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_张丽华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_张丽华

举报
开通vip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_张丽华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张丽华, � 卜 � 畏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 要: 现代人格心理学家普遍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人格的本质和内涵, 但往往忽视了文化的现 象学研究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以人格特质论的研究为主线, 探讨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深远影响, 并结合跨文化研究论证了人格的� 大五因素�模型下的文化与民族差异。 关键词:人格;特质论;文化 中图分类号: B848�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0-1751( 2004) ...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_张丽华
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张丽华, � 卜 � 畏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 要: 现代人格心理学家普遍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人格的本质和内涵, 但往往忽视了文化的现 象学研究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以人格特质论的研究为主线, 探讨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深远影响, 并结合跨文化研究论证了人格的� 大五因素�模型下的文化与民族差异。 关键词:人格;特质论;文化 中图分类号: B848�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0-1751( 2004) 02-0045-03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Personality Study ZHANG L-i hua, � BU � Wei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 Dalian 116029, China) Abstract:Quantitative method of positivism is widely adopted by modern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personality. However, what is ignored in personality study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cultural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Taking trait theory as the main line, we in- quire into the far- reaching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personality and combine cross- cultural study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and nation in � Big Five� model. Key words: personality; trait theory ; culture � � 人格,一个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领域 中广泛使用的词语,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自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 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起, 经历 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对人格这一定义的诠释还 是范式不一。阿尔波特将它定义为: �人格是个体内 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 织。�[ 1] ( p141)而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影响的心 理学家肯朴夫将人格定义为: �人对环境进行独特的 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 2] ( p5)美国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则把人格界定为 4个层次: ( 1) 物质的自我; ( 2)社会的自我; ( 3)精神的自我; ( 4)纯 粹的自我。可见由于对人格不同的理解使得心理学 家们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 并采用适合其人格 建构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和揭示人格,并在不同程度 上影响着后人的研究理论取向。 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人格特质理论。早期对人 格理论进行探索的先驱人物阿尔波特, 面对所处时 代盛行的普遍性实证研究这一大背景, 毅然提出对 个案进行跟踪研究的思想,即采用现象学和实证研 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人格, 并在�吉米的来信�中 通过数十年的调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出了人格中的文化和个体 差异;同时阿尔波特还通过收集北美杂志中有关人 格描述的形容词, 罗列出了近千个词汇来描绘人格 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同特质的概念。我们 不难看出,在当时普遍盛行实证研究的时代中, 阿尔 波特给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那就 是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 题,通过对个案研究精确性的把握和实证研究中量 的支持来完善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难看 出,早期的人格研究者们已经发现量的积累已不足 以说明丰富的人格现象, 科学的研究可令心理学更 �45� � 收稿日期: 2003-11-10 作者简介:张丽华( 1964- )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个性和社会性研究; 卜 � 畏( 1977- ) ,男,江苏无锡人,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个性和社会性研究。 第 27 卷第 2期 2004 年3 月 � � � �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 � � � � Vol. 27� No. 2 Mar. � 2004 为精致, 但人文的研究将使心理学回归其原有的 本质。 Marsella et al. 通过研究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强 调现象学和实证研究两者的结合是研究人格行之有 效的方法,特别指出,我们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对一 个民族语义研究的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特定的文化 和集体的人格特征。[ 3]采用多综合、多视角、多方法 来达到心理科学研究的本质,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 目的。特质理论的集大成者卡特尔受化学周期表的 启发, 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炼出人格的 16 个维 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 16PF人格量表来测量人格 特质的普遍性, 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肯 定。由于它集观察、实验、问卷和因素分析于一身, 并把人格特质的测量置于可操作的规范程序之下, 使得研究本身更符合科学的数理逻辑。可操作、可 控制、可反复验证,无疑是对科学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和进步,并且承认个体乃至民族在人格的差异上是 能够测量的,这与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摆脱了纯粹的思辨和主观主义的束缚。但与此同 时,也暴露出了许多内在的问题: ( 1)行为特质是否 具有跨文化、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 2)在对特 质进行静态研究和描述的同时, 是否充分考虑了具 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具有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动力; ( 3)人格的基本特质究竟有多少,特质论在寻求人格 差异的问题中并没有一致的观点; ( 4)对中性特质研 究的少,对社会赞许性的特质研究的多; ( 5)在个体 差异的起源上, 过分强调遗传和先天的倾向而忽略 了文化这一重要因素。这一切都说明, 在崇尚实证 研究的心理学中,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变量, 在不同 的背景和时代中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 须结合个体特有的生活背景、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 境来考察人格。人格研究中任何对文化因素的忽视 都将使我们很难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格的本质, 同时也将制约人格科学的发展进程。在 16PF 测评 量表中,就有许多学者对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效度产生了质疑。 而且, 本土化的 16PF量表并未能解决文化中存 在的差异, 而最终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使 用人格量表和解释人格特质上出现了偏差和歪 曲。[ 4]基于上述问题,人格理论家又提出了更具有跨 文化和跨情境一致性的�大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 (Tupes & Christal, 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 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 发现了 5个相对稳定的 因素。以后许多学者 ( Borgatta, 1964; Smith, 1967; Digman, 1981; Goldberg, 1980, 1989)进一步验证了�五 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即: 开放性(openness)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 , 外倾性 ( extraversion) ,宜人性( agreeableness) ,神经质( neurot-i cism) ,俗称人格的海洋( ocean)。大五模型在测量跨 文化情境下的人格特质方面取得了很多一致性的共 识:因为人类种族的共性和人格所具有的遗传倾向 ( Rieman et al. 1997) ,使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体 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因素, 共性势必大于差异, 使得 许多人格心理学家们更加注重对跨文化情境下人格 结构共性的研究。Goldberg ( 1981) 认为, 大五模型 给我们提供了可能的范式来揭示人格特质,因为在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类似的生存技巧和能力。 De Raad et al. ( 1998) 提供了大五模型在跨文化研 究中的新发现: McCrae and Costa 的研究表明, 基本 的人格特质是跨文化的, 具体观点如下: ( 1)在不同 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共同的人格结构 ( Digman & Shmelyov 1996; McCrae & Costa 1997; Pulver et al. 1995; Yang et al. 1999) ; ( 2)特质具有稳定性, 在成 年后期的发展变化中也具有稳定性( McCrae et al. 1999, 2000) ; ( 3)特质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 ( Jang et al. 1998) ; ( 4) 我们可以预测人格的文化适应 ( Mc- Crae et al. 1998)。例如, 当中国人融入特定的西方 文化中,如在加拿大文化中的华人更具活泼、开放和 乐观豁达的性格, 并且更富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5] 除了采用语词归纳法来考察大五人格模型外, 心理学家 Paunonen et al. ( 2000)采用了一系列非语 词方法来测量人格, 通过在不同的与人格特质相关 的情境下的行为的观察,在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 和以色列得出了支持大五模型的大量数据。通过大 量父母对子女个性的描述, Kohnstamm et al. ( 1998) 发现,在所研究的 7个国家里,大五模型对人格特征 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分类和归纳。尽管有大量事实支 持大五模型在跨文化情境中所具有的一致性和普遍 性,但我们仍很难解释部分民族文化背景下人格间 的差异:McCrae ( 2000)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通过 大量的文献查阅, 指出了一些我们研究中所忽视的 问题。比如 Bock ( 2000)指出: 我们把文化间的变量 和人格描述中的地理差异因素过于简单化了。有越 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地理环境的差异将影响到人格 的形成和稳定性。比如由于高山和深海的阻隔, 会 阻碍文化的扩散从而间接地影响人格 � � � 比如四面 环海的岛国日本, 由于极高的文化同质性使得人们 �46� 张丽华等: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对规范和准则的行为遵行具有一致性, 从而形成了 民族所特有的团结协作、服从的个性。同样, 在岛国 新加坡,由于儒家文化和道德的内聚力,人们很少会 做出破坏和攻击性的社会行为, 而形成责任和服从 的团体规范并影响人格的成因。[ 6]同时心理学家们 还发现气候在形成跨文化人格差异中的重要作用: Van de Vliert et al. ( 1999) 通过对 136个国家有关暴 力行为和气候间数据的相关研究,发现寒带国家芬 兰暴力事件较少,而低纬高温国家巴基斯坦却暴力 不断, 而在赤道附近气温极高的国家里暴力的发生 又略有所下降, 如马来西亚。在气候温暖适宜的国 家里,由于便利的繁衍后代条件,使得男性从简单的 养儿育女的模式下解放出来, 而参与到社会竞争中, 并最终形成了以主宰、果敢和竞争为特征的男权文 化,进而在男权文化中长大的个体成年后更富竞争、 冒险精神,也易形成神经质。[ 7]所有的研究都说明了 文化间不可忽视的子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深远 影响。 在大五模型中另一个有争议的因素便是开放性 (Openness)。我国学者通过对国人的大五因素分析 得出了除开放性外的其余 4个因素,这一事实也使 得心理学家在认可大五模型的同时,也开始质疑它 的普遍性,对此我们提出了文化的解释,即在崇尚集 体主义的中国文化中更强调统一、和谐、稳重、超然 的处世态度和方式,中庸之道的国人哲学思想恰恰 与大五模型中的开放性背道而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荣格曾对人格下了一个很精辟的定义: �一切文 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当然,这里的人格指的是社 会的集体人格。正是孕育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历经百年、千年的风雨和岁月沉淀后,使得深处其 中的个体深深地印刻着文化的痕迹和�泥土�的气 息,传承并发展着本土的文化, 塑造着群体中的个 体,影响着人格的形成。我们从现代心理学研究中 不难发现,心理学从一定的土壤中发展而来, 然而在 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心理学的文化植根性则被完全 忽视。谈到文化与人格,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精神分 析学派。从弗洛伊德生物决定论的人格观到以霍 尼、艾里克森、沙利文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 正 是看到了文化因素在塑造人格中的重要作用而进行 了学派的改良和革新, 促进和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 展。例如,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中,看到了 家庭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阶段中的作用, 并贯穿于 童年乃至老年的人格发展中,进而在他的理论核心 概念�自我同一性�中, 用家庭和社会文化两者的合 力作用来说明健康人格的形成。让我们再来看看社 会认知学派的代表班杜拉, 他的社会�交互决定论� 提出, 人格是由个人心理过程、环境、行为 3 因素互 动作用而形成的, 而环境变量又离不开文化的背景。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卡丁纳也从文化的观点出发, 主 张用不同的文化和人类学来解析人格的形成,并亲 自考察了原始文化与人格形成的关系,否定了�恋母 情结�存在的普遍性。进而在心理学的大家庭中树 起了一面以文化为研究切入口的鲜明旗帜,激励着 后人从不同侧面来探究心理和人格的本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格的研究中, 无论 是特质论所崇尚的实证主义研究, 还是文化心理学 所采用的现象学取向, 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格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通过对跨文化人格差异的剖析 则更好地说明了文化在人格成因中的作用。因此, 为了在跨文化情境中找到人格共性的成分,并科学 地来预测和控制行为, 我们必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 起来,既要看到文化的重要性,又要看到人格的相对 独立性和稳定性, 这样才能促进整个人格研究的健 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 2] 郑雪.人格心理学[M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 3] Marsella AJ, Dubanoski J, Hamada WC, Morse H. The 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histor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 J] . Am. Behav . Sci , 2000( 44) : 6-41. [ 4] Greenf ield P. You can� t take it with you. Why ability assessments don� t cross cultures [ J] . Am. Psychol , 1997( 52) : 24-1115. [ 5] McCrae RR, Costa PT Jr. Personal ity trait st 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 sal [ J] . Am . Psychol ,1997( 52) : 16-509. [ 6] Bock PK. Culture and personal ity revisited[ J] . Am. Behav . Sci , 2000 ( 44) : 32-40. [ 7] Van de Vliert E, Schwartz SH, Huismans SE, Hofstede G, Daan S. Temperature, cultural mascul inity, and domest ic political violence: a cross-national study [ J] . J . Cross-Cult . Psychol , 1999( 30) : 291-314. �责任编辑:张秀红� �47� 张丽华等: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本文档为【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_张丽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09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4-03-1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