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史明代军事史

全史明代军事史

举报
开通vip

全史明代军事史ModifiedbyJEEPonDecember26th,2020.全史明代军事史中国全史-073-明代军事史《中国全史》 073/一百卷 史仲文胡晓林  本卷提要  本卷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 年)到弘光元年(1645 年)共277年的军事史。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内忧外患,设置了庞大的军事机器,皇帝首先要保证它确凿无误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要它尽量地强大有力。在制度上,明朝对前朝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它的独创。明朝的兴衰与军事制度、军事力量的兴衰密切联系。明...

全史明代军事史
ModifiedbyJEEPonDecember26th,2020.全史明代军事史中国全史-073-明代军事史《中国全史》 073/一百卷 史仲文胡晓林  本卷提要  本卷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 年)到弘光元年(1645 年)共277年的军事史。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内忧外患,设置了庞大的军事机器,皇帝首先要保证它确凿无误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要它尽量地强大有力。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明朝对前朝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它的独创。明朝的兴衰与军事制度、军事力量的兴衰密切联系。明朝末年,军力削弱,军制败坏,终于导致了灭亡。  明朝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军事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卓越的战例,丰富了古代军事史的宝库。明代也对历代和本朝的军事思想做出了总结,使中国古代的兵法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在与外国交往和作战中,学习了一些新的武器制造法和战法。这在以往各朝是少有的。  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攻城略地,安内开边,从他投身红巾军直到辞世,几乎一直没离开过战争,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不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在军事组织上,朱元璋都有卓越的建树。  在起义初,朱元璋借助了大宋政权的名号,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在红巾军各部与元朝作战消耗之后,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与群雄争夺天下的重要力量。他用陶安之议夺取金陵作为根本之地,又用朱升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他寓兵于农,着重于发展实力,等待时机,次第翦除群雄,然后与元朝一决胜负。朱元璋命将北伐,大都(今北京)不战而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辉煌战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退处漠北的蒙古势力北元,以及西北的扩廓帖木儿、东北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等各支兵马。朱元璋对这些故元势力一方面采取了怀柔政策,争取他们和平归顺,另一方面则用武力征剿。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命徐达等分三路北征,结果因为轻敌而失败,造成伤亡数万的重大损失,朱元璋直到临终前一直以此战役为憾。朱元璋接受了教训,仍然把重点放在加强防守,加强军队的建设之上,同时对故元势力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不战而屈人之兵。洪武六年,扩廓帖木儿攻大同被徐达击溃;七年,又大败北元军;到洪武八年(1375 年)扩廓帖木儿死,西北的威胁被解除。洪武十四年(1381 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进攻云南,元梁王自杀,西南平定。洪武二十年(1387 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征纳哈出,东北平定。到此时,长城以南地区的不臣势力一概扫除了,朱元璋整60 岁。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命在晋王、燕王等人节制之下诸将出塞进攻北元,迫降元丞相咬住。这之后,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便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数十年的征战,锻炼出一批骁将。这些剽悍勇猛的将帅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威胁皇帝。朱元璋见大功已成,更重要的是见到诸子已陆续成年,已可带兵打仗镇守戍边,便将这些功臣宿将一个个铲除了。  朱元璋想留给子孙一个安定的天下,不但没有诸将的威胁,又有诸王做屏藩,江山定可传之久远。不料,他所封的诸藩却导致了大乱。燕王朱棣以"靖难"号召争夺天下。燕王地处一隅,仅有三卫护军,无权控制王城以外的事,北平(今北京)九门都是官军,燕王朱棣竟能一举攻占九门,控制了北平,敢于与朝廷全盛之六军相对抗。朱棣是个军事天才,他最初的军事经验来自参加征讨北元的作战。朱棣先夺取了大宁,兼并了宁王的军队,进而与官军展开角逐。在经过两年多的征战之后,燕王所得有限,所控制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所得地旋得旋失,师老将疲,难于决胜。朱棣改变了战略,他置所得之地而不取,直指南京,结果势如破竹。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江,谷王等开南京金川门迎降,燕王朱棣夺得帝位。  朱棣是一位雄主,他不甘心守成,他想要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愿望。而对此提出挑战的仍是故元势力。朱棣即位之初,曾想与元主和好相处,但本雅失里等却同样有野心。于是朱棣便开始了空前的北征,以至"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竟死在北征回程中。  明军北出塞外与蒙军作战,遇到了与内地作战不同的情况。朱棣先后在永乐八年(1410 年)打败了敢抗命的鞑靼首领阿鲁台,在永乐十二年又打败了瓦剌的首领把秃勃罗等,但在第三次出塞时却见不到敌人,朱棣不愿无功而还,便调头向东,击败了兀良哈。北征真正的胜利只有一次,第二次官方记载说是"杀伤相当",第四、第五次北征则不遇敌而还。朱棣善于用兵,但五出漠北却不都是成功的战例。  朱棣还命将平定了安南,并在安南建立了布政使司,但却因此使数万大军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在经过近20 年的战争之后,明军被迫从安南撤离。这场战争不但是战场上的失败,而且是决策上的失误。  朱棣死后,明军威力大不如前。宣宗曾想效法乃祖带兵亲征,但也只到了边墙附近的宽河,所谓胜利,夸饰之辞而已。  明朝自洪武时起,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事制度。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沿用元朝的军事制度,在攻克集庆(今南京)后,就设立了行枢密院,又设置了各个翼统军元帅府。不久,朱元璋就撤销了行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大都督府一直延续到洪武十三年,在撤销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省的同时,大都督府也被改为五军都督府,兵权也随之分散。大都督府及后来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机关,其所统辖的,是各地方的都司、卫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全国各要害之处设立卫所,若干卫所上辖于都指挥使司,为一省之军事机构,各都司分别辖于不同的都督府。但大都督府后来仅成为形式上的最高统帅机构,其权力渐渐被兵部取代。军务的管理,武职人员的任命都要由兵部批准。只是各省各镇的总兵官、副总兵都由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和公、侯、伯充任。但是,他们只是在有重大军事活动时被授给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印,带兵出征。军事活动一结束,便交还印信,所带兵马也各自回到卫所。各个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等官大多由公、侯、伯担任,偶尔也任用老将,都是带有荣誉性的职务。  卫与所是明代兵制的一个创造。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征,即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二是归附,即归降的被征讨之兵;三是谪发,即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的。这些军丁一旦成为军人后,便不可随便改变身份,世代为军,称做军户。当兵成了军户的专职,兵士死后其家人后代则要有顶替,如若逃脱缺额,官府则要百般勾取。军人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他们轮番战守或耕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寓兵于农,有曹魏时期的世兵制之遗意,但它的直接来源,应当是元朝的军户制。军户所种之田,称为军屯,军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军饷。然而由于明朝军额庞大(约270 余万人),军事活动频繁,民间仍需负担大量军饷,特别是战争时期,比如明成祖北征,转饷遍于天下。卫所分布于各地,所辖之地凡与府州县相同,这又与宋朝的屯驻军有类似之处。卫所军除了担任地方戍守外,还有轮番到京师操练的任务,称为班军番上。番上的班军,在京师编入三大营。所谓三大营,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称为京营。三大营是作战时的编制,后因战事少,设武臣一人总理营政,称总督京营戎政,开设戎政府。  但卫所京营制度到永乐末年已出现衰败迹象,军屯破坏,军士流失,京营也失掉战斗力。正统十四年(1449 年),明英宗带50 万京军亲征,在土木堡大败于也先之两万骑兵,迫使京营制度做出改变。于谦主持军务,从三大营中抽取胜兵组成团营加以训练,以使兵将相习,训练有素。成化年间(1465-1487 年),又曾增至12 团营。但自此之后,京营士兵常常被权贵抽调营建工役,操练几乎废而不行,到正德时(1506-1521 年),京营数量不足应用,而被占役如故,刘六刘七起义发生,不得不调边军入卫,称为外四家,而设立两官厅加以训练,京营制度又一变。这时,京营兵士被用做工役的情况日益严重。永乐年间,京营劲旅不少于七八十万,到武宗死时,京营原额当38 万,存者不及14 万,堪用者仅2 万余而已。世宗时,京营定额万余人而仅存一半,后补充至14 万,但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二十九年(1550 年)俺答带兵南侵,兵部尚书驱军出城抵抗,军士都流涕不敢前,诸将也相顾变色,只能坐视蒙古骑兵饱掠而去。当时入伍之兵,都是老弱疲惫、市井游贩之徒,衣甲器械都是临时取给,各级将领又多世胄纨袴,平时占役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明京军的另一弊端是用宦官监军,在各营中都有监军、坐营内臣。成化时,又用宦官汪直总督团营,开创了禁旅专掌于宦官的先例。而武宗正德时,寘鐇造反,又由太监张永带京军前往讨伐,更加重了宦官的兵权。天启时,魏忠贤柄政,设立了内操制,又增设了监视宦官和把牌等小宦官。崇祯帝即位,一度撤销了军队中的宦官,但不久又恢复了,不仅京营监督而且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崇祯帝都命令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等衙门的宦官担任,至此京营完全由宦官统领了。这时内忧外患严重,用兵频繁。崇祯帝命京军出兵防剿,都用宦官监军。这些宦官不仅享有优厚待遇,而且借重皇帝之势骄横跋扈,凌辱将士。而京营的将领又都是宦官的私人,根本不懂军事,京营的士兵,只在册籍上注名领饷,出操时则雇人代替,兵将互不相识,每日操练不过二三万人,不到天黑就散了。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军进攻居庸关,京军出御,听见炮声便溃散而归。李自成军进攻京城,守城的只有宦官内操的3000 人。北京于是陷落。  由军户世袭的卫所制度,是纯自然经济的产物。随着吏治的败坏,军队地位的下降和军屯制的破坏,卫所制渐渐不能维持。明朝初年都指挥使司与布政司、按察司并称三司,号封疆大吏,在朝廷上掌握大权的官员也不分文武,而武臣较文臣为重。但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武职日益为世所轻。而且军职渐多冒滥充数之辈,在内受到兵部、兵科的限制,在外受到监军督抚的弹压,五军都督府成为空余的部门,弁帅都被视为走卒。身居总兵官之高位,但他们到兵部去领取敕书时都要行跪礼,偶尔作揖,就被斥为非礼。到了明末,卫所军士,即使是一个诸生也可加以役使。积轻积弱再加上隐占、虚冒等弊端,明朝就无可战之兵了。  为应付卫所军户制败坏的局面,明朝采取了许多办法,一是招募民壮,二是发挥土兵的作用。募兵早在洪武时期就曾有过。建文帝为抗击靖难军,也曾经使用募兵,而大量地使用募兵则始于正统土木之变之后。嘉靖年间,南倭北虏用兵频繁,募兵制被广泛采用。募兵制与卫所制最大的区别是兵源来自民间,军士不改变民户身份,由官府出钱招募,而军士当兵止及自身,并不世袭。这样,卫所兵称为军兵,募兵则称为民兵,募兵是明朝后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士兵指在边境地区捡选民间精壮,保护田里之兵。那些在各地方因风俗特长不同而被征募之兵,则被称为乡兵。如浙江有义乌兵、处州兵、台州兵、宁海兵等,他们以善于使用狼筅、叉槊等武器而着名。戚继光曾经用他们演练鸳鸯阵而大破倭寇、守卫蓟门。此外还有川兵、辽兵等。这些兵同样在军籍。而不在军籍的乡兵在许多地方都有,如河南的嵩县毛葫芦兵,习于使用短兵器,善长走山路。嵩县、卢氏、灵宝、永宁又多有矿兵,称为角脑,又称打手。山东有长竿手,徐州有箭手,井陉有蚂螂手,善于投石,可远达百步之外。福建漳州、泉州则有善于使用镖牌的乡兵,最长于水战。此外还有自备火炮、强弩、车仗的河东盐徒;广东的习于长牌斫刀的少数民族蜑家兵,延绥、固原善于骑射的土着,以及少林僧兵、西南土司兵、湖南广西的狼兵等等。  但不论是卫所兵还是募兵,都不是战斗编制。作战时,须由卫所兵或募兵组成营制,称为营兵。营兵或随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等镇戍一方,或随总督巡抚出兵征战。但后来营兵渐渐代替了卫所军,卫所军只承担屯田租税,已不再操练,而以务农为主了。营兵与卫所兵不同,已与将领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到万历年间,又有家丁出现,家丁与将领的关系更为密切。家丁有招募者,有抽调于卫所者,也有将领的子弟。起初,家丁费用由将领自己负担,但后来家丁得到朝廷认可,改由官府颁给粮饷,但将领仍以私产供应家丁。家丁是将领的私人武装,随将领而去留调动,他们也是更能战斗的力量,为将领所倚重。将领以之为资本,可以夺战功,可以博官位。家丁的出现,使一般士兵受到忽视,反而削弱了其战斗力。但家丁往往能够战斗,将权因而得到提高,家丁是明末作战的重要力量。  由于明朝用兵频繁,用兵规模大,所以先后涌现出许多着名的将领。明开国名将之外,中后期也不乏其人。抗击瓦剌的兵部尚书于谦,抗击倭寇的总兵官戚继光,抗击清军的熊廷弼、袁崇焕,镇压农民军的杨嗣昌以及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和抗清复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他们在实战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与指挥艺术,丰富了中国战争史和军事思想的宝库。晚明多故,因而世风尚武,许多人喜谈兵事,这样就产生了一批兵书。其中以戚继光的着作最为突出。所着《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纪实》九卷、《杂集》六卷、《将臣宝鉴》一卷,吸收了前人的成就,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同时代人的经验,是几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  明朝又是与外界广泛联系的时代,海外的新式武器,通过东西方的途径传入中国,尤以火器最为突出,佛郎机炮、鸟嘴铳在晚明各种战争中广泛使用,影响了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同时,由于西人东来,西方的军事思想也随之有所传入。郑成功在台湾与荷兰人作战,便接受了荷兰降兵汉斯的建议,采用了汉斯在欧洲参战的经验。这样的例子虽然凤毛麟角,但毕竟有了开始。强大的军队曾是明朝长治久安的一个因素。明朝起于武功,兴于武功,也败于武功之不振。一部明代军事史,也是一部明朝的兴衰史。  二、南征北讨--洪武永乐全盛时期(一)建国与统一的战争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六月初一日,正待挥师渡江的朱元璋迈出了开创帝王基业的第一步。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此时站在和州(今安徽和县)长江岸边,踌躇满志。三年前,还在皇觉寺里当和尚的朱元璋眼见农民起义军蜂起,元朝大厦将倾,连赖以栖身的皇觉寺也被乱军烧个精光,走投无路,遂投奔到占据濠州的义军郭子兴门下。先是当了两个月步卒,很快被郭子兴选做乘龙快婿,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从此扶摇直上,升为亲军九夫长,从一个有姓无名的穷和尚变成了"朱公子",取了官名元璋,字国瑞。经过三年的经营,朱元璋已收得3 万人马,并逐渐从郭子兴的羽翼下摆脱出来,相继攻取了定远滁州(安徽滁县)、和州(安徽和县),网罗了李善长、冯国用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受其游说,不再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构筑自己的理想了。李善长、冯国用等也对朱元璋以汉高祖刘邦相期许。至正十五年春季的和州,正值春荒,大军缺粮,朱元璋尤为不堪忍受的是郭子兴的猜忌与裁抑,而濠州城中共同起事的几位将领,也与郭子兴积怨很深,朱元璋在夹缝中生存,更觉艰难。遥望江对岸的渔米之乡,顿生壮士豪情,决心渡江闯天下。正苦于无船,巢湖水军廖永忠率部归附,于是舟楫齐备,指日待发。  六月初一日,朱元璋传令诸将:"采石大镇,不易攻取。牛渚前临大江,难以备御,攻之必克"。大军乘风扬帆,舳舻齐发,顷刻间攻抵牛渚,一鼓而下,乘胜逼采石。朱元璋刚收得的猛将常遇春飞舸战巨舰,鼓勇先登,众军随后,元军披靡。重镇太平已志在必得。但众将士在江北饱受天灾人祸之苦,一见江南之富庶,亟欲抢掠而归,朱元璋见众人不思进取,即与大将徐达等谋议:"今举兵渡江,幸而全胜,即当乘势取太平,攻集庆。退回和州,再举必难,江东必不复为我所有。"遂召集众将,阵前砍断船缆,将船推到江心,任其顺流漂去。诸军大惊,朱元璋大声动员道:"太平殷富,子女玉帛,无所不有,取此一州,财物任你们取用,即可还乡。"大军饱餐一顿,士气倍增,直抵太平。守将弃城而逃,城中名士陶安等率父老郊迎。大军入城,刚想动手大掠,只见通衢要道,处处张贴朱元璋已事先写好的戒谕榜。诸军见状,缩手不前。一士卒违令进入民家,立即被斩首示众。陶安等见朱元璋这样重视军纪,大喜,称"吾辈今有主矣",因此献计:"今四海鼎沸,豪杰并起,但大都胸无大志,只贪图子女玉帛。明公入城,军纪严明,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大喜,问计:"我欲取金陵,如何"陶安答:"金陵帝王之都,龙蹯虎踞,限以长江之险,据而有之,出兵四方,何向不克。"(《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大计既定,乃在太平设立政权,安营扎寨,做长远打算。先是击退了元将陈埜先、康茂才部的水陆夹攻。七月、九月,两次派兵攻集庆(今南京),均失利,军中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任命的主将郭天叙、张天叙战死。朱元璋实际上接管了郭子兴的部队。这时,元将蛮子海牙的水军在采石江上活动,截断太平与和州的联系。将士们的家眷近在和州,人心不安,常遇春以火攻破蛮子海牙连舰,打通了太平与和州的联系之路。  至正十六年(1356 年)三月初一日,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三攻集庆,先是攻破了陈埜先之子陈兆先之营,不少军士归降,许多人心怀疑虑,朱元璋便从降军中挑选500 人作侍卫,陪侍自己就寝,为示信任,只留文官冯国用一人侍卧榻旁,解甲安寝达旦。降军人人感悦。次日再战,500 将士奋勇先登,大破城外元军,元军主将福寿战死,城破,康茂才率众归降。朱元璋尽得城中军民50 余万人。  一入集庆,朱元璋即贴出安民告示:"元朝失政,生民涂炭,百姓可各安其业。愿从我建功立业者,我礼用之。旧政有不便者,我为你们除去。"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江南行中书省,设置相应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附属机构,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政权。  南京"前据大江,南连重镇,凭高据深,形势独胜"。东吴以来,立国东南者,均以此为都。六朝以来,东南为财赋之区,南京又居东南形胜,朱元璋得此,确实棋高一着。  朱元璋的江南政权此时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东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友谅。元军更是近在眼前。应天的东大门镇江有元将定定镇守,南大门宁国和广德则为元将别不华、杨仲英等把守。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池州为徐寿辉、陈友谅部所据。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常州。形势局促。朱元璋为确保应天的安全,制订了一个各个击破的战略。  首先,打通镇江,敞开大门,主动进攻。夺取应天后月余,徐达奉命攻下镇江,定定战死。接着,邓愈克广德。第二年二月,耿炳文从广德取长兴。三月,徐达第二次攻取常州。四月,朱元璋自率兵攻宁国,逼降朱亮祖,得兵7 万余。六月,赵继祖克江阴。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朱元璋又亲自出马,石抹宜孙降。改为宁越府。半年后,朱元璋才回到应天。朱元璋用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次第收取了浙东诸郡。这一系列的胜利,使朱元璋的辖区扩大到江浙西部,元朝势力被赶出这一地区,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张士诚势力的东向发展。  此后,朱元璋把注意力转向陈友谅。朱元璋及其谋士们认为,陈友谅兵强马壮,野心很大,对江南政权的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张士诚坐守富足之乡,酣歌醉舞,胸无大志,只是个"守土虏"而已。至正二十年(1360 年),陈友谅主动发起了对朱元璋的攻势。吴汉之争,进行了4 年,主战场在龙兴(明改称洪都,今南昌)。  陈友谅渔民出身,加入蕲黄红巾军,积功为领兵元帅,杀天完政权的倪文俊、徐寿辉,自称皇帝,势力达湖广、江西及川蜀地区。陈友谅野心很大,对朱元璋这个强邻深有戒心,他主动向朱元璋辖区发起进攻,攻下太平、采石矶,逼近建康,并派人约张士诚联合出兵,夹击朱元璋。这是朱元璋的江南政权建立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强敌,将士们显然准备不足,城里一派混乱。将士们或议降,或议走,朱元璋问新收的谋士刘基该如何定夺。刘基言议走议降的诸将都该问斩,后发亦可制胜。朱元璋听罢,信心大增,主动出击,一方面派军队袭击广信,牵制陈友谅的后方,一方面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旧谊,诈为内应,在城外设下埋伏,陈友谅率众而来,伏兵四起,陈友谅丢了2 万将士及巨舰、战舸数百只。朱元璋大军乘胜收复太平,夺下安庆,扼守长江要塞。朱、陈首次大规模交锋以陈友谅失败告终。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双方爆发了鄱阳湖大战,这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这年三月,朱元璋受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刘福通之邀,亲自率军去解安丰之围。此时龙凤政权的国都正处于张士诚大将吕珍的强攻之下,危在旦夕。刘基坚决反对这次鲁莽的救援行动,他担心陈友谅会偷袭空虚的应天府。陈友谅果然抓住了战机,但他却犯了战术上的致命错误,倾国而来的60 万大军,愚蠢地围攻朱文正、邓愈镇守的洪都(江西南昌县),相持85 日。多年以后,朱元璋回想此事,深服刘基,以为陈友谅若进攻应天,帝业定然从此夭折。七月,朱元璋率军救洪都。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陈友谅归路。调信州兵守武阳渡,成包围之势。逼陈军于鄱阳湖决战。七月二十日开始的湖中大战持续了一个多月。陈军联巨舟为阵,楼橹高10 余丈,绵亘数十里。朱军只有小舟,仰攻不利,连主帅朱元璋也屡陷危境,指挥船陷在浅滩,进退不得,陈将张定边直杀过来,危险之极。幸得常遇春手疾眼快,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也赶来救援,始脱险。两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士气大受影响,朱元璋指挥不动,怒斩退缩者数十人,诸将士方冒死冲杀。黄昏时分,刮起东北大风,朱元璋急命敢死士卒操7 只小舟,舟中藏满火药,趋向敌舰,纵火焚烧,风烈火炽,烟海涨天,湖水尽赤。陈军巨舟相连,兵士大乱,焚溺而死者无数。陈军元气大伤,敛舟自守,双方相持不下。朱元璋适时展开心理战,对俘获的敌军将士,伤者治疗,死者祭奠,尽行遣还,降者日多。陈友谅则将俘获的朱军将士尽行斩杀。结果陈军将士无心恋战,人心思归,而朱军将士知无退路,人人奋勇。两军相持月余,陈友谅军粮已竭,准备从南湖觜退兵,被伏兵截击,又转向湖口突围。朱元璋指挥将士一路追杀,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在乱军中被流矢击毙,陈军大乱,几乎全军覆没。张定边护送陈友谅之子陈理狼狈逃回武昌。十月,朱元璋派兵围武昌,分兵取湖广。因这场恶战朱元璋部伤亡很大,大将多人战死,故未乘胜到武昌,而是回到应天休整。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二月,朱元璋才率兵攻取武昌,陈理出降,汉政权覆亡。设湖广行省。  西北局势已定,割剧东南的张士诚成为下一轮的攻击目标。此时张氏政权势力南抵绍兴,北逾徐州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但张氏燕居平江(苏州),安心逸乐,将帅们一奉差遣,就称病,邀官爵田宅,如愿后才肯出兵,积弊很深。  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十月,朱元璋下令征讨张士诚。太湖一带为双方交界地带,重要军事据点北有江阴、常州、无锡,南有宜兴、长兴、湖州。江阴扼长江之交通,为南北渡江之咽喉。常州、无锡为平江右侧的屏障,且为进出镇江、应天之要道。宜兴、长兴、湖州则为太湖西方之出口及屏障。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规取淮东,剪其肘翼。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先后夺取泰州、宜兴、高邮、淮安,占领了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及徐州、宿州等。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四月,淮东平,断张士诚右臂,此为平吴第一阶段。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0 万讨张士诚。行前问策,常遇春欲直捣平江,朱元璋说: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平江臂指,直取平江,二人应援,必难取胜。不如先取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失,平江立破。于是大军攻湖州,围点打援。张士诚知湖州被围,亲自率兵来援,被击败。大将李文忠攻杭州,以牵制湖州,十一月,二城先后降。张士诚之左臂被击断。此为平吴战争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为进围平江。平江城池坚固,物资充裕,朱元璋大军采用围困战略。张士诚几次率众突围不成,坐困城中。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九月,常遇春攻破阊门,张士诚见大势已去,仓皇归府第,自缢未死,被其部将解下,做了俘虏,押送到金陵,自缢而死。固守十月的平江一下,吴地悉平。改平江路为苏州府。  在出兵平江的同时,朱元璋还派出一路人马规取方国珍割据之地。方国珍势力不强,长期摇摆在朱元璋与元政权之间,见朱元璋拿下杭州,就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陈友定,图为犄角之势。他自知力量不敌,忙于造舟楫,运珍宝,准备抵挡不住就逃往海上。果然,朱元璋派朱亮祖取了台州、温州,汤和占了庆元(浙江宁波),方国珍逃入海岛,又被廖永忠的水师击败,只得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将目光转向福建、两广。福建由陈友定割剧,广东则由何真把持,都是忠于元朝的势力。平定闽广的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出师4 个月,胡廷瑞由江西渡杉关,下光泽,克邵武、建阳。同时,汤和、廖永忠部水师攻下了福州。第二年正月,攻下延平,俘获陈友定,送应天处斩。  平定福建后,朱元璋派三路大军水陆并进,攻取两广。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廖永忠部水师由福建进师广东,于潮州登陆,未遇抵抗,何真于东莞归降。大军进入广州。陆仲亨一路连下英德、清远、肇庆等郡,直捣德庆县。一路上守将纷纷弃城而逃。惟杨璟一路由湖南取广西,遭到顽强抵抗,用了4 个月的时间始围攻下永州,与朱祖合兵围靖州,亦两月始下。此后,南宁、柳州等州县归降,广西平。  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强敌败亡后,朱元璋就制订了南征北讨、齐头并举的平天下之策。朱元璋早有觊觎中原之心,早在至正十九年(1359 年),朱元璋派千户王时搭乘方国珍的海船到元大都侦察元政及察罕、李思齐军马情形。当时正值察罕克汴梁,平山西、秦陇等处,重兵屯太行,谋袭山东红巾军毛贵部,军威方盛,朱元璋自忖无力及此,遂遣使通好。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克淮安、徐宿,元守将闻风而降,命傅友德守徐州,与扩廓(察罕养子)接境。二十七年二月,两军已有一次较大的交锋。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平吴师还,朱元璋集众将议取中原,当时的局势:山东有王宣父子,反侧不常;河南有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上疑下叛;关陇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与王保保互有嫌隙,正是可乘之机。常遇春认为北伐之策,应直捣元都,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以百战之师,可挺竿而胜。都城既克,乘胜长驱,其他地区可建瓴而下。朱元璋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这样轻敌冒进,悬师深入,大军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是取败之道。朱元璋的北定中原之策:先取山东,撤大都之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门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势孤援绝的元大都,可不战而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事实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这比直捣元都之举,确实棋高一着,于是派徐达、常遇春率众25 万,依此路线挺进中原。为争取北方人民尤其是汉人的支持,朱元璋还命宋濂写了一篇着名的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平定山东用了3 个月左右的时间。其间硬仗不多。十一月,徐达进兵沂州,沂州为淮东进入青齐的要道,王宣战败投降。朱元璋坐镇南京,派人来前线授计:如向益都,当遣精锐扼黄河要冲,断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进取济宁、济南,二城既下,益都、山东势穷力竭,如囊中取物耳。这两条进军路线,徐达选择了前者,直取益都。接着,济南守将遁逃,山东郡县次第平定。  平定山东后,大军由山东向西分水陆两路进军河南,徐达引兵上黄河,克永城、归德、许州,师至陈桥,汴梁左君弼降。四月,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河南塔儿湾,与元军5 万列阵洛水两岸。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杀其前锋,大军乘之,俘斩敌军无数,进驻洛阳城北门。元河南平章梁王阿鲁温纳款归降。  此时邓愈部攻占了南阳路,冯胜部攻克了潼关,扼三秦之门户。王保保退缩太原,观望不前。张良弼、李思齐与元都的联系被切断。潼关以东已尽为朱元璋所有,朱元璋见胜利在望,亲临汴梁,研究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闰七月,徐达等分兵河北,向元大都合围。此时,元朝各派势力之间的武装冲突正在升级,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间相持经年,数百战未能决出胜负。而张思道也与李、扩廓矛盾很深。元顺帝因扩廓多年跋扈,不堪忍受,命李思齐等攻扩廓,削其官爵。明军以建瓴之势,长驱合围,元顺帝这才慌了手脚,给扩廓复职,命交战的各方息干戈,共同迎战,但为时已晚。在徐达的部署下,诸将会集临清。临清位于运河之滨,是冀鲁豫三省水运枢纽。大军从临清北进,取长芦,分兵取青州,至直沽,获海船,造浮桥济师。常遇春率舟师,诸将率步骑夹河而进。二十五日抵河西务,二十六日克通州,在运河两岸安营。众将欲速攻,指挥郭英认为我师远道而来,敌以逸待劳,不宜直接攻城,宜出其不意攻之。第二天大雾,郭英以千人埋伏路旁,自率精骑3000 直抵城下,元兵万余迎战,郭英佯败退后,敌乘胜追击,伏兵尽起,斩杀千余。当天,徐达大军也赶到了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率后妃太子乘夜逃往上都。八月二日,徐达进军攻大都城。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获元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等,斩之。元朝灭亡。  朱元璋已于是年正月初一日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明王朝,但统一战争仍在进行。明王朝已占有中原、江南、闽广等地。但四川仍为夏政权割剧,云南有元宗室梁王,秦、晋、关陇有扩廓、李思齐、张思道、张良弼等。元顺帝虽已逃亡,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实力。  徐达取元大都时,潼关已被冯宗异攻下,朱元璋命冯宗异不要乘胜而西,只宜把守潼关,遏其援兵。攻下元大都后,徐达、常遇春马上挥师西进,略取秦晋。  元顺帝逃亡后,命扩廓帖木儿兵出雁门关,由保安州经居庸关攻北平,徐达侦知,料北平之兵足以自守,遂趁扩廓率师远出,太原空虚之机,直捣其巢。扩廓已至保安州,闻徐达不救北平,直捣太原,急忙挥师还救太原,前锋万骑与明军相遇,傅友德、薛显率敢死士卒数十骑冲向敌阵,敌军稍退。此时明军兵力远逊于扩廓,只能智取,遂趁夜劫营,扩廓无备,跣足跃马,仅有18 骑相从,逃出阵外,亡命甘肃。其兵4 万人归降。  洪武二年(1369 年),明军至大同,元军守将弃城而走。二月,进兵陕西,张思道遁去,大军进入奉元路,改称西安府。常遇春、冯宗异等进克凤翔,李思齐率部逃往临洮。此时张思道在庆阳,诸将认为张的实力不如李,易取,主张先攻。徐达认为不然,临洮西通番戎,北界河湟,今以大军压境,李思齐不西走胡,则束手就擒。临洮既克,旁郡自下。于是冯宗异攻临洮,顾时克兰州。临洮降。朱元璋传令速取庆阳、宁夏。五月,徐达攻下平凉、延安,庆阳降而复叛,徐达派兵四面围住庆阳,庆阳城险兵悍,久围不下,至八月,城中无粮,开门投降。秦晋地区基本平定。洪武二年四月,明置陕西、山西行省。  对于蒙古势力集中的北边地区,明初采取了几次大的攻势。一是洪武二年六月,常遇春攻克开平(元上都),元顺帝逃到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西达诺尔附近)。三年,徐达、李文忠等分兵两路,进入沙漠追击元顺帝,徐达军在沈儿峪口大败扩廓,获将士8 万余人,扩廓率妻子逃到和林。顺帝死,太子率部退出应昌、定西一线。从此,北边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分三路出击,进入沙漠,明军阵亡数万人,损失较大。洪武六年以后,明朝北边的战略以防御为主,腾出兵力平定四川、云南。四川夏政权明玉珍原为蕲黄红巾军的一支,至正二十年明玉珍脱离陈友谅部,入蜀称王,两年后于重庆建国称帝。明玉珍死,其子明升嗣立。  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派两路大军进兵四川。南路汤和率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由傅友德率步骑由秦陇趋成都。明升一方面感到力量不敌,遣使修好。一方面用铁索横断瞿塘峡,并派重兵扼守。汤和一路在瞿塘受阻,傅友德陆路进展顺利,连破阶州(甘肃武都)、文州(甘肃文县),顺利入蜀,下江油、漳明及绵州(四川绵阳),进而攻克汉州(广汉)。汤和逡巡三月,无计前进,受到朱元璋诏责,廖永忠急中生智,率数百人抬着小舟从陆路偷越到夏兵后方,放舟顺流而下,与汤和军夹击,大破夏兵,突破瞿塘天险。水陆大军合攻重庆,明升降,成都闻讯亦降,四川平。  云南由梁王及大理段氏分别把持。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出师云南。朱元璋亲自制订进军云南的战略部署:从永宁出兵乌撤,大军随之从辰、沅进入普定,分据要害,然后进兵曲靖,扼其咽喉。下曲靖后,分兵应援乌撤,大军直捣云南,使其彼此牵制,疲于奔命。云南既克,再分兵大理,派人诏谕,可不战而下。  诸将得令而行,从东北进军云南。郭英、胡海洋率5 万明军从四川南下趋乌撤(云南镇雄县),这里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主将傅友德、蓝玉等进攻普定。梁王在曲靖布下10 万精兵抵挡明军。傅友德、郭英等昼夜兼程,乘浓雾趋曲靖,进至白石江边。曲靖守将达里麻忙将精锐部署在江边,准备决战。明军佯做渡江之状,暗中派数十人从下游渡江,绕到敌军阵后,鸣金鼓,树战旗,迷惑敌军。达里麻果然中计,撤兵御背后之敌,明军趁其阵乱渡江,矢石如雨下,生擒达里麻,元军横尸十余里,曲靖平。梁王闻败,弃昆明城出逃,不久自杀。明军出师仅百余日就拿下昆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二月,蓝玉、沐英等进兵大理。大理倚点苍山,西临洱海,易守难攻。段氏闻明大军逼境,聚众扼守下关。下关十分险要,蓝玉军担负主攻任务,分兵成犄角之势,一路从洱海东趋上关,一路直抵下关。夜半,蓝玉派胡海洋绕到点苍山后,在山上遍树旗帜。天明,明军见到,备受鼓舞,段氏见腹背受敌,惶恐不安。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山上军士亦下山迎击,大理军溃散,城平,段氏就擒。洪武十五年,于云南设三司,并屯驻重兵,留西平侯沐英世代镇守。  东北地区的统一是明王朝统一大业的最后一部分,洪武四年辽东元平章刘益降,明设辽东都司。但元将纳哈出盘踞金山地区,拥众20 万,不时与明王朝发生武装冲突,东北问题并未解决。洪武二十年正月,傅友德、蓝玉率兵20 万北伐纳哈出,包围了金山地区,纳哈出投降,东北归入明版图。  朱元璋从淮西布衣起家,15 年问,削平群雄,推翻元朝。又用了20 年的时间,次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成就帝业。  (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朱元璋被迫从军,仅图自全,本不知兵,最后能成就帝业,这与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有着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朱元璋从实践中造就的军事成就,可以说已达到当时的巅峰。  渡江攻占集庆,一着活,步步活。金陵自孙吴以来,数百年来一直是东南首要之都会,历代统治江南半壁江山者,多赖此与中原抗争。定鼎金陵的建议,首先是定远人冯国用提出的,接着太平人陶安亦向朱元璋倡言。采纳这一建议,则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徐寿辉、陈友谅部势力最大时,只知由江西趋杭州,谋取南宋之首府;张士诚早于朱元璋渡江,但他先取平江(苏州),次取杭州,眼光均放在财富上,对战略地位的考虑明显不足。  渡江之役,除长远的战略考虑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促成。一是原来的根据地和阳缺粮,无法生存、发展;二是为避免与赵均用、孙德崖等部义军发生火并。此事已露端倪。郭子兴于滁州被孙德崖扣押,朱元璋仗义挺身而出,换出郭子兴,才避免了一场冲突。三是脱离才能平庸的郭子兴,自立山头。有这三个因素,才能将士一心,合力渡江。  取集庆后,立即东下镇江、常州,南取宁国、建德,西守太平,北略扬州,集庆周围之战略要点尽入手中,朱元璋始得以在集庆站稳脚跟。  此后的发展战略,朱元璋的着眼点亦极为深远。首先,他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奉龙凤政权年号,利用其掩护,暂时避开北面元军之压力。当时红巾军刘福通在安丰,毛贵在山东,元军正由扩廓帖木儿率领,与红巾军酣战,主力不会南下。朱元璋江南政权的南面,是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朱元璋对其采取羁縻之策,力避腹背受敌。  对于东西两个强敌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首先防其联盟。至正二十五年(1360 年)闰五月,陈友谅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朱元璋马上作出反应,不待联盟形成,立即派康茂才诈降,康茂才利用与陈友谅的友情,骗得了陈的信任,中计前来,在龙湾被朱元璋的伏兵抄了后路,这一战不仅打败了陈友谅,打乱了陈、张联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对张士诚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张士诚在此后的朱陈大规模交锋中均按兵不动,从而使朱元璋无后顾之忧。  其次,对于先打陈友谅,还是先取张士诚,朱元璋的决策集团意见很不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张士诚"富而弱,宜先攻"(《明史·太祖本纪》)。刘基却认为,陈友谅居金陵上游,宜先击之。朱元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形势,认为张士诚虽逼近应天,但其器小懦弱,胸无大略,以自守为满足。而陈友谅志骄气盛,野心勃勃,拥有精兵强将,又占地势,居长江上游,可顺流而下,对应天构成严重威胁,宜先攻陈友谅。  朱、陈用兵之得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朱元璋北上援安丰,是极冒险的举措,而陈友谅不敢直取应天,举倾国之兵围洪都,朱文正、邓愈死守85 天,待朱元璋解安丰之围,亲统舟师25 万前来迎战,陈友谅大军久在外,将士疲惫,已无斗志。双方的鄱阳湖决战,遂一败涂地。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总结取天下的经验时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夫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陈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张士诚,平江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且腹背受敌矣。"(《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一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东南略定后,朱元璋坐镇南京,指挥大军挥师北伐。历代据江南者,仅能维持偏安局面,而朱元璋独能创造奇迹,由江南进取中原,统一天下,尤其表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六朝以来,全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南移,江南拥有的雄厚物质资源,是其军力的支柱。江南人物之盛,也为朱元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囊集团。李善长、冯国用、叶深、章溢、刘基等被纷纷罗致门下,这些均为"胸中经国皆远谋"的有识之士。未渡江时,冯国用、李善长及渡江后陶安均向朱元璋建议占取金陵,作为根本之地,出兵以临四方。攻占徽州后,儒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高筑墙是要朱元璋巩固自己的统治区,广积粮是准备好应付长期及大规模战争的物质基础,缓称王是尽量利用红巾军这张大伞,不使自己过早地成为众矢之的。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朱元璋已立稳脚跟,刘基看准形势,认为抛开红巾军龙凤政权的时机已到,遂在正月初一的庆贺典礼上,公开反对向小明王的御座行礼,称"彼牧竖耳,拜之何为"(《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遂对朱元璋"陈天命所在"。因此时刘福通已死,安丰已被张士诚将吕珍攻破,焚掠一空,小明王落到朱元璋的手上,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山东的毛贵部也已被扩廓所灭;龙凤政权已不再有利用价值。  北伐战争中,朱元璋成功地利用了民族意识。元以蒙古族入主中原,将百姓列为四等,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被列为最后一等,他们的财产被掠夺,出仕的机会被剥夺,潜伏着极大的民族反抗意识。朱元璋对此大加利用,北伐中,宋濂受命撰写了着名的北伐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首先争取北方汉人的支持。  北伐总战略的正确确定,更见其在胜利进军的凯歌声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未采纳勇将常遇春直捣元都的建议。确定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即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明史》卷一《太祖本纪》)  朱元璋在其一系列夺取天下的重大军事行动中,知己知彼,既充分利用情报,掌握敌方山川形势、军事要地、军力部署,又对己方兵力、将帅情况熟谙于心。  在其全力攻取陈友谅前,采取各种侦察手段摸清各方面情况,尤其是中原战场的情况。至正十九年(1359 年)七月,派何必到山东红巾军毛贵处烧饭,以探听中原虚实。又遣千户王时搭乘方国珍的海船,到元大都侦察元朝廷及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的军马情况。通过情报判断中原元军主力不会马上南下时,才出兵大战陈友谅。同时派人与元军"通好",以为缓兵之计。当察罕帖木儿对山东红巾军构成极大威胁时,朱元璋三次派人示意通好。至正十九年,他又派人侦察张士诚的情况,选精兵13 人,佯称在朱元璋处获罪,畏罪潜逃到张士诚处,张士诚毫无戒心,配之妻子,信任不疑。至正十九年九月,朱元璋成功地利用反间计,除掉了徐寿辉、陈友谅部悍将赵普胜。赵普胜驻守安庆,人称"双刀赵",朱元璋派俞廷玉率兵攻安庆,兵败,俞战死阵前。朱元璋命人与赵普胜的门客结交,却故意让信件落入赵普胜手中,门客惧而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乃出重金诱其到陈友谅处离间陈赵。陈友谅对赵功高已怀戒心,赵不知,每见陈使者,则自伐其功,洋洋得意。陈友谅深忌之,决定除掉他,乃诈称到安庆会军,赵普胜出迎,在舟中被杀。  洪武十四年(1381 年),大军取云南前,朱元璋召集众将说:"尔等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以规进取。朕尝览舆图,咨询往来,得其厄塞。"因向诸将部署了正确的进军路线:"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撤,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塞,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太祖平滇》)朱元璋对己方将领优劣短长,均心中有数。李善长老成持重,朱元璋以之为相,"调和诸将";徐达有勇有谋,严于治军,朱元璋多以其为主帅。常遇春也是朱元璋深爱的一员战将,人称"常十万",但勇而寡谋,乃用作先锋,因其治军不严,每次出征,必嘱之再三。邓俞守洪都,降将叛乱,邓愈单骑逃回,朱元璋不但不治其罪,夺回洪都后,又令其驻守。陈友谅悉全国之兵围洪都,邓愈感念朱元璋知遇之恩,死守85日。  军纪严明是朱元璋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他区别于元末其他割据势力的主要之处。大军渡江取采石后,诸将多欲饱掠而归,朱元璋将计就计,称太平殷富,攻下太平,财富任其取。但朱元璋已暗令李善长写好戒令,太平城一下,大街小巷便贴满戒令,军士一见,不敢动手,一士兵违令入民居,立即被斩首示众,军纪整肃。大军入建康,秋毫无犯。取镇江,民不知有兵。征婺州,市不易肆。所到之处,得到民众的拥护。  (三)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邓愈徐达(1332-1385 年)是明代开国"功臣第一"。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达在家乡务农,朱元璋到濠州召兵买马,与徐达一见语合,从此一生追随朱元璋,开基创业。这次朱元璋募集了700 人,留下了徐达等24 人,其他人都上交郭子兴。徐达等24 人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谋求独立发展。徐达刚毅武勇,胸怀大志,以王佐自命,时常密劝朱元璋成就大业。在滁州,徐达甘为人质,换出了被孙德崖部囚禁的朱元璋。渡江前,徐达受命招徕水军俞通海部,为大军准备船只。渡江取采石后,诸将多欲饱掠而归,徐达献计破釜沉舟,使将士无退路,遂夺取太平,进占南京。江南政权草创后,徐达率军克南京门户镇江,徐达号令严肃,城中安然。至正十六年(1356 年),攻常州,与张士诚之弟张士德所率万余援兵接战,一战成擒。朱元璋大喜过望,"得是可以无周,百士诚不以易也。"(《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张士德"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到应天后自杀。张士诚失去倚靠,由其三弟任丞相,贪污无能,政事日非。  为粉碎陈、吴联盟,徐达与常遇春设伏九华山,邀击陈友谅,斩首万人,生擒3000 人。常遇春认为俘获的这些人都是陈友谅的劲卒,不杀掉将留下后患,徐达不同意,上报朱元璋。常遇春坚持己见,当夜坑杀了9/10,朱元璋得知,很不高兴,放走了余下的300 人。称这是自己用将不当之过,从此,专以徐达为主将,约束诸将。  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徐达前往救援,在鄱阳湖接战,陈友谅兵多船大,气势很盛,徐达身先诸将,破其前锋,斩杀1500 人,获一巨舟,朱元璋举兵来援,知敌可破,密令徐达连夜赶回南京坐镇,以防张士诚军偷袭。  至正二十年(1360 年)朱元璋登吴王位,以徐达为左相国,居右相李善长之下。率大军平定淮南淮北。还师后,建议灭吴,李善长认为应稍缓,徐达不同意,陈述己见,认为张氏虑短深居,诸将只贪子女玉帛,宠信黄、蔡、叶三个书生,不懂军国大计,大军一出,可计日而定。朱元璋壮其议,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师20 万,自太湖趋吴兴,鏖战皂村旧馆,自八月到十一月,大小数十战,吴兵力屈援绝,守将吕珍以6 万人降。徐达率大军围平江10 个月,城破吴亡。班师后,以功封信国公。  朱元璋决定北伐中原后,在主将入选问题上,认为徐达指挥军队持重,军纪严明,是最合适的人选。遂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兵25 万,北伐中原。山东平定后,徐达大军进至汴梁城外,元守将李克彝对素称勇将的左君弼说,"公曾战胜南师,现在我将手中兵士尽付与公,能决战吗"左君弼说:"徐达善于用兵,很难取胜。"遂不战而降。朱元璋亲来汴梁,商议取元都之计。徐达称不难将元主赶出塞外,应穷追不舍,以免遗患,朱元璋以为不然,元运已尽,但固北门,不必穷兵。事实上,徐达若以得胜之兵,长驱漠北,或可取胜。战机一失,失不再来。徐达取大都,元主北走上都,仍保存着一定的军事实力。洪武初年徐达曾数次北征沙漠,但终未能彻底解决北边问题,洪武五年(1372 年)的大规模出征,徐达丧师数万,朱元璋亦不治罪,恐怕是悔当初未听徐达穷追之计吧。终明之世,北边始终是明帝国的主要威胁。徐达平定元大都后,进爵魏国公,食禄5000 石,子孙世袭。此后徐达每年春出镇北平,在北平开垦屯田千余顷,移民19 万屯种。冬季召还,赐休沐,宴见欢饮,朱元璋常称之为布衣兄弟。一天,朱元璋想起徐达功高,在南京还没有居所,就将自己为吴王时所居的旧邸赐与徐达,徐达坚决不接受,朱元璋命人将徐达灌醉,抬入邸中安寝。次日酒醒,徐达惶恐万分,连称死罪。朱元璋很高兴,令其另治府第,题赐其坊名"大功"。当时天下已定,昔日功臣未免恃功跋扈,朱元璋已有厌倦之心,徐达开国功称第一,自然最受猜忌,徐达追随朱元璋数十年,早已摸清朱元璋的心思,他处处恭谨,以求免祸。旧邸之赐,未始不是试探。洪武十七年(1384 年),星相学家声称:"太阴数犯上将",应在徐达功高干主(《罪惟录·徐达传》)。朱元璋明显地疏远了他。是年冬,徐达即积郁成疾,疽发背,不久病死。年54 岁,赐中山王。  史称徐达虑精言简,令出不二,诸将奉之若神明。他不仅是一员良将,更是辅国之器。与之相比,同为开国名将常遇春则以勇着称,用兵十数年,从未败北,为常胜将军,他也颇为自负,自言能将10 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其"常十万"。  常遇春(1330-1369 年)为怀远人,是一个伟岸的美男子。勇力绝人,猿臂善射。至正十五年,欲投奔朱元璋门下。朱元璋想考验他一下,说你是饥来就食耳,待渡江后,从我未晚。当时朱元璋大军渡江攻牛渚,元兵于岸上列阵以待,朱元璋部被困在大船上,距岸边三丈余,难以登陆。危急关头常遇春飞舸而至,奋戈向前,大军随后,元军抵挡不住,溃阵而逃。常遇春声誉鹊起,朱元璋征战时,多以其为前锋。当时,朱元璋所用将帅,主要是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尤善战;后来他谋叛事发,朱元璋念其功高,而且事出有因,欲原谅他,但常遇春坚决不同意,誓不与邵荣共生,朱元璋遂下决心处死邵荣,常遇春因而愈被看重。  朱元璋出兵救安丰,张士诚部将吕珍已破城而入,杀刘福通,闻大军来,盛兵以拒,朱元璋的左右军皆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士马无数。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鄱阳湖之战,常遇春更是以一当百,救朱元璋于危急之中。当时朱元璋所乘舟陷浅滩,进退不得,陈友谅部骁将张定边直冲而来,常遇春急张弓射中张定边,朱元璋始转危为安。朱陈大军一接战,战事就极为激烈,大战三日,湖水尽赤,朱元璋部诸将见陈军势盛,产生畏敌情绪,欲引军退回应天。常遇春独无言,朱元璋认为此战至关重要,率舟师出湖口,诸将欲顺江东下,常遇春独溯江而上,阻扼陈友谅,诸将只得相从,再整旗鼓,终于战胜敌军。回师应天,论功以常遇春为第一。  至正二十四年,从朱元璋进攻武昌,张必先率军来援,常遇春乘其兵未成阵,迅速击擒之,武昌城中见援兵已败,遂投降。接着常遇春率兵攻取汉将熊天瑞镇守的赣州,熊天瑞固守,朱元璋知常遇春气盛,嘱其克城之日,不要大肆杀戮。常遇春树栅浚濠围困赣州,熊天瑞力尽乃降,常遇春大军进城,一改常态,纪律良好,朱元璋大喜,赐书褒勉。  平吴的关键一战是攻取湖州,剪其羽翼,常遇春受命率奇兵绕出敌后,大败旧馆之军,湖州遂下。朱元璋大军围困平江10 个月,常遇春屯军虎丘,张士诚几次率兵突围,都被常遇春挡了回去。张士诚坐困城中,粮尽援绝,城遂破。常遇春以功封鄂国公。  北伐中原,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行前,朱元璋嘱咐道:"当百万之众,摧锋陷阵,谁也不如你常遇春,我不担心你不能战,只是担心你轻战。身为大将,我不希望你动不动就与敌人小兵厮杀。"常遇春拜谢而出,一上战场,故态复萌。大军进攻洛阳,元兵5 万列阵洛水之北,常遇春单骑闯敌阵,敌将20 余人横槊击之,常遇春一矢毙其前锋,大呼冲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元兵大溃,追杀50 余里,大胜而还。  常遇春从徐达攻取元大都后,按朱元璋的部署,挥师西进,略取秦晋。  元顺帝知大军出大都城,急命扩廓攻城,徐达闻讯,并不回救,直攻太原,这里
本文档为【全史明代军事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兰
老师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9-30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