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nullnull《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 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nullnull《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 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null《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null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null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人不是抽象的类。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null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在真理中的决定意义,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提纲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纲最后一节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根本不同之所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null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幻8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幻15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null  康德的哲学用语。他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显现给我们的现象;“彼岸性”指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在人的感观以外存在着,它刺激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是形成认识的一个条件。“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幻 7null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神圣家族中发现了世俗家庭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幻 10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null人的本质是感性,感性的核心是爱。 爱是什么呢?爱就是感觉,是感性最根本、最重要的内涵。“只有在感觉之中,在爱之中,‘这个’——这个人,这件事物,亦即个别事物,才有绝对价值”。这是人本学不正确地从人的自然本质理解人的逻辑必然结论。幻 9null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幻 13。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null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幻 14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2。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null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与上帝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和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即使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的最高本质,这就是人生存的目的。人之所以生存,就是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愿望”。 “上帝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上帝的认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人认为的上帝,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而人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的公开的内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是人对自己的爱情秘密的公开供认”。在这一意义上,作为“主体”的人之中所包涵的无非就是理性、爱和意志的统一。(费尔巴哈)null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属政治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财产所有者。市民社会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市民社会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幻 12 null  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倡导者他认为,人的才智差别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机遇,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爱尔维修所讲的教育是“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他一方面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这样,就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消极的,而把少数教育者看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人物”。他不理解人在参与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他在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时,陷入了“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幻7null《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 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 —— 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任 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 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null 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 的个人 ,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 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 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 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 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 现实中 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 null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 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 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 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 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null我们不想花费精力去启发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 而人从来没有受 过这些词句的奴役—— 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 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 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 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 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 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实践活动促成的。 16null对实践的 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改变世界 辩证法) 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 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 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 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 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 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 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于 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 17null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 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 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 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 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 人们。 18null他从来 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因而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 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19null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 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 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 存在的自然界。 18null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 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19null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 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 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 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 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p19 null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 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 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从这里立即可以明白,德国 人的伟大历史智慧是谁的精神产物 。p20null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 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 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 家庭 。这种家庭起初是 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 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 (德国除外)。这时就应该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阐明家庭, 而不应该像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据“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 阐明家庭。此外,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 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 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 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p20 null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 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 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 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 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20null 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 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 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 是 一种实践的、既为别 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 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21null凡是 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 么东西发生“ 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 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 是对 直接的 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 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 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 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 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 界……p21 null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 之相适应的 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 现实的 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p25 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p40null 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 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 义—— 它的事业—— 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 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p25null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 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 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 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 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 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p29null这种历史观 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 基础 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 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 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 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 等 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 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 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 史 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 中而告终 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 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 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 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p29 null 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 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 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 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 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 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 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p30null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个别地方本来可已作某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所提出的意见虽然大体上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政治形式已经完全改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18721872年版序言1872年版序言一、表达了“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为转移。 二、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必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对25年前的《宣言》做了补充。 1872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 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 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 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 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 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 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两个必然、两个决裂两个必然、两个决裂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p76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 决裂。 p82三、1883年德文版序三、1883年德文版序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这一点我已经屡次说过,但正是现在必须在《宣言》本身的前面也写明这一点。  ——弗·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83年版序言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1883年版序言的基本思想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2.全部人类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3.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的特点:最后一次阶级之间的较量,为了最终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p79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p79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p841888年英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 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经降到 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 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 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 他们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并且在工人阶级当中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空想共产主义,在法国有卡贝的 共产主义 ,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可见,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 相反。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 的事 情”,那 么,在 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当选择哪 一 个, 就是毫无疑义的了。 《宣言》具体内容《宣言》具体内容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一、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及其产生 2.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3.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4.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观《宣言》 二、关于中产阶级 1.什么是中产阶级 2.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3.关于“中产阶级社会” 三、无产阶级 1.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队伍的壮大 2.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现代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实现null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一、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特点 1.什么是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及其特点 2.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的关系 3.共产党人要处理好当前运动与运动未来的关系 二、共产党人原理 1.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 2.剥夺剥夺者 3.对于消灭个性和自由问题的态度 4.对于消灭亲密的家庭关系和公妻制的态度 5.关于“工人没有祖国” 6.关于民族问题 7.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对立 8.关于两个“彻底的决裂” 三、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1.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2.十大革命措施和教育问题 3.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股份制 4.关于国家消亡 5.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 6.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null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一、反动的社会主义 1.封建的社会主义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代表 2.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内容 3.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质 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代表人物 2.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 3.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 四、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 1.世界观、历史观是唯心的 2.不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3.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null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的态度 一、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1.共产党人对法国的斗争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2.共产党人对瑞士的斗争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3.共产党人对波兰的斗争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4.共产党人对德国的斗争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二、共产党人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和长远目标 1.反对机会主义 2.在艰巨复杂的斗争中坚持共产主义目标 三、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1.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null(a)[生产和消费]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个人在生产当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完全一样。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特性,这种自然形状和特性倒是消耗掉了。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归结起来是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 p108null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它任何消费形式也都可以这样说。消费的生产。可是,经济学却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虽然它是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生产同消费合而为一和消费同生产合而为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们直接是两个东西。 P109 null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式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p109null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 (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做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做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p109null就生产方面来说∶     (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     (2)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首先,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3)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做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P109-110 null 因此,生产生产着消费∶ (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 (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 P110null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政治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可是还做了一个区别。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劳动的研究;关于后者的研究是关于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p110null(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他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这在经济学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p110-111 null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在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的时候,在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毁掉的时候;在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达到完美的程度的时候;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另一方面,生产生产出消费,是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的时候,然后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 p111 (b)[生产和分配](b)[生产和分配]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地租是土地的产物,工资是劳动的产物,利润和利息是资本的产物。把土地、劳动和资本既看作是生产要素又看作收入的源泉。实质是一种分配决定论。null  照最浅薄的理解,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此它离开生产很远,似乎对生产是独立的。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反过来说,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力求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来理解现代生产并且主要是研究生产的经济学家李嘉图,不是把生产而是把分配说成现代经济学的本题。从这里,又一次显出了那些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来论述而把历史限制在分配范围之内的经济学家是多么荒诞无稽。 p113 null 在所有的情况下,生产方式,不论是征服民族的,被征服民族的,还是两者混合形成的,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因此,虽然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产的产物,不仅是一般历史生产的产物,而且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p114 null(c)最后,交换和流通     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第一,在生产本身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当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p115 null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是不能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P115null《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 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P120 null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 p120null《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p130 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138 辩证法辩证法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资本论》第一章 商 品《资本论》第一章 商 品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的质,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的量。 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作为这种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劳动抽掉具体形式,又是单纯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抽象劳动,而价值的实体就是抽象劳动的对象化或 物化。“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145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表现为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将这些现象和关系神化的情况。商品关系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了。 null货币拜物教:把货币神秘化并把它当做偶象来崇拜的观念,它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发展形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似乎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从商品拜物教的商品支配人,变成了货币支配人 。null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资本本身即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马克思在指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关系时说道:“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null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秘密。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从它的使用价值发生的,也不是在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发生的。而是在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来表现: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货币能与一切其它商品相交换;这些都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2.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社会形式中的特有现象。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形式的产物。在非商品生产经济形式中,人和物的关系简单明了,不会产生商品拜物教。要消灭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意识,必须消灭产生它的社会基础。 3.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古典学派不了解商品拜物教秘密和原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商品拜物教所迷惑而产生的糊涂见解,他们完全颠倒了现实的经济关系。 null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我们已经看到,为革命作了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也已经看到,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 232nullnull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 致唯物主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导致18世纪的纯粹形而上学的、 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简单地抛弃以往 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 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244null以往的 全部 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695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7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21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