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礼记导读

礼记导读

举报
开通vip

礼记导读null《礼记》导读《礼记》导读null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 《礼记》综合了儒家传统礼学的各个方面:既阐释了《仪礼》所载各种礼仪制度的意义,也点滴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所传之礼,其中还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关于礼的问答、阐释。 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null《礼记》既...

礼记导读
null《礼记》导读《礼记》导读null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 《礼记》综合了儒家传统礼学的各个方面:既阐释了《仪礼》所载各种礼仪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意义,也点滴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所传之礼,其中还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关于礼的问答、阐释。 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null《礼记》既可与《仪礼》、《周礼》相互补充,又可相互印证,是“三礼”中对后世产生影响较为重大的一部儒家关于礼学的代表著作。 对于研究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礼仪制度、礼学思想、礼教学说、礼法道德乃至人们的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礼记》的作者、成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年代及列入经书时间关于《礼记》一书的作者,历来盛行的说法是此书乃西汉戴圣所辑 。 郑玄的《六艺论》云:“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记》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孔颖达《礼记正义》) null戴圣,字次君。西汉梁人,是戴德兄长之子,世称小戴,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至九江大守,曾以博士身份讲论《五经》于石渠阁,为当时著名儒臣。戴德,字延君,世称大戴,为信都太傅。(见《汉书·儒林传》) 《汉书·艺文志》并未收载大小戴传《记》,其书目收入的有: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记》百三十一篇。《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台后苍》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又载《乐记》二十三篇。 null按《经典释文·序录》而确定《礼记》篇章作者的有: 《中庸》:是子思伋所作。 《缁衣》:公孙尼子所制。 《月令》:吕不韦所撰。 《王制》:汉时博士所为。 《礼记》被列入经书,则是在唐朝时期。 孔颖达所定《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之五经正义,使经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统一。 null二、《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 《礼记》四十九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礼仪,当然也夹杂了汉代初期的礼仪制度,它广泛地阐述了儒家关于礼制的精神以及构建礼制的意义,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和主张。 《礼记》的内容非常庞杂,有的篇章内容相对集中,阐述某一方面;有的篇章则杂乱无序,每节内容又相互独立,毫不相涉。 null(1)对某项礼节予以专述。如《奔丧》、《投壶》,其体裁与《仪礼》相近,是对《仪礼》的补充。 (2)直接解释、说明《仪礼》。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分别解释、说明《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丧服》诸篇,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 (3)杂记丧服丧事。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null(4)记述专项礼制。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 (5)记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如《曲礼》、《内则》、《少仪》等。 (6)记述孔子言论。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 (7)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8)具有专门目的的篇章。如用于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null三、《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阐述儒家政治理想及以德礼治世政治主张 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 “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null德礼对于治世的重要作用------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哀公问》)“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运》) 仁德与礼------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哀公问》)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 “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缁衣》) 在社会施政中,“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王制》)null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檀弓下》) null2.礼为纲纪 “礼者,履也”(《祭义》),“言而履之,礼也”(《仲尼燕居》)。 儒家认为,“礼”乃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所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曲礼上》)。 “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明堂位》)。 null⑴礼因人情------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性、道、教是人生所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性,是天与自然所赋予的,即是天性; 道,是人循性之所行,即行为准则--礼 教,是修养之道,即教养人之行为合乎道。 冠礼成就成人之志 婚礼合二姓之好、亲爱之情 丧礼示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 nullnull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丧礼之赙赗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檀弓上》)null知生者吊,知死者伤。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 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 (《曲礼上》) 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檀弓上》)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殆不可伐也。」 null⑵礼节人心----恪守节度 治世首要的是治理人心: 人心有“七情”,七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已,治理人心即是治情。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运》) 人们最基本的欲望和厌恶之情是饮食、男女之情以及死亡、贫苦,此情蕴藏在心中,难以测度,唯有以礼为准则来衡量。 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 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 null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null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 襄公朝于荆,康王卒。荆人曰:「必请袭。」鲁人曰:「非礼也。」荆人强之。巫先拂柩。荆人悔之。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 null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陈干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夹我。」陈干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弗果杀。 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null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 卫人以龟为有知也。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null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null⑶礼立修养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品行的修养---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少仪》 null日常生活中言行的修养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 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null“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哀公问》) “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运》)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运》) null“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曲礼上》)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缁衣》) 故“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上》)。 null(二)恪守中道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 1、“中庸”之道 中庸,即中为常道,也就是说要常守中道。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所以“民鲜能久矣”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null2.修身治国 《大学》是记“博学可以为政”之篇,其倡导广博地学习并通过不懈地努力而致于“为政”。 朱熹将《大学》和《中庸》并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之道,是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于天下,即怀有远大志向的政治抱负。 儒家据此提出八条目来明确人生所应具有的远大志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乃是万民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null“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悌),上恤孤而民不倍(背弃)。”(《大学》)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缁衣》) 《中庸》与《大学》均以人的内心修养为中心,追求恪守常道,遵循礼的行为规范,建立一种修养身心与外在治平达到统一的人生观和政治追求。 null(三)尊师重道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 1、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学记》一篇阐明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学说 首先,儒家阐明了办学兴教对于化民成俗的重要意义。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教育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因此,“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王制》)。 null古代学校的设置,“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学记》)。 “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培养人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制》)。 其次,儒家在教育理论中,阐述了有关的教学原则,讲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 “师道尊严”便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论学说。 null以乐教化的主张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经解》)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 儒家推崇三代之教,“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文王世子》)。 在教化的意义上,“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礼器》)。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记》)。 null“乐由中(内心)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因此,“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备矣”(《乐记》)。 乐可彰显人心,“情见而义立”。 以其教化,“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且能够达到“乐终而德尊”。 音乐因其内涵而有了雅正与曲邪之别: “奸声感人”,就会有“淫乐兴”,淫声害于德;“正声感人”,就会是“和乐兴”(《乐记》),和乐有利于天下。 故言:“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记》)
本文档为【礼记导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586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86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8-17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