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讲义03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3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史学史讲义03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PAGE2PAGE124第三章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秦汉时期(前221-220),中国历史之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海内一统”,是秦汉时期人们最关注。最重视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影响着那个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史学在“海内一统”的条件下,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作为通史巨著的《史记》的出现,和作为朝代巨著的《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史学规模。《史记》、《汉书》被后世列为历代...

中国史学史讲义03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
PAGE2PAGE124第三章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秦汉时期(前221-220),中国历史之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海内一统”,是秦汉时期人们最关注。最重视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影响着那个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史学在“海内一统”的条件下,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作为通史巨著的《史记》的出现,和作为朝代巨著的《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史学规模。《史记》、《汉书》被后世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以致于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时期的史学的宏伟成就,就是“正史”的创建。在“正史”创建的过程中,《东观汉记》和《汉纪》也各有价值。一、秦朝社会与史学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政治上的统一相适应,秦始皇在思想文化上也实行专制统治。废止私学,焚书坑儒,严禁以古讽今,把史学的作用完全功利化,用强力的手段来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将文化学术事业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的新阶段。同时,由于过分强调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未能从史学中更多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而导致了秦朝的速亡。二、汉初对历史经验的重视秦朝作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却仅仅存在了十几年就分崩离析了,为什么秦朝其兴也暴,其亡也速。亲身经历过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过程的汉初统治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并把它用于汉朝政权的巩固。陆贾最早提出总结“亡秦之鉴”的问题,指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在《新语》一书中,全面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对喊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著《新书》,写有《过秦论》,文、景时期的晁错的《治安策》等,都是在深刻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兴汉、安汉的措施和主张。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为着巩固这种政治统治而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两个因素对秦汉史学尤其是汉代史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推动史学家们创造新的史学的思想动因和政治动因。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和班彪、班固父子的史学活动,都是在这种动因下展开的。三、两汉的史家与史学两汉史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史论家,汉初为多,代表者为陆贾、贾谊、晁错、贾山、武被等人;二为史撰家,如司马迁、班固、刘珍、蔡邕、荀悦等;三为在古籍整理、图书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即刘向、刘歆父子。这些史家的活动,从宏观上看,有以下特点:1.史学思想正统化。汉初兼采众长的文化特色,经汉中期的独尊儒术,东汉初的石渠阁、白虎观会议,以皇权专制的儒学形式,一步步控制了学术思想界,也深刻影响了汉代的史学界,经过司马迁、刘向、班固、荀悦等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完成了封建史学思想的正统化,即将史学纳入到封建政体的机制之内,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2.著史目的明确化。先秦史学以道德教育为主;经过汉初史论家的实践,突出了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又经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实践,将史著为统治这者歌功颂德、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发展到荀悦提出的立典五志,将道德教育、借史明义与歌功颂德容为一体,是史学家自觉利用史学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一特征形成的标志。3.史学体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汉代史书体例规范化不只表现在班固对纪传体的改造,亦表现在荀悦对古老编年体例的改进上。另外,以史料形式出现的起居注,也渐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经常化,也是保证封建史书以帝王为中心书写的基本条件。4.官方修史制度化。《史记》能兼采众长又具有一家之言的特色是汉初宽松政治文化环境赋予的。《汉书》严而正,是封建正统思想确立在史学上的投影,伴随着这一转折,私人修史被禁止,官修制度产生,封建政权对史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由国家设馆修前代史、当代史遂成成例,这一成例对后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第二节、《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一、《史记》的撰述宗旨与体例《史记》的撰述,是在汉初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下完成的,再加上司马迁的特殊经历,使《史记》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撰述宗旨,表现在以下方面:1.吸取治国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即所谓:“述往者,思来者,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论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就是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和反思,获得指导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以史为鉴的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2.歌功颂德,为汉政权树立丰碑。汉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其明君贤臣建立的辉煌功业,作为统治者层内的司马迁为之激奋、自豪,并把记载他们的业绩作为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作为清醒的思想家,他以其敏锐的目光,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完善和弊端,因此,他以“贤者记其贤,不贤者彰其事”(《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序》)的原则如实记载,使《史记》既体现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英姿勃发,又揭示封建政治的痼疾。因此,尽管司马迁以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为宗旨著史,却未失其实录的原则。3.进行文化总结,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继《春秋》作《史记》的另一目的,是效仿孔子创立学说的独立精神。孔子所云“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他成就事业的左右铭,从中引发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志向。他突出强调人为的重要作用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这种撰述宗旨,使《史记》不仅成为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也是司马迁以前我国一切思想文化的总结和升华。有着如此高远的撰述宗旨,便必然要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撰述体例。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了纪传体的体例。以人物传记为主,照应了他在探究“天人之际”后得出的重视人为力量的结论;取通史体例,则适应其“通古今之变”的研究需要。五种体例综合运用,用于表述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传记层次的排列,十表的贯通,八书的概括,则是对封建社会政体构架到经济文化发展的全面照应,体现了对封建大一统局面的维护和颂扬。详近略远的撰写安排,则便于其对楚汉以来明君贤臣死义之士的论载,既有呕歌时代的激情,又有批谬纠偏的苦心。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其撰述宗旨与撰写体例的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近人梁启超论到《史记》的创造性时,特别强调《史记》的“历史之整个的观念”。指出:“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的文书——如《尚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浑一的,永久相续的。非至秦汉统一,且文化发展至相当程度,则此观念不能发生。而太史公实应运而生。《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十二》)二、《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加以认识1、在编撰学上:(1)创立了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体例,成为历代正史的专用体例。(2)为以实录著史的榜样。司马迁以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审慎态度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史记》被班固称赞为“实录”,也被历代史家公认为信史,这一著史原则成为中国后世史家信守的著史原则。(3)为后世著史创立了序、论、赞的史论形式。继孔子“寓论断于叙事”的传统,仿《左传》“君子曰”的形式,《史记》有篇前之序,篇后之赞,有篇中之夹叙夹议以及《自序》一类的史论形式,既整齐,又灵活,多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现,最具理论色彩、感情色彩,并能揭示著作宗旨,是作者匠心所在。(4)确定了详近略远的原则。突出了史书的借鉴参考意义,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2、在史学思想上:(1)司马迁创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而在取材叙事中,更替生动的事例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成事在人”的道理。通过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为的力量,人才的作用,人心的向背,屏弃了先秦史学中对神意莫名的崇拜,将史著变为研究人的学说,与当时董仲舒等人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异其趣,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2)对历史变化规律的探讨。司马迁将历史看作一条连续发展变化的长河,要对其进行“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探讨,取得“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的实效。认为历史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报任安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史记.平准书》),司马迁对“变”的认识,正是对历史发展之势的研究,有一定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成分。(3)对经济活动的重视。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主张治国者要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来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集中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司马迁在经济理论上不同凡响的一家之言的思想特色。以后正史中,不仅列“食货志”记载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而且在典章制度专书中,也多是首列食货以示对经济之重视,说明《史记》对后世影响之深。3、在历史文学上(1)善叙事理。将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有条不紊地加以组织和叙述。如各本纪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与事及其庞杂,司马迁均能繁简得当地组织材料,层次分明地叙述议论,将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集中描写与叙述,交待主要线索和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精神面貌,其他则载于别传,以互见的方式,加以补充和互为利用,首尾完具而引人入胜。(2)善于描写。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塑造典型性格,给人以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司马迁善于描写场面,工于心理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幅多姿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洋溢着感人肺腑的巨大艺术力量,被鲁迅盛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第三节、《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一、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东汉班固撰写《汉书》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就对后世史学发展的影响而言,班固及其《汉书》远超过了《史记》。从编撰学上看,《汉书》具有以下特点:1、改通史为断代史。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为突出汉朝的地位,班固批评司马迁将西汉“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汉书.叙传下》)是贬低了西汉的历史地位,他以终始五德说为依据,反复伸言“刘氏承尧之祚”,“唐据火德,而汉绍之”,通过使汉史具有独立的地位,把通史变为了专写西汉盛衰的断代史。在客观上,西汉是封建社会经历了亲王朝后又一个从兴盛到衰亡的周期,为史家提供了一个兴衰过程清晰、起讫断限分明的例证,有利于为后代治国者提供借鉴。主客观的结合,便适时地产生了断代史《汉书》,因而成为后世史家遵循的成法。2、进一步确立了本纪的正统地位。班固从正统论出发,规定只有正统帝王才能列入本纪中,依此例将项羽及做了15年皇帝的王莽归入列传,而将毫无政绩的惠帝立于本纪之中。3、取消世家,归入列传。《史记》以世家反映先秦至汉初的政治体制,所记诸侯传国者,是分封制的产物。经过汉朝削藩,诸侯国的地位大大下降,因而将世家单列已无实际意义,故班固将其取消,把有关人物归入列传,是与当时政体一致。4、整齐列传的编次与命名。《史记》各传次序间杂,或以时间为先后,或以事类相近作一体,或借体发挥,班固评其“为例不纯”。《汉书》严格按时间顺序编次,先专传,后类传,后少数族传,最后列王莽传。这一规划,既反映了历史进程,又体现了正统精神,也显示了华夷之别,历代相沿,奉为正例。5、改书为志,扩大典志史的记载范围,更全面的反映社会内容。通过合并变通及增加,班固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编成十志,其中刑法、地理、艺文、五行为其首创。虽无官志,但《百官公卿表》实为表志之合体。这一改进,是对纪传体记载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完善,有人说《汉书》的贡献主要在十志,是有道理的。二、《汉书》的正统史观班固在历史观上的两个突出特点,是他的皇朝意识和正统思想。这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家庭背景有关。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这时,董仲舒的“罢黜(chu)百家,独尊儒术”已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的历程,西汉宣帝召集诸儒讲五经异同“上亲称制临决”(《汉书.宣帝记》)。东汉章帝时,在白虎观大会诸儒,讲议五经同异,章帝亲临裁决,并令当时担任玄武司马的班固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此事,写成为《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议奏》)后人简称《白虎通》。这标志着东汉经学与神学的结合,而从西汉末年以来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亦得到皇家正式承认而法典化。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已不可能再允许司马迁那样的异端思想的存在。从班固的家庭出身来看,他生长在一个世代书香官僚之家。自西汉以来就属于统治者的上层。父亲班彪,做过望都县长,弟弟班超,妹妹班昭都是东汉的一代名流。这样的出身背景使班固和汉王朝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使他对巩固东汉政权负有使命感。《汉书》正是想通过歌功颂德、宣扬正统思想来为现实政权服务的。他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而他则是“常伏刻颂圣论”,“诚思毕力竭情”,“以光扬大汉,轶(超过)声前代”的。(《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二六》)这样的史著,,自然是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了。其主要表现在:1、君权神授说。继刘向“汉绍尧运”说,他在《高帝纪》中,编造了尧到刘邦的世系,说明汉王朝不只上继尧之火德之运,而且与帝尧有直接的血统关系,用以说明汉王朝的统治是神意规定的历史进程。2、以正闰说改造“三统”、“三正”说。董仲舒以“三统”、“三正”说明历史变化发展是终而复始的,其中朝代可更替,帝王可易姓,但“天不变,道亦不变”,封建统治秩序、伦理纲常永恒不变。这一理论对封建统治有利,对一家一姓的王朝不利,刘歆曾用它提出“改姓易制”之说,为王莽篡汉服务。故而班固绝口不提“三统”、“三正”说,只用五德运行规律说明汉王朝正当受命而王,并引用大量图谶加以证明。为此,他将秦与王莽政权排除在五德运行之外,说它们是“炕龙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汉书、王莽传赞》。从此撰史中的正闰之分,便成为历代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3、天人感应说更加正统化。《汉书》中的《五行志》、《天文志》、汇集了大量的天人感应材料,加以分类排比,与自然灾异对应起来,说明“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汉书、天文志》。这里虽有神道设教以限制帝王滥用权利之意,但主导思想是天命论。4、强调封建等级的不可逾越性。5、尊儒崇礼,突出儒家经典的独尊和神圣性。正由于《汉书》充满如此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与《五经》相亚的地位,从思想评价与体例完善方面,一直存在着甲班乙马之论,显示出《汉书》在正统史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二、班固思想的积极方面班固的史学思想亦有积极方面,对我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1、颂扬统一大业。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以史书完整记述颂扬大一统政权的第一人。大一统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有效统治;二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西汉大一统政权的出现有时代进步性。班固通过对西汉历代帝王政绩的记载与颂扬,体现了汉政权在全国范围的有效统治;通过对民族史的详细记载,说明多民族正在融为一体,展现了巩固、昌盛、和睦、共进的大一统规模和气象。班固的著史思想和成就,为后世史家所发扬和继承。2、提倡爱国精神。与颂扬统一有内在联系,班固大力提倡和表彰爱国精神。他所塑造的苏武,是一位兼有忠君、爱国、和民族气节于一身的光辉形象。3、揭露封建官吏的丑行,反映了班固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激发着史学家在史著中尽其为民请命的责任,形成了我国史学中的又一优良传统。4、注重民生的经济观点。班固对经济的阐述,主要是通过《食货志》、《货殖传》展开的。他重视农业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在《食货志》中肯定食货为民生之本,列《沟洫志》强调治河问题,列《地理志》说明各地的物产和风俗特点,特别详记了西汉末年的土地面积,区分可耕与不可耕的情况,并注意了户口和习俗。可见,班固比司马迁对民生问题更重视,记载更详尽,其经济思想更切合社会实际,更富于建设性。5、《汉书》在历史文学方面亦独具特色。传写人物的最大特点是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练。往往运用掌握的丰富材料,精心选择提炼,抓住主题,运用艺术手法,做深刻细致的描写,使人物个性、感情动态,非常形象地再现出来。给唐宋以后的“古文”影响很大。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甚至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言语无味也。”(《汉书评林》)《汉书》步《史记》之后,成为我国历史文学的又一典范。第四节《东观汉记》和《汉纪》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皇家藏书处东观,后人乃称谓《东观汉记》。该书是纪传体东汉皇朝史,含纪、表、志、传、载记五个部分。原书143卷,记事起自光武,迄于灵帝,为东汉时人所撰之本朝巨著。唐宋以后,逐渐散佚,自元以下,几无完篇传世。清代,学者开始辑佚。现在最好的辑本,是今人吴树平的《东观汉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含纪3卷,表、志各1卷,传15卷,载记1卷,散句1卷,共计22卷。此书从汉明帝时班固等人开始撰写,到灵帝、献帝时马日碲、蔡邕、杨彪等再次撰补。首尾凡130年左右乃成,尽管原题刘珍等撰,实际为东汉一朝几代史学家连续撰述的结果。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汉纪》的著者荀悦(148——209)字仲豫,东汉末年颖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献帝时官至侍中。《后汉书.荀淑传》载: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约30万字,仅为《汉书》的五分之一,“辞约事详,论辩多美”以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史通.二体》),《汉纪》尽管在史料学上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在史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着广泛的影响:1、在历史观上,《汉纪》更加突出了治史为政治服务和宣扬天命观、正统观。(1)为政治服务的治史目的。《汉纪》主要是一部供统治者阅读的历史教科书,其写作目的主要体现在《奏记》和史论部分。史论除引《汉书》原论外,有40多则为自撰,实为《申鉴》思想的照搬、修补和深化,他提出“三鉴”之说,即“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立典五志”即“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刘知几将这立典五志奉为史家不易之法,加以补充和发展,成为历代正统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可视为史家自觉利用史学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一特征形成的正式标志。(2)宣扬天命论与正统观。《汉纪》一再说明汉家永德天统,“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之”,为垂危的汉政权打气。另外,用“天人感应”劝戒统治者只有“极为治之体,尽君臣之义”,才能灾灭祸。基于此,他敢于揭露皇帝的昏庸愚昧,表彰忠直之臣,强调“为民”的思想,,考虑民众的经济生活等。反映了他思想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荀悦正统思想比之班固又有过之。班固虽不给王莽立本纪,斥之为“余闰”,但纪传中仍记了王莽的年号。荀悦则将其附于《孝平皇帝记》中,尽没天凤、地皇年号,完全否认王莽当皇帝这段历史。这是为维护正统而无视历史真实的又一表现。2、在编纂学上,荀悦将编年体加以改进、完善,开创了编年体新的历史时代。(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了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比之与《春秋》《左传》来,时间更集中而体例更符合正统。(2)采用类叙、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对集中,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的政事、人物、典制、少数族加以介绍,容量扩大,是对编年流水帐式记事的一大改进。(3)以大量史论进行说教,发展了“论”、“赞”。《汉纪》是封建正统编年断代史的典范,与《汉书》一起成为正统史学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第五节史学的多方面的成就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自孔子开私人撰史以来,史书撰著比较自由。西汉国家所设太史令、御史中丞,只掌文书图籍,并没有撰著职责。司马迁撰《史记》完全是私撰。随着专制的加强,具有民主思想精华的《史记》开始受到指责,班固曾因私修国史而被下狱。明帝任班固为兰台令史,诏其参与撰修国史,证明以有了专业史官。《汉书》是由私撰而转为奉敕而修的一部过渡性史书,以后陆续完成的《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史书,标志着官修国史制度的形成。汉朝也开始了官修起居注的工作,反映了国家对史学的重视和控制。二、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中国古籍经秦火后散佚很多,简札错乱,传说纰缪。西汉初,经过征集,大量古籍重新问世,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古籍,孝成帝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由刘向总其成。刘向死后,刘歆继其业,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汉宣帝以前浩繁的典籍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整理,保存了古代丰富的史料。汉朝对秦火之后的古籍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孝成帝时命刘向负责整理校注这些典籍,刘向将校注结果编为《叙录》,刘向死后,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著成《七略》,分为《集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2、首创校雠学,大大有助于恢复我国古籍的真实面貌。3、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分类体系,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4、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及著作产生的环境,对其加以评价,开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三、秦汉时期的其他史著除上述史书外,还有一些重要史籍,包括《吕氏春秋》和《淮南鸿烈》这两部被列入杂家的著作。这两部书汇集了从而也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历史知识。《楚汉春秋》9篇,西汉陆贾撰,是记楚汉间史事的一部史著,原书已佚。其所著《新语》则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史论和政论。《盐铁论》60篇,后人合为10卷。西汉宣帝时桓宽撰。本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18年)的盐铁会议为内容,记载了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各郡国应诏之贤良文学士就盐铁、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所进行的激烈辩论。内容所及,不仅包括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诸内容,更包括了广泛的历史内容,时代涉及上古、周秦,人物论到商鞅、晁错等,且认识多抵牾,评价颇殊异。因此,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刘向校注群书,,每校理一书毕都:“条其篇目,撮其旨义,录而奏之。”哀帝时刘歆乃将其父所录别集成编,号为《别录》。他又在此基础上编成了《七略》,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基础。《风俗通义》31卷,今存10卷,东汉末年应劭撰。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卷各有序,卷内列目,又多有按语,论其是非,阐发作者主旨,即论正风俗,以明义理,起移风易俗——厚民风而正国俗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在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今存十卷,以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本最善,(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此外,王符所著〈潜夫论.志氏姓〉篇和《风俗通义.姓氏》篇,开姓氏之学的先河。
本文档为【中国史学史讲义03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34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8-05-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