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溶出度精彩问答

溶出度精彩问答

举报
开通vip

溶出度精彩问答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starcraft,看了您的回复以及以前下载的一些资料,有些疑问,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 1、进行溶出度测量时首先进行漏槽试验研究,则需要用原料加相应的溶剂进行试验,如果溶剂不满足漏槽试验要求,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4&age=0#13426918 贴中,acai213提出了“(3)在溶出度试验时,往溶出介质里加入Twteen 80,关于量的研究...

溶出度精彩问答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starcraft,看了您的回复以及以前下载的一些资料,有些疑问,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 1、进行溶出度测量时首先进行漏槽试验研究,则需要用原料加相应的溶剂进行试验,如果溶剂不满足漏槽试验要求,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4&age=0#13426918 贴中,acai213提出了“(3)在溶出度试验时,往溶出介质里加入Twteen 80,关于量的研究从低到高逐步探求,是否可以有简便的方法,比如通过超声溶解片子标示量的主药,通过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Tween 80,确定需要的量,然后就能进行溶出度试验了,而不用在溶出度试验中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研究”,应该是可行的吧,如果介质都不能满足漏槽条件,溶出度肯定是无法比较的。如果介质满足条件,进行制剂比较时参比药仍在6小时内未达到80%以上,再考虑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量或增加转速以求达到要求不是更好吗。 2、您在给acai213贴子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3&age=0#13426918 中回复“(2) 此问题问得好、为共性问题——即原研药溶出量较低时导致不利于溶出曲线的比较。此时,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 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吐温80的量增加至1%,转速增加至100转,仍在6小时达不到80%,是不是继续增加吐温80的量或转速?如果一直达不到80%呢? 3、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提到:“如在上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6小时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而在其他pH值介质中可达到,则换用其他pH值介质。”这种说法是否就和上面“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矛盾了呢,实际情况是在某个PH值溶液条件下,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增加转速也无法使溶出量符合要求,那对比试验不就无法开展了么。 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 “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难溶性药物制剂”对比试验如何开展中对溶出介质的选择,您看我理解的对不: ① 首先进行50转浆法选择,先做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四个溶液,结果可能都不能达到规定时间内85%或某个溶剂可以达到,那么达到的那个溶剂可以直接进行溶出度比较,达不到的继续往下进行。 ②在达不到要求的溶剂中按从0.01%、0.1%、0.5%和1.0%(w/v)依次递增添加吐温80,选择可以达到85%溶出量的溶剂,以用最少表面活性剂且达到85%溶出量要求的溶剂进行溶出度比较。以用表面活性剂量最大但仍未达到要求的溶剂进行进行如下实验。 ③选择上述仍不符合要求的但在②试验中溶出速率最快的溶剂进行100转试验,如果达到溶出量85%,则进行溶出度比较,如果仍不符合要求,可以再加表面活性剂(最大量为1%)进行试验。 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质量标准中确定哪一个为溶出介质?”中提到:“ (1)在体内释放、吸收主要胃肠道部位的生理pH值。 (2)最能反映工艺变化、偏差的那个介质(用于处方变更、生产场地的变更、工艺中关键参数的控制,即现在最为时髦的、引入我国的QbD理念)。 (3)最难溶的、即四条曲线中最低的介质。 (4) 最有区分力的某一介质。” 这四条的选择有无先后顺序或主次之分呢,感觉很难从中做出选择。 5、《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进行比较时要求普通制剂“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缓释制剂及肠溶制剂“保证药物释放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并未提到85%的概念,且有可能溶出平台在20%溶出时就达到了,这样也是满足指导原则要求的,那么就和您讲的需要达到80%有些不同,我们实际做工作时是以哪个为准呢? 网友 starcraft: 您好! 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非常感谢那您对本人的信任与信赖,洋洋洒洒写下这么多内容,且皆为共性问题。本人惶恐间予以答复,其中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指正为盼! 问题1、进行溶出度测量时首先进行漏槽试验研究,则需要用原料加相应的溶剂进行试验,如果溶剂不满足漏槽试验要求,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4&age=0#13426918 贴中,acai213提出了“(3)在溶出度试验时,往溶出介质里加入Twteen 80,关于量的研究从低到高逐步探求,是否可以有简便的方法,比如通过超声溶解片子标示量的主药,通过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Tween 80,确定需要的量,然后就能进行溶出度试验了,而不用在溶出度试验中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研究”,应该是可行的吧,如果介质都不能满足漏槽条件,溶出度肯定是无法比较的。如果介质满足条件,进行制剂比较时参比药仍在6小时内未达到80%以上,再考虑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量或增加转速以求达到要求不是更好吗。 【回复】 研究主成分在各种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已是毋庸置疑(日本橙皮书中亦收载此项)。关于其作用,故有看法为“通过漏槽条件推断溶出介质体积”;其实,该观点是溶出度试验最初引入我国时有所误解所致! 美国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溶出度试验确定溶出介质体积时,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当时相当一部分药物的漏槽条件所对应的体积在900~1000ml左右”,所以确定了溶出装置的溶出杯体积为1000ml,而非2000ml或500ml,更没有我国的第三法——250ml。其后、创新药物(难溶性药物居多)不断涌现,依据漏槽条件推测出的体积已远大于1000ml,但由于溶出试验装置已确定、并商品化大生产,故人们转而开始过多关注于新辅料的开发与新制剂工艺上的研究。但当必须强调和重视该理念时,人们就研制出了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第三法~第七法装置(当然这些装置的出现还与“体内外相关”等其他因素有关)。 现今,这些溶解度数据可作为判定该药物是否为“pH值依赖性制剂”的依据,从而来指导制剂的研发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目标的实现。如果单从溶解度数据来推断溶出介质体积,就忽略了“制剂的作用”!制剂就是使难溶性药物在体内转变成可吸收、可溶解的“易溶性药物”,从而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使该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这也正是“药物作为高科技产品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极其重视固体制剂研发(即药物制剂技术)的目的所在”! 同时,对于溶出度试验的理解,也被看作成为“一种抽丝剥茧、循序渐进般`剖析'与`肢解'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重要手段”了! 问题2、您在给acai213贴子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3&age=0#13426918 中回复“(2) 此问题问得好、为共性问题——即原研药溶出量较低时导致不利于溶出曲线的比较。此时,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吐温80的量增加至1%,转速增加至100转,仍在6小时达不到80%,是不是继续增加吐温80的量或转速?如果一直达不到80%呢? 【回复】 该问题问得好,已有众多网友询问。缘由如此: 美国作法:采用f2因子比较时,应使参比制剂最终溶出量达到85%以上,以减小比较时的误差,并最终结果皆采用f2因子大于50的限度判断; 而日本作法:基本上不放宽溶出度试验参数,依据参比制剂最终溶出量的不同结果,皆可予以比较,且f2因子的限度值分别拟定(请详见皮蛋兄已张贴出的、本人编译的《日本仿制药生物利用度试验指导原则》中溶出度试验研究部分)。 本人去年底借调至中检所撰写新版药典《溶出度试验指导原则(新增)》时(以下简称《原则》),考虑到国内较为倾向于美国作法,故做出如下决断,还请理解为盼! 如遇到您所述的情况,建议结合以上两国作法予以综合考虑。 问题3、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提到:“如在上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6小时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而在其他pH值介质中可达到,则换用其他pH值介质。”这种说法是否就和上面“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矛盾了呢,实际情况是在某个PH值溶液条件下,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增加转速也无法使溶出量符合要求,那对比试验不就无法开展了么。 【回复】 请详见问题2的回复内容。 问题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 “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难溶性药物制剂”对比试验如何开展中对溶出介质的选择,您看我理解的对不: ① 首先进行50转浆法选择,先做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四个溶液,结果可能都不能达到规定时间内85%或某个溶剂可以达到,那么达到的那个溶剂可以直接进行溶出度比较,达不到的继续往下进行。 ②在达不到要求的溶剂中按从0.01%、0.1%、0.5%和1.0%(w/v)依次递增添加吐温80,选择可以达到85%溶出量的溶剂,以用最少表面活性剂且达到85%溶出量要求的溶剂进行溶出度比较。以用表面活性剂量最大但仍未达到要求的溶剂进行进行如下实验。 ③选择上述仍不符合要求的但在②试验中溶出速率最快的溶剂进行100转试验,如果达到溶出量85%,则进行溶出度比较,如果仍不符合要求,可以再加表面活性剂(最大量为1%)进行试验。 【回复】 您理解得完全正确,其出发点就是基于问题2的回复内容。 问题5、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质量标准中确定哪一个为溶出介质?”中提到:“ (1)在体内释放、吸收主要胃肠道部位的生理pH值。 (2)最能反映工艺变化、偏差的那个介质(用于处方变更、生产场地的变更、工艺中关键参数的控制,即现在最为时髦的、引入我国的QbD理念)。 (3)最难溶的、即四条曲线中最低的介质。 (4) 最有区分力的某一介质。 这四条的选择有无先后顺序或主次之分呢,感觉很难从中做出选择。 【回复】 建议依据您所开发的药物类型(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还是改剂型、还是将速释改为缓释等)和查阅到的文献依据综合考虑后拟定。 问题6、《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进行比较时要求普通制剂“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缓释制剂及肠溶制剂“保证药物释放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并未提到85%的概念,且有可能溶出平台在20%溶出时就达到了,这样也是满足指导原则要求的,那么就和您讲的需要达到80%有些不同,我们实际做工作时是以哪个为准呢? 【回复】 此点我已注意到! 在撰写《原则》时,我与中检所化药室张启明主任结合各国数据综合考虑下来,且从拟定质量标准的“取样时间点与限度”出发点【对于普通制剂,以第一次出现溶出量均在85%(或90%)以上的两个时间点,且该两点溶出量差值在5%以内时,取前一时间点作为质量标准中的取样时间点,并将该点的溶出量减去15%作为溶出限度”】来考虑,将其统一采用85%,以便大家记忆,避免相互混淆。 至于20%溶出量就已达到平台情况,仍是建议参照问题2的回复,自行予以综合考虑!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为盼!祝周末愉快!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13/2009 11:26 AM chxu65 wrote: 谢老师,您好! 请问原料药在进行质量研究时,除进行溶解度试验外,怎样进行溶出度试验呀? 祝您工作愉快!   网友chxu65 和 网友shiyanrui: 很高兴看到您们的提问与讨论。该子版自新年伊始推出以来,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支持与关注,本人深感荣幸与欣慰。 对于药物溶解度的理解,在该贴第5页、6月13日本人对网友starcraft的回复中有所阐述。这里再做一些补充:国外在进行原料药研究时,对于难溶性药物,是肯定要进行“单纯原料药粉末”溶出度研究的,并有特制装置。该装置(在现有溶出仪上的一种改装或配件)是针对原料药的“特性溶出”而专门设计的,国外各溶出仪厂商均有,但彼此不能套用。无论何厂家,皆是先使用某一特定装置将一定量原料药粉末压制后置于该特定装置内。一般情况下、“原料药药片”在该特定装置内仅有一面接触溶出介质,另一面是不接触的,然后通过溶出度试验,来确证和考察该原料药最为适宜的粒径(粒度分布范围及比表面积)、晶型(有效晶型、晶型形状等)以及在各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情况,从而来确定这些与生物药剂学特性相关的原料药特性。实际工作中,对单纯原料药的溶出速率进行详细研究后,将有助于加快制剂的工艺开发和质量探求。 由于该特殊装置国内研发单位一般皆不具备,故建议可采用某些替代法:如为桨板法、把原料药粉末直接灌装于胶囊壳中后放入沉降蓝内进行试验;如为转篮法,将上述胶囊壳置于转蓝内测定即可。 理论上讲,美国药典第四法 —— 流通池法对于该测定是较为合适的,但目前该仪器在国内极其稀少。 以上拙见还请众位网友批评与指正!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7/8/2009 11:18 PM ======================================================================= zyx1001880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zyx1001880,对于溶出度实验中的取样很感兴趣,请问:我们有软胶囊产品,一味主药,为脂溶性成分,辅料主要为大豆油。我们在做溶出度时,考察了多种介质,表面活性剂量从小到大也试了。主药溶出度能测到60%,但不稳定,主药被油包裹于介液面,很难测定。 不知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网友 zyx1001880: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近来,关于软胶囊溶出度的研究与测定颇受关注。 软胶囊质量标准、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可拟定崩解时限、亦可拟定溶出度检查。但研究时一定要进行溶出度考察。由于该剂型的特殊性,往往会给溶出度测定带来一定困扰,故可在溶出介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已有的质量标准中便如此拟定)。至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浓度,仍然建议根据测定原研制剂或被仿制制剂而定。随后、再进行自身仿制样品的研究测定。 以上拙见还请您斟酌、请各位网友指教为盼!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7/7/2009 9:36 PM luxueshan wrote: 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luxueshan,想请教一个问题:在做阴道软胶囊质量研究时,是否需要做溶出度研究,如果需要,是否是要选择3种溶出介质进行研究?阴道软胶囊质量标准中检验项目只有融变时限这项,而没有溶出度检验项。   网友 luxueshan: 您好! 看到您的问题后,令我不禁深感现今新药开发的“艰难”,在剂型上真是下足了“功夫”!关于“阴道软胶囊”剂型,经查、目前国内仅有“氯霉素阴道软胶囊”和“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两个品种;本人亦是对该剂型没有任何经验。 建议你参考一下本帖第五页的最后一个帖子内容,希冀能给您带来一些启迪。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7/2/2009 9:06 PM ======================================================================= ongon wrote: 谢老师,您好。我最近在做缓释片的质量标准。 对于方法学验证中的“范围”这一项有点疑惑。我对范围验证都是做的限度浓度点的回收率试验,这样做有时就和“准确度”验证有部分重合,不知这样做是否正确? 还有一点,对于释放度的方法学验证中“范围”这一项的验证,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中说“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 对于下限0%,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我拟采用的方法(1)采用空白片,充分溶解于释放介质,测定释放度(理论应为0%),测定六个空白片样品,报告数据及RSD。或者(2)弃去0%这一点,验证释放度10%、60%、110%三个点,每个点做三个不同浓度的式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不知这样考虑是否正确,还是应该采用其他方法。 还请谢老师多多赐教!   网友 ongon: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提问。其中所涉及的均为溶出度测定法的“方法学验证内容”。 我们有时往往把问题复杂化,其实如下简便操作即可: (1) 线性试验:在溶出量为10%~120%间设计5个点(如10%、20%、40%、80%和120%),验证相关系数大于0.999即可;当然溶出曲线研究时,最小溶出量大于10%。 (2) 精密度试验:将溶出量分别为10%、40%和100%三个浓度溶液,各测定5~6次,计算RSD,皆小于2.0%即可; (3) 准确度试验/回收率试验:取对照品配制成10%、20%、40%、80%和120%五个浓度溶液,其中皆分别加入溶出量为100%时对应的辅料量,测定回收率,平均回收率在98.0%~102.0%即可。 (4)《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中所述“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太过于理论化与书本化了,勿“生搬硬套”!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为盼!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7/2/2009 8:54 PM zhigezhe wrote: 谢老师,您好。我是做软胶囊制剂的,最近在做两个仿制药项目,都是液体 填充软胶囊。其中一个,是BCS4级,做成了自乳化,这样,在溶出时,只要胶囊破壳,基本上就是100%溶出了,事实也是如此,进口的原研药和我的样品都能在10分钟之内完全溶出,F2能达到90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其实不是溶解,而是形成自乳化溶液,我是采用的FDA推荐的溶出条件,我同时控制了自微乳的粒径 。我的问题是:我做了好几个处方,F2、粒径都符合要求,我应该如何确定最佳的处方,或者说可以生物等效的处方?(原研药为TE code为AB,是可以做到等效的)? 另一个项目,是一个有机酸类的,在酸性条件下不溶,FDA没有推荐溶出方法。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我改怎么去考虑溶出曲线的考察方法呢? 最后一个问题,在软胶囊制剂中,液体填充的,特别是自乳化的,很多都是囊壳破开,里面的液体就都出来了。只要囊壳的处方一致了,基本上在各种溶出液中不同内容物处方的软胶囊溶出行为差别不大,很难对内容物的处方和工艺起到筛选作用,也很难判定是否与原研药是否一致,之歌问题一般怎么考虑? 本人学识浅薄,可能有些问题很浅薄幼稚,还请谢老师多多赐教   网友 zhigezhe: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提问,近来关注软胶囊处方工艺研究(亦即内在质量的评价)的越来越多。 本人观点如下: (1) “10分钟之内仿制制剂与原研制剂就已完全溶出”时,则无需再采用f2因子进行比较,已表明两者一致;但可以比较达峰时间的快慢。 (2) 对软胶囊质量的评价,除采用溶出度试验外,还可采用崩解试验,观测仿制制剂与原研制剂囊壳崩解时间的长短和崩解后样品的粒径大小;至于是否需要采用多种pH值崩解介质还请酌情而定。 (3) 当溶出度试验难以进行时,只好采用崩解试验予以考察了。 (4) 对于“内容物的评判”,建议可从内容物粒径、流动性、粘滞性等方面予以考虑。 此剂型品种较少,故本人接触亦是不多,还众位网友多指教!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09-06-30 ======================================================================= googlecn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googlecn,能否讲一讲外用制剂的体外释放评价的内容,如透皮贴剂、眼用缓释制剂等。谢谢   网友googlecn: 你好!诚如你所言,我们都希望能够在体外找到一种剖析与表达某种制剂内在品质呈现在外的一种途径、一种载体。口服固体制剂可以采用溶出度试验,那么其他剂型能采用何种试验呢?这也正是目前各国审评部门最予以关注、研发企业最为“头疼”的关键所在!也是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法”之所以收载了七种试验装置的原因所在! 现今,本人此处仅有一篇有关栓剂或阴道制剂研究的国内文献:栓剂溶出度检查方法的研究(作者皆为天津药检所同仁)。我曾并该文第二作者——刘言老师取得了联系,方知:天津药检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获得日本JIKA项目赞助时,日方专家建议进行此方面研究;随后该所组成了一科研小组,并最终发表了该篇论文;且在《天津药学》同年第五期上有相关研究文献同时发表(均请详见附件)。文章中的改良装置均是参照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如能按此思路对栓剂和阴道制剂予以研究,将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日本的栓剂就做得很不错,想必与此有关吧! 透皮贴剂可以采用桨碟法,眼用缓释制剂本人实在不知晓了,还请众位网友指教!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28/2009 8:26 AM lsmlh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会员lsmlh,我在做非那雄胺片的溶出度实验中分别对微孔滤膜0.45um、0.8um规格做了相关回收实验,在弃去初滤液10ml后,发现其回收率都低于98%。不符合要求,但是当增加初滤液的体积到25ml时,回收率可以达到98%,但依然存在有一片或者两片低于此值。当实验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有点不知所措了!是继续对不同品规的滤膜做回收,还是改方法取离心沉淀的上清液作样品液呢?观看其它网友的建议,离心沉淀的方法不是太妥,期待您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网友lsmlh: 您好! 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前几日另一位战友 xzp199407亦遇到此情况。关于这一问题的原理我曾在皮蛋兄已张贴出的、本人撰写的“No.11 —— 溶出度测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一文中“2.2 过滤时的损失”有详细论述。 此类小规格制剂、由于主成分经微粉化处理后与滤膜间有一个吸附饱和过程,而该过程又会因不同品牌的滤膜有所差异,故即便验证了不同品牌和初滤液弃去的体积数,也不敢保证实际测定时会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建议采用“离心法处理”。 对于该种处理的异议主要是“离心会导致取出液中的样品继续溶出的顾虑”,其实此概率存在的可能性是极其微小的,即便存在亦不会给实际测定结果带来显著性影响。如欲验证,可采用不同转速和离心时间予以明辨,观测其是否有不断增加趋势。介于以上考虑,故质量标准中拟定离心法的品种我在药检所看到过很多,故请放心采用! 其实有更为“艺高人胆大”的作法:取出后静置一段时间直接进样(省略了离心繁琐步骤)!因为如此小规格制剂,取出后样品中存在的辅料颗粒堵塞色谱柱的概率亦是极其微小的。我本人自行试验和在日本学习期间,皆曾如此操作过,几百针过后皆平安无事,不信一试!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为盼!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28/2009 7:55 AM =======================================================================  5 4 3 2 1 -1 -2 -3 -4 -5  关于“HPLC法测定大批量溶出度样品时色谱条件的更改” 近来、众多网友纷纷来电询问,HPLC法对于测定大批量溶出度试验样品虽有排除(辅料)干扰的强大优势,但苦于进样时间过长(即便是有自动进样器),使得试验数据的获得变得过于拖沓。 本人建议:此时则完全可以将含量测定项下的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增加,使主成分保留时间缩短。这样做、虽然会使主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重合,但由于一般杂质量均不超过1.0%(已通过有关物质测定予以知晓、并溶出度样品溶液稳定性良好时);且由于溶出度样品主成分浓度一般均较低,在该浓度下存在的微量杂质已几乎没有响应值,故可完全“放心大胆”地如此操作。同时、亦可将柱温箱温度设定为50℃(一般色谱柱60℃以下试验一天不会有问题),以进一步加快出峰速率。当然,如能采用现今不断普及的“超高快速液相”更佳! 此时,仅需在10号方法学研究资料中加以说明后,便可在其后溶出度研究的大批量样品测定时采用此更改方法;但11号质量标准仍要采用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 以上拙见还请众位网友斟酌指正为盼!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25/2009 7:38 AM xzp199407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xzp199407,我在做非那雄胺片溶出度检验时,发现滤膜严重吸附,0.8微米滤膜浸泡24小时,弃初滤液8ml,回收率为90%。,滤膜煮沸1.5小时,弃初滤液25ml以上,回收率为99%。请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考察0.45微米的滤膜,滤纸,不同厂家的滤膜,高速离心法等。 同时我想补充申请修改质量标准(详细说明取样方法),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网友 xzp199407: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 对于非那雄胺片、这一类难溶性药物/小规格制剂,由于主成分皆采用了微粉化处理,故一般均存在滤膜吸附问题。  其中原因还请详见皮蛋兄已张贴出的、本人撰写的“No.11 —— 溶出度测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一文中“2.2 过滤时的损失”部分,阅后您就会知晓了…… 至于您想修改质量标准,是完全可以的!将相关验证内容附上,即可! 祝试验顺利!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24/2009 8:58 PM ======================================================================= 近来,询问“如何测定药物渗透性”的网友甚多,本人整理归纳了一下,尤其找寻到国外一家可提供查询药物渗透性的网站,以飨广大业内同仁。 l  药物渗透性测定法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渗透性的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测定;并应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提供支持性数据:(ii)采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以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是不能被单独使用的。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以及早期药物结构式的筛选皆具有重要意义: ① 含5个以上氢键供体(-OH 或-NH); ② 含10个以上氢键受体(N 或O)。 ③ logP>5【P 为正辛醇/水(在pH7.4中测定结果)分配系数】; ④ 分子量超过500,尤其是1000以上的多肽类药物或具有大分子团结构式的抗生素类药物。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目前,在创新药物研发时,对于具有生理活性的新化合物是否适合制成制剂,是否有待做进一步的结构式修饰与调整后再制成制剂等问题上,对该结构式药物进行前期溶解性与渗透性研究将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新型、前体药物的此部分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与瞩目;因此,设计出多种模拟人体的模型用于此项研究,现阶段在全球制药业基础研究领域中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般地展开着! 以上理论虽知晓,但要确定某药物的渗透性仍感“力不从心”!好在美国口服药物传递研究公司(Therapeutic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简称TSRL公司)在该公司网站提供了免费查询系统,网址为: http://www.tsrlinc.com/services/bcs/index.htm ,其中还有该药物的其他物理化学参数。同时、该网站还有有关BCS分类系统的详尽阐述,大家可参阅!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老师提供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六日 googlecn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googlecn,对于释放度限度制定很感兴趣,请问:我有一个品种,仿制进口标准,自制样品在释放过程中发现部分缓释片粘附于溶出杯底,造成释放偏慢,而没粘底的片子释放还可以(与进口制剂比较)。进口制剂则没有这一现象。申报新药能否对标准修订,包括取样时间、限度、加沉降蓝等(进口制剂没加沉降蓝),当然,必须是动物药代等效的前提下。 这样可行否?   网友 googlecn: 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如果是因自我仿制制剂的不均一性、不稳定性更改质量标准,而非原质量标准拟定得不科学、不合理的话,本人不建议这样做。 找到自身制剂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2009-06-16 ======================================================================= lhl_417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lhl_417,现有一个关于阿奇霉素胶囊溶出度的问题向你请教: 阿奇霉素在稀盐酸中易溶,2000年版药典阿奇霉素胶囊溶出介质是0.1mol/l的盐酸溶液,而2005版药典改为PH6.0磷酸盐缓冲液,缓冲液配制方法为: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6000ml,加盐酸40ml,调节PH值至6.0。此方法需用磷酸氢二钠约200g,且需加40ml盐酸,浪费不说,且人体内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磷酸盐和盐酸,既然 阿奇霉素在稀盐酸中易溶,为什么不用0.1mol/l的盐酸溶液作介质。如果必需要选择PH6.0磷酸盐缓冲液,可否选用谢老师您所在《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中提到的PH6.0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方法(将250ml 0.2mol/l磷酸二氢钾试液加至1000ml量瓶中,加入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28ml,用水稀释至1000ml,即得)。期待老师的回复!   网友:lhl_417: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 由于该品种已收载于中国药典,故检验时不能随意更改,必须参照执行! 至于为何如此拟定,只能去询问当时起草该品种的药检所同志了。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15/2009 7:48 PM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starcraft,看了您的回复以及以前下载的一些资料,有些疑问,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 1、进行溶出度测量时首先进行漏槽试验研究,则需要用原料加相应的溶剂进行试验,如果溶剂不满足漏槽试验要求,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4&age=0#13426918 贴中,acai213提出了“(3)在溶出度试验时,往溶出介质里加入Twteen 80,关于量的研究从低到高逐步探求,是否可以有简便的方法,比如通过超声溶解片子标示量的主药,通过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Tween 80,确定需要的量,然后就能进行溶出度试验了,而不用在溶出度试验中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研究”,应该是可行的吧,如果介质都不能满足漏槽条件,溶出度肯定是无法比较的。如果介质满足条件,进行制剂比较时参比药仍在6小时内未达到80%以上,再考虑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量或增加转速以求达到要求不是更好吗。 2、您在给acai213贴子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3&age=0#13426918 中回复“(2) 此问题问得好、为共性问题——即原研药溶出量较低时导致不利于溶出曲线的比较。此时,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 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吐温80的量增加至1%,转速增加至100转,仍在6小时达不到80%,是不是继续增加吐温80的量或转速?如果一直达不到80%呢? 3、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提到:“如在上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6小时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而在其他pH值介质中可达到,则换用其他pH值介质。”这种说法是否就和上面“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矛盾了呢,实际情况是在某个PH值溶液条件下,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增加转速也无法使溶出量符合要求,那对比试验不就无法开展了么。 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 “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难溶性药物制剂”对比试验如何开展中对溶出介质的选择,您看我理解的对不: ① 首先进行50转浆法选择,先做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四个溶液,结果可能都不能达到规定时间内85%或某个溶剂可以达到,那么达到的那个溶剂可以直接进行溶出度比较,达不到的继续往下进行。 ②在达不到要求的溶剂中按从0.01%、0.1%、0.5%和1.0%(w/v)依次递增添加吐温80,选择可以达到85%溶出量的溶剂,以用最少表面活性剂且达到85%溶出量要求的溶剂进行溶出度比较。以用表面活性剂量最大但仍未达到要求的溶剂进行进行如下实验。 ③选择上述仍不符合要求的但在②试验中溶出速率最快的溶剂进行100转试验,如果达到溶出量85%,则进行溶出度比较,如果仍不符合要求,可以再加表面活性剂(最大量为1%)进行试验。 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质量标准中确定哪一个为溶出介质?”中提到:“ (1)在体内释放、吸收主要胃肠道部位的生理pH值。 (2)最能反映工艺变化、偏差的那个介质(用于处方变更、生产场地的变更、工艺中关键参数的控制,即现在最为时髦的、引入我国的QbD理念)。 (3)最难溶的、即四条曲线中最低的介质。 (4) 最有区分力的某一介质。” 这四条的选择有无先后顺序或主次之分呢,感觉很难从中做出选择。 5、《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进行比较时要求普通制剂“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缓释制剂及肠溶制剂“保证药物释放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并未提到85%的概念,且有可能溶出平台在20%溶出时就达到了,这样也是满足指导原则要求的,那么就和您讲的需要达到80%有些不同,我们实际做工作时是以哪个为准呢? 网友 starcraft: 您好! 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非常感谢那您对本人的信任与信赖,洋洋洒洒写下这么多内容,且皆为共性问题。本人惶恐间予以答复,其中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指正为盼! 问题1、进行溶出度测量时首先进行漏槽试验研究,则需要用原料加相应的溶剂进行试验,如果溶剂不满足漏槽试验要求,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4&age=0#13426918 贴中,acai213提出了“(3)在溶出度试验时,往溶出介质里加入Twteen 80,关于量的研究从低到高逐步探求,是否可以有简便的方法,比如通过超声溶解片子标示量的主药,通过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Tween 80,确定需要的量,然后就能进行溶出度试验了,而不用在溶出度试验中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研究”,应该是可行的吧,如果介质都不能满足漏槽条件,溶出度肯定是无法比较的。如果介质满足条件,进行制剂比较时参比药仍在6小时内未达到80%以上,再考虑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量或增加转速以求达到要求不是更好吗。 【回复】 研究主成分在各种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已是毋庸置疑(日本橙皮书中亦收载此项)。关于其作用,故有看法为“通过漏槽条件推断溶出介质体积”;其实,该观点是溶出度试验最初引入我国时有所误解所致! 美国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溶出度试验确定溶出介质体积时,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当时相当一部分药物的漏槽条件所对应的体积在900~1000ml左右”,所以确定了溶出装置的溶出杯体积为1000ml,而非2000ml或500ml,更没有我国的第三法——250ml。其后、创新药物(难溶性药物居多)不断涌现,依据漏槽条件推测出的体积已远大于1000ml,但由于溶出试验装置已确定、并商品化大生产,故人们转而开始过多关注于新辅料的开发与新制剂工艺上的研究。但当必须强调和重视该理念时,人们就研制出了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第三法~第七法装置(当然这些装置的出现还与“体内外相关”等其他因素有关)。 现今,这些溶解度数据可作为判定该药物是否为“pH值依赖性制剂”的依据,从而来指导制剂的研发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目标的实现。如果单从溶解度数据来推断溶出介质体积,就忽略了“制剂的作用”!制剂就是使难溶性药物在体内转变成可吸收、可溶解的“易溶性药物”,从而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使该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这也正是“药物作为高科技产品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极其重视固体制剂研发(即药物制剂技术)的目的所在”! 同时,对于溶出度试验的理解,也被看作成为“一种抽丝剥茧、循序渐进般`剖析'与`肢解'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重要手段”了! 问题2、您在给acai213贴子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17&id=13426918&sty=1&tpg=1&ppg=3&age=0#13426918 中回复“(2) 此问题问得好、为共性问题——即原研药溶出量较低时导致不利于溶出曲线的比较。此时,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吐温80的量增加至1%,转速增加至100转,仍在6小时达不到80%,是不是继续增加吐温80的量或转速?如果一直达不到80%呢? 【回复】 该问题问得好,已有众多网友询问。缘由如此: 美国作法:采用f2因子比较时,应使参比制剂最终溶出量达到85%以上,以减小比较时的误差,并最终结果皆采用f2因子大于50的限度判断; 而日本作法:基本上不放宽溶出度试验参数,依据参比制剂最终溶出量的不同结果,皆可予以比较,且f2因子的限度值分别拟定(请详见皮蛋兄已张贴出的、本人编译的《日本仿制药生物利用度试验指导原则》中溶出度试验研究部分)。 本人去年底借调至中检所撰写新版药典《溶出度试验指导原则(新增)》时(以下简称《原则》),考虑到国内较为倾向于美国作法,故做出如下决断,还请理解为盼! 如遇到您所述的情况,建议结合以上两国作法予以综合考虑。 问题3、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提到:“如在上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6小时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而在其他pH值介质中可达到,则换用其他pH值介质。”这种说法是否就和上面“可增加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01%递增)直至最终溶出量达80%以上,再以该溶出条件测定仿制品予以曲线比较”矛盾了呢,实际情况是在某个PH值溶液条件下,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增加转速也无法使溶出量符合要求,那对比试验不就无法开展了么。 【回复】 请详见问题2的回复内容。 问题4、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 “溶出度比对试验如何开展”中“难溶性药物制剂”对比试验如何开展中对溶出介质的选择,您看我理解的对不: ① 首先进行50转浆法选择,先做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四个溶液,结果可能都不能达到规定时间内85%或某个溶剂可以达到,那么达到的那个溶剂可以直接进行溶出度比较,达不到的继续往下进行。 ②在达不到要求的溶剂中按从0.01%、0.1%、0.5%和1.0%(w/v)依次递增添加吐温80,选择可以达到85%溶出量的溶剂,以用最少表面活性剂且达到85%溶出量要求的溶剂进行溶出度比较。以用表面活性剂量最大但仍未达到要求的溶剂进行进行如下实验。 ③选择上述仍不符合要求的但在②试验中溶出速率最快的溶剂进行100转试验,如果达到溶出量85%,则进行溶出度比较,如果仍不符合要求,可以再加表面活性剂(最大量为1%)进行试验。 【回复】 您理解得完全正确,其出发点就是基于问题2的回复内容。 问题5、在您的《NO.1 —— 对体现固体制剂品质核心技术指标——溶出度(释放度)的深刻剖析 【2008(上海)固体制剂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班】》的课件中“质量标准中确定哪一个为溶出介质?”中提到:“ (1)在体内释放、吸收主要胃肠道部位的生理pH值。 (2)最能反映工艺变化、偏差的那个介质(用于处方变更、生产场地的变更、工艺中关键参数的控制,即现在最为时髦的、引入我国的QbD理念)。 (3)最难溶的、即四条曲线中最低的介质。 (4) 最有区分力的某一介质。 这四条的选择有无先后顺序或主次之分呢,感觉很难从中做出选择。 【回复】 建议依据您所开发的药物类型(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还是改剂型、还是将速释改为缓释等)和查阅到的文献依据综合考虑后拟定。 问题6、《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进行比较时要求普通制剂“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缓释制剂及肠溶制剂“保证药物释放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并未提到85%的概念,且有可能溶出平台在20%溶出时就达到了,这样也是满足指导原则要求的,那么就和您讲的需要达到80%有些不同,我们实际做工作时是以哪个为准呢? 【回复】 此点我已注意到! 在撰写《原则》时,我与中检所化药室张启明主任结合各国数据综合考虑下来,且从拟定质量标准的“取样时间点与限度”出发点【对于普通制剂,以第一次出现溶出量均在85%(或90%)以上的两个时间点,且该两点溶出量差值在5%以内时,取前一时间点作为质量标准中的取样时间点,并将该点的溶出量减去15%作为溶出限度”】来考虑,将其统一采用85%,以便大家记忆,避免相互混淆。 至于20%溶出量就已达到平台情况,仍是建议参照问题2的回复,自行予以综合考虑! 以上拙见还请斟酌定夺为盼!祝周末愉快!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13/2009 11:26 AM qq2008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qq2008,我实验过程中碰到一问题,特咨询一下。我们做的一个片剂,采用HPLC法测定溶出,通过实验发现,有效成分在pH4.0时不稳定(有一文献曾提到此有效成分在酸环境中不太稳定),有降解峰产生,谢老师,根据这个情况我们还需要进行此pH值和pH1.0的溶出曲线考察吗,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网友 qq2008: 即便药物在某一溶出介质中不稳定,仍建议测定,只要降解速率尚可承受。建议采取立即进样测定方式,同时调整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使主成分保留时间缩短,以加快测定进程。如有超高速液相,那就更好了!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11/2009 3:59 PM ======================================================================= zyisme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zyisme,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做的一个片剂,是个素片,做崩解时限16分钟崩解,按药典要求,不合格,但是按标准检查溶出度,30分钟取样溶出95%左右,按照药典规定,做了溶出度检查的样品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是不是可以判定本品合格。   网友 zyisme: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 的确有这样品种:按照质量标准中的溶出度试验合格,而崩解时限不合格。其实、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只要搞清楚质量标准中何时应拟定崩解时限、何时应拟定溶出度检查后(请参照本贴中之前的回复以及所上传的文章内容)即可迎刃而解了…… 本产品完全可判定为“合格”!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10/2009 10:01 PM ======================================================================= 淡凡 wrote: 谢老师,谢谢您给我们这么多指导性的建议。我想问您一问题:做溶出曲线时,每次取液量多少,与溶出介质多少有关系吗?或者问,一品种溶出介质是1000ml,分次取样,每次取样20ml,共取样五次,每次取毕后补充同温介质。我平时遇到的5ml、10ml比较多,理由是本品只能离心后分析,所以想多取一点样。这样操作有什么弊端吗?   网友:淡凡 你好! 每次溶出液取样量与溶出介质没有必然联系,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每次去20ml,再补充同温度的空白介质20ml,测定后予以累积即可(“No.5 —— 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文章中有计算校正公式)。由于20ml体积较大,建议一定采用补液方式。 祝好! eric_zc wrote: 谢老师:问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在仿制药质量研究中,无论该药品属于BCS哪一个系统,都要用四种介质进行与参比制剂进行比较研究?   网友:eric_zc : 您好!您提的问题很好,绝非“小儿科”! 在进行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研发时,无论该主药属于BCS哪一个系统,都要进行至少四种介质中溶出曲线的比较。当两者皆在多种溶出介质中均可达15分钟85%以上的溶出量时,则质量标准中可不拟定溶出度检查、只拟定崩解时限。只要有一个介质不满足以上条件,就需在质量标准中拟定溶出度检查。 祝好! 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 6/7/2009 11:53 AM ======================================================================= ufohaw wrote: 尊敬的谢老师,您好,我是丁香园的成员ufohaw,我最近在做尼美舒利分散片,遇到一些问题。 1、 根据您的课件,仿制药做溶出需要做4个溶出曲线,介质按照您课件中的方法选择,请问尼美舒利也按照这个方法么?(尼美舒利原来的溶出介质是pH9.0的缓冲盐,在酸性介质或水中溶出量非常低) 2、您在课件中强调溶出介质一般不能选择碱性介质,必须选用的需要说明。但是尼美舒利,原标准就是碱性介质,而且酸性或中
本文档为【溶出度精彩问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7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8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26
浏览量:103