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_周晴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_周晴

举报
开通vip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_周晴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周 晴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南海九江地区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基塘农业经营历史最悠久、技术最成熟 的区域。清代初年这里的鱼苗养殖已经十分兴盛,已经形成连片的桑基鱼塘。九江 位于西江下游,这里的居民长期垄断了西江的鱼苗捕捞和养殖技术。鱼苗养殖是九 江地基塘农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鱼苗养殖的特定技术也促使当地基塘形成了多 样化的形态与特定的微环境特征。基塘属于小型的水利工程,九江地区桑基鱼塘与 堤围的修建,塑造出适应基塘排灌需要的...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_周晴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周 晴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南海九江地区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基塘农业经营历史最悠久、技术最成熟 的区域。清代初年这里的鱼苗养殖已经十分兴盛,已经形成连片的桑基鱼塘。九江 位于西江下游,这里的居民长期垄断了西江的鱼苗捕捞和养殖技术。鱼苗养殖是九 江地基塘农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鱼苗养殖的特定技术也促使当地基塘形成了多 样化的形态与特定的微环境特征。基塘属于小型的水利工程,九江地区桑基鱼塘与 堤围的修建,塑造出适应基塘排灌需要的人工河网。九江地区桑基鱼塘是典型的循 环农业,经营中的施行立体化的种养殖模式。 [关键词]南海九江;鱼苗养殖;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是世界著名 的低洼地生态农业经营模式。钟功甫及广州 地理所的研究团队成员则对1950年代以来 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1980年代开始联合国的相关研究机构也与 广州地理所合作,对珠三角地区基塘系统的 物质流、能量流及运行的情况进行了量化分 析,[1]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 Kenneth Ruddle也与广州地理所的研究人员合作, 对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进行了一次人类学 的考察,[2]这些研究在科学层面上呈现了现 代桑基鱼塘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揭示了桑基 鱼塘结构上的一些细部特点,但考察的中心 地点都在顺德。从较长历史时段来看,珠三 洲地区桑基鱼塘是从南海九江逐渐扩展到珠 三角的其他地区,彭世奖主要从宏观角度对 唐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池塘养鱼的历史与桑 基鱼塘形成的水利背景进行了研究,[3]吴建 新则分析了顺德地区连片基塘区产生的大致 过程,认为基塘系统是人们在西、北江三角 洲低洼平原内应对涝灾的技术选择,桑基鱼 塘是具有灌溉、排水、航运综合功能的庞大 水利系统;[4]但是,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经 营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在南海九江一带,并 且鸦片战争以前珠三角地区的蚕丝业中心仍 在南海县九江、西樵、大同等地。[5]九江的 桑基鱼塘经营情况在清初屈大均的 《广东新 语》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广东新语》 作于康熙年间,书中所述至少反映了清初的 情况,清初以来桑基鱼塘的经营在南海九江 也有着很好的传承,直到20世纪中叶九江 一直是传统时代珠三角地区的淡水鱼养殖、 蚕桑经营的中心地区。因此本文拟利用九江 地区的历史文献,以鱼苗养殖为中心分析清 代以来至20世纪中叶传统时代南海九江地 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桑基鱼塘农业经营的特 色,以期更好地理解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的 悠久历史。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96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一、环境背景 九江位于南海县西南,大部分地区是海 拔5米以下的平原,西江下游主干流经此 地,“九江为西江孔道”,[6]九江处于西江出 马口峡到甘竹的河段,这一河段在筑堤束流 之前,应是西江下游汛期的分散漫流区,人 们沿着平原中西樵山、象岗山等海拔较低的 山丘筑堤围防御西江洪水,宋元时期在珠三 角的核心地带筑成了一个大围,即桑园围。 桑园围是江防工程,九江位于桑园围下部, 汛期围堤可拦挡西江洪水袭击,宋代以来筑 堤,西江主流就被控制在堤外,西江主流携 带大量泥沙在出海口门淤积,新淤涨的沿海 沙坦地区地势高于南海、顺德一带的平原 区,随着这些沿海沙田区的开发,汛期西江 水流出海不畅,南、顺平原地区水患越来越 严重,“水患由于壅遏下流,下流壅遏,由 于江海河湖沙涨坦亩肆行圈筑,自元明以 来,弊出一辙。”[7]从今天的卫星图上观察, 九江一带仍存在着大面积棋盘方格状或蜂窝 状的池塘。因濒临西江,地势低洼,在长期 受积水和内涝的影响的环境背景下,基塘农 业是九江地区最适宜的开发模式。 九江地区成片的桑基鱼塘景观在清初已 出现,到清末桑基鱼塘已经成为当地最主要 的土地利用模式。据屈大均的描述: “九江 之地如棋称,周迴三十余里,其黑派者,堤 也,方罫者,池塘也。”清初九江一带西部 是西江大堤,在大堤内侧的低洼地中已经形 成棋格状的连片桑基鱼塘。清初时珠三角地 区以池塘养殖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基塘系统只 存在于九江地区,这一带的池塘经营长期以 来有着垄断的地位与较丰厚的利润,屈大均 提到当时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才具备雏 形,其他地区的基塘系统还在施行稻鱼轮 作,而九江一带的基塘早已形成了专门化的 池塘养殖产业:“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 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 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 于基。基下为池以蓄鱼,岁暮涸之,至春以 播稻秧,大者至数十亩,其筑海为池者,辄 以顷计,九江乡以养鱼苗。”[8] 南海九江桑基鱼塘的发展依托的是濒临 西江的优越水文环境,以此为基础长期以来 形成鱼苗捕捞与鱼苗养殖业的垄断优势, 《九江儒林乡志》中对这种地理优势有过总 结: “鱼苗从渊潭出者易养,西江多渊潭, 而其源从滇、黔、交趾而来甚远,故鱼花多 而肥,池塘中可以多养。”,九江位于西江下 游干流要冲,这里是西江优质鱼苗的集中之 地,“谚曰 ‘下流鱼花上流鱼’”,鱼苗捕捞 业视西江水文状况,捕捞时间可从三月持续 到八月,“装家捞鱼花恒视西水为有无,凡 岁三月始有西水,西水长故有鱼苗,八月西 水尽则无之。”[6]明初以来九江就是珠三角地 区的鱼苗业生产中心,明弘治年间,南海九 江一带的渔民因熟悉鱼苗捕捉与饲养的技 术,政府召募九江人专业经营西江沿岸的鱼 苗捕捞业, 《广东新语》记载: “九江乡滨 海,粒食为艰,多以池沼养鱼为业。弘治间 各水蛋户流亡所遗,课米数千石,总制刘夏 上疏,将西江两岸河阜,上自封川,下至都 舍,召九江乡民承为鱼阜”。[8]政府将西江捕 捞鱼苗的任务转给九江人承担,西江中下游 上自封川,下至高明,设立鱼花埠八九百 处,唯九江乡人专利。从此九江人便垄断了 鱼花的捕捞权,这种垄断局面一直到清代末 年才开始被打破,一直到1958年发明鱼苗 的人工繁殖技术之前,九江一直是珠三角地 区的鱼苗养殖中心。[3] 自明中叶以来,以南海九江为中心的地 区因具有环境与技术方面的优势,池塘养殖 业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九江挹西北江下 流,地洼,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故其人 07 ·古今农业·                                ·2012年第4期· 力农无几,终岁多殚力鱼苗。”每年洪水季 节,南海九江一带的西江河段中有大量随西 江水流而下的鱼苗,九江一带的设立有众多 “鱼埠”,捕捉鱼苗并将其在本地的池塘中进 行培育、分类,养至二、三寸大再转贩给各 地的鱼塘。清初九江地区桑基鱼塘已经成为 较普遍的开发模式,屈大均称九江一带: “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鱼,堤以树 桑。”[8]到清末,南海九江一带几乎所有的低 洼地都被开挖成桑基鱼塘,九江西部原有许 多地方还是沼泽,这些地区种植着大片的莲 藕,但这些沼泽区在光绪年间皆被改建为鱼 塘:“乡内多藕塘,西方低田所产与大同坑 田无异,道光季年尚存,夏日松荫,荷乡四 徹,惟税重利薄,近已改业种鱼,无复曩时 风景矣。”九江一带的池塘养鱼业的地位如 同种稻, “我乡无田可耕,居人大都种鱼、 耕桑、饲蚕为业。”但桑基鱼塘的经营是以 养鱼业为中心的。清代池塘养鱼一直是南海 九江地区最主要的产业,“九江以鱼桑为业, 或谓鱼重于桑。”[6]   二、鱼苗养殖技术 九江地区长期以来垄断了捕捞鱼苗的技 术,这一带的池塘以饲养鱼花为主,清初已 如此,如屈大均所言 “鱼苗之池,惟九江有 之,他处率养大鱼”。[8]到清光绪年间,九江 一带的鱼步 “日繁月盛,多至九百所”,九 乡地区以养殖鱼苗为主要产业,又根据鱼苗 养殖程序的不同,细分为多种专业户: “由 步捞鱼得鱼上塘曰装家;从装家买鱼养于鱼 花塘,……取以售卖,曰造家;从造家买 鱼,养于大鱼塘,至满尺后或岁暮,涸塘鬻 于墟市,曰耕种家。乡人虽有二十余万,然 士农商贾之外,非装家则造家,非造家则耕 种家,故谚曰 ‘九江估客,鱼种为先,左手 数鱼,右手数钱’,盖言养鱼多耳。”[6]九江 人对于鱼苗的辨别分类十分在行,《粤小记》 记载: “南海九江乡,多以捕捞鱼苗为业, 故善养鱼,虽幼如发,亦能分别种类”。[9]鱼 种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饲养,先是将长8—9 分的夏花鱼种养成1.3—1.7寸的鱼种,第 二阶段再养成3—4寸的春花鱼种。[10]但从 西江捕捞来的鱼苗种类杂多,在九江地区进 行饲养之初首先要进行筛、撇、括等分类程 序,才能进行养成夏花鱼种。经营鱼苗初级 养育和分类的专业户统称为装家。鱼苗的分 选过程中需要利用特定的池塘。撇花的鱼塘 靠近江边,一般面积1亩大小,水深二三英 尺左右。[11]饲育分选鱼苗的池塘都是方形的 小池塘, “分类也,即养于方塘浅水中”。 《南海县西樵塘鱼调查问答》中也记载:“约 六七天,鲩鱼长二寸有奇,若小笔管,然大 头鱼、扁鱼比鲩鱼略大,土鲮鱼亦长一寸有 奇以上,遂施以小网移养于鱼花塘。”[12]将 鱼苗分类并育成一定规格的夏花鱼种,其中 大约经过15—20天左右,当地将这段时间 细分为十朝,每一朝都以特定大小的筛进行 分选,“以琅玕竹夹植方篾笪作十余所以区 别之,又以竹筛细密者分别鱼之大小以次发 卖。自一朝筛至十朝筛止,一朝筛鱼之至小 者也,十朝筛以后则以尺寸分大小矣 ”。[6] 造家专门养殖较大规格的夏花鱼种,养 夏花鱼种需要两种类型的池塘。《九江儒林 乡志》记载:“造家养鱼之法,未买鱼先求 一方塘,无瓦砾而四围泥沙磡者,蓄水以俟 之,水法以映光红爽为上”。这种方形的池 塘,水流较静,是事先已经培育好肥浓度大 的水体,买来的鱼苗先在这样的池塘中进行 初步的肥育,但这种池塘时间较长,水质不 佳,如大头鱼等喜欢清水环境的鱼种则要转 移到别的池塘中饲养, “在塘数日,须以密 罟取迁别塘,谓之过塘,以原塘旧水难活 也”,放养到新池塘中的鱼苗鱼体组织中肌 肉比较疏松,夏花鱼种饲养时在池塘中要对 17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鱼苗进行数次拉网,密挤锻炼, “又数日则 以密罟取养于苎布池中,谓之制罟,自晨至 午,乃复放之于塘,如是者数次”。[6]经过密 挤锻炼的鱼苗体内水分含量大大降低,肌肉 结实,体制老练,此时可以进一步分塘饲养 或进行较长距离的运输转卖。随着饲养夏花 鱼种食量大增,原有的小池塘的活动空间、 饵料都不能满足鱼苗生长时,养殖户要将夏 花鱼种继续疏散分养到不同的池塘中, “凡 三阅月,鲩鱼各重二两,大头鱼各重四两, 土鲮鱼则九阅月各重半两,此时互相买卖, 复改养于别塘。”[12] 传统时代九江地区的池塘都是以养鱼种 为主,这里的桑基鱼塘在外形和结构上都有 其特色。《广东新语》中称这种池塘为 “鱼 花塘”,“养鱼花水浊,养大鱼水清,视其水 色则知所养为何等鱼也。”[8]各种鱼苗对水质 的要求有所不同,九江人将从西江捕捞来的 各种鱼苗分别养殖在不同水质的池塘中,这 样可以为不同鱼苗合理分配饲料,以提高鱼 苗成活率。九江一带池塘养鱼用的是绿肥养 殖,饲料主要是利用乡间各种杂草沤制绿 肥,培养浮游生物饲养鱼苗。传统时代在桑 基鱼塘的角落一般都设有沤草的小池。沤水 用的投草量根据鱼塘的面积、鱼花的种类和 草料的质量而定,养鲮、鲩、青、鲤花的塘 一般每亩用大草五、六担,鳙、鲢花的池塘 一般每亩用大草七八担。[13]九江地区水资源 丰富,广阔的水域与湿地中的各种杂草为鱼 类养殖提供了较充裕的饲料来源,《九江儒 林乡志》中记载:“杂草其类繁赜,土人刈 以饲鱼”,接着特别指出饲鱼是用大草养鱼 法: “乡以畜鱼为业,鱼之需草切于马牛, 鲢、鳙则以大草饲之,鲩则以小草饲之。”[6] 这里的大草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大草指的 是池水的肥浓度。鲢、鳙饲养要肥水质,池 水中需含浮游生物多,养草鱼需要含浮游生 物较少的清水。《广东新语》中提到九江一 带的池塘用绿肥繁殖悬浮物来饲养鱼苗: “其塘以草料沤水,水色以纯滑为佳”。[8]池 水中因含有大量鱼苗易取食消化的浮游生 物,混浊度大,才能呈现出纯滑的水色。大 草实际上是发酵的饲料,1950年代南海地 区传统的大草制法是用 40% 的水浮莲, 40%的塘泥和20%猪屎、蚕屎、人粪等互 相堆沤而成,经发酵 5 到 7 天后 即 可 喂鱼。[14]   三、水利与耕作制 (一)鱼塘水体调控与人工水网 养鱼苗的池塘在保持较多浮游生物的同 时,还要求池塘溶氧度保持在稳定且较高的 水平。但传统时代的池塘没有今天这样的增 氧设备,管理不到位时,夏秋季池塘中因缺 氧死鱼的情况时常发生, “如暴雨骤至,雨 止则鱼游水面以吸空气,宜灌入清水以凉 之,倘照管不及,逾时辄毙”,[12]因此人们 多将鱼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成东西向的长方形或日字形, 这样的形状一方面利于接受阳光,浮游生物 的生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方便鱼塘随时 调节水位来给池塘增氧。长方形的池塘有利 于注水,频繁注水可使水面产生波浪,增加 池塘溶氧。[5]但长方形池塘产生的较强水波 震动反过来又增强了对塘基的侵蚀作用,加 之池塘因为经常灌排水,水位经常发生变 化,塘基土壤干湿交替频繁,因此塘基易崩 坏。传统的基塘一般都要在塘基与水面过度 的地方用木棍增筑椿杷以保护桑基,一般在 近塘基的水下打有一圈椿杷,我们在九江下 东尾残存的几口传统基塘中仍看到了这种 椿杷。 养殖鱼苗还需要对池塘水温进行精密的 控制,鱼苗一般不能承受5℃以上的温差突 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春夏时节往往气温变 化幅度大,又多暴雨,传统时代通常是控制 27 ·古今农业·                                ·2012年第4期· 池塘水位来调节水温。基塘一般都设有小闸 窦以控制池塘水体,每个基塘实际上都是一 个小型独立的水利工程。南海九江地区位于 珠三角网河湿地的核心地带,可以十分便利 地利用西江淡潮进行灌排,好的池塘接近水 涌,容易进行排水、灌水。人们通常按基塘 所处的不同水利环境又可将基塘分几个等 次,一般靠近河涌、易于排灌水的池塘为上 等塘,可以从邻近池塘过水的是二等塘,有 水源而无出水口的为望天塘,有出水口却没 有设闸窦的为野塘。据 《粤中蚕桑刍言》中 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总结:“鱼塘系当涌近海,易出水者, 谓之头筒塘,如该塘之前先有塘阻挡出水, 必待彼塘先行干底捉鱼上坭后,始可借其塘 出水,谓之二筒塘,如无出水者,谓之望天 塘。有出水而未安窦塞口者,为野塘。野塘 止可种芡、菇、菱、藕之属,其坭最瘦。若 鱼塘,则以头筒塘为利便,租钱必略贵,二 筒者窒碍,租价必须减。”[15]没有水窦设施 的池塘,池水难以控制,这些低洼沼泽地只 能成为种植莲藕等水生作物的野塘,不能饲 养鱼苗或塘鱼。 利用水窦在每年的冬春时节根据潮汐的 规律选择进行排水干塘,“每年冬令或交下 年春间,必干塘一次。其法先跟水节,开底 窦以放去塘水,约一尺或数寸不等。再于塘 内近窦处,掘坑较车车之。车水之法,车头 向上,车尾斜拖在水面,用三四人上架踏 车。”珠三角地区冬春枯水季节涨落潮量小, “潮以朔日长,至初四而消,以望日长,至 十八日而消,谓之水头,以初四消,至十四 以十八消,至廿九三十谓之水尾,春夏水头 盛于昼,秋冬胜于夜,春夏水头大,秋冬 小。”[7]为适应不同的潮汐水位,一般的基塘 设置两个水窦与外部水流沟通,“在塘腰者 为上窦,在塘底者为底窦也。”利用两个窦 可以调节池塘水位,其中底窦只有在放水时 开,一般没有闸,平时 “用桑枝及老草塞 固”,位于塘腰的上窦有闸,可以灵活根据 塘水的状况来启闭, “如塘水太肥而鹹,水 面必起绿皮,即当开上窦,放去鹹水数寸, 换入生水为妥。或是塘水浅亦宜照法添放生 水人内,以放足为度。若塘水太满,又宜放 出也。总以深浅得中为度。”[15] 九江地区随着大量桑基鱼塘的建成,塑 造出适应基塘排灌需要的人工河网。 《九江 儒林乡志》中将河流按照水面宽广度划分级 别,第一级称为 “海”,即西江干流及其支 流,“九江村心至磨熨基汛称里海,自铁窖 以下或称东海”,第二级称 “涌”(音冲)和 “滘”,这些都是通潮的河港。清代九江修建 了许多小围,如玉带围, “内护桑地鱼塘四 十六顷,居民四千三百余户。”这些小围的 堤围外即河涌,堤围内是成片的基塘。小围 的堤上一般设有闸,以满足一个基塘片区的 排灌需要,闸与围堤的主要作用是春夏季节 防洪,“我乡田少塘多,塘外掘有堑,堑外 开涌,各埠涌口每设闸,以时启闭,平时塘 水浅则引水以入塘,塘水满则导水以出涌, 一交春夏潦发,则下闸板以防之,外贴竹梗 使之牢密,不致淹浸鱼塘。”“堑”是基塘区 内的小水道,这种小水道是在基塘不断加挖 的过程中,为满足基塘平时排灌需要而挖成 的。基塘区大量的人工小河道 “堑”是九江 河网的末端水系,堑与河涌水流相通,通过 基塘的小水窦可以引河涌水进行自动排灌。 九江一带桑基鱼塘不断增多的同时,围内原 有的宽广水域面积被池塘分割,一些主干河 道的水面积也被基塘逐渐侵占而缩狭。清代 以前,九江在桑园围有一条大的河流,因水 流宽深,被称为 “里海”,清代以来因桑基 鱼塘面积的拓展,里海的水面积已经大大缩 小,乡民遂改称里海为大涌,到清末,这一 带已经被成片的桑基鱼塘占据,当地人在修 方志书时甚至不能考证出里海曾经所流经的 具体位置了,“里海之地乃与龙山相近,桑 37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园围甲寅通修记注,尚未得其详。”[6] (二)桑地耕作制 桑基鱼塘是经典的循环农业,桑基与鱼 塘之间的水土交互作用频繁,但传统时代乡 村的肥料限制使九江地区桑基鱼塘基塘比例 始终维持在四六比。 “基塘以十亩计之,六 亩为桑基,四亩为塘面,名四水六基,自基 而至塘底,深约九尺,自水面至塘底约五尺 有奇,匀计十亩之塘为多,因一夫之力可适 用,而最大则十七八亩,小亦四五亩不 等。”[12]这种经典比值实际上是蚕桑经济极 度繁荣时期桑地扩展的极限。塘与基之间四 六比是一个经典比值,据钟功甫分析以四六 开比例经营的桑基鱼塘确实可获得最高的经 济效益。[16]南海陈启沅也发现珠三角低洼区 发展基塘,都会形成四基六水的比例,甚至 广州附近营建的桑基鱼塘也是如此: “广州 各属所种之桑,多因田土地陷,锹高作基 塘。以其水浸不能插禾,即有外围,亦被水 所浸。故改作鱼塘,四便高基,得以种桑 耳。约得四分水,六分基。”[17]从农家对基 塘经营的肥料投入角度来看,桑基的土壤都 是堆叠土,主要的肥料和泥土来源地都是池 塘,九江地区普遍一年养蚕六造以上,桑地 需要频繁浇水施肥,将池塘维持在一定比 例,也是为保证了桑地的水肥需要。池塘养 殖需要绿肥,桑地也需肥料,但只有保证池 塘中的肥料供给,才能为桑地提供充足的肥 料,以维持整个循环结构的运转效率。农家 先将大部分绿肥投入池塘,饲养鱼种,获得 收入,为蚕桑经营提供前期投资的资金来 源。池塘是农家桑基鱼塘农业经营的核心。 如1950年代位于九江镇附近的男孩五区南 乡桑基鱼塘区,农业收入以鱼塘、桑地为 主,养猪、桑蚕为副业,而发展副业养猪的 主要目的完全是积肥落塘养鱼。鱼塘一年多 次收入,对解决养猪所需的周转资金较为容 易,“猪靠池塘,池塘靠猪”是这里的特点; 其次,桑塘区河涌交错,水生青绿饲料植物 丰富,经年不缺,并可用塘堑养殖水浮莲; 再次,有养蚕及九江酿造副产品供应,桑塘 基围及许多闲地也可间种饲料作物。[18] 桑基鱼塘区的鱼塘和桑地会出现争肥的 情况。由于肥料的限制,农家通过对小面积 的桑基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求桑叶的丰产。 晚清蚕桑经济繁盛时期,调查发现南海九江 一带的农民对与桑基的管理几乎是珠三角地 区最为精细的:“南海人横每行相距一尺八 寸或一尺六寸,直每株八寸,都计顺德人每 亩植桑六千株,南海人每亩植桑四千八百 株,然得叶之多寡,不在植桑之疏密,因桑 行过密,少通风脚,叶易黄,顺德人因懒于 芸草,故利用密行耳。”顺德一代的桑地管 理就不如南海精细。南海九江一带养殖鱼种 的池塘底泥多且肥沃,饲养鱼苗的池塘在较 短饲育周期之后就可进行一次大规模戽泥上 桑地的工作,塘泥是桑地最好的肥料, “据 称生泥肥美,生植最繁。”[19]1950年代苏大 道、赵鸿基等在调查桑基鱼塘时询问当地的 老农,得知桑地管理的一些主要措施都与施 塘泥联系:冬季一般在松土晒冬,撇枝后戽 塘泥或涌泥,干时厚度达到5—6分;春季 桑树新梢长一尺左右时也要大量施用用塘泥 和人屎尿或猪屎尿等的沤水作为追肥;夏秋 时桑树生长旺盛,桑地出现旱象就要戽 泥花。[20] (三)立体种养 九江的基塘一般施行立体化的种植模 式。据钟功甫1950年代考察,经营桑基鱼 塘的农家都在水面架设瓜棚,种植瓜菜,[5] 鱼塘水面的瓜棚在夏日也能起到遮荫作用, 给鱼类提供相对阴凉的栖息水域。九江乡间 多在鱼塘边搭竹棚种植小冬瓜。竹棚伸向水 面,使冬瓜茎蔓爬于竹棚上, 《九江儒林乡 志》记载冬瓜 “以嫩摘为胜”,一般冬瓜长 至0.5公斤左右即采摘,这种小冬瓜是九江 47 ·古今农业·                                ·2012年第4期· 地区的特产。冬瓜在池塘水面竹棚生长,吸 收阳光水影,特别甜滑、清香,故又被称为 “水影冬瓜”;[21]九江桑基鱼塘的基面普遍选 择大蕉来间作,《南海乡土志》记载蕉有数 种,“有虚花红髭者,有麻蕉可为布者”,[22] 这种虚花红髭者应是大蕉。大蕉抗风力、适 应性强,无需施肥,加上大蕉无主根,根系 浅生,种植之后不与其他作物争肥,对其他 作物尤其是桑的生长影响小,1950年代九 江地区的桑基上仍普遍间种着大蕉。[21] 九江地区也有养成鱼的农户,称为 “耕 种家”,耕种家养大鱼。《广东新语》中就已 详细记载了九江池塘混养方式,“凡池一亩, 畜鰀三十,百二十,鱅五十,土魿千”。各 种鱼的混养比例是由不同鱼种的食性和生理 习性决定,“日投草三十余斤,鰀食之,鱅 不食,或食草之膠液,或鰀之粪亦可肥 也。”[8]九江地区的混养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在清光绪年间的 《九江儒林乡志》仍抄录屈 大均之语,只是在饲养环节加上了一句: “魿鱼或饲以猪矢溺,或肉麸壳麸尤肥 美”。[6]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中指出桑基鱼 塘区成鱼的混养比例清末以后有所改变,鲩 鱼即草鱼的放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23]以南 海九江附近的池塘在光绪末年放养比例为: “鲩一百二十五尾,鱅三十尾,鲢八尾,鲮 一千尾。”[12]各种鱼类的混养比例主要由饲 料和鱼塘环境而定,饲料应是关键。传统的 塘鱼养殖都以绿肥为饲料。清末珠三角地区 蚕桑经济兴盛,甚至超过长三角地区,这时 蚕桑业利润更大,南海一带的农家都将蚕沙 等肥料直接施于桑地, “近养蚕之家,多下 蚕沙,其发生比豆麸虽逊,惟不生草,农人 恒利用之。”[19]当时桑地的经营需要大量速 效性肥料,与池塘养殖需肥形成冲突,池塘 中以养草鱼为主,可以缓解这一冲突。草鱼 价格便宜,但生长期内要饲以大量的青草, 屈大均已经总结出: “鰀贱,以费草。每鰀 百尾,日需草百斤”。[8]但养草鱼对其他鱼的 生长肥育却有带动作用,1950年代南海七 区的村民认为:“草鱼食性杂,吃食草、茜、 便粪、蚕蛹、蚕渣等物,不仅能净除塘内茜 草,不使池塘瘦身,草鱼排泄大量的鱼屎转 供给其他鱼类作为主要饲料。”[24] 清代九江地区混养的池塘中鲮鱼数目始 终维持在每亩千余条左右。因西江中盛产鲮 鱼鱼苗,且鲮鱼生活在池塘水的下层,且生 长最慢,适宜与其他各种鱼种进行搭配饲 养,在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中提到: “其 浮而在盆上者,崇也,在中者为鳒,在下者 为鰀,最下则魿也。”[8]鲮鱼食池塘底泥中各 种腐屑残渣,“魿吸草液,尤嗜草泥”,[6]饲 养鲮鱼的不但成本相对较低,还可以起到保 持池塘水质的作用。一般其他鱼种肥育较 快,但混养的鲮鱼一般需三年才能养成成 鱼,池塘捕鱼时要采用 “刮鱼”的方式,在 拉网捕鱼时一般留剩鲮鱼在塘底:“惟鲮鱼 则不在所刮之列,刮去后按照前数再放鱼种 养之,复隔三个月又可刮也。然此止为塘肥 兼鱼种大者言之,否则每年止刮取一次 耳。”[15]鲮鱼畏寒,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防 寒。“寒暑表至四十二三度,土鲮鱼为之冷 弊”,九江一带的养鱼户往往在池塘边搭建 棚以供鲮鱼避寒,“于冬初在塘之北隅搭盖 桑枝,以避北风,或架竹于水面,密布木 草,名曰雪棚,皆所以保护鱼体也”。[25]   四、小结 清初以来珠三角的南海九江地区已经形 成连片桑基鱼塘。濒临西江的特殊水环境背 景使珠三角地区的鱼苗养殖业长期集中在南 海九江地区。清代的南海九江是珠江三角洲 的鱼种养殖中心,这里的池塘养鱼技术十分 先进,池塘形态多样。桑基鱼塘是一种小型 的水利工程,连片桑基鱼塘的开发塑造了九 57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江地区的人工河网;九江地区的池塘养鱼技 术、桑地耕作技术都十分精细,进行立体化 的种养模式经营;九江地区基塘耕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体 现出典型循环农业特色,传统时代肥料投入 的限制之下使基塘的比例维持在四六比。南 海九江长期以来也是珠三角地区优质蚕丝、 种鱼的产地,珠三角其他地区桑基鱼塘中养 殖塘鱼的鱼苗大部分是经九江的池塘育成。 其他地区如顺德一带的桑基鱼塘直到清末才 真正兴起,而南海九江地区的桑基鱼塘自明 末清初已大量出现,到清末时,九江的桑基 鱼塘循环农业经营技术已十分成熟,从基塘 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和九江地区历史地理两 方面考察来看,南海九江地区是珠江三角洲 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的发源地。同时通过进一 步考察南海九江地区以鱼苗养殖业为核心的 桑基鱼塘经营技术,可以窥见传统时代珠三 角地区生态农业经营的更加丰富的历史内 涵。南海九江地区的桑基鱼塘经营技术几乎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精细化的地区,高度 精细化的技术环境与相对高产与优越的农业 经济环境也滋养着这里相对繁荣的人文环 境,南海九江是岭南儒学的发祥地之一,清 代岭南大儒朱次琦、简朝亮等都诞生并成长 于南海九江地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明代以来珠江三角 洲生态环境史研究———以西北江下游的网河 湿地为中心”(12YJC770077);国家社科基 金青年项目 “清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水 事、环 境 与 地 方 社 会 变 迁 研 究 ” (10CZS03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钟功甫等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钟功甫等 . 基塘系统的水陆相互作用 [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3. [2]Kenneth Ruddle and Gongfu Zhong,Inte- grated Agriculture-aquaculture in South China The dike-pond system of the Zhujiang Delta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彭世奖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史研究 [J].古今农业,1993 (1):76-86. [4]吴建新 .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 转型 [J].古今农业,2011 (1)96-104;明清广 东山区灰粪与平原泥肥应用的历史演变 [J].中 国农史,2008 (3)24-32. [5]钟功甫 .珠江三角洲的 “桑基鱼塘”与 “蔗基 鱼 塘”[J].地 理 学 报,1958,24 (3): 257-274. [6]冯栻宗纂 .九江儒林乡志 [M].刻本, 1883:338-451. [7]郑梦玉修 .南海县志 [M].刻本,1872. [8]屈大均 .广东新语 [M].北京:中华书 局,2010 (22):556-588. [9]黄芝撰 .粤小记 .[M].广州:华南农 业大学农史室藏钞本,1960,卷二 . [10]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编 .中国 淡水鱼类养殖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年:269. [11]陈椿寿 .广东西江鱼苗第一次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J].广东建设公报,1930,5 (4-5). [12]罗振玉问,陈敬彭答 .南海县西樵塘鱼 调查问答 [M].农学丛书,第六册 . [13]广东省水产厅编著 .广东池塘养鱼 [M].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61:57. [14]南海县春季鱼塘生产总结及夏季生产意 见 [Z].佛山市南海区档案馆,1959,1-49-8. [15]卢燮宸撰 .粤中蚕桑刍言 [M] .刻 本,1893. [16]钟功甫等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31. [17]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委员会编 印 .蚕桑谱专辑[M].1994:23-24. [18]南海五区区委会 .现我们南海五区五个 农业社养猪情况报告 [Z].南海区档案馆.1955. [19]姚绍 .南海县蚕业调查报告 [M].农学 丛书,第六册 . [20]苏大道等 .广东省各蚕区桑树栽培调查 67 ·古今农业·                                ·2012年第4期· 报告 [J].华南农业科学.1957 (2). [21]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 .南海市九江镇志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 社,2009:262-265. [22]南海乡土志 [M] .卷中,钞本,1908 年 . [23]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 《珠江三角洲农业 志》编写组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三·珠江 三角洲池塘养鱼发展史和捕捞渔业、海水养殖的历 史发展概况 [M].编印本,1976:59. [24]南海县七区鱼蚕生产概况 [Z].南海区 档案馆.1950,1-3-22. [25]陈敬彭 .南海县西樵塘鱼调查问答 [M].农学丛书,第七册 . Fish Breeding andMulberry Dike Fish Pond in the Area of Nanhai Jiujiang in Ancient Times Zhou Q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Histo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It was the Jiujiang area of Nanhai County where the Mulberry Dike Fish Ponds had the longest history and most mature technology in Pearl River Delta.Since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fish feeding had been blooming in this area,forming a vast district of Mul- berry Dike Fish Ponds.Locating at the downstream of Xijiang River,local farmers in Jiu- jiang area were good at fish capturing and feeding,which w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po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The specific technologies of fish breeding had also stimulate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environment of ponds with the variety features.The Mulberry Dike Fish Ponds in the waterlogged environment,adjacent to each other,the water network be- came even more fragmental when the ponds increased in the Jiujiang area.There were lots of steps in feeding the fish seed,in each step different types of ponds were built,and the mi- croenvironments were shaped.It was the traditional cycl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echnolo- gies that supported to run and maintain the Mulberry Dike Fish Ponds.The farmers also used the stereoscopic patterns in fish feeding and mulberry planting. Key Words:Jiujiang area of Nanhai County,Fish breeding,Mulberry Dike Fish Pond [作者简介]周晴 (1984—),女,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史方向博士后,主要方向为生 态环境史。 77 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
本文档为【传统时代南海九江的鱼苗养殖业与桑基鱼塘_周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94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9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7-29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