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举报
开通vip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88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2010,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8.1、3.9.1、3.9.3、3.9.4、4.2.2、4.3.1、4.3.2、4.3.12、4.3.16、5.4.4、5.6.1、5.6.2、5.6.3、5.6.4、6.1.6、6.3.2、6.4.3、7.2.17、8.1.5、8.2.1、9.2.3、9.3.7、10.1.2、10.2.7、1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88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2010,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8.1、3.9.1、3.9.3、3.9.4、4.2.2、4.3.1、4.3.2、4.3.12、4.3.16、5.4.4、5.6.1、5.6.2、5.6.3、5.6.4、6.1.6、6.3.2、6.4.3、7.2.17、8.1.5、8.2.1、9.2.3、9.3.7、10.1.2、10.2.7、10.2.10、10.2.19、10.3.3、10.4.4、10.5.2、10.5.6、11.1.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同时废止。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10月21日6目次1总则HYPERLINK\l"_bookmark2"12术语和符号HYPERLINK\l"_bookmark1"22.1术语HYPERLINK\l"_bookmark1"22.2符号HYPERLINK\l"_bookmark3"4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4"73.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5"73.2材料HYPERLINK\l"_bookmark6"83.3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HYPERLINK\l"_bookmark7"93.4结构平面布置HYPERLINK\l"_bookmark8"113.5结构竖向布置HYPERLINK\l"_bookmark9"143.6楼盖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10"163.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HYPERLINK\l"_bookmark11"173.8构件承载力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12"203.9抗震等级HYPERLINK\l"_bookmark13"213.10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14"233.11结构抗震性能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15"253.12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HYPERLINK\l"_bookmark16"284荷载和地震作用HYPERLINK\l"_bookmark17"314.1竖向荷载HYPERLINK\l"_bookmark18"314.2风荷载HYPERLINK\l"_bookmark19"314.3地震作用HYPERLINK\l"_bookmark20"335结构计算分析HYPERLINK\l"_bookmark21"445.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22"445.2计算参数HYPERLINK\l"_bookmark23"465.3计算简图处理HYPERLINK\l"_bookmark24"467122477891467)13)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HYPERLINK\l"_bookmark25"485.5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HYPERLINK\l"_bookmark26"495.6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HYPERLINK\l"_bookmark27"516框架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28"556.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29"556.2截面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30"576.3框架梁构造要求HYPERLINK\l"_bookmark31"626.4框架柱构造要求HYPERLINK\l"_bookmark32"66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HYPERLINK\l"_bookmark33"717剪力墙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34"777.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35"777.2截面设计及构造HYPERLINK\l"_bookmark36"79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37"968.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38"968.2截面设计及构造HYPERLINK\l"_bookmark39"1009筒体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40"1039.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41"1039.2框架-核心筒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2"1059.3筒中筒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3"106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44"10910.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45"10910.2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6"10910.3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7"11810.4错层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8"11910.5连体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49"11910.6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HYPERLINK\l"_bookmark50"12111混合结构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51"12311.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52"12311.2结构布置HYPERLINK\l"_bookmark53"12511.3结构计算HYPERLINK\l"_bookmark54"127811.4构件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55"12812地下室和基础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56"13812.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57"13812.2地下室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58"14012.3基础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59"14113高层建筑结构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60"14613.1一般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61"14613.2施工测量HYPERLINK\l"_bookmark62"14613.3基础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63"15013.4垂直运输HYPERLINK\l"_bookmark64"15113.5脚手架及模板支架HYPERLINK\l"_bookmark65"15213.6模板工程HYPERLINK\l"_bookmark66"15313.7钢筋工程HYPERLINK\l"_bookmark67"15613.8混凝土工程HYPERLINK\l"_bookmark68"15713.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69"16013.10混合结构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70"16113.11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71"16213.12施工安全HYPERLINK\l"_bookmark72"16313.13绿色施工HYPERLINK\l"_bookmark73"164附录A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HYPERLINK\l"_bookmark74"166附录B风荷载体型系数HYPERLINK\l"_bookmark75"168附录C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HYPERLINK\l"_bookmark76"172附录D墙体稳定验算HYPERLINK\l"_bookmark77"175附录E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HYPERLINK\l"_bookmark78"177附录F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HYPERLINK\l"_bookmark79"179本规程用词说明HYPERLINK\l"_bookmark80"191引用标准名录HYPERLINK\l"_bookmark81"192附:条文说明HYPERLINK\l"_bookmark82"1959888016.66.0123673131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HYPERLINK\l"_bookmark2"12TermsandSymbolsHYPERLINK\l"_bookmark1"22.1TermsHYPERLINK\l"_bookmark1"22.2SymbolsHYPERLINK\l"_bookmark3"43BasicRequirementofStructuralDesignHYPERLINK\l"_bookmark4"73.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5"73.2MaterialsHYPERLINK\l"_bookmark6"83.3HeightandAspectRatioLimitationsHYPERLINK\l"_bookmark7"93.4StructuralPlanLayoutHYPERLINK\l"_bookmark8"113.5StructuralVerticalArrangementHYPERLINK\l"_bookmark9"143.6DiaphragmSystemHYPERLINK\l"_bookmark10"163.7LimitationsforStoryDriftandComfortHYPERLINK\l"_bookmark11"173.8StrengthDesignofMembersHYPERLINK\l"_bookmark12"203.9SeismicDesignGradeofStructuralMembersHYPERLINK\l"_bookmark13"213.10RequirementforMembersofSpecialSeismicDesignGradeHYPERLINK\l"_bookmark83"233.11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ructuresHYPERLINK\l"_bookmark84"253.12RequirementforPreventingStructuralProgressiveCollapseHYPERLINK\l"_bookmark85"284LoadsandSeismicActionHYPERLINK\l"_bookmark19"314.1VerticalLoadHYPERLINK\l"_bookmark86"314.2WindLoadHYPERLINK\l"_bookmark87"314.3SeismicActionHYPERLINK\l"_bookmark88"335StructuralAnalysisHYPERLINK\l"_bookmark89"445.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90"44105.2AnalysisParametersHYPERLINK\l"_bookmark91"465.3AnalysisModelingHYPERLINK\l"_bookmark92"465.4Second-OrderEffectsandStructuralStabilityHYPERLINK\l"_bookmark93"485.5Elasto-plasticAnalysisandCheckofStoryDriftofWeakand/orSoftStoriesHYPERLINK\l"_bookmark94"495.6EffectsofCombinationsofLoadsand/orSeismicActionsHYPERLINK\l"_bookmark95"516DesignofFrame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96"556.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97"556.2StrengthDesignHYPERLINK\l"_bookmark98"576.3RequirementforDetailingofFrameBeamsHYPERLINK\l"_bookmark99"626.4RequirementforDetailingofFrameColumnsHYPERLINK\l"_bookmark100"666.5RequirementforSplicesandAnchoragesofReinforc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01"717DesignofShearWall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02"777.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03"777.2StrengthDesignandDetailingHYPERLINK\l"_bookmark104"798DesignofFrame-ShearWall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05"968.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06"968.2StrengthDesignandDetailingHYPERLINK\l"_bookmark107"1009DesignofTube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08"1039.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09"1039.2Frame-CoreWall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10"1059.3TubeinTube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11"10610DesignofComplicatedTallBuildingsHYPERLINK\l"_bookmark112"10910.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13"10910.2StructurewithTransferStoryHYPERLINK\l"_bookmark114"10910.3StructurewithOutriggersand/orBeltMembersHYPERLINK\l"_bookmark115"11810.4StructurewithStaggeredStoriesHYPERLINK\l"_bookmark116"11910.5TowersLinkedwithConnectiveStructureHYPERLINK\l"_bookmark117"11910.6StructurewithSetbackand/orCantileverHYPERLINK\l"_bookmark118"121114646484951555557523671'7796613.8○13.93c11DesignofMixedStructuresHYPERLINK\l"_bookmark119"12311.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20"12311.2StructuralLayoutandArrang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21"12511.3StructuralAnalysisHYPERLINK\l"_bookmark122"12711.4DesignofStructuralMembersHYPERLINK\l"_bookmark123"12812DesignofBasementandFound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24"13812.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25"13812.2DesignofBas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26"14012.3DesignofFound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27"14113ConstructionofTallBuildingHYPERLINK\l"_bookmark128"14613.1GeneralRequir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29"14613.2SurveyingHYPERLINK\l"_bookmark130"14613.3Found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31"15013.4VerticalTransport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32"15113.5ScaffoldandFalseworkHYPERLINK\l"_bookmark133"15213.6FormworksHYPERLINK\l"_bookmark134"15313.7SteelReinforcementHYPERLINK\l"_bookmark135"156ConcreteHYPERLINK\l"_bookmark136"157MassiveConcreteHYPERLINK\l"_bookmark137"16013.10MixedStructuresHYPERLINK\l"_bookmark138"16113.11ComplicatedStructuresHYPERLINK\l"_bookmark139"16213.12ConstructionSafetyHYPERLINK\l"_bookmark140"16313.13GreenConstructionHYPERLINK\l"_bookmark141"164AppendixACalculationoftheAccelerationofFloorVerticalVibr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42"166AppendixBWindPressureCoefficientsofBuildingsHYPERLINK\l"_bookmark143"168AppendixCHorizontalEarthquakeCalculationwithEquivalentBaseShearMethodHYPERLINK\l"_bookmark144"172AppendixDCheckofStabilityofStructuralWallHYPERLINK\l"_bookmark145"175AppendixELateralStiffnessRequirementsforStories12AdjacenttoTransferStoryHYPERLINK\l"_bookmark146"177AppendixFDesignofConcreteFilledCircularSteelTubesHYPERLINK\l"_bookmark147"17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HYPERLINK\l"_bookmark148"191ListofQuotedStandardsHYPERLINK\l"_bookmark149"19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HYPERLINK\l"_bookmark150"1951791251总则1.0.1为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合理应用混凝土结构(包括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其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结构类型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段以及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内的高层建筑结构。1.0.3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进行补充分析和论证。1.0.4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面、立面布置的规则性,加强构造措施,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时,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体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1.0.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高层建筑tallbuilding,high-risebuilding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2.1.2房屋高度buildingheight自室外地面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2.1.3框架结构framestructure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4剪力墙结构shearwallstructure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5框架-剪力墙结构frame-shearwallstructure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6板柱-剪力墙结构slab-columnshearwallstructure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7筒体结构tubestructure由竖向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建筑结构。筒体结构的筒体分剪力墙围成的薄壁筒和由密柱框架或壁式框架围成的框筒等。2.1.8框架-核心筒结构frame-corewallstructure由核心筒与外围的稀柱框架组成的筒体结构。2.1.9筒中筒结构tubeintubestructure由核心筒与外围框筒组成的筒体结构。2.1.10混合结构mixedstructure,hybridstructure3高弟K由钢框架(框筒)、型钢混凝土框架(框筒)、钢管混凝土框架(框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所组成的共同承受水平和竖向作用的建筑结构。2.1.11转换结构构件structuraltransfermember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形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梁亦称为框支梁。2.1.12转换层transferstory设置转换结构构件的楼层,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其以下的竖向结构构件。2.1.13加强层storywithoutriggersand/orbeltmembers设置连接内筒与外围结构的水平伸臂结构(梁或桁架)的楼层,必要时还可沿该楼层外围结构设置带状水平桁架或梁。2.1.14连体结构towerslinkedwithconnectivestructure(s)除裙楼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之间带有连接体的结构。2.1.15多塔楼结构multi-towerstructurewithacommonpo-dium未通过结构缝分开的裙楼上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的结构。2.1.16结构抗震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ructure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构抗震设计。2.1.17结构抗震性能目标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sofstructure针对不同的地震地面运动水准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2.1.18结构抗震性能水准seismicperformancelevelsofstructure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能的界定。42.2符号2.2.1材料力学性能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²的混凝土强度等级;E.——混凝土弹性模量;Es——钢筋弹性模量;fk、f。——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k、f₁——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k——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y、f,-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y——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m、fw——分别为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Ge——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m——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M——弯矩设计值;N——轴向力设计值;Sa——荷载效应或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wo——基本风压;wa——风荷载标准值;△Fn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u——楼层层间位移。2.2.3几何参数as、a’——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5距离;A.、A'——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h——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sy——梁、柱同一截面各肢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ww——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剪力墙截面面积;Aw——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b——矩形截面宽度;bs、be、bw——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B——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d——钢筋直径;桩身直径;e——偏心距;eo——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e₁——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地震作用时,第i层质心的偏移值;h——层高;截面高度;ho——截面有效高度;H——房屋高度;H:——房屋第i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l。——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b———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₂bE——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E——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s——箍筋间距。2.2.4系数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αmax、αmax——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₁——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β.——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6B.—x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γ;——j振型的参与系数;Y——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Yev——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γc——永久荷载(重力荷载)的分项系数;γ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Y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λ——剪跨比;水平地震剪力系数;λ.——配箍特征值;——柱轴压比;墙肢轴压比;μ——风荷载体型系数;μ₂——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楼层屈服强度系数;pw——箍筋面积配筋率;w——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业——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2.2.5其他T₁——结构第一平动或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基本自振周期);T.——结构第一扭转振动或扭转振动为主的自振周期;Tg——场地的特征周期。7哥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3.1.2抗震设计的高层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注:本规程中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的简称。3.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3.1.4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3.1.5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2抗震设计时宜具有多道防线。3.1.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基础差异沉降等非荷载效应的不利影响。房屋高度不低于150m的高层建筑外墙宜采用各类建筑幕墙。83.1.7高层建筑的填充墙、隔墙等非结构构件宜采用各类轻质材料,构造上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并应满足承载力、稳定和变形要求。3.2材料3.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构件内力较大或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构件。3.2.2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3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4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6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7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8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3.2.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9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3.2.4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3.2.5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宜采用Q345和Q235等级的钢材,也可采用Q390、Q420等级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型钢梁宜采用Q235和Q345等级的钢材。3.3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3.3.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表3.3.1-1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0.20g0.30g框架7060504035框架-剪力墙1501301201008050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1501401201008060部分框支剪力墙1301201008050不应采用10续表3.3.1-1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0.20g0.30g筒体框架-核心筒1601501301009070简中筒20018015012010080板柱-剪力墙11080705540不应采用注:1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3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究;4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以及9度抗震设防的表列其他结构,当房屋高度超过本表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表3.3.1-2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0.20g0.30g框架-剪力墙170160140120100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180170150130110部分框支剪力墙15014012010080筒体框架-核心简220210180140120筒中筒300280230170150注: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2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度时应专门研究;3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11的高表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5678845678345674453.4结构平面布置3.4.1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3.4.2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3.4.3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3.4.3),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a)(b)(c)8(d)虽(e)勾建筑平面示意图3.4.312表3.4.3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设防烈度L/B1/Bmaxl/b6、7度8、9度≤6.0≤5.0≤0.35≤0.30≤2.0≤1.5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3.4.3),l/Bmx、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4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3.4.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₁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3.4.6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 中考 中考数学全套课件中考心理辅导讲座中考语文病句辨析修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中考单选题精选 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人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3.4.7+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13构布响间应高该扭;级大的平图设层0;于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3.4.8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下列措施:1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2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3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3.4.9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3.4.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4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6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14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7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3.4.11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3.4.12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表3.4.12伸缩缝的最大间距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框架结构现浇55剪力墙结构现浇45注:1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2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3.5结构竖向布置3.5.1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15遁收括做:第的和收进。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3.5.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y₁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3.5.2-1)式中:r₁——楼层侧向刚度比;V,、V+1——第i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i剪间△;、△;+1——第i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m)。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Y₂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3.5.2-2)式中:Y₂——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大3.5.3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舌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3.5.4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兆3.5.5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₁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₁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75%(图3.5.5a、b);16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水平尺寸B₁不宜大于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B的1.1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图3.5.5c、d)。(a)(b)(c)(d)图3.5.5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3.5.6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3.5.7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3.5.9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3.6楼盖结构3.6.1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3.6.2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现浇叠合层的预制板,板端搁置在梁上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17作不地生浇符小B₁z不下已程心及勾,2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100mm。3预制空心板孔端应有堵头,堵头深度不宜小于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4楼盖的预制板板缝上缘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现浇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5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网,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3.6.3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3.6.4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50采用,且不宜小于150mm。3.6.5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主体结构对楼板施加预应力的阻碍作用。3.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3.7.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3.7.2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的水平位移应按本规程第4章规定的风荷载、地震作用和第5章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3.7.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下列规定:181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表3.7.3的限值。表3.7.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体系△u/h限值框架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1/800筒中筒、剪力墙1/1000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1/100032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3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的限值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以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3.7.4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2)甲类建筑和9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本规程表4.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本规程第3.5.2~3.5.6条规定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2)7度Ⅲ、IV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3)板柱-剪力墙结构。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3319娄。多与与大[线算,[可验第3.7.5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up≤[8.]h(3.7.5)式中:△up——层间弹塑性位移;[B]——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7.5采用;对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当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采用比本规程中框架柱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时,可提高20%,但累计提高不宜超过25%;h——层高。表3.7.5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结构体系[8p]框架结构1/50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1/100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简结构1/120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1/1203.7.6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7.6的限值。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计算,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判断确定,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宜取0.01~0.02。表3.7.6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am使用功能alim(m/s²)住宅、公寓0.15办公、旅馆0.253.7.7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不应超过表3.7.7的限20值。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可按本规程附录A计算。表3.7.7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人员活动环境峰值加速度限值(m/s²)竖向自振频率不大于2Hz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4Hz住宅、办公0.070.05商场及室内连廊0.220.15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2Hz~4Hz时,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线性插值选取。3.8构件承载力设计3.8.1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Y₀S₄≤Ra(3.8.1-1)地震设计状况Sa≤Ra/YRg(3.8.1-2)式中:Yo——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S₄——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6.1~5.6.4条的规定;Ra—
本文档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创造精品、诚实守信
只有做人诚信了,做事才能诚信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628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3-03-29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