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举报
开通vip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 像其它带有 “后”的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对中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 个陌生的名词。但是,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关 系,研究尚不太多,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想提出 一 些想法,就后殖民主义这一新兴的思潮与中国学术的关系,从历史学的角 度,作些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后殖民主义 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引起重视,但其内容性质,则并不完全隶属于西方的思想 文化传统。相反,后殖民主义,顾名思...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 像其它带有 “后”的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对中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 个陌生的名词。但是,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关 系,研究尚不太多,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想提出 一 些想法,就后殖民主义这一新兴的思潮与中国学术的关系,从历史学的角 度,作些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后殖民主义 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引起重视,但其内容性质,则并不完全隶属于西方的思想 文化传统。相反,后殖民主义,顾名思义,其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 反省与抨击,但同时也包括对非西方文化在近代发展的反思和批评。因此 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它是一个 “混杂”(hybrid)的产物。这一 “混杂性” (hybridity),正是后殖民主义的一个思维特点。其次,正因为有其“混杂性”, 因此后殖民主义的内涵就变得十分丰富,其内容不但与那些直接受到西方 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有关,也可以运用到当代国际文化关系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上。我 们不能简单地将之视为一种反西方的理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如此看来,后殖民主义与 中国历史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因为近代中国有过一段“半殖民”的历史,而是 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与中国目前的文化建设,有不少联系。后殖民主义的 这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融、“混杂”,是本文考虑的重点。 一 、 后殖 民主义的缘 起及其影响 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讨论后殖民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因此首先用历史 的方法叙述一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似乎理所当然。其实,这样的做法包含 某种危险,因为后殖民主义理论 目前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摆脱西方近代传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历史叙述体裁,通过解构,将其影响慢慢消除。对此我们将在下面的讨论 中再作详细论述。对一般读者来说,历史叙述仍然是一种简便易懂的方法, 因此我们不妨仍因其旧,从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开始讲起。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应该是在二次大战以后,西方殖民主义逐渐解体以 后才慢慢出现的。但是在这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后来被认为是后殖民主 义思潮先驱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非洲作家法兰兹 ·法农(Frantz Fanon) 和齐奴阿 ·阿其比(Chinua Achebe)。在他们写作的一些小说中,已经表现 了后殖民主义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殖民主义者的批评和对殖民 主义心态的反省。这些人的作品,在当时属于“殖民地文学”这一大类,而殖 民地文学则不仅包括被殖民者的作品,同时也包括宗主国作家的作品,如英 国较有名的作家简 ·奥斯汀(Jane Austen)等人的一些小说。殖民地文学大 致上都企图表现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既有殖民者,又有被殖民者,以及他们 之间的关系。宗主国作家有关殖民地的生活的描写,常常美化殖民主义,将 其描绘为对被殖民人民的一种 “恩赐”、一种 “文明的输出”。但非宗主国作 家的作品,也并不都以批判殖民主义为主要内容。有不少非英语国家出身 的作家,如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他们描述殖民地生活的作品 中,也常常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赞美。但同时,他们的出身又 使得他们的态度显得有些暧昧(ambiguous),甚至处于一种分裂(ambivalent) 的状态,即一方面怀恋自己的文化,又崇拜西方的文明。这一暧昧、分裂的 态度,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看来.正好体现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复杂关 系。反过来看,那些殖民地作家:弓的批判殖民主义的作品,用的也是宗主国 的语言,如英语或法语,因此在形式上、甚至思想上也无法完全摆脱殖民主 义的痕迹。在很多时候,那些殖民地作家的作品之所以会出版甚至受到好 评,正是因为他们对英语或法语的掌握,比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或法国人还要 好。如一些印度作家,就常常写得 “比英国人的英语还要好”(more English than the English)。这一情况在后殖民的时代仍然如此。那些著名的后殖民 主义理论家,采用的仍然主要是英语,而且写得的确比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或 美国人还好。由此看来,后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之间有一种千丝万缕、剪不 隹 一 。 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57 后麓民主义与中目历史 掌 一 断理还乱的关系,并不是“反西方”这样的术语能简单概括的。1这种现象的 集 中表 现 ,就是语 言与空 间之 间的隔绝 关 系 ,产生一种 “疏 离 ” (displacement),即用非本地的(西方的)语言表述本地的文化。举例来说,有 关非洲的作品常常用的是英语或法语,而不是本地的语言。这一空间与语 言的疏离关系及其后果是后殖民主义最为关心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 如果上面所谈的是后殖民主义的文学渊源,那么 1978年爱德华 ·赛义 德(萨依德,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的出版,则是 后殖民主义的一个理论开端。3赛义德是巴勒斯坦人,他虽然是在殖民地出 身,但其教育背景则几乎完全是西方式的。赛义德最喜欢的作家就是康拉 德,而康拉德则一直被认为是非英国人中英语写得最漂亮的作家之一。康 拉德是赛义德的榜样,又是他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与生活在二十世纪初 的康拉德不同的是,赛义德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殖民主义的西方文 化的影响。他的《东方主义》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在思想文 化上重新审查近代西方崛起以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这一重新审查包含两 个方面,第一是如何批判地看待西方人对所谓“东方”的描述。在赛义德看 来,这个“东方”即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西方的对立面, 即异己的“它者”而存在。第二是如何分析东方主义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 与西方强权控制世界之间的联系,即研究知识与权势之间的关系。 在赛义德笔下,所谓东方主义实际上包括的是西方对所有非西方地区 研究、描绘的一门学问,即“东方学”。他承认在从事研究的东方学者中,有 不少是诚心诚意地想探讨非西方地区的文明,但就其总体来说,东方学的研 究宗旨是为了凸显西方文明的优越。因此,西方对东方的描绘就不可能完 全是为了学术的目的,也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东方。东、西方之间的差 1 此段论述参见 Bill Achcroft, Gareth Grlffiths,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DryⅡnd Practic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回述帝 国:后殖 民文学的理论与实 践》),London:Routledge,1 989。 2 同上 ,第 9—10页。 3 我同意张隆溪 、董乐 山的看法 ,应该将他 的名字译 为赛义德 ,以反映他 的阿拉伯 人的背景 。张和董的观点见《读书》,1994年第 5期和 1997年第 7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58 — 霹 壬一佳 异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强调这一差异对西方人更有利。但是,如果将这些问 题仅仅归结为一种认识上的误差 ,在赛义德看来 ,不免有点 “不诚实” (disingenuous)。因为每一种学问,都与权势相连。西方学者对东方的偏见, 实际上是东、西方之间权势不等的一种自然反映。我这里用 “自然反映”是 因为赛义德并不想强调西方学者的研究都是赤裸裸地为了某种直接的政治 权益。在他看来,知识与权势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隐晦不明的,但又永远无法 摆脱。4 赛义德《东方主义》一书所强调的知识与权势之间的联系,显然是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h)的影响。法国 1960年代以后的一些重 要思想家 ,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都有不少影响。如出身印度的柴特基 (Pasha Chatterjee)就与赛义德一样,喜欢福柯,而另外两名印度学者斯皮瓦 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霍米 ·巴巴(Homi K.Bhabha)~推崇德里 达(Jacques Derrida)和拉康(Jacques Lacan)。因此刘禾总结道:“如果用一句 话来概括后殖民主义理论,不妨说它是后结构主义介入文化批评之后产生 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动向”。5由此可见 ,后殖民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 有深刻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后殖民主义理论之采用后结构主 义,并不完全是一种“拿来主义”,因为在“拿来”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 “协商”(negotiation),即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妥协、沟通。这一认识,是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如斯皮瓦克和霍米 ·巴巴、乃至赛义德本人目前所强调 的。6 赛义德在写作《东方主义》一书的时候,还带有一种实证主义的企图,即 他虽然推崇福柯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评,同时又不能完全摆脱 “前福柯”时 代法国思想的影响。他对西方学者无法真正认识东方的指责,就是基于这 4 见 Edward W.Said,Orientodism.“Introdetion,”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5 刘禾 :《黑色的雅典》,《读 书》,1992年 lO期 ,第 7页 。 6 斯皮瓦克对这一 “协商 ”的概念阐述最详 ,见她 的《后殖民批评 :访谈 、策略与对 话》( Post。colonial Cntw:Interviews,Strategies,Dialogues,ed.Sarah Harasym,London: Routledge,1 990)。 由 胃 坐 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59 后麓 民主义与中国历史 学 季_一一 样的认识: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研究的对象。这样一来,赛 义德的思维逻辑就产生了某种矛盾。他一方面暗示有一种“真实的”东方存 在,而另一方面则说知识必然会与权势产生联系。如果所有的知识都反映 了一种权力关系,那么又有何必要和可能追求一门“客观真实”的学问呢?更 明显的是,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赛义德将东方与西方作为世界潮流的两极 的作法,也很清楚地反映了西方近代文化和哲学中的“二元论”倾向。而这 一 倾向,正是福柯等后现代主义者所批判的对象。 在赛义德以后的著作中,他逐渐克服了这一矛盾,不再暗示“真实学问” 的可能与必要,也不再将东、西方作二元化的区别处理了。比如,他的《文化 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nal~m)一书,就以探究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和依赖为主要内容。在这本他认为是《东方主义》之续本的书中,他不再将 西方视为主动、强势的一方,而东方则是被动、弱势的一方。相反,他指出, 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是近代历史的主流。这一概念在 他的《东方主义》中已经涉及,但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作了具体阐述。赛 义德指出:“西方帝国主义与东方民族主义之间血肉联系。即使是在关系最 坏的时候,它们也不是单一和绝对的。而且,文化不可能是单一的;不会要 么属于西方、要么属于东方,也不会只属于男人或者女人”。在此基础上,他 反对强调“认同”这样的概念 ,因为“认同”就包含一种排斥,而世界历史证 明,包容和交流才是正途。7 赛义德的这一变化,与他《东方主义》出版以后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有密 切联系。《东方主义》的一个影响在于,赛义德对“东方学”的研究,使人看到 学科、学术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逐渐失去了那种原来的 “客观”、“神圣”,表露出丑陋、偏狭、功用的一面。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和话 语 (或论述,discourse)并不透明,而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风云、经济盛 衰有关。于是,有关学术史的研究开始兴盛。实际上,若依照传统的概念,赛 义德的《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都可被视为文学史的研究。由此, 7 Edwa~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0 — 墨 主一隹 我们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关系。受到赛义德的影响,斯皮 瓦克、霍米 ·巴巴、罗伯特 ·杨(Robert Young)等学者都开始将一些为人视 为理所当然的概念、术语,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接、变化中加以考察,批判性 地发展了赛义德的理论。而他们的贡献,也使得赛义德本人受益,修正了他 原先的一些观点。 比如霍米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论述,就十分重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 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他指出,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也不是永远处于主动、进 攻、输出的状态,而是存在不少内部变化的。这些变化往往是与殖民地文化 交流、冲撞的结果。巴巴的这一说法,显然影响了赛义德,反映在《文化与帝 国主义》的写作中。像赛义德一样,巴巴也是一个西方文化的“边缘人”,虽 然他受过优良的英语教育,又在英国的高校任教(现在巴巴已任美国芝加哥 大学教授),但作为印度人,他与英国这一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则未免若即若 离。 像赛义德一样,巴巴受到了法国现代文化的影响。他对殖民主义这一 现象的分析,借助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采用拉康的理论,巴巴认为像人 的心理活动一样 ,殖民主义的话语 、或东方学本身也处于一种分裂 (ambivalent)的状态。这一分裂的状态不但表现在殖民地国家的作品中,也 表现在宗主国地区的作品里。具体说来,这一分裂就是东方学既是一种学 问、一种对新事物的发现和研究,同时又表现了研究者 (殖民者)的梦想、臆 念、迷思和占有欲。换言之,在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与塑造中充满了矛盾。西 方人对殖民地自然持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认为应该将其文化作根本改 造。但同时,他们又生怕一旦殖民地也像宗主国一样强大而且民主化以后, 会对西方本身产生威协。因此,他们一方面鼓吹自由、民主是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真理,另一方面却对殖民地实行武力控制和管束。在霍米 ·巴巴看来, 这一“分裂”心理具体表现在西方人对待殖民地官员的态度上。为了统治的 需要,他们要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教育那些本地人士,其教育内容自然无非是西方文化语 言、民主政治等一套,但他们同时又对这些受西方教育的人存有疑心,觉得 他们的举止行为虽然已经西方化,但终究不是西方人。这里,巴巴用了精神 tla圈 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1 后葛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 一 分析中的“仿真”(mimicry)概念进行分析。他认为西方人对殖民地人士的态 度,就像看待“仿真人”一样 ,粗看很像 ,但细看却又不是,反映出一种不安、 紧张的心理。因此,西方殖民主义本身表现了一种紧张、不安的心态。殖民 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态度存有内在的矛盾,既要将其同化 ,但又要加以区分, 以显示自身文化的优越。由此,巴巴提出了我们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混杂 性”这一概念。在他看来,这一“混杂性”不仅表现在殖民地文化中,而且表 现在整个西方近代文化中,因为西方文化正是在与所谓的“它者”,即东方文 化的冲撞、交流之中,才促成了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8 由此看来 ,赛义德与霍米 ·巴巴都提倡文化的“混杂性”,即东、西方文 化的相互融和、交杂。但前者抱有一种综合的目的,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士能 认识到文化之间的相互砥励 、接触,而不是相互排斥、贬低,将有助于世界和 平发展,而后者则更具批判性,强调这一“混杂性”能进一步捣毁西方文化对 世界的统治,因此并没有希望走向综合的意向。巴巴的这一批判态度使得 他对美国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都存有疑心,认为这种将各种文化等量相 待,实际上是淡化文化背后的权力不平等关系,等于承认西方文化的强势, 让它 自然而然地同化其它文化。9 如果说霍米 ·巴巴的文字厚重的话,斯皮瓦克的文字则十分艰涩,但他 们的批判性都很强,代表了后殖民主义的新趋势。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赛义 德对殖民主义的揭露 ,而是想就殖民主义在当前世界的影响作检讨。巴巴 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反思,就是一例。斯皮瓦克对后殖民时代文化现象的 批评,有过之无不及。与她的同行一样,斯皮瓦克在印度完成部分高等教 育,以后又到美国完成终极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也受到了法国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她早期翻译过德里达的著作,是美国学界的德里达专家 8 巴巴举 了一个例子 ,约翰 ·穆 勒著名 的 <论 自由>一 文 ,就是为有关英国在印度 的教育 问题而写 的,以后则成 为论述英 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见 Homi K.Bhabha(霍 米 。巴 巴), Location of Culture(《文化的定位》),London:Roufledge,1994,第 96—97页。在 《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 中,赛义德 提到他 的一位学生发现所谓“英国文学研究”实际上是 先在 印度 的学校 中讲授 ,然后再慢慢 为英 国本土的学校所采用的。见该 书第 42页。 9 H0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Conclusion”. 第三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I;2 ——_ 王一隹 之一。但是,就她以后的兴趣来看,斯皮瓦克已经无意成为一名专家,而是 更像一名人文主义者。她最新的一本著作,题为《后殖民理性批判》,就包含 了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四个部分,显示了她在上述领域的知识以及她“跨 学科”的兴趣。10 由于斯皮瓦克兴趣的多样性,我们很难概括她治学的特点。但反过来 看,这一多样性,正是她的最大特点。从她的思想渊源来看,她受到了西方 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因此有人称她为“女性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后结构主义者”。1 1她治学兴趣的广泛性,正好体现了当前 “文化研究”的特点,即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学科设置。这一打 破,也就是要从学科史、学术史人手,解构西方近代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话 语。作为一个德里达专家,斯皮瓦克对文化解构可谓十分拿手。她一再告诫 读者和同行,不要以为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持一种批判态度,就算大功告 成。在她看来,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摆脱这一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对西方文 化解构,就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知道 自己的局限。也许,你在解构西方文 化的时候,却帮了倒忙,反而为其张且、扩大影响。斯皮瓦克自己也承认,她 由于长期在美国——西方学习、工作,也受到了污染,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 简直是在扮演一个“帮凶”的角色。在后殖民的时代,最要提防的是“新殖民 主义”(neo.colonialism)的传布。 既然在当前的世界文化中,几乎处处有殖民主义的陷阱,那么我们有什 么办法呢?斯皮瓦克有两个建议。一是在认清 自己思想观念的局限以后,想 办法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进行不断的 “协商”,即既要运用它的一些既成的概 念,同时又要注意不要为它所俘虏 、所利用。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斯皮瓦 克有相当程度的敏感性。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可以对西方文化颇多批评,但 对西方文化中女性地位的低落则无动于衷。同样,有些后殖民主义者可以 1O 该书的英 文书名是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 1 见 Bait Moore.Gilbert(巴特 ·摩尔一吉尔伯特 ),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 Practices,P0 fcs(《后殖民理论 :背景 、实践与政治》),London:Verso,1997,第 78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3 后麓 民主义与中罾历史学 萝一 批评西方殖民文化,但对本民族妇女争取地位的要求,则撇之一旁。这些都 是不能认清自己思想局限的反映。 斯皮瓦克的第二个建议是,对西方文化及其话语作不断的批评。她认 为,所谓 “后殖民的反话语”(postcolonial counter.discourse),即反对殖民主 义的话语 ,应该是 “对你所不能不要的东西的持久的批评”(a persistent cri— tique of what you cannot not want)。12换言之,由于西方文化对世界各地的 广泛影响,你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即所谓 “不能不要”。但为了摆脱其影 响,你只有对之“持久的批评”。由此可见,斯皮瓦克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 中,其批判性可以说最为彻底。在许多方面,她的论述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 一 些理论,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和“不断革命论”。同样是马克思主义者,这 样的类似并非偶然。13 上述讨论显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已经从学科史的检讨出发,逐 渐演化为一种对西方文化影响的批判性反思,而其结果是突破学科的限制, 走向文化研究,更为彻底地解构西方文化的知识结构。这些新的发展趋向, 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不小的震荡。 二、后殖民主义与历史学 像后结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冲击很大。如果说 后结构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历史认识论方面,那么后殖民主义 的影响则更为广泛,不仅对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过程发出疑问,还直接质疑 近代以来史家、哲学家对历史演进过程的解释。为了清楚地认识后结构主 义和后殖民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对近代历史学(modem his一 12 Gayatri Spivak(斯皮 瓦 克),“Neocolonialism and the Secret Agent of Knowl— edge”(‘‘新殖 民主义与知识的隐秘主体”),In Other Words: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换 句话说 :文化政治学论集》),New York:Methuen,1987,第 234页 。 l3 陈小眉在她的 Occidentalism: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 (《西方主义 :毛之后 中国的反话语理论》)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中 ,也 提到斯皮瓦克的一些提 法与毛泽东相似 ,第 23页。 第兰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I5-4 — 壬■隹 toriography)在西方的演化作一简单回顾。 西方的历史著述有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希腊史家开 创了“叙述体”(narrative)的形式,以讲故事的形式 ,描述过去。用“叙述体”写 作历史,要求史家不但要考虑历史事件之间在时间上的联系,更要注意它们 之间内在的传承、或者因果关系,以显示故事的完整性。于是,史家虽然在 叙述历史,但他们的叙述,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解释。这与中国古代史家用编 年体写作历史有明显的不同;在编年体的历史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 时间的顺序那样重要。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史家也多采用编年体,认为历 史的演化背后有上帝之手操纵,史家毋须再将历史事件重新安排。因此,虽 然中世纪史家没有采用叙述体,但他们还是将历史写作视为一种对上帝意 志的解释。到了近代,特别是在十,人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史家和哲学家重新 开始尝试从人世的角度解释历史,不但叙述体重新成为历史著述的主要体 裁,历史哲学作为一门新的学问也开始出现。在近代众多的历史解释中,德 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比较引人注目,影响也十分深远。14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又被称为“历史主义”(Historicism,Historism),或者 更简单一点:“大写的历史”(History)。其主要特征是将历史的演进视为一个 连续向上的过程,前一个时代是后一个时代的铺垫和准备。这一历史进程, 不仅是时间上的延续,也表现为空间上的移动:从东方到西方。黑格尔之所 以能如此 自信地将人类历史的变化作这样的宏观概括,主要是因为启蒙运 动时期对理性的推崇。黑格尔认为历史如此发展,是因为理性的缘故;历史 的演变表现为理性的逐渐呈现与升华。在理论上,这一理性带有普遍性,应 该为全人类所享有。但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这一理性又表现为西方文化 的产品;其它文化只能通过西方文化才能真正认识理性。于是,理性成为衡 量文化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标志,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标志,首先是因为它是普 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历史哲学中,理性因此具有双重的功能。一 14 有关西方历 史观念的历史演变 ,可见王 晴佳 :《西方的历史观念 :从古希腊到现 代》,台北 :允晨文化 ,1998年。 中国学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f 后殖民主义与 中自历史学 _一 方面,理性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历史。另一方面,理性又帮助勾画了历 史的各个阶段。更具体一点说,理性在历史认识论上的功用是将认识活动 中的主观、客观相沟通,即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人们必须通过理性(运用 科学方法)来加以认识。黑格尔等人强调这一认识活动的普遍性,也即理性 的普遍性。但同时,黑格尔又认为在许多非西方的地区(如古代中国),人们 不懂或者不能运用理性。于是,理性又成为区分“此”(self)与“彼”(other)、西 方与东方的工具。在这一意义上,理性又不再是普遍的了。当然,通过黑格 尔的辩证法,理性的这一内在矛盾,并不难解决。理性的发展也须经过一定 的阶段:非西方人无法运用理性 ,正好表现了理性运用的必要性,也即西方 文化走向和控制全球的必要。众所周知,最早对黑格尔哲学提出质疑的是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理性与历史的位置颠倒了过来,认 为人们的认识最终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马克思将理性作了 “历史 化”的处理,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理性的普遍性。可是马克思对 人类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划分,仍然继承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换言之,虽然 马克思对理性的普遍性稍有不满.但他却深信历史的普遍性,也即“大写的 历史”(History)。实际上,他对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描述以及历史发展 的阶段论,也证明马克思的历史观中,也有明显的“此”与“彼”、西方与非西 方的区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统治,虽 有批评,却仍然视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一倾向,与其说是出于一种文化的 偏见,不如说是由于马克思对理性的推崇所致。 事实上,在马克思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萨特 (Jean.Paul Sabre)、 卢卡奇 (Georg Luk~ics)等人,也还是相信大写历史的普遍性或者全体性 (totalization)。如萨特虽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一面,提出在历史 的进程中,人既是历史的产物,受到历史的制约,但又是历史的主人,可他仍 然相信人类历史的总体走向是一致的、有规律性阶段的。不过,萨特对人在 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还是为后人对历史的普遍性的怀疑提供了一 些帮助。比如,结构主义者列维一斯特劳斯 (Claude L6vi.Strauss)便是在对 萨特历史观的批评中,提出了对人类历史普遍性的强烈怀疑。斯特劳斯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f沿 — 霉 壬■隹 为近代历史哲学家的所谓 “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种西方历史的反映。所 谓历史的“普遍性”是在排斥了非西方历史之后才建立起来的。15 接下来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提出,如果我们将历史的发展看作为 一 种有规律的、一致的过程,那就等于抹煞活生生的历史,把历史视为一种 抽象的、超验的经验,因为活的历史过程中充满了断裂、突变,无法用理性的 方式加以总结。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历史哲学时,阿尔都塞最不 满的是两点:一是所谓历史的持续和阶段性的发展;二是历史之间的所谓有 机联系,因为这一有机联系是为了体现历史的总体性。在黑格尔看来,历史 不但通过各个不同的阶段逐渐走向进步,这些不同阶段之间也存在有机的 联系,都是为了实现历史的进步,并表现这一进步是人类历史的总体倾向。 在阿尔都塞看来,这种历史观,实际上是 “非历史的”(ahistorica1),因为历史 都是具体的,根本无法有一种凌驾于各地区和文化之上的总体历史。他希 望人们重视历史的 “现世性”(temporality),即历史所反映的即时即地的文 化,而不是抽象的概括。易言之,历史不是总体的,也没有所谓中心。16 如果说对历史的考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所关心的中心 问题之一,那么后结构主义对历史就更为重视了。17让我们首先看一下福 柯的历史观。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福柯不能算是一位后结构主义者,但他 对历史的看法,却与后者有相似的作用,都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产生了很 大影响。福柯对近代历史学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理性的 批判性反省;二是他对知识与权力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两个方面,都成为后 15 有关 马克思 主义 历史观 的论述 ,可参 见 Robert Young(罗伯特 ·杨 ),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白人的神话 学 :历史写作 与西方》),London: Roufledge,1990,第 2~4章。马克思的所谓 “亚细亚生产方式 ”,其实就等于是将非西方的 历史归入了另类 ,不再为他所描述 的历 史进步规律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所概括 。 16 同上 ,第 53—68页。 17 有关历史 在后结构 主义理论 中的重要性 ,可见 Derek Arrridse,Geoff Benning- ton,Robert Young,ed.,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History(《结构主义与历史问 题》),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1~88,19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7 后殖 民主义与中自历史学 零—一 殖民主义主要的理论前提。 与生长在北非的后结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不同,福柯在法国土生土长,他 对西方殖民主义没有太多感性的认识。但是,福柯与阿尔都塞一样,对理性 的普遍性充满怀疑。他的主要功绩在于运用他对西方历史的知识,将理性 “历史化”,并揭露其负面的作用。福柯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理性的普遍性在 近代西方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这一“普遍性”其实是通过压制所谓非 理性而获得的。换言之,西方人为了突出理性的普遍性,就将人性和人类社 会中非理性的部分排除在外,让其成为“它者”(other)。因此,福柯认为,所谓 普遍理性,其实是一个历史的结果,而他的目的,就是想将其历史地还原,重 演理性在社会上确立地位的过程。他的 《疯狂与文明》就是为此目的而写 的。在该书中,福柯指出,理性的建立与普及,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近 代以前,精神不太正常的人仍然能享受天伦之乐,而一旦人们接受理性与非 理性的划分以后,那些有精神病的人便只能被置于隔离的状态了。福柯的 另一本书《临床医学的诞生》则表明,人们对待其它疾病,也采取了同样的态 度。 福柯将理性的“历史化”,不仅是为了表现普遍理性的内在矛盾,更是为 了揭露理性、科学等这些学术性的概念,其实都与权力、压迫有关。西方人 强调理性的普遍性,正是为了将其文化推广到其它地区,让其它文化接受。 而西方人能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世界的强权。于是,福柯将培根的 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做了现代的阐释。通过这一阐释,人们开始认识到,知 识并不是中性的,而是有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势作为后盾的。福柯的这一理 论,对后殖民主义者有启发性的影响。 福柯理论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对历史研究作为一门学问本身提 出了疑问。与阿尔都塞一样,福柯认为历史是“无中心”(discu~ive)的,根本 无法用一种理念加以概括,更无法讨论其规律。这里的原因是,历史的一致 性、统一性是历史主义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前提是把人视为万物的中心。 而把人视为世界万物的中心,也就是要将其他事物、甚至女人和儿童非中心 化,使他们(它们)成为“它者”,以达到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但如此一来,也 第三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f沿 — 秀 壬一隹 就暴露了所谓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并不以普遍性为基础,而是在排斥了“它 者”以后才得以建立的。为了突出历史的“无中心”,福柯避免使用“历史”一 词,特别是“大写的历史”,因为这些术语在西方文化中自然代表了一种将过 去视为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并持续发展的过程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福柯 所反对的。福柯把历史研究看作为一种“考古”(archaeology),一种“衍生学” (genealogy),因为在考古发掘中,其各种发现之间往往不存在什么内在联 系,无法用叙述的体裁轻易地加以表现。而衍生的过程虽然有时间先后上 的联系,但并无明显的进步、落后可分。这些新术语的使用,代表了福柯想 彻底改造西方学术的意图。这一意图,为后殖民主义者所继承。18 虽然福柯对西方历史学和历史方法作了深刻的反省,但在德里达看来, 他还是做得不够彻底。在福柯发表了成名作《疯狂与文明》以后,德里达写 了一篇评论,将福柯的努力讥讽了一番。德里达指出,福柯虽然想表现理性 的“它者”——疯狂,但他所采用的历史叙述方法,仍然是理性的方法。再者, 读者读了福柯有关疯狂的历史以后,是否能相信福柯的叙述就没有排斥“它 者”呢?德里达隐含的意思是,虽然福柯想通过研究疯狂的历史来批判理性 , 但他的方法,仍然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在德里达看来,任何文字的作品都 是一种“文本”(text),代表了一种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文化。19因此,根本没 有超验的、普遍的理性。由此,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将西方的整个知识系 统,都作了“解构”,而其“解构”的中心,则是语言本身。在德皇达看来,语言 并不能成为传达理性的工具,因为语言本身并不透明,还受到文化的限制。 因此要想通过语言来将理性推广到各个文化中去,无疑是痴人说梦。 福柯与德里达的工作使得现代历史学的根基开始动摇。这一动摇表现 为两个方面,既然不存在普遍的理性,那么历史的规律也就无从寻找。同 样,既然语言无法沟通理性,那么知识的传播也就变成了一种对文本的解 1 8 这些 观点 ,可见福柯 的《知识考古学》和《物之序》等著作。 19 参见 Ann Wordsworth(安 ·华兹 华斯 ),“Derrida and Foucauh:Writing the His- tory of Historicity” (德里 达 与福 柯 :历史 性 之历 史写 作 ),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Qeustion of月蚀to (《后结构主义与历 史问题》),第 116—125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9 后囊民主 义与中自历史学 一 读。一句话,没有了理性,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主、客观的二元论就无法建 立,所谓客观的真实也就无从谈起。历史写作的目的便变得十分渺茫,既不 是为了反映真实的过去 (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可言),也不是为了发现 历史演化的规律(因为根本就没有普遍的历史规律)。历史研究的唯一目的 是对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变化提供一种暂时的解释,仅此而已。 从学术渊源上来看,后殖民主义首先出现在文学界。十九世纪以来,西 方殖民主义侵占了世界不少地区。殖民者用文字的形式记述他们的经历和 经验,是所谓殖民地文学的开始。以后,殖民地文学也包括了殖民地地区当 地人用西方语言写作的作品。总之,这些作品都旨在描述殖民地的生活。虽 然文学为主要的形式,但也有一些较有名的历史著作,如英国的经济史家詹 姆士 ·密尔(James Mill,1773—1836年)就写过《英属印度史》。美国的史家 威廉 ·普列斯科特 (William H.Prescott,1796—1859年)也写了《墨西哥之 征服》,记载了西班牙人侵占墨西哥的经过。但相较文学作品来说,史家的 著作从影响和数量上来讲,都显得逊色。不过,既然殖民地文学的宗旨是描 绘殖民地的生活和经历,是一种经由文字的“再现”(representation),那么其 中所反映的问题,在历史作品中也同样存在,值得历史学家借鉴。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对殖民地文学的反省,涉及不少方面和层次,因为篇 幅所限,我想首先就其与历史学有关的两个方面,作一分析。第一个方面涉 及历史的真实性。第二个方面有关历史的普遍性,即有关所谓历史中的“大 叙述”(grand.narrative)。历史的真实性是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历史与 文学区别的重要标志。但是从西方史学的演变来看,其中的情形比较复杂。 上面已经提到,西方史学最常用的写作方式是叙述体,而叙述体常常要求史 家编排史实,以求历史叙述的生动、完整。换言之,在西方的历史写作中,史 家须得知道 自己作品的阅读对象。如果历史写作尚且如此,那么文学作品 中阅读对象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了。这一问题,很清楚地反映在殖民地文 学中:既然殖民地文学的作家(至少在早期)都是西方人士,不管是殖民者本 人或者其家属,他们作品的阅读对象必然主要是宗主国的读者,而不是殖民 地的土著。因此,在赛义德看来,从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所谓“东方”,只是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70 ——■ 壬■隹 个为了西方而存在的 “东方”。这是赛义德 《东方主义》一书的主要观点之 一 。 于是,在赛义德看来,这些作品里面就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谈。西方人对 东方所产生的认识上的误差,并不是轻易能克服的,也非纯粹与学问有关。 赛义德认为,西方人之所以写了大量有关他们殖民经验的作品,除了满 足宗主国读者对海外殖民的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那 些殖民地的土著无法代表 自己,而必须由掌握了理性知识的西方人来代 表。换言之,西方人写作有关殖民地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优越 感,而且也表现了~种历史意识。这一历史意识 ,就是以历史主义为特征, 以人类历史的普遍性或一致性为基础的。用赛义德的话来说:“东方在形 象、理念、个性和经验上都相反于西方。这一相反的形象帮助塑造了欧洲和 西方的形象。但所有这些不同都不单单是想像出来的。东方(实际上)是欧 洲物质文明和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20 为什么东方是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就是因为在近代西方的历史观念 中,人类历史表现出一种内在的一致性 coherence),即所谓存在一种历史的 “大叙述”。按照这种“大叙述”,各地区的历史都将百川人海,归人同一个方 向。在这~历史普遍走向的前提之下,西方人又指出各地区的文明存在明 显的差异,于是先进的西方就应该领导落后的“东方”,甚至代表“东方”,以 帮助引导它走向它应该进入的普遍的历史发展正途。这一由西方来“再现” 东方的过程,显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军事强势为后盾的。赛义德指出,“西方 风格的东方学是为了让西方来统治、重塑和领导东方”。因此,“东方学与其 说是有关东方的真实的学问,毋宁说是一种帮助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强权控 制东方的标志”。21于是,貌似公平、中立的学问,其实成了西方殖民主义的 帮凶。因为知识与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虽然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指出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研究,反映了一种 控制东方的强权,在认识上有一种很大的偏见与误差,但他这一质疑的前 提,仍然不免带有西方近代学术传统的痕迹:学问的目的是寻求真实;这一 20 Edward Said.Orientalism,第 1—2页。 2l 同上 ,第 3、6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后囊 民主 义与中目历史学 :一 真实不但存在,而且有可能为人所认识。这就像福柯那样,一方面想突出人 类社会中非理性的一面,同时却又想用理性的方法将之再现出来。其实,赛 义德本人也知道,在殖民地文学中,即使是非西方人士的作品,如康拉德,也 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人的种族偏见。在赛义德以后的作品以及霍米 ·巴巴 和斯皮瓦克等人的论著中,都对西方学术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有了一种 新的认识。这里的问题是,一旦非西方人士用西方的学术术语和西方的语 言写作,那么他们就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照后 结构主义的看法,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密码。一个人用了哪种语言,就会 自然而然地接受该语言的文化密码,也即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的总和。 他们的作品就会与他们描述的对象之间产生疏离(displacement)。 由此可见,后殖民主义者根本就不相信会有所谓真实的历史存在。或 者更准确一点说,即使有真实的历史,那也与人毫无关系,因为一旦有人想 用叙述的方式将这一真实的过去再现出来 ,那么这一真实性便马上消失 了。历史的真实,于是就是一种子虚乌有。可是指出这一点,对后殖民主义 者来说,还过于抽象,因为有不少实际的例子存在。霍米 ·巴巴和柴特基等 人指出,不仅西方人士在语言文字的著述中,无法摆脱文化思想的偏见,而 且非西方人士也同样不能 “免疫”,他们从印度的近代历史文化人手,指出 在殖民地的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他们所采用的手段还是西方的那 一 套,即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都浸染在西方近代的历史 中;西方人士已经就民族主义做了不少理论叙述。一旦非西方的人士采用 了这些民族主义的论述,就无可避免地走上老路。我们在现代世界历史上 常见到的情形就是,虽然殖民地的人民运用民族主义成功地推翻了殖民统 治,但他们的新政权往往在压制人民、限制自由等方面与西方的殖民统治并 无二致。这种情况说明,殖民主义、或西方文化的影响,比人们通常所想像 的要深入得多。22 22 参见 Partha chatterjee(柴特基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A f 跳 c0ll e(《民族主义思 想与殖民世界 :一种派 生话语》),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0ta Press. 1993 和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wolonia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 王■隹 有关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影响的问题,是西方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也 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焦点之一。在探讨民族的起源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和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都有精彩 的论述。作为历史学家的霍布斯鲍姆从他对欧洲史的考察中总结道,民族 史的研究,常常依赖于对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也即通过 有选择地研究、分析过去,以寻根的方式,将民族的形成推向过去,以求证明 一 个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而安德森有关民族的观点则清晰地见于他的经 典著作的标题 《想像的共同体》。在安德森的分析中,民族的形成虽然为政 治意识所推动,但却是通过语言文化的改造才得以真正实现的。23霍布斯 鲍姆和安德森有关民族主义的论述,为本来就受到后结构主义影响而重视 语言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所重视。霍米 ·巴巴就民族与文字表述的关系, 主编了《民族与叙述》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民族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都受 到民族主义论述的深刻影响。因此叙述形式,也即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手段, 对民族的构造比其它因素更为潜在、深入。通过对民族主义论述的研究,巴 巴希望读者更清楚地看到民族这个概念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打消它所 具有的神秘、神圣的色彩。24这一企图,正是为了纠正以往民族史研究的偏 差。历史学家通过对民族历史的铺陈,常常让读者获得这样一个印象,似乎 民族的形成是顺理成章的、不可避免的。霍米 ·巴巴等后殖民主义者解构 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些概念,则让人们看到,民族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 结果,其中还经过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各种势力协商妥协的过程。 可是,仅仅指出这一点,对后殖民主义者来说,还远远不够。后殖民主 Histories((民族 及 其 碎 片 :殖 民 史 与后 殖 民史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 参见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igins and rend of Nationalism(《想 象的共 同体 :论民族主义的起 源与传布》)(London:Verso,1991) 和 Eric Hobsbawm & Terence Ranger, eds.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传 统 的发 明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3。 24 霍米 ·巴巴的观点见 他的导言和 “DissemiNation:Time,Narrative,and the Mar- n8 of the Modem Nati0n”(传播 :近代 民族 的时间、叙述与边缘 >Nation and Narration (《民族与叙述》),ed.Homi K.Bhabha,lmndon:Roufledge,1990,第 1—7、291—32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73 后囊 民主义与中自历史学 紊一 义者不但希望人们能认清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无所不在,同时又要想
本文档为【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92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09-06-09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