文化事业而表示由衷致谢。20世纪90年代初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29、翻头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德云社爷儿仨说了几个月没翻头。解放前,艺人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进而在艺术上出类拔粹,独树一帜,就必须拼命地苦练基本功,钻研技艺,否则,别说吃蹦虾仁儿,就是喝稀粥恐怕都找不着地方。而且,哪时的剧坛,尤如春秋战国,群雄争斗,你没有地道的玩意儿,没有相当数量的剧目,“上帝”就不买你的账。据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老先生说,陪三老板(王鸿寿)演马童的刘长林曾对他说:“一次在北京崇文门外茶食胡同广兴园演 出,在后台谭鑫‎‎培与三老板坐在水牌前桌子的两旁喝茶,突然谭先生站起来提笔在水牌上写“谭鑫培演戏一年不翻头”,三老板跟着也写了“三麻子演三国、列国戏三年不翻头”。这种说法可能有所夸张,但两位宗师所会甚多则是不争的事实。翻头的字面意思是从头开始,艺人水平高,身上的活儿多才能做到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因黔驴技穷而不得不重复演出老段子的程度。 30、卫青儿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的少马爷偷卫青萝卜。卫青萝卜,卫所指产地天津卫,青即指萝卜皮、肉均为绿色,干香、甜、脆、嫩中略带辣味,吃起来清凉爽口.卫青萝卜属十字花科植物,自古栽培,品种繁多,是天津特有的名产,是萝卜的优质品种之一。天津人常说:“小刘庄的萝卜,俩味的”。20世纪初,天津市河西区小刘庄挂甲寺一带盛产青萝卜。后因修建工厂,萝卜不得不易地。而被天津的沙窝萝卜,葛沽萝卜所替代。旧时,每至冬日,津城专卖萝卜的小商贩,背篓提篮,走街串巷,吆喝着“嘎崩脆的青萝卜,赛梨不辣”。一家人茶余饭后,切个青萝卜,消食顺气,有益健康。旅店、澡塘、戏院、茶社也都有卖青萝卜、小贩的足迹。他们用小刀把萝卜切成片,几分钱就可以买。 31、北京市曲艺团学员班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张文顺先生为北京市曲艺团学员班头一科的学员。北京市曲艺团学员班开办于1957年11月。最初统称北京市京剧、评剧、曲艺联合会学员班。由北京市文化局责成北京市曲艺杂技工作者联合会筹办其中的曲艺学员班。前后共办两期,学制皆为三年。第一期学员班经过初试、复试,最后录取演员、伴奏员二十五名。班主任侯宝林,副主任高凤山。这是有史以来北京开办的第一个曲艺教学组织,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仓、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京剧演员梅兰芳、马连良等百余人出席了开学典礼。学员班聘请霍连仲、秀翠峰、王文瑞、庞玉山、白凤岩等任教,1958年又聘请了良小楼、王万芳任教。科目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曲艺伴奏等。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北京市京剧、评剧、曲艺联合会,以及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市曲艺团等单位,给予学员班大力支持,参与研究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讲课、示范演出,并给予各种业务观摩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1959年,该班移交北京市曲艺团,改名北京市曲艺团学员班。除良小楼、王万芳随班转入曲艺团继续任教外,教员多改由曲艺团演员担任,由韩德福、谭凤元、刘淑慧等授课。第一期学员班学员除中途辍学者外,到1960年毕业时有十四名,1961年举行了毕业公演。第二期学员班于1960年开始,共收学员四十七名(包括曲剧学员二十一名)。由谭凤元、王长友、谭伯如、马忠翠、马玉萍、孙雅君等任教,科目有京韵大鼓、单弦、西河大鼓、相声、河南坠子等。 1963年第二期学员毕业后停办。 32、相声八德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八德。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 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 33、相声巨人王世臣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马季先生的话,王世臣呐,是我心中的相声巨人。王世臣先生,汉族。1922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10岁时拜著名相声艺人陈雨亭(艺名陈大头)为师,边学艺边在北京隆福寺、护国寺等撂地演出。14岁出师曾与戴少甫合作演出相声并在冀东电台录音演播。17岁与班德贵搭档在天津“三不管”、“鸟市”、“谦德庄”等撂地,常与马三立、马桂元、高桂清、刘宝瑞、闫笑儒等名家同台献艺并受诸前辈点化,相声技艺大有长进遂名声鹊起。20岁以后,王世臣先生活跃于北京“启明”、济南“晨光”及天津各相声场所,与张寿臣、侯一尘、常连安、郭荣启等合作演出。陈先生过世后,以微薄收入赡养师娘。1951年应邀去上海与孙书筠、张伯扬等合作演出。回京后与谭凤元、良小楼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任团长。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受到志愿军战士欢迎和好评。1953年加入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高得明、罗荣寿、王长友等演出“相声大会”。10年动乱,王世臣先生被迫离开舞台。1978年复出,曾应聘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教师。1985年,王世臣先生自北京市曲艺团退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相声名家马季先生评价王世臣说:“在我心目中,除了侯宝林,相声界就数他形象高大”。王世臣先生代表节目有传统相声《拉洋片》、《怯洗澡》、《批捉放》、《闹公堂》、《卖布头》、《白吃猴》、《怯拉车》、《汾河湾》、《朱夫子》等;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有《昨天》、《不离婚》、《找对象》、《借钱》、《孤儿不孤》以及化妆相声《跳神儿》、《耍猴儿》等。王世臣先生因病于2001年10月3日12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周岁。 34、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天桥市场自明代以来为民间杂艺艺人的谋生之地,世称五方杂处、藏龙卧虎之所。艺人撂地卖艺叫“平地饼”,但要抠出饼也非易事,它要求艺人有超人精湛的技艺,还要忍受各种欺辱。名为“画锅”,实际是艺人在平地用白粉画圈卖艺,演出者的化妆、服饰更不讲究,打零钱为收费方式,钱数多少由观者随意给,若无钱或执意不给亦可。 35、相声开山祖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开山祖穷不怕朱少文之前还有张三禄。相声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起于哪个朝代,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说,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是相声艺人的祖师 爷;还有人说,相声是清代咸丰年间落魄文人朱少文创始的。第一种说法,把相声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太遥远了。俳优确有逗笑的地方,但还不能说那就是早期的相声。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由于相声艺人供奉东方朔偶像而得出来的结论。说相声的如同唱戏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样,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显的区别:唐明皇没有胡须,而他却有五绺胡须。这个偶像就是东方朔。东方朔滑稽得很,和汉武帝在一起都敢开玩笑。类似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如三国时的杨修。尽管他们都有逗人乐的本领,但是他们既没有以此为业,又没有传授后人,所以作为相声史,还不能从他们这些人物写起。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 36、老北京戏园子的变迁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乐原来叫小小戏园。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
本文档为【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