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文学笔记(袁行霈版)\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

古文学笔记(袁行霈版)\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

举报
开通vip

古文学笔记(袁行霈版)\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2、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1、时代特征: 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 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2、思想文化特点: 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

古文学笔记(袁行霈版)\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2、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1、时代特征: 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 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2、思想文化特点: 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中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四、“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清峻。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 2、通脱。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3、骋词。即气盛词壮。 4、华靡。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魏晋风度与正始文学 第一节 魏晋风度 一、魏晋士人心态与生存方式 1、魏晋士人心态 首先是正统观念逐渐淡化,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谦之字子光。才学不及父,而傲纵过之。至酣醉,常呼其父字,辅之亦不以介意,谈者以为狂。辅之正酣饮,谦之闚而厉声曰:彦国年老,不得为尔!将令我尻背东壁。辅之欢笑,呼之与共饮。 --《晋书》卷四十九 学术思想逐渐活跃,从儒家一尊到各家思想并存,思想领域出现了战国之后的又一个繁荣局面; 其次是政局的变化导致了士人与政权关系的变化,从维护大一统政权到与政权疏离,对政权持批判态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第一章%20魏晋风度与正始文学\\对政权的疏离. ppt 关于艾滋病ppt课件精益管理ppt下载地图下载ppt可编辑假如ppt教学课件下载triz基础知识ppt " \t "_parent" 度; 与上述两点相联系,便是士人的自我肯定,从寻求独立人格中体认自我的价值,而不是服从于严格的儒家道德准则中体认自我的价值。 凝聚力消失了,自我觉醒了,思想变动不居,心灵动荡不宁。 2、魏晋士人的生存姿态 (1)美修仪。 褒衣博带。《晋书·五行志》载:“晋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2)崇任诞。 以衣冠不修为美。《抱朴子·刺骄篇》称:“世人闻叔鸾与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着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搜神记》写道:“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 (3)齐死生。 (4)尚清谈。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1、“魏晋风度”的内涵: 魏晋风度是文化史上一个专有名词。 “风度”在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它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映,同时也集中体现在一代士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魏晋的名士们,或放浪形骸,或沉湎药酒,或侃侃而谈,视礼教功名如粪土。进步失矩的士大夫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立足之地,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魏晋士人向往的是一种自由生命,对“神”、“韵”、“气”、“风”这样的追求,其核心是人对自我的尊重、人的自我觉醒。 2、“魏晋风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在魏晋这个兵荒马乱、灾连祸结的时代,人们追求远离政治、自在逍遥,从表象看,十分的颓废、消极,而实际上却蕴含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追求,是人格的觉醒:“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 魏晋风度成为历代士子用来反抗封建统治、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2、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二、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三、阮籍 1、生平、性格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之子。其人“才藻艳绝,而倜傥放荡,以庄周为模则”(《三国志·阮籍传》)。为人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三国志·阮籍传》)。司马昭当政时,“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遂世称“阮步兵”。阮氏对司马氏的拉拢利用虽持敷衍的态度,内心却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 2、创作 《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著名散文《大人先生传》 ▲诗歌内容特点: (1)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教材P35。《夜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第一章%20魏晋风度与正始文学\\夜中不能寐.ppt" \t "_parent" 中不能寐》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2)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酒狂》教材P36。 (3)为自己设计人生的出路。教材P36。 3、阮籍诗的特点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嘉树下成蹊》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嵇康《嵇中散集》 1、生平、性格  2、嵇康诗歌创作 “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教材P37 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 3、嵇康的散文创作,最著名的是就是那篇曾经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节 两晋诗坛 一、“太康文学” 1、“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学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繁缛。具体说,主要体现在:教材P44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应该说,诗歌的这个变化是从曹植开始的。太康诗歌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植诗“词采华茂”的特点,另方面对六朝山水诗的发展以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二、“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及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很清楚也是指咏史诗而言。这些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 ▲这个时期,与繁缛的太康诗风不同的是左思的诗歌创作。 1、左思生平:出身寒门,仕途不顺,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才得以入仕,官至秘书郎。 2、创作:左思博学多才,其文学成就是赋和诗歌。其赋名作《三都赋》(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曾名震京师,一时引起“洛阳纸贵”。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则是他的《咏史》诗8首。 (1)寒士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 左思 咏史组诗 之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其诗托古讽今,常有讽谕而绝少雕饰,不求专咏古人古事,完全是抒发个人的怀抱与愤郁。” 之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钟嵘《诗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2)抒发自己的志向。 写志 之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他的诗不只丰富了五言诗的风格,艺术表现也更为圆熟了。 3、左思的咏史诗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以咏史为题始于班固。班固的《咏史》就事叙事,质木无文;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也曾借史咏怀。咏史诗的出现,不但是文人在专制时代讽谕现实的一种可行手段,更表明作者已经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作为普遍的历史现象来加以认识。左思的咏史诗在班固等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叙史”。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之中,自左思始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例子。作品选P34 .思考题 1、魏晋风度与正始文学之间的关系? 2、魏晋风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3、正始文学的特质? 参考书目 1、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2年。 4、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上、下),中华书局2004年。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 第二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一、东晋时期政治、思想与文化诸方面的基本特点 1、南北对峙与偏安一隅:十六国(304—439)——祖逖北伐(313—321)、褚裒北伐(349)、殷浩北伐(351)、桓温北伐(354—369)——淝水之战(383) 2、门阀政权与内部斗争:琅琊王氏(导、敦)执政与王敦之乱(307—324)——颖川庾氏(亮、翼、冰)执政(325—345)与苏峻之乱(329)——谯国桓氏(温)执政(345—373)——陈郡谢氏(安、石、玄)执政(373—385)——琅琊王司马道子父子执政与王恭、殷仲堪、桓玄起兵(385—402)——桓玄(温之子)执政(400—404)——孙泰、孙恩及卢循起义(398—411)——刘裕执政并代晋称帝(405—420) 3、清言、佛风之盛 二、东晋文学概说: 1、兰亭集与王羲之《兰亭集序》 2、江左玄风与孙绰、许询的玄言诗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1)玄学对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的情怀、放达的胸襟、叛逆的性格和批判的精神,是形成魏晋时期独特文风的人格基础和思想源泉。 (2)玄学对魏晋士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崇尚自然之美,追求幽邃之趣,魏晋文学由此形成清新淳美、意趣盎然的审美特征,同时,“言意之辨”和“得意忘言”的玄谈方法,不仅直接引发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对言、意关系的探求,而且是营造文学创作所谓“言已尽而意有余”审美境界的真正动因。 (3)玄学与诗歌的结合产生了玄言诗,也是魏晋玄学对文学影响的重要方面。 (1)所谓玄言诗,简言之就是谈玄之诗,即藉诗阐发玄理之作,它是一种特定意义的哲理诗,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人。 (2)玄言诗的发展经历了从通篇谈玄到部分谈玄再到融玄理(理趣)于诗的过程,此不仅反映了诗歌摆脱玄学束缚的足迹,同时也体现诗歌吸取玄学中的有机成分滋养其生命并创造独特审美境界的发展过程。 钟嵘《诗品》:“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3、志人、志怪小说的兴盛。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思想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后朋友谥靖节。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生平三个阶段: 1.家居读书(29岁前):塑造理想与人格。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十六) 2.时仕时隐(29-41岁):认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险恶。 3.躬耕田园(41-63):体味人生的苦与乐。 二、陶渊明的思想 1、儒家思想:少年时代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出身门第和所处的时代对他十分不利。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2、老庄思想和玄学:爱慕自然,企羡隐逸。其人生态度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是,陶渊明并不沉溺于老庄、玄学,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与务虚的玄学家不同。否定道教的长生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思想。 3、陶渊明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他思考人生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三、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近一千七百年来,陶渊明深深影响着中国士人的心理建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渊明真醇笃厚、仁爱宽和的性情; 《归田园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 3.高蹈独善、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存方式和隐逸情趣; 4.委运任化、超脱旷达、安贫乐道的处世方法;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5.悠然闲适、诗酒自悦、啸歌田园的生活态度; 《归田园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冥合自然、高远旷达的人生境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本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 其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 一、 陶诗题材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二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表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诗人的悠然自得之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通过对作者渴求自然的本性、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弃官归田以后的愉悦之情和乡居的乐趣。 全诗主要采用白描客观景物和直接抒发主观感情相结合的表现方面,寓情于景,生动传神。“方宅”四句,是对庭院风光的简述,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现。“暧暧”四句,写远处村落的炊烟,朦胧疏淡,近处的犬吠鸡鸣,绘声绘影,情态逼真,以动写静,衬出农村的宁静气氛。 结尾两句,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之情,照应开头,并概括出全诗的主题。 2.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种豆南山下》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4.表现诗人的社会理想。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归田园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宁静高远、旷达超脱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往往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饮酒》其五 3.质朴、天然、精练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其辞赋以抒情为主体,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归去来兮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其艺术特点是: 1.情、景、理结合,富于意境美。作者善于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诗人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如那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鸟,以及孤松、菊花、清泉等等,无不赋予和作者一致的个性和情操,使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 2.语言平易简洁、清新流畅。作者在文中多使用双声(惆怅、怡颜、崎岖)、叠韵(窈窕、盘桓)、叠字(遥遥、涓涓、飘飘、欣欣),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和抒情效果。 二、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史上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南朝宋 颜延之《陶征士诔》:称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 南朝梁 钟嵘《诗品》:列为中品,谓“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南朝梁 萧统:编定《陶渊明集》并作序,曰:“其文章不群,词采清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访陶公旧宅并序》) 北宋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 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论诗三十首》) 2、文化史上的评价 陶渊明一生的关键词可用“归”来概括。 他吟唱着《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回到田园,就是为后世的士子们提供了一个回归的精神家园。 ▲陶潜 晋书·陶潜传》:“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思考题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陶渊明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 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张芝《陶渊明传论》,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六期。 张振云《从诗与酒看阮籍与陶渊明的不同》,《兰州学刊》2005年第三期。 王长顺《论田园诗对陶渊明生命存在的意义》,《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 第三章 南北朝文学 一、概况 1、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继续汉末以来的大分裂,朝代更迭频繁。门阀世族继续享有种种特权; 2、南朝文人的创作兴盛,尤为追求文学的艺术美甚至导致偏颇。但由于南朝四代开国君王都是素族行武出身,政治上对士族进行一定的压制,加上士族不务实事而好清贵之职,与政治的关系比较疏离,主要在思想文化上显出主导性,由清谈玄理转向清谈文学与山水并形成创作之风;另一方面,南朝的帝王也对文学较感兴趣。因此,这个时期文人文学比较发达。 •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3、诗坛出现新变化:山水诗与七言诗发展起来;出现讲究声律的永明体;审美趣味表现出绮靡与俗化交织倾向,宫体诗为其代表。 4、散文方面骈文达到高潮。北朝的文风相对质朴,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小。 5、南北朝的民歌亦十分发达。 6、这个阶段的刘宋元嘉、萧齐永明、萧梁天监都是文学上的重要时期。 二、 谢灵运与山水诗 1、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玄言诗转向山水诗,将山水变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是晋宋之交诗歌创作的明显变化。        山水诗的流行有多方面的原因。 2、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    谢灵运生平简介。入宋后被降为侯,在刘宋一朝不得志,在去职和任地方官期间肆意遨游于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谢诗词秀丰茂,描写山水巧似入微但有过于雕镌之病,并时有玄言佛理成分。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谢灵运的佳句P89。   石壁精舍还湖上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永初三年(422)秋,谢灵运因"非毁执政"而出为永嘉太守,景平元年(423)七、八月间离任。此诗写于景平元年春。通过久病初起对春景的感受,抒发了仕途失意的伤感情绪。 3、谢灵运的意义。P91 三、 鲍照与七言诗 1、鲍照出身低微,才秀人微而不得志,创作上表现出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使七言诗有了很大发展。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孤愤奔放,以《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抒发门阀压制下的悲凉不平,慷慨淋漓,对后世诗人很有影响。    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善于通过动作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愤激不平的诗人形象;感情激越,富于变化;语言缓急随气而出,富有节奏感。       “俊逸鲍参军”(杜甫) 2、鲍照的意义。“七言诗” 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3、鲍照的文亦有成就,赋以《芜城赋》最著名,骈文代表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山水名篇。 四、 谢眺与永明体 1、在齐永明年间,诗歌形式开始走向格律化,出现了讲究声律对偶的“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种四声规律来写诗,讲究诗的音律、对仗、用典,提出“四声”、“八病”之说,这便是“永明体”,是唐代近体诗的开端。代表人物:谢眺、沈约、王融等。 2、谢眺诗歌成就--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P104。    谢朓为永明体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山水诗名重于时,受大谢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写景状物生动逼真而风格清新流利,融情入景,情调婉转,佳句迭出,在诗句技巧上做出颇多贡献,对后世深有影响。。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五、宫体诗 1、萧梁时代文风颇盛,志求“新变”(《南齐书·文学传论》)而思想狭窄贫乏,导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的宫体诗,形式讲究格调华靡,品味不高。   宫体   《隋书·经籍志四》:“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以简文帝萧纲、及徐 、庾肩吾父子为代表(徐庾体)。    咏内人昼眠 萧纲    北窗聊就枕,南簷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2、对宫体诗的评价。 (1)题材狭窄,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 (2)讲究辞藻与对偶,风格柔靡轻艳; (3)积极意义:延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加趋于格律化;其语言、对仗、用典使事等艺术积累,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六、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1、南朝在文的创作方面,流行讲究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骈文。成就最高的是江淹赋《别赋》、丘迟散文《与陈伯之书》、庾信等。 作品选P126;P199。 2、北朝文学上相对南朝无甚建树,散文方面以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较有名。 七、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清新自然,常用谐音双关语。主要作品有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感受。 2、四句换韵,顶针格上下勾连,使得全诗情感续续相生,迂曲而又一致。 3、景物具有季节特点; 4、使用谐音双关语。 “莲”--“怜” 2、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题材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形式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四言等;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主要作品有《木兰辞》。 思考题       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何谓“永明体”?       如何客观评价“宫体诗”? 第四编 隋唐文学(581—907) 隋唐文学概况 1、隋代文学(581—618) (1)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 (2) 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 (3) 边塞诗启唐人之先鞭。 (4) 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 2、唐代文学(618—907) (1)国力昌盛,文学全面繁荣; (2)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3)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 (4)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进入“始有意为小说”(鲁迅)和中国古代小说趋于成熟的时期; (5)俗讲、变文和词,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第一章 隋代与初唐文学 一、隋代文学及其过渡性特征 1、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 隋文帝反对六朝华艳文风,李谔对六朝文风进行了批判。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盛,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2、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魏徵《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3、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 (1)卢思道(532—583):《从军行》 卢思道《从军行》 朔方峰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 边塞诗启唐人之先编。 杨素(?——606):《出塞》二首、《赠薛播州》十四首、《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 薛道衡(540—609):《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名句历来传诵。。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惓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写闺怨。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题材和诗风的过渡以及文学思想的变革,标志隋代文学上承六朝文学之余绪,下开唐代文学之先路。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时代因素和文学传统 (1)政治经济因素:大统天下与士人面貌—开放时代与自由空气——打击士族与科举取士——开边战争与功名意识——经济繁荣与诗人心态; ▲盛唐气象,表现在士人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勇于革新的独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开放胸襟,体现于诗歌则是充溢于作品中的昂扬之气和壮大之美。 “唐诗无讳避。”(洪迈《容斋随笔》)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门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 (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的兼容——南北文化的合流——中土与异域文化的融汇——个体之间的亲和与勾通——漫游、隐逸与贬谪现象——书法、绘画、音乐的影响 (3)文学自身的因素:风骚传统——南华文章——建安风骨——陶谢诗风——永明新体 三、由隋入唐的诗人王绩 王绩(585—644)为王通之弟,王勃叔祖。其山水田园诗上承陶、谢,下启王、孟,《野望》为代表作。此诗是最早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沈德潜曰:“五言律,前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 《野望》的平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句中平仄相间,两句 间平仄相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二三句平仄相粘,“唯”旧读入声)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犊”旧读入声)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识”、“怀”旧读入 声) 四、从上官体到沈宋近体诗 1、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64):太宗和高宗前期的宫廷诗人,指出“六对”、“八对”之说。 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 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隋唐嘉话》云:“望之犹神仙焉。” 胡震亨:“音响清越,韵度飘扬,齐梁诸子咸敛衽矣。” 罗宗强:“把绮艳词语组合得清新流畅。” 六对: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指用词而言,如“天地日月”之对为正名对(参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 八对: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指诗句而言,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为的名对。 2、文章四友:指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简称“崔李苏杜”,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 文学贡献主要在近体诗的创作上:数量多,比例大,合格率高,诗体已趋兼备,美学格调有了提升(参许总《唐诗史》上)。 杜审言(648?—708)为杜甫祖父。 3、沈宋与律体 “沈宋”是沈佺期(656?—714)、宋之问(?—712)的并称,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稍后于“文章四友”)。 《新唐书·宋之问传》:“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明·王世贞) 宋之问《度大瘐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 诗律技巧与真情实感的交融。 沈佺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结合密切。 从声律技巧上看,也是成熟之作。 三、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 1、初唐四杰的创作及其成就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1)王勃(650—676):《王子安集》二十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为代表作。 (2)杨炯(650—695?):《杨盈川集》十卷,《从军行》为代表作。 (3)卢照邻(637?—689?):《幽忧子集》七卷,《长安古意》为代表作。 (4)骆宾王(640—684?):《骆临海集》十卷,《帝京篇》、《于易水送别》、《在狱咏蝉》、《代李敬业檄天下文》等为代表作。 2、四杰的成就 (1)诗歌基调的初建:其诗风变革的努力,促使昂扬之气与壮大之美的“唐音”之初立。健朗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精神的面貌; (2)诗歌题材的开拓:从宫廷走上市井,从风花雪月走上江山寒漠,诗歌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3)诗歌体式的发展: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杨工于五律,为五律的重要奠基人,五律至二人标志初步定型。 (4)诗歌风格的形成: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骆宾王“坦易”(明陆时雍)。个性各异,自成一格。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陈子昂的复古倾向 (1)生平(659—700):“本为贵公子”——“十八未知书”——廿六举进士(684)——“武后奇其才”——擢官右拾遗——从军伐契丹(696)——忧愤卒狱中(700) (2)复古主张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3)文学创作 1)《感遇》三十八首——“始扫艳丽之旧习,而趋于雅正劲练”(郑振铎) 2)《登幽州台歌》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李泽厚) 此诗虽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相当丰富。 从艺术上看,虽然四句都是虚笔抒情,却纵览今古、横扫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傲而富有英雄气魄的诗人形象。这一英雄形象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令读者感动不已。 (4)陈子昂的文学成就 李白《赠僧行融》:“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 杜甫《陈拾遗故宅》:“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白居易《初授拾遗》:“置我陈杜间,赏爱非常意。”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独高蹈。” 理论上扫荡了齐梁诗风,创作上继承风雅传 统和建安风骨,开创了格高气壮、洗华从朴的新诗风,为唐诗发展拓宽了道路,为初唐转入盛唐作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故在唐代被誉为“海内文宗”。 四、刘希夷、张若虚创造的诗境美 1、刘希夷(651—679)的《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不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成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氏乌雀悲。 “孤篇横绝”(清王闿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同上) “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 2、张若虚(生卒不详)的《春江花月夜》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又无迹可寻的诗境。 其一,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林月色笼罩下的烟波浩渺而透明澄净而又朗澈的景色; 其二,这首诗首写春江月夜的明净之美,使人沉醉于生命美好的感受之中,进而思索人生。由空间而进入时间,由眼前之感受而进入无限的时空的思索与向往,体认此种纯美境界与万古长存的哲理。继之又由无限而转入具象,设想于此纯美春夜中或一人之命运,在对美好的向往中,又轻笼上一层淡淡的感伤情绪。最后,又从或一人遭遇之感慨,回到对于无限的时空、无限的生命的思索中来。情与物、宇宙、时间与人融为一体; 其三,四句一转韵,过渡自然,韵律和谐优美,和全诗景物、情感描写水乳交融,共同构成回环不绝的音乐之美。 五、其他诗人 1、贺知章(659—744) 《咏柳》、《回乡偶书》二首。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2、张说(667—730):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3、张九龄(678—740): “首创清雅一派”(明 胡应麟) 《感遇》十二首为其代表作;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犹为传诵。 思考题 1、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2、描述初唐文学的渐进过程。 3、简述律诗的发展过程 4、解释“初唐四杰”。 5、阐释评析《春江花月夜》。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4、《全唐诗》,中华书局; 5、吴功正《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四期; 7、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徵》,《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二期。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派  一、盛唐文学概说  1、盛唐文学的范围 文学史所谓“盛唐”,一般指从开元元年(713)到大历元年(766)的半个世纪,包括玄宗、肃宗、代宗三个历史时期,即陈子昂之后、大历十才子之前的时期。盛唐文学也可指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爆发时(755)的文学(郑振铎),依此说则仅指玄宗一朝,共四十三年。 2、盛唐时期的主要作家 (1)由初唐入盛唐的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说、苏颋(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张九龄等。 (2)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689—740)、王维(?—761)、储光羲(707?—760?)、祖咏(699?—746?)、裴迪(716—?)、王缙、张子容、刘昚虚、常建、綦毋潜等。 (3)边塞诗人:高适(702?—765)、岑参(715?—770)、王之涣(688—742)、王昌龄(?—756?)、王翰、李颀(690?—751?)、崔颢(?—754)等。 (4)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 (5)古文运动的先躯:萧颖士(716—768)、李华(715—774)、贾至(?—772)、元结(719—772)、独孤及(725—777)等。 3、盛唐诗歌的基本特质(盛唐气象) 林庚:“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唐诗综论·盛唐气象》) 李泽厚:“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过程。”(《美的历程》)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其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古代山
本文档为【古文学笔记(袁行霈版)\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47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9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2-04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