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PAGE\*MERGEFORMAT28PAGE\*MERGEFORMAT0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同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而,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PAGE\*MERGEFORMAT28PAGE\*MERGEFORMAT0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同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而,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能比较并发现物体的异同点,且进一步发现不同特征的物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比如描述铅笔盒,较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能用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思维]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现用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探究实践]能用各种感官观察、描述不同的物体,愿意倾听同伴对物体特征的描述,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态度责任]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形成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难点]能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用做神秘盒的纸盒一个。[小组]乒乓球(空心、小、轻、光滑)、网球(实心、大、重、粗糙)、塑料杯(透明、轻、光滑)、海绵擦(大、轻、软)、橡皮(小、重,长方体)、木块(小、硬,正方体)、三角形回形针(小、三角形、金色)、圆柱形木块(圆柱形);学生活动手册。[建议:教师可以使用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材料来替换。]【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分辨物品的特征和用途(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盲盒游戏(PPT)提问:这是一个盲盒,你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是什么?(请学生上来摸盲盒,学生判断是橡皮。)提问: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摸上去软软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掂起来比较轻。)小结:抓住物体的特征,我们就比较容易辨别它。提问:我们刚刚是用手来摸一摸物体来辨别物体的软硬、形状、轻重等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哪些方法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的特征呢?(预设:眼睛看、鼻子闻。)教师板书:看、闻、摸2.尝试描述身边的物体。提问:就像刚才的游戏一样,你能说一说某种物体的特征,让同学来猜猜这个物体是什么?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班级交流(预设:这个东西每天都要用,里面装着笔、尺子、橡皮;这个物体是长方形的,不大,软软的。)提问:装着笔是物体的特征还是作用?(预设:装东西是作用)小结:物体的特征和用途(作用)是不同的,今天要描述的是物体的特征,也就是物体的样子、特点。[设计意图]通过盲盒游戏,激发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兴趣。在描述身边的物体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物体,并试着用一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特征,区分特征和作用的不同。二、探索:发现物体的特征(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乒乒球、网球、塑料杯、海绵擦、橡皮、木块、三角形回形针、圆柱形木块、神秘盒]提问:不同的物体的特征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来比较不同物体的特征。1.任选一个物体进行观察两人一组,每人任意选择一件物体。先观察自己手中物体,再试着向同伴介绍它的特征。2.与其他物体比一比提出任务:相互介绍好后,与同桌手中物体进行比较,交流它们的相同、不同之处,完成记录单的勾选。小组活动,教师巡视。3.学生手册的展示,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有代表性的特征,光滑程度、颜色、形状、软硬、轻重、是否透明等特征)4.互动游戏将教师材料盒中的八种物体都放入神秘盒。学生从神秘盒中摸一个物品,尝试说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其他同学举起材料中的相同物品。提问:描述的特征越多,猜对的同学越多。你有什么感想?小结:一个物体具有多种特征;描述特征越多,就能越准确地找出该物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在物品的对比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特征的物品作用不同。通过互动游戏,让物品的观察比较更有趣味性。三、研讨和交流(预设10分钟)1.提问: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小结: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捏、掂。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学生尝试小结。可以从物体的光滑程度、颜色、形状、软硬、轻重、是否透明、厚薄、是否有气味等特征来进行描述。[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中,鼓励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特征,将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激发学生继续观察、描述物体特征。四、课后拓展猜猜我的好朋友——课后请你仔细观察你一位好朋友的特征,并向其他同学描述,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设计意图]从观察、描述物体拓展到观察描述人物特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描述物体的时候,描述表达得不太准确怎么办?学生在感知物体时,可能没办法一下子用到非常精准词语,例如“粗糙”等,来描述物体特征,这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师要鼓励孩子主动、不太“准确”地描述,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加以引导,让孩子一步步将特征描述准确与清晰。【教学后记】2.谁轻谁重【教材简析】《谁轻谁重》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2课。首先通过问题聚焦,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调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掂一掂、抱一抱、用秤称、用天平称等等。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感受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回形针是为了统一称量单位,当多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时,容易获得具体的数据,便于比较。教材通过同一材质、不同大小的橡皮,同样大小、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和木块的呈现,初步渗透同一材质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重,体积越小质量越轻,不同材质大小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孩子们自然地进行着物体重量的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如结合跷跷板这项活动,能够比较出两个孩子的轻重;去超市买水果时用电子秤测量。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既有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的比较,也有借助测量工具的精确测量。他们获得的比较结果既有一种相对的结果,也有一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测量的结果。因此,本节课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明确借助测量工具的优越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思维]用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分析不同测量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探究实践]在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中,能用简易天平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态度责任]在不断尝试比较轻重的过程中,能尊重预测和实测的结果,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序地用掂量和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难点]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乒乓球、玻璃弹珠、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学生]1.乒乓球、玻璃弹珠2.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乒乓球、玻璃球1.教师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提问:这两个球哪个重哪个轻,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的轻重呢?(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第一节课的学习,介绍方法:预测(根据前概念);掂一掂;称一称……)2.学生活动:自己尝试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乒乓球和弹珠的轻重。3.讲述:老师今天还带来了更多的物体,需要你们来帮忙比一比谁轻谁重,你们愿意来挑战一下吗?揭示课题:谁轻谁重(板书)。[设计意图]用乒乓球和玻璃球谁轻谁重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第一节课的学习,思考比较轻重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二、探索五个物体的轻重(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一)预测1.出示五个物体: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提问:如何比较这五个物体谁轻谁重呢?2.讲述:我们可以先预测五个物体的轻重,然后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第一列上。教师引导介绍用排序的方法进行记录。你认为最轻的就在它后面的预测结果这栏里标上①,第二轻的标上②……3.汇报:随机挑选几个学生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提问:观察一下他们的预测结果,有什么发现?小结:预测结果会有不同。(二)掂量1.讲述: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有不同。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掂量的方法再来比较一下它们的轻重。2.学生小组活动:尝试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3.交流反馈:(1)说说给五种物体掂量比较的结果。(2)说说比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3)请有序掂量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方法。4.学生利用有序掂量的方法再次尝试比较。提问:你们掂量的结果怎么样?像木块和塑料块轻重很接近的物体用掂量的方法容易比较得出来吗?(三)称量1.讲述:通过掂量,我们发现木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很接近,很难用掂量的方法进行比较。提问:还能用其他方法比较出它们谁轻谁重吗?2.出示简易天平,并介绍。3.教师演示利用简易天平比较木块和塑料的轻重。4.讲述: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用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吗?提问:测量长度时,我们是选择什么物体作为标准物的?那么,在这节课的称量中,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预设:学生会想出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中的物体来作为标准物)5.微课介绍:用回形针作为标准单位称量物体重量的方法。思考:怎么样的称量顺序能够帮助我们更有序更快速地得到五个物体的质量呢?学生思考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掂量的结果,从轻到重称量这五个物体的质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三列里,并按从轻到重标序。6.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并记录结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科学思维,并在探究实践中感受不同测量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不同。三、交流三种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白板投影展示几组学生的记录表提问:看一看我们三次排序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全班学生发现三次的排序都有不同。2.交流: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想法。小结: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比较准确、比较科学。[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记录的展示与比较,指向学生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的准确度不同,称量的方法更为准确与科学。四、交流更多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学生活动手册1.比较两个碗的轻重。提问:这两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它们一样重吗?2.学生交流想法。3.初步感知材质、大小对物体轻重的影响。(1)观察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问:观察这五个物体的轻重比较结果,你还有什么发现?(2)初步感知:①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量不同。②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利用其中的发现再次分析生活中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他们的轻重是不同的,而对于材质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则是大的比小的要重。【疑难解答】1.学生在用回形针称量时,不能做到有序称量,而且放回形针和数回形针会占用很多时间怎么办?教师可以渗透有序称量的思维方式,按照之前掂量的结果从轻到重地称量这5个物体;每次称量时,回形针不用取出,采取继续往下数的方法来完成称量活动,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教学后记】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材简析】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所有物体都有质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节课将借助“摆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科书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象化——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和乒乓球),让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的影响上。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让学生关注物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产生影响。尽管对难度进行了控制,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活动仍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指导。【学情分析】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形状”这一特征作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形状上,要认识立体的形状(球形、正方体、立方体、六边形等),并发现这些不同形状的不同特点对于占据空间的影响。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的活动,知道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认识到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思维]用大小相似物体来比较,分析不同形状物体、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对平铺一层所需数量的影响。[探究实践]通过简单的比较方法发现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找到不同物体的“平铺”方式,并能记录分析数据。[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活动中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接受他人的不同看法,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摆放”实验,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班级记录表中的数据,尝试解释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小方盒、乒乓球、橡皮、木块、螺母;3.班级记录单。[学生]1.每组提供小方盒、乒乓球、橡皮、木块、螺母;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积木图片,六棱柱、球形、立方体、长方体的积木1.图片出示:一堆积木讲述:小明玩好积木,忘了怎样才能把它正确地放到盒子里了,你能帮忙一起整理吗?2.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提问:你能说说这些积木的形状吗?盒子里怎样才能合理地装下这些积木,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3.揭示课题: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设计意图]用“帮助小朋友整理玩具”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如何让盒子装下更多积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思考物体形状和占据空间存在的关系。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材料准备:小方盒、乒乓球、橡皮、木块、螺母、记录单1.出示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提问: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教师引导,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2.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学生演示平铺乒乓球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小组活动。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4.数据汇总,填入班级记录单。5.分析各组数据,寻找相同与不同。(1)引导学生发现:①不同的物体放得数量不同。②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出现不同数据。(2)各小组交流螺母和橡皮的不同“平铺”方式各小组共同体验不同的摆放方式。[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演示“平铺”的活动,明确“平铺”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探究4个物体“平铺”的方式。通过班级记录单,汇总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数据的原因,进而思考摆放方式会对摆放数量产生影响以及形状会对物体占据空间产生影响。三、交流与思考材料准备:记录单、小方盒、乒乓球、橡皮、木块、螺母1.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据会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2.提问:为什么螺母和橡皮“平铺”时会出现不同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3.对比乒乓球和木块数据。提问: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差不多,为什么木块能放更多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一物体摆的方式不同,能够摆放的数量就不同。顺应学生的思维,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四、思维拓展与延伸材料准备:小方盒、螺母1.出示“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的两盒螺母提问: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2.你能帮助小明整理好积木块了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解决前面的问题,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疑难解答】1.学生认为乒乓球比木块大,所以木块比乒乓球装得多,该如何证明乒乓球和木块差不多大?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教学后记】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本课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调查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将前三课用过的所有物体进行编号、分类,并让学生按物体不同的特征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教科书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都是指向分类活动。“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是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和细分标准。可将学生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必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本课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通过课内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与分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物质。【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清晰、有序地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给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认识到物体的外部特征可以用来分类。知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清晰、有序地认识事物。[科学思维]能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事物外在特征,能更方便研究和区别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属性。[探究实践]在观察和比较过程中,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不同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态度责任]经历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研究的兴趣,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物品均贴上序号标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2.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原因是什么?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通过超市货架的场景重现,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1.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类?(提示:我们在前面的课堂中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3.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4.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5.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6.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写下你的分类依据;(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7.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8.整理材料[设计意图]使用前面三节课中出现的物品,能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物体特征,将物体的特征与分类依据直接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分类这一思维方法的掌握。在小组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明确活动指导,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记录方法上,通过分类画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结果集合化表达,为后续学习韦恩图做好铺垫。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交流我们分类的结果(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1.小组交流(预设5分钟)(1)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2)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2.全班交流(预设10分钟)(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记录各个小组的分类依据和结果。(3)总结:物体有一定的特征,通常我们根据一个特征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同一特征进行分类时,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会不同。[设计意图]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提高了分类的能力。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各个小组的信息,能引导学生对不同分类方法和标准的关注,加深对固态物体特征的认识,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四、延伸思考(预设5分钟)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分类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预设: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节省时间;生活用品分类摆放,方便生活;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设计意图]发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疑难解答】1.学生在按照形状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塑料杯的形状和大小螺母的形状如何判断?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塑料杯属于上底面大、下底面小的圆台,螺母属于扁平的六角柱。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需掌握它们的其中一项特征即可。如塑料杯可以说是近似圆柱,螺母的一个面是六边形。因此在按形状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分为球形、方形、其他形状三类。将塑料杯和大小螺母归于其他形状。2.学生在根据颜色对物品进行分类时,易把白色和透明的物体归为一类,怎么办?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白色”是一种颜色,而“透明”属于无色,是透光度的体现。当需要分类的物品颜色太过复杂时,细分的标准不同就会导致许多不同的结果。可以按具体的颜色进行分类,也可以按“有色”和“无色”进行粗略分类,不必追求全班的一致性。3.学生在根据轻重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小橡皮”和“小螺母”的分类可能会产生较大分歧,怎么办?有些学生会认为“小的橡皮和螺母”相对于“大的橡皮和螺母”而言就属于轻的一类。有的学生通过手掂的方式,感受到橡皮和螺母虽然小但也是重的。对于不同的观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说说他是如何想的,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回顾前面第2课《谁轻谁重》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思考我们在按轻重分类时应该做出哪些更具体的规定。【教学后记】5.观察一瓶水【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异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比较三颗相同的圆珠在水、洗发液和油中下降的速度,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的特征。教材在活动一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二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学生会发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这里隐含着把水和洗发液归为一类,把之前像小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的思想。流动是液体的典型特征,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完成表格。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人体感官去观察和认识水,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现象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液体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的特征与作用,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学情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的特征做必要准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常用感官的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再通过与洗发液、小木块的对比,认识到液体有会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状等特征。[科学思维]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发现瓶中的水与其他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异同,初步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探究实践]在观察中,能把现象如实进行描述,能边观察边用表格记录水、洗发液、小木块的特征。[态度责任]通过对水的观察过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意识到水的珍贵。【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一瓶水,并能用科学词汇准确描述其特征。[难点]分清透明与白色是两种不同的特征,了解液体和固体的形状区别。【教学准备】[教师]一大瓶水,三根量筒,三个弹珠、油、水和洗发液各50ml、班级记录表。[小组]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个,不同形状的容器2个、小木块若干块、筷子、纸巾、标签纸。[每人]学生活动手册p15的贴纸。【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瓶矿泉水1.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提问:水能做什么?2.多角度展示这瓶水,左右晃动。提问:水有什么特征?3.讲述:同学们对于水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大家想自己来观察水,并且发现它的奥秘吗?揭示课题:观察一瓶水(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瓶中的水。“水有什么特征呢?”点明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也指向挖掘学生对水的特征的前概念。二、探索: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水和洗发液各一瓶、筷子一根1.观察方法的回顾(1)这里有一瓶水,另一瓶是洗发液,你会怎么观察呢?(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颜色、透明度、形状、流动等)、鼻子闻(扇闻,视频播放方法)、手摸(手指搓捻)……(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千万不能用“尝”的方法)。2.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①看一看:颜色和透明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②视频演示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③摸一摸: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筷子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④思考:该怎么样描述他们的形状呢?(预设:学生对于水和洗发液的形状无法详细描述,但是可以指出它们是可以流动的。)(2)分组实验并完成记录表中水和洗发液的表格(3)交流研讨。小组汇报水与洗发液的异同,其他同学补充,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记录结果,能说出水是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而洗发液是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中水这样液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小木块若干、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班级记录表、完成p1的水的特征记录的贴纸1.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洗发液和水,发现它们之间有相同与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进行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说观察发现。指导让学生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水、洗发液和小木块,同时进行观察记录。(预设: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能说出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它们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变化,它有固定形状。)3.阶段小结,形成液体的初步概念。(1)讲解:像水、洗发液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液体?(3)完成班级记录表,学生用贴纸完成p1的水的特征记录。4.总结: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液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异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液体的特征,体现出学生的理解程度。四、拓展活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三个量筒,三颗弹珠、油、水和洗发液各50ml将三颗弹珠同时放入50ml的水、油和洗发液中,看看哪颗弹珠降落得最快?1.猜一猜,从快到慢的顺序是怎样的?2.做一做,有什么新的发现?[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了液体具有能流动的特征,拓展活动利用液体此特征,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液体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观察水时,水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征,学生会混为一谈,怎么办?准备一个有颜色的透明物体,比如有颜色的透明玻璃或塑料,这样就能很好地区分透明和无色这两个概念。2.在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异同时,有一个摸一摸的环节,让学生用手指搓捻进行比较,学生因为有搓捻洗发液的比较,普遍会认为水是不滑的,怎么办?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直接用拇指搓捻和水的搓捻相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水也是比较滑的。【教学后记】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一一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能用“溶解”这个科学词汇来初步谁认识生活现象。[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结合现象能区别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探究实践]在实验中学会借助放大镜和搅拌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水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态度责任]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并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红糖、小石子、烧杯、水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3.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初步了解和考察,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1.描述并记录现象。(1)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比观察做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3)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教师加以指导。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2.观察和记录物质在水中的变化(1)老师再次提示观察物质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①仔细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将它们的特点记录下来。②用药匙分别在三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中放入三种物质,静静观察。③观察后,再轻轻搅拌。④搅拌后,再次观察,将物质在放入时和放入后的变化记录下来。记录要求:①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②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3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4.教师巡视和指导。[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三、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研讨交流,达成共识。(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四、课堂小结、扩展延伸(预设5分钟)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油放入水中会溶解吗?2.课堂伊始,大家说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设计意图]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疑难解答】1.学生在观察完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引导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盐和红糖相比,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水仍然像原来那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教学后记】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本节课中要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初步认识、观察比较和总结交流。在建立初步认识中,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比较阶段,学生自己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研究,并和木块、水进行比较,发现气体的特点;在总结交流阶段,不仅要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方法,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利用好记录表进行有序探索,对研究的开展具有帮助作用。【学情分析】空气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但是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观察物质的方法,并会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序引导,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探究方法和物质特征描述加以总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空气的特征,能对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态度责任]在对空气初步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难点]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表[学生]透明保鲜袋,橡皮筋,木块,水,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身边的空气,记录表1.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提问:你能猜出这个物质是谁吗?2.利用身体感官,一起观察身边的空气。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你是用哪些观察方法知道的呢?3.记录:是呀,用眼睛看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用鼻子闻知道了空气没有气味……今天我们还可以装一袋空气,观察它更多的特征!揭示课题:认识一袋空气(板书)。[设计意图]用谜语激发孩子对空气的关注,并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回顾已学的观察方法,进行初步观察,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二、玩转空气、收获惊喜(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透明保鲜袋,橡皮筋,记录表1.任务一:挑战装一袋全班最多空气。(1)发布任务要求:每人使用相同的一个透明保鲜袋和一个橡皮筋。(2)挑战任务提问:你是用了哪些方法,让你争取装更多的空气呢?为什么想到了这些方法?(3)升级玩法提问:你还想怎么玩这袋空气?试试看吧!在玩的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孩子对一袋空气,会有很多创新的玩法,比如,拍来拍去、挖个洞“吹风”、甚至想捏爆它。这些游戏,都是空气特征的一种观察与运用。2.任务二:木块、水和空气的倒杯最快比赛。(1)发布任务要求:把木块、水和空气倒入相同的杯中。(2)讨论交流提问:谁能又快又完整的倒在杯子里?为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对木块、水和空气的形状、流动性进行比较,孩子的兴趣较大,在比较中进行观察与思考。三、交流我们认识的空气(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记录表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小结: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2.回顾认识物体的学习方法。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可以用哪些词汇去描述?学生结合活动手册记录表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交流的形式,对空气的认识进行整理,并对本单元学习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认识的物质特征进行巩固加深。四、空气和我们的关系(预设2分钟)关心空气提问: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但是,由于污染,空气不再是原本无色、无味的样子,而变得有色又刺鼻。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来保护我们的空气呢?【疑难解答】1.学生在观察记录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词语,对记录文字也存在一定困难,可以怎么办?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对科学词汇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先复习回顾这些词语,并提示学生可以用拼音来表达。或者利用标注了拼音的词卡,直接进行选择粘贴,效率会更高效。2.学生对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点困难,可以怎么改进教具?学生在使用橡皮筋缠绕的时候,空气经常容易跑出去,这也是教育契机,可以观察空气的流动现象。或者,可以用便于操作的封口夹子,或者带封条的塑料袋等进行替换,让学生更易收集一袋空气。【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动物》单元起始课,除了引出单元学习对象外,同时还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通过让学生列举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呈现他们已经知道的动物,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本课指向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教材设置的三个板块分别是:聚焦部分“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这部分交流为整个单元服务,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充分展示学生对动物的原有认知。探索部分“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这部分通过任务形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研讨部分“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一起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都很感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虽然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形成了观察、记录、描述等初步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由于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学生多以拟人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事物,在动物领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和描述的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动物,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点,认识到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探究实践]用语言、图示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会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动物的信息,具有认识和研究动物的兴趣,以及珍爱生命、爱护身边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动物,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能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难点]能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表[学生]1.每人提供学习单;2.六种不同种类动物(例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的图片或标本;3.玩具熊【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情境:小朋友们春游到野生动物园研学,见到了很多动物。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如长颈鹿、斑马、熊猫……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2.提问:除了这些动物,说说你还知道和喜欢的动物?引导: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种动物的信息吗?可以说说它生活在哪里?这种动物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发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鹿哥
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活动设计曾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
格式:doc
大小:172K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3-03-2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