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阜阳新出_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_研究_杨玉彬

阜阳新出_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_研究_杨玉彬

举报
开通vip

阜阳新出_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_研究_杨玉彬书书书2013年第5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55期No.5.2013JournalofFuyangTachrsCollg(SocialScinc)SumNo.155学术前沿阜阳新出《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研究杨玉彬(阜阳市博物馆,安徽阜阳236034)摘要: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是近年皖北元代考古中的重要发现,它的出土为考证元代状元李黼的籍贯与家族世系、确认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家族墓地的位置与布局、校勘李守中墓志铭自元代以来传抄刊印之讹谬、梳理阜阳颍州西湖变迁史、研究元末刘福通红巾军破颍之役、解决皖北元史文献...

阜阳新出_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_研究_杨玉彬
书书书2013年第5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55期No.5.2013JournalofFuyangTachrsCollg(SocialScinc)SumNo.155学术前沿阜阳新出《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研究杨玉彬(阜阳市博物馆,安徽阜阳236034)摘要: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是近年皖北元代考古中的重要发现,它的出土为考证元代状元李黼的籍贯与家族世系、确认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家族墓地的位置与布局、校勘李守中墓志铭自元代以来传抄刊印之讹谬、梳理阜阳颍州西湖变迁史、研究元末刘福通红巾军破颍之役、解决皖北元史文献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证史”、“校史”、“补史”作用。关键词:阜阳;元代;魏氏夫人;墓志铭;研究中图分类号:K8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3)05-0001-04阜阳大元魏氏夫人墓志的出土,是近年来皖北地区元代考古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发现,墓志铭为考证元代状元李黼的籍贯与家族世系、确认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家族墓地的位置与布局、校勘李守中墓志铭自元代以来传抄刊印之讹谬、梳理阜阳颍州西湖变迁史、研究元末刘福通红巾军破颍之役、解决皖北元史文献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材料,因故自一出土就备受文博界、史学界研究者和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李氏族人的关注,本文点校墓志志文,对与魏氏夫人墓志铭相关的问题试作探证。一、出土情况2012年5月9日,阜阳市颍泉区临沂商城抱龙桥基建工地一施工队利用机械打桩时,在距地表约3.2米的地下发现一座古墓葬,随即擅自用挖掘机将墓葬挖毁,阜阳市博物馆闻讯后派专业人员对残墓进行了清理。该墓系砖室结构,由斜坡墓道一主室、一侧室组成,残长9.6米、宽3.7米、高2.13米,墓室拱形顶大部不存,残存侧壁结构为双砖平铺错缝叠砌,底部为单砖错缝平铺杂以“人”字行错缝铺筑,墓砖砌筑牢固,技法工整考究,其中部分墓砖上残见“至正三年癸未汝阴西湖李府用”拍印阳文,楷书,有边栏。文物工作人员现场调查时,除在残墓墓室内发现新打碎的瓷器残片外,另见一方被挖掘机挖碎的长方形青石质墓志残件(未见志盖),墓志下端开凿有略呈倒梯形的卯榫,可嵌纳于下面的石质基座凹槽内,据现场判断,墓志原应竖立于墓门前方的左侧。经拼合残块,墓志缺损较大,文物工作人员又在墓葬旁边挖掘机挖出的墓葬残土中仔细翻检,找出少量残碎块,最终使整块墓志可大体复原。二、墓志录文上述元代墓志虽残碎,但内容可基本通读。志铭楷书,正文22行,满行30字,共630字,志题“大元赠佥书枢密院事李公之妻陇西郡太夫人魏氏墓志铭”24字,经初步点校,墓志录文如下(残字、缺字以表示):大元赠佥书枢密院事李公之妻陇西郡太夫人魏氏墓志铭夫人姓魏氏,颍州泰和县瑞子埠巨族也,嫔于我家,为佥枢公继室。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总管亚中公由汴徙颍,遂家焉。以子贵,累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陇西郡候。天历戊辰薨,寿八十有一。先配高氏,累赠陇西郡夫人,柔嘉淑懿,身履勤苦,大德元年薨,寿四十有二。佥枢再求良匹,遂委贽于魏,而亲迎焉。高夫人遗胤日以蕃衍,夫人慈抚而礼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俭,睦族以礼。泰定元年封泰和县君,继封陇西郡太君,至正元年进封今爵。越三年甲申春三月初三日薨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享寿八十有五。三子一女,皆高出也。长曰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践扬中外,声实煊赫,为当代伟人,仕至尚书工部,薨于至正壬午五月;次守信、瑞安,女一人,皆不。尚书配张氏,赠爵如其姑。子五:长曰冕;次藻,文林郎、秘书监典簿;次黼,进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次幼卒;次绣,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女三,皆适令族。侧室子德安。守信一子黻,昌国州医学教授。曾男孙六:秉易,祖荫忠武校尉,吴江州判官;秉简、秉方,国子生;秉几、秉恒、秉昭,国子生。曾女孙四。玄男孙三、女孙一。恭惟太夫人,中岁归李氏,勤劬宽厚,恩逮曾玄,善积躬食其报,三受诰恩,爵齐夫子。尚书公天性纯孝,奉养如所生,苍颜日起居,称觞为寿,簪缨罗列,郡名士满前,夫人亦恒以此为庆也。寿希期年,无疾而逝。福善之天虽曰靡·1·收稿日期:2013-03-28作者简介:杨玉彬(1966-),男,安徽阜南县人,阜阳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皖北考古。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3.05.022忒,而六亲之哀感,诸孙之酷罚永慕,何时而既。呜呼哀哉!将以其年三月初九日合祔于七里沟先茔,佥枢公高夫人兆域之左。谨摭其大略,勒铭玄宅,以告罔极。铭曰:至哉坤顺,静而有常;孰能体此,令德寿昌。佥枢之配,哲人之母;徽音不昧,耀终古。至正四年三月日诸孙:冕、藻、黼、绣谨志。该墓墓门前方还发现有一方单独存在的墓碑,碑题“大元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陇西郡侯李公追封陇西郡夫人高氏之墓至正元年六月日立”,由此知该墓先葬李荣原配高氏、后祔葬继配魏氏。现场发现的碑刻,与上述魏氏夫人墓志铭所记契合。三、志铭疏证墓志主人魏夫人,姓名不详,元颍州泰和县瑞子埠人,文献及颍州、太和方志中无传。元代泰和之“瑞子埠”,即今太和县税镇,明、清以来太和方志称税镇为“税子步”、“税子铺”,显系“瑞子埠”之讹音。魏氏于元大德元年嫁于颍州望族李荣,李荣原配高氏,大德元年去世,故魏夫人为继室。魏夫人继配李荣凡四十七年,元至元三年春三月初三,在颍州西湖聚星堂家中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五岁,三月九日祔葬于李荣原配高夫人坟茔左侧。生前曾因夫显贵,魏夫人曾先后被元庭赐封为“泰和县君”、“陇西郡太君”、“陇西郡太夫人”。夫人受封“陇西郡太君”、“陇西郡太夫人”爵,盖因李荣一族世系传承源出于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李姓望族。元代虚封爵称,多冠以受封者籍贯地名以示光宗耀祖之美誉,出嫁女子封爵随用夫家籍贯地称似亦定制。志文赞魏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宽厚仁慈、勤勉操劳相夫教子,虽不免有过誉溢美之辞,却反映了元代颍州李氏家族的一段重要生活史实,即李荣有三子一女不出于魏夫人,因原配高夫人中年早逝,子女皆由魏夫人抚育,李荣长子李守中官至元工部尚书,功高位显却始终对魏夫人礼孝有加视若亲出,殆因其故。另元苏天爵《濨溪文稿》载有《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录文[1],部分志文摘录如下:维广平鸡泽李氏,前至元初徙家于颍。公讳守中,字正卿。公曾祖俊,妣某氏。祖成,由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吴氏,陇西郡夫人。考荣,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高氏,陇西郡夫人,继魏氏,陇西郡太夫人。公配张氏,陇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簿;黼,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绣,赐同进士出身,将士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德安,最幼,继室温氏出也。女二人,适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孙五人:秉易,从仕郎、吴江州判官;秉简、秉方,国子员;秉几、秉恒。女一,幼。曾孙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以疾薨,是岁某月某甲子,葬颍之某乡某原。从至元甲子李成由汴举家迁颍为官始,这一家族人才辈出,声威显赫,成为终元一代颍州最大的名门望族。以魏夫人墓志铭与上述李守中墓志铭互证,可梳理出这一家族中几位在元代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李成: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李荣:李成子,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陇西郡侯。李守中:李荣子,曾任元户部中书、保定满城县尹、户部主事、泗州知府、河南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两浙转运盐司副使、归德知府、工部尚书等职,以嘉议大夫、工部尚书致仕。李黼:李守中三子,元泰定四年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曾任河南行省检校官、礼部主事、监察御史、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国子监丞、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秘书太监、礼部侍郎、江州路总管、江西行省参政等职。至正十二年抗击农民起义军破江州城以身殉国,死后追赠资徳大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封陇西郡公。李绣:李守中四子,赐同进士出身,将士郎、翰林国史院编修。李藻:李守中次子,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薄。李秉易:李冕子,从仕郎、平江路吴江州判官。此外元代颍州李氏家族见于史载者还有:李冕,李守中长子,某官,抵抗刘福通义军破颍殉国;李黻,李守信子,昌国州医学教授;李秉方,李黼子,国子生,官至集贤待制;李秉昭、李秉简、李秉易,李冕子,国子生;李秉恒,国子生。《濨溪文稿》收录李守中墓志铭,谓元代颍州李氏一族祖籍河北广平鸡泽,曾祖名李俊,以新出魏氏夫人墓志比勘,可将宋、元之际颍州李氏家族部分世系整理如下:李守中长子李冕所任职官、秩级及其任职地,文献与墓志铭缺记,其事迹见于《元史·列传·忠义》:“黼兄冕居颍,亦死于贼。”《乾隆颍州府志·人物·李黼》:“黼兄冕,秉昭父也。时刘福通作乱,流劫乡市,冕率众拒之,被执,奋骂不屈而死,颍人立祠东门外,合祀之曰‘三忠祠’”《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冕,某官。”由上述记载可看出元至正年间李冕当在颍州为官,所以才会发生刘福通红巾军首义颍州攻城而李冕率众抵抗的史实。李冕所任的职官与秩级,可依据元代选官荫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作如下推定:蒙元时期,后代借祖父功绩可按“嫡长子继承制”择一人循例入仕,《元史·选举》:“诸官品正、从分等,职官用荫各止一名。其承荫人,年及二十五以上者听。诸用荫者以嫡长者,若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孙”、“一子得荫后,余子不得于诸官府自求其职,诸官府亦不许任用”,《元典章》:“诸职正、从分为一十八等用荫各止一名,正、从一品二品子,正七品叙;正三品子,从七品叙;从三品子,正八品叙”。李冕系工部尚书李守中嫡长子,年龄、身份符合规定的荫叙入仕条件。工部尚书秩级正三品,按照《元典章》规定嫡长子李冕荫叙入官为秩从七品。而当时的“颍州”等级属于下州,按规制设正官四员(达鲁花赤、知州各1员、从五品;同知1员、正七品;判官1员、正八品)及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员。从李冕荫叙的这个职官秩级看,推定为颍州职官正员中的判官应大致不误。刘福通至正十一年聚众攻颍,李冕既在颍州作为“兼管捕盗事”、负责和维护地方社会治安的通判,组织官民据城抵抗,也是与其所任职官的职责相符的。·2·四、史料价值阜阳大元魏氏夫人墓志,出土时虽遭严重破坏而残碎不堪,却具有极珍贵的证史、校史、补史价值。1.校正李氏族谱世系宋元之际,李氏一族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名门望族,其中以河北邯郸及其附近地区的一支最为宏富发达。在经历了元末明初残酷的战争浩劫和明、清时期家族频繁移民迁徙、离散分化后,源自河北赵郡南迁的一支李氏后人,因族根血脉渐行渐远而对自己先祖世系开始逐渐模糊、忘却。目前所能看到的河北三河李氏族谱、河北盐山李氏族谱、江苏南通李氏族谱、江苏南京李氏族谱、安徽巢湖李氏族谱等均记载自己是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状元李黼的后人,且每一李氏支族族谱均梳理有宋、元以来先祖移民迁徙的线路和明晰的传承谱系。上述分布于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区的李氏支族系李守中一族分化而来,可能是对的,但据阜阳出土的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和《濨溪文稿》收录的李守中墓志铭看,这些李氏族谱勾勒的传承谱系与族人迁徙路线问题显然很多,以河北三河、盐山李氏族谱记载的部分谱系为例:第一代:李成,字蓼莪,宋时世居金陵县,自丹阳迁居颍州,自此始祖也。第二代:李成三子:氷清、氷洁、氷渊;氷渊配管氏继王氏,长子成中、次子守中。第三代:氷渊之子成中、守中。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继孔氏,诰授资政大夫、工部尚书。第四代:守中共四子,长子:李冕,子秉昭(殇);次子:李黼,配袁氏继吕氏,子秉芳(殇);三子:李绅;四子:李绶。第五代:以阜阳出土魏氏夫人墓志、李守中墓志比勘上述三河、盐山李氏族谱之传承世系,后者的主要讹误在于:(1)记载李成有三子名曰氷清、氷洁、氷渊有误,实则李成的儿子为李荣,字荣甫,至元初随父李成迁居颍州;(2)记载李氷渊配管氏继王氏,长子成中、次子守中,亦误,如李氷渊原配管氏继配王氏确有其人其事,则肯定与李荣不是同一人,因李荣原配高氏继配魏氏有实物为证;(3)记载李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继孔氏,守中共四子李冕、李黼、李绅、李绶,皆不确。守中原配张氏继配温氏,有其人墓志铭为证,守中确有四子,为李冕、李藻、李黼、李绣,有魏氏夫人墓志为证;(4)此谱系至李黼一代延后不确,既然李绅、李授传承有误,关于其后世的支脉梳理应与李守中一族无直接关联。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世系肇自颍州,杳无家谱,这可能是符合元代李氏族系迁居衍变实际情况的。至清代康熙年间,通州李氏第十二世子孙李文科首撰家谱,终大清一代历有续修,这一李氏支族所认证的部分谱系如下:一世:守中二世:子美,子秉昭;子威,子秉方。三世:秉昭,子富四、富七;秉方,子富五、富八。四世:富四、富五、富七、富八五世:以魏氏夫人墓志校勘通州李氏族谱,问题亦不少,不赘述。元代李黼家族初由汴梁迁颍定居,时间在至元甲子年,若以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陷颍作为其离弃颍州流迁他乡的界点,则这一家族在颍州前后生活了87年,约略与蒙元政权兴亡相始终。2.确认李氏家族流迁路线在魏氏夫人墓志未发现以前,自称为元工部尚书李守中一族后裔的几处著名李氏族谱,对其先祖流迁线路记载不一,如河内三河、盐山李氏族谱记载李成“宋时世居金陵县,自丹阳迁居颍州,自此始祖也”、“原籍金陵凤阳府颍州人,世居累代,荒远莫稽,至前元改业于顺天府城东三河县李家坞”,即认为宋之金陵、丹阳一带为李成一族始居地,后李氏自丹阳迁居颍州,再由颍州北迁河北三河、盐山定居,这个路线简述为“金陵———丹阳———颍州———三河、盐山”;安徽巢湖半汤李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三年李守中四世后裔李寻源、李绍源自颍州迁居巢湖”;通州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世系肇自颍州,杳无家谱,自四世富五公颍州避乱,东迁崇川观音山北吾家先世自颍州忠孝一门。”若以阜阳出土魏氏夫人墓志铭及《濨溪文稿》收录李守中墓志铭校勘以上李氏族谱记载的先祖流迁线索,则可看出通州族谱、巢湖族谱所述大致是可信的,河北三河、盐山族谱记载则明显有误。李守中墓志铭云“维广平鸡泽李氏,前至元初徙家于颍”、“公曾祖俊,妣某氏。祖成,由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阜阳元魏氏夫人墓志铭:“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总管亚中公由汴徙颍,遂家焉”、“(魏夫人)至正四年甲申春三月初三日薨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以上志文互勘俱证,元工部尚书李守中一族祖居河北广平鸡泽、继迁汴梁留住、再迁颍州为官定居至确无疑。或系缘于年代久远史缺无证,晚清河北三河、盐山一带的李姓家族模糊了该地本系李守中一族先祖世居之地的史实,又反过来认为自己的族人源出颍州,终成本末倒置之误。不过,河北三河、盐山李氏族谱记载的一个重大事件倒是值得关注,那就是清宣统以前,河南开封李姓后人每年都千里奔波到盐山祭祖的现象,过去因缺少证据,这个族祭现象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开封、盐山两地的李姓后人,亦只是隐约知道他们祖根有关联,现在通过阜阳出土墓志证实,河南开封李姓家族的“根”就在河北广平一带,而盐山据广平不远,两地李姓同属一宗。清代开封李姓不辞劳苦年复一年远赴千里之外的河北盐山大规模祭祖,映射出元政权灭亡以来五百余年间,历经沧桑的李氏后人对先祖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故土怀有一种近乎于本能的固执记忆,这种亲情记忆,恰恰间证的是李氏一族流迁衍化的真实历史。安徽巢湖、江苏南通李姓族谱谓其家族世系源出颍州,大致不误,两地李姓族人如皆系李黼一族的后人,则自颍流迁的时间应在元末明初。金陵、丹阳一带的李姓先祖若出自李守中一族,则自颍流迁的时间亦约略在元末明初时期,而绝不会如晚清李氏族谱所云系颍州李氏族人的祖先。颍州李守中家族流迁史当早于南京、南通、巢湖同族,这一家族迁自河南开封、其源出河北广平鸡泽李氏之实前已论定。李守中一族后人流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因,当与元末农民战争和族人在这一地区做官的背景有关,《元始》记载元末李黼任职江州路总管时,恰逢红巾军徐寿辉部挥师攻陷江州城,所以才发生了李黼坐守孤城抗敌被执之后震惊朝野的“状元殉国”事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4记载元末江州之役发生之前,李黼谓其子曰:“我,国之守臣,当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后。”“下江”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俗称,并非专指具体政区地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3·范畴,此亦表明李黼的二哥李藻约略在今江苏省辖区内的沿江地区定居,从南通、南京、当涂一带分布的自称是李守中后人的李姓家族看,推定其中的一支李姓族人为李藻后人应是可信的。李守中家族前后数代成员在元政府任要职,文治武功显赫朝野,可谓世受皇恩,自然对大元政权忠心耿耿,元末农民战争刘福通首义颍州,势力遍及河南、江淮地区,当时重创阜阳李氏一族势属必然,元史记载这一时期至少有李黼、李冕、李秉昭三人在江州、颍州抗击红巾军攻城的战役中殉国死难。元末明初农民军政权盘踞江淮,阜阳李氏一族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历经劫难,这一显赫家族自此分崩离析,远走他乡苟活以自保,想必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延至晚清,源自于阜阳李姓的几支族人又在不同的迁徙地繁衍壮大,此时意欲重修族谱者惑于史缺,已经无法凭残存的记忆片段“复原”先祖久违的辉煌历史,便只有在工部尚书李守中及其子状元李黼等几位“显赫名人”身上穿凿传承谱系、附会相关“史实”以期自圆其说,目前所见李氏族谱讹谬多出,殆因其故。3.考实状元李黼籍贯李黼是元泰定四年钦点的左榜状元,其人其事彪炳元、明两代,不仅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文采过人,更缘于其临危坐守孤城表现出来的以身殉国的忠勇气节。李黼江州之役慷慨赴死,不仅得到元帝的隆重褒奖,连明朱元璋也对李黼舍生取义的壮举崇敬有加,《明太祖宝训·励忠节》记载吴元年十月辛亥,太祖敕礼官曰:“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若江州总管李黼,身守孤城,力抗强敌,临难死义,与阙同辙。宜令有司建柌肖像,岁时祀之。”。李黼的籍贯在今安徽阜阳,原本是清楚的,《元史·列传》:“李黼,字子威,颍人也。”阜阳历代方志亦有记载,明嘉靖十五年,颍州通判吕景蒙在城东门外建“三忠祠”、“三忠坊”、“仰高亭”,以祭祀李黼、李冕、李秉昭三人。直到民国时期,阜阳城内还完整地保留有“状元巷”、“状元桥”、“三忠祠”的建筑遗构。近世又有论者提出李黼及其父工部尚书李守中均系利辛天官李村人,有“状元坟”在天官李村为证。在阜阳李黼家族墓地未被发现、魏氏夫人墓志铭未出土之前,李黼籍贯“利辛天官李村说”大致是说得过去的,魏氏夫人墓志志文出土后,这个说法的讹误便清晰起来:(1)魏氏夫人墓志志文“至元甲子,父亚中公由汴徙颍,遂家焉”、“(魏氏夫人)薨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魏氏夫人)合袱于七里沟先茔,佥枢公高夫人兆域之左”、“至正四年三月日诸孙:冕、藻、黼、繡谨志”及墓葬出土墓砖“至正三年癸未汝阴西湖李府用”铭文,确证李黼的父亲李守中、祖父李荣、曾祖父李成均定居于颍州城,颍州西湖会老堂古建筑群就是李氏一族的宅居之地;(2)李黼的祖坟在当时的颍州城东北七里沟旁,已发现的高氏夫人、魏氏夫人合葬墓仅为其中的一处,李氏家族墓现已调查勘探出整体布局,其余墓葬未发掘;(3)《濨溪文稿》收录李守中墓志铭中有“公享年七十有三,至元二年五月壬午以疾薨,是岁某月某甲子,葬颍之某乡某原”,具体地称所云隐讳,由魏氏夫人墓志志文判断,该墓就在颍州七里沟其祖坟地域范围内;(4)以《元史》所记李黼材料推定其生于元大德二年、卒于至正十二年,而魏氏夫人墓志云李成举家由汴迁居颍州的时间是至元甲子,由此知李黼确系出生于颍州,可谓土生土长的颍州人。4.填补皖北元史研究空白魏氏夫人墓志铭的出土,可填补皖北元史研究之缺。元末刘福通红巾军首义颍州,文献记之甚略,《元史·本纪》卷四十二:“(至正十一年五月)辛亥,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新元史·列传》卷一一七:“至正十一年,盗发汝、颍,不数月,江淮路皆陷。”明《七修类稿》卷八《国事类》:“刘福通,颍州妖人也,(至正十一年)陷汝宁等府。”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首义破颍,是元末明初农民战争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当时元军守城抵抗的情况,除《元史·列传》之《忠义》中“黼兄冕居颍,亦死于贼”的一句简略记载外,其余细节付诸阙疑。值得关注的是,刘福通破颍之后阜阳李守中家族猝然不存,其后世支族生存情况在阜阳元末以后的数百年间近乎于谜一样地消隐无声,这一反常现象的合理推测,只能是为刘福通首义破颍后农民政权对李氏族人的残酷清洗所致,抑或李氏族人自知在劫难逃、在破城前理智地选择了举家外迁之策。元末民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原汉人尽忠蒙元政权抵抗农民军之举,在汉人的“正统”观念和社会圈子里似乎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元政权灭亡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忠于蒙元政权的李守中一族后人理智地选择了隐忍养晦自保、迅速淡出颍州世人的视野。魏氏夫人墓志的出土,成为目前唯一一件与李守中长子李冕有关的珍贵实物材料,随着今后有计划地对李氏家族墓进行考古发掘,有关这一家族在阜阳元代的活动情况及与刘福通破颍事件相关的一些史实,或会大白于天下。5.填补颍州西湖变迁史研究的空白关于阜阳颍州西湖变迁史的研究,唐宋时期、明清之际的资料皆有,北宋、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实物材料尤为丰富,唯独有元一代迄今空白。既然宋金时期阜阳颍州西湖自然、人文景观繁盛,欧、苏名士所建的古建筑群声誉天下,后来的明代兵部尚书张鹤鸣寓居西湖时上述自然、人文景观流韵依在,元代短短的几十年间颍州西湖胜迹景观便没有猝然消亡殆尽的理由。过去苦于阜阳元代文献资料、出土实物材料匮乏,无法补证这段颍州西湖史,魏氏夫人墓志志文的出土,明确记载李守中家族就居住于颍州西湖景区内,宋代欧阳修致仕归隐颍州西湖居住的会老堂建筑群,就是李氏家族的宅居地(亦为魏氏夫人墓砖铭文中所谓的“汝阴西湖李府”),如此元代颍州西湖景观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便于李守中家族有了直接关联。上述发现对阜阳颍州西湖史研究意义重大,进而验证了至迟自宋代以来,有关颍州西湖一直是阜阳历代名宦、文人雅士寓居之所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参考文献:[1](元)苏天爵.濨溪文稿:卷第十一《碑记》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173-176.·4·
本文档为【阜阳新出_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_研究_杨玉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8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6-12-27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