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河岳英灵集_版本考

_河岳英灵集_版本考

举报
开通vip

_河岳英灵集_版本考 《河岳英灵集 》版本考 〔美〕李珍华 傅漩凉 殷潘的 《河岳英灵集》是害人选唐诗的一种 , 但 它不是一部 寻常的诗歌选本 , 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 . 有其特殊的地 位 。 从文献材料 上说 , 由于它的选录 , 保存 了若干唐人 的诗 (其 中如贺兰进明 、 李岌等几位诗人 , 《全唐诗》据 《唐诗纪事》采 录 , 《唐诗 纪事》则采 自 《河岳英灵集》) 。 它的理论上的价值更 加明显 。 它所提出的兴象说 、 音律说 , 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 歌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 。 殷潘与王 昌龄 ,...

_河岳英灵集_版本考
《河岳英灵集 》版本考 〔美〕李珍华 傅漩凉 殷潘的 《河岳英灵集》是害人选唐诗的一种 , 但 它不是一部 寻常的诗歌选本 , 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 . 有其特殊的地 位 。 从文献材料 上说 , 由于它的选录 , 保存 了若干唐人 的诗 (其 中如贺兰进明 、 李岌等几位诗人 , 《全唐诗》据 《唐诗纪事》采 录 , 《唐诗 纪事》则采 自 《河岳英灵集》) 。 它的理论上的价值更 加明显 。 它所提出的兴象说 、 音律说 , 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 歌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 。 殷潘与王 昌龄 , 是开元 、 天宝 时期最具理论系统 的诗论家。 但 长时期来 , 这两位诗论家的意义却得不到足够的认识 。 原 因在于研究不足 。 对于股播与王 昌龄的研究 , 需要从理论探讨与 文献整理两方面入手 , 缺一不可 。 王 昌龄 , 一般都把池单龙地视 为有特出成就的诗人 , 而忽略他还有很成系统的 、 极有独创的诗 论 ; 他的 《诗格》长时期中被认为伪作 , 原因即在于没有对 《诗 格》本身进行实实在在的清理 。 对于 《河岳英灵集》 , 近些年来 已逐渐引起注意 , 有几位研究者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 但以往的研 究似还只限于几个侧面 , 更为不足的, 则是对 《河岳英灵集》本 身缺乏认真的清理 , 以致长时期来没有能为肝究者提供一种较为 信实可靠的本子 。 殷播所扁的这部诗选 , 他 自己说是两卷 , 宋代的公私书 目, 也都作同样的记述 。 但从明代开始 , 却著录成三卷 , 一些 有名的 刻 污家 , 也按三卷本刻印, 两卷本的原始面貌也就鲜为人知 , 一 般遂以为 《河岳英灵集》原本就是三卷 , 以致清朝官修的 《四库 全书总 目提要》把它与钟嵘的《诗品》相并比, 说钟嵘《诗品》分上 中下三品 , 含有高下抑扬之意 , 殷瑶此书既然分为三卷 , 当也有 同样的含义 。 这就造成了评价上的极大误解 。 而在文献整理上 , 自从三卷本流行 , 一般也就根据这三卷本来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文 字上的校勘。 本世纪五十年代 , 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中华 书局上海编辑所 , 编印了一套 《唐人选唐诗 (十种 ) 》 。 这 部 书的印行曾起到材料普及的作用 , 对研究者提供较大的方便。 但 也有很大的不足 , 即底本选择不严 , 校勘不细 , 如 《搜玉小集》 等几种都有这种缺陷 , 而问题最大的则是 《河岳英灵集》 。 它不 选择较原始的二卷本 , 却选择后起的三卷本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 明刊本) , 书后虽附有临毛斧季 、 何义门的校记 , 却缺漏极多。 而 因为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仅仅印行了这一部 《唐人选唐诗》 , 于是研究者在作文献整理时即据此作为版本的依据。 这里不妨举 一个小例子 : 近年巴蜀书社出版了王仲铺先生的 《唐 诗 纪 事 校 笺》 , 这是一部很见工力的著作 , 也是这些年唐诗学研究的一大 收获 。 但王先生在据 《河岳英灵集》校勘时 , 也仅据这部五十年 代印行的本子 。 这样 , 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祝 , 在作异文校时 , 校记中说 《河岳英灵集》与 《唐诗纪事》不同 , 作某某 , 但实际 上宋刊本《河岳英灵集》恰恰不作某某 , 而同于所校的文字。 如果 读者不再据宋刊二卷本校对 , 也就信以为是 , 这就在文献整理上 造成新的误解 。 殷播在书前 的 《叙》 中, 说他这部诗选所收 , 计诗人二十四 人 , 诗作二百三十四首, 分为上下卷 。 这是他的自述, 应当是可 信的 , 但在此后历朝的记载中, 这几个数字却颇有歧异 。 如 《文 苑英华》卷七一二所载 《河岳英灵集 · 叙》 , 作三十五人 , 一百 七十首。 以今所存各本 《河》集统计 , 及 《文镜 秘 府 论》南 卷 《定位》所载 《叙》 , 都是二十四人 , 较为一致 ; 应当说 《文苑 英华》作三十五人 , 与此出人太大 , 恐不足信 。 诗篇 则 各 本 及 《文镜秘府论》所载 《叙》 , 都作二百三十四首 , 而以今存各本 实际统计 , 仅为二百三十首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称殷播所作 的张谓评语中曾举出 《代北州老翁答》与 《湖上对酒行》 两诗的 篇名 , 而集中但有 《湖上对酒行》 , 无 《代北州老翁答》 , 因此 “ 疑传写有所脱佚 ” 。 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 虽然我们注意 到赵士炜 《宋中兴馆阁书目辑要》 卷五中引 《玉海》卷五十九 , 称其所收诗 “总二百三十首 ” , 与今存各本实际所收诗一致 , 但 南宋的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五) 还是称 “集常建等诗二百三 十四首” 。 “二百三十四 ” 这一数目, 各书 、 各本所 载如 此 一 致 , 而又有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提出的疑问, 使人 觉 得 或 许 《叙》 中的 “二百三十四首 ” 确是殷氏原文 , 而现在所存各本之 所以仅为二百三十首 , 则可能是因流传过程中有所脱漏 。 问题最大的还是卷数的差异 。 殷播的 自叙明, 说 “分 为 上 下 卷” , 《新唐书 · 艺文志》总集类也载 《河 岳 英 灵 集》二卷 , 《直斋书录解题》 同 。 而 《四库全书总 目》作三卷 , 《提要》中 还就三卷之分作 出解释 , 说是 “毋亦隐寓钟嵘三品之意乎 ” , 也 就是说钟嵘 《诗品》 中分上 中下三品 , 殷潘的书作三卷 , 对所选 诗人也含有抑扬之意 。 《提要》 的这一说法曾招致后人的讥评 。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1 7 9 4 ) , 黄工烈得到一部毛斧季 (雇 ) 手校的 三 卷 本 , 认为 与 《直斋书录解题 》所载卷数相合 , 于是说 : “ 近人 撰 集 书 目 , 仅 据 俗 本分卷之三而为之说 , 日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 中 下三儡 , 实窗痴人说梦 。 古书可贵 , 即此可见 。 ” 这 里 所 说 的 “ 近人撰集书 目” , 即指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而言 , 但因 《提 要》 系秦旨撰集 , 时间又相近 , 不能明说 , 故只好以 “近人 ” 称 之 , 但 “痴人说梦 ” 云云 , 已够不客气的了 。 近代学者余嘉锡又 进一步申论 其所著 《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四谓 : “瑶序云 : ‘粤若王维、 昌龄 、 储光羲等二 一卜四人 , 皆河岳英灵也 。 ’ 然则 瑶意中本无高下之分 , 即令有之 , 于其所举三 多、 , 亦 是 相 提 并 论 , 而今本王维在卷上 , 昌绪 、 光羲乃在卷中, 若以此为三品 , 岂潘之意乎 ? ” 黄、 余二氏之说甚是 , 由此我们明确了这样一点 , 即 《河岳 英灵集》原为二卷 , 以后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变成为三卷 , 其时 间当在宋元之间或元明之间。 殷播 自己说 “分为上下卷 ” , 这是没有问题的 。 《新唐书 · 艺文志》 、 《直斋书录解题》以及 《中兴馆阁书日》都作二卷 , 可见北宋至南宋中期 , 《河岳英灵集》流传于世 的, 都是 二 卷 . 本 , 未有作 三卷的 。 不过我们可以注意到 , 与陈振孙同时的晃公 武 , 在其所记颇为丰赡的藏书记中已无 《河 后英 灵 集》的著 录 (见 《郡斋读书志》 ) 。 无裹的 《遂初堂书日》 亦未 有 记 载 。 《文献通考 · 经籍考》 虽有记录 , 且也作三卷 , 但马氏仅引陈振 孙语 , 不能证明马氏实际见过此书 。 由此也可见二卷本的 《河岳 英灵集》在南宋中期已经流传不多了 。 今所见的二卷本 《河岳英灵集》 , 都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善本 部 。 一为明清之际的季振宜 听藏 , 一册 , 首尾有缺叶 , 抄配 , 又 缺 《叙》 、 《集论》 、 日录 。 卷末有季氏越款 : “泰兴季振宜沧 苇氏珍藏 ” , 并朱色方印 “ 季振宜印” 。 每 l车十十 行 , 每 行 十 八 字 。 另一为清末莫友芝所藏据毛斧季校本过录 的 本 子 , 二 册 , 《叙》 、 《集论》 、 目录都全 , 卷末有 “ 丙寅初冬邵 卒 校 读 一 过 ” 十字 。 丙寅为同治五年 (咚6 6 ) 。 此书亦为每叶十行 , 每行 十八字 。 此二书经过我们仔细核对 , 可以确定是同一个本子 , 即 都是宋刻。 两书中, 崔署的署字缺末笔 , 又号诗 《宿大通和尚塔 敬赠如阁梨广心长孙绮二山人》之敬字缺末笔 。 又如高适 《哭单 , 父梁九少府》 “一官恒 自晒 ” , 恒字缺末笔 ; 储光羲 《使过弹筝 峡作》 “苦节不可贞” , 贞字缺末 己; 储光羲 《杂诗》 “达士志 寥廓 ” 、 王昌龄 《东京府县诸公与萦毋潜李顽送至 白 马 寺 宿》 “南风开长廊” 之廓字 , 都缺末笔 。 按用缺末笔避讳始于唐代 , 但唐代避讳的法令较宽 , 至宋代始严 , 不但避今上讳 , 还避本朝 前几世皇帝嫌名 。 宋绍熙 (论 28 一论 3 3 ) 礼部韵略 , 卷首犹载淳 熙 (lx 7 d一 1 1 8 9 ) 、 绍熙 (飞飞9。一 上1 9 4 ) 时应避旧讳 及 诸 帝 嫌 名, 有过五十字以上者 (参陈垣 《史讳举例》卷八 《宋讳例》) 。 以上所举几处缺笔 , 署字避英宗讳 , 敬字避太祖之祖敬名讳 , 恒 字避钦宗讳 , 贞字避仁宗讳 , 都属北宋, 廓字避宁宗扩嫌名 。 钱 大听 《潜研堂文集》卷二八 《跋宋太宗实录》云 : “ 《宋太宗实 录》八十卷 , 今吴门黄孝廉莞圃所藏 , 仅十二卷 , 且有脱叶 。 每 卷末有书写人及初对覆对姓名 , 书法精妙 , 纸墨亦古 。 于宋讳皆 有缺笔 , 即慎 、 敦 、 廓 、 药诸字亦然 。 予决为南宋馆阁抄本 , 以 避讳验之 , 当在理宗朝也 。 ” 二卷本的 《河岳英灵集》与钱大听 此处所说有类似之处 , 廓字避 宁宗 (1 1 9 5一 1 2 2 4 ) 讳 , 则其书之 刻不会在此之前 , 达时距南宋之 亡 (二2 7 9 ) , 已经不远 。 在这之后 , 即不见有二卷本的著录 。 明代有两位 著 名 藏 书 家 , 是真正记录他们所过 昌并收藏的图书的 , 一是陈第 , 一是高 儒 。 但经查核 , 陈第的 《世善堂藏书 目沙未见著录 , 高儒的 《百 川书志》记有 《河岳英灵集》 , 作三卷 , 但又 说 ,’I 日分 二 卷” (卷十九总集) 。 黄虞程 、 周在俊所作 ((征刻唐宋秘 本 书 目略 说》 , 谓 《百川书志》乃 “志共家藏书 , 如兄公武之例” 。 高儒 为明嘉靖时人 , 当明中叶 。 这或许是现在所见最早著录三卷本的 书 目, 可见在明代中期 , 《河岳英灵集》 流传于世的 , 已是三卷 本 了。 在此稍后 , 即毛晋汲古阁刻的三卷本 。 毛晋为明末江南有名 的藏书家兼刻书家 , 家富于财 , 以所购宋元旧本之多 且 精 名 于 世 。 但后世也有对他提出批评的 , 叶德辉 《书林清话》好几处提 到汲古阁刻书的弊病 , 如说 : “然其刻书不据所藏宋元旧本 , 校 勘亦不甚精 ” ; “孙从添 《藏书纪要》 又云 , 毛氏所刻甚繁 , 好 者仅数种 ” ; “ 尧圃尝云 , 汲古阁刻书富矣 , 每见所 藏 底 本 极 精 , 曾不校 , 反多肌改 , 殊为限事 ” (卷七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 之一) 。 毛晋是否收藏有二卷本的 《河岳英灵集》 , 不得而知 , 但其所刻为三卷本 , 莫友芝 《吕卜亭知见传本书口》卷十六称其所 藏南宋本 , “ 字句与毛本小有异同 ” , 其实所异还是不小的 。 除 了文字歧异外 , 如宋本孟浩然 《夜渡湘江》 、 《渡湘 江 问 舟 中 人》 两诗 , 毛晋的本子都移作崔署诗 ; 王昌龄的 《咏史》 、 《观 江淮名山图》两首五言古诗, 毛晋的本子与莫氏藏书 , 十之八九 的文字不同 。 傅增湘 《藏 园群书题记》 中也说 : “宋 本 序 后 有 《集论》 一首 , 孟浩然诗有 《送张子容》一首 , 均为汲古阁本所 无 。 诸家评语中, 如崔颖 、 孟浩然文颇有异 , 纂毋潜小序尤迥然 不合 。 其他单词只字 , 更难以楼指计。 盖自明代翻刻以后 , 沿讹 袭谬 , 已匪一 日矣 。 ” (卷十九) 笔者怀疑毛晋得见的 《河岳英 灵集》 , 恐怕即是 《百川书志》所著录的在明代传世的三卷本 。 毛晋之后 , 其子雇又 曾翻刻过一次 , 也是三卷本 , 但这是毛 雇从一旧钞本校过的 , 后又为黄工烈所得 , 今藏北京图书馆善本 部 。 卷首有黄氏乾隆癸丑 (乾隆五十八年 , 1 7 9 3) 题识 , 称 : “东 城任蒋桥顾氏, 藏书旧家也 。 余从其族中得来佳本 最 多 。 一 日 藏书尽散 , 书友捆载而归 , 邀阅之 , 悉为其家藏书之下乘 , 旧刻 名钞 , 无一存者 。 惟此本系汲古主人手校本 , 急检 出, 以贱直易 之 , 沧海遗珠 , 竟为象周所得 , 喜何为之 。 ” 黄氏所述得书缘 由 甚为详明 。 此书卷末有毛雇题字 , 云 “ 壬戌五月廿一日从旧钞本 校一过 。毛雇 。 ” 毛房生于 1 6 4 0年 (明崇祯十三年) , 壬戌当是康 熙二十一年 (1 6 8 2 ) 。 上面引过的黄工烈甲寅年 (17 94 ) 跋 , 也 说此 “ 系汲古主人毛斧季手校本 , 渠所据云是旧钞本 , 集中改正 一 , 处 尚未细审是否 , 即其分卷之妙 , 已为可珍 。 ” 从这 里 可 以 见 出 , 毛房所谓 旧钞本 , 乃二卷本, 这是 毛晋未得见而为毛雇所得 的 。 但毛表并未据此旧钞本翻刻 , 而仅以校汲古阁刻本 , 且所校 又相当疏略 。 较毛表稍晚 , 大略同时的何悼 (义门) , 也是见 过 二 卷 本 的 , 并作过认真的批校 。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一部明崇祯元年 ·毛氏汲古阁刻本的 《唐人选唐诗》八种 , 其中的 《河岳英灵集》 有傅增湘临何悼批校 。 集末有何悼跋 : “ 一丁丑仲夏承筐书塾阅 。 郑都宫于殷 、 ;荡二子深致抑扬 , 然未足为商 、 周也 。 悼 。 ” 何悼 对殷播选诗的标准颇有不满 , 对 《河房英灵集》评价不高 , 此点 笔者已有另文论到 , 这里不再 洋谈 。 何掉 卒 于 康 熙 六 十 一 年 (1 7 2 2 ) , 丁丑当为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 ) 。 这也是毛房用二卷 的旧钞本校汲古阁本之后的十五年 。 《书林清话》卷七 《明毛晋汲 古阁刻书》 之四曾记云 : “毛氏汲 古阁藏书 , 当时欲售之潘稼堂 太史来 , 以议价不果 , 后遂归季沧苇御史振宜 。 黄王烈 《士礼居 丛书》中所刻毛雇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 所载价 目, 即其出 售时听录也 。 ” 按季振宜于清初亦为藏 书名家 , 其书大多得之于 毛氏汲古阁 、 钱氏述古堂 。 今存 《季沧苇藏书 目录》 , 书中 “宋 板书 ” , 即有 《河岳英灵集》 上下二卷 , 一册 , 当即此本 。 笔者 怀疑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季氏所藏的二卷本 《河岳英灵集》 , 其残 缺部分抄写补配者 , 可能即毛康所得以校勘的二卷钞写本 。 现在再说何悼的批校 。 何悼的工作计有两项 , 一是批 , 二是 校 。 批是何悼对殷播选 目的意见 , 以及对所选诗的评价 , 传世的 《义门读书记》未 曾收载 , 其实是研究何悼思想的很好材料 , 可 以辑人《读书记》的, 这里暂不详谈 。 何掉的校语极少 , 据傅增湘 所临 , 绝大部分是在汲古阁本上的有关文字旁注字 , 或画圈, 即 他认为有异文可并参的, 在旁注字 , 认为有误的, 画去本字 , 旁 注正确 为字 。 笔者曾据以通校莫友芝所藏的宋本 , 发现 何蟀所据 以与汲本相校的 , 即为二卷的宋刻本 , 凡汲本与宋本相异的, 何 氏都一一勾出, 不管他认为宋本正误与否。 他的目的溉乎是纯粹 的对校 , 旨在标 明两本的异同 , 并不想加以意断 。 而由此例提供 我们一个证据 , 即何悼是见到过二卷本的宋刻的 。 此书卷末有藏 园翁的跋 , 说 : “丙辰正月借木师所藏义门批本 移 写 , 三 日 而 毕 。 ” 丙辰为 1 9 1 6年。 《藏 园群书题记》也说 : “此集义门所据 似是钞本 , 故篇中误字咸未 刊正 , 惟于评 点 致 力 耳 。 ” (卷十 九) 木师即李盛铎 。 李盛铎藏书后多归燕京大学 , 今藏于北京大 学图书馆 。 笔者曾向北大图书馆左 l句, 于李氏藏书中未见此书 。 或已佚失 , 甚为可惜 。 自从毛晋父子相继校刻之后 , 虽间有二 卷木辗转流传于藏书 家 、 校勘家之手 , 但世间通行的已是汲古阁所刻的三卷本 , 一般 人几乎已不知道二卷本的 《河岳英灵集》 了 。 《四库全书总 目提 要》之所以误以与钟嵘 《诗品》相比 , 也是在这种情 况 下 产 生 的。 这里还应谈另一种的三卷本 , 即涵芬楼 《四部丛刊初编》 的 《河岳英灵集》 。 这个木子是据沈曾植所藏影印的 , 而据沈氏所 云 , 谓此虽系明刻 , 实覆宋水 。 沈氏为清末灵初的大学问家 , 他 的意见应予重视 。 这里拟对此稍加论述 。 沈曾植 《海 日楼题泼》 卷一《明刘本河岳英灵集跋》云 : “ 甲 寅三月 , 借傅沉叔新得宋本 《河房英灵集》校于毛刻本上 , 字句 异同顺多 , 其间亦有毛不必作 、 宋不必是者 。 宋刘误处显然 , 固 不少也 。 六月中 , 复得此叽才, 乃知毛氏分卷 , 实祖于此 。 此前 有刻书人小启 , 则覆宋本也 。 文与宋冬不同者 , 往往与宋本所注 一作者合 , 是此祖本尚在博本之前。 ” 按沈氏说以毛本校宋本 , 其间有毛不必非 , 宋不必是者 , 这是甘的 , 但说他所得的这个本 子为覆宋本 , 则不确 。 所谓刘书人小启, 是在 “ 目录 ” 首行之后 下半方有三行文字 , 为 : “ 切见诗之流传于世多矣 , 若唐之 《河 岳英灵》 、 《中兴间气》 , 则世所罕见焉 。 本堂今 得 此 本 , 编 次既 当, 批摘又精 , 真诗中无价宝也 。 敬录诸伟 , 与朋友共之 。 四远诗坛 , 幸垂藻鉴 。 谨启 。 ,, 笔者数年前曾就这个问题向从西师大古藉研究所所长黄永年 先生请教 , 黄先生于 1 9 8 了年吃月来信谈 了他的看法 , 今将他来信 的有关部分摘录如 下 : “ 《丛刊》影印所用底本 , 即沈增植藏 明 本 (即沈跋之本) 。 以 目录前有所谓刻书人小启 , 指断其原本为 南宋建阳书坊刻本 (其书坊名称则已略去不刻或剂去不印) , 因 谓是 ‘覆宋本 ’耳 。 然建阳之元刻本常有此类刻书启 (南宋建本则 较少有此类启, . 南宋临安 书棚本更无此类启) , 而从其行款字体 也只能是熹靖时重刻 , 决非越刻 。 过去藏书家对所藏善本之刊行 时代多兴到夸大之语 , 不足为凭 。 ” 黄永午先生是著名的唐史专家 , 又是有实践经验的版本目录 学家 。 他在八十年代出版的 《版本 目录学概论》篇幅 虽 不 算 太 大 , 却是十分精萃 , 有不少经验之谈和 自得之见。 上引信札中的 一段话 , 通达详明, 可 谓确 论 。 笔者 曾以沈氏藏本与宋本及汲古 阁刻 本、 毛康校本通勘 , 发现儿宋本与汲 、 毛两本异者 , 沈氏藏 本多同于汲 、 毛两本而异于宋本 。 一些重大的政异 , 如王昌龄的 《江淮名山图》 、 《咏史》 , 如前面所引述过的 , 宋本与汲本 、 毛本有很大的文字差异 , 而沈氏藏本恰恰也 同于汲 毛两本 。 孟浩 然 《渡湘江》 两首 , 沈氏藏本与汲 、 毛两本同样列于崔署名下。 至于 同为三卷 , 则更属于明本系统 , 不在话下 。 当然 , 我们还可以拿现在已经确定的宋本别集与 《河岳英灵 集》各本比勘 , 看看沈氏藏本是否更接近宋刻 。 但情 况 也 很 复 杂 , 不易确定 。 如常建诗 , 现在知道的有宋临安书棚本 《常建诗 集》 , 收入天禄琳榔丛书。 这也是一个南宋本 。 其中 《送李十一 尉临溪》 , 宋本 《河》 集 “软起宫商调 , 越声澄碧林 ” , 汲本 、 毛本都作 “回转抚商调 , 越溪澄碧林” , 而这却与宋本 《常建诗 集》 同, 沈氏藏本则与宋本 《河》 集同 。 另一例子 , 宋本 《河》 集 《闲斋卧疾行药至 山馆稍次湖亭二首》 , 为五律二首 , 而沈氏 藏本却又 与汲本 、 毛本同, 题作 《闲斋卧疾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 作》 , 通为一首 。 在这一点上 , 宋本 《河》 集又 与宋本 《常建诗 集》 同 。 我似还可举出李白诗集的例子 。 上海 占籍出版社 1 9 8 0年 出版的瞿蜕园 、 朱金城两先 生编撰的 《李白集校注》 , 以清乾隆 刊本王琦辑注的 《李太白文集》 为底本 , 而以北京图书馆藏宋刊 本 《李太 白文集》及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藏 宋刊本 《李太 白文集》 (即陆心源陌宋楼藏本 )相校勘。 从校核中 我们可以窥见两宋本的一些情况 , 并可以此作为浓据来观察沈氏 藏本文字的异同 。 如李白 《蜀道难》 , 宋刻本 《河》 集有 “六龙 回 日之高标 ” , 沈氏藏本作 “横河断海之浮云 ” , 两宋本 《李太 白文集》 同于宋刻本 《河》 集 , 但于此句下注 “一作横河断海之 浮云” 。 由此我们还可认为沈氏藏本育同于宋时之另一本处 。 但 《梦游天姥山》 , 宋本 《河》 集有 “使我不得开心颜 ” , 王琦注 本 、 两宋本同, 而沈氏藏本则作 “暂乐酒色凋 朱 颜 ” , 文 意 大 异 。 这些异同的例子 , 数量很多 , 举不胜举。 从这些情况可以得 出什么认识呢 ? 笼者认为, 第一 , 同为宋刻本 , 因版本流传系统 的不同 , 文字各有差异 , 以后世的某一刻本与之相校 , 将很难从 某些异同中速而得出此一刻本即为覆宋本的结论 。 第二 , 沈氏藏 本在文字方面有一定的优点 , 但从整体来看, 它是更同于汲本 、 毛本 , 它应是明刻的系统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一 、 殷播自编的本子为二卷 本 , 这个本子一直流传到南宋 , 南宋中后期尚有刊刻 。 二 、 宋元 之际或元明之际 , 二卷本的 《河岳英灵集》 已极少流传 , 几经失 传 。 而自明代前期开始 , 即有三卷本出现 。 三卷本在 流 传过 程 中 , 亦几经翻刻 , 各本之间文字也颇有不同 。 三卷本与二卷本 , 分卷不同 , 字句有不少差异 , 但诗人 、 诗篇的数量 是 相 同 的 。 三 、 二卷本属宋本系统 ,三卷本属明本系统 。三卷本有可能据宋时 某一刻本翻刻 (非覆亥的 , 因此在文字上保留了某些合理部分 , 不能因其明刻而尽弃之 。 四 、 我们今天整理 《河岳英灵集》 , 应 尽力追溯殷播原编之旧, 以宋刊二卷本为底本 , 参校几种 明清时 的刻本 。 当然 , 我们还可以所收诗人的别集来作参校 , 但这些别 集本身版本各有不 同的情况 , 如果都拿来校勘 , 则将 不 胜 其 繁 而失却 《河 一岳英灵集》本身系统比勘校核的意义 。 另外 , 《唐诗 纪事》 中有引殷播评语的 , 当是计有功在当时见 到 《河 岳 英 灵 集》的一种本子 , 他所引述的 , 可以作为南宋时的一种版本来看 待 。 《文苑英华》 以及 《文镜秘 府 论》所 载 殷 播 叙 , 有 现 存 《河》 集各本所无 的, 也应补人 。 根据以上数点整理而成的 《河 岳英灵集》 , 将是较为完备的 、 可以作为研究依据的本子 。 作者工作单位 : 美国密西根州立 大学人 文学系 (李珍华) 中华书局 (傅漩稼) 明进士徐文华字 “用先” 而非 “用光” 《明史》卷 191 ((徐文华传》载徐文华字用光 , 嘉定州 (今四川乐山 ) 人 , 正德三年 ( 1 508 ) 进士 。 查明代万历 《嘉定州志》 、 清代康 熙 《嘉定 州志》 、 嘉庆 《乐山县志》等 , 均记 “徐文华 , 字用先” , 与徐文华 同时 代的诗人杨滇在其诗文中也称徐文华为 “徐用先 ” 。 “用光 ” 与 口用先” , 孰是孰非 ? 笔 昔近期查阅到 《封文林郎监察御史徐公墓志铭》碑刻的拓片 , 铭文日 : “公 (徐文华之父 )讳大寿 , 字静甫 。 其 子文华用先 , 起家进士 , ⋯⋯ 。 ” 墓志陷峋作者安磐 与徐文华为同时代人 , 且是挚友 。 由此 可 确证 徐文华字为 “用先” , 《明史》 记为 “用光 ” 疑因形近所误致。 . 毛西旁 .
本文档为【_河岳英灵集_版本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93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14
浏览量: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