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离骚(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离骚(节选)》

举报
开通vip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离骚(节选)》【文本解读】《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2课《离骚(节选)》屈原是诗歌王国里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仰慕的典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离骚(节选)》
【文本解读】《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1.2课《离骚(节选)》屈原是诗歌王国里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仰慕的典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且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来领略《离骚》的美吧!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4.背诵第三段。目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拓展阅读04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了解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相关背景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就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区别“楚辞”和《楚辞》(1)诗体名。“楚辞”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又称“骚”体。(2)总集名。《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3)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解题《离骚(节选)》①“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即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别愁”。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明确字音陬(zōu)庚寅(gēngyín)揆(kuí)肇(zhào)锡(cì)扈(hù)纫(rèn)搴(qiān)鞿(jī)谇(suì)纕(xiāng)忳(tún)侘傺(chàchì)溘(kè)攘诟(rǎnggòu)芰(jì)预习检查(二)诵读体会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韵律感和音乐性?明确 ①隔句押韵。“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度”“路”是韵脚。②大量使用语助词“兮”。在诗中,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字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语句间的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③大量使用对偶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情文并茂。文本研读第三部分【思考1】鉴赏一二段活动一:解释词语,概括段意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后代我对亡父的尊称正,当降生观察思量初生的时节始同“赐”,赐给再,加上美好的才能披,楚地方言同“僻”,幽僻法度佩戴在身上的饰物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流逝得快待拔取,楚地方言大山,楚地方言采水中陆地久留递相更替思指年老循,握持联缀骏马,比喻贤智之臣同“导”,引导【思考1】鉴赏一二段活动一:解释词语,概括段意请概括文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己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思考1】鉴赏一二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明确开篇1~8句,感情是肃穆的,内蕴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这里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思考1】鉴赏一二段活动二:内容探究2.这一部分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概括。明确本文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集众美于一身,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等上天与先人赐予的“内美”,进而描述了自己“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揽“宿莽”等对“外美”的修饰,写出自己品格修养、才能的卓尔不群。而“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来吾道夫先路”等抒情性诗句则表明了诗人迫不及待的报国之心与敢为天下先的无所畏惧之情等。【思考1】鉴赏一二段活动二:内容探究3.《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作“移情法”,试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④“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一:解释词语,概括段意(第三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叹息爱慕、崇尚修洁而美好喻指束缚、约束。),马缰绳;羁,马笼头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废弃蕙,香,草民;,佩带。比喻高尚的德行揽,采集;茝,香草名。比喻高尚的德行纵然、即使多次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没有准则语气词,用于句中,起缓冲语气的作用人心,这里指“我的用心”喻指许多小人喻指高尚德行造谣、诽谤淫荡本来世俗善于取巧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忳,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失意的样子(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突然死去。溘,突然、忽然压抑做出指“众女”的种种丑态凶猛的鸟,指鹰、雕等指一般的鸟本来就这样通“圆”合何不同道相处、相容使……受委屈使……受心意、志向责骂忍受侮辱守、保持为正道而死诗人追忆往昔,自述遭贬原因,表达正道直行的决心。背向,引申为违背通“措”,措施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强调忧闷之深切。(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使……回转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回原路趁着走迷了路缓行我的马车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快跑长着椒树的山冈于彼,在那里停下来休息到朝廷做官,出仕不为君王所用通“罹”,遭受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荷叶把……当作荷花即“不知吾”也就算了啊只要确实美好加高高耸的样子加长修长的样子芳香光泽光明纯洁的本质回头看放眼观看辽阔大地繁多众多装饰品服饰品之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爱美,比喻修身养性常规被肢解受创而改变请概括段意: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一:解释词语,概括段意【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表现屈原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品格特点。明确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⑤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渝。【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二:内容探究2.屈原一心想要实现“美政”,又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以致被君王流放呢?明确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因此得不到君王的认可。这是昏庸政治的必然,具体来说,原因之一是“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白芷;原因之二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终不察夫民心”;原因之三是“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兮”。【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二:内容探究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第一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受多方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段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而并不矛盾。【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二:内容探究4.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任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思考2】鉴赏三四段活动二:内容探究5.诗人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明确 (1)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以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爱好芬芳的香蕙、白芷来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2)在描述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来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3)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中。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思考3】鉴赏艺术特色1.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①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②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③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④比兴手法。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思考3】鉴赏艺术特色2.《离骚》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这一点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明确从本文来看,诗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诗人对自己身世、诞辰、名字的交代反映了历史事实,而他立志改变楚国法度,将自己出众的才华贡献给楚国的思想情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但表现这些内容却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将“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与诗中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并以纵横恣肆的浪漫主义语言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思考4】屈原最终怀石沉江,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明确(观点一)不赞同他的这一举动。屈原虽遭楚王流放,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这样投江而死,毫无意义。(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被攻陷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小人。【思考5】对比与思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忆王孙·赠别【清】沈凝之①西窗昨夜是清秋,星汉迢迢只一舟。读罢《离骚》不自由②,望牵牛③,半束折花算酒筹④。忆王孙·赠别【清】商鋆⑤西风红叶下江潮,忍看浮名一笔消。强把愁情付浊醪⑥,读《离骚》,拍遍栏杆是寂寥。【注】①当时作者要去福州游幕谋生,出发后填此词寄给妻子。②不自由:不由自己做主。③牵牛:即牵牛星,俗称牛郎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民间亦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④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的筹子。⑤作者作此词时,因受小人构陷,被贬出京。⑥浊醪:浊酒。【思考5】对比与思考问题:两首词都写到了“读《离骚》”这一动作,但表现的心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明确沈词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相思不舍之情:作者于行舟中读罢《离骚》,就不由自主地抬头遥望牵牛这一有特殊意蕴的星斗,可见心中之愁当是因怀人而发。而商词则表现出了一种抑郁难平,怀才不遇之情:读之前“浮名”全消,以浊酒浇愁;读之后则猛拍栏杆,以发泄自己的寂寥不平之意;读之时,当与屈原有知己相惜之感。文本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拓展阅读第四部分“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拓展阅读《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拓展阅读“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拓展阅读素材积累《离骚》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结束
本文档为【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2 《离骚(节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聆听上帝的声音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物理
上传时间:2021-09-27
浏览量: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