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网络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举报
开通vip

网络信息检索结课论文天津大学网络信息检索课程论文 网络信息检索课程(论文) 题目: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分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编 号 邮 箱 2012年12月18日 摘 要 [摘要]:本文章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与特点;(3)“偶像崇拜”的影响。本...

网络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天津大学网络信息检索课程论文 网络信息检索课程(论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分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编 号 邮 箱 2012年12月18日 摘 要 [摘要]:本文章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与特点;(3)“偶像崇拜”的影响。本文章的目的和追求,是希望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对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文化现象有个初步的了解,了解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文化选择的深层次内涵,研究本人身边偶像崇拜现象的背后原因及其影响,反思自己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或可能存在的偏见,尝试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更开阔的视野来观察这一现象。 [关键词]:青少年、偶像、偶像与崇拜、榜样力量、影响 [检索策略]: 1)由于研究的内容与外文关系不大,并且我找资料时使用数据库时是从校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快速入口进入的,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在学校使用维普数据库时经常出现错误,所以我选用的是中国知网和万方这两个主要的中文数据库。一方面,两个数据库收录文章都很多,信息全面,学校也购买了这两个数据库,下载文献方便;另一方面在信息检索过程中两个数据结合使用能有效避免查找过程中的重大疏漏。从专业角度讲,中国期刊网和万方都能提供多种字段检索的功能并且都有二次检索功能,并有分类检索、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四种方式,于是在写文章前我便决定主要使 用这两个数据库。 1 2)下述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的数据并不是我写文章过程中记录下来,而是我在 文章结束后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电脑中保存的的论文以及我 的回忆再次搜索时记录下来的,其中二次检索和高级检索的次数由于使用太多而没有在表中展示。查阅过程中我对于每个检索式都会在两个不同的数据库中认真搜索。 检索式 所用数据库 检索结果数 检索式 所用数据库 检索结果数 偶像崇拜 CNKI 328 偶像崇拜 万方 469 崇拜心理学 CNKI 142 崇拜心理学 万方 254 偶像与榜样 CNKI 396 偶像与榜样 万方 87 青少年集体的特征 CNKI 1478 青少年集体的特征 万方 132 偶像的来源 CNKI 244 偶像的来源 万方 39 追星的社会原因 CNKI 67 追星的社会原因 万方 4 追星的心理原因 CNKI 66 追星的心理原因 万方 1 偶像与榜样的异同 CNKI 101 偶像与榜样的异同 万方 3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CNKI 325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万方 69 偶像崇拜与追星 CNKI 89 偶像崇拜与追星 万方 19 岳晓东(作者中搜) CNKI 171 岳晓东 万方 84 榜样教育 CNKI 5349 榜样教育 万方 4652 2 目 录 1 偶像与崇拜…………………………………………………4 什么是崇拜…………………………………………………………4 1.2偶像崇拜的起源及其演变……………………………………………4 1.3偶像崇拜与榜样力量…………………………………………………5 2 青少年集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6 2.1 青少年集体的显著特征……………………………………………6 2.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与特点……………………………………7 3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的影响………………………………8 3.1 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8 3.2 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9 参考文献………………………………………………10 3 偶像与崇拜 什么是崇拜和崇拜心理 什么是崇拜呢?按照《辞海》的解释,“崇拜”一词可以阐释为“尊崇钦佩之至”。其他权威词典中,对崇拜的解释也大体相同。《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尊重拜授;尊崇奉拜;尊重敬佩”;《中文大辞典》对崇拜的解释是“尊敬也”。“崇拜”一词在英文中是worship,特指在宗教仪式中对所信奉上帝的敬仰和尊崇。黑格尔认为崇拜仪式是一个共同的活动或事情,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的事情或劳动,这种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1] 心理学认为,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现象,它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神威的崇拜。[2]随着人格化神的出现,人类的崇拜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观念形态。它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在心理机制上,它时常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崇拜中表达了人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体现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渴望[3]。 社会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暗示的一种响应[1]。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把个体在接受暗示后对社会情境中某一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模仿的关键不在于暗示的性质,而在于能否对此暗示做出相类似的反应。在这当中,偶像崇拜可以看做是对社会文化日益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式、快捷式的大众文化的回应。 偶像崇拜的起源及其演变 在古代,由于知识和媒介的不发达,可供人们供奉的偶像屈指可数。如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先祖供奉过的偶像主要有黄帝、孔夫子、关公、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及大大小小的土地爷、财神爷们(如妈祖、黄道婆、黄大仙、二郎神等)。这些偶像都是人们世代供奉的神明人物。 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特别是电子媒介的蓬勃发展,人类的偶像崇拜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也越来越变得情绪化、平民化和生活化。特别是如今经过媒介大量炒作的偶像,其性质已不再代表神明和权威,而主要代表了利益和利润。例如,乔丹这个名字不仅意味着“空中飞人”,它也意味着高消费和名牌效应。[1] 偶像崇拜与榜样力量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像偶像这类较远的人。弗罗姆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需要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青少年从自我迷茫和自我确认的拖延状态中走出来,时常需要经历一些冒险,也不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在这当中,对一些成年或同龄的偶像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榜样学习也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榜样学习的理论当中,有两种理论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对适当的父母性人物的认同对于儿童的自我发展很重要,儿童不断地模仿并认同父母的态度和价值,会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还有人认为,榜样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推动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缺乏这样一个可靠的基础,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忧虑、恐慌,并做出不成熟的自我表现。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模仿和榜样学习对帮助人们获得适当社会技巧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当儿童认同适合的人物时,榜样的积极作用就增强了。而替代学习也能使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或惩罚来调节自我的行为。榜样学习被证明在教授学生掌握新技巧和行为时特别有效。有研究家发现,对于那些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与那些成绩欠佳却不断努力而最终掌握知识的学生在一起。而就青少年自我确认来讲,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认同可促进年轻人的自我思考和励志。在这种意义上说,把认同等同于模仿,但也有其他的心理学家认为认同比模仿 5 更能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总而言之,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偶像与榜样密不可分[4]。 最后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榜样崇拜”与“三星崇拜”之间有两点本质不同[1]:1)“榜样崇拜”本质上是以教育和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而“三星崇拜”本质上是以经济和市场利益为出发点的;2)“榜样崇拜”本质上是政府推荐给青少年的,有很大的教育性,而“三星崇拜”本质上是青少年自己的选择,有很大的娱乐性。内地学者周国文[5]、戴瑞[6]指出,在现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中英雄榜样的地位逐渐弱化,明星偶像的作用凸显出来,单一化的榜样已经让位于多元化的偶像,并且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自由的意志。 青少年集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显著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在青春期走出角色冲突,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我”的认识和体验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对个体有着个体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意义。就个体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意味着对自己获得恰当和充分的了解;就社会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则意味着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 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个体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从出生就开始追寻自我同一性,在这一年龄阶段,个体对同一性的追寻比其他任何阶段都更为强烈和深刻。为了解决危机并获得新的同一性,青少年就需要“通过新的以同辈伙伴及家庭外的领袖人物自居的作用”来检验新的自我。而偶像,作为个人认同并信任的对象,反映了个体积极的自我确认,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不满足而找寻到的最佳理想自我,是自我同一性的最佳代表。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自我和一个理想自我。可以说,偶像崇拜是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偶像崇拜的投射效应。6 在现实自我面前,青少年意识到生活理想和梦幻无法实现,于是通过痴迷于某个偶像的特质(如:容貌、身材、才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和成功(如:财富、社会地位、个人魅力)来获得合适的理想自我形象。 总之,按照艾里克森的说法,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入社会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在青春期避免易出现的角色混乱,保持心理平衡。 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五大特点 目前专家们在论及为什么青少年会出现追星现象时,一些相关的心理需要,如归属需求、认同需求、补偿需求、宣泄需求、需要需求、逆反需求、爱恋需求以及从众需求被广泛分析。 追星是青少年情感满足的正常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长的里程碑。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追星是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出现的成长现象,而到了青少年心智发展比较成熟和可以自立的大学阶段,则是偶像情结开始弱化或者淡化的时期[7]。因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不能对崇拜对象进行道德划分,认为崇拜科学家、政治人物就是好的,崇拜影视歌明星就是不适宜的。青少年追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美好的信仰,这是最值得肯定,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据心理学专家岳晓东总结,可从青少年追星过程中总结出五大心理作用: 1、追星中的宣泄作用[1] 宣泄作用指的是崇拜者在崇拜活动的情境中通过激烈和夸张的行为表达被压抑的情感。青少年追星是现今青少年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的一中宣泄和慰藉。[8] 2、追星中的投射作用 追星中的投射作用指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 3、追星中的认同作用 7 追星中的认同作用指崇拜者接受偶像之言行及自身价值。 4、追星中的补偿作用 追星的补偿作用指崇拜者通过敬仰和崇拜某个偶像来获取自我感受和与人交往上的满足。 5、追星中的归属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求证是青少年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青少年们情绪波动性大,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疏远,孤独感会激发起他们对于归属和爱的需求。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的影响 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 追星在青少年成长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确的追星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塑造意义。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对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自我价值感往往以“积极的或消极的”、“赞成或不赞成”的二则一的形式表现[8]。对自己基本持积极和肯定态度的,一般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基本持消极和否定态度的,一般具有较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国内学者[9][10]通过各自研究证实,有偶像的中学生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的融洽度上显著高于没有偶像的中学,说明中学生的追星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正确的追星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朋辈之间的相处和交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通过各自研究证实,有偶像的中学生在通行关系、异性关系的融洽堵上显著高于没有偶像的中学生,说明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有学者曾经指出“有没有追星以及崇拜的严重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志” [11]。 最后,正确的追星对青少年人生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我们崇拜偶像,不单指某人已经是别人的偶像了才值得崇拜,更值得崇拜的是,它是如何成为别人偶像的。这种成功的因素能够为崇拜偶像的青 少年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引人注目的任务。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 8 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对偶像成功因素的认同,能够激发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动力,辅助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 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 过度的偶像崇拜就会带来相当恶劣的消极效应。 ⑴ 盲目性。 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青少年如果陷入盲目崇拜,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处的不利状态。部分青少年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或者虽然看到偶像有不足之处却情绪化的拒绝接受现实,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不加分析的认同和效仿。 ⑵ 狂热性。 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部分学生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 9 参考文献 [1]岳晓东.追星与粉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3]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12):12. [4]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9(9):18. [5]周国文.榜样与偶像的错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5-8. [6]戴瑞.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7]潘一禾.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24-33. [8]程灵,陈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21. [9]梁旗.初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价值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2005,(04):4 . [10]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1):55-58. [11]宋兴川,金胜华.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2(11):1-7. 10 � EMBED \* MERGEFORMAT ��� _1234567890.bin
本文档为【网络信息检索结课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4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1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23
浏览量: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