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市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

长沙市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

举报
开通vip

长沙市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长沙县六中备课本科目:物理年级:班级:教者:年学期课时教案第课课题:力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

长沙市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
长沙县六中备课本科目:物理年级:班级:教者:年学期课时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课课题:力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方法: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挂图、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板书: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2、力的图示要把力的三要素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出来3、力的分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学生实验:=1\*GB3①磁铁吸引铁钉=2\*GB3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2)出示投影片效果施力物体作用受力物体效果脚踢球手提水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B手里托着一本书2、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学生回答:竖直向上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板书: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3、力的图示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那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2)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3)巩固训练AG=50N,表示其所受中立的力的图示:B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右上房的500N的力的图示。师生公平学生答案。归纳:标度可以任意选取,但要依题而定,还要使所选取的标度有利于作图。在力的图示中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4、力的种类: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和性质来分。板书:力的分类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三、小结(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图示和步骤(3)能从效果和性质两方面区分力。四、作业1、P5练习一(1)(2)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重力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力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板书:第二节重力二、新课教学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学生:是地球。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2)学生动手实验: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3)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A如图: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3、重心: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三、小结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四、作业课本P5、练习一3、4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弹力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教学难点: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讨论答疑教学用具: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4、知道形变的种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1)实验演示: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老师:对,这就是形变。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3、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三、小结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力方向的确定形变的种类四、作业P8、练习二、3、4、5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摩擦力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教学难点:正压力FN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公式,会用F=uFn计算有关题目。3、知道摩擦因数u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知道有最大值、且比滑动摩擦力稍大。(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关系式表达为F=uFN,u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没有单位的,u是F与FN的比值。滑动摩擦力的放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2、知识反馈性练习(出示投影片)(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支持面上的滑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也一定越大;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支持面的滑动方向相反;C、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2)用10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动重500N的箱子,那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u值为多大?师生共评每一句话的错误在哪里?应该怎样理解。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3、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提问:车轮、滚动轴承为什么都做成圆的?引导学生答: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4、静摩擦: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学生:推不动。提问: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老师强调:到底推动推不动?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要,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1)教师演示:用力推讲桌。①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情况。②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分析:讲桌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讲桌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讲桌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讲桌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青摩擦。青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作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两人一组,木块静止地放毛巾上,开始用较小的力拉木块,木块静止,记下拉力大小,慢慢增加拉力,木块仍静止,记下拉力的大小。继续增大拉力,木块刚开始动,记下拉力的大小。然后保持匀速运动,记下拉力的大小。出示投影片、填表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是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0<F静≤Fmax(2)静摩擦力的作用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三、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粗糙。3、在接触面上有重点作用的正压力4、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2.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3.静摩擦力变力0<F静≤Fmax方向四、作业:P16练习四(3、4)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力的合成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1的力的图示。(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例: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即可求出。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示。)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3)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Fmax=F1+F2(两力夹角为0°)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min与Fmax之间。总结:1、两个供电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2、合力F可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三、小结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合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四、作业1、P143、42、有F1=5N,F2=8N,F3=10N,他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任意改变,求他们的最大合力和最小合力。五、板书设计1、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力的分解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能力目标: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由学生分析:(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3)G1=Fsinθ,G2=Gcosθ2、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1)如果图甲,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2)如图乙,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c:F1=Fcosθ,F2=Fsinθ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b:∴G1=,G2=Ctana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四、作业1、P151、2、3、42、用两根轻质的绳子AB和BC吊一个0.5kg的灯如果BC绳处于平,AB绳与水平夹角为60°,求绳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第一章练习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练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德育目标: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通过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学重点: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分与合教学难点:受力分析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教学用具:试卷教学程序:一、考试(一课时)(试卷附后)二、讲述(一课时)教学后记:(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图象位移-时间图象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速度-时间图象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主要关系式: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复习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学重点:弹力、摩擦力。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教学程序:一.力1.力的物质性①力的定义②施力物与受力物B.力、两物同时生、同时失、同时在b作用力与把作用力2.判断力存在的方法①两物是否存在②不能以V来判断3.怎么样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步骤:a、确定对象(隔离法.整体法)b、画力的顺序c、检查,看是否少或多。注意:a、充分认识物质性、不虚构力b、合力与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力。4.矢量性(1)法则:平行四边形法。(2)合成的规律:当两分力一定时,当合力一定时,(3)分解规律:正交分解(4)矢量:力(G、N、f、F、T)标量:T、t5.分类效果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性质力:重力、弹力、电场力、摩擦力、磁场力。二、三种力1.重力a、定义b、大小G=mg测量的方法:①天平②弹簧秤③台秤c.方向d、g:2.弹力a、条件①静止(或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②a不等于0。b、弹簧的弹力c、方向:压力和支持力3.摩擦力⑴、静摩擦力B、定义b、大小c、方向⑵滑动摩擦力B、大小b、求N讲解例题c、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机械运动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位移的概念,能力目标: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德育目标:从科学抽象这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2、质点概念的理解。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教学用具:投影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参考系)板书:机械运动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3、知道实际选择参考系,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4、知道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5、区分时间与时刻、位移和路程。(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出示空投物质的投影片(飞机、物资都可以抽动,能显示出其实际的运动路径)学生分析:以飞机为参考系,看到投下的物资沿直线竖直下落,地面上的人以地面为参考系,看到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学生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不懂得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2、质点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学生: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老师:对,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教师出示投影片,学生填写:(1)质点就是没有,没有,只具有物体的点。(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是直线,叫直线运动;是曲线,叫。3、时刻、时间间隔(也称时间)这两个物理量与我们交往太密切了。根据同学们各自的理解,举一些关于时间、时刻的例子。学生回答非常踊跃:几点钟开会,几时上课,几点发车……这都是时刻,而会议长达2个小时,这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实践间隔等等。师:如果把时刻、时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含义就一目了然:出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有关问题:要指出时刻、时间间隔在数轴上的表示特点。(2)时间的单位有、、,符号分别为、、。3、在实验室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常用来测量。师强调:要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时刻、时间、时刻表示为一点,时间表示为一线段。这在以后的直线运动中的速度的研究中,常要用到这两个概念4、位移和路程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讨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出示投影片,学生思考回答:一个人汽自行车沿途必须经过A、B、C、D四村,才能从甲地到达乙地。然后在返回,返回时又经过D、C、B、A村。那么这个人从甲地到乙地时,他的路程的大小、位移的大小,方向如何?如果他返回时路程大小、位移大小、方向又如何?分析得出结论:质点运动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即路程,它只表示大小,而没有方向,是标量。而位移是物理学中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从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所以这个人返回甲地经过D、C、B、A村庄时,它的位置时钟是从甲地(始位置)指向乙地(末位置)方向没有变,大小是从甲分别到D、C、B、A的线段的长度,所以位移越来越小。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参考系、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这将是后面学生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所以同学们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它们区分开。四、作业P22、练习一6补充:归纳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位移和时间的关系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像,以及如何用图像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像,并能从图中获取所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教学难点: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用具:有关教与学所用的投影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生了质点的概念,并且知道质点的运动轨迹如果是直线的话,质点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里有一种最简单、最特殊的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匀速直线运动。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知道位移图像不是运动的轨迹;3、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能画出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匀速直线运动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时间/S02.54.97.610.12.415.117.519.9位移/m050100150200250300350400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秒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2、位移——时间图像师: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分析: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圆点的一条直线上。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学生:s与t成正比。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生。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1)请同志们看图,说出各图像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2)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记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段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直线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所以物理图像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物理量;其次看图像,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4、变速直线运动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老师:那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吗?学生:一定不相等。老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还是直线吗?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的位移——时间图像,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依据。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学生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在处理图像前,首先要看懂横、纵轴所表达的物理量,然后再去结合函数关系图像去认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四、作业P24练习二2、4补充:如图所示的s—t图象中,(1)、(2)、(3)表示物体作什么运动,(4)表示什么物理意义,t1时刻对应两为s1,表示什么物理意义。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课时教案第课课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像,以及如何用图像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v-t图像的物理意义。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能力目标:1、类比位移-时间图像,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德育目标:在教学中重视严谨的科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的区别教学方法:类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复习“位移——时间”图像(出示投影片)某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设问:线段OA,AB表示物体的位移速时间如何变化,物体做什么运动,其直线的斜率表示什么?1、在位移——时间图像中可直接得到位移的大小、正负的变化。2、在某一段时间里的直线斜率的大小即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为正,说明物体沿正方向运动;斜率为负,说明物体沿负方向运动。二、新课教学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以及它是怎样画出的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速度——时间图像,能根据实验测量出不同时刻的速度值,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3、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4、初步理解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和原理。(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前面我们认识了位移——时间图像,我们这节课来认识一副新面孔:速度——时间图像,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学习,类比推理回答如下问题:(1)如何建立关于速度——时间的坐标轴;(2)同学们把书合上,当一物体以v=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作出它的v—t图像(学生板演);(3)从图像中能获取什么物理信息?师生共同分析:从速度——时间图像这个叫法看,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以t轴为横轴,v轴为纵轴,建立坐标系。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不随时间变化,只能是与t轴平行的直线。从图像中可获得:(1)速度的大小、方向(2)从s=vt可获得:边长为v和t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就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即图中的斜线阴影部分)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一个物体做的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同学们细分析所给数据,回答以下问题(出示投影片)时刻t/s速度v/km·h-102053110401549问题(1)从出示的数据同学们可看出什么规律?(2)根据数据作出v—t图像学生讨论得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每隔5s,速度增加约10km/h,也就是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速度的改变量相等。师:对,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志们根据这个特点给其下一定义。生甲:速度改变均匀的运动。生乙:速度随时间而均匀地增加。板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回答: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无论从图表中,还是从图像中都可以看出,速度随时间均匀地增加。师总结:对,这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板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它的速度随时间而均匀增加,这就叫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们再看这个图像(出示投影片),v随时间如何变化?学生回答:速度随时间而均匀地减小。师:对,这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板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它的速度随时间而均匀地减小,这就叫匀减速直线运动。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从图像中可获取什么物理信息?引导回答:可以直接从图像中读出某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还可以看出在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归纳: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可以获取:(出示投影片)(1)某时刻的瞬时速度(2)某段时间内的速度的变化量(3)速度的变化量是正值,还是负值。是正值的话,说明与v方向相同,是负值的话,说明与v方向相反。三、小结1、什么是速度——时间图WQJ;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物理意义;3、能内区分匀速运动中的s—t图像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四、作业P28练习四1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重点: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教学难点:加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比较、分析、讨论法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这是两物体的v—t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秒变化5m/s,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5m/s。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1m/s。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加速度不是增加的速度,而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初步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初步应用此公式求解有关问题。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是正、负值的含义。4、能理解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弄清其中的某些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咱们共同解决。提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学生:是某时刻(或某位置)的瞬时速度。提问:速度的改变量指的是什么?学生:速度由v0经一段时间t后变为vt,那的差值即速度的改变量。用表示。老师:,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学生甲:对,因为大,当然变化的快。学生乙:不对。△大,如用了很长的时间,速度改变也不快。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看法。要比较谁的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去找统一的标准比较。比如,比较物体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必须用单位时间作出统一标准区衡量,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也必须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老师总结:丙同学说得非常好,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而不是指速度变化的多少,只有用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变化率)才能表示变化的快慢。板书: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表达式:单位:m/s2、cm/s2提问:那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为什么,方向(由谁来决定)与谁的方向一致?学生讨论得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即a的方向就是vt—v0的方向。的方向一致?学生讨论得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即a的方向就是vt—v0的方向。提问:比值是恒定的,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就是速度随时间而均匀改变。师:速度随时间均匀地改变,叫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就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2、重点、难点导析如图请回答:(1)图线①②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2)①物体3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速度方向什么关系?(3)②物体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速度方向有何关系?(4)①②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分析①物体:①作匀变速直线运动,3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a与v方向相同。分析②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三、小结1、加速五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四、作业1、P30练习五3、4、5教学后记:课时教案第课课题: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能力目标: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德育目标: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学重点: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用具: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教学程序:[新课导入]做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参考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生:要用力去推它.师: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新课教学]承接刚才的实验现象,演示当物体不再受手的推力时,物体停止运动.师: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生:一段时间后撤走该力时,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生l:需要.因为用力推物体它才能运动,而撤走了这个力物体最终会停下,所以,运动必须用力来维持.生2:不一定,按照生1的说法,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话,撤走了力,物体应该立刻停下才对.生3:例如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已经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因此“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一、理想实验的魅力演示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师:伽利略对于“运动与力的关系”,构思出如图4—1—1所示的“理想实验”.将轨道弯曲成曲线ABC的形状,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小球,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小球将上升到哪里?生:不存在摩擦力的话,小球将上升到与A点相同高度的C点.师: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模拟验证同学们的说法,动画模拟师:若将轨道的倾角减小,弯曲成曲线ABD或曲线ABE,小球最高将上升到哪个位置?路程是增大还是减小?生:同样上升到与A点同高度的D点或正点,路程增大了.师:假如将轨道弯曲成一侧水平及曲线ABF的形状,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生:由于BF是水平的,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将永远运动下去.师: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模拟验证同学们的说法。动画模拟、验证学生的想法师: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断言:小球应该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可推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用外力采维持.师: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达到现实科学实验无法达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还可以让思维超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想象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演示实验:把滑块放到气垫导轨上面,调整气垫导轨水平,滑块与导轨间形成气层,从而使滑块与导轨间的摩擦变得很小,推一下滑块,让学生观察滑块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师:滑块的运动是什么运动?生: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师: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候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知识拓展]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伽利略的另外一个
本文档为【长沙市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清风明月心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1-10-22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