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亲亲相隐_的深层思考

_亲亲相隐_的深层思考

举报
开通vip

_亲亲相隐_的深层思考 297 2011· 02(上) “亲亲相隐”的深层思考 段宏磊 摘 要 对于“亲亲相隐”的规定,我国古代与当代的法律是两种明显的极端——高度肯定与绝对否定。规定诸如“亲亲相 隐”之类的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能还法的温柔本色,法治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定“亲亲相隐”,实际上是把证明有罪的责任 分担在了公民个人身上,这不符合社会契约论的原理。 关键词 亲亲相隐 恶法 权利 社会契约论 作者简介:段宏磊,山东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法。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

_亲亲相隐_的深层思考
297 2011· 02(上) “亲亲相隐”的深层思考 段宏磊 摘 要 对于“亲亲相隐”的规定,我国古代与当代的法律是两种明显的极端——高度肯定与绝对否定。规定诸如“亲亲相 隐”之类的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能还法的温柔本色,法治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定“亲亲相隐”,实际上是把证明有罪的责任 分担在了公民个人身上,这不符合社会契约论的原理。 关键词 亲亲相隐 恶法 权利 社会契约论 作者简介:段宏磊,山东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法。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97-01 所谓“亲亲相隐”,简言之,即“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相互可以 隐匿犯罪而无须负刑事责任的原则”。“亲亲相隐”的理论根据来 源于儒家思想,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据张晋 藩先生主编的《中国法制史》,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 66年)下 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 结于心而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 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 上清,廷尉以闻。”从此,这一维护礼教,宣扬封建人伦道德的原则 从此便为封建法律所确立,在汉以后的封建法律中得以继承和发 展。 古代诸多欧美法典中也有类似“亲亲相隐”的规定,但值得注 意的是,与它们相比,中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有自己的一个独特 特点,即是规定“亲亲相隐”不仅是权利,还是义务。这意味着什 么想必不言自喻:非但“亲亲相隐”不为罪,如果不隐甚至会违反 法定的义务,甚至有牢狱之灾。 “亲亲相隐”义务化的规定,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儒家化的一 个重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意识形态,造成的结果便是 “家”为本的普遍价值观与道德、法律的一体化。在中国长期的封 建生活习惯中,道德、法律、以及“家”本位三种观点,事实上是没 有区别的(虽然统治者坚持忠大于孝,但这种观点在难以解除上 层建筑的市井中并没有多大市场,更何况皇权专制的“国”与“家” 并无异)。 由此便造成一个十分醒目的对比:对于“亲亲相隐”的规定, 我国古代与当代的法律是两种明显的极端——高度肯定与绝对 否定。 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欧美国家的法律将“亲亲相隐”制度或 其他类似制度合法化。而中国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后, 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废除了这一制度。 在当代中国,“亲亲相隐”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和社会基础? 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亲亲相隐”制 度是与社会主义生活习惯不相符的封建残余。笔者认为,此观点 有扣大帽之嫌。 众所周知,法律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一样,是人类社会的普 遍文明成果,并非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所专有。法律是一种 规则,是以明确权利归属为最主要内容的规则。因此社会主义法 律不同于社会主义道德——法学乃权利之学,她给予人主张权利 与利益的依据;而道德是无形的,你可以用道德去要求任何放弃 权利以成“大我”的行为,但法律不可以。如果用法律去规定以上 诸多否定“权利”内容的要求,那么这部法律将难以付诸实施。 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规定亲亲相隐并非支持亲亲相 隐,正如规定离婚自由并非支持离婚一样。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必 须有一定的社会存在所支持,因此即使制定法律者从“高尚”的角 度规定了一个相当“高尚”的法律,但一旦民众不认可,它也没有 实行力,它也没有与之相支撑的物质基础。简言之,立法者在立 法中并不需要考虑道德上的博弈,只需要根据当时的物质基础与 语境制定符合民意、符合人权的规定即可。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为了中国法治建设加快进程,我们也需 要认可“亲亲相隐”。长期以来在扭曲的法治指导思想统治下,我 们在普法中偏爱于普“刑法”,习惯于树立法的威严、强大,却忽视 了法的“人情味”。这使法律的“权力”色彩越描越黑,而应属于法 律本色的“权利”却轻描淡写。因此,规定诸如“亲亲相隐”之类的 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能还法的温柔本色,法治才会有群众基础。 其实在现行刑法及刑诉法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富有 “人情味”的规定。比如,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与虐待等罪名为 不告不理的案件,这正是基于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及“人情味”的考 虑,让一些有血亲关系之间的人的犯罪依自力解决而非诉诸于法 律——这样规定并非权利保障没有力度,而恰恰是提高了公民的 人权,给公民以选择的机会:是向亲情妥协还是诉诸法律?而这 种选择同样发生在“亲亲相隐”上。 从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来看,对于罪行的举证责任永远在代 表着国家力量的组织上——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任何人不得 强迫自证其罪,更何况并非当事人的嫌疑犯亲属。否定“亲亲相 隐”,实际上是把证明有罪的责任分担在了公民个人身上,这不符 合社会契约论的原理。 综上所述,“亲亲相隐”制度在现今社会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及 其物质基础。当然,肯定“亲亲相隐”并非对其不加限制,同样基 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公民将部分权利“上交”国家集体,目的在于 国家为其提供保障其自留权利的安定的社会秩序。因此法律还 必须出于维护公共秩序和多数人利益的考虑,对“亲亲相隐”加以 限制,比如不得隐匿危害公共安全类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类罪等。 在立法实践中,也可以考虑以可能判的刑期和刑种为标准区分可 以隐匿的罪行与不可隐匿的罪行。 笔者希望“亲亲相隐”制度能早日得到立法者的重视,这样我 们的法律会更完备、更务实、也更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理论新探
本文档为【_亲亲相隐_的深层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370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3-05-19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