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南某村庄规划说明书

海南某村庄规划说明书

举报
开通vip

海南某村庄规划说明书澄迈县老城镇美丽古村生态村落村庄规划(罗驿村、沙吉村、美文村)暨观光带概念规划说明书 目 录 1一、旅游景观带总体规划 1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依据 11.3规划原则 1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2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

海南某村庄规划说明书
澄迈县老城镇美丽古村生态村落村庄规划(罗驿村、沙吉村、美文村)暨观光带概念规划说明书 目 录 1一、旅游景观带总体规划 1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依据 11.3规划原则 1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2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31.4规划范围 31.5规划内容 31.6规划成果 31.7规划期限 3第二章 区域概况 32.1区位分析 32.2.1宏观区位分析 42.2.2微观区位分析 42.2交通概况 42.3自然条件 42.3.1地形地貌 42.3.2气候条件 42.3.3地质 42.3.4水文 4第三章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43.1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43.2区域旅游景点介绍 43.2.1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李氏宗祠 53.2.2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古墓 53.2.3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马蹄泉 53.2.3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步蟾坊 53.2.4罗驿村贞八大景观之一节牌坊 53.2.5罗驿村贞八大景观之一古驿站 63.2.6美文村槟榔园 63.3区域古迹复原 63.3.1道乐塔和用倒塔复原 63.3.2古驿站复原 63.3.3罗驿村巷路复原 6第四章 区域建设规划 64.1区域功能结构分析 64.2区域空间管制 64.3区域道路交通规划 64.4区域旅游线路规划 74.5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4.5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7二、罗驿村村庄规划 7第一章 项目概述 71.1规划背景 71.2规划依据 71.3规划原则 7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8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9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9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9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91.4规划范围 91.5规划内容 91.6规划成果 91.7规划期限 10第二章 村庄概况 102.1地理位置 102.2交通概况 102.3自然条件 102.3.1地形地貌 102.3.2气候条件 102.3.3地质 102.3.4水文 102.4社会经济条件 102.4.1人口规模 102.4.2村庄经济状况 102.4.3村庄产业状况 102.4.4社会状况 102.5村庄历史 102.5.1文化遗产 102.5.2长寿文化 112.5.3三进三间古建筑 112.6用地现状 112.7基础设施现状 112.7.1道路 112.7.2给水设施 112.7.3排水设施 112.7.4电力电信 112.7.5环卫设施情况 112.8村庄存在问题 11第三章 上位规划解读与村民述求 113.1上位规划解读 123.2村民述求 123.2.1规划布局 123.2.2配套设施 12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124.1规划总体思路 124.2村庄发展条件分析 124.3村庄地位及目标 124.4案例分析 124.4.1案例一 134.4.2案例二 134.4.3案例三 134.5规模预测 134.5.1人口规模预测 134.5.2用地规模预测 134.6土地利用规划 144.7村庄功能分区 144.7.1公共服务区 144.7.2教育服务区 144.7.3生态居住区 154.7.4生态疗养度假区 154.7.5古建保护区 154.7.6公共休闲区 154.8 产业规划 154.8.1产业发展思路 174.9道路系统规划 174.9.1对外联系道路 174.9.2村庄主要道路 174.9.3村庄次要道路 174.9.4村庄巷路 174.10绿地与景观规划 174.1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74.12村庄整治规划 174.12.1遵循原则 174.12.2整治措施 184.13市政设施规划 184.13.1给水系统规划 184.13.2排水系统规划 184.13.3雨水工程规划 184.13.4污水工程规划 184.13.5电力工程规划 184.13.6电信工程规划 184.13.7燃气工程规划 184.14环卫设施规划 184.14.1垃圾收集点 194.14.2卫生厕所 194.15综合防灾规划 194.15.1地质灾害 194.15.2消防规划 194.15.3防洪规划 194.16环境保护规划 194.16.1自然环境要素 194.16.2人工环境要素 19第五章近期建设项目 195.1、近期整治内容 195.1.1村庄近期建设 205.1.2近期新建项目 20第六章村庄建设保障措施 20三、沙吉村村庄规划 20第一章 项目概述 201.1规划背景 201.2规划依据 211.3规划原则 21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22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2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2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22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221.4规划范围 231.5规划内容 231.6规划成果 231.7规划期限 23第二章 村庄概况 232.1地理位置 232.2交通概况 232.3自然条件 232.3.1地形地貌 232.3.3地质 232.3.4水文 232.4社会经济条件 232.4.1人口规模 232.4.2村庄经济状况 232.4.3村庄产业状况 232.5用地现状 232.5.1村民居住用地 232.5.2公共设施用地 242.5.3道路广场用地 242.5.4水域 242.6基础设施现状 242.6.1道路 242.6.2给水设施 242.6.3排水设施 242.6.4电力电信 242.6.5环卫设施情况 242.7村庄存在问题 24第三章 上位规划解读与村民述求 243.1上位规划解读 243.2村民述求 243.2.1规划布局 243.2.2配套设施 24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244.1规划总体思路 254.2村庄地位及目标 254.3案例分析 254.3.1案例一 254.3.2案例二 254.3.3案例三 264.4规模预测 264.4.1人口规模预测 264.4.2用地规模预测 264.5土地利用规划 274.6村庄功能分区 274.6.1公共服务中心区 274.6.2生态居住区 274.6.3滨水休闲区 274.7 产业规划 274.7.1产业发展思路 294.7.2产业规划 294.8道路系统规划 294.8.1对外联系道路 294.8.2村庄主要道路 294.8.3村庄次要道路 294.8.4村庄巷路 294.9绿地与景观规划 294.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4.11村庄整治规划 304.11.1遵循原则 304.11.2整治措施 304.12市政设施规划 304.12.1给水系统规划 304.12.2排水系统规划 304.12.3雨水工程规划 304.12.4污水工程规划 304.12.5电力工程规划 314.12.6电信工程规划 314.12.7燃气工程规划 314.13环卫设施规划 314.13.1垃圾收集点 314.13.2卫生厕所 314.14综合防灾规划 314.14.1地质灾害 314.14.2消防规划 314.14.3防洪规划 314.15环境保护规划 314.15.1自然环境要素 324.15.2人工环境要素 32第五章近期建设项目 325.1、近期整治内容 325.1.1村庄近期建设 325.1.2近期新建项目 32第六章村庄建设保障措施 33四、美文村村庄规划 33第一章 项目概述 331.1规划背景 331.2规划依据 331.3规划原则 33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34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4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5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5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351.4规划范围 351.5规划内容 351.6规划成果 351.7规划期限 35第二章 村庄概况 352.1地理位置 352.2交通概况 362.3自然条件 362.3.1地形地貌 362.3.2气候条件 362.3.3地质 362.3.4水文 362.4社会经济条件 362.4.1人口规模 362.4.2村庄经济状况 362.4.3村庄产业状况 362.5用地现状 362.5.1村民居住用地 362.5.2公共设施用地 362.5.3道路广场用地 362.5.4水域 362.6基础设施现状 362.6.1道路 362.6.2给水设施 362.6.3排水设施 362.6.4电力电信 362.6.5环卫设施情况 372.7村庄存在问题 37第三章 上位规划解读与村民述求 373.1上位规划解读 373.2村民述求 373.2.1规划布局 373.2.2配套设施 37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374.1规划总体思路 374.2村庄地位及目标 374.3案例分析 374.3.1案例一 384.3.2案例二 384.3.3案例三 384.4规模预测 384.4.1人口规模预测 384.4.2用地规模预测 394.5土地利用规划 394.6村庄功能分区 394.6.1古榕树婚庆文化体验区 394.6.2生态居住区 404.6.3公共服务区 404.6.4教育服务区 404.6.5农业种植科普实验区 404.7 产业规划 404.7.1产业发展思路 414.7.2产业规划 424.8道路系统规划 424.8.1对外联系道路 424.8.2村庄主要道路 424.8.3村庄次要道路 424.8.4村庄巷路 424.9绿地与景观规划 424.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4.11古树保护规划 424.11.1古树保护措施 424.12村庄整治规划 424.12.1遵循原则 424.12.2整治措施 434.13市政设施规划 434.13.1给水系统规划 434.13.2排水系统规划 434.13.3雨水工程规划 434.13.4污水工程规划 434.13.5电力工程规划 434.13.6电信工程规划 434.13.7燃气工程规划 444.14环卫设施规划 444.14.1垃圾收集点 444.14.2卫生厕所 444.15综合防灾规划 444.15.1地质灾害 444.15.2消防规划 444.15.3防洪规划 444.16环境保护规划 444.16.1自然环境要素 444.16.2人工环境要素 45第五章近期建设项目 455.1、近期整治内容 455.1.1村庄近期建设 455.1.2近期新建项目 45第六章村庄建设保障措施 一、旅游景观带总体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及古村落越来越得到的广大游客的青睐。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同年中共海南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丰富的特色资源、特殊的开放政策等优势,着力加强以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为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建设要求。海南西部旅游迎来新的春天。 据调查,老城镇的游客量逐年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老城镇是澄迈县重要的历史文化古镇,位于澄迈县西北部,是澄迈县的港口乡镇,也是海南特色魅力镇之一。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文脉纵横,遗迹诸多,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本次规划是通过串联罗驿村、沙吉村及美文村的旅游景观带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对老城镇罗驿村、沙吉村及美文村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也为本次规划奠定了基础。 1.2规划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年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3年 ·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004年 ·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2000年 ·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2009年 ·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 · 《海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011年 · 《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011 · 《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2011年 ·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2009年 · 《海口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 · 《海口市澄迈县老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 · 国家、海南省、海口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原则 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先驱动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巩固改革成果。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要求各地要加大“发展农村新社区”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相对城市社区居民而言,他们的观念相对落后消极,经济相对拮据,态度相对保守,时间相对空闲,需求相对迫切,人才相对匮乏,设施相对薄弱。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新社区的文化建设,开展失地农民的文化活动,既有潜力,又有难度。 加强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放之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去分析、去思考,在经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农民增收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实施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农民 增收问题上的反映,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需要。 1.4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老城镇罗驿村(行政村)、沙吉村(自然村)、美文村(自然村)串连成的区域。 1.5规划内容 本项规划方案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制定发展策略,在分析地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地区的功能地位;第二,制定发展规划,包括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和市政工程系统规划等。 1.6规划成果 制定总体规划。对罗驿村、沙吉村及美文村组成的旅游景观带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并对范围内街区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提出总体规划方案。 1.7规划期限 近期 2012-2015年, 远期 2016-2030年。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区位分析 2.2.1宏观区位分析 澄迈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9°23'-20°01',东经109°45'-110°15'。北面与东面同海口市接壤,南面与东面同屯昌、定安县交界,西南同儋州市、琼中县相连,西与临高县毗邻。全境东西部宽56.25千米,南北长70千米。总面积2068平方千米。澄迈县人民政府驻金江镇,县建制历史悠久,是海南西汉时期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 老城镇位于澄迈县的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南接白莲镇,北至澄迈湾,西连马村镇,东临石山镇。土地总面积259.99平方公里,有18个村(居)委会,76个自然村,总人口62556人,耕地总面积35654亩。境内有我省最大,开发最早的老城开发区。东托粤海铁路物流中心,西有国家一类口岸马村港群,北有旅游度假胜地盈滨度假村和边湾浴场,南连本县美亭瓜果批发市场,西环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贯穿其境。 旅游景观带位于老城镇的南部6.5公里,串联罗驿村、沙吉村、美文村三个旅游景点,全长3.6公里。 2.2.2微观区位分析 1、罗驿村位置 罗驿村隶属老城镇行政村——罗驿村村委管辖,位于老城镇西南边方向6.5公里处,北至白莲镇,南临美桃行政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在罗驿村的右侧方向有225国道,相距1300米左右,在东南方向有粤海铁路穿过。 2、沙吉村位置 沙吉村距离白莲社区和罗驿村约2.5公里。225国道从村边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3、美文村位置 美文村距沙吉村约1.1公里,距罗驿站村约4.2公里,距白莲社区约4.5公里。 2.2交通概况 三村交通便利,有225国道从旁而过,旅游景观道路将三村有效连接,直穿225国道。 2.3自然条件 2.3.1地形地貌 现状地势平坦,高差不大。 2.3.2气候条件 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年均日照2017.6小时,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 2.3.3地质 村域内土壤较为丰富,土质肥沃。 农业种植主要有槟榔、水稻、瓜菜。 2.3.4水文 三村都有大量水池及水渠,水资源比较丰富。 第三章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3.1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对旅游景观带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和量的差异、对旅游吸引力的大小进行的科学分析,按照旅游资源本身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将旅游景观带的旅游景点划分为:主要旅游景点和次要旅游景点两类。 主要旅游景点有:罗驿村八景之一文昌塔、罗驿村八景之一步蟾坊、罗驿村八景之一步古墓、罗驿村八景之一古桥、罗驿村八景之一古驿道、罗驿村八景之一李氏宗祠、罗驿村八景之一贞节牌、罗驿村八景之一马蹄泉等。 次要旅游景点有:罗驿村千年古宅、罗驿村长寿文化广场、罗驿村古榕树、罗驿村日池、罗驿村月池、旅游观光带生态种植区、沙吉村古宅、美文村槟榔园、美文村千年古榕树等。 3.2区域旅游景点介绍 3.2.1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李氏宗祠 罗驿村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处(1723年),为罗驿村入村始祖李文英公而立。宗祠坐北朝南,木石结构,整个宗祠占地面积约6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20平方米。宗祠建筑规模宏大,气宇庄严,古色古香,独具风格。李氏宗祠结构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建筑风格,以山墙最为特色。一进室和三进室山墙分别砌成“一岳朝天”和“五岳朝天”硬山式,气势壮观。宗祠二、三进之间的厢房檐壁,彩绘人物出游、绿树飞鸟、荷塘游鱼的图画,浮雕有北宋诗人王念令的《送春》和史学家司马光的诗作。廊房檐壁彩绘的“二十四孝”图及赞美诗,表现了罗驿乡民对村中子弟在“忠、孝、仁、义、节悌”方面的教化寄予美好的愿望。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在回定安县高林村探亲期间,受罗驿村李莹亭的邀请来访罗驿村,在李氏宗祠里为罗驿村的学子讲授学业。 1919年海盗猖獗扰澄,帮原设在澄迈县县治(今老城镇)的“澄江书院”常遭侵扰,时任校长李克兰(罗驿村人、后任澄迈县教育局长)会同有识之士,联名向县政府呈请,将学校迁往罗驿村李氏宗祠,继续办学。 1934年,李独清(罗驿村人)续任校长,对学生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培养大量革命人才,前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37人,其中有:李钟瑛、李定南、马白山、马秋江、李平山、李作标、李有忠、劳家振等革命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有400多名师生参加革命,71人为国捐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 2006年3月20日,中共澄迈县委办公室、澄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发文,将罗驿村李氏宗祠定为“澄迈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09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将罗驿村李氏宗祠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2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古墓 罗驿村史记载,李氏入村始祖李文英,是乡贡进士,原籍琼州万安县人,于南宋末年间(1265-1279年),游学澄迈邑,在罗驿村设学塾,便定居于倘驿。相传李文英在倘驿村教学时,有一天下午,几个学生迟到,李文英用教鞭训学生,学生诉其原委,说是他们在山塘洗澡,看见几只大乌龟背着一只死乌龟,后面有九只小龟排成一行跟随,向村后的松林山爬去,他们觉得好玩就跟着看,最后看完死龟被活龟埋葬,才返回学堂,所以就迟到了。李文英感觉此事惊奇,便掏钱给这些学生,要他们去买几支甘蔗,顺着原路一边走一边吃,直到死龟埋葬之地就返回。而后,李文英乘路人少的时候,悄悄循着蔗渣,找到松林山上龟葬地,并在周围作上记号。李文英嘱咐儿子,在他百年之后乃葬在此“风水宝地”。后来,李文英寿终后,子孙们按照他的遗嘱,将其下葬于该地。果然,李氏后人丁旺家兴,人才辈出。倘驿村原来居住有吴、陈两姓,李文英后裔发达后,吴、陈两姓渐渐迁出倘驿村在附近再建村定居。如今,拥有6000多人口的罗驿村全部姓李。 3.2.3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马蹄泉 在本村东又名“马蹄井”。古传有美女骑马至乐道桥,马宽不进,女即鞭之,马咆哮於大石上,蹄印最深,遂有泉从石孔出,马饮而逝,永甚清香,虽大旱不竭,神造不诬,详於邑志。诗云: 仙子已乘神马去,此地空馀仙引泉。 仙子去兮不复反,牧童遥指在当前。 清溪碧碧波罗树,野草青青古驿炯。 一勺至今清不竭,使人石上总流连。 3.2.3罗驿村八大景观之一步蟾坊 《正德琼台志》记载,“步蟾坊为举人李金立”、“李金澄迈倘驿人惟铭子雩都训导”、“秀峰义学在澄迈县倘驿都,成化初举人李金率建延举人崔会为师以教乡子第”。步蟾,步月,比喻月下散步,意喻科举登第。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步蟾,步月用来比喻考中举人。而另一座坊叫“文奎坊”已经被毁坏,为明永乐年间举人李惟铭立,李惟铭便是李金父亲。 3.2.4罗驿村贞八大景观之一节牌坊 “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为了表扬妇女的贞洁,比如长期孀居并且为教育或社会有一定贡献的妇女。 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罗驿村历史上有多名烈女,并为他们修建了“贞节牌坊”。 明朝: 王氏,李杰妻,年二十四而寡,奉养母亲,抚育儿子,守节不渝。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督学赵令、县令周泰撰文旌表其墓。入节义祠。 吴氏,李璟妻。年二十四儿寡,抚育孤幼子,皆可为乡里效法。其母亲微示他意,涕泗交下,坚志不渝中。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督学蔡工旌其门,入节义祠。 童氏,李一根妻。年二十二而寡。母亲怜惜其年幼,欲想夺其志,坚誓不从。抚育腹子果瑞为县名士,入节义祠。 3.2.5罗驿村贞八大景观之一古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罗驿村历史上曾有一座古驿站, 罗驿村,旧称“倘驿村”。北宋中叶,因村之东建有琼州管道驿亭而得名。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驿亭改称驿站。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来琼,取道西行儋州,从倘驿村东古驿道而过,夜歇驿站。深受倘驿村父老乡贤学者欢迎。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东坡被诏徙廉州安置,六月初自儋州起行,中旬再经倘驿村驿站,数百乡民及父老集于村东送行。 3.2.6美文村槟榔园 美文村全村庭前院后种植槟榔树,种植面积约600亩,走在环村路上随处可见成片的槟榔园,这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百年槟榔成林、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是难得的天然大氧吧和动植物基因库。 3.3区域古迹复原 3.3.1道乐塔和用倒塔复原 罗驿村历史上曾有两座古塔,分别叫道乐塔和用倒塔,誉称“宝塔峥嵘”,是罗驿村闻名琼州的八景之一。 两塔为罗驿村风水宝塔,史载始建成于元代。塔立而荫庇子孙,福泽后人,子孙人才辈出,出仕登第,故曾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之美称。但可惜两塔今已名村物毁。对此,村中及社会有识之士纷纷要求予以重修。 重修两塔,重展宝塔峥嵘,保护好祖宗留下的这份难得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延续吉祥风水塔脉,福泽族人子孙后裔,重振科声,润育人才,拓宽澄迈旅游资源,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善事。 3.3.2古驿站复原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罗驿村历史上曾有一座古驿站,但现在只剩下遗址。 罗驿村古驿站历史: 古代罗驿村称“倘驿村”。北宋中叶,因村之东建有琼州管道驿亭而得名。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驿亭改称驿站。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来琼,取道西行儋州,从倘驿村东古驿道而过,夜歇驿站。深受倘驿村父老乡贤学者欢迎。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东坡被诏徙廉州安置,六月初自儋州起行,中旬再经倘驿村驿站,数百乡民及父老集于村东送行。 复原古驿站,是保护好祖宗留下的这份难得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示古代罗驿村的当时风貌,拓宽澄迈旅游资源,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3.3.3罗驿村巷路复原 罗驿村的村庄巷路基本被村民用水泥硬化,与现在的古宅不协调,对罗驿村的整体风貌破坏较大,恢复罗驿村麻石巷路也是对展示罗驿村古文化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第四章 区域建设规划 4.1区域功能结构分析 区域功能结构分为“一主两副四轴三节点”。 “一主”:罗驿村为接待主村。 “两副”:分别为沙吉村和美文村。 “四轴”:分别为沿罗驿村、沙吉村和美文村的旅游景观主轴和三村的三条景观渗透轴线。 “三节点”:分别是罗驿村的入口景观区、沙吉村的入口景观区和美文村的入口景观区。 4.2区域空间管制 将区域划分成适建区、限建区及禁建区。 4.3区域道路交通规划 罗驿村、沙吉村和美文村三个村对外交通主要是通过225国道来连接,三个村之间和周边的村镇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乡道联系,本次规划拓宽了三个村的连接路,建成观光旅游景观路。 4.4区域旅游线路规划 本次规划旅游区域对外交通主要是通过国道225来进行。根据三村的地理位置与现状道路布局,规划旅游的旅游线路有三条,分别是:古村文化之旅、现代田园风光之旅和热带棕榈风光之旅。 4.5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应当从实际出发,体现农村特色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优先安排生产、生活必需的道路、供电、供水、学校、卫生所、文化站、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每个村规划村民服务中心一处,结合村民服务中心,设置村委办公室、医务室、超市、阅读室、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5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为每个村规划水塔、变压器、户外弱点设施、公共厕所、沼气池、垃圾收集点积垃圾转运站等基础服务设施。 二、罗驿村村庄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及古村落越来越得到的广大游客的青睐。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同年中共海南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丰富的特色资源、特殊的开放政策等优势,着力加强以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为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建设要求。海南西部旅游迎来新的春天。 据调查,老城镇的游客量逐年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老城镇是澄迈县重要的历史文化古镇,位于澄迈县西北部,是澄迈县的港口乡镇,也是海南特色魅力镇之一。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文脉纵横,遗迹诸多,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本次规划是对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进行村庄规划。各级政府对老城镇罗驿村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也为本次规划奠定了基础。 1.2规划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年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3年 ·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004年 ·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2000年 ·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2009年 ·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 · 《海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011年 · 《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011 · 《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2011年 ·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2009年 · 《海口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 · 《海口市澄迈县老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 · 国家、海南省、海口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原则 1.3.1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先驱动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1.3.2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3.3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要求各地要加大“发展农村新社区”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相对城市社区居民而言,他们的观念相对落后消极,经济相对拮据,态度相对保守,时间相对空闲,需求相对迫切,人才相对匮乏,设施相对薄弱。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新社区的文化建设,开展失地农民的文化活动,既有潜力,又有难度。 加强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3.4建设“美丽乡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1.3.5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放之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去分析、去思考,在经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农民增收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实施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农民 增收问题上的反映,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需要。 1.4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老城镇罗驿居委会(行政村)罗驿村(自然村),本次规划的范围包括罗驿村村庄建设用地及需要控制的区域,总面积450亩,村庄整体建于平坦开阔处,由于地势平坦因此呈集中式布局。 1.5规划内容
本文档为【海南某村庄规划说明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26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M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7-23
浏览量: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