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塔拉坎文化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塔拉坎文化

举报
开通vip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塔拉坎文化 2003年第3期 (总第75期) t译文]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NO. 3.2003 TOTAL 75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 铁 器 时 代 的 塔 拉 坎 文 化 〔俄〕C. II.涅斯捷罗夫 王德厚 JI . H.梅莉妮科娃 译 4 s 引 言 众所周知,阿穆尔河(黑龙江)分为上游、 中游和下游地区。但是,根据早期铁器时代 和中世纪时代初始阶段的民族文化历史资 料 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民族地理...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塔拉坎文化
2003年第3期 (总第75期) t译文]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NO. 3.2003 TOTAL 75 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 铁 器 时 代 的 塔 拉 坎 文 化 〔俄〕C. II.涅斯捷罗夫 王德厚 JI . H.梅莉妮科娃 译 4 s 引 言 众所周知,阿穆尔河(黑龙江)分为上游、 中游和下游地区。但是,根据早期铁器时代 和中世纪时代初始阶段的民族文化历史资 料 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民族地理区域 — 阿穆尔河沿岸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它们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是小兴安岭。 在现时阿穆尔河中游的考古学中,它的 西部发源地在乌里尔文化的终结(公元前 5 世纪)和中世纪时代开始之间存在着大的编 年空白,同时,与其相邻的东部地区,在同一 时期存在着波尔采文化。在阿穆尔河沿岸的 东部地区.波尔采文化的库克列夫卡阶段(公 元 5世纪)被以布拉戈斯洛文宁一奈费尔德 类型遗存为代表的株辐文化所取代。这已被 众多的研究者所承认。在阿穆尔河沿岸的西 部地区,波尔采文化的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已 发现的只是个别物品。在这个地区,最早的 中世纪时代遗存是在民族分布图上属于北室 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但室韦)的米哈伊洛 夫卡文化的居住地址和村落遗址,断代为 3 一10世纪。 它的一时中断,可能与塔拉坎文化的出 现有关。塔拉坎文化是根据布列亚河的乌斯 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命名的。在那里,第一 次发现了完整的塔拉坎类型的陶器。文化区 分的根据是在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范围内 获得的特殊的陶器综合体和一组绝对年代, 它们包括了在阿穆尔河沿岸东部地区同时存 在的波尔采文化时期。现在已知,从石勒喀 河口中沙伊基诺岩画附近的祭坛(马津,1986 年,第 170页)由西北向东南一直到位于布列 亚河河口以下 n公里阿穆尔河右岸(中国) 的旧城所在地(张伟、范忠泽、孙士民,1997 年,第 35页)的地域内.发现了 19处含有这 种陶器的地点(图一)。 塔拉坎住房的类型学 塔拉坎文化的鉴定是在唯一经过充分发 掘的乌斯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1,4一7号房 址,4号窖坑)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做出的。从 物品综合体数量不大的情况来看,这是一处 季节性的村落遗址。被研究的这组塔拉坎住 房,可分为2个类型。 类型I— 有基坑的住房(1,4,6号)。 在平面图上,基坑呈长方形,深 50一100厘 米。这一类型的总体结构都没有基坑框。基 坑的侧壁用垂直放置的桦树皮片、横向放置 的厚木板加固(1号房址),有的用木桩组成 〔译者简介〕王德厚,男.1939年5月生,196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现为北方文物杂志社研究馆员,邮 编 1500080 101 万方数据 13}}} 、???、? 亥 ??? ,?????,?????? 兴凯湖 图一 1.乌斯季- 阿穆尔河流域塔拉坎类型陶器分布地点略EM 塔拉坎 2塔拉坎居住址 7小西米奇 卜何汉一 4 5.别祖奶K 6.大西米奇 8. IFJ城(中国) 布金泉_1 9,沙普K山 二:3)。它在平面图上为清晰的 长方形,屋顶斜面用原木搭成一 定的角度,上面覆盖桦树皮,再铺 上一层草皮土。灶为圆形、沿周 边围着-圈河卵石(贾尔等,1996 年,第31页)。 亚型卜3 在平面图上十分 接近于方形的6号房址(图二:2) 属于这一亚型。它 的基坑很 深 (达 1.0米)。基坑的侧壁用垂直 的厚木板和原木桩做成围墙。该 房址的特殊性在于有长(2.25米) 而窄的(47 - 80厘米)进出口走 廊,它的台阶(高 12厘米)与房间 分开。台阶在地表面上向出口呈 平稳上升的状态。走廊上端和下 端的落差为 19厘米,在门Q前的 台阶上面有坑的痕迹(博格丹诺 夫、阿尔金、涅斯捷罗夫,1996年, 第23一24页)。 类型II— 地面上的住房, 以5号和7号房址为代表,它们是 直接建在地表面上的,其中的每 一个都是独立的亚型(涅斯捷罗? ? 10米哈伊洛夫k古城遗址 11,戈尔杰科夫卡古城遗址 12阿列克谢耶夫卡岗 13.谢米奥泽尔卡 14托姆斯科耶 巧.中沙伊蜷诺 场_普里亚奇诺 口 维利科克尼亚泽夫卡 18,博尔德列夫卡 19.结雅河流域 的栅栏加固(6号房址),它们同时又成为住 房的墙壁。除此之外,还有从基坑的底角引 出4根木竿架 成的人字梁,在所有的房址里 都发现了它们的残余。在6号房址里,人字 梁向房间内倾斜呈520角。在攫盖斜屋顶时、 利用了长原木,它们的下端靠在基坑的上缘 上,其上端可能用横向的木板(或者四框)在 两两人字架之间加固 类似的结构情况在 6 号房址也见到。木制的屋顶上面用桦树皮铺 盖.然后再援盖上草皮土。根据推侧,覆盖房 顶的另一种方法,可能是只用桦树皮或者毛 皮(1号房址〕。根据结构的细节,可以得出 住房类型是多样性的结论。 亚型L1 1号房址属于这一亚型。它 的特点是在平面图上近似于方形((6.0 x 6.8 米),灶位于房间的中央。碗形的灶底铺着桦 树皮,上面再撒上一层砂子。基坑的侧壁用 桦树皮镶贴。斜屋顶用轻型材料覆盖(图二: 、) 亚 型 1 1-1 、博格丹诺夫、阿尔金,2000年. 170一173页)。 5号房址的结构是由 4根人 亚 型 102 卜2 4号房址属于这种亚型(图 字梁构成,它们的下端撑在土里,而上部结成 一束。人字梁构成的空间在平面图上呈长方 形,面积接近5x6米,房顶斜面上的橙盖物 可以拆卸,在4根原木(人字梁)的交叉处下 面的住房中心是不规则形的籍火遗址(图二: 4)e 亚型n一 7号房址在平面图上呈长方 形,其特点是顺着简易木板床的长面建造的。 木板床是由横着摆放在纵向的基木上的细原 木构成。长方形的灶在中部偏向房址短面的 一头。灶的周边用厚木板围上(图二:5)a 1,4,6号房址的内部布局是相似的。在 房址里,器皿都是顺着墙壁放置,或者放在灶 的附近。在7号房址里,器皿立放在简易的 木板床上面,靠近没有门窗的墙,在所有的房 址内,离灶不远处都放置着大石块,在它们周 围的地面上集聚着一些人工制品。灶旁的石 头可能是用来当座位的。 万方数据 ’’夕 袱 图二 塔拉坎文化房址类型 1一3.有基坑的房址 4,5没有基坑的房址 103 万方数据 尽管塔拉坎类型的一些住房结构近似于 方形,但长方形的建筑物占多数。4号窖坑 的结构在平面图上也呈长方形。村落的居民 从地表面向下挖出里面带台阶的深坑,再在 最小的坑里安放木框,木框的厚木板用木撅 加固,木撅同时也起到坑盖支柱的作用,在它 们上面再铺上厚木板。有的上面没有厚木 板.显然是用轻质材料一一桦树皮作为坑盖, 它们已被火烧掉,没有留下残余物,窖坑从框 面到底深达 1.0米(《布列亚河的古迹),2000 年 第283页,附录2,图五十六)。 物品综合体 表一 塔拉坎类型房址出土的石制工具(%) 房址 组号 刮削骼 磨光器 砧 修琢器 刀 砍砸器 研磨器 1 }44.4一}33.3一11.1}11.1 } }- 4 }70.8 12.5 4.2 4.2}4.2}8.3 5 }10.5 68.4 5.3 10.5}-}53}- 6 }64.7},7.7 17.7 }-} }- 「7 23.8 {23.8114.31 4.8119.1}14.3}- 塔拉坎文化的物品综合体以金属制品、 石制工具和陶制器皿为代表。 金属制品 金属制品的数量不多(图三: 1一5)0属于这类制品的有鱼钩、刀的残尖(1 号房址),金属丝或棒的残段(4号房址).2只 铁尖状器(长5和7厘米)出土于 6号房址, 可能是铁钉或锥形箭头的残余;青铜垂饰(发 现于1号房址的坑底部)。类似于垂饰的物 品,在阿穆尔河的阿列克谢耶夫卡冈早期铁 器时代的居住址上也采集到(博洛京,1999 年,第 113页,图四:3)0 全部石制品 (图三:6一15)的痕迹学分 析由历史学博士 II. B.沃尔科夫做出(见表 一 )。 这一分析结果,不仅能够判明它们的实 际用途,而且能够用比较的方法对相关的单 个住房做出鉴定,这个分析也证实,这处村落 遗址是季节性的(《布列亚河的古迹》,2000 年,第 117一119页)。 陶器 乌斯季一塔拉坎遗址上的早期铁 器时代的房址提供了9个完整的器皿(表二; 图四),以及大量的器皿上部、底部和侧壁的 碎片。 原料的选取和成形料的配方 为了制作 陶器,乌斯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的居民使用 了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它有时还掺杂有少 量硅质细砂粉等材料,主要是石英、长石颗 粒,云母片很少见(见表三)。这种最初的原 料常含灰烬成份,因此胶岭石具有特殊的“纤 维性,,。这样的粘土是“很软的”,要求添加大 量的硬化剂混合物。根据岩相学的分析结 果.在这种情况下,硬化剂占15~60%. 表二 堪拉坎类型器皿的参数(厘米) 编 号 口沿直径 底 径 颈 径 器腹 最大直径 器高 颈高 近器 底部高 器壁厚度 备注 房址}器皿1切片 1 }1 39 18一18.5}4.5一5 15.3 18.5一19一}27.5 2 1. 14 0.5 1 2 15 123.6一、2}6.2一6.3 20 熟 .6~乃 .2 35 4 1 16 }“ 5 }-}17}18一18.8}6.5一,514-14.4 16 20 3 }10.5 0.5 6 }1}2,一}25.3 19.3 24.8 }3.6 14 0.5 } 6 2 12113.9一14.11 5.5一5.9}10.5一,;{ 12 14.9 } 6.8 }0.4 } 6 3 }13 17一17.6 6.3-6.6}14.6 16.4一16.923.2-23.5}3.6 11 10.4-0.5} 6 4 }22 6.6 } } } } 10.4一0.5} 6 5 23 15 1} 18 } - 一} 一} - 一} 6 }6 113.8一14.23.9-4.2 11.2一11.6一}巧3一15.5一}22.8 3.5 1, 110.4一。.5 6 7 26 11.6 35.1 0.9-0.11 疑为11 之误 7 l 27 } }10.6 巧.9 39.9一40 } 11 7 12 II}20.2一20:7-7.4 16.1-16.521.3-21.8 29.5 } 3 15 }0.3} 7 3 19 19.5 15.5 22.9 23 12 0.3-0.4 l 20 22.1 一}18.1一} - 一} 2.6 D.3-D.4 巨二 11 8 2.2 0.5 104 . 万方数据 ? ? ??? ??? 根据遗址的资料,确认了两 种成形料的配方:(1)粘土加岩石 粉末(89%的陶器使用这种配方 制作);(2)粘土加岩石粉末加熟 料(11% )o 在岩石粉末中,主要由色泽鲜 明、微弱风化的花岗岩构成,花岗 岩类品格的长石颗粒、石英颗粒占 多数,而微型石英岩、云母、硅质岩 粉末的数量不多。粉末颗粒的样 式有:有棱角的,不规整的,稍长的 (粉末颗粒的大小为 。01一2.0毫 米,3毫米的很少见,0.1到 0.3- 0.7毫米的占多数)。在标本中,含 有熟料成份的是个别的。在泥料 里没有发现有机物(见表三,切片 号 11,12,15,17,20、24,26,27)0 在遗址里,没有发现储备的粘土. 因此不可能对粘土的产地的同一 性做出鉴定。但是,根据从这个层 位出土的塔拉坎陶制器皿与中世 纪陶器的色泽相同,以及它们的原 料成份和结构相似来推测,古代和 中世纪陶器工匠所使用的粘土,质 量相近,产地也应相近,大概是本 地出产的。 在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利用 岩石粉末作为硬化剂的传统,从 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了(梅莉妮 科娃,1999年 ,第 21一26页)。大 概 .这是以工艺的合理性为前提: 曰一口 6 3C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三 塔拉坎文化的物品综合体 l.铁钩 2.3.铁棒 4.铁尖状器 5.青铜饰物 6.玉髓串珠 石砧 石质建筑材料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哈巴罗夫斯 克边疆区和阿穆尔州的南部,多种多样的岩 相结构,大地构造断裂的程度和岩石的风化 程度都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并且很容易得 到(《苏联地质学),1976年,第 183~203页)。 粉末颗粒呈棱角状能够证明,作为掺杂物的 硬化剂是被粉碎的。大概,在放进到粘土前, 岩石被仔细地粉碎,但没有经过筛选。为了 配制成形料,采用了尺寸或大或小的(但不超 过 3毫米)粉末,所配制的泥料明显地表现出 较好的质量,其中天然的非粘土掺杂物的成 份不超过3一8%a 器皿的成形 根据肉眼观察,遗址上的 陶制器皿有两种成形方式:(1)用一团粘泥挤 8,9石制刮削器 11,12石箭头 10,13-15石刀 压成形;(2)用泥条圈筑法成形。 用一团粘泥挤压出来的制品形型很小。 发现了2件这样的制品。它们的成形是在架 子上的平面上进行的,因此器皿的底面平坦。 对于同类容器来说,它们的特点是底稍厚,鼓 腹,剖面图内曲像圆形(图四:10,11)0 大多数制品用泥条圈筑法成形。在器皿的 内表面(有时在外表面)可以见到清晰的水平凹 痕(“接缝”)— 泥条衔接的地方。根据破碎了 的器皿的接缝线侧定,它们相连接的地方.或者 是彼此“搭接,,,或者是彼此“对接气- 泥条的 边缘有的为斜面,有的不是斜面。制品通常用5 一9道泥条(每条宽3.5一5厘米)做成。器皿的 壁厚在0.3到。.7厘米之间波动。 105 · 万方数据 表三 乌斯季一塔拉坎居住址陶器标本的岩相学分析资料 ? ? ? ?? 标本切片房I器 址 1皿 粘泥成份 成形料配方 辅料 % 熟料 肠 岩石粉末(固 定的与占多数 的)毫米 辅料(岩石粉末)的成份 22101胶岭石类型的水云母 {粘土加岩石粉{25 0.01一1.5 0.1-0 .15 12 (图1一四:6) 1504 胶岭石类型的水云母 加硅质材料(30%) 粘土加岩石粉 140 。O< -2.0 0.18-0.25 石英,花岗岩类的长石粉来、 黑云母 花岗*A的石英、长石粉末,较 少见花岗岩、石英岩、含云母的 硅质岩粉末.少见火山玻瑞 ? ? ?1572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加硅质材料〔约4%) 粘土加岩石粉 加熟料 0.5-1.25 0.08-0.2 石英,花岗岩类的长石粉末, 花岗岩、安III扮岩、微量石英、 绿帘石粉末 584 胶岭石类型的水云母 含灰烬成份 粘土加岩石粉}50 0.1-2.0 0.15-0.5 0.5-0.8 0.仍-0.13 0.1一0.25 花岗岩,长石微粒与石英微粒 ?? ? ? ? ? ? ? 17 亡图十四:8)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胶岭石修和料含灰烬 成份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含灰烬成份 粘土加岩石粉{25 石英、长石粉末,少见花岗岩 粉末 粘土加岩石粉 {20 0.01-1.0 石英、长石粉末,花岗岩 粘土加岩石粉}30 花岗岩、石英、长石粉末 17721胶岭石A份的水云母 {粘土加岩石粉 {18 石英、长石粉末 22 (图十四:7) 1501 M tI5f)21 /7t 粘土加岩石粉 }30 0.01一1.5 0.1-0.5 0.m -0.75 0.1-0.25 0.05-1.1 0.15一0.3 石英、长石、花岗岩、黑云母 z3 (图一卜四:3) 枯土加岩石粉 )40 0.02-1.25 0.08-0.4 石英、长石粉末,少量的粗和 细的石灰、花岗岩、硅质岩、云 母,个别的绿帘石 ? ???? 24 (图一卜四4) 同上 粘土加岩石粉 }50 0.01.0.3 0.05-0.5 石英,长石粉末,少凰的花岗 岩,微量石英岩,硅 质岩粉 末,个别的辉石、云母、尖晶石 ? ? 617 1704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含灰烬成分) 粘土加岩石 粉加熟料 0.02-1.5 0‘渭 -0.7 石英质角斑岩.石英、长石、 岗岩、云母、磁铁矿、闪石、 云母、火山玻璃 ? ? ? 22121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粘土加岩s粉 }45 0.025-1.3 0.07-0.9 石英石角斑岩,长石,锐牡矿, 辉石 黑云母 同上 粘土加岩石粉 }30 0.仍 -1.3 0.05-0.5 花岗岩,硅质云母粉末,辉石, 碧晒 5日2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加少量粉砂岩材料 (吕%) 粘土加岩石粉}20 0.03一0.6 0.1一0.3 石英、长石,较少的细石英,硅 质岩、硅质云母粉未,少量的 黑云母,褐铁矿粉末,绿帘石 石英、长石花岗岩粉末,少履 的细石英、花岗岩、硅质岩、云 母、个别的绿帘石 ?? ? 〔,271" V9 〔、33A f- V9 39 (图十四:1) 1121587 胶岭石成份的水云母 含灰烬成份 粘土加岩石粉 }28 0.02一0.4 0.08-0.7 106 · 万方数据 鹭 u I", 耀 n 6". 图四 塔拉坎文化的陶器 t一3,5,10.为6号房址出土 4,6为1号房址 ),8.11.为7号房址出土 9为5号房址出土 分析的结果,能看到拍打时形 成的不甚清晰 的片状胶 结物 结构。 大约占总数 50%的器皿 是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 上部由口和2-3道泥条塑成 的器腹组成,下部由底和 3一4 道泥条塑成的下腹部构成,这 要依器皿 的尺寸 大小而定。 颈部用宽(口宽指数为0.78- 1.0)、中等或者过宽(颈的直径 指数为0.34一0.82)的泥圈做 成。颈是安在器身上的完整 的泥条圈(高2.5一4.5厘米), 用“对接”或“搭接”的方法把 它与器身连接到一起。 乌斯季 一塔拉坎遗址上 所有的陶器都有美观的造型 结构和中等的高度指数(13一 35厘米),因此在用泥条圈筑 法成形时由两部分进行组装 显得不尽合理。这种组合对 于高度超过 50厘米和宽度指 数大的器皿更具代表性。 在描述制陶风格时,重要 的是要考虑到塑造器皿底部 和颈部外貌的工序特殊性(轮 廓、底和口沿)。这是陶器综 合体文化特征的指示器(Shep- ad, 1965年。第 224一248页; 《远东南部的新石器时代》, 1991年,第 126-127页)。 遗址上所有的器皿都是 平底的。底采用了两种方法 泥条圈筑法在成形过程中不要求附加的 工序就能使制品成形。在圈接的时候,泥条 彼此从这面或另一面倾斜着构成了器皿。在 一些器皿上(30一40%)能清晰地看到腹壁上 用扁拍和砧石拍打的痕迹(内表面上有明显 的凸痕)。大概是横向移动拍打工具进行拍 打,但是根据凹痕判断,有时也是毫无次序地 进行拍打。可能是使用河卵石作为砧石。扁 拍有平滑的表面.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它的工 作面上有方形的网眼。它们的痕迹在器皿表 面进行最后的加工时被抹掉了。依据岩相学 成形:(幻泥条从旁边或上边同 作为底的泥饼接合在一起;(2)在盘形的底上 相接合。在盘形底上成形的方法有2种:(a) 用一团粘泥挤压;(6)用泥条盘成圆形,它中 间的窟隆用一小块泥堵上。成形在硬的或者 软的托垫上进行。这样的底座或者在底到器 腹之间形成一个角度,或者形成一个卵形的 过渡。在这种器皿的底上能见到粘上的撒在 托垫上的砂子。这些器皿为宽底(底的宽度 指数为0.25一0.51),具有轮廓呈卵形的器腹 (侧壁膨胀的角度为 110一130)0 107 万方数据 一般来说,乌斯季一塔拉坎遗址上的塔 能看到用一小片泥料填抹器表不平处的痕 拉坎类型器皿底的外观,在同一风格的范围 迹。(4)用坚硬的工具(河卵石)给器皿表面 内.不能认为它们是完全统一的, 抛光。 对整个综合体来说,口沿的塑造技术简 我们注意到,乌斯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 单而且单一。近90%的制品从外面(口沿下 的居民们在进行陶器表面加工时的一个特 2-3毫米)粘上一条宽达 1.5厘米的附加堆 点,即比较随意。对它的外表面来说最具代 纹,工匠把它固定在口部后再用手指把它的 表性。很明显,在用硬质工具加工后,它们的 上缘和下缘抹平,因此,附加堆纹的剖面呈三 侧壁甚至都没弄光滑。为了达到更好的不透 角形。近 10%的制品由这样的泥条构成的 水性能,内表面经过仔细地修整,通常都被很 附加堆纹同时也成了口沿,一般说来,在附加 好地弄平或抛光。抛光的制品达50 ,是用 堆纹上装饰有花纹。 硬质工具一抛光用的石头来完成的。它在表 制品表面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有以下几 面上留下短的、平的、略带闪光的带有椭圆形 种:(1)用硬质工具(木制的扁拍或木片)加 浅窝的宽带。制品磨光的其它方法是用软皮 工。所有器皿的表面上都有成组的、每排宽 革或者手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达4一6厘米的平行的或方向不同的浅线痕 应该指出的是,在遗址上发现的2件制 迹。(2)用手指By压。在器皿的上部,能清晰 品,它们表面的特点是加工得特别细致。6 地看到指纹的痕迹。(3)填抹。在器表面上 表四 塔拉坎文化器皿形制的指数’ 编 号 高度抬数 口的高度 指数 口宽指数 颈径指数 腹高指数 肩高指数 肩的凸度 指数 底宽指数 底径与 口径之比fArhL器皿 切片 1 1 巧 1.4A 0.211IR IE 0.88览口 0.5 1.2"1k 0.66中等高度 0.21凸度微弱 0.25宽底 1:4.0 1 2 39 1.47A 0.13$99 0.89Ig Cl 0.67大 1.37RK 0.86中等高度 0.17f5 0.5119711:4.0 5 17 1.乃 高 0.21Ian 1ItA 。.砧大 1.06圆婚 0.8中等高度 0.13凸度很微弱 0.5V7t1:卜2.8 6 1 21 0.193M 0.88 0.82大 6 2 12 1.15 0.23很低 1 0.6 1IMIT5 0.55中等高度 0.22凸度微弱 0.38VA 1:2.3 6 3 34 1.35A 0.24很底 0.94览口 0.34中等 升25拉长 0.67中等高度 0.13凸度很微弱 0.42Ant1:2.7 6 6 1.53A 0.23$ftf 1CPC] 0.6 1.4R {c 0.75中等高度 0.22凸度微弱 0.453ta 1:3.5 7 I 27 0.9a311} 0.73中等高度 0.75凸度中等 1.419M 7 2 11 1.43A 0.19loft 。82宽口 0.66大 1.05圆形 0.8中等高度 0.佣凸度很徽弱 0.47Vit1:2.8 7 3 19 0.18loft 0.78,AA 0.71 、表内的形制指数及其相对尺寸依据戈宁格的著作(1973年,第114一125页)制成 108 · 万方数据 号房址出土的 7号陶器(图四:功呈黑色,表 面磨光,在它上面施了一层釉底料。它的内 表面也施以釉底料。7号房址出土的 1号陶 器呈棕黑色,在釉底料下面也有用石质工具 抛光的痕迹。 焙烧 遗址中50%以上的器皿都在烈 火中烧制。其余的器皿具有明显的经舞火焙 烧的痕迹:表面上的斑痕,断面的颜色分出层 次一中部为深灰色或黑色,边缘部分呈浅色。 为了烧制陶器,尽管利用了最简单的设施,但 陶匠们还是以较高的技术控制了这些操作工 序。从得到的赤褐色器皿知道,他们已掌握 了氧化的原理(大部分制品没有经受过烈 火)、烟薰的工序(器皿呈黑色)以及在髯火里 焙烧时判明器皿的底或近底部分的变形情. 况。 陶器的形状 遗址中所有的制品都属于 侈口、平底、鼓腹的陶器,按形态学可分为 3 个类型和一些亚型。 类型工 圆腹高身罐,这类制品的腹高指 数平均在 。,9-1.06,如5号房址出土的器皿 (图四:9),7号房址出土的 1号、2号器皿(图 四:7,8;表四)。这类器皿按口的高度指数,又 可分为亚型 】一中等高度的口(图四:2,8);亚 型2-高口(图四::9)0 类型II 长腹高身罐(腹高指数为 1.2 一1.4),这类器皿还可以分成两个亚型:(1) 矮口(图四:6); (2)中等高度的口(图四:3、 4)0 区分出类型的器皿都很相似。直口沿具 有圆形的轮廓.有时外侈。最大直径点位于 器腹的正中间。口沿下饰有附加堆纹。在制 作中,器皿的形状遵循了某种比例,器皿高度 的增加导致最大直径的扩大。这种关系〔高: 腹径)保持在平均 1.15一1.53。口沿直径与 最大腹径的比例为0.93一1.16。同时,没有 遵循底径与口径的比例关系.它从 1:4.0到 1:2.3之间波动,而器皿高度与底径的比例关 系在 1.0:2.5到 1.0:5.8之间变化。 类型Ul 球形腹器皿,这一类型的器皿 只发现了2件,已不可能恢复它们完整的形 状(图四:1)。显然,这种制品的器形较大(最 大腹径是颈径的 2.5倍.是口沿直径的 3.6 倍)。确切些说 该类型器皿与表面经过精细 加工的另一些器皿不同。 近85%的乌斯季一塔拉坎的陶制品,在 用肉眼观察时,在器皿内表面和外表面的上 1/3处都能看到炭渣和烟黑,这证明它们是在 厨房里使用的器皿。大概,是在器皿内煮流 质食物(粥和汤)。还发现了带修补痕迹的器 皿,也有器皿被再度使用的例子(例如从 7号 房址出土的1号器皿的2块碎片)。 器皿的纹饰只有附加堆纹,它们能分为: (1)简单的、素面的(23%);(2)饰有一致向右 倾斜的刻纹(50%); (3)饰有向不同方向倾斜 的刻纹(23%); (4)饰有小圆坑(最少见的一 种,4%)。在发现的一块口沿残片上,在附加 堆纹的下缘上用小扁铲的端面(2x12毫米) 压出深窝,凹陷彼此构成大约 900的角,形成 齿状图案纹饰,两个毗邻的顶点之间用细木 棍戳出直径2毫米的小坑。 目前,在塔拉坎的陶器上只见到3种图 案装饰技法:粘塑;刻划;压印。它们的组合 在纹饰图案结构中占77 强,但是以粘塑为 主。 总结乌斯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陶器综合 体的研究结果,必须着重指出,在前述文化 中,表现出来的是遗址的陶器制作技法的技 术特点。这样,原料的准备(粉碎),成形料的 构成(粘土的岩石粉),用抹平、磨光(抛光)等 进行表面加工的方法,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 铁器时代就已确立。对于远东地区所有时代 的制陶业来说,泥条圈筑法是主要的方法。 在泥料中添加物的份额不同,原因在于原始 泥料的特点。这也证明乌斯季一塔拉坎制陶 匠人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 在遗址里,根据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器底、 用泥条圈筑法制作器腹时采用的拍打方法、 由两个不高的部分组合器皿的加工技术判 断,不同的陶器风格是混杂在一起的。塔拉 坎陶器具有以下的独自特点:底的弯角呈 110 一130,卵形器腹,口沿装饰有附加堆纹,纹饰 风格贫乏。 塔拉坎类型房址的年表 对塔拉坎类型的客体来说,我们获得了 一组放射性碳测定的年代数据(表五),它们 的范围在公元前 10,-4世纪初之间和公元4 一5世纪。经过校正,提供了一些时间段的 大部分绝对年代。因此,根据碳_1‘测定的标 109 · 万方数据 本的年代,房址不可能只有一个年代,但是完 着它们,像在5号和7号房址里一样,在它里 全可以证明它们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大体上 面也发现了琢制的石刀和尖刃石器。依据另 属于它的后一个时期),在阿穆尔河沿岸的东 一个变体,6号和 7号房址存在的时间当在 部地区,它属于波尔采文化。 公元前2世纪,而5号房址则在公元 1一2世 对子5-7号房址来说,它们有2个年代 纪、同时,5号房址与4号窖坑同期.符合它 变体。这些房址存在的第一个时间段为公元 们内部的年表,并与远离它们的1号、4号房 前 5世纪末一公元前4世纪初。这与建筑物 址和4号房址基坑斜坡上的波尔采器皿碎片 的建造序列一6号_7号 一5号 一很有关系。 的年代形成对照。 但是,在略图上出现的4号窖坑的位置紧挨 表五 乌斯季一塔拉坎遗址上的塔拉坎类型客体的放射性碳测定年代结果 客体材料卜。年、、史 映 生留IC县 绝对年代(距今 年) 校 正 年 代土10 土to 1号房力七 木炭 木炭 桦树皮 1993 COATI一3192 COAT】一3189 笼:OAR一3邓1 1650.40 1640 t 25 1960士闰 公元342一428年 公元388一426年 公元前40一公元88年 公元256一294年 324一454年 48()一530年 公元342一436年 公元前110一公元142年 公元166‘ 190,192一200年 4号房址 木炭 1994 C0A日一3邓2 COAH一3283 1810 x 35 1715士35 公元140一172,178一236年 公元254一296,322一350年 356一380年 公元122一256,294 -.322年 公元244一400年 4号窖坑 木炭 1991 COA月一3285 1905士35 公元62一128年 公元14-144,164一2116年 5号房址 木炭 1995 COAH一3539 17IM 一8616 236】士110 1880士幻 公元前760一680,660一630 600一570,:翻刃--370 280-270年 公元72一142,166一190 196一2田年 公元前790一340,330一200年 公元28一40,54一228年 6号房址 木炭 木炭 木炭 1996 COAH一3638 COAH一」639 COAH一3745 2100土25 2345 x 30 2780 t 30 公元前168一132,128一106年 公元的460-456,410一388年 公元前990-954,940-906年 公元前194一88,64一58年 公元前512一430,414-384年 公元前1002一894,880一846年 7号房址 木炭 木炭 木炭 19951996COAH一35,犯 COAH一3640 COAH一3746 2350 z 30 2170士40 2580士30 公元前466 -448,410一390年 公元前356-290,250- 182年 公元前806一,84年 公元前514一428,416一388年 公元前370一272,268一156, 146一116年 公元前816一764,676一‘66 6加~608年 波尔采器皿 碎片上的炭渣 1994 人A一17214 1962土52 公元前36一公元82年 公元前100一公元128年 110 . 万方数据 ?? ? ? ? ? 图五 1. N-39 2. N 033 6.N-12 陶制器皿的切片 3.N-刀 7. N卫22 4.N!24 x.N 5. N-027 结 语 在乌斯季一塔拉坎村落遗址的房址里发 现的工具 (琢制的石刀、尖状器、箭头), 无论与乌里尔文化还是与早期铁器时代的波 尔采文化中的人工制品都有相似性 (A. II.杰列维扬科,1973年、1976年)。考虑 到在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波 尔采文化的遗存.,可以假设,塔拉坎人的 起源 (?)与乌里尔文化的晚期载体有关。 这样,在布列亚河的乌里尔文化的村落 遗址上,于小西米奇含有乌里尔文化资料的 文化层的上部,只发现了仅有的塔拉坎器皿 的碎片。在干河汉 一II遗址上,在属于 30 件陶器的碎片中,断代为后乌里尔时期的占 塔拉坎文化器皿碎片的40.9% (大约为 12 件陶器的碎片)。在多层位的遗址干河汉一 n和布金泉一1上发现了乌里尔文化层和中 世纪文化层。在中世纪文化层里发现了 塔拉坎类型和米哈伊洛夫卡类型的陶 器,在米哈伊洛夫卡类型的大西米奇村 落遗址的再沉积层内,发现了像在扎维 塔河的米哈伊洛夫卡古城遗址一样的塔 拉坎陶器 (E. H.杰列维扬科,1975 年,第 213一214页;季娅科娃,1984 年,第 84一85页、第 185页)。最后, 在别祖姆卡村落遗址的乌里尔文化层和 含塔拉坎陶器的层位之间,首次发现了 不含文物的砂土层,尽管在含塔拉坎陶 器层内见到一些米哈伊洛夫卡陶器的碎 片 (涅斯捷罗夫、阿尔金、博格丹诺 夫,1997年,第 262一263页),但是, 它提供了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铁器时 代和中世纪时代可靠的相对年表,即乌 里尔文化一塔拉坎文化一米哈伊洛夫卡 文化。 现在可以说,塔拉坎文化的发展是 与波尔采文化同步进行的,只不过是在 不同的地域内:一个是在小兴安岭以西 地区,一个是在小兴安岭以东。依据最 新的放射性碳测定的数据资料 (涅斯捷 罗夫、库济明,1999年,第 142页,表 一),乌里尔文化的上限被确定在公元 前5世纪 (公元前407一393年— 科奇 科瓦特卡晚期综合体),而乌斯季 一塔 拉坎村落遗址 5~7号房址的放射性碳 年代数据 (依据第一个变体)亦能够把它列 入公元前5世纪最末一公元前4世纪初,这 接近于乌里尔文化的终结和塔拉坎文化开始 的最大上限。依据该年表变体的补充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在阿穆尔河的这一地区考古学 文化发展的完整链条。不然,依据第二个年 代变体 (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3世纪),在 乌里尔文化的终结和遗存的塔拉坎类型之 间,将存在2一3个世纪的空白。在这种情 况下,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测,在阿穆尔河沿 岸的西部地区,乌里尔文化在公元前5世纪 没有终止自己的存在,而是在公元前4-2 世纪继续发展,只不过它已被塔拉坎文化所 代替。 作者衷心感谢历史学副博士B n.梅 利尼科夫在彩色摄影工作方面给予的帮助。 III 万方数据 1'.Q 1997年,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考古学家们考察研究 了位于谢尔盖耶夫卡村附近亚马湖上现已被破坏了的遗 址,根据在这里发现的卵形器皿及其碎片,该遗址属于波 尔采文化 (博洛京、萨普诺夫、托伊采夫、1997年,第 156页;博洛京,1999年,第It0页,FE-: 1, 2),在乌 斯季一塔拉坎遗址的6号和7号房址里,与塔拉坎类型的 陶罐一起发现了大型器皿的大块碎片,它们也属于卵形陶 器 (图六:1, 7),总的来说,关于卵形陶器的发谅地问 题、关于它们在远东和满洲的分布问题还在争论之中 (E. H.杰列维扬科,1998年,第239页)。 本论文的完成得到了俄罗斯国家科学基金会的 财政支持。 文献 目录: EC 博格丹诺夫、C B 阿尔金、C.n.涅斯捷罗 夫:(1996年在乌斯季一塔拉坎遗址上的考寮研究》,《西 伯利亚考古学、民族学的最新发现—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 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第四次年度总结例会资 料》。新西伯利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 民族学研究所.1996年,第23一25页 且 n.博洛京、13. c 萨普诺夫、H. H.扎伊采 夫 (阿穆尔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的新退存》.(西伯利亚 及其毗邻地区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间题 俄罗斯 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第五次年度总 结例会暨纪念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成立40周年.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研究所 成立30周年资料 (1997年 12月〕》,新西伯利亚,俄罗斯 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出版社,1997年第3卷,第155- 159 贝 o 八 n.博洛京:《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米哈伊洛夫 卡文化的起晾问题》,《东亚的传统文化》,布拉戈维申斯 克,国立阿穆尔大学出版社。191.‘年,第2卷。第109- 120页 B.o.戈宁格:《考古发掘的陶器统计整理程序》, (苏联考古学》1973年第I期。第114-135页 (苏联地理学》,197‘年,第 19卷,第朽3页 w. n.杰列维扬科:《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早期铁器 时代》.新西伯利亚,科学.1973年.第356页。 人 n.杰列维扬科:《公元第1千纪的脚穆尔河沿岸 地区》。新西伯利亚.科学,1976年.第384页 E.H.杰列维扬科: 《阿穆尔河中游的殊杨遗存》 新西伯利亚,科学,1975年,第250页。 E.H 杰列维扬科:《黑龙汗的敦新 (刀加 。川)村 落遗址与阿穆尔河的波尔采文化》.《西伯利亚及其毗邻地 9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问题— 俄岁斯科学院西伯 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第六次年度总结例会资 料》1998年 12月 9. 41}c. T.贾尔、II. A.奥尔洛娃、C. 11.涅斯 捷罗夫、只.B 库济明:《依据陶器上的食物炭造所做的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西伯利亚人文科学》1996年第 3 期。第30一32页。 C. R.涅斯捷罗夫、A. B.格列宾希科夫、C. B. 阿尔金、及_rc 博洛京、n. B 沃尔科夫、H. A.科 诺年科、只.B.库济明、A. H.梅莉妮科娃、A. B. 塔巴列夫、A B 切尔纽克:《布列亚河的古迹》,新西 伯利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 所出版社、2000年。第352页 O. B 季娅科娃 (作为4一10世纪历史资料的苏联 远东南部早期中世纪的陶器》。莫斯科,科学,1984年, 第206页。 c n 涅斯捷罗夫、分 妇.库济明:(阿穆尔河沿 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与中世纪时代文化的分期》.《东亚的 传统文化》,布拉戈雄申斯克。国立阿穆尔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2卷,第 140-152页。 C. n.涅斯捷罗夫、C. B 阿尔金、E. C 博格丹 诺夫:《布金泉一1和别祖姆卡遗址上的考寮研究》。《西 伯利亚及其毗邻地区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第五次 ‘随 总结例会贾纪念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成立 40 周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学、语盲学、哲学 研究所成立30周年资料 (1997年 12月)),新西伯利亚,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出版 社,1997年,第3卷。第258一264页。 C. II.涅斯捷罗夫、E. C.博格丹诺夫、C. B.阿 尔金:《对乌斯季一塔拉坎村慈遗址的保护性发捆》,《西 伯利亚和远东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田野和实验室考寮研究结 果评述》,新西伯利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 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出版社,2000年,第 170一173页 A.H,马津:(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原始森林里的岩 画),新西伯利亚,科学,1986年.第260页 .Ti. H 梅莉妮科娃:《阿穆尔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郁 落的制陶业 (依据孔东一波奇塔居住址资料》,新西伯利 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出 版社.1999年,第 160页。 《远东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一鬼门洞穴的古代居住址》. 莫斯科,科学,1991年,第225页。 张伟、范忠泽、孙土民:《黑龙江右岸沿江矗阴至萝 北太平沟文物普查简报》,《北方文物》199,年第2期.第 33一39页 (中文) A. 0. Shq-d: (C-m- f- -1-1咕A).wexh. . 1965. 350p 本文原载 《欧亚大陆考古学、民族学、人类 学》2002年第1期,第106一122页。 (因版面不够及照片不清等原因,将原图三、 图四、图七一十三删掉,现文中的图四为原图六, 图五为原图十四,特此说明。) 【责任编样、校时 陈春霞〕 112 ·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阿穆尔河沿岸西部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塔拉坎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8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01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