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点注本(修正稿)

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点注本(修正稿)

举报
开通vip

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点注本(修正稿)乾隆十四年重修《长宁县志》点校本 目录 乾隆邑志整理说明……………………………………..2 《长宁县志》小考……………………………………..4 长宁县志卷首 序跋……………………………………8 纂修姓氏………………………………………………..13 凡例……………………………………………………..14 目录……………………………………………………..14 绘图……………………………………………………..15 长宁县志卷之一 星野…………………………………30 气候……………………………………………………..31 ...

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点注本(修正稿)
乾隆十四年重修《长宁县志》点校本 目录 乾隆邑志整理说明……………………………………..2 《长宁县志》小考……………………………………..4 长宁县志卷首 序跋……………………………………8 纂修姓氏………………………………………………..13 凡例……………………………………………………..14 目录……………………………………………………..14 绘图……………………………………………………..15 长宁县志卷之一 星野…………………………………30 气候……………………………………………………..31 沿革……………………………………………………..31 城池……………………………………………………..32 疆域……………………………………………………..32 官署……………………………………………………..34 学校……………………………………………………..35 祠庙寺观………………………………………………..36 长宁县志卷之二 里甲厢保……………………………38 街墟市坊………………………………………………..40 山川形胜………………………………………………..41 水利……………………………………………………..44 关津桥渡………………………………………………..48 物产……………………………………………………..50 长宁县志卷之三 田赋…………………………………51 户口……………………………………………………..53 经费杂税………………………………………………..54 仓储……………………………………………………..56 盐政……………………………………………………..57 恤政……………………………………………………..57 风俗……………………………………………………..58 军制……………………………………………………..60 兵寇……………………………………………………..60 祥异……………………………………………………..61 长宁县志卷之四 名宦…………………………………62 知县……………………………………………………..65 教谕训导典史…………………………………………..66 巡检防守………………………………………………..69 进士举人副榜武举人…………………………………..71 恩贡拔贡岁贡例贡……………………………………..72 仕宦应例………………………………………………..76 冠带耆德………………………………………………..78 武职……………………………………………………..79 封赠……………………………………………………..80 乡贤文儒武略…………………………………………..80 义勇忠节孝友行义……………………………………..82 寓贤仙释………………………………………………..85 贤妇贞女烈妇节妇……………………………………..85 轶事……………………………………………………..88 长宁县志卷之五 奏疏条陈详议记……………………88 长宁县志卷之六 记序传赞铭赋………………………96 诗………………………………………………………..115 补遗……………………………………………………..135 乾隆邑志整理说明 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长宁县志》共四册六卷(首一卷),七百零二页,十万零二百余字。2013年6月22日,本人受寻乌县县志办的委托,独力整理这部旧志。至8月30日交稿,历时二个多月。本人才疏学浅,又未经过专业训练,原不足以担任这项重任。无奈人才难觅,尤其缺乏愿意付出牺牲之人,不得已才由在下滥竽充数。寻乌境内,乾隆邑志散佚无存,已经超过百年,这次从国家图书馆找回底本,重版的机遇非常难得,即便鲁鱼亥豕,也是有强胜于无。下面结合点校实务,对整理过程作一点说明。 1、版本以及整理方式的选择 寻乌虽然是一个属于较晚设立的县,其旧志刻本也有十三种之多。通过县志办的努力,目前已经掌握底本的,有乾隆十四年、咸丰十一年、光绪七年、光绪二十七年和光绪三十三年这5种旧志。限于人力和物力,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版本加以整理。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长宁县志》,在寻乌的13种旧志中,体例最为完备,文字最为雅顺,刊刻最为精良。它所确立的“志地、志人、志事、志言四纲”体例,为后世修志者所继承。乾隆邑志之优良,可以作为校勘别版邑志的范本。比如通过对乾隆邑志的整理,我们发现光绪邑志所录吴之章《寒地山赋》,其实夹杂着大量刘苏《寒地山赋》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而这一错误曾经被1996年版《寻乌县志》等地方文献所继承。又如吴之章《度云盖岭》诗首句,光绪邑志及其他乡土文献皆误作“山穷雪未尽”,明显不通,而乾隆邑志中则录作“山穷云未尽”,就非常合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充分体现出乾隆邑志的版本价值。而且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长宁县志》,除中国国家图书馆之外,其他地方未有发现。在县内则绝迹甚久,堪称孤本和善本。所以,选择乾隆邑志进行整理,是非常恰当的。 旧志的整理方式也很多,有简单的扫描数据处理、复制重印、摘录提要等等。而社会效果最好的,无疑是点校和注疏。因为旧志文字古老,语言晦涩,而且没有标点断句,甚至字迹模糊。非但一般读者难以理解,就连专业人员也不敢自诩毫无障碍。简单的复制重印意义并不大,我们于是选择了点校并注释这种难度最大的整理方式。整理旧志,不仅要有深厚的古文基础,而且必须熟悉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本地历史,否则就容易出错。我们自知学问浅薄,担心歪曲原著误导读者,于是采用了一书二印的方式,复制本与点校本同时发行。 2、整理规则 修志需要凡例,整理旧志同样需要规则。在动手整理之前,我定了以下五条原则:一是尊重原著,尽量保持原貌,不删节不改变文字次序,原文未分段的不进行分段,原文用字体大小来区分的,依旧保留。其中小字夹注,则由双行改为单行。对于封建时期特有的抬头等行文格式,则不再保留。 二是整理仅限于将繁体字、异体字、变体字改为简体正体,对于原著中偏僻生冷的字词,不使用通用字词代替,以保留古人的用字风格。三是断句标点力求体现原文特色,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不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标点习惯。四是将读者设定为接受过大学中文专业教育的群体,注疏力求简洁,只对其中语焉不详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书籍文献、典章制度以及一些生僻字词,作简单的注释,不加任何倾向性的评论。五是对于原书中明显的错舛以及文字残缺或漫漶不清的,依据光绪邑志和其他历史文献,随见随校,并在括号内注明。 3、辨字与输入 辨字,是旧志整理的第一步。刻本与活字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刻字工匠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或喜好,大量使用异体字或变形字。如果不具备一点文字学知识,是无法胜任整理工作的。本人在整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一方面使用搜索引擎和《异体字字典《汉典》》等在线工具书,另一方面则借助网民的力量。我特意加入了好几个古文群、书法群、方志群,许多群友都是专业人士,对我的帮助很大。 文字输入是影响书籍质量的重要环节。进入电子时代后,文字录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脱字、衍字、错字、倒置等错误。而旧志的录入工作,往往因为文字录入员不懂原文,输入错了都难以发现。所以,在乾隆邑志的整理过程中,录入工作全部是我自己完成的,不敢偷懒而假手他人。文字的录入,还包含着对古籍行文格式的处理,输入之前就必须心中有数。旧志中有不少偏僻字,是电脑汉字输入软件所没有收入的。对此,本人采用剪截的办法以图片的形式插入,由出版社去解决造字问题。完成输入后,拿着底本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力求做到一字不误。注疏不当,读者还能够发觉并扬弃,原文出错却是硬伤,对于存世稀少的旧志而言,读者基本上的无法辨别和订正的。 4、句读 句读,是旧志整理中甚为关键的一步,也是工作量较大的一步。句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是否忠实于原文。旧志的句读工作,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整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必须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必须熟悉本地的历史地理,这三者缺一不可。当遇到自己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宁可保留原样,不允许对自己没有把握的文词进行断句,以免歪曲原著。 5、勘误 旧志校勘乃是订正原著中存在的错误。这需要十分小心,不敢自以为是,也不敢迷信当代工具书。就志书的内容与语言而言,古人远比我们更熟悉比我们高明,轻易否定古人无疑是愚蠢的。我们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周密细致的方法、确凿明朗的证据,校正旧志在传抄、刊刻、装订中出现的谬误。这些错误通常表现为错字别字、脱文衍文、书页倒置等情形。就校字而言,旧志刻本文字很不规范,往往在一书之中,同一个字有数种写法。除了避讳之外,有的刻工还喜欢随意增减笔画甚至改变字体结构。这往往是无法利用字书来查找的,完全依靠整理者的学问功底。所以,精当的校勘甚至比正确标点还要困难,整理者必须有一点版本学、文字学、考据学的基本知识才行。本人由于学识有限,便采取保守的态度,校勘的幅度很小,而且随见随校,在括号内加“临风按”作简单的说明。 6、笺注 旧志的注疏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整理。邑志不仅涉及古代的名称事物和典章制度,更有大量地方性的人事物,还有众多冷僻的字词,如果不加以注释,很难为今人阅读和使用。因此,仅仅点校而不注疏,对于难得的旧志整理机会而言,是十分可惜的。在决定注疏之后,首先必须确定注疏的范围与层次。笔者认为,旧志作为历史文献,注定属于小众读物,注释的层次以能让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读懂为宜,力求简洁,避免过滥过繁。当然,这也只是整理者的主观愿望,很难有清晰可行的标准。甚至在注释过程中,会出现释义的范围与层次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其实,本人认为更为有价值的做法,是利用注疏的形式补充史实核订史料,用其他历史文献来补充旧志记载之不足。我曾经设想先把县内各姓氏族谱梳理一番,将其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记录,以注疏的形式补充进旧志里去。但这次整理工作过于匆忙,人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只好作罢。实际上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连基本的注疏也是很不到位的。 赘语 党的十八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记录地域文明、弘扬传统美德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旧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人文信息和地情资料,开展对旧志资源的搜集与整理,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县域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良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全县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乾隆邑志的整理与出版,必将打破以往旧志传世稀少文字艰深的桎梏,提高各行业各部门以及一般文史爱好者读志用志的热情,溯流寻源,提升我县的历史文化品位,从而有益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整理出版旧志,乃是一种存亡续绝,抢救地方文献的行动。故而战战兢兢,不敢臆断,不敢盲从,更不敢不懂装懂。但这次整理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长宁县志》,却是急就之工,加上底本为字迹模糊之复印件,难免错舛丛生。对于书中存在的错误,完全由本人负责。凌天明先生为我细心核对全部书稿,发现了不少输入中的错误,在此郑重感谢。同时,我诚恳地请求读者批评指正,可致函1178201556@qq.com,以期未来有机会加以订正。 临风悒悒 2013年9月 《长宁县志》小考 建县之前,今寻乌之地多属安远县,少数地区属会昌。在平定叶楷家族的多年叛乱之后,万历四年,明廷划出安远县所属之黄乡、双桥、南桥、八付、腰古、项山、劳田、滋溪、石痕、石溪、寻邬、大墩、水源、三标、桂岭等十五保,及会昌县长沙保之一部,设立长宁县(此前已有四川长宁县和广东长宁县)。迄今已有430余年的历史,是赣南较晚成立的一个县。1914年,民国政府清理一国之中数县同名的乱象,只保留四川长宁县,江西长宁遂改称寻邬县(同期,广东长宁改名新丰县);1957年,简写为寻乌。由于民国年间未修志,所有的寻乌旧志都称《长宁县志》。 一、黄志(万历邑志) 明万历七年乙卯(1579)春,知县黄源聘请吉水儒生罗应霖编修县志,“因求安远旧编,属之撰次”(见黄序)。“是故观风俗之美恶而化导转移之机,所当志也;验户口之登耗而劳来安集之惠,所当志也;察赋役之繁简而剂量均一之规,所当志也;稽土田之腴瘠而则壤成赋之政,所当志也;考人物之盛衰而条教课试之法,所当志也。他如审形势以示守御、通水利以备旱涝、稽星土以察灾祥、秩祀典以崇报功、明职守以叙勋烈,皆志之,所以为训也”(见黄序),“于时籍城中之风气及土地山川之宜、人物食货畜产之寔、城垣濠险官治儒宫昔无今有之故、厢隅当保联络相制沿革不一之状,属儒生吉水罗应霖笔而志之”(见鲁序),根据黄源及鲁同亨所撰序文,黄志内容应当包括风俗、户口、赋役、土田、物产、人物、形势、水利、城池、官署、星土、灾祥、祀典、职守等,“至于凡例,则立为二编,自建置以至古迹,皆因于地者,属之舆地;自职官以至艺文,皆成于人者,属之人物”(见黄序),而且“未阅月而编成”(见黄序)。井廞评论说:“维时立县甫及三载,所纪者亦惟三载以内之事,其文义大抵草野,不谙典故”(见井廞序),张问行也说:“此志仅纪明万历三年至七年事止耳,荒略不全,不足以垂不朽”,可见黄志纪事既寡,体例亦不完备。有万历七年刻本,但目前存世状况不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称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本,但朱世嘉《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中却未见著录。1996年版《寻乌县志》所附《旧志目录》称宁波天一阁有藏本,待查。《江西旧方志存书书目订补》则未录黄志。又,黄源,字及泉,海康(即今广东雷州市)人,选贡,万历六年至万历九年任长宁知县。 二、井志(康熙邑志) 清康熙七年(1668),井廞任长宁知县,因黄志“维时立县甫及三载,所纪者亦惟三载以内之事,其文义大抵草野,不谙典故。迄今百年,问邑中人物贡于何时、职官任于何年、官廨迁于何日,土人皆茫无记忆。失今不纂,后将何稽?”(见井序),于是“康熙九年,知县井廞重修”(见乾隆邑志《凡例》),“随移关(于都、安远)二县之志,考其源流。旁及宁都、信丰、石城各志,以资博采,借观府志以为准绳……以政事之暇,分条别类,随笔纪之。积久,草创成帙,一切俱不剿袭旧文。非敢好作,惧其典则弗彰,有司之耻。而缺略,原无可因也”(见井序),又因“但念海内令官,学识卓越百倍于余者,不知凡几,从不闻亲操管城以修邑志,因藏诸笥而不敢轻出以质诸世”(见井序)。至康熙十二年(1673),因“恭逢敕命各直省纂修通志之盛典”(见井序)才付诸刊刻。井廞说自己修志所摹仿的对象是《赣州府志》,查清朝赣州府在康熙五十年之前并未修志,但清顺治十六年,岭北道汤斌为保存地方文献,曾经重刊明天启年间谢诏所篡修的《赣州府志》,那么被井廞奉为准绳的应当是这部府志。对于井志,彭家屏、沈涛、郭昞他们都认为纪事不足文字欠工。《江西方志通考》称井志分为天文、舆地、营建、食货、职官、人物、艺文等六卷,子目三十八条。该刻本国家图书馆有藏,登记信息为:“[康熙]長寧縣誌 [善本] :六卷/ (清)井廞修; (清)張問行纂 年份:1662 ”,另外,国图亦有微缩制品提供。《寻乌县志.旧志目录》,误将张问行作为纂修人,误。又,井廞字素庵,文安(今河北文安县)人,顺治十一年甲午科举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于康熙七年至十三年间任长宁知县。 三、沈志(乾隆邑志) 1、清乾隆七年壬戌岁(1742),沈涛任长宁知县后,因“每奉上台采取邑志,见其文不足以观,漶灭残缺,辄为愧赧”(见沈序),于是“乃取其已修者总而观之,见其文不足以存,因为参考前志网罗旧闻,间辅以吴生之章修而未刻之志,重加葺订”(见沈序),“分地、政、人、言为纲,中别条目,一依张公损持府志之例”(见乾隆十四年重刻本《凡例》),“书成,呈藩宪中州彭乐君先生,猥蒙许可,遂付开雕”(俱见沈序)。沈志曾经刊行的证据有二:一、沈涛序言中有“遂付开雕”之语;二、光绪三十三年邑志《凡例》言“沈志有三本之别,人多不能辨。一为沈公手订,一为署事戴公体仁所校刊。以文则沈刻为优,以事则戴较刻核。二刻近俱不行,近今通行之本,鄙倍已极,不知何人所改窜,乃私书也。”沈涛的序言写于“乾隆岁次戊辰杏月上浣”,即乾隆十三年二月上旬,而下任知县戴体仁是于“戊辰夏,余奉宪来署兹土”的,则沈涛邑志的刊行时间应当在乾隆十三年二月至六月之间,而彭家屏写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兰秋月”(即七月)的序言,应当是来不及收入。《江西旧方志存书书目订补》和《江西方志通考》均认为存在沈刻本,光绪二十七年邑志《凡例》还说“以文则沈刻为优,以事则戴较刻核”,说明其时沈志犹存,今则其书已失。又,沈涛,字洪吕,号次山,江阴人。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乾隆七年至十三年任江西长宁知县(《江西方志通考》将沈戴二人的交接时间定为乾隆十四年,误)。以亲老辞归,主讲暨阳书院。著有《江上遗闻》一卷,收入《江南见闻录》,并有《念山堂诗集》,今《江上诗钞》存有其诗作。 2、乾隆十三年(1748)夏,沈涛致仕。戴体仁自会昌接长宁任,因“下车之始,士民即以续修为请。彼其时百务匆忙,未暇留心学问,因以不文辞。迨桂秋,诸凡稍就,士民复固请焉,乃不获辞。用是于簿书钱谷之余,尽博览遐搜之力,举凡三君子之所成、省郡志之所载,无不广为采择,详加考订。务期允协人心、无伤公道。夫信今传后之编,惟中正者能司其柄;而节孝忠良之概,惟土著者能核其真。书成,进邑之缙绅衿士而商之:‘是有当乎否?’佥曰:‘有典有则,不易不烦,此真为吾邑征信矣,且为吾邑增光矣。’爰付之梓人”,艺文志所录萧淡《长宁县志序》言“迨黔阳戴老先生以名宿来宰是邑,士民请补修者再三,不得已俯允舆情,乃出其表亲伊人程先生,乡先生则有邱簬村,又有罗曹邱张诸子,朝夕揣摩。临文增惧,不敢自任,故凡纂辑删补,考核谨严,虚公广集。而明府戴公簿书之余详加裁定,复为润色于其间,不阅月而书成付梓矣。”因为萧淡说“不阅月而书成”,则戴体仁所作增删幅度应当不大。戴体仁的序言写于“乾隆戊辰一阳月”,即十一月,第二年,戴体仁卸任,郭昞接任。当时刊刻工作应当尚未完成,才有郭昞写于“乾隆十四年己巳菊月”(即九月)的序文,而书末增补的邝运元《捐赡乡试路费田序》、李邦华《钟天斗母像赞》、宋三依《恭颂长宁圣宫》、袁若鸿《登云盖岽》、何凤阙《天香桂岭》、张鉴《热水记》等六篇诗文,也应当是郭昞时加入的。所以乾隆十四年重刻本,是戴体仁时校订的,校订人应当是邱上峰、张鉴、曹起达、邱士藻他们,刊刻人是郭昞。十四年重刻本分为志地二卷,志政一卷,志人二卷,艺文二卷,共六卷,二十三个一级子目,六十个二级子目。该志国图有藏本,另有微缩制品提供,寻乌有电子书。《江西方志通考》称“厘为二十八目”,误。《寻乌县志.旧志目录》,则误将郭昞刻本当作沈涛刻本来记录。又,戴体仁,字心斋,贵州贵阳人,以举人任会昌知县,曾纂修《会昌县志》,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十四年任长宁知县。 临风按:乾隆十三年春,沈涛修成县志,时任江西布政使的彭家屏称赞“沈君凛然本史传之意,谨严笃实,不为浮夸之词,于古人立志之意,庶有合焉。”后人也认为“以文则沈刻为优,以事则戴较刻核”(见光绪二十七年邑志《凡例》),可见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然而面对油墨未干的新志,刚刚接任知县的戴体仁却硬要插上一手加以重修,并指责沈涛志“少存己见,未合舆情”,非得重修才“允协人心、无伤公道”,又说士民“请补修者再三”(俱见戴序),这做法是极其罕见。而沈涛自己也似乎预见到了什么,所以他在序文中强调:“文章一道,四海公行,非一人之私见也。学无师传而妄逞其臆说,虽涂壁题笺尚不可,而况于纪载之大乎?”又说“长宁虽小邑,然而邑志之事,与史传同法。”显然是有所指。参考《名宦志》,邱上峰把刚到长宁尚未卸任的戴体仁列为名宦,而将素有文名、任内六年建树甚多的沈涛摒弃在外,而且明知现任官员“应无立传之例”,却偏偏为之,又说不出戴体仁的任何具体善政,似乎有借扬戴抑沈之意。另外,沈涛在《杨公祠记》中明明说“丁卯岁,乃卜地于学宫之前,创立公祠……祠成,邑之士民请记于予,爰书以答之。”而邱上峰却在《杨公祠记》中却指鹿为马,说“乾隆戊辰,邑绅士耆艾环请于邑侯戴公”,将建祠的功劳归于戴体仁。对此,戴体仁在《杨公祠序》中则只字不涉及建祠的过程。这些迹象表明,“请补修者再三”的士民,显然就是邱上峰等人。然而历史是公正的,虽然十四年刻本的《长宁县志纂修姓氏》写成沈涛、戴体仁、郭昞、邱上峰共同纂修,然而150年后的光绪邑志《凡例》却认定“邑志创自前明万历,凡经二修,今惟沈志尚存。沈志有三本之别,人多不能辨。一为沈公手订,一为署事戴公体仁所校刊。以文则沈刻为优,以事则戴较刻核。”并没有人将乾隆县志称作邱志、戴志或郭志。光绪二十七年邑志“名宦”,沈涛赫然在列,并详举了他的种种善政,而戴体仁条内则依然是邱上峰所说的空话。 3、“沈志有三本之别,人多不能辨。一为沈公手订,一为署事戴公体仁所校刊。以文则沈刻为优,以事则戴较刻核。二刻近俱不行,近今通行之本,鄙倍已极,不知何人所改窜,乃私书也。”光绪三十三年邑志《凡例》中的这句话,指的是当年寻乌民间的私刊本,卷四“秩官”延续至乾隆三十一年,可视为沈志的增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藏,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过影印本。《寻乌县志.旧志目录》,漏录此志。 四、苏志(咸丰邑志) 1、清咸丰五年(1854),知县苏霈芬因“邑自乾隆戊辰篆修至今百有余年,板帙无存”(见苏序),“有孝廉曾心泉出其手录县志四册,盖半经其生平补辑者,靖为倡修。”苏霈芬序文作于“咸丰五年孟冬中浣”(即十月中旬),曾撰的序文作于咸丰六年蒲月(即五月),其时苏霈芬已经离任,故由知县杨长杰刊行,实际纂修人为曾心泉。今有咸丰六年掇锦斋刻本,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九六版《寻乌县志.旧志目录》言有咸丰五年刻本,误。曾撰在序文中说:“今所编辑多从戊辰旧本”,说明继承的是沈志编撰体例。但苏志开创了长宁县志粗制滥造的先河,虽然曾撰自己说“钞县志四册,时志局有龙南进士钟著楼师、兴国举人胡麟蓝拔奇、定南举人黄正琪、于都岁贡谭欣、会昌恩贡周尚文一同校正,呈李观察鉴定、邑侯王会樾校核,今成是书,非一人臆见也。”然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公元1898年),刘丕诚在《续修县志跋》中批评说:“咸丰五年乙卯,苏公泽珊复修,嗣以瓜代期临,未暇编检,其中卷页之颠倒,字句之舛讹,分门之缺漏,难以枚举。如官署之未载,桥渡之皆遗,则将焉用彼志哉!”该志今在南京天津复旦等处有藏本。又,据《滇南书画录》载:“苏霈芬,字泽珊,原名毓芬,云南晋宁人。道光五年(一八二五)拔贡,官知府(一说官分宜知县)。工书,善画兰,著有《瞻云阁诗集》。”其在县志序言末自谓“古滇苏霈芬”,与《滇南书画录》所载苏霈芬习惯相同,应当是同一人,咸丰五年二月至十一月任长宁知县。 2、何振作《江西旧方志存书书目订补》云,苏志有咸丰十一年增补本,原刻本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有台湾成文出版社之影印本,国图有其电子制品提供。《寻乌县志.旧志目录》,漏录此志。 五、黄志(光绪邑志) 1、清光绪二年(1876),知县黄光祥因“缘省垣各上宪方修通志,属在郡县亦宜增修申送而不得辞其责也”(见黄光祥《长宁县志序》),而苏志则“卷页之颠倒,字句之舛讹,分门之缺漏,难以枚举。如官署之未载,桥渡之皆遗,则将焉用彼志哉”,“因限期迅速,遂将苏志原板及沈芸阁明府定稿续辑而补其遗”(俱见刘丕诚《续修长宁县志跋》)“甫经匝月,其功告竣,稿本为沈君手编,而成其事者,同局诸君之力也”(见黄光祥序),则该志的主要编撰者,先后为沈镕经与刘丕诚等人。《江西方志通考》言“又光绪二年,知县沈经熔据咸丰志续修之”今有光绪二年版本,国图及江西省图书馆等处有藏。另外,199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所影印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收有沈黄志。根据善庆所说“尔时修志,旧本仍原存板帙,而新增者并未镂板,率属检字而成”(见善庆《重刻长宁县志序》),则旧志部分利用咸丰六年所雕刻的书版印刷,而新增部分采用活字印刷,如果确实的话,则沈黄志应当称作光绪二年活字本。而《江西方志通考》虽然引用了善庆的话,但显然并未理解“检字而成”的含义,以为沈黄志书新增部分并未刊行,直至善庆修志时才加入,误矣。黄志祥,号瑞廷,福建闽县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进士,光绪元年四月至光绪三年八月任长宁知县。沈镕经,号芸阁,浙江乌程人,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同治八年十一月至同治十年五月间任长宁知县,同治十一年任贵溪知县,十二年调补上饶知县,历任湖北太平府知府、广东按察使,官终布政使。此人久宦东南,曾经一度为张之洞所倚重,《张文襄公选集》收有张之洞致沈芸阁的书信二函。《江西方志通考》称“沈氏离职,黄光祥接任”,误。沈镕经任长宁知县的时间是同治八年十一月至同治十年五月,继沈镕经之后任长宁知县的是陈汝霖,尔后还有唐家桐与魏廷弼,然后才是黄光祥。《江西方志通考》又言:“光绪二年,知县沈经熔据咸丰志续修之。”亦误。 2、光绪七年(1881),知县善庆因光绪二年邑志“旧本仍原存板帙,而新增者并未镂板,率属检字而成,事后无板再印”,“今岁冬,特嘱原辑廪生陈立超,将旧板之漶漫者与未曾镂板之新编,重行厘定”(俱见善庆《重刻长宁县志序》),并有所增补,属于沈镕经黄志祥版县志的增订本。今有光绪七年刻本,江西省图书馆等处有藏。善庆,号余生,祖籍吉林省长白县,实为镶黄旗江南驻防人,光绪四年三月,由军功保举任长宁知县,同年卸任。 3、钟材权在《续修县志跋》中所言“吾邑志自光绪十五年续修”,实为光绪十六年递修本,其秩官之巡检记录了光绪十六年八月才到任的葛芝龄(见电子书第300页),那么该志的成书时间应当在光绪十六年八月之后。今有台湾成文出版社之影印本电子书行世,其版本信息登记为光绪七年重订本,误。寻乌有其电子书流行。《江西方志通考》及《寻乌县志.旧志目录》,均漏录此志。 六、金志(光绪邑志) 1、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1898),知县金福保因“邑志修成后,概为官绅购去,迄无存者”,由钟材权“乃捡查旧志,搜求刘穆士大史遗稿,互相考证,删其繁,补其略,附以继起,其间稍可损益,皆取则于刘大史遗稿,不敢妄赞一词,庶不负实事求是之意耳”(见钟材权《续修长宁县志跋》)“今惟于沈戴二刻互取其长,并为订讹补阙,以期信今传后。其不载于二刻者,必别有可据,始酌存之,否则不敢漫录”(见《凡例》)。有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上海、浙江、华南师大等处有藏本,国图有微缩制品提供。因为该志采用的是刘德熙志稿体例,打破了长宁县自康熙以来二百多年的邑志六卷本体例,故另列为一修。《江西旧方志存书书目订补》未收录光绪二十五年、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三十三年这三部《长宁县志》。金福保,字小香,浙江人,荫生,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二十六年,任长宁知县。 2、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县徐清来重刊县志,十六卷,末一卷,活字本。国图有微缩制品提供,但所登记的版本信息误为光绪三十三年,寻乌有其电子书流行。该志页码错乱非常严重,并有缺页情况,是所有已见长宁县志中质量最差的。该志的刊行时间并非徐清来任上,因为秩官知县部分收录了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的丰和,那么成书时间就应当在此之后(见电子书第293页)。《江西方志通考》作者,显然并未通读此志,只说“增修文事寥寥无几”,并非指出该志错舛之严重。徐清来,字穆如,浙江永嘉枫林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曾任龙南知县,光绪二十七年八月至十一月代理长宁知县。 3、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王衍曾、程祖蔚续修县志,十六卷,有光绪三十三年活字本,国图有藏本,寻乌有兴宁县复制本。因为国图将光绪二十七年邑志登记为三十三年,《江西方志通考》遂以二十七年邑志为三十三年邑志而大加挞伐,误矣。 如前所述,自建县至清末的三百余年间,长宁县志共有十三种刊行本,可分为黄源志、井廞志、沈涛志、苏霈芬志、沈镕经黄光祥志、金福保志等六修,其他版本则为增订本。其中,黄志与沈志之沈涛刊本未见踪迹,其余十一种,国内俱有流传。除上述刊行本之外,邑人吴之章、邱上峰、刘德熙、曾撰等都曾经修志而未刊,后为官修邑志所采用。比如沈涛志就是以吴之章志稿为基础的,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邑志则是在沈志的基础上加入邱上峰等人志稿,苏霈芬志其实就是曾撰志稿,而刘德熙志稿为金福保志所采用。其中,黄志为始创之志,主要性自不待言。沈志在所有邑志中最为优良,并创“分地、政、人、言为纲,中别条目”的做法,为后世各志所继承。金志之光绪三十三年活字本是最后一部旧志,记载的历史事实最多,价值最高。目前,沈志之乾隆十四年重刻本已经整理完毕,错乱不堪的光绪二十七年活字本,由于受国图及通考的误导,整理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将在此基础上整理三十三年邑志。这两部邑志的出版工作已经准备好,只等待交稿。旧志的整理及重版,必然会提高我县志书的利用率,丰富我县的历史底蕴,从而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临风悒悒 2013年秋 乾隆十四年重修《长宁县志》 跋 宁邑 之志,由来旧矣。始创于万历黄君,续修于国朝 井公。乾隆戊辰岁,沈君次山既从而纂修之,戴君心斋又从而续补之 。举山川、风俗、人文、物产,罔不纪载,纤悉靡遗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吾于斯志有取焉。后之治者披览是书,而天文地理灾祥之变异,人物文章风俗之淳漓 ,无不有以探其原而揭其委。所以因时制宜化成人物者,咸得以相因而理焉 。其功岂浅鲜哉 ?予以己巳岁奉命来治斯邑,因乐其志之成而治化之有因也 ,是为跋。 乾隆十四年己巳菊月 黔阳 郭昞尔弢氏书 序 长宁,岩邑 也,介在闽粤之交。四厢十三保 ,比互如犬牙,纵横如跗趾 。去郡城数百余里,为四方胠箧投钩 者之所必据。夫国家修一政教,整齐风俗,职方 之所纪,小史之所掌。凡桥梁、涂径、卉木、鸟兽之微,皆得条其本末著于篇。况邑控连三省 ,又创设不及二百年,辖制之规幅,风教之取舍 ,少所考按 ,无以备措置 之用,其乌可不志?江阴沈君以进士宰是邑,廉明有声,簿领之暇 ,慨然前志之散佚且不文也,谋诸邑之绅而新之,酾之秩如,饰之焕如 。展其图,则山川指掌;按其典,则兵赋缕晰 。志成而请序于予。尝论志之道如山川然:“环天下名山大川以百计,然大者出云雨藏日月,光怪灵幻,隐伏千里。而其小者亦皆足以孕动植、滋浸灌、降禋福 ,有功德于民,然后报之以馨香 、载之以典册。邑之志,如山川之小者,然非有关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所以立,礼乐刑政之所以行,而徒斤斤于风景吟咏之末,则不能传,传亦不久。”沈君凛然本史传之意,谨严笃实,不为浮夸之词,于古人立志之意,庶有合焉。豫章之木千寻 ,其一叶至杪也,然一菀 一落,无不与根干相关。推此道也,可以观天下之志矣。君试登镇山楼而望:东则马战、白花诸岽,冈陵亏蔽 ,黄花隘在焉;西则黄乡诸山,叶楷之所啸聚也;北望虔州,隐然如天表一线,而大余诸岭连绵以东;狮象蹴踏,雄在南界。其盘郁崛律之概,当更发为伟制如厄险战守之策,俯仰慷慨于志载之外者,以待予之商订也乎? 乾隆十三年戊辰兰秋月 赐进士第 江西布政使 中州彭家屏撰 叙 志乘之设,以传信也,亦以见美也。其间之山川风俗人物文章,无不备载。考古者有所炳据而不疑于虚诞,有所观感而不生其慢易 ,厥典綦 重矣哉。故省有之,郡有之,邑复有之。于省志郡志观其略,于邑志则征其备,以其职有专司也。使美而不彰,盛而不传,非独都人士有遗憾焉,亦莅 兹土者之过也。夫长邑之志,创修于黄,彼其先规模初具;继修于井,抑其时礼教未遑 。越数十年来地辟民稠,人文焕发,非复曩时景象。沈君毅然起而修之,应亦进臻醇备顾,又以少存己见,未合舆情。戊辰夏,余奉宪 来署兹土,下车之始,士民即以续修为请,彼其时百务匆忙,未暇留心学问,因以不文辞。迨桂秋,诸凡稍就,士民复固请焉,乃不获辞。用是于簿书钱谷之余,尽博览遐搜之力,举凡三君子 之所成、省郡志之所载,无不广为采择,详加考订,务期允协人心、无伤公道。夫信今传后之编,惟中正者能司其柄;而节孝忠良之概,惟土著者能核其真。书成,进邑之缙绅衿士而商之:“是有当乎否?”佥 曰:“有典有则,不易不烦,此真为吾邑征信矣,且为吾邑增光矣。”爰付之梓人 ,虽不敢自矜定论,而于振兴文教之机,激扬善类之旨,则未必无小补云。 时乾隆戊辰一阳月 金筑 戴体仁序 重修长宁县志序 国家臣一海内百有余年,四方万国悉来献见,举凡天地所覆载,累朝之未奉正朔者,其山川风俗人文物产,莫不隶于职方,一披览间,瞭如指掌。而长宁为虔州属地,近在岭北,称江右岩邑,顾览其邑志,荒陋如郐以下 ,何也?予自乾隆壬戌奉命来莅兹土,每奉上台 采取邑志,见其文不足以观,漶灭残缺,辄为愧赧。因进邑之绅士而问之,佥曰:“吾邑虽近隶虔州,实自安远分置,在明万历四年。万山之中,苗莠杂处,竞修武事,而文治未遑求,其彬彬然奋起于科目者,通邑绝鲜。故虽创修于黄续修于井,本无可纪,二公亦存其大略而已。今已立县垂二百年,田野日以辟,户口日以增,政事日以繁,人文日以起,非复旧观也。余辈有志重修,非侯总其成不可。”余始以不文辞,绅士复固以请。余恐事将就中辍,乃取其已修者总而观之,见其文不足以存,因为参考前志网罗旧闻,间辅以吴生之章修而未刻之志,重加葺订,缺者增之,丛者删之,俗者易之。书成,呈藩宪中州彭乐君先生,猥蒙许可,遂付开雕,盖文质之间,厘然可观矣。夫文章一道,四海公行,非一人之私见也,学无师传而妄逞其臆说,虽涂壁题笺尚不可,而况于纪载之大乎?是故非其有之不能似也,非其似之不能知也。《传》不云乎“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长宁虽小邑,然而邑志之事,与史传同法。诸君其潜心于古人之纪载,上以宣朝廷之德教,下以整风俗之防维 ,则邑之人必学道好礼,人文丕振。于时余虽老,尚得观德化之成也。 乾隆岁次戊辰杏月上浣 古吴沈涛 书 国朝康熙癸丑纂修邑志序 井廞 余莅任之初,即访邑志,欲考山川人物与夫钱谷兵农,效用承宣 诸吏。以旧板无存,呈送写册字多鱼鲁 。越两阅月,于尹氏购得刻本读之,系黄令聘吉水罗生创于明万历七年。维时立县甫及三载,所纪者亦惟三载以内之事,其文义大抵草野,不谙典故。迄今百年,问邑中人物贡于何时、职官任于何年、官廨迁于何日,土人皆茫无记忆,失今不纂,后将何稽?夫邑分自安远,安远分自于都,随移关 二县之志,考其源流,旁及宁都、信丰、石城各志,以资博采,借观府志以为准绳,敦请乡士大夫搜罗百年人物事迹,以政事之暇,分条别类,随笔纪之。积久,草创成帙,一切俱不剿袭旧文。非敢好作,惧其典则弗彰,有司之耻,而缺略原无可因也。但念海内令官,学识卓越百倍于余者,不知凡几,从不闻亲操管城 以修邑志,因藏诸笥而不敢轻出以质诸世。郑尉 颇通文翰,屡以为请,而余不敢应者,非以自秘,盖慎之也。恭逢敕命各直省纂修通志之盛典,奉上督催采聘名儒开局编纂。山城僻偶,不惟名儒一时难得其人,抑且恐以供应烦苦吾民,特恳乡士大夫无吝椽笔,法吾夫子以鲁人而修鲁史 ,不甚钜乎?迟之又久,虽经补续,而旧文鄙陋犹未厘政,郑尉复坚以余之所纂者为请。因思梁载撰《十道图》,李吉甫亦撰《十道图》,王存同鲁巩 删定《九域志》,随为《唐书》《宋史》拾遗。斗城虽渺,学识虽微,西江通志谅必收录余之上下百年之书 。始成全书,爰授诸梓,上以备熙朝之典章,下以存一邑之文献。后有作者因革损益,存乎其人,余终不敢自以为定本,而易其慎之之心云。 明万历己卯志序 黄源 南赣抚院 奏设长宁县,以保障一方。万历戊寅冬,余奉命捧檄来治兹土,道经安远,得遍观其崇山绝堑交错纠纷,以为江广必守之地。及至邑,尽知其风俗美恶、民心治忽之故,即欲抚循赤子 、省刑薄敛、除强削暴、敦本善俗,使新民革心向化,求无负朝廷之命。然邑治创大山巨壑,宜有以防之;墉埤楼橹 ,宜有以备之;腴田瘠亩,宜有以辨之;祀典报祈,宜有以正之;洪涝冲激,宜有以堤障之;险泷 峭壁,宜有以疏凿之;哲士贞媛,能无遗于细微;刓 方雕朴,能无竞于侈靡;豪家钜党,能无梗于驯詟 。矧 兹长宁,割安远十五保以为邑,分土分民,尤当早辨。使纪述之不详,将何以纪伟绩而扬休烈也哉?此邑志之修,所以不容缓也。己卯春,余闻吉水罗生应霖学问该博 ,远使聘至。谒余语及邑志,遂欣然诺余也。就馆于镇山楼,因求安远旧编,嘱之撰次。请本乡致仕教授刘君寿仁校正,复嘱庠生赖承扬辈暨故老,广询博访。凡当代之人物,节义灼有实迹,及卉木禽兽之产、灾祥常变之数,与夫璅语丛说 ,纤悉具载。至于凡例,则立为二编,自建置以至古迹,皆因于地者,属之舆地;自职官以至艺文,皆成于人者,属之人物。以类收入,外图不预焉。未阅月而编成,儒学掌教陈君九韶,互相采辑。佥谓余宜序诸首简,余曰:“国史家乘之重,岂徒具文乎哉?必有所以为之主宰者。是故观风俗之美恶而化导转移之机,所当志也;验户口之登耗而劳来安集之惠,所当志也;察赋役之繁简而剂量均一之规,所当志也;稽土田之腴瘠而则壤成赋之政,所当志也;考人物之盛衰而条教课试之法,所当志也。他如审形势以示守御、通水利以备旱涝、稽星土 以察灾祥、秩祀典以崇报功、明职守以叙勋烈,皆志之,所以为训也。考于古而有获,通其变而不拘,是又在司民牧者加之意而已,岂徒具文乎哉?”遂书以为县志序。 明万历己卯志序 吉水人,嘉靖己未进士,吏部尚书,谥恭端 曾同亨 长宁县创自万历三年,始越二载,功乃成。驯梗为顺 ,百度一新,固不可无志。况区画周慎,工费浩繁,首议事事诸君,咸苦心劬 力焉。失今不纪,则绩用无稽志,尤不容已也。前任沈君文渊,切有志而未逮。今黄君源继之,职其所未职,即思志其所未志。乃详白于郡守黄公、守道张公、巡道朱公暨大中丞江公 ,佥会曰:“可。”于时籍城中之风气及土地山川之宜、人物食货畜产之寔 、城垣濠险官治儒宫昔无今有之故、厢隅当保联络相制沿革不一之状,属儒生吉水罗应霖笔而志之。既成志,征余叙诸首。余惟天下事仍旧者名守常,作新者称更始,要皆不可以意为之,存乎时焉而已。赣郡据江省西南上游,节镇分阃、藩臬行署咸驻于斯 ,盖雄镇也。所辖诸邑,民皆奉律向化,惟长宁旧为黄乡,村落十五保,民庶世苦叶孽父子积威取劫,思舍逆从顺而莫之遂。先时吏于兹者,率置而不问,彼岂无戢奸宄翊善良 之心哉?夫亦以仍旧者之为安,而作新者恐及祸,吾将俟夫时而已。前守叶公梦熊者,倡建邑之议,而当道是之。中丞江公力主其议而不摇,乘时举事,不烦兵力,甫旬日而渠魁授首,胁从罔治焉。请于朝,筑城奠社,张官置吏,以慰民心,育士类,政教兼举,为万世长宁之计,作新之功不其伟哉?然则长宁之设,即数十年横池弄警 之区,为千万世黎元 乐生效顺之地。是之谓时至事起,与民更始,所举诚是也。故志以传之。 明万历己卯纂修姓氏 总裁 知长宁县事海康黄源 采辑 长宁县教谕新昌陈九韶 纂修 儒生吉水罗应霖 校正 教谕邑人刘寿仁 同校 贡生邑人刘可遂、汤用伯、王亲贤 生员邑人赖承扬、赖君贵、温廷俊、汪惟龙、严顺理 正字 省祭 邑人刘春耀 儒官邑人谢孔 国朝康熙癸丑纂修姓氏 纂修 知长宁县事文安井廞 考辑 三原知县邑人张问行 校正 贡生邑人曹世治、王永吉、刘鸿名 庠生邑人尹国任、范淑、曹世名、罗熯章、范九有 长宁县志纂修姓氏 纂修 长宁县知县古吴沈涛 长宁县知县金筑戴体仁 长宁县知县黔阳郭昞 清丰县知县邑人邱上峰 阅修 长宁县教谕新吴宋三依 长宁县训导横水萧淡 协修 江南江阴县举人沈大中 丙辰科举人邑人邝运元 信丰县选拔贡生黄天策 江南江宁县增生程在湄 贵州广顺州附生戴华 分修 生员邑人张鉴 生员邑人曹起达 生员邑人邱士藻 生员邑人曹起渊 参校 生员邑人罗高堂 生员邑人谢承咏 生员邑人罗文正 生员邑人曾孔传 生员邑人张耀 生员邑人袁若鸿 生员邑人何能唯 生员邑人刘昌桂 生员邑人曹起墉 生员邑人张翀 生员邑人罗曰球 生员邑人刘云衢 职监邑人何凤阙 职监邑人邱士兰 凡例 邑志创于明万历七年,分建甫五载,知县黄源草创成书。越国朝康熙九年,知县井廞重修,视黄颇详。阅今又将百年矣,因统搜百余年事迹,重复纂修,分地、政、人、言为纲,中别条目,一依张公损持府志 之例。 吴江张公损持纂修郡志,分野 阙之。蕞尔下邑,何得妄举为牛为女?然历代志乘沿袭旧例,既在不废,因复略存其目,而附气候于末云。 长宁自安远,未割建以前,十五保中人物仕宦备载安志。已分后安志阙之,黄志编归长宁。而井志复阙,今特存之。 环长皆山,难以螺悉,惟取杰出冠诸山者始载。间有绵亘可以类及者,亦附叙之。其余无关形胜者,不录。 邑水之归赣者一,即大墩保由军门岭会湘水入赣是也。旧志谓归粤者三,其实有四:一源出鸭子墓流经吉潭;一发源鸡笼山流经邑治;一源自上坪溪尾流经龙图;一源始黄乡高头流经菖蒲塘;四水合汇渡田河归粤。其他溪谷有关水利者亦附列焉。 经制支费,奉裁良多,似无庸赘。然先后裁存,旧志一一条载,惟于本款下分注之,以备稽考。 寓贤、方技、仙释,建邑未久,殊不称著,间搜一二,例附人物。他如气候附分野、疆城附城池、形势附山川、坊墟仓市附里甲、封赠附选举、经费附田赋、恤政附盐政、兵寇附军制。另立则烦,类从则简,亦仿通郡志例。 贤贞节烈,例奉朝命旌表方登志乘备查,各志虽未奉旌表亦与附列,盖恐穷檐 无力者苦节湮没也。节妇以二十九以内、年逾六十,已合令甲,虽未即世 可保无他故,得备书。 艺文以备文献。地以文重,人以文扬。惟有关于山川风俗,方得采存。如统辖宪司或他邦名贤,虽旅次吟咏,往来赠答,片羽吉光,罔敢遗漏。至若一人之事,一家之言,概不收录。 乡邦文献,恃以信今传后,惟取实录。孔子所谓誉有所试,初无滥美也 。虽史兼褒贬,志惟扬善,而滥美则不敢云。 长宁县志目录 卷之一 志地 星野 附气候 沿革 城池 附疆域 官署 学校 祠庙 附寺观 卷之二 里甲 附厢保 街市 墟坊 山川 附形胜 八景 水利 附滩 泉 溪 潭 陂 塘 井 关津 附铺递 物产 卷之三 志政 田赋 附户口 官田 籍田 义学田 乡试路费田 经费 杂税 仓储 盐政 附恤政(临风按:县志目录自盐政以下,国图所提供电子照片缺页,今据各卷条目补入) 风俗 军制 附兵寇 祥异 卷之四 志人 名宦 秩官 知县 教谕 训导 典史 巡检 防守 选举 文武科目 贡生 仕宦 武职 封赠 人物 乡贤 文儒 武略 乡勇 忠节 孝友 好义 寓贤 仙释 列女 贤妇 贞女 烈妇 节妇 轶事 卷之五 志言 艺文 奏疏 条陈 详议 记 序 传 赋 诗 卷之六 艺文 记 序 传 赞 铭 诗 绘图 总图 县治图 北厢图 东厢图 南厢图 西厢图 水源堡图 三标堡图 桂岭保图 寻邬保图 滋溪保图 腰古保图 大墩堡图 项山堡图 八付保图 南桥保图 黄乡保图 双桥保图 镇山高阁 江东晓钟 文笔秀峰 桂岭天香 西巘云屯 铃山振铎 龙岩仙迹 石伞标英 长宁县志卷之一 志地 星野 附气候 天星地野,乾坤泰交。氤氲 乎应,在昔为昭。河分两戒,一行树旄。躔 舍度次,聚讼呶呶 。豫章斗十,距虔实遥。长属岭北,楚越之郊。为牛为斗,愈析愈淆。大仓一粟,管窥不劳。山城僻远,辉占圣朝。物华天宝,人文炳彪。志星野 唐一行《山河两戒》:星纪得河汉下流,百川归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新唐书.天文志》 河汉以十月收,二月见,天下皆然。而岭表腊月晴暖之夜,仍见河汉。一行 斗牵牛,星纪也。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 远,自豫章迄会稽,南踰岭徼 ,为越分。《新唐书.天文志》 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次,东限七闽,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宋史.地理志》 南昌、瑞州、饶州、临江、袁州、广信、抚州、建昌、赣州、南安,《禹贡》扬州之域,星纪斗分。九江、吉安,《禹贡》荆扬二州之域,星纪斗分。《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南昌、饶州、广信、南康、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赣州、南安,天文斗分野;九江,天文斗牛分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南昌、饶州、广信、南康、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赣州、南安,天文斗分野。九江,天文斗牛分野。《江西志论》 斗六星二十五度,赣州入十二度。《江西志论》 论曰:赣郡志谓赣去豫章千余里,所入宿度不无参差,遂阙而不载。今以上天一度,下地二百五十里推之,则豫章入斗十度,赣郡应差四度有奇。长宁去赣四百余里,又差一度而强半矣。从前唐宋诸家又以岭徼七闽之境属牵牛须女,长宁东接闽南邻粤,则为牛为斗均未可知。总之,分野之说,往来甚远。至某府入某宿几度,则所见参差,毫无确据。况分一府为十数县,又安能定其入宿浅深而一一刻其分秒哉?然以长宁地界三省,歧于分星而无所属,则太荒。以长附赣,以赣附南昌,而支离其说曰斗几度,则又太凿。不荒不凿 ,其何说以处此?则惟统以星纪之次为得矣。 气候 邑属郡之东南,界接闽粤,实岭北地也。地势既偏,而天气随之。立春后较冬为寒,不异他邑。雨水惊蛰以往,细雨 ,阴霾多而晴霁少。至小满芒种,大雨时行,有“小满满江河,芒种芒头脱”之谚。三伏炎蒸 ,入秋尤烈。至白露后蒹葭风起,谓之冻桂,始御熟衣。霜降后亦不甚冷,十月小春,间成霜,或炎热御袷 衣。冬至后始寒,同云作雪,随落随化。即有积至二三寸间,十余岁或一见,盆盎薄冰,见阳即释。此一岁之雨旸寒燠 之大概也。四月梅熟,为黄梅雨。夏至后逢辰日,俗呼为分龙,视此日晴雨定雌雄。雌恒雨,雄恒晴,多验。虽数里半里内,雨晴迥别,又呼为过云雨。从前山木阴翳,地气湿蒸,或有瘴气染人。近来木拔道通,烟火稠密,并无所为瘴气者。惟入夏时沉雨连旬,山谷云封,村落雾锁,湿气犯人,恒作疮毒。然保养适宜,亦不为患。《月令》“二月桃始华”,而邑之桃华不待二月,于八九十月起,陆续放至春初乃落,迨二月,实如桐子矣。梨花桐花亦放于秋冬之交。大都地近炎峤 ,得气最先,故恒早也。夏食苋及黄瓜,时多泄症,不药即止。惟入秋后,痢疟二症时作,痢尤剧。然亦受患于春夏,俗谓“勤脱着,胜服药”,盖气泄鲜凝,调摄不可不谨。雁亦甚少,二月北上,八九月南旋。邑禾三熟之外,间或萟 麦,总非一田之力。一田二熟力既薄,惟恃粪壤耳。风无周时之风,蚤作暮息,午后作明辰息,断后复续,亦不过三五日。或兼骤雨,间或成雹,极大如指。有谓气因日陆,夏至以后日行北陆,去日颇远,故不甚热。冬至以后日行南陆,就日颇近,故不甚寒。窃疑其不经,夫中国于周天,约百之一耳,而邑于中国,又不啻 太(临风按:原文作“大”字)仓一粟。南北陆于周天相距隔绝,何得于一粟之中而遂分其陆之远近以定寒暑?信尔将邑邑各一周天乎?不辩明矣。总之,地近炎峤,多热少寒,亦天气随地气耳。 沿革 圣代疆索,普极寰舆。雕题凿齿 ,享王于于。岭北弹丸,楚越之隅。由今溯昔,厥惟古雩 。梁析为安,旋建旋除。嗣经复置,犬牙盘纡。鞭长不及,爰烦相胥。石溪分割,建长之初。一析再析,地同名殊。闽粤门户,弹压崎岖。志沿革 梁武帝大同十年,析于都东南乡置安远县,寻废。 唐德宗贞元四年,刺史路应奏仍割于都安远地为安远县。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并安远入会昌,仍属赣州。成宗元贞二年,改赣州为路,升宁都为州,安远隶宁都州。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安远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都御史江公一麟计平黄乡保贼叶楷,析安远县石溪黄乡等十五保,奏立长宁县于马踶冈。 按《舆地广记》:赣州府春秋时为百越地,二汉属豫章,汉以前不得而考矣。旧志乃从虞 夏以来及乎荆蛮 并吞之际,泛引数千年,而后讫乎前明万历三年,何荒远哉!夫有赣而后有安远,则当从汉始,然有安远而后有长宁,则断自梁始。 城池 附疆域 我疆我理,于隍于城。上原下湿,相度经营。虽恃众志,实藉捍屏。役民之力,卫民之生。金汤 孔壮,雉堞凭陵。保障南国,藩蔽项铃 。粤闽襟喉,赣户是扃 。亦僻亦冲,有备不惊。恩威遐讫,遥拱神京。民安乐土,金瓯奠平 。志城池 明万历三年九月,郡守叶公梦熊计平黄乡叶寇,奉江都御史江公一麟题准,分割安远十五保,建县马踶冈。檄安远邑令陈行可度地,寻檄新邑令沈文渊筑城。周围四百六十二丈九尺五寸,高一丈八尺,
本文档为【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点注本(修正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31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1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12
浏览量: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