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举报
开通vip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标阳发掘队 栋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 。 公元前 3 84 年 , 秦献公当政 。献公二年 , 从雍都迁都栋 阳 ‘》。 公元 前 38 3 年一前 3 50 年 , 献公和孝公曾对栋阳经营三十四年 , 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 , 夺取了河西之地 。 自秦 徙都咸阳至秦亡一百五十多年间 , 栋阳作为秦都咸阳的主要门户 , 既是 交通要冲、 军事重镇 , 又是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之一。 秦末楚汉相争之际 , 项羽三分关 中 , 栋阳 曾作 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 2...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标阳发掘队 栋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 。 公元前 3 84 年 , 秦献公当政 。献公二年 , 从雍都迁都栋 阳 ‘》。 公元 前 38 3 年一前 3 50 年 , 献公和孝公曾对栋阳经营三十四年 , 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 , 夺取了河西之地 。 自秦 徙都咸阳至秦亡一百五十多年间 , 栋阳作为秦都咸阳的主要门户 , 既是 交通要冲、 军事重镇 , 又是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之一。 秦末楚汉相争之际 , 项羽三分关 中 , 栋阳 曾作 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 2) 。 汉王二年 , 刘邦率军进占关中, 司马欣 、董翁相继投降 , 让“太子守栋阳 , 诸侯子在关 中者 , 皆集栋阳为卫”习。 刘邦又以栋阳.为都城 ‘, 。 汉军整顿队伍 , 向东挺进 , 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 而 后“高祖七年 , 长乐宫成 , 自栋阳徙长安” , , 。 汉高祖由栋阳徙都长安后 , 汉太上皇留居栋阳。高 帝十年“太上皇崩 , 葬其北原. 6) , “析栋阳置万年 , 理栋阳城中 , 故栋阳城亦名万年城刀v)o 东汉建武二年 , 封景丹为栋阳侯 , 废栋阳县人万年县吕, 。 秦汉栋阳故城逐渐废弃 。 北魏 , 析万年置广阳县 9 ) , 广阳县故城在临撞县武屯镇 (旧称广阳镇 , 今名广阳大队 )l0) 。 万 年县城另徙新地 , 即唐栋阳(亦今栋阳镇 )ll) , 在秦汉栋阳故城西南二十五里“’。 鉴于秦汉栋阳城的历史地位 , 在陕西省文管会 19 6 4 年 6 月对栋阳城址的初步勘 探 基 础 上‘3 , , 我队于 19 8 0 年 4 月一 198 1 年 12 月 , 对秦汉栋阳城遗址进行了四个季度的勘探和试掘 。 1 ) 《史记 · 秦本纪》 。 2 ) 《史记 · 项羽本纪 》 o 3 ) 《史记 · 高祖本纪》 o 勺 《汉书 · 高帝纪 》 ; 汉王二年 , 冬十一月 , “汉王还 归, 都栋阳、 5) 《史记 ·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6) 《汉书 · 高帝纪》, 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 7 ) 《续通典 》。 8 ) 《后汉书 · 郡国志》。 9) 《魏 伶 · 地形志》 : “广阳县 , 景明元年置 ” ; 《通典》 : 宣武帝分万年“为广阳县 ”。 10 ) 《临渔县志 , 卷二 。 1 1) 《通典 》 : 后周徙万年县于长安, 周明帝省万年人广阳 , 移广阳县入旧万年城 ; 引高童县志》卷一 ; 《读史方舆纪要 , 卷五十三 : 元省栋阳人临渔 , 明代亦日万年镇 。 12) 《括地志辑校》卷一 , 栋阳县条 : “栋阳故城一名万年城 , 在雍州栋阳县东北二十五里 , 秦献公之城 栋阳即此 ljz ”。 13 ) 陕西省文管会 : 心秦都栋阳遗址初步勘探 记》 . 《文物 》 19 6 6 年 1 期。 一 3 5 3— 考占学报 1 9 8 5 年第 3 期 @ 富平县 _ \\\ 吕利百\ ,.A 。大上呈限。l藐we 竺二 几 兰原 县臼 O一武屯 0 关山 栋阳故城遗址 、相桥 夙 日汪阳县 高陵县必 O栋阳 交 口 O渭南县 窑店。 率 立: 咸阳币Á _ 今 一争 @ 拓遗县 图 预d 它吕 : - 一 , 一城 址- - - - - 一 陵墓 _ _ - - - 一 市 三气 , 市@ 丫冷 。 ‘劲畏巴三三盘叭 比 例 尺 巧 公里 图 一 秦汉栋阳故城遗址位置图 栋阳故城位于今陕西省临渔县武屯公社关庄和玉宝屯一带 ,地处陕西关中的渭北灌区 , 石 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 , 城址附近地面平坦 , 河渠纵横 (图一 ) 。 地表之上已无遗迹可寻 , 遗 物也不多 , 文化遗迹 、遗物一般在地表以下 1 . 5一 2米 。 近年来 , 城址所在地区地下水位上升 , 一 般地表以下 l一 1 . 5 米即为泥状 , 因此给勘探和发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 但是 , 为尽量弄清城 址的重要遗迹时代和文化内含 , 我们在勘探的基础上 , 又选择其中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进行了 部分试掘 。 通过勘探和试掘 , 了解到城址的分布范围 , 南 、西二城墙和三处门址 , 秦汉道路十三条 , 秦 汉建筑遗址 , 一般居址和手工作坊遗址十五处 。 发掘了南门遗址。 对城墙 、 道路和部分遗址进 行了重点试掘 , 基本弄清故城西北 、 东南和东北墓区的分布范围和时代 ( 图二 ) 。 另外 , 我们还 勘探了西北墓区的汉太上皇陵和昭灵皇后墓 , 在东南墓区发掘了由战国晚期至东汉的部分秦 汉墓葬 。 一 、 城 址 (一 ) 城墙 经勘探 , 发现南墙和西墙 , 东 、北二墙未探出。 一3 5 4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1 . 南墙 方向 8 9 。。 已探出部分东起七斗渠东 19 米 , 西经新斗渠 、 关庄南 , 至六斗渠西 194 米(图二 )。 残长 16 4。、宽 6 米 , 墙距地表西深东浅 , 西部 1 . 5一 2 、 东部 l一 1 . 5 、残存高 。.斗,-- 0 . 6 米 。 墙夯筑 , 夯层不清 , 质地松软。 墙基筑于扰土之上 , 扰土下为生土。 为了解城墙时代 , 在南墙西部开南北向的探沟一条(10 米 x Z 米 )。 地层堆积情况 : 第 1 层 : 耕土 , 厚 25 厘米。 第 2 层 : 灰黄土 , 深 25 一 60 、 厚 10 一 30 厘米 , 土质较纯净。 第 3 层 : 浅黄土 , 深 35 一 10 5 、 厚 25 一 60 厘米 。 第 4 层 : 浅灰土 , 深 80 一 18 5 、 厚 70 一 1 10 厘米 , 出土有少量表面饰交错绳纹或斜绳纹的 板瓦片 , 表面绳纹 、 里面布纹的筒瓦片。 第 , 层 : 灰土 , 深 18 0一 2 4 0 、 厚 10 一60 厘米 , 出土瓦片同第 4 层 , 还有瓮、 罐 、 缸等残片 , 均为汉代遗物 。 第 6 层 : 夯土 , 南北宽 8 4 0 、深 185 一2 4 0 、厚 ”一 60 厘米 , 夯土较松软 , 分不出层次 。 夯墙 未挖基槽 , 直接筑于扰土之上。 扰土之下为黄沙土 。 夯土不纯净 , 墙基底部屏杂一些碎陶片 , 有表面斜细绳纹 、里面素面板瓦碎片 , 表面细绳纹 、里面麻点纹筒瓦碎片 , 还有同向涡卷纹残瓦 当等(图三)。 从南墙基夯土包含的遗物来看 , 城墙营筑时代约于秦代 , 至迟不会晚于西汉初 年 。 2 . 西墙 方向 3 3 9 。 。 已探 出部分南起关庄西 朽 。米的东西向排水渠北 , 北经小屯村东 , 至 义和村东(图二 )。 残长 14 2 0 米 , 墙南宽北窄 , 宽者 16 、窄者 8 米 , 墙距地表南浅北深 , 浅者 l一 1 . 5 、深者 2一 2 ‘ 4 米 。 墙夯筑 , 筑法及结构同南墙。 城西南、 东南和东北三城角未探出。 已探出南 、西二城墙延长线相交处至探出的南 、西二城墙西端和南端分别为 50 和 2 00 米。 (二 ) 城门 勘探出三个城门址(南门一 、西门二 ) , 并发掘了南门址。 1 . 南门址 位于关庄东南 3 80 米 , 关玉路南 23 0 米 , 新斗渠西 82 米 。 南门方向 3 4 4 “ 。 四 号路通至南门。 门道一个 , 长 1 3 、 宽 , . 5 米。 门址西边为一南北 1 3 、 东西 4 、 残高 0 . 35 米的夯 土墩 , 其南端西侧连南城墙。 门道路土东与南城墙间 13 . 5 米宽均为沙土 、细沙和小砾石堆积 , 门址东边可能被水毁(图四 ; 图版玖 , 2 )。 门道地层堆积 (以南门 T 7 、 8 北壁为例): 第 1 层 : 耕土 , 厚 20 一30 厘米 。 第 2 层 : 浅灰土 , 深 20 一50 、 厚 20 一 30 厘米。 第 3 层 : 黄土 , 深 朽一 8 , 、 厚 25 一40 厘米 。 第 2 、 3 层土质较纯净。 第 4 层 : 浅黄土 , 深 80 一 120 、 厚 20 一 35 厘米 , 出土少量汉代瓦片。 第 , 层 : 浅褐土 , 深 100 一 19 0 、 厚 ”一90 厘米 , 出土有盂 、碗 、罐 、瓮 、缸 、甄等秦汉时代常 见的陶器残片 , 还有板 瓦 、筒瓦和瓦 当碎块 , 以及五株 、 大布黄千货币和铜带扣等。 一3 5 5一 、、戮 浏J. 护, 产 尹 孵 乡四 支 诊 , , 1 \ 塑丫下 《,六,, 、 、夔 -. 议 娜扁脚 ,. .,. 一 目‘ 、 、L、 沪、 , ~ J 丫’士 , 南二 .,. ... ..... ...几恤几.. .,. t、‘- 龟 内目, . ‘ . , ‘ . . . . . . . . . . ‘ ~ 一 .. ... 南 犷 口 ~ ‘ 一月闷 . 户润 . . 口 . 口. 口 曰 ‘、几l‘l;气、l l、111、司.| 一一一一”Žl一工Ž一” 声 图瓜”Ž”” 狠 护~ 月. 口 现 代 追 路 L _ _ 、一 一一 ~ . . .口 . . . , . . . . .墙。址。肠断城城且笼酬 、二”棚白” 比 例 尺 - ; 一0 00 0 图 二 秦汉栋阳故城 丛醚鱼醚遇鱼翅巡旦逊鳖止越哑丛遗址的勘择和试掘 卜 遗址平面图 一L _ ll. 乡古学报 198 , 年第 3 期 Q _ 、 . . ’ 子米 图三 南城墙探沟东壁剖面图 夯夯夯夯夯夯夯 南南 城 地地 土土 墩墩墩墩墩墩墩 4 图 四 栋阳故城南门址平面复原图 第 6 层 : 淤积黄沙土 , 深 17 5一 2 2 5 、厚 15 一 50 厘米。 第 7 层 : 淤积灰土层 , 深 1 90 一 2 5 0 、 厚 20 一40 厘米 , 出上遗物除与第 5 层相同者外 , 还有 绳纹空心砖残块 , 小泉直一 、剪轮五株钱币等。 第 8 层 : 门道路土 , 深 2 20 一2 9 0 、 厚 30 一 40 厘米 , 路土坚硬 , 其下为黄沙土(图五 )。 门道西边夯土墩与门道的地层堆积基本相同。除门道出土的遗物外 , 夯土墩上的文化层中 还出土素面磨光与几何纹空心砖 、铺地砖 、绳纹长方砖和拱形花纹砖残块 , 表面绳纹 、里面素面 板瓦 , 表面绳纹 、 里面麻点纹或布纹筒瓦 , 还有半两、 五株和大泉五十钱币等 。 在夯土墩西北的 一 3 弓8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寨寨寨寨寨寨熬熬羹黯瞬熬热赫熬巍巍拜拜库库库库库 图 五 南门 T 7 、 8 北壁剖面图 汉代地面上 , 有被扰动的石块 , 可能与城门或其附属建筑有关。 门道西侧 、 夯土墩西 2 米和南 墙北 5 . 多米的汉代地面下有东西向水管道 。 门道东边地层堆积 , 第 3 层以上与门道地层堆积相同。 第 4 层中有少量汉代瓦片 , 其下为 淤积黄沙土 、细沙和小沙砾 , 深至地表 7 米以下。 南门址时代 , 从门址夯土和门道路土上面文化层中出土的陶盂 、空心砖 、同向涡卷纹瓦当、 半两钱等遗物来看 , 上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从 出土的王莽货币、 剪轮五株 , 以及瓦当和板瓦 、 筒瓦片等遗物来看 , 门址废弃约在东汉 。 2 . 西门址 勘探出西门址二个 , 编为 I、 11 号。 I号西门址 , 位于关庄西 45 。米 , 排水渠北 2 9 米(图二)。 有一个门道 , 东西长 13 、 南北宽 6. 7 米。 门道路土距地表深 0 . 8一 1 米 , 路土厚 0 . 2一0 . 3 米。 门道以西 8 米没有探出路土 , 以东 2 米路土变宽为 12 . 7 米。 门道附近砖瓦残块和红烧土块堆积较多。 fl 号西门址 , 位于小屯村东 , 六斗渠西 , I号西门址北 6 80 米(图二 )。 一个门道 , 东西长 1 1 、南北宽 7. 3 米 。 门道路土距地表深 1 . 7 、 厚 0. 3 米。 门道以西路土质量较差 , 以东 3 00 米 内路土大多被破坏 , 仅有断续保存。 门址堆积情况同 I号西门址。 n 号西门址外砖瓦堆积甚 多 , 似有居址。 (三 ) 道路 勘探出道路十三条 , 其中东西路六条、南北路七条 , 编为一至十三号路。 一号路 方向 7 2 “ 。 西起西城墙 I 号西门址 , 东经关庄 、 新斗渠 , 至玉宝学校西 , 长 2 3 0。 米(图二 )。 在 I号西门址东 17 米 , 路宽 12 . 7 米 ; 再东 20 米 , 路宽 16 . 5 米 ; 由此至七斗渠东 40 0 米 ,路宽 15 一 17 米 ;再向东路土逐渐变窄 、变薄 , 路东端宽 7. 2 米 。 路土距地表东深西浅 , 东部 2 、西部 1一 1 . 5 米左右 。 由关庄至七斗渠东 2 00 米 , 其间东西 1 2 5 0 米有两层路土 。 为了解一号路时代 , 在七斗渠东 1 70 米处一号路之上开 20 米 x Z 米探沟一条 , 地 层堆积 情况为 : 第 1 层 : 耕土 , 厚 25 一35 厘米。 一3 5 9一 考占学报 l始‘年第 3 期 第 2 层 : 黄土 , 深 2 5一 12弓、 厚 5 5一 10 0 厘米 。 第 3 层 : 灰土 , 深 80 一2 3 0 、 厚 55 一 1 10 厘米 , 出土少量汉代瓦片 , 还有铜铁 、蚌壳等 。 第 4 层 : 路土 , 宽 14 2 0 、 深 17 0一2 0 5 、 厚 20 一 30 厘米 , 路土中有少量小河卵石和汉代碎 瓦片。 第 , 层 : 淤积浅灰土 , 深 20 0一 2 1 , 、 厚 5一 10 厘米。 第 6 层 : 下层路土 , 宽 1 5 3 5 、 深 21 0一2 3 0 、 厚 15 一20 厘米 。 路土下为黄沙上 (图六)。 上 层路土之上的灰土层中未见汉代以后遗物 , 路土中有汉代瓦片 , 上层路的时代应为汉代 。 下层 路上中的包含物均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流行的表面细绳纹 、 里面麻点纹筒瓦片 , 表面细绳 纹 、里面素面板瓦片 , 下层路时代应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 湃湃川 !}井井毛组兰2片目目雄雄幽!挂挂于兮4 琦 ‘ 曰 刊斗叫叫于于于干下斗衬月不不 一一 t . 一 _ 终 图 六 一号路探沟东壁剖面图 二号路 方向 7 3 . 5 “ 。 西由小屯东 , 经关庄北 、南丁村南 , 又经贺王村北 , 东至任玉路西 , 已 探出路上长 19 0 0 米 。 在排水渠西 88 米至六斗渠东 , 其间 3钓 米内仅发现断续路土遗迹 。自二 号路东端至西城墙 n 号西门址东西长为 2 3 3 0 米 (图二 )。 路土西宽东窄 , 排水渠至七斗渠间 宽 17 一 18 米 , 七斗渠以东宽 6一7 米 , 路土 距地表深 2一 2 . 4 米。 三号路 方向 70 。 。 西起新义村南 , 沿四支渠北渠南东至任玉路 。 已探出路土长 16 59 米。 在南丁村西南和七斗渠西分别有 3 80 米和 1 59 米长未发现路土。 由探出的三号路西端向 西至西城墙位置路土有零星发现 。 三号路由东端向西连至西城墙位置 , 东西长 2 5 2。米 。 三号 路西宽东窄 , 西深东浅 , 西宽 1 3 、深 1 . 8 米 , 东宽 5一6 、 深 1 米。 四号路 方向 3 4 4 “ 。 北起关庄东边苇壕 , 与一号路相交成“丁”字形 , 南经南门 , 至武玉路 北(图二 ) , 长 ” 2 米。其 中城内长 3 1 5 、宽 12 米 ;城外长 2 0 4 、宽 9一 11 米 ;门道路土长 14 米。路 土距地表深 2 . 5 米左右 , 地层堆积与南门址门道路土之上堆积基本相同 。 五 、六号路 二者东西并排 , 方向分别为 3 3 6 “ 和 3 3 4 “ 。 均在关庄东 、 新斗渠西 , 关玉路北 (图二 )。 两条路南端l可距 15 、 北端间距 10 米 , 已探出两条路各长 4 05 米 , 五号路宽 11 一 12 , 六号路宽 10 一 11 米 。 路两边有明沟 , 沟宽 l 米 。 五号路距地表深 。. 8 5 、 路土厚 0 . 4一。. 6 、明沟 距地表深 0 . 9 米 , 沟内有厚为 1 . 05 米的灰淤土 , 其下为灰黄淤土 。 六号路距地表深 l 、 路土厚 0. 3 、两边明沟距地表深 1 米 , 明沟内有厚 1 . 1 米的灰淤土。 两条路的路土下为淤积灰土 层 , 再 下为黄沙土 。 一3 6 0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卜 七号路 方向 33 5 . 5 “ 。 北起南丁村西 , 南至四支渠南 120 米 , ’ 与三号路相交成“丁”字形 (图二 )。 已探出该路长 5 50 、 宽 9 . 8 米 。 路土距地表北 深 南 浅 , 北 为 1 . 4一 1 . 65 、 南 为 1 . 07 一 l · 2斗米。 八号路 方向 3 4 0 “。 位于南丁村和 四支渠南 , 关玉路北 。 北端与三号路相交成 “丁刀 字 形 , 西距新斗渠 16 0 、 南端在新斗渠东 2 40 米 (图二 )。 已探出路土长 3 2 6 、 宽 7 . 5 、 距 地 表 深 l一 1 . 2 5 米 。 九号路 方向 3 3 8 。 。 北起南丁村东 , 经四支渠北渠 , 向南与三号路相交成 “丁” 字形(图 二)。 探出路土长 2 7 0 、宽 12 米。 路土距地表北深南浅 , 深者 2 . 3一2 . 6 、浅者 1 . 7一 2 . 1 米 。 十号路 方向 6 8 。 。 西起新斗渠附近 , 东至七斗渠西 3 20 米 , 位于一号路北 50 一60 米 , 与 一号路基本平行(图二) 。 已探出路土长 36 1 、宽 1 1 、距地表深 0 . 8一 1 . 2 米 。 十一号路 方向 7 3 “ 。 西起南丁村东北 , 向东延伸(图二)。 已探 出路土长 3 0 5 、 宽 5 . 5 、 距 地表深 2 . 4一 2 . 7 米 。 十二号路 方向 7 1 。 。 位于西党村北 60 米 , 东起东党村枣园 , 西至西党村西北 (图二 )。 已探出路土长 2 5 0 、宽 9 . 3 、 距地表深 0 . 95 一 1 . 25 米 。 十三号路 方向 3 3 8 “ 。 位于汤家村东 , 南起西党村西北 , 北至汤家村东北 , 与十二号路相 交成“丁”字形(图二 )。 已探出路土长 2 10 、宽 8 、 距地表深 0 . 8一 1 . 1 米 。 勘探结果表明 , 一 、 二 、三号三条路为东西横贯全城的干路 , 四 、五 、六 、七 、九号五条路为城 内主要南北大街。 一 、二 、三 、四 、七 、九号六条路的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基本相同 , 勘探中发现 这六条路的路土和其上文化层中有汉代粗绳纹瓦片 、五株钱 , 也有战国晚期和秦代流行的细绳 纹瓦片 、涡卷纹瓦当残块 、半两钱等 , 因此 , 这些路的时代应为秦汉时期。 其余七条路的地层堆 积和出土遗物基本相同 , 路土及其上文化层中有汉代粗绳纹瓦片 、云纹瓦当残块 、 五株和王莽 钱币等 , 因此 , 这些路的时代应为汉代。 (四 ) 遗址 栋阳故城的建筑和作坊遗址集中分布在关庄东 , 玉宝屯西 , 日支渠南 , 关玉路北 。 主要遗 址有十五处 , 编为 1一X v 号遗址 。 通过勘探 , 了解到十五处遗址的分布范围 , 并试掘其中的 I、川 、v l 、vi l 号遗址 , 使我们对 这些遗址的时代和文化内含有了初步认识 (I一 X v 号遗址 , 均见图二 )。 I 号遗址 位于关庄东北 , 四支渠南 , 新斗渠西。 遗址范围东西与南北各 35 0 米。 二号 路东西横贯遗址南部 , 北面有三号路 , 东面有八号路 , 七和五 、 六号路分别通至遗址的北边和 南边。 遗址西部有一夯土基址 , 东西长 56 米 、 南北宽 20 米。 夯土距地表深 0 . 6一 1 . 5 、 厚 0. 9 米 , 附近有大量瓦片和红烧土块。 为搞清夯土基址时代 , 开探沟两条 , 编为 IT I 和 IT Z。 地层堆 积为〔以 rr Z 东壁 为例) : — 3 匕 l— 隔隔隔隔 珊珊⋯{」{11⋯{⋯⋯相相 考古学报 1 9 9 , 年第 3 期 第 1 层 : 耕土 , 厚 20 一30 厘米。 第 2 层 : 扰土 , 深 2 5一7 5 、 厚 2 5一4 5 厘米。 第 3 层 : 灰褐土 , 土质较松散 , 深 郊一 1 70 、厚 20 一 1 05 厘米 , 该层出土遗物均为汉代砖瓦 残块。 第 4 层 : 夯土 , 土质纯净 , 距地表深 80 一 1 8 5 、 厚 80 一 1” 厘米 , 夯土筑于黄沙土之上。 IT 2 中的夯土被三座墓打破 , 近代 M I 和古代M Z均打破 M 3 。MZ 墓底距地表深 1 . 4 米 , 仅见骨灰 , 出土大泉五十货币一枚。 M 3 墓底残存骨灰 , 出土内向连弧纹铜镜一面。 从出土遗物看 , MZ 、 3 的时代约为王莽和西汉晚期 , 这说明该基址于西汉晚期和王莽时代 已废弃(图七)。 北炙奖跳畜拼砚笋互汀荞葺荃羚谈渗考;双不汀开不 蒙曹界斗丁买军厦买共 .拜丁拜落飞飞飞猫南 月口,声了! 己才之才 北一+ 一一一一一一汉代地面 \ 、仁三骊⋯诱土、 一 M 2 汉代地面夯 土务 上 年 . , 草 多米 图 七 l 号遗址 ‘r Z 平面图及东壁剖面图 遗址东北部有一夯土基址 , 东西 2 6 、南北 53 米。 夯土距地表深 0 . 9一2 . 6 、厚 1 . 7 米 , 筑于黄 沙土上。 附近文化层厚 1一 1 . 5 米 , 堆积中多汉代遗物。 七号路通至基址北。 遗址南部的夯土基址被近代墓地破坏 , 夯土距地表深 0 . 7一 1 . 3 、厚 0 . 6 米 , 筑于黄沙土上。 附近文化层厚 1 . 5 米 , 遗物有汉代砖瓦残块 , 以及红烧土块等。 五 、 六号路通至基址南。 1 号遗址南 、北 、东三面分布有六条道路 , 遗址内有大面积夯土基址 , 文化层堆积厚 l一 1 . 5 米 , 遗物多砖瓦和红烧土块等。 该遗址可能为重要建筑区 , 时代约上起秦汉之际 , 下至西汉晚 期和王莽时期。 11 号遗址 位于关庄东 , 关玉路北 , 遗址范围东西 1 50 、 南北 2 50 米。 一号路穿过遗址南 部 , 四号路进人遗址东南部 , 五 、 六号路在其东。 文化层堆积厚 1一 1 . 5 米 , 出土遗物有表面绳 纹 、里面素面或麻点纹板瓦 , 表面绳纹 、里面麻点纹或布纹筒瓦 , 树木纹或绳纹空心砖 , 几何纹 铺地砖 , 云纹或同向涡卷纹瓦当 , 陶盂 、釜 、罐 、瓮 、蟠龙纹器盖等。 11 1 号遗址 位于关庄东南 , 新斗渠西 , 关玉路南。 遗址范围东西 1 0 0 、 南北 1 50 米 , 遗址 中、南部被近代墓地破坏 , 西部和东部分别被近代取土壕和水渠破坏 。四号路经过遗址西部 , 一 一3 6 2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_ 号路在遗址以北经过。 遗址文化层堆积厚 1 米左右 , 遗物与 11 号遗址基本相同。 Iv 号遗址 位于关庄南 , 遗址范围东西 1 0 0 、南北 1 5 0 米。 文化层堆积厚 1 . , 米。 遗址多 被近代墓地和砖瓦窑场破坏 , 遗物有秦汉瓦片等。 1 9 6 3 年该遗址内曾出土八块秦代金饼。 v 号遗址 位于新斗渠东 , 关玉路北。 五 、六号路在其西 , 一、十号路在其南 , 八号路在其 北。 遗址范围东西 2 0 0 、 南北 1 50 米。 文化层堆积厚约 1 . 弓米 , 遗物有汉代瓦片 , 罐 、 壶 、 盆、 盂 、缸 、瓮等陶片 , 还有内屏石英小粒的铁渣 、硫渣 、红烧土块等。 v l 号遗址 位于四支渠南 2 30 米 , 七斗渠西 50 米。 遗址范围 东 西 1 5 0 、 南 北 1夕O 米 。 二 、三号路分别在遗址南 、北边经过 , 遗址西 、 北面有八 、九号路。 文化层堆积厚 1 . , 一2 米 。 出 土遗物有绳纹和几何纹铺地砖 , 绳纹 、几何纹和素面磨光空心砖 、 拱形和曲尺形花纹砖 、 土坯 , 表面绳纹 、里面麻点纹或素面板瓦 , 表面绳纹 、里面麻点纹或布纹筒瓦 , 云纹 、同向涡卷纹 、网纹 或素面瓦当 , 罐 、瓮 、缸 、甄等陶器残片 , 以及支垫器 、覆斗形器 、铜料 、鹿角等。 遗物中砖瓦有许 多为烧制中的残品 , 伴同上述出土遗物还有不少硫渣等 。 v ll 号遗址 位于七斗渠东 1 00 米 , 关玉路北 。 遗址范围东西 1 2 0 、 南北 1 0 0 米。 一号路 从遗址南部通过。 文化层厚约 1 米 , 遗物与 H l号遗址 基本相同。 遗址内分布有两条并列的东 南—西北方向地下水管道 。 V 川 号遗址 位于玉宝屯西南、七斗渠东 , 关玉路南。 遗址范围东西 1 00 、 南北 1 50 米 。 遗址西北部被近代墓地和取上壕破坏。 文化层厚 1一 1 . 2 米 , 遗物与 n 号遗址基本相同。 此 外还有拱形 、曲八形花纹砖 , 有的拱形花纹砖上有 “栋市”印文。 遗址西南部有大量硫渣 、铁渣 、 红烧土块。 遗址中部有一东南—西北方向的地下陶水管道。 IX 号遗址 位于四支渠北 , 南丁村西 , 七号路穿过遗址中部 。 遗址范围东西 1 50 、 南北 2 50 米 , 文化层厚 1 . 5 米。 遗物有汉代瓦片 , 网纹和素面长方砖 , 罐 、缸 、瓮等陶器残片。 x 号遗址 位于关庄西北 , 新义村南 , 二号路在遗址北边经过。 遗址范围东西 1 0(l 、 南北 2 00 米 , 文化层厚 1 . , 米。 遗物与 Ix 号遗址基本相同 。 遗址内有南北向水管道。 x l 号遗址 位于七斗渠西 , 关玉路南。 遗址范围东西 2 0 0 、南北 1 50 米 , 文化层厚 1 . , 一 1 . 8 米。 遗物有秦汉时代砖瓦残块 , 以及红烧土块 、铁渣 、硫渣和炭灰等。 X ll 号遗址 位于孝泉刘家村西南 , 八斗渠西 , 西邻三号路东端。 遗址范围东西 4 0 、 南 北 1 00 米 , 文化层厚 1 . 2 米。 遗物与 11 号遗址基本相同 。 X ll l 号遗址 位于贺王村东北 , 任玉路以东 , 西邻二号路东端。 遗址范围东西 2 1 0 、 南北 2 00 米 , 文化层厚 l一 1 . 2 米。 遗物与 n 号遗址基本相同。 Xl v 号遗址 位于玉宝屯东南 , 大队砖瓦厂西。 遗址范围东西 1 0 0 、 南北 80 米 , 文化层厚 1 米 。 遗物与 11 号遗址基本相同。 X v 号遗址 位于汤家村东 , 西党村北 , 遗址范围东西 8 0 、 南北 1 50 米 , 文化层厚 0. 8 米 。 遗物与 IX 号遗址基本相同。 — 3 6 3ee .乡古.学报 1 98 , 年第 3 期 . 从各遗址出土遗物的种类及时代特点来看 , 上述遗址可分为以下五类 : 属于秦汉时代的 有 11、 111、Iv 、v ll 、x-I I、X lll 、X IV 号遗址共七处 ; 属于汉代的有 IX 、X 、 X V 号遗址等三处 ; 属 于秦汉居址和手工作坊有 vi ll 号遗址 ; 属于汉代居址和手工作坊有 v 号遗址 ; 属于秦汉手工 作坊有 VI 、 xI 号二处遗址。 (五 ) 遗物 遗物以质料分 , 有陶 、石 、铜 、铁器等 , 其中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 遗物时代大多为秦和 西汉中期以前(凡采集品 , 编号前加“O”)。 1 . 陶器 分为砖 、瓦 、水管 、容器和器具等五种 , 其中以砖 、瓦种类和数量最多。 一般为泥质灰陶 , 仅 有券形砖 、釜和扇为夹砂灰陶 (个别釜为夹砂红陶 )。 (l) 砖 种类较多 , 有些为过去所少见。 砖的质地坚硬 , 火候较高 , 呈灰或青灰色。 以手 制为主 , 纹饰模印。 主要种类有铺地砖、长方砖 、空心砖、不同形状的花纹砖 、 券砖 、 沟槽纹砖 、 角砖 、镶边砖等 。 铺地砖 按纹饰不同分二式。 I 式 : 正面绳纹 , 有的有素面边沿 , 背面纹饰有席纹和宽篮纹两种 (图版拾 , l)。 W T I : 1 , 背面席纹 , 砖长 斗。一4 1 、宽 2 7一 2 5 . , 、厚 3 . , 厘米(图版拾壹 , 3 )。 11 式 : 一面为几何纹 , 另一面为素面或绳纹 。 砖残 , 厚 2 . 4一 3 . 5 厘米。 长方砖 按纹饰不同分四式。 [ 式 : 通体素面 , 灰色。 IV T Z : 2 , 砖残长 17 、宽 1 8 、厚 8 . , 厘米。 n 式 : 一面为小菱形格 , 另一面为素面 , 浅灰色 。 X lv : 0 1 , 砖残长 1 2 、 宽 14 、 厚 6 厘米 (图版拾壹 , 2 )。 11 1 式 : 一面为网状斜方格纹 , 另一面为素面。 IX : 0 1 , 砖残长 23 . 7 、宽 13 . 2 、 厚 5 . 3 厘米 (图版拾 , 1 0 )。 W 式 : 一面为绳纹 , 纹粗而深 , 另一面为素面。 南门 T 7 : 1 , 砖残长 22 . 5 、 宽 1 5 、厚 , 厘米 (图版拾 , 2 )o 空心砖 按纹饰不同 , 分五式。 I 式 : 正面纹饰由树木与三角纹相间组成 , 侧面几何纹。 11: 0 1 , 砖残长 47 、 宽 23 、 厚 16 厘米 (图版拾壹 , 6 )。 11 式 : 上面纹饰由多种几何纹组成。 vi ll: 0 1 , 砖残 , 饰相间排列的方块 、 回形与同心圆 纹 。 vi l: 01 , 砖残 , 以方格内填“sJ’ 、 “丫和小同心圆为主体纹饰 , 辅以同心圆内填三角 、乳钉纹 。 m 式 : 由方块与回形 、菱形组成的几何纹 , 为汉代所常见。 IV 式 : 绳纹空心砖 , 在南门址和 V l、 V ll、 V l[I、 X IV 号遗址均出土较多。 v 式 : 砖体素面磨光 , 呈青灰色。 vi T I : 4 , 砖长 “ . , 、 残宽 24 、厚 18 . 8 厘米 , 砖两端未封 闷 一3 6 4— 卜 进鱼丝鱼吐逃鲤趟旦迪遐鳖迥些止邀些巡丝鱼幽;鱼丝鱼鱼彭1 口 (图版拾壹 , 7) 。 花纹砖 根据砖的形状分三式。 I式 : 长条形 , 一面斜格纹 , 纹横三排 ; 另一面细绳纹 , 砖 为青灰色。 xi v: 02 , 砖残长 1 4 . 5 、宽 7 、厚 3 . , 厘米 (图版拾 , s )o 11 式 : 拱形砖 , 纹饰有二种。 II A , 一面为四条凸脊 , 每条脊上刻有斜十字纹 , 凸脊有宽窄两种。 另一面和上下侧而饰绳 纹 , 砖呈浅灰色。 v ll: 0 2 , 脊宽 , 槽浅 , 砖残长 2 0 、宽 8 . 弓、 厚 4 厘米 (图版拾壹 , 4 ) ; X lv : 0 3 , 脊窄 , 槽深 , 砖残长 19 、宽 6 、厚 斗厘米。 H B , 正面为菱形格纹 , 中有乳钉 , 其上又有十字凸棱线 , 边为素而或饰简化连续菱形纹 、 三角纹。 背面为绳纹或素面。 一般正面较背面窄 , 上端较下端厚。 vi l: 03 , 砖正 、 背面宽为 8 . 弓、 10 厘米 , 上 、下边厚为 3 . 5 、 3 厘米 , 残长 23 厘米 (图版拾壹 , 5 )o 111 式 : 曲尺形砖 , 正面为菱形纹 , 但曲尺拐角处纹饰有所不同 。 Il lA , 每一单元菱形格中心有一乳钉 , 曲尺拐角的柿蒂形四叶巾心为一大乳钉 , 四叶尖部 有叶脉 , 叶大小相同 , 素边。 砖为青灰色 , 质地坚硬 。 vl ll : 02 , 砖残长 1 7 、 宽 1 1 、 厚 3 . 3 、 边宽 0 . 8 厘米(图版拾 , 7 )。 11 比 , 纹饰较 Ill A 简化 , 四叶中大小各二 , 无叶脉。 v川 : 03 , 砖残长 1 4 、 宽 10 . 5 、 厚 2 . 7 、 边宽 1 厘米(图版拾 , 3 ) 。 V lll : 0 4 , 四叶大小相同 , 叶如桃形 , 砖残长 1 7 、 , 、 宽 1 0 、 厚 2 . 弓厘米 (图版拾 , 9) 。 ll lC , 曲尺拐角处仅有乳钉 , 横面中部亦有一乳钉。 n lT Z : 1 , 砖残长 27 . 2 、宽 9 . 5 、厚 2 . 3一 t 7 、 边宽 1 厘米 。 · ll lD , 曲尺拐角处饰以竖行界格线。 素边 , 背饰斜直绳纹。 X lv : 04 , 砖残 , 宽 11 一11 . 5 、 厚 3 、 边宽 1 . 3 厘米(图版拾壹 , 1 )。 Iv 式 : 薄砖 , 质地坚硬 , 砖呈灰或浅灰色 , 面饰斜十字和小方格纹或米字纹方格 与素面方 格相间排列。 砖呈灰色 , 质地坚硬 , 厚 2 . 2一 3 厘米 (图版拾 , 4 )。 券砖 拱形 , 素面 , 灰黄色 , 夹砂 , 质地坚硬。 vi T I : 6 , 砖上 、下端厚为 5 . 1 、 6 厘米 , 正 、 背 面宽为 1 5 、 1 5 . 6 厘米。 沟槽纹砖 长方形 , 一面为断续沟槽纹 , 纹深而宽 ; 另一面为素面 , 夹粗砂。 v n [ : 06 , 砖 残 , 厚 3一3 . 5 厘米。 角砖 一件 (11: 0 3 )。 已残 , 浅灰色 , 质地坚硬 , 两外面均饰菱形纹带 、 圆圈 、 乳钉和小三 角等纹饰 , 背素面。 镶边砖 一件 (X : 0 1 )。 已残 , 浅灰色 , 长 31 . , 、 厚 5 、内面宽 , 、 外面残宽 11 厘米。 砖面 有三脊槽(图版拾 , 6 )。 土坯 似经火烧 , 呈浅棕色。 v IT I : 7 , 长 3 7 . , 、宽 1 5 、厚 1 3 厘米。 一3 6 亏一 月月,。 .月 .考省学很少s5 年第 3 期. (2 ) 瓦 陶土未经淘洗 , 火候较高 , 陶质坚硬 , 呈青灰或灰色。 可分为板瓦 、 筒瓦和瓦 当。 板瓦 表面饰交错、 斜或直绳纹 , 里面素面或饰麻点纹。 一般表面饰交错斜绳纹的板瓦 , 绳纹较细 , 里面素面或麻点纹 , 瓦呈青灰色 , 时代较早 。 vi T I : 8 , 长 56 、 宽 4 0 、 厚 1一 2 厘米 (图版拾叁 , 3 )。 表面饰斜绳纹或直绳纹的板瓦 , 一般绳纹较粗 , 里为素面 , 瓦呈灰或灰褐色 , 其 时代晚于前者 。 南门 T S : 1 , 粗直绳纹 , 两端各有宽 6. 2一 6. 8 厘米的绳纹抹去 , 里面素面 , 瓦 为灰色。 长 5 7 、宽 3 7 、厚 1 . 1 厘米 (图版拾叁 , 4 )o 筒瓦 表面绳纹 , 粗细和深浅各有不同 , 里面布纹或麻点纹。 一般表面饰浅直(或斜)绳 纹 , 里面为麻点纹者 , 时代较早 ; 表面饰粗直绳纹 , 里为布纹者时代较晚。 前者厚 1 . 5一 1 . 7 、 宽 1 3 . 5一 14 . 5 厘米 , 后者厚 l、宽 1 4 . 5一 1 6 . 3 厘米。 瓦 当 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圆瓦当面纹饰变化较多 , 分六式。 I 式 : 当面分四界格 , 内饰卷云纹。 一般直径 14 一1 5 、 边轮宽 0 . 8一 1 、厚 2 厘米。 根据当 心纹饰变化可分以下十三种。 IA , 斜方格纹。 v n :0 4 , 直径 14 .2 、 边轮宽 0. 9 厘米。 瓦筒表面细直 绳 纹 , 里 面 布 纹。 IB , 由三角组成若干八角星纹。 XI V : 05 , 直径 1 5 、 边轮宽 0 . 8 、 瓦当厚 2 . 3 厘米。 IC , 四个卷云纹。 XI V : 0 6 , 直径 1 4 . 6 、 边轮宽 l , 6 、 厚 1 . 5一 1 . 8 厘米 (图版拾贰 , 斗)o ID , 四个涡卷纹。 IllT Z : 2 , 直径 1 5 、边轮宽 0 . 6 厘米。 IE , 当面界格线穿过当心 , 每界格辅线二 , 分别与云纹相连。 当心亦分四界格 , 每格内填 一乳钉 c . vi T Z : 4 , 直径 14 . 8 、 边轮宽 0’ 9 、 厚 2 . 1 厘米。 瓦 筒表面斜绳纹 , 里面麻点纹 。 IF , 当心无外圆 , 饰方块。 V l T l : 1 5 , 当面径 14 、 边轮宽 0 . 7 厘米。 ‘ , 界格线连至卷云纹中部。 当心斜菱形格。 南门 T 4 : l , 直径 1 5 、 边轮宽 1 、 厚 2 厘米 , 当面施朱彩 。 IH , 小方格纹。 X lv : 0 7 , 直径 1 6 、 边轮宽 0 . 9 、厚 2 厘米。 n , 乳钉 , 其外周饰连珠纹 。 X : 02 , 直径 15 . 5 、 边轮宽 1 . 3 、厚 1 . 8 厘米。 IJ , 界格线穿过当心 , 向上连至卷云纹中部 , 四卷云间各有一涡卷纹。 当心亦分四界格 , 每格内填一柳叶纹。 n : 04 , 直径 14 、边轮宽 0 . 7 、厚 2 厘米 , 当面施朱彩。 IK , 四区间为竹节纹界格线 , 上下各四个卷云纹连续成环 , 界格线穿下部卷云纹中间。 当 心为四叶。 VI T I : 14 , 径 1 4 . 6 、 边轮宽 0 . 4 、厚 2 . 6 厘米(图版拾贰 , l)。 IL , 纹饰与 IK 基本相同 , 界格线为单线 , 并对上部卷云纹中间。 当心方格纹。 CY: 采 : 02 , 直径 15 . 5 、边轮宽 0 . 7 厘米 , 当面施朱彩 (图版拾贰 , 6) 。 IM , 纹饰与 lL 相近 , 界格线为双线。 当心米字格纹。 vi ll : 07 , 直径 14 . 8 、边轮宽 0 . 9 、厚 2 厘米 , 当面施朱彩。 一3“一 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11 式 : 当面为八个涡卷纹 , 相间者方向一致 。 每区间由二涡卷纹组成 , 有相对与相背之不 同 , 前者形似反云纹 , 后者形似花朵纹。 当面界格线分四区间。 一般直 径 16 、 边 轮 宽 1 、 厚 2 . 6一 3 厘米。 按当心纹饰不同有以下四种。 n A , 当面区间涡卷纹相背。 界格线穿过当心 , 分四界格 , 每格内姨一长点纹 。 VI T I : 1 7 , 直径 1 6 、边轮宽 1 、厚 2 . 8 厘米。 瓦当所连筒瓦表面斜绳纹 , 里面麻点纹 (图版拾贰 , 3)。 ll B , 当面区间涡卷纹相背 , 界格线未穿过当心。 当心饰四个小涡卷纹。 vi T I : 1 8 , 直径 1 6 、边轮宽 l 、厚 3 厘米 (图版拾贰 , 7 )o ll C , 当面区间涡卷纹相对。 界格线穿过当心 , 分四界格 , 每格内填一涡卷纹 。 V IT I : 1 6 , 当面径 1 6 、边轮宽 1 、厚 2 . 6 厘米。 fl D , 当面未置界格线 , 每对涡卷纹相对。 当心为复线“ + ”字。 Vl fl : 08 , 直径 1 5 、 边轮宽 0 . 7 厘米 (图版拾贰 , 5 )。 川 式 : 当面饰同向涡卷纹 (大多为逆时针方向)。 一般径 1 , 、边轮宽 1 、厚 2 厘米左右。 按当心纹饰变化分以下四种。 IllA , 饰大米字纹。 v IT Z : 5 , 直径 1 5 、边轮宽 1 . 2 、 厚 2 . 4 厘米。 11 [B , 当面涡卷纹为顺时针方向。 当心饰漩涡纹 , 中央有一穿孔 。 Ill T I : l , 直径 巧 . 2 、 边 轮宽 0. 6 、 厚 1 . 9 厘米。 当面施朱彩 。 IllC , 饰菱形格纹。 V lll: 0 9 , 直径 15 、边轮宽 0 . 9 、厚 2 . 3 厘米。 Ill D , 饰三个小涡卷纹 , 有的又在其间填以小圆点 、三角。 此类瓦当数量较多 , 具有代表 性 。 v IT I : 19 , 直径 15 、边轮宽 1 、厚 1 . 9 厘米。 瓦 当后所连筒瓦表面绳纹 , 里面麻点纹(图版拾 贰 , 2 )。 Iv 式 : 当面饰蕉叶纹 , 当心为漩涡纹。 V n l : 0 1。, 直径 14 . 6 、边轮宽 1 . 2 、 厚 1 . 8 厘米(图版 拾贰 , 8 )。 v 式 : 当面饰二同心圆 , 当心为小方格纹。 V IT Z : 6 , 直径 14 . 5 、边轮宽 0 . 8 、 厚 2 厘米。 V l 式 : 素面圆瓦当。 V IT I : 2 0 , 直径 15 、厚 2 厘米。 半瓦当均为素面 。 v IT Z : 7 , 直径 12 . 5 厘米。 瓦当后所连筒瓦表面细 直 绳 纹 , 里 面 麻 点 纹 。 (3 ) 水管 均为圆筒形 , 分四式。 I 式 : 表面绳纹 , 里面素面 , 中部有麻点纹一周 , 一端略粗。 CY: 0 3 , 细端径 31 . 5 、 粗端径 3 6 、长 3 5 、 管壁厚 1 . , 厘米 (图版拾叁 , l)。 n 式 : 表面粗绳纹 , 里面素面 , 中部有一些绳纹 。 南门 T 4 : 4 , 细端径 2 4 、粗端径 2 8 . 5 、 长 49 . 5 、管壁厚 1 . 5 厘米(图版拾叁 , 2 )。 111 式 : 表面细直绳纹 , 唇后宽 7. 7 厘米将绳纹抹平 , 后部宽 9 . , 厘米为素面 , 里面布纹。 v ll : 0 1 1 , 唇长 2 . , 、 细端径 1 3 、粗端径 1 4 . 5 、长 5 1 . 2 厘米(图版拾叁 , 5)o 一3 6 7— -- - 上- 一一-- - 考古学报 1 9 8 5 年第 3 期 IV 式 : 管道由两个筒瓦上下扣合而成 , 形如 m 式 。 表面直绳纹 , 前后各宽 8 与 ]0 . , 厘米 将绳纹抹平 , 里面布纹。 南门 T 7 : , , 长 50 、细端径 巧 . 6 、粗端径 16 . 5 厘米(图版拾叁 , 6 )。 城址中 I 式水管较少 , 其它三式较多 。 在 vi l 号遗址还发现 m 、W 式两种水管并排铺设 , 方向一致。 (4 ) 容器 可复原或能辨出器形的有碗 、盂 、罐 、缸 、颤 、釜 、扇 、 鼎和器盖等。 碗 复原一件 (南门 T S ‘1)。敞口 , 斜弧腹 , 平底。 口径 10 . 4 、 底径 4. 8 、 高 3 . 6 厘米(图八 , 12) 。 巴巴巴 ... 一一一一 臼臼臼 川 _习 图 八 遗址出土陶器 、石器 1 . 111 式孟(南门飞‘8 : 2 ) 2 . v 式孟(南门 T 斗: 3 ) 3 . Iv 式孟(南门 T S : 4 ) 4 . 11 式孟(南门 飞’ 4 : 2) 5 . 大 口罐(C Y : 0 5) 6 . 11 式釜残片(v xl : 0 7) 7 . x 式 盂(11 : 0弓) 8 . 111 式釜残片(v xll: 0 12 ) 9 . 11 式石夯头(v ll : 0 12) 10 . 1 式 石夯头(v lll: 0 12 ) 1 1 . 陶饼(v ll : 0 1) 12 . 碗(南门 T S : 1 ) 13 . 小 口罐(C Y : 0 4) 14 . 1 式釜(11 : 0 6 )(1 、 3 、 6 、 8 、 9 , 1/ 5 ; 2 . 1 / 10 ; 5 、 12 . 3 / 10 ; 1 1 . 6 / 10 ; 余为 3 / 2 0 ) 盂 一般为敞口 , 斜腹 , 平底 , 素面 , 颈腹之间有凸棱一周 , 泥质 , 浅灰色。 分五式。 l 式 : 方唇 , 颈微屈 , 浅腹 , 颈部有凸弦纹一周。 11: 0 5 , 口径 22 、底径 9 . 5 、高 6. 4 厘米(图八 , ee 3 6 8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栋阳发掘队 : 秦汉栋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7 ; 图版拾肆 , 4 )o 11 式 : 平缘外折 , 颈部较直 , 深腹。 南门 T 4 : 2 , 口径 30 . 4 、高 11 . 5 厘米(图八 , 4 )。 11 1式 : 圆唇 , 唇缘凹弦纹一周 , 颈部微曲 , 深腹。 南门 T S : 2 , 口 径 21 . 3 、高 10 厘米(图八 , 1) o IV 式 : . 平沿 , 斜方唇。 南门 T S : 4 , 口径 2 6 、高 9 . 3 厘米(图八 , 3 )。 v 式 : 宽平缘外折 , 方唇 , 颈微敛缩 , 深腹 , 腹壁微曲。 南门 T 4 : 3 , 口径 32 . 4 、 高 12 . 9 厘 米(图八 , 2 ;图版拾肆 , 5)o 罐 种类较多。 从口沿看有敛 口和小口罐。敛口罐为平沿 , 腹壁较直 。 C Y : 05 , 直口 , 圆 肩 , 扁圆腹 , 平底 , 腹径大于器高 , 灰色 , 腹下部有陶文 。 口径 7 . 4 、高 7 . 9 厘米 (图八 , 5 ; 图九 , 3 ) 。 小口罐一般为高领 。 CY: 04 , 斜方唇 , 短颈 , 斜肩 , 鼓腹 , 腹部饰弦纹三周 。 黑灰色 , 陶质坚 硬 , 腹部近底处有陶文 。 口径 9 、高 17 厘米 (图八 , 1 3 ;图九 , 1 )。 断 仅见徽底 , 底部一般有九孔 。 缸 器形较大 , 有的大口 , 唇外折 , 平缘 ;有的敛 口 , 唇外卷成圆唇 , 颈腹有明显分界。 雨 仅见扁足 , 分二式 。 I式 : vl l : Q. 5 , 锥足 , 夹细砂 , 陶质坚硬 , 浅灰色 , 饰细绳纹。 11 式 : v lll : 0 1 1 , 袋足 , 夹粗砂 , 灰褐色 , 饰指印纹 。 釜 分三式。 I式 : 直 口 , 尖唇 , 折腹 , 圈底。 腹底部夹砂多 , 上部夹砂少。 11 : 06 , 深灰色 , 颈部有凸弦纹 五周 , 腹底饰篮纹 。 口径 28 、高 11 . 4 厘米(图八 , 1 4; 图版拾肆 , 6 )。 n 式 : 敛口 , 斜肩 , 鼓腹。 肩饰绳纹 , 腹底饰指印纹 , 夹粗砂拉(图八 , 6 )。 111 式 : 唇外有一扉沿 , 浅斜腹 。 陶质坚硬 , 夹细砂粒 , 砖红色 , 腹底饰方格纹(图八 , 8 )。 鼎 仅见鼎足 , 陶质坚硬 , 夹细砂拉。 除素面外有的饰绳纹 。 足高 , . 5一 7 厘米。 器盖 二件。 一件(V n l : 0 1) 面饰卷云纹 , 中心有四个涡卷纹 , 其间饰乳钉。 盖直径 11 . 4 厘米。 另一件(IT: 0 7 )面饰蟠龙 , 长须 , 二足 , 边沿饰横“扩纹。 盖直径 11 . 9 厘米 (图版拾肆 , 3 ) 。 (5) 陶器具 支垫器 一件(vI T I : 2。)。 底近圆形
本文档为【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54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29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